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撰写应该注意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以保证整个文档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可以通过添加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图表等方式来增加报告的可读性和理解性。在以下报告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目的的报告示例。
非遗申报报告篇一
xx省xx市xx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xxx福xxx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xxx窗花xxx。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xxx拜年xxx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xxx压岁钱xxx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xxx恭喜发财xxx、xxx四季如意xxx、xxx新年快乐xxx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非遗申报报告篇二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大年初一是我感到最快乐 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和新年 礼物 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是爷爷 奶奶 和爸爸妈妈 给我的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钱呀!我高兴极了,大声喊道:“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 ;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长命百岁!”全家人都高兴地笑了。
离开了大伯伯大妈妈家,我又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 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钱,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 收到的压岁钱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 献上一份爱心。
小学生六年级关于描写家乡的风俗习俗作文500字家乡的春节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
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花市何处有?的士直驶望海村。”星期五,我与爸爸到江北观音桥的望海花市去开了一番眼界。
清明节逛花市的人可真多啊!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都来购买美丽的鲜花,去祭奠先逝的亲人,以对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思,送去一分挂念。我为这文明、古朴的民风而感到欣慰,望普天之下的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家祭无忘思乃翁。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春节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了。春节,是热闹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我的家乡在建西,这儿的春节习俗我最熟悉不过了。我们这的春节差不多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这天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上一张红色的灶君画像。还得把这一天买来的“灶糖”、“灶饼”和各种糕点放进盘子里装好,摆在画像前。最后还要点上几柱香,来接灶神爷来家里吃东西。在民间,还有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灶神爷来了你加,并且吃了你家里人供上的物品,他就会一直住在你家的锅灶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为了喻意着年年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过后,就开始打扫卫生,叫做“扫尘”。因为“尘”与“陈”为谐音,在新春来临之前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这样做是为了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都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套和窗帘。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过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为了让家人们吃上一顿好的年夜饭,他们也不辞辛苦。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开始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贴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把“福”字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的“福”字贴,更是花样繁多,有的还有在“福”字的周围加上寿星、寿桃、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和鲤鱼跃龙门等等图案。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外的热闹。一家人难得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过后,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会在这一天晚上观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才会放鞭炮,放烟火。这样的鞭炮声和烟花会一直到深夜。
新年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辈都要到长辈家里去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另外,长辈还要分别给晚辈们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有“平平安安过了一岁”的意思。这一天里,同辈人如果见了面,也要说声新年好。以示对对方的新年祝福。
家乡的春节过得多么热闹啊!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爱家乡的春节。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400字:中秋月儿圆中秋月儿圆
常熟外国语附属小学六年级二班张欢
10月3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就连我家也不例外。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家乡的端午节
转眼间,春节已经过完,再过3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想一想去年的端午节,真的很期待。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等。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节, 人们就用棕子等方式来祭祀屈原。
到了端午节,早上人们就去包棕子,包棕子是很难的。包完了棕子,还得把棕子拿去煮。真是麻烦。
差不多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就通通祭祀祖先,祭祀品最多的就是棕子。
吃完了棕子,人们就都去看赛龙舟。这时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了,一条条龙船在大江里游,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黄色的,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比赛开始了,赛龙舟的人都用尽了全力划船,都想争夺第一名,大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大喊大叫,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在为船队加油。听奶奶说,每年举行龙船赛是我们潮州人的民俗文化,它是潮州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这样的龙舟赛既好看又有意义,真让人喜欢至极。
端午节还有三个月就到了,大家都来看我们家乡的赛龙舟哦!
家乡习俗作文500字
知不觉的有过了一天。“有红包咯!”小孩们欢叫。 家乡习俗作文500字
非遗申报报告篇三
加强户籍管理,是税源管理乃至整个税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税收日常征管中,零申报企业特别是异常零申报已成为征管的薄弱环节。近日,xx区地税局对辖区内第三季度零申报户进行了专项检查。从检查情况看不容乐观,有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实现。
从对该区辖区内80户企业零申报情况分析,发现有19户企业长期零申报,有45户企业连续2个月零申报,个别企业甚至长年无实现税收。经分析,发现企业进行虚假零申报的手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享受优惠政策)而成立的新公司,虽然手续齐全,实质上是一个“空壳公司”,只要目的一达到,公司人员就沓无音讯,既不办理注销,也不进行纳税申报,税收管理员为其办理了零申报;或者是企业改头换面重新登记,新单位成立后老单位仍存在,企业仍是“原班人马”,财务人员对其老单位长期进行零申报。
2、企业人为的调节税款缴纳时期延迟纳税。有些纳税人当期发生了经营业务收入,但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对实现的应纳税款不申报,选择零申报蒙混过关,逃避纳税。
3、企业应申报而不申报偷逃税款。个别企业甚至设明暗两套帐进行偷税,应付税务部门的账簿,多是采取违法开具发票,应转而不转收入,隐匿、少记或迟记收入,账外经营、伪造或变造记账凭证而形成假账,造成非常的零申报。
4、少数税务人员为了追求征管质量“六率”考核指标,在征收期的'最后一天,将迟申报户、失踪户以及空挂户,在征管系统中进行零申报处理。
5、企业长期无经营收入但保留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长期零申报。有些企业确实面临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长期无经营收入,但仍保留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导致零申报。
加强零申报管理的关键,就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化手段,大力加强对零申报户特别是异常零申报户的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1、严格执行程序,规范“零申报”认定。零申报是指在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期未发生应税行为,按照国家税收有关规定,向税务机关办理零申报手续,并注明当期无应税事项。因此,在认定“零申报”时,零申报纳税人在申报时间内必须向税务机关填报《无应纳税(费)款申报书》,经税收管理员认真审核递交的材料,并下户进行实地调查,报分局领导批准后方可上传工作流程,否则,主管税务机关不能视同纳税期已办理“零申报”,对既无应纳税款入库又无《无应纳税(费)款申报书》申报的纳税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另外,要实行零申报公示制度。各征收单位要对所有“零申报”户名单及附属资料每月在办税服务厅公示,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和举报。
2、加强信息比对,发现异常零申报户。通过建立税源管理信息比对分析平台,加强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财务报表指标、发票购买和使用情况、连续几个月零申报等信息的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异常零申报户,查找出原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纳税评估工作力度。对存在异常情况的零申报户和连续三个月零申报且又无正当理由的企业,要从“一户式”综合运用数据系统中抓取有关信息进行纳税评估,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等因素进行全面、深层次的对比分析,如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的对比、与同行业相关数据的对比、当期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的对比等,通过对比分析和量化评估及时发现申报信息的疑点和漏洞,及时发现税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有的放矢的制定对策,防止税收隐性流失。
3、深入实地检查,了解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税收管理员要进一步加大对零申报企业的控管力度,随时对存在疑点的纳税户进行检查。对长期零申报的企业组织专项检查,分责任区进行抽查零申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特别对有购买发票的纳税人进行重点检查,分析比对零申报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对确实没有实际经营的企业,责令其办理注销手续;属于法定减免的企业,补充办理减免登记备案手续;对失踪户转为非常户管理;对没有如实申报,企图以零申报逃避纳税的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并按户建立管理台帐,督促企业严格按规定建帐建制及时申报缴纳税款,并给予一定数额的处罚,对于不能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企业采取核定征收办法征收税款,以堵塞税收漏洞。
