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6:44:03
优质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0-29 16:44:03     小编:LZ文人

有时候我们需要面对一些突发的变化。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目标和策略。在读完这些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写一篇总结,将自己的成长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一

你们知道吗?宇宙中有八大行星,这八大行星都各有各的特点,下面,就有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名不副实的行星——水星。水星是由水组成的星星吗?事实并非如此,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离太阳最近,最受太阳的“疼爱”,它得到的太阳光照相当于地球赤道上太阳光照的六倍,因此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下,水荡然无存。所以,水星是一颗名不副实的行星。

地球的“孪生姐妹”——金星。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构造也和地球比较接近,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姐妹”。

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火星和地球一样有南极、北极,有高山、峡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因此,有的人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太阳系的钻石——地球。地球就是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地球上万物生长,它就像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宝贵的钻石,放射出夺目的生命之光。

星中“美人”——土星。土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美丽的行星。它的周围环绕着美丽的光环,看上去就像戴着一顶漂亮草帽的“大美人”。

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八星之王”。木星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发现的木星卫星有16颗。

“躺着”旋转地星球——天王星。天王星离太阳比较远,它以“躺着”的姿势绕着太阳运动,因此四季和昼夜变化比较复杂,天王星上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42年的夏日白昼和42年的冬天夜晚交替出现。

“背着”风暴前进的星球——海王星。海王星是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由气体组成,星球上经常狂风呼啸,天气变化很快,是一颗“背着”风暴前进的星球。

怎么样?八大行星都很神奇吧?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太阳系中不是九大行星,而是八大行星呢?其实啊,冥王星原来也是行星之一,可是在8月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冥王星失去了“行星”的地位,被划为“矮行星”,原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就变成了八大行星。在茫茫宇宙中其实还有很多神奇的星球呢。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二

在最近几年,全球的气候,一下子变暖了许多。秋天要等到10月份才到,夏天4月份就开始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是人类自己闯的祸。

21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使我们的地球逐渐变成一个热球。也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造成的。二氧化碳。现在全球汽车越来越多,地球也就越来越糟。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

二是家庭电器,夏天天气炎热,在家吹空调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之一。可是空调会向外排放大量的甲烷气体,还会浪费电。所以要尽量少用空调或不用空调。

最后一点是:保护水资源。在我们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可是能喝的却只有百分之二是淡水。动物和植物都需要淡水。动物的生物链严重破坏。水成了问题,人们就大量开发矿物质,燃烧出了c02气体严重破坏臭氧层。南极和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洞。这样下来的话,人类的生活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这样下去,太阳就会直直射入南北极,冰川就会融化。然后,陆地变少,人类也就少了。如果我们不保护,总有一天我们人类会从这个星球上消失的。我们可以从低碳开始:一、少买衣服,二、不吃牛排,要住小房子,四、绿色出行,这几个方面做起。然我们共创美好的家园吧!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三

科学课,王老师让我们带花岗岩观察。我带了两块。可是当我拿出来准备观察时,发现它们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我试图把它们分开,可是两块花岗石却像有磁力似的,仍然贴在一起。我加大了力气,才把它们给分开了。我很奇怪,又把它们合在了一起,结果它们又好像有磁力似的,吸在了一起。

这是为什么呢?花岗石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它里面又没有磁铁,怎么会互相吸引呢?我找了块磁铁放在花岗石上,它没有被吸住;我再把花岗石放在桌子上,花岗石也没有和桌子吸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下课后,我拿着两块花岗石去问王老师。王老师接过花岗石,耐心地解释给我听:“你看,花岗石的表面很光滑,当你把花岗石光滑的两面贴在一起时,里面的空气就很少很少了,外面空气的压力就把它们压紧了,所以你想把它们分开是会感觉有点吃力。而当你把花岗石放在有点粗糙的桌面上时,它们里面的空气压力和外面的差不多,所以你拿起它比较方便。如果,你在两块花岗石的中间沾上点水再把它们合在一起,你要分开它们的话,就更难了!”

“为什么呀?”我很好奇,马上弄了点水滴在花岗石上,把它们合在了一起。嘿,还真比刚才没沾水时吸得更紧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摸摸头问王老师。

“如果说刚才两块花岗石中间还有点空气,那么你说现在呢?”王老师笑着反问我。

“水把空气又挤走了一点?”我不确定地说。

“对呀,就是这个道理。两块花岗石中间的空气变少变没了,所以你要分开它们就感觉更难了。呵呵,科学奇妙吧!”

原来都是空气在捣蛋。不过今天还真的感谢这调皮的空气,使我又额外地从王老师那里收获了不少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四

纵观历史,当年中国科学家还面对着一张张白纸,一个个难题,一重重疑问,而前苏联和美国已经进行了上百次太空飞行。谬之千里,差之毫厘。起步晚,如何迎头赶上?虽然有巨大的沟壑,但当一个民族积蓄多年的能量集中释放,她的跨越速度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人完成了别国几十年的跨越:中国不仅成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且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国家。

正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辉实践,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中国航天人一系列的腾飞,书写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自豪、中华民族的荣耀;中国航天人一系列的腾飞,标志着是一个国家的高度,彰显出一个大国的地位。

我们相信,我们祝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的神舟。

我们与航天息息相关,心手相连。

当人类已不仅仅把目光放在探索地平线尽处的风景时,当海员征服蓝色世界的梦想已成为历史时,当金戈铁马驰骋疆域都成为风云往事……人们开始了解,自己不过是沧海一舟上的小小一粟,而真正的世界,在这小舟的外面。

人们开始仰望天空,想知道天空外面是什么样子的,蔚蓝的彼端有些什么神秘的事物?于是,嫦娥奔月、但丁神游的故事,随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应运而生。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五

我最喜欢的植物是:高大的杨树。春天过去了,夏天又回来了。高大的杨树是乘凉的好地方。杨树主要分布在中国、欧洲、亚洲和北美的温暖和寒冷地区,仅中国就有50多种。白杨树高大,密密麻麻的树叶亮绿色,粗大的树枝像巨臂一样保护着美丽的大地。杨树长满了珍宝,像树干一样,可以用来做木头,做家具火柴杆,做人造纤维。树叶和树皮是纯天然饲料。杨树可以制造新鲜空气,抵御风沙。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树会发生什么。如果有外星人,他们会怎么看待我们地球人?他们会嘲笑我们的无能。如果地球上到处都是树,会发生什么?地球将成为整个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我们将成为宇宙生物史上最有能力的人。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六

这几天,我老是感觉喉咙有点痛,有时还干裂干裂的。妈妈知道了,就给我泡了杯盐水来,说:“高峰,你只要喝几天盐水,你的喉咙痛就会好的。”

“盐水?为什么呀?”我咂了咂嘴,说,“每天喝,多难喝呀!”

“这是最简单的治疗喉咙痛的方法。妈妈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药,喉咙痛了,你外婆就是用盐水给我治喉咙痛的。”

“真的?”我半信半疑,喝完了妈妈给我泡的盐水,又问妈妈,“那为什么盐水可以治喉咙痛呢?”

“这个我也说不上了。反正是你外婆传下来到,我经常用这种办法治好喉咙痛的。”

“盐水为什么能治疗喉咙痛?”看来,在妈妈那里我是得不到问题的答案了,于是我就打开电脑上网查找。

嘿,网络真好。打开百度百科,输入“盐水”一搜,盐水的所有资料都出来了。原来这普普通通的盐水,还有那么多的作用呢!它不但可以呵护咽喉,治疗喉咙痛,也可以清污解毒、消炎治牙、自然止血,甚至还可以防治脱发、除脂美容呢!

我惊喜地把盐水的这么多作用说给了妈妈听,特别是盐水为什么能治疗喉咙痛我给妈妈做了详细的解答:

盐水能治疗喉咙痛,其实是盐水有消炎杀菌的作用。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咽喉容易发炎,在发病初期是可以用盐汤医治。比如,当咽喉感觉有轻微不适时,可用盐汤当作晨间漱口剂;当咽喉肿痛时,每日用浓盐汤漱口5至6次,都能起到消炎杀菌的效果。

妈妈听完我给她的介绍,开心地说:“原来外婆传给妈妈的盐水治疗喉咙痛的土办法也有科学依据呀。”

是呀,生活处处有科学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科学探究的心,到处都有科学发现。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七

双休日,我去田间玩,发现一只青蛙蹲在草丛里。因为知道青蛙对静的东西视而不见而对动的东西非常敏锐,所以我立刻屏息凝神,趴在地上,想好好看看青蛙的眼睛到底是什么样儿的。

回到家,我问妈妈:“为什么青蛙吃虫子的时候要闭眼?是不是虫子很难吃?”

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还以为是我们人呀?只有在吃很难吃的东西的时候会眨眼闭眼。青蛙吃东西眨眼睛是因为它的嘴里没有牙齿。”

“那奶奶也没牙齿了,她吃东西的时候怎么没有眨眼呢?”我打破沙锅问到底。

妈妈见我还是不明白,就建议我上网查找。我迫不及待地进入百度搜索,才更清楚地弄明白了为什么青蛙吃东西的时候要眨眼。原来青蛙没有牙齿,只能把食物整个都吞下去。更主要的是它的眼睛底部没有骨头,眼球和口腔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膜。吞咽食物时,它的眼肌会发生收缩,眼球向口腔突出,形成一种压力,把食物推入食道。于是青蛙在吞食时就频频眨眼。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八

宇宙是极其魅力的大家,我们似乎从穿越古老的历史之时就已经迷恋于他的蔚蓝和它这般神话史,每一个故事都是我们特别的追求,更是盼望着随烟随云在天空自由的舞动,或是登临比泰山更高格的境界,能俯仰大地的每一处荟萃......如今祈求已经不是简单的幻想,也不是梦里的童话;在科技于时代并肩,一直向前,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想在进步,我们积极的合力探索宇宙,向着时代的步伐行进。

航天--一项多么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啊!从航天飞机到宇宙飞机,实现了突破水平飞行的一般飞机,突破了简单的飞行领域,让直立发射的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把人类世界从地球改观跨入另类世界,从无人驾驶到一只狗的旅行再到有人载行,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着科技上存在的严重不足,以用以补足和完善宇宙飞船,把人类带入新世界。

科学家们也在做不懈努力,把航天事业做得能够造福人类,从高亿一直在缩小差距。这次运载"神舟九号"的"长征-2f",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的研制的运载火箭。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长度最长的火箭。而它也是神九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的必备条件,用来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这样不断地进取,相信我们的升天梦将不会是梦了。

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接班人的任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更应该把所学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好好学习是我们伟大的使命,建设祖国是我们永远的目标,任重道远。团结是力量,刻苦是精神,科学是基石。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始一句警惕学生的话句。

为航天拼搏,努力,献身,近而,就是为祖国奉献,这是多么神圣,美好的事啊!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民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在心中勾勒蓝图,在白纸上共创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九

你们知道吗?宇宙中有八大行星,这八大行星都各有各的特点,下面,就有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名不副实的行星——水星。水星是由水组成的星星吗?事实并非如此,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离太阳最近,最受太阳的“疼爱”,它得到的太阳光照相当于地球赤道上太阳光照的六倍,因此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下,水荡然无存。所以,水星是一颗名不副实的行星。

地球的“孪生姐妹”——金星。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构造也和地球比较接近,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姐妹”。

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火星和地球一样有南极、北极,有高山、峡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因此,有的人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太阳系的钻石——地球。地球就是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地球上万物生长,它就像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宝贵的钻石,放射出夺目的生命之光。

星中“美人”——土星。土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美丽的行星。它的周围环绕着美丽的光环,看上去就像戴着一顶漂亮草帽的“大美人”。

