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计算机论文(案例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5:48:15
最优计算机论文(案例18篇)
时间:2023-10-31 05:48:15     小编:FS文字使者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但要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的体现。这些范文可能涵盖了一些你之前从未接触过或思考过的内容。

计算机论文篇一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发展,影响甚至改变了世界人们的生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成为了各个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如今,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安全高效的交换所需信息,严格的保护人们自身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带给了人们极大地便利,增加了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而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网络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保护人们网上信息安全和加强网络信息保密性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并且灵活运用是人们安全上网的关键。在当代信息化社会,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尤为重要。

1.1信息安全的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国家的社会信息化不受外界威胁,使社会健康和平发展。信息安全首先是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其次是使用者的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的关键是保护信息的属性不被破坏,信息安全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和可靠性缺一不可,丢失任何一个特定属性都会损坏信息,使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信息安全得到破坏,有些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威胁,有些则是对计算机设备的威胁,这些威胁可能是人为的,非人为的,有意的和无意的。信息安全被破坏,大多来源于信息攻击,信息攻击可以使我们的信息被截获,被伪造,甚至信息中断。

1.2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服务为的是把信息完整无误的进行处理和安全准确的传送。信息安全服务是人们抵抗信息安全威胁的一把利刃,使得人们的网络信息和个人隐私得到切实的'保护。信息安全服务保护信息的机密性,使数据信息和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保护信息的完整性,使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到接收者;保护信息的不可抵赖性,使发送方和接收方避免纠纷;保护交易者身份的可认证性,避免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

2.1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信息的传输和存储,从而保护信息的完整和准确。信息加密技术是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主动保护信息安全的关键措施。信息加密技术是应用特定算法的加密运算,将明文变换成密文,使非法用户不能直接得到原始信息。计算机的网络密码,保密信件和防止复制的软盘都是信息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加密技术的加密程度,一般情况下,信息加密程度有理论上的保密密码,实际上的保密密码和不保密的密码三类。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又分为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两种,数据存储加密又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其原理就是把原本大部分人可以看懂的信息,经过某些特定的算法运算后,使之后的信息变得很难理解,从而达到信息加密的目的。信息加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面地保护了人们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使人们拥有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由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构成,是在两个网络系统之间起到控制,监控和保护计算机安全作用的系统。所有的网络信息的传送和接受收必须经过防火墙,防火墙对信息进行分隔,限制和分析,从而有效的保护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防火墙进行信息保护的原则是一切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和一切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被看成是内外网之间的阻塞点。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可以对网络存取和访问监控和审计,并且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防止信息外泄。目前,防火墙分为包过滤型防火墙和应用级防火墙,包过滤型防火墙的数据透明,处理信息速度快,效率高,在保护整个网络的信息系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应用级防火墙适用于特定的信息网络中。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日益成熟,防火墙技术也逐渐完善和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有了越来越全方位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受益于当代信息化社会。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时代是全世界都在经历的一个时代,要想受益于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完善是大势所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信息化水平会更上一层楼,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也会带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康璐.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j].信息系统工程,20xx,(5):62.

[2]陈跃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探究和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xx,(12):69.

计算机论文篇二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职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同时,职业学院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与效用,职业学院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增大,并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技术。我国职业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教学得到了各界的广泛重视,全国各个院校都积极改善和优化计算机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优秀人才。不过,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成为阻碍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瓶颈。

