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给每个人带来机会和希望。如何进行有效的演讲这些总结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经验总结,对我们撰写自己的总结会有一定的启发。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一
摘要: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研究,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行为经济学理论考察了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行为条件复杂、市场模式不完全的情况下对企业管理的行为。同时行为经济学理论也为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理论进行介绍与分析,研究了行为经济学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偏见效应情况下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企业经营管理解决措施。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指导企业管理者更高效、更完善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管理团队的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能力,使企业管理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系统不足之处。我们要从了解人性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管理者,找出企业管理者的优点与缺点,对缺点进行帮助与改正,对优点进行发扬宣传,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团队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团队健康有效的发展。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相关概述
1.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并且被全世界公认的主流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体系,行为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由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对企业中管理者的心理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强化心理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研究经济学中的心理学,使经济学研究更符合现实,从各方面进行自身完善,同时将经济学中的理论洞察力全面激发出来,用于对实际现象进行预测以及合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所以行为经济学理论是一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经济研究理论。主要通过可操控的试验以及观察研究对企业管理者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的管理行为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影响管理层决策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并对管理者的行为结合已有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重新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2.将行为经济学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可行性
本文将通过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对比分析行为经济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1)人的基本假设对比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中人是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从本质上讲,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利己的。一切行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需求。同时自我约束力强,如果个人的喜好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外界所改变,性格具有完全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始终追求利益效果最大化与持久化。在行为经济学中,人的基本假设中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既有利己心理,也有利他与无私奉献的心理,人的自我约束力会因人而异,不同时段与不同环境个人的喜好会有所差异。(2)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比传统经济学中应用的方法主要有逻辑抽象法、演绎法、现场观察法,其中演绎法是被公认为为数不多可信赖的现实经济活动范式。而现场观察法则认为是所有方法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实验法不可用于验证理论。而行为经济学所使用的方法,有认知心理学方法与实验法。通过认知心理学,与实验法对个体喜好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3)理论体系完整度对比传统经济学在个人偏好基本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标准化均衡分析,形成了规模宏大而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同时涵盖了金融计量等微观与宏观方面的内容;行为经济学现有的理论条块还不成形,现在正在不断地进行实验验证与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日可待。(4)模式对比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具有规范性;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具有描述性。由以上对比可以发现,行为经济学更多是研究对个体行为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认为在经济环境刺激条件下个人的行为是受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表明行为经济学与客观现实有很大的相似度,将行为经济学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可行性。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在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对企业以及员工的行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不仅是管理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企业员工--人进行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主要是从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这个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非自然人的行为,而非自然人的行为包含着机构、组织、企业团体的行为。《中国信息主管发展报告》中指出,企业管理团队中职位的权责关系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永恒主题。在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中管理者如果没有相应的主导权与决策权,对于企业开展全局性的工作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部分管理者所属部门经营状态有活力,而另一部分管理者所属企业部门经营出现冷门现象。当企业在推行相关政策的时候,还会出现领导层对政策明白,而基层员工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工作执行的困难与复杂程度,提高了企业管理失败的风险。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的相关成绩也需要通过其所管理的相应部门日常管理行为表现出来。本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分为三个主要方面:首先,应该对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能够准确把握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方向与相关技术需求要能够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准确决策企业的走向。企业管理的最高层要能够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立场上,通过管理者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的决策能力,为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其次,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制定企业项目的时候,需要与相关员工进行沟通,在得到对企业员工支持的情,再让企业中高层领导接受企业制定项目的规划。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运营状况,脚踏实地,锁定目标,不宜好高骛远。在尽最大努力增加企业发展效益的时候,也要考虑项目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困难,尽可能的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不可控风险。同时企业管理团队要以人为主,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团队,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于项目的执行负责人要分岗到位,使整个管理团队职责明晰,任何时候领导层都需要对项目的运行状态准确掌控,实行有计划运行。最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发挥充分的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企业制度与技术等多个重要层面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经营管理者也逐步发现了自身职业内涵相应的改变所带来的工作实质性的变化。由于自经济危机以来,全球企业经济发展形势还没有从经济危机的寒冬中苏醒过来。这也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济形势感到不安。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运用自己所在职位的便利与经验,为企业发展奉献自己全部的智慧与力量。在有效对企业团队进行管理的同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针对企业运行情况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成为团队上层领导最得力的助手与策略参谋。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企业管理中偏见效应解决措施。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都会承认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有偏见存在,而偏见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者容易在管理的时候固执己见,对于他人的反馈意见视而不见,刚愎自用,这是偏见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存在偏见将不利于企业管理团队的营建,也不利于相关项目以及政策的实施执行,还会造成对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流失。因此我们要消除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偏见行为的存在。
1.通过改变视角识别偏见
我们在对任何一个人进行观察的时候,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划分。但是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经常会对所面对的人进行一种假设,从而产生一种对该假设有误而自己熟视无睹的偏见,这种偏见常见于有一定资历的企业经营管理,这种管理者往往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遇到人与事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选择处理方法,有时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最终决定对所见的人与事有偏见看法,使得决策结果不够准确。但这种经验主义,很多时候对于业经营管理者的'帮助很大,他们在进行辩论的时候,会借助经验例子举例证明,使自己的方法与理论具有更强的可信度。从而让对方折服,这就是经营管理者的模式识别。
2.通过承认不确定性,抵制行动导向偏见
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为企业决策的时候,为了追求企业的稳定发展,很多企业不愿承担有风险的计划项目。比如一个企业项目出台,企业管理者中会有某一管理人员对于项目持截然相反的看法与观点,而有另一种人,却对该项目非常看好,力挺方案的实施。对于管理者,他也是希望该项目能够实施,但是不会将下属员工的自信当作坏事,而出现这种决定的原因,就是行动导向偏见。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时候,一个可靠高效的管理团队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以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导向偏见。
3.通过改变现状,抵制稳定性偏见
当企业管理团队出现稳定性偏见的时候,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内对外采取措施。对外部,企业可以打破常规的管理模式,不断的进行投资与业务扩展,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同时扩大企业管理团队的规模。对内企业可以把公司财产向部门分配的额度降低,仔细研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运营状况与职能,然后将企业的资金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分配,扩大企业优势部门的生产规模,将企业发展成为有特色的产业品牌。
四、结束语
行为经济学是一种研究人的行为的理论科学。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时候,充分运用行为经济学,对企业中的个人进行有效研究分析,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同时充分运用行为经济学,能够规避管理者错误的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为企业健康正常的运转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温武.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房地产宏观调控[d].江西师范大学,2013.
[3]刘桂玉,罗拥华.行为经济学“新经济人”假定的方法论意义与实践价值[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3):21-25.
