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撰写过程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报告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准确规范,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过于专业化的词汇。下面是一份精彩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一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二
又考查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总结有以下特点:
1、本次命题考查范围以小学六年级上学期1—4单元为内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进行综合性考查。考查题型有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题型难易适当,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加强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命题中更多的关注课程改革情况,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2、试题的基本特点:
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命题时做到尽量体现这一点。
第一题填空,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增加了题目的灵活性。失分最多的是第3、8、11、12小题。学生不能在具体情境中活用所学知识,审题马虎比和比值不区分。这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知识的水平。
第二题判断。正确率较高,少数同学出错误,错误原因一是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导致学生的判断能力降低;二是学生对非知识性的语句,不会分辨。
第三题选择。个别学生分率和量放在一起不会区分如第3小题,教师要为学生多举例说明,举一反三的训练攻破难关。
第四题计算,分为直接写得数、简便计算,解方程,学生计算准确,口算及计算能力较强。也有个别学生计算不认真,出现马虎现象,还有少数学生没有简算,计算策略出现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予以关注。
第五题实践操作,作图较好,能利用位置和方向知识,作图正确判断,但少数学生方向辨别和量角出现错误,造成不同程度的失分。
第六题解决问题,题目不难,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失分较多的是第5、6小题,第5题把工作总量当做‘1’。第6题审题错误。建议教学时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尤其是基本题和计算,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试卷突出了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与现实生活经验有关的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大多数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也有不少学生面对稍难的题目,不肯动脑分析,认真解答,缺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看错数据等低级错误。这些问题,反映在教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灌输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在教学中,对稍有难度的题目,教师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探究,怕浪费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讲解、点拨取代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
2、“双基”与能力的培养,教学处理不够协调。由于“万变不离其宗”的旧观念作怪,往往注重了双基,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导致了学生学的是“花知识”,不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情感态度培养。
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建议各校进一步强化并深化校本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围绕教研主题认真开展教研,认真钻研教材,及时调整教师教学管理行为。
从学生答题中,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读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以及作业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唯一答案”、和“最优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读题意识,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注重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克服学生出现比较普遍的审题做题不细心,过于马虎的现象,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三
1、整体水平情况表
2、平均分情况分析
3、优秀率(90分以上)情况分析
本次检测中全校优秀率达57.93%,总体情况比较理想。其中优秀率较高的班级有六(6)、六(5)、六(3),优秀率较低的班级有六(2)、六(4)、六(甲)。最高优秀率比最低优秀率高了约23%,相差17人。实事求是的说,优秀率的差距过大是导致本次检测均分差距较大的最主要原因。这也再次提醒了我们在关注补差的同时,需要重视提优教学。此次检测的优秀率较高,与学校开设的数学思维课程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4、合格率(60分以上)情况分析
本次检测中全校合格率达到94.26%,共有30名学生不合格。其中合格率较高的班级有六(6)、六(3)、六(乙)3个班,合格率较低的有六(2)、六(4)班。最高合格率和最低合格率相差12%,即相差约7人。这一差距相对较大,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补差。
5、低分率(40分以下)情况分析
本次检测中全校共有6名学生低分,低分率为1.15%,有两个班级出现了低分学生。实事求是的说,低分学生的出现有时是教师无法左右的。作为六年级数学教师,必须正视低分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帮助他们提高,努力减少低分学生人数。
在本次检测中,生均失分为13.46分。
一、填空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关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如:把一要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几分之几米,3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二、判断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关于单位1"的理解(如:男生人数的3/5等于女生人数,是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这种表述方式与日常表述不太一样所致。日常表述: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3/5。
三、选择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正方体展开图的选择",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展开图较容易判断,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展开图缺乏判断方法的支撑。许多学生虽然做对,却都是使用剪纸后折叠的原始方法完成解答。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加强判断方法的教学。
