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的经历,总结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尊重彼此的差异。鉴于总结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上了《灰雀》一课,有亮点、有不足,反思如下:
首先,入题:由“雀”字入题,解释“雀”由下面的“隹”可知,是一种短尾巴的小鸟,这样孩子们在写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先写“少”再写下面的部分,明了字理,孩子们对字的掌握自然就牢固了。再由“雀”引出“欢呼雀跃”、“鸦雀无声”,由识记就转化成的运用。
其次,入文:我让孩子们先默读整篇文章,再以课后最后一道题为抓手,让他们画出能体现出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的句子,细细揣摩。紧接着,除去旁白,师生合作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让孩子们走进人物。
第三,难点突破:我觉得本课的难点就是如何通过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悟出男孩子的心理活动,我学习了薛老师的课堂实录,又结合了我在上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小侦探”这一环节,在本课我设计了“找证据”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小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并说明理由。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孩子们也基本掌握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心理。
最后,遗憾:由于课堂时长所致,只让孩子们默读、分角色对读,课下我又思考了,其实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找时间词,来确定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大部分,让孩子们自由读,这样带着目标的读也自然学会了给课文划分部分,同时可以为下一篇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中要求的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做一个提前的铺垫。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停的反思。我还差得远,所以得多思。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二
在开课之初,我用两幅漫画引出丰子恺漫画式语言的特点就是风趣幽默,为学生之后的学文做下了铺垫。紧接着,出示课文描写吃相的中心句“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利用两张学习单让孩子们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读懂白鹅三眼一板的吃法,读好白鹅与狗争食的趣味,让幽默风趣的语言洒满课堂。当孩子们已被这只可笑、高傲、架子十足的鹅吸引之时,我利用板书总结“明贬实褒”的写法。之后引出《白公鹅》一文,让孩子们把自己刚刚体会到的写法进行实践,朗读出那些似乎在批评、似乎在埋怨却满含喜爱之情的句子,加深对“明贬实褒”的理解。最后出示分层作业,让孩子们试着运用明贬实褒的方法修改同学日记,或者写写自己家的宠物,培养孩子的语用能力。
因为目标清晰集中,所以学生学的清楚,对于作者运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将文章写的幽默风趣这一特点,印象深刻,理解到位。特别是在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时,学生也还对“明贬实褒”津津乐道。
我们学校在小班化研究中,提倡的是“面向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教学理念,以“多元导学单”为载体,力求在学习中培养孩子们与人合作、学会选择地能力。学生可以选择要代表本组汇报哪个颜色的任务,可以选择是否要补充其他组员的汇报,可以选择自己要完成哪一种作业。本节课,一共有三张学习单,第一个学习单有四个任务,每个组员都要选择不同颜色的任务进行汇报;第二张学习单有两个任务,每组要选择两个代表进行汇报;第三张学习单是作业单,两类作业,各有两个选择,学生自己选择要写的内容及要读的文章。巡视时发现,孩子们学得都很投入,都在认真地讨论,为组员出谋划策,想完成好每次任务。
但本节课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很有幸,我听到了来自山西省教科院郭乐静主任、迎泽区程慧萍主任的专业点评,让我更深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方向。首先,要把握好上课时的语调、语速,努力营造一个沟通、一个对话的课堂,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引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其次,再次明确,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孩子们的语用能力,不仅要引导他们读懂作家写了什么,还要读懂作家是怎么写的,自己也要试着这样写写。
有人曾说: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你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希望在经过《白鹅》之后,我教学的“圆规”可以画的更稳,更圆。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三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变化,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飞、大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天气变化和树叶的变化。第二自然段则写出了天空的高、蓝,大雁飞行的方向和雁阵的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的语句充分表达作者对秋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课文,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了解了自然段的概念,本节课我设置的目标是从身边感受秋天的变化,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要解决的任务也就是这节课的主要线索就是从不同角度发现秋天的美。
重难点设计也都落在通过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也激发了孩子们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为了生成有效的课堂,我让孩子们通过与秋天合影来拉近与秋天的距离。然后通过两个任务来引导学生发现秋之美,并通过雁阵的纪律性进行德育渗透,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能够在语文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
生字学习则通过视频语音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感知象形字的奥妙之处。
这节课也有遗憾,一是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还不能完全把课堂还给学生,甚至怕学生提出问题而替学生回答。另外就是过程性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丰富多样,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也不到位。其次,我对课堂的整体把控还是不够精准,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环节衔接过渡不够自然,总的来说,离各位前辈师傅所要求的深度与厚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不断地向前辈们请教学习,不断地钻研探索,争取尽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文章篇幅很小,文字简洁优美,描写的是学生熟悉的秋季景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秋天景物特征,感受秋天的变化。采用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指名读、分段读、男女比赛读、齐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课文,把握文意,感受秋之美。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程度,贯穿背诵课文的方法和技能,借助板书和图片来背诵。现将反思如下:
1、端正教研态度。
上《秋天》一课之前,我深入钻研教材,请教团队老师,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反复修改,最终确定教学设计。接着,修改制作与教学设计相应的课件。
2 、以学生有层次的读课文,代替教师的讲解。