4、加强纳税辅导,督促纳税人正常申报。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加之纳税意识不强,忽略对一些小税种的纳税申报,如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个人所得税未按规定进行代扣代缴,土地增值税预缴或随意调整收入时间,直接作无税收申报,都是造成异常零申报的原因。因此,税务人员可针对性地对纳税人进行政策宣传和辅导,帮助纳税人熟悉税收政策,监督纳税人进行正确的纳税申报,杜绝纳税人因不熟悉政策或纳税意识淡薄造成零申报现象。
5、完善考核机制,规范税管员执法行为。将零申报率纳入各分局及税收管理员目标考核内容,对弄虚作假、片面追求征管质量“六率”指标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执法责任。
非遗申报报告篇四
一是建成区级“ 两馆”。
二是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大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x 镇、x 乡等 7 个文化站独立建站、功能齐全,免费向群众开放;x 镇文化站正在建设中。支持帮助 x 镇文化站就近与社区文化阵地共建共享。全区 106 个村(社区)已有 98 个按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九个一”建设要求进行功能和服务的改造,其余 8 个村(社区)因高铁建设拆迁等原因正在新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或自筹资金的形式向基层配发电脑、桌椅,建成标准化乡镇、村(社区)电子阅览室 60 个。全区巩固完善农村数字卫星农书屋 104 个、农村固定电影放映室 12 个。每年为乡镇、村(社区)图书阅览室配发价值 10 万元的图书、光盘。
四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 4 期 200 人的文化专兼职人员或文艺爱好者技能培训班,并选派 1—2 名文化管理人才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水平、增强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育发展 378 支业余群众文艺团队,其中星级群众文艺团队 17 支,拥有剪纸、刺绣、唱歌、跳舞、编创等技能的文艺人才 50 多人。组建完善包含 1339 名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作为文艺人才后备库。基本健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员稳定、一专多能、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
(二)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
京剧院、市文化艺术团及 x 星级民间文艺团队在村(社区)、中小学校或慈善机构开展文化服务和文艺演出活动 100 多场。联系市辖电影公司到我区放映电影年均 1000 多场。全区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 1 场电影、全年观看 3 场以上文艺或戏剧演出的目标。
二是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连续 3 年持续招募注册文化志愿者 1300 余人。累计发展星级群众文艺团队 17 支,其中五星级团队 3 支、四星级团队 6 支、三星级 8 支。每年开展文化宣传、文艺培训、作品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扶贫等志愿服务活动 150 多次。文化志愿者典型带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志愿氛围日渐浓厚。
节”等旅游节会活动 8 场,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产品叫座,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
一是硬件设施重 重“ 建” 不重“ 管”。
。一些乡镇的村级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甚至废弃的现象,书屋内图书种类不齐、更新缓慢,体育器材损坏后无人维修; 二是服务供给“ 曲高和寡”。
。以“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不对群众“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 三是传统文化明显衰落。传统节庆和风俗在我区农村的氛围与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
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工作主动性不高; 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级财政投入,我区多数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空白; 三是人才支撑保障不够。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中心文化专干队伍存在兼职借用情况,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够。
非遗申报报告篇五
一是加强理论宣讲筑根基。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先后开展“党史知识 xx”“讲红色故事”“xx 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等各类宣讲活动 xxx 多场次。以“xxx”活动为抓手,组建理论宣讲团,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理论宣讲活动 xxx 多场次,有效覆盖群众 xxx 万余人次,实现“xxx”讲出新蓝图,“xxx”送出真实惠,“xxx”评出好榜样。持续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组织 xx 余名 xx 和 xx,先后走进企业、学校、农村、机关开展示范宣讲活动 xxx 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康、法律法规宣传等志愿队,开展示范引领、文明创建、科技培训等文明实践活动 xx 多场次、健康义诊 xxx 多人,走访慰问 xxx 多场次,让广大干部群众在知晓政策的同时,感受了温暖、凝聚了力量。同时,结合 xxx,制定了《xx“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城市”xx 活动方案》,围绕“学习雷锋·奉献爱心”“精准帮扶·春风行动”等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便民利民惠民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 xxx 在县 xxx 举行了“xxx”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全县 xxx 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采编制作的《xx》和《xx》浏览量已突破 xxx 万次。
干部群众在移风易俗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动人故事,通过召开现场会推介、讲述会、表彰会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切实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形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创新载体形式,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xxx”进基层等工作紧密结合,组织文教、农技、科普等方面的志愿者入驻农家书屋,在每个行政村开发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公益性岗位,通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和举办“新时代乡村阅读季”“xxx”等主题阅读和评选表彰星级书屋、乡村领读员、优秀管理员等方式,切实激发了阅读兴趣。也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社四级的“xxx”推广使用交流微信群,及时推送转发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提升阵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扩大了文化影响。
虽然,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县委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 xxx、xxx 的讲话精神,持续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实践、文艺沁润等工作,大力激发凝聚积极进取、奋发努力的精神力量,不断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非遗申报报告篇六
蚕丝生产民俗是指在整个蚕丝生产过程中蚕农们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知识,以及围绕这一生产过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蚕丝特色的民俗事象。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又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生态。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支部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调研还得到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主任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半年的走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概况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每年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大村。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严重。目前,塘栖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不含塘栖办事处)。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万余元。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担,占全年产量的71%。
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与当地村落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当地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
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塘北村的蚕桑生产也面临着效益比较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丝绸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尚在养蚕的均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养蚕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那些年纪大了的老人,打工无人要,在家无事可做,只能靠养蚕赚几个小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生产技艺以及与之相关民俗活动濒临消失的命运。
二、建议在塘北村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
目前在杭州地区,像塘北村这样大规模养蚕的已绝无仅有,而当地与蚕桑生产相结合的民俗事象、蚕桑文化则更是弥足珍贵。如果现在再不加以保护,这些传统和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无从恢复。因此,从保护自身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来说,从保护“丝绸之府”的文化空间来说,塘北村这个杭嘉湖蚕桑文化代表性空间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塘栖正在进行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结合塘栖的运河综保工程,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至于具体的保护形式,我们建议可在塘北村设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相关民俗事象、蚕桑文化的保护,并最终实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三、在塘北村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塘北村作为余杭塘栖镇蚕桑养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蚕桑经济文化积淀,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众多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北面与德清新安镇相临,东面与运河镇杭兴村交界,西面是京杭大运河,距塘栖集镇约三公里,塘五公路穿过该村,可直达运河镇的五杭,临平、塘栖也有公路可直达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十分适合开发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紧靠着京杭大运河,运河塘栖段的开发也给它的发展带来机遇。可以依托运河改造,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蚕桑生产民俗的生态空间。
2.蚕桑生产优势
塘北村的蚕桑生产规模大,多采用蚕农分散养殖的方式,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有参与,较多的养殖蚕种5张,一般的也有2至3张。其中龙光桥廿四度自然村是塘北村中养蚕最多也最为典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144户农户,家家户户全都养蚕。最多的人家一年要养四季蚕,(春、夏、中秋、晚秋),生产时间跨度很长,这在其它乡村已经看不到了。
