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论文 音乐的论文内容(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4:15:02
音乐的论文 音乐的论文内容(实用11篇)
时间:2023-10-30 04:15:02     小编:纸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音乐的论文篇一

摘要:《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这里阐述了课程开设现状和开设以来存在的课时安排少、授课内容浅而旧、实践教学平台尚未搭建好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希望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依据。

关键词: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不但造成巨额的社会经济损失,而且造成惨痛的人员伤亡事故。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村镇个人,这一切无不深深触动着每个人的心。高校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防灾减灾综合素质强硬的人才的理想场所。而土木工程是防灾减灾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学科和行业,该专业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体系的储备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具有其它专业和学科都不具备的主动性、必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因此,在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之际,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地方,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防灾减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力求今后能抛砖引玉。

1课程开设概况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于土木工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和爆炸灾害等基本知识之上,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灾害的防灾与减灾的一门学科。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通常在《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抗震》、《桥梁结构抗风与抗震》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各类灾害的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工程上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培养学生初步识别、分析及解决灾害的能力,使之能与工作中遇见的常见问题紧密结合,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起,我院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实施三年来,对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课时安排较少,但内容多,信息量大

该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1个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六大类常见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爆炸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另外包括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每一种灾害都有大量的信息和案例可供分析,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涵盖常见地震、火灾、爆炸、风灾、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选择与本专业以及未来任务相关的几种灾害重点分析介绍。这样在内容安排上就容易出现厚此薄彼,有所偏倚。

2.2授课浮于单纯的内容和形式,应用深度讲授不足

多数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丰富,也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但是案例分析和讲述紧紧局限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等客观事实方面,对于相关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讲解较少,且相同情况下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论述不充分。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对于灾害的基本认识具备了,但是对于防治灾害的具体措施掌握上还远远不足。另外,好多授课老师的讲授案例内容老旧,仍然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些灾害事件,这些事件中的土木工程结构在当前形势下可能早就被淘汰使用了,也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了。这种情况就脱离了现代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实例,即使讲授清楚了,也不具有广泛和较好的现代应用意义。

2.3实践教学开展少,实践平台尚未搭建好

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平时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但由于课程总课时较少,实践课时难以有效安排,实践环节中的安全问题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协调困难,导致实践平台尚未有效搭建,实践教学没有有效开展起来。

3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开课实情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初步探索改革的措施,希望今后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安排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领域常遇到的灾害的种类、成灾机理、防治措施及减灾技术。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课程面临课时安排少的实际问题时,教课教师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课程的重点内容突出,并与特定的应用场景相联系,设想未来工作岗位最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学与用相互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2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深挖致灾原因和防治措施

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性强,常常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多门课程,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再加上土木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许多原本可能致灾的因素得以减弱或克服。因此,一些老旧的内容和案例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中并不适用了。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及时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尤其是相关的时事事件和专业领域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滚动更新课堂的教学内容,深挖事件的灾害类型、特点、致灾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应用领域实例和防灾减灾新举措。

3.3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防灾减灾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校现实教学中存在“案例来源”与“真实土木工程环境”相脱离的矛盾,为解决这一客观问题,学院应主动与一些防灾减灾单位(如地震局台站、火灾大队、地质灾害研究所、重大灾害防治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尝试建立校内、校外两类教学示范实践平台。例如:校内平台方面,学院可以与火警中心合作建立校内实验大楼火灾与防火防灾师范基地,不仅从土木建筑结构选址、防火等级设计、防火设备设计等方面实地演示讲解火灾的防治措施;还可以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加防火演练,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真实参与防火工程实践,零距离与土木工程防火设计结构接触,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4结语

防灾减灾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础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申永江,李耀庄,冷伍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2):80-81.

音乐的论文篇二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领域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是我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媒介。伴随音乐人类学在我国的不断探究和深入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结合已渐入佳境,中西方音乐的深入融合和紧密交流以及学者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新环境下,根据音乐人类学理论观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实际的案例,从发展的方面剖析和探讨音乐人类学发展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对加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人类学;音乐与民族

一、音乐人类学方面的少数民族音乐

(一)音乐人类学的来源及涵义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事实上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反馈,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乐已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音乐的萌芽和逐渐的长大都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不同的音乐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产生是因音乐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时民族不同,民族文化就会各有不同、生活习惯就会不同。从涵义上来看,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含音乐的开始、音乐与时代背景的融合、音乐作品的产生、音乐规则的制定以及音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特性。音乐人类学的理论研究还包含民间、传统、口头说唱的音乐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每个民族迥异的特色、不同民族产生的不同音乐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相互摩擦、相互融合又互相独立,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多变性。在逐渐深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类学者们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调查,他们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积累作为基础依据,与西方各类音乐全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索,并通过相互沟通了解、相互探讨和相互研究,拓宽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索视野范围和区域,促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和相互补充。

(二)少数民族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呈现发展

1。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简述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多姿多彩,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色彩和大环境下的音乐文化构成了我国民族音乐体系。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从萌芽逐渐走向初具成果的历程可分四个时期。(1)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初期,民族研究学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初步考察,对少数民族生活进行了研究,在此时期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刊物数量可观,其中民歌集的形式占大部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和产出物也可被看作是少数民族音乐探究的出发阶段。(2)改革开放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不同民族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开花并迅速结果,与此同时新的音乐文化研究也慢慢展开起来。20世纪中期,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调查,自此音乐家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专业人员在社会调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世纪中后期阶段,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的研究已初具雏形。研究内容扩展,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将音乐自由的形态探究延伸到生活、历史、民俗等方面。(3)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政策的稳步前进使我国国力不断加强,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索提供了天然保护网,使在这个阶段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形式多元化、丰富化、高产量等特点。各类集成书卷大量问世,象征着覆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中国传统音乐走上了新的征程。(4)21世纪初期至今新世纪伊始,文化艺术争奇斗艳,各类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探究的历程,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加入除了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也更好地完善了这一时期的成果。这一阶段,学术刊物出版增多,拓宽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道路。

2。民族音乐与文化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发展产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各民族自身拥有的音乐特征和特色,使我国民族音乐呈现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加快了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和传播,对各民族间交流具有独特的意义。所以,要对中华民族音乐更深入理解,需以探究人类音乐学发展为前提条件,了解民族音乐转变的方向。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民族音乐文化差异的研究,可明确意识到各民族音乐间的传播意义和价值体现,保护民族音乐别具一格的姿态,使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对全球范围内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传播与交流,应直面少数民族音乐所面临的机遇和竞争,这对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很好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殊性。

