优秀竹编文化论文(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8:43:09
优秀竹编文化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0-29 08:43:09     小编:笔砚

总结是一种有助于反思并找到改进方法的工具。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梳理。读完这些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篇完美的总结。

竹编文化论文篇一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

茶成为一种文化并记于史册传与后世,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

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

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

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

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

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

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

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茶肴,是指加进茶叶一同制作的肴馔。

茶肴之多,岂止是“五香茶叶蛋”。

试看今日广东的“茶香鸡”(用乌龙茶),浙江的“龙井鱼片”、“龙井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安徽的“云雾肉”、“毛峰熏鲥鱼”,江西的“云雾石鸡”,四川的“樟茶鸭”,河北承德的“茶烧猪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鸽”等等。

茶谜茶谜,是茶农、茶商和饮茶爱好者在寻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升华,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延伸。

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

在现代,借助灯谜来弘扬祖国茶文化,更为人们喜闻乐猜。

如“山中无老虎”(猜茶名“猴魁”);“嫩香值千金”(猜茶名“莫干黄芽”);“人间草木知多少”(猜茶具“茶几”)等等,这不仅丰富了茶谜的内容,而且也为茶文化增添了声色。

茶礼“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好客的传统与礼俗。

以茶代礼古已有之,至今不少地方颇有情趣。

苏南一带过年,有用两颗金橘泡“元宝茶”敬客的习俗,象征吉祥如意;赣北修水一带,有用芝麻、黄豆、生姜、桂花、爆米等为佐料泡“果茶”敬客之俗,若茶中佐料品种越多,表示对客越尊敬。

竹编文化论文篇二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20xx(11):242.

竹编文化论文篇三

摘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春秋、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等都有不少对饮茶的记载。

至唐,唐统治者统一了南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饮茶就成了举国上下必不可少的一种风尚。

所谓饮茶必有器,陶瓷茶器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陶瓷茶器象征着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更象征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陶瓷茶器

一、唐代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繁荣安定的社会为茶事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封氏闻见记》说:“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饮茶兴盛与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是密不可分的。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的专著,体现了陆羽的茶学理论体系。

陆羽在《茶经》中“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摘工具、制茶、煮茶的用具和方法、饮茶的方法以及茶事的历史记载、茶叶的产区。

“四之器”中的“二十四茶具”是举行茶道的必备之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才可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其中“五之煮”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并对这三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六之饮”中“膏薪厄炭非火也,一飞湍雍潦非水也”;可见唐人饮茶对用具用水用火颇为讲究。

使用上品茶,如煎时用水用火不当,则茶味大减,为茶道所不取。

可见陆羽对饮茶活动的热忠,见解详细而生动。

《茶经》亦对唐代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文人热爱饮茶,从茶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人的饮茶盛况和他们寄托在茶事上的情感。

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竹编文化论文篇四

茶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功能由来已久,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育人作用显著,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茶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循序渐进,彰显特色;要联动各方,合力推进;要丰富形式,创新方式。学院通过“茶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双管齐下,一方面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湘西州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种植,20xx年茶叶种植面积近50万亩,年干茶产量10000吨以上。当下,茶产业已成为湘西州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农民群众的当家产业,湘西州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湘西茶叶品质优良,古丈毛尖茶与保靖黄金茶为湖南省代表名茶,中国知名绿茶品牌。为助推湘西州茶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茶产业基础,全力落实百亿茶产业发展目标,在州内形成人人讲茶、人人喝茶、人人爱茶、人人宣传茶的良好氛围,为茶产业的大发展贡献力量,州茶叶协会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建了湘西州茶文化推广中心。茶文化推广中心的成立,旨在以“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在全州范围内宣传湘西茶知识、传递茶文化、激发茶兴趣、传授茶技能,谱写湘西州茶产业发展新篇章。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备受关注,从秦汉、隋唐、明后代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饮茶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与和谐,特别是在加强友谊建立情感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饮茶文化也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人文精神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饮茶文化从古到今,始至终一直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的文化及内涵表现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有历史长河中前人遗留下来的茶文物,茶遗迹、茶字画和老字号明茶,也有现代人推出的茶馆、茶具、茶歌茶舞及茶艺会演等。精神层面有茶道、茶德、茶经、茶话,也有以茶会友、以茶静心、以茶养性、以茶为荣等等的文化内涵。由于茶文化所折射了人们在生活上的渴望和精神上的向往,所以饮茶逐渐被人们视为是一种高雅的享受,饮茶也逐渐被人们称之为品茶。当年清代查为仁的诗句“书画琴棋诗酒茶”除了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也正好道出了饮茶文化及内涵的广大和深远。

茶文化进学校,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茶文化中蕴含了廉明质朴、节俭尊敬的精神,促进了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2.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文化有5000多年历史,而茶文化就有4700多年的历史,我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始于神农时代,沿袭至今,逐渐形成了茶德、茶学、茶道、茶故事、茶艺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和、德、礼、美、静等哲学思想,反映出我国民族悠久的文明,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的强大根基,茶文化融入校园,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自信。营造茶文化氛围。通过调研、举办活动献策搭台,服务茶产业健康发展,突出以茶惠民、茶和社会的宗旨,培育与弘扬“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推进了“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理念,更增强了茶文化的自信。

2.2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苏东坡有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文化能缓解压力,更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文化培养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品质,茶道中的廉、美、和、敬,茶德倡导的康、乐、甘、香等精神内涵,都与优秀人才应具备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懂礼貌、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善于学习的个人品质等职业素养相一致,在校园融入茶文化资源感染学生,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渗透茶文化,不仅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而且也能改变学生生活态度,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重视友情,树立集体观念,充分调动智慧,发挥潜在能力。帮助学生能在静中思考,动中上进。遵守规则,成为一名有技能、有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

2.3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合成词,是在生活过程和社会环境之下逐渐形成经时间熏陶而固定下来的一种交往行为,是符合大众心理,有利于人际关系健康发展和人格完美的准则。也是确立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礼仪教育方面,其内容包含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大到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小至衣着、举止、言行及接人待物。从对象上细分,可以划分为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等。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职场或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很注重礼仪。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拜师仪式上,徒弟要向师傅敬茶,代表拜师求技,谢师恩,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教育,在社会或民间,要拜师学艺,也有敬茶的习俗;新人举行婚礼时,要向对方父母改口敬茶;学生在学校提前学习和掌握茶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对未来走上社会发展带来帮助。

推进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让“茶为国饮”的理念从学校传播到千家万户,再传播到四面八方,这对于打造“中国名茶茶乡”,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1开设茶文化必修课、选修课

茶文化是茶道和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弘扬茶道,是学习茶文化的必修课,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诸事物的运行轨道,是顺其自然的轨迹。茶道则是来自自然的沐浴,是心旷神怡、心无旁骛的美感之道。而茶艺便是选茶、洗茶、煮茶、烫壶、温杯、闻香、品茶等过程的艺术,也是传承传统美德、追求完美的一种艺术。进一步理解,茶艺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而且还是蕴藏深厚文化的艺术。茶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彰显和发扬了现代生活的艺术形式,同时还渗透到文学、美术、舞蹈等领域,形成了正如苏轼所云的“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的茶文化。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质量和人性品质的提升,越来越追求茶文化的品评,追求茶叶的色、味、形,追求茶艺的每一个操作艺术,追求品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追求呈现形式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学院开展茶文化教育,需要明确必修课、选修课,要结合市场变化和经济需求,学院在教学上突出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紧跟时展步伐,明确创业就业导向。旅游管理系各专业开设茶文化必修课;“一村一大”农民大学生开设茶文化必修课;学院其他系部开设选修课。

