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事件或景物的一种文学作品。总结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表达要准确到位,避免使用模糊和不具体的词语。通过参考总结范文,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和领域的总结方式和结构,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一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 (板书课题《夏》)
1、全体同学朗诵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闲情逸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梁衡简介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二
《蓝鲸》(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蓝鲸的形体特征及行动,呼吸、吃食等方面的生活习性。文章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四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二、三自然段重点写了蓝鲸的形体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书,圈出描写鲸很大的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1)蓝鲸的体长可达()多米,体重有()多吨,相当于()头黄牛的重量。鲸须有()米多长。它每天要吃()吨饭,每顿竞能吃下()吨鱼虾。(列举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蓝鲸很___________。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蓝鲸很_________。
通过读、圈、填,让学生体会初步认识举数据这种说明方法,更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蓝鲸确实很大。
二、比一比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不仅介绍了蓝鲸大,还介绍了蓝鲸行动、呼吸等生活习性。在列举数据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切实体会蓝鲸行动、呼吸、拉力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的句子有:
1、蓝鲸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作比较)
2、一头蓝鲸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作比较)
3、一头蓝鲸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作比较)
4、3米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打比方)
5、远远望去,水柱宛如一股喷泉。(打比方)
怎么体会呢?就是抓住比较的事物,将两者深入地比一比。如第一句可设计如下比法:
a、这句话拿()和()作比较。
b、估算一下十几个成年人睡觉得要多大的地方?
c、闭起眼睛,想像一下蓝鲸的嘴巴就有多少大。
d、这一句话说明蓝鲸__________。
e、再读一读句子,要读出这种感觉,这种特点。
剩下几句可在上述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比较体会。在比一比中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获得感性的体验。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三、演一演
演示,一个解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四、拓一拓
学完了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再回到课题上。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一说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关于蓝鲸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把刚才学得的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成块,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练习说话能力。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三
这组课文有四篇:
一、《天火之谜》
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诺贝尔》
四、《滴水穿石启示》
应当说这个主题单元,主题清楚,那就是“百折不挠――讴歌了一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伟大人群像”。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熟,尤其是教法、学法、形式多样,具体来说: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交流搜集的资料,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打垮的人。
(苏教版教材:写字、写话、批注)
说话练习
个人由此联想到:
既然这组课文讴歌了一组伟大人群像,怎样讴歌?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肯定有许多“相关数据”。这一组课文有直接写,也有间接写的许多数据。我想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应该关注的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数据?因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看似简单的数据,其实背后的世界是相当丰富的.。这也许就是这一类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我想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这此类型教材的编写上,肯定启动了这一重要思维。
这节,有两个数据只要我们关注了,了解了,这一课的教学自然也变得简单了,那就是“500万、500多万”。看似重复,其实一点也不重复的数据,因为两个数据的内涵不一样的。
这一点上,孙老师似乎强调了。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四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投影片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五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六种符号的用法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生字格磁贴
一、设疑,引入标点符号
1、课件出示一段乱用标点的话,学生默读,说感受。
今天放学一回到家妈妈就走上来和小明聊天妈妈问小明昨天的语文测试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0分全班第二呢小明骄傲地说儿子真棒妈妈摸着小明的头说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
2、引入郭沫若的话,学生读。
3、不管是从生活经验中还是大文豪的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标点符号在我们表达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标点符号,一起去感受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所蕴藏的无穷奥妙!
4、学生读课题:标点符号。
二、练写,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1、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指名6名同学上台书写。
2、全班交流、评价,明确不同标点在田字格的位置。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过渡:对于标点符号,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能正确地书写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它。下面,我们就以“过关”的形式去检查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三、练讲,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四、读记儿歌,牢记标点符号
五、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六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七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二、游戏导入。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对话平台
一、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二、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三、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八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回忆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师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
1、南极的天气怎样?
2、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火有什么作用?
4、一名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其结果如何?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南极的天气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得?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火的重要性,火有什么作用?
