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论语的论文组词(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2:23:11
实用论语的论文组词(通用20篇)
时间:2023-10-31 02:23:11     小编:ZS文王

在工作中,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总结中,我们要注重结论的概括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能够直接得到实际效益。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一

嗯,还可以,但是的境界在于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他的学生,还是那个子贡曾经问过他,子贡说:老是啊,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逼着老是说这好啊,老师也很宽和,子曰:可也,老师说还可以,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老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老师说:的那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没有抱怨,他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仍然不能从他的生命中被剥夺。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在贫贱之中还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过得觉得很有尊严,有他自己的快乐。其实这说的就是象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这就是孔夫子他跟学生在交流中,学生非要苛刻的问他。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八个字我一说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实这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 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会说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所以他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

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人出去下山化缘。走着走着到了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师 父,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 父就过去问她,说姑娘你想过河呀,那你过来我把你背过去吧,就背过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结舌看着,然后被过去就放下了,姑娘谢谢老和尚,他师 父领着他接着走。这个小和尚也不敢问,说我师 父怎么这样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得慌了,终于就问了,说师 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他师 父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们客观的生活中,你说一个人要是遭遇事业呀婚变呀,朋友背叛哪亲然离去哪,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对你算大事还是小事,这个没有客观标准。这就像说一寸长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个大伤,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药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从伤到伤好一直就不知道,这也是个伤口就完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究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邋邋大小伙子,这件事情靠我们的修 炼就能做到。这就是孔夫子的意义,他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无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二

很小的时候,我就结识了书。那是布满彩图和拼音的世界。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猿人是人类的祖先,恐龙十分高大可怕;遥远的年代人们钻木取火……原来世界这么奇妙!我觉得书让我一个小小的孩童变得好高大,仿佛举目望去,我就能轻易的发现北极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罗河畔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爱不释手的合上书,脑海中还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我有一种甜蜜的感觉:读书真好。

渐渐地,我告别了娃娃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书变厚了,变深奥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证明了此书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论语》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士子们奉为经典。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处世之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尤,寡悔。”让自己少很多怨尤,少很多后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择友之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经常挑出我学习中的毛病。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学得像今天这样好。感谢你的诚实、正直、广见、博识,你是我的益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这位圣人的态度对我很有启发,只有一点一点的去思考才可以真正做好该做的事。

先贤圣哲的伟大也许就在于他们能以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人生至理。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三

第一段: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们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被誉为“圣人之言”。在论语课中,我深入学习了其中的精髓,从而对孔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论语课上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探讨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之道德修养

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行为和道德的源泉。在论语课中,我听到了孔子关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强调要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只有个人修养了,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第三段:孔子的思想之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的巨擘,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上论语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才能,提倡以德育为先。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知行合一,让他们真正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这个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

第四段:孔子的思想之仁与爱

孔子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对待他人要像待自己一样。他追求的是“仁爱”,这种爱指的不只是个人间的感情,而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慈悲和善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待他人时常常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然而,孔子的仁爱观念告诉我们要坚持正义和公平,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只有通过仁爱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通过论语课的学习,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强调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教育从根本上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只有通过仁爱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之,在论语课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所提倡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毫无疑问,论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四

《论语》要点评析(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郑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五

第一段:引言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经典的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琳琅满目的知识海洋中。然而,研习论语课程给予了我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论语的教诲,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领悟到取得进步的道路。

第二段:教材的启示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通过研读论语,我领悟到了几个重要的启示。首先,追求真理是人生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对于古代学者,还是对于当今的人们,追求真理是追寻幸福的关键。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不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有资格治国平天下。

第三段:道德观念的培养

通过研习论语课程,我意识到提高自身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论语弘扬了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强调仁爱、谦逊、诚实等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个人欲望的膨胀不断蚕食着我们的道德底线。通过研习论语课程,我认识到只有培养崇高的道德观念,才能在人际关系中维系和谐,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四段:生活态度的塑造

论语中的许多教诲对于我们的生活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教导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坚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的生活态度使我们成为永远在进步中的人。此外,论语还提倡谦逊的姿态,认为“君子谦以动”,即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他人,不自大、不傲慢,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第五段:个人成长的收获

通过研习论语课程,我不仅了解到了古代圣人的智慧,也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通过论语的教诲,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其次,通过研习论语,我越发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坚持自身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轻易受外界干扰。最后,论语教导人们要追求真理、培养良好的品德,为人处世更加善良,对他人更加包容,从而使我们成为一个有修养、有价值的人。

总结:

研习论语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身和修行的大门。通过研习论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取得进步的道路在哪里。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的真理,对于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宝贵的教材。希望我能将论语中的教诲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进步,做一个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六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02-2417:17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么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佑很多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变佞。

