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公共产品的论文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3:48:10
最热公共产品的论文大全(15篇)
时间:2023-10-30 03:48:10     小编:JQ文豪

有时候,我们需要挣脱思维的固有模式,去探索一些不太为人注意的事物。如何保持健康的体魄是每个人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以下是一些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文,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一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策略

(一)韩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工补农”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在农业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完善灌溉系统、更新农业机械、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同时还加强农业科技、良种、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这是“新村运动”的核心内容。

虽然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由农民进行,但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据统计,政府每年的资助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一般都超过20%,最高年份可达59.2%。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二)印度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印度政府推动的农业公共产品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控制水土流失两个方面;投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化肥投入、高产品种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保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职业教育等。

在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中,印度政府从三条途径来筹集建设资金:增加计划投资,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的计划投资都占相当比重,如“一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18%,而工业仅占8%;“二五”计划农业为25%;“三五”为21%,且以后的各五年计划中从未低于20%。实行投入物补贴,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业投入补贴占相当大比重。提供贷款保证,农业贷款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印度政府大力发展信贷机构,扩大信贷额。印度的.农业筹资和开发公司主要是利用外国农业投资,发放基础设施的项目贷款。

(三)巴西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1.仓储设施。在巴西,仓储按属性可分为三类:官方(联邦、州、市)、合作社和个人。联邦仓储设施由联邦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常规储备和储存按政府最低保证价格收购的农产品,其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中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利用政府的储备在淡季时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作社和个人仓储设备建设的资金主要靠补贴性农业信贷和自筹,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农业季节差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巴西仓储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收获后的损失率仅为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水利灌溉。巴西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降雨量丰富,但灌溉业落后。1985年政府制定了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五年内投资35亿美元,其中40%由联邦政府出资,60%由私人或国际金融机构资助。

3.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巴西最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是归属农业部的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公司。1973年农业部将农牧业科研局改为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队伍,到1985年就培养了2200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农牧业研究公司的研究成果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并由技术推广公司负责推广;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同时建立各州、市的分支机构,加强对合作社、中小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支持。

对改善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启示

(一)改变我国“城乡二元”、“产业不均”的公共品投资现状

1953-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不断修订中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至此开始,公共产品的投资就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轻农”的不均衡状态。严重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今天,应借鉴日本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及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改变我国公共产品投资的倾斜战略,加大政府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走“以工补农”的新路。

(二)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收益不易、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应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然而,政府投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还可以采取间接投资,如政府通过参股、控股、经营权转让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提高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效率;同时,农业公共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进行,政府加以引导、规范界定产权等,使得私人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积极投身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在这方面,日本的“制度金融”是一个典型,另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公共产品。

(三)优化投资结构

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阶段有层次的进行。如美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日本的农业支持政策从“米价支持政策”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再到环境保护;印度、巴西分不同阶段对不同公共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灌溉、水利等“硬”的方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进入wto后,我国要在保持以农田基础设施体系为内容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科研、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教育以及农业制度性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改善投资的外部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及投资的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环境。如对于产权的界定、补贴的标准等都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文等加以规范;地方政府对于外界投资、外商投资等要有优惠的招商条件;同时对于破坏投资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有规范并得到切实执行的措施。只有这样,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2.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4.赵丙奇.论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2.11

论文关键词:农业公共品投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启示

论文摘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公共品的投资提供借鉴和启示。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二

关键词:公交公共产品安全

现代社会,公共交通日益便捷,公交车被人们誉为城市之舟,承担着城市交通运输的重任。但是,目前很多城市中公交车辆的安全性还存在诸多问题,既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和居民出行的安全性,也违背了“以人为本”交通理念,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交车是一种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以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最为代表性,即“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按照萨缪尔森的阐述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公共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2)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3)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原则,但是排他的成本极高。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或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在其著名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因素的公共产品是纯公共产品;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而现实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称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根据上述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可以判定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共同平等地乘坐公交系统,其消费行为具有大众性、共同消费的特点,任何人对公共交通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交产品的消费,即其具有非排他性;另一方面,城市公交有运营成本,每一位想要获得城市公交使用价值的人必须付费,而当公交车出现满载,就会存在边际拥挤成本,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

二、公交车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公共产品的安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石。但近年来,全国频发公交车安全事故。公共交通本身及由其带来的危害,一方面是由人的麻痹大意和对其危害程度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人对此项技术的认识不足、掌握不全面和此技术的不成熟所造成的。人对现代技术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不计后果地完全享受现代技术给人带来的舒适、便捷,而忽视了这种由人的知识堆积出来的技术成果也因为人类知识的不完善存在着某种缺陷。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基于这种局限性,人们便会不恰当地使用这些技术成果。公交车况的不安全缺陷主要包括刹车失灵,轮胎爆裂,方向盘转动不灵等。刹车盘铸件属薄壁小件,技术要求高,而国内生产出口刹车盘的企业,大多采用手工造型,冲天炉熔炼铁液,成分变化较大,给生产技术管理和铸件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刹车盘铸件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气孔、缩松、金相组织不达标等缺陷。汽车轮胎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和运营效率,但轮胎的保养和翻修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三、消除公交车安全隐患的措施

首先,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离开技术,人不可能脱离技术而生存。技术的本质与最终归宿是为人服务的。但人类又不能局限于技术或受制于技术,而是应该超越技术本身,追寻人性,追寻人的生存价值。“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城市公交安全评价制度,制定安全评价标准,并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从管理体系上强化行业主管与公交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使企业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

