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国有企业的论文(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9:18:12
最优国有企业的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0-29 09:18:12     小编:雁落霞

"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总结前,要先回顾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如果你正在写总结,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一

摘要: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员工的绝对量大大超员,另一方面则是各种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关键词:国企;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国。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无论是在规模上、规格上、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0%用于员工的培训,而我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这1。5%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2、适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培训内容停留在简单的基本技能培训上,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的中长远规划和分阶段计划,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分析、评价和反馈,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未能很好地与员工本身的需求相结合

培训计划没有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因素、员工本人的意愿、员工个人的素质,“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在落实培训计划中,有时为了凑人数把应该参加甲理论培训的人送去参加乙理论的培训,使培训的知识不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薄弱除了投入不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制约机制,职工参加培训只是听任于行政命令,职工中特别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职工不愿培训,躲避培训的现象严重。尽管有的培训计划安排得很详细,由于缺乏一套培训与岗位(工资)晋升、晋级相联系(不培训或不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不得上岗)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将职工培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5、培训形式单一,师资队伍缺乏

企业培训大多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对职工的现场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考核也不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往往满足于从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师中抽调任课,由于其自身工作任务重,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应付式”的教学比较普遍,很少有企业与大专院校和企业联系,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和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

二、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构建对策

根据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际需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思路应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人事工作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概念才开始提出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海尔的成功在于它的竞争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规划、战略、市场销售,等等。但是,海尔人认为,培训也是竞争力,并建立了以价值观念培训为基础、以实战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良好的培训环境做保障、以个人生涯培训促发展这样一种人才培训机制。所有影响竞争力的因素都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培训无疑是知识转化和传播的最佳途经。国有企业提高对“人力资源”在生产诸要素中的地位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是搞好人力资源培训的前提。

2、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人

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个经费问题,还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认识到培训支出是很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和其他投资一样是有回收的,而且回报更高、更为重要、更为长远和更有意义。增加培训投入不但能使人力资本增值,而且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欠账太多和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家应考虑提高培训费的提取比例,并实施国有企业“两高”人才培养计划。

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培训制度需要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参照国内先进企业或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认真制定。

(2)掌握培训需求信息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种)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需求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哪些员工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技能培训,需要补充什么知识,了解上一次培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员工存在哪些问题,为制订新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制订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经费预算

间应形成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四是企业培训计划应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让培训计划同时成为可提升员工的发展计划;五是培训计划必须建立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防止盲目性。

由于我国目前培训经费只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制定堵训计划的同时,必须认真编制培训经费预算。可以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一方面要切实满足保证员工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培训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约方案。

(4)实施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关键。再好的计划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实施便没了意义。培训计划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还是组织外出培训;二是确定培训内容――要保证其适应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培训的考试考核;四是学员的管理等。

(5)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对受培训的员工是否达到培训目标进行评估。这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从企业角度去评估。看企业花这么多钱和时间是否合适;看是否改变了受训者的工作行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评估。看受训者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这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地操作来测试;看受训者是否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4、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要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它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一致的。为此,二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创新,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创新的本源所在。包括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5、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是搞好员工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企业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将培训本身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另一方面,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晋级等激励。企业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培训的机会。要把培训的激励机制与企业的人事劳资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评定职称、选拔干部、岗位晋升等方面是否把经过培训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在分配任务和安排工作时,让培训成绩好的员工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同时,还要规定哪些岗位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不参加培训者不得继续留用或不得晋升高一级的岗位。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二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工会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会如何运作,值得每一位工会干部思考和探索。通过对四川广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调研,我认为,当前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应当依法加强学习,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准确定位,服务大局,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有为实现有位

只有讲求经济效益企业才能不断壮大和发展,因此工会要关心和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关心企业的兴衰,企业的兴衰又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后续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工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公司的各项重点目标展开,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安全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动员全体员工,为加快公司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工会法》学习,提高员工对《工会法》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原有的工会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修订的《工会法》的颁布,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了广大员工的利益,但广大员工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三)对新《工会法》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工会法》是一项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本应对其进行认真宣传。但有时宣传不够,使大家对其不了解、不清楚,这就阻碍了新《工会法》的贯彻实施。

因此,为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破除落后、僵化的思想意识,就应加强对新《工会法》的宣传和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统一公司员工的思想,实现依法做好工会工作,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使工会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积极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工会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却能很好地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鼓励者。“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公司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的参与管理力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增值。建立与公司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工会要积极配合企业把职工素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并在参与培训计划的拟定、实施过程中,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使培训方案更加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维护好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的最大追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才已经上升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员工的职业变更和岗位调整更加频繁,终身学习和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学习和教育必将伴随员工的职业生涯。员工素质不仅关系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制约和最终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活动载体,促进和帮助员工成才

教育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为员工构筑学习的平台,吸引员工广泛参与。工会要鼓励员工在搞好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如读书自学、技能培训、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完善充实自己。坚持面向基层、立足班组开展的班组升级活动,把员工的素质教育和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结合起来,培养种子选手队伍,开展多面手操作赛、各项劳动竞赛、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赛、拔河、球类竞赛等体育活动,员工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调动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司上下形成了崇尚知识、重视人才、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通过文化体育活动,不仅弘扬了企业精神,陶冶了员工情操,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广大员工奉献岗位、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知难不畏难、知苦不怕苦、同心协力迎挑战的顽强斗志,从而促进了公司两个文明建设。

四、强化企业民主管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员群众的积极性是企业

兴旺发达的源泉。员工的积极性来自对其主人翁地位的尊重,因此强化民主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使广大工员认识到,不管企业机制如何变化,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变,无论什么样的改革,没有员工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不能成功的;其次要把民主管理的重点放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发展上。应该注意,在改革过程中员工思想问题不少,要对员工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反映员工的意见和呼声,工会应站在两个维护的立场上,提出工会自己的意见,争取公司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并搭建上下互动的良性沟通渠道。

五、强化工会维护职能,实现“两个维护”

国企改革将会使企业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导致企业内部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强化工会的维护职能是新形势的要求:一是要正确履行维护职能。新《工会法》规定:“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必将出现总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这部分员工同那部分员工具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工会必须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通过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来实现对员工具体利益的维护;二是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约束机制。没有约束和监督机制,就可能产生腐败和侵害员工利益,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工会就要积极参与制定相关制度并进行民主监督;三是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实践证明,关心员工生活多付出一份心血,多办一件实事,员工就会对公司多出一份力,多做一份贡献,企业也就能多增一份效益。

总之,企业和员工的发展离不开工会的发展,同时工会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我相信,只要企业工会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准确定位,服务大局,就一定能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将公司建设成社会主义一流和谐企业而努力。

兴旺发达的源泉。员工的积极性来自对其主人翁地位的尊重,因此强化民主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使广大工员认识到,不管企业机制如何变化,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变,无论什么样的改革,没有员工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不能成功的;其次要把民主管理的重点放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发展上。应该注意,在改革过程中员工思想问题不少,要对员工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反映员工的意见和呼声,工会应站在两个维护的立场上,提出工会自己的意见,争取公司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并搭建上下互动的良性沟通渠道。

