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张连印事迹报告范文(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8:11:05
2023年张连印事迹报告范文(13篇)
时间:2023-10-30 18:11:05     小编:影墨

最后,我们需要对报告进行审校和修改,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在撰写报告时,要注重文字的排版和图表的设计,以使报告更加专业和美观。经过多次实验和分析,我们总结了一份关于XX技术的报告,希望对行业发展有所助益。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一

他叫张连印,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然而,这位从军40年、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却在自己退休那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决定:带着老伴儿离开城市,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誓将老家的5000亩荒山秃岭全部都种满树!

城里回来的将军想要在几代人都种不活树的荒山上造林,亲戚和乡亲们都议论纷纷,说他是在“干傻事”,是“一时兴起,干不长”。

然而整整18年过去了,张连印从刚退休时的浑身是劲、意气风发,变成了一身泥土、黑瘦黑瘦的农村老汉,而他麾下的千军万马,已然变成脚下千亩“荒山”之上的百万棵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行行、一列列,笔直挺拔、整齐威武!

#1 从山村的孤儿 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位置上退休的张连印每天待在家里,白天浑身不自在,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一天晚上,心里空落落的他翻出家里的老影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把他带回了家乡……

1945年,张连印出生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的一户贫农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6岁母亲改嫁,他与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连印才得以入学读书。可短短几年后,奶奶因病去世、爷爷卧床不起,离初中毕业只差一个学期,学习成绩一直优异的张连印选择了退学回家。

当时,校长、班主任还有乡亲们都想帮助他把学上完,张连印感激地对大家说,爷爷病重,我必须回去照顾他。回村后,他伺候卧病的爷爷扛起了整个家,可是时间不长,爷爷还是撒手人寰。

只有13岁的张连印彻底成了孤儿,在巨大的苦难面前,又是乡亲们把他拉了起来。牙缝里挤出的粮食、自家舍不得吃的馍馍、沙枣都被悄悄塞进了张家的土屋。

1964年,村里又把参军名额给了他这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

每次回忆起自己当兵离乡的场景张连印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村里的男女老少给我系上大红花,把一个个还热乎的馒头、鸡蛋塞进我的口袋,像送自家孩子一样一遍一遍地嘱咐,“平安,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给咱张家场人争气。”

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19岁的张连印离开张家场村,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拼了命地学,一路从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2 回归故乡!

张连印的老家山西左云县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村里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视野里罕见绿色,大风一刮,飞沙走石。

回归故乡!

张连印心里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对老家最大的回报,就是叫后人免受风沙之苦。”

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 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虽对父亲不理解,但儿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万元,刚结婚的女儿把新房抵押了20万替父亲还了贷款,小女儿也掏出了自己3万元的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战友们也纷纷帮忙。

2004年春天,张连印再次穿上了作训服,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在一座座荒山秃岭上摸爬滚打,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中午顾不上休息又接着干。乡亲们被张连印夫妇感动了,在家的剩余劳力都扛着铁锹跟着他们夫妇一起上山栽树。

这一年的“五一”假期,张连印的女儿张晓梅第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本想着劝劝父亲的她,一下车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

迎面两个身着迷彩服、拎着水桶的人老远就朝她招手,走近了,她才认出来是父亲母亲。两人脸上被晒得又黑又红,身上、头发上全都是土。看着母亲嘴上起满了水泡,父亲手上一道道裂开的皴纹和指甲缝都塞满了泥土,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走进父亲盖的几间“指挥所”,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屋子,睡像地板一样硬的床,可父亲似乎毫不在乎,而是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异常兴奋地拉着她说:晓梅,你看看这个树苗,等过几年再回来肯定就长老高了。那一刻,女儿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他一定会干到底!

#3 “到底是土不行,还是树不行?”