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方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朗读。且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做到了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第一次读课文中,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解决了生字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是分小节指导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指导朗读,目标是感知秋天的变化,要让学生读出这种变化。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紧接着我以填空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背诵训练,最后结合板书指导背诵,学生基本上能熟读成诵。这样一次一次的读文,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3 、以情带学,自然地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一开始我就利用小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课文中图文结合,到课文中去寻找秋天的足迹;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有关图片,使学生体验秋天的美,感情朗读。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由于公开课经验不足,过于紧张,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后把指导背诵忘了,直接进入第二段的学习,在学完第二段后一起指导背诵了前两段,背诵后学习了第三段后,紧接着师生合作朗读了课文,总感觉有点别扭,感觉有些多余,同时因为缺乏应变机智,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2、存在表扬鼓励语单一,体态语没有发挥出来。对学生的激励不够,学生没有被积极调动起来。
3、基本功需要加强。听,应该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完善。说,口令要清晰、普通话标准。写,指导要到位、规范。合理的体态语。朗读、书写没有指导到位,不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一年级学生刚起步,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显得尤为重要,还需要加强语文基本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4、没有抓住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争取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同时因为缺乏应变机智,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今后我将这样改进:
1、多磨课,多上课,多上公开课,多向师傅及其他老教师学习。
2、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3、多看教育专著,名家课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教学方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五
这篇课文我的定位就是从大语文角度,上成一篇人文精神欣赏课。我知道学生的基础不太好,而且自信心不足,所以,我就打算上课一定多表扬他们,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风采。我只预设了两个问题,其他一切看学情。但结果大出我意料:
一、学生对海伦凯勒的认识非常深刻。
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非常独到。
三、学生展现出来的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自卑。
尽管他们成绩可能不突出,但他们在告诉我:他们一样有自信和生活的热情,他们关注美也懂得欣赏生活的美。
这堂课给我的思考是,我们没有真正走入或去欣赏他人的世界,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卑微的、平凡的、抑或是高贵的、伟大的,他们的生命有着自身的精彩,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动人。我们应该成为世界的倾听者,关注他人,也关照自己的内心。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六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同学读书考虑。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同学读书考虑,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七
“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
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
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
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
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
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
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
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
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
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
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
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
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20xx。9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八
通过回顾前文内容、讨论交流,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作者想像的精妙,而且领悟到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然而,我又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教学反思《《荷花》教学反思》。
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张星悦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易金童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李襄红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文中有二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洁白素雅的本色。尤其是那幅特写图,准确生动地展现了荷花初放、盛开、花骨朵儿的三种形态。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这两幅图,让学生图文对照通过观察图画,品读课文,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结合第二自然段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图文对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道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1、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示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乡村风光片
教学过程:
你对这些画面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作者总的评价又是什么?
出示文中总结段:“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抓住独特、迷人的特点学习全文。
1、品读、欣赏第一幅画面。学生自读--找出你喜欢的词句---谈感受---品读—了解写作方法。
2、用相同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鸡鸭觅食图》
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给以补充。
3、其他段落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先自主学习然后交流读书感受。板书由学生书写完成,写出他们喜欢的词语。强调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课文。
小结:听了你们的交流,我才跟深刻的感受的这些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所展示出来的乡村生活竟然这么美,美的朴素、美的感人。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读出我们的真实感受:“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六幅图都是描写农村景物或是生活场景的画面可不可以把它们的顺序改变一下呢?