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八星之王”。木星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发现的木星卫星有16颗。

“躺着”旋转地星球——天王星。天王星离太阳比较远,它以“躺着”的姿势绕着太阳运动,因此四季和昼夜变化比较复杂,天王星上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42年的夏日白昼和42年的冬天夜晚交替出现。

“背着”风暴前进的星球——海王星。海王星是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由气体组成,星球上经常狂风呼啸,天气变化很快,是一颗“背着”风暴前进的星球。

怎么样?八大行星都很神奇吧?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太阳系中不是九大行星,而是八大行星呢?其实啊,冥王星原来也是行星之一,可是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冥王星失去了“行星”的地位,被划为“矮行星”,原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就变成了八大行星。在茫茫宇宙中其实还有很多神奇的星球呢。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

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小编收集了全国科普日名言:关于科学知识,欢迎阅读。

6、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伽利略

7、 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 布夫勒

8、 不去实践的科学家,就象不酿蜜的蜜蜂。

9、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

10、 灿烂的科学需要美好的理想,美好的理想需要行动来实现。 谚语

14、 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 卢梭

19、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普希金

20、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23、 搞科学工作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八小时工作制是行不通的。 朱冼

25、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歌德

26、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家的天梯。 歌德

27、 妓女和科学家是最好的两个职业。 霍金

28、 科学的大胆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应该有止境。 高尔基

29、 科学的敌人,不比朋友少。 (土耳其)谚语

30、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居里夫人

31、 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 布莱希特

32、 科学的进步取决于科学家的劳动和他们的发明的价值。 巴斯德

37、 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雨果

39、 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爱迪生

41、 开拓者的足迹是历史前进的起点;奋斗者的肩头是科学登高的阶梯。

45、 科学不会舍弃真诚爱它的人们。 季米里亚捷夫

46、 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 普朗克

49、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钱三强

51、 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 康普顿

53、 科学的领域是广大的,人类的生命却是很短的。 巴尔扎克

54、 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托尔斯泰

56、 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 伽利略

57、 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杜威

58、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 巴甫洛夫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一

一、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公路系统信息管理过程极易发生突发问题,加之公路建设与生产加工、原料采集、供给营销等等相关,无疑都使得公路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具备了高复杂性、高难度等等特点。公路系统档案数据包含了众多的内容(生产销售、客户及供应商数据等),在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利于全面提高公路项目建设质量,此项工作的重点在现阶段被放置在了全面应用现代化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方面。由于我国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缺乏完整性,很多工作的重心被放在了工程项目进度层面,档案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加大,因而档案管理一直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此外,由于缺乏重视度,我国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士,这些人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在落实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极容易随意操作,加之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不仅加大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更降低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如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档案记录缺失难以为后续公路通车提供历史依据,公路档案的作用难以发挥,公路资料的整理也因此被复杂化。

二、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缺乏连续性。我国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于前后大范围开展,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档案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我们必须得承认,在国家号召之下,公路系统的档案管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档案管理部门也因此设立了长、短期奋斗目标。然而就现阶段实际情况看来,很多单位在实现了短期目标以后,极容易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继而无意识地出现了管理松懈问题。管理松懈导致长期目标的实现难以落实,加之档案管理无法快速取得成效,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也随之降低,愿意投入进此项工作的精力、财力以及人力都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出现工作淡化、边缘化等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单位受制于编制、职数等等的限制,大肆缩减专业管理人员而聘用兼职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因此备受制约,档案管理的发展也因此遭遇瓶颈。

(二)收集归纳缺乏全面性。公路系统的档案内容包括声像资料、实物档案以及数据资料,然而很多基层单位只注重数据质量,对于声像资料以及实物档案的整理归档并不重视,很多声像资料及实物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流失,或是被控制在个别档案管理人员手中,一旦出现诸如档案管理人员调岗等等问题,那么档案信息随之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遗失问题。加之很多单位的信息档案未能及时纳入档案室管理,电子档案建设不到位,管理者缺乏操作电脑的能力,无一不加剧了档案丢失的风险。

(三)管理利用缺乏实用性。公路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很少能够在短期之内就获得成效,很多管理工作都是在系统的长远建设中发挥推动作用、带动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由于未能迅速获益,很多管理者因此难以科学地把握“藏”与“用”之间的关系,继而出现重“藏”轻“用”问题。此外,现阶段不存在科学定位档案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档案管理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广泛宣传,档案管理人员不知道科学的档案管理与自身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档案信息的开发严重不足,档案的利用效率差强人意。

(四)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性。一直来,我国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一直由办公室负责,受客观条件制约,办公室人员的变动相对频繁,新人由于不熟悉档案管理业务,加之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往往难有较高的档案管理科学性意识,在落实相关管理工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质量参差不齐,致使档案工作的结果与期望值出现较大偏差,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性。

三、提高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一)加强经常性教育提高认识。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良好的档案管理思想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公路系统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者们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强化档案部门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尽可能避免档案移交等等过程,确保档案管理过程科学化、合理化。其次,积极开展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教育活动,提高相关者的重视程度,确保领导者们能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众所周知,领导者是企业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只有确保领导们重视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才能够上行下令使所有的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怀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地对待档案管理工作,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二)定期归档保证档案齐全完整。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是其基础性工作。对公路系统而言,档案不仅包括文书档案,还包括实物档案声像档案、基建档案等等,涉及的范围极广。管理者在定期对档案进行归档的时候,需要全方位考虑现实情况,在保证档案质量的同时,保证档案齐全完整。管理人员应该怀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整理、细致鉴别与档案相关的各类信息材料,对符合归档的材料要及时处理,对手续不齐全的材料需要及时退回并责令相关部门补办,以保证档案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备后查。

(三)强化利用发挥档案信息功能。档案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使档案资源得到共享利用。实现档案价值的最主要途径是档案利用,而档案利用开发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想要有效提高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从加强档案管理基础出发,确保档案人员能够在科学落实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档案编目、检索等工作,编制科学的、与实际相匹配的检索工具,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管理优势健全检索、汇编等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档案信息的组织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档案资料的使用率,因此应被予以重视。

(四)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与科技相关的事物越来越多,设备的更新、载体的多样化等无一不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出高要求。为了满足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企业方面应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当然,想要整体拔高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企业方面还应有意识地吸纳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技能,进而带动整个档案管理队伍向着高素质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在公路系统建设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的状况不容乐观,档案管理存在问题,有些甚至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科学化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前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如今,档案管理在各个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高,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科学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管理者们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科学的办法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速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相信通过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我国公路系统的档案管理水平一定能够获得发展,我国公路系统的档案管理也一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二

/农业生态学

科目名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什么是生态入侵?请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的危害(10分)。

二、什么叫互利共生?请举例说明互利共生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10分)。

三、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请简述生物多样性研究在生态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意义(10分)。

四、请介绍一位国际知名的生态学家,并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进行评述(20分)。

五、请就我国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国际上的差距进行简要评述(25分)。

六、请从生态学角度阐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5分)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2009年考博入学试题——农业生态学

科目:农业生态学/生态学

一、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10分)

二、简述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演替类型(10分)

三、简述生态系统食物链与营养级理论及其应用(10分)

四、简述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10分)

五、简述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应用,并举例说明(15分)

六、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c、n循环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物质循环调控来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25分)

七、简述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30分)

注:

一、二题任选做1题

中科院生态中心2009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

4.边缘效应的生态学意义,生态过渡带…… 5.生物地化循环的模式及类型

6.城市与区域对全球变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7.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 2004年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

二 简答(7选6,共60分)

1、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2、负反馈调节的生态学意义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及其特点

4、耐盐植物的类型及特征

5、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

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7、水分要素的生态作用

三 论述(4选3,每题14分)

1、阐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影响陆地系统分布的因素

3、试述生态规划的概念、特点及原则

4、论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记忆版

一、名词解释(8个)

温室效益 生态平衡 林德曼效率 生物群落演替 理论生态位 建群种 ? ?

二、简答(4题)

1水体有哪些重要污染源和重要污染物?

2什么是生态系统?举例说明以什么机制维护生态平衡?

3什么是顶极群落?从一个荒地到顶极群落经过哪些阶段,特点是什么

4简述全球碳循环途径以及对碳平衡的作用

三、问答(4选3)

1简述全球水循环途径以及水的生态意义

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试题

准考证编号 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5分)

1、群落

2、生态系统

3、水华

4、演替

5、种群空间格局

6、适应

7、指示生物

8、生态规划

二、简答题(共50分)

1、什么是生态位?请举例说明。(10分)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10分)

3、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分解的主要因素。(15分)

4、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15分)

三、问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任选三题)

1、几个主要因素是如何控制生物群落演替的?

2、试比较r 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3、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特征。

4、水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镶嵌群落

2、沉水植物

3、种间竞争

4、shelford耐性定律

5、岛屿生物地理学说

6、γ选择

7、边缘效应

8、生态恢复

二、简答题(共50分)

1、简述生物群落特征(10分)

2、简述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的关系(15分)

3、简述磷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15分)

4、何谓中尺度干扰?(10分)

三、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什么是逻辑斯谛方程?它的生态意义是什么?

2、你熟悉的生态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

3、试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剖析湖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4、假设一片面积100公顷的针叶阔叶混交林,请设计一个方案测算其总初级生产力。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科学教育

[论文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是一个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与解释的学术流派,它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一定的社会情境决定的信念,是科学家商谈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产品或财富产品,并且提出应当关注行动中的科学,而不是已经形成的科学。一些信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教育改革者主张,科学教育应当让学生清楚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本性,从而消除对科学的迷信。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科学教育主张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英国社会学家布鲁尔、巴恩斯等人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成立一个“科学元勘小组”(sciencestudiesunit),这一小组突破禁区,从“社会一文化”这一维度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与评价等展开研究,试图阐明科学知识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这也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简称ssk)兴起,并在其后几十年间迅速壮大。有学者这样评说:“爱丁堡的ssk早已跨越大洋在美洲扎根,牢牢把握了学术阵地,如今的ssk反而变成了正统,近乎成为新的学术霸权,其思想扩散并渗透到一大批从事科学之哲学、历史与社会研究的学者大脑之中,特别是其方法与后现代科学批判等运动相结合,在当今学术界影响巨大,争论不断,,.。由于爱丁堡学派持有一种激进而强硬的建构论主张,故又被称为“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科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科学知识社会学正试图对当代科学课程的教学施加影响。以下,对科学知识社会学主要内容作一个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影响下的西方科学教育观。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时开创了科学社会学,默顿学派也因此代表了科学社会学的经典学派。经典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科学建制、科学规范以及科学共同体等问题,拒绝研究科学知识或科学的具体内容,科学知识因而成为黑箱。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打开黑箱,揭示科学知识产生的真实过程。爱丁堡大学的布鲁尔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最重要的理论家,他于1974年出版的《知识与社会意象》一书,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他自己也因此而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元老级人物。另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旗手,如巴恩斯、柯林斯、皮克林、塞蒂纳等。近年来,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在这一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其学术地位如日中天,有人认为他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地位已相当于库恩在科学哲学中的地位。以下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科学知识是由具体社会情境决定的信念。科学知识社会学从相对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认为自然界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中只起很小的作用,或者根本没有起作用。科学知识不是对实在的描述,也不存在客观胜与确定性基础,而是基于社会意象而形成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决定的信念,是人们编织的故事。即使有最纯粹的事实描述,也避免不了信念对知觉的干扰,理论与文化因素仍然渗人其中。信念都是相对的,不可能超脱社会与文化的影响,而社会环境又随时间与地点而不断变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种族对事物会有不同的信念,因而,没有任何一种关于自然的信念是唯一的真理。社会价值无法与科学研究相分离,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正因为自然信念具有多样性,要实现普遍的科学方法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理想而已。正如布鲁尔所说,“作为一种关于我们实际上认为我们的.知识是什么的描述,经验主义的理论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它虽然提供了某些砖瓦,但是它对我们用这些砖瓦来建造的、不断变化的大厦的设计方案却无话可说。