我国职业学院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首先,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方法落后,授课效率不高。就目前而言,计算机教师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式来组织相关教学: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演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不过,大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达不到总课时的要求,而且有些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其次,教材内容不合理。教材的建设应与时俱进,紧跟职业技术教学的步伐,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教材应具有实用性、时代性。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而且水平良莠不齐,没有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特征的教材,一些院校采用本科、专科教材,偏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轨道,不具有实用性。再次,计算机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凭借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教学质量要求的。目前,我国职业学院没有配备充足的硬件设施,人机终端比、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较低,无法达到学生正常上机的要求。因此,很多院校选择了多上理论课,实践活动成为计算机教学的辅助搭配。而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学生即使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一知半解。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在新题、难题面前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最后,师资力量薄弱。职业学院计算机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计算机工作的实际能力。这就需要专业性的教师来授课。而在我国职业学院中,高学历教师数明显少于低学历教师数,甚至有些计算机教师不具备专业学历。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背景下,如此薄弱的师资力量培养出的学生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计算机自觉能力及创新意识。对于计算机原理等基础理论课,以讲授为主,一些语言编程、软件应用等课程,可以讲授与上机相结合,系统开发课程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基础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同,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对其适当增加难度,指导其进行课外实践;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的信心,多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其从零开始学习。最后,重视运用cai教学软件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cai与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提倡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互,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加大实训的力度,鼓励学生拓宽学习渠道,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能力。

计算机论文篇三

摘要:根据泥沙形成原因和性质,泥沙灾害可以分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滑坡和泥石流为前者;由泥沙引发的洪水灾害为后者。

本文论述了泥沙形成的原因与性质,介绍了泥沙的防治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泥沙;形成应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异,温室效应等影响,由泥沙为致灾因子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灾害环境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正确地认识泥沙与泥沙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对维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泥沙形成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泥沙的根本来源,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1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1.1.1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1.1.2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1.1.3地面物质组成。

多为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象。

1.1.4植被。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降雨直接击打地面,因而易发生土壤侵蚀

1.2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1.2.1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1.2.2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形成新的泥沙来源。

2.泥沙的性质

泥沙是不同等级颗粒碎屑物的总称。

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都有其二重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害的一面为泥沙灾害,有利的一面称之为泥沙资源。

2.1泥沙的灾害性

由泥沙为致灾因子形成的灾害命其为泥沙的直接灾害;由泥沙诱发其他载体引发的灾害命其为泥沙的间接灾害。

前者如因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形成的泥沙物质给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2/3为山地,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形成的泥沙灾害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滑坡数以万计,有泥石流沟一万多条,受到威胁的70多座城市和460多个县城。

因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近万人死亡,年均200多人。

这些还使我国的铁路、水库和电站受到严重威胁。

泥沙间接灾害是指因土壤侵蚀形成的泥沙在河道或水库年复一年又一年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由不太大的洪水引发的漫堤、溃决的灾害。

因泥沙引起的洪水灾害在三门峡水库、洞庭湖和太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2.2泥沙的资源性

农业上,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引洪漫地的习惯,就是把洪水有计划地引入农地,让洪水中的泥沙沉积在农地,既灌地,又改良了土壤,是一举两得。

当前有很多地方大力推广应用高含沙洪水引洪漫地,化害为利。

在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同时,还起到洗碱压碱,改造中低产田。

长江由于中上游的侵蚀产沙塑造了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两湖湖滨平原;在西南地区位于河谷中的乡镇,村庄乃至县城都建于由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堆积的冲洪积扇上,或河流阶地上。

这些泥沙堆积地貌区也还是当前的主要基本农地。

此外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开始是灾害,事后又转化为资源,或原来是资源后来转化为灾害;如黄土高原上的一些大型黄土、或红土滑坡堵塞沟道,形成聚湫;开始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但不久形成天然淤地坝,成为旱涝保收的基本农地。

3.泥沙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3.1泥沙灾害的类型

泥沙类型划分也应该有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指标;根据泥沙灾害,无论是直接灾害,还是间接灾害,其泥沙都是来自土壤侵蚀(广义的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分类的基本原则,国内外多半采用发生学原则,以促使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营力作为分类指标。

本文泥沙灾害分类也采用发生学原则,用产生侵蚀的营力,即流水、重力、风力、冰融和人类作用为指标。

例如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强烈侵蚀区,但不是泥沙灾害区。

蚀泥沙在三门峡水库和下游河道堆积,为日后的间接的泥沙灾害奠定物质基础。

3.2泥沙灾害类型的特征

3.2.1灾害类型的地带性

泥沙灾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自然因素,由于自然因素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特点,所以泥沙灾害区域分布表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格局,如间接泥沙灾害主要发生在秦岭以北的半干旱地带的高含沙河流;此外是长江中下游湖滨区。

