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公共产品的论文(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7:50:14
最热公共产品的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0-29 17:50:14     小编:HT书生

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成长轨迹。避免总结过于主观和片面,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角度。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拓宽思路,提升写作水平。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一

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让人们目不暇接,人们在拥有了如此多的海量信息之后,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人们不可能完全的接收,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接收,而其他信息就成了误用信息,每个人利用的信息都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利用信息的分类化,人们在利用信息时的要求更多,渴望在第一时间里获取最专业的、最优质的信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这种服务内容的高要求下,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让人们在查找信息时更加地方便快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与时俱进,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在服务内容上更多更有用,更贴近人们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2.2服务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服务的质量,服务的质量也是某一产品中的价值,不一样的服务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就拥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让人们接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百度、谷歌、有道等搜索引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变懒了,人们在需要信息时追求获取信息方式的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所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要让信息的传播沿着快速、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利用信息的终端也更高,便于人们随时随地地利用信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让用户能够快速地获取到多方面的信息,能够在很多移动终端中获取信息。

2.3服务结构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信息,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方式很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结合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轻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根据这一现实,积极地改变自身服务的结构,在信息的方式上进行改变,让人们在利用信息时更加轻松方便。服务结构中还有一点就是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也要提供突出自身特色的信息,逐渐地改变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认识,逐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语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人们生活在狭小的地球村中,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更为便捷。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让人们在利用信息时方式更多,利用起来更加的快捷。在这种形式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弱势逐渐表现出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主要责任者,承担的任务重大,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结构,构建社会文明、社会文化。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二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三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指政府和其他供给主体向主要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和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业的职业农民提供的,用于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特别是生产中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特征的各类生产性消费(吴春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和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依然存在,由此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文对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分析

由于各种公共品量纲不一,对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的衡量,主要从财政支出来反映。在宽口径上,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可以从财政支农投入来衡量。国家财政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总量增长迅速,但是在财政总投入中的比重却下降了。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完成。由表1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在农业上的投入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增长数量十分可观。短短时间里,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就增加了8倍,绝对增长数达到2825.4亿元,接近于1990年全国的财政收入。但是,财政支农的大幅增加是建立在国家财政迅速增长的基础上的。农业支出在国家总财政中所占的比例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1991年,这一比重高达10.26%,成为除(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国家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投入巨大)最高的年份。进入21世纪,这一比重长期低于8%的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从窄口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可以从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来表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量增长,但是在基本建设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波动较大。1990-的16年时间里,国家财政在农业基本建设上的投资呈较显著的上涨趋势。1990年不足70亿,到20达到504亿元,年均增长41%。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41.8亿元到“九五”时期的3143.2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九五时期我国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实现了一个飞跃。根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可以得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年均增长幅度是高于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尽管如此,由于比重太小,仍无法改变农业公共投资总量不足的基本事实。

二、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产品结构分析

按照公共产品的性质分,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分为“软”生产性公共产品和“硬”生产性公共产品。“硬”生产性公共产品包括大江大河的开发治理,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农田改造,环境治理,农村水利灌溉系统,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等。“软”生产性公共产品包括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信息系统等。

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硬”件来看,1990年后反映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主要硬件指标均呈明显增长趋势,如下表3。国家财政在水利基建上的投入不断增加,16年来灌区增加531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增加679万公顷,水库建造2462座,除涝面积年均增长0.6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年均增长5.25%,治碱面积年均增长1.37%,堤防修建6万公里,农村发电量年均增长16%。节水灌溉面积从的2035万公顷增加到年的2243万公顷,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从20以来都在百万公顷以上,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率稳定在66%左右。中低产田改造从1988以来累计47091万亩。

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软”件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十分不足。一是科技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太低。从政府科技投入占国内科技投入经费的比例来看,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占gdp3%的`科技投入纳入占领世界科技前沿阵地的发展战略,而我国尽管科技投入年增长速度大于发达国家,但由于投入基数小,绝对值增长小,投入总额为美国的1/16,日本的1/7。全国研发经费支出1520.1亿元,仅占国内gdp的1.3%;,仅占国内gdp的1.4%。二是农业科技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太低。发达国家注重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倾斜,保证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高于或与政府总科研投资强度持平,而同期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政府拨款)投资强度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仅为总的科研投资强度的三分之一。在20.1亿元的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农业科研经费为85亿元,仅占全国科技总投入的5.6%。三是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太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高达1.5%-2.0%,同期我国仅占0.17%-0.19%,是世界上农业科研投资比重最低的,明显低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1985-2003年,农业科研总投入13.55亿元增加到85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0.45%,年均增长率3.8%,与农业gdp占全国gdp的15%极不相称。而且,由于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层次多,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投资经费,又因分散管理和中间环节流失而大大削弱了经费的使用价值。四是农业科研经费直接投入科研的比重太低。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仅为3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强度的2/3,为发达国家的1/5,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我国人均科研经费2.3万元,而美国和韩国分别达到82万元和48万元。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重“硬”轻“软”。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制约了农民对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的有效表达;二是受我国政府官员政绩考察机制的影响。最终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供给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对上级要求考核防洪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公共产品设施项目,而不愿提供农业科技推广、信息系统等“软”公共产品,而“软”生产性公共产品正是农民最需要的,对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为关键的一环。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等,根据笔者对湖北省的调查,农民反应普遍较差。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有行政色彩,农民参与度较低;二是科技下乡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多停留在宣传层面,且农技人员数量有限,农民获得的实际技术指导较少。这种重“硬”轻“软”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不仅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内部结构失调,还导致供给成本高、增长无序的现象,阻碍了农业健康发展,并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结论与讨论

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上来看,国家财政在农业上的投入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增长数量十分可观,绝对数的增长达到空前的规模,但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其增长速度赶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但由于比重太小,仍无法改变农业公共投资问题不足的基本事实。从产品的性质上来看,重“硬”轻“软”的是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长期来看,国家财政应调整农业投入在整个国家财政中所占的比重,增加“软”公共产品的投入。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四

关键词:公交公共产品安全

现代社会,公共交通日益便捷,公交车被人们誉为城市之舟,承担着城市交通运输的重任。但是,目前很多城市中公交车辆的安全性还存在诸多问题,既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和居民出行的安全性,也违背了“以人为本”交通理念,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交车是一种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以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最为代表性,即“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按照萨缪尔森的阐述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公共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2)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3)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原则,但是排他的成本极高。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或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在其著名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因素的公共产品是纯公共产品;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而现实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称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根据上述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可以判定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共同平等地乘坐公交系统,其消费行为具有大众性、共同消费的特点,任何人对公共交通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交产品的消费,即其具有非排他性;另一方面,城市公交有运营成本,每一位想要获得城市公交使用价值的人必须付费,而当公交车出现满载,就会存在边际拥挤成本,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

二、公交车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公共产品的安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石。但近年来,全国频发公交车安全事故。公共交通本身及由其带来的危害,一方面是由人的麻痹大意和对其危害程度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人对此项技术的认识不足、掌握不全面和此技术的不成熟所造成的。人对现代技术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不计后果地完全享受现代技术给人带来的舒适、便捷,而忽视了这种由人的知识堆积出来的技术成果也因为人类知识的不完善存在着某种缺陷。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基于这种局限性,人们便会不恰当地使用这些技术成果。公交车况的不安全缺陷主要包括刹车失灵,轮胎爆裂,方向盘转动不灵等。刹车盘铸件属薄壁小件,技术要求高,而国内生产出口刹车盘的企业,大多采用手工造型,冲天炉熔炼铁液,成分变化较大,给生产技术管理和铸件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刹车盘铸件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气孔、缩松、金相组织不达标等缺陷。汽车轮胎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和运营效率,但轮胎的保养和翻修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三、消除公交车安全隐患的措施

