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或者文章后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方式,展现对书中观点的思考和批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一
公共基础课全国都一样,不再赘述 专业基础课:
线性代数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货币银行学
财政学
会计学
宏、微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专业课: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国际金融
保险学
证券投资学
中央银行学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
金融市场学
金融中介学
公司金融
金融工程
金融会计
信托与租赁
中国金融史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国际结算
外汇经营管理
国际信贷
投资基金管理
风险投资
固定收益证券
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
证券投资分析
金融专业外语
金融法
金融理论前沿 财务报表分析 统计学
国际货币理论与实务 计量经济学 金融营销 税法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二
篱笆和枯树拥有挺拔的躯干,紫藤罗和牵牛花拥有傲然的芳华,它们相辅相成,绘成一道道令人侧目的风景。这,就是双赢。
当今社会竟争异常激烈,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其实,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合作!所以,想要成功,先学合作。
放眼当今社会的成功人士:
诚然,马化腾是智慧的,可若没有下属的建议,他也只是个固步自封的庸才罢了;奥巴马固然拥有卓而不凡的才华,可若没有夫人米歇尔为他拉选票,又怎会当上美国的总统?林义杰的确有着过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耐力,可若没有队友为他提供物资,他将会是又一个葬身沙漠的热血青年;贝尔,格里尔斯的确有着荒野求生的本事,可若没有队友精神上的激励,难保不会栽在跳伞上。这些都是人与人以优点相佐,双赢的典范!
或许很多人觉得,成功最主要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三
第一,军制
清军主力是淮军,各营人数不统一,训练不统一,号令方式不统一,怎么和别人比
第二,军官团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而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第三,武器
第四,士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一看到对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子弹打光。而日军步炮协同更好
第五,情报
日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网,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而清军是两眼一抹黑
第六,将领素质
日本人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身,而清军将领一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日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几次自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几个了解日本人?
第七,最高指挥机关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四
《中国是部金融史》是《世界是部金融史》的姐妹篇,以历史为线索,从金融的角度分析了盛衰的交替,历史的轮回。上篇随笔就说到,这本书不错,但看完后,因为有点小小的瑕疵,感觉不够完美,多少有点沮丧。第126页有句原话“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子司马炎逼迫曹操的曾孙曹奂退位,建立了仅有五十三年寿命的西晋王朝。”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司马炎是司马昭之子,是司马懿的孙子。这里当然是笔误,只是作为正式出版的书籍,校对应该非常严谨才是。另外,这书只讲到唐朝,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并未涉及,完整度不够,但整体来说还不错,可以拓展知识面,值得一读。
一、两种封建社会体系
西周时期采取的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统治方法,采取“封君---封臣”的社会体系,即封而建之,就是周王给下属或者子弟封地,让他们永远效忠王室。在这种情形下,封臣之间实力相当,都没有能力背叛王室。后来,西部一个强大的异族---犬戎崛起,两国经常交战,为了对付犬戎,周穆王只得加强对西部诸侯的封赏,赐予的土地只能从王室土地中分割,封赏得越多,后续能封赏给别人的就少,王室本身的实力也下降,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到了周厉王前期,有的封臣的势力已经超越了王室。最后,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西周被迫培育了强势诸侯,一旦诸侯之间的力量失去平衡,西周也就很快失去了江山。
公元205年,刘邦将秦朝王室公田、官田、池林分给自己的士兵,普通士兵每人大约能分到一百亩土地。后来吕雉继承了刘邦的土地政策,帝国中央政府把授田范围扩大到了全体臣民。整个社会实现了孟子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理想,也是无数人追求的大同世界梦想-----“耕者有其田”。这一土地政策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的社会体系,即“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皇帝是社会最高层,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之下是封建官僚,拿皇帝的钱逐级管理小农;最底层是千千万万的小农,用自己的血汗钱养活帝王和封建官僚。
“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社会体系成功取代了西周的“封君---封臣”体系,但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皇权必须借助封建官僚来统治帝国,但封建官僚会借助自身的权力疯狂掠夺帝国的财富,皇权无法彻底遏制这种掠夺,因为联系皇权和封建官僚的纽带恰恰就是掠夺财富的权力。
二、管仲的治国之道
齐桓公是第一代春秋霸主,本人属于资质平平,也没什么大的抱负,但他一生做对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请,就是任命管仲为宰相,可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出身贫寒,在仕途上获得的第一个机会是辅佐公子纠------一位被质押在鲁国的齐国公子;而他的朋友鲍叔牙则辅佐另一位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继位,成了齐国国君。公子纠不服气,就向鲁国借兵和公子小白打了一仗。鲁国看小白已经继位,就把公子纠杀了,并把管仲交给了齐国。接下来就是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故事:鲍叔牙举荐管仲为宰相,齐桓公和管仲君臣结伴,成就了一代春秋霸业。