友便辟,就是专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好话挺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就是两面派的人。当面很和善,让你把他当作好朋友,背后说你的好多的坏话。当你当面质问他的时候,还一口否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是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叫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作为朋友能过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给朋友建议或者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七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书面载体,儒家学派经典之作――《论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是中国人的必读之书。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经学便被提上了一个新高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少人开始研究和诠释《论语》。因此,从古至今,关于《论语》的注解可谓汗牛充栋,且各家对其内容和思想的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本文则尝试着对朱熹的《论语集注》康有为的《论语注》、及皇侃的《论语义疏》中的几处注解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论语集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论语注》:忧,愁也。王充论衡、高诱皆以人子忧父母疾为孝。孝经:孝子之事亲也,病则致其忧。曲礼: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蚓,怒不至罟,疾止复故。马融以父母忧子之疾,是古文家异说,今不从。

关于孔子回答孟武伯问孝的这句话,朱熹的理解是:将“其”理解为人子。具体解释就是:父母爱子女,常常担心子女生病。为人子则应体察父母一片爱子深情,要时时爱护自己,保重好自己的身体,远离疾病,不让父母担心。笔者则认为这种说法的说服力不强,因为按此理解,原文一句其实只表述了父母的爱子之心,对于人子体谅父母且以爱己为孝的说法则只是朱子在注解中的顺势推理。如此说来,原文一句孔子并未正面回答问话人何为“孝”的问题,反而有答非所问的嫌疑。因此,笔者认为朱子的这种理解有不合理之处存在。

而对于此句,康有为在《论语注》中则将原句句读做了改动,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应校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同时他引用了王充《论衡・问孔》的说法,认为“其”指的是父母,整句的意思大致应为:父母得了疾病,为人子女应时时记挂,以父母病情为忧,这就是孝道。从问答逻辑上讲,这种解释方法相比前一种要稍显合理,但是从内容理解上讲却稍显肤浅。父母抱恙,人子应以父母病情为忧,这是最基本的尽孝方式,也是人人都懂的一点,孔子何须多言?因此,我觉得这种说法并未揭示出原有的逻辑及意义。

相比之下,朱熹在其解释后列出的旧说解释得更合理一些。旧说认为:人子应只允许自己因身体有恙而让父母感到忧虑,言外之意是,子女不应该做出非法不义之事让父母忧心操劳,应谨慎自律,怀仁心,行义举。这种说法与皇侃在《论语义疏》中的说法也比较相似:

其,其人子也。言人子欲常敬慎自居,不为非法,横使父母忧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条当非人所及,可测尊者忧耳,唯其疾之忧也。

因此,我认为这种把“仁”和“孝”这个两个《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完美联系在一起的解释更能彰显孔子的育人之道和儒家的理念精髓,相比之下则更完美。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论语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论语注》:包咸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何晏曰: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这句话指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关于此句的理解,难点在于“罔”和“殆”两个字上。各家对“罔”字的解释都大相径庭,都将其做“疑惑”之说。然而对于“殆”字的含义,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朱熹的理解是:只思考不拿出实际行动去学习,就会惶恐不安甚至危险。康有为则引用了何晏的说法,他认为:只思考不学习,会徒然伤神,精神上会疲惫倦怠。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均有不妥之处。我们按着常理去推测,只学习不思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读死书”,会导致学习者不能理解字句中的深刻含义,在实际运用时也会手足无措,也就是会“存疑”会“疑惑”。那么只思考不学习,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空想”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会危险?会疲倦?在我看来,二者显然都不够贴切合理。一味空想,不吸收他人思想的精华,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那么思想终究是一个泡影,是一座完全没有实际支撑的空中阁楼。换言之,自己会一无所获。因此,我认为把“殆”理解成一无所获更加符合此句的语境,也更加符合常规逻辑。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论语集注》: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关于“性”和“习”,朱熹认为:孔子所说的“性”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引用了程子的话,指出天性就是“理”,“理”不分善恶,所以也就不会被后天的“习”所改变。故而,此处的“性”并不是孟子所提出的人与生俱来的“善”性。对于这种观点,我并不是很赞同。《礼记・中庸》中写道:天命之谓性。《说文》则言: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荀子・正名篇》中也有关于“性”的解释: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这些都说明“性”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质,是受于天成的,是无关后天教化的。这一点康有为在《论语注》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论语注》:性者,生之质也,兼魂魄而言之。受于天生,而不关于治教者……习有本与家庭,习有由于师友,习有因于……熏染既成,相去遂远。

因此,这里的“性”和后天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气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生出“气质的性”这样附会的.说法来。