首先,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离开技术,人不可能脱离技术而生存。技术的本质与最终归宿是为人服务的。但人类又不能局限于技术或受制于技术,而是应该超越技术本身,追寻人性,追寻人的生存价值。“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城市公交安全评价制度,制定安全评价标准,并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从管理体系上强化行业主管与公交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使企业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

其次,加快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完善公交安全技术体系。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正、负外部效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技术的.消极后果是人引起的,最终还要靠人去解决。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任重而道远。目前大多数公交公司的运调管理采用的仍是靠调度人员手工填写路单来发布调度命令,在固定站点设定一些监督岗,公交车辆到达监督岗进行到达时间登记的方式。在公共交通的使用上,政府应该鼓励公交公司采用新的技术促进公交智能化,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加快推进公交企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步伐,提高公交企业的运行监管技术水准。此外,要督促各公交企业继续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机构,逐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最后,定期安检,完善汽车召回制度。车辆安全检查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措施之一。应根据车辆载客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进行定期的安全技术检验。一旦某个或者某些部件操作异常,应及时到公交车维修场进行相关的维修,以保证公交车安全行驶。政府部门是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和监督者。缺陷汽车召回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社会公民安全环保,维护消费者权益。10月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此后国家质检总局也公布了《缺陷汽车召回专家库建立与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调查和认定实施办法》和《缺陷产品检测与实验监督管理办法》等四部配套实施细则。在召回制度约束下,制造商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从而使公交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也给人们出行打开安全、方便之门。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五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品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集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企业除了传统的存贷款需求之外,更加注重账户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安全高效的收付款服务、灵活的集团内部资金集中和调剂使用、多渠道的富余资金理财增值服务、便捷的短期融资方式、完备及时的信息服务以及丰富的电子服务渠道,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呈现出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趋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带来的成本节约、收益增加的效果普遍得到认可,it技术的发展、erp和财资管理软件的运用为企业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此外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国资委等主管部门也明确要求“建立适宜的资金集中结算、统一管理模式”。

另外,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不断多元分化,金融脱媒日趋明显,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银行传统业务空间和利差空间不断收窄,盈利空间日益压缩。因此盲目追求资产规模扩张的传统粗放型经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农行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经营战略转型要求农行建立资本占用低、风险敞口可控、股东回报率高的新发展模式,现金管理业务作为低风险、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农们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服务“三农”、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金管理业务简介

一、现金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创新,现金管理业务的内涵更趋丰富,农行现金管理业务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现金管理业务是以法人客户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资金流动性管理为核心,将账户管理、收付款服务、资金归集、融资和理财服务、贸易融资、信息服务等进行有机组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方案,以协助客户提高资金收益、降低财务成本、加强风险控制。现金管理业务是通过现金管理系统来实现的,现金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实现现金管理各项业务处理平台。

现金管理业务有以下特点:

——高技术性:一揽子服务必须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

——排他性:现金管理业务核心是利用银行的网络系统帮助企业管理资金,以此要求将企业的财务系统与银行的网络系统有效连接,深入渗透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程度垄断。

二、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

农业银行属于最早一批研发推广现金管理业务的国内银行,自2002年开始研发推广现金管理业务以来,业务发展迅速,产品不断丰富,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现金管理服务提供者。现金管理业务是农业银行最具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对公业务拳头产品,农业银行利用现金管理产品成功营销了一批长期难以介入的国内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包括铁道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ibm、巴斯夫等,目前全行上线的跨国公司、全国性和区域性集团客户上千家,其中尚未包括许多使用了部分现金管理产品或服务的中小客户。

农行现金管理业务的营销理念是“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现金管理服务不应被动的响应客户需求,而应该本着为客户着想的原则,主动分析客户行业特点、资产规模、治理结构、结算特点、成长阶段等特性,协助客户分析现金管理需求,设计个性化现金管理解决方案,以现金管理为抓手,结合理财、代理业务、供应链融资、卡业务等延伸服务打造产品包,提供高附加值的综合金融服务,真正让客户体会到是在为其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而不是在推介银行产品,不断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依赖度。

同时,一是要设计产品坚持需求导向。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相应产品,为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改进技术手段,而不是从银行内控制度出发设计产品强加给客户使用。二是客户营销追求需求覆盖。客户营销能否战胜对手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决胜于5%),取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取决于一般性无特色需求。

农行现金管理业务于2009年进行了全面提升,形成了品种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本外币现金管理产品体系,并推出了“行云•现金管理”新品牌。“行云”由水升腾汇聚而成,又回归润泽大地,象征了财富的汇聚和价值的传承。农行现金管理就如“行云”一样,帮助客户顺畅地实现资金调配和财富聚合,追求资金管理的最佳境界。

行云logo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六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论文提要: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是以体制外供给为特征,形成了供给不足和结构扭曲,为此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新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基本框架,并探讨了实现这一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的具有消费的共同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现状,采取科学方法促进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构建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弊端分析

现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制度框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还是农业改革时期,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都陷入了相同的困境,其深层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二元化”发展模式和体制所造成的。由于实行的是“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性发展战略和政策,因而形成了城乡有别的重城轻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基本制度。这一制度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1)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供给是其根本特征

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殊性来看,由于其所处的地域广阔性(广大农村地区)和分布的分散性,决定着政府必须具备雄厚的'财力和完善的决策及监督机制。但是不管是人民公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在长期的工业化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中,政府没有雄厚的财力和健全的机制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而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无不体现了一种体制外的特征。

第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筹集的体制外特征。在目前我国公共产品提供的职责划分上,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公共产品。而履行与农民收入增长及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所需的费用并不能由地方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的制度内财政收入完全负担。由于农业税的轻税政策,因此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县、乡政府的财政力量十分薄弱,财政缺口大。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既要履行法律的职责,又要提供公共产品,因此通过制度外筹集公共资源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人民公社时期,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刚刚步、资本原始积累的匮乏时期,农村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公社内部解决。由于政社高度合一,公社具有很强的统摄农村政治、财政的权力,再加上当时国家很困难,为了支援工业建设,农村就由农民出工出劳,自己想办法满足自己低层次的需要,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经费就不进入国这家公共收支系统。人民公社解体后,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成为农村基层政权,并承担起本辖区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但是,新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筹措制度并没有进行根本的变更,仍然沿用人民公社时期的供给体制,随着公共产品种类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公共支出的不断增加,乡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费用远远不能解决供给问题。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运转,乡镇政府就不得不强行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和劳动,农民以制度外的方式承担着绝大部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体制外特征。在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下,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少农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渠道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都是由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为民做主”。农村基层政府作为一级组织具有独立的利益,它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与农民的要求并不相同。为了达到基层政府的目标,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往往不对称,供求矛盾突出。与城市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公共产品的分散性、局限性和投资的周期长、见效慢,从而造成地方政府官员决策的短期行为。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外部性使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不能统一,缺乏激励机制,最终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出现数量上严重不足和结构上严重失衡的特征。