管仲拜相时,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清平世界。齐桓公是在高、国两大世袭贵族的支持下才登上王位的,这2个贵族还是周王室的上卿,他们对国事的掣肘可想而知,但管仲最后还是一步一步地统一了政令,并将齐桓公送上了春秋霸主的位置。回顾管仲的治国之道,主要有三步。
1.向贵族妥协,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威
高、国两姓贵族虽然有权威,参与朝政,但也感到痛苦,因为他们要掏钱供养王室,提供军需。管仲上台后第一个策略就是免除了两家对王室的供奉,王室支出来源于全体国民。历史上有人把高、国两大贵族作为反动势力,批判管仲改革不彻底,没有打倒旧贵族。其实反动势力关键不是反动,而是有势力。既然人家有势力,又怎能让你轻易把命革掉?管仲的做法比较务实,双方在博弈时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让步,妥协不是投降,而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双赢。这次改革,两大贵族确实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失去了王室支撑者的政治地位。
2.垄断铁盐之利
“官山海”是管仲赚钱的办法,是“盐铁专卖”的雏形,由王室来垄断盐铁之利。当时山(铁矿)和海(食盐)利润最大,普通百姓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粮食,盐、铁也属于必需品。齐国靠山临海,盐、铁当然成了主要产业。经测算,如果垄断食盐的销售,每斤食盐价格增加一钱,就相当于人头税提高一倍。相对而言,管仲做法比较温和,官府只是垄断食盐和铁器的销售,生产环节还是留给原来的盐商和铁商,没有彻底断掉这些人的财路,没有过多地侵蚀私商的利益,但官府获得的收入远高于税收。
3.衡山之谋
上篇随笔已经详细写过。是指春秋时期齐国为征服衡山国而发动的货币战争,使对方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都输得精光,只好投降。5年之中,管仲用“衡山之谋”又收拾了鲁、代、吕等诸侯,而且是屡试不爽。
齐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71年),齐、鲁、宋、陈、郑“同盟于幽”,周慧王“赐齐侯命”,齐国春秋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三、奇货可居
战国时代秦国的王子---子楚,被质押在赵国当人质。但秦国似乎不太在意这位王子,经常派兵骚扰赵国的城池,赵国对这位王子当然不太恭敬,因此子楚混得不怎样,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吕不韦。
吕不韦遇到子楚后,回家兴奋地和父亲商议,认为投资封建权力最赚钱,而且要投资潜力股,从娃娃抓起。吕不韦的潜力股就是子楚,一开始就将子楚看做“奇货”,并称子楚为“异人”。
通过一系列艰难的运作,吕不韦买通了现任秦王的正室华阳夫人,成功地让子楚拜华阳夫人为嫡母。在子楚逃离赵国的时候,吕不韦还送给了他一位貌美如花的姬妾,最后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吕不韦拜相,封文信侯,那位美姬生下了“嬴政”。
吕不韦是幸运的,这次生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子楚登位时已经60岁,而且只待了3年就死了,继任者嬴政只有11岁,当时秦国真正的主人是吕不韦。
吕不韦是不幸的,因为当时的秦国已是满目疮痍。治理国家需要钱,吕不韦赚钱的法子就是“卖官”。为国家捐粮食一千石的人,赏爵位一级。有了钱后,吕不韦开始改革,振兴农业,让金融、商业、文化业都为农业服务。秦国开始变得强大,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吕不韦的信仰不允许自己擅自篡位称王,否则早就罢黜了这位未来的秦始皇。嬴政长大亲政后,在通往封建集权的路上,秦国的权相、自己的仲父---吕不韦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嬴政21岁那年,也就是亲政前1年,吕不韦抛出了《吕氏春秋》,并悬赏,说能改动一个字,赏千金。结果没人能改,当然无人能增损1字,主要是慑于吕不韦的权势。吕不韦不是要炫耀自己的学术成就,而是借机告诉嬴政,自己的治国政策无可更改。此情此景,嬴政更下了决心,要除掉吕不韦。后来吕不韦被罢相,发配至蜀地,在流放的路上,吕不韦饮鸩自杀,终于死在了倒卖权力这门最赚钱的生意上,还用生命阐释了“高收益、高风险”的真谛。
四、王莽改革
公元8年,王莽罢黜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惜从政看起来多少有点书生气,既没有找对自己的朋友,也没看清楚谁是真正的敌人。
公元7年,王莽在摄政的时候就推出了第一次货币改革。在五铢钱外,增发“大泉”和“错刀”两种货币。每枚大泉可以兑换50枚五铢钱;2枚错刀可以兑换一斤黄金,为期一年,过期不候,所有黄金届时不再流通,一律没收。百姓手里只有五铢钱,管家豪强手里才有黄金。新的货币制度,既保证了普通百姓不至于受损,又能掠夺豪强的财富。一年后,王莽弄到了70万斤黄金,官家豪强的财富成了一堆无用的刀币。
王莽接着推出了第二次货币改革,废黜所有流通中的错刀和五铢钱,改为发行“大泉”、“小泉”作为货币,一枚五铢钱可以兑换一枚小泉,同时规定,天下缴纳赋税必须以小泉计算。
有了钱后,王莽充满信心,在第二次币改的当年,推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土地公有制,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王田制”:废黜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律更名为“王田”;因此,任何人不得买卖“王田”;不满八口的家庭占田不得超过百亩,其余田地要分配给邻里乡亲;至于无田无地的流民,朝廷将按照汉初吕雉时代的制度每家授田百亩。
“王田制”从好的方面看,遏制了土地的兼并,因为封建官僚、官家豪强就是通过贱买、强买霸占了大部分土地。从坏的方面看,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抢劫。王莽通过2次货币改革,抢劫了官家豪强的财富,根治土地兼并,又要抢走他们的土地。
要推行新政,必须有人去执行。王莽不太可能指望黎民百姓,如果他们有实力,就不至于成了流民。革命的对象是官家豪强,那么王莽必须培养一批有治世之才的封建官僚,去对抗实力相当的管家豪强,去执行新政。然而,这个儒生皇帝亲自提拔的人大都毫无从政经验,基本没什么政绩,最后终究没能培养出足以抗衡官家豪强的力量。土地在官家豪强手中,他们又是新政的执行者,怎么可能去剥夺自己的土地?这样的命令当然是互相推诿,行政立刻陷入瘫痪。
抢夺官家豪强的财富,王莽彻底得罪了官僚;“王田制”没能让天下苍生真正得到土地,王莽更是得罪了天下黎民。从此,改革只剩下敌人,再无朋友。
同样的故事在沙皇彼得一世身上发生过。俄罗斯土地广,但经济、教育、文化比较落后,与欧洲的差距激发了彼得一世去留学的欲望,他远涉重洋,匿名去游学,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成归来后就主导改革。彼得想要割断整个民族与历史的联系,完全改革成欧洲发达国家的模样;同时他还强调所有臣民必须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俄罗斯已经没有了自由人,除了农奴,即使贵族也必须19岁开始到死,一直为政府服役。这样的结果就是不支持他的人不能承受,支持他的人也不能承受,最后连太子都背叛了他,彼得一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在现实生活中,喊了多年的改革,例如精简机构、官员财产公开、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的缺失等,为何没进展?历史是面镜子,参照王莽的改革,就能大概知道原因。
