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案例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7:24:06
实用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案例17篇)
时间:2023-10-30 17:24:06     小编:翰墨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教案的编写还要关注课堂管理和纪律维护,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自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课前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用圈点法找出值得积累的字词或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3、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中心意思?(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刚才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深入地探究文章的构思,体悟作者的感情。

速读课文,思考:

1、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说说围绕枣核写了几件事?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明确: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第二表现在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3、旧时同窗还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4、设想若干年后,友人的故居成为一处对外人开放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人介绍呢?请准备好你的导游词吧!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文章的内容、结构,所表达的感情,是用语言这个载体来承载的。因此,学习一篇文章还要品味它的语言。

速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体会其妙处所在。(明确: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质疑。

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还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

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吗?

(六)联想与想象。

师:见识了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再来看年你们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强的人创造力就愈强。

1、你能用一句古诗来表现“游子的心境”吗?

2、想象一下,友人同老伴儿月夜并肩坐在“北海”的长凳上,会讲些什么呢?

(七)以读促写

在本文中,爱国主义这一重大主题是寄托在枣核这一平凡的实物上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明确:重大的题材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也可以另辟蹊径,用小文章来反映,从而以小见大。比如上个星期写的纪念抗战60周年的征文稿,其实不一定要写南京大屠杀,也可以一些平常的事,或平凡的人来表现这一主题。)

六、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二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习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教案《《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1、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再三托付…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托在心上…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4、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语言朴实无华。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选材以小见大

七、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完成网页贺卡内容。

选做题: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6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巧设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语言朴实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以小见大

思乡之情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枣核,询问枣核的用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读课文:

要求:

(1)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2)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3)概括文章内容

2、介绍生词:蹊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本内容:

朋友托我带枣核,我问同学枣核的用处,同学带领我参观她家的布局,并表示想中枣核,我为同学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4、交流“枣核”相关语句,总结文章结构。

(1)索枣核――设置悬念

(2)见枣核――加深悬念

(3)话枣核――解开悬念

(4)点主题――深化主旨

5、介绍“线索”

总结:枣核载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全文线索。作者用枣核来设置悬念,用枣核来推进悬念,用枣核来揭示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思考:小小枣核对作者的旧时同窗意味着什么?

交流:枣核代表故乡。

三、作业:

1、积累生词

2、完成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字词

2、本文线索

二、品读课文,深化主旨

(一)思考: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

提示:分析人物,找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这篇文章主要侧重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例子:“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二)学生圈画交流其他语句。

预设: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分析托、比喻德修辞手法)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分析殷切)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找出文中有关家乡景物的描写)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分析“游子的心境”和“一……就)

(三)质疑:第五、六段介绍了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吗?为什么?

(四)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题旨的语句呢?能否大声地朗读出来,并点评一下这句话呢?

(五)总结概括文章主旨

总结: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谈,虽然相互交谈的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以及故乡情思。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片段写作。

2、完成小练习卷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用具体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激趣,引入新课。

1、投影图片,齐读课题。

2、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谜。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看插图,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2)出示句子

最大的鲸有重,最小的也有。我国捕获过一头鲸一条舌头就有大肥猪那么重。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大的好处。

(3)学生朗读以上的句子。

(4)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这个特点,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习第二段

(1)设问:大家看,鲸的身体十分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那它为什么不叫“鲸鱼”呢?

(2)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3)指名回答。

(4)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

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出示句子二)

在,鲸的祖先生活在。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里。又经过了,鲸适应了的生活。

学生填空。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5)齐读句子。

(6)学生练习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4、指导朗读。

二、作业

1、写课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二)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1、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告诉大家哪些方面的知识?请写下来。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2、学生练笔。

3、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五、作业

1、《同步》22课练习。

2、

板书设计

22、鲸

体形特点:像鱼、大、长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须鲸

种类

鲸齿鲸

吃食

生活呼吸肺

习性睡觉哺乳动物

生长胎生哺乳

[《鲸》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六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将抽象语言还原成画面,感受体会句子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在动物园见过天鹅,天鹅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它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天鹅的课文。

2.看看在小天鹅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勾画有关词句,了解小天鹅当时飞行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

指名读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那一群天鹅则像一条白线似的,在皎洁的月色下若隐若现。”

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再现句子描写的情景。

5.小结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翅,触是翘舌音,膀,拢是后鼻音。

2.翅字注意支字旁的捺画要舒展,以便能托住里面的“羽”。啦字注意中间的提首旁窄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3.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掉队,那它最后脱险了没有呢?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句子。