(2)体制外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由于县乡政府制度内财政收入有限,制度外资金投入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有效的激励,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农村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软”公共产品无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村法律政策供给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农村准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教育供给严重短缺;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很不完善。比如,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和医疗状况,使得农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大大落后于城市.。据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4岁;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寿命75.21岁,农村居民人均寿命69.55岁,前者比后者高出5岁多,相当于发达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

(3)体制外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外部性,供给者和消费者目标并不一致,因此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严重失调。供给结构的失调主要表现为严重的“重硬轻软”和“重准轻纯”。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对上级要求考核的农村电网改造、交通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千方百计地组织资金加以实施,而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等“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没有太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比纯公共产品的范围大,因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比较重视,如对需要达标的乡村公路、自来水设施等,即使没有钱也要从对农村的摊派中收取资金进行建设。而对于涉及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并不热心。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而不需要的公共产品却存在供给过剩。这样本来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利用。当前,由于体制外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期作用,使得农村纯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农村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软”公共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法律政策供给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教育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保障很不完善。相反,农村却“政绩”工程过多,政府机构臃肿,人员供给过多,基层政府制订的干预农民生产的政策供给过多。

2.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新框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一背景下的全新发展战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在全国全党已经形成共识,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进行重构,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中必须构建如下的基本框架:

(1)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供给为体制内供给。

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供给、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和供给结构扭曲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独立的公共品供给的二元结构,破解二元结构,就必须以坚持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七

摘要:公共关系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反映在教育领域中,最初以课程的形式进入学校。学校公共关系就是学校科学地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沟通的手段,在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人和环境的艺术。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校对象内容

1学校公共关系的源起及发展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至今百年历史。现代公共关系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从理论形态看,公共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或管理哲学,其核心是任何组织必须打破利益关系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公共关系反映在教育中,最初以课程的形式进入学校。1924年,美国学者伯纳斯首先在纽约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专业课程。1985年以后,我国许多大学也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传播系设立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此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开始招收公共关系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教育工作步入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阶段。学校公共关系,是这样定义的:“就是学校科学地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沟通的手段,在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人和环境的艺术。”

2学校的公众对象及学校公共关系的内容

公众,是指那些有共同目的、共同利益、相近的意识形态的人们。这些人松散的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成为公众。学校的公众对象就是具有上述特征并与学校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们。

学校的公众对象可以按多种特征来分类。按对象的重要性可以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首要公众的利害关系最大,最需要学校方面下工夫做好工作。按主体地位可以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指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其与学校联系最为密切;外部公众则是指学校外部的、与学校工作发生种种联系并产生影响的那些公众。

根据公众对象的分类,学校公共关系包括以下内容:

2.1对教职工的公共关系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教职工的辛勤工作来完成,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学

校内部环境,才能调动各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通过他们搞好对学生和对校外的公共关系。比如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学校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其把学校的工作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原意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对学生的公共关系

学生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学校存在的意义所在,而学生又是处在各方面都在无时无刻发生变化的时期,所以搞好对学生的公共关系是重中之重,有着特殊的意义。

2.3对家长的公共关系

家长是学生的直接监护人,作为与学生最亲密接触的人,做好他们的工作对于整个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对家长的关系是一种将家长视作被动客体,如今这种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家长不单是学校的“客户”,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更是学校工作质量的评价者和学校声誉的传播者。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也就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军。

2.4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公共关系

学校与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是下级同上级的关系。其基本点是获得上级机关的理解和支持导。学校不应该被动的与主管部门发生联系,应积极主动的与有关上级沟通情况,赢得上级的了解和支。特别是当学校工作遇到困难,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需要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更要增进联系,以期得到必要的协助。

2.5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

从实践形态上讲,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它在全部学校管理活动中无处不在,扮演着润滑剂与催化剂的角色,并发挥着“内促团结、外求发展”的作用。

(1)监测环境、收集信息

学校各项工作的处理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下,不可避免的受到内部外部多方面因素的不断影响。学校公共关系所肩负的职责之一就是全面而准确地、及时地把握环境的变化,客观的搜集和整理与学校相关的信息,为分析学校工作的优劣得失及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分多少提供较充分的资料。

(2)分析信息、协助决策

信息搜集是为对其分析做的必要准备,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预测发展趋势,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做出判断和及时有效地应对措施,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3)传播信息、争取外援

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管理的开放化和民主化。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学校的管理决策、措施、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某些事件公布于众,才能争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4)协调关系、广泛交往

学校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阶层利益之间的差异,会使学校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学校公共关系就必须做好学校内外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使他们的工作关系和谐融洽,使各方面的力量能步调一致的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服务。

3小结

有关学校公共关系的研究仅二十几年历史,但却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质和研究意义。加强学校公共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八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人们参与度极高的传播环境,但目前对于网络传播的概念,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美国的《连载》杂志中,曾对网络传播进行过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我国学者曾表示,网络传播的概念在不断演化,它在今天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随之还会有新的形式出现,跟网络、计算机相关的,都可以称之为网络传播。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将网络传播定义在互动、数字这两种领域当中。

1.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网络传播促进了传播主题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中,传播主题通常都是专业的新闻机构,从结构上来看,发布信息的主体较为单一。网络传播的出现使人人都可以参与传播,他可以是社会中的每一位民众,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传播当中,谁都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网络传播有效地打破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信息发布形式,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信息,实现个性化选择,受众逐渐成为了驾驭媒介的人。

1.2传播的互动性

网络传播具有超强的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当下的网络传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互动性。传统传播环境中的信息传播大多都是单向的,传播媒介无法有效、及时地获得受众的信息反馈,受众也无从发表意见。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这种传播是不再局限于单向,它可以朝着双向、多向的方式发展,传播信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例如:在新*微博上有一条新闻引其受众关注,那么受众就可以参与下方评论,发表自身意见,让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有效地了解到受众的反应。

2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

2.1网络传播环境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影响

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利用网络环境建立企业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关系囊括了组织、人际、大众传播等诸多传播方式的优点,不仅可以以最省时的方式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同时传播的范围更广,信息容量也更大。所以,企业应充分地利用网络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企业的公共关系与以往不再相同,它不再是一种单一的信息交流传递过程。在多元化的信息背景下,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沟通渠道。企业是否可以在网络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脉络,也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质量。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发展还不够成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网络竞争中,不再是同行的竞争,更有其他行业的竞争。所以,在网络传播环境当中,它更需要企业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此来推进行业的优化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为企业的公共关系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2.2网络环境中建立企业公共关系的要素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其中有着海量的数据,在社会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企业通过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可以更加快速、全面地掌握企业舆论的主导权、主动权,更有利于企业塑造形象与品牌。网络用户通常是可以熟练操作网络的人,一个企业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人们的关注度。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企业的形象、产品,与企业展开相关的沟通与互动,这更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可以以此来提升人们对企业的关注度,使其拥有正确的认识,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赖,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3网络环境中企业公共关系的平台

在网络中,企业公共关系的平台多种多样。其中一项就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讨论平台,来提高人们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允许广大的网络用户进行讨论,以丰富信息作为载体进行交流、传递,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充分体现出“公开性”的告知原则。在网络中,公众不仅仅是企业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反馈者和制造者。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很好地为企业建立公众纽带,也会给企业带来舆论灾难,企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作用,树立完美形象。

除了讨论平台,微博与微信平台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公众关系平台。微博中庞大的数据和良好的互动效果,让其成为了网络互动的最佳场地。微博中的用户通过个人的看法和感受,及时与新闻互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对于企业的形象树立也有极好的推动作用。微信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软件,企业加强微信平台的构建,通过订阅号的发布,可以帮助自身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内需外求的紧密结合,以此来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结语

网络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积极建立站主动建立公共互动关系。在传统的企业公共关系中,企业大多通过纸质媒体或者电视广播向大众单向传播,来建立公共关系。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将公共关系投入网络环境这个大背景下,密切保持与受众的联系,为企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茹.网络时代我国企业公共关系新闻优化传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xx.