3.民俗文化优势
传统的蚕桑生产技艺以及整个生产过程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蚕桑文化空间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在这一带蚕农精神文化层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根深蒂固的蚕神信仰沿袭至今,构成了蚕乡特色的文化环境。其中的马鸣王庙会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蚕神信仰的群众性活动。在当地,此类民俗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极有蚕桑文化特色。
4.非遗项目优势
整个塘北村的蚕桑生产民俗,有不少省、市、区级非遗项目:
清水丝绵:旧时,塘北村家家户户都自行手工缫丝,至今还保存着清代咸丰年间的手工缫丝车。缫丝过程中的次品茧,蚕家们就拿来做清水丝绵,至今蚕妇们还都会做。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厚薄均匀,“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轧蚕花:旧时,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轧蚕花时,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纸剪的或绢做的“蚕花”,男的将蚕花插在帽檐上,女的将蚕花戴在发结上,场面十分壮观。“轧蚕花”这一项目被列入余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栖茧圆:蚕农们为求蚕的丰收,十分崇拜蚕神。每逢蚕神生日,蚕农们都会在自己家中祭拜蚕神,或去蚕神庙中祭拜。祭拜蚕神时须做一些供品,其中茧圆是必不可少的。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后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带流行,已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蚕桑生产民俗:伴随着栽桑养蚕产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这些习俗都在流行,如:“关蚕门”、“开蚕门”、“谢蚕花”、“扫蚕花地”、“敬蚕神”、“剪蚕花”等等。蚕桑生产民俗也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四、对建设“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几点设想
我们认为,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优势,展示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民俗文化。这个旅游区可以以现在的廿四度自然村为中心,紧邻周家坝选择200-300亩土地作为旅游区的范围。在这个旅游区里,保持以蚕桑生产为主,花果生产、渔业生产为副的农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1.建立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空间
廿四度自然村现有144户人家,目前家家都还在养蚕,只是养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区建立后,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让居住在旅游区内的村民们继续保持养蚕的习俗,并且力争家家都养四季蚕。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这一年中的四季蚕,可为旅游开发提供观光时间的保证。在养蚕期间,可让游客参观连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蚕房,并在指定地点让游客自己参与养蚕,体验蚕桑生产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蚕桑生产的产品,搞一些小蚕,配以一定数量的桑叶,做成产品,供孩子买回家去饲养,日后结成茧后还可来塘北村出售。这样,既能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给旅游区带来人气,带来回头客。
2.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旅游区内,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馆内用图片、实物展示江南蚕桑生产的全过程,展示所有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民俗。这个博物馆还可以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取得联系,成为他们展示蚕桑生产民俗的一个基地。
蚕桑生产的民俗十分丰富,从“敬蚕神”开始,“开蚕门”、“关蚕门”、“谢蚕花”……,一项项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将这些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现,使游客来过一次就能了解整个蚕桑生产中的所有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还可在博物馆内设个“故事吧”,让游客在里面喝咸茶,听故事。所讲的故事也全都是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故事,以加深游客对蚕桑生产民俗文化的了解。
3.重建“马鸣殿”
现在位于周家坝自然村的“马鸣殿”,殿虽不大,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已是杭州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蚕神庙,省内相关民俗专家曾多次来此考察,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可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说,现在的“马鸣殿”,不但小,而且地处农田之中,与发展旅游很不适应。要开发旅游,必须在原址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马鸣殿,应寻求佛教文化与蚕桑文化的结合,突出蚕农的蚕神信仰,丰富蚕桑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蚕神殿。重建后的“马鸣殿”可主打“蚕神庙会”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马鸣王庙会”重新包装,使之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4.泛舟观光
塘栖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塘北村的自然环境就充分体现出了水乡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现有一条自然河流,两岸均是桑树和枇杷树,有着原始的湿地风光。我们开发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条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几艘小船,开避泛舟观光活动。
塘北村还有一个大洋,名叫“白云洋”,开发旅游还可以动动白云洋的脑筋,将其开辟成水上活动区域或游乐区域,使之与蚕桑文化村配套发展,甚至可以考虑把蚕桑文化村内的小河与白云洋沟通或与运河沟通,把水上游乐的文章做大。
5.开发民俗活动项目
6.开发旅游产品
出门旅游,一个是玩,一个是买。我们满足了游客的游玩目标之后,还得考虑满足游客的购物欲望。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开发我们的旅游产品,比如“清水丝绵”、“塘栖茧圆”等等,都是有着作为旅游产品的潜质。就是“蓝印花布”,虽然在桐乡更有名气,但旧时塘栖也有生产,完全也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来进行开发。除此之外,小包装的咸茶,参与了“打茶会”的游客肯定会感兴趣。有关蚕桑民俗文化的小册子,也会引得一部分有文化的游客来掏腰包。
非遗申报报告篇七
近年来,綦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推动綦江区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有序推进。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永城吹打;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含国家级1项):石壕杨戏、横山昆词、东溪腐乳酿造技艺、三角吹打、綦江农民版画、綦江民歌、东溪故事、川剧等;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70项(含市级以上14项):苗族服饰、鸡公嘴庙会、龙灯扎制技艺、中坝泡菜等,涉及全区20个街镇,涵盖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个类别中的四个类别8大项。
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含国家级1人,去世3人)。区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批60人(含市级14人,去世4人)。
(一)非遗保护措施逐步规范
从2005年国家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綦江区由原来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转变为非遗保护工作。设立非遗保护中心,挂靠在文化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没有独立编制,由文化馆业务干部兼任,主要负责全区非遗工作的规划,区级以上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管理,非遗理论研究,非遗宣传及展示活动组织实施等工作。2011年,成立了以时任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新闻传媒中心、县发改委、县教委等11个部门组成的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非遗工作重要事宜的决策和协调。
为认真贯彻2011年出台的《xxx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2012年出台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綦江区积极采取措施,先后制定了《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办法》《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使綦江区非遗工作不断规范。
(二)非遗普查挖掘整理工作有序推进
开展全区普查,摸清非遗家底。截止目前,全区组织了局部片区的普查三次,2009年开展全覆盖普查一次,完成线索13类750条,重点调查了122个项目,完成《永城吹打》《石壕杨戏》《綦江民歌》《东溪腐乳酿造技艺》等15个专题片。
不断打造非xxx品。2017年永城吹打入选文化部第二届中华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綦江民歌《挨到起》荣获第十二届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金奖;版画《龙舞人欢》、民间吹打《幸福生艺活安登逸》、四川评书《秦良玉》荣获市级以上奖励和称号。
(三)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初具规模
开展“首届巴渝吹打乐中青年人才培训班”等区级以上传承人群培训班,历年受益骨干2000人次;推荐近50人次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各市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传艺授徒活动,带出徒弟100余人次。在近30个学校开展传承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在传承基地通过课程和师带徒等方式培训学员2000人次以上。
成功申报重庆市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6所,重庆市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所。公布綦江区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8所,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所。
(四)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初见成效
綦江区非遗项目先后参加首届中国(重庆)非遗博览会开幕式、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重庆主会场活动、渝东南文化馆联盟非遗展演、第四届、第五届巴渝民间艺术节展演、2017中国重庆大足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国半决赛颁奖典礼等市级以上50场次活动。组织20多个项目集中亮相全市以以上历届非遗博览会、文博会。
强化宣传推广,提高非遗影响力。完成总投资315万元永城吹打演艺排练厅建设,分别在綦江农民版画院、綦江文化馆、綦江博物馆等场馆设立非遗展览厅,供游人、市民学习和鉴赏。利用区级及以上媒体开展“文化遗产日,我们共同守护綦江非遗”系列报道,系统普及綦江非遗知识。
支持非遗闯市场,非遗产业已初具雏形。老四川牛肉干、“饭遭殃”调味品、东溪腐乳、萝卜爪、北渡鱼等产业发力,每年产值10亿元以上;綦江农民版画、永城吹打分别荣获人社部全国第二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农民工专项总决赛企业组、团队组二等奖。木雕、陶艺、漆艺、竹编等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不断提高生产技艺,市场前景广阔。石壕苗族歌舞等项目重新定位,与乡村旅游结合,需找市场商机。