五、何不食肉糜
西晋皇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顶级白痴,面对百姓挨饿的问题,居然提出“何不食肉糜”的建议,并因这句名言被中华历史臭骂了2000多年。
这里我主要想818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懿以前辅佐曹丕,当时杨修辅佐曹植。曹植非常聪明,有才华,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植那首著名的七步诗我这里贴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操生性多疑,但他非常爱才。他在《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可不是《诗经》中的同一个意思,《诗经》说的是心上人,而这里曹操指的是他想要的人才。
曹操曾经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但最后还是立了曹丕,一来因为曹丕是嫡子,二来可能觉得曹植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素质,毕竟诗词歌赋不能拿来治国当家。
司马懿和杨修相比,司马懿显得坚毅、隐忍、低调,而杨修刚好相反,有点恃才傲物,高调,好表现,多次揣摩曹操的心理,并说出来,这是大忌,可谓有些事只能看破不能说破。杨修多次惹恼了曹操,加上政治因素,因为立了曹丕为太子,避免以后杨修煽动兄弟相残就杀了杨修。而司马懿呢,郭嘉临终之前曾劝曹操杀了司马懿,但司马懿是何等谨慎,就是没让曹操抓着把柄。
司马懿具备了一个权臣应具备的所有素质,他谦虚低调、谨小慎微;他聪明能干、坚毅隐忍;他有格局有谋略;他善于玩弄权术还能曲意逢迎。他侍奉过四个皇帝,几乎在每一朝都受到了重用。
喜欢权术的童鞋,建议多学学司马懿,最起码让自己能活得更长久,能熬得下去。如果喜欢玩弄权术,那至少熟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30遍,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赢要赢得体面、光彩,输要输得有气度,有尊严。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五
前文《牛顿炒股赔钱说明什么》中提到了南海泡沫,在这次泡沫事件中,牛顿当然是赔钱了,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骗子却是赚足了。
在南海泡沫中一个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不能满足英国公众狂热的投资需求,他们在到处寻找下一个南海公司。人们提出了各种荒唐的商业
计划
,但在公众看来这些商业计划
都会带来高额的利润。就在人们都已经疯狂的时候,一个不知名的人宣称他将建立一个前景很好的公司,但不会告诉任何人这种前景是什么。他在招股说明书里保证投资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在他股票发行的当天上午,前来认购的人将他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几个小时之内就有1000人认购了股票,这位人士很快关闭办公室并前往欧洲大陆,从此杳无音信。
这个骗子正好和牛顿相反,他可能不能计算天体的运行,但我肯定他能计算人们的疯狂。他知道人们疯狂到这种程度,连具体的谎言内容都不用编了,只说高额回报,具体内容拒绝透露就行了。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机轻松的施展了骗术,轻松的赚足了钱,这个骗子太精明。
这不由让我联想起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
市场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交易是神秘的,总会有一些神秘的交易员在这个神秘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麦道夫就是包装自己,让自己变得神秘起来,麦道夫的吸引投资的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
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则用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 很多精明无比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专业投资人士,竟也被“内部消息”这几个字轻而易举征服了。麦道夫宣称自己采取名为“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这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究竟为何物。
他典型的抄袭“庞式骗局”,来继续保持自己的神秘,其实所有的返还给投资者的收益都是来自于越来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资者。
麦道夫的骗局并不复杂,并且早有蛛丝马迹显露出来,负责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10多亿美元资产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居然只有3名员工:合伙人、秘书以及一名会计师,但市场上的人对这些视而不见,就连监管机构也同样视而不见。
假如不是因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话,也许这次骗局还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直到潮退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一事件脱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资者和银行家们的游泳裤。数以百计的银行、对冲基金和富裕的个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钱交给麦道夫基金,因为他承诺的是一个如此诱人的数字——即使是艰难时势,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长率。
麦道夫竟然运用简单的骗局一骗就是20年,一骗就是几百亿美元。不禁要感慨,这个骗子太精明,竟然能把简单的骗术运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华尔街是一个精英汇集的地方,也是充满谎言的地方。如果想在金融行业立足,自己要成为精英才行,所谓的谎言,都是对别人讲的,谁也不会愚蠢到欺骗自己。
金融学读后感1000字
金融学读后感2000字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六
运动会结束了。我同所有人一样,搬着凳子来到操场,听着校长的讲话,仰望领奖台,心中祈祷着,希望能有一份荣誉落到我们班。
然而,没有――终究还是失望了。所有荣誉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默默回想着已经逝去的运动会,回想着我们的努力――
运动会开幕。在队列比赛中,我们班穿着统一的校服,喊着洪亮的`口号,舞着美丽的彩带入了场。我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微笑。整齐的步伐诉说着我们的坚定,响亮的口号喊出了我们的誓言。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到我们身上,全场的目光全部向我们聚焦――那一刻,我们就是这个舞台上唯一的主角!