四、计算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两大题:一是口算题中的"0.125÷8",主要是因为学生还不会将小数转化成分数来完成解答;二是解方程(8分),这更多是因为教材编排方面的原因,六上教材将《方程》单元安排为第一单元,这里教学的是整数乘除法方程。而后教学了分数乘法、除法的相差内容。在期中检测中紧接着在方程中将分数的知识安排进来,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分数类方程",故失分较为严重。一方面反应出学生的知识正迁移能力尚不够,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教材编排上的欠缺(如果将方程单元安排到分数单元后教学会更好);同时,也反应出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拓展使用仍然不够。
五、操作题与应用题部分的失分较为分散,系统性失分较少。在应用题部分失分略多一点的是第2、5、6三题。第2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审题时对关键的条件关注不够,仅完成了"一节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而忽略了3节这个条件。
第5题是一道"单位1已知的分数乘加应用题",失分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所致,题中第一个分数为"对应分率"而题中第二个分数为"具体数量",部分学生对两者的区分不清直接导致了算法上的错误。
第6题是一道"含有多余条件的长方体体积计算题",学生间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在此题解答中充分暴露出来了。在目前新教材编排中取消了"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日常教学中加强应用题教学的研究需要引起所有教师的关注。目前正慢慢形成的不良倾向是教师不会教应用题了,学生也不会做应用题了。
1、进一步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备课级以集体备课活动为载体,引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要求,提高自己科学运用教材的能力。教师在钻研教材、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还应肩负起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重任,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2、始终把数学思想方法放在重要的教学位置。
从学生的试题解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看到哪做到哪",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把握,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加工、处理,优化意识还比较淡薄,知识与应用"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数学的模型化方法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应用所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实践。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无数事实在证明: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会有产生的学习效果。
从本次检测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审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书写不工整导致失分的,这些都是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后果,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其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4、平时教学要坚持做到堂堂清、节节清。
堂堂清即要做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既要有协作式学习,也要有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保证每一节课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设计要精、要活、要有层次,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教学反馈要真实、落到实处。节节清指每小结学习之后,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形成性检测,及时了解每一节、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四
文学院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班应考人数73人,实际参考人数72人,平均分为75、95、从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最高分89.5分,最低分50分;80-90段30人,70―80段24人,这两段学生最多;60-70段14人,90分以上的没有,60分以下的4人。从总体看来,该班成绩分布合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一)试题内容分析
1、试题题型多样,题量合适
试题题型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按照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命题,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查。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论述题重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分析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语言分析和应用能力。
2、试题难度适中
本次考试依照考试大纲出题,既有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记忆考查的题目,又有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题目。试题的难度适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容易的占20%,较易的占30%,难度适中的占20%,较难的占30%。试题充分注意到语言学基本知识和语言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注意到适宜学生水平的发挥。例如义素分析、歧义结构分析等题目,可以考出各种程度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拉开成绩档次。
3、试题题目设计较科学合理
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上是:识记占30%,理解占30%,应用占40%。命题覆盖各章,既全面考核,又突出重点。各章题量所占比例是: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占20%,语音占15%,汉字占5%,词汇占15%,语法占25%,语言的发展、语言的接触占20%。试题设计合理,表述清晰规范,语言简洁明了,考查问题明确;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准确、具体。总的来说,符合试题设计的要求,没有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错误;同时为了配合学生的考研,注重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如用国际音标拼写古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由此可见,本套试题基本达到了要求的信度、效度,能够达到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典型性错误分析