第二,科学知识的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进行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相互商谈的结果。在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亦即默顿学派那里,同行承认是科学界的最高奖赏。而在拉图尔等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看来,科学家其实更关注的是信誉的积累,并通过信誉来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源,以维持其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他们把科学描述成一个市场,科学家将信誉‘投资’于那些他们相信会进一步获得可靠证据的问题之上,这种投资反过来又会帮助他们得到更多的对他们工作的支持,还可以逐步提高他们在科学事业上的造诣川’,。这样一来,科学就处于一定的信誉循环之中,并融入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位重要的旗手塞蒂纳在《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一书中也阐明这样一种观点:利益的融合与利益的分裂支配着资源关系,通过资源关系维持了可变的“超科学”领域,形成了某种以权力游戏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实验室中的知识生产就是在这种社会关系网中进行的。所以科学知识的背后掩饰着权力与利益、商谈与决定,而这种掩饰常常会使用文学的、修辞的手法。

第三,科学知识是一种权力叙事,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产品或财富产品。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通过把发现和权力联系起来的办法取得合法性,这种联系决定(不仅仅是影响)了什么才算是可靠的知识。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也常常研究科学史上的科学争论案例,而这种研究往往得出科学家的争论实际上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利益与立场。夏平与斯哈夫撰写的《利维坦与空气泵》一书,对发生在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波义耳与哲学家霍布斯之间的一场争论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近代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组织严密、高度封闭、对自身特权高度警惕和对缺乏资格的门外汉持敌意的团体。更进一步说,自我任命的科学贵族在组织上是和当时西方社会的统治精英联系在一起的,其方法与观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反过来,科学的权威、地位与认识论上的垄断是由它所服务的国家权力与社会组织来保证。如此看来,科学只不过是一种伪装的政治学而已。同时,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财富的产品―种靠金钱运转的游戏,而财富与权力又是息息相关的。波义耳拥有空气泵这种当时昂贵的科学仪器,这无疑加固了他的认识权威地位。关于这一点,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写道:“那些为了举证而优化人体性能的仪器需要额外的消耗。因此,如果没有金钱就没有证据,就没有对陈述的检验,就没有真理。科学语言游戏将变成富人的游戏。最富的人最有可能有理。财富、效能和真理之间出现了一个方程式。这样,科学就与政治、经济的权力联系在一起,为某种意识形态所利用。

第四,科学是一连串的行动,是制造结论的过程。科学知识社会学声称,不要听信任何言说,而是要观察科学家实际是怎么工作的。巴黎学派的拉图尔在《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与工程师》一书中对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实际行为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揭示了科学家如何通过论文引证、引用与图形来结成联盟,对付各种攻击;如何融入并掌握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使用游说的技巧,以谋求获取资助等。拉图尔把已经被接受为事实的科学知识、科学仪器等称为黑箱,他提出了一条这样的研究规则:“我们将在事实和机器的形成过程和制造过程中进人它们;我们将使自己不再背负任何知识之构成的前观念(preconceptions);我们将密切注视黑箱的闭合过程,并小心翼翼地把对这一闭合的两种对立解释区分开来,一种是在黑箱闭合以后做出的,一种是在试图使它闭合的过程中做出的”。也就是说,研究行动中的科学,即要在事实被变成黑箱前抵达它们。研究行动中的科学,也意味着打开黑箱,探视它究竟是如何构成的。黑箱里面装着的可能并非只有理性与秩序,各种机巧、计谋和混乱也可能充塞其中。

二、基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教育主张

科学知识社会学不仅是一场壮观的学术运动,也是一种时尚的看待科学的方式,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基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教育观的兴起,表明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由于科学知识社会学本身是一套充满争议性的话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智力上混乱的领域,故它对科学教育的渗透与介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们的警觉与不安。

信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教育评论家认为,当代科学教育应当遵循这样一种改革思路,“给学生表达具有较少英雄和理想色彩的科学研究图景。一旦了解科学就像我们文化信念中的其它部分一样,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建构,一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实验的结果是社会谈判的产物,社会建构主义者相信,学生将会逐渐地减少对科学发现的崇拜,更好地成为一个在复杂技术社会中生存的居民”。美国国家数学教师联合会曾经归纳了一些渗透在各种科学教育改革话语中的流行观念,这些观念很显然深受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影响。

布鲁尔在《知识与社会意象》一书就断言,“关于数学的社会学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探讨这一议题。数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门纯科学课程,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正在试图挑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往往与种族,性别、权力等纠缠在一起,数学的真理被声称依赖于文化。还有诸如“种族数学”、“同性恋数学”、“统计学课堂上的女性研究”等,都在试图越出传统的数学界线,打破既有的数学教学模式。

有趣的是,一些女性主义者在论述科学教育时,坚持认为当今的科学课程中隐藏着性别的密码,并郑重地提出这样的建议:“在物理学的课本中,光和声的理论应当排在力学之前讲授,原因是女性学生发现波现象比起该死和陈旧的坚固体来说,更符合她们的本性”而对于流体力学则发表这样看法:“我们看见了有关比例、距离公式和线性加速度的数学问题中的线性时间与女性身体显著的生理循环时间之间的对立”,正因如此,女性学生很难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女性主义者对科学课程的分析与考察,很显然是从社会性别的维度出发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抛弃了客观主义的认知维度。沿着这种思路发展,甚至得出了这样可笑的结论―牛顿的赓性定律代表了牛顿对远方母亲的眷恋与思念。无疑,女性主义科学教育家所持的是一种激进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立场。

毋庸置疑,科学知识社会学提供了一个理解科学的独特视角,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科学研究细节的认识与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科学的迷信。但科学知识社会学同时也消解了科学的客观性基础,认为知识就是基于社会意象而形成的。于是,理性主义与客观主义关于科学的话语变成一种谎言,逻辑与证据不再是决定科学有效性和科学家进行理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家作为认识论的权威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科学家就是在实验室制造知识,并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将其说成是真理的人,而其中充满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所以科学必须是“卑微的”。这种对科学的相对主义解释自然会招来许多批判。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主张”被人斥责为荒谬、灾难,科学哲学家劳丹甚至称其为“伪科学”,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科尔则用“巫毒社会学”来形容它。

科尔在批判建构主义科学观时,援引了库恩的一段话:“‘强纲领’被广泛理解为权力和利益便是存在的一切……事实或者由此得出的见解的合理性以及这些见解的真理睦或可能性,仅仅被视为修辞术,在修辞的背后,得胜者隐匿了其权力……有人发现‘强纲领’的主张是荒谬的,是一个发疯的解构实例,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鉴于库恩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巨大声望,他对“强纲领”的批判自然具有相当杀伤力。如果说,科学知识社会学是荒谬的,那么基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教育观同样也是荒谬的。无法想象,在抛弃了理性、真理与客观性之后,人们还怎么能真正理解科学?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和认知能力,应该是科学教育的中心视界。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四

[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客观性

[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对科学知识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社会学分析,从而消解了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的传统见解。ssk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大量的案例支持,但是因此就彻底放弃知识的客观性是不恰当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将进一步说明知识客观性的合理性。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英法等国家迅速兴起,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这个科学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潮流。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大量相关著作的中文译本相继出版,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有关这一主题的数量迅速增长,成为相关学科的一个新的理论热点。

ssk是在争论中成长起来的,正如柯林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说,尽管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刚刚起步,但不同意见的争论远远多于实质性贡献。”但是在吸粼的各种流派中,批判和消解知识的客观性却是一致的。

一、ssk知识观的演进

科学知识社会学(}si})在起源上主要来自爱丁堡学派的研究,他们发展了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的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观点,认为对科学知识同样也可以进行社会学分析,把科学知识本身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来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直到其内核在利益上和建制上都是社会化的。在爱丁堡学派早期,大卫・布鲁尔提出了著名的“强纲领”。“强纲领”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的默顿规范对科学认识本质的禁锢。默顿规范侧重于对科学工作的社会组织和认识组织的问题,而不涉及知识本身。爱丁堡学派解除了古典知识社会学对知识内容的悬置,从而破除了科学观和知识论的双重黑箱。布鲁尔宜称“果人们无法以某种彻底的方式把社会学运用于科学知识,那么,这就意味着科学无法正确地认识自身。”阁“强纲领”提出了四条著名的原则性信条: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以及反身性,这些信念围绕着知识的社会性维度,说明社会成分始终是知识的构成成分。布鲁尔认为,科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高度分化的要素,知识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和必然的联系。巴恩斯也指出,科学产品像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其评价取决于行动者的目的和要求,以及这些目的和要求以什么方式构成不同群体特有的规范。换句话说,在科学中没有普遍一致的标准,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对科学家的信念、目的和行动的评价,也不存在什么普遍的因果解释,只是根据行动者自己的理由去理解。

发展到以巴黎学派和柏林学派等为代表的第二代ssk,其指导纲领也从“强纲领”演变为社会建构论。在经典知识社会学和传统科学社会学的基础上,}si}借助语言哲学和文化人类学思想视角,对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激进’解读,恢复其中蕴涵的相对主义立场,就此提出了基于历史主义科学观的更激进、更极端的后现代科学观,即后现代建构主义科学观。

ssk认为,作为一个建构知识的社会大舞台,科学活动决不是“关于自然”的,相反,它是建构实在的激烈战斗。“实验室研究”纲领由此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本质:“对实验室活动的观察证明,事实的‘客观’性本身就是实验室工作的结果。科学事实作为人为的结果,其外在性或客观性只是实践建构的产物。尽管以爱丁堡学派为主的第一代义k学派早就宣称了社会文化之于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但它在宏大的研究体制下却没有科学实践的牢靠证据。以拉图尔和诺尔一塞蒂纳为代表的第二代没袱学派以实践科学观和科学行动论克服了这个缺点,突破了传统科学观的认识论黑箱,并且彻底否弃了知识客观性的传统观点。

二、对知识客观性的批判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使人们确信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知识是对自然对象的客观反映,具有超越主体意识的客观性。随着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发展,这种客观性本来已经受到了挑战,而ssk更加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知识的客观性加以消解。

首先,ssk认为科学知识是人工制造的产物。科学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自然世界的性质是社会地建构出来的。科学知识是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的,而科学事实是在实验室中得出的,实验室本身就是一种人工的环境。拉图尔把实验室比作一个复杂的文学铭写装置系统。铭写装置作为“机器、部件和技术人员的特定结合”。具有把物质材料转化为直接供办公室人员(即拥有博士头衔的高级专家)使用的数字或图表的功能。通过“文学铭写”,人们可以把实验室活动看成是尽力说服的组织活动,这个系统的产物就是使别人确信的、被称为“科学事实”的东西。其次,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互动与磋商的结果。科学家的实验室活动所在的社会网络,不是由专业的科学家群体形成的网络,而是由资源关系所通过和所维持的科学的不同领域。通过从混沌走向有序、从说服到被说服、从争论到磋商,陈述被转化为事实,科学事实就这样社会地建构出来了。

