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份总结,它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如何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个性发展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一
与此同时,稀土上转换材料还拥有良好的光化学特性,使用寿命较长,并且对于生物兼容性良好等等优势,能够推动检测及治疗技术的研发。
本文主要对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应用上面所存在遌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意见。
0前言生物医学是生物学与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相互影响之后形成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应用生物学有关技术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生物医学能够让人们对于生命成长过程及活动规律更加了解,进而发现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这样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在对于生命现象研究中经常使用化学探针,其中荧光材料是常见化学探针。
但是传统荧光材料具有一定缺陷,对于生命体具有一定损害。
稀土上转换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对于生命体损害较小,并且还能够多重标记,使用寿命较长,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想性材料。
1生物监测领域内的应用
1.1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检测
稀土上转换材料光源是由近红外光激光器发出,能够降低检测对于细胞或者是组织的敢要。
在科研人员第一次制备出上转换荧光材料,并且在前列腺组织检测中应用功能,之后上转换纳米材料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生物检测中。
在,陈学元课题小组提出了一种新型上转换生物检测方式,利用将yb与er结合在上转换纳米颗粒中,对于抗生物素蛋白与肿瘤进行检测。
多功能酶标仪能够发现上转换纳米颗粒所发射出来的信号,对于生物分子浓度进行量化分析。
油酸不仅仅能够承担起活性剂的功能,还能够让让聚丙烯酸转移到纳米颗粒上面,进而得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不仅仅能够溶解在水中,还能够通过据活性分子与溶菌酶核算相匹配。
核酸在对适配体高效结合中,能够在近红外光器下发出可见光源,所呈现出的指纹图像能够在微焦镜头下被记录下来,这种潜指纹检测方式不仅仅能够对于不同人指纹进行检测,还能够对不同状态下人指纹检测。
潜指纹内不仅仅具有自身所遗留下来的分泌物,还具有一定化学物质,能够高效应用在刑事侦查上面[1]。
1.2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检测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技术是被著名研究人员kuningas所提出的,并且能够抗生蛋白链菌作为能量源头,对于生物素进行高效率的检测,同时在uc-fret上面广泛应用。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二
随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竞赛特长的学生,学科辅导教师也在着力研究和培养这样的特长学生。自我国开展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学生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摘金夺银,成绩辉煌。生物学奥林匹克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学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学,有志于发展生物学。特别在高考取消生物学科,生物教学步入低谷的时候,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培养了一批生物学科特长生,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教育教学的发展。面对21世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生物学特长生如果仅限于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摘取奖牌的学生,特长生的意义就显得过于狭隘,就会使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发生偏差。因此对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加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随着一年一度的竞赛活动的开展以及优异的竞赛成绩的取得,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也在逐步得到强化,牢牢地限定在生物学竞赛这一活动上面。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生物学难题,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就是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见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很大,内容十分丰富。社会发展需要多种多样多层次的人才。21世纪是生物学领先的世纪,生物学知识将应用于21世纪的方方面面,各种生物学人才在21世纪将发挥各自的巨大作用,创造出较多的成果。如果仅把参加生物学竞赛的学生作为生物学特长生来培养,这是远远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培养的生物学特长生,应当是能够在将来应用各种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能够在促进人类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
可以看到,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生物学知识涉及的范围,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应当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从而使生物学特长生培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具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生命科学事业,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积极参加生物学科技活动,具备一定能力,并有突出表现,这应当就是中学生物学特长生。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三
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落实,并将制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纳入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新课程标准中发出璀璨的光芒。所以身为中学生物教师应深人研究生物学核心素养与中学生物课程及教学的关系,关注其内涵及其维度,理解理论的精髓,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回归教育本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需求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和品格。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生物课程中的体现
“素养”是指能够适应复杂要求的能力,能够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素养的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广泛,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与一体;素养是立足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概念,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的核心内容,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发展和维持;它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可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就生物学科的体系和特点来看,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生物学科特征为基本立足点,从众多的生物学科素养中筛选和提炼出核心的部分,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征,同时还会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等角度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地说,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命观念是以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结论为基础描述生命现象,从获得生物学概念知识形成生命观念,以达到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基本内容。理性思维崇尚科学思维精神,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是观察发现生物学现象,科学提出生物学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倾向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和能力,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能够关爱自己、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服务与回报社会,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离不开生物课程,生物课程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研究生物课程体系与生物核心素养的关系尤为重要。课程标准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要与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促使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将成为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主,凸显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学,将跨学科通用概念融入生物学课程,加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生物学课程始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生物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设计导向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设计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同时充分评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评估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检测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1)通过“细胞发现的历程”学习,思考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胞学说。