[4]李素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法经济学效用函数建构[d].湖南大学,.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二
【摘要】目的通过运用良好的沟通,确定患者的健康问题及需求,促进其早日康复。方法熟练掌握日常沟通、治疗性沟通、特殊情况下的沟通,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性。结果许多护理行为要通过护患沟通来完成,沟通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沟通可促进健康教育进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沟通
现就护士在健康教育的沟通问题总结探讨如下。
1日常沟通
1.1了解患者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进行健康评佑。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爱好患者注意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沟通,有的放矢,提高沟通效果。
1.2尊重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该将患者看成一个具有完整生理、精神、社会需要的综合体。让患者感受到尊重,拉近情感与空间距离,有利于深层次的沟通与理解。
1.3掌握谈话技巧(1)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和要求等。(2)语速适当,自觉停顿,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语言交流时应采用商量的口吻,适中的音调,自然大方的表情,使患者感到悦耳、亲切、体贴,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1]。
1.4应用倾听技巧谈话过程中,除询问外还有部分是要倾听,对于患者诉说不要打断提问。同时注意目光、表情的应用,让表情在交流过程中传递关心与温暖。
1.5把握反馈技巧在一般情况下,护患沟通传递当时特定环境下的需要及信息。(1)肯定性反馈。对患者的正确言行,应表示赞同和支持。(2)否定性反馈。应先肯定患者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所在,使对方保持心理的平衡,易于接受批评与建议。(3)模糊性反馈。当某些敏感问题或难以回答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如“是吗?”“哦”等。
1.6保护患者的隐私在交谈过程中,有可能会触及患者的隐私,医护人员应当加以保护,不可当作谈资来渲染传播。
2治疗性沟通
2.3掌握治疗性沟通技巧(1)评估个体差异,恰当运用沟通。明确沟通目的,达到有效沟通,同时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避免或降低影响沟通的负面因素。(2)说服他人的三个步骤。首先,要让对方了解你所说的话;其次要对自己的主张必须充满信心和热忱;最后,必须明示自己所主张的事能使对方获利。(3)具体行为,针对目标进行反馈,把握反馈时机,确保反馈信息的准确性。
3与特殊患者沟通
3.1与愤怒的患者进行沟通时,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提供必要的安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3.2与抑郁、悲哀患者进行沟通时,要陪伴在患者的身边,鼓励患者倾诉悲哀。
3.3与病情严重的患者沟通时,话语要简短,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4与感受知觉障碍的患者沟通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或障碍,应加强与此类患者的沟通技巧,如对听力障碍者,可应用非语言性沟通;对视力障碍者,可用触摸的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伟云.注重语言艺术在护理工作中重要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17(7):32.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三
一、音乐传播的概念与功能
(一)音乐传播的概念
1.什么是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传播”是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其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其中,“传”有“传递、传送”和“传授”之解释和运用;“播”有“播种、传扬、散布”的解释。传播学的学者们对传播所下的定义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一种分享信息的关系。其目的是谋求信息、劝说、指导(教育)和娱乐。传播可以定义为“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信息互相传递的基础上能对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与过程”,它应该既有相对的静态也有绝对的动态。
2.音乐传播赵志安认为音乐传播是指“信息化的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被交流与共享的系统活动过程,音乐传播具有多重属性。”音乐传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有无意识传播,也有有意识传播;有不限受众范围限制的大众音乐传播,还有受众有限制的学校音乐传播、教会音乐传播、商业音乐传播;同时从目的来看,既有目的明显的音乐传播,也有无目的的音乐传播。以上音乐传播之间尽管存在着多重差别,但它们都包含有传播必需的五个因素及传播机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传播。这些音乐信息所运载的传播者的音乐意图,在为人们“分享”或“共享”。
(二)音乐传播的功能
二、音乐传播在有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音乐教育者教育方式的多样化音乐传播的多样化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最大的变化便是教师与学生教育方式的平等性、获取知识的互补性,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从原来的“灌输观念”演变为“沟通观念”,使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变成“开放式”音乐教育。在音乐传播的最初阶段,音乐教育者是社会音乐资源的唯一提供者,音乐传播形式发展越来越快,社会音乐资源的垄断者也在转移,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者,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来源,也不仅仅靠课堂,互联网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可以搜索引擎到其他各方面的资源,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手段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很多的知识也值得老师们去学习、借鉴。学生的音乐生活范围和音乐视野得到开阔,这种互补、互助沟通的学习状态是音乐教育发展的一重大改变。
(2)校内教学过程音乐传播环境中,很多音乐之所以能取得大众接受,就在于制作人进行大量的宣传,在宣传同时又故意保留一部分,形成吊起受众胃口的效果,同时又给受众群体留下一个想象的自由空间,所以,在有效音乐教学中,课程导入的设计就尤为重要,能吊起学生胃口的导入就是有效的导入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感受应该有明显的视听觉冲击力。较强视听觉冲击力的形成,需要有合适的音乐素材、音乐版本、音乐感受时间等多方面的选择来达成。有效的感受只是手段,感受的下一步就是要有效的理解,有效的“解读”音乐,也能“解毒”音乐。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四
当前,我国传媒产业正在高速发展。,在我国gdp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年增长率逆势上扬,从的15.5%上升至20的15.8%。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需要人才支撑。高校作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等至关重要。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媒介无处不在,甚至无孔不入。随着新老媒体的交融,融合性传媒生态圈呼之欲出,媒介融合日趋深入,而这一切使传播学相关理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趋紧密。
一、传媒专业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传播学发源于美国,其历史不过百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中叶,传播学才正式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20世纪中叶以后,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新学科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被提出,研究领域得以拓展。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传播学逐渐成为显学,其学术地位也得到了巩固。据统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各大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每年发表的与传播学相关的博士论文达120多篇,并且逐年递增。在传播学的教育方面,目前世界各地的主要高校基本都设有传播院系和专业,一些高校也因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而闻名于世。美国是传播学的诞生地,也是现代传媒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凭借在传播和新闻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术优势,率先开展了现代传媒教育。19,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的诞生。4年之后,哥伦比亚大学顺势应时也成立了新闻学院,如今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世界著名学府,其新闻学院所秉持的人文学科基础与专业技能训练并重的传媒教育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二、我国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传媒专业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突飞猛进,并很快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传媒专业相关课程。1982年,被誉为“传播学鼻祖”的威尔伯施拉姆访华之后,美国、日本的传播学学者相继来到中国介绍、宣传、讲授传播学。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后,一大批高水平的传播学专业译著纷纷出版,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传播学及相关课程。如今,国内开设传媒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传媒专业人才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点,由于传媒专业本身较强的实践性,部分高校对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传播学理论教学,集中表现在课程设置比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传媒专业的认识这三个方面。在对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传播学理论的缺位或不足将严重制约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利于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偏重传播实践教学
传媒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这就导致部分高校传媒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急功近利,忽视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平衡,简单满足于讲授各种各样的技术知识和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像“技工”,而非真正有思想、敢创新、善学习的'传媒人才。
(二)教师倾向于讲授传播技术
部分传媒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由于传媒专业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领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教授学生所谓的技巧和方法,却忽视了传播学理论的教育。同时,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学内容也滞后于传播学理论和媒介技术的更新。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理论注入不足,导致学生在传媒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学生偏爱传播技能的学习
部分传媒专业的学生存在厌恶理论学习、觉得实际经验比理论更有用的错误观点。传媒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学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都为增加实战技能做准备,对应用性的采、写、编、播等技能充满激情,并不重视传播学理论课程,也不愿投入精力去学习研究。
三、传播学理论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传播学理论是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
目前,国内开设传媒专业的高校根据传媒产业的发展,结合市场需求,在传统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新媒体、物联网、网络动漫、数字媒体技术、媒介融合等新课程,使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呈现出宽口径化趋势,这符合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传媒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但诸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学、网络传播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应该是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也是评价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学生的专业素养是否健全的关键。
(二)传播学理论是传媒专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教师在传媒专业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往往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在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时,教师看似应用的是一系列“规则”和“技能”,但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对于传媒专业教师来说,丰富、多元、完备的传播学理论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传媒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介不断更新、融合,而传媒专业又具有多学科性,这些都为传媒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如果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够、知识更新不及时,将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传媒专业人才。
(三)传播学理论是传媒专业学生的重要软实力
现代传媒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业界普遍认可的人才往往兼具多层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要求,能够准确分析媒体的本质与现象,并能以复合型人才的身份促成不同媒介的融合。因此,传媒专业人才一定要做到理论基础扎实、知识范围广泛、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果将传媒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学历层次和专业类别归结为个人硬实力的话,那么,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水平、学习自觉性、新闻敏感度等就是其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传媒专业人才的“软实力”大多是在高校学习阶段培养和塑造的。