第三,科学知识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对科学团-体内部各种意志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对科学团体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者或者学派信任的产物,是指向有关陈述的操作。科学活动非常类似于资本家的投资行为。科学家通过不断地发表来积累其信用,科学家的资历就是其(投资积累的)信用度之大小。这样一来,一个事实建构的结果就是,它表面上好像没有被任何人建构过。争论中委婉劝服的结果是,当事人确信他们未曾被说服过;物质化的结果是,人们宣称其对物质因素的考虑是思维程式中惟一无关紧要的东西;信用性投资的结果是,投资者宜称经济学理念与科学的亲和性毫无关联;而环境要素甚至从说明中简单地消逝了;因为它无助于对可靠的事实世界进行评价。科学的认识活动固然可以以个体的方式进行,但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科学却是一种团体行为,是建立在社会信任基础上的。“可信性是一种更加广义的追求功绩现象的一部分,与金钱、权威、信任有关,与奖励也有着连带关系。科学活动不再是纯粹的一种求知活动,包含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

三、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相对主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科学的相对性进行分析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反对客观性的主要思想进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信念的多样性。在传统观念中,科学知识是对实在的描述,因而是客观的知识。各种科学理论完全可以把自然的信念分为“真实的”和“虚假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直接从对实在的认识中获得的,因而是毫无间题的;后者则由于其中存在着偏见和曲解的因素,必须给予说明。cs)针对这种观点,巴恩斯指出,科学知识是一种理论知识,它是从理论而并非完全是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我们关于世界的图景并不是从世界中产生的,而是我们强加给这个世界的。信念不可能超越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又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对相同的事物就会有不同的信念,没有如何一种关于自然的信念是惟一合理的或是惟一的真理。这就是自然信念的多样性。因此,科学家们不可能有某种共享的单一的约定,所以说,普遍的科学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传统的理性主义者和科学实在论者都主张客观真理的存在,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却认为知识是“得到集体认可的信念”。信念是由特定社会和特定文化共同体约定而成的,所以不是客观的知识。

第二,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科学共同体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不同利益的科学共同体具有不同的真理标准;知识无所谓对错,因为它们都是相对于利益而言的。在《实验室生活》中,拉图尔通过对实验室的研究揭示了实验室是一个高度建构起来的环境,科学家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实在”。科学看起来是人工产物,而不是对自然的真实反映。

第三,否认经验对理论的评价作用。在原则上总有几个可供选择利用的理论与有关的证据一致,因此,对于理论的选择不是完全依靠经验就能够决定的事情。科学家们总是通过相互磋商、争论而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科学理论的争论总是以非科学的手段结束的,获得胜利的一方并不就是真理,失败的一方在未来有可能又被接受。

四、ssk消解客观性中存在的问题

ssk在研究社会因素在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消解了传统知识论的客观性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ssk着力研究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文化与社会变量的作用,对于揭示科学知识生产的微观机制和基本规律大有裨益。当代知识论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ssk是在个潮流中成长起来的,想要回复得到传统理性主义知识论已经是不再可能的了。另外,ssk力图揭示文化与社会变量对科学知识评价的作用,有利于推进科学成果质量评价的科学化。

ssk对中国科技哲学造成了巨大冲击;由于ssk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的背景,这种冲击显得格外的严重。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ssk具有某种反科学倾向。ssk的许多观点,如自然界没有统一性、观察是一种主观的佳释过程、科学知识是磋商的产物等,与科学哲学的主流观点针锋相对。ssk正是因为纠正了绝对理性主义的传统观点而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如果由此而滑向另一个极端,纯粹用社会因素说明知识的产生则不免牵强,难以令人信服。这样说并非主张知识的产生过程不存在社会因素,因而不能对之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而是主张我们应该限定知识社会学分析的范围。对那些理性因素足以说明自己的产生过程的知识,我们无须进行知识社会学的分析。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题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它主张科学知识不仅是理性的产物,社会因素也制约、影响甚至决定知识。但是,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却不能得出科学知识从内容、形式到其生产过程完全是社会的产物这样一种极端激进的结论。

ssk无疑是夸大科学的建构成分。科学知识固然是科学共同体互动、磋商的结果,具有解释学的特征,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是,科学的理论并不仅仅是解释。它还受到实验、逻辑以及相关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检验。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和经验标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教义受到严重的抨击,但是科学研究并不能放弃逻辑和经验标准。科学理论是用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幕写。”这样的观念仍然是具有有效性的。但是,这个间题在现代的背景下要获得说明,就需要建构一种新的客观性理论来规避袋拭的挑战,这应该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发展取向。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五

(男:殳寅宗,女:田彦慧)

**入场音乐,追光灯**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女:亲爱的战友们,合:大家晚上好!

男:时光的车轮碾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女:皎洁的月光传递一种淡淡的思念,珍惜中秋的欢聚。

男:收获是我们成功的希望,希望的种子播洒在绿色的军营,女:欢聚是我们酝酿的友情,友情和和亲充满了五龙的校园!

男:今天,中秋佳节,我们国防生学员九队与警通中队相聚一堂,共叙思念之情;

女:今天,花好月圆,我们一起度过这欢乐的时光,共写属于五龙的激情!

男: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来到晚会现场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学院副院长袁军良上校!

女:训练部协理员李刚少校!

男:学员三大队政委赵金亭中校!

女:警通中队指导员胡晓华中尉!

男:学员九队教导员郝志坚上尉!

女: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到来!

**鼓掌**

男:相约五龙,女:共度中秋,男:说句实在话,在这样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们也想家!

女:说句心里话,忠于职守保安全,部队就是我们的家!

**主持人退,大合唱《说句心里话》**

**配乐诗朗诵《那一轮月亮知道》直接上**

男:我是来自学员九队的主持人殳寅宗,女:我是来自警通中队的主持人田彦慧。

男:很高兴可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夜晚与大家欢聚一堂!

女:诶,殳寅宗,你先给咱们介绍一下国防生学员队吧?

女:这个就不需要我来介绍了,请欣赏警通中队×××带来的快板《说警通》。

**快板《说警通》上**

女:听完这段快板相信大家对警通中队都有所了解,接下来请欣赏警通中队×××带来的萨克斯独奏《我只在乎你》。

**萨克斯独奏《我只在乎你》,演奏完演员假装退场**

男:×××,请留步!(转向观众)大家说×××的萨克斯吹的棒不棒?要不要让他再来一个?掌声在哪里?!

**继续萨克斯独奏《天亮了》**

男:看来咱们警通中队的男兵里真是人才济济啊!

女:咱们的女兵也不差哦!下面就请欣赏原显媛给大家带来的独唱《铿锵玫瑰》,大家掌声欢迎!

**女声独唱《铿锵玫瑰》**

男:好一位飒爽英姿的铿锵玫瑰!接下来咱们学员九队要给大家来一段活力十足的劲歌热舞,九队的七壮士还不快快现身!

**街舞《super dancer》**

男:小田,你说咱们七壮士的街舞跳的如何啊?

女:的确不错,不过你们有七壮士,我们也有三警花!下面她们将给大家带来小合唱《玻璃杯》,掌声欢迎!

**小合唱《玻璃杯》**

男:大家似乎听得都很陶醉啊。说你呢!(指向一人)那边第二排第三个,眼睛都快瞪直了!晚上回去罚站军姿!

女:看来大家都很活跃啊,对了,你们国防生站过哨么?

男:当然站过,咱们大队也有自卫哨。

女:那你觉得站哨累么?

男:再累也没有咱们警通中队的战士累啊,这不,咱们特别准备了一个节目献给咱们警通中队的战友们,请欣赏相声《南北哨》。

**相声《南北哨》**

女:俗话说好男儿有泪不轻弹,不知道在座的好男儿们有没有痛苦过啊?(转向观众)你听,今天晚会的现场就来了一位《痛苦的人》。

**吉他弹唱《痛苦的人》,结束后假装下场**

女:丁正立,立正!大家说小丁唱的好不好啊?要不要让他再来一首啊?(转向丁正立)看来民心所向啊。(转向观众)丁正立说大家的掌声还不够热烈!

**接着吉他弹唱《你知道我在等你么》**

女:诶,你知道什么是三句半么?

男:小看人了吧,我当然知道!

女:那你给大家解释下什么是三句半吧。

男:这就不需要我来解释了,看了下面的节目大家自然知道,请欣赏学员九队带来的三句半《警营生活在五龙》。

**三句半《警营生活在五龙》**

女:看了这么多精彩的文艺表演,该调节一下了。接下来就由警通中队的战士为大家用武术演绎一出《沙场点兵》!

**武术表演《沙场点兵》**

女:不知不觉,晚会已经接近尾声。

**同唱《朋友》一段,留下背景音乐**

女:今天,我们相约五龙,百炼成钢;

男:明天,我们献身军营,志在四方!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男:“相约五龙,共度中秋”联欢晚会到此结束!

女:请领导上台与演员合影留言,合:祝大家晚安!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六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代替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并以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知识主张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尽管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目标是要揭示科学知识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但研究进路却是多元的,先后出现了以巴恩斯、布鲁尔为代表的爱丁堡学派和以科林斯、平奇、特拉维斯为代表的巴斯学派的科学争论研究;以拉都尔、伍尔加、谢廷娜为代表的实验室研究;以马尔凯和他的约克小组为代表的文本与话语分析研究。这些都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场点,但实验室研究在这些研究场点中是较少受到批判的一种,且它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实现ssk目标的重要途径。鉴于实验室研究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拟就其研究的基本理论策略、研究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进路进行叙述并作简要评价。

一、从传统知识观到社会建构论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实验室研究引人其研究范围并作为重要研究场点是与整个科学知识的认识转向有关的,它是传统的知识观和科学标准受到普遍的怀疑和挑战的结果。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自然界的客观描述,科学是由自然界决定的,人只是被动地反映自然;科学知识是被证明为真的命题,是客观的、标准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不带有任何主观性和直觉的成分,也与社会因素无关。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则一反传统的把科学知识看作“自然之镜”的观点,认为原先被认为是纯粹的、客观合理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科学更多的是社会建构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自然在知识的产生及确定其真理性的问题上是无发言权的,正如科林斯所说的:“在科学知识的建构中,自然世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1962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开拓了对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其知识的社会学转向的主要含义说明,知识不再是纯粹真理的载体,而包含了许多社会的因素,对知识的研究必须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科学知识社会学承袭了库恩的社会学研究传统并对其进行激进的解读,把实验室研究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这是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目标纲领分不开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全部工作重心是说明科学知识的认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结合,说明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无不包含着社会方面的成分。为了揭示科学知识的社会构成,打开“既成科学”的黑箱,一些人继承库恩的相对主义认识论,选择案例进行争论研究,认为知识社会学应当公平同等地对待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成功与失败,这些对立的两方面都应当得到说明,从而认为科学知识是科学共同体谈判和妥协的结果;一些人把文本与话语作为分析单元,更多地采用了符号学、修辞学、解释学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一些人则走进实验室对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人类学方法研究,通过观察科学家做了些什么、怎么做来揭示知识的制造过程。真正能够更好地贯彻ssk社会建构论主张的正是后者,因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主要研究科学对象如何在实验室中被生产出来,而不是事实如何被保存于关于自然的科学陈述过程中”。

二、知识的实验室制造

实验室研究是人类学方法(民族志方法)在科学社会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它最早起源于人们对化学、高等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心理学和野生生态学的观察报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的主要研究进路并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著名亚纲领。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斯华茨在加州大学实验室、加拿大人类学家安德森在费米实验室,最早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于“实验室研究”,但他们的工作没有重视实验室的常规实践,没有对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及交谈进行分析。80年代实验室研究迅猛增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人类学领域。其中,拉都尔和伍尔加、谢廷娜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他们用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研究知识哲学和知识社会学的问题,把实验室看作原始部落,对之直接观察和描述,获得丰富的资料,包括笔录、实室论文分析、实验室成员的手稿、通信、谈话、备忘录和其它由实验室科学家们提供的资料。