3.2.2灾害类型的群发性

泥沙灾害在空间的出现,有时以单个类型出现,但多数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出现;如泥石流常常伴随滑坡和崩塌。

这在西南地区的汛期是经常发生的,有时滑坡与崩塌也同时出现,如著名长江三峡新滩滑坡就是一个崩塌加载重失稳,多期复活继承性的推挤型堆积滑坡。

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

3.2.3灾害类型的时段性

泥沙灾害是受到地质与天体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两者是有活动期和稳定期,因而泥沙灾害的发生也有高发期和稳定期。

3.2.4灾害类型的转化性

泥沙灾害可以引发许多环境和经济问题,同时灾害的后果可能产生新的类型灾害,如黄河的洪水灾害可引发新的泥沙灾害,泥沙盖压农地,土地沙化,引起新的风沙灾害;又如泥沙入库,不仅库容迅速淤废,而且在水库末端泥沙淤积“翘尾巴”,使上游淹没,影响到当地环境和工农业生产;又如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可使良田被毁,溪流堵塞,形成天然拦河坝,河流回水成为新的水毁。

4.防治泥沙危害的措施

泥沙危害主要发生在多沙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中的泥沙主要是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所致。

因此,在上游地区防止水土流失是防止泥沙危害的根本性措施。

另外,在中下游地区采取合适的水库运用方式,也是减少泥沙危害的有效措施。

4.1工程措施

4.1.1实施河段河道全面清淤工程

有些入海口及河道水域由于长期污染且出现水流缓慢等现象,导致其在日常运行中积累了大量淤泥,为防止河流入海口的底泥因水流回流等作用而引起起动、泛起造成与净水交流出现水体变质、泛臭等问题出现,需要对河道进行必要一次性清淤工作。

应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对主河道和支涌实施全面的清淤工程,通过一次性清淤工程,有效提高河段河道的综合通道能力。

但一次性地清除了淤泥措施,只能暂时提高河段河道的通航能力,要确保河段河道具有长期高效通航能力,应从源头上根除淤泥的来源,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措施,寻求建立河段航段长期清淤平衡的管理机制。

4.1.2采取定期清淤工程

对于支涌和局部严重淤积的河段,采取引其它水源进行定期清淤工程,对提高河段河道航运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支涌汇入口处的定期局部清淤,只要将汇入口处的淤积物定期彻底清除,就可以降低支流冲刷基准面,从而增大支涌的坡降比,便于其通过自流冲刷来达到清除淤泥的目的。

另外采用u形河底形状基础等河道横断面结构,可以保持河道主槽中河水具有较大流速,从而有效提高主槽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日常淤积量,有利于增强河道河床和河岸的过流能力和稳定性,确保河道具有较强通航能力。

4.1.3全力做好河段河道水土保持工作

通过在流域中植树种草,做好河岸两侧的绿化和堤岸维护管理工作,结合河道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流水侵蚀程度,减少日常冲刷体泥沙落淤对河道通航能力的影响。

4.2非工程措施

在完成一次性清淤提高航运能力工程目标后,要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和多年运行维护资料制定责任清晰的河道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河道验收和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做到清管相互结合有效提高河道通航能力。

河道维护管理的目标要细化:管理人员责任到位、管理内容明确清晰、管理标准统一严格。

在日常维护管理中,要求河道应具备河底无严重淤积阻塞、通航能力较强、灌溉排水畅通等功能特性。

通过增加垃圾箱、垃圾回收站等措施,严格控制垃圾入河。

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结合,严格控制工厂生产废弃物、工程弃渣弃物等随意向河道中倾倒的现象发生。