二、綦江区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区非物遗保护与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按照《xxx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与綦江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与綦江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社会的期盼和周边区县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区政府在2011年成立了非遗领导小组、编办批准了加挂非遗中心牌子。但是非遗领导小组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工作。部分区级部门和镇街对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将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纳入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没有出台非遗发展专项规划,没有制定《綦江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意见》,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只是文化主管部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没有搭建起全区一盘棋、共同开展非遗工作的格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有的部门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加速消亡的现实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合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杨戏中的祭祀、唱颂,民间生活仪式中的诸多禁忌等,经常被误认为是迷信、落后的东西。部分非遗传承单位和个人“重申报、轻保护”。
(二)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非遗工作专业性强,涉及专业知识面广,需要专业人员开展工作。目前,綦江区的非遗保护中心是挂靠在文化馆内,没有独立编制和机构,缺乏必要的采录设备和专业人员,保护手段落后,非遗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利用等各环节缺乏整体谋划和连续性、可操作性,群众性、社会性普查工作开展不够全面,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随着非遗“一法一条例”实施,全市各区县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如石柱、大足、丰都等4个区县将非遗工作机构单列。据《重庆市文旅委2018年非遗年报统计表》显示,全市33个区县配备了非遗编制,拥有在编人员147人,其中编制最少的1人,如彭水、巫山,最多的永川19人,巫溪、开州17人,忠县16人,酉阳12人。
同时,非遗工作是延续綦江文脉的德政工程,非遗工作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2005年至2013年财政没有单列非遗预算经费,2014年财政预算非遗工作经费10万元,2015年以来随着区财政经费紧张逐年削减,2019年财政预算非遗工作经费5万元。非遗名录申报、非遗展演,非遗挖掘整理出版研究、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等没有资金来源。非遗经费投入,各地各有不同。做得好的梁平县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运行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非遗申报、年度非遗大型宣传、基地建设、传承人培育等动态工作实行项目申报制。
(三)传承前景较为堪忧
一些非遗项目因没有及时有效保护而濒临消亡,一些项目被其他区县抢先申报,少数项目因为缺少生存土壤、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生存空间逐步萎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本都是口传心授、耳提面命式的传授模式,传承时间长,见效慢,付出多,收益小,现代年轻人要求学艺的积极性不高,传承难度大。民间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年逾古稀,传承人断层严重,非遗传承面临人去艺绝现象。同时,綦江区非遗保护基础设施较为滞后,非遗项目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没有非遗博览体验馆。一些非遗项目由于传承场所缺乏,传习工作受限,影响了项目的传习效果和规模。
(四)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全市共公布6批707个市级代表性项目,平均每个区县为个,綦江区现有14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处在中下水平。周边江津、武隆、万盛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分别是27、26、21项。綦江区区级以上非遗项目70项,显得基数较小,分布不均匀。按照《非遗法》的分类,传统体育和游艺没有入选项目,传统口头文学和民俗项目入选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已有非遗项目,缺乏分类指导,未能很好保护项目。如适合走市场的,产业化集聚度和市场化开拓度较低。面临破解小工厂、工作室、作坊、店铺为主,难以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应的难题;不适合走市场的项目,未能发挥社会整体作用加以保护;濒临灭绝和具有保存价值,抢救性记录缺乏人员和经费。
(五)转化利用不够充分
綦江区非遗资源利用转化有待提高。有产业基础的老四川牛肉干、饭遭殃、萝卜爪等企业离全市乃至全国的龙头企业还有距离,遭遇发展瓶颈;更多的传统手工艺及特色饮食技艺,大多是小作坊式的生产。
2016年开始,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公布了两批403个特色小镇,重庆市入选13个,基本达到平均水平。目前,我市已建成荣昌安陶小镇、中国夏布时尚小镇、南岸区九街壹华里非遗食品市集” 3个非遗特色小镇。至2020年,全市全域将规划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镇”等20个独具特色的非遗特色小镇,黔江濯水古镇、潼南双江古镇、酉阳龚滩古镇等也已启动建设规划。綦江区无全国特色小镇,也没有启动市级以上非遗特色小镇规划工作。
非遗项目同文化建设、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建设融合度不高,没有搭建起非遗项目持续发展的平台,传承乏力。非遗研究方面,局限于简单的挖掘整理,研究成果不多,与专业研究机构、高校合作有待建立和加强。非遗传承方面,建立一些学校传承基地,区级项目落地率不高,非遗传承没有打通小学、中学、大学发展路径。非遗传承形式还显单一。
三、推进綦江区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完善保护机制
区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贯彻落实“一法(非遗法)一例(非遗条例)”,强化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对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突出把关定向的“方向盘”地位。确立区政府在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区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切实将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增强对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将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出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做到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推广。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文化旅部门与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合作联动,抓好顶层设计,建立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共同推进非遗事业的健康发展,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激励机制。随着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个人,补助非遗传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艺术创造性。
(二)广泛宣传,调动非遗保护的社会力量
非遗申报报告篇八
第一章概况
合营企业的名称
合营企业的地址
中方负责人
外方负责人
1.合营的由来
介绍双方从接触到签约的简单经过、中方企业的生产历史及寻求外资合营的目的。
2.项目主办人简介
介绍中方企业的简况,包括企业的地理环境、厂房设施、职工队伍、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及能源交通等。介绍外方的生产情况、技术能力以及国际地位等。
第二章合营目标
1.合营的模式
2.合营的规模
确认合营企业的总投资额和注册资本,双方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及投资的方式。
3.工艺过程
包括工艺流程、产品纲领及生产工艺等。
4.市场预测
介绍合营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及双方的销售责任(应附国际国内市场供应情况的调查报告)。
5.产品销售方案
作出若干年内产品外销与内销的计划,并规定双方的销售渠道与销售责任。
第三章合营企业的组成方案
董事会的组成及权限,整个合营企业各办事机构的组成框架(附图)
1.公司职工定员
2.职工来源及培训
职工来源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人。培训应作出初步计划,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
3.薪金及工资
第四章生产原料供应方案
1.主要原料
说明每一种主要原料所需求量以及供应的渠道。
2.水、电、燃料
说明每日(或每年)的消耗量和解决的途径。
3.包装材料
说明年需求量和解决的途径。
4.主要设备生产能力的预算及购置计划(应列表说明)
第五章安全环保
应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安全规定、工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执行。
1.污染物的处理
说明本产品的生产是否产生废水、废气、烟尘及噪音等以及处理措施。
2.环境美化
3.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六章技术经济分析
1.技术上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说明本企业与外方合营的条件,本企业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外方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国际信誉,两家合营后产量与质量可能达到的水平。
2.经济分析(参见财务分析表)
3.外汇流量表(参见财务分析表)
第七章资金来源及项目组成
具体说明双方投资的金额和投资的方式。
如:中方可以厂房或土地使用费、开发费抵部分或全部投资;外方可以先进的设备及生产流水线抵部分或全部投资。
如果双方投资需要分期投入,那么说明每一期投资的金额和方式。
第八章实施计划
具体列出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办理营业执照、有关商务谈判、土建筹备工作开始、生产厂房交付使用、设备安装试车、投产等一系列主要工程的时间。
第九章评语
本合营企业符合国家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经济上双方均有利可得)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效果。
第十章财务分析
(一)设计能力
(二)总投资费用及奖金筹措
(三)财务分析(附财务分析表)
合营双方一致同意由甲方做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主管部门审批。
×年×月×日
附件:财务分析目录(各类表格)
国内外市场预测(调查报告)
投资估算表
非遗申报报告篇九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 称
所在 学院
课题来源
课题 类型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结合文献综述,阐述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结果或取得什么效果,含理论、技术、应用以及经济、社会价值)
研究目的 当前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多集中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对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鲜有涉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农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在这一前提下,本文从当前的乡村现状入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寻找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以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在多种因素冲击下日渐式微,呈现出衰落之势。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是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可附页)
- 2 - 国时局混乱,这些乡村建设运动都没有进行下去,其目标也都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对当时乡村社会现状的分析,对于乡村出现的问题和走向的探讨和判断,以及他们所进行的道路探索都对当前乡村文化的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镜鉴意义。
目前,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态势。与此相呼应,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文献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国内学者根据文化的诸多定义并结合乡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分说”“三分说”两种观点。