学生找出文本内在的顺序。白天—傍晚—夜晚春—夏—秋植物—动物—人物
小结:写文章布局谋篇是讲究顺序的,老师希望在你们的文章中看到顺序美。
先看配乐画面回忆文中优美语言,再配乐配画朗读。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身边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中竟蕴含着独特的美。只是我们有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当错过它的时候才有回忆起他的美。让我们注视现在,多留心周围事物,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做一个创造美的使者吧!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
本课教学我从“移植”的话题导入,学生谈到了心脏移植、肾脏移植、骨髓移植等,我顺势引出了“记忆移植”这一新奇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交流时由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我相机指点,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把质疑解疑的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语言优美规范,节奏感强,特别适合学生朗读,所以我安排了自由读、与同伴合作读并到前面来读等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评价指导朗读。在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部分这一环节中,我对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所以学生读得不精彩。最后我设计了练笔环节,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很是遗憾。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一
《麻雀》一课以前我也曾讲过,可是取得的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最近我再一次讲了《麻雀》一课,给我了以很多感触。
根据对前几节课教学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了以读促悟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自读自悟,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换位思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光彩。
如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老麻雀勇救幼儿这一部分时,我采取了换位思考的教学方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老麻雀,面对眼前凶猛的猎狗和身后那幼小的孩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此时心中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老麻雀那种急于救子的奋不顾身,进而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的内心想法,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的伟大,同时,一开始的课堂导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怎样是强大,怎样是弱小,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手法使学生认识到猎狗和老麻雀二者力量的悬殊,从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认识老麻雀行为的伟大。在此基础上,点出“强大的力量”,从而把老麻雀身上那种“母爱”之情体会得更加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认识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净化。
这节课,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犹如学生身临其境,感触更深,体会更深,理解更透,兴味更浓。让他们置身于课文意境之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变麻雀为自己,动之以情,使学生很快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这一教学环节,更是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深化,这从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态度以及情真意切的发言可以体现出来。而最后安排的朗读《游子吟》更是烘托了气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们下课后仍是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纵观全课,换位思考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了上节课学生学习不主动的问题。因此,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换位思考,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二
在同智共同体同课异构活动时,我执教了《麻雀》一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篇文章及讲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麻雀被一阵大风刮在地上,被猎狗发现,正当要被猎狗吃了的时候,老麻雀从高高的树上飞下来,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幼儿。
本课主要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爱的力量——比死或死亡的恐惧更强大。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麻雀的可爱、老麻雀的勇敢。
我通过四个环节来落实自己的教学:
多媒体出示画面,播放音乐,让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由此感受麻雀一家人的温馨与幸福。然而这种安宁很快就要结束,一场灾难正悄悄逼近。由此导入课题。“请打开课本168页——《麻雀》,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将面临什么危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安安安静静的书写课题,孩子们慢慢地走进去。这样以来,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示: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
任务一有助于孩子整理整个文章的脉络,任务二便于把住文章的基调。
好文不厌百回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看看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并同时进行阅读指导,在读中感悟提升。
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品词酌句去了解老麻雀的救子心切,体会它的大义凌然,剖析它的奋不顾身。在这里我做了几个不同方式的处理:
1、找出关键词,反复朗读,体会老麻雀的伟大。
2、和老麻雀对话感受母爱的力量。
3、变换角色,走进文本,身临其境,感受小麻雀的无奈、老麻雀的无畏,猎人的感动。最后让孩子们对麻雀,赞颂呼之欲出。
人文性的教育贯穿在整堂课中。最后通过《来自天堂的短信》故事的迁移,让学生从书中麻雀,爱联系到我们身边的母爱。特意选了《天空之城》这首歌做背景来渲染课堂气氛。这堂课上下来,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强大的力量是母爱,重难点已经突破,并且能在我的引导下,感受到伟大的母爱,甚至感受到妈妈爱的无痕与无私。在指导朗读中,也基本能够以情促悟,以悟促读。每个环节也基本能准确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
但细细想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果能引导学生“从读悟写、读写结合”那就更好了。其实这篇文章练笔的点比较多,如写写生活中的母爱故事,再有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从动作、神态、外形三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感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说说小狗向主人要吃的时的动作、神态、外形,进一步体会应用,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三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三、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通过创情景朗读,感受西蒙悲惨命运以及她关爱孩子的善良品质。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通过揣摩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一、故事导入:(说明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
提问:谁记得小熊猫的妈妈对它说过的话?