四、高校传媒专业应重视传播学理论教学
传媒产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传媒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重基础、重理论、重内在、重实践,只有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修养、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思维方法、宽广的国际视野、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传媒专业人才,才能使我国传媒产业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
(一)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为要义
学科的教育离不开理论课程的学习,传媒专业也是如此。开设传媒专业的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具备了宽、牢、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才不会在浩瀚的传媒知识和纷繁复杂的传媒现象中如堕烟海。树立牢固的基础理论和健全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岗位。传媒专业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传播学理论素养为要义,帮助学生整合传媒实践经验,实现认知上的升华。高校在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科学、合理地规划传播学理论课程和应用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应使两者良性互动。
(二)教师应以强化传播学理论修养为根本
传媒专业教师只有传播理论扎实、知识储备丰富、关注理论前沿,才能为学生拨云见月、指点迷津。在提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传媒专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已有知识出发,吸纳新知识,掌握新理论。同时,教师应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传播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回归理论,通过合理的学科设置、生动的课堂内容、丰富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应不断提升软硬实力
学习一门学科和专业,不应以掌握实用性技能为根本目标。就传播专业而言,实用技术固然重要,但技术背后的传播学理论才是学生了解、学习、研究、掌握传播学这门学科的真谛。而传播学理论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传播实践,使其具备研判各种传播现象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传播专业时,要树立正确、全面、科学的学习观,深刻认识传播学理论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成为传播学理论扎实、传播技术精湛的全方位人才。
五、结语
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理论成果日益丰富。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交流系统的构筑、新技术引起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变化等方面,传播学相关理论都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播现象与媒体的发展规律。就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传播学理论和传媒实践的关系相当于“道”与“术”的关系,道正则术易,道偏则无术。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中,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传媒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3]王文娟.对当前传媒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访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陈兵教授[j].今传媒,(2):4-5.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五
[论文关键词]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有效传播
[论文摘要]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播过程。教师作为一个传播者,应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树立教师自身的“品牌”,同时遵循传播规律,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才能使传播取得更好的成效。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由于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是传播对象,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传播学理论开展教育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应用传播学理论呢?这首先涉及到一个传播效果问题。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第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第二,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根据传播学理论,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教师应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树立自身的“品牌”,同时遵循传播规律,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
一、树立威信,形成“品牌”
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居于最优越的地位,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
教师作为一个传播者,首先应树立的就是自己的威信。“人无信而不立”,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应该从人品上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树立信誉。“身正为范”、“行为世范”,说的都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树立个人信誉,成为学生做人的“模范”。这包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教师应该诚实守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果断。另外,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奖惩分明。正确的就表扬,错误的就批评,绝不心存偏袒,在班里树立正风正气。这样,教师的信誉树立了,学生也才会按照教师的各项要求去做。
另外,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传播者,教师一定要在专业上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塑造一个专业权威者的形象。学生只有在知识上信任教师的权威,才能尊重教师,认真学习。而一个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教师,在教学中则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失误,或者有时甚至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突发性问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教师信任,从而有损教师的自身形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塑造好自己的专业权威者形象。
二、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传播技巧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因人而异
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一般来说,“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另一方面,“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
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依传播对象的属性不同而有明显区别,“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高者效果较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方法。
2.“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相结合
一方面,“明示结论”可使观点鲜明,让对象易于把握传播者的立场,但同时也使显得过于强硬;另一方面,不示以明确结论,寓结论于判断材料之中的“启发引导”式做法则给人以“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使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说服者的影响,但容易使主旨变得隐晦,有时不易贯彻传播者的意图。关于是否明确提示结论,可以肯定的是: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因为在这种场合,如果再明确提示结论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容易引起对象的烦躁或反感而对说服对象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过程中应将“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示结论”,讲清道理,但不是强加,而应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听话机器”了,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教育,就必须以理服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大声地“布道”或呵斥,只会招来学生的逆反。教师可以平心静气地先提出一个问题,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听听学生的心声,然后用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隐性引导,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可提供一篇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相结合
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之际,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人们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另一种是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教育应该将“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相结合,有时用理性去分析、说服,有时则用感情去感染学生。因为,两种方法的.有效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些问题只能靠“诉诸理性”的方法来解决,有些问题采取靠“诉诸感性”方法更有效,而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则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采用“警钟效果”
“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化地唤起说服对象的注意,促进他们对有关信息的接触;同时,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
教育中可以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比如,教师可以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他们学业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注意,并促使他们迅速采取对应的学习行动。当然,因为“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学生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所以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分寸,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三、注意学生的个性
作为传播对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有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或劝说,有的学生则固执己见,我行我素。这种“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说服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学生在某些话题上可能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而在另一些话题上则可能容易产生拒绝或排斥态度;(2)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如有的学生容易接受道理说服,而有的学生则容易接受场面或氛围的感染,有的学生对“强加式”说服表现出自发反感,而对“诱导式”说服则很容易接受等等;(3)一般可说服性――与主题或说服形式无直接关系,受个人性格和个性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接受或排斥的倾向。
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另外,与可说服性相关的因素还有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信息行为指的是个人寻求、接触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行为。
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的自信心、求知欲、性格、习惯、家庭等的不同,他们的信息行为也各具特点,这些特点也对教育的传播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影响。因此,教师就应当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以期产生最佳传播效果。
总之,在教育这种传播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传播者,要想更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教育学生,就应该结合教育实际,自觉运用传播学理论,遵循一定的传播规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月第1版。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月第1版。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六