从答卷的整体情况来看,客观题的答卷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填空题、名词解释这两种题型上得分较高,总体得分率应该在80%以上,显示了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性;但也有不少学生在这两道题上得分不高,例如填空题10分,有个别学生仅得1分;名词解释15分,个别学生仅得6分。究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教师平时课堂上补充的内容如“语义场”、“自源文字”等等不够重视,不记笔记,所以失分较多。选择题、判断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学生这两题的失分率在20%以下,说明学生对于给出答案然后进行选择或判断还是有较强能力的。分析题,部分学生只记住了干巴的要点,而不能通过恰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也有的学生虽然举例,但对例子不作分析,这些都说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都有欠缺。还有少部分学生语言文字不够规范:不通顺的语句屡有出现,错别字也是屡见不鲜。如“语义”写成“语意”,“家具”写成“家俱”等等。论述题,学生答题情况也是参差不齐,例如“‘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的两种根本关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不少学生仅仅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作了解释,罗列了一些和内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例子,并没有结合语言各要素作全面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分析问题和阐释问题的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
1、教学中要进一步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使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能准确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应着力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与训练。首先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等,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学生利用语言理论阐释语言事实的能力,并且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培养学生的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
3、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配合学生考研及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更新内容;及时向学生推荐参考文献,引导和提醒学生注意课外阅读学习,注意研究性学习,逐渐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促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以及日后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五
一年级总人数23人,考试总分1787分,均分为77.7分,及格人19人,及格率82.6,合格率为82.6%,优生率为40%。本次考试内容的分为十一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是本册教材的基础中重点。
总体成绩和上学期期末成绩相比只保持平稳考试阶段,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但和同年级比,我认为分相差不大,总体成绩还是落后的。
1.教师的经验不足,对新的教材理解不透。
2.对学生的书写抓得不实,造成个别同学书写差胳膊少腿。
3.答题粗心大意,有易漏的现象。
4.题型训练花样少,死板。
5.抓两头学生不够扎实,中间学生和特差生距离太大。
1.教师深钻年纪教材,熟悉年纪特点,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2.多看,多听适合年纪教学资料,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写字必须要求正确,规范。
4.在平时的作业,师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5.阅读教学做到以“读”字当头,多读,精讲,多练填空,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及言语积累。
6.多于家长配合,狠抓学生的书写。
7.重视单元测试,让学生多熟悉不同题型。
8.在班内形成以好带差,促进“互学互帮互进步”的新风尚。
在后半学期师要认真熟悉吃透本年级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要狠抓差生,特别是王海娟,马佳丽,力争期末考试成绩排列在平行年级中或者是中上。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六
本次试卷的覆盖面大,知识点小,能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大部分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重点考察了本学期学生所学的内容,体现了三个亮点:第一个亮点:迁移能力的检测。第二个亮点: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思考魅力。第三个亮点:巧设开放题目,展现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学生的答题分析,对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但不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最大的失误是学生对知识的延伸性没有掌握。从部分题来看,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严重。可见学生更多的时候只会简单的模仿,没有深层次的形成知识体系。例如:
第1题大题:口算
此题包括10小题,加减乘除算是都有,考察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从卷面看,学生正确率比较高。
第2大题:填空
此题考察内容覆盖面广、且具有典型性,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但个别题目对中下水平的的学生过难,如7、8、11、13题,错误多,扣分均在10分以上。
第3大题:选择
此题包括5个小题,这5个小题出得较好,能考察学生的能力,这几个题如果学生不去认真观察,不去动脑想,就很容易错误理解,尤其是第1小题确定方位,第3小题数角,错的多。
第4大题:判断
10个小题,覆盖了本册教材知识及概念,考察了学生对概念、技能的掌握情况,看似简单却错误较多,主要是学生不认真读题分析,找出判断的理由。
第5大题:计算
此题出错不多,大部分同学对基本计算都掌握了,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有马虎、不认真现象,就容易出错。如简便运算第3小题,部分学生少加79。
第6大题:作图
这个题考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二是平移与旋转。第一题95%的学生都正确,错的学生主要是没有理解题意。第2题,平移98%的学生正确,可是旋转,由于没有指定旋转点,学生错误较多。
第7大题: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此题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如:第1、5小题,这两题都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可从卷面看得满分的学生较少,中下水平的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认真审题,计算错误,步骤过多,难度稍大。
1、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做前仔细审题,做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2、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发挥学生的思维,形成解题技能。
3、对知识的掌握精雕细琢,直至学生灵活运用。
4、试卷排版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试题难易要面向全体,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
从这次考试中,我深刻体验到学生毕竟是孩子,如果用自己思考、记忆、解决问题地方法去灌输他们,只是事倍功半,学生也会顾头不顾尾,今后教学要多考虑学生,多考虑如何把握知识、运用问题,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七