其次,加快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完善公交安全技术体系。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正、负外部效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技术的.消极后果是人引起的,最终还要靠人去解决。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任重而道远。目前大多数公交公司的运调管理采用的仍是靠调度人员手工填写路单来发布调度命令,在固定站点设定一些监督岗,公交车辆到达监督岗进行到达时间登记的方式。在公共交通的使用上,政府应该鼓励公交公司采用新的技术促进公交智能化,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加快推进公交企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步伐,提高公交企业的运行监管技术水准。此外,要督促各公交企业继续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机构,逐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最后,定期安检,完善汽车召回制度。车辆安全检查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措施之一。应根据车辆载客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进行定期的安全技术检验。一旦某个或者某些部件操作异常,应及时到公交车维修场进行相关的维修,以保证公交车安全行驶。政府部门是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和监督者。缺陷汽车召回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社会公民安全环保,维护消费者权益。10月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此后国家质检总局也公布了《缺陷汽车召回专家库建立与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调查和认定实施办法》和《缺陷产品检测与实验监督管理办法》等四部配套实施细则。在召回制度约束下,制造商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从而使公交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也给人们出行打开安全、方便之门。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不是稀罕物,基本上是人手一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开始逐渐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还有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终端更多,人们可以在车上、在路上及时地运用手机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以前的交友联系基本上是依靠qq、e-mail、社交网络等,而随着微博、微信的发展,这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的方便快捷,大家之间可以更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短,交流越来越方便。就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的快速;地球村的概念也是麦克卢汉提出来的,是媒介即讯息理论下延伸而来的。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四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五

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让人们目不暇接,人们在拥有了如此多的海量信息之后,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人们不可能完全的接收,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接收,而其他信息就成了误用信息,每个人利用的信息都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利用信息的分类化,人们在利用信息时的要求更多,渴望在第一时间里获取最专业的、最优质的信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这种服务内容的高要求下,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让人们在查找信息时更加地方便快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与时俱进,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在服务内容上更多更有用,更贴近人们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2.2服务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服务的质量,服务的质量也是某一产品中的价值,不一样的服务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就拥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让人们接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百度、谷歌、有道等搜索引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变懒了,人们在需要信息时追求获取信息方式的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所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要让信息的传播沿着快速、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利用信息的终端也更高,便于人们随时随地地利用信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让用户能够快速地获取到多方面的信息,能够在很多移动终端中获取信息。

2.3服务结构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信息,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方式很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结合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轻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根据这一现实,积极地改变自身服务的结构,在信息的方式上进行改变,让人们在利用信息时更加轻松方便。服务结构中还有一点就是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也要提供突出自身特色的信息,逐渐地改变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认识,逐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语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人们生活在狭小的地球村中,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更为便捷。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让人们在利用信息时方式更多,利用起来更加的快捷。在这种形式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弱势逐渐表现出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主要责任者,承担的任务重大,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结构,构建社会文明、社会文化。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六

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要务。作为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还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创造、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更重视公共关系教学,提高公关课堂教学的方法,推动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高职人才。

公共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组织还是个人,都日益认同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社会广泛掀起了学习公共关系的热潮。纵观高校,无论是文科管理类、经济类还是是理工科专业中,公共关系学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许多专业都开设的一门课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技能性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在其学科体系中包涵了心理学、传播学、广告学、礼仪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拓宽现有的知识结构,掌握各项能力和技能,帮助高职学生在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下正确地进行择业和就业。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只具备专业技能是不够的,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外,高职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文化素质,创造创新能力素质,人格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

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学习动力不足

与大学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普遍偏低,生源上的差异形成了学习动机和习惯的差异。现状表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少科学的学习习惯。

(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

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同时又缺乏通过自身努力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因此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层面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较为固定模式化等问题。

(三)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固有的体制和观念,高职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课堂的教学内容,在创造创新方面不求突破。

(四)心理问题凸显

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加剧,造成了高职学生在继续升学、就业困难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受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所限,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和缓解,这些压力往往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引发抑郁症、退学甚至自杀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五)情商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学生急功近利,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和他人缺少同情心和关注,在学习和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待提高。

鉴于高职学生素质发展失衡的问题,公共关系教育可以很好弥补有关方面素质教育的欠缺,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

(一)完善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公共关系与众多学科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诸如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心理学、法学、传播学等等,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无疑有助于扩大高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习视野。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这些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文科类高职生而言,通过公共关系学学习数学、经济学以及逻辑学等课程,对逻辑思维的提高大有裨益。而理工科高职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接触管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对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良好的作用。

(二)完善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

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助于高职学生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具体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对完善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在公共关系学的实务各内容环节中,讲到公共关系工作程序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公共关系的调查方法,对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公关活动进行策划和实施,这要求高职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实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帮助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2.提高获取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素养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内在要求。信息社会需要具有较高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无论是公关传播、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或是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及危机公关,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全面了解情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关方案。这些过程有效训练了高职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水平。

3.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管理工作性质,公共关系的传播、公共关系专题中的展览会、庆典等活动,尤其是在公关方案的策划、实施、现场管理方面,都需要有关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各个工作环节,以保证公关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和协调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和协调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

4.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关系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它要求组织内部公众之间、组织内部与外部公众及环境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公共关系学习者树立一种沟通的意识,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与组织内外工作打交道,在不断的学习和磨合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为组织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5.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信息活动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关系的策划方案力求新、求异,只有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策划方案才能吸引大量的眼球,才能获取公关活动的成功。

6.提高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关系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甚至公关危机,如何稳住心理,沉着应对,化危机为机遇,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三)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形象

了启发。使学生注意日常正确地着装,改善了自身外在的形象,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求职和就业的成功增加筹码。同时,又注意在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说话得当,内外一致,讲求信誉,提升自身的内在涵养,为个人的形象加分。