队列比赛结束以后,运动会便正式开始。首先是七年级,场面激动人心。终于,八年级女子800米在我们的呐喊声中到来。
王桢和陈梦瑶代表我们班参加。
第一圈,当王桢跑到我们跟前时,我们挥舞着双臂,呐喊助威,“加油”声铺天盖地,仿佛在跑的不是王桢,而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助威声中,王桢跑完了前两圈。
到了第三圈,我们全都站了起来,奋力地大喊:“加油!”仿佛只要我们喊得声音够大,我们就会赢了似的。可王桢好像没有力气一样,始终都没有跑到最前面。急得我们恨不得上去推她一把,替她跑。
到了最后一圈,在我们的加油声中,王桢又好像突然充满力量一样,快速加速,冲到最前。当她快要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们的心全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即使知道胜利已成定局,却还是那么紧张。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我们全长吁了一口气,接着又兴奋起来,传递着这个好消息。
而我们班的陈梦瑶和王禧音也分别在女子800米和男子800米中取得了第三名的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我看来,我们班每一个人在运动会中都尽了自己的努力,运动员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我们还是没有获奖。
我们不怕失败,只怕不战!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七
摘要课程论文是金融学本科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进行的练笔之作,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象,总结学生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探索出现这些困难的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困难的对策,达到提升学生论文实际写作能力和提交高质量论文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论文抄袭团队合作
前言
金融学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的毕业论文,但是如果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有接触到此方面的相关知识,论文就比较难以进展。针对这种情况,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开设了课程论文,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论文,主要有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论文,国际信贷课程论文,证券投学学课程论文等课程论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程论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形成一篇结构合理的课程论文。本文以国际金融课程论文为例进行说明。
1课程论文概述
1.1课程论文的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要让学生达到加深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提高理论分析和论文写作能力;掌握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和应用,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1.2学生学习课程论文的基础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是金融学本科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课程论文课程,其基础是已经学习过国际金融课程,对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2课程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采用ppt现代化教学方法,采用专题的形式主要对国际金融课程论文概述,选题,材料的搜索与整理,论文的结构与框架,论文答辩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6个人组成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撰写论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和课程完成后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按照学生论文写作的进程把学生在课程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如下:
2.1选题无从下手
金融学本科学生普遍认为选题无从下手,其原因是选题紧扣着写作的每一步。不是随意写个题目就可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选的题目是否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如果是,这样你继续写作的空间就会缩小。或者你所研究的题目是别人所没写过的或者很少人研究的,那你能找到的相关内容又会变小,从而限制你的写作。
2.2资料筛选困难
通过数据库和图书馆查找到许多资料,但是筛选有用的资料比较困难,出现的'主要困难是学生容易把所有查找到的资料都想用上,容易引起论文繁冗。这主要是对文章的主体分析不好造成的。
2.3抄袭很难避免
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抄袭现象,在进行课程论文或某些学术研究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走原创路线,强调用务实的态度完成论文。但是,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理论功底不好,比较容易偷懒等原因往往直接抄袭,甚至连下载箭头都没有删除。
2.4参考文献格式调整困难
由于学生在写作中第一次接触到参考文献的格式的撰写,对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但在他们在做参考文献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吃力,不容易分出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属于那种类型,从而导致参考文献格式混乱。
2.5论文撰写零散
最后全文的整理是学生在论文写作比较困难的问题。这次课程论文是由6人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完成的。由于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按照分配的章节写作,如果将大家写的各部分内容直接组合起来,就不容易成为一篇通顺的文章。这就需要有很紧凑的逻辑和后期对文章的总体修改,让全文达到流畅、通顺,而不是一个个片段,零散的段落。
除了上面列举的困难之外,作为写作的学生,往往没有主动联系写作指导老师及时反映自己的困难,从而使得困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3解决金融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写作困难的对策建议
3.1选题应结合热点来进行
学生选题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以及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是很清楚。而选题之后还要列提纲、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等一系列工作。所以在选题的时候要给学生强调选题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先试探性的把下面的工作先做一些,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组选的题目有更深入的思考。如果学生撰写国际金融课程论文,那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国际金融的相关时政热点问题,提前积累材料和培养兴趣。
3.2资料筛选应依据论文提纲来进行
学生由于第一次撰写论文,所以查阅许多资料,对于这些资料处理起来就喜欢都用上,而不是根据自己论文的特点进行筛选来用。针对这个问题应多指导学生先针对论文题目列出三级提纲,让他们明白所查找的资料都是为了支撑他提出的每一个标题,为了把这个标题的内容阐述清楚就要把你下载的资料进行筛选,哪些资料对于阐明你的论点最具有说服力就采用哪些资料,其余的相关度小的或不具有太多说服力的就不采用。
3.3抄袭以自查为主
在整个社会的抄袭现象普遍存在的背景下,要求学生要坚持自己的原创,把抄袭定为成绩核定不通过的因素之一。先推荐几个查抄袭的网站,让各位学生自查一下,抄袭是课程论文无法合格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当学生上交论文如果抄袭比率超过20%,查出来就让学生回去修改直到合格为止,如果拒不修改就直接判为不合格。实践证明:这样进行反抄袭发现只要打回去让他们重新修改的论文,抄袭问题大大都得到了改善。
3.4参考文献格式采用案例结合
参考文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格式上,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事先给学生进行讲解清楚,只要规定清楚的学生就有所遵循来进行撰写。同时,对于现实中学生遇到的参考文献不知道如何撰写的时候应及时给予指导,并利用典型案例来公开给所有学生讲解,有利于学生对参考文献格式的把握。
3.5总体把握论文进行撰写
没有逻辑的文章只能算是一盘散沙,所以下笔之前就认真、谨慎地列好提纲,最后撰写论文的时候要根据前面列的提纲来进行撰写,在撰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分析所写的题目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就要进行调整,一定要达到题目和内容相符,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多次交流指导学生对论文整体把握过关。
总体而言,既然课程论文是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那就应该多加强师生方面的交流,避免学生盲目选题,在平时的教学重点的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讲解基本方法、理论前言、热点等问题,与学生讨论,并在教学中逐渐的采用合作学习,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优质论文的目的。并且要让每个学生明白撰写课程论文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前期收集资料,只有资料收集齐全完善并且研究过前人的研究程度了,对该论文情况就有了充分了解,才不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出现过多困难。
参考文献
[4]董海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j].理论前沿,2011(18):55.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八
大家知道炼金术吗?告诉你,许多人就是想学炼金术而发财,但这是没可能的。这里就有一篇文章关于炼金术的,你来听听吧!
