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眼中的杜甫 我眼中的杜甫随笔(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7:44:03
最新我眼中的杜甫 我眼中的杜甫随笔(大全8篇)
时间:2023-10-30 07:44:03     小编:FS文字使者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眼中的杜甫篇一

白色的石桥渐渐被染成了黑色,嘶杀声、马蹄声稀稀拉拉地响着,惊醒了那刚刚睡去的幼鸟。一阵吵闹声之后,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宁静。经过战争的洗礼,这片土地更显得残破、衰败。这时传来了一阵重重的叹息声,循声望去,昏暗的烛光中,一男子站在窗前,正愁绪满怀,看着这片被战争摧残得支离破碎的大地,他不禁吟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就是“诗圣”杜甫。

他的忧国忧民造就了他的无畏。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用开朗、豁达、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即使生活困顿,仍然心忧天下,关心百姓疾苦。他忧国忧民的情感,他宽阔无边的胸襟,让我铭记于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虽然遭贬谪,然而他并没有沉沦,没有悲怆,他将失败、不得志、耻辱,看得云淡风轻,在挫折面前,他豁达无畏,踌躇满志迎接未知的挑战,即使遭受打击,遭遇挫折他也不放弃为民请命、报效祖国的志愿,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激情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他虽然位卑,但仍心天下为已任,忧心黎民百姓。他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无法阻挡心灵的前进,他要让他的一生精彩而有意义。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可是,他的名字却永垂青史,一个“诗圣”之称,他当之无愧。

我眼中的杜甫篇二

从小时候开始学知识,说话的时候,老爸和老妈就经常拿来一些字句排列整齐的小诗给我读,让我背。于是,从那时开始,我记住了一个名字——杜甫。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知识量的增多,我终于了解了从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杜甫。他是唐代的诗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我眼中的杜甫,是一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因为他青年时考进士未第,三十五岁到京城长安求官,为了一官半职而困守长安十年,他四处求人,而常遭冷遇。他参加科举考试失利,通过献诗献赋给皇帝也未谋到官职,生活逐渐困顿,直到饥寒交迫,饿死小儿子。在四处碰壁的杜甫身上,我看到了难得的执著。

我眼中的杜甫,还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在六岁时曾看过著名艺人公孙大娘的表演,公孙大娘的名字和她矫若游龙的舞姿便深深地埋进他的心田,而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则如公孙大娘的舞姿,耀眼而夺目。他自幼丧母,由姑母抚养。姑母像母亲一样照顾他,甚至在自己的儿子与杜甫一同患瘟疫时毅然选择了救杜甫。杜甫长大后听大人讲这事,心中万分感动,将姑母当亲生母亲一样孝敬;姑母死后,他跪在姑母的坟前痛哭不已,撰刻墓志纪德时,把姑母救他而舍去表兄的事写在上面。在重感情的杜甫身上,我看到了难得的孝顺。

我眼中的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下笔传神。从杜甫所作的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杜甫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能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且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他的诗被后人誉为“绝唱”,而且有些被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们将与泰山同垂而不朽。在杜甫的诗中,我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眼中的杜甫,是一个质朴的人。他热爱农村,亲近农民,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喜欢而且善于用农民的言行写出农村的风俗习惯与农民的憨厚爽朗,吟酒诗也因此散发出村酒的芬芳、乡士的气息:“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在杜甫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杜甫的吟酒诗中有不少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作,读了,分明可以触摸到他的心脉,它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喜怒哀乐融合在一起:“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以酒后追忆唐玄宗去骊山与杨贵妃寻欢作乐的事情,委婉地指出唐玄宗的骄奢淫逸造成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恶果,沉郁中见哀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勾勒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贫富图,反映出“人吃人”的社会现实。“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含泪写尽兵荒马乱中人民的生活之维艰、统治者好战的危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出了他得知官军平定叛乱、收复失地的喜讯后的兴奋不已,爱国精神跃然纸上。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是一歌充满忧愁的人他嫉恶如仇,批评和揭露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大波大浪。一生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杜甫在湘江的舟中逝世。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一生。他敢于面对现实为人民诉苦,又替国家担忧。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有很多成为了不朽的史诗。我相信,不管过去多少年,人民也都会牢牢记得他的!