再者,孔子此话之义在于:人与生俱来时的质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人格,是因为后天的环境造成的。换言之,他在强调“后天”的行为养成会对“先天”的自然秉性产生影响。那么“习”是“后天”的,“性”自然就对应的是“先天”部分。因此这里的“性”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性”,是所有人出生时都拥有的。

虽然我对这几家的注解有存疑之处,但毫无疑问,《论语集注》、《论语义疏》及《论语注》都是研读《论语》的经典读本,对后世研读典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对《论语》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八

摘要: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

关键词:论语、文学手法、文学价值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著,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了劳资的《道德经》可与之婢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大论,都不像《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学而不思则辋,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色厉则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窃之盗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不一一列举,语言简练而发人深省。

二、表现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如孔子批评宰于大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治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买了,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意味深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有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因为任务的语言总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先进》篇中有几章写空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笛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而谁为?”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颜回还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的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阅读了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所谓“发之于新,形之于言。”孔子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的工具,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了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在孔子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子路》篇中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成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听了很吃醋,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是以此为骄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心里藏不住东西。他还是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恩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治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却打内心尊敬老师,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除此之外,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出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破口骂人的话。《子罕》中子贡说:“有一块眉宇,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贤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说:“我难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挂在那里面而不给人吃呢?”当时友人认为孔子虽然伟大,很博学,但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从事驾车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宪问》)记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作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了两次,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阳货》中说有一个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便让学生回话,说自己不舒服,不便见客。可就在学生转告孺悲的时候,孔子又是弹琴又是唱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乡愿的表示,孔子还曾经在极端气愤是大骂:“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些话语都表现了空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人性而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谈话也很有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的很戏剧化。《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文字,这样一个个不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记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乃人寻味,可以当作笔记小说来读。

最后,借助林坚在《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中所说:“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动含蓄,读来毫无枯燥,在平易近人,娓娓动听的谈话中,领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这正是《论语》这部说理性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九

广东中山市古三小学 吴少群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其次,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多媒体教学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一缺陷。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用四个“有的”描写了四种不同种类鱼的特征。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这段内容。我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了这四种鱼,教学时让这些鱼先后在屏幕中“游”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课文,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马上指出:“这是‘飞答鱼’。”“这是‘气鼓鱼’。”教师再也无须多费口舌了。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访一访,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爬山虎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并不罕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利用它的脚一步步往上爬的,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爷爷植树》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酸的和甜的》《称赞》等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例如《回声》这一课,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可能还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学完这么有趣的物理现象之后,让孩子们在空旷的房子了,车库里去喊一喊,体验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回味无穷。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

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学会生存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

去年秋天,妈妈给我买了一盆菊花,经过我细心的照料,到今年秋天就开花了。

这盆菊花很美丽。花朵是金黄色的,非常鲜艳,花瓣一层层重叠着,像个毛茸茸的毽子。

它的叶子是墨绿色的,边沿有锯齿,样子好像一个小巴掌。它的花朵本来是向着阳光——也就是向窗外开的,我嫌看花时不得劲,就把花盆动了一下,让花朵向着屋里开。可是没过一个星期,它的茎却自已了一个弯,花朵又朝着阳光了。后来我又实验了好几次,结果都与第一次相同。我想:人是向往光明的,菊花也许和人一样,时时在追求光明吧。

菊花特别好活。有一次,我不小心碰掉了它的一个花枝,我很难过。妈妈对我说:“没有关系,你把这个花枝插盆里,过几个星期后,它就成为了一棵菊花了。”我按着妈妈说的,把那个花枝插入盆里,浇上水,过了半个月,那个花枝还真的活了。别人都说月季花生命力强,可我认为菊花的生命力才强呢。从这以后,我就有意识地这样插花枝,不到半年,一棵菊花就变成五六棵了。我的朋友想要菊花时,我就送给她们,让她们分享我的快乐。

我喜欢菊花,还因为它不怕风霜,在百花几乎全谢的深秋还傲然开放。牡丹花虽因娇艳而被称为“花中之王”,茉莉花虽以香浓而驰名,但它们只能在温暖的季节开放,还没有香到秋天就凋零了。菊花虽然美不如牡丹,香不如茉莉,可它经受得住严霜的考验,这一点是其它的花远远比不上的。因此,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诗赞扬过它的品格!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一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1][2]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二

内容摘要:课堂“出彩”,离不开文本,更离不开教师的诸多实际能力。彩是在教师教学积累基础上产生的;彩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表现;彩是教师睿智的闪光。