3.2研发茶肴茶点

茶肴,即用茶叶入肴后烹饪而成的菜肴。茶叶入肴,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将新鲜茶叶直接入肴,二是将茶汤入肴,三是将茶叶磨成粉入肴,四是用茶叶的香气熏制食品。茶点,是在茶道中份量较小的精雅的食物,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研发茶肴茶点。在保持中餐、西餐、西点、雕刻、面塑、调酒、咖啡等烹饪传统技术的同时,旅游管理系烹饪类专业师生,要成立茶肴茶点研发工作室。茶肴茶点在形、色、味上进行创新,追求产品精细化,满足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3.3建立大学生茶吧试验点

茶源自中国,喝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茶可以不喝,却不能忽视这固有的茶艺文化;有鉴于此,建立大学生茶吧试验点,提供最完整、正确的茶艺文化信息和普及茶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到茶的基本常识及生活文化的相关性。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回归自然健康。建立以茶水为特色的服务性茶吧,提供以国学为主的书籍,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建立非营利性,大学生创业基地。

3.4开展茶文化讲座和社团活动

歌以咏志,诗能陶情,茶可清心。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乾坤。茶,是最精典的植物,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从唐人陆羽的《茶经》中走出,饮尽山灵水秀,意蕴人间风情。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浓浓的酽,就是全部的人生。茶源自中国,喝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茶可以不喝,却不能忽视这固有的茶艺文化。开展茶文化讲座和社团活动,弘扬茶艺文化信息和普及茶叶知识,举办茶文化相关技能比赛与品鉴、展示等活动。学习茶艺技巧,温杯、投茶、洗茶、烫杯、冲泡、出汤、分茶、奉茶、品茗,体会茶文化所带来的安逸与亲和,感受茶文化所展现的人文魅力。总言之,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静、美。清茶一杯,廉洁清白,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新时代教育茶文化走入学校,通过学习茶礼仪、茶艺表演等,更好地学会了尊重他人,照顾服务他人,分享给别人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集体意识。将茶文化融入校园,内涵深入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以和为贵、以人为善、礼貌待人、诚实守信,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促进我国倡导的文明、团结、廉洁、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

[2]罗钗霞.浅谈“茶文化进校园”[j].贵州教育,20xx.02

[6]金疆.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j].农家参谋,20xx.2z

竹编文化论文篇五

摘要: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此传播各种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将其哲学思想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素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

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

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

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竹编文化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不断地涌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主力,其心理健康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茶文化教育,通过发挥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本文就茶文化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与其他时期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处于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极差。在浮躁的二十一世纪,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精神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

2.1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加强茶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通过提高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健全学生的人格。我国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精神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我国茶文化精神中就包含有“理”、“清、“敬”以及“融”,在茶文化中,“理”主要是指喝茶品茶之人具有和气明理的特点;“清”是指清白廉洁;“敬”是指和人相处要以礼待人;“融”是指和人相处要和睦融洽。可见茶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正是我们做人的道理,加强对大学生的茶文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健全学生的人格。

2.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开展茶文化教学,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说到喝茶,许多人脑海中立刻反应出来的是“功夫茶”,在泡功夫茶的时候,讲究的是“慢”,从煮水到茶叶的冲泡再到茶叶的品尝,都要慢慢地进行,从而更好地、细细地品味茶。我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这种“慢文化”,教导人们要“宁静以致远”、“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让当代大学生静下心来,戒骄戒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自身的心理。

2.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茶文化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都比较差,自我坚持能力不强。我国茶文化体现出来的“坚韧”的特性,种茶人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特性,恰恰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大学生自我坚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

2.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包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我国茶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茶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茶文化知识,大学生可以学习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艺表演和茶礼茶俗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3.1结合茶文化制定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要发挥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作用,在制定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时就应当结合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加强茶文化的导入课程教学。首先,学校要明确规定茶文化课程教学的时间,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茶文化。其次,从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角度出发,在开展茶文化课程教学时,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块开展教学,而不是将茶文化穿插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这样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全面认识,无法有效地发挥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第三,要发挥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将茶文化的课程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后,并且是独立开设课程。最后,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结合当前茶文化的教学素材,向学生阐述加强茶文化教学对于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训的方式来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心理状态。

3.2加强教育资源场地的建设

为了有效地发挥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作用,学校应当加强茶文化教学资源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训教室作为茶文化的教学课室,进一步加深茶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在进行教室布局的时候,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师可以将课桌围成圆形或者是弧形,从而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我国茶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静”,所以在进行教室布局的时候,应该主张比较朴素的风格,并且选择偏暗的色调,从而更好地营造宁静的课堂氛围,更好地体现出我国茶文化的特点。

3.3结合知行开展茶文化教学

在进行茶文化教学时,为了更好地突出茶文化的特点,教师应当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来开展教学,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来开展茶文化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演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演示如何泡功夫茶,将泡茶的步骤清晰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掌握好相关的步骤后,可以在课堂或者在课后进行自我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我国茶文化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学生关于品茶、茶艺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加强茶知识的交流,提高自己对于茶文化的全面认识。

3.4结合实际引入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对当期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以及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来引入有效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开展茶文化教学时,应当进行专题教学,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开展专题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的深刻认识,比如结合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着重结合茶文化理念对学生开展为人处世的警示专题教学。其次,加强对学生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列举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感悟。比如,可以针对当前大学生校园借贷的事件进行专题讨论学习,结合茶文化所包含的理念来进行警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3.5提高学生的茶文化修养

不管是加强对大学生的茶文化教学,还是心理健康教学,都需要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茶文化的理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价值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到茶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精神内容。比如,通过学习品茶,能够有效地平复大学生的浮躁心情,更好地调节学生的心理。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组成相关的茶文化社团组织,为学生开展茶文化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茶文化修养。

3.6注重对学生的启示教学

在进行茶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启示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引导作用,通过引入身边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展启示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才将茶文化的文化理念讲述出来,并且结合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相应的警示和启示。

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以及处世智慧,所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开展茶文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适当地引入茶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我国茶文化理念的认识。

参考文献

[4]鲍娜.茶艺对学生素养的提升研究[j].中国培训,20xx(24):278.