我眼中的杜甫篇三

暖风吹拂杨柳岸,夕阳为旧物镀上日落的色彩。时光清浅,千年前,岸的那一边仍有如潭水般的眸子凝望着天边的暗淡。

不知何时,杜甫的内心已然与他人不同,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初露锋芒,而后便在他心底扎了根。唐朝衰落,他心系百姓,即使露宿街头也牵挂着某处同样忍冻挨饿的人们。他的内心并不轻松,可他的眼神坚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日子里,狼烟四起,战火遍野。他却看到了火光后四处逃窜的百姓,他所挂念着的国家奄奄一息,他更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他居无定所,心力交瘁,长期的战乱使他忧心不已,彻夜难眠。他忍受着风雨的煎熬,然而他始终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那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望着遍野的尸骨,倒塌的房屋,不禁回想起那个欢声笑语的场景,而此时却如此凄惨,不由得感叹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军在战争中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差役前来捉男子去冲兵,可百姓家中的壮年男子早已上了前线,只有年老的老妇和幼年的孩童。便有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场景。

纵观历史,有的人渺小如沙砾,可在当时战争纷起的日子中,他更像一方巨柱,支持着他心中的.情怀与坚韧。

肩上的担子多了,反而更加坚定。宛如小舟,因负重而平稳。他并没有随时光的奔赴而被湮灭,而在岁月的深处熠熠发光。

我眼中的杜甫篇四

我无法想象,你的身躯如何扛起苦难;我无法想象,疼痛是如何让将你摧残;我无法想象,你的意志如何撑住自己;我无法想象,你的文字如何绽放瑰丽;我无法想象,你的生命如何找寻载体……我的无法想象,是因为你的存在,是一个悲美的奇迹。

也曾苦于奔波,也曾疲于失落,迫于生计,你还是选择坚持,哪怕不择手段,哪怕受尽委屈,哪怕尽失尊严,尝遍苦楚,朋友做你的支柱,痛也无悔!于是,痛苦也要在你一代诗圣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你不起眼的躯壳,你却满载山川,风物,丧乱和爱,孤独寂寞的一个人活出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苦涩的,是心酸的,是让每个有良知的人不忍垂泪的。可是,仿佛听到了你在耳边的呢喃:这个时代最苦涩的是百姓,最心酸的是百姓,泪水,不要流给我,而是那被鞭策被残害的百姓啊!

这,就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悬崖也要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的杜甫!历史,辉煌也好,沧桑也罢,与你相比,也只是一段插曲,不是你的心里容纳不了太白的豪情,不是你的心里不渴望独立于世的飘然,只是因为在人生的高峰中,你的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羊肠小道迂回,看到的是深沟阴暗幽深,看到的是民不聊生,如何潇洒一笑?如何飘飘于世?是因为你的良心!如果说,生命的安排无可逆转,而你,却用了最好的态度回应。

时代的冷酷,却挑中了这样的你,受尽折磨,然后用干枯的双手去蘸起这世界上无比的悲哀,混进自己的泪水,混成一渠永不断绝的生命的汹汹大波。千百年后的我们,也被你渲染,映出内心的自己,寻找真正的自我的意义。

我眼中的杜甫篇五

前晚在国家大剧院看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实验话剧《杜甫》,剧中由导演亲自扮演的“诗人”说,杜甫是“吃了太多烤牛肉,撑死的”。一部以杜甫为题材为题目的话剧,竟然持此无稽之谈,有如此不敬的态度,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关于杜甫的死因,历史上先后有过如下五种说法:

一、醉死;二、饫死,即撑死;三、淹死;四、毒死;五、病死。

提出醉死说的,是唐人郑处晦。他说,杜甫晚年漂泊湘潭间,寓居衡州耒阳县时,当地官员都挺烦他。杜甫写诗给县令,县令只好赠送他“牛炙白酒”,牛炙就是烤牛肉。结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见《明皇杂录补遗》)这个说法,后来为《新唐书》杜甫传作者宋祁所采纳,“大历中……囚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饫死说不是单独提出来的,都跟醉酒连在一起。主张此说者有《旧唐书》杜甫传作者刘昫和宋代学者杜诗整理者王洙。《旧唐书》杜甫传:“……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王洙《景印宋本记》:“……寓居耒阳。尝之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提出淹死说的,是唐人李观。李观《杜拾遗补传》:“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以此事闻。”