[2]牟意.论网络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xx.

[3]顾芷瑄.论企业形象与企业社会责任[d].上海:复旦大学,20xx.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九

杨维芝,冯毅(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8)

摘要: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与此同时,也在许多地区存在着增产不增收,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下降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性缺陷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强化和优化政府供给的主导地位,以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为辅助,引导农民形成新型合作组织并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经济选择。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创新;制度缺陷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下移

长期以来,从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上看,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而地方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却完全由农民来承担,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通过政府权威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最终落到乡政府和农民头上。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除大型水电建设外,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交给县、乡政府,不再通过拨款加以支持。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县、乡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锐减。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但这些事权目前主要由乡政府以及村承担。这样做的必然后果是乡镇政府事权大于财权。另外,全国的乡镇多数财政困难,无力承担和提供农民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公共产品方面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总量供给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总体在不断增长,但不论是生产性的基础设施还是生活性的基本保障,供给都相当薄弱。我国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老化,勉强维持运转。供给的不足主要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决定了在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有明显的非农偏好,资金更多地投向了城市建设上。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现更是非常明显,公共产品的供给政策长期向城市倾斜。如城市基础建设全部由国家承担,农村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即便是农村生产与生活急缺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也主要依靠农民自己集资举办,有关数据显示,历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还呈现递减的趋势。此外,城市居民和职工一般享受公费医疗与养老保障等待遇,而农村居民医疗则基本上属于自理和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绩的偏好,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往往愿意提供一些短期内见效快,容易出政绩的产品,而对于需要大量长期投入具有战略性,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却不愿提供。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投人中用于农业科技的部分比重一直偏低,在7%到8%之间徘徊。目前大部分农村急需良好的大型水利浇灌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以及良种的培育,但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当匮乏。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一和强势,提供公共产品的各个公共服务部门不存在竞争导致的。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二元经济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这种差距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明显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由此可见,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依然存在一条鸿沟,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依然是重城市居民而轻农村居民。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继续扩大,使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还是低微。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制度性变革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扩大内需,拉动农村市场消费

作为占总人口绝对数量的农村市场应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但近些年来,由于公共产品财政投入不足且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农民负担比较沉重,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这直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能力,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消费需求无法转为现实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了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增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给农民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预期,可以有效扩大内需。

(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增速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落后的制约,相应地农民收入增长也就受到一定制约。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为农业增长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良好的教育服务、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畅通的农业信息渠道将帮助农民提高素质,获取市场经营与管理经验,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构想

(一)强化和优化政府作为村公共产品制度创新的主体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是一件复杂工程,涉及面广,牵涉的部门众多,制度的创新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会受到已有的利益集团的阻碍,政府所具体的权威性将大大减少制度创新成本。因此,政府作为创新主体,将有利于新的制度安排向现实的转化,从而大大节约制度创新的实施成本。

(二)实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层次和性质,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全国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等,由于其受益范围局限于农村区域,外部性大,属于纯粹公共产品,适合于中央政府公共提供。乡村道路、农村电力、通讯、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市场开发及提供市场信息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鉴于我国的国情,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私人和非盈利性民间组织供给为辅的形式。

(三)引导农民形成新型合作组织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民应该是规模最庞大的一个利益集团,但由于人数众多,组织松散,难以形成有力的“特殊利益集团”,从而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较小,其利益常受到侵害,各种负担沉重。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农村成立合作组织。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低效率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功能类似于农协的这种合作组织,但一般规模小,力量薄弱,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

(四)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财政在继续增加对教育投入总量的同时,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人体制应进行力度较大的调整和改革。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量培养各类农村职业技术人才,新建、扩建或改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为职校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和实习基地,推广新的技术手段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我国应统筹兼顾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农民不会因贫困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高度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做法无疑是最值得借鉴的。一方面通常以立法形式明确供给的责任主体,明晰财权与事权。如德国的联邦基本法、各州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力。因此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非常明确,政府间的权力关系清晰、责任关系。另一方面是专门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立法。如日本,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间就出台了《农业振兴法》《农业协同组合法》等三十多个涉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高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张蕾.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启示叨,农学通报,(3).

孙南萌.从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走向,[j].农村经济,2009)(11).

赵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与集体利益的框架下,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表达对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及获取公共产品利益的意见,最后政府尽最大可能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本调查报告是考察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后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对与公共产品的需求。最后导致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县、乡政府的偏好,由他们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建立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农民的需求意愿。受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 乡镇政府对能增加政绩的和增加政府自身福利的一些公共物品,如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有较高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软”的公共产品,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的提供与服务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安排等,不愿意提供或提供很少,而这些“软”公共产品同样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六大类。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正是为了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世界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反映农民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江滨村的发展背景

江滨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的胥坝乡,胥坝乡位于县城北偏东17公里处。由原安平、胥坝两乡整建制撤并而成,四面环江,由章家州(古称小湖州)、子沙洲、文沙洲组成,是全省最大的江心洲,有“中国第四大岛”的美誉。南、东南隔小夹江与五松镇、西联乡相对,北与无为县土桥镇隔江相望,它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沿江有近60公里大堤环绕全境。胥坝乡境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26亩,其中水田3018亩,旱地36108亩。地属洲区,沙质土壤,宜棉宜油,是县棉花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全乡共有10944户,34955人,其中农业人口33040人,非农业人口1915人。2007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亿元。

全乡共有两所中学:胥坝中学、安平慈济中学,连年向铜陵市一中、三中、县一中输送人才。小学有胥坝中心小学、安平中心小学、天合希望小学、民生小学等十余所,在校学生共计两千余人。此外,建有排灌站6座,排灌机械32台,总功率2155千瓦。乡村公路总长达82.3公里,其中,石子路49.4公里,柏油26.9公里,水泥路6公里;集镇面积已发展至0.5平方公里,集镇主街道、金融大道、政府大道水泥路全面建成;自来水厂7座,全乡居民均能饮用自来水。

江滨村坐落在胥坝乡的东南部,距离乡镇政府大约6公里。该村隔小夹江与西联乡相望,七八十年代由于本乡无中学,学生上学,农民出入仅靠江边私人小船。1989年发生翻船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私人小船被取消,人员出入要到离家四五公里的汀州轮渡。江滨村下辖22个村民组,党员44人,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3人,总人口1771人,504户。现有耕地面积2399亩,水面839亩。村庄经济以棉花、油菜为主,兼种一些水稻。

由于农业是江滨村主体产业,一直以来县、乡政府,村里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搞好农村水利道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农民的一些切实问题得不到沟通与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民颇有抱怨。