其一是“两分说”。赵旭东等认为,乡村文化侧重于那些展现乡村意境的因素,既有抽象无形的一面,比如村落社区中的集体诉求、交往原则、行为习惯,也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层面,如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及特定器物。其二是“三分说”。胡映兰认为,乡土文化并不仅仅是日常理解意义上的乡土精神文化,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它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乡村物质文化、乡村规范文化、乡村表现文化。闰小沛等把乡村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
由上可知,学界对乡村文化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定义,学者们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包括一整套关于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处事方式、情感归宿等文化符号体系,它涵盖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
(二)乡村文化的价值 乡村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核心与精髓,支撑着村民的心灵归属。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3 - 本身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的价值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趋同,多数学者都肯定乡村文化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在稳定社会秩序、凝聚人心、承袭淳朴的乡风民风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乡村文化的价值,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凸显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农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单靠翔在其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详细分析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探索出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途径。张英魁、徐彩勤认为乡村文化价值的隐性与长期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与即时性二者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必须要构建一种以政府为主体,有效协同社会与市场这两大主体的共治机制,方能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曹劲对此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乡村遗产保护所依赖的主体力量既不是政府部门,也非专业人士,而是乡村原住民;强调有了村民的日常参与和维护,乡村遗产才有生命与活力。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发现,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都通过“问题一对策”式框架来阐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虽然这类研究比较聚焦,但往往集中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乡村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是人类交流、开化的特殊形式,是传播的特殊范围之一。当前对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村、农民的影响。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猴博等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与伦比的优势。沙则认为,乡村文化传播过于强调传统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使得乡村文化传播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 4 - 化的传播生态。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围绕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应当说,这些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目前国内学者仍多侧重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3.选题研究的内容 (在毕业论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明其中须进行研究的具体理论、技术内容等)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得出:
(1)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主观需要。
(2)乡村文化振兴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
(3)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第二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困境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五部分:结论。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将涉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为本研究的参考资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拟采用的问卷内容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建议,采取接纳性意见。
选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5 - 体会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和独特优势,重新感知乡村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
5.研究进度安排:
2020 年 10 月-12 月
撰写并修改论文。
6.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述评(2000-2010 年)[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 [2]郎友兴,陈文文.“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以杭州市江干区“省级社区治理与共服务创新试验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3]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一—1990 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j].开放导报,2004(06)
- 6 - [13]曹立前,尹吉东.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j].农村经济,2016(11). [14]徐勇.利益与体制: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指导教师 意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所在系 意见
系主任签名:
日 学院意见
教学副院长签名: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硫铁矿
家庭地址:_________________内蒙古__________号
事故发生经过: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点________分左右,1号井岩工班四位同志,在六一硫铁矿的2中段中深孔采场进行敲帮问顶工作后,没发现顶板有险情。王__________、张__________拿起爬子进行扒渣,这时顶板突然自然脱落一块矿石,将张万柱推倒,左腿跪下至到漏斗底部(漏斗深度在4-5米左右)将腿砸伤。
此次事故经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初步诊断:_________________1、左胫腓骨、跟骨粉碎骨折2、左外踝骨折,左内踝开放性骨折3、创伤性休克4、头部开放性外伤5、左肺挫伤6、肾囊肿,血肿不除外。后转入黑龙江省医院,经诊断:_________________左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并感染,左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左跟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左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左外踝感染,后将左大腿截肢。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特申请劳动部门对此次受伤一事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认定此次受伤为工伤。
此致
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一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普查工作全面,整理工作扎实,申报工作积极,保护工作有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建立机构、打牢基础
年以来,我市市、县(区)两级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了工作议事日程,先后成立了不同名称,工作指向一致的专家小组、专家委员会、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县除成立工作机构外,还在我市率先成立了专业保护机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专业保护机构建设和制定地方法规推进保护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市各县(区)前列。
市、县(区)政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安排了正常的工作经费,、等县政府还安排专项经费单独建设传承基地、配套上级项目资金加快推进保护项目建设、发放传承人和学徒的生活补助费等。县建成了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县建成了佤族文化博物馆,县实施了宣抚司署改造、提升建设项目等,我市其余各县(区)也先后实施了各具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保护项目建设,为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牢了基础。
(二)扎实普查、积极申报、成效明显
自年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家底,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申报、保护工作。
县共组织普查人员684人次,对全县20个乡镇、155个自然村寨、100余个项目、2763人次进行了普查和登记,形成文档20万字、摄录音像资料1925分钟、拍摄图片2300余张,编制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入列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分别为2项(占全市的40%)、9项(占全市的36%)、54项(占全市的11%),分别有3人、9人、7人被命名为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
县全面完成了5乡2镇36个行政村、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传统文化之乡、21位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2项民族民间濒危项目、60余首民间音乐、6个民间舞蹈、91个民间故事(传说)等项目的普查工作,完成民族民间文化分类保护名录9类54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分别为1项、3项、86项,分别有6人、6人被命名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
县是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试点县。年3-4月,省文化厅组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组到县开展全省普查试点工作,县即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助省普查组对全县重点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配备了6名专兼职人员和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电脑等必需设备。全县共普查4个民族、68个村寨、402人,组织整理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9个,其中傣族孔雀舞、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等13个项目入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8个项目入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县宣抚司署被^v^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县娜允镇被国家^v^、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个县共调查乡镇34个、村寨279个、调查3465人,入列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9个项目,占全市入列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总数的48%。宁洱、墨江、、景东等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申报、开发工作也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三)继承传统、重视研究、合理开发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二