类历史应当看作是一套碑铭整体”。文学铭写暗示了科学实践主要是一种文学的和解释的劝服活动,科学事实是以书面陈述的形式被建构、传播和评价的。拉都尔和伍尔加认为科学家所研究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由技术人员在实验中得出的经验陈述。科学家就是要劝说论文的读者相信,他的陈述应当被接受为事实。

如何才能使陈述被接受为事实,这就需要进行争论,其“成功与否要取决于该争论场中的人数、观点和立场、作者的个性和他所属的机构,以及论文本身的风格等”。这就是说,自然事实是科学家根据实验制造出来的数据进行争论的结果,实在是争论解决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即事实是科学家进行实验和磋商的结果。

拉都尔和伍尔加非常重视环境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环境不是像过去被认为的那样与科学实践是不相干的,环境不但影响对科学事实的建构,而且整个科学就是由环境制作而成的。环境与科学实践是不可分的、一体的。环境决定着科学家的地位、生活、工作、行为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对象、材料来源,从而决定着所生产出的产品,并且环境是不确定的,可变的,有很大的权宜性。

对实验室场点进行研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谢廷娜。她于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对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她通过日常观察、访谈、收集实验室备忘录、论文手稿和相关出版物,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谢廷娜与拉都尔和伍尔加一样,主张对实验室知识生产实践进行研究。在建构主义论题上,她认为,“它把现实的总体看成是装配而成的,现实的齐一性是异质的,现实的光滑外表包裹着一种内在结构。对建构主义者来说,不存在最初的、未加掩饰的事实”。但她更强调科学的复杂性,认为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家也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因而实验室知识的生产也具有不确定性。

在《知识的制造》这本书中,谢廷娜表述了她的经验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她把实验室比作是生产知识的工厂,认为知识是在实验室中人为地生产出来的。实验室里的一切都人工化了。实验仪器、工具是早已制造好的,实验对象也是经过精心挑选或人工培育出来的,因而产品(知识)也就无涉于自然,完全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她还认为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决策负荷的,科学实践中包含着选择机制。它贯穿于整个知识生产过程和结果之中。

实验室研究从发生学视角对科学知识的生产进行分析,着重从内部探讨了科学知识形成的实践过程,实现了科学知识社会学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在这种转换中,科学家的主体主动性得以突显,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约束,直观地描述客观外在世界。他们认为实验室研究场点的开辟为打开科学“黑箱”找到了一把新的钥匙。实验室研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研究者能直接观察到科学家日常实践的微观互动过程,探究科学知识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被具体地生产出来的。从而揭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不仅“介入”了自然界,而且也深深地“介入”了社会世界,科学知识本身是一种文化存在而不是被“发现”的自然给定。

三、评价

科学知识社会学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建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批判传统的科学观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尽管它在所有的研究场点中是较少受到批判的,但它与其它研究场点一样,面临着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其优点和不足,以便为我们找到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新的思维视角。社会学家通过对实验室的研究发现科学知识的`生产是受到社会各利益团体制约的,如政府、工商界、出版界、科学基金组织、慈善机构等。这一点,对批判传统的、与社会因素无关、价值无涉、情感中立的科学观,打破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和科学霸权,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必定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如果知识的研究忽视了这些社会的组成部分,就会导致对虚妄的研究。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作是自然的给定,这是一种祛魅的世界观。它排斥了自由、价值,崇尚物质主义、决定论、还原论及虚无主义。这种知识理性的无限扩张及对科学方法的无限信仰,导致了主体对自身历史存在的“自我遗忘”。也就是说,它失去了主体的性质。实际上,知识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性质。这就是建构论者所主张的,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社会学家通过对实验室的考查发现,实验室“实在”是社会建构的,即实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这一视角的切人非常新颖,但问题是这种建构的成分有多大,实验者可以根据需要挑选仪器、对象、原料,这是一个建构过程,但被挑选出来的一切又是否是被建构的呢?即使所有的“实在”的建构性都比较强,那么,必定无疑,实验产品――知识,也是建构的,这样知识的确证无误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为没有了客观性,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也就不存在普遍有效的评判知识的标准,知识也就不存在了。从另一个方面讲,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建构体制,即使它们所使用的仪器、对象、材料,物理环境及人力资源都是一样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不相同的。按照库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所有的知识就不具有可比性了,那么知识不就成了谁说了都算、“怎么都行”了吗?可见建构主义者在这一点上走得太远了。

实验室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实验的不确定性,即情境和情感的制约性。这一点面临的诘难也是与知识的确证度及批判标准的普遍一致性有关。按照建构主义者的说法,所有的情境都是变化莫测的,非稳定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个人的情感因素也是变幻无常的,每个实验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爱行事。这样一来,没有谁能捕捉到稳定的信息,实验的结果也就不具有共相性了。这种相对主义结果恐怕建构主义者自己也是不愿意看到的。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所批判和主张的本是无可非议的。诚然,科学是认知主体对自然客体的把握,作为主体的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社会性,肯定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知识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建制,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计划的实施、实验结果的评价、论文的发表、观点的提出与被接受都要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公正,“但是当这一切成为常识之后,是否还存在一种大写的科学,一种不依赖个人意志和特殊文化特性的不断进步的客观性的科学呢?”很显然是有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及相对应的普遍理性,要求人们要采用科学的世界观和理性去认识和改造自然,要求人们寻求经验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所有理性都是逻辑式的,要求人们用同一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来看待和处理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真理、理性和客观性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们,我们就会失去我们的批判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科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基石;但如果没有后者,科学就会使主体消失,科学就成了没有主体的科学,成了没有认识者的认识论。科学证明和科学证明的背景是不可分的。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七

植物有许多医学用途,可以用于缓解病症、调节生理功能和治疗疾病,如植物中的化合物可以用作抗菌剂、抗氧化剂和治疗癌症的药物等。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科学知识植物科普,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科学小知识植物:食虫植物:会设置陷阱的“高手”

在庞大的植物世界中有一个特殊的类群,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自己捕食昆虫。由于植物本身是无法移动的,所以它们将自己的叶或花变得千奇百怪,巧妙地设下各种“陷阱”。可能你已经猜到了,它们便是食虫植物。

植物也会设置“陷阱”

食虫植物属于自养型植物,因为它们能够自己设置“陷阱”,通过捕食昆虫或节肢动物来获取生长的养料。目前,世界上大约有630种以上的食虫植物,另外还有超过300种植物具有捕虫功能,但无法将捕捉到的虫子消化掉。某些食虫植物能够捕食小型的爬行动物或哺乳动物,所以食虫植物又可以被叫做食肉植物。

食虫植物的外表看起来和其他植物没有太大的不同,根、茎、叶和花都很正常。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设置“陷阱”来捕食昆虫的呢?原来,食虫植物都有自己的“捕虫器”——它是植物叶的“变态”,形式也是千奇百怪、多种多样的。“捕虫器”能够分泌一种粘液,只要昆虫一碰上,就很难逃脱了。而且,粘液里还含有强烈的麻醉剂,能够让昆虫全身麻醉,无法动弹。当昆虫被捕捉之后,捕虫器内的腺体还会分泌出一种消化液,它能够消化昆虫的身体,从而将昆虫“吃掉”。

英国植物学家艾得里安·斯莱克在自己的著作《食肉植物》中写道:“这些植物的叶子看上去千奇百怪,有的像小口袋,有的像小瓶子,还有的'像蚌壳,还有一些食肉植物的叶子上长满了腺毛,能够分泌出粘液来捕捉蚊蝇这样的小虫,或者蜻蜓那样的大昆虫……”

可见,有的植物能够自己设置“陷阱”,然后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捕获自己的“猎物”。

有的植物爱“吃肉”

许多植物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而且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他们在对食肉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食肉植物生长的地方都比较贫瘠。由于受到雨水的冲刷,或者风沙的侵袭,它们生活的地方缺少矿物质,土壤中所含的氮素养料也是微乎其微,而植物生长最离不开的便是氮素。十分有趣的是,土壤中缺乏氮,可是地面之上却有取之不尽的“氮素养料”,它们便是各种小昆虫,因为这些小昆虫的体内含有丰富的氮。

在这样特殊的生长环境中,食肉植物才渐渐养成了爱“吃肉”的习惯。我们可以说这是植物进化的必然性选择,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体现。

灵敏的捕蝇草

只要一说到食肉植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捕蝇草。它的叶片看起来十分独特,在靠近茎的部分和普通的叶子没有两样,可是到了叶端就变得肥厚起来,中间还长出一条线,将叶片一分为二,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半开半闭的绿色蚌壳。

平时,捕蝇草将自己的古怪叶片铺在地面上,可以看到叶片上面还有几根尖尖的感应毛,叶片的边缘还长着许多锋利的齿牙。捕蝇草的叶片可以随意打开或关闭,长在叶片上的感应毛非常灵敏,只要一有昆虫触动它,它就会发出信号,让两片叶子立刻合拢,而叶片边缘的齿牙也会相互交错咬合,让猎物无法轻易逃脱。

植物学家在对捕蝇草进行观察时发现,只有当猎物触到了感应毛,而且使感应毛被碰压弯曲时,捕蝇草的两片叶子才会迅速合拢。于是,植物学家做出大胆的假设,捕蝇草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是感应毛发出了某种信号给叶片内部的运动细胞,才能够使叶片做出那样迅速的反应,就像人类神经中的电脉冲一样。

科学小知识植物:植物有感觉吗

医学上把那些大脑受伤后完全失去知觉的病人称为“植物人”。那么,植物到底有没有感觉呢?美国科学家曾进行过一次实验,他们在一盆仙人掌前安排了几个人进行“搏斗”。结果,他们发现,连接在仙人掌上的电流测试仪居然测出了整个过程的电波曲线图!这是因为,植物在目击“搏斗”过程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愤怒”反应,这种反应会在电波曲线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知识小扩充: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树,人们称它为“痒痒树:。这种树看上去与普通的树没什么区别,但是当人们用手抚摸或抓挠树皮时,树枝就会左右摆动起来,就好像怕痒痒似的。

科学小知识植物:植物会呼吸吗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植物不会像人或动物那样用它肺呼吸。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一样会利用氧气和葡萄糖来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叫做呼吸。除了呼吸植物细胞会进行一种光合作用——这是植物智造自己食物的一种方式。与呼吸相反,二氧化碳、水和阳光(能量)被转换成氧气和葡萄糖。

呼吸作用:氧气+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能量(阳光)氧+葡萄糖

植物一直都在呼吸,但只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在白天,植物生产的氧气比他们消耗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植物是如此重要,我们和其他动物的生存都需要氧气。

氧气和二氧化碳会通过植物中的孔(气孔)扩散。当植物被淹没在水里时,氧气或二氧化碳释放的气泡被困在水里,它们会暂时附着在树叶或花瓣上。因为这些气体比水轻,如果你轻轻摇动这些植物,气泡会迅速上升到水的表面并破裂啦!这个过程就类似于你在水下呼出一口气。

植物小知识-眼镜蛇瓶子草

眼镜蛇瓶子草

科属:瓶子草科 眼镜蛇瓶子草属

分布情况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与奥勒冈州。

形态特征

眼镜蛇瓶子草为丛生多年生草本。其茎常沿地表匍匐分支生长,匍匐茎长20至80厘米。匍匐茎又可发育为独立植株。眼镜蛇瓶子草的根呈棕色,长10至25厘米。

眼镜蛇瓶子草的叶片具两型。叶片呈莲座状分布,每个成年生长点由3至14片叶组成。种苗在2至3年内叶片均为简单的筒状,末端渐尖。幼叶一般长1至3厘米,呈红绿色至红色。之后,眼镜蛇瓶子草的叶片转变的成熟状态。成熟叶片已具捕虫功能,长20至80厘米,中空,其中下部为管状,上部为球状并向前膨大。叶前隆处底部有一个10至20毫米的空洞,为叶片的唯一开口。瓶口边缘内弯,形成类似龙虾笼笼口的形状。瓶口链接着一个二叉的鱼尾状附属物。附属物背侧及瓶口周围存在蜜腺。叶片球状部及管状部上端表面具大量不规则的半透明白色斑纹。叶球状部分内表面无毛,光滑具蜡质。管状部分下三分之一内表面具下向毛,长2至8毫米。