竹编文化论文篇七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

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竹编文化论文篇八

国外关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从18世纪末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20世纪实现了制度性的发展。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西方国家也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世界遗产相关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有关本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不仅有利于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世界遗产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自《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积极保护本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世界遗产保护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遗产保护理论也日臻完善。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实践工作,详细论述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有关论述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需要在空间上进行一个圈层结构的划分,一般划分为三个区,即遗产核心区、遗产保护区、遗产缓冲区。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遗产建筑、遗址或地区的环境,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扩展的,也是遗产本身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二是指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去或现在的社会和精神活动、习俗、传统知识、用途或活动,以及其他无形的文化遗产形式,它们创造并形成了环境空间以及当下的、动态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经济背景。也有学者将遗产地周边环境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指向,主要是指遗产地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二是内容指向,主要是体现并保持遗产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资源,如土地、水、植被、矿产以及当地的民风民俗等。这两种提法并无本质性区别。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unesco相关的建议和《世界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早已有共识:周边环境是体现其真实性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建立缓冲区来加以保护。20xx年10月,icomos第15次大会发表的《西安宣言》发展了这一认识,从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转向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共同保护,反映出对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重视。它承认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重要性和独特性的贡献,呼吁要理解、记录、展陈不同条件下的周边环境,通过规划手段和实践来保护和管理周边环境,监控和管理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改变,要与当地和国际社会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增强保护和管理周边环境的意识。

二、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中国实践

国外关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从18世纪末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20世纪实现了制度性的发展。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西方国家也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重视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同等性。英国将文化遗产个体或区域与“周边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更注重外观特色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鼓励内部功能的更新与再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世界遗产相关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其中涉及本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为了加强西安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的环境整治,国家计委于20xx年7月正式批准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20xx年陕西省公布了《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明确指出:秦始皇陵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是指对秦始皇陵保护对象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秦始皇陵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秦始皇陵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实现彻底“保护陵区、另辟新区、移民建镇”的整治工程,体现了对保护秦始皇陵整体风貌和历史格局的充分认识。

再以丝绸之路申遗为例,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陕西丝绸之路7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有汉长安城未央官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官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其中彬县大佛寺石窟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上,是目前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在丝绸之路申遗中,彬县大佛寺周边环境的整治规划设计秉承“大佛寺环境要好,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要安排好”的理念进行整治规划。城固县张骞博物馆及张骞墓遗址的保护项目不仅使张骞墓园本体得到了有效保护,还使张骞墓园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总体来看,我国对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保护和展现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第二,在保护好本体的前提之下,让周边的环境体现出与历史文化资源相协调的整体风貌,建立各具特色的街区。第三、在各历史文化资源所在的具体地段内,通过环境整治,形成系统地展示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

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着遗产保护负担巨大而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由于世界遗产地周边各种本体资源可以向不同的功能资源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建设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的问题与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对世界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外部经济的制约、产权设置重叠、缺乏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原因所致。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国家住建部及各遗产所在地政府,借鉴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已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在对这类具有特殊价值和作用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认识到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世界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为此,各遗产缔约国在承担起保护、保存、有效展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同时,也必须同时承担起有效保护遗产地周边环境的重任,使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真实完整地传给后代。因此,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遗产地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展示问题也同样需要以“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法律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有明确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非常重要的原则。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最初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而文化遗产同样也存在“完整性”(地理范围上的完整和文化概念上的完整)问题,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有景观,也是经过很长时期特定文化渲染而形成的综合体。遗产周边的区域文化体现、延续和发展了遗产本身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地周边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资源,都能从一定意义上完整有效地烘托和解读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对于任何一个遗产地的保护,都应当有意识地将真实性原则与完整性原则相结合,使遗产不仅要部分真实,而且要全部真实;不仅要总体真实,而且要细节真实;不仅要遗产本身真实,而且要遗产周边环境和氛围真实。

(二)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提出了一个定义:“满足当前人类的需要,又不危害其子孙后代为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进行发展的能力”。在当代,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必须强调“代际均等性”,即后代有权利享受与当代同样的真实完整的遗产。因此,当代就有责任完好的把遗产保存下去。这是“保障民族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创新、社会进步的前提之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其周边环境生存之核心,文化遗产资源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某个环境当中,它必须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相关联、互动,才能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协调发展。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到相关利益者的不同利益和诉求。因此,世界遗产周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就是这些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是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平衡过程。对世界遗产不分范围的进行任意的开发和利用,甚至任意的损坏,可能会换得一地、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必定会把遗产的生态效益、综合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牺牲掉。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眼前利益至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短视行为。只有进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研究,才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延续下去的必由之路。

(三)有利于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世界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吸引力,成为当地优秀旅游资源。自从1987年中国首批“世界遗产”问世以来,“遗产旅游”成为我国旅游新的热点,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世界文化遗产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内涵,体现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依托它们所呈现出的城市环境,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典型的地方性和传统文化的烙印。

以“丝绸之路”为例,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文化融通的道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全长5000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一部分。它从西安出发,到中亚的七河地区为止,项目共涉及33个遗产点。其中,我国22个遗产点,分布在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如新疆段以古城遗韵为宣传重点,甘肃段以石窟画廊为特色定位,青海段突出青海湖畔的草原游牧文化,固原段以边塞重镇为宣传基点。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位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能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

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人类对其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永续的过程,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经历了由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到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共同保护的认识历程。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不论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本身,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规划之初就应在国际视野下对遗产地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把握遗产地的文脉和地脉,重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以期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竹编文化论文篇九

第一段:竹编文化的起源和意义(引入问题)

竹编文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竹子为原材料,通过编织和制作工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竹编作品以自然环保、精美细致而闻名,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竹编文化,我深刻领悟到竹编文化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段:竹编艺术的美丽和技巧(描述技巧和美丽)

竹编作品以其独特的美丽和技艺闻名于世。通过学习竹编技巧,我深刻感受到在竹编艺术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技巧。编织竹编作品需要准确的尺寸和精准的手法,每一种编织方式都需要仔细揣摩和反复练习。同时,竹编作品还注重形神兼备,不仅要精美细腻,还要具备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竹编的基本技巧,还培养了对美的敏感和审美能力。

第三段:竹编文化体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探究竹编哲学)

竹编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比如,竹编作品常常以纵横交错的编织方式展示出生命的蓬勃和繁荣;竹编作品还以节约资源、追求环保的理念,传递出传统中国人的倡导和护理在自然资源方面的智慧。学习竹编文化,我也学到了尊重传统、倡导环保的价值观,进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修养。

第四段:学习竹编文化的心理感受和个人变化(个人感受和变化)

学习竹编文化,虽然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和耐心,但其中的乐趣和收获是与众不同的。在每一次编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身的专注力和耐心的提高,同时也明白了一个作品的成功需要反复尝试和不断的修正。学习竹编文化,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放松心情和减轻压力的方式,还让我领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价值。

第五段:竹编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总结研究的意义)

作为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竹编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学习竹编文化,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同时也体会到了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和影响力。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用行动去传承和弘扬竹编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学习竹编文化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能让我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竹编作品以其美丽的外观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同时也教会了我们诚实、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竹编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弘扬和传承。通过学习和探索竹编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提升。因此,学习竹编文化是一次有益且有意义的成长和体验之旅。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