姓名: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5日星期四
调查对象:在读大学生
调查地点:xx大学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像五月初五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xx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文化财富。
2021年岁末,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了《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今天和未来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目标。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接受了环球网专访,介绍非遗工坊的新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动向。
“十三五”时期,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原国务院扶贫办,在原国家级贫困县设立了近100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各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起草了《通知》,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部署。
《通知》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更名为非遗工坊,名称的变化显示的是工坊的功能和定位的拓宽,非遗工坊不仅是巩固脱贫成果,带动乡村地区人群就近、灵活就业的有效载体,还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
《通知》提出,“把非遗工坊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乡村是非遗生存发展的土壤,乡村振兴工作非遗不能缺席,非遗参与乡村振兴是应有之义。 非遗工坊能够直接让民众实实在在的受益,能够提升民众的自信。尤其是乡村留守的妇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益,切实提升了家庭地位,增强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传统工艺类非遗与人民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工作实践中,乡村地区的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依托其所持有的技艺,通过生产劳动实现手艺价值,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从昔日一个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的“空心村”变成如今的网红“银匠村”,这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推动密不可分。通过政策的利好,让这些银匠回村开设自己的工坊,将非遗产品进行网上销售等等,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也带动了麻料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良好的风气吸引了年青人回村,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新农村景象。
乡村振兴需要从产业入手。如果没有产业,人是留不住的,其他的发展也会缺少支撑。因此,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是抓特色文化产业,而非遗工坊就是推动此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通知》提出非遗工坊建设要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重点,以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为重点。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给予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通知》明确非遗工坊的认定责任落在县域,切实打通非遗工坊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县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地区,与非遗工坊建设的联系最直接,也最了解工坊建设相关工作的情况,因此将认定的权限放在县级能最高效的推动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会让更多非遗工坊带头人和从业者享受到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县级行政部门的积极性,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比如,非遗工坊开展传统手工类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关补贴政策。比如,一些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将可能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享受生活费的补贴。比如,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可以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非遗是活态传承的,传承者是重中之重。《通知》提出,培养优秀带头人。推动将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育成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早在2015年,非遗司就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研培计划,利用高校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重点帮助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在研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零技能的乡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传承群体是培训的重要对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把一项技能从头到尾地教给贫困地区的民众,从而帮助他们通过技能实现就业。
截至2021年底,各地累计举办各类研培班近1000期,培训学员3.8万余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共覆盖传承人群超过10万人次,提高了传承人群的传承发展活力,也充分调动了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涌现出了很多另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传承人,比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青海省互助县土族盘绣传承人苏晓莉、贵州省松桃县苗绣传承人石丽平、四川省马边县彝族刺绣传承人乔进双梅,他们是非遗工坊带头人的优秀代表,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苏晓莉依托土族盘绣成立了非遗工坊,辐射带动当地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土族盘绣生产。石丽平依托松桃苗绣成立的非遗工坊,助力易地搬迁户在内的4000余人参与苗绣生产。乔进双梅依托彝族刺绣成立的合作社累计带动800余人通过彝绣生产实现年增收超过8000元。
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传承活动作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最重要内容。非遗工坊在发挥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的同时,还要体现非遗保护的主责主业。在每年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中,对于传承人所开展的传习工作有明确要求,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看传承人把所持有的技艺传授给了多少有需要的民众。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融在血液里的,就像树木有了阳光雨露就能蓬勃生长。王晨阳表示,“我们要相信人民的创造力,非遗工坊带头人通过技能培训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而贫困户在参与非遗工坊生产的过程中也传承了传统的技艺,扩大了非遗项目的传承群体,这也是非遗工坊所独具的生命力。”
“十四五”期间,非遗工坊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带头人,不仅在非遗保护传承上带头,也要在带动就业生产、管理经营非遗工坊方面带头。文化和旅游部鼓励各地探索本地区培养人才的新路径、新方法,激励这些优秀带头人能够在乡村振兴中的发挥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推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蕴含的文化价值得到广泛传播,社会认同感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欣赏、购买、使用非遗产品的意愿日益强烈。《通知》中明确提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拓展销售渠道”,以及“做好宣传推广”。
推动非遗工坊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特别是脱贫地区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而产品销售是让传承人群通过参与生产实现收益的重要环节,所以要让非遗工坊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并为非遗工坊搭建平台、拓展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
在产品设计上,各地通过与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广泛的合作,为非遗工坊引入优质设计资源,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帮助非遗工坊提升产品品质和设计水平。“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制订非遗工坊产品目录、支持各地开展线下销售活动、支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等方式,多措并举帮助非遗工坊带头人、相关企业和单位拓展销售渠道,让广大传承人群的手艺价值得以实现,让脱贫地区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让更多非遗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2022年“非遗购物节”将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举办,各参与单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非遗工坊、老字号为重点开展活动,让人民群众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记者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非遗工坊建设优秀案例评选和发布工作,挖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事迹,讲好非遗传承人和产品背后的故事,充分挖掘、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非遗工坊的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推动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通过一个个非遗工坊的建设,实际上是推动了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传承的队伍当中来,这一方面扩大了非遗的传承群体,激发了他们传承的热情和创造的活力。另一方面,也通过非遗工坊促进了乡村地区文化与产业的双促进。这样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发起了“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的试点活动,探索以文化为切入点助力世界遗产地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路径。因此,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非遗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选取了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和赤水市作为试点地区,充分运用松桃苗绣和赤水竹编等传统技艺,帮助当地利用传统手工艺为贫困群众,特别是妇女和残障人士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性别平等。经过3年的积极工作,松桃、赤水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已有数千名相关从业者从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获益,不仅增强了可持续生计能力,也提升了对本地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欣赏,部分优秀实践和案例也被列入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报告和国别报告中,为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减贫计划的作用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目前,加入《公约》的一百八十个国家中有很多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也希望能够学习借鉴中国在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和做法。中国愿意分享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和方案,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帮助。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四