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体现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史理解科学思维。(2)在观察多种细胞的内部结构中理解细胞学说,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基本研究规律。这里体现科学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方案实施,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3)在自主梳理与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举例说明动植物细胞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描述细胞各结构在其说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总之,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到举目纲张。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教师可以拿感冒说事,谈感冒的感受,追问:感冒时为什么嗓子不舒服或疼痛?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什么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还感觉到冷?()发热为什么是生物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学生从学到的核心概念中外延,可以知其然道得明,也就培养了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在本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攻击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爱艾滋病携带者和患病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动承担向社会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3.整合生物实践教学资源,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参观调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养殖、与生物学科相联系的生产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做好课本中探究实验,还要亲自然接地气走进自然、走近社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让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生物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对校园植物的识别,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去农田调查群落的演替,调查街区的环境污染,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节假日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4.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撑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点
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科普小论文撰写、调查活动报告等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自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素养是人们基本生活之需,而核心素养则是优质生活之需。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的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思想,是学生在生物课程中获得的终身收益的学习成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效的教学实践。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四
1微生物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1.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堆肥、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并且处理量比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引起二次污染,同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隐患;因此,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垃圾发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这只给技术是先经过筛选,将可以回收的资源进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并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发酵后的垃圾能当做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处理量,能自动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发酵形成的肥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1.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污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种,目前,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状况可以将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等几种情况,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中比较常见。
2微生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
2.1生物修复
对于污染严重的环境,是不能利用垃圾处理或者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的,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研究出一种能治理大面积环境污染的技术,也就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称为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现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转化、降解,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化物质或者元素,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环境条件修饰和讲解污染物两种情况,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农田农药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杀虫剂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化学农药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现象,而采用生物农药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目前,生产运用最多的生物农药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的bt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中含有有毒蛋白质,昆虫吞食后会中毒死亡,同时这种杀虫剂的主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bt生物杀虫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害虫,同时还能杀灭蚊虫,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采用生物杀虫剂,从而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促进环境修复。
3总结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劣,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治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环境治理过程中,传统的化学法、物理法往往会产生二次污染,而生物法能快速、高效的处理各种污染物,因此,在环境治工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的合理生物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环境治理质量。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微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我国对于微生物制药中产生的菌渣管理方式也不断的改进。
本文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我国在菌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体处对策。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和出口大国,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统计,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抗生素的产量已经高达15万吨,出口占总体的三分之一。
而全世界使用的青霉素等抗生素中,将近90%都产自中国。
根据生产研究我们发现,生产1吨抗生素中会产生40吨的湿菌渣,在20我国生产出来的湿菌渣就将近600万吨。
所以,如何处理湿菌渣,就是我国现阶段所需要面对得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摸索如何处理菌渣,但是对于菌渣的管理系统却极少研究。
1菌渣使用管理方式的改变
菌渣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可以将其作为牲畜食用饲料或者饲料的添加剂来进行使用和处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回收利用方式。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许多国家使用菌渣作为主要的原料来生产出高蛋白的饲料,而在五十年代后期,上海的制药厂已经开始能够一些生物制药遗留下来的菌渣晒干之后作为主要的饲料添加剂,并且生产出了一种具有独立商标的饲料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字词到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制药厂已经陆续开始将菌渣晒干后作为蛋白质添加剂或者私聊来进行销售。
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药厂已经开始与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开始利用高新技术来处理菌渣,不仅注意到菌渣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和特点,同时还对于菌渣采取一些预先处理,减少菌渣中对人身体产生的损害。
此外,使用对非技术来处理菌渣,是一种新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十分稳定的进行菌渣的处理,还能确保菌渣的无害性,此外最关键一点在于成本投入使用低。
堆肥产品还能够降资源作为有机化肥使用,具有极好的经济型效益,曾经在整个世界内被广泛的接受和运行,但是在菌渣中残留的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对微生物产生抵制,从而堆肥所生产的产品能够符合国家所提出的标注,这些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和研究所进一步展开研究。