三、江滨村公共产品发展现状(一)、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一个地处江心洲的农业村落,道桥建设事关江滨村的兴衰。自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江滨村已累计修筑三条水泥路,特别是今年刚建好的农田中间的水泥路使得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更加方便。但是,由于通往城里的桥至今没有建设,村民们只能依靠离村四五公里外的渡轮出行,出入极不方便。与对岸的西联乡前湾村相比,本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极少运出销售,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附图2)

另外,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人民公社时期还能单向行驶拖拉机的田间小路,现在只能允许一个人单向通过。特别是到了夏秋之际,由于农作物茂盛。村民们早晨去田里做活,都会被枝叶沾湿;而且,要想挑一担子东西出来是极其不容易的。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虽然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报销数额低,报销程序麻烦。

(三)、农村学校建设

作为一个以种植棉花、油菜、水稻为主的村落,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保证。2011年,村里对河渠进行清淤(附图5),使得村里几百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过去看天吃饭现在变成了自食其力、旱涝保收;另外,位于长杨村的排涝站对本村的农田抗旱涝灾害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有钱有关系的有低保,无钱无关系的无低保”,这是村里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气愤说的。农村低保本是为了帮助残困村民解决生存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

四、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自撤销基层政权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来,江滨村和全国其它乡村一样,农村村民当家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民生产分散,经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缺乏正当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管道,农村公共产品并没有得到最优化供给。

(一)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是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提留”后,农村一项新的民主办事制度。它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 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的制度,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江滨村现行的“一事一议”民主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能够反映村民的公共产品需求。

2、由村委会代为反映

村委会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它是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自身公共产品需求缺乏认识,更何况受自主经营的限制,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收到削弱,农民对公共产品很少表达出来。村委会帮助农民提出公共产品需求,有利于和谐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大代表联系村民,帮助农民向政府提出公共产品需求

4、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需求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是对现行上访经验的写照。由于信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的是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当然,有了国家的制度保障,农民将这作为一条重要的表达渠道,备受重视。

5、村民自行集体解决,形成互帮机制

江滨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由于位于长江内的一个江心洲,农业生产受长江水位影响非常大。每遇旱涝灾害,村民们总会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也是江滨村民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

6、(二)影响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因素。

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经济的分散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在坚决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的同时,应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筹集资金使的农村公共产品得到最快的发展。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分裂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2、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意识

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据调查,在江滨村劳动力中,具有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以及相关学历者大多搬到城里居住,留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属于小学学历及其以下者。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叫狭隘,接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低。并且,受传统思想束缚,他们只顾自己当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而,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往往缺乏理性需求和表达意识。

3、农民缺乏正确、高效的表达渠道

受农村经济分散性的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这使得农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成为政府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在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缺陷。首先农民与乡村干部联系较少,或者根本不联系;当村民遇到问题找政府反映时,政府只顾自己的业绩,相互推诿,致使农民所反映的问题的不到解决;人大代表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代表农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但是,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本村的乡镇人大代表是谁;当村民们知道这些途径都不管用后,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这使得江滨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五、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

其一、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另外,要将村民自治的理念深入到农民群众的思想当中,树立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在表达自身需要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提出公共产品需要的合理性。

其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及加强其工作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受农民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影响,农民正确的表达自身公共产品需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大家长制思想的禁锢下,农民很少将自己的需求上诉至政府。一方面,农民不敢将自己的表达至政府;另一方面,农民在经过几次表达无效后(主要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农民丧失信心),便不再自找麻烦,与其找政府解决不如自己想办法。

其三、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应该提供各种渠道使得农民表达自己需求渠道多元化。政府开辟一些便利的渠道使得农民能够反映自己的公共产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社会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规范信访部门工作,加大监察力度,规范人大代表选举过程及人文大代表的工作;社会各方面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农民集体合作,为农村筹集、捐献资金,将农民需求上达至政府。

社会工作 1101班谢飞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一

一、现状

**镇在最近五年里对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现在全镇共建有电排=座,其中国家投资=座,自筹资金建设=座,现装机容量为==台,====千瓦。外排渍水全靠以上=座外排机埠。原来大多以劳动力代替资本,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的建设。对我们**镇来讲,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好多村都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但绝大部分是举债办事,自筹资金部分的大部分至今未还。尽管如此,在此方面本镇还是不够。按集雨面积计算,全镇=====亩,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按耕地面积计算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负担较重。灌溉以电排直灌的只有==个村民小组,占==.=%直灌面积====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公路建设方面,受近几年经济状况的影响也是差强人意。我镇范围内有省道s===线、乡级公路三五线及其它====公里的村级公路。s===线路基宽=米,有效路面=米,从==年镇政府自筹资金===余万元硬化了=.==/公里。还有=公里为砂石路面,====年=月上级准备硬化,由于资金短缺,只搞了基础路面,没有硬化,现以破烂不堪,基础损失严重。三五线全长=.=公里,有效路面=米,实际路基=米,是==年镇政府自借资金===多万元铺的山渣为渣石路面。由于经济状况不好,加上原来的有近===万的债务,所以养护不到位,现已大坑小沟,通行已相当困难。村级公路也是前些年有过投入,或是只搞一小部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也是急待投入养护。

农电网改造方面由于是近年来的国投,情况好一点。====起由国家投资===多万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都进行的电网改造,现在只有刹尾工程了,大约还需资金==万元。

二、问题

从上面调查的情况来看,通过分析,会发现有以下几个较为深刻的问题:

一是前些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我们说,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应当是上级政府,也就应是国家,而不应当是县、乡地方财政。

二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在上面几个得到改善的方面,供给的主体是我们政府,镇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产品总的供给水平仍然很低,如不进行改善则还不断降低。

三是原来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超前发展给现在留下了很大的麻烦。原来所有的供给大多是举债,现在**因超前建设而引起的债务近千万。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现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缺口

我们镇现在最主要的也是以上几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更新改造。由于年失修,绝大部分设施老化损坏严重,进行农田灌溉,安全渡汛都有相当大的问题。要想把电排、修防会的所有问题解决,包括债务、设施更新等,对于我们**镇来讲至少要====万元。二是公路建设步子要加快。省道s===线已动工,但现在因停工而带来的损失已相当大,仅这项投入资金要===万元。其它乡村公路可以分步来做,每年至少要投入===万。三是农电网改造工程。现在只有刹尾工程,约需资金==万元。

四、建议

鉴于目前的现状,认为在投入上可以从构建新的供给体制入手,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实行慎重投入。

二是要积极引进私人投资,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断提高效率。有些公共产品的投入就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我们认为对于我们镇的水利排灌设施就可以按此办法来实施。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于可以使绝大部分的群众受益的公共产品,争取立项,实行国投。

在管理上可以实行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

_年四月二十日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二

2. 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3. 试论保险基层机构的公共关系

4. 论报业公共关系管理手段

5. 高校公共关系

6. 企业网络公共关系策略初探

7.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8. 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探析

9. 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关系现状分析及处理机制研究

10. 3g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11. 现代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梯度模型建构初探

12. 企业公共关系状况的研究——以伊利公司为例

13. 社会转型期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研究

14. 网络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研究

15.公共关系在我国it业的应用研究

16. 构建和谐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

17. 对高校图书馆强化公共关系意识的再认识

18. 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探析

19. 试论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20. 企业公共关系预警管理问题研究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三