(三)少数民族音乐与人类学

在音乐人类学研究中,民族音乐发展自身演变出的就是一种文化,每一类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历史,这种历史沉淀积少成多,逐渐变成汪洋大海。对于音乐人类学理论来说,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入实地考察少数民族生活以及所产生的音乐文化,感知民族志的内容和结构,注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特性和所处的自然环境,逐步剖析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特色,对加快不同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音乐人类学来说,少数民族音乐史发展的研究应以民族文化研究为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由于各民族地理位置、生活习性、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使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文化价值是相同的。所以,在不同民族音乐相融合和摩擦的背景下,创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研究手段和观点是探索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重点。要深入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首先要知道不同民族的音乐发展史和音乐文化,研究其发展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这样可获得全新的音乐文化知识。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国家,音乐风格及形式多元化,想要感受和了解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体会民族音乐中表达出来的文化涵义,就应了解其背景、历史、人文等状况,以音乐人类学的角度,采用相互比较的方法去探究、考察和感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各民族音乐在不同方面的区别和关联,寻找各民族音乐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根源上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拓宽研究视野,建立多样化音乐文化理念,从而提升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鉴赏力,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神和文化。

二、音乐人类学理念下多样的民族音乐史

(一)人类学视域下的音乐与民族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这决定了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多元化,也就决定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富含底蕴的文化,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形式。各民族居住地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使民族音乐的发展形式多样化,迥异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得以鲜明地表现出来。音乐在民族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民族特色要素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鲜明特征,其所有的民族记忆也是无价之宝。音乐史所产生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和紧密的联系,比如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民族行为、民族习俗等多个层面。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果,学术人员研究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差异和音乐文化的共通处,将研究方法向新的思维方向展开,对音乐的节奏、语言、形式等相关因素的探讨、考察也越来越具体和深入,这些都会加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步伐。

(二)少数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与民族文化

多民族性与多样文化并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显著特色,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文化在形式和叙述上的多面性。随着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迅猛飞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传播佛教知识的过程中,它的音乐形式也影响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期间,西方现代化出现在中国,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快速发展;20世纪后,我国的民族文化已初具雏形,具有了开放、共生、多元化的特征。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下,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受得到了影响,音乐变成了民族间文化共通和互补的重要桥梁。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利用人类学的方法让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交流,间接地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其次,我国文化背景也呈现多样性,为促进音乐人类学理论在我国的顺利传播和发展,要遵循各民族传统风俗、文化发展道路。音乐人类学者提倡各少数民族音乐与背景文化要紧密相连,可把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内容、行为等作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指路明灯。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独有的音乐进行无缝对接,这些都有助于对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研究。

(三)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差异性

根据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差异,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可分为西北风、东北风、西南风、中南风和东南风,这几个部分中所涵盖的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区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不同风俗习性,这就造成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音乐的独创性和差异性。例如,河北省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当地各民族文化艺术在形态、种类、表达方式上显现出多变性。瑰丽多彩的人文风情和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培育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文化。如唐山评剧、河北梆子、皮影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比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戏、乐亭大鼓、评剧。由莲花落这种说唱形式逐渐转变而成的评剧唱词相较其他来说比较简单明了,具有比较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乐亭大鼓是将民谣的浓缩精典之处与古代的多种说唱相结合,再慢慢通过实地演唱和更新才逐渐走向成熟化。对于唐山区域来说,乐亭大鼓和评剧是其中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虽然这两种艺术同处一个区域,但其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归功于唐山文化的多样性。多种文化的发展与展现,各不相同的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

(四)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方向

从音乐人类学的方面来看,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互补的重要方式就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音乐的交融可以加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民众间的互相沟通,从而进一步加强同一民族文化多样化发展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发展。在音乐人类学视域下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需要加大对音乐人类学理论的建立并扩展其研究范畴,以适应并深入研究学术思想,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培育出越来越多的高级优秀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将注意力加强在少数民族音乐内在的涵义和规律研究方面,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探索少数民族音乐,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拓展同全球学术界间的交流,加快音乐人类学在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发展。当然,在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会遇到许多问题,牵扯范围也比较多,例如学者间、政府机构间、传播媒体间、文化发展间以及民间各组织与普通大众间的看法差异。因此,要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首先要削弱或者清楚矛盾之处,而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去保护和宣传各少数民族音乐所拥有的独立个性和文化魅力,加强多种音乐文化价值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体现,避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西方价值观所同化,保持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音乐人类学视域下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发展走向

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发展都会推动世界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民族音乐也是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瑰宝。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密切交流、贸易来往日益频繁,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来往也日益频繁,这不仅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同时,各国音乐学者及音乐爱好者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探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而音乐人类学这个学科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实际操作和迅速发展也拓展了我国社会学者们的视野,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更深的诠释和了解。通过全球各民族之间音乐艺术的沟通,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民族音乐互相作用和互相融合,不仅加强了中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也是通过音乐这种交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各国之间的认识,从而使得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将被削弱。通过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精神,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演变过程,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内在涵义和联系,可让世界人民更真切地感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传播和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长久发展。同时更各极地学习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度。随着全球化互通交流的加速,世界音乐发展也随着社会各界的频繁交流日益进步,在大环境下多方面的学术交流过程中迈向更繁荣的景象。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加快世界人民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更深入了解,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可以更好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也会得到更好地体现。最后,音乐人类学在我国推广和发展,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理念和理论层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会越来越好。截止到现在,我国关于人类学视域下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已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21世纪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由以包含政治及民族为主要导向,以科学的方法为途径来转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从古至今经历了不断变迁。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各类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深入挖掘才能将发展持续进行。为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以多种文化价值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发展进行发掘、保护和传承,在这些努力下,音乐人类学才可以得到更持久的进步。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和其他外来文化的浸润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所独具的特色、独特的个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必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5]刘一丁。从音乐社会学对音乐史学的渗透性研究谈学科的融合性发展[a]。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

[6]何巍。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a]。大舞台,2012,(3)。

[7]薛艺兵。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论中国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a]。音乐艺术,2012,(1)。

音乐的论文篇三

摘要:自弹自唱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自弹自唱过程中蕴含着形象美、音乐美、协调美等多种审美因素,体现了教师对于“真善美”审美价值观的引导。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自弹自唱中的审美因素,将会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审美教育作用。本文从自弹自唱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内在的审美因素,并对如何运用自弹自唱来实施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自弹自唱;实施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中小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美育对于陶冶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就确定了“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课程教学理念。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歌唱、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目标。