毒死说的提出者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氏《李白与杜甫》:“其实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饫死’,或‘饱饫而死’,而是由于中毒。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夏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加以又有白酒促进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而杜甫的身体本来是在半身不遂的状况中,他还有糖尿病和肺病,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该书205页)

病死说,是历来大部分杜甫研究专家的意见。著名的编年杜诗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杨伦的《杜诗镜铨》,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兼呈湖南亲友》作为杜甫绝笔,都是这个意见的体现,现代学者闻一多(《少陵年谱》)、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等,也都是这个意见。

饫死、醉死两种说法,仇兆鳌、闻一多、冯至、萧涤非、郭沫若等人驳斥甚详,主要依据为,如果是饫死、醉死的,杜甫就不可能写出对耒阳县令聂氏馈赠牛酒表示感谢的长篇诗作《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其次是,写作此诗之后,还写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诸亲友》《长沙送李十一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数首诗歌(这一点,郭沫若先生并不同意,他认为赠耒阳聂令的诗就是杜甫绝笔)。淹死说,连唐玄宗死于杜甫之前都不知道,不值得一驳。

郭沫若先生的中毒死亡说,尽管他有“死于牛酒,并不是什么丑事,也不能算作诬蔑”的话(《李白与杜甫》209页),但其用心仍然可疑。众所周知,杜甫自述早年在长安有“卖药都市”(《进三大礼赋表》)的经历,成都草堂期间,有过“乘兴还来看药栏”的诗句(《宾至》)。加上杜甫又是个长期病号,患糖尿病、风痹、肺病的时间很长,自古有言,久病成医。显然,杜甫对医药是有一定研究的,他决不会愚蠢到对腐肉有毒都浑然无知。郭沫若先生在尽情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同时,侮辱了伟大诗人杜甫的智商。

从迄今为止的研究看,说杜甫死于疾病,最为靠谱。

我眼中的杜甫篇六

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功成名就,但是他却有不为人之道的一面。杜甫一生都很穷困潦倒,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但是我心中的杜甫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是善良的,是乐观的,更带有一丝狂气。

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他一生都很贫苦,正直壮年44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他也就被关入狱中,因他的诗名很小所以逃了出来,就在连他自己的自顾不暇的时候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篇。这种危急时刻,他担忧的还是皇帝,并去找在外逃亡的唐肃宗,被封小官后因不了解官场的利害关系被贬。终因俸禄太少弃官游荡于四川,收朋友的接济,盖了一间小屋,当自己的草屋顶被风刮走后,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更为天下苍生着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而这样的气魄无人能比。

杜甫更是善良的。在他的房屋前,他发现有一个老夫人总是打他家门前的枣,当时并没有阻止,而是感慨人民生活的苦闷。当他把自己的房子交给别人时,那人要去阻止老妇人,被杜甫拦下,杜甫大度的说这样也不会影响自己,那个老妇人没有丈夫没有儿女,及帮帮她吧。说完又感慨社会上老百姓的生活苦闷,不能吃饱穿暖,即使他自己也是贫困潦倒,身无分文。杜甫这一生更是乐观的,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倒,反而更加乐观更加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在四川时被朋友接济,他并没有觉得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反而写出“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的“狂”诗句。杜甫很乐观,从不会想要轻生。杜甫也是一个“狂人”,因与李白打交道也沾染一丝狂气。当他登上泰山山顶时,俯瞰世间万物是更是感慨万分,更加疯狂,于是写出了“狂”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这样忧国忧民乐观善良的唐代诗人仅仅活了59岁,就连他逝世时也是相当悲凉,他客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就这样漂泊凄惨的过完了短暂的一生。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甫,他忠君报国,他忧国忧民,他善良乐观,他依然带着一丝狂气,这样的杜甫我欣赏!