高效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要关注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结合文化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本文以加强高校英语语言人才培养为目的,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基于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对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天然的具备文化属性,备受文人墨客钟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如茶诗、茶小说等,这些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是可行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索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2.1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虽然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但是依然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讲究“静”、“雅”。英国茶文化分为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习惯在繁忙工作后利用下午闲暇时间静静的喝一杯下午茶,享受悠闲时光,这为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茶文化包括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两部分,英国人日常生活喝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每一次的情趣、意蕴都不同。隐性的茶文化蕴藏在茶文化的精神世界,如喝茶过程中感受到的雅致、静谧等意蕴,这些都是隐性茶文化的体现。由于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茶文化是英语语文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2.2英语语文文学表达着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的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在欧美地区传播、引起共鸣,就要利用英语语文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去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精神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让欧美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欧美地区有大量的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邓肯坎贝尔的《茶诗》、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的画像》、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覆盖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这些欧美文学作品表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对中国茶文化阐述、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活动被历史铭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中其很多文化元素被历史所记忆,如茶道、茶艺、茶德、茶画、茶人精神等,这为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二者之间的活动也被历史记忆下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如茶诗、茶文学作品等。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风俗人情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英式特征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英国文化土壤中,影响了一代代的英国人。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活相互影响,激发了广大文学大家的创作激情,很多大文豪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英语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引入中国茶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待中英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全面发展。为使茶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优化教学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及计算机网络等设备都要与时俱进,用于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第二,把茶艺表演等活动搬到课堂上,构建学习茶文化课堂环境,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茶文化,增强对茶文化的理解。通过茶艺表演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第三,把茶文化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举办茶文化文艺演出、茶艺体验与展示活动、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各种活动,亲身体验茶味、茶道及茶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学会“事必躬行”道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茶文化文学作品,便于教师更顺利的展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3.3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革新.教学革新的关键是跳出窠臼,以全新眼光看待教学,用优秀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除了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施者,理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为使二者融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地区茶文化文学作品,以此增强自身的文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从文学院、茶学院等聘请教师担任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客座教师,做到人尽其才。如,文学院教师讲述欧美地区的茶文化文学作品,历史教师讲述茶文化发展历史及其在欧美地区的发展情况,茶学院教师讲解茶道、茶艺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组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教师队伍,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师队伍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传承,使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持续的传播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xx(5):417.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一

第一段: 竹编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竹编以其简洁、美观、实用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发展竹编文化,我参加了一次竹编培训。

第二段: 在竹编培训中,我首先学到了竹编的基本工艺和技巧。通过参观示范和现场操作,我了解到竹编的主要工具有竹篾、竹针等,而竹编的基本技法有编织、剪刻、缠绕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跟随老师的指导一步步完成了一个小花筐的制作。从选择竹材、修整竹篾,到细致的缠绕和填充,再到最后的剪刻和装饰,整个制作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竹编的精妙之处。

第三段: 除了基本的工艺和技巧,竹编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在培训中,老师详细介绍了竹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竹编作品不仅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竹编作品的形态和结构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雕塑和绘画的影响,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竹编还与中国传统的节日、庙会等文化活动紧密相连,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欢乐和祥和。

第四段: 在学习竹编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竹编的精神内涵。竹编注重的是顺其自然、虚心待人的品质,这与现代快节奏、功利心强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学习竹编让我感受到了专注和耐心的重要性,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悟到竹编的真谛。同时,竹编也教会了我专一和坚持的品质。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信心和毅力,最终就能制作出美丽的作品。

第五段: 总结而言,学习竹编文化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收获。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手工技艺,更是学习到了一种与自然和睦相处、坚持和勇气的精神品质。竹编的美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它饱含着人们对自然和谐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同时,竹编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竹编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通过这次学习竹编,我深切体会到了它的独特之处,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门古老而美丽的手工艺术。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二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用于每一场合的酒各有专名。如:“平民农牧酒,请人帮忙酒;家族内部酒,和睦团结酒;亲戚朋友酒,相互问候酒;纠纷调解酒,‘德古’长者酒;青年小伙酒,英勇善战酒;女儿姑娘酒,能工巧手酒。迎宾待客酒,吉祥如意酒……”

在高规格待客仪式上,一般是杀牛、羊、猪、鸡与饮酒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献“哲布”(群碗酒)仪式,此仪式为特殊礼节。主人家专派一名敬酒者,先将八碗白酒、一碗泡水酒和一碗水端放于上铺一块白布的漆器“哲体”(木盘)上,如主人是彝族曲涅系,敬酒者手捧“哲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上位贵宾面前,如主人是古候系则反时针方向旋转至上,贵宾享用“哲布”者接到“哲布”后,把“哲体”轻轻地放于地上享用。按照彝族享用“哲布”(群碗酒)的规矩,先选用“哲体”上的一碗水漱口后,将“哲体”上的“哲布”一一喝尽。如一人喝不完,则可传递给周围同伙客人喝,若一人能喝完就称海量、敬佩。在此仪式上,主人及客人围观者众多,若不按传统规矩喝酒者可耻。贵宾按规矩喝“哲布”后,按理这种特意款待,客人要向主人家赠赐礼物的,赠赐的礼物(银锭或现金)应放于“哲体”的白布上传递给敬“哲布”者,主人家收下贵宾赠赐礼物结束。

昭觉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这里充满着主、客双方以酒表达真挚之情,有豪语状言的,也有轻言细语的,从中使你感受到昭觉彝族酒文化的魅力。

最为绝妙而富有科学性的是彝族酒壶。它的制作独特精美,把彝族人民的智慧、审美能力融于酒壶上,取名为”萨尔博“。形状有扁有圆,都是封顶的,从表面看来,似乎天衣无缝,连掺酒处也不易发现。该壶造型变化多样,酒从壶底掺入,掺满后不加塞也不封口,从壶的腰部斜插一根细竹管直通壶内底端,另一端外露十厘米左右的竹管作吮吸之用,底部中心所留掺酒小孔,掺满酒再倒讨来方可使用,其底部的小孔滴酒不漏。这种造型的主要用意是减少和控制酒气的散发,使酒长时间保持原味。小小酒壶造型之绝妙,举世罕见。

其实,”萨尔博“的这种特殊功能的造型,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要学过物理的人,稍加思索就知道这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当我们将酒缓缓倒入”萨尔博“时,壶内的空气逐渐排出来,倒满酒时,壶内几乎无空气存在(吸管伸入壶底,不会将空气漏入壶中)。这样一来,外面的大气压就派上用场了,将”萨尔博"正置,本来壶内的酒由于重力的作用,壶底小孔处大气压和酒所受重力形成了一对平衡力,壶中的酒就乖乖地被空气封住了。但若是用力使酒壶触动或上下摇动时自然也会使壶内少量的酒被抖出,因此,后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又从掺酒小孔处增加了一根细竹管至壶内顶端,酒则顺着此管而上,从壶内顶端流出,回到壶底,这竹管就起到了你所看不见而又不封口的巧妙的保险作用。其内部则形成了两根竹管斜相交的特殊结构。整个酒壶的结构,除了两根竹管外,是由上下木胎口留有公母榫的木胎相扣而成。再用膏灰将缝隙刮平后漆成,从外观丝毫看不出两木胎相合的痕迹。

人类知道大气压的历史并没有多久,而彝族先民能凭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大气压的原理制出如此神奇的酒具不得不令人钦佩。外观上根据其造型的特点,再漆上相应的彩漆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有了丰富的酒器文化,同样需要有深厚的酒文化相映衬。

彝族有着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个崇尚酒的民族,他们的谚语中有一句最为经典就是:“汉人的茶,彝家的酒”,足见酒在彝胞心目中的地位。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酒。彝族的传统酿酒分为3大类:甜酒,类似汉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馏酒;泡水酒,由优质粮拌酒曲发酵翻入坛中,封口数月后渗净水浸泡而成,俗称“坛坛酒”、“杆杆酒”、“咂酒”。酒的功能尤如“万能”之法宝:迎宾敬客、喜庆娱乐、连情交友、调解纠纷、祭祀祖先、送死悼丧等。凉山彝族饮酒习俗则风格独特,无以论比:首先是形式上分场合、对象、用途、条件;其次是顺序上先尊长后晚辈,先客后主,先酒后饭。彝族特别盛行“喝寡酒”,边饮边侃,气氛热烈,歌酒并呈,情趣交融;见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传饮,俗称“转转酒”。