关键词:课堂教学出彩方法

本次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我们是一个团队,我全程参与了,因为是我身边的一堂语文课,我获得的是真实体验。活动完了,感慨颇多,这里想就徐老师的一节课,谈语文课堂如何“出彩”的几个方面。

一.准备预设

徐老师执教《说“屏”》一课(中学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集体研读教材;第二步,集体研究备课,确定授课教案;第三步,授课,实施预设。

这里,第一步是后两步的基础;第二步最关键;第三步便是把第二步备课确定的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将预设在课堂上实施。三步之间紧密相联,于是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

第二步集体研究备课,确定教案,限于篇幅,这里我省略了教学过程部分,而仅把“三维目标”摘录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屏”这一事物在生活中的作用,设置及现状等;

2.引导学生鉴赏、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方法:学生自读、质疑与教师引导结合;

2.重难点:(1)赏组“屏”,作点评、说赏“屏”的感受。(2)文中多处的诗文引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屏”文化,欣赏“屏”的艺术。

第三步授课,实施预设。我们一致认为,这堂课应该有“点”,即让学生“欣赏与表达”。这是在制定了明确的“三维目标”之后,对课堂授课中的预设加以实施。

二.演绎实施

这里我着重在注意课前预设的那个“点”上。徐老师在课堂中展示了两组“屏”的画面,第一组展示较通俗的,是为了导入,也意在给学生一点粗略影像;第二组展示是在学生初步影像基础上的展示,这是一组不同类型的精美屏的展示。然后请同学们对这组屏从一个角度作点评,谈自己赏“屏”的感受,问题一出,学生便纷纷举手发言。

……

仅这一环节,徐老师紧紧围绕“欣赏与表达”这个“点”做文章,切入顺利,课堂紧凑,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气氛活跃。

总结这节课:落实“三维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通过第二组画面展示,学生欣赏到多种多样精美的屏,自然地对屏这一事物发生了兴趣,自然地生发了探究的意识,学生便心悱悱,口悱悱,作者的情感与期待正好与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共鸣,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动力;课堂环节简洁明了,重点明确。

三.“出彩”之要

那么,关于语文课堂如何“出彩”,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很重要:首先是选文,上任何一节课,每个教师都希望出彩,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出彩,语文课堂出彩常常还倚仗文本,只有优秀的文本,才较易出彩;第二,即使优秀的文本,要出彩也颇要费一番功夫。文本不同,教者喜好不同,风格不同,运用出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宜读,像古典诗词,散文之类;有的宜学生积累,像《端午的鸭蛋》等;有的宜展开辩论,如《羚羊木雕》等;有的着眼画面美、有的着眼优美语言的体味、有的着眼于无穷的想像联想……第三,课堂要出彩,需要教者对文本的琢磨功夫,驾御能力,一定要有明确合理的“三维目标”。然后教者才会想到在哪一点上给力,即找准“彩”点;第四,还要诸多支撑:说读,教师是否能示范阅读;说写,教师是否能先写;说情感体验,教者是否先于学生有独到体验;说自由表达,教者是否有个性化表达。往往这些实实在在的功夫,易说不易做,这些是制约课堂教学“出彩”的一道坎。

因此课堂“出彩”,离不开文本,更离不开教师的诸多实际能力。彩是在教师教学积累基础上产生的;彩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表现;彩是教师睿智的闪光。所以,教学要出彩绝非一日之功,应多实践,多探索。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三

儿童《论语》阅读教学论文

作者/孙双金

适合年级

五、六年级。

教学意图

1.让经典走下圣坛,走向平民,走向儿童。

2.传播祖国传统经典文化,寻找民族文化之根。

3.用儿童的方式(教学情境,教学故事)教学经典。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之道

一、由近及远,推出孔子

1.你心中的偶像是谁?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一个中国人除了崇拜电影明星、球星之外,更要崇拜伟人,中国文化伟人,中国文化的鼻祖――孔子。

(1)出示孔子画像。

(2)出示:

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百代儒宗的先师,万世景仰的圣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符号。孔庙,孔子学院。

3.从哪里了解孔子,学习孔子呢?《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交谈的语录。《论语》是中国的“圣经”。传说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创设情境学《论语》

(一)开学典礼

孔子从小就聪明好学,30岁就成了非常博学多才的人。很多人慕名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看到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孔子就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

开学的那一天,“当当当”的钟声刚刚响过,四面八方来的弟子就都站在操场上静候孔子。身材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用宏亮的声音发表了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用温和的目光扫视每一位弟子的脸庞。他看到有的弟子流露出会意的微笑,有的弟子微锁眉头,目光迷惘。(本站)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向办公室。

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这三句话呢?(出示)

1.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不理解的词吗?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底是“说”乎,还是“苦”乎?“学”是指学什么呢?