有一个人叫奈哈松,他想学炼金术,好让自己成为富翁。
可他试过所有办法都没有成功,反而家里空空如也。
妻子伤心地去父亲那诉苦,父亲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便让女儿叫奈哈松过来。
奈哈松过来了,父亲要他去种香蕉树,并且要割下绒毛,绒毛要达到三公斤,才能说炼金术的方法。
经过十年的`努力,奈哈松终于有了整整三公斤的绒毛。当他拿给父亲看时,父亲让他打开房门,原来,那是他卖香蕉赚的黄金。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自己努力去做。如果,像奈哈松一样梦想着炼金术,你将会是一事无成的!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九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我庆幸我没有放弃这个同事,我也没有资格去放弃他,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同他向我们展示“战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十
金融战败一书详细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的最后,日本经济如何从大喜走向大悲,美国如何使用货币这一“武器”将日本将推向第二次“战败”,自己却有再次崛起的整个过程及各项原因。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陷入经济危机,而对这个债权国负有巨额债务的,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却长期以来享受着经济的繁荣,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靠着其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经济优势,又时逢全球化的工业浪潮,购买了大量欧洲债券,成为了第一个核心债权国。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华尔街金融大危机使得英国很快被美国取代。
美国作为唯一几乎未经战火的战胜国,工业实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没有确立起美元的支配地位,但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等对外援助计划和对外投资计划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而由于之后尼克松总统宣布的美元与黄金不兑换,导致了世界经济大混乱,各国的货币瞬间过度到了自由汇率制度,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美国金融势力逐渐衰退,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量吸引外资,很快又一核心债权国日本出现了,日本作为债权国高高兴兴的迈入了美元世界,而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确实一场损失巨大的金融战败。
日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1976年是19700万美元,后的1986年4年就达到了138亿美元。日本1985年一年对外投资额为818亿美元,其中535亿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由于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资本的“殖民地”,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日本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经常收支赤字则呈趋势。
广场协议后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到200日元,且马上到150日元水平,日本人的美元资产骤然减少了40%。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个人投资家们均陷入巨额的汇率损失中,汇率差损失约达3.5万亿日元,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正在于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如同对美国的贸易一样是“以美元结算”,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他国并以流入国的货币结算,这是史无前例的。日本机构在广场协议后购买美国过国债规模却进一步加大,愈演愈烈,1986美元大幅度贬值,日本资金对美元投资债券却超过了上一年支撑着美国的财政赤字。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如美、日、德的协调降息,使日美长期利率差保持3% ,投资家预测汇率会上涨。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日本特色的政、财、官关系,一些公司集团以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财阀为核心交叉持股。
一旦要出现决策,投资家们不得不迎合当局。二,泡沫经济的虚度繁荣,也导致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后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即纽约股市大崩盘,为了防止美元暴跌,日本实施货币战略,大藏省决定提升日本证卷市场。之后日本投资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开始转向实体投资,美国为了防止日本银行壮大,国际清算银行便出现了,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要达到8%。日本于是开始了两年多的2.5%超低利率政策,使得产生大量泡沫,飙升的股指、疯狂的地价、走向全球的日本电器,一切看似繁荣,然而泡沫终将会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败。
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货币国的影响,就将日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系直接用美元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储蓄过剩部分转移到了储蓄不足的美国,并通过美元中介使国民的血汗结晶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之后1990年美国新政府为了应对美资金够给能力削弱,吸引了亚洲、中南美等国家,是他们代替了日本资金弥补美国的赤字,同时为了美元稳定和强化,美国又采取了日元升值攻势,1995 年4月达到了 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最高峰,美国依靠汇率市场摆脱了美元暴跌危机,下调利率致使股价上升,美元贬值促进了出口的发展,工矿企业复苏,三大类行业指数上升。1993 美国实施放宽金融的政策,利用政府削减财政赤字措施的效果,乘企业经营好转之机增加税收比例,财政赤字扭亏为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
回头再来看日本的金融战败,首先,日本资金流入美国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而其真身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将贸易顺差产生的剩余资金注入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日本商品的进口,这些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日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当成了贸易顺差。
其次,核心资本输出国同时应该还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成为世界政治,军事核心,而日本作为美国的债权国,却要听任美元的摆布,日元在广场协议后一路升值,而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又开始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却又导致了大泡沫的产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日本成为债权国时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经济的框架,或是“日元帝国”,当然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缺陷, 日本作为债权人拿的都是债务国的货币资产,即美元资产,所以美国玩弄汇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可得扼杀日本国力之益。而日本为免遭厄运,只得不断地苦心支撑美元,逐渐山穷水尽最终,走投无路。