一、自弹自唱的必要性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自弹自唱”,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歌曲作品的示范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边歌唱边为自己的歌唱进行伴奏的教学手段,它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追求“真、善、美”是人的本性,而自弹自唱恰恰体现的就是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在自弹自唱时,教师通过良好的、浑然一体的歌唱和伴奏,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并引领学生共同感受和体验,进而融入于美好的音乐艺术之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运用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目前由于大多数音乐教师在自弹自唱能力的不足,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原本应该由教师完成的范唱示范环节,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播放。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表现、享受美的过程。自弹自唱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更为真实,更易师生的互动,更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的运用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因此,相比于多媒体播放的教学,自弹自唱的运用对于保证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准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更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自弹自唱的直观性有利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和声音等感觉获得直观的审美感觉以及审美直觉,再从感觉上升到知觉,从基础上升到审美对象的整体认识,从有机整体去感知和领悟。因此,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时,这种先从直观的美入手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作品内涵的过程,比单纯的理论说明更具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自弹自唱的过程就是教师现场展示作品“直观美”的过程。学生通过耳朵、眼睛等多种感官,感受到教师在弹唱时所表现出来的弹与唱的协调美、演唱的声音美、弹奏的规范美、作品的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等多种美的因素,从而对音乐作品获得直观、整体、形象的审美感知和良好的审美体验。

(二)自弹自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表演者担负着培养听众的艺术鉴赏力,提高听众音乐审美水平的使命。自弹自唱是一种表演形式,其运用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良好的、浑然一体的弹唱,把音乐的美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心地变得更加高尚、更纯洁,使学生由于有了音乐而感到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在自弹自唱的审美教育活动中,教师是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者,对于学生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意识的构建起着引导作用。一方面,教师传达审美意识。教师在自弹自唱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向学生传递着自己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审美评价以及审美判断,由此而引导学生审美意识的构建。另一方面,学生是审美主体接受审美意识。学生在这种直观、外在的自弹自唱表演时,受教师的陶养感发来感受美、欣赏美。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建构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和自觉创造美的意识。例如在自弹自唱中,教师是“以情动人”,还是“以技动人”,就能体现出教师的审美观的不同,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作品的理解是炫耀技术还是表达情感的审美观念。

(三)自弹自唱的示范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弹自唱过程中,教师现场的弹唱对于音乐形象的刻画、音乐意境的表现,音乐风格的把握,技术技巧与艺术内容、关系的处理方面都有典范性意义,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学生通过现场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地看到教师对于一首乐曲,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动作和呼吸方式发出美妙的声音;如何用不同的触键弹出色彩多变的钢琴音色;如何将弹与唱之间的技术动作进行协调;如何进行情感和乐句处理,用什么样的织体伴奏,怎样用各种技巧来表现歌曲的情感等等,这些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以及技术技巧上的启发。由于现场的'自弹自唱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容易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直觉印象,激发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得到音乐熏陶和培养。

二、自弹自唱的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一)围绕“审美为核心”进行自弹自唱。实施“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能够遵循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懂得如何建立“美的形态”。从自弹自唱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弹唱时歌唱、弹奏、伴奏、情感处理等一切环节都要始终围绕审美的中心主题进行。具有美感的弹唱,具体包括弹唱姿势正确;演唱时声情并茂、感情真挚;弹唱表情自然,富有感染力;弹奏方法规范;钢琴伴奏的和声编配以及伴奏织体运用恰到好处;弹与唱的音量、气息、动作协调等。只有在每个环节做到有美感,才能让审美主体感受到美感。

(二)提高教师的弹唱技能。在自弹自唱中,教师对于作品的表现方法以及学生对美的审美评价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对真善美和假丑恶有一定的判断并且符合了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时候,才可以认为是受到了审美教育。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自弹自唱技能。自弹自唱是一门综合性技能,它不是会歌唱会弹琴就能自然获得。由于在高校师范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对自弹自唱技能培养的认识偏差,自弹自唱技能已经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的短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自如运用自弹自唱技能。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应该始终将弹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长期的练习,养成“唱则弹”、“弹则唱”的弹唱习惯。自弹自唱中坚持“以唱为主,以弹为辅”的基本原则。此外,由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曲目内容涵盖广泛,教师还要学会用多种演唱方法来表现不同风格的歌曲,懂得灵活的运用各种伴奏技巧来渲染歌曲气氛。例如的歌曲《小鸡的一家》(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课本二年级上册)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小鸡一家的场景。歌曲曲式结构简短规整,节奏欢快。教师弹唱时通过咬字吐字、腔体等方面的调整来表现大公鸡、老母鸡、花小鸡三种不同的可爱形象特点。歌曲的和声编配可以用较为简单的正三和弦,伴奏织体在表现大公鸡的形象时在中音区弹奏,而表现花小鸡的形象时右手换成在高音区弹奏,用音区的对比烘托出不同的歌曲形象,使得弹唱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点。再如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课本六年级上册)表达的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曲式结构较为复杂,有较大情绪变化。因此,自弹自唱的处理都要做出较大的调整。弹唱时气息要吸得深一些,腔体打开一些,声情并茂,以情带声。这时,钢琴和声编配可以在正三和弦的基础上加上副三和弦甚至是变和弦,伴奏织体在歌曲的高潮部分,用密集的、拉宽音域的分解和弦形成流动的效果,表达出歌曲中内在的真挚感情。

(三)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中,音乐教师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教师在自弹自唱中的创造和表演都是其审美意识在音乐表演中的对象化活动,反映出教师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的高低。就如卢梭在《爱弥儿》所认为的:“教师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为此,教师要进行审美教育,应该首先逐步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自己艺术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接触和了解文学、美术、建筑等多门类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趣味、文化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建立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由于自弹自唱中包括了弹奏、演唱、视唱、和声编配等多种技能,强调综合知识的运用。教师要熟练地运用好自弹自唱技能,就应具备整合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自弹自唱,从本质上是教师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教师既要真实地反映作品的内涵,又要有自己的创造性。从弹唱准备阶段的对作品的分析,到弹唱演唱、伴奏内容的设计,再到弹唱中的表演等各个环节,教师都要有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看,音乐教育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视音乐技能学习而轻视对学生审美培养的问题。自弹自唱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示范性的特点。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演唱、演奏还是弹唱的表演,都体现“真善美”的引导,蕴含着协调美、色彩美、结构美、形象美、音乐美等多种审美因素。如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美的因素,将会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审美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朗.声乐教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5][法]让雅克卢梭,彭正梅译.爱弥儿[m].长春:上海人民出版社,.