【摘要】:医学免疫学属于发展较快的前沿科学,课程内容涉及到分子、基因水平,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多年,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总结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拓展教与学双向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应用多年,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通手段[1]。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多种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链接等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但在免疫学多年的教学体会中,除了有利的优势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弊端,下面浅谈一下在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应用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有利优势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支柱学科,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知识,知识体系复杂,但前后知识具有相互关联及系统性。为了使学生们能深刻理解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显出其特点。
1.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免疫学课程中的概念很多,不好理解。比如adcc概念,
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单用汉字表述,对于初学者都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用图来解释,nk细胞杀伤靶细胞要利用抗体作为桥梁,通过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把效应细胞、抗体和靶细胞三者联系起来,最终执行杀伤作用。若能配合flash动画效果会更形象的理解和记忆。
2.使抽象的分子直观化。课程中的免疫分子部分占有的比重较大,而且是免疫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学习后面的免疫应答等内容,因此要尽量讲解好这部分内容。比如免疫球蛋白这章的“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分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为什么要用两种酶来水解,水解的位点及其得到片段有何意义,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使这些抽象的分子更能直观化,也便于理解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使复杂的分子机制系统化。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是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是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每当讲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机制时,学生理解起来都觉得难度大,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动画演示,一步步展示此过程,就使复杂的问题容易理解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禁锢了思维。授课中过于依赖电脑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教师教学经验少,课堂拘泥于面前的投影,发挥和讲解的知识内容就较少,课程中怕讲错、讲漏内容,死死盯住投影上的文字,似乎照本宣读,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空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死盯着屏幕,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信息量大顾此失彼。学生普遍反映ppt内容多,翻页快,跟不上记录,不利于做笔记。没有多媒体时主要靠板书教学,教师边写板书边讲解,下面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进程,基本上能完成笔记。但多媒体的应用却顾此失彼,若顾着记录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解,影响了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学习效果,往往要求课下回放投影,不懂的还要课后重新讲解。
3.复习局限于ppt。对于懒惰的'学生不喜欢记笔记,等下课了就要拷贝老师的课件,而课后就根据课件内容复习。熟不知课件内容简捷、文字少,在课后不利于理解,若课件上不表明重点及难点内容,一味地按照课件复习的学生会一头雾水,对于掌握知识点及考试答题的完整性都受影响。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克服弊端发扬优势
根据以上教学体会和分析,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克服弊端发挥优势。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不能完全靠多媒体技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其次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动画,结合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听讲与记录融汇一体;除此外还要用教师本身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而多媒体只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授课的主导性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总之,总结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教与学的双向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七
摘要:在传播学中视觉传达设计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一种传播的体现,但是视觉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因其所要传达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信息,而通过视觉符号难以形象的传达给受众。因此,有较多的人将传播学的理论应用于视觉传达的设计当中。视觉传达设计其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播,从传播的角度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就是图像、图形,不仅能有效的传递信息还具有艺术性。而本文就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传播学;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有着一定年代的综合学科,其兴起的时间是上个世纪60年代,而传播学是一门与各个学科都有着一定联系的学科,其渐渐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就离不开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视觉符号多是一些线条、光影等要素,其本身不具备任何的意义,但如果通过一定的组织将其表达出来,例如画成一幅画就能传达出传达者想要表传达的信息。而这恰恰就是传播学中的理论。在传播学的角度中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就是图像、图形。因此,笔者就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八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日‘汪洋澎湃';‘蔽芾葱宠'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掌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九
[论文关键词]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将电大开放教育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远程教育时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优质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言而喻,信息时代,质量仍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然而,在“开放教育”对象存在极大差异性和特殊性的情况下,只有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所引发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操作活动就更显得突出。
在网络化教学的每个流程中,教师的角色就如一名导演,首先引导学生访问特定网站,感受动画样例,提高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中;然后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给出相关连的网站,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这两个阶段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以免学生在网上“迷路”或浏览与教学无关的网页;并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在网上交流阶段,学生把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更明显,教师不但要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讨论,而且还要组织引导、点评学生的态度观点,避免学生闲聊或无话可说,始终围绕本案学习目标进行。在归纳小结阶段,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把实践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同时对有代表性的关键问题进行解释和演示操作,加深理解。在整个网络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改变了教学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认为教师的行为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和提供学习资源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点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或几本教材、参考书等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材料。但是互联网上的资源不可能为学习者提供正式的学习内容和材料,也不可能为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
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起的作用。在本教学案例中,我把相关的教学知识点、案例、教学习题、教学资源等放在网页中,并提供相关知识网站,以便学生查阅。
二、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的引导
帮助学员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使学员按照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是网络教学中教师对学员学习进行指导的首要任务。对于偏航、迷航的学员教师应及时引导,及时提醒他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使学员的学习始终围绕师生共建的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这样,网络教学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
学习目标的阐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将所要学习目标通过网络直截了当地发送给学员,也可以先让学员进入学习情况,再给出学习目标。有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也可以以要求的形式提出,可以一次性提出,也可分阶段提出。有的学习目标比较明显,学员马上就可以知道,教师只需呈现出来就可以了;有的'学习目标比较难懂,学员可能一下弄不清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教师要对学习目标做进一步的阐述。
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策略(可称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工作不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而且在网络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员协作学习、小组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员小组活动来培养学员的群体意识与活动能力,可以促进学员之间深入交往,克服学员的自我中心倾向性,促进学员的个体社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络教学的灵活调整手段使得教师可用多种方法编成学习小组,比如:可以根据学员的申请,让学员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以根据爱好和兴趣分组;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分组;教师也可以按照层次不一进行分组,教师要考虑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角色分配以及相互协调、配合问题,例如网络操作熟练的同学可以与不熟悉网络的同学分在一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学习好的同学可以与学习差的同学进行搭配,相互弥补,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四.关注每一个学员的学习进度
对每一个学员进行学习指导,只有在网络教学中才可能实现,这的确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授课期间为了保证学员对所讲知识的关注,教师可将学员之间的联络中断,只保持学员与教师之间的通信;还可以锁住学员的键盘,中断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教师把所讲信息发送给所有的学员。在学员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过程中,学员可以从教师站上获得教师提供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学员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完成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观察任意一个学员站上的内容,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协同学员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材料,或对学员的完成情况进行适时的、形式多样的评价和指导。总之,对学员学习进度的关注是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注每一个学员的学习进度,还要先关注学员的不同学习背景。我们知道,一个教学集体是一个由多种智力背景和情感背景所构成的集体。不同智力和情感背景下的学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教学班的学员层次有高有低。对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员很快就能掌握,而有些则需花一定时间才可以做到。因此,在我国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面向中等生的教学,而智力发展超常和智力发展落后的学员存在着“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好生多吃一点”,对于那些每天需要花费几倍于他人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也很难理解或根本理解教学内容,学习总是在吸收和消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差生”来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特性,引起并保持学员对教学的注意,并针对不同学员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时刻感到与学习任务有相关性,感到他们的需要在教学过程可以被满足。教师的直接关注直接影响到学员实际做出的努力和行为,使他们不再视学习为畏途,而是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重要环节,有将现代远程教育各种教学手段、方式和学习方式系统化,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的优质化,从而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m].河北教育出版社,.