(四)实现高职学生的情商培养

公共关系学注重强调处理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内部是否团结、内外部环境是否和谐深刻影响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鼓励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寻求适合组织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环境。这对于高职学生培养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

公共关系学为高职在校生搭建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在公共关系课堂上的演讲与口才训练,要求学生现场抽题进行即兴演讲,要求他们以流畅、形象、生动、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述,这种训练方式增强了学生们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训练学生自我推销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和胆识,为就业成功做充分的准备。

公共关系学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发挥公共关系学的这一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从公共关系教学方法着手,即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不是单二的说教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这里以几种教学方法为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说公关案例教学是美育过程,社会上发生的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美感,启迪学生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明确的解决思路,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公关案例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活跃思维能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迅速产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案例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学生团队授课法。改变过去教师一味讲课学生一味听课的被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自由选取讲课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外积极性,自主搜集公关案例素材,团体备课讨论,制作教学ppt,让学生代表上台讲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口才、学识和风采。学生团队授课法不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出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入生动的情景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单一。如在讲授到公关礼仪的时候,叫学生上台进行情景模拟,模仿商务人士之间的握手,递名片,相互介绍,乘车等场景,台下的同学对模拟的行为进行讨论评判,加深对公关礼仪知识的掌握。

4.社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对用人单位的公共关系环境进行调查,形成完整的调查公关调查报告,反馈给用人单位,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各项思维和能力,又帮助分析解决了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实习单位对高职实习生能力的了解,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法。

总而言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对高职学生素质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需要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1]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98.

[5]许冬梅.孙建华.刘秀岩.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公共课必要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xx,6.

[4]李俊霞.郭志红.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的五种启发方式[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七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论文提要: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是以体制外供给为特征,形成了供给不足和结构扭曲,为此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新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基本框架,并探讨了实现这一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的具有消费的共同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现状,采取科学方法促进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构建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弊端分析

现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制度框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还是农业改革时期,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都陷入了相同的困境,其深层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二元化”发展模式和体制所造成的。由于实行的是“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性发展战略和政策,因而形成了城乡有别的重城轻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基本制度。这一制度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1)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供给是其根本特征

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殊性来看,由于其所处的地域广阔性(广大农村地区)和分布的分散性,决定着政府必须具备雄厚的'财力和完善的决策及监督机制。但是不管是人民公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在长期的工业化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中,政府没有雄厚的财力和健全的机制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而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无不体现了一种体制外的特征。

第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筹集的体制外特征。在目前我国公共产品提供的职责划分上,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公共产品。而履行与农民收入增长及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所需的费用并不能由地方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的制度内财政收入完全负担。由于农业税的轻税政策,因此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县、乡政府的财政力量十分薄弱,财政缺口大。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既要履行法律的职责,又要提供公共产品,因此通过制度外筹集公共资源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人民公社时期,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刚刚步、资本原始积累的匮乏时期,农村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公社内部解决。由于政社高度合一,公社具有很强的统摄农村政治、财政的权力,再加上当时国家很困难,为了支援工业建设,农村就由农民出工出劳,自己想办法满足自己低层次的需要,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经费就不进入国这家公共收支系统。人民公社解体后,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成为农村基层政权,并承担起本辖区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但是,新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筹措制度并没有进行根本的变更,仍然沿用人民公社时期的供给体制,随着公共产品种类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公共支出的不断增加,乡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费用远远不能解决供给问题。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运转,乡镇政府就不得不强行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和劳动,农民以制度外的方式承担着绝大部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体制外特征。在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下,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少农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渠道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都是由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为民做主”。农村基层政府作为一级组织具有独立的利益,它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与农民的要求并不相同。为了达到基层政府的目标,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往往不对称,供求矛盾突出。与城市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公共产品的分散性、局限性和投资的周期长、见效慢,从而造成地方政府官员决策的短期行为。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外部性使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不能统一,缺乏激励机制,最终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出现数量上严重不足和结构上严重失衡的特征。

(2)体制外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由于县乡政府制度内财政收入有限,制度外资金投入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有效的激励,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农村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软”公共产品无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村法律政策供给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农村准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教育供给严重短缺;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很不完善。比如,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和医疗状况,使得农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大大落后于城市.。据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4岁;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寿命75.21岁,农村居民人均寿命69.55岁,前者比后者高出5岁多,相当于发达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

(3)体制外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外部性,供给者和消费者目标并不一致,因此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严重失调。供给结构的失调主要表现为严重的“重硬轻软”和“重准轻纯”。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对上级要求考核的农村电网改造、交通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千方百计地组织资金加以实施,而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等“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没有太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比纯公共产品的范围大,因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比较重视,如对需要达标的乡村公路、自来水设施等,即使没有钱也要从对农村的摊派中收取资金进行建设。而对于涉及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并不热心。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而不需要的公共产品却存在供给过剩。这样本来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利用。当前,由于体制外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期作用,使得农村纯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农村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软”公共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法律政策供给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教育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保障很不完善。相反,农村却“政绩”工程过多,政府机构臃肿,人员供给过多,基层政府制订的干预农民生产的政策供给过多。

2.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新框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一背景下的全新发展战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在全国全党已经形成共识,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进行重构,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中必须构建如下的基本框架:

(1)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供给为体制内供给。

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供给、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和供给结构扭曲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独立的公共品供给的二元结构,破解二元结构,就必须以坚持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八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品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集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企业除了传统的存贷款需求之外,更加注重账户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安全高效的收付款服务、灵活的集团内部资金集中和调剂使用、多渠道的富余资金理财增值服务、便捷的短期融资方式、完备及时的信息服务以及丰富的电子服务渠道,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呈现出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趋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带来的成本节约、收益增加的效果普遍得到认可,it技术的发展、erp和财资管理软件的运用为企业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此外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国资委等主管部门也明确要求“建立适宜的资金集中结算、统一管理模式”。