3.有了本事,人家不了解自己,“怀才不遇”是不是就该怨恨人家呢?

(追求快乐的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君子!独学,快乐!交友,快乐!人不知,也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呀!)

(二)第一堂课:学习之道

当当当!钟声响起来了,学生们纷纷走进教室。孔子健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然后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学生,说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是来求学的。我今天上的第一课,就是讲‘学习之道’。我给你们5句话,这5句话中包含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看你们谁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1.出示: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你对哪一句话有感悟,就谈哪一句吧。

第一句:你有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体会吗?试举例说明。

第四句:请你举出“温故而知新”的例子。

第五句:你认为是“好古”好还是“好今”好呢?为什么?

3.总结“学习之道”。

“乐、思、择、问、温、求”是学习之道。

要快乐地学习,向一切的人学习,不耻下问,这是学习的态度;要学思结合、学问结合,这是学习的方法;要有温故知新、敏以求之、举一反三的本领,这是学习的能力。

归结到一点,要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的体验,这才是真正会学习。这是孔子在学期第一课讲的真正的“学习之道”!

三、在《论语》歌中诵《论语》

播放《论语》歌,在快乐的歌声中齐诵《论语》。

第二课时:君子之道

一、君子风度

有人说:《论语》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教人学做君子。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我们就先从君子的风度讲起。

如果你是君子的话,别人是可以看出来的,因为君子有君子的风度。君子的风度是什么样呢?我们先从英雄的风度讲起。

话说曹操有一次接见外国使节,他担心自己的形象不好(因为曹操个子比较矮),为了给外国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在自己的侍卫中选了一名美男子冒充自己,而自己则装扮成侍卫站在假曹操身边接见外国使节。

接见仪式结束后,曹操私下里请人打听外国使节对曹操的印象。那位使节说:“曹操长得确实漂亮,但缺少气度。那个站在曹操身边的侍卫个子虽然矮了一点,但却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从此他再也不担心自己个子矮小了,因为英雄自有英雄的风度。英雄有英雄的风度,那君子的风度是什么呢?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禽问他的同学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度,总能听到这个国家君主执政的大事。难道是老师一心想当官,主动向人家打听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老师的呢?”子贡听了,不高兴地对子禽说:“亏你还是老师的学生呢,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老师呢!老师是靠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君子风度折服了各国的君主,君主们主动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啊!”子禽听了,恍然大悟:“啊,君子是有风度的,我要做君子,学习老师的风度!”

1.出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熟读体会。

二、君子有德

子禽问子贡:“我们怎么就能学到老师君子的风度呢?”子贡说:“君子,首先得有仁德。你还记得老师讲过的话吗?”

(出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

1.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2.“君子坦荡荡,小人()。”后面应填什么?

3.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三、君子博学

(出示)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

2.今天的君子要博学哪些东西?为什么?

3.什么样的人就是“文质彬彬”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四、君子重行

子禽高兴地说:“我知道怎样做君子了!君子要怀德,君子要博学。”子贡高兴地说:“你真好学!但君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老师常常告诫我们的‘君子重行’!君子,不能总是在嘴上夸夸其谈,而要看重他的行动。老师的名言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现代君子是“讷于言敏于行”还是“巧于言敏于行”呢?

五、总结,在歌声中诵读

1.君子有德、君子博学、君子重行,君子自有君子的风度。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名当代的小君子。

2.在《论语》歌中齐诵“君子之道”。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四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运用最少的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性教学研究极具实际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必然性的发生了改变。随着教材、版面、教学手段地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带给语文教学有便利、也有问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展开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方面过于宽泛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想带给学生更多知识,不顾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内容很多,重点缺失,有点填鸭式教育,一堂课40分钟,学生接受程度有限,一堂课结束,学生们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谓重点是什么,矫枉过正,忽略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二)缺乏有效的基本练习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把重点放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缺失了语文的基本功———语言文字的有效练习,其实两者相辅相成,缺失了有效的基本练习,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有太深刻的体会,不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缺乏指导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位置逐渐提高,这样学生有了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更多知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这样造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失教师的指引,缺乏有效指导,从而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展得不是很顺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减轻学生负担、能够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从现阶段效果观察,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而也证明了整体前进方向是对的,但是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理解得不太透彻,出现了教学过程中效率比较低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教的时间集中在短短的一堂课40分钟上,如若有效性低,教学质量肯定不会高,学生所能吸收的知识很有限,因此,当前阶段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规章制度,将科研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小学语文教师要定期撰写理论笔记及教学反思,在学期前准备好本学期的教案,从而上好每一堂语文阅读课,要求语文教师要写好每一篇研究总结性论文。科研要有奖惩制定作为保障,以便调动语文教师的科研、教学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小组要积极构建交流平台,从而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师把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共同总结起来,不断提升整个教学组的专业水准。