彝族同胞重酒、尚酒,所表现的酒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从酒的历史、制作、功能、到酒器的制作饮酒习俗、节饮思想等,都可以反映出彝族的悠久历史、独特风俗、豪爽性格和生活方式,走近他们,可以领略到我们中原地区人民平时所体会不到的酒文化,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我们不多见的酒器文化,走近他们,我们才更加能够体会到彝族的生活方式,彝族酒文化,真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三

摘要: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就业性别歧视;文化机制;先进性别文化

分析妇女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首先必须明确性别歧视的基本内涵和界定。

这是关于性别歧视的权威定义,它高度概括地阐明了性别歧视的基本含义。

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存在,我国也不例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这场深入到制度与结构层面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女性的就业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企业拥有用工自主权、女性“性别亏损”、社会文化的传统性别观念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原因,就业过程中女性遭受性别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女性就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女性就业难;女性就业质量差;从总量上讲,女性失业人数比重较大;再就业困难;女性劳动权益问题凸显。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做出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能提供借鉴,对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一个文化的分析视角

(一)性别分工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女人能力低于或劣于男人不是先天原因,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女人与男人的差距是社会习俗束缚的结果,是社会文化强加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提出了“女人是被塑造的”观点,论证了男女性别的分工和差异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在男性优位的社会建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认知障碍”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性别生物决定论的假说,为性别是社会文化建构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按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女性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女性实际劳动时间(职业劳动+家务劳动)高于男性,闲暇时间少于男性。

这样的生活运行模式不仅使女性难以有更多的时间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素质,亦使她们对职业的投入不足和自我期许降低。

这种性别的社会角色削弱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能力。

那么,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机制如何运行呢?当体力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时,男性在物质生产领域独占鳌头,经济上的支配地位使父权制成为统治社会的主要制度,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

汉代即有民谚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3]

在靠天和人力吃饭的农业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被看作是社会或家庭的栋梁,女性被认为只能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重男轻女思想由此而生,父权制成为社会的主要制度。

父权制强调男性与生俱来就具有支配性和独立性,富有攻击性,而女性则与生俱来就是温柔的、顺从的、情感依赖的。

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制度规定公共领域只能由男性管理,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和摆设,该制度在儒家文化中表现最为严格,男尊女卑是我国传统性别文化的核心观念。

《诗经》所记载的民歌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4]即男女从降生之时,便有床(贵)与地(贱)之分,璋与瓦之别。

男孩一降生,其角色就被定位于养家糊口、拥有决定权、处于支配地位、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声望,女孩被定位于关怀和照顾老人孩子、以家庭为重心、处于辅佐和服从地位的角色。

这一分工制度造就了男性对权势、声望和财富的崇拜,也造就了女性与公共领域的隔绝,机械延续着女儿、妻子、母亲的家庭角色。

这一方面使男性拥有更多的权力、财富和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女性只能从男性手中获取权力、财富和地位,形成/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格局,女性不得不把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角色,[1]这种性别分工制度使现代的核心家庭“以父母地位不对称”为特征,即男性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而女性的劳动价值不受重视。

在男孩和女孩形成身份的过程中,逐步对父母的角色有了区分。

儿童在有关男性和女性概念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以及期望,以求同他所观察到的性别范型相吻合,努力使自己成为十足的男子汉或温柔女性,最终成为具有典型性别特征的个体。

此过程通过不断复制被历朝历代制度化,经由三千年的史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成为“吃人的礼教”,在人们的意识深层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蒸汽、电力和核能为动力的机器代替了人力(手工)劳动工具,传统性别分工制度受到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女性在公共生产领域大显身手,经济地位开始上升,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男性也逐渐分担家务和照顾孩子,传统性别分工制度向性别平等制度转变,正如奥格本(-burn)认为,这种转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寻求新的均衡过程。

文化失调理论认为,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思想观念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引起的,性别歧视问题也不例外,所以三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女性以持家为主、男性以养家为主的男外女内男耕女织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在父权制文化中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始终是男主外女主内。

世代相传的性别角色强调男性在公共领域和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责任,社会化过程使人们相信男性适合在外闯天下而妇女更适合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文化形成了男人是养家人,女人是持家人的刻板印象。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性别的生理差别经由性别文化和制度化力量的作用,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的制约,最终被凝固为性别角色。

在农村依然表现为女性结婚后要从夫居,不能赡养自己的父母和继承自家的财产。

孩子只能冠夫姓,男孩继承家庭财产、延续香火,生了男孩说是“生了个读书的”,而生了女孩说是“陪钱货”。

民间流行的说法就是:“生个男子满堂红,添个女孩年年穷”。[7]

这种性别分工制度要求男女扮演的不同角色强化了男性的支配地位,同时,性别社会化的机制还在不断加强女性的家庭角色,弱化其在公共领域中的社会角色。

如果一名女性在事业上相当成功,而家庭生活却出现了问题的话,那么她仍然被视为一名失败者,因为她没有在人们普遍认为的女性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取得成功。

转型时期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互交织,两性平等的立法与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时存在,传统与现代的性别分工机制彼此缠绕,这对男女的角色、责任、资源分配、权力分配、社会评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因果相连的性别运作模式。

导致女性不仅在就业中处处遭受歧视,而且大多从事与性别有关的延伸性工作,其职业往往与幼儿园老师、护士、保姆、服务员等相联系,女性就业增长最多的是在“照顾性”服务业,而男性在高收入、高科技、高地位的职业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

统计显示,在全国各级各类机构负责人的性别构成中,男性高达85.4%,女性仅占14.6%(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刊登的招聘广告中,所公布15个岗位中有12个岗位指明只要男性,而这些岗位清一色是管理决策部门的职务,如星级宾馆总经理、外贸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资产管理部长等。

这种在招聘时把女性排斥在管理决策阶层之外的现象,证明了工作场所男性优势和性别不平等的普遍存在,性别歧视并没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销声匿迹。

长期以来,传统的性别分工机制将女性的职业或能力固定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传统的角色定型,认为女性的主要责任在于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进而造成家庭甚至女性自己对自己的束缚。

“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性别角色规范规定了男女主要活动的两个不同领域,女性对家庭负责,其主要责任是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男性的主要责任体现在社会中,有一份体面的职业,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和社会尊敬。

女大学生尽管受教育程度高,仍无法摆脱这种长期形成的价值观,甚至一些有才华的女孩在“我不能”的阴影中放弃开发自身潜能的努力,许多女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同“女性不如男性”的观点,对于工作,也就缺少男生的那份豪情壮志和事业心。

与此相对应,社会女性所应从事的职业也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只能从事幼儿园阿姨、服务员等行业。

职业的不同导致社会对男女评价的不同,认为男人天生比女性能力强,比女性聪明,适合干大事业。

因此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以岗位不适合女性为由拒绝女大学生正是这种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反映。

性别刻板印象把性别角色定型化,使它在压制女性的潜能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从而为性别歧视提供合法化依据。

女性长期不从事那些被男性垄断的职业反过来又强化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性别歧视的内化: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