[2]金含芬.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1).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
【摘要】pbl(问题为基础学习)是一种将学习设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消化内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疾病种类繁多、症状错综复杂,既是临床常见病又是医学教学的难点。运用pbl进行消化内科教学将有助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医学生对消化系疾病的认识,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pbl;消化内科;内科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推行的新教学模式。该模式树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1]。经过40年的发展,pbl目前已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消化内科是内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病种繁多,临床症状纷繁复杂,既是临床常见病又是医学理论课难点。因此消化内科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运用pbl模式进行消化内科理论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医学生对消化系疾病的认识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pbl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pbl是一种将学习设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触发学生独立思考、采集信息,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共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2]。该教学法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教师为中心,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多学科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制代替班级授课制,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阶段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特点。因此,pbl实质上是一种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的教学法。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启发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技能;学生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被充分激发,在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其各种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2我国消化内科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医学院消化内科的教学仍按章节系统纵向讲解,这样虽然保留了各章节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但各章节内容较为独立、分散,没有形成很好的横向联系。而消化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症状错综复杂,往往同一临床表现可涉及几种不同疾病;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少内容未能在课堂上讲授,需要学生课后自学;与其他系统病症相比,消化内科疾病具有更形象化的特点(如体征、内镜下表现等),但教材中往往是用长篇的文字对疾病进行描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困难[3]。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争分夺秒地满堂灌”,希望在限定学时内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完,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效率低,在授课当时很难深刻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甚至跟不上老师思路,这就加重了学生课后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负担;课后由于我国学生长期接受传统式教学,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差,加之教科书枯燥、难于理解,课后复习的效率也很低。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消化内科教学的要求。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是当前我国消化内科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阐述了信息技术、建筑管理信息化两个基本概念之后,本文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全过程中的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管理;实践应用
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加快,在建筑行业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怎样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建筑管理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名工作人员考虑与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管理的常规应用
信息技术管理,其基本定义为企业应用合理有效的办法,对管理经营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加工、储存,并用以帮助企业进行发展决策的管理。在当代,信息技术管理主要指的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单就建筑施工管理来讲,不但要解决需不需要用到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极大进展,硬件设施在存储量、价格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使其普及变为可能与必然,而软件开发的进展让这种可能与必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信息的沟通及处理与计算机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经济一体化管理,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网络让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极大变化,而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信息系统来明确建筑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可以让业务工作实现顺利交接与进展,提升各部门工作效率,尤其是提升合作水平。伴随市场的成熟,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工作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更给发展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那些与建筑单位自身管理方向相一致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是很容易为市场所接受的,它可以给建筑管理提供研究与发展的系统支撑。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信息管理指经由各系统、各工种、各数据的科学管理,让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有效方便地实现搜集、储存与应用。当前,信息技术管理不断产生与发展新型产品,对建筑企业自身既是一种激励,也是无形的挑战,如果建筑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潮流,及时采纳与应用新型信息技术管理,就极容易被同行业的其余企业所赶超,进而有遭到淘汰的危险。为应对这种挑战,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建筑管理信息技术对外发包的办法,而外包这种形式,其关键是要对系统进行理性分析,掌握合理的节奏与齿度,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外包,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哪些只能在企业内部运行,以保证工作的便捷性与商业机密的可操控性。
在建筑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很多,而工作效率始终上不去的落后局面,充分利用起计算机的大存储量、快传送性功能,实现高质量、准确、快速的自动化建筑管理工程应用,树立起建筑行业在管理上的先进性、自动化、规范化、现代化办公形象与办公意识。而在硬件配备上,应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者的工作素质与先进思维,让其有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态度,管理办公条件进行全面改善,为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我们明确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后,还要注意以下三点:要注意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海量的数据筛选处理,在其中找出创新动机,实现构想方案的最优化。第二是信息技术要同建筑业务作紧密的融合,让信息技术在管理上的优势转化为建筑企业在业务中的优势。第三是建筑管理信息化讲求的是团队协作,而信息技术中的信息化软件应当把这种优势继续传承下来,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时,要逐渐培养以建筑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标尺、以集体协作为半径的工作队伍。
三、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认识与核心技术
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上网查资料,收邮件。而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监控、流程协调、业务管理、资源统筹上的重要意义。而对于实测工程成本、工程变化、提出工程预警等方面,很多企业也均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各企业水平不一致,差距比较大
因为思想意识与经济实力的区别,一些效益好、规模大的建筑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重视程度较高,而经济效益一般,规模小的企业受到思维的局限与经济实力的制约,不愿意花精力与物资返岗入到信息技术中来。
(三)志门的软件匮乏,需要进一步开发
从我国建筑行业现状来看,还很缺少专门的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同国外有很大差距。一些国外进口的软件又同我们国家的实际建筑情况有比较大的差距,难以有效利用。
四、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型建筑管理同计算机技术、建筑管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它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众多地产商的重要发展手段,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建筑自身的智能化,比如珠海机场、北京的名人广场、还有位于深圳的罗湖商业中心等。而上海金贸大厦、人民银行总部等建筑,更是智能化建筑的'经典。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一千五座智能型建筑。
建筑管理扩而广之,则是城市管理。数字城市综合运用到了网络、虚拟仿真、多媒体、gis、遥测、遥感等多项技术,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机制完成信息化自动搜集,并实施监测管理的动态化,与辅助决策的技术化。为了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设部业已充实调整了组织机构,制定印发出了新的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工作要点以及数字化城市工程等两项规范。当前,用更为先进有效的信息技术武装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系统,应当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以两方面的工作来保证建筑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要在硬件和软件上一起下功夫。如果单纯注意建设系统硬件、门户改造,只在建筑企业管理标志物上下功夫,那就会走入到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去。我们在注意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开发与人员素质调整。为了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我国建设部已经作出调整、优化提升了建设部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工作职能,制定了建设领域工作信息基本要点。数字化城市工程已纳入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中。当前,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企业管理信息规范系统,摆在第一位的应当是实效性。
我们了解到,推进建筑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本身也是对建筑自身的一种功能性改造,又是企业深入改革的必然过程,这说明了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严肃性与重要性。这其中,进度控制的重要性需要着重说明,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关键工作的工作进展情况,各项目的制约关系情况等,再以网络技术对这些基本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编制出更为合理的次一步骤进度工作计划。从资源分配、材料预算、人工设备清单等角度导入数据,生成系统而又可以细化的实施计划,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调整。
总结:
信息技术业已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费用结算、工期进度等多方面,而管理的不完善仍是我们当前急需改善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引进、制度建设等诸方面要积极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把建筑管理信息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吴少勇.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4)
[2]刘红生.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n].赤峰学院学报,2007(12)
[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5)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二
视觉传达其基本的含义主要包括:其是通过视觉通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其实一种双向性质的信息传播行为方式、其信息载体是设计图像、其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交流。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说,其设计就是通过将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元素进行组合,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而传播又是世界的普遍现象,所有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本身的传播。视觉传达擅长将一些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通过一些要素的组成更形象的传达给收信方。
2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存在的传播要素
2.1传达者
传达者其本质就是在传播活动中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传播者,传达者根据设计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挑选,然后向传播对象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传达者的构成比较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组成。在这当中,设计师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修改,所以设计师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
2.2传播内容
传达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传播内容。其中,传播内容可以不是语言符号,也可以不是实物,在传播的过程中对这些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在视觉传播活动中,因为其视觉符号是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因此,设计师需要将这些所接受到的信息具体化形象化传播给客户。
2.3传播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的桥梁就是媒介,通过媒介的传播才能更好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者。当然,不同的媒介其属性也不相同。
2.4受传者