文学院20xx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班应考人数73人,实际参考人数72人,平均分为75、95、从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最高分89.5分,最低分50分;80-90段30人,70―80段24人,这两段学生最多;60-70段14人,90分以上的没有,60分以下的4人。从总体看来,该班成绩分布合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一)试题内容分析
1、试题题型多样,题量合适
试题题型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按照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命题,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查。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论述题重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分析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语言分析和应用能力。
2、试题难度适中
本次考试依照考试大纲出题,既有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记忆考查的题目,又有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题目。试题的难度适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容易的占20%,较易的占30%,难度适中的占20%,较难的占30%。试题充分注意到语言学基本知识和语言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注意到适宜学生水平的发挥。例如义素分析、歧义结构分析等题目,可以考出各种程度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拉开成绩档次。
3、试题题目设计较科学合理
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上是:识记占30%,理解占30%,应用占40%。命题覆盖各章,既全面考核,又突出重点。各章题量所占比例是: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占20%,语音占15%,汉字占5%,词汇占15%,语法占25%,语言的`发展、语言的接触占20%。试题设计合理,表述清晰规范,语言简洁明了,考查问题明确;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准确、具体。总的来说,符合试题设计的要求,没有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错误;同时为了配合学生的考研,注重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如用国际音标拼写古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由此可见,本套试题基本达到了要求的信度、效度,能够达到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典型性错误分析
从答卷的整体情况来看,客观题的答卷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填空题、名词解释这两种题型上得分较高,总体得分率应该在80%以上,显示了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性;但也有不少学生在这两道题上得分不高,例如填空题10分,有个别学生仅得1分;名词解释15分,个别学生仅得6分。究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教师平时课堂上补充的内容如“语义场”、“自源文字”等等不够重视,不记笔记,所以失分较多。选择题、判断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学生这两题的失分率在20%以下,说明学生对于给出答案然后进行选择或判断还是有较强能力的。分析题,部分学生只记住了干巴的要点,而不能通过恰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也有的学生虽然举例,但对例子不作分析,这些都说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都有欠缺。还有少部分学生语言文字不够规范:不通顺的语句屡有出现,错别字也是屡见不鲜。如“语义”写成“语意”,“家具”写成“家俱”等等。论述题,学生答题情况也是参差不齐,例如“‘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的两种根本关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不少学生仅仅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作了解释,罗列了一些和内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例子,并没有结合语言各要素作全面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分析问题和阐释问题的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
1、教学中要进一步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使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能准确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应着力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与训练。首先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等,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学生利用语言理论阐释语言事实的能力,并且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培养学生的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
3、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配合学生考研及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更新内容;及时向学生推荐参考文献,引导和提醒学生注意课外阅读学习,注意研究性学习,逐渐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促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以及日后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八
一、试卷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试题的覆盖面大,难度比较适中。既考查了最基本的字母教学、单词教学,也考查了基本的句型教学。其中对单词的考查量最大。但本次试题没有听力部分。
第一题:正确抄写英语字母并排序。这道题考察了学生对26个字母的顺序记忆和书写。学生们能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正确书写。
第二题和第六题都是关于看图选单词,这一题失分率比较低,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图片选出正确的单词,但及个别学生没有全选对,原因可能是这部分学生对单词记忆不够扎实。
第三题圈出不同类的单词。此题考察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情况,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做的不错,个别学生失分原因是对单词记忆不扎实,处于模糊状态。
第四题单项选择。这一题学生完成的不错,失分率比较低。
第五题和第八题都属于情景交际,这部分题学生掌握的很好,几乎没有做错。
第七题正确抄写句子。学生能正确抄写,这一题失分率也很低,个别学生首字母没有大写导致失分。
二、根据此次考试出现的种种情况,我认为今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言功能的训练。词汇是句子、的基本单位,对词汇的熟悉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单词的教学要做到词不离句。
2、根据小学生学英语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句型操练时,要坚持“四位一体”: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抓住话题,联系语境,明确交际功能。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单一的教学根本适应不了小学英语教学。