(二)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组要积极改进备课的方法和设计。首先,改变我们阅读教学的备课内容,在教案中很好地增加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两个板块。其次,改变我们阅读教学的备课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校内教研活动往往是每位语文教师独立地去备课,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备课的质量,我们应该积极实施教学组每位教师合作备课,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

(三)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小学语文阅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创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立场出发,选择他们喜欢的形式和氛围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足小学生时间,拓展其阅读范围。语文是一门有着自己个性的学科之一,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好阅读,这需要小学生有着良好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小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保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的时间安排给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因此我们要多多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质量上要有所保障。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3。抓住一切契机,深化小学生的阅读。为了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语文教师往往会安排一些课后阅读作业,然而如何把这些阅读作业落实到实处?在课后阅读作业中,小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本上,因此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要深化小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去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有效教学是每门学科教学的永久性话题,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追随的教学目标,它对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好的变化:教师的指导更加个性化、具体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也为我们语文阅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一一总结出来,交给语文教学组进行讨论研究,以便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让每位小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阅读的兴趣,从而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xx。

[2]高晓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赤子(中旬),20xx(3)。

[3]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20xx(6)。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五

国学经典像一杯清香怡人的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方可品出其中的韵味。

《论语》是我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著,共十二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阐述了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多疑、珍惜时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在书中,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此后,每当我考试后,觉得自满时,就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通过复习,得到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当我学习不想思考时,脑海里的警告会自动跳出来,提醒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让我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我在反省自己时,都会想自己和曾子是否一样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在去世前,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的自我报告,也是我们为其奋斗一生的目标。

每当我手中捧着《论语》时,我都仿佛品的了一杯香茗,在宁静中感受它徐徐升起的芳香。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六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读书的兴趣,对人类文化的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语文标准化试题可以取得很高分数,作文也能不离中心不偏题意,可实际上这些学生往往在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上普遍呈现出无创意性,也缺乏真实感和语言的内在美感,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警醒。语文教学必须下大力气实行变革,否则,语文教学的路子会越走越窄,一头撞进死胡同。

一、语文教学要变教师中心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顽疾。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做到有教案但不被教案所囿,才能最大限度地点亮学生的思想之灯,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

而在我们的教改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曲解这一点,他们在课堂结构上,把教学时间来了个重新分配,比如40分钟,其中30分归老师,10分归学生,或者把一整节课的时间都给学生,似乎这算是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则不然。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的判断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而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时间上的划分或环节是否完整。

二、语文教学变分数评价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在学校中是至高无上的,教师对学生的奖罚,甚至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都与其所在班级学生所取得的分数相关。

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全民皆生活,处处即语文,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不要把充满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不要让鲜花般的少男少女们终日沉浸忙碌于分数之中。从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伊始,我们的语文教学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标准答案,就连最诗意化的诗歌鉴赏也都做起了标准答案。

我们告诫学生必须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否则语文考试得不到高分,否则语文就是没学好没学透没学深!想来这是多么可怕,我们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原本奔放活跃的思维一步步走向僵化,有意无意地让我们中华文化最美的语言蜕变成呆板的八股,没有了形神兼备,没有了意境、体味和语感,无须咀嚼,亦苍白无力!

三、语文教学要变肢解式为诱导式

教师的责任在诱导,诱导并不排除教师讲解,有时还要“畅讲”,但要精当,要讲到学生的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者见不到之处,教师“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给学生启发指点一下,使学生开窍,从而领悟读书之法。

一篇文章当然由许多字、词、句,由句、语段、段落,由各种修辞技巧等部件组成。但是这些部件组合起来,便构成一个意义整体,字词句、语段、段落、修辞技巧等部件由一个统一的灵魂统领,才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当我们告诉学生一大堆多么好多么好的部件时,却常常忽略一个最初、最原始的`问题:这些好部件是在怎样一种动机下完美组合在一起的?这个问题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我们的讲授往往只涉及部件,譬如文章选词的精当、句子的深刻含义、立意的深远、段落划分、中心句及主题思想,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往往失掉了“灵魂”,而只是肢解文章的部件,单独分列讲述部件是如何好,这就难免使学生索然寡味,同时使本来应生气盎然色彩缤纷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没有真性情的肢解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诱导学生去读文章,去读更多的书,为达这一目的,教师分析讲授课文时,应区别不同文体不同时期文章特点,采取不尽相同的诱导方式,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七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探索,对课堂的具体流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文字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给学生带来知识熏陶,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的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抒发自己的人文情怀,表达自己的感情。