出示: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善良。
在自己也迫切需要帮助时,主动帮助别人——善良。
学生齐读
(设计理念:故事导入,既减少公开课中孩子们的紧张,又能很快拉近师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为课文的学习穿针引线。)
二、快速阅读读课文,找最能体现善良的句段,由重点句段切入课文。
1、找出最能体现穷人善良的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示学法:联系上下文。
(设计理念:由重点句段入手,把长文读成短文,引领全文内容的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受穷人的贫穷与善良。
(一)学习第三到七小节,感受西蒙的贫穷、善良以及桑拿的善良。
1、默读第三到七小节,思考: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说说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她头往后仰着……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1)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中,哪句话最打动你的心呢?
(2)围绕“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多形式朗读因果句,体会西蒙的困难。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逐一找出体现“困难”的语句,加因果关联词反复朗读:生1:因为“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2:因为“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3:“如今又加上病。”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4:因为“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3)围绕“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谈感受,体会西蒙关爱孩子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她头往后仰着……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加深体会。
4、回到概括性问题: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体会桑娜的善良。
说话练习:如果不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导问:此时西蒙丢下的两个孤儿,最需要什么?(帮助)假如你就在当场,你会怎么做?桑娜又是怎么做的,齐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由此看出,桑拿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
5、再次出示故事中的句子: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善良。
学生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感受桑拿的穷与善良。
1、轻声朗读第一二小节,思考:为什么桑拿的心跳得很厉害?
2、突出关键词“勉强”“填饱”,通过“理解——朗读——谈感受”的学习步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桑娜一家的艰难穷苦。
3、启发思考:桑拿的心跳得厉害,除了因为家庭的困难,还有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的“心惊肉跳”,为丈夫担忧的心情。
4、引导用“因为……更因为……所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进行说话练习。
5、导问:此时的桑拿需要别人的帮助吗?不但需要,而且……?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仍主动帮助别人,可见桑拿是个怎样的人?(善良)
师:当她想到,自己的五个孩子今后将会更苦,碗里的黑面包将会更小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师:当她想到,自己的丈夫今后将会更加艰难,起得更早,回得更晚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师:当她想到,万一今晚丈夫再也回不来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师:当她想到,如果丈夫今晚再也回不来,她的命运将会像西蒙一样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6、让学生观察两个“善良”的大小,说说为什么第二个更大些?从而体会此时更深层次的善良。
7、出示句子: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主动帮助别人——善良。
(设计理念:这两个环节的学习,都按照“善良——更加善良”的层递式设计,逐层推进,培养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题思想的阅读习惯。同时,通过师生配合朗读,重复重点语句,更有利于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加深体会。)
(三)学习第九小节,感受桑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导读:“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床上多了两个脑袋,当想到孩子们饭碗里的黑面包将会更小,想到自己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的丈夫,想到自己的丈夫万一今晚再也回不来时……桑娜脸色苍白——齐读此段”
2、师追问:“桑那为什么会如此忐忑不安,难道她做错了吗?”
“难道桑娜该挨揍吗?她是活该吗?是自作自受吗?”
“既然不该挨揍,桑那为什么说“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体现出桑娜的什么品质?(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3、学生补充句子:“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善良”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这种善良与前两个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从而体会其更加高尚。
4、学法指导,朗读指导,加深体会。
分角色朗读:每一个省略号换一个角色,最后一句“嗯,揍我一顿也好!”全班齐读,通过朗读表现出此时桑娜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重温善良。
1、齐读三句善良短语。
2、再读板书的三个“善良”,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强。
3、回归课题:这样的穷人穷吗,为什么?