每个眼镜蛇瓶子草的成熟植株在春天只会产生一朵花。萼片为黄绿色,披针形,长3至5厘米。花瓣呈暗红色至紫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至3厘米,无毛,具横向脉。子房位于花朵中心,绿色,5室,长1至2厘米。柱头星形,由子房末端伸出。雄蕊15至25枚,分布于子房基部周围。花药长2至3毫米,长圆形,黄色。花茎长25至90厘米,通常比成熟的叶片高10至25厘米。花期4月至6月。花开后1至2天,柱头可接受花粉,而花粉亦开始飘散花粉。6至10天后,花瓣和雄蕊萎蔫脱落。雌蕊若授粉成功则继续膨大,并在8至14周后形成长3至4厘米的种荚。种荚顶裂,内含40至300枚长1至3毫米的浅棕色种子。种子表面具不规则的突刺。

植物学史

1841年,植物学家j·d·布拉肯里奇(j. d. brackenridge)在一次对西部偏远地区的考察中于加利福尼亚州沙斯塔山发现了眼镜蛇瓶子草。

1853年,约翰·托里(john torrey)描述了眼镜蛇瓶子草属,并以威廉·达林顿的名字命名了该属。

种植方法

栽培基质:泥炭、水苔、珍珠岩、沙等

环境湿度:50%

原 产 地:美国

眼镜蛇瓶子草是较难栽培的食虫植物之一。其需要较高的日间温度及较低的夜间温度。其原生地为终年有冰凉山泉流入的沼泽或河岸,根部能一直保持较低的温度。所以在栽培最佳的模拟方法即是以冷凉的纯净水培养。天气炎热时可将冰块放于土壤表面降温。在高湿度、温暖的环境下,可以给予植株充足日照;若湿度低或变化幅度大,则需稍微遮荫。

眼镜蛇瓶子草从种苗开始种植是非常困难且缓慢的,所以通常在晚冬或春季以其匍匐茎繁殖。通常在春分至晚春时,匍匐茎节间上会长出许多小牙。将匍匐茎剪成数段,每段带一些根。再将这些茎段放在凉爽潮湿的碎水苔上,保持明亮高湿的环境。数周后即可见到芽发育。

与其他生长于温带地区的食虫植物一样,眼镜蛇瓶子草需要在冬季休眠才能长期存活。植株在冬季会停止生长3至5个月。直到邻近春天,成熟植株会长出单一朵花,并于数周后长出数个大型的捕虫瓶。整个夏季其都会不断长出捕虫瓶,但其尺寸都远小于春季的捕虫瓶。

许多栽培者都已成功栽培了眼镜蛇瓶子草,并发现了三个变型:全绿、全红、红绿。野生的眼镜蛇瓶子草,在一般强度的日照下为全绿,强光下则呈现红绿色。

浇水需使用矿物质含量低的水(如雨水、纯净水等);耐冷怕热,尤其是根部要保持冰凉,日夜要有较大的温差;喜欢强光,在温度不至于过高的情况下,可接受阳光的照射,植株顶部会呈现红色的网纹,非常的漂亮;如需施肥可按指示浓度的1/5以上喷施。

捕虫机制

眼镜蛇瓶子草的鱼尾状附属物背侧会分泌大量糖蜜,并散发出强烈的气味。黄蜂及苍蝇等昆虫会被这种气味吸引至瓶口。顺着蜜腺爬行的昆虫可能被引入捕虫瓶内,而捕虫瓶内透光的斑纹又会迷惑昆虫,使其将这些斑纹误认为出口而被困在捕虫瓶内。由于捕虫瓶蜡质的顶部及带下向毛的中下部,昆虫会逐渐落入捕虫瓶基部的消化液内。之后,其尸体被消化,植株即可从中吸收分解出来的营养物。与此捕虫机制类似的物种还有鹦鹉瓶子草(sarracenia psittacina)、小瓶子草(sarracenia minor)、克洛斯猪笼草(nepenthes klossii)及马兜铃猪笼草(n. aristolochioides)。

眼镜蛇瓶子草是美洲的三种瓶子草植物之一。其捕虫瓶并不搜集雨水,而是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再分泌于捕虫瓶内。人们曾认为眼镜蛇瓶子草的捕虫瓶不会分泌消化酶,而必需依靠共生菌及原生动物将猎物分解为可吸收的养分。但后来的研究表明,眼镜蛇瓶子草至少能分泌一种蛋白水解酶来消化猎物。捕虫瓶内壁细胞从消化液中吸收养分与根系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是类似的。但眼镜蛇瓶子草与一些动物及微生物之间仍存在着密切的互利互惠关系。

价值

瓶子草是一种相对体形较大气质高雅的食虫植物,叶子成瓶状直立或侧卧,大多颜色鲜艳有绚丽的斑点或网纹,形态和猪笼草的笼子相似,能分泌蜜汁和消化液,受蜜汁引诱的昆虫失足掉落瓶中,瓶内的消化液会把昆虫消化吸收。

浇水常识

给植物浇水不在勤,而在透。最忌讳浇水时只淋湿表面一层土或者水流如注,猛浇猛灌。应该用细流一点一点浇灌,直到把整盆土浇透,有水从盆底流出为止。

春天宜午后浇;夏天宜早晚浇;秋天宜少浇;冬天根据盆土的干湿,几天浇一次为宜。浇花水一般要困一天后再用。

小贴士:困水是指借助于空气的流通和阳光的照射,使自来水中残留的氯气和化学物质挥发,同时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使自来水变为适宜饲养水生动物的水。

浇花小诀窍

__ 残茶浇花

残茶用来浇花,既能保持土壤水分,又能给植物增添氮等养料。但要定期的浇,不能频繁地浇。

__ 变质奶浇花

牛奶变质后,加水用来浇花,有益于花儿的生长,但水的比例要多些。未发酵的牛奶不宜浇花,会导致烂根。

__ 凉开水浇花

能使花木叶茂花艳,并能促使其早开花。若用来浇文竹,可使其枝叶横向发展,矮生密生。

__ 温水浇花

冬季天冷水凉,用温水浇花为宜。最好将水放置在室内,待其同温室相近时再浇。

__ 淘米水浇花

经常用淘米水浇米兰等花卉,可使其枝叶茂盛,花色鲜艳。

土壤的选择

这就需要选用人工配制的培养土,根据花卉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按比例混合而成,满足不同花卉生长的需要。一般花草的培养土比例为:腐叶土3份、园土5份、河沙2份。木本类的培养土的比例为:腐叶土4份、园土4份、河沙2份。

自制腐叶土

腐叶土是培养盆花常用的材料。有条件的可到山间林下直接挖取腐叶土。自制腐叶土的'方法是:秋天收集阔叶或针叶树的落叶、杂草等物,堆入长方形坑内。堆制时先放入一层树叶,再放一层园土,反复堆放数层后,再浇灌少量污水,最后在顶部盖上约10厘米厚的园土。来年暮春和盛夏各打开一次,翻动并捣碎堆积物,再按原样堆好。深秋即可挖出,进一步捣碎后过筛后使用。如果没有精力和时间制作,就只能直接到花市上购买了。

追肥的讲究

施肥时要注意:

1.施肥时要根据花卉的种类有所区分。如观叶为主的花卉,偏重于施氮肥;观花的花卉,在开花期需要施适量的完全肥料,才能使花开得多而艳丽。

2.施肥要注意季节。冬季植物生长缓慢,一般不施肥;春秋季正值花卉生长旺期,需要较多肥料,应适当多追肥;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又是花卉生长旺期,所施的肥浓度要小,次数可多些。

3.施用有机肥料时,一定要充分腐熟,不可用生肥。另外,忌施浓肥,忌肥料直接与植物根部接触。栽花时盆底施基肥,要在肥上加一层土,然后再将花载入盆中。

自制花肥5法

__ 啤酒肥料

用水和啤酒按1:10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喷洒叶片,能收到根外施肥的效果。

__ 碎蛋壳肥

将蛋壳压碎埋入花盆中,是很好的肥料,可以使盆花叶繁花艳。

__ 煮熟少量黄豆待用

每盆花穿3个穴,放入熟黄豆3~5粒,深2~3厘米,不伤花根,并覆土如常。

__ 将平日废弃的猪骨、鱼骨等捶碎,施放盆底或盆面。

__ 雨水和鱼缸里的废水,含有一定的氮、磷、钾,适量使用会起到促进花木生长的作用。

出差、外出时的花卉护理

如果要长期出差或者长时间外出,一定要事先准备好对室内植物的养护工作,保证这些植物不会干枯、生病致死。

养护贴士

__ 植物浇透水后,把花盆放在背阴无风的地方,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__ 浇完水后,可以在盆土表面铺一层湿青苔或盖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可以长时间的保持水分。

__ 在花盆旁放一盆水将一条厚布带,一端浸在水盆里,一端压在花盆底部排水孔下面。厚布中的水分可以慢慢释放出来,滋润盆土。

__ 在植物上方悬挂一个塑料袋,里面装入适量的水,在袋的下方用细针扎几个小孔,这样,水就会以小水滴的形式慢慢滴下来,滋润盆内的植物。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不过要注意把塑料袋系牢,以免掉下来。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八

摘要:《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通过认真学习和拜读此书,有以下诸多感悟:他告诫在喧哗都市中整日忙碌的人们,要有闲暇时间反省自我,不断学习历练人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减少欲望淡泊名利;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坚持“理性”的人生观,遵从“本性”地生活。这些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人生思考

古罗马卓越的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公元121―180年),是一位骑在马背上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勤于政事,是古罗马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二千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这本《沉思录》是一个身居高位者,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主要探讨什么是善,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是一本很难读的哲学著作,但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书中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它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给我们带来许多教益与启迪。

一、自我反省,历练人生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喧哗的都市中,整日忙忙碌碌内心深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东西,终日在乎名利得失,活的很累,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反省自己。在《沉思录》中,作者这样告诫自己:“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1]83在这闲暇中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回归到平静,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责任良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多做反省,看自己的这些作为人的必要元素是否套上了无形的和有形的枷锁,是否以一颗平常的心看待人生。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此阶段要做的事和特定的人生轨迹。每走过一段路,回头看一看,做些适时的反思,能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且不可一味低头盲目地向前走。要常用正确的思想方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同时,还要和其他优秀的人进行横向比较对照,即所谓的“见贤思齐”。通过比较,在感受进步的同时,从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寻求改进之道,找准努力方向自我提升。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时刻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应当坚定地站立,准备着对付突如其来的进攻。”[2]112在不进则退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竞争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磨砺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和改进;只有在不断地反省中才能历练完美的人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宁静中,淡泊名利

中国圣者们自古重视“静”的作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孔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静”奥勒留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3]36-37。