4、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九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1课时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9那一定会很好
站跑坐躺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努力生长哗哗哗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
春夏秋冬这四位各具特色的姐妹,也正是这四姐妹组成了各形各色的四季,而春更是伟大。
春,是个温暖的名词。她本身就是个孕妇,肚子里所孕育的乃是世界上的一切,当怀胎十月的她将大自然从肚子里生出来后,又用她那充满生机的“乳汁”将大自然哺育成长。
而她的乳汁,便是我们所熟悉的春雨。
三四月的春雨,在和风中飞舞,春将她的雨慷慨地奉献给大自然的生物,但她却未等待回报便悄然离去,让泼辣的夏来带领他们,当大自然又一次因寒风而“沉睡”,她便再次降临,将大自然再次唤醒,再次离去……如此重复,从不间断。
春,她不仅是位好母亲,更是位理发师。当杨柳还在成长时,她便用他那无形的剪刀,一点一点地裁剪着杨柳的头发,成就了他们乌黑发绿的秀发,往往人们认为这归功于夏,但是却不知春在它们年幼时为他们奠定了基础,但她从不接受者份荣誉,总是让泼辣的夏来领取。
春,她的.风更是润人心肺,每每人们在经过冬天后,她便会将春风从她的袋子里流出,滋润大地,我也常常在春天来临之际畅游在森林里,享受着周围的一切;草,因春风的滋润,也随着春风舞动,仿佛是春风给予了他们新生,树林,因风的吹动,将它雪藏已久的嗓子放开了,“刷刷刷”听!树林在为春而歌颂者呢。
春,像杯温暖的水,滋润着冰冷的心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一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01)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111)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的。(137)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138)(上册)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2)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2)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3)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8)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9)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上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11)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么像串串彩色的珍珠啊。(12)
头上的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18)
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23)
在这条路应该伸延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颗高高的橡树,他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的哨兵一样。(28)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7)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9)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10)
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13)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13)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43)
海底的岩石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87)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起来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88)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91)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二
胡巧萍,女,中共预备党员,环境艺术设计系环艺0802班学生。
胡巧萍同学自幼单亲家庭,下岗的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自小以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拼搏精神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品学兼优,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中共党员的标准与要求,堪为表率。
胡巧萍同学在顽强自立的同时,胸怀社稷争当栋梁,心系天下服务社会,以自己的柔弱之躯积极为弱势群体谋利益、献爱心。去年暑假期间,胡巧萍同学积极响应湖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赶往湖南凤凰县禾库镇雀儿寨小学展开支教及献爱心活动,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成效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和喜爱,更受到当地老师和家长的赞誉。回到学校,胡巧萍同学多方宣传发动,唤起了周围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帮扶助学行动中来。今年年初,胡巧萍在年迈体弱的母亲的支持下,再次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零花钱购买了71个书包,连同其他同学捐赠的各类书籍等累计20xx余元的学习用品,赶往该校“雪中送炭”,为当地孩子的顺利学习送去“及时雨”。此外,胡巧萍同学还将每月从生活费中节省的50元捐给该校学生,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困难。胡巧萍同学无私助人不留名,当地老师和家长经过多方渠道查找,热切给学院送来了沉甸甸的感谢信,她的爱心事迹才为大家所知。
胡巧萍同学在投身公益的同时,学习和工作也喜获双丰收。不仅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工作开展更是认真负责,卓有成效。历任环境艺术设计系团总支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系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务以来,先后荣获学院“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团干”、“三好学生”、“三好学习标兵”、湖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广大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胡巧萍同学的感人先进事迹向全社会树立了美院学子自立自强、感恩图报、服务人民的形象,展示了美院学子顽强拼搏、健康向上的风采,体现了美院学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为此,学院团委决定对胡巧萍同学予以公开表彰,希望全院学生以她为榜样,培养自立自强、拼搏进取的先锋意识,树立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努力关爱他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事业,以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实际行动为学院增光,并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共青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委员会
三月二十九日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三
三年级对孩子们来说是个过渡期,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方面,是每个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摸索,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新课程中最大的角色变化是教师,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是部编版新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总是觉得孩子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常常会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有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班里图书角、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四
第一单元-----马
《天马》课文是一篇说明文,首先介绍了“天马”是我国旅游局确定的图形标志,接着介绍了这个图形标志是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描绘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征及其“天马”这个名称的由来,最后作者在介绍“天马”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旅游局图形标志的意义所在,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赞美之情。