3、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要紧扣教材,“死文活教”,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达到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的目的。
4、规范要求、强化技巧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传授知识要过细、全面,要求学生要从严,并对学生的作答技能进行规范化训练。
三、三年级学生总体水平还可以,学习兴趣深厚,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家长对英语这门新学科重视程度却还不够,不能有效的配合,督促孩子在家读书、看书。所以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因此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要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发挥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最大效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个别极差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在平时教学中我还应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帮助,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应该因人施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总之,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注重“双基”,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上多下功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九
1、试卷内容生活化、情境化。把知识点融于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基本涵盖本册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各知识点分布较为合理。主要有“分数的意义、 24时记时法、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作图和周长计算、加、减、乘、除法运算以及与这此部分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观察物体。
本试卷以《数学课程标准》为精神指导,内容全面,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深入浅出地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展现在学生的试卷中,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希望在命题中不要出现大家有争议的题目。如:填空题数角中出现了平角,选择题中照镜子的问题。这样的题目让老师和学生都很为难。
(一)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出,学生对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计算题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学生整体操作能力较强,运用所学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个别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有待加强。
(二)典型错题情况分析
1、试卷第二题“我会选。”中的第三小题出示五个小正方体堆成的立体图形,小强、小京、小红分别在物体的正面、右面、后面。提出“下面哪个是小红看到的()。”因为小红站在物体的后面,看到的是与正面小强看到的图形呈左右相反的图形。很多学生选择了小强看到的图形。这说明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与分析能力还比较弱,观察物体时辨认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能力有待加强。
但是本人认为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假如本题把“五个小正方体堆成的立体图形”改为生活中的实物,如“一个带手柄的杯子”、“一辆车”、“一只猴子”等等,更能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特点。
2、试卷第二题“我会选。”中的第五小题“照镜子时,离镜子越近,镜子中的物体就()。a、越大b、一样大c、越小”老师们对于选项a和b出现了争议。
最后考研组经讨论决定从不同角度思考,选择a与b都是正确的。
1、针对一些学生不能认真仔细审题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理解题意的训练。
2、针对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意义理解不够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十
五年级两个班共有82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我班41人,总分是3108分,平均分是75、8分;及格率为80、49%,优秀率为46、34%。
1、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选择题、应用题。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等低级错误。
二题:共5道判断题,每题1分,错的较多的是2、3小题。原因是2小题也是观察物体的空间思维较差。3小题概念理解不清。
三题:选择题5道,还比较理想。
五题:共6道小题,每题5分,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思路清晰,能否准确地进行解答。特别是考察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能力。这部分的得分率低于其它部分,能拿到满分的学生不多。第2小题失分率50%,原因题意弄不清楚。
1、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的培养。
2、精用教材,因人而教,做好各层次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辅导。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素质和水平。
初三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报告6
在实施高效课堂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要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在4月20日举行了期中测试,本次试卷命题即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难易适中,覆盖面广,科学性与代表性强。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下面就将本次数学试卷统测情况进行分析:
(1)本次考试应考人数24人,实际考试人数24人,平均分43分,优秀人数1人,1人为86分,优秀率4、17%,良好人数3人,良好率12、5%,不及格20人,均为52分以下,不及格率83、3%。充分反映出一个问题,本班学生数学成绩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培优补差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补差。这次考试也有一些同学进步较大如:石云翔、莫乾海、李资莹、梁珊珊。
(2)卷面分为四大板块。
基础题、计算题、操作题、解决问题四大板块,从基础的概念入手,由简到难的过程,难易适中,有较强的科学性与代表性,试题内容注意突出时代特点,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灵活性,能力性,全面性,人文性的出题原则,提高了测试水平。
(3)答题情况分析。
由于本人参加了监考和阅卷,对学生答题情况从这几点来说。
1、试卷完成情况分析:本次考试,从分数的分布情况和了解学生答卷情况看,整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好,但个别同学的应变能力比较差,一些变形的题目不能随机应变。如(判断题的第4小题)。学生整体完成较差的为解决问题,特别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能较好的判断题目中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导致方程错误。