理解句子:“直到那群天鹅消失了,这只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等那群天鹅消失了,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理解小天鹅在认真观察那群天鹅飞行的方向。

3.指导朗读。

4.小结。

三、总结拓展

1.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天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描写了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与同伴飞行途中,由于体力不支而掉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小天鹅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重新恢复了体力,它又顽强的追寻同伴的足迹。赞扬了小天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不畏困难,一往无前。

四、作业:以“小天鹅,我想对你说”为题写话。

板书

天鹅

及时观察

掉队冷静机智追赶队伍

不畏困难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八

1.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还有比象更大的动物,你们知道吗?

2.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字音重点:哺乳、肺(强调肺字的书写)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部分字词的讲解。}

词语理解难点:通过结合人体部位学习。

3.思考一下:鲸和鱼的区别是什么?并看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

3.课件出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完成下表:

说明方法文中的例句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教师进行总结。

四。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分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角色进行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入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预习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9.鲸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九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3-7段: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设计练习,不仅要巩固一堂课的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创设一个空间,这样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增长更多的知识。)

板书:

1、外形:大列数字

2、是哺乳动物:胎生做比较

鲸3、种类:(1)须鲸(2)齿鲸说明方法:举例子

4、吃食:虾小鱼大鱼海兽打比方

5、呼吸:垂直倾斜分类别

6、睡觉:

[《鲸》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设置悬念的构思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故乡的一切,总是萦绕在心头。《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种枣树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作者介绍(放映图片,认识萧乾。)

(二)课前检测:(幻灯片展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殷切 嫣红 土坳

指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荼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三)展示目标:(出示幻灯片)

(四)精讲点播:

1、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枣核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枣核在全文中起贯串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2、结构特征:

(1) 旧时同窗要枣核作什么用?在课文什么时候出现的?

明确:是为了要试种,把家乡院落布置成家乡总布胡同的样子。用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在作者到达之后参观她的后花园时才知道的。 (放映北海图片)

(2)那么课文前几个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的作用。共设置了两次悬念,“再三托付,用途蹊跷”设置悬念,到达后,见到枣核“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3)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旧时同窗的爱国的民族的感情,请你找出来,读几遍。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 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这一句话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深化了题旨。

3、根据上面的分析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

学生回答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段要枣核,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2—4段,见枣核,加深悬念。

第三部分:6—10段,话枣核,解开悬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1、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1、记住本文词语。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三。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一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

2、了解天鹅的特点。

3、了解作者布丰及其作品的特色。

导入

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科学小品,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天鹅的秀雅、娇美的外形特点和温顺商量、纤尘不染、本性自由、高尚、文雅等内在的美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天鹅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肩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册的《自然史》。

布丰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作为科学家,布丰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颂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做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步骤

全文共8段,可分为四部分,你能说说怎么划分吗?

解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天鹅高尚、庄重、文雅的内在美德。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介绍天鹅天生丽质的外形特点。

第三部分(第4-6段)具体介绍天鹅自爱、本性自由、勇敢、灵活有力的内在美。

第四部分(第7-8段)从声音这一角度突出天鹅的内在美。

分析

答:突出说明天鹅的高尚、庄重、文雅的美德。

2.天鹅高尚美德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a有威态,有力量,也有勇气,又不滥施威和只为自卫为武的意志,并以用于同空中暴君--鹰的抗争。

b善战的鸟儿无不尊敬它,整个大自然都与它和平共处。

c总是以朋友的身份赢得所有水禽的屈服,求得和平安定。

第2段,首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突出天鹅的外貌秀雅、仪态娇美的特点。

答:这一组排比句的运用从侧面说明了天鹅的外在美。

“哪种……都没有……”“对任何……也没有……”更突出了天鹅的美妙外形。静态中的“天鹅体形优美,体态丰盈,线条美妙,白色晶莹透彻”,给周围增添了美妙的色彩,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动态中的天鹅动作柔美,更令人向往,“时而活泼欢快,时而悠然自得”。这组短句的运用,写出了天鹅的动态之美。

答:再次突出了天鹅的美妙之处,流露了作者对天鹅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3段,以“航行家”和“最美模型”为喻,介绍天鹅的外在美。