我眼中的杜甫篇七

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功成名就,但是他却有不为人之道的一面。杜甫一生都很穷困潦倒,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但是我心中的杜甫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是善良的,是乐观的,更带有一丝狂气。

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他一生都很贫苦,正直壮年44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他也就被关入狱中,因他的诗名很小所以逃了出来,就在连他自己的自顾不暇的时候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篇。这种危急时刻,他担忧的还是皇帝,并去找在外逃亡的唐肃宗,被封小官后因不了解官场的利害关系被贬。终因俸禄太少弃官游荡于四川,收朋友的接济,盖了一间小屋,当自己的草屋顶被风刮走后,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更为天下苍生着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而这样的气魄无人能比。

杜甫更是善良的。在他的房屋前,他发现有一个老夫人总是打他家门前的枣,当时并没有阻止,而是感慨人民生活的苦闷。当他把自己的房子交给别人时,那人要去阻止老妇人,被杜甫拦下,杜甫大度的说这样也不会影响自己,那个老妇人没有丈夫没有儿女,及帮帮她吧。说完又感慨社会上老百姓的生活苦闷,不能吃饱穿暖,即使他自己也是贫困潦倒,身无分文。杜甫这一生更是乐观的,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倒,反而更加乐观更加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在四川时被朋友接济,他并没有觉得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反而写出“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的“狂”诗句。杜甫很乐观,从不会想要轻生。杜甫也是一个“狂人”,因与李白打交道也沾染一丝狂气。当他登上泰山山顶时,俯瞰世间万物是更是感慨万分,更加疯狂,于是写出了“狂”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这样忧国忧民乐观善良的唐代诗人仅仅活了59岁,就连他逝世时也是相当悲凉,他客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就这样漂泊凄惨的过完了短暂的一生。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甫,他忠君报国,他忧国忧民,他善良乐观,他依然带着一丝狂气,这样的杜甫我欣赏!

我眼中的杜甫篇八

“习过武,变过性,学过魔法算过命;扛过枪,种过地,贫困时期唱过戏;打过球,卖过萌,有过真爱有过情;卖过唱,送过水。”杜甫如今俨然成了网络红人,忙得找不着北。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却以如此恶搞的形象重新活跃于人们的视野,推崇杜甫文化的人,不知是哭是笑。这场涂鸦杜甫的热潮,是又一次的网络狂欢。它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让大众暂时释放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杜甫很忙”的幕后推手,是人们对快感的追求。它担当了现代社会“安全阀”的功能。缘此,对待这场娱乐盛宴,任何板起脸孔的攻击对显得破坏情趣。

但是,正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上表达的自由,更加反映了一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正地位。学生们背诵大量诗歌名句,究竟是为了应试,还是出于热爱,不言自明。学子们了解杜甫,究竟是为了更好地作答试题,还是因为崇拜,不言而喻。当经典成为了灌输的案例,便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当经典成为了应试的工具,便易成为嘲解的对象。严肃的事物不再被认真对待,经典便难以保持原有的地位。杜甫很忙,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缺失之体现。

“今天上课,我们讲杜甫……杜甫是哪个年代的?生平事迹?这句诗怎么翻译?”“这则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台下低埋的头终于抬起,因为这可能会考。学生和老师同样无奈。因为考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通通被标准化。“沉郁顿挫”,整齐划一的作答,很正确,却让学生原创性的真实感受不能发挥。不是发自内心地认识杜甫,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受杜甫,怎么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与评价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圣”,如果仅为考试填写的答案,只不过是一句考完就会被贬值的话而已,很容易就被遗忘和颠覆。杜甫年代、李白生平、苏东坡思想感情……苍白的字眼频繁出现在考卷之上,只会越发招致反感而已。

网络时代,大众毫不掩饰对快乐的追求,不怕解构经典,只怕失去乐趣。嬉笑伪崇高,口径一致。但是,与打倒一切伪崇高相比,打倒一切崇高更加可怕。对待那些严肃的事物,还是保留一些认真,一点尊重较好。如果现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应试,却失去了对严肃经典的兴趣与尊敬,只能是小学而大遗。杜甫很忙的背后,反映了一些事物在大众心中的真正地位,折射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缺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1756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