中国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把理性的、勇猛的、主外的、独立的、擅长抽象分析的等归为男性特征,而把感情的、温柔的、主内的、依赖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等归为女性特征,这种刻板化的性别角色通过社会化过程使两性都顺从文化所规定的气质、角色、地位,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差异。

从表层看,这一过程是通过女性认同传统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女性认可了性别角色差异,并默认了性别歧视。

但是,从深层看,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前提是性别角色差异,性别角色差异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男人更适合社会就业,这一内涵通过社会化过程最终导致了男性优于女性的意识形态合理化,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文化传递将这种社会文化价值观凝结为一种社会的潜意识,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中,这使女性对性别角色的认同遭遇了比社会化更强大的机制。

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机制,这一机制依靠社会化过程加深了女性对传统性别的角色认同。

性别歧视的社会机制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潜在地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做出价值评判。

功能主义者就曾认为,男人天生就适合“工具性角色”,通过外出工作满足家庭的经济需要;而妇女天生就最适合“表意性角色”,就是要待在家里并做一些家务劳动,满足家庭内感情上的需要。

这种观点认为传统男女之间明确的劳动分工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社会安排。

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社会地位提高,该理论已经遭到女性主义者的激烈批判,但由于这种传统性别分工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并被制度化,所以,它至今仍大有市场。

举例来说,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在两性平等水平比较高的学术领域,男人们仍期望女性离开科研岗位在家生儿育女,承担主要家务的表现依然十分突出。

女性由于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受“女不如男”的观念的影响,加上这种影响所导致的不真实结果,让女性在了解男女有别时,也默默接受着“一性别优于另一性别”的歧视认识。

第二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观念的女性高达61.3%,有24.9%的女性认为/如果配偶的收入足够高,或者家里有大量钱财,自己愿意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

甚至女大学生或研究生作为女性中的一个小群体,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本身有着/女孩所特有的各种心理、体力、思维方式的特点,也难免遭受世俗的偏见与歧视。

时至今日,妇女就业已极为普遍,妇女的独立已被社会所公认,但心理上的依附性仍然存在。

社会文化的这种规范性,在妇女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重视家庭胜于重视职业工作。

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应当为家庭和丈夫牺牲自己利益的期望。

当家庭活动与职业活动发生冲突时,妇女往往是放弃职业活动,或者不得不尽量多做一点家务,使工作保持在中等水平。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妇女更多的是考虑工作轻松,而较少考虑职业成就。

妇女对自己收入的考虑,更多的是强调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而不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而妇女不愿花更大的代价取得更多的收入。

妇女的这种选择模式不仅和企业的职工行业规范发生错位,而且在妇女的职业活动中也会发生偏差,难以实现妇女的职业成就。

社会文化对妇女的职业成就要求极少,如果妇女为了职业成就而忘我工作,她不仅难得到别人的理解,而且可能成为家庭冲突的根源之一。

在“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等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有才能的女性不敢或不愿意从事领导工作,更畏惧“女强人”的称谓。

三、解决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对策纠治

传统的性别文化规定了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传统的男性角色与获取成功的社会角色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传统的女性角色却与成功的社会角色的要求相差太远。

尽管社会已赋予女性新的社会角色,但女性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评价仍然以传统的性别分工要求为标准。

女性要取得事业的成功,不得不付出比男人多得多的努力,不得不接受双重角色规范的要求。

构成我国人口近一半的妇女,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权,有权利与男性共同参与社会竞争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但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可以感觉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个人的周围。

因此,摒弃传统的性别文化糟粕,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为女性就业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建立以人为中心,以两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这是实现男女平等就业的根本。

先进的性别文化以承认妇女的社会主体地位、承认男女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为基础,以立足现代,推进性别关系的和谐,推进男女共同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为目标,以权利的个性化、选择的多样化和向弱势群体的倾斜为原则,并具有批判性、超前性和挑战传统以及为大众所接受的特点[9]当代性别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的共同发展。

它不局限于单独的女性解放与发展,而是立足在整个人类文化之中发展性别文化;它不致力于男女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而是寻求在两性平等的基础上确立女性的独立自主地位,促进两性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平等受益、共同进步。

当今性别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在于从以女性为主体的意义上认识女性自身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针对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性文化的不平等状态而言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在全社会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进步观念,倡导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劳动共同分担家庭责任,改变传统的性别分工定势,让男人介入妻子分娩过程的照料和喂养孩子、照管孩子的工作,改变把生育和护理孩子仅仅看作是女性责任的观念。

使人们包括妇女自己提高对女性社会价值的认识,促进男女两性健康和谐地共同发展,为女性就业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瑞典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瑞典的家庭受到一系列涉及面很广的公共政策,如,劳动力市场和税务政策,以及其他同家庭有直接关系的,诸如托儿所、育婴假期、子女生活费补贴标准等政策的影响。

这些政策使得瑞典妇女就业率猛增,到1986年为止,25-54岁的瑞典妇女中,有89.8%的人都进入了劳动力市场,家庭育儿假保险也许是瑞典有关鼓励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所有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

(二)倡导男女气质的多样化和双性化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农业社会的划分,米德在《三个原始部落的性与气质》一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文化一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男女性格模式,这一模式就立刻使男女行为相互制约。

例如,如果文化要求男性具有支配性、自信和攻击性,男性则要求女性具有服从性;当他遇到与自己一样的妇女时,便对自己的男性角色产生了怀疑,这就是为什么与男性规范最为一致的男人,对具有男性气质的人最为仇视的原因。

就能力而言也是如此,如果社会将某种才能分配给男人,强化了男人的社会责任感,于是,男人自然而然变得强大起来;对于女性来说,她们也默认并且接受这一形式的存在。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文化环境普遍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性气质是刚强、成就取向和完成任务相关的行动取向,女性气质是温柔、关心他人和建立关系相关的亲和取向。

这种有关性别气质两性对立的、稳定的、固化的态度和信念经过三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积淀下来流传至今。

虽然传统的性别意识已经在整个人类意识中根深蒂固了,但我们身处21世纪,整个社会观念都在进步,时代呼唤一种平等的性别观念。

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至少有四种气质:男女双性化气质、女性气质、男性气质、中性气质。

没有任何一个男性或者女性的性别特质是单一的,每一个个体的身上都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人天生就不属于某一单一的性别气质,而且从现实生活当中来看,事业成功的女性往往是属于双性化性别特质的女性,既具有男性的刚强自信、勇敢、雄心勃勃的一面,又具有女性温柔、细腻、善解人意的一面,这种性别特质往往能够做出跨性别行为,对社会有更强的适应性。

所以我们不要从传统的性别意识去规范男人和女人,要倡导男女气质多样化和双性化的观念。

事实上,改变社会传统的性别意识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举例说,过去小孩取名字包含更多的性别的特点,如给男孩子取的名字有:刚、强、壮等,给女孩子取名字比如花、草、洁、静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是中性的名字,这说明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在调整和改变。

同时,男孩子可以玩布娃娃,女孩子也可以玩枪和炮。

正因为现实气质的多样化,而不仅仅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种,所以需要包容和多样性。

要想彻底攻破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女性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要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视野开阔、有创造力、既坚强勇敢又温柔体贴的人才。

只有这样,两性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片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4,53.

[2]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5).

[3]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5.

[4]袁梅.诗经·小雅·斯干[a].诗经译著[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5:500.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39.