2、存在的问题
a、多数学生在计算中,尤其是在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存在较大的失误,还有就是在解比例时,存在一些小小的失误如:忘写“解”字,解题步骤不规范。
b、个别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题型理解还不够透彻。
c、学生中优差程度悬殊。
d、练习中,题形变换不够;学生孤陋寡闻。
3、改进的措施。
a、加强计算训练力度和有效方式,提高计算速度和质量。
b、注重平时的培优补差,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
d、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以问题作为教。
我和数学组的多位数学教师在一起针对试卷中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深刻反思了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改进措施如下:
“课标”中提到“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课标”中也提到“应避免繁杂的运算”,但是基本训练还要坚持,计算还应该达到一定的速度。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要经常地、有计划地坚持训练。
思维训练就像口算训练一样,要经常地、有计划地进行。因为现行教材中的题目都比较简单,难度较小,学生遇到灵活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转变教学观念,用足,用活教学资源,做到数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数学化。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一定会感觉到生动有趣。这样做可以有利于学生(至少是一部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比如“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问题”,让学生知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固然很重要;但是让学生经历发现这一规律的过程就更为重要。试卷填空题中的第10小题失分率最高,是77%;值得我们深思!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就必须让学生经历发现这一规律的过程。
“课标”中多处提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玉仁教授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不难,难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这样的问题在平日的教学中是被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培养,这样的实践活动我们开展的还不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还有待于加强。
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学习有困难”的。造成他们“学习有困难”的原因很多,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他们既然在我们的班级中学习,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更多地关注他们,注重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教学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有赖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以更为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十一
七年级数学试卷是一份知识覆盖面广、基础性和创造性都强的试卷。它集检测反馈与训练提高于一体,对实践新课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考生答卷基本情况
(二)知识分布
第二章有理数(14分):其中填空题第1、2、3题,共4分;选择题第13、8题,共2分;计算或化简第17(1)、(2)题,共8分。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19分):其中填空题第4、5、6题,共5分;计算或化简:第17(3)、(4)题,共8分;解答题:第26题,共6分。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19分):选择题第1题,共2分;简答题第19(1)、(2)题,第24题,共17分。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14分):选择题第12题,共2分;简答题第21、25题,共12分。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34分):填空题第7、8、9、10题,共6分;选择题第14、15、16题,共6分;解答题第20、22、23、27题共22分。
1、公正性和导向性并举。
试卷中第17题选自课本71页第8题(1)、(2),试卷中第18题选自课本108页第6题(5),试卷中第20题选自课本199页第3题,试卷中第21题选自课本169页“试一试”第3题改编;试卷中第22题选自课本212第11题改编。以上各题共占37分。这样考查,体现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导向性。
2、基础性与创新性兼顾。
前面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双基”的掌握,难度不大,这体现了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解答题第17、18、19小题,是计算,主要考查学生对运算的掌握,因为准确迅速的计算是数学学科的基石。解答题第24、26小题都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题目,这充分体现了“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数学问题是源于现实生活”的理念。填空题第9小题是用地理知识结合数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数学理解的能力。这就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全套试卷易中有难,充分达到了通过考试来评价的目的。
1、对基础知识(主要是计算)的运用不够熟练。
2、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出错。
3、某些思考和推理过程,过程过于简单,书写不够严谨。
4、对于知识的迁移不能正确把握,也就是不能正确使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次考试,重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使学生普遍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素质教育是重基础的.教育,越是科技突飞猛进,越是要重视基础,基础中所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想使人的能力具有迁移性。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离不开过硬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同学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有所收获”。
本次期末调研考试数学试题是“稳中求活”。新课标中新的教育理念有充分的体现,本次考试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概念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确实是一份好试卷。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十二
全卷共26道题,覆盖了<数学课程标准中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的覆盖率也较高,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主观性试题的类型丰富:开放题、探究题、应用题、操作题、信息分析题等占一定的分值比例,题型结构搭配比例基本适当,各知识点分值比例分配比较合理恰当,总体难度和难度结构分布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校平均分:79、9,优秀率:47、9%,及格率:90%。其中初二(1)班得分情况如下:
93%94%85%92%84%73%63%
填空题(1—11)和选择题(12—20)均为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从统计考生答卷情况来看,对于大部分小题考生的得分率普遍较高。某些试题涉及知识虽然基础,但背景新颖,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考试结果表明,对于这样的试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能力上的欠缺。例如:第19,20题。第7题学生往往讨论不全面只解答一种情况漏第二种情况导致失1分,所以填空题能得满分的考生不多。
第21题是基本根式运算题,虽然涉及到化简根式,但情形简单仍不失基础性。第22题以正方形网格为背景,设置了基本作图,在对图形的操作、思考等活动中考查学生对图形与变换,平行、垂直的理解,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第23题各问题的难度层次分明,逐级递进,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第24、26题由于配置了应用背景,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自己在从事观察、数学表达、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方面的能力,因而本题也较好地考查了过程性目标。第25题考查的内容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分类、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内涵比较丰富,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可以说,开放与探究是本试卷的亮点。
数学试卷呈现出许多新意,重视试题的教育价值的功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既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又给学生创造了灵活、综合地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探索思考的空间与机会。
(1)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试卷内容既关注了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也关注对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查。着眼于考查学生在计算、空间观念等方面的领悟程度,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与能力,整卷的题量适度。
(2)关注对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试题的教育意义
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否具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数学建模能力,是否能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用严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3)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突出数学思维过程的考查
在本试卷中,第7、25题为开放性问题,第23、24、26为探究性问题。其中,第23题从形式到内容都较为简单,涉及的数学知识为正方形、全等、垂直等,但不同的考生会做出不同的解答,从考生的答卷中看,绝大多数考生都能顺利完成。
20xx———20xx学年度八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在总体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视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也关注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注重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关注了对获取数学信息能力以及”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的考查;关注个性化评价;同时也注意了试题的教育价值。特别是重视几何书写及计算量的增大为我们以后的教学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但试卷中若能不出现重复题考查如:1与2,23、24与26等,三角形全等知识少考查一点,四边形知识多考查一点,试卷将更趋于完美。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篇十三
今次测验卷计算题部分分两类,第一是口算,口算部分采取小组合作形式,题目难度适中并偏向容易,所以学生得分都比较高,口算平均分为18.5左右,但遗憾得是,我觉得这份题没有分数和小数口算,知识面还不够全面。第二是列竖式计算,分两类,第一类不需要验算,第二类要求验算。这两道题得分比较高,但70×53何272÷3这题,有小数学生出错。
试卷第三大题是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其中比较简单,出错率小的题目有1、2、3、4、6、7、10、11,而5、8、9题出错比较多。其中第五题考察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第一小题第二个空“从家到学校600()”,部分学生由于复习时做习惯填“千米”,在做题时在此出错。第八题要学生先测量再填空,考察了学生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部分学生没有弄懂题意,同时,造成失分的`原因还有很多学生不写单位,这也是我们老师在复习时没有提及到的,这以后需要改进。
第四大题是选择题。考察了学生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知识,乘法的估算知识,闰年二月天数知识。其中第5题出错率比较高,部分学生选择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主要没有发现第二个图形多出一小格。
主要考察了平移的知识。第一小题基本上都得分,而第二小题还是一个难关,全级四分之一的学生出错,主要是没有移够格子,移多或移少。
这一部分共有五道题,分别考查了两步计算、求平均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单位转换以及与年与日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小题:是典型的除法两步计算应题,学生大多数使用208÷2=104(只)104÷4=26(只)这种方法,小数同学使用2×4=8(人)208÷8=26(只),而极小数学生使用了208÷4=52这一个算式,没有弄明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小题:提到了计划“一个月”,但实际图中的条件不是30天,而是23天。部分学生条件反射,一看到“一个月”便不假思索,给你来个30天,结果就是20×30=600。每个班独有5到8个这样的学生。
第三小题:题目其实就是铺地砖问题的形式转变。测验卷出现过类似题目,复习时也三番四次强调过(我太罗唆了),所以学生印象深刻。知道先算好一个砖面积。但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是出错,由于题目全部属于文字,而且有三个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可是有点难度呀!(希望出卷的老师要注意,以后要把问题分开来写,行不行?)所以部分中下生不管你“三七二十一”,给你来个30×7,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曰:题目只有两个数字呀!不错,还知道用乘法。
第四小题:做得比较好。
第五小题:统计与求平均数。统计图属于条型统计图,其中1、3、4小题做得不错,而第2小题不少学生算出总数32后直接填写在括号里,没有求出平均数。这里属于平时没有认真要求学生认真审清题目。
总的来说,今次期末考试,我校三年级基本上完成任务,取得的成绩也比较理想。复习工作也比较到位,很多类似的题型都在复习中提到。但部分知识也不较扎实,尤其是后进生还没有完全转化,仍然有四个学生不及格,而且有3个学生低于50分,这是下阶段要努力的。下一学年,我们级组将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88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