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传达者必然也有受传者,也称之为传达对象,也就是在视觉设计中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其可能是群体,也可以使个人。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受传者接受认可传达者所传达的内容,才能算是完成了整个传播过程。
3如何有效利用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
现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中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在众多的竞争中抓住群众的眼球,则必修要在信息传播中表现出与众不同,从而使得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传播。而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3.1创意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的创意是否新奇且形象具体是受众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连传播的内容都不够新颖不能让接受对象满意,那传播则很难完成。因此,视觉作品的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独具匠心的创意才会使得受众者产生兴趣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是传播的主导者,所以,设计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用异于常人的想法实现信息的传播。
3.2针对性的进行创意的修改
社会各个层次有着不一样的群体,同样的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思考。因此,设计师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受众者给予不同的创意,创造其所喜欢的视觉形式。例如,针对儿童的视觉设计,其创意就不该是生涩难懂的,而应该是浅显易懂的、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这样就能吸引儿童的目光。所以,在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应该针对性的进行创意,从其受众者、信息类别、媒介与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创意设计。
3.3有效的对传播媒介进行整合应用
现如今是一个多媒介共存的社会,因为各媒介之间的原理都是想通的,而媒介的整合就是利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信息更有效的传播。这种整合能使得媒介的优势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而视觉传达设计中也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例如,近年来走在街上就能看见各种电子屏,其上面精美的广告,使得大家对其辨识度、认可度都很高。这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就是视觉传达设计有效传播的方式。
3.4加强对受众者的研究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与受众者都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设计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受众者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而受众者在得到设计师给予的设计内容时也希望自己得到的是自己满意的设计。因此,受众是视觉传播过程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设计师应加强与受众者的沟通,从而使得设计作品具有受众者想要的效果,以达到相互的一致性。
4结语
总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视觉传达的设计需要传播学理论。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其若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实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三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潜能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潜能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他们是在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目前,加德纳教授已确认的智能有7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智能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且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突出;2、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3、智能的差异性――既有个体间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4、智能的'组合观――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相对独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的弊病是有目共睹的,多元智能理论激活了课堂,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应是在理论指导下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来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因此,我们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既能完成学习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通过教学环节设置为学生改善、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
1、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往往都偏重实践、动手操作,看重操作结果,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数学基本概念,我们老师不仅要有自己讲清讲细,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能用语言准确规范地描述自己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也有助于学生更清晰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更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更便于协作学习的开展。
2、解决具体问题,促进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能力。数学学科与逻辑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的产物。在数学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算理到计算再到运用,为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教师再对学生中的不同算法设计进行再分析、再比较,进一步优化,从而促进整体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3、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视觉、激活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就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利用真实空间、借助现实物理空间进行直观教学是培养空间智能最直接的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形象地创设空间,把教学内容视觉化,使学习的对象形象化,达到空间表征,有利于开发视觉、激活学生的空间智能。教师要建构这样的空间,设计制作有效的多媒体课件,既需要获取人类知识体系,也要求创造性的智能活动。
4、营造音乐环境,激发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开发个体各种智能与潜能。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例如,我们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课时可以从一首《字母歌》开始,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获取知识;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可以播放点轻音乐,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是轻松快乐的。
5、在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机会还是较多的,相对更有利于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如学生利用作图绘画、实验操作、制作学具等,在发展了多种智能的基础之上也同时促进了身体运动的发展;再者可以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游戏中间接发展身体运动智能。
6、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人的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指与人交往合作,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当然一般地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以便使智能互补,然后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确保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在数学课中,经常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增加了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养成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以及在实践合作中逐渐养成与他人共处,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良好品质,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知识和技能暂时较差,容易害羞的学生,合作学习会给他们更多一些尝试学习和体验成功的机会,激活他们人际交往的意识;合作学习能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四
上个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发动了一次热烈的教学运动。而在这次运动里,广大的教育人士发现,课堂教育不仅仅要被当成一个艺术,它更具有一定的科学化理论。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光是教导书本知识,更是要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一.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
通常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成为一堂课的主宰,而学生只能旁听,很少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而在有效教学理论中,就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仅仅只是充当旁听者的角色。所以,老师首先要扭转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听讲的局面,彻底把课堂教育变成学生在经过老师指点后,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要开创出适合师生能够共同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全盘的教育体系能够弥漫活跃的气氛。如果说的详细一些,就是在备课和上课这两个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勇于像过去的教育方法发起挑战,这样才能够让备课更有效果。
1.有效备课
在过往的备课中,通常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教材上,相当多的一部分老师需要做的只是能把教材吃透就可以了。所以长此以往下去,很多教师都会把在某个班上所运用的教学案例自动的挪到另一个班去。反反复复,一种教案可以用上多年,毫无创新。这样一来,教师讲起课来没有新鲜感,而学生听起来也是毫无兴趣。于此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而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很多都执行着根据层次分班教学的理念,多数老师都在学情完全不同的两个班级同时授课,这样一来,面对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是按照一种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就注定了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提高小徐质量呢?采用有效备课就是一个好方式。首先,有效备课不光只是要在教材上下功夫,还必须要让老师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最终让其变的更有创造性、更具备实用价值。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知道自己需要像学生传授什么内容,还需要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和班级喜欢什么授课形式。只有做好这样充足的准备,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2.有效上课
有效上课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课堂讲授有效、指导有效以及课堂激励。无论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即使是以学生为主的语文课长,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都必须要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而从实际的效果去分析会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老师一定要能够在课堂上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且语速快慢要把握得当。其次,要表现出足够的教学激情与幽默,并且能够与学生经常进行情感交流,那么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通常,教师如果能够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那么就会被是为有效课堂指导。而且老师在讲课期间,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播,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他们的自学能力,更是要重视。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在离开教师的指导后依然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激励方面,重点在于教师要用热情饱满的态度去激励每一位学生。而这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其实很多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尽量的表现自己,而并不喜欢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也都希望老师去表扬自己,而不是用严厉的语气来进行批评教育。只有在课堂上能够用语言去征服学生的.老师才能算的是上优秀且具备一定人格魅力的老师。而这样的教师,通常会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所想,并且会做到无论这个学生综合素质如何,都会去公平的对待。
二.要具备反思精神
若想让有效教学质量得意提升,那么就必须要做好有效反思。长期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很好的让老师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平有所进步。老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出质疑,并且要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正。有些教师在备课方面很下功夫,不过在教后的反思工作上却不是很重视。认为只要能成功应对那45分钟的教学,就是自己的成功,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在课后及时的进行反思,并做好教学反思日记,这对日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也要具备一定的即兴发挥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古诗词期间,就一时灵光一闪,要求学生将当堂课所涉及的诗词变成个真实的场景,并要设立好时间地点和人物。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意。而作为教师,一定要能够经常发挥出像这样的具有灵光一闪山的点睛之笔。并要及时的把这种教学创新记录在自己的教学日记中去。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五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人的智能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观点,那样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决定于智商测试,其实这种简单的智商测试只能测评人的数理逻辑思维与语言智能,而人的真正智能是多元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任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语文阅读的本质既有相同不同,它应该是教师指导小学生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的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结合自己头脑中己储备的信息进行连续性的思维活动,把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还原为具有特定自然景物特征、蕴含的特定思想情感过程。简单的说一般语文阅读就是由“言”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言”、“意”的双向还原过程。正确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教学的基本过程;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有助于深入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基于上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认识,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所担当的任务。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部分第一自然段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力能够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大纲的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构想
