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琵琶行教案教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1:42:09
最热琵琶行教案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0-30 11:42:09     小编:LZ文人

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设计,它是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请参考以下范文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与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一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二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习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三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感受“声中之情”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四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家住京城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红极一时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 《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教学过程;

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板书: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六

师:上课 

生同: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学生浏览课文)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学生看投影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生:不能。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同:泪。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出示箜篌投影)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小结)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课后自评:

作者邮箱: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七

1.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八

1、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导入:在今天陶渊明的故乡,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园林,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815年的一首诗说起,就是现在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

讲解:现在我们来阅读一下诗前小序,概括出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并回答)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几只客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灯火。岸边枫树上满是红叶,和水中卢荻的白花一起点缀着秋色。故事就这样开场了。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感叹呢?(先阅读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

白居易16岁初到长安,拿诗卷给前辈诗人顾况请教,为及见诗,只见其名,顾况便调侃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等看到诗作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时,便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当个名满天下的诗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十年之内,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遗。在中国历史上,向皇帝谏诤的人,理由不见得正确,目标不见得远大,但他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坏的,我要说;不让我说,不可以(李敖)。为此,白居易写下了很多令权贵宠臣变色、切齿的诗篇和奏章。如见他却成了个卧病浔阳,潦倒他乡的谪臣。一个只要受到权力的敌视或迫害,几乎马上就要从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中开除出去。

从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来看,大家如何来评价他们,大家觉得在他们来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先看琵琶女,当她风头最健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王孙公子各个都凑去烧钱,琵琶女也沉醉在温柔乡中。这让我想起,英国作家格里麦斯顿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钱袋的炼狱,灵魂的地狱。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证,就是通行证,就是获取恩宠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兑换力的资产,它可以用来换取社会地位,换取金钱,甚至换取爱情。但这份资产依赖于一具会逐渐衰老的躯体,所以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资产。容颜的美丽,如同扳机扣动时的一道闪光,又像迅速一顿的后挫力,其短暂性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名花再倾城倾国也有凋零的时候。千古红颜,大浪淘沙,能在伟大的文化进程中留下点儿什么的女子,大都是与文字有些关系的。那些曾享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环肥燕瘦盛誉的美女们,因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养,美貌随着韶华一去无踪,不得不感叹流光无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间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们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却是源于内心,源于过人的才华,与深刻的思想。能与文字结缘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终极理想自然是卿相之梦。于是长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岁的布衣李白,带着经天纬地的雄心,来到长安;公元745年,怀着兼济天下的梦想,来到长安。长安是光影摇曳的舞台,也是勇者闯荡的天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除了来自统治者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风云外,还得提防文人间的相互妒忌、告密、攻击和迫害。

为什么琵琶女弹奏的是宫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调?这说明什么?琵琶女不满于现状,一直留恋的是过去风花雪月、纸醉金迷的卖笑生涯。舞台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从她的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对商人的不满,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陵买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的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会的平民中的最底层了,而琵琶女是卖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妇实在不甘心,她毕竟见过大世面。还一直是呆在当时世界上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危机,又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人只有在危机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弹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澜?从小序中,我们找一句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

正因为琵琶女对昔日荣光难以释怀,正因为诗人对卿相之梦念念不忘,京都声才使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白居易的笔来欣赏一下京都声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泼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说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马驰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结语: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一千多年前,一位谪居卧病的潦倒文人,一位迟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泪,踩着诗行,踏着平仄,走进了经典,走进了永恒。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音乐得诗句?

为什么失意文人总能与风尘女子惺惺相惜?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一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习状态。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二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三

一、明确目标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我们学习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并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二、整体感知

《琵琶行》就是诗人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写的一首抒情气氛很浓的叙事诗。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作者借叙写琵琶女的娴熟弹奏、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抒发自己受迁遭贬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请同学们打开书,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2.放琵琶音乐磁带,教师声情并茂朗诵全文。再学生朗读,加深整体感知。(朗读将在授课中多项进行)

3.提出问题,同学分析思考。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特征变化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阻塞压抑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4)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你认为呢?(研读序及全诗)

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5)诗中对景物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枫叶荻花、瑟瑟秋风、茫茫江月——渲染气氛,突出人物。

4.归纳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总结、扩展

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平易,音节和谐婉转。当时社会的各阶层乃至国外都传诵着他的诗篇,影响非常大,后来形成了一个通俗诗派。

5.布置作业

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四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导入:在今天陶渊明的故乡,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园林,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815年的一首诗说起,就是现在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

讲解:现在我们来阅读一下诗前小序,概括出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并回答)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几只客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灯火。岸边枫树上满是红叶,和水中卢荻的白花一起点缀着秋色。故事就这样开场了。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感叹呢?(先阅读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

白居易16岁初到长安,拿诗卷给前辈诗人顾况请教,为及见诗,只见其名,顾况便调侃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等看到诗作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时,便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当个名满天下的诗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十年之内,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遗。在中国历史上,向皇帝谏诤的人,理由不见得正确,目标不见得远大,但他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坏的,我要说;不让我说,不可以(李敖)。为此,白居易写下了很多令权贵宠臣变色、切齿的诗篇和奏章。如见他却成了个卧病浔阳,潦倒他乡的谪臣。一个只要受到权力的敌视或迫害,几乎马上就要从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中开除出去。

从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来看,大家如何来评价他们,大家觉得在他们来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先看琵琶女,当她风头最健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王孙公子各个都凑去烧钱,琵琶女也沉醉在温柔乡中。这让我想起,英国作家格里麦斯顿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钱袋的炼狱,灵魂的地狱。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证,就是通行证,就是获取恩宠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兑换力的资产,它可以用来换取社会地位,换取金钱,甚至换取爱情。但这份资产依赖于一具会逐渐衰老的躯体,所以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资产。容颜的美丽,如同扳机扣动时的一道闪光,又像迅速一顿的后挫力,其短暂性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名花再倾城倾国也有凋零的时候。千古红颜,大浪淘沙,能在伟大的文化进程中留下点儿什么的女子,大都是与文字有些关系的。那些曾享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环肥燕瘦盛誉的美女们,因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养,美貌随着韶华一去无踪,不得不感叹流光无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间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们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却是源于内心,源于过人的才华,与深刻的思想。能与文字结缘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终极理想自然是卿相之梦。于是长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岁的布衣李白,带着经天纬地的雄心,来到长安;公元745年,怀着兼济天下的梦想,来到长安。长安是光影摇曳的舞台,也是勇者闯荡的天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除了来自统治者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风云外,还得提防文人间的相互妒忌、告密、攻击和迫害。

为什么琵琶女弹奏的是宫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调?这说明什么?琵琶女不满于现状,一直留恋的是过去风花雪月、纸醉金迷的卖笑生涯。舞台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从她的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对商人的不满,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陵买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的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会的平民中的最底层了,而琵琶女是卖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妇实在不甘心,她毕竟见过大世面。还一直是呆在当时世界上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危机,又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人只有在危机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弹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澜?从小序中,我们找一句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

正因为琵琶女对昔日荣光难以释怀,正因为诗人对卿相之梦念念不忘,京都声才使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白居易的笔来欣赏一下京都声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泼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说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马驰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结语: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一千多年前,一位谪居卧病的潦倒文人,一位迟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泪,踩着诗行,踏着平仄,走进了经典,走进了永恒。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音乐得诗句?

为什么失意文人总能与风尘女子惺惺相惜?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五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六、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习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提示: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 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 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 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案教案篇十七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2551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