1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教学依然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更别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往往碍于面子,特别看重个人与个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成绩的比较,导致学生的作业增多,压力增大,心理出现种种问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短时间提高学生的成绩,可是就教育全局来看,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语文教育现状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要积极的反思教学,开拓思路,重新燃起语文教学的热情。

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践案例

2.1在画中学人教版低年级的教材,活泼生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和发展。如果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自身的内容,而是拓展内容。将学习变成有趣的事,给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平台。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想必我们语文的教学会大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节课时,首先教师将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事物让学生先画出来,比如主角荷叶,然后是鱼、蜻蜓、青蛙、小水珠。然后可以在教师的阅读中,将鱼等事物与荷叶联系起来,感受文章的韵味。当然,如果在学习之前,请家长带领学生去实际生活中去看荷叶,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荷叶有个形象的感知,那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课下学生的体验,学生在脑海里会形成荷叶的整体形象,从而会发现夏天的美好,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的最初目的。

2.2在情景中学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在讲授《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学习到古诗。当然,学生对于古诗并不陌生,因为在幼儿园期间,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一些古诗,但是,绝大数学生只是囫囵吞枣,不懂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仅仅局限于会背的条件下。如果教师像往常一样,对古诗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阅读,解释相关字、词的含义,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懂得了古诗的整体意思,却感悟不到作者的内心感情,这无疑是教师教学上的失败。为了让学生有个很好的感悟,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笔者在网络找到一些思乡的视频,然后通过沙画的形式给表现出来,学生在结束观看的时候,笔者总结出这沙画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古代人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呢?请看下面的视频并跟随朗诵《静夜思》。然后教师就讲解在表达方面,现代的沙画艺术是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创造了思乡的意境,而古诗短小精悍,则给读者意境上的构建,给读者刻画了李白当时的思想的情景。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笔者找了一些古人思乡的诗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尽管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在词汇量上可能会出现点困难。但是在字典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就熟练地朗读了相关的语句,这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的理解能力。

2.3在演中学小学生表现能力强,对于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高。在教学《丑小鸭》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仅仅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平平。后来,由于家长的从旁协助,学生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来,笔者向大家提议,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表达课文主要内容。有的小组表现特别好,能够大体上表演出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小组尽管有的学生记不住台词,但是最终还是坚持表演。学生通过表演能够展现鸭妈妈慈祥、丑小鸭的坚强、鸭哥哥、姐姐的盛气凌人。学生们的表演绘声绘色,从而表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

2.4在说中学语文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发言。例如,在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量也丰富起来,教师应该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要求每节课前十分钟里,按照学号的顺序,逐个上来演说。刚开始很多学生不懂得演说的形式,笔者鼓励学生多看《我是演说家》这样子的节目,可以谈谈自己的理想,可以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可以讲讲先进科技的发展、可以讲讲对社会热点的评价。学生从刚开始的吞吞吐吐,到后来的娓娓道来,克服了困难,展示了自身的优点,提高了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2.5在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在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要重视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线索地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在黑板上给与一定的提示内容,让学生能够自读并理解课文:为什么在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在第二、三轮避三又赢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读了本节课有什么领悟?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了课文,既抓住了中心思想,又懂得田忌赢得比赛主要靠决策正确。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的时候,教师同样采取了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比如围绕关键词“借”提问,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这课的时候,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向学生提问:妈妈遇到什么情况了?爱迪生如何救妈妈的?结果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潜移默化地将本文线索给学生梳理,学生通过梳理相关问题,读了文章,学生能够为小爱迪生的聪明和智慧赞叹,同时也看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肯动脑筋,善于观察生活,一定会有所收获。通过问题启发阅读,能够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方向。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阅读,提升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2]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

[3]纪国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4]江阿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初探[j].华章,2010(1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精髓,其中蕴含着儒家思想家教育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阅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为人处事提供启示。本文将针对《论语》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进行论述,探讨《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与其实践。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200字)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仁人”,他认为,塑造仁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博大的情怀。孔子强调,孔子本人并不是神圣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学理念,鼓励弟子们培养自己的内心,做一名温良恭俭让、宽容大度的人。《论语》中许多名言警句证明了孔子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实践性。

第三段:孔子的言行(200字)

孔子不仅言行一致,而且道德标准十分严格。他在《论语》中谈论了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强调“君子之道,修身以正。要服从天命,遵循道德准则,从而达到道德的极致,进入天人之境。在孔子的眼中,凡是能够按照仁、义、礼三者互相配合的标准行事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行为,以及其他人的行为,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讲究小事,因为这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