音乐的论文篇四

音乐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但当前,音乐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存在较多的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通过现状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展开研究。

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发展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而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致使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都不容乐观。因此,以音乐学院为例,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1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音乐学院的学生属于艺术类学生。艺术类学生在招生时主要注重学生的技艺,如歌唱水平,乐器演奏能力等内容,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低,学生在高考时的文化课分数在300分左右就符合学校的招生标准。因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音乐学院学生的显著特点。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学生的文化课要求低。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出现主要重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文化素质。[1]二音乐专业的特点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音乐学院的学生需要参加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舞台表现力,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缺少多余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制约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音乐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阻碍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因素之一。

1.2个性鲜明

个性鲜明是音乐学院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特长,想象力丰富,思想较为活跃的特点,还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与较高的审美水平,致使音乐学院学生个性较为鲜明,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学生而言有利有弊。其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学生对社会话题较为敏感,创造力较强,想象力较为丰富,音乐表现力强,音乐作品具有感染力。但其弊端也同样不容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淡薄,办事随性,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都较弱。

1.3价值取向较高

受当前社会的影响,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爱音乐、懂音乐,具备专业能力的人都能够成为明星,不再平凡,使音乐学院的学生对于选秀、成名特别热衷,过于追求物质,缺乏现实的理想以及人生信念,价值观普遍较高,不切实际。[2]音乐学院价值观普遍较高的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一学生的理想不切实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二学生在业余时间闲暇生活时,主要以消费性,娱乐性的项目为主,在娱乐活动的侵蚀下有迷失自己的趋势。由此可见,价值观普遍较高,不切实际是音乐学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是音乐学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研究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性不够,教育方法又较为传统单一,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差,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提供条件。

2.1教育方法传统单一

一在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并延伸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此种教育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针对学校中出现的典型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学生众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教育效果不佳,学生听过之后并不会放在心上,无法达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传统单一是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之一。

2.2学院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现阶段,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愈加紧张,各高校都尽全力抢夺生源,以达到促进本校发展进步的目的。因而,学校领导将大部分时间应用到教学建设,创新学校品牌,培养专业人才,扩大招生等方面,为学校建设,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贡献力量,却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不够到位,重视性不够会严重影响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学院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会导致学校的学生、教师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较少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学校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方面存在疏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当前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学生需要具有主观接受性,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乐于接受,努力思考,积极转变。学生只有虚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必须从对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具体如下:

3.1改进教育方法

改进教育方法是解决教育方法单一传统的有效方法,是产生较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方法传统,会导致学生厌烦情绪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改进教育方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改进教育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单纯地采用严加管教的管理方式,不仅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而,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能够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4]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因材施教。学生的性格、个性不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例如,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需要采用特别柔和的方式,性格内向的学生普遍有些敏感,对教师的话较为看中,并容易胡思乱想。针对此类学生,需要点到为止,给予关心与理解,从而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性格外向的学生,需要以朋友的身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多给予一些耐心与爱心,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三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给予学生亲切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改进教育方法十分重要,具有较好的效果。

3.2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能够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明确教师责任分工。专业课教师也需要对音乐学院的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3加大思想教育宣传力度

加大思想教育宣传力度是加强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主要措施,通过加大宣传,能够使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意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做好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研究的知识讲座。对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进行培训教育,详细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加强学院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三组织辩论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期间,学生的课外活动较多,以辩论赛的形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以学生的角度辩论讲解,学生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好。因此,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能够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研究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仅能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方式,能够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闵永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2]李积萍。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5(09).

[3]明丽霞。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交际,2016(08).

[4]董文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

[5]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

音乐的论文篇五

辽国于公元9建立,崛起于中国北方,与北宋、西夏同时并存了其国民以契丹人为主,契丹人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而且契丹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本文将对辽国的音乐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丰富人们的音乐知识。

一、辽代音乐主要形式

辽代音乐种类丰富,既有本民族独有的契丹传统音乐,又有继承唐代和后晋的雅乐、大乐、散乐等音乐形式。传统的契丹音乐在辽代建国后被尊奉为国乐,《辽史、乐志》中记载:“辽有国乐,犹先土之风。”这里的国乐,就是契丹民族历史传承来的乐舞风俗,是统治阶级在大型聚会、祭祀、宫廷礼仪等场合表演的项目。

建国之初,辽因其游牧民族文化底蕴浅薄,并没有“雅乐”。如《辽史、乐志》中记载“郊庙礼,无颂乐”就说明了这一点。辽国创建之后,统治者积极建立国家各项体制,音乐颂雅也被重视。《辽史、乐志》中记载,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的大同元年,太宗自汁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而且辽太宗攻陷后晋都城,把后晋所有与艺术有关的书籍、艺人、器物统统转移到辽国,这次对后晋文化的掠夺,极大地丰富了辽国文化艺术,辽代的雅乐也因此建立,这次事件也使得辽国文化更加注重体现汉民族文化特征。

辽代“大乐”完全继承唐及东晋大乐的音乐特点,而且在辽国宫廷中,有独立的大乐机构,其排练和演奏规模很大,大都是演奏唐及东晋时期闻名的乐曲。《辽史》记载辽圣宗耶律隆绪通晓音律,常以乐府中人称兄道弟,能演奏很多乐曲,技艺水平极高。在他的带动,辽国的'大乐发展很快,使得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大乐作品小断出现,《同心院》成为当时名曲,在辽国宫廷宴会上经常演奏。

辽国散乐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于民问小曲调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曲种。真正推动散乐发展的是后晋皇帝石敬搪。石敬取得后晋皇权后,为了政治需要,他与辽国关系密切,之后后晋的散乐以小同形式进入辽国,使得辽国的散乐得到极大发展。散乐形式多样,除了小曲小调之外,还有角抵、戏码、杂耍等,在传入辽国之后,又增加了契丹族的表演形式,受到了辽国百姓的青睐。《辽史、乐志》记载,“晋天福三年,遣刘邀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以此矣。

二、辽代音乐不同风格表现

国乐:辽建国之后,统治者为了保留传统,发扬国粹,将传统简单的习俗表演形式化,加入了更多的内容,在祭祀和大型宫廷礼仪上,众多的仪仗阵列和群体表演,让国乐褪去曲调单一的特性,增添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保留和颂扬。辽在崇尚唐和东晋流传卜来的高腔雅韵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传统国乐的扶植。《辽史》记载,辽太宗通音律,曾派宫廷乐官到民问进行传统曲调采集,并将南方传过来的音乐和传统音乐进行交合,使得辽国国乐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同时与唐朝和后晋的音乐,进行了曲调、演奏、演唱的搭配。另外,为了突出传统文化特点,辽国统治者将国乐尊为上乐,其地位在其他音乐曲种之上。

雅乐:辽建国之前,音乐体系中并没有“雅乐”,辽国雅乐完全是后晋宫廷内雅乐的搬迁因此继承,唐朝的雅乐特点。唐代的雅乐己经发展得完善,是唐代宫廷在小同场合演奏的雅乐代表。辽国雅乐完全照搬唐,在祭祀天神、宗庙祭祀和皇族一切礼节仪式上都用此曲。在雅乐演奏上,主要乐器仍以唐代乐器为主,摊竹类包括琴、瑟、笙、好,竹类包括:萧、蓖,金类有钟、革类有鼓,木板类有祝等。对比《辽史、乐志》和《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音乐志》我们可以发现辽代和唐代的雅乐所记录的音调、音准以及配器等有明显小同。因雅乐的演奏技巧和演奏要求高,故在辽代,雅乐仅限于皇族隆重的册封仪式,如皇帝加冕、皇后的册封、皇太子册封等。