1、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目前x县设有1个省标准文化馆和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有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有县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各1个,(营运不景气);全县12个乡镇1个管委会有综合文化站15个,全县已揭牌的村级文化活动室57个,总体来看,全县农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已具雏形。全县近一半以上的村都陆续在修建公共文化中心,已初步建成了基层党建远程教学c级站微机房,形成了书报刊、文化娱乐、音像、电影、文艺演出、印刷、艺术培训、宗教庙会等文化市场;同时县政府强化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充分保证了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宣传文化部门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旅游节、文艺汇演、艺术展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近几年来举办的消夏旅游节、龙门洞祈福大会、八渡春季山花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亮点展示会,县直机关七一建党歌咏大赛、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型社火游演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多场,年举办书法,绘画、摄影、民间工艺制作收藏各类展览13多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镇村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科技培训班30多次;东西城社区以广场歌舞健身文化和村镇文化为重点,组织了秧歌队、体操队、太极表演队、夕阳红艺术团,开展农村文艺调演、计生普法宣传巡演、党风廉政专场演出等多场文艺活动。2013年正月元宵节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社火艺术节。此外,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组织跑旱船、陇州小调等民俗特色文艺展示演出等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中陇州社火已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农民的文化需求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农民的文化需求,近期,我与单位几名同志分别到天成镇范家营村、铁源村,东南镇家庵村、东兴村镇村干部、县文化馆等地进行了一项关于基层农民文化需求及消费状况的调查。该调查走访了部分镇村干部、农民、文化专干。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相应发生变化,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

1、“爱看电视,不怎么看电影”。“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多项选择问卷显示,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等选项中,选择“看电视”的达95%,选择“读者看报”的8%,只有5%的农民选择了“看电影”。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一些农民认为,电视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方便,在外干活回来随时可以打开看;二是内容丰富,时政新闻、访谈节目、娱乐节目等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

一位农民说。此外,电影放映内容及放映时间的信息不灵通也是阻碍农村观众进影院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农民表示,虽然现在有政府出钱的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到各村居,但由于影片种类比较单一,缺少最新的国内外大片,大多数农民也不愿站在露天受热受冻,宁愿在家看电视。

2、最需要农业科技致富类文化。调查显示,89%的农民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65%的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73%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在“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49%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刊。到访地又很多农民从事着烟草果业种植、畜牧养殖,他们希望能看一些有关种植、养殖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因此,他们常常会从中央 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的一些栏目中获取农经知识,或者阅读自己征订的农村信息类报刊。对于村文化俱乐部图书阅览室的中外文学名著,不少农民则表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龄偏大,家务活、地里活络多,“少有光顾”。“我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这样的书和文章,也没兴趣、没精力去看这些。”在走访中,一位农民说。

3、通俗文化受欢迎。从需求层次看,大部分人喜欢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可惜农村人基本看不到,48%的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其中46%的农民喜欢看戏看社火,舞龙、舞狮、打腰鼓、民间艺人耍杂技等民间活动最受欢迎。从需求供给渠道看,问卷显示,57%的农民认为自己文化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产生活的表演方式和内容。与之相比,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形式还不能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比如歌剧、话剧及音乐会等。在调查中一些农民认为,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这些高雅艺术有很大差距。

总体看,农民文化需求远未满足。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农民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自己的业余团队,如业余秦腔剧团、腰鼓队、舞龙队、乐队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但就是组织不起来。如今,农民 的文化需求不再满足于“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他们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层领导干部重经济轻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看不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辨证关系,更看不到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互为内生动力的良好效果。在具体部署安排工作时往往夸大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性作用,而忽视或轻视文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性作用,有意无意地把文化发展工作排在末尾甚至忽略不提;认为这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年终考核时不是显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成效鲜亮。

2、过分顾及投资周期效益,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有的乡镇虽然千方百计建起了文化站、图书室等、远程教育站等文化阵地,象东南东兴村、杜阳下凉泉村等将近三分之一的村都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添臵必要的文体用具和最新书刊;给予民间艺术团体、个体放映队的经费杯水车薪,甚至没有;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在客观上使县镇财政困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预算很少,且经常被挤占。

3、镇村文化艺术专业人队伍建设工作明显滞后。一方面, 农村文化专业干部素质偏低,如陇县各镇综合文化站共有职工43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仅有5人,而具有中专、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下学历的却占到75%;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既不专业,更不专职,近60%被抽调从事镇村其他工作;此外,农村文化发展条件不好,待遇太低,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年轻文化专业人才下来工作。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服务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如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多头管理,不少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转播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重复配臵浪费。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必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应当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多方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再建”。继续在乡村一些人群相对集中且缺乏配备设施的的地方,新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场馆,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充分用足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搭车合建”。在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时,注意把文化服务中心与建设农村基层阵地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发办公场所的综合功能,在部分场所设 臵文化功能区。三是“以加强农村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为目标进行改建”。对闲臵废弃的旧校舍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脱胎换骨”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基本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老化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设备,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臵,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设施建设。根据《陕西省农村电影16mm拷贝补贴暂行办法》,向省财政争取更多的补贴用于购臵新的农村电影拷贝和放映设备,并更新改造农村电影院,增加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扎实推进电影“2131工程”。

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镇村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不能挪用、拍卖、租赁,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其用途。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要本着建好、管好、使用好、服务好的原则,制定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管理办法。

2、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

第一、不断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一是要送戏下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继续针对贫困山区乡村,采取“农民看戏,政府买单”的形式,认真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和电影放映队下乡送戏,确保山区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至两场大戏。二是送书下乡。市、县(区)文化部门要配臵图书流动车,并在市、县(区)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在各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每个流通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三是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以建设学习型村镇和建设学习型家庭为主题,开设“乡村文化特色讲坛”,逐步在县(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等文化活动场所分别设立“美丽乡村文化讲坛”一级点、二级点和三级点,适时组织邀请全国乡村文化名人分赴各点巡回作专题讲座。

第二、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精心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以新农村建设、迎七

一、迎接十八大、改革开放三十四周年以及县境内各种文化艺术节等为主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专场演出、舞蹈才艺、书画摄影、盆景花卉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二是精心组织社区村镇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将广场文化活动从城市广场辐射到农村,充分整合各县(区)、乡镇的广场文化资源,建议可以统一命名为“幸福陇州”文化广场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三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开发陇州社火品 牌,赋予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新的内涵和精神,挖掘陇州办理红白喜事中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内涵元素,并通过举办二月二庙会及物资交流会、文化美食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作平台进行系列演绎展示。

第三、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一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动员引导农民或企业家,采取捐赠赞助、联合共建、自筹资金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吸引和方便农民就近参与文化大院内的唱歌跳舞、拉弦唱戏、棋牌娱乐、体育健身、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二是积极发展个体放映队。走“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把个体放映队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鼓励个体放映户从放映发展到拷贝发行与租赁,鼓励有条件的可成立16毫米拷贝周转、租赁中心或发行公司,从一村一乡一县(区)扩大到周边地区,努力开创农村电影新局面。三是扶持发展民办剧团。扶持一批民办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四是鼓励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围绕西巷子老槐树、县挈社火戏楼、陇州八景街、大震关、华严寺、香山寺、磬口寺、娘娘庙,龙门洞、秦城遗址、固关民族老街,朱阎等二阁老等民间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和艺人进行深度挖掘,创作出一批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学作品。