[6]苏红.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87.

[7]任聘.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214.

[8]陈方.青年女性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态度及其相关因素[a].蒋永萍.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47.

[9]周群英.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四

应酬的饭桌跟家人小聚不一样,有很多注意事项。酒桌上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说法,但你切记不要在喝酒前说出来。这样会使人觉得你是在劝酒,而且感情真正的深浅不是靠说出来的是行动起来的。如果你会喝酒而不想喝酒,千万不要把“我不喝酒”挂在嘴边,一向唠叨,除了让人觉得你很烦以外,更会让人觉得你虚伪。

“能喝酒的人才能升官”虽然这句话很片面,但也在理。切忌在领导面前大肆显摆,明明不会喝酒却一个劲的喝,最后喝高了做出什么事情来连自我都不明白。不仅仅丢了表现的机会还会在领导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敬酒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在单位聚会上,领导互相喝完后,才能够敬领导酒。能够很多个人一齐敬同一个人,但是绝对不能一个人敬多个人,除非你是领导。别人敬你酒时,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小抿一口,以表礼貌。

敬别人酒时,如果是碰了杯,就必须要喝光酒杯里的酒,你能够对被劲酒的人说“我干,你随意”以表礼貌和大度。但是不碰杯的话,酒得视状况而定了,但是绝对不能对方喝了一大半,你自我却只是舔了舔酒杯,要明白是你在敬人家酒。如果对方喝完了,你也要尽量喝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知识更是值得学习的一门功课。酒桌上现真感情,酒桌上体真心。如果不了解酒文化知识,会显得很失礼。也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常识,目中无人。所以学好酒文化知识是有很必要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五

竹编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工艺之一,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一名从事文化传承的人员,我参与了竹编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工作,深感竹编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和体验,我对竹编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段:竹编的历史渊源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遥远的古代。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期,竹编就已经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竹编技艺逐渐传至中原地区,并成为中国传统美术的一部分。竹编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工艺技巧,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经过多年的发展,竹编不仅演变成了一门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成为了一种深植人们心底的文化符号。

第二段:竹编的独特魅力

竹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材料和工艺。正如其名,竹编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竹子。竹子是一种具有坚韧性且柔韧度很高的自然纤维,因此可以用来编制各种各样的造型。而在竹编的工艺方面,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削皮、切割、弯曲和固定等多个步骤,凭借工匠的巧手和智慧,使竹编作品呈现出各种流线型和精细的细节。

第三段:竹编的文化内涵

竹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竹编作品寓意吉祥,给人带来美好的寓意。比如,在传统习俗中,竹编的布置常常与祈福、祝福等活动相联系,寓意着吉祥、福运、安康等。其次,竹编作品还反映了传统的家常生活和民俗风情。对于很多农村地区来说,竹编已经成为了当地生活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制作竹编作品,人们表达了对于家园的情感和依恋。

第四段:传承与创新

竹编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挑战。为了传承竹编文化,很多地方开始设立竹编传承学校或者组织竹编艺术团队,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竹编文化。同时,一些竹编艺术家们也开始尝试将竹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进行创新的艺术尝试,给传统的竹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第五段:个人的感悟

在参与竹编文化研究和传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竹编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竹编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传承着我们的历史与传统。作为文化传承者,我愿意一直坚守在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为其发展和传播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结:

竹编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竹编的学习和体验,我对竹编的历史源流、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竹编文化不仅在民间广泛传承,也逐渐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的可能性。作为竹编文化的传承者,我会为其发展和传播努力,为竹编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六

中国是竹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竹编是一种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流传。竹编通过精心编制和设计,将竹子的本质美与人们的智慧相结合,创造出了无数独特而精美的作品,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第二段:竹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竹编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竹子是自然界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具有坚韧耐用的特点。竹编以竹子为原材料,通过编织的方式将竹子发挥到极致,形成坚固、轻巧、透气的作品。这种自然的材料让竹编作品既保留了自然的触感和纹理,又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同时,竹编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竹子这种可再生的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竹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竹编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方式。在古代,竹编经常被用来展示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竹编作品常常采用各种各样的编织技法和图案,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通过各种竹编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此外,竹编作品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抚慰。

第四段:竹编的现代价值

尽管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并没有被时间辜负。如今,竹编作为一种独特而受欢迎的手工艺品,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城市中,竹编作品常常被作为装饰品和礼品来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自然和温馨。同时,竹编也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作品以其轻巧、坚固和耐用的特点,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如筐篮、凉席等。竹编还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景区将竹编作为当地特色文化的代表,并利用竹编作品来吸引游客。

第五段:竹编文化的未来展望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竹编文化也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竹编艺术,并在现代审美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和改良。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竹编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也让竹编作品更好地适应了现代人的需求和喜好。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竹编的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竹编作品可以更加精细和复杂,呈现出更多元化的样式和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竹编文化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惊喜。

总结:

竹编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竹子的韧性和人们的智慧创造出了独特而美丽的作品。竹编作品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人文精神、适应现代生活的特点而闻名。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感和实用性的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竹编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竹编文化将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七

葡萄酒:

优雅地举起面前的酒杯,凝神观察酒的色泽和印痕,再寥寥几语内行地品评酒的香气和风味,能使一名陌生的来客迅速受到整个社交圈子的欢迎。

葡萄酒是现代国际社交的第二种语言,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政务商务人士的认同。

品尝葡萄酒是从桌上到嘴边,在身体与葡萄酒接触时,自然而然所建立的顺序。首先将酒杯举起,注视葡萄酒的外观,这是品酒的第一个步骤。然后,将酒杯朝鼻子靠近,让鼻子充分的吸入从酒杯里散发出的香气,品酒的第二个步骤。酒杯接触到嘴唇,并喝下杯子里的葡萄酒,同时体验葡萄酒的所有的真实感受,品酒的第三个步骤,也是真实的品酒之始。

综合以上所言,相关连的有:以眼观视,以鼻闻气,以口品尝。而最后的步骤,是在印证视觉、嗅觉所获得的相关印象。第四个步骤,“结论”,是在总结所有的感想与印象,以及对葡萄酒做出最后的定论与裁决。开始品酒前,应确认所采用的酒杯是适宜的,灯光照明也合乎要求,同时要有白色的背景物,衬托葡萄酒杯,使得观察葡萄酒的色泽更清楚、更容易。

品酒前需注意的事项:

1、适当的酒杯。

2、光源与白色背景物。

3、品酒场地的温度以及无任何的异味。

品酒的时机:

理想的品酒时间约于用餐之前,同时又可当作餐前的开胃酒。早上的11时,或傍晚6时左右的时间,都颇符合这样的时段。若您不想空腹之状态下品酒(空腹之状态下酒精很快地就会被吸收),这时可喝下一大杯的牛乳或水,以及一份淡味的三明治作为“添底物”。如果您的酒量甚差,建议您于品酒进行其间,可饮下大量的水分,这种方法相当的有效用。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八

我国茶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广大劳动人们智慧,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茶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传承作用,因此茶文化表现出我国优秀的思想道德,研究茶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关系对于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茶文化的内涵与定位,探讨了茶文化体现的思想道德和茶文化的道德功能。