《房兵曹胡马》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其中“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两句借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诗中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其中“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巩乃斯的马》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秀散文,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
第二单元-----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通过描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浙江之潮》课文首先总写了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接着写了海潮最盛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六到八月十八,然后作者传神地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海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观潮》课文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既有写景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本文是一首叙事诗歌,首先写了深圳原来是一个小村庄,人们过着贫穷而落后的日子,转眼几年之间,小村庄变成大都市,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楼房幢幢,人们的面貌焕然一新,最后作者歌颂了祖国的改革开放,它改变了深圳的模样,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唯一的听众》课文围绕两条线索,即“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好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展开叙述,写了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我”不敢在家练琴,到林中练琴时,与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相遇,在老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之情。
第四单元-----韵味
《唱脸谱》课文从外国人眼中的脸谱说起,描述了脸谱的颜色、脸谱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样式。
《我喜欢》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是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五单元-----水
《生命与水》课文首先总写了水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接着详细描写了水构成以及水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大功臣,水是人体的润滑剂,水可以调节体温等多种用途。最后作者告诫人们水对人体非常重要,因此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过分水岭》写的是诗人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溪水是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作品。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苏轼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饮的即兴之作,诗人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一个苹果》课文通过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第六单元------方法 《他发明了什么》课文通过讲述200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上万支步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然后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告诉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体上,还表现在和学的方法上。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人在渡江时,把剑掉入河中,于是拿刀在船上刻记号,等船停止了才去捞,讽刺那些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是借一个宁愿相信自己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脚的人,讥讽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第七单元-----面对错误
《迟到》课文通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与父亲之间的一个故事,表现了一个既严厉有慈爱的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成吉思汗和鹰》课文通过叙述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为鹰四次打落自己好不容易才接到的从岩石边滴下的解渴泉水,一怒之下射死了鹰,后来才发现鹰这样做是为了救自己的命。从中得出悔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故事,说明遇事要冷静,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
《我们的错误》是一首外国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第八单元------危急时刻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通过写“诺曼底”号被撞,船长亲自指挥救援工作,在人员全部获救后自己却沉入大海的悲壮场面,体现了船长沉着、有指挥才能和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生死攸关的烛光》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九单元-----礼物
《献你一束花》本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女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献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微笑》这首哲理诗是一首西班牙民歌,诗歌以简洁、自然、淳朴、真实的语言,抓住生活中人们的简单表情-----微笑,从不同方面写了对微笑的看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人性的呼唤。
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鸟儿的侦查报告》本文通过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来的四份侦察报告,写出了鸟儿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滥用农药、化学品、石油泄漏、排放气体等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沉痛的恶果。
《绿色千岛湖》课文先通过介绍千岛湖的地理位置、概貌和名称的由来,然后举例具体说明它的美景与特色,接着告诉我们它形成的时间和如何形成,最后揭示人工创造千岛湖的意义。表达了对千岛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会创造绿色奇迹的道理。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五
夜深了,月亮透过窗帘,看见一个小女孩睡在床上,身旁有个背包,里面装着水果和点心。
月亮自言自语地说:“明天孩子们去郊游,得去跟太阳公公商量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家的窗前,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
妈妈说:“珍珍,早点儿睡吧,不要太累了,明天你还要去郊游呢。”
“妈妈,我不想去了。”
“明天还是和大家一起去玩玩吧!”
“可是,医生说您的病还没好呢!”
月亮悄悄地离开了窗户,心里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六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醒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火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挥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七
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我的卧室是朝南的。我的床紧挨着北墙,从枕上总能看见前面那一座五层楼的宿舍,黑暗中就像一堵大灰墙似的。
近来睡眠少了,往往在黎明四五点钟醒来,这时天空沉黑,万籁无声,而我的心潮却挟着百感,汹涌而来……长夜漫漫,我充分地体会到古人诗中所说的“秋宵不肯明”的无聊滋味。
这时对面那座楼上忽然有一扇窗户亮了!这一块长方形的桔红色的灯光,告诉我,我不是一个独醒的人!我忽然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快乐。
白天,我在楼下散步的时候,在我们楼前奔走踢球的男孩子,和在我窗外的松树和梨树之间拴上绳子跳猴皮筋的女孩子,他们和我招呼时,常常往前面一指说:“我们的家就在那座楼上,你看那不是我们的窗户!”