五、强化工会维护职能,实现“两个维护”

国企改革将会使企业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导致企业内部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强化工会的维护职能是新形势的要求:一是要正确履行维护职能。新《工会法》规定:“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必将出现总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这部分员工同那部分员工具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工会必须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通过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来实现对员工具体利益的维护;二是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约束机制。没有约束和监督机制,就可能产生腐败和侵害员工利益,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工会就要积极参与制定相关制度并进行民主监督;三是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实践证明,关心员工生活多付出一份心血,多办一件实事,员工就会对公司多出一份力,多做一份贡献,企业也就能多增一份效益。

总之,企业和员工的发展离不开工会的发展,同时工会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我相信,只要企业工会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准确定位,服务大局,就一定能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将公司建设成社会主义一流和谐企业而努力。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三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当前人们对国有企业经理激励不足的看法提出了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悖论,指出以扭曲的控制权收益激励所主导的激励机制是产生此悖论的缘由,并给出了建立国有企业经理市场化选择机制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控制权,激励,博弈

一、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悖论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对企业经理实行以月薪制为主的报酬制度,其特点是低工资、低奖金,部分上市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管理层持股的辅助激励方案,但激励效用也不显著。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中国企业经理成长与发展的专题报告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见表一);另据一项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的统计结果表明,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仅为0.045,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仅为0.009,并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也很低,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年度报酬激励不明显的现象,而且存在股权激励不明显的现象;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对企业经理对经济地位满意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国有企业经理的满意程度最低,只有22.9%,有44.4%的经理表示不满意(见表二)。

以上事实似乎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对经理激励严重不足的情形,使得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经营才能,并最终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佳的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国有企业的.经理职位因激励不足而空缺,也没有出现大量的国有企业经理因为对自己的激励不足而离开国有企业的现象,虽然这其中不乏因“事业心”的驱使而坚守岗位的经理的存在,但这种“事业心”却大多与政治地位、社会声望、在职消费等由对企业的控制权带来的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产权理论把企业所有权分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两部分,主张对代理人实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对称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所有权安排。基于此我们也可以把企业的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控制权收益,也即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收益,它包括政治仕途、在公众当中的声望、在职消费以及通过资源的转移而得到的个人好处等等;另一部分则是货币收益。这两项收益都能起到对企业经理的激励作用,而当前在讨论我国国有企业经理的激励问题时,大多数的学者或是没有考虑对企业的控制权收益,或是虽考虑到了企业的控制权收益,却把它与货币收益分开,仅仅只把货币收益作为激励经理的因素,从而得出了我国国有企业经理激励不足的结论与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家的放权让利,国有企业的经营人员获得了较为充分的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一点由近几年来出现的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便可得知。在货币收益激励不足的情况下,控制权收益激励成为对他们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看到控制权收益激励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消极的一面。由于没有对国有企业经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了控制权收益激励的扭曲,经理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控制权收益的追逐上。在我国国有企业出现的内部权利斗争、规模的盲目扩张、项目的重复建设、管理层对兼并收购的抵制等现象无疑说明存在巨大的控制权收益在激励着国有企业的经理们。也就是说,虽然国有企业经理的收入普遍偏低,即来自货币收益的激励不足,但来自控制权收益的激励弥补了货币收益激励的这种不足,从而控制权收益和货币收益加和的总的激励并不缺乏。

[1][2][3][4]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四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代表人民行使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其任何个人、组织都没有权利随意处置自然资源。只有国家权力机构能够作为这些自然资源的最高、最终代表。但是,我国的资源型国有资产分散在各级部门、政府中,涉及自然资源管理的行业包括了水利、煤炭、金属、石油、国土、农业、海洋、旅游、环保、规划等,这些行业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一定程度上又隶属地方政府管理,由地方政府和当地的资源型国有企业进行独立决策。这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多头管理,进而出现了权责不清、利益互抢、责任互推的情况。

2.2资产流失严重

以煤矿行业为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追求粗放型的发展,使得煤矿资源采掘投入高、资源消耗过快、利用率不高。多年来,煤矿企业的回采率不高,有些地方甚至是“半采半扔”。大型国有企业的回采率在40%左右,小企业连15%都不到,远远低于60%的国际平均回采率。以的数据为例,国有企业仅仅是矿产资源的采掘损失高达1.55万亿元。

2.3综合利用率不高

短期行为突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是资源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另一弊端。以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为例,总体综合利用率偏低,粉煤灰利用率47.7%,煤矿石为35%。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短视行为很突出。很多国有企业拥有短期的使用权,所以为了短期利益,企业只进行开采投入、不进行污染治理、提升矿产利用率,进而造成了矿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2.4使用价格偏离市场机制

国有企业资源无法完全资产化,也是限制国有企业资源的勘探、开采、使用与保护的因素,这样很容易忽视资源资产化后以资本的视角进行管理和为企业未来带来收益。很多资源型资产在定价过程中只考虑到了矿产的开采、使用、运营、维护的成本,忽视资源的未来收益。容易造成资源型国有企业在将产品进行销售过程中,偏离考虑市场因素,过低的资源价格投入容易造成产品的浪费。

3原因分析

3.1产权主体的缺位和越位

主体缺位就是该管不管;主体越位就是不该管要管。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界定模糊,国有资源资产的管理非常混乱,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权责利界定不清。法律上规定了全民所有,但是实际执行中,主要通过地方部门的行政手段进行。导致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难以一致。加上分类管理过程中,多个部门管理资源产权,造成了相互争抢,影响正常管理。

3.2委托代理风险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只要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就容易发生道德风险,造成委托人利益的损害。资源型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公众与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部门、地方部门与开发企业三层关系。其中,公众和国家利益一致,不存在风险。中央和地方往往因为利益不一致,地方偏重提升政绩,容易造成过度开发、寻租。地方部门和开发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有可能企业不具有合理开采能力。多层次的代理造成了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

3.3对被管理人的激励约束不足

被管理人包括了资源型国有企业、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对他们的激励、约束不足,失去管理的有效性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我国规定,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期限为不超过50年,企业为了获取自然资源许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足够经济利益,最快的办法就是尽量开采。如果采用一些环保的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往往会造成时间的拖延、财政上的压力。国家又没有对环保创新技术给予必要的激励,使得企业创新力量不足,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3.4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资源开采使用过程中,对企业仅仅征收资源开采税、资源补偿费,仅仅面对土地资源、矿藏资源进行征收。多数国有企业依然是依靠行政方式获得这些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生态成本并没有被纳入到资源整体价格中。

4基于产权视角下的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4.1明晰产权,统一管理

建立统一、权威的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国有资产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有效管理。改变当前分头管理的弊端,可以通过国资委牵头组织,使得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政府形成制衡,约束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随意批准的行为。另外,产权明晰有助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管理,有效保护国家所有权的收益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促进自然资源行业的良性发展。