建议河道通航能力联合检查考核小组,对河道通航能力进行动态评估。

通过不定期巡查,严肃查处堵塞河道违章建筑物修建,以及工程弃渣弃物、日常生活垃圾、工业生产废物等随意排放行为发生。

通过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监管制度,有效减少河道淤

积程度,提高河段河道的综合通航能力。

多沙河流水库的运用,既要满足蓄水兴利要求,又要控制泥沙淤积,保持水库长期使用。

总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前者,由泥沙引发的洪水灾害为后者。

泥沙既能致灾,又能成为宝贵资源。

根据泥沙到灾和特性,泥沙灾害可以人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

此外是水沙关系不协调。

在以上条件的前提下,形成泥沙灾害链。

正确地认识泥沙与泥沙灾害,有的放矢的综合利用泥沙,方可化害为利。

变速箱油泵齿轮低压真空渗碳工艺【2】

使渗碳层更加均匀,变形量小等优点。

1低压真空渗碳工艺过程

1.1渗碳前的准备

检查工艺路线、零件数量及试样数量是否正确。

检查零件图号、材料牌号、零件数量、试样数量等。

渗碳前工件专用清洗剂进行清洗,除去零件表面脏物,清洗后哄干。

渗碳零件每批需带与零件材料相同、同一表面粗糙度的试样5件,用以确定渗层深度、硬度检验等。

如零件数量较大,超过一渗碳炉数量时,应向申请车间提出增加试样数量,具体数量由调度组协商确定。

检查高纯乙炔和高纯氮气(n2)的储备量;检查传料台是否在“安全位置”;检查富化气的流入管及废气排出管是否畅通;检查电器、仪表是否能正常工作。

2工件的渗碳

2.1设备型号

rvfoq(avac)-524(fv)-1bar。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计算机论文篇四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中等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更侧重于实践操作的能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人才市场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模式操作技能。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在和未来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真正达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办公化和信息搜集、处理。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注重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尤其是要在计算机模式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加强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1职业学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在全国的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然而,我国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机房条件迅速改善,可是生源整体素质迅速下降,学生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当今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2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也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试题的质量不高;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等等。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80个左右的汉字,更不用说叫他建立一个“学生成绩表”了,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首先: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于其它的自然学科,它需要许多命令描述,既抽象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内容的不断拓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有许多内容,教师在讲授时,很难向学生一一描述清楚,如:dos目录结构、图形窗口界面、各种各样的图形符号等屏幕显示信息。而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大部分课堂教学环境都是枯燥,呆板,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进制转换,再讲操作系统以及关于汉字排版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的理论性都很强,专业术语也很多,这就使得学生学了几周后,还不知道计算机究竟能做什么,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吸引力变为一种恐惧感,失去学习计算机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化教学的方法就比较直观,教师可以一边讲授,一边演示,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屏幕显示信息,上机时也比较轻松,对所学内容能很快掌握。有时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电脑的一些基础操作方法,如:正确的打开关闭电脑,利用电脑听听音乐,画画,打字,写信等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游戏软件,让那些乡镇上来的,从来没有摸过鼠标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正确使用鼠标,不会在那些城里的学生面前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学生会觉得收获很大,有一定的成就感,对计算机的畏难情绪减低,增强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高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希望计算机课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社会培养出有熟练操作技能、有相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改变考试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介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个性特点。要使学生增加压力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必须调动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并保持这种成就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乐趣是自主学习不断深化的重要保障。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上机也是一重要环节,因此,在考试时,不但要进行笔试,还要进行上机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即考核采用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而上机考试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们对一些命令、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都可以建立专用试题库,使考试更规范化,尤其是上机考试,还要编制出专门上机考试系统,考试系统根据每位同学的学号随机组题,在机器上现场完成,且限时完成。通过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的结合,才能基本全面反映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达到培养人才的目地。

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高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希望计算机课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社会培养出有熟练操作技能、有相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计算机论文篇五