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之乡,曾经有“千班锣鼓百班灯”的说法。2006年12月由__公布国家文化部颁发《颍上花鼓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921年颍上县黄洼村一人唐佩金组织了灯班子,对花鼓灯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革,从此唐佩金名声大震,四方艺人纷纷前来拜师求艺,在他的传授与带动下,颍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花鼓灯。如黄西成(黄猴子)蒋茂轩(蒋对子)吴立勤(捧把油罐)王传先(一条绳)和张少白(白栋子),使颍上成为名不虚传的花鼓灯之乡。
在党的“双白”文化方针指引下,中央,省,市对颍上县的花鼓灯进行了多次调研会谈。从1956—1983年间多次对我县进行了专门的采访与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花鼓灯的表演,舞蹈。由大力人士的支持,颍上花鼓灯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颍上花鼓灯是颍上人民世代相传并带有古典色彩又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的民间歌舞,演员在锣鼓的敲打中翩翩起舞,继而在丝弦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演员舞蹈动作有特定模式,清末民国出名盛行,它是汉族舞蹈的代表舞种之一。它不仅有潇洒奔放的舞姿,而且还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兴趣盎然的小戏,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淮河流域是颍上花鼓灯的摇篮。在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上,“千班锣鼓百班灯”是颍上人民对自己花鼓灯自豪的描述。十里八乡,每逢节日庙会,丰收喜庆,花鼓灯班云集,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作为一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颍上成为名不虚传的花鼓灯之乡。
花鼓灯曾受到_总理的高度赞誉,又被艺术家誉为“淮畔幽兰”,它是淮河两岸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颍上花鼓灯通过民间小调、花鼓灯、花鼓歌、锣鼓、后场“四句推子”小戏等艺术表演形式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五
一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领导责任,继续将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二是加强文化部门与发改、财政、民宗、经贸、建设、环保、国土、教育、广电、旅游等部门合作联动,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广泛吸纳学术研究机构、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
(二)加强宣传,注重传承,营造氛围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以及文化科技下乡、广场和社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方式方法,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交流活动,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氛围。二是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把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给青少年一代。结合地方实际,组织编纂富含民族民间文化精华、生动有趣、可读性强的中小学乡土教材,纳入教学内容。三是科学规划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或基地,为展示宣传、讲学研究、交流推广、操作项目提供必要条件。
(三)保障经费,稳定人员,提高素质
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研究项目的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县、乡、村、组文化设施和重点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立扶助机制。二是科学设置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稳定工作人员。三是加强保护队伍建设,抽调、招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对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四)深入研究,提升价值,注入活力
(五)培养人才,建立制度,保障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就意味着保护项目的自然消亡。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针对目前大量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加快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带徒传艺制度、传承奖励制度。要用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为传承人提供优惠的传承条件和保障,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切实把传承项目的绩效与奖励结合挂钩,使荣誉和利益成为吸引、激励更多人才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内在动力。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六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今年9月,由市政协副主席杨珺带队,组织学习文史委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对全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 存在问题
(一)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县(市)和部门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没有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部分传承单位和个人“重申报、轻保护”。不少群众对非遗了解不多。(二)机构不够健全。目前我市的非遗保护中心只有西华县、川汇区是独立机构,其它县(市)包括市级都是挂靠在文化馆或群艺馆内,没有独立编制和机构,缺乏必要的采录设备和专业人员,保护手段落后,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三)传承前景堪忧。一是传承人断层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本都是口传心授、耳提面命式的传授模式,传承时间长,见效慢,付出多,收益小,现代年轻人要求学艺的积极性不高,传承难度大。民间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年逾古稀。非遗传承面临人去艺绝现象。二是传承场所缺乏,传习工作受限。如:淮阳泥泥狗传承人许述章老人,传习技艺过程中,因没有固定场所,只能在家中临时搭建台面教授学生,严重影响项目的传习效果和规模。
三、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必须突出政府把关定向的“方向盘”地位。一是确立政府在保护与抢救中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做到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推广。二是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文化部门与发改、财政、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合作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三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激励机制。可考虑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个人,补助非遗传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艺术创造性。
(二)广泛宣传,调动非遗保护的社会力量
(三)加大投入,落实经费保障
一是用足用活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国家和省里都有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议我市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用好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
(四)培养人才,壮大保护传承力量
针对目前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传承奖励制度,用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尤其对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活动基地,设立专项传承补贴,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传承条件和必要的生活保障。鼓励教学机构开办兴趣班,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五)整合文化资源,加快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
把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是技艺薪火相传的有效途径,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市场化是实现永续传承的有益尝试。在非遗保护与利用方面,我市可以借鉴外省市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加大非遗项目综合利用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传承。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七
一、 前言
二、 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 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四、 保护措施
(一) 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一直关注粤剧的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小学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专家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个举措非常好,但如何进才是关键,粤剧进校园要有良好的师资和优秀的教材,好的教师能让孩子学会欣赏,而好的作品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 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深圳、广州、广东省粤剧学校、香港、澳门等代表作了粤剧保护、传承经验交流。始,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邀请全国各地及本地区戏曲名角、专家教学,还为中小学生量身订造戏曲校本教材,搭建平台,组织各类粤剧演出和参加全国各类戏曲大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传统戏曲的学习,戏曲中劝善抑恶、和谐为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还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票友。近年来,宝安“粤剧娃”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成绩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宝安区政协召开的会议上,还提出了将“宝安戏曲娃”打造成宝安文化品牌的建议。