第3段首先用一过渡句紧承上文动态中的天鹅之美,引出对天鹅的外在美的进一步说明。

5.分析句子:“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仅是水禽里第一航行家,还是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的航行术的最美模型。”

答:这里用双重否定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天鹅的外在美给以高度评价和赞美。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分别从天鹅的脖颈、胸脯、腹部等部位,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条理分明、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天鹅确实是“航行术的最美模型”。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突出了天鹅的外在美。

第4段,首先说明“天鹅因华贵而自豪,因美丽而自爱”的性格特点。接着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天鹅这一性格特点。“不论我们远望成群的天鹅如带翼的舰队游弋在宽阔的水域,还是近看应声独自离队的天鹅游到岸边展示美,天鹅都以柔美奇妙的千姿百态邀人鉴赏”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第5段,首先指出天鹅本性自由,然后从哪两个方面具体说明天鹅本性自由这一特性。

答:一是“享有充分的独立则留,略有被奴役和被幽禁之感则去”。一是“在水中随便流动,要么上岸,要么游到水中央,要么沿着岸边游弋,在岸下避阴,躲进灯芯草丛中,钻进最寂静的河汉里,然后又离开孤僻之处,回到有人的地方”。这一组并列句写出了天鹅在水中随便流动的生活习性,很好地突出了天鹅本性自由的性格特点。

7.分析句子:“似乎乐于靠近人并与人为伍,只要它觉得我们是它的客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人和专制暴君。”

答:这是从另一角度写出了天鹅的高尚、文雅的美德。

第6段,介绍天鹅内在美的另一方面:善捕食、勇敢、灵活有力。

答:具体说明了天鹅勇敢和灵活有力的特点。

9.第四部分从声音这一角度突出天鹅的内在美。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段的内容吗?

答:第7段,首先指出野天鹅有充分自由的音调。然后写野天鹅的鸣叫僚亮,有如抑扬顿挫的歌声,有如嘹亮的军号。最后又把天鹅的鸣叫跟鸣禽的美妙动听、清脆悠扬的鸣唱做比较,来写天鹅音调尖厉而少变幻的特点,突出了科学小品不仅要有文学性,更要有科学性的特点,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天鹅的特点。当然这些描写并不损害天鹅在读者心中的美好印象美好并不等于完美,美的东西也许总有一些让人稍感遗憾的地方。

第8段以“天鹅之歌”之说,把对天鹅的赞美推向高潮。

首先用一过渡句强调了天鹅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古人不仅把天鹅描述成奇妙的歌手,还认为在一切能知生死将至的生命中,唯独天鹅在弥留之际还能歌唱,以和谐之音预告它的最后一息。”然后引用古人的传说赞美了天鹅在弥留之际的挽歌的美丽动听。“天鹅在临终之时,因为要凄婉而深情地告别生命,声调才那么美丽动听,这么如泣如诉,低回哀怨,它要为自己唱挽歌”,拟人手法的运用再次形象地突出了天鹅的美德之感人。接着,作者以议论的表达方式高度评价了这一传说,从而突出了天鹅之美。最后作者强调“毋庸置疑,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

10.分析句子:“每当人们谈到一位天才走到生命尽头时的最后腾跃、最后冲刺,就总激动地提起这种动人的说法:‘这是天鹅之歌!’”

突出了天鹅美德之感人的力量,把对天鹅的赞美推向高潮。

总结-艺术特点

这是一篇介绍天鹅的科学小品,作者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介绍了天鹅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点以及天鹅的鸣叫,突出了天鹅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艺术特点

1.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介绍天鹅。

2.比喻、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3.语言优美、词语丰富。

4.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5~7自然段。

2、掌握不同要求的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

2、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情入境

1、播放音乐,讲述故事: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最美的淡水湖泊,曾经有一群可爱的鸟儿在这里为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他们凭着勇敢与顽强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人类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真爱。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辽阔的贝加尔湖因寒潮突然降临而再次结上了厚厚的冰层,一群已从南方飞来的天鹅在冰封的湖面上空盘旋、呼唤,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我们找不到吃的,怎么办呀?一声声“克噜――克哩――克哩”的凄惨啼叫在贝加尔湖上空回旋。

2、这是一则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天鹅的故事”。

二、交流预习,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领读生字。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事吗?

4、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

(1)“您老喜欢打猎”。

(2)“克噜――克哩”中“――”的作用是声音的延长。

(3)“像石头似的……冰面上。”

4、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感人”

三、细读体会

1、找出课文令你感动的地方,仔细地品读几遍,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反馈:相机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再读,看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2)交流“像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撞击冰层的力量大),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

指导朗读,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撞击冰层的力量之大?