半个月之后,10000多棵树苗没吐出新芽,而是整片整片都黄了。看着漫山遍野打蔫儿的树苗张连印心如刀剜,平时很少落泪的他老泪纵横。

所有人都劝他、安慰他,咱这里的地就是种不了树,放弃吧。张连印偏是不信这个邪,乘汽车从左云县来到太原,几经辗转找到了知名治沙专家桑金海。

看到眼前背着半麻袋土壤、一脸灰头土面的老将军,桑金海被深深震撼了,当即就答应实地考察。

专家的到来让张连印抓住了机会,从选择树苗到如何栽种,从春季怎么抗病虫害到冬季如何抗寒,张连印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技术得当、把关严格,张连印种植的第二批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可还容不得他松口气,这年冬天,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树苗被羊拱得东倒西歪,啃得残缺不全。看到自己的“战士”受了伤,张连印的心一阵阵地痛。他亲自登门到牛羊倌家串门唠家常,中秋给他们送月饼,下雨了给他们送雨衣、送胶鞋……张连印细心的关怀感动了村里的牛羊倌们,之后,啃苗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片饱含着希望的土地在默默地生根发芽。张连印至今仍然记得,半年之后再一次站上山头,昔日的荒山秃岭上有了成片的绿色。“那个树长得绿油油、胖嘟嘟,成就感一下子油然而生,我特别骄傲地跟我老伴说,你看,这都是咱们栽活的树。 ”

#4 一边与癌细胞拼杀 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

画面中被人搀扶着的老人就是张连印,当时,他刚刚做完疝气手术,为了不耽误种树的黄金期,他瞒着医生偷偷赶回了林场。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抗癌4年的癌症患者。

2011年,66岁的张连印被查出肺癌,右部肺叶被切除后,他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呕吐、晕眩、剧痛,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每次儿女问他能不能受得住,他都坚决地说,咱们当兵的这点儿疼怕什么!

2012年初,张连印的病情逐渐好转,家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可刚从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的他倔脾气又上来了,我必须要回去种树,我当初承诺要种5000亩地,现在还差500多亩地没种完,咱当兵的不能说话不算话!

2014年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可他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想到自己承诺的三十年归还林权地权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这位倔强的老将军不顾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每月都要往返500公里外的石家庄取药。

提起自己的老父亲,女儿张晓梅说,有一次,我们知道他要回来取药,想着吃一顿团圆饭,可左等右等也等不到人,后来一打电话才知道,为了赶时间他取了药就回去了,坐了一晚上的硬卧。

从保卫祖国的将军,到保护环境的卫士。40年戎马生涯,张连印把根扎在祖国的万里疆土,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18年植树造林,他又把汗水洒在家乡的黄沙泥土,把全部心血浇灌给1.8万亩林田、205万株树木。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张连印收获了两大荣誉和一份甜蜜在心头的幸福。“七一”前,他收到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刚刚,他又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而那份甜蜜是属于他和妻子的,今年的8月16日,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金婚这一天,张连印送给了妻子一份独有的浪漫——一起种下了500棵沙地柏。

现如今,抗癌10年的张连印奇迹般地保持着不输当年的活力,扭秧歌、办展厅、作报告,走路比年轻人还快,精气神比年轻人还好。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二

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是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然而张连印同志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张连印事迹报告会学习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欢迎阅读!

张连印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篇1】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张连印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篇2】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张连印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篇3】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只是,树还没有种完。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

一如往常,他们没有找人接送,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

“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回到植树的基地,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坐着他的“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出沟入岭,都是他那车。”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

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他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2014年,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这次,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

“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到底。”张连印坚定地说。

如今,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如今,张连印依然走路飞快、精神抖擞。

华夏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

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消失”的毛乌素沙地——

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人们前赴后继,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万万个张连印,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高级审计师罗涛感慨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

在他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张连印被群众称为“绿化将军”。

张连印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篇4】、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故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然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山继续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学习张连印同志的先进

事迹

,广大党员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奋楫扬帆。

张连印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篇5】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入伍40年,在党的培养下,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18年里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了集体。他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教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学习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三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张连印事迹的报告会,通过聆听和学习,我深受启发。张连印,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他的坚持和勇敢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感动了无数人。本次报告会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信念,勇敢面对挑战,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首先,张连印事迹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坚持信念的重要性。报告中提到,张连印家庭生活困难,但他却始终坚信着自己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他凭借自己的辛勤努力培育出了名贵的薯花,为家庭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批评,他从未改变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个坚持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不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其次,张连印事迹中的勇气和决心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在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种植薯花是一个新兴行业,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然而,张连印并没有因此而退却。相反,他勇敢地面对挑战,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积极探索种植技术、研究薯花的生长环境,并勇于尝试新方法解决问题。正是他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发现种植薯花的更多可能性。我深受鼓舞,决心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更大的梦想。