把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方法作为一个比较具体的项目工程方案提出的目的,就是以便在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进行实验,这样涉及面窄,易于取得各方面认同,可以迅速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工程的构想分为两个部分,即多元化理论指导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一)多元化理论指导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
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他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我们推行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最后不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都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应正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总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则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总之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确立了学生自主精神后,还要掌握和拥有多种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快速有效的教学成果。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所以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首先就要让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而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是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要多动脑筋,根据上述多元化的理论与指导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小学生阅读的教学任务。
1、小学阅读教学中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加德纳强调通过直觉学习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以达到智能培养的目的。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直觉学习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强大无比的力量。直觉学习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学习,在许多情景中被证明是足够可靠的。
2、小学阅读教学中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这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人的身心之间有着隐秘而复杂的联系,当心理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生理能量。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胆小、羞怯、紧张等,实际上是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如柔韧性差、灵敏性差、耐力差;反之,心理健康、思维活跃,表现在行动上则是动作敏捷、意志坚强,表现在行为上便是柔韧和富有耐力。因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躯体是自我的一大重要资源,它拥有巨大的潜能可待挖掘。关于身体的理论已成为一个学科群。
3、小学阅读教学中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语文学习中强调合作学习,也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学习的意识。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合作过程中,合作调查、实践、访问、查问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培养学生之间为人处世、和睦相处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学会理解和完善,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生生的合作关系。
五、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没有一个人所有各项智能都处于强势的,大多数人总是有几项弱过去传统单元测试方法测出低智商的主要是在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方面的不足,不等于其它智能都不行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强化优势使其在某一方面智能达到天才程度而对于弱势智能则予以补偿,使之逐步由弱变强这样就可以挖掘每个学生本能的潜力,特别是对于某些智能弱势的学生,可以增强其信心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考试方法不仅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培养的成才率!能与社会需求部门相配合可以在未来专业工作中发挥强势,达到较高的成功率。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六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四中学)
摘要:初中地理是一门实用型学科,能帮助中学生对地质、地貌、国家分布等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目前,多元化智能理论被运用于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元化智能理论及其应用方法进行讨论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七
现就护士在健康教育的沟通问题总结探讨如下。
1日常沟通
1.1了解患者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进行健康评佑。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爱好患者注意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沟通,有的放矢,提高沟通效果。
1.2尊重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该将患者看成一个具有完整生理、精神、社会需要的综合体。让患者感受到尊重,拉近情感与空间距离,有利于深层次的沟通与理解。
1.3掌握谈话技巧(1)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和要求等。(2)语速适当,自觉停顿,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语言交流时应采用商量的口吻,适中的音调,自然大方的表情,使患者感到悦耳、亲切、体贴,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1]。
1.4应用倾听技巧谈话过程中,除询问外还有部分是要倾听,对于患者诉说不要打断提问。同时注意目光、表情的应用,让表情在交流过程中传递关心与温暖。
1.5把握反馈技巧在一般情况下,护患沟通传递当时特定环境下的需要及信息。(1)肯定性反馈。对患者的正确言行,应表示赞同和支持。(2)否定性反馈。应先肯定患者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所在,使对方保持心理的平衡,易于接受批评与建议。(3)模糊性反馈。当某些敏感问题或难以回答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如“是吗?”“哦”等。
1.6保护患者的隐私在交谈过程中,有可能会触及患者的隐私,医护人员应当加以保护,不可当作谈资来渲染传播。
2治疗性沟通
2.3掌握治疗性沟通技巧(1)评估个体差异,恰当运用沟通。明确沟通目的,达到有效沟通,同时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避免或降低影响沟通的负面因素。(2)说服他人的三个步骤。首先,要让对方了解你所说的话;其次要对自己的主张必须充满信心和热忱;最后,必须明示自己所主张的事能使对方获利。(3)具体行为,针对目标进行反馈,把握反馈时机,确保反馈信息的准确性。
3与特殊患者沟通
3.1与愤怒的患者进行沟通时,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提供必要的安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3.2与抑郁、悲哀患者进行沟通时,要陪伴在患者的身边,鼓励患者倾诉悲哀。
3.3与病情严重的患者沟通时,话语要简短,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4与感受知觉障碍的患者沟通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或障碍,应加强与此类患者的沟通技巧,如对听力障碍者,可应用非语言性沟通;对视力障碍者,可用触摸的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伟云.注重语言艺术在护理工作中重要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17(7):32.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八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化智能理论,该理论的出现掀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工作改革的浪潮,为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元素,成为传统教育向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切入点。近几年,多元化智能理论在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工作中广泛传播和运用,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改革的主要指导理念。
一、多元化智能理论概况
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每个个体都具有多方面的智能,人类个体都具有优势与弱势的智力,都在某一方面存在着潜能和天赋,这种理论拓展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优、劣智能,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对社会做出贡献。在多元化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是充分重视并挖掘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及智能优势,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发展需求,进而全面促进学生个体智能的有效发展。在多元化智能理论中,我们传统教育定义的差生是逻辑智能或语言智能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的学生,有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均较为良好甚至达到优秀水平。多元化智能理论还指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在智能水平方面不存在能力高低的问题,仅存在智能类型差异的问题,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综合智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提升学生的自信度,以此实现各项潜能的开发。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智能理论,地理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摒弃传统教学中单一、沉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活泼生动的教学场景,以新鲜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对学生的各项智能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激发,此处以“中国行政区划”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为例,讨论分析多元化智能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行政区划”的教学内容较为繁杂,背记内容较多,地理老师在讲授该知识点时,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对各省市行政区的名称进行背记,该内容较为枯燥,且1~2节地理课让学生背记34个行政区的名称不太现实,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老师需运用多元化智能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能力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具体教学建议有如下几点:
1.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程内容
地理老师在授课之前,先收集关于各个行政区的谜语,上课时组织学生开展猜谜活动,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云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江西等,逻辑智能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谜语提示的内容结合平日积累的知识经验很快猜出老师给的谜语,在猜谜语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并收获成功的喜悦,提升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各行政区域的名称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利用歌曲诗词帮助学生记忆行政区域名称
地理老师可以请音乐老师帮忙,将34个行政区域的名称按押韵的方式编成歌曲,在课堂上教学生演唱,例如,五江贵云吉福安、两广两湖两河山、天上北重海内台、两宁四西青陕甘;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等。学生在学习和演唱歌谣的过程中不但得到了娱乐和放松,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进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
3.利用图形想象帮助学生记忆行政区域地图轮廓
地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智能对各个行政区域的轮廓图进行联想,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像牛头;云南省像小鸡;黑龙省江像天鹅;广东省像大象头等等,通过思维想象学生能对各个行政区的地图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记忆,在地理老师提到某行政区的时候,马上联想到代表该行政区的图形,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轻松地完成记忆任务。
4.巧用古诗词,搞活地理气候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的学科。根据这个学科的相关特点,我们在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尝试与语文古诗词巧妙地结合。例如,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可以充分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的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此外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词,来体会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气候景象的不同等等。
上述活动在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知识记忆的同时,将枯燥的教学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多元化智能理论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思路。多元化智能理论要求地理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传授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需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引导与挖掘,地理老师应根据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能力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和丰富,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春民。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j]。才智,.