4.2改革现有资源型国有资产产权制度

当前我国国有资源资产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产权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细分,统一采用一个产权制度。对于矿藏、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枯竭的资源,要采用国家所有,强化开采许可的认证程序科学性,避免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对于草原、森林、动植物等生物可再生资源,可以推行产权多元化,打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人所有的多元产权体系,通过市场手段抑制乱砍滥采,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水、土地等非生物可再生资源,个人与组织可以通过交一定租金的形式获取资源使用的权利,要健全法律制度,适当条件下延长资源使用期限,促进使用权所有人的权益保护和长期行为。

4.3不断完善约束激励制度

委托—代理理论的道德风险防范关键问题在于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代理人、委托人行为的激励和约束,要协调两者利益,实现正激励、负激励两种手段。正激励是以代理人和委托人目标相一致的标准,借此衡量与确定代理人的奖励水平。对于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政府的管理人员还可以以职位升迁的方式作为激励,对于表现良好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可以采取表彰、政策扶持、税费优惠的措施。负激励是通过制度克服代理人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包括行政处罚、法律处罚、退出处罚等手段。负激励的关键在于制定公平、透明的运作机制,防范为主、惩戒为辅,避免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为目标。

4.4建立科学定价体系

应当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外经验和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形成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生态和谐为目标、市场机制为效率的资源定价体系。让资源的生态价值能够反映在供求关系、市场价格上,实现资源配置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秀芝.基于国有煤炭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考[j].商业文化月刊,(9).

[2]高平湖.国有企业机制创新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3]王金存.从国有企业发展的世界趋势看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途径[j].世界经济,(2):68-72.

[4]汤吉军,年海石.沉淀成本、资源型国企垄断与改革新思路[j].江汉论坛,2014(6):5-10.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五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加入wto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体现,同时要求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一方面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便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我国在会计制度改革时,考虑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及我国加入wto的要求,改革的力度相当大,内容十分丰富,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的最新成果,做到了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改革后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基本实现。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加入wto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体现,同时要求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一方面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便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此次会计制度改革,考虑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及我国加入wto的要求,改革的力度相当大,内容十分丰富,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的最新成果,做到了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可以说,改革后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在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强调会计标准本身内容的国际化,强调会计标准应当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固然重要,但是确保会计标准的有效贯彻与执行同样十分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它们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的两驾马车,应当并行不悖。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我国会计标准上迈出了较大步伐,许多重大会计问题的处理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会计国际化进程之快甚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会计标准的具体执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制定得再好的会计标准,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成为了一纸空文,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更是形同虚设。所以,要真正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要使所制定的会计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我国,强化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迫切。近年来,在证券市场中出现的许多案子,如琼民源、银广夏等虚构收入,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红光实业随意调剂利润、虚增资产等都与没有有效执行会计标准有关。而不有效执行会计标准和制度,其后果则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会对投资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信任危机。因此,当前我们除了加快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之外,应当花大力气加强会计监管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强化会计报表的审计、政府部门的日常监管和《会计法》的执法检查,对于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企业和责任人应当严肃查处,严厉处罚,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确保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标准没有得到有效贯彻的原因比较复杂,尤其是不少企业行为不规范,产权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市场交易本身虚假或者不真实,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六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工会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会如何运作,值得每一位工会干部思考和探索。通过对四川广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调研,我认为,当前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应当依法加强学习,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准确定位,服务大局,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有为实现有位

只有讲求经济效益企业才能不断壮大和发展,因此工会要关心和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关心企业的兴衰,企业的兴衰又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后续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工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公司的各项重点目标展开,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安全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动员全体员工,为加快公司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工会法》学习,提高员工对《工会法》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原有的工会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修订的《工会法》的颁布,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了广大员工的利益,但广大员工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三)对新《工会法》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工会法》是一项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本应对其进行认真宣传。但有时宣传不够,使大家对其不了解、不清楚,这就阻碍了新《工会法》的贯彻实施。

因此,为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破除落后、僵化的思想意识,就应加强对新《工会法》的宣传和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统一公司员工的思想,实现依法做好工会工作,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使工会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积极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工会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却能很好地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鼓励者。“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公司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的参与管理力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增值。建立与公司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工会要积极配合企业把职工素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并在参与培训计划的拟定、实施过程中,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使培训方案更加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维护好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的最大追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才已经上升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员工的职业变更和岗位调整更加频繁,终身学习和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学习和教育必将伴随员工的职业生涯。员工素质不仅关系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制约和最终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活动载体,促进和帮助员工成才

教育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为员工构筑学习的平台,吸引员工广泛参与。工会要鼓励员工在搞好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如读书自学、技能培训、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完善充实自己。坚持面向基层、立足班组开展的班组升级活动,把员工的素质教育和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结合起来,培养种子选手队伍,开展多面手操作赛、各项劳动竞赛、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赛、拔河、球类竞赛等体育活动,员工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调动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司上下形成了崇尚知识、重视人才、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通过文化体育活动,不仅弘扬了企业精神,陶冶了员工情操,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广大员工奉献岗位、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知难不畏难、知苦不怕苦、同心协力迎挑战的顽强斗志,从而促进了公司两个文明建设。

四、强化企业民主管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员群众的积极性是企业兴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七

网络监控系统模块可以分为多个分项,如用户登录、用户管理、单位管理、网络连接监控、网络流量监控、危险数据报警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不同模块功能不同,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例如系统登录模块,操作人员将用户名、编号、密码等信息输入到登录界面,然后通过与数据库内信息对比一致,允许进入系统,相反会显示信息错误,拒绝进入系统[2]。网络流量监控模块,即主要对网络流入流出数据进行监控,包括流入流出数据总量、速度、最高速度、平均流速等。

2.2输入输出设计

2.2.1输入设计

要保证系统输入数据的正确性,系统设计时应遵循“简单性、最小量、早检验、少转换”原则,对统计报表与数据库内容选择相同设计形式。通过delphi中数据存取组件建立应用程序实现数据库的连接,保证用户在任何输入界面输入数据均可以对应数据内字段,满足信息输入需求。

2.2.2输出设计

输出设计时需要综合分析用户需求,遵循易操作原则,提高交互界面的友好性。系统信息录入、数据检索以及统计分析通过交互界面完成,利用delphi专门设计统计分表报表进行打印[3]。其中,对于打印硬件的设计,应能够直接通过各类型显示终端、多媒体设备完成显示输出,以及能够利用各类型打印机完成文件的打印输出。

2.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目的是提高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存储,分为规范化设计、数据、实体、关系的完整性设计、建立数据库实体与对象以及数据库设计文档等。java应用到数据库设计,为一种数据访问机制,可以提供统一接口来访问各类型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应用程序来实现与数据库的稳定连接。本文分析系统,数据库设计共包括两个部分六个数据表,一部分为本地数据库,包括网络流量表、本机详细表与网络连接表。另一部分为远程数据库,包括网络流量表、网络连接表、单位表以及用户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八