另外,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不断多元分化,金融脱媒日趋明显,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银行传统业务空间和利差空间不断收窄,盈利空间日益压缩。因此盲目追求资产规模扩张的传统粗放型经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农行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经营战略转型要求农行建立资本占用低、风险敞口可控、股东回报率高的新发展模式,现金管理业务作为低风险、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农们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服务“三农”、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金管理业务简介

一、现金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创新,现金管理业务的内涵更趋丰富,农行现金管理业务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现金管理业务是以法人客户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资金流动性管理为核心,将账户管理、收付款服务、资金归集、融资和理财服务、贸易融资、信息服务等进行有机组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方案,以协助客户提高资金收益、降低财务成本、加强风险控制。现金管理业务是通过现金管理系统来实现的,现金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实现现金管理各项业务处理平台。

现金管理业务有以下特点:

——高技术性:一揽子服务必须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

——排他性:现金管理业务核心是利用银行的网络系统帮助企业管理资金,以此要求将企业的财务系统与银行的网络系统有效连接,深入渗透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程度垄断。

二、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

农业银行属于最早一批研发推广现金管理业务的国内银行,自2002年开始研发推广现金管理业务以来,业务发展迅速,产品不断丰富,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现金管理服务提供者。现金管理业务是农业银行最具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对公业务拳头产品,农业银行利用现金管理产品成功营销了一批长期难以介入的国内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包括铁道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ibm、巴斯夫等,目前全行上线的跨国公司、全国性和区域性集团客户上千家,其中尚未包括许多使用了部分现金管理产品或服务的中小客户。

农行现金管理业务的营销理念是“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现金管理服务不应被动的响应客户需求,而应该本着为客户着想的原则,主动分析客户行业特点、资产规模、治理结构、结算特点、成长阶段等特性,协助客户分析现金管理需求,设计个性化现金管理解决方案,以现金管理为抓手,结合理财、代理业务、供应链融资、卡业务等延伸服务打造产品包,提供高附加值的综合金融服务,真正让客户体会到是在为其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而不是在推介银行产品,不断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依赖度。

同时,一是要设计产品坚持需求导向。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相应产品,为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改进技术手段,而不是从银行内控制度出发设计产品强加给客户使用。二是客户营销追求需求覆盖。客户营销能否战胜对手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决胜于5%),取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取决于一般性无特色需求。

农行现金管理业务于2009年进行了全面提升,形成了品种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本外币现金管理产品体系,并推出了“行云•现金管理”新品牌。“行云”由水升腾汇聚而成,又回归润泽大地,象征了财富的汇聚和价值的传承。农行现金管理就如“行云”一样,帮助客户顺畅地实现资金调配和财富聚合,追求资金管理的最佳境界。

行云logo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九

1、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目前x县设有1个省标准文化馆和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有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有县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各1个,(营运不景气);全县12个乡镇1个管委会有综合文化站15个,全县已揭牌的村级文化活动室57个,总体来看,全县农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已具雏形。全县近一半以上的村都陆续在修建公共文化中心,已初步建成了基层党建远程教学c级站微机房,形成了书报刊、文化娱乐、音像、电影、文艺演出、印刷、艺术培训、宗教庙会等文化市场;同时县政府强化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充分保证了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宣传文化部门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旅游节、文艺汇演、艺术展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近几年来举办的消夏旅游节、龙门洞祈福大会、八渡春季山花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亮点展示会,县直机关七一建党歌咏大赛、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型社火游演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多场,年举办书法,绘画、摄影、民间工艺制作收藏各类展览13多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镇村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科技培训班30多次;东西城社区以广场歌舞健身文化和村镇文化为重点,组织了秧歌队、体操队、太极表演队、夕阳红艺术团,开展农村文艺调演、计生普法宣传巡演、党风廉政专场演出等多场文艺活动。2013年正月元宵节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社火艺术节。此外,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组织跑旱船、陇州小调等民俗特色文艺展示演出等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中陇州社火已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农民的文化需求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农民的文化需求,近期,我与单位几名同志分别到天成镇范家营村、铁源村,东南镇家庵村、东兴村镇村干部、县文化馆等地进行了一项关于基层农民文化需求及消费状况的调查。该调查走访了部分镇村干部、农民、文化专干。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相应发生变化,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

1、“爱看电视,不怎么看电影”。“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多项选择问卷显示,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等选项中,选择“看电视”的达95%,选择“读者看报”的8%,只有5%的农民选择了“看电影”。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一些农民认为,电视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方便,在外干活回来随时可以打开看;二是内容丰富,时政新闻、访谈节目、娱乐节目等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

一位农民说。此外,电影放映内容及放映时间的信息不灵通也是阻碍农村观众进影院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农民表示,虽然现在有政府出钱的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到各村居,但由于影片种类比较单一,缺少最新的国内外大片,大多数农民也不愿站在露天受热受冻,宁愿在家看电视。

2、最需要农业科技致富类文化。调查显示,89%的农民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65%的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73%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在“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49%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刊。到访地又很多农民从事着烟草果业种植、畜牧养殖,他们希望能看一些有关种植、养殖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因此,他们常常会从中央 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的一些栏目中获取农经知识,或者阅读自己征订的农村信息类报刊。对于村文化俱乐部图书阅览室的中外文学名著,不少农民则表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龄偏大,家务活、地里活络多,“少有光顾”。“我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这样的书和文章,也没兴趣、没精力去看这些。”在走访中,一位农民说。