[2]洪永坚。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九
一、人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
人类初始的教学方式往往显示为“个别化教学”。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渐演化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不过现代教学的危机导致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进而由“小组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的趋势。其实,这样的转变并不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循环或轮回,更不是重复或倒退,它是当今人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是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人类发展到今天,个别化教学向今天的班级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突出的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作为在课堂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到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试问:这样做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士也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二十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学界关注极多,却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但从《纲要》的规定和教学的目标来看,我们宁愿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其注重的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实现教学的效益。语文学科的广博性和难操作性,使语文的有效教学的界定更为复杂。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语文有效教学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语文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在语文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2.2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更加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生观,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将语文的学习渗透到现实生活和学生身心当中,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外延,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意义价值。
3语文教学中多元智能有效教学策略
3.1兴趣促进
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和教学的态度很大程度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著名的皮格马力翁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多元智能理论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和自身的差异,在教学中体现出人的理解和关怀。“所有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是独特的、丰富的、具体的。”基于个人智力的差异和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学中都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状态,教师给予学生展示长处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关注鼓励增强学生上进和追求的动力。
3.3情境创设
语文既富于知识内涵又具有审美情趣,智能的多元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展示手段,让语文教学成为审美的过程。可参见下图的设计,在欣赏中享受语文课堂。
3.4分组教学
“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很多话题都有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却缺乏同等的展示或发展他们特有能力的机会。”我们的教学一直以“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出现,不利于因材施教,照顾个别差异。而多元智能让我们看到了智力的差异和类别,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依据,将班级划分成“组”的形式。利用不同智力发展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案、考评办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学习。兴趣分组更容易让各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接受和支持,同时不同智力小组的同学又可根据需要合作学习,成为混合能力的小组,共享不同领域的成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5多元评价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评估体系过多的关注应试能力,考察的是书面表达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差异、实际的应用。加德纳提出建立“个人为本”的真实评价的设想。扩大考评的纬度,以充分的考虑、合理的设计考察学生对课程掌握的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像、图片、图表、个别谈话纪录等都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袋中,捕捉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自由探索,揭示学生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但具体的操作还在于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3.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8.
[3][美]weber,e.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7.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二十一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应用多年,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通手段[1]。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多种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链接等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但在免疫学多年的教学体会中,除了有利的优势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弊端,下面浅谈一下在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应用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有利优势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支柱学科,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知识,知识体系复杂,但前后知识具有相互关联及系统性。为了使学生们能深刻理解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显出其特点。
1.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免疫学课程中的概念很多,不好理解。比如adcc概念,
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单用汉字表述,对于初学者都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用图来解释,nk细胞杀伤靶细胞要利用抗体作为桥梁,通过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把效应细胞、抗体和靶细胞三者联系起来,最终执行杀伤作用。若能配合flash动画效果会更形象的理解和记忆。
2.使抽象的分子直观化。课程中的免疫分子部分占有的比重较大,而且是免疫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学习后面的免疫应答等内容,因此要尽量讲解好这部分内容。比如免疫球蛋白这章的“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分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为什么要用两种酶来水解,水解的位点及其得到片段有何意义,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使这些抽象的分子更能直观化,也便于理解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使复杂的分子机制系统化。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是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是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每当讲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机制时,学生理解起来都觉得难度大,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动画演示,一步步展示此过程,就使复杂的问题容易理解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禁锢了思维。授课中过于依赖电脑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教师教学经验少,课堂拘泥于面前的投影,发挥和讲解的知识内容就较少,课程中怕讲错、讲漏内容,死死盯住投影上的文字,似乎照本宣读,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空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死盯着屏幕,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信息量大顾此失彼。学生普遍反映ppt内容多,翻页快,跟不上记录,不利于做笔记。没有多媒体时主要靠板书教学,教师边写板书边讲解,下面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进程,基本上能完成笔记。但多媒体的应用却顾此失彼,若顾着记录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解,影响了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学习效果,往往要求课下回放投影,不懂的还要课后重新讲解。
3.复习局限于ppt。对于懒惰的'学生不喜欢记笔记,等下课了就要拷贝老师的课件,而课后就根据课件内容复习。熟不知课件内容简捷、文字少,在课后不利于理解,若课件上不表明重点及难点内容,一味地按照课件复习的学生会一头雾水,对于掌握知识点及考试答题的完整性都受影响。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克服弊端发扬优势
根据以上教学体会和分析,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克服弊端发挥优势。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不能完全靠多媒体技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其次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动画,结合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听讲与记录融汇一体;除此外还要用教师本身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而多媒体只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授课的主导性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总之,总结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教与学的双向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二十二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行大班制度下,如何开发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是一个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创设问题情境及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
关键词:开发、资源、组织、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时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将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开发学生自身资源,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ニ孀判驴纬谈母锏牟欢仙钊,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要想在现有的大班制度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有效地组织好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推动教师发生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
1.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欲望
セ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与生活、社会和技术密切联系,化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例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中国的化石能源;中国的水质资源危机;化学史料;化学魔术等都是鲜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抓住这些学生身边的资源,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セ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而且问题的创设要有层次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思考回答,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要留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明确合作的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パ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利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2.1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セ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研究表明,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摸清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学生进行有效划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例如:教师通过观察、调查可以发现城市的孩子对一些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科学知识拥有的信息量明显比农村孩子要大,而农村孩子的乡村生活经验却要比城市孩子丰富得多。在获得了这样一些信息后,教师就可以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把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进行有效混组,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2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
苯裆缁,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常被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将直接制约着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小组成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不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合作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时,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检测、作业、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小组学习时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发挥特长,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定一名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利用分析、比较、判断、实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及时归纳,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而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则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过程,使小组的组织富有成效。
3.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ッ嫦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每位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就是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3.1利用学生能力的差异,有效进行合作分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ジ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学生在为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不可能独立完成,需要与人合作。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的自学阅读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充分了解他们能力上的差异,进行有效组合、分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通过平时教学中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小组中自学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带领本组成员阅读课本、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由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由观察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观察记录有关现象;由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带领同学对有关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在合作中,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发挥其长处,获得成功感,既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也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2发挥学生的能力特长,在合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ァ度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应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恰当运用社会调查、参与社区的社会活动、实验课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力求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实验,学会观察,思考记录和数据处理,做出报告,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科学方法,提高实践探究能力。例如,对于观察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从实验现象方面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寻求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实现创新,如:观察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的现象,就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混合后总体积不是20ml?进而进行合作探究;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在分析一些开放性问题时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功能,让他们在“做科学”中提出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实现创新。
プ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善于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组建异质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对固定,但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不同,对组员进行有效分工,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的《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03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7
[3]王云生著《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9
[4]《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06
论应收账款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二十三
1.引出思维导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延伸教学主题的知识点,并对导图进行编排。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条件下,能够放松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作型思维得到提高。
2.整合和联系教学内容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能够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根据知识的主次关系,按照顺序进行编排制作。物理是一门有着大量概念和规律的学科,思维导图能够将这些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完整地呈现出来。
3.整合物理教学的知识点
物理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漏讲一些知识点的状况,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制作出思维导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再出现漏讲的情况,可以按照思维导图及时地进行调整。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通过实例阐述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分析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教师首先确定整个内容的教学目标,然后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确定中心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确立了教学主题后,根据教学主题知识点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示意图的绘制,按照顺时针的顺序编排思维导图。
3.进一步拓展思维导图
在概念和性质的知识点的绘制之后,要对其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将其对应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绘制出来,并进行分支,通过逐级的延伸和分支,就将《力》这一内容中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了。
三、小结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起着重要的调动思维的作用,能够发掘学生的大脑潜力,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09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