在年初,我国环保局就根据抗生素的问题对全国上下许多生产厂家展开调查,之后根据研究规定抗生素菌渣为“危险废弃料”,并且在20将其列入危险废弃物的名录之中。
2我国微生物制药菌渣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将菌渣全部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弃物进行监督管理,能够将他对环境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然而这对我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庞大的废弃菌渣来说,对于菌渣的处理能力实在是过于落后,无法及时的完成对于菌渣的处理。
另外,在菌渣的生产管理方面,因为受到各种生产管理方面的约束,即便是同一家企业的不同生产批次产品在产生的废弃菌渣方面也存在这极大地差别,无法按照成品等情况对于菌渣的产生量展开计算。
而在场内进行菌渣管理方面因为管理条例无法统一,不同企业在标准的执行方面完全不同,存在着对于环境影响的隐患。
另外,因为不同区域内部的监督管理控制方法和对于设备的要求也缺少规范性的规定约束。
另外,具体的操作工作人员方面来看,菌渣处理的企业缺少独立的安全工作规范条例和具体资格的考核,所以使得这些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安全威胁。
此外,在菌渣的运输和管理方面,因为生产产量十分胖发,对于运输工具的要求极高,运输车辆不仅要有着极强的工作强度,还要有着高频率,如果按照政府相关部门所颁布的危险运输制度,那么整个审批的手续十分的繁琐,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审批工作至上。
此外,还因为审批工作量极大,使得政府部门的审批工作流于形式,完全忽视了安全性。
3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建议
3.1建立菌渣贮存管理制度
凡产生的菌渣不能立即运往处理处置场所立即进行处理的,均需进行适当的包装并暂存在菌渣贮存设施内。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由于菌渣产生量过大且贮存标准相对较高,不建议菌渣产生单位进行厂内贮存,建议菌渣贮存时间不超过24h。
不同类别菌渣抗生素残留、含水率及相关特性不同,因此不同类菌渣均应分开贮存且必须有隔离间隔断贮存。
在菌渣贮存选址的时候,须参考有关规定,远离人员密集区、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水源保护区及给排水明渠。
3.2建立菌渣运输管理制度
建立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企业在线管理监控平台,实现对菌渣产生企业的收集运输位置及菌渣置处理全过程的实时监管。
在运输方式上,可分为委托运输和自行运输。
委托运输是指菌渣产生单位(或处置单位)需委托进入菌渣专业运输名录名单内的企业承运,而自行运输是指菌渣产生单位(或处置单位)具备菌渣运输资质,可运输本单位产生(或处置)的菌渣。
同时,应建立健全菌渣运输资格认证制度,设置菌渣专业运输名录企业名单。
3.3建立菌渣处理管理制度
具有自行处置菌渣条件的大型抗生素制药企业可自行建设菌渣处理处置设施,若对外承接菌渣处理须向环保部门审批备案;委托处置单位必须取得环保部门相关菌渣处置资质,生产方须核查相应资质证书,并复印备案。
建议行政部门制定菌渣处置专用资质及资质认定系统,凡具备菌渣处理能力的企业均应获得资质后方可运营。
并且,菌渣处理处置企业应建立健全员工岗位培训制度,从而减少造成环境事故的风险。
3.4菌渣管理的相关事项
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使不具备处置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减少设施重建,降低成本,达到行业内综合效益最大化。
建议建立健全菌渣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环保事故,菌渣事故报告制度分为速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两步:速报即事故发生1h之内及时上报相应行政主管部门,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瞒报;而结果报告为在速报基础上,重点针对事故发生原因、采取的应急措施、相应事故处置措施、事故潜在风险、社会影响及处理遗留问题等内容进行汇报,并出具相关部门有关危害及处置结果证明文件。
同时,建议相关菌渣处置企业为突发性或事故性事件购买第三方责任保险,以便能够为意外时的损害赔偿要求提供保险金;此外,建立菌渣生产和处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通过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巡查结果、不定期监督抽检的情况、企业内部管理的机制等因素,确定要评价的指标和权重,依据评价结果,对相应企业进行奖励或惩处,并制定下一年度重点监管企业名录。
4结论
随着对菌渣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对菌渣的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国外,部分国家并未把菌渣列入“危险废弃物”名单。
我国对菌渣在管理层面上则存在诸多问题,菌渣处理能力仍然落后,菌渣产生量难以推算,储存管理上尚缺统一规范,运输管理上审批工作繁琐。
针对存在问题,在菌渣的贮存管理,运输管理,处理管理及相关事项上提出了建议,以期菌渣能得到高效安全的处理处置。
参考文献
[3]王晓红.微生物制药菌渣处理处置技术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六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看了这篇文章有利于我们现在学习的教学设计,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新知识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对重点的新概念要重点的与之前学生可能接触过的错误的前概念区分,这也是我们这是以后真正去给学生上课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我们避免不了,学生在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时候,已经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接触、学习到了许多生物学科的知识,而且学生也会从互联网,平时生活学习到相关的生物知识,这些知识数量很多,有部分学过的知识是因为当时知识水平不够而没有深入学习,只学习浅表,而有一些信息是错误的,这就使学生在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生物的时候会有这些前概念的干扰。作为老师应利用各种方法,如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及发现学生是否有错误的前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受到干扰、误导,影响学习效果。
生物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与其他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文章作者举例说明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在其中涉及的化学键在化学学科中有学习到,而在政治学科中也有对“通货”的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学科交叉,以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学生辨析前概念。这就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在学习专业的知识外,也要相应的了解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自身的知识面更广,利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课堂的教学。
虽然有时候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会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但只要正确处理,前概念也能为生物教学服务。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前一个概念时能为后面概念的学习作铺垫,学习后面概念时能以先前学过的概念为例,巩固前后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作为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通常会举例,打比方等,这时要特别注意自己举的例子是否合适,要避免因为教师不经意的失误也可能成为干扰学生以后学习的前概念。
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知识,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看这些相关的杂志报刊书籍能使我了解到更多的新的知识,与时俱进,汲取其中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七
水处理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新课程体系中10门主干课之一,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的课程。该课程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是水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基础,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学好该门课程后才能更好地应用生物法来设计污水和自来水水处理工艺。微生物个体极小,种类繁多,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形态和结构,这就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觉微生物知识杂乱,学习难度比较大,学习效果也不好,因此,如何提高水处理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如下探索。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是给排水专业的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包括给水和排水)的前导课程,和其他专业生物教学不同的是要紧密围绕“水处理和水质控制”为核心实施教学。所以重点介绍水中存在的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以及在水质净化中有重要作用的古细菌、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基本形态和生理特性。在介绍微生物生理和营养时,要密切结合在水处理工艺的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介绍呼吸类型和代谢途径。在介绍生物对碳元素、氮元素、磷元素等的转化原理时结合具体的污水处理工艺中的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要求讲解,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际意义,为后续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应用实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水处理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工业应用有密切联系的应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讲授应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原理部分内容时,应该带领学生参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观察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性状,在参观中给学生讲授污水处理工艺及微生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讲授大型水生植物治理水环境时,引入一些工程实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带着兴趣深入地理解微生物在处理中的作用。除了教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更要引进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南京林业大学校内有一条有防洪和排污功能的河流,由于河流里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比重较大,水质表观性质很差,学校为美化校园环境,引入了微孔曝气、喷泉曝气、添加微生物载体与菌种、种植水生植物等生物处理工艺对该河流进行污染整治,该河流中就存在各种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在讲解生物处理水原理时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教学效果良好。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形体极微小,看不见,摸不着,为了使学生对微生物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讲微生物大小时,病毒、细菌、酵母、霉菌等通过色彩鲜明的图片展现给他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述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时,配以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等的图片,使学生对微生物的巨大威力和处理效率大为佩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比较强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得他们认识到掌握微生物知识在给排水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研究型学习