这种方法是一种目标诊断和解决问题的技术,将改革力量分为推动力和抑制力两种,认为同时增强推动力和削弱抑制力是强化改革成果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行政具有参与型行政,亦称互动型行政的特点,通过保证员工对企业行政的广泛参与和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员工尤其是改革相关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决策、计划、条例、决定和执行。这种方法让与改革相关的行为主体直接参与改革讨论、决策和实施,既有利于集思广益,也有助于让相关行为主体获得心理平衡,同时增加改革相关主体的理解和了解,从而加强关于改革的主体意识,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推进改革。

“霍桑试验”证明: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不仅受正式组织的约束,而且受非正式组织约束。非正式组织以感情、地位和相互间的社会作用为基础,形成特定的群体,并以群体特有的行为方式来保护或制约自身的成员,以使其行为符合群体规范。这种方法利用群体的准则、规范、压力和一致性意识来克服改革阻力。国有企业要协调一致,高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建立组织成员必须执行的指示或命令。

这种方法使用决定、命令、法规、决策等强制性手段,强行推进改革,以强制力克服阻力。企业行政领导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对被领导人员进行统御和指引。企业领导具有权威性,有些领导,在政治、管理和技术领域享有盛誉,其个人威望是企业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有时是企业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这种方法利用德高望重的领导的个人号召力或者非正式群体的“天然领袖”的个人影响力,来减轻乃至克服阻力的'目的。

企业领导要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深入员工队伍,分析矛盾根源。要灵活选择领导的指挥模式,选择正确的权力控制方式和运用程序。这种方法一方面注意采用讨论和协商的方法来处理分歧,另一方面合理设计改革的进程,避免强行推进可能带来的震动和逆反心理。国有企业有效的行政沟通(及时的信息交流、行政传递、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可以保证在行政实施过程中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率管理。企业行政沟通有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也有向下沟通、向上沟通和水平沟通,还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多媒体沟通和其他沟通;沟通模式有树形沟通关系、星形沟通关系和轮形沟通关系。这种方法通过及时有效地宣传改革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由于不了解改革而可能产生的误会、歧义和抵制。真诚的沟通有助于增加对改革的关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形成改革的合力。

自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观念、文化和管理技术的革新。大讲效率、成本、时间和动作分析,形成了革新潮流,后来“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也开始逐渐注入行政之中。60年代以后,西蒙拓宽了行政研究的领域,提高和强化了“管理”在行政研究中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公开表现出充分肯定改革所必须的新观念、新技术、新举措,通过表扬和奖励等具体方法来体现这种肯定。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对革新的公开肯定或者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对于抑制改革阻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行政行为还具有妥协性的特征。如果对改革目标既不完全乐观,也不完全悲观,就可以采取中间态度,可以取每个方案的最大效用值与最小效用值的两者之和,然后再得出一个调和的折衷值,作为决策的依据。这种方法在改革阻力强大且持久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暂时放弃或降低较高的改革目标。这种方法迫不得已,但是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在所难免和十分必要的。以上十种经常性办法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都可以使用,主要用于消除改革过程中的阻滞。这些办法视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必定可以大大加速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九

国企的人事管理对于企业的成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解决国企人事管理方面存有的不足,已变成国企变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国企唯有全面的认知到人事管理的必要性,深化对人事管理的认知,才可以让国企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关键优势,稳定前进。

一、当前国内国企人事管理的现实状况

国内各个大规模的国企、国有控股单位和央企或者地方直属国企,把控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许多的国企在前进过程中已逐步认识到了人事管理的必要性,可是在较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机制束缚下的人事管理已经无法顺应国企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政府已决定全面推行国企改革的大环境下,国企的人事管理方式向现代化国企的人事资源管理形式改变的冲突分外显著,在此种状况下,一些国企已实施了变革,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依旧未曾实现预计目标,当前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仍然是在旧经济机制下的管理形式,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仍然是薪金配给管理和员工岗位调换。目前的新经济机制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必定是不科学的,运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一方面缺乏有关的激励举措来激发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另外也缺少健全的培训机制,如此便大幅减弱了国企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二、国企人事管理的必要性剖析

(一)有助于建设国企人才团队在中国全面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新阶段,人才愈来愈变成国企的关键资源,当代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增强国企人事管理工作,可以让人才招聘、培养、运用、激励体系更为健全,从而让国企成为人才聚集地,调动国企各方面人才的能力,让国企享有无数的人才资源,打造人才团队构建的良性循环格局。让想做出成绩的、能做出成绩的有平台,取得成绩的有相应回报,从本质上构建卓越人才全面发挥潜能的运行体系。

(二)有助于增快国企科学发展进程在中国全面实施市场变革的大背景下,国企变革除了深入健全产权机制之外,更应增强人才建设,让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全面发挥运营者的职能。在此种状况下,一定要增强国企人才尤其是部门主管人才的建设,而增强国企人事管理可以为国企运营者发挥自身职能奠定制度基础,让其更有效的发挥自我能力,促进国企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合理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国企改革创新新一轮国企变革,从本质层面而言是利益的重新配给,所以全会牵涉国企各方的利益,假如处置不妥当,较易引发冲突。要想更有效的促进国企新一轮变革,就一定要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准确处置好国企利益和员工利益、员工间利益的关联,构成更为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全面调动国企所有员工支持国企变革、保护国企利益、推动国企成长的要素。立足于此角度而言,增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国企变革。

(四)全面优化职工绩效考核体系职工的绩效考评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的设立应该遵照平等、公正的准则,结合职工在企业的各方面的表现确定考评标准,而且把此标准视为衡量同岗位人员绩效的指标。当然,绩效标准的设立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而应当依据企业中职工的目标达成状况进行改变。在对职工绩效的个人考评中,还应该构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评定体系,探究出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运用正负强化的激励方法把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全面激发出来,进而着实实现工作质效的提高。

三、国企人事管理中存有的不足

(一)管理理念淡薄许多的国企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缺少应有的关注,尽管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可是并未科学全面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领导者的思想中,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职责就是计算薪资、员工岗位调配,未曾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唯有具备高素养的裁人才可以提升国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对于人才团队的培育仅停止在形式方面,未曾构成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

(二)体制不完善很多国企均存有这方面的不足,缺少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另外还存在“关系户”的现象,导致此种问题产生的要素众多,以致在国企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职工考评等工作中存在不平等的状况。另外,国企中过于注重职工的文化水平和出身,而很多职位的工作内容无需较高的文化水平亦或出身名牌大学,过分强调文化水平必定会导致人力资源方面的无谓浪费。许多的国企的培训机制还没有构建亦或待于健全,当前伴随社会人文素质的持续提升,国有企业职工的自我提高理念也在逐步加强,因此构建与健全培新机制变得特别关键。可是,当前而言,即使有一些国企意识到了这个内容,组织培训,也仅停留在表层,还没有从根本上立足于企业成长与人才储备的角度构建多层次、复合性的动态培训机制。