人之一世,颇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我们不禁要自问:痛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呢?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做痛苦,把原本该属于快乐的看得很平淡。撇开外在的灾难和内在的疾病带来的不说,奥勒留认为人生的痛苦是自身的“不满”造成的,进而可以归纳出造成“不满”的缘由:“是对人们的邪恶不满吗?”,“也许你是不满于从宇宙中分配给你的东西”,“也许是对于所谓名声的愿望将要折磨你”,“也许是肉体的苦恼抓住了你。”……[3]37人生中的大多数人,抱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抱怨着我们的生活太沉重了,生活的重负如同一块巨石压身,常会觉得身心疲惫喘不过气来。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并时常有一种摆脱的欲望。我们该如何减轻心的重负,保护这颗脆弱的心灵?如何做到心灵的“宁静”?奥勒留嘱咐我们,不要执着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放弃那些只对作为动物存在的人有用的东西。我们的苦恼更多的是迷失于外在的纷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宋・苏轼《满庭芳》)人世间的虚名薄利,不过是蜗牛触角、苍蝇头那么大的得失,有什么好为之奔忙争夺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既然不能改变现实情况,就改变对现实情况的心境和态度。超越名利,把一切烦恼抛于脑后,保持自己心灵一方宁静的净土,泰然自若地生活。

三、珍惜眼前,把握现在

面对生与死要顺其自然。死亡,是很多人所畏惧的,提及它总会心怀恐惧,无法安宁。但我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这样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4]83。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如何认识它?马可・奥勒留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4]82死亡与生殖一样,都是宇宙的自然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是善的。人所拥有的只是现在,无论是长寿的人,还是濒临死亡的人都一样,他们失去的只是现在。

的确,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真实的,它直接与生命等同,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拥有的。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也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正如奥勒留所说:“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5]20这就是让我们对过去已发生的事情不必过多地悔恨,对将来未发生的事情不必过多地焦虑,我们只需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理性地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把握好现在才是重要的。

四、本性生活,理性思考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场的竞争,面对世事的烦恼,你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按照理性生活,进行反思自我调节,能够保持内心和谐,达到宁静状态。对于社会中差异巨大的不同个体来说,要想做到“理性”地面对人生可能会存在着很多困难。因此,马可・奥勒留在反复强调“理性”原则的同时,又鲜明地指出“本性”的重要性:记住做一个好人是你的义务,无论人的本性要求什么,做所要求的事而不要搁置;说你看来是最恰当的话,只要是以一种好的气质、以谦虚和毫不虚伪的态度说出来[1]120。如果一个人既坚持“理性”的人生观,又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遵从本性”地生活,他就拥有了某种独立的力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4]93而这种“力量”,或许就是能引领我们正确地在人生之路上前行的钥匙。

“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6]5我们要怀着宽恕之心、仁爱之情,友善待人,做人以品为先。好的人品,不是建立在权力、职位之上,而是在高尚的精神境界中产生。你可能不是身居高官要职,你可能也不是亿万富翁,你也可能不是什么社会名流;但平凡中的你仍旧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你仍旧可以干出辉煌的业绩,为社会更加和谐安定贡献一份一己之力。只有我们自身行动高贵了,动机纯正了,人品高尚了,才能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耀和浮华,多为他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

通过认真拜读《沉思录》,聆听着这位伟大哲人思想的教诲,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与精神鼓舞。在今天物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时常反省自己的高度,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马可・奥勒留给我们灵魂的洗礼,时刻历练心态,历练人生。书中意蕴人生的真谛远远不限于哲学家的著作,而是植根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他指导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观察世界,向身边的人学习,在生活中“沉思”,才能读懂社会和人生的这本“大书”。

参考文献:

[1]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8[m].梁实秋,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7[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4[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6[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2[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马可・奥勒留.沉思录:译者前言[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人生中的哲学论文]

科学知识科普小论文篇十九

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20世纪后期算得上引领西方学术思潮的大手笔了,只是直到世纪末,在各流派纷呈的多彩图景中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渐入国人视野,但由于国内主流知识界先入为主地将ssk定位在了反科学思潮上,抱有一种本能的拒斥,加之解读文本的实际难度,恐怕只有少数学人愿意仔细了解他们的具体主张。包括至今硝烟未尽的这场“科学大战”,人们更热中于谈论战争的氛围,而不是争论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建构”已经被人们作为时髦语汇广而用之,但与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诸纲领相比,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建构论似乎有被国内学界“黑箱化”的倾向,也缺少适当范围的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争鸣。

那么,借用ssk的语言,ssk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场域,采用何种话语系统展开他们的理论体系的,他们所建构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如何,他们真正的社会学和哲学的理论抱负是什么?他们为自己的信念提供的辩护策略是什么?显然,系统回答这些问题是有相当大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ssk的研究者本身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群体,而且内部歧见甚大,反对者阵营也难以达成共识,形成有效合力在学理上对其进行深入批判。但是,透过霍桂桓、鲁旭东、刘华杰等国内几位有见地的学者精心设计的《知识与社会译丛》中ssk的几位先锋派人物的纲领性文本,我们有可能聚焦于ssk的相对主义纲领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的“反身性”追问。

一、ssk的智力资源:对标准观点的修正

ssk的倡导者无疑是20世纪反叛传统之一族。与西方思潮中以考察科学为对象的其他纲领不同的显著特征是,他们是聚焦于微观的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进行社会-文化的经验研究。ssk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们或者热衷于论证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或者致力于祛除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实践的无功利性的神秘。一些人从人类学家视野观察科学家在干什么和他们声称在干什么,强调以局外人的眼光和术语真实描述实验室生活;另一些人则关注如何从与境和“行动者网络范畴”,理解和解释科学知识的生产;一批案例分析者们试图剖析科学争论是如何面对社会-文化这一“终极法庭”的,说明科学权威和专家统治的形成如何是利益驱动的……。如果仔细检视ssk最核心的理论主张,至少可以看到,在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时,他们充分借重了后实证主义知识社会理论、库恩科学哲学和解释学方法几大智力资源,向传统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科学观开战,即ssk学者声称的“对标准观点的修正”。

1.科学知识能免于社会学诘难吗?

自18世纪启蒙理性主义诞生以来,大多数知识社会学家采纳了舍夫勒所称的“某种形式的标准科学观”,这种观点包含四项核心假定:自然界具有一致性;可以明确区分事实和理论,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认识论特征;科学观察是不带偏见的对客观事实的单纯关注;存在对科学主张做出评价的统一标准和明确规则。

在ssk学者看来,正是在这种标准科学观的引导下,传统知识社会学一直把科学知识视为具有认识论特权地位的真理体系。因此,自舍勒创立“知识社会学”起,虽然如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曾将社会学理论用于科学知识的分析,但最终所获得的结论是,与文学、艺术或伦理、宗教等其他知识形态相比,科学知识是不受社会历史和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可以分析客观世界解释的社会条件,也可以分析客观知识的社会影响,但不能分析科学知识自身的形式和内容,科学的结论完全是由自然界决定的,科学知识理应排除在社会学分析之外免于社会学诘难。虽然默顿学派首开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先河,但研究的也仅是一种科学体制社会学,是把科学看作在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大基本原则指导下运行良好的社会建制,一如默顿本人所言,“科学社会学一贯和永恒的主题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信守的价值和规范的复合体”,他所关注的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组织的规范结构,并未企图对科学知识自身进行深层剖析。

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社会和西方学术在反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冲击下,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各类文化的和理论的困境。究竟是要寻求一种普遍理论,还是站在相对主义立场上,知识社会学在所谓“认识论的两难”中终于引发了后实证主义变革。在讥讽着前辈们执著于追求纯粹的客观知识和普遍理论的幼稚的同时,一批人在大呼“理性缺场”的情境中,义无返顾地转向了与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这种关头,社会学中能够取代缺场理性和实证主义的唯一选择,似乎就是建构一种相对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把信念和权力这种非经验事实的东西提升为可以证实和证伪理论的力量。因此,在这种与境下,对于作为知识典范的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深度怀疑和批判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2.“自然之镜”的破碎与相对主义的激进解读

瓦解传统知识社会学家所坚持的“科学是例外”这一假设之最大的外部力量,事实上是传统科学观受到了自蒯因以来的某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的质疑,特别是经过库恩、费耶阿本德和罗蒂的阐释后,真理的与境化和多元化主张打开了科学事业通往非理性主义的大门,也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供了相对主义建构论的智力之源。在他们看来,以往建立在自然界的一致性基础上的科学知识主张都是大可怀疑的。因为,依他们之见,科学事实的陈述已被证明依赖于推测性理论假设;观察已被证明受语言框架的指导;逻辑和经验证据对科学理论的不非决定性已经蕴涵着对于科学主张判定标准的可变性;科学家信念的多样性要求科学的内容和意义将不断根据语境和社会背景重新解释。因此,正是科学标准的不确定性、科学基本主张的非决定性、科学结论对社会符号资源的依赖性这一切,说明科学的结论不仅仅受自然界影响,而更多地是社会产生的。于是,ssk的倡导者主张,长期被误导的“科学是自然之镜”的单一观念,必须接受相对主义观念的修正,而代之以科学之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心理的多结构复合观念。

这种修正的观念无疑还源于对库恩理论中的相对主义哲学义蕴的激进解读。库恩关于不同共同体中科学认知标准的不同、概念意义的变迁、以及世界观差异的理论,的确为世人“提供了柔性的解释资源,使社会学家可以用极为不同的方式利用它”,尽管库恩后期一再否认他早期引入的“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中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是“激进主义解释者看到的却正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中蕴涵的革命性,他们将其视作库恩思想真正的意义所在”,也因此被当作ssk相对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重要基础。何况库恩确实还曾明确指出,经验和观察材料并非科学发展过程的决定因素,一个科学家会去寻找什么证据和认真地使用它,是由他心目中的理论决定的。经验的真正功能不是检验理论,理论往往在支持它的经验事实出现之前就被人们接受了。对于已被接受的理论,人们往往注意那些能证实它的证据,而对反对它的证据却视而不见。

如果经验证据不是理论得以确立的仲裁,科学术语和科学命题的意义依赖于它们所在的整个观念系统,就难以判定任何两个理论是对立的,或者是与事实陈述不相符的。表面上看似相同的陈述,在不同的理论参考框架中可能具有不同意义,分享共同的解释框架才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基础,运用不同分析框架的科学家会去考察不同的世界,一旦共同体一致的解释框架解体,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沟通。因此,如果自然界不是科学知识的决定因素,主观框架不可避免地介入科学认知过程,实验证据和逻辑分析不能判定一种范式比另一种范式更为优越,就没有理由以一种自然信念排斥另一种自然信念,也就只有依赖社会文化的信念、共同体的协商机制和科学权威的话语权力了,于是,科学理论的选择就失去了真正的理性之维,科学知识就必然是由社会强决定的了。

虽然科学知识社会学不是在社会学体制下产生的,也不是职业科学哲学家的独创,ssk阵营中的研究者也不都是专业的社会学家,更多的是曾受过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科学哲学、科学史训练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但正是在热衷相对主义和建构论方面的“家族相似”,决定了他们相同的理论诉求,特别是他们独有的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视域和相对主义哲学倾向是构建ssk理论体系共享的智力资源。

二、ssk的方法论利器:科学解释学

究竟何为科学知识?一直以来是大有争议的问题。从科学知识“是被经验证实了的科学结论”、“是没有认识主体的客观知识”,到“是科学文献档案中积累的知识”,直到ssk的“科学知识是可被社会接受的信念”……,体现了各路知识论者完全不同的主张。但是,科学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知识是可理解的,这一点显然是已达成基本共识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学就是在寻求可理解的对于世界的解释模型,区别只在于这种模型是自然之镜还是理论构造或社会协商之物。ssk试图对科学知识黑箱进行双重破解的重要利器之一是解释学哲学方法。

狄尔泰最初创立解释学,并宣称“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精神”时,原本是要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将解释当作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随后,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在解释学内部的争论,推进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相互渗透;当海德格尔声称解释学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后,解释已不单纯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成为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变成实际存在的事实的自我解释了。而伽达默尔倡导的“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解释学”在于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与纯粹科学技术理性相区别的“实践智慧”。ssk的理论家们显然深得解释学一路发展所提供的思想精髓,而且在不同与境中采取不同取向加以灵活运用,他们相信,运用解释学说明科学知识是得出社会建构论的一条有效途径。