张连印事迹中的担当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种植过程中,他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发展,也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的问题。他积极推广自己的种植技术,帮助其他农民增加收入,并致力于改善农村环境。他的担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个人只有心怀大义,才能在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张连印事迹中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报告中提到,他在特困村建立了成功的合作社,并通过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农民。他不仅仅将自己的成功个案带给了其他人,还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脱贫致富。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只有通过奉献他人才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总之,张连印事迹的报告会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他的坚持信念、勇气和决心、担当和奉献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榜样。面对困难和挑战,我将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勇于尝试新方法,不断挑战自我。并且,我还将将自己的成就带给他人,真实地帮助他人,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我相信,只要坚持追求,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四

退休18年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小标题)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伤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五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六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义务植树,种下了205万株树木,让家乡万亩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被乡亲们称为“绿化将军”。

点击观看视频

带着感恩,退休将军回归故乡

,儿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张连印光荣退休。带着对乡亲们的感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带着老伴回到故土,回报家乡。

我在思考我还能干什么事,我们县是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区域之一,我们从小就受风沙之苦,我历历在目。我想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回到家乡栽树仍然和当兵拿起钢枪一样,是在尽一个党员、一个战士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不解和质疑,将军立下“军令状”

将军回乡种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乡亲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更多的是难以置信。

一开始我还真不理解他,按说退休干部,多数人是享清闲享清福的,谁受这老罪,但他却下决心买苗栽树。

面对不解和质疑,张连印立下了“军令状”,也给村民们送来了“定心丸”。

张连印和乡村签订了一个协议,他说:“我回家是义务植树,我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我给栽树,我给管理,我出工,我浇水,但是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助,一分不少给农民。所以张连印就签订了一个30年的合同,30年以后就无偿捐给集体。慢慢地,人们看到补助就是发给农民了,也就理解了。

向万亩荒山发起冲锋

有令必行,在这个“植树造林”的新战场,张连印再次拿出了“看我的,跟我上”的军人作风,他先是拿出30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通电、修渠、整地、育苗。而后又从儿女那里筹措资金,为大规模种植做准备。

当时树苗的价格特别高,我大妹妹拿自己一套房子做的抵押,贷款20万给他;小妹妹把公婆给的两万元彩礼钱,还有三万块钱的转业费,一块儿拿出来给了他;我和我爱人,当时把自己的十万块钱都给他拿了出来,总觉得他愿意干这点儿事儿那就支持他。

资金解决了,张连印又在荒山上盖了房,安了家,和村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向万亩荒山发起冲锋。

张连印说:“一棵树就是一个防风固沙的兵,千万颗树苗就是一个绿色的屏障,所以我将和这些小树苗一样,要站好岗、放好哨。我虽然人退休了,党员这个名称没有退休。回到家乡,我仍然要尽一个党员的责任,老兵永远心向党。”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七

秋日的午后,松涛阵阵。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张连印远远近近地望着,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八

风沙少了,飞鸟多了,黄羊回来了。“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就达1.5%。”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介绍,张连印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的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师生慕名而来,邀请张连印作报告。尽管种树忙,但他有求必应。

如今,很多人劝张连印,树也种了,山也绿了,名也有了,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张连印却始终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有人问他。

“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九

清晨,天刚蒙蒙亮。

一位身着旧迷彩服的老人,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已在山头劳作。

慢慢地,东方泛起一片鱼肚白,霞光映衬着老人的背影,也照亮了他身后的那片林场。风吹枝叶,沙沙作响,就像是一排排、一列列在整齐报数的士兵。

这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共和国少将张连印位于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村的林场,也是他退休后的新“战场”。

18年来,张连印扎根荒滩、默默奉献,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株,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绿化将军”。

76岁的张连印看起来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啥区别,身材消瘦,双手粗糙,脸色黑红。他的家就在张家场村旁的荒滩前——一排红顶瓦房,进门一个简陋的客厅,红砖铺地,两张破旧的沙发,一张简易折叠桌充当茶几。卧室一张火炕,一个衣柜,还有一张书桌,仅此而已。

如果说与普通农民家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客厅墙上挂着的那几幅书法作品。其中一幅这样写道:“将军征战岂止在疆场,绿化家乡仍堪显神威”。

还记得2003年5月的那天,张连印退休了,面对军旗,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从列兵、班长、排长……一直到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长期奋战在带兵打仗第一线,曾亲自指挥多次实战演习,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员。