四、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措施

(一)深化国企领导者的人事管理理念当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具有了高素养的人才团队,才可以形成企业本身的关键竞争优势,才可以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国企的领导应当全面且准确的意识到人事管理的必要性,深化对人事管理的认知,在企业中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站在整体的层面看待问题,用全面的、科学的眼光对待企业员工的管理问题,而且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变化的思想看待问题,经过企业领导班子的指引,在企业构建文化过程中,提升企业经营成绩,实施企业的发展计划。

(二)构建且完善科学的人才竞争体系国企对外招录均编制人才聘用规划,另外实施制定严格的准入要求,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才的招录。采用竞争上岗的招录方法,选择出与企业成长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如此不仅能够全面发挥人才的潜能,另外还能够推动企业稳定发展。国企编制人才竞争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明晰岗位责任、工作内容,且结合岗位状况编制相应的奖惩机制,力争科学调配人才。另外,采用竞争上岗的方法,调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深化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竞争理念,推动企业成长。

(三)健全奖励体系和薪金机制国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依据本身的现实状况,构建高效地绩效考评和薪金机制,唯有构建健全的绩效薪金机制才可以对职工发挥良性作用,让职工更高效的开展工作,把自我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发展融合起来,另外在职工的晋升加以考评时,也应注重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整体素养,防止产生不平等的选拔现象。另外,在构建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时,从职工的工作状态、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3个方面加以整体衡量,尽量科学、全面的进行考评工作。唯有整体考虑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才可以更高效的推动企业成长。

(四)人员潜能的发掘和培养国企在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实力的过程中,最高效同时最简便的方法便是对职工进行综合性培训,包含任职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在职工任职以前用实施全面的认知前培训,确保职工以最佳状态走上工作岗位,另外在职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还应组织一些技能性培训,此外还应重视给职工组织一些长期类的培训,重点是提升职工的总体素养。在组织职工培训过程中,把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融合,保证职工在工作过程中持续的健全自身知识架构与提高技术能力,协助职工成长。唯有采用科学的人员潜能发掘方法,才可以确保有效的提升职工工作业绩和整体素养,最后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目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国企的逐渐成长和企业的人事管理变革有密切关系,唯有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转变陈旧的管理思想,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构建且健全管理体系,全面利用人事管理的作用,全面激发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主动性,才可以更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成长,让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

摘要:保密工作历来是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保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商业安全与否,关系到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与否。保密意识是国有企业每名员工树立爱国思想与国企主人翁意识的真实体现。笔者根据多年国企办公室文书工作经验,简单谈谈在新的市场、信息和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的保密工作应如何进行。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企业;保密工作

保密工作是国有企业自上而下的一条的“生命线、中枢线和指挥线”,是维护国企集体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手段,能不能保证这条线畅通无阻、正常运转,对内,关系着企业每个员工的根本利益;对外,关系着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

1、国企保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保密淡薄的问题

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看,还存在着对保密工作认识不到位、保密意识淡薄、保密管理松懈、保密制度不能认真执行等现象,各种故意非故意地谈论、泄露企业秘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和保密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保密就是效益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深入扎实、卓有成效地开展保密工作,不断强化工作责任,着力防范泄密风险,为促进国企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1.2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电话、网络、传真等各种先进通讯设备在生产、经营、办公、公文传输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相对应,信息网络化与商业秘密安全的关系显得越发密切。特别是因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造成失密、窃密事件十分频繁,有时甚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信息安全保密问题日益突出。

2、对国企保密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密工作面临的教育和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在新的环境下,必须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2.1深入开展保密教育工作,增强干部、员工的保密意识

积极推进保密教育经常化、深入化。保密教育是保密工作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保密教育是对人进行教育,增强人的保密意识,所以必须抓住人这个根本,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保密教育。

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领导干部在保密事项中知密早、涉密深,所以领导干部是保密教育的重点。抓领导干部保密教育,应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保密意识淡化的问题;应该以《保密法》为核心,进行保密法规教育,解决领导干部依法治密问题。还要向领导干部提供、介绍一些先进的窃密与保密防范手段,从而提高领导干部对保密工作的管理能力,使领导干部能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守保密法纪,带头做好本单位的保密工作。

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保密宣传教育。在全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带动下,保密宣传也日益深入人心。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专栏、橱窗、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对广大员工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强对涉密资料、文件接触频繁的科室办公人员进行保密宣传教育,增强他们对文件阅览、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意识与责任感。同时要对其他领导、同事做必要监督,维护企业利益。

2.2网络办公环境下的保密工作应注重内外网分开管理

国有企业应对信息系统实行内网专网分开管理制度。内网应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专网应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秘密信息不得在内网上发布或处理,确因工作需要在内网上发布或处理的,应报本单位部门负责人批准;重要涉密部门需进行专网建设的,应由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企业保密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保密设备按相关规定审核、组织采购,并进行登记建档和密码技术认证,以符合保密要求。专网中不得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超出其密级的信息。超出其密级的信息应在物理隔离的专用涉密计算机上处理。专网不得直接或间接与互联网、专网以外设备连接。专网、专机与其他网络、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应采取技术防护措施。

2.3严格落实保密管理法制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保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不断加强保密管理,实现保密管理法制化。

一是要学习遵守《保密法》。企业领导干部要带头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通过自上而下的认真学习《保密法》知识,强化保密意识,明确保密责任,做遵守《保密法》的模范。做到凡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能泄露给任何无关人员,包括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和身边无关工作人员。

二是严格执行《保密法》的保密规定。要执行好《保密法》,首先要改变观念,迎接挑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武器维护国企利益。在新形势下,要牢固树立依法做好保密工作的观念。其次要突出重点,围绕职权开展工作。严格依法查处各类失泄密事件,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做好各类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保密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要通过保密部门自身的依法管理,强化国有企业对保密部门自身的约束。

三是制定完善规章制度。要科学严谨地做好商业秘密、工作秘密的定密和标密工作,并对保密要害部门和重要生产岗位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密管理制度,使保密工作真正做到有制可依、有规可循,实现保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四是应该定期检查保密工作的执行情况,抓好泄密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泄露秘密的有关责任人,情节较轻及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依照规定给予企业内部处罚;情节较重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须协同国家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一

――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扩大和发展,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以成为企业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利用外资与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现状问题,从宏观及微观角度进行原因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利用外资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是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对搞活国有企业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直接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创新的高起点;有利于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机制;有利于适应市场环境,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有利于建立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机制;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和调整投资方向。

二、引资改造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在利用外资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失误和教训。首先,引资嫁接改造发展失控;技术含量低的一般加工业多,高科技投资少、项目小;重投资数量,轻投资质量;重复合资,相互攀比;重引进,轻消化、创新。其次,中方对引资付出的代价估计不足。用多大市场份额换取外资心中无数。再次,中方忽视控股权,有些合资期限不长。

三、问题分析:

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部分地方、部门领导人片面认为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唯一出路。在产业政策上不明确,缺乏行业管理。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按国民经济分类,哪些允许合资,哪些禁止或限制合资的规定,缺乏对地方盲目合资的约束机制。各部门缺乏引进外资详细的行业管理政策,外资投向的导向力不强。中方企业领导人在合资目的上存在偏差,认为合资是摆脱国有企业困境的捷径,过分迷信和依赖外方管理。中方领导人自身素质较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四、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基本对策: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由之路,吸收和利用外资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如何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国有企业的改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本文重点。第一,应确立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明确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改组、改制、改造相结合,嫁接、改造、调整,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模式,不能只认合资一条道。第二,在合资中要坚持原则,慎重稳妥,坚持平等互利,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投资中不承担不合理的优惠条件,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明确哪些项目应由中方控股。第三,加强合资企业的管理,严格履行合资审批手续,把握好产业政策导向,投向结构要合理。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第四,制定引资的地区发展策略,发挥企业优势,要优化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缩小地区差异,加强中西部引资的政策力度,要处理好外国名牌与创自己名牌的关系。要把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推进国产化进程、技术创新、自主开发,通过外资引进加强我国经济的发展。

正文

随着改革开发日益扩大和发展,我国多途径搞活国有企业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地区、各部门吸引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势头越来越猛,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更好的利用外资,参加世界经济大循环,促进技术进步,增强创汇能力,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迎接wto的到来。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1][2][3][4]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二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如何写经济学论文。

1、有一个理念(ideas)

来几周会大减价,那么有谁在价格变高时购买从而被愚弄呢?但是这样的购买者总是存在,否则商店就永远会发现抬高价格是无利益的。有了这样的理念后,就可以来建立一个销售模型。在模型中有两种消费者:读过广告的知情者和没读过广告的不知情者。商店有销售量从而价格区分了知情者和不知情者。*但是那些具体资源可以去阅读呢?我常阅读的有newyorktime,thewallstreetjournal(华尔街杂志)和theeconomist(经济学家);这些资料可能会是个好的起点。

2、你的理念是否值得继续?

那么就假设(这也是经济学家的偏好)你已有了一个理念,你怎么知道它是一个好的念头呢?首先要做的检验就是尽量用非经济学家也能懂的语言表达出你的理念。如果做不到,那它就有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如果能做到,它仍然可能是一个的无价值的主意,但至少还有希望。在开始确定你的理念是否正确之前,你应该停下来并问问自己它是否有趣。假如它显得缺乏趣味,就没人会关心它正确与否。然后找一些人来做讨论--假如他们认为你的理念值得继续下去。如果这些主意是对的,接下来会得到什么?它是否有许多的含义或者仅仅会变成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一定要记住,对一些细节的`部分花时间是有机会成本的--你可以把时间花在别的理念上,要确认你的期望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经济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养洞察力。对自己最大的奖赏就是啊哈!这样就能解释它了!这才是你应该追求的东西--忘记那些好的但已经固化的工作,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啊哈的奇才。

3、不要太急于阅读文献

益!(虽然你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出版它。)其次,你还可以提出和文献中不同的方法。假如只盯着别人做的东西,你的思想就会因为他的观点而变得狭隘--如果你彻底的投入研究,产现原创性的可能性就会有更大,而且自己的洞察力能最大化的得到发展。第三,你的理念需要时间来孕育孵化,因此要尽可能早的开始建模工作。那以后当你读到别人怎样来处理他们自己的理念时,就会和你产生某种互动,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有趣的新东西。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高成本、低效率地运营,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问题没有解决,多层次委托代理又加大了代理成本,直接导致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难度加大,其结果必然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激励不足、约束不力,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调动起来,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现象。我们首先讨论了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弱化的原因,最后研究了提高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一、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账报账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三化”现象频频出现,表现在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致使成本失控严重,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具体而言:

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

二是成本考核、监督制度不完善。虽然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成本管理制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制度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完善已有的成本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一些新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约束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目前已实行了成本管理的二级核算办法,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和考核有一定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控制成本费用的项目不全面,而且不具体,导致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往往不能落到实处,从而达不到预先所期望的成本管理目标。此外,由于企业目前没有对二级核算单位进行严格的内部利润考核,这样就使企业二级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导致会计人员核算不认真,成本反映不真实。

三是企业短期行为的泛滥,重产值而轻成本,挫伤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二、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弱化的原因分析

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将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相对的人工成本将会降低。与此同时,设备等固定成本、技术成本以及相应的管理成本将会增加。如果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办法,必然会使成本的管理滞后。

2.不同的企业目标对企业成本管理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要想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就必须确定具有长远意义的企业战略目标。

3.管理阶层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思想直接影响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人物,他们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总负责,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能够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则企业的成本管理者即使有意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也可能因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而夭折。

4.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也是企业成本管理弱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执行成本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成本管理训练和培训,这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

5.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或者管理体系存在但执行不力。现在许多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仍处于片面管理,上下不通达,信息反馈不及时,控制没有力度,因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削弱成本管理的成效。有的企业也建立健全了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但往往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没能严格执行。

三、提高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调动所有企业员工的主动性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要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取消行政级别和现有干部管理体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些要求迫使企业管理者从客观上和主观上为企业着想,努力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应加快公司制建设,摸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子,从体制上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二)积极推行比价采购,强化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1.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决策程序,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及其他金额较大的物资采购事项应当由经营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集体决策,有条件的实施对外招标。

2.建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的信息网络,通过实行比质比价采购,加强对物资采购价格的财务监督,企业的主要物资采购应当经价格监督部门事先进行价格审核,物资采购部门应当在价格监督部门审定的价格内进行采购。

3.加强对物资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监督,防止不合格产品入库。

4.将约束和激励机制引入购销比价管理中,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核实施细则,对于采购价格低于有关部门审定的最高控制价的,按节约额的一定比例提奖,对于高价采购或私自收受回扣、损公肥私的,要视其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建立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

原始记录是企业最初记载各项业务实际情况的书面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明确经济责任的依据。它是编制成本计划、制定各项定额的依据,也是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原始记录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及时,经常积累资料,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原始凭证要求符合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开展班组织经济核算,简便易行,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完整真实的原始资料。

(四)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寻求降低成本新的突破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技术进步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对产品成本结构分析,通过科技进步,找寻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措施。比如:现有产品生产原材料、零部件是否可通过科技进步降低消耗,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是否有更优的替代品,能否对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挖潜改造和技术革新,促进老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产品盈利能力。

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现有重点产品进行工艺改进和革新,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3.在生产工艺方面,首先应该强化对现行工艺执行的检查和考核,保证现行工艺作业指导书的正确贯彻执行,尤其要控制好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工序,使工艺路线唯一化;其次结合新产品的研制和定型,以产品实物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研究和编制产品生产的新工艺。

4.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成本管理中实施管理信息化,实现对成本控制的动态管理,依靠网络技术的支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接轨,降低产品交易成本。

(五)继续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探讨,明确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应从三个方面去突显:

(1)加大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企业要经常举办管理培训班,并吸收先进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

(2)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对企业来讲,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不对劳动成果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也应防止出现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不顾产品质量的现象,“以质量求信誉,以效益求生存”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3)成本管理应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全面加强成本管理。

(六)扩充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内容应由传统的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拓宽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活动可以概括为研究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顾客服务等环节,在每一环节都存在成本管理问题。国有企业要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从研究开发到顾客服务,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设计并运行更为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从成本管理内容的重点来看,要强调成本管理是对价值链的管理而不是对产品的管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能够满足人们针对每一项价值活动来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由产品转为价值链,有助于成本管理者更好地分析资源消耗的合理性,寻找出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服务。此外,运用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展开价值链分析,这对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国有企业应从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和解决目前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动力机制;同时将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找到并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以提升国有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参考文献:

[2]宋文彪.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转变[j].经济问题,,(2).