茶文化,思想道德,价值理念

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茶文化的内涵来看,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息息相关,茶文化体现出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茶文化还具有显著的道德功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茶文化和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茶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来说,茶文化是茶人在茶叶生产(包括育种、栽培、制作、销售)和品饮过程中体现的一种精神力量;狭义来说,是人们在品茶中所传播或交流的一种信息。但目前的茶文化都是狭义理解地较多,中国的茶文化是文人墨客、禅者、道者借茶的清心功能产生的对茶的赞咏。《茶文化学》中对茶文化的定义是:“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成的总称。”

1.1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的茶文化是最表层的,主要表现出茶的实用价值,与茶相关的文化传承价值。人们根据茶的种植、采摘、烘焙、分类等一系列过程,以及烹茶、品茶、茶具选择等方法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书籍,是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的体现,物质层面的茶文化是较为稳定的基础性文化特征。

1.2行为层面

饮茶方式、泡制茶的方法、饮茶习俗及与茶相关的民俗等都是茶文化的行为表现,是茶文化较深层次内涵的表现。行为层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们在从事与茶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例如茶艺、茶礼、茶风、茶俗等,行为层面的茶文化不仅具有稳定性,也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1.3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们从事茶叶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例如古代社会的茶政,现代社会称为茶叶行政管理等,都是茶文化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与古代社会制度相比,现代社会对于茶文化制度方面的制约减少,古代茶与官制是相关联的,例如“榷茶”、“茶马古道”等文化现象。这表明制度层面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1儒家思想

茶文化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礼”。从古至今,有识之士提倡勤俭、节约,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饮茶也具有神了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品茶之士的清廉高洁、仁义,古代对君子之风的崇尚与饮茶融合在一起,茶文化中体现的优秀传统美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真实的理想,茶在民间习俗中真正起到促进人际关系的作用。儒家思想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茶事活动正体现出高逸的中庸美学境界,茶事中的礼数与儒家重视的言行举止相一致。

2.2佛家文化

佛学对茶业推广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佛学的传播也将茶文化传播出去,并引进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茶文化和禅文化之间有着奇妙的关联,二者的境界具有相似性。禅文化中的“苦、静、凡、放”在茶文化中有所体现。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正是佛家思想中的“品味人生,参破苦谛”。有人曾说,“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这正是茶道中“凡”的体现,而茶文化中倡导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释放天性,这与禅文化中的“放”寓意相通。

2.3道家文化

茶文化体现出道家思想中的“长生久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道家文化中崇尚生命、热爱生命,这与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相一致,茶也是道教徒炼丹服药的首选之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应顺应自然,不能将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结合。茶道中需要茶人具有烹茶的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身与茶的精神相交流,注重内心的平和,在品茶中体会人与自然的交流。“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重要方法,文人雅士追求淡薄、自然、淳朴的精神境界,这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相一致。

3.1实践茶道,提高思想道德

从古至今,爱好养生的人不仅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视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内心素养,也就是“心灵养生”,通过形成心理平衡的状态,促进身体健康。如果人人都具有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促进内分泌在体内正常发展,有利于形成平和的心境,增强抵抗力和生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茶道精神、茶德的实践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培养心智,实现修心养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茶文化和茶道的核心思想就是真、善、美,这也是茶道的魅力所在。“以茶载道”是茶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在茗饮中感受茶文化和茶道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提高思想道德是茶道的重要作用[3-4]。我国的茶道是饮茶艺术和修身养性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与教化的统一。

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茶道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茶文化的真、善、美内涵是相互渗透的,启示人们面对社会中的诱惑始终保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茶道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发扬真善美,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端正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3.2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但也逐渐侵蚀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例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肯老等不良价值取向,滋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使人们逐渐变得浮躁,思想道德素质降低。茶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与当前社会的快餐文化截然不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体现出的质朴和平和的精神实质对社会浮躁的人们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能够引导人们形成积极的审美,面对信息时代的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和繁杂化,茶文化指导人们避免受到消极审美的影响,并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标杆,引导人们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茶文化提倡健康、雅静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茶道精神中的“和”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提升人们的整体思想道德。

3.3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国茶道形成“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思想主张,喜爱品茶的人通过各项茶艺活动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有利于陶冶情操。将茶的功能性上升至精神高度,超出茶的物质范畴,成为高尚情操的象征[5]。自古以来,品茶之人感受到茶文化中清净之气、恬淡之感,能够抚慰心灵、怡情养性,同时文人墨客将自身情感、理想寄托在对茶文化的理解中。我国茶学大师将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茶德自古以来是我国提倡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正确价值取向,茶德就是人德,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茶德能够涤荡人们的心灵、规范行为举止,有利于人们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我国古代文人,尤其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君子,在品茶、颂茶、作诗赏画中寄托自己的高尚道德追求。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表明品茶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茶文化能够启示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4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从古至今,我国茶道形成“和”、“敬”、“融”、“理”、“伦”的人际关系主张,宣扬人与人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关系,真诚地对待他人,诚心诚意地解决矛盾,在为人处世上将和谐作为核心,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团结发展,是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的表现[6]。从茶的品性老来看,具有醇厚温和、悠然闲适的特点,与自然和谐融合在一起。茶文化深刻体现出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茶道中的和谐精神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形成和平共处、团结融洽的关系,并学会敬爱他人。通过举办品茶会、茶文化讲座、茶艺术作品欣赏等相关文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茶文化教育氛围,促进良好精神境界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美好。

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茶文化的传承受到儒家、佛家、道家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同时茶文化也不断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茶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在实现修身养性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九

竹编,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源远流长,独具魅力。我最近参与了一个关于竹编的展览活动,这让我对竹编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竹编所带来的无穷魅力和艺术表达的力量。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了解到竹编的历史渊源,还亲身体验了竹编的制作过程,深刻体会到了竹编文化的独特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竹编文化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丰富多样。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竹编作品,包括篮子、椅子、墙面装饰等。这些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无一不显示出竹编工艺的精湛和巧妙。尤其是一块以竹编为基底的墙面装饰,细密而复杂的编织结构,让我惊叹于竹编艺术的复杂性和精确性,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老手工艺的卓越之处。

其次,竹编文化也让我了解到竹子的独特性。竹子作为一种自然材料,有着很高的韧性和适应性。在竹编制作过程中,竹子可以被分割、成型,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它可以变成各种各样形态的作品。这让我对竹子的利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它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另外,竹编文化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和美学观念。在竹编作品中,很多都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如“天人合一”、“天人合和”的思想。这些思想使得竹编作品在形式上更富有意境,在艺术上更有内涵。同时,竹编作为一种装饰性手工艺品,还常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如如意、吉祥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深化了对其美学和哲学观念的认识。

最后,竹编文化也激发了我对手工艺品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在活动中,我亲身参与了竹编的制作过程。虽然我是个初学者,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从根部开始编织,渐渐地感受到了竹编的奥妙和乐趣。虽然我的作品远远不如专业编织师的水平,但这次体验让我想起了儿时曾经学习手工艺品时的快乐和满足感,也让我决定要将竹编作为一个爱好和兴趣来继续追求和发展。

总的来说,竹编文化是一门深厚的中国传统技艺,它不仅代表了工艺美术的高度,也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这次展览活动,我深入了解了竹编文化的历史、特点和魅力,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了其制作过程的艰辛和技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从竹编文化中领悟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手工艺的价值,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相信,竹编文化将会在未来继续传承和发展,并为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和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70850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