《水处理生物学》教学注重学生不仅要对对水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独特的研究学习的技能。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藻类这一章节时,正好是春末夏初,学校里的河流断面中流速缓慢的区域有大量红色的物质出现,学生很好奇这是什么现象形成的,这时候就引导学生取样观察,了解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藻类的种类和形态特征,加深了学生对水体中藻类的知识的掌握。本学科也是发展中的学科,在生物学领域不断有新技术、新手段产生,比如说新型的微生物菌种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微生物检测的新方法pcr―dgge,在讲解到相关章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了解新技术,新方法。
5强化实验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应长期持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识,还要经过足够的能力训练,使其具备适应特定岗位要的综合工作能力。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需要通过4个课时的实验课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操作与使用方法,掌握水体中主要微生物的检验技能,掌握控制水体微生物生长的方法,以确定水和废水的生物学性质,了解主要的水处理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和结构特征,掌握从水体中分离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和技能。按照这个要求,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制定了完整的实验计划,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酵母菌、霉菌、放线菌、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菌胶团等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操作,还能完成对各种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在完成观察任务后,继续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接种,培养(任选稀释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在培养36小时后观察培养出来的菌体、菌落,进一步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课时少,但是实验内容比较多,所以实验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酵母菌,霉菌样本的纯培养工作,取曝气池新鲜活性污泥样本工作。在实验指导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经验,对历届学生实验操作时不太注意或易出错的环节,讲解时着重提出来,并且在他们实验操作过程中时监督检查,如“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的实中的操作步骤、“无菌操作”实验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提高他们的效率。
以上几点便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当然关于水处理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探讨,也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总的来说,希望经过不断的教改反思,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文博。优化微生物学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3)。
[2]李远红。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学问题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八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也给与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发展工程,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努力才能够收到成效。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监测
现如今,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引出,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专业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管理主要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环境工程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大气、水体、声学、固体等知识都需要掌握和了解,环境工程管理还需要掌握较高的分析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代化测量手段进行检测,并且能够独立判断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家对环境工程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工程管理已经在我国工程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环境工程的目标和管理手段
1.1环境工程的目标
环境工程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目前的环境要求,同时,这种环境要求还不能违背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要求,要和其他要求相兼容,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环境工程活动。环境工程管理就是为了从整体上将环境管理系统上升一个层次,使得环境管理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环境工程活动不仅要注重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注重实施环境工程所付出的成本。要保证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保护效果。例如:如果发现有一种产品受到环境各种因素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方法是购买更加耐受的产品或者质量更好的产品,或者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仪器设备制造更好的产品,另一种方法是将生产的产品改善环境,使得产品在较好的条件下工作。如果我们采用环境工程管理方式,我们就会将以上问题纳入环境工程管理的整个系统。所以,通过环境工程管理目标以及环境管理系统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得出要使用成本最低的方法,使得环境管理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另外,产品的环境要求一定不能违背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要求,要和其他要求相兼容,生产的产品不能够和系统相矛盾,也不能够和系统不协调,尽管从许多方面来说系统中的矛盾比较多,但是,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可以逐步提升系统的效能。
1.2环境工程管理的手段
首先,要建立与环境工程相关联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一定要按照一定管理制度有序的工作,确保环境工程管理有效实施。另外,为了做好环境工程管理,我们还要在这个系统中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有效落实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使得职责明确化,管理更加到位。有效落实环境评审和监督制度,使得环境工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通过科学管理,有效落实,加强监督,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开展。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
2.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2.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2.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3.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3.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2)是通过与历史数据对照,探索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统计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增减的变化规律。通过现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联系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许多地方政府也已经认识到环境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理,就可能影响到经济建设,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虽然现阶段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的管理以及不断的努力,环境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一定能实现;所以,必须明确环境监测的地位,合理的配置相关资源,建立科学的系统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波.环境试验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2.
[2]李悦,韩旭,孙翠菊.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因素识别方法的探讨[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5.