摘要: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迎来了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也应该向信息化发展,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现在的事业单位逐渐在办公环境当中加入信息化,不过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还存在有较明显的缺陷。本文提出当前事业单位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了一些维护方案。

关键词: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维护

1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迎来了迅速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行网络化办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事业单位也逐渐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应用在工作当中,对单位的办公效率有非常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建设经济事业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不过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作用完全的发挥出来。

2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的要点

建设计算机网络的过程并不复杂,其重点在于网络系统的维护,这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时间、资金。针对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需要有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能及时处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保证正常的工作不受影响,让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网络病毒防控工作,防止木马、病毒的入侵。首先要定期维护计算机软件,假如发现软件系统存在漏洞必须立刻解决问题,而且要为软件系统编制自动升级程序,增强软件的防控能力和系统功能。也可以通过借助路由器的安全策略防护非法入侵,防止数据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感染病毒。此外,要加强局域网的访问权限,对其进行动态加密处理,设置访问权限,利用密码、数字签名手段验证访问者身份,并时常更换密码,从而提高维护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的局域网安全性能。另一方面,要提高网络技术,加强网络抗击病毒的能力,而且要定期卸载不常用的软件,为电脑杀毒、安装高性能的防毒软件,避免网络受到病毒的侵蚀。

3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的措施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当中,要能充分考虑到单位的网络环境,将维护的具体措施确定下来,达到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有效保护单位信息安全保存。

3.1做好预防工作

当前的技术发展和实践应用非常广泛,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维护过程中采用预防为主的方法受很多人的推崇,这个方法也会是未来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维护趋势。该方法主要是在提升计算机在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提高工作当中的使用率,增加单位经济收入。设置网络系统,维护内部局域网,以免出现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工作时,出现一些ip冲突类似的问题。除了这些,应该让维护人员在单位每过一段时间就开展一次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培训活动,使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降低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计算机网络故障。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考核,制定出对应的奖励惩罚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在工作中积极地按照操作规范来做,并且提升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内在因素增强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个人认知,从而达到约束操作人员行为的目的。

3.2网卡维护

网卡是连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线缆之间的适配卡,对网络管理的运转具有决定作用,维护计算机的硬件,首先要做好网卡的安装及其维护工作。在安装网卡时可以采用驱动安装的方法,先切断电脑的电源,拔掉主机的所有外接线,用柔软的刷子轻轻擦除主机内部的灰尘,然后用吸尘器再次进行清除,才能将所有的灰尘清理干净。清洁完毕以后,应该检查主机的内部零件组成是否有松动现象,假如有就要立即修复,然后再安装网卡,给电脑通电并开机。另外,要做好网卡的维护工作,使用电脑时候要注意保持散热系统的正常运转,定期清洁电脑,要定期检查网卡、视频卡与音频卡的质量,保持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线缆的正常连接,注意磁盘的散热状况,假如磁盘因为长时间的运行工作而出现故障,就要立即更换新的磁盘。而且,要注意控制磁盘阵列的外部磁场。对网络管理系统在布局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使外漏线路尽量减少,可以把线路固定在墙角这些人不常去的地方。

4结语

在事业单位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能很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过在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被提升的同时,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还有一些硬件、软件上的安全隐患。因此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之前,先要掌握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建立能符合单位工作要求的管理系统,同时还需要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3]邹艳萍.事业单位计算机系统应用现状[j].工业技术,20xx(5).