解释学主张的与境关联和所宣称的重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的功能,恰是ssk引入社会向度解构科学知识所必需的,与境主义解释学的一种立场就是强调解释的情境关联,强调任何特定的文本都是认识主体在具体的历史社会境遇中通过语言形式完成的。同时解释学也强调,由于不同社会背景中的社会行动者本身不可避免地是负荷意向性的,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认识主体重建知识及其内在意向的过程,就是重建意义图景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意义重建的过程,知识所提供的语义图景、行动者内在的意向与认识主体的价值趋向才能相统一,而在共同体中这种重建的意义又是主体间可通达的。于是,依照扩张到科学知识领域的解释学,对科学世界作内在意义的解释也如同对其他人文社会世界意义进行解释,就不需要任何先验的假定了。

既然不存在制约人类理性活动的普遍的合理性标准,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是以共享的文化的合理性为基础的,那么,我们关于世界的图景就不是从世界产生的,而是我们强加给世界的。既然信念不可能超越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又会随时间和地域有所变化,就没有任何一种信念是唯一合理的或是唯一真理,ssk把这一点称为“自然信念的多样性”。马尔凯和卡林诺尔-塞蒂纳具体分析了描述自然图景的科学家话语和文本对情境的依赖。在他们看来,对同一事件,不仅不同科学家的说明不一样,即使同一科学家的话语也会因不同语境有所改变,甚至还会由分析者的介入而发生变化。ssk的任务就是说明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解释实践,并表明这些解释程序如何随社会情境而变化,以及科学家对行动和信念的说明如何是社会产生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搞清楚,在什么意义和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有理由地说,科学知识是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的。”

三、ssk的辩护策略:关注科学实践的经验主义

在ssk的相对主义社会建构论的理论阐述和社会实践中,随处可见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方略大抵是:以经验替代理性;以具体场景的现实深描取代普适的典范模型;以针对个案的解释学取缔对认知真理的单方诉求;以共识和文化信念阻断对自然界客观性的通达。因为他们坚信,通过历史案例的考察、通过科学争论的研究、通过实验室生活透视,以及通过科学话语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将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一一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本身就是支持相对主义建构论假说,而不支持理性主义实在论假说的有力证据。但是,另一方面,在许多场合,他们又声称自己的基本主张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术语,以客观的、理性的姿态理解科学活动的努力,强调ssk的工作也具有标准科学的可重复性、主体间性和客观性,只是其文化目标是为了沟通“两种文化”而已。依我们之见,要深入分析ssk的理论脉络及其有内在逻辑缺陷的辩护策略,就必须将ssk的知识社会学抱负和他们的认识论哲学抱负区分开来。

1.ssk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

首先,ssk引入社会学纬度说明科学知识,其不同于哲学家之处在于把一种建构论与经验主义联系起来,不把“证据的不完全决定性”、“观察渗透理论”等问题当作纯哲学争论,而是倡导一种自然主义手法,试图通过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描述,来代替先验的理性思辩,去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希望以经验社会学进路取代抽象哲学的进路。而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讲,与其说ssk采取的是一种方法论的相对主义和经验相对主义,不如说,是通过建立相对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反驳传统的认识论,其真正的哲学旨趣或抱负是企图张扬一种集体主义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他们认为,深入考察科学实践对于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知识本质不能简单地通过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分析来确立,还需要用社会学的分析来考虑他们的集体劳动和表现。而且他们相信,以自然主义视角将科学实践看作一种文化形态,将推进从认识论角度对科学共同体的体制性规范的探讨,而这显然是关于学院科学的强势社会学几乎不曾涉及的。

如果ssk学者采取第一种意义的相对主义,不会引起主流科学哲学家那么强烈的非议,关键是第三种义蕴的相对主义确实对人们一直以来秉持的标准立场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是引起90年代科学大战中某些科学家对ssk激烈批判的根源所在。仔细解读ssk先锋派人物的经典文本不难看出,ssk在其理论和元理论的不同系统中事实上对三种义蕴的相对主义采取了不同的辩护策略,即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理论说明时,坚持一种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策略,在寻求“科学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的哲学基础时,除了某种激进的工具主义策略外,还采取了一种诉诸自然理性的辩护策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区分ssk的社会学辩护策略和哲学辩护策略。

2.经验主义的社会学辩护策略

首先,必须明确,布鲁尔和他的追随者最初的理论实践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替代理性主义的相对主义知识哲学,而是以一种微观经验研究进路,把一种相对主义的知识哲学转化成一门经验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在他们看来,相对主义不是与理性主义或实在论相对立的,而是一种避免实证论偏见的方法论策略。他们自己也声称,相对主义强纲领所主张的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等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是ssk得以建立的方法论原则。巴恩斯和布鲁尔特别强调,这种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在于揭示,“所有的信念、就其可信性原因来讲完全都是等价的。这并不是说,所有信念都是同样真实或同样虚假的,而是无论其真假与否,他们的可信性的事实都同样应当使视为有疑问的。我们准备辩护的观点是,所有信念的影响应毫无例外地要求经验研究,必须通过找出信念可信性的特殊的、局部的原因来加以说明。”

ssk之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已经告诉人们,“科学观察是负载理论的,”ssk的研究者则是要更一般地通过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手法揭示,科学知识如同其他知识一样是负载利益、负载文化、负载实践、负载情境的。诺尔-塞蒂纳和拉图尔正是从经验主义和与境主义出发,对于处于科学核心地带的实验室进行经验研究,揭示出了实验室生活如何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特征。这种建构,一方面是实验室中知识的建构,一方面是科学文本的社会建构。《制造知识》和《实验室生活》正是对于ssk方法论相对主义策略的具体实施。巴恩斯在《局外人看科学》中也指出,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当今科学中已经确立的关于科学的观念,大多是从科学家报告的情境中,并以这些情境为基础塑造的。常规科学并不总是诉诸直接的观察这一终极法庭的,而是诉诸从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科学专业中的科学权威,甚至是由专家统治的社会裁定的。

而最重要的是,ssk反复强调,相对主义在经验上是有效的,它既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经验研究的结果,同时又是通过经验证据的支持而获得其合理性的。

3.追求自然理性的哲学辩护策略

依照传统理性主义的主张,是应当区分“理性模型和社会模型”的,但布鲁尔认为,存在一种自然理性的理论,使自然主义的社会模型并不与理性模型冲突。为了获得哲学上的立论基础,也为了将其理论纳入科学的一部分,除了某种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策略外,ssk还采取了一种诉诸自然理性的哲学辩护策略。尽管ssk始终关注的是科学知识的社会文化的因果关联,强调的是非理性因素对科学知识建构的介入。但其领袖人物却反复辩解说,“相对主义的对立面不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而是绝对主义。”“总的来说,科学和常识一样,是诉诸因果关系的,理论性的,价值中立的,时常还是还原论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经验主义的,而且归根结底是唯物主义的,这意味着它是与目的论、拟人论以及超验的东西是对立的。”布鲁尔、巴恩斯和亨利合著了《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分析》一书,提出了一种有限主义理论为ssk的相对主义纲领辩护,在我们看来,这一次的辩护显然采取了一种借重理性的策略。他们认为,“人们能够把科学知识社会学当作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因为它包含了可以运用于它自身的科学方法”。

ssk认为,虽然“知识”的含义是指“已被接受的信念”,而不是指“正确的信念”。但知识所“分享”的东西确实存在,只是这种分享并不是柏拉图分享“理念”意义上的分享。存在于知识“之外”的东西,比知识更加伟大的东西,使知识得以存在的东西,正是社会本身。“如果我们极其珍视的那些科学成就不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像它们实际存在的那样而存在。”

实际上,在ssk那里,解释学的与境理解并不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对立面,为了摆脱认识论两难,他们反对断然的二分:要么接受永恒的非历史的合理性标准(纯粹的客观主义),要么接受随意的社会标准和实践(绝对的相对主义),而他们企图寻求第三种道路,或称第三种替代物。在我们看来,是在寻找另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实际上相当于他们宣称的“植根于科学实践的自然理性”。实际上,伽达默尔倡导的“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学”的核心观念也贯彻着类似的信念:主观性和情境在现实中创造了人们所拥有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在科学研究中这些规范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方法中,普遍性和祛个人的规范都是可能的。”这种规范恰是ssk所寻求的集体主义的认识论的客观基础。但是,同样可以断定的是,ssk的自然理性并非真正意义的伽达默尔式的实践理性,以这种自然理性为ssk作哲学辩护也不免牵强。

科学知识社会学各派人物在放弃了基于科学真理的实证主义,放弃了基于数学和逻辑分析的理性之梦之后,其中的大多数仍然还是想把理性当作最后的希望,把科学进步当作现实的可能。只是他们一方面不无遗憾地看着非理性在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无孔不入,一方面仍然试图理性地展示非理性是如何在科学的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运作,又是如何产生各种科学成果的。实际上,他们是在理性和相对主义的冲突中寻求一种深植于科学实践的理性,希望采取一种第三条路线为无法否认的非个人化的科学知识作主观框架介入的与境解释,并未完全排斥对科学客观性的合理性辩护,而且在辩护中不可避免地要诉诸某种理性的力量,这恐怕也是当今整个西方思想界,特别是知识论不能摆脱的一种理论境遇。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ssk虽然更加关注了科学实践的社会纬度,扩展了相对主义知识论的意含,但这种相对主义建构论的最大危机显然是对于科学规范性和科学统一性的破坏,也无法内在一致地解释自17世纪以来,科学的社会建制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尽管ssk对我们的标准观念发起了挑战,而且许多论断未免武断激进,甚至在ssk的经典表述中会看到“自然界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的荒谬说法,然而,不容否认的事实是,ssk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使我们探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知识的合法性时,不再无视社会情境的作用和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过程,这是后学院科学社会运行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ssk相对主义强纲领的提出,有其不同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而且是与20世纪后半期整个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和学术背景密切关联的,我们仅仅用传统科学哲学的观念对其社会学分析进行批判,的确有一定的局限。合理的做法是,将它放在20世纪后半期整个西方社会的学术文化与境中审视其具体的理论主张及其渊源。同时认识到,任何主张的辩护策略是与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仔细剖析理论主张和辩护证据才能获得对于一种理论的完整理解。《知识与社会译丛》至少提供了我们深入了解ssk基本主张和辩护策略的纲领性文本,使我们可以从中发掘ssk学者最初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和场景,并达到对于这一理论内核的深层透视,也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理上的批判。

参考文献:

1.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

2.巴里巴恩斯著,鲁旭东译,《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东方出版社,20。

3.巴里巴恩斯著,鲁旭东译,《局外人看科学》,东方出版社,年。

4.迈克尔马尔凯著,林聚任等译,《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东方出版社,2001年。

5.和卡林诺尔-谢蒂纳著,王善博等译,《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东方出版社,2001年。

6.大卫布鲁尔、巴里巴恩斯,《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合理性》,《哲学译丛》,-1。

7.史蒂芬科尔著,林建成、王毅译,《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史蒂文夏平著,赵万里译,《真理的社会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9.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著,潘非、何永刚译,《人人应知的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10.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著,周亮、李玉琴译,《人人应知的技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

11.约翰齐曼著,曾国屏等译,《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

12.诺里塔克瑞杰著,蔡仲译,《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暴光》,南京大学出版社,。

13.杰夫瑞c.亚历山大著,张旅平译,《世纪末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

14.赵万里著,《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年。

15.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8736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