[3]张兰生,实用环境经济学.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九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毕业生需要到企业工作。高职院校设置实验以及实训课程的目的,在于给企业培养出实践性强、可以很快适应企业环境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电工实验室课程是工科专业学生比较关注的实践性课程。可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电工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比如,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意识薄弱,高职教师思考到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因素,往往非常小心;电工实验室设备破坏率较高;电工实验课时少等。以上因素均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电工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而怎样教好电工实验课,将电工实验教学效果改进,始终是困扰高职师生的问题。因而,必须要找到合理且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将电工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而改革实验教学效果就是当前亟待处理的问题。
1电工实验室现况
高职院校电工实验承担着工科专业学生电工基础验证实验与实际操作实训教学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要对这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工业中心较为关注电工实验室建设,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改建的方法,拟出引入点的电工技术所需设施,进而健全电工实验室设备。让实验室具备研究与开发等能力。现如今,高职院校电工实验室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般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室设备不足,功能匮乏,实验内容较为简单。实验设备通常所使用的时间均比较长,因为设备长久使用以后就会出现老化的现象。再者,一些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比较早,实验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电工实验教学要求。在现代化社会,高职院校电工实验是通用实验设备,功能不够齐备,灵活度较差,很难充分满足实验大纲要求的综合性实验。除此以外,原本电工实验台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没有思考到实验内容多样化,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弱。第二,实验教师资源不足,专职实验教师匮乏。高职院校中缺乏专职实验教师,很多实验均是由理论教师开展的,所以实验均是通过理论教学为前提的,将验证性的实验为核心,不具备足够的时间来按照机械专业、电子类等专业特征着手,开发出全新的实验项目。第三,实验课程课时少,考核方法滞后。高职院校电工实验是电子类专业、机械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而电工实验教学通常包括在理论教学之中,如此就导致了电工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少,计算机专业还并未设定电工实验课。而实验考核均是根据批改实验报告为成绩的标准,并非是考核高职院校学生动手方面的能力。以上这些都属于亟待改善的问题。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十
摘要:作为实验教学类的课程,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及通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走入课堂进行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介绍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从而探索寻找到有效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办法―实验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内涵发展;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所包含的学科繁多,包括生物化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众多有关生物技术的综合性科目,并且更具实践性的特点。综合实验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将学生当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且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体现实验教学的科学有效性,其在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和提升创新意识方面,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综合实验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综合实验相关记载的认入了解,我们在确保调研的准确性的同时要注重现实际生产生活中对先进技术的结合。生物工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极多,有效的结合实验技能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提升的作用。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当前教育体系,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较为完善的处理,并且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综合实验这种比较超前的教学模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涉及领域更多,甚至与知识点联系相对较少的食品和环境方面也有联系。繁琐的实验步骤,笼统的模式理念使得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很难对一个完整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有所了解。教育工作者长久以来的不断关注,并且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删除一些臃肿的繁文缛节,将实验流程尽量简化,把各个独立的小实验设计成一个囊括全部内容的完整实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这种结合更能使实验达到预期效果。
二当前影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发展的因素
(一)实验内容单一、缺乏选择性目前综合实验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微生物发酵技术、酵母菌中提取纯化海藻糖实验。这两个实验本就涉及面较窄,并且在学科分类中属于偏冷门学科,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常常学无用武之地。(二)教学模式单一,掣肘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在目前的生物工程相关实验中,实验药品还是传统式的由老师来准备,学生到实验台旁根本无需细想实验材料的作用,便可以手到擒来的开始实验。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唯命是从,这是在传统教育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学生们创新意识的产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不到理想效果。(三)实践课各成一体,缺乏合理整合为满足本科学生学习的需求,生物工程专业的相关实践课程频繁出现在教学形式中。但是由于实践课中的各个环节自成一体,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能效果。实践与理论无法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成为泡影,极大程度的造成了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四)实现内容系统性不明显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在目前的实验对象方面,只有对下游技术的实验相对系统,而对于上游和中油的技术系统性并不明显,缺少相应的整合。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完整的理解和掌握相对高深的学习知识点。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对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改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时,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对知识点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中找到求知的乐趣。(二)有效结合实验内容缺乏合理的整合手段,在大多数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课程中,各个小实验的各自自成一体情况需要下大力度去进行改善。努力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将各个独立的实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加深理解。(三)拓宽综合实验覆盖范围目前综合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研究相对较少,在实验内容方面缺乏系统的中上游实验系统。实验内容覆盖面小成为了当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发展的阻碍。对现有系统进行完善,将中上游实现系统囊括到实验内容中,是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
四相应对策
(一)丰富实验内容,提过更多选择机会当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内容呈现单一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选择的机会,被动学习体现出的效果便是无法达到实验的效果。相关教研人员要对现有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目前没有成熟实验系统的其他知识点进行剖析,寻找丰富实验内容的办法,为学生在选择具体实验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二)结合新技术,优化教学模式随着时代进入富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应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老师是教学的发起者,负责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方向。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在发展中迎来了机遇。新奇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带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动接收的现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可能再不复返。(三)培养专业性人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更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年龄相对大一些的老师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很难学会,而相对年轻的工作人员又缺乏理论知识的储备。这就要求生物工程综合实验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加入。培养和招聘专业性技能人才是教改方面的新需求。通过网络媒体等平台,对所需人才进行合理的选择。妥善安置好年龄大的教师的工作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四)结合实践,整合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匮乏使综合实验模式只能独立的操作各个小实验。实验内容缺乏科学的整合,学生很难在各个实验在进行过程中找到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概念和操作无法掌握的情况。结合各个小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将实际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实验,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和教学时间的浪费。(五)实验内容系统性下游实验相对容易,而且应用不高。频繁地对下游技术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对更加高深的技术深入了解。目前的综合实验尚处在内容不完善的阶段,上游技术实验和中游技术实验的缺乏影响了实验内容的系统性。最大的影响就是偏门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发展才可以逐步完善,当前内涵式发展建设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在实际中暴露的问题很多,相关的教研人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查找实验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以往试验中显现出的弊端进行弥补,对实验理念进行完善,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来提高综合实验在教学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教育工作本着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才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内容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很难形成,教研人员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综合实验模式的完善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利用不成熟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大力,单丹,杨成丽,等.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23-25.