从这扇发光的窗户位置上看去,我认出了那是央金家的盥洗室。这个用功的小姑娘,一早就起来读书了。
渐渐地一扇又一扇的窗户,错错落落地都亮了起来。强强,阿卜都拉他们也都起来了,他们在一夜充分地休息之后,正在穿衣、漱洗,精神抖擞地准备每天清晨的长跑。
这时天空已从深灰色变成了浅灰色,前面的大楼已现了轮廓,灯光又一盏一盏地放心地灭了。天光中已出现了鱼肚白色,灿烂的朝阳,不久就要照到窗前的书案上了。
灯光已经完成了它的“阳光的先行者”的使命,我也开始了我的宁静愉悦的一天。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八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的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一、文章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的欣赏这大的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则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的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质的:“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的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的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的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的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的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比喻、拟人手法的有效运用
本文使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和拟人,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有突出作用。
比喻。如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写的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的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拟人。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又如写“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儿写动写活,栩栩如生。
三、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写春草,作者用“偷偷的”“钻”写它的形态,用“嫩嫩的”“绿绿的”写它的颜色,用“软绵绵的”写它给人的感觉,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春回大的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的“小”“嫩”“绿”“软”等主要特征。文章写春风、春雨也是这样。
其次,诗情画意相融合。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写各种果树的花争相开放,又描绘的下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和谐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作者精心锤炼词语,比如写蜜蜂嗡嗡的“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比如写春草一段,散语和韵语配合得非常好,再加上叠音词、口语词的使用,使得全段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小学语文散文课文篇十九
摘 要: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文字与图片的阅读过程中,对生?拥牟逋急硐殖龈?为强烈的探知兴趣。从小学教材的编写体例看,基本教材的每篇文章均附有插图。这些插图的内容设计与遴选混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认识水平,有效使用课文插图,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效使用 课文插图 促进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课文插图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课文每一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内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插图往往被忽略或轻易带过,未能发挥其就有的作用。
插图的功能一般可分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可以说,所有课文插图都兼具此三项功能,只是对某一幅具体的插图来讲,功能会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应研究图文关系,准确地把握图文设置的目的和作用,找准插图使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就这一问题,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有效使用插图,促进文本消化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要想把课文插图“盘活”,最基础性的是要让小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外,更须要教会他们进行观察的方法。比如:对于景物图观察,应当讲求一定的顺序;对于人物图观察,关键在于看清楚图上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以《珍珠鸟》教学为例。课文通过描写“我”与珍珠鸟亲近和交往的过程,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课文插图与文本语言相互映衬着,如“吊兰覆盖鸟笼”、“雏儿”长相,还有“小鸟趴肩熟睡”等。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图文对应的地方;接着让学生们在图文互动中,在品词析句和实际想象中,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生怕惊动小鸟?描写雏儿绕着笔尖蹦来蹦去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然后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相互之间“谈一谈、议一议”;最后,在集体范围内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和提炼。如果把插图观察说成是在用眼睛寻找形象性线索的话,那么课文阅读则是在用内心来寻找隐匿性线索。图文结合,其实就相当于这两种“寻找”方法同时共用,我们就会从“盘活插图、消化文本”中攫取“1+12”的实质性效益。
二、有效使用插图,促进想象思维
在指导图文互动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不但学习兴趣很高,而且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有时竟然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在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中。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小学生在课文学习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凭借鲜明生动的插图艺术,能够初步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再造想象力,更加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那么,是否可以让小学生为课文配图呢?以《赤壁之战》教学为例。第一课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和绘画能力为课文配上插图。这毕竟是一种尝试嘛,所以原本也就没有太高的期望。可是,上第二课时前的作业检查让笔者大为吃惊,同时也兴奋不已。学生们那一幅幅课文配图虽然显得有些稚嫩,却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结合相当紧密!譬如:“赤壁驻军图”“黄盖献计图”“黄盖诈降图”“乘风前进图”“火烧曹营图”“曹军大败图”等,(这些图名为笔者所添加或修正)简直就是课文内容的生动缩写和简单再现。其中“驻军图”上展现了曹吴两军隔江而对、互有戒备的样子;“诈降图”中的小船上,外面扎着芦苇人,船舱里还藏有火硝、硫磺等爆炸物等。不难想象――这是咀嚼课文、形象揣摩、主题意会的结果,更是一种再造想象的结果。
三、有效使用插图,促进人文情怀
有人如是说道:“语文是一个工具,不过与锄头、刨子那些工具不同,语文这个工具本身长着好些东西„„语文和思想始终长在一起,这就是‘文道统一’。”这种“特殊工具论”与新课标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指导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图文互动形式,以独特的美感优势,更好凸显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充满了各种情趣的插图,蕴含着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再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在“走入文本、走向作者”中引发思想渗透,获取情感共鸣,从而逐步唤起他们对美的内在追求。以《游园不值》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借助文中插图,结合对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充分发挥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绘就了一幅幅各有特色的“红杏出墙”图。再如:志南《绝句》中的“杏花雨”和“杨柳风”;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中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等等,诚可谓“诗中有画,如在眼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帮助学生实现“图文互动”的优质资源,以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感悟、创造”的审美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仅次于文章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插图可以更好地凸显出文章的主体内容,生动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有利的知识并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章与图片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想象与创新能力。有效使用课文插图,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26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