3、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是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引导与扶持。进一步引导文化经营业主到农村 设立文化经营点,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新闻出版物的经营与管理,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推出陇州反映陇州早期农耕文明、游牧生活场景的书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和纪念品,奇石盆景根雕等旅游产品;以生态、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民俗风情展示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八渡高庐村建设成消夏纳凉胜地、温水团结村建成温泉渡假水上乐园、天成范家营村建设成宗教文化展示区、关山草原建设成生态及游牧文化体验避暑山庄,加大龙门洞道教改扩建项目工程建设力度,提升道教龙门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建成以陇州宗教寺庙为点面的宗教旅游环线,并加强对庙会文化主流思想内涵关注和引导。

第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文明、健康的经营理念,使文化经营业主在公开、平等、文明的经营环境中,自觉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二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坚持“打扶并举”,继续完善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的作用,严把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审核等环节,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三是加大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在各行业经营业户自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文化经营场所摆放带有举报电话的监督举报牌,向社会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号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 极性;聘请一批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等组成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员,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

4、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县委、政府需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重点倾斜,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宣传、财政、文化等各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二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镇(街道)村和创建文明乡村、文化名镇名村等相关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争创“文化先进镇、村”活动,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作为开展此活动的重要阵地,切实巩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第二、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相关部门要全力扶持镇村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根据《陕西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重要文化活动等的投入。二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省市县财政应确定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具体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入机制,并按照国家规 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逐年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三是鼓励吸收社会资金。制定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文化的投资,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四是不断加强监督管理。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予以追究责任。

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巩固和完善文化与艺术专业专职干部队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择优选配农村文化专干,实行定岗定责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保障工资及福利待遇,竭力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二是寻找和发挥农村“乡土民俗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三是凝聚和培育文化业余爱好者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中的文娱活动爱好者以及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不断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四

在国外的公共管理学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公共管理事业发展得怎么样?下面一起看看研究这些的学者发的论文吧!

论文1:国外公共管理中的部门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

基于对公共管理领域中大量的实践考察和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其中,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为重中之重。

对于该内容,学者们提出了非常多的、有见地的观点。

这些成果对于人们认识和研究部门协同将起到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有关部门协同机制的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关键词:

公共管理;部门协同;运行机制

在国外,作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新模式或类型,部门协同兴起于新公共管理运动(newpublicmanagementmovement)的中后期。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政府运行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但也带来了公共管理的空心化和碎片化、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的忽视等问题。

部门协同不但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而成为了许多国家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在实践中,开展部门协同的公共管理领域非常多,例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交通安全治理、社区安全治理、犯罪预防和治理乃至城市发展建设、经济发展等。

国外学者在深入考察这些领域中的实践的基础上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为重中之重。

一、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部门协同是指多个不同的公共管理部门为实现共同确定的目标而通过信息、资源和权力的共享、共同决策、联合行动等开展的较为正式的深度合作[1]。

从实践情况来看,部门协同的成功开展绝非易事,不成功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为实现成功的部门协同,就必须建立顺畅的、完善的部门协同机制。

相对于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而言,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要复杂得多。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部门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或处理跨部门边界的公共事务。

对此,国外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不同的部门共同开展部门协同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以这些原则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开展需要遵循六个原则:(1)真正认识到开展部门协同的必要性;(2)深刻理解开展部门协同的意图及实现该意图的现实可行性;(3)积极主动地参与部门协同的工作;(4)建立并保持相互信任的关系;(5)进行内容明确且要求严格的工作安排;(6)推行过程管理和开展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2]。

一些学者对部门协同运行涉及的要素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部门协同的开展对这些要素提出的要求,把这些要求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涉及的要素分为权力、资金、工作习惯、技术或技能、思想或价值观五类,对于权力要素,要求参与部门及其人员对于部门协同要开展的具体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职责,部门协同不是临时组织一批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去完成一件事情等等[3]。

一些学者以部门协同运行的过程分析为主线,把此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或部分,然后分别设计了各阶段或部分中的基本工作框架,以此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运行被分为信息交流、行动策划、项目和方案实施、实施中的协调和合作与协同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五个阶段,在信息交流阶段,基本工作包括部门间的相互学习、对各部门的现有工作和能开展的工作的了解、决策过程的公开、信息共享方法的确定等等[4]。

一些学者主要参照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的构成情况,从组织结构、保障条件和行动开展三个方面建立了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采取措施鼓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部门协同等,行动开展方面包括理解共同使命、明确工作目标、推行绩效管理、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行动方案、实现团队成员的全过程参与等[5]。

一些学者把部门协同视为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开放系统,基于“输入—处理—输出”的模式建立了其运行机制。

沟通交流方式的选择、人员和资源的调配等,后者又包括行动方案的实施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开展,输出部分为协同的绩效及其评价等[6]。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先前学者们对部门协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建立了一个包括初始条件、过程要素、组织管理、偶然因素和限制因素、绩效和问责五个部分的运行机制。

部门协同绩效的定期评价、基于绩效评价的调整、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等[7]。

二、对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简评

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对于跨部门的公共事务,在传统模式下其涉及的多个部门分别根据自己的职权范围按照自己的程序处理属于自己负责的部分,而在部门协同的模式下这些部门被联合起来按照“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对其共同处理。

如何把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并确定这种“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是建立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的关键。

上述介绍的研究成果,多是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的观点。

但是,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都尚无定例,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要务。作为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还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创造、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更重视公共关系教学,提高公关课堂教学的方法,推动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高职人才。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素质发展高职学生

公共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组织还是个人,都日益认同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社会广泛掀起了学习公共关系的热潮。纵观高校,无论是文科管理类、经济类还是是理工科专业中,公共关系学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许多专业都开设的一门课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技能性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在其学科体系中包涵了心理学、传播学、广告学、礼仪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拓宽现有的知识结构,掌握各项能力和技能,帮助高职学生在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下正确地进行择业和就业。

一、高职学生素质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只具备专业技能是不够的,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外,高职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文化素质,创造创新能力素质,人格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

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学习动力不足

与大学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普遍偏低,生源上的差异形成了学习动机和习惯的差异。现状表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少科学的学习习惯。

(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

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同时又缺乏通过自身努力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因此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层面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较为固定模式化等问题。

(三)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固有的体制和观念,高职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课堂的教学内容,在创造创新方面不求突破。

(四)心理问题凸显

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加剧,造成了高职学生在继续升学、就业困难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受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所限,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和缓解,这些压力往往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引发抑郁症、退学甚至自杀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五)情商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学生急功近利,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和他人缺少同情心和关注,在学习和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待提高。

鉴于高职学生素质发展失衡的问题,公共关系教育可以很好弥补有关方面素质教育的欠缺,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

二、公共关系学对高职学生素质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完善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公共关系与众多学科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诸如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心理学、法学、传播学等等,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无疑有助于扩大高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习视野。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这些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文科类高职生而言,通过公共关系学学习数学、经济学以及逻辑学等课程,对逻辑思维的提高大有裨益。而理工科高职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接触管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对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良好的作用。