[2]于秀玲,车程川,刘金锋,等.围绕区域经济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72-76.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一
1生物工程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生产流程中,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甚至零排放,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具有特别功能的“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例如,在农业领域使用生物农药无毒、安全、无污染等;利用生物质能源能极大降低污染物排放;高催化效率“工程菌”加快化学反应,使生产过程能源、原料的消耗降低;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2生物工程在环境监测的应用
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监测环境污染,应用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法。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微生物、指示生物、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监测环境污染。近年来,环境监测也可以通过研究较多的有聚合酶式反应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核酸探针、生物传感器、生物荧光方法等生物高新技术。土壤、沉积物、水样等环境标本的细胞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完成。水体中的bod、酚、no3、有机磷,以及大气中的co2、so2、nox的含量及浓度分析都可以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今后,由于其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特性,生物工程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广泛应用。
3生物工程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需要一个由多种方法组成的多层次处理系统将废水中所含的多种污染物质处理。预处理多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化和稳定,将废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具有脱色菌、脱氮、脱磷等高效专性菌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这种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浓度,有利于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生物反应器技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固定载和流动载体,以及好氧和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极大的'增加了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运用发酵工程原理,使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此法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生物强化处理技术。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有: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的治理;脱氮除磷等。
4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固体废弃
物固体垃圾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焚烧、填埋等常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污泥直接焚烧的热值过低,还要治理有害气体、粉尘污染,污泥焚烧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过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这些有机物,把有机废弃物发酵成为有机肥或营养土去肥沃土地,再把植物变成食物,这是适应大自然自身规律的一种处理和循环利用方式。生物工程技术在消除白色污染方面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筛选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并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大量培养,可使白色污染物得到降解。(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能编码降解蛋白的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使他们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迅速将塑料等白色污染物降解。
5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大气污染废气
的生物处理和空气净化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和降解恶臭物质与有机废物的方法,主要方法有生物洗涤、生物过滤、生物吸附法等。这些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6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土壤板结等。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渣、污水灌溉、生活垃圾等。重金属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不易降解,且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原理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的功能,将重金属吸附或转化为无毒产物。另外,农业生产中,土壤之中有80%以上的农药会残留,主要污染物质是其中的磷、氯代烃等。运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分解为h2o和co2等无毒无害或毒性较小的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作者:陈磊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发表咨询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总结了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良培养微生物的技术,并阐述了模拟自然环境条件、强调微生物相互关系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培养技术;环境条件;生物细胞
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部分微生物能够得到培养,严重阻碍了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因此必须改进传统培养方法,采用新型培养技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大量培养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从而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生命规律、获悉微生物群落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规律,对环境微生物工艺进行准确地设计、精细地调控和高效地利用。
一、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
对微生物进行常规培养时,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有些微生物不能适应而死亡,另一些则通过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或改变细胞形态、进入维持一定代谢活性但不生长繁殖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结果均表现为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实际上,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是由于对微生物生长条件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严重不足,而采取了偏离微生物生长实际情况的培养条件所造成的,这些偏离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室中无法完全模拟自然界的环境条件
由于目前监测技术和手段的限制,人们对微生物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了解尚不充分。因此,人们没有或无法完全模拟微生物的自然生存条件,而通常将培养条件进行简化:将微生物置于恒温、恒湿、黑暗等环境中;将微生物限制在“板结”的琼脂或不扰动的液体介质中;简化微生物的营养组成没有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某些化学物质等等。所以在自然界中可以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在“纯培养”中生长条件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二)生长缓慢的微生物被忽视
环境中很多微生物都聚集生长,当将这些微生物接种至培养基时,适合生长的微生物由于生长快而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对营养成分的大量摄取使生长缓慢的微生物得不到充足营养而生长受到抑制。
(三)采用高浓度的营养基质
最初对微生物的培养是在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中进行的,但是由于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庞大,其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极度匮乏,多数处于“岔营养”状态。常规纯培养对这种认识不允分,通常将寡营养微生物迅速置于富营养状态,微生物初期的快速生长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自身难以调节的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羟基自由基等“毒性氧物质”,该类物质快速、过量的积累会破坏细胞内膜结构,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表现出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四)环境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忽略
微生物相互关系繁多复杂,包括:(1)种间的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两者的共性是至少一个群体提供另一些群体所需的生长因子而使微生物群体获利;(2)群体感应,这种关系被认为是通过细菌间的信息交流来调控细菌的群体行为:细胞通过感应一种胞外低分子量的信号分子来判断菌群密度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调节相应的细菌表达以调节细菌的群体行为。以上这两种关系都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由于人们目前对环境中微生物之间多数复杂的相互关系所知甚少,采用的培养技术没有将这种关系考虑在内。纯培养技术将待培养的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群体、以及生存环境人为地分离开,种间的共生关系和信息交流被阻断,微生物缺乏必需的生长因子和信号分了而死亡,表现出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十三
标题: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问题
摘要:转基因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后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生物科学的核心技术,在农业、工业、环境、能源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但是,由于国际大资本家们急功近利,在转基因技术远未成熟的今天,就泛滥的使用转基因技术,造成已有的和潜在的危害也是极为巨大的,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危害
正文: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的技术。
例如美国孟山都农业公司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命名为“保铃棉”,即是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出抗虫基因,转移到棉花细胞中,使棉花具有了抗虫的性状。害虫(棉铃虫)吃了这种“保铃棉”就会被毒死,由此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农药污染。不仅如此,孟山都公司还为这些转基因农作物配套生产了一中“农达”除草剂――草甘磷,同时在转基因农作物中加入了抗“农达”的基因。所以在种植了“保铃棉”之后,只需要同时购买它的“农达”除草剂在田地里施用,其他所有的杂草因为不含抗“农达”基因而被杀死,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几十年)田地里长不出其他植物。由此可以减去农民长时间在田地里除草之苦。而且这种“保铃棉”较一般棉花高――多么神奇“美妙”的转基因作物啊!它可以为农民省去大量的劳作,节约生产成本,真是农民的好帮手!