计算机论文篇六

一、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学生分组

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中职生的基础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全面发展,所以就要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学校要对每个同学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的组数不能太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的组数太多不利于老师的教学。一般来讲,会将学生简单地分为三组,将计算机基础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学习天赋一般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分为一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利于老师的发挥,不必担心学习较差的学生听不懂,也不用担心学习好的学生无聊。

2.目标分组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好也有差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设计目标,明确学生的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树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在每一节课上都将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分层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好的学生也要帮助学习差的学生,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授课分层

由于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不同,在智力和接受能力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对学生讲授的知识难度也要分成难、中、易等不同的层次。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讲课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学习好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学习情况中等的同学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其技能的训练。对于较差的学生,要降低内容的难度,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使其能够理解计算机的主要概念,掌握常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

4.训练分层

计算机专业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培训计划。课堂训练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工具。老师要掌握师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因此,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

5.评价分组

考核评价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通过鉴定,了解一段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评价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每个同学由于能力的不同,所以,成绩也存在差异,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努力学习。所以,我们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要求所有人,这样会打击想要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组与评价,教师是学生的评价者,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老师通过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实际操作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每当有一点进步就要鼓励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分层评价时要采取不同的评分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分层教学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在实施一系列的分层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能力等综合素质一定会产生变化。这时,并不是教师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了解学生的文化程度,不断对分层情况进行调整,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结语

分层教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要知道,不能仅仅靠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而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计算机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上学习,使学生不断进步,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论文篇七

如今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的特别快,可以说现在建筑行业是我国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且最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这也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有很多种,这些建筑工程项目都可以称之为一个系统,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良好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不过现在使用原先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相适应,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进步。本文主要围绕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1、实现对于项目工程的实时管理

建筑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短时间之内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建筑工程与工业产品相比,是静止不动的。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若是仍然继续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想要实现实时管理也存在着困难,因此应该使用计算机系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促进信息的实时传递,有效的管理建筑工程项目。

2、实现项目工程的全方位管理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施工的规模是非常大的,而且建筑工程所处的施工环境也非常复杂,施工现场环境很恶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继续使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那么不仅达不到最初的管理目标,甚至是会耗费人力财力,造成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质量,通过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能够协调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可以实现项目工程有效建设和实施,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水平。

3、实现项目工程管理的多样化

由于建筑施工工程规模非常大,因此在对其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的考察,考察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和一些自然特征等,在此基础上选择比较合适的管理方式。若是建筑的种类相同,但是却处于不同的施工环境当中,必须要对管理模式进行谨慎合理的选择,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难度。通过运用计算机系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建筑项目工程的每一个区域,从而对建筑工程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最终促进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与进行,不仅如此,还能够促进管理的多样化,实现多样化管理。

1、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尚不协调

尽管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用了很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在我国很多领域部门都已经应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今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过程当中应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而且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与软件开发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差,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开发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也阻碍了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现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形式,依然沿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但是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因此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和建筑技术之间的协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协调性降低,阻碍了建筑工程软件开发的步伐。

2、缺乏专业的人才

我国的建筑行业人才缺乏,相关的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达标,而且工程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也不到位,而且那些年龄大的工作人员多为传统的工作人员,掌握的都是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方法和技术,尽管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如果想要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接触比较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了,在他们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是非常低的,所以根本没有条件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如今的问题在于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少,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3、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还不高

我国的建筑工程软件开发技术水平还比较低,相关的建筑工程软件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我国自主研发的软件是非常少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非常低。建筑工程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在工程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不仅仅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有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理论内容。每一项建筑工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或者是施工的时候并不能使用一贯的方法,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但是在管理的时候没有统一合适的管理标准,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阻碍着我国的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发展。

1、进行软件开发和利用

我国的建筑工程故那里企业应该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的计算机软件,当研发出新的软件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软件试运行和调试,在运行的时候若是出现任何的问题,都需要及时的解决,确保软件的正常使用。

2、提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度,加快相关人才培养

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提起足够的重视,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速度,进一步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建筑企业还要重视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较为熟练的员工,对员工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

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最终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夏同兴,高萍,孙建钢.浅谈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06:230.

[4]王萌.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6:99+101.