大乐:辽代“大乐”音乐也来自唐代,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据《辽史・乐志》记载,“晋高祖使冯道,刘询策应天太后、太宗皇帝,其生器,工官与法驾,同归于辽。”而且书中也详细说明辽代大乐来自秦汉之音,其溯源为当时乐府,因曲调和声众多,以七音四调为众,且雅俗共赏,能够调节现场气氛。在《辽史》记载中,辽圣宗统和元年册封太后和天庆元年为太上皇祝寿等场合都曾使用过大乐。辽代大乐的乐器种类要比雅乐数量增多,更多的打击乐器和弹奏乐器的使用,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了辽代宫廷专享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

散乐:散乐内容广泛,小论杂耍还是体育娱乐,只要融合音乐的存在,都被划归为散乐。辽代散乐内容和表演形式主要移植“汉乐府”,在辽代散乐中,更多的是表现西凉和燕乐。在《辽史、乐志》中记载:“今之散乐,排忧、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辽代的散乐其自古就己经存在于民问,像角抵、百戏、骑射等娱乐表演。公元9正月初春,辽国刑部羁押上百乱党,对这些人将处死,但为了体恤人命,辽国统治者特意准许这些人欢宴一日,将其刑具取,这些乱党在酒宴中,或歌或舞,或饮酒作乐,或角抵,或射戏。由此可以看出,散乐这种形式早己出现在契丹人的生活之中。《辽史》中“太宗天显四年,正月,宴群臣及诸国使,馆尤角抵戏。”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问在后晋石敬搪与辽国关系密切之前,由此可以得知辽国散乐的本土化己经年深日久。

三、辽国音乐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推动

1.辽国歌舞:辽国传统歌舞热情奔放,但舞蹈伴奏和动作相对简单。在引进中原雅乐、大乐散乐后,辽国本土舞蹈形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使辽国传统舞蹈更具观赏性。在统治阶级追求奢华生活的前提,辽代宫廷舞蹈也得到很大发展,这一切都源于对唐代宫廷乐舞和后晋宫廷舞蹈的继承。在大量借鉴唐代宫廷舞蹈过程中,契丹人的服饰和传统舞蹈动作也融入到宫廷舞蹈中,使得辽代宫廷舞蹈既有唐代宫廷舞的特点,又有本民族的特点,如在辽国宫廷欢宴和迎接使臣等大型集会上,都会有盛大的宫廷舞蹈表演。

2.辽代杂戏:辽代杂戏种类繁多,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地方小剧种,又吸收了散乐的一些表演内容和形式,如杂技、幻术、滑稽表演等,深受辽代百姓喜爱。《辽史・圣宗记七》记载:太平元年即公元10,圣宗“兴通天观,观鱼龙蔓延之戏,即日再幸。”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杂剧中惊险的高空走竹竿等表演。

结语

辽过音乐在继承了唐和后晋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增添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具体而言,国乐是其传统声音,雅乐、大乐、散乐等就是唐后晋音乐的延续。唐晋音乐的引进,使得辽国音乐更加完善,也为广大学者研究辽代音乐的主要依据。

音乐的论文篇六

摘要《绒花》是影片《小花》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它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听众喜爱的广播优秀歌曲奖等。

关键词电影插曲《绒花》音乐要素情节发展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凯传词、王酩曲的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情深意笃。感人肺腑。

一、电影《小花》概述

改编于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电影《小花》,故事梗概为: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赵姓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他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赵小花(董红果)到部队中寻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赵永生未果,却遇到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后,被何向东赎出收养。改名何翠姑。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跪走风车矶”救了身负重伤的亲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却不知情。之后,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战斗中翠姑为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与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呼唤哥哥,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二、电影插曲《绒花》的音乐分析

《绒花》全曲为二段结构大调性色彩。第一段主题部分选用平实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进入,为9+9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两乐句内部结构均为5+4的乐节。旋律进行以二度及进为主,内含小三度跳进。主题上句半终止于属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节突出了下属功能组中的“4”音,第六、第八小节强调了导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决。既巩固了主和弦,又为属功能半终止进行了铺垫:主题下句完满终止于主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节连续两次运用纯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绒花》的音乐主题在西洋大调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国音乐所特有的“12356”五声音列元素,增强了作品的民族风韵。在节奏的`选择上,曲作者精心设计了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歌曲基本节奏,在听觉上形成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为副歌的创作手法,呼唤性、山歌风味的旋律中,连续多个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的音乐层次逐步增涨。这部分和声功能上突出了下属和弦色彩,使得调性暂时离调至下属关系的大调。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结尾处回原调。歌词部分,朴实无华的歌词创作与质朴的音乐风格相统一,歌词中叠字、叠词的运用与旋律中叠音的运用遥相呼应,既增加了音节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绒花》对影片情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电影《小花》以“两朵小花”(赵小花、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了战争年代人的生离死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并在“翠姑跪走风车矶”的特定场景适时地推出《绒花》这首电影插曲,为影片高潮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升华了主题内涵,推动了剧情发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绒花》这首抒情的青春颂歌。以“反色调”的处理方法与“翠姑跪走风车矶”这个场面同时出现,它不是外在的一般性的称赞,而是通过委婉的叙说深沉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无比崇高的精神世界。银幕上,一方面是翠姑为救哥哥艰难地抬着担架爬越石梯:一方面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美丽的光斑交替出现,汇集成一幅壮美的青春图画。这时,电影插曲《绒花》响起,音乐以影片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首唱者李谷一老师收放自如的“气声唱法”的运用,使其旋律虚幻飘逸。优美中略带淡淡的哀愁。形成了典雅、细腻、含蓄的音乐美。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在这里,《绒花》不是对何翠姑艰苦攀登这一画面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优美的歌声赞颂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灵。电影插曲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与画面相对位而存在。抒情的音乐和艰苦攀登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插曲《绒花》的有效运用给观众带来视听合一的巨大震撼,为翠姑这一人物的塑造、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音乐的论文篇七

音乐没有国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音乐,都会有一份自己独特的印象。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是音乐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成音乐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关于它的学习,和实际技术不同,作曲理论更多的是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其中所含的内容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一直讲音乐学的作曲理论课程,当做重点难点之一。但是,由于音乐教学的完善,不少学生意识到,作曲理论知识,恰恰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高校音乐各科老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素质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思路,多是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这种方法尽管在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实在是有着诸多的限制。所以,传统的观点必须得到改变,尤其是在高校音乐的教学中,音乐教师的素养必须要不断的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提高其音乐技术和美学理论方面的修养。老师在实际的素养提升中,要重视自己在横向方面的延伸,由于音乐作曲理论中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并且同一些复杂的技巧内容有所勾连,所以,我们的作曲理论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自己身上那知识结构浅、涉及面窄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社会上的专业机构,来对自己在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可以和自己年级组的音乐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当然,交流的动向并不要局限在自己这一科目中,只要是音乐方面的老师,都可以进行深度的沟通,了解不同的情况。这样的沟通交流,也更符合音乐作曲理论教学的特点。老师们不妨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感想,定期展开研讨会,这样的交流方式,能够让老师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加以改正;认识到别人的优点,进行借鉴。