现在再看看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是何其的相似,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其中51%是美国的国债,同样也是出口型经济,股市和房市和当时的日本一样存在着泡沫,而且人民币也开始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如今中国代替了日本成为了对美的贸易顺差大国,且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似乎另一场金融战又要开始了,显然这场金融战我们不能输,因为我们输不起,我们不像当初的日本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如果遭遇一场可怕的金融洗劫,后果可想而知。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读了《贫穷的本质》一书,该书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ee)与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其中,前者获得了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项。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每天生活费不足0.9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这一系列人群做了调查研究,并列举了可能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这或许对改善我们未来的阶级有所启发)以及讨论了如何带领他们走出贫穷(本文不做讨论)。本文是作者自己阅读完全书后对整本书的归纳总结与个人思考。
一.信息来源
1.错误的信息
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很大一部分的贫穷群体在生病的时候,倾向于寻找“巫医”(依靠祈祷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治疗);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药物”,不光对治病无益,还有害。
作者想起来在中国内地支教的经历,当地农民有祈求丰收的习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把本可以用来买大棚或者化肥的钱拿来祈求丰收了。(事实上,他们在这方面的支出近乎为0,多数人依旧相信农业是完全依赖于天时的)没有大棚技术的保护,在天灾发生时,神灵也救不了你。
错误的信息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最近最火的一个央行发行了数字货币,市面上的数字货币可以自由流通。有相当一批中产阶级涌入到这个领域中,然后......,就被收了一波智商税。
2.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信息
在书中,作者所调查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专门针对穷人的福利政策。(例如:免费疫苗,义务教育,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等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享受到这一政策的穷人并不多,抛开前两个不谈,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比如蚊帐,的普及率也才达到70%多。(而且是在政府全额补贴的情况下,在某些热带地区,当地的蚊子所携带的病毒很有毒性——作者注)有很多人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福利,一些人觉得蚊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蚊子传播的疾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另一些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政策,也就不用说去领这些东西了。
作者接触的相当一批同学里,很多人对金融缺乏基本的了解;其中一位同学的父亲,更是将存银行作为理财的近乎唯一手段。他们对当下的金融政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也许很难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了。
作者所听说的一个故事里,几个人凑了几千万去炒小盘股;由于这个盘整体资金量的缺少,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庄家。他们就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个特点,反复割散户的韭菜——由此可见某些信息的重要性。当你有正确信息的时候(比如这里的未来股票走势信息),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能致富。
3.信息难以被理解
某些信息,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士才能理解,富豪或者政策决策者的身边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依赖于这些专家团队;而相比之下,穷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决策,而这些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
二.做正确的决定
1.什么是正确的决定
人生就像一个资本市场一样,你投入时间、金钱,它就会产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产出物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是,很多时候,投入之后并不一定马上能看到产出,往往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产出。比如教育,我们要投入大把大把的时间、以及费用,而产出可能要到20多岁才能看见。再比如保险,今天买的保险,也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十年之后的那一场重病。
投入在现在,产出在未来。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看到未来的收益。
2.做这些正确的决定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
但对于穷人来说,这项决定很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手里的资本很有限。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贫困农村地区的重病保险参保率很低很低,而在一场重病之后,这些本就贫困的家庭,会陷入高利贷等陷阱。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重病是他们无法负担的,但他们迟迟没有购买保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手里的钱本身就不多,刚刚够生活而已,一旦购买了保险,他们可能连明天的饭都没的吃了——这样也就陷入了贫困陷阱之中。
三.社会环境对穷人并不太友好
1.服务于穷人的公共服务成本高
发展中国家的很多银行都不支持穷人开户,原因是因为每开一个户头银行都要承担一笔相应的文书办公服务支出,而这些穷人可能一辈子存的钱都赶不上这一笔支出,更不用说他们带给银行的收益了。
作者支教的地方,很多农村家庭用的都是没有经过自来水厂消毒的天然水。这是因为:铺设管道、安装水表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家庭可能很少使用自来水;对于自来水厂而言,在这个地方普及自来水的使用是亏本的生意。
2.穷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
作者支教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乡镇卫生所,它时常关门,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它应有的服务。这也导致当地人在生小病的时候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到生大病的时候不得已才到城里去看病。对于他们而言,花一天的时间去城里看病,往往会影响农业的收成;去医院看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对他们而言太高了!
四.政策与政治制度