(二)完善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

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助于高职学生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具体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对完善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在公共关系学的实务各内容环节中,讲到公共关系工作程序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公共关系的调查方法,对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公关活动进行策划和实施,这要求高职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实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帮助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2.提高获取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素养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内在要求。信息社会需要具有较高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无论是公关传播、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或是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及危机公关,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全面了解情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关方案。这些过程有效训练了高职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水平。

3.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管理工作性质,公共关系的传播、公共关系专题中的展览会、庆典等活动,尤其是在公关方案的策划、实施、现场管理方面,都需要有关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各个工作环节,以保证公关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和协调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和协调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

4.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关系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它要求组织内部公众之间、组织内部与外部公众及环境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公共关系学习者树立一种沟通的意识,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与组织内外工作打交道,在不断的学习和磨合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为组织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5.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信息活动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关系的策划方案力求新、求异,只有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策划方案才能吸引大量的眼球,才能获取公关活动的成功。

6.提高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关系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甚至公关危机,如何稳住心理,沉着应对,化危机为机遇,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三)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形象

了启发。使学生注意日常正确地着装,改善了自身外在的形象,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求职和就业的成功增加筹码。同时,又注意在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说话得当,内外一致,讲求信誉,提升自身的内在涵养,为个人的形象加分。

(四)实现高职学生的情商培养

公共关系学注重强调处理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内部是否团结、内外部环境是否和谐深刻影响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鼓励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寻求适合组织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环境。这对于高职学生培养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

公共关系学为高职在校生搭建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在公共关系课堂上的演讲与口才训练,要求学生现场抽题进行即兴演讲,要求他们以流畅、形象、生动、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述,这种训练方式增强了学生们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训练学生自我推销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和胆识,为就业成功做充分的准备。

三、公共关系学推动高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举措

公共关系学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发挥公共关系学的这一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从公共关系教学方法着手,即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不是单二的说教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这里以几种教学方法为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说公关案例教学是美育过程,社会上发生的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美感,启迪学生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明确的解决思路,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公关案例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活跃思维能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迅速产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案例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学生团队授课法。改变过去教师一味讲课学生一味听课的被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自由选取讲课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外积极性,自主搜集公关案例素材,团体备课讨论,制作教学ppt,让学生代表上台讲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口才、学识和风采。学生团队授课法不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出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入生动的情景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单一。如在讲授到公关礼仪的时候,叫学生上台进行情景模拟,模仿商务人士之间的握手,递名片,相互介绍,乘车等场景,台下的同学对模拟的行为进行讨论评判,加深对公关礼仪知识的掌握。

4.社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对用人单位的公共关系环境进行调查,形成完整的调查公关调查报告,反馈给用人单位,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各项思维和能力,又帮助分析解决了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实习单位对高职实习生能力的了解,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法。

总而言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对高职学生素质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需要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5]许冬梅.孙建华.刘秀岩.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公共课必要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xx,6.

[4]李俊霞.郭志红.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的五种启发方式[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六

公共产品的规定性、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决定了政府的制度安排在其供给上起着主导性作用。制度安排合理与否,对其有效供给和达到结构优化会起到重要影响。从实际看,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或制约其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农村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村外部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层面的原因;既有制度、体制原因,也有非制度、非体制原因。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相关体制这种“公共产品”存在着不合理性。因此,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关键在于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完善与创新。

公共产品基本供给制度的不合理性与创新。在我国过去“二元化”发展模式和体制下,由于实行的是“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因而形成了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基本制度。这种供给制度主要表现为:城市所需的公共产品由政府包揽供给,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政府提供较少,许多方面主要由农村基层负责提供,所需资金主要通过筹措方式解决,成本支出主要由农村居民来承担。并且,政府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及其界限不明确,本应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一些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等,由于受财力限制,政府并未提供或未完全提供。这就使得在各级政府财力一定和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形成了很大的历史欠账。因此,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首先加快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宏观体制及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二是以实现两种供给制度的并轨为目标,以坚持城乡供给的统筹为原则,对城乡供给逐步实行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三是要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层次,确定城乡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四是要明确区分政府与农民各自承担供给责任的公共产品类别、范围,合理划分二者在公共产品成本支出上的责任界限,把应由政府承担供给责任的公共产品,划归政府承担,所需资金、费用纳入规范的财政预算体系。五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归还历史欠账,尽早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平衡、平等。

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体制的不合理性与创新。我国过去的财政体制,是一种向城市倾斜的财政体系和体制,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偏重,而用于农村的偏轻,甚至过少,并常常出现“挤农补城、保城”的现象。并且,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欠缺、不规范,从而使落后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更得不到有效保障。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创新。要彻底破除传统的财政体制和政策,加快新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及其框架下公共产品供给新体制和新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实现由“重城轻乡”的传统型公共产品财政供给体制和制度,向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协调平衡、公平合理的现代公共产品财政供给新体制和新制度的根本转变。其中,一是要通过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合理划分、科学确定其事权和财权,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事权和财权,使两者相对称、相统一。二是要加快有利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调整支出结构和资金使用方向,使资金支出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确实实现投入向以农村为重点的转移。三是要进一步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农村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完善农村财政体系。

民税负总体一直偏高。就收费而言,各种政策性收费更是不尽合理,项目繁多,一些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公共产品,本应由政府制度来义务提供,却变成了由政策性提供和由农民负担。这种税费并存的、不合理的公共产品供给筹资制度安排,既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已进行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虽使其向合理的方向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果,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有一定缓解,但改革任务远未完成,尤其是不该由农民来负担而由农民来负担的问题仍未解决。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创新,一是要加快城乡统一税制的步伐,合理确定农村税收,逐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合理、规范、优化的农村新税制;二是要进一步对农村税费体系进行合理重构,尽快建立起新的有利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筹资制度,及早实现一些公共产品由政策性提供为制度提供,其成本由农民负担为政府负担的转变,从而最终实现其城乡统一的、单一的政府制度提供;三是要使税费改革既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又让农民真正在公共产品和利益分配上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

此外,还必须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体制、融资体制、公共决策制度,彻底消除不适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发展要求的体制和制度性因素与障碍,建立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新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从而为增加其供给奠定体制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除了推进制度性改革,进行体制和制度系统创新,构建新的供给体制和制度外,还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加快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须站在实现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战略内涵、意义和迫切性,切实实现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要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指导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各项实践,将其具体体现在增加供给的各项内容、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要彻底纠正只重视个人消费、不重视社会福利,只重视生活物质质量、不重视生活综合质量,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社会发展,只重视人的经济关系、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传统发展观念;摆脱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居民社会权益“天然有别”的思想观念影响,以及思维方式、习惯和定势的束缚;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加快实现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责任意识,搞好各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强大推动力,积极促进农村公共产品的增加和发展。加大农村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政策。要积极进行农村政策的完善与创新,尤其是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发展和供给的配套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农业、农村,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支农投入政策,加大扶贫政策的力度,增加对农业的补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把各种支农资金的使用与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结合起来。要在使城市对公共产品需求继续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情况下,逐步把农村公共产品领域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的重点。

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理论支撑。目前,我国对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是实践问题,也面临许多理论问题。如我国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的具体界定及分类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提供主体责任、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公共财政体系的科学构建等理论问题,都尚未完全解决。只有以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对各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分别提出科学、正确的具体思路、措施和办法,加快其发展。因此,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积极进行公共产品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与创新,加快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经济学,加强对实践中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为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8945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