由于高校的教学体制相比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而言,宽松了许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由于作曲理论课程,在音乐中的表现力不是那么的明显,以及学习内容的复杂和枯燥,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它的学习,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少有发言,对于老师的提问,也是能敷衍就敷衍,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笔记习惯;更有甚者,拿缺课当儿戏,在课堂上只是摆弄手机,故意迟到早退。这些现象,一方面是老师的督促不利,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于作曲理论这门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它对于自己的以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要想进行音乐作曲理论的改革,我们的老师首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对作曲理论的学习引起重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证。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意识,认真的犹如到课堂上来,首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作曲理论课堂的重要性。老师不妨在音乐这个大的知识框架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作曲理论在各种音乐表现中的应用。像管弦乐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内容,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曲内理论在这些音乐中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作曲理论、重视作曲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一些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音乐作品,并且引导学生试着根据那些内容来进行一下创作。出现错误时,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只有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逐渐的掌握音乐作曲理论这门课程的深切含义,并且使自己的音乐知识不断丰富起来。

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相比较于实践和声乐学习来说,可能形式上、内容上都有些枯燥,并且对于学生在记忆力上有很深的要求,在学习中,也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运用能力。经过实际的观察发现,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作曲理论的课堂上,教学理论相对来说太过于单一,有的是满堂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有的是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进行死记硬背。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多样看待音乐的能力,那么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学生怕是也拿不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来。

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中,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还要运要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满其创作灵感。有趣的学习氛围,在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还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1]刘晓晖。普通高校音乐学作曲理论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21:146.

音乐的论文篇八

一、风格的来源

“音乐”讲的就是人的事情,讲作曲家创作一首曲子,如何创作?为什么创作?怎样创作?与当时的环境,心情,人物,历史等等有何关系?演奏者又通过什么方式去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怎样表达?个人的观念如何?欣赏者在欣赏的同时感觉如何?……这些作曲、演奏、欣赏等相关联的因素,都离不开主体“人”的问题。人是最高级并且复杂的动物。这世界上,都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也没有任何一双手的纹路是相同的,更何况是有思想,有观念的――人。由此可见,所有经过人再生的音乐,就必然会不同。音乐艺术的美妙之处就是构建在这种不同之上的。

音乐是声音符号,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表达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与人的言语、行为、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等,都是相互密不可分的。这种声音符号是人们寄托感情、抒发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不论是演唱、演奏或聆听,都蕴涵着人类千丝万缕的情感。

既然,音乐讲的是与“人”有关的事情,那么所有音乐要研究的内容必定与“人”脱离不了关系。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与特征,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习惯、感情表达方式也各自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在对音乐的理解层面上也不会是一致的。任何音乐的理解与处理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个演奏家的演奏也不会绝然相同,不同性格特征的演奏家所演奏出的音乐,感觉必然会有区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各自的“风格”。每个演奏者有各自的风格习惯,那么所演奏的音乐就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觉得演奏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还是与“人”的风格与特性密不可分的。

二、风格的范围

风格,首先是作曲家的思想个性在创作上的一种体现;其次,风格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一个作曲家创作自我个性的反映。就整个音乐史而言,如果整个音乐界,只有巴赫一位音乐家,只创作了一首曲子,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演奏,也只有自己一个人欣赏,那么就不会存在作曲家,演奏家,欣赏家等不同作品风格的'问题。很显然,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人的存在。就连一个人的十只手指都不可能有相同的指纹,更不用说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口了。那么,有两个以上的存在,就必然会有区别,也一定会有比较。

对一位成熟的、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而言,在他掌握了全面的钢琴演奏技能之后,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作品的风格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对各个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有一个全面的全面的掌握、理解,进一步比较研究。在这个基础之上,音乐风格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也只有在这种相互的比较之上,我们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一位音乐家的个人风格,以及创作理念,只有把握好了音乐作品的风格,钢琴演奏的意义才能更完善。

就一部音乐作品而言,可以有该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就一个作曲家来说,可以有个人自身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音乐来说,又可以形成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作曲家个人的风格。把音乐风格作为区别和把握不同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以及识别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标志,对与钢琴演奏而言,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作品是由作曲家创作出来的,然而,他们个人的出身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文化教养的差异、思想感情的区别,所以在音乐风格上必然存在很大的不同。又因为创作时各个音乐主题所形成的特殊性和表现方式的习惯性,因而不同的音乐作品又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而不同的音乐风格往往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因此,音乐风格的存在与比较,就有一定的范围。

对音乐作品的任何成功的演奏,首先必定是建立在尊重作曲家原作风格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演奏者的艺术再创造,才能完美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然而,当演奏者一旦忽视了对作曲家以及作品的风格理解,就很容易偏离正确的风格,这就很难将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完美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要熟悉不同时代或同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特点以及重要曲目,不断地进行联系与比较,才能有所提高。

要正确地掌握一首作品的音乐风格,首先就应该明确至关重要的四个音乐史发展时期以及各个时期较明显的音乐风格,按照目前西方音乐史的划分,钢琴演奏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风格形态时期:

巴洛克风格时期(1600―1750),这个时期的作品结构严谨,即兴性和复调性很明显,作品形象直观。

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1750―1825),古典作品风格清晰淳朴,旋律如歌,比较和谐匀称而又有分寸感。

浪漫主义风格时期(1825―1900),其作品风格更强调内心丰富的真实情感和主观的自由抒发。

印象主义风格时期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1900―),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对比非常明显,音乐色彩朦胧奇妙,风格形形色色。

在钢琴演奏中,首先就要对钢琴演奏的发展时期有一个整体上的熟悉与把握,为了对作品风格有一个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我们还应该从作品的细节问题着手。海因里希・涅高兹曾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建议:“不仅要从整体上研究作品的风格,而且还要更多地从细节上对作品加以分析。每一首音乐作品不仅从整体上、而且从每个细节上,都蕴含着鲜美,其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着各自的意义、逻辑以及表现力,因为这些‘细节’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海・涅高兹:《论钢琴艺术》第28页.]除了对作品的整体结构以及音乐各基本要素的熟悉外,对作品这些‘细节’部分的研究应该还要包括:作曲家所处的时代、民族的社会事件与文化事件。

作曲家与整个社会的联系。

作曲家个人的音乐风格及风格演变。

作品的创作阶段及其特征。

作曲家创作的同类型作品。

作曲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包括:同时代的、前时代的、后代的、创作的同类型作品。