3、通俗文化受欢迎。从需求层次看,大部分人喜欢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可惜农村人基本看不到,48%的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其中46%的农民喜欢看戏看社火,舞龙、舞狮、打腰鼓、民间艺人耍杂技等民间活动最受欢迎。从需求供给渠道看,问卷显示,57%的农民认为自己文化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产生活的表演方式和内容。与之相比,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形式还不能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比如歌剧、话剧及音乐会等。在调查中一些农民认为,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这些高雅艺术有很大差距。

总体看,农民文化需求远未满足。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农民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自己的业余团队,如业余秦腔剧团、腰鼓队、舞龙队、乐队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但就是组织不起来。如今,农民 的文化需求不再满足于“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他们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层领导干部重经济轻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看不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辨证关系,更看不到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互为内生动力的良好效果。在具体部署安排工作时往往夸大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性作用,而忽视或轻视文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性作用,有意无意地把文化发展工作排在末尾甚至忽略不提;认为这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年终考核时不是显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成效鲜亮。

2、过分顾及投资周期效益,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有的乡镇虽然千方百计建起了文化站、图书室等、远程教育站等文化阵地,象东南东兴村、杜阳下凉泉村等将近三分之一的村都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添臵必要的文体用具和最新书刊;给予民间艺术团体、个体放映队的经费杯水车薪,甚至没有;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在客观上使县镇财政困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预算很少,且经常被挤占。

3、镇村文化艺术专业人队伍建设工作明显滞后。一方面, 农村文化专业干部素质偏低,如陇县各镇综合文化站共有职工43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仅有5人,而具有中专、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下学历的却占到75%;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既不专业,更不专职,近60%被抽调从事镇村其他工作;此外,农村文化发展条件不好,待遇太低,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年轻文化专业人才下来工作。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服务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如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多头管理,不少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转播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重复配臵浪费。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必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应当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多方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再建”。继续在乡村一些人群相对集中且缺乏配备设施的的地方,新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场馆,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充分用足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搭车合建”。在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时,注意把文化服务中心与建设农村基层阵地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发办公场所的综合功能,在部分场所设 臵文化功能区。三是“以加强农村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为目标进行改建”。对闲臵废弃的旧校舍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脱胎换骨”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基本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老化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设备,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臵,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设施建设。根据《陕西省农村电影16mm拷贝补贴暂行办法》,向省财政争取更多的补贴用于购臵新的农村电影拷贝和放映设备,并更新改造农村电影院,增加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扎实推进电影“2131工程”。

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镇村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不能挪用、拍卖、租赁,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其用途。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要本着建好、管好、使用好、服务好的原则,制定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管理办法。

2、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

第一、不断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一是要送戏下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继续针对贫困山区乡村,采取“农民看戏,政府买单”的形式,认真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和电影放映队下乡送戏,确保山区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至两场大戏。二是送书下乡。市、县(区)文化部门要配臵图书流动车,并在市、县(区)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在各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每个流通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三是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以建设学习型村镇和建设学习型家庭为主题,开设“乡村文化特色讲坛”,逐步在县(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等文化活动场所分别设立“美丽乡村文化讲坛”一级点、二级点和三级点,适时组织邀请全国乡村文化名人分赴各点巡回作专题讲座。

第二、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精心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以新农村建设、迎七

一、迎接十八大、改革开放三十四周年以及县境内各种文化艺术节等为主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专场演出、舞蹈才艺、书画摄影、盆景花卉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二是精心组织社区村镇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将广场文化活动从城市广场辐射到农村,充分整合各县(区)、乡镇的广场文化资源,建议可以统一命名为“幸福陇州”文化广场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三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开发陇州社火品 牌,赋予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新的内涵和精神,挖掘陇州办理红白喜事中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内涵元素,并通过举办二月二庙会及物资交流会、文化美食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作平台进行系列演绎展示。

第三、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一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动员引导农民或企业家,采取捐赠赞助、联合共建、自筹资金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吸引和方便农民就近参与文化大院内的唱歌跳舞、拉弦唱戏、棋牌娱乐、体育健身、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二是积极发展个体放映队。走“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把个体放映队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鼓励个体放映户从放映发展到拷贝发行与租赁,鼓励有条件的可成立16毫米拷贝周转、租赁中心或发行公司,从一村一乡一县(区)扩大到周边地区,努力开创农村电影新局面。三是扶持发展民办剧团。扶持一批民办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四是鼓励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围绕西巷子老槐树、县挈社火戏楼、陇州八景街、大震关、华严寺、香山寺、磬口寺、娘娘庙,龙门洞、秦城遗址、固关民族老街,朱阎等二阁老等民间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和艺人进行深度挖掘,创作出一批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学作品。

3、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是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引导与扶持。进一步引导文化经营业主到农村 设立文化经营点,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新闻出版物的经营与管理,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推出陇州反映陇州早期农耕文明、游牧生活场景的书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和纪念品,奇石盆景根雕等旅游产品;以生态、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民俗风情展示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八渡高庐村建设成消夏纳凉胜地、温水团结村建成温泉渡假水上乐园、天成范家营村建设成宗教文化展示区、关山草原建设成生态及游牧文化体验避暑山庄,加大龙门洞道教改扩建项目工程建设力度,提升道教龙门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建成以陇州宗教寺庙为点面的宗教旅游环线,并加强对庙会文化主流思想内涵关注和引导。

第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文明、健康的经营理念,使文化经营业主在公开、平等、文明的经营环境中,自觉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二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坚持“打扶并举”,继续完善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的作用,严把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审核等环节,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三是加大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在各行业经营业户自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文化经营场所摆放带有举报电话的监督举报牌,向社会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号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 极性;聘请一批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等组成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员,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