退休后,家人劝张连印出去旅旅游、读读书、品品茶,享享清福。也有人冲着他的将军头衔,开出高薪聘请他当公司顾问,甚至堵在家门口软磨硬泡,请他出山,但他都不为所动。

其实,张连印心中早就有了打算。

张连印的童年很不幸——家在雁门关外、长城脚下,风沙极大。民谣唱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而他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成人。后来,又是乡亲们敲锣打鼓将他送到了部队。在部队,张连印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立功、提干,被毛主席接见……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张连印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事迹展现出了他爱党爱国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质。在我读到他的事迹时,深深地被他坚持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他的事迹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在我个人生活和工作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忠诚担当(200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连印时刻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无论是在平凡的岗位工作,还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他都能够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清醒与坚定。他永远把为党分忧、为国家民族分忧放在首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这种忠诚与担当精神令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有一颗对党忠诚的心,更要积极地为党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段:顽强拼搏(200字)

在生活和工作中,张连印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他都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力求做到最好。他的坚持和努力使我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的事迹鼓舞着我,让我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第四段:奉献精神(200字)

张连印的事迹中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奉献精神。他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无论是在他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还是在他担任领导职务时为人民解忧,他都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奉献自己的一切。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明白,只有为集体、为人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段:对个人的影响(200字)

张连印的事迹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反思。他的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和奉献精神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应该坚守初心,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要做到顽强拼搏,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我会将张连印的事迹和精神作为一个榜样,时刻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张连印的事迹是我学习和学习的榜样。他的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和奉献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励着我不断进步、不断奋斗。我相信通过学习他的事迹,我将能够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十一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十二

我们身边的英雄并不总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的伟人,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做着我们日常看似平凡无奇的工作。张连印同志便是这样一位伟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实际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正的信仰力量和榜样。下面,我将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二、张连印同志简介

张连印同志,生于1961年,是山西省万荣县冶河沟村的一名共产党员,他长期致力于乡村基层抗灾防洪救灾,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积极为民办实事。2003年七一表彰大会上,他被毛主席、周总理、朱总理、邓主席、江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军区、公安部、民政部、农业部等中央和省、市、县表彰为“太阳星光荣榜”、“优秀群众干部”、“全国扶贫先进个人”,2004年还被评为“最美国家工作组长”。

三、事迹回顾

张连印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他曾经在重大自然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组织村民紧急转移,带领村民抗洪抢险,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法引导洪水流向不易造成人、财、物损失的地方。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张连印同志的领导和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舍己救人、英勇无畏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村民的心底。他还留心发现了压缩档口等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为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做出了贡献。

四、体会心得

张连印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民解忧的工作状态,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使身边的人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像张连印同志一样,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察觉到他们的困难、心愿,并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

张连印同志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让我们在学习他的事迹时,从他身上学习到积极向上、不断超越自己的奋斗精神。张连印同志推崇实干、诚信、勤俭的传统品质,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

五、结语

张连印同志的事迹与精神,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地学习贯彻张连印同志的精神,积极奋斗、一心为民,为建设新时代的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呼吁,让我们在张连印同志这种志愿者精神的带领下,积极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张连印事迹报告篇十三

第一段:引入张连印事迹,介绍相关背景(约200字)

张连印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的熏陶。然而,他并没有被环境所束缚,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成为了众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第二段:介绍张连印的事迹(约300字)

张连印在家乡经营一家小农场,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积极参与当地社区事务,并在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帮助农民进行科学耕作和土地保护,并倡导生态农业的理念。他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援助。此外,张连印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经常探望孤寡老人,帮助残疾儿童,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三段:个人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之一(约300字)

张连印的事迹让我深受触动,他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在今天这个物质社会,很多人都追求金钱和权力,而张连印却用自己的爱心和无私奉献改变着身边的世界。他教会我们,一个人并不需要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势,只要你心中有一个善良的灵魂,你就能够成为他人生活中的阳光和希望。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个人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之二(约300字)

张连印的事迹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并不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能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他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条件、援助残疾儿童、探望孤寡老人,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际上是在改变着他人的命运。通过张连印的事迹,我明白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善周围人的生活,为社会带来希望。

第五段:总结及个人观点(约200字)

张连印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是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每个人都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改变周围的环境。人们常说,善良的力量会在世界上扩散开,而且并不需要很大的努力就能改变世界。因此,我希望以张连印为榜样,发扬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我做起,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传递爱与希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3881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