第四段:反思与德行(200字)

如果要达到孔子的人生目标,一个人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在《论语》中,孔子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反思早期事件的方法,他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反思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引领了后人。为了实现孔子倡导的道德理念,一个人要不断地寻求自我发现,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提高的基础。

第五段:结论(200字)

本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行和德行等方面探讨了《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并针对自我提升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不断追问自身,思考人生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循着孔子的教诲,让我们每一位都成为内外都兼备的仁德之人,铸就伟大的人生!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十九

孔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伟大的文化大师。我对孔子的文学素养、政治觉悟和道德思想一直是怀着景仰和崇敬的态度。记得在三四岁的时候,我和表哥被送到经典诵读班,跟着老师诵读《论语》。在那个时候,我并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是却让我认识了这位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论语》共分二十章,我较为关注的是《为政篇第二》这一章。《为政篇第二》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学习、孝道和为政三个方面内容的言论。

学习方面,最著名的是孔子对自己学术人生规律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还有对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总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话,对于初中生今天的学习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在孝道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每一个人问孔子孝,他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内容各异的回答,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

同时,孔子对从政也有自己的理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哀公问曰:“何为xxx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xxx服;举枉错诸直,xxx不服。”

可以说,孔子对“为学、做人、从政”的理解认识,有着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告诉了人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认真学习理解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益处。通过诵读《论语》,使我跟孔子这位文化大师进行灵魂和心灵之间的沟通,受益良多。

论语的论文组词篇二十

1.1学习模式无效或低效

新课程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各种教学模式变为大部分教师渴望达成的目标和成绩。但教师通常习惯地将几种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上教授给学生,导致其很难独立思考、阅读、感悟。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对要求提出、内容设计、小组分配等方面缺少合理安排,导致大部分合作学习呈无效、无序状态。

1.2课堂提问无效或低效

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多提问,以致每讲一两句都要问“对吗”、“好吗”等,而学生也只是按程序地跟着异口同声“对”、“好”。事实上,教师问了什么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因为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一堂课过去了,提了一大堆问题,看上去气氛激烈,实际上较为空泛。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过难,远离学生现实的知识层面,导致学生无从回答,头绪混乱,造成课堂氛围沉寂。

1.3对学生激励无效或低效

激励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不错,请坐”等,好像评价性语言只能固定使用一样,倘若学生回答的没有意义或似是而非时,也会进行激励、表扬,不论如何都不会有纠正、争议、批评,导致学生随波逐流、心思浮躁,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思维踊跃。

1.4教师语言无效或低效

繁冗拖沓、机械重复、了无生气、平淡乏味是教学中语言无效或低效最明显的表现。一些教师总为让学生能听懂课程,觉得所讲的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导致一个问题要讲上几遍,毫不厌烦,殊不知学生早已没了耐性,而结果就是教师的课程虽然讲了许多,但教学效果却不好。因此,呆板无趣的语言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

2、提升阅读有效教学途径

2.1用生活经验解读阅读

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就会变得空洞无物、乏味枯燥,但结合生活就不一样了,不但丰富了内容,也牵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其充实活力。倘若让学生把已有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对阅读内容体验进一步加深,再把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进行比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真本领。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诗歌的主题是离别的伤感与眷恋,而对于“离别”学生是有切身的感受和经历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就能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

2.2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

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实现阅读目标、完成阅读过程、达到阅读高质量,其学生是最后的根本点、落脚点。可见,在阅读中,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本着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服务,引导阅读思想的出发点,遵循学生一般学习和阅读思路,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在阅读中,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是否难易、大或小,教师都要耐心并加以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二为一,形成推动深入阅读的合力,尊重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即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

2.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主体情感态度应被重视,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过程,即为积极阅读过程。脱离阅读主体的积极感情需求或态度是不可能有内化的。因此,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是重中之重。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读者心境体现一致性时,阅读效果可谓最好。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强化刺激力度,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产生内心上的阅读需求。比如上《声声慢》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阅读情境的同时,可以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写作特色,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2.4强化语言训练意识

阅读教学以教材为模版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把学生吸取课本语言精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以做习题替代真正的语言训练,那会失去语文课原有的个性和特色。目前,一些语文公开课和竞赛课的阅读教学表面是认真走过程,实则糊涂得结论,对学生语言品味、形象感悟、思想升华并不重视。倘若语言品味全无,如何真正感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知,加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还语文阅读教学本来面目。苏轼《赤壁怀古》中,是“拍岸”好还是“裂岸”好,是“樯橹”好还是“强虏”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品析鉴赏的能力。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其效果直接影响语文教学品质提升。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儿童《论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5516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