作品的基本背景。

该作品在整个音乐史,钢琴史,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的地位等。

简而言之,对与一部音乐作品而言,作曲家、演奏家、欣赏家都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然而要想真正了解一步音乐作品,首先就要很清楚地了解一些很基本的常识,包括与作曲家相关的一些背景以及历史,比如作曲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地点、逝世的时间、所在的国家;该作品的类别、标题、该作品的编号、以及相关文献资料;音乐作品的版本、谱例上相关的标记、作曲家创作的思想等等;作曲家在创作的曲式结构及其内容特征上有什么独特的构想;演奏者必须在这些基础上对这部音乐作品的分析有足够的理解与把握,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用自己的演奏方式表达出来;欣赏者在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同时感受演奏者是否忠实演绎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念,是否拥有高超的技术以及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程度并完美地表达出来。然而,风格上的严谨以及忠于原作等各个方面都能显示出一个艺术家高超的水平。这么一来,才能算的上是对这一部作品的真正了解。

参考文献:

[1].郑兴三《钢琴音乐文选》[m].厦门大学出版社..2

[2].王庆《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m].上海人民出版社..6

[3].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6

[4].谢颖编著《20世纪钢琴大师》[m].上海音乐出版社

[5].童道锦、孙明珠编选《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

[7].王宁一、杨和平编选《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m].现代出版社2000.1

[8].张红岛编选《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9].彭胜锦编选《钢琴演奏与风格》[m].双林出版社2004.3

[10].黄莹编选《风格研究》[j].钢琴艺术2001.5

音乐的论文篇九

一、电影音乐具有的特质

在最初的有声电影中,音乐还没有被运用于电影中,只有人物对话以及简单的声响,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当电影与音乐相融合后,电影的综合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了音乐的融入,提升了电影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乐感。

(一)电影音乐结构的灵活性。

电影音乐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音乐的结构无限制,[1]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比如《盗贼同盟》中,无论在哪一个片段都会听到一些由演奏者即兴而来的弹奏,这些音乐片段看似不规则,让人没有头绪,可是实际上,它们有着较大的关联性,此音乐可以阐释为盗贼在偷窃时心虚的表现,也可阐释为警察与盗贼在斗智斗勇时信心与胆识的自然流露。

音乐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语言,它没有规定的语义。电影音乐内容的可阐释性是其首要特质。不同的观众对电影音乐会有不同的阐释,当电影音乐响起时,观众可从音乐中感受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假如爱有天意》中,以小提琴演奏的卡农序曲来开场,悠扬的琴声似乎将一幅幅完整的画面展示在观众眼前,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味无穷,使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

(三)电影音乐的联想指向性。

电影音乐的联想指向性主要由电影音乐内容可阐释性延伸而来,电影音乐的自由想象空间与其他的音乐相比较小。[2]电影音乐最先带给观众的是画面的即视感,随之而来的是个人对电影的想象与联想。当观众展开想象时,电影音乐的出现就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指向功能,在《飞屋环游记》中就有一个镜头:主人公卡尔在自己屋顶上系上成千上万个氢气球,当这些氢气球飘出,房子缓缓上升时,伴随着上行琶音音节,使观众无论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都有一种腾然而上的感觉。这就是电影音乐的联想指向性。

二、电影音乐的组成结构

(一)电影背景音乐。

电影背景音乐指在电影影片中,作为背景进行衬托的音乐,一般都是无人声的。电影背景音乐主要是标识电影地域、环境以及场合的音乐,一般以画内音为主要电影背景音乐。当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调动观众情绪的除了电影情节外,还有电影的背景音乐,当两者相结合才可有效的抓住观众的眼球。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由于时间的流逝使其人物和情节被观众忘却,但影片中的背景音乐,其节奏、旋律和带给观众的感受等都是让人无法忘记的经典。

(二)电影场景音乐。

电影场景音乐主要是在电影的某一场景中所选用的音乐,电影场景音乐具有情节性,是根据电影中出现的某一情节或具体场景而定的,其目的是对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渲染、铺垫以及烘托。比如在《飞屋环游记》的影片开始时,主人公卡尔由于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冒险家,便拿着气球,想象自己是一名能翻山越岭的`冒险家,与此同时,场景音乐便响起,这里的音乐是一种欢快的爵士乐,其风格非常活泼幽默,不仅贴近主人公卡尔的童趣,还能有效地将观众引入影片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影片情节氛围有着较强的烘托作用。

(三)电影主题音乐。

电影主题音乐是概括电影感情与主题思想的音乐,在一些具有鲜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情绪基调的影片中,其音乐常常带有一个主导动机式、动机式或旋律式的核心,这就是电影主题音乐。伴随着影片主人公的出场,电影主题音乐多以原型出现。电影主题音乐除了表现影片主人公的性格或者思想感情,还可表现影片的某一观念或者某一事物。[3]电影主题音乐大多是由作曲家来创作的,但也不排除选用已有的电影主题音乐作品,比如《城南旧事》便选用《送别》作为电影主题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功能主要是将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历史情境或者情感范畴中。在《黑天鹅》这部影片中所引用的主题音乐是《天鹅湖》,整部影片中贯穿着不同的演奏风格,以此来渲染气氛,引领主题。

三、结束语

电影音乐运用于电影行业中,为观众带来了较好的即视感。在今天,人们无法想象在观看电影时只有电影情节而没有电影音乐的现象。在一部经典影片中,或许观众会忘记电影中的某一情节、某一桥段,但是当其熟悉的音乐响起,便会让观众不由自主的想起那段精彩的片段。电影音乐运用于电影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使一个不了解电影情节的观众,只要听到电影播放的音乐,也能帮助其感受影片情节,这便是电影音乐的独特之处。

音乐的论文篇十

随着音乐的飞速发展,音乐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音乐。但很多人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音乐,音乐学这一学科又是怎样的。本文就音乐与音乐学这两个名词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述。

音乐音乐学

说到“音乐”,可谓众所周知,它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的,因为我们需要它来抒发我们内心世界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但提及“音乐学”,这一名词可能一般人就说不大清楚了,那么到底什么是“音乐学”,音乐与音乐学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就谈谈我个人的浅薄认识。

说“音乐”,我想把“音”与“乐”分开来讲。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通过声波传送到人的耳朵里而产生的一种听觉感受,分为乐音和噪音两种:物体作有规则的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为乐音;物体作无规则的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为噪音。乐是把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方法(包括音高、节奏等)将其排列、组合起来,通过人声或是乐器表现出来,引起听者的共鸣,以达到表达人的思想,传达情感的目的。以前很多书中只把乐音界定在音乐的范畴内,说“音乐都是由乐音组成的”。而事实上在现在的音乐中,尤其是在流行音乐中,为了追求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噪音也被拿来使用,而且效果也不错,只是它的使用频率很低,偶尔应用而已。所以可以说,音乐是人类用以抒发内心感受、表达思想情感、陶冶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工具。是艺术,更是一个学科领域。