(五)写话练习:同学们,面对如此忐忑不安的桑娜,假如你就在她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笔,将你想说的话写出来。(音乐)
(设计理念:前三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把短文读细读透的过程,是文章主题不断升华的过程,三个善良的逐层递进,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更加突出,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并细致感受、品味作家语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同时渗透学法指导以及说话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回归主题,深化主题。第五个环节,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对善良的同情、呵护。)
四、 总结:同学们,这样善良的桑拿,到底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9 穷人
善良
善良
善良
这节课是26日上午我借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六(7)班上的`。这堂课下来,我感觉设计上比第一回考虑得更细腻些,增加了故事导入和学法的指导。学生与教师情感比较同步,课堂的推进也不太困难,自我感觉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我觉得黄老师提得很对,唯一担心的就是时间。不过,为了这完整性,我愿意尝试。
回去后我总结:
优点:1、有了开头的故事穿针引线,这堂课感觉推进起来容易多了,学生也容易进入状态。2、增加了写法指导,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不足:1、学生表现机会相对偏少,而教师占用时间相对偏多。2、结束前的确应该回到课题,再次深化主题,并熏陶情感。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四
刚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之后就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着,因此毅然决定上这篇课文。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想了好几个方案,但是在实施起来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后选择了从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这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的句子着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为主。
学生们的感悟和体会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学生的朗读超乎了我的想象。可以说,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真正找到了语文的魅力。再重点感悟和朗读老麻雀的母爱精神后,我总觉得课文还不够完整,怎样才能把对麻雀和猎狗的描写也引入到课堂中,在前面.做铺垫,显得比较死板,穿插在中间又显,得比较乱,最后决定放在后面,以"小麻雀为什么不飞,不逃走”这个问题切入,自然不牵强,又可以让学生重新到课文中去自主探索,这样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学习思维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朗读比较后,发现对于小麻雀和猎狗的描写原来是种对比,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老麻雀的勇敢精神。最后通过小练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讲和感悟还是占了很大的部分,虽然我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感悟和体会,但是不知不觉中扶着学生走的成分还是占了一大部分的,特别是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我急着让学生说出速度快,居然自己把它比喻成一把箭,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2、没能巧妙的抓住课文中的意外生成,产生的情感共鸣。
在课文的最后,学生都能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的精神。但是对于人间的母爱,人间的各种真爱,没能体会出来。我想,是否可以把我在课前上写的最后一段话的其中-句“我想,爱比死或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直接展现出来,其实整篇课文要达到的情感高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爱比死或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是遗憾,在课堂上没有抓住这个点,错过课堂上本该可以拥有的精彩。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说明我在设计教案时,对教材内容没能够吃透,对教材外的意外生成,也没能够去好好的把握。这些足一说明在教学中我存在很大的问题,还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五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恶,“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更表现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样一种强大的カ量。
依据教材特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初读课题后便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一一文章写了哪几个角色相机板书: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和我。再次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段说一说彼此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把紧张的气氛烘托出来,也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关键句段简单概括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仍然是先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字音,读通句子、同桌相互检查,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作者是怎样将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和退缩这一环节大约需要十几分钟,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不同角色在此时的心里状况,从而更好地感受角色的品质。比如,聚焦小麻雀时,抓住它的样子,为感受它在危险境地的无可奈何的无助埋下伏笔;聚焦老麻雀时,抓住关键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与“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通过比较,体会它飞下时的速度、救孩子心切时的不顾一切。这种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如一座丰碑立在孩子们脑海之中。
最后,又让孩子们思考:你会对老麻雀说些什么?先交流,试着写一写。通过交流再次去感受老麻雀的果断与勇敢!生活中有没有如此感人的一幕呢?此话一打开,学生的生活储备便被激活,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知道的特别多,感恩的心受到洗礼。
生活化场景的预设很受学生喜欢,他们个个乐于参与,情绪高涨,思维有深度。
当然了,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课堂的危险境况展示不充分,致使孩子们的感受流于表面,略嫌肤浅。
如果重新再上这堂课,我会通过各种手段再现文本展示的场景,引领学生真正地感悟文字内涵,让教学更圆满!
古人计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六
这节课是26日上午我借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六(7)班上的。这堂课下来,我感觉设计上比第一回考虑得更细腻些,增加了故事导入和学法的指导。学生与教师情感比较同步,课堂的推进也不太困难,自我感觉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我觉得黄老师提得很对,唯一担心的就是时间。不过,为了这完整性,我愿意尝试。
回去后我总结:
优点:
1、有了开头的故事穿针引线,这堂课感觉推进起来容易多了,学生也容易进入状态。
2、增加了写法指导,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不足:
1、学生表现机会相对偏少,而教师占用时间相对偏多。
2、结束前的确应该回到课题,再次深化主题,并熏陶情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03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