4、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县委、政府需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重点倾斜,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宣传、财政、文化等各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二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镇(街道)村和创建文明乡村、文化名镇名村等相关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争创“文化先进镇、村”活动,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作为开展此活动的重要阵地,切实巩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第二、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相关部门要全力扶持镇村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根据《陕西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重要文化活动等的投入。二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省市县财政应确定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具体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入机制,并按照国家规 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逐年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三是鼓励吸收社会资金。制定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文化的投资,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四是不断加强监督管理。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予以追究责任。

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巩固和完善文化与艺术专业专职干部队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择优选配农村文化专干,实行定岗定责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保障工资及福利待遇,竭力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二是寻找和发挥农村“乡土民俗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三是凝聚和培育文化业余爱好者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中的文娱活动爱好者以及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不断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人们参与度极高的传播环境,但目前对于网络传播的概念,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美国的《连载》杂志中,曾对网络传播进行过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我国学者曾表示,网络传播的概念在不断演化,它在今天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随之还会有新的形式出现,跟网络、计算机相关的,都可以称之为网络传播。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将网络传播定义在互动、数字这两种领域当中。

1.1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网络传播促进了传播主题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中,传播主题通常都是专业的新闻机构,从结构上来看,发布信息的主体较为单一。网络传播的出现使人人都可以参与传播,他可以是社会中的每一位民众,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传播当中,谁都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网络传播有效地打破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信息发布形式,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信息,实现个性化选择,受众逐渐成为了驾驭媒介的人。

1.2 传播的互动性

网络传播具有超强的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当下的网络传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互动性。传统传播环境中的信息传播大多都是单向的,传播媒介无法有效、及时地获得受众的信息反馈,受众也无从发表意见。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这种传播是不再局限于单向,它可以朝着双向、多向的方式发展,传播信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例如:在新*微博上有一条新闻引其受众关注,那么受众就可以参与下方评论,发表自身意见,让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有效地了解到受众的反应。

2.1 网络传播环境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影响

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利用网络环境建立企业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关系囊括了组织、人际、大众传播等诸多传播方式的优点,不仅可以以最省时的方式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同时传播的范围更广,信息容量也更大。所以,企业应充分地利用网络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企业的公共关系与以往不再相同,它不再是一种单一的信息交流传递过程。在多元化的信息背景下,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沟通渠道。企业是否可以在网络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脉络,也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质量。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发展还不够成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网络竞争中,不再是同行的竞争,更有其他行业的竞争。所以,在网络传播环境当中,它更需要企业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此来推进行业的优化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为企业的公共关系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2.2 网络环境中建立企业公共关系的要素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其中有着海量的数据,在社会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企业通过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可以更加快速、全面地掌握企业舆论的主导权、主动权,更有利于企业塑造形象与品牌。网络用户通常是可以熟练操作网络的人,一个企业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人们的关注度。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企业的形象、产品,与企业展开相关的沟通与互动,这更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可以以此来提升人们对企业的关注度,使其拥有正确的认识,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赖,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3 网络环境中企业公共关系的平台

在网络中,企业公共关系的平台多种多样。其中一项就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讨论平台,来提高人们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允许广大的网络用户进行讨论,以丰富信息作为载体进行交流、传递,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充分体现出“公开性”的告知原则。在网络中,公众不仅仅是企业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反馈者和制造者。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很好地为企业建立公众纽带,也会给企业带来舆论灾难,企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作用,树立完美形象。

除了讨论平台,微博与微信平台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公众关系平台。微博中庞大的数据和良好的互动效果,让其成为了网络互动的最佳场地。微博中的用户通过个人的看法和感受,及时与新闻互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对于企业的形象树立也有极好的推动作用。微信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软件,企业加强微信平台的构建,通过订阅号的发布,可以帮助自身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内需外求的紧密结合,以此来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网络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积极建立站主动建立公共互动关系。在传统的企业公共关系中,企业大多通过纸质媒体或者电视广播向大众单向传播,来建立公共关系。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将公共关系投入网络环境这个大背景下,密切保持与受众的联系,为企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1]周茹.网络时代我国企业公共关系新闻优化传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xx.

[2]牟意.论网络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xx.

[3]顾芷瑄.论企业形象与企业社会责任[d].上海:复旦大学,20xx.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一

许多经济学家和卫生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中健康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因素。

而实证研究也发现健康状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个国家卫生部门的绩效非常差,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也将逐渐消失。

因此,对公共卫生投入是一种投资,而不仅是消费。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二

探析大学生公共礼仪的培养路径

[摘要]90后大学生,是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的新生代,受到多样化的文化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公共礼仪方面,大学校园里还存在很多公共礼仪修养缺失问题,急需探讨大学生公共礼仪培养路径,加强礼仪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礼仪;培养路径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接物以德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能自觉提高礼仪修养,注重形象塑造,规范言行举止,不过在大学生公共礼仪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针对部分大学生公共礼仪修养缺失现状,实施有效的培养路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人才培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强盛的必备条件。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礼仪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90后一代,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变革让当代大学生在公共礼仪方面出现了与其文化教育不相称的现象,大学校园里仍然存在很多不文明的行为,具体表现在:

1、传统礼仪的缺失导致日常行为礼仪失范

由于现在许多在校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宠爱有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也缺失了分享、礼让等很多传统美德,导致在公共场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一意孤行,甚至不认为自己日常行为礼仪的不当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素质也良莠不齐。大多数大学生尽管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不成熟,具有单纯、冲动、遇事缺乏思考等特征,表现在礼仪行为方面:见面不打招呼,待人冷漠;脏话随口而出,不注意生活细节;穿奇装异服,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公共场合穿拖鞋、睡衣、抽烟等;不懂基本礼仪,有些同学进别人寝室、教室、办公室,都不懂得先敲门,冒冒然就进去了,离开时不知道随手关门……种种日常行为礼仪的`失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这些基本做人的礼仪规范还有待加强。

2、自我约束能力弱导致大学生教室礼仪失范

教室是大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要去的公共场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好坏都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到老师,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能做到遵纪守规,尊重他人和老师,注重课堂效率,践行教室礼仪,可也不少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监督自己,屡次做出让人反感的行为:上课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上课吃东西,香味弥漫整个教室;不认真听课,私下里交头接耳;上课无精打采,趴在课桌上打瞌睡;玩手机、听音乐、发短信,甚至大摇大摆出去接电话,达到视若无人的境界;有同学把手提电脑都带到课堂,旁若无人……不仅如此,有些同学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接受,更多的是不满甚至抵触情绪,这些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二、大学生公共礼仪的培养路径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多发自不经意间,而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却来自于长期的自身修炼和有意识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作为大学生公共礼仪的教育,行之有效的主要还是在大学校园里所接触到的东西,针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公共礼仪方面的不足,应该全方位地通过各种培养路径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1、强化大学生自身修养,达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将礼仪作为个人修身立业之本,积极学习公共礼仪有关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远离家乡,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花费了一定的时间适应校园生活,同时也缺少了父母的束缚,告别父母的絮絮叨叨,拥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在新的环境中,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开阔了自己的交际圈,但一些不良习惯也随之产生,这个阶段,更能考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谁能控制好自己就成了赢家,谁控制不好自己大学必定是失败。

2、开展体验式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以及社会大型活动的自愿者服务,既有深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学习到礼仪常识,对学生也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愉悦感,更能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切身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实践中体悟真知。

大学阶段是各种观念的定型阶段,对许多事物仍然缺乏鉴别能力,要注重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团结合作、服务他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除了自觉实践公共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礼仪习惯,弘扬优良传统。还要通过礼仪修养的提升,使大学生成为有礼有节、品格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建,《大学生礼仪》,人民邮电出版社,9月。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大学生公共礼仪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与培养路径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jsspitp3880。

作者简介:徐庆龄(1993—),女,江苏宿迁,汉族,大专,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三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与农村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农村体育领域,农民对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性薄弱环节[1-2].本研究选取大同市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大同市30个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为提高大同市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现供与求之间的平衡发展,从而推动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服务等方面的改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大同市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现状,选取了大同市的30个村庄的60个村民与30个村干部进行调查和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文献50余篇,并对自以来山西省和大同市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1.2.2访谈法对所调查村庄的村干部进行专访,对大同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利用、管理情况,体育资金的来源情况,以及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从而对目前大同市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有了较为宏观的把握。

1.2.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同市的30个村庄的村民发放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大同市部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情况。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问卷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1.2.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得到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处理、比较和分析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30个村庄中,90%的农村有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而10%的村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种类多样、数量充足、适合于农民体育锻炼需要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能够激发村民积极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人们的运动热情增加了,参与体育锻炼次数与频率增多了,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而大同市农村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建设情况距离上述目标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由表2可知,对所在村庄拥有体育场地设施进行调查,篮球场的覆盖率排第一位。目前,大同市农村的体育场地供给主要以篮球场、小操场、健身路径为主,数量品种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村庄的小学里,导致所能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非常有限,同时缺乏明显的农村地域特色。

2.1.2大同市农村居民对体育公共场地器材设施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由表3可知,利用很频繁只占16%,利用比较频繁的占20%,总的来说,利用率不高,只有36%.在供给的开始阶段,由于过去村里没有场地设施,所以人们利用场地设施进行锻炼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场地设施缺乏专门的人员管理和维护,农民群众对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严重损害。大部分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还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出使用价值,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处于失修和接近荒废的状态。

2.1.3大同市农村居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评价情况

由表4可知,村民对体育场地设施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0%,有17%的农民表示“很不满意”.衡量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民对体育公共产品的满意度评价。以上数据表明,大同市农村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大多数村民不满足目前的体育场地设施。

2.1.4大同市农村体育经费来源情况

通过与村干部的访谈得知大同市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是由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村委投资、企业捐助和村民集资这4个方面。由表5可知,农村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上级政府部门的拨款,占到了60%.充足的体育经费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良性供给的有利保证,经过访谈得知,目前,大同市各级政府部门很少有专门涉及体育经费的,对于下辖给村庄的体育经费就更少了,所以大同市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严重缺乏。但是,调查中发现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村庄,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村委投资、村办企业赞助和村民的集资。通过与村干部的访谈还了解到,大同市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失衡,对实物型体育产品供给经费投入远高于非实物型体育产品供给,从而造成了大同市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衡。

2.2大同市农村非实物型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2.2.1大同市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由表6可知,有13%的村庄定期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很少开展”的占80%,这充分说明大同农村各项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的少,更没有达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大同市农村每年所举办的体育活动实际情况是:体育活动举办的次数非常少,运动项目非常单一,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合理,参与到活动中的人数非常有限,完全没有达到使广大的农民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农村体育活动中去。

2.2.2大同市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和宣传情况

由表7可知,大同市84%的村庄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并且大多数村民都不知道“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他们是群众性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向农民传授体育健身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的传播者,对增进村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7].目前,在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不能够满足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平衡发展。关于体育相关信息的宣传不到位,则使农民群众得不到对自己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信息。

2.2.3大同市农村体育组织的现状由表8可知,77%的农村没有体育组织。这说明在农村,农民的体育活动大都处于无组织状态。

农村体育组织是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而大同市的农村体育组织还不健全,因而造成大同市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处于无组织状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同市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单一,经费严重不足,投入比例失衡;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缺乏民主性,法律、法规和政策难以落实;农村居民对体育的健身功能缺乏正确的认知,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农村体育协会和体育组织发展滞后,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有限,运动项目非常单一,开展活动的时间也不合理;农村体育指导和宣传不到位,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少,无法为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专业和科学的具体指导。

3.2建议

3.2.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供给的平衡发展拓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途径,形成具有长期性、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政府部门的拨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提高。

也可通过拉赞助、向社会集资等方式。对积极参与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形成具有稳定的、长期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资金投入体系[8-9].