多年来,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政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除了政府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粤剧演出虽然有粤剧基金的资助,但资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许多粤剧团体演出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所以香港非常重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作为香港较有代表性的粤剧单位,八和粤剧会馆邀请香港当地资深粤剧艺术家给学员讲课,将传统的优秀的剧本作为教材,注重提升学员的专业性。从去年7月开始,八和会馆推出新秀培养计划,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30多场商业演出,票价100多元一张,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观众购票进场。其中70场还结合旅游推广,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外国旅客必经之地。
五、 传承粤剧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八
(1)实践方案简介
(2)团队介绍
国贸103班社会实践第一组
(3)实践口号与主题
“传承形意拳文化,保护民族瑰宝”
(4)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5)实践背景
形意拳与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同时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之一。形意拳风格讲究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山西晋中太谷县是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主要区域,被称为“形意拳之乡“我院极为重视形意拳事业的发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纳入大学课程。
(6)实践方式
1、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了解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历史,并对形意拳特点有初步认识。
2、实地探访
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发展的历史。
3、亲身体验
拜访太谷形意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对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效用有一定了解,并对各派形意拳的传承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访问;如有条件,可进行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实地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的风格特点、技击养生效用。
(1)活动地点:太谷本地如条件允许,前往祁县探访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2)前期准备:
1、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主要为资料收集,组织协调,过程记录(拍照,摄像,录音,笔记),后期制作(争取实践完成拍出一部视频作品)
2、资料收集与组织协调。收集形意拳资料并进行集中学习,实地考察时的组织协调工作,拜访形意名家之前的提前了解与事先预约。
3、过程记录。安排专人负责实践过程的摄影摄像及其他资料的记录整理。
4、有备无患,确保安全第一。每次活动做好出行准备,包括服装、药品、避暑用品等,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好充分的预案工作。
5、经费预算。落实经费来源。
(3)活动开展:
1、集中学习形意拳资料,对形意拳的源流,发展,特点有一定了解。
2、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发展的历史。条件允许的话前往祁县探访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3、拜访太谷形意拳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了解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文化内涵,并对各派形意拳的发展现状及原因进行调查访问;如条件允许,组员分成两队分别对车氏宋氏形意拳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系统学习与深入了解。全程跟踪记录学习过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内部总结,以亲身体验对两派形意拳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形意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对形意拳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举措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4)成果总结
1.团队日志:活动当天安排队员就每天的活动情况做详细记载,并对次日的活动做好安排。
2.个人感悟:每位队员将自己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整理为个人的实践心得。
3.调研报告:将活动过程中所有拍摄的照片、视频、访谈记录等等进行汇集整理,完成实践报告。
(5)活动预期效果:
此次实践活动预计会对形意拳发展、学生和学校学院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使三者达到共赢的局面:
首先,对形意拳发展而言,本次实践活动虽然人微言轻,但对于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是个有益的尝试。此次实践活动对形意拳发展的思考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将影响深远。
其次,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增强的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团队合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获益深远。
再次,对学校学院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来提高学校学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学院整体的教育实力与实践力度。
(1)活动经费
经费来源: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自筹
经费开支与报销事项:
1、活动的一切开支本着节约为前提,杜绝浪费
2、财部应向队员公开当天的各种开销
4、各小组要保管好活动经费支出的发票或相关收据
5、活动结束后,及时上交《活动收支明细表》
(2)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让每位实践队员在实践过程中全心地投入,展现温大学子们的独特魅力;为了维护实践队良好的形象,规范队员的行为。特按照大学生实践守则作出如下规定:
2、遵守组织纪律,按时完成实践内容并明确活动目的,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需求
3、活动过程中不得擅自离队,不得擅自进行危险性的活动
5、遵守实践队作息时间安排,在活动过程中不得迟到、早退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九
( 200 20 年 年 0 05 5 月) )
2018 年以来,×区坚持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力争当×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
一、调研开展情况| 2 年 9 月开始,在进一步疏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的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局选取了全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乡镇五云镇、现代农业乡镇江口镇、乡村旅游乡镇×乡、×山、人口大镇×镇、×镇、果业发展乡镇×镇、×镇进行调研,从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本土人才、村落居住环境、基层组织建设、村民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了解农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自我认知、生活需求、发展需求、政策需求;为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二、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即将达成
严守“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提高脱贫质量,以“三集中一边倒”的态势和决心,狠抓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从 2014 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万人、×个“十三五”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4 万人,累计退出“十三五”贫困村×个,减贫×万户×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9 年计划退出的×个贫困村、×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左右,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聚焦产业兴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等农业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全区稳定发展烟叶×亩;累计发展油茶×万亩;发展脐橙×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指导土地规模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主体保证。强化龙头培植和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等农业龙头企业,×蔬菜搭乘中欧班列、代表×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响了×蔬菜品牌,蔬菜、甜叶菊、油茶、果业等产业已成为×名片。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入×亿元。×小镇成功认定为×省 4×级乡村旅游点、×农庄成功评为×省四星级农庄,文化城入选为×客家民俗风情之旅精品路线。
分家庭卫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诚信感恩五类情况进行评星定级,让群众有标杆、有遵循、有约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每个村设立一块红黑公示榜,坚持每周评比、每月公示。从广大党员带头做起、践行“五星”标准要求,将其星级评定情况纳入党性分析、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范畴,形成党员亮身份带动比星级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乡村夜话”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进村入组,在乡村广场、宗族祠堂、农户家中围坐一起,在面对面交流中察民情、集民智、连民心,真正实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目前,×个行政村全部下派了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牵头创办产业合作社×个,扶持主导产业×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万元,平均×万元/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区打好以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仍然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困难。
小,比如在脐橙产业、蔬菜产业还是以土地租金、简单劳务收入为主。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未形成产业体系,比如休闲旅游就是吃餐饭,没有延伸收益。三是产业转型效益不明显。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工附加值不高,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比如农产品仍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等最初层级。四是缺少具有争力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比如沙地板鸭、五云蔬菜、阳埠腐竹、茶油、脐橙等仍然是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建设无序发展 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没规划,或者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乱修乱建、无序发展,现阶段农户随处建房、户型随意等现象没有得到转变。二是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阶段农户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贴乱挂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规范管理欠缺,队伍缺员资金缺钱,常常是一整就好,一过就糟。
(三)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
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73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