[4]王文.中外企业成本管理比较与启示[j].企业活力,2006,(1).

[5]柴东亮.浅议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j].会计之友,,(11).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四

一、解决国有企业物业管理问题的思路

1.转变观念,提升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物业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转变思想观念,要深刻的认识到服务才是物业的根本,要增强职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其经济效益,不断的实现物业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走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2.完善用人机制,提升职工素质

要想使物业管理走向社会化,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不断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专业人才,不断的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制定完善的用人机制,完善奖惩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培养和挽留人才,不断的增强其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组织和协调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3.建立物业智能化管理

随着物业管理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以科学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实现物业管理的智能化。通过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能够在设备控制和收费等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物业信息的动态管理和远程控制,不断的提高运行效率。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高效、规范和有序的效果,不断提高客户对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认可和理解,提高客户满意度。

4.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

我国的物业管理在法律和法规方面都不够健全,同时还缺少相应的系统性,这种情况严重的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物业法规,规范物业管理方面的行为,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等级评定和资质审查,完善招标行为,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对物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要提高业主主动参与的力度,通过广大业主的共同监督,促使物业管理依据法规、法律和规范等进行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二、结束语

总之,管理是国有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只有在市场竞争经济条件下,才能够不断的促使物业管理改变思想观念,不断的创新,推动物业的管理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物业管理企业只有不断的开拓进取、打破常规、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紧跟时代潮流和发展,才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促进物业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五

第一,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短期行为。受到体制的限制,不少国有企业很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战略规划,管理者只考虑在职期间的短期利益,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或开发新项目,导致资产的大量沉积;在对资产进行重组时,将亏损企业简单地视作负担而一卖了之,而没有从导致企业亏损的根源出发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公积金或弥补亏损,甚至私设小金库或私开发票,让企业逐渐背上承重的负债压力。第二,国有企业的机构繁琐且分工过细。现阶段国有企业呈现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特点,这增加了企业管理中的协调成本和低效率成本。过细的分工会使机构的管理费用,虽然管理费用一般不计入到生产成本中,但仍然会对企业总经营成本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是不提倡的,需要管理层对机构的布局和人员的配置进行合理调整。第三,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信息不够真实可靠。不少国有企业现行成本管理制度以产品为核算对象,此种做法只能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反映,而无法对各部门间的成本责任进行真实反映;部分管理层为谋取私利而乱摊、乱挤成本,少计甚至不计成本,造成虚盈实亏、潜亏严重的局面;没有构建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的生产管理、统计数据等存在较多的人为主观行为,导致成本管理信息的失真。第四,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管理层不能深刻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内部牵制或对领导的权利限制,在经营管理中经常出现“特批”行为,致使各级人员无法按照固定程序来处理业务;监事会一般受到董事会的控制,而内部审计机构又常常被经营者控制,两者缺乏独立性而导致无法形成有效地内部监督。

二、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改善策略

1.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优化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

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对成本认识不够深入,很难估算出各自岗位在设计、拟定工艺、制定计划及实施等过程中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员工岗位的职责来制定相应的成本目标(在制定成本目标时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内部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划分不同级别的责任实体来形成系统的控制体系),让每位员工都清楚认识到所在岗位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优化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都会增加国有企业的成本,为此国有企业要在深入研究现有工作流程必要性和组织机构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核心目标与任务来进行优化整合。此外,国有企业还要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传送的效率,降低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成本。

2.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

近年来世界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我国各行业也进入到微利时代,这意味着国有企业何难像过去一样依靠较高的价格来谋取经济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单项成本管理、节能降耗等方法已经很难解决成本和利润间的矛盾,为此国有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如成本决策方法、厂内经济核算、价值工程、作用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班组成本管理等,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需要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3.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首先,国有企业要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是全过程控制的管理,为此国有企业在强化生产成本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根据年工资指标总额来进行全年分配计划,减轻员工的税收负担,从而在不增加企业成本的前提下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通过集中招标、融资租恁等方式来进行大型设备的采购,这样既能确保获得供应商的价格和质量优势,又可以实现资金配置的优化。其次,国有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短期来看,无论是产品研发或技术改造都需要国有企业投入大量的创新成本。但从长远来看,科技创新不仅会让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通过增加企业的销售额来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还可以极大地节约能耗、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及企业在定价方面的自主权,因此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4.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存在的严重短视行为,笔者认为有效地解决方法就算构建行之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收入和成本管理绩效的挂钩,让经营者深刻认识到优秀的成本管理除了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还能够为自身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从而积极的在生产经营中进行推行。对于国有企业经营者在成本管理中暴露的违法违规行为(如私设小金库、“特批”行为),企业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追究其责任,严重时要送交司法部门。

三、结论

国外国有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德国国有企业认为对成本的计量不能简单依靠货币,还应该将耗用的资源考虑在内;日本国有企业通过成本企划,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扣除估计的目标利润,“倒挤”出目标成本或可容许成本;美国国有企业将责任中心划分为成本中心、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销售中心,各个责任中心间的经济往来通过规范的转移价格来自行确认。故笔者结合我国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在参考国外先进成本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吕伟江.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9):90.

[2]吴俊英.有关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分析[j].财会探析,(,8):89.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六

一、正确理解内涵,做大做强企业

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现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共识和行动目标,那什么是大,什么是强,要正确理解内涵,科学地做大做强。做大的内涵与内容做大要包括规模大,总量大,但前提必须以盈利能力为基础,做大不等于简单地扩大规模,增加总量,不是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增长,而是要深刻理解做大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国有企业要做大,必须高度关注,密切留意、积极跟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研究和调整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采取积极措施为下一轮大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二是企业功能要扩大和完善。国有企业要从单一功能扩大到多功能,从二产扩大到三产,从生产扩展到服务,全方位地发展企业功能,应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责任,在企业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整体小康社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将企业经营产品种类和领域做大。

现在,一方面在传统经营领域以同类或相似产品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需求还无法满足,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国有企业,要积极向这些新领域发展,将企业经营产品种类和领域做大,以此做大企业。四是通过专业化经营做大。随着生产经营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市场的细分,不同企业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通过差异化经营实现做大的目标。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国有企业要定位准确,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己的强项扩大生产经营服务领域,争取在这些领域里确定自己的优势地位,达到做大企业的目的。五是要靠创新方面做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真正做大,实现跨越式增长一定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点可以在二产方面找,也可以在三产方面找。作为深圳这样的沿海地区,新兴化的大城市,毗邻港澳,三产比起二产更具优越性,因而国有企业要着重从三产方面找新的增长点,其中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是不错的选择。六是通过体制变革和整合内部资源做大。