这么“好”的转基因“保铃棉”,被印度引进,在一些地区种植,来导致了20万印度农民自杀!最多的时候平均每天有3位农民自杀。
为何?
原来“保铃棉”的产量虽高,但它是在美国培育的,并不适合印度的气候,气候稍微恶劣就会大面积减产,还不如原来的印度本地棉。那好,就不种它种回原来的印度本地棉吧。但是田地里已经喷洒过“农达”除草剂,除了“保铃棉”,其它的植物不能生长。而且“保铃棉”还加入了一个会导致种子成熟后自动死亡(凋亡)的基因。所以农民不能自己留种,每年都要向孟山都公司购买新种子才能继续种植。孟山都公司把种子的价格定的极高,是普通棉种子的好几倍。农民没钱购买只能向银行贷款,遇上恶劣的气候棉花欠收,还不起债。第二年又要继续贷款购买种子?如此恶性循环,很容易债台高筑――除了自杀实在无路可走了。
以上仅是转基因作物出现祸害的一个实例。转基因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后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生物科学的核心技术,在农业、工业、环境、能源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但是,由于国际大资本家们急功近利,在转基因技术远未成熟的今天,就泛滥的使用转基因技术,造成已有的和潜在的危害也是极为巨大的,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转基因生物威胁环境安全;
二、转基因生物威胁生物安全;
三、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
四、转基因生物威胁国家安全。
对其中关键的几点进行展开叙述,主要是:
一、转基因生物可能引起广泛的'生态环境安全性问题
1、可能诱发害虫和野草的抗性你;
2、可能诱发食物链的破坏;
3、可能引发基因污染;
二、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威胁
1、毒性问题:至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没有确定的答复,如巴西豆过敏事
件等都表明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2、过敏反应问题:人和动物的变应原性风险是非常低的,而转基因作物可能诱发
或者加重变应原性风险,一些新的蛋白质可能引起食用者或接触者产生过敏性
反应;
3、免疫力问题:转基因及其产品有可能降低动物乃至人类的免疫能力,从而对动
物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甚至生存能力产生影响;
4、抗药性问题: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的使用,使抗性基因广泛传布,这
是无法接受的风险,这意味着一旦某些致病病菌获得这种抗性后,出现某种疾
病人类将无药可救,就像最近出现的超级细菌;【2】
转基因产品的其它一些可能隐患:
1、可能危害有益昆虫类群:长期大面积种植转入rt毒蛋白基因的农作物可能会
对有益昆虫类群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不仅对农业造成
危害,也将是对生态环境的沉重打击;
2、可能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化肥的滥用;
3、不可预料的效应:食用转基因食物,有可能使被转基因的dna侵入人体细胞,
产生病原病毒。同时,转基因dna有可能插入人体细胞的基因组,而由于插
入位点的随机性,可能造成有害和致死效应,包括癌症。
4、基因武器:随着生命科学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武器已经进入到基因
武器时代。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克隆出能够杀死特定农作物或者家畜的毒素,
从而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瘫痪,更有甚者,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克隆出具有选择
性的毒素来杀死特定种族的人群,这就是所谓的“种属炸弹”;
5、农业战争:终止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掌握了先进农业生物技术的国家已经可
以是否加入或者喷洒化学物质来使控制植物各种性状的基因开启或者关闭,
即其可以用来打一场农业战争。
总结: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近年来在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新概念。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从整体意义来说,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对转基因生物的争论已经扩大到了政治、经济、贸易、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而且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引发的环境安全与食用安全问题。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虽有争论,但尚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但本着对人类负责的态度,许多政府部门和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都比较关注,人们担心转基因活生物体及其产品作为食物进入市场,对人体可能会产生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其营养成分的改变、转基因成分加工生产的变化,有可能对人体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根据文中的例证和相关危害的分析,我认为既要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服务于21世纪工农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快随发展;更重要的,我们要对各种危害做到充分的认识,趋利避害,努力用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立法、执法和宣传,以强烈的责任感来对待转基因技术。
参考文献:【1】《论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2】《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3】《转基因生物安全》,曾北危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4】《生命是什么》,钱振生、卢大振编,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5】《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损害责任问题的研究》,阙占文著,法律出版社出版
【6】《转基因生物安全吗》,魏伟、钱迎倩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7】《基因表达技术》,郑继平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8】《基因表达技术》,李育阳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9】《转基因克隆动物》,郑月茂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10】《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自然资源学报,10(4)322~331
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论文篇十四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或靶标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物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也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1]。药物化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内容繁多,包括了各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理以及典型代表药物等等,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而且各章节之间基本无逻辑关系,前后知识没有太多关联,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同时药物化学实验一般开设的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与当今社会的热度不能保持一致,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动手能力差。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与生物制药息息相关,是以高水平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对学生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是不同步的,加之近几年国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规划,更加要求我们的药物化学教学要进行改革。笔者针对药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及自身经验,对生物工程方向的药物化学改革提出以下一些设想。
1理论教学的改革
1.1注重绪论课