1.的影响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计划,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基金支持。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所调查的区域,很多村都有来自中央的专项援助。(例如教育基金、医疗基金)但是,这些援助很大一部分都被当地的村长或区长这一类人掉了,真正用于支持穷人发展的钱并不多。
2.整体政策的偏差
有的国家地区对富人友好,例如美国,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取消了对穷人的很多补助(例如取消了310w美国人食品券的补助、“生命线”计划等等)这样让这一国家地区的穷人更无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赚的大部分钱用到日常开支上,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五.意识形态和惯性
1.意识形态
作者支教时拜访过的两个家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家庭的孩子每天读完书就是玩玩玩,他的父母甚至他们自己都觉得他们这辈子也只能这样了。另一个家庭的父亲拼命打工养家,她的女儿也不负众望,书读的还不错。有一些穷人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了,无法再向上跨越阶级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教育——是可以让一个一穷二白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幸好可以看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读书,跳出了贫穷陷阱,进入到城市里工作,虽然过着租房的生活,但生活起码比山里惬意许多。
读书(虽然作者觉得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是可以让一个人过上小康生活的。这个社会并没有到完全丧失阶级流动性的地步。
2.惯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受父母的影响的。在电影《触不可及》中,黑人保姆一提到女人,想到的就是sex,约会等等;而剧中的白人富豪想到的则是这个女人是他的笔友,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交流甚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穷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身边的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一段时间很有名的校园里的“社会人”;在某些学校,招小弟,打架斗殴是很常见甚至是引以为傲的;而在另一些学校,每一个学生都以好好学习为荣。身边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十二
首先,书名的中文翻译简直乱来,不知翻译小哥怎么想的,是个美联储主席就来个--本质,又或者搞个大名字来卖书?书的内容呢很通俗的讲述了美联储的历史和职能,市场总有出问题的时候,美联储就是最后的手段,并且这手段要保证不能干涉市场的逻辑或者至少不过分干涉,市场在干涉下必须依旧是个市场,这一点美联储整个历史上都做得很好,这让美联储本身也融入成了市场的一部分,所以这也是为何伯南克的政策这么受到学术与资本市场的非议,因为他的做法一定程度干涉了市场,脱离了美联储服务于市场的惯例,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与中国式的政府干预还是有着本质不同,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去思考和学习的,他注燃料给资本市场,虽说干扰了它但并没越界,他并没有采用开与关的方式,他注入燃料后市场如何运行还是让市场自己来运作,毕竟权力分离的美国就算是美联储主席也并没有多大的权力来干预市场,市场的逻辑得到延续,美联储则是配合这一逻辑。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十三
看保罗·戈埃罗的书时,总觉得像是在时空中徘徊。
他很疯狂,拥有着怪癖的性格和超现实的想法。然而他的文字中却透露出了原始,古朴的气息。分明是一个巴西人,作品中却刻画了西班牙,非洲,沙漠,金字塔这些不属于他的故乡的地理名词。他曾经研究炼金术十一年,如此古老的专业,使他的作品附着着神秘的面纱。在《炼金术士》中,保罗·戈埃罗好似一位巫师,魔幻地重演了一个古老的寓言。
那个名叫圣地亚哥的男孩从西班牙出发了。他要去金字塔,寻找曾在梦中二度出现的宝藏。我之所以说保罗·戈埃罗像个巫师,是他从故事一开始便让男孩跟着所谓“预兆”走,作者多年对这类玄学的研究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书中多次提到“世界灵魂”这一说法,男孩曾经遇到一位老圣王,他提及了预兆,并告诉男孩“万物为一”。在旅程中,男孩逐渐能从鹰的搏斗中体会出战争的到来,能跟着马找到生命的痕迹。男孩学会了一种“沟通”,一种与世界的沟通,不需要言语,而是用心。在沙漠中男孩不可思议的将自己“变成了风”,他与沙漠对话,与风对话,与太阳对话,用他的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呼吸,使自己与自然万物在一霎那画上了等号。这正是所谓“万物为一”,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看法。作者眼中,世界来自一只创造一切的手,而万物各执其位,互相注视,互相关爱,互相赋予生存的理由。这令人想到了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天空下雨是因为要让植物生长,而植物生长是为了人们食用。世间一切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而维护世界一切正常进行的动力,便是“爱”。作者原文中写道:“是爱使猎物转化成猎鹰,猎鹰转化成人,人又重新转化为沙漠。是爱使铅变成了金子,而金子又重新藏身于地下。”是爱使万物相同,爱使万物轮回与自然法则之中。这也就是“人变成了风”了。而了解这种“爱”,仍需要“心”,用心体会,信任心灵。中文的繁体字“愛”中也有一颗心,或许当时人也想表达类似之意。只可惜汉字越是简化,越是没有智慧了。
我们顺着作者的主题思路继续旅行。既然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目的,那么我们都应该努力达到这个目的。书中称这个目的为“天命”,而总有些人要迫不及待地要履行自己的天命。正如男孩想要寻找财宝,世上的每一个人同样都有一份“财宝”在等待他。作者说,这通向财宝的路,是“通向天命的路,通向幸福的路”,引得真正有冒险精神的人不断追求。放得更实在一些,所谓“天命”,就是——人的梦想。
这是一个从古至今被谈论了无数遍却从来不会使人感到厌倦的话题,而《炼金术士》中男孩的旅行也一直被读者奉为“寻求梦想的旅行”。这梦想不是随口提及的大话,也不是兴起的一时之念,而是通过心,是人心的选择。这里我们又要提及心,仿佛它是整本书的灵魂一般。实现梦想的旅程总是显得坎坷,布满荆棘,而每一道关卡都像是对旅人的试炼与考验。书中的男孩领悟到,“只有少数人沿着为他们规定的道路前行,而这乃是通向天命之路。人们把世界视为一种具有威胁之物,正因为如此,世界就变成了一种具有威胁之物。”而放弃梦想,乃是“不使心灵忍受痛苦”的表现。有时候人们追随理想,却会丢失很多已经拥有的东西。因此实现梦想之人,必定有一颗坚忍的心。老圣王在辞别男孩之前,曾赠与他两块宝石,用于在关键时刻帮助男孩做出决定。然而男孩在整个旅程之中只用过一次。男孩迷惘时,曾问宝石,“我能找到宝藏吗?”宝石给予了他肯定。当男孩想再次占卜,而宝石却漏过破损的口袋滑落到地上。这是一个预兆,男孩相信预兆。不管是宝石,占星术还是塔罗牌都没有资格给人的梦想做出决定,而心才是名副其实的审判者。当男孩与自己的心对话时,他能发现自己应该走的路,并且永远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因为他倾听自己的内心,心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
当男孩热恋上一位沙漠姑娘时,他面临了对于他梦想的最大危机。爱情的力量总是让人忘却一切,男孩自以为找到了最大的宝藏,他甘愿留在姑娘所在的绿洲而放弃寻找金字塔和财宝的梦想。然而他忘记了解读自己的心灵。他仍具有对梦想的渴望。他若放弃了梦想,便将在椰枣树和沙漠间度过悔恨的一生。正如炼金术士所说:“你永远不会明白,爱情从不阻止一个人去追随他的天命。万一发生了这种情况,那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世界语言所讲的那种爱情。”假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那么这种爱情便像是沙漠般的辽阔,正所谓“没有占有欲的爱情”,达到高境界了。对于真诚探索梦想的心这是艰难的一步,却是必须做出的抉择。
我一直都很钦佩能够自如地运用伏笔的作家。在书中保罗·戈埃罗时常借助炼金术士之口对读者阐释这样一句话:“心灵所在之处,正是财宝所在之地。”在人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这句话时,男孩到达了金字塔。他掘地三尺,却不见任何宝藏。然而一个不相信梦想的强盗说,他也曾二度梦见在男孩的家乡有一份财宝,“我并不愚蠢,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做过两次的梦而穿越一座沙漠”,强盗讥笑男孩。这时男孩突然欣慰地笑了,我们也就在这里明白了炼金术士话语的用意。我说《炼金术士》重新演绎了一个古老的寓言,它的确就是博尔赫斯《双梦记》的扩充版,而博尔赫斯的小说又是取材于《天方夜谭》。这个宝藏是一种回归,回到了起点。正如作者在开篇便讲述的王尔德的那个美丽的童话,湖说:“我从水仙少年的眼睛深处看到映出来的我自己的美丽。”这美丽的本原是自身,一切都回归到了自己内心。