再读课文。

(3)齐读课文。

(4)师示范朗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齐读课文。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到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其它的天鹅似乎都被(惊住了)都(呆呆地站在哪儿),然而当老天鹅取得成功,水面在慢慢扩大以后,其它的天鹅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后半部分。

(2)讨论“欢快”。

(3)是的,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因此它们十分欢快,这欢快就表现在它们的叫声中,表现在它们那如同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的叫声中。分层次读出它们叫声与劳动号子。

4、学习第七自然段。

(1)是的,有付出就有收获,它们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去挑战困难,它们成功了吗?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表达敬意和祝贺。它们高兴吗?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5、同学们,“天鹅的故事”到这里有个圆满的结局,这故事中我们认识了一位英勇顽强的老天鹅,还认识团结协作的天鹅群,我们与其把老天鹅称作“顽强的破冰勇士”,还不如把整个天鹅群称作“顽强的破冰勇士”。

然而课文还没有结束,斯杰潘老人看到了这一幕,他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

四、作业

1、师出示生字词,描红生字。

2、提示运用词语复述课文。

3、布置作业:(1)复述(2)找话题,设疑问。

板书设计:

7.天鹅的故事

感人老天鹅顽强的破冰勇士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三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四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习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再三托付…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托在心上…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5、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语言朴实无华。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选材以小见大

七、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完成网页贺卡内容。

选做题:课后第二题。

索枣核--用途蹊跷巧设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语言朴实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以小见大

思乡之情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五

课型:新授课教具: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设置悬念的构思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故乡的一切,总是萦绕在心头。《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种枣树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作者介绍(放映图片,认识萧乾。)

(二)课前检测:(幻灯片展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殷切嫣红土坳

指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风烛残年迫不急待如火如荼姹紫焉红感慨良深不约而同再接再励

(三)展示目标:(出示幻灯片)

(四)精讲点播:

1、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枣核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枣核在全文中起贯串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2、结构特征:

(1)旧时同窗要枣核作什么用?在课文什么时候出现的?

明确:是为了要试种,把家乡院落布置成家乡总布胡同的样子。用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在作者到达之后参观她的后花园时才知道的。(放映北海图片)

(2)那么课文前几个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的作用。共设置了两次悬念,“再三托付,用途蹊跷”设置悬念,到达后,见到枣核“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3)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旧时同窗的爱国的民族的感情,请你找出来,读几遍。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一句话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深化了题旨。

3、根据上面的.分析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学生回答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段要枣核,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2—4段,见枣核,加深悬念。

第三部分:6—10段,话枣核,解开悬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1、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1、记住本文词语。2、预习课后练习二、三。

枣核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陪初的写法

2、饱含深情的语言。

3、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析本文充满深情的语言。

读课文7—9自然段,作者的哪些语言、旧时同窗的哪些话哪些最能体现出同窗的思乡之情?(同学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1、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一个就字引出后花园,而这个后花园又是充满了家乡味道的得意之作。由此可见,有就字,是为了向来自祖国的老同学表露并倾诉思乡心切之情。

2、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

劈头体现旧时同窗思乡心切,急于向来自故土的我倾诉思乡之情。

3、可是我心上总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4、睡莲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旧时同窗已心驰神往,沉醉于当年北海泛的日子,突现了海外游子思恋故土之情。(放映北海图片,唐人街图片)

5、“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对诞节,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这几句话连用了四个想字,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苦。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

同窗的举动:亲手挑选假山石,布置“北海”,月夜追忆北海泛舟。

(二)陪衬的写法。

作者在第5段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介绍旧时同窗的家庭情况?

课文在不少地方叙述了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及友人的家境。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丰厚的物质条件,弥补不了感情的欠缺。这些衬托了思乡之情在同窗心上的地位。

1、家乡的味道中味道的含义是什么?

2、老友家后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什么?

3、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缺的是什么?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户坐在这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的日子。

2、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二)回答: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最突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因小见大的写法。希望同学们理解并学会运用。

1、模仿:想……,想……,一……就想……,想……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一种感情。

2、预习《最后一课》。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总结:

本课的问题?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三、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四、作业

选择;

1、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2、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五、板书:

样子大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分类别

食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呼吸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鲸》(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篇十七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四、体悟情感

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3713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