生物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有较多的交叉和渗透点。所以药物化学就成为了生物工程专业相当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但是在历年来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于生物工程要上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有不少的疑惑,他们不明白作为一个搞生物的怎么与药学医学相关呢?如果在课程开始时不能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积极性。因此,第一堂绪论课就非常关键[2]。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生物工程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不单是在生物发酵等领域有应用,同样在医学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制药企业里的生物制药就与生物工程息息相关,比如青霉素最开始也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中发现的。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学科它不可能单一的存在,尤其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同时给大家例举往届毕业生在药学领域所获得的成就。这样,无论是从专业发展角度还是从个人今后发展的角度来讲,学生都能明白学好药物化学的重要性.
1.2强化经典药物史,注重研发案例的讲解
不论哪门课程,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通常药物化学的知识点比较杂乱且各自独立,并且传统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多为化学模式,即主要讲授结构、性质及药物合成等,学生兴趣不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经典药物研发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为每一个经典药物的出现,从它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结构式的优化,临床实验到工艺路线的设计及上市后的监督管理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生动的研发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启发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与生活中常见疾病相关的药物,可以把这些药物的结构、研发、生产等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比如青霉素的过敏性就可以与实际应用中要进行皮试相结合来阐述其原理以及与其结构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解释为什幺要对其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出现的后面一系列市场上常见的抗生素。这样的讲解过程可能更加贴近生活,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1.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与前沿信息相结合
一般来说,目前高校使用的药物化学教材都是比较成熟的或者相对滞后的教材,教材中涉及的药物都是比较经典但是同时又是相对落后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些经典药物作为脉络,对相同类型或结构的药物进行梳理,以点概面,而不必面面俱到。这样可以在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不必灌输广而杂的大量的知识,以免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新剂型、新的用药方式、新的作用靶点等的出现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那么基于药物化学本身的学科特性,教学中要及时收集药物靶点和药物开发的新动态,在课堂中补充进来[4]。比如经典药物阿司匹林抗血栓的新用途等这些老药的新开发或者新的用药注意事项,还有药物开发中的`一些新技术,比如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组合化学等技术也应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药物发展动态,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2实验教学的改革
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经费以及实验难度的限制,实验项目基本是一些重复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一般是老师给出实验方案,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缺乏思考,同时也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开设基础性实验时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实验原理进行讨论,对实验步骤进行设计,同时应该开设一些针对生物工程的药物实验,比如抗菌药物的实验。力求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除了常开的一些基础性实验,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开设一些创新性实验,让学生从选题到原理理解,从实验步骤的设计到实验方案的实行都全程亲自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现药物化学学科的创新性。同时可以让对科研充满兴趣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中来,通过与学长老师的交流,通过在科研中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科研的系统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知识不能单凭书本的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实验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而工厂化的行为也不能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衔接,这就是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就是把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的生产开发实际进行的虚拟实验,该实验通过电脑软件得以执行。所以我们可以开设一些药物实际生产研发的仿真实验项目,从而让学生提前感知生产研发的过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仿真实验,不仅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且仿真实验也是对现实实验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形成了意识形态的药物制备工艺,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生产制备时有章可依[5]。
3实践工产化
传统的生物工程的实习一般是集中在一起进行,针对的也大部分是生物类企业,对于药学课程的单独实习几乎没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药物化学在实习中没有用武之地,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在药学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训,发挥企业的作用,共同制定实习的目标和标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制药的实际过程,同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4成绩评定制度优化
以往学生该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一卷定终身”的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接收,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所以要建立公正、客观、合理的最终成绩评定机制,比如可以将考试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成绩,理论考试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含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实践部分,包含学生实习见习以及创新实验部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总之,通过对药物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厂化教学及成绩评定的改革,不但深化了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而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利于创新性强、适应性强的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2.
[2]胡洪波,王威,彭华松,等.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1):42-44.
[3]唐春雷,冯柏年.寓教于研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3,41(24):158-159.
[5]戴一,曹殿洁,刘金旗.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导向下的药物化学课程改革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4,24(6):78-80.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74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