国务院领导多次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此情况下,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支持与政策优势,通过资本经营、兼并、收购、重组、上市,优化资源配置,迅速壮大企业实力,以此做大企业。七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国有企业要做大,打造一流的企业集团,呆在本地是不行的,必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开拓新兴市场,抓住一切机遇,积极谋划在外地建立生产基地和设立服务设施。做强的内涵与内容国有企业做强,就是要在质量、结构和效益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是获利能力强。国有企业只有实现利润,才能证明自身价值,才能回报股东,并为社会财富增长做出贡献。国有企业是否真正成功,不仅要看它业务量有多少,资产规模有多大,更重要的指标是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风险控制能力强。历史经验证明,国有企业最容易因盲目扩张导致经营风险,而经营风险又最容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因此,能称上强的国有企业必须有高度的风险意识,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和强的国有企业,它显著特点是持续经营的时间长,责任期限长,短期的业绩往往不能说明什么。国有企业要做强必须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众不同的经营特色和优势,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四是企业责任感要强。国有企业真正要做大做强,首先要加强企业责任意识,不能靠寅吃卯粮让企业轰轰烈烈一时。国有企业不仅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负责,更要对国家、社会和职工的长远利益负责,要有办百年企业的决心,真正负起自己的责任意识。

二、辨证看待国有企业大和强的关系

做大与做强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对国有企业来说,只有做大,才有可能做强,做大是做强的前提。这里所讲的做强,不是一般意义的盈利或效益,而是有足够规模的盈利和效益。企业规模过小,必要的成本无法摊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后劲也无从谈起,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做强的。打一比方说,世界上有一些国土、人口和资源方面的大国,但不都是强国,而强国必然是大国,必须有相当大的国力规模。所以做大国有企业是做强国有企业的前提和基础,做不大必然做不强,做强是做大的发展与深化,做强是做大的目的。大不等于强,做大不是自然就强。如果国有企业经营的都是高成本、低质量的业务,综合成本率始终高于100%,或者经营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这样把规模做大的同时,风险积累更大,是很可怕的。因此,做大不等于做强,而做强则必须做大。做大做强是国有企业的理想和雄心壮志。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做大做强必须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行业特点、市场状况和企业的自身能力。不讲条件的做大做强是盲目的,甚至容易掉入失败的陷井。有条件、有基础的国有企业要抓住时机尽快全面做大做强,寻求可持续发展,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

三、国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的途径

做大做强是国有企业的愿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坚决贯彻专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型发展的战略,加速战略转型,依靠创新发展来做大作强。

1.创新产品和经营方式

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做到产品和经营方式的创新,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在产品开发上下工夫,在经营方式上求变化,真正把握市场脉搏,不断推出创新型、组合型和衍生型产品以满足和引导社会需求,使企业的路越走越宽,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2.创新销售渠道

国有企业靠销售做大做强,没有销售,便没有企业,更不要说做大做强了。随着经营主体增加,市场竞争激化,对国有企业的销售能力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国有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特点,探索高效率并有利于控制企业成本和经营风险的销售模式。在建立和维护核心直销团队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加强自身销售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代理业务。通过明确行业角色定位,内外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管理,实现销售渠道的创新。通过创新销售渠道,扩大业务量,提升经济效益,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3.创新服务方式

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关键是创新服务方式,要通过优质服务来获得用户,提高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与满意度。我们国有企业虽然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但是真正离用户的需求和先进企业已经达到水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是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潜力和机会所在。国有企业要下大气力提高服务水准,通过规范服务流程,提高职工素质,讲究诚信和优质优价,改善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服务。

4.创新国有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变化是绝对的,创造带来生机。国有企业要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执行系统,明确岗位职责定位,使管理不断细化。管理创新包括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流程创新和管理功能创新几个方面。通过管理创新,明确岗位职责定位,层层落实责任,明确授权和汇报关系,兑现奖惩。在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应注意发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执行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则。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更好地防范风险,提高企业品质。

5.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国有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高素质的人才。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应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胆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人才可能就在眼前。国有企业要做到尊重人、爱惜人,让职工真正感到企业在乎他们,关心他们。要加大培训力度,在提升企业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职工的自身价值。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的途径与方法是很多的,我上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总起来说,国有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一是要充分认识与找准自己的优势,然后确定做大做强的途径;二是找准优势、确定途径后,要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朝着目标,奋勇前进,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这样,国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为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做出贡献。

国有企业的论文篇十七

在对国有企业的历时性考察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自197x年以来,国有企业实行了一系列效率优先的市场化体制改革,很多研究表明,这些改革措施使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总体财务经营业绩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要效益指标(如产值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几乎直线下降,从199x年开始,甚至连续两年出现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巨额净亏损的局面(国家统计局,199x)。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在“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出现亏损?林毅夫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成为其预算软约束的借口,从而使对它的经营评价缺乏所必需的充分信息,这样也就难以建立公平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而这些是做出任何产权安排和形成适宜的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肖耿通过统计测算指出,由于国有企业的附加福利或额外收益未被视为财产,其生产力可能被低估,但造成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不是附加福利,而是产权残缺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樊纲则提出了工资侵蚀利润的假说。然而,国有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究竟在其总成本中占多大的比重?社会成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冲销了企业利润?社会成本是否是国有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这方面还缺乏详细的定量研究,而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所依据的资料,是我们199x年8-10月份对全国10个大城市(哈尔滨、沈阳、济南、上海、武汉、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兰州)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调查根据行业、规模等结构采取主观抽样,共获得有效样本508个;调查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占总样本的'70.5%;为便于比较各经济类型企业的差别,我们使样本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其占总样本的96.3%;问卷调查项目是企业的客观指标,主要涉及企业的财务和人事方面。

一、社会成本的界定及其假说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单位组织“。单位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作为单位组织的中国国有企业不但承担经济功能,也承担社会和政治功能。国有企业为实现其非经济功能所付出的成本,我们称之为社会成本。这是对于社会成本概念的一种比较狭窄的定义,与已有经济文献中的其他定义有所不同。早在196x年,科斯就写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的社会成本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在他那里,社会成本就是私人成本加上交易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私人成本会等于社会成本,但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科尔内则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这些现象一部分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也有一部分涉及心理的感受,是无法用货币来度量的。

他认为对社会成本的考察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

(1)生产的内部实物投入,即生产成本;

(3)社会的分摊成本,如政府机构的经费支出;

(4)反映大量经济现象的人们的意向、满意度和普遍感觉,一种是边际递减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利用低水平相关的失业以及可能伴随的犯罪、暴力和自杀,另一种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高利用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的“瓶颈“、“短缺“以及对社会消费的负面影响,前面所说的生产成本、外部成本和社会分摊成本,也都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科尔内所要说明的是,不应该总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达到社会生产能力的最大利用。如果当趋近于生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7210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