然而与《双》和《天》不同的是,《炼金术士》却又着重突出了一个过程,寻求梦想的过程。虽然男孩最后在自己的故乡找到了财宝,但宝藏或许也藏在这段旅程中用心体会到的点点滴滴。作者保罗·戈埃罗也是一个用自身经验写作的作家。他曾经沿着崎岖的山路到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朝圣,也就是这次的朝圣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他的成名作《朝圣》依此出版,而他也将《炼金术士》中男孩的名字命名为“圣地亚哥”。一趟旅行可以使人领悟坐在家中或是教室里不能领悟到的东西。金字塔永远不等同于后院的乱石堆,因此男孩最后发出感叹,聪明的人因该到处旅行。
再于是作者便有了《炼金术士》这一书。读完之后再彻头彻尾整理一遍,突然觉得故事的内容居然是如此的简单。只是一个散发着作者世界观的讲述少年寻求梦想的故事,只是梦想。然而一个如此普通的话题,一个小小的寓言,为何会激起人们心中如此庞大的波澜?(我也曾经十分惊讶地认为像《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类无趣的小故事怎么会登上畅销书的榜首)寓言的兴起,却是深刻反映出了人心的脆弱和空虚。正如方才所说的,人之所以不去追寻天命,是因为将世界看作威胁之物。《炼金术士》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现实往往与梦想冲突。保罗·戈埃罗从小便是在别人眼中那种“不正常”的小孩。他曾经立志并努力要做艺术家,而当时的巴西人却广泛认为“艺术家”乃是嬉皮士,无业游民或是共产主义者的代名词。就是这样一个一直追寻梦想的人,曾经三次被送进精神病医院,被人们唾骂成疯子。戈埃罗在他的著作《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描写了一个“认为生活毫无变化”,“看到世界上荒谬的一切,自己却无法改变”而决定自杀的女人,而他自己也承认,“韦罗妮卡”就是他在疯人院生活所感的写照。戈埃罗迷惘的生活一直要到他的朝圣才彻底改变。
幸而戈埃罗没有放弃梦想,他一直用“心”写作,在《炼金术士》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想要看到的美丽。在书中有一处,炼金术士向两个沙漠士兵展示了炼金术的精华:哲人石和长命液,然而士兵们却一笑了之。炼金术士对男孩说:“当我们眼前拥有巨大的财宝时,我们却永远不会察觉。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们不肯相信这些财宝的存在。”命运不会垂青于没有梦想的人。与此不同的是,孩童们却往往对未来无比憧憬。当男孩感谢炼金术士教会他对世界和心灵的感悟时,炼金术士却说:“我只是让你回忆起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已。”这如同最后的宝藏一般,又是一种回归,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戈埃罗用他那原始的文风,发掘着一个原始的心。这是一种童心,最最单纯而执著的对于梦想的呼唤。据说关于炼金术的全部知识在创世之初都只写在一块小小的绿宝石书板上,而这些简单而古朴的语言却可直接通往世界灵魂之路。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十四
两个年青人同时冲榜,进入翰林院,可以说仁、言二人心怀远大的抱负,在明朝后期最黑暗的时段中,依旧向往光明。
言,学习的是儒家四书五经,性格刚烈,而仁则是学习高深莫测的心法。
唉?你怎么连个礼物也没有啊?内阁首府张聪,以一种极为放肆的口吻问道。我一穷二白,刚进翰林院,家徒四壁,没有礼物。言十分严肃地回答道。对不起,我不知朝政,请您多宽容。仁稍稍放低了些姿态。言十分不满仁的行为,但不便当场发作,只得怒目相视。事后,言看出朝政中的黑暗,写了一篇千字文上书圣上,对张聪展开了进攻,然而皇帝不理。仁按兵不动。
后,言见诏书迟迟未下,便又接连上了七次文书,要求严罚张聪,圣上看后,思考多次,才将张聪降职,由言代理。
一次,言遇仁。言:你为何不对张聪进攻?他现在势力日渐壮大,因此不受皇帝宠爱,此时进攻定能大获全胜。仁:未到时候。
言虽为朝中重臣,但从不结党,策划小团体,所以也得皇上信任。然而,他的刚毅过了头,从不会心慈手软。一次,皇上托他出去办一件事,此事主要是皇上的私事。言严词拒绝,并以长辈的身份教育皇上,此事后,皇上对言心有戒备。身为次首的张聪发现了皇上对言的态度的转变,抓紧时机,以一个莫虚有的罪名告言。皇上借此机会将言打压了下去,并使其永无翻身之日。此时,仁上场了。仁做事的原则就是以黑吃黑,吃出光明。
仁在言与张聪斗争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朝庭每个部门都打通一两个人脉,当言被打压下去时,仁抓紧时机,进攻开始。每个部门都有人同时上书,各个方面指责张聪。开始,皇帝还半信半疑,后来指责张聪的文章几乎要堆成山了,圣上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许多官员看到他人上书,也不约而同地写文章骂张聪。皇上无奈,只好将张聪关押,同时将翰林院的仁调内阁。
最终三个人的.战争以仁的胜利告终。
多年后,言与仁,仁,满袖清风,身居高官。言,已成贫民。言问仁:为什么,坚持正义有错吗?没错,错就错在不会变通。我学习的是王守仁的心法,心法的关键是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学会变通。变通才是王道。
中国金融史读后感篇十五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不能对一个员工采取放弃的态度如果大家都放弃他,他也可能会放弃自己,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行时,他可能也不觉得自己不行。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开心地投入工作当我刚到银花分社时,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时,当时我对固有的客户一无所知,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和同事们开完班后会的饭局聊天中我感觉到大家好像都觉得吸存与我们这些一线员工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领导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岂不被压榨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还有一点让我现在还很感动的,3月中旬才收到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我们一季度的对公开户数是45户,因为开户所需的时间较多,有时员工觉得“挺累”一个活,而当时我们还差十多户任务数,但时间只剩下差不多一周的工作日,当我看到每有客户要求开对公户时,办理业务的员工那种私下暗喜的表情,当最后一天我们以超出任务的业绩完成了该项任务那种欢呼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们从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信用社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在今天,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职工,一名网点负责人,我认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业务书籍上的知识,而是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工作的态度,对上级的指令,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和同事配合做好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说得有位名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自己有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
读了这本书后受到的启发确实很多,也进步了很多,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此时此刻读到了这本好书。它不仅端正了我的工作态度,也为我提出了正确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网点负责人,我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进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间,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农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80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