3.2.2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权利建立民主的农村体育工作的决策机制,确保农民群众对相关事宜决策的知情权。向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对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是保证农村体育事业顺利发展的有效措施。建立能适应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使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得到保障。

3.2.3提高农民群众的体育认知,不断满足其体育需求提高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他们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努力保障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

3.2.4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组织,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政府和地方体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帮助农村建立并大力扶持农村体育协会和体育组织的发展壮大。科学合理地增加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次数和项目类型,把农闲时的广大农民群众带动到体育锻炼的大军中。重点培养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加和提高其在农村所配备的数量和质量。向农民群众及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以及对其他新兴的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四

在国外的公共管理学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公共管理事业发展得怎么样?下面一起看看研究这些的学者发的论文吧!

论文1:国外公共管理中的部门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

基于对公共管理领域中大量的实践考察和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其中,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为重中之重。

对于该内容,学者们提出了非常多的、有见地的观点。

这些成果对于人们认识和研究部门协同将起到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有关部门协同机制的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关键词:

公共管理;部门协同;运行机制

在国外,作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新模式或类型,部门协同兴起于新公共管理运动(newpublicmanagementmovement)的中后期。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政府运行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但也带来了公共管理的空心化和碎片化、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的忽视等问题。

部门协同不但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而成为了许多国家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在实践中,开展部门协同的公共管理领域非常多,例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交通安全治理、社区安全治理、犯罪预防和治理乃至城市发展建设、经济发展等。

国外学者在深入考察这些领域中的实践的基础上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为重中之重。

一、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部门协同是指多个不同的公共管理部门为实现共同确定的目标而通过信息、资源和权力的共享、共同决策、联合行动等开展的较为正式的深度合作[1]。

从实践情况来看,部门协同的成功开展绝非易事,不成功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为实现成功的部门协同,就必须建立顺畅的、完善的部门协同机制。

相对于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而言,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要复杂得多。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部门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或处理跨部门边界的公共事务。

对此,国外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不同的部门共同开展部门协同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以这些原则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开展需要遵循六个原则:(1)真正认识到开展部门协同的必要性;(2)深刻理解开展部门协同的意图及实现该意图的现实可行性;(3)积极主动地参与部门协同的工作;(4)建立并保持相互信任的关系;(5)进行内容明确且要求严格的工作安排;(6)推行过程管理和开展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2]。

一些学者对部门协同运行涉及的要素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部门协同的开展对这些要素提出的要求,把这些要求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涉及的要素分为权力、资金、工作习惯、技术或技能、思想或价值观五类,对于权力要素,要求参与部门及其人员对于部门协同要开展的具体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职责,部门协同不是临时组织一批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去完成一件事情等等[3]。

一些学者以部门协同运行的过程分析为主线,把此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或部分,然后分别设计了各阶段或部分中的基本工作框架,以此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运行被分为信息交流、行动策划、项目和方案实施、实施中的协调和合作与协同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五个阶段,在信息交流阶段,基本工作包括部门间的相互学习、对各部门的现有工作和能开展的工作的了解、决策过程的公开、信息共享方法的确定等等[4]。

一些学者主要参照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的构成情况,从组织结构、保障条件和行动开展三个方面建立了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采取措施鼓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部门协同等,行动开展方面包括理解共同使命、明确工作目标、推行绩效管理、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行动方案、实现团队成员的全过程参与等[5]。

一些学者把部门协同视为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开放系统,基于“输入—处理—输出”的模式建立了其运行机制。

沟通交流方式的选择、人员和资源的调配等,后者又包括行动方案的实施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开展,输出部分为协同的绩效及其评价等[6]。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先前学者们对部门协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建立了一个包括初始条件、过程要素、组织管理、偶然因素和限制因素、绩效和问责五个部分的运行机制。

部门协同绩效的定期评价、基于绩效评价的调整、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等[7]。

二、对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简评

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对于跨部门的公共事务,在传统模式下其涉及的多个部门分别根据自己的职权范围按照自己的程序处理属于自己负责的部分,而在部门协同的模式下这些部门被联合起来按照“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对其共同处理。

如何把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并确定这种“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是建立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的关键。

上述介绍的研究成果,多是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的观点。

但是,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都尚无定例,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公共产品的论文篇十五

2. 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3. 试论保险基层机构的公共关系

4. 论报业公共关系管理手段

5. 高校公共关系

6. 企业网络公共关系策略初探

7.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8. 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探析

9. 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关系现状分析及处理机制研究

10. 3g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11. 现代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梯度模型建构初探

12. 企业公共关系状况的研究——以伊利公司为例

13. 社会转型期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研究

14. 网络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研究

15.公共关系在我国it业的应用研究

16. 构建和谐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

17. 对高校图书馆强化公共关系意识的再认识

18. 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探析

19. 试论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20. 企业公共关系预警管理问题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0971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