音乐起源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和人们的劳动,曾有人专门搜集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的叫声、风声、流水声等组合在一起,给人以心旷神怡、清新自然、返朴归真的享受;而我们祖先在劳动的时候为了力量的集中和凝聚,也为了在劳动中愉悦身心,自然不自然的发明了劳动号子,后被收集整理归类为劳动号子,也类似于现在的原生态民歌,再到现在的新民歌……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历史是伴随着自然界和人类的产生就开始的,发展至今,已有了很多种音乐形式。比如用人声来表现音乐(即声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唱歌,包括独唱、齐唱、合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等;还有用器乐表现的音乐,包括键盘乐,例如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双排键管风琴等;管乐:长号、小号、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短笛、太阳号等等;弦乐:古筝、二胡、琵琶、古琴、吉它等;打击乐:锣、鼓、镲、沙锤等等。

那么,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学。音乐学,musicology,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如研究音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研究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点的,有音乐声学、律学、乐器学等;研究音乐形态及其构成的,有旋律学、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作曲技术理论;还有从表演方面来考虑的,如表演理论、指挥法等。

音乐学可以说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是研究音乐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很广,如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和对它的感知过程与人;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和演变;以及物理的、心理的、美学的、文化的等知识领域的相关内容等。总之,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及学术领域均是音乐学的研究对象,都是音乐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这门学科的确立迄今大概有二百多年,是一门年轻的学问。“音乐学”被作为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总称确定下来是在1885年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g、adler)发表了《音乐学科的领域、方法和目标》一文以后,将隶属音乐学的各种门类划分为两大部门,第一部门为历史音乐学,包括音乐通史与各种专业史;第二部门为系统音乐学,包括可应用于音乐不同领域的法则,如研究和声、节奏、曲调的法则,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音乐教育学与教学法,对音乐民族学及民俗学的比较研究等。另外又列出这两个部门的辅助学科,如历史部门的文献学、传记学、史学、文学史、哑剧及舞蹈史等;体系部门的音响学、生理学、逻辑学等等。它的分类法成为以后德奥系统音乐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综上所述,音乐与音乐学之间就必然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音乐的发展给音乐学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题材;而借助于音乐学的研究,解决了音乐中的问题,音乐才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进步、辉煌,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让人类的心灵世界多姿多彩。

让我们共同努力,在音乐的世界中尽情畅游,学好音乐,学好音乐学,为人类音乐的美好未来而献己所能。

[1]蔡际洲。音乐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百度百科。

音乐的论文篇十一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凭借音乐舞蹈及戏剧三大元素综合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传达概念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本文所研究的音乐剧是指能走进课堂、供学生欣赏的音乐剧经典作品及教师根据音乐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合作创编的微型音乐剧,即在既定音乐背景的场景中,结合人物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内涵的音乐剧小品。

(一!音乐剧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音乐教学是有目标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在活动前要进行音乐课程与教学前的重要环节,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前期要对教学的情况作分析,设计出科学理想的教学方案,可从三方面进行梳理。

1、学习需要。我国音乐教学目标是要求通过教学及生动的音乐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也就是说教师要创造一切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条件,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教学及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的感受体验,来使学生自身在音乐教学的理论与技巧有所提升,并使得学生鉴赏音乐能力有所培养,并敢于表现,勇于探索创新,达到各素质综合发展的目的。目前教学中,音乐的学科特点没有很好地被凸显出来,教师要策划一些实践活动弥补课堂无法实现的音乐教学效果。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音乐教学,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这就是为什么音乐剧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是教学的理想内容和形式的原困。

2、学习内容分析。教师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范围及深度要有精准的定位,合理编排学习内容保证音乐教学的有序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把音乐剧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教学内容及手段,可以很好的实现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培养要求。作为音乐教学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重体现音乐剧的知识点,注重音乐剧的音乐学,而不是故事性。音乐剧的艺术特点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特征,将音乐、戏剧、舞蹈形式结合既有整体美又有个性美,不同的人欣赏免度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申美体验和申美情趣;第二,音乐剧创作的开放性。音乐剧的体裁可以说天马行空,从古到今、从幻到真、从老到新,都可以拿来皆用,不拘泥于模式,保证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第三,音乐剧题材挖掘具有深刻性。它可以通过一些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意识来映射出社会丑陋的现实一面。同时,音乐剧艺术从题材到内容,形式到创编,舞台到美术设计,都可以造就创作上的深刻性,以达到艺术融合的效果;第四,音乐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具有创新性。舞台布景帮助音乐剧创造剧情发展的意境,可以将短暂瞬间转变成永恒。舞美设计的立体化及人性化可以带给观众视觉冲击的强烈感,极大地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及渲染力,使音乐剧保持时尚的气息。

3、学生情况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有所了解,才可以有的放矢,使音乐教学更有成效。初中生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对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脑的发育更为成熟,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觉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情感也日益丰富。但对于认知往往带有片面性,情感方面缺乏稳定性。困此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特质来设计难度系数不同的世界经典音乐剧目去鉴赏,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及策略制定出科学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案。

(二)音乐剧教学设计

1、音乐剧欣赏

音乐剧是听觉的艺术,感知音乐是从聆听开始,困此多听是音乐剧欣赏的基础。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剧领域的渗透,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以听觉为基础,聆听音乐剧的灵魂,多听才能多熟悉,熟悉后才会更理解作品的真正涵义;第二,教师要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教师要围绕音乐剧的知识点及难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互动、讨论交流等方式去探究体验音乐的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及勇于探究的学习思维;第三,教师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帮助学生课后欣赏并观摩音乐剧搜寻音乐剧素材,帮助学生完成大量的观赏及揣摩。课内外相结合可以丰富积累音乐剧体验,为之后的音乐剧编创打下基础。

2、音乐编创

音乐的编创是实践活动,编创是在己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和创作的再加工。教师可利用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经典片段,鼓励学生改编或配词手法进行音乐剧的再次创作,或者可采用一些有教育、哲理性的短小寓言,通过设计剧本及配乐来进行加工编创,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音乐剧的理论知识了解,使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另一方面,创新及想象思维在编创音乐剧中可以使学生完美的体现其中,得到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注重编创的过程而非结果。

当今社会最为注重的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困此新课改较多凸显综合理念的培养。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音乐剧的特质去结合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剧的欣赏、编创,使学生在艺术素养及人文素养达到双向进步。

【1]吴慧。浅谈音乐剧新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实践与探索,20xx(30)。

【2]张申。分析音乐剧新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北方音乐,20xx(08)。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1067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