计算机论文篇八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其计算机是现代信息类技术人才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越来越高度重视,对教育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给中职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文立足于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具体应用对策进行了相关阐述。

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重要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提升学生计算机素养,已成为中职院校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将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应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迁移教学策略诞生于18世纪中期,自其出现以来,始终被人们视为一种理论形态[1]。它注重原知识与目标知识,强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全部讲授给学生,而学生也不可能一次性将所有新知识全部理解吸收。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出发点,将新知识融入到学生当前已掌握知识当中,这种教学方式即为基础迁移教学策略。

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下,中职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强化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为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计算机知识熟练、灵活、恰当的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为宗旨,来达到增强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效果[2]。根据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实现,改变传统中职计算机单一的教学模式,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对计算机的进一步学习与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要想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真正发挥效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化教师对学生基础迁移思维的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迁移思维,只有学生具备迁移思维,基础迁移教学策略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最大化发挥作用。强化迁移思维引导,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迁移心向的引导[3]。所谓迁移心向是指一种积极的迁移意识与迁移思维。在迁移心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将会变得更加容易。教师应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思维迁移的重要性认识,引导学生做好思维迁移准备,帮助学生对所学章节知识构建一个整体框架,以便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有所更为直观清晰的了解与掌握。当一阶段教学目标完成时,就可以实施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在使用无线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时候,是否了解信息具体是如何被发送出去的、网络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将对教材知识的思考转变为对自身日常活动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实现计算机知识的有效迁移[4]。

在使用科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开展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同时,创设基础迁移教学情景,是促进基础迁移教学策略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方式之一[5]。教师应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与学生性格特点创设有利于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应用的教学情景,使计算机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设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运用图像、视频、音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教材知识直观清晰、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机各部位及其功能。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之前学过的知识与本堂课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迁移的教学效果。

总之,基础迁移教学策略是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教师在对基础迁移教学策略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采用各种策略来促进基础迁移教学策略效用发挥,尽可能使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而使中职院校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

[3]张云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12:149.

[4]宦培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99.

[5]薛峰。浅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3,12:89.

计算机论文篇九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工程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电子信息工程的产生和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因而深受人们的喜欢。就电子信息工程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提取、管理和存储方式,使人们对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更加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其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方面更加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和安全等特点[1]。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的功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便利。

电子信息工程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电子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的技术,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以及对电子设备信息系统进行重组设计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子信息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也使得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等更上一层楼。我们常见的人们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有智能机的使用等。电子信息工程具有较为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便捷性。电子信息工程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人们利用电子信息工程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还能随时对信息进行任意的处理,具有较强的便捷性[2];第二,涵盖范围广。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功能的适用性较强,因而电子信息工程的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电子信息工程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甚至能够改变人们工作的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三,经济性。电子信息工程和其他信息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融合发展还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最直观的变化之一即是对信息的获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使得人们在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以及处理等方面更加方便,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具有安全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缩短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信息的质量[3]。传统的电子通信工程中,人们获取一条信息需要经过较多的时间,而且该信息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的应用则能够有效降低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时间。人们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加有利于节省人们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的应用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使人们获取的信息总量提升,能够较好的提高信息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的应用能够有效加强通信工程的安全性能,促进电子通信工程的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的应用可能会给通信工程带来一定的风险。部分不法分子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们的通话、信息内容等进行窃取和修改。但是这些风险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予以完善。从另一方面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的应用实质上能够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能。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等特征,电子通信工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的应用可以利用防火墙等技术对电子通信工程进行实时保护,提高电子通信技术的安全性。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备份技术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开发电子信息设备,互联网技术还能够加强电子信息设备的联网功能,对于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无论是电子设备的开发,还是电子设备的联网功能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必要,失去联网功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必然要落后于现在。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因此我国大部分的电子信息设备和产品都具备联网功能,而企业在开发新的电子设备的过程中也非常强调对该设备联网功能的开发。一般来说,为了使设备具有联网功能,企业在开发新的电子信息设备的过程中均需要根据互联网的服务协议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5]。设计成功后用户即可使用电子信息设备进入互联网,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就是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随时、随地获取、传递以及其他各种处理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使用户更加便捷的、有效、准确的信息处理。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工程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还能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好的收集、传递和处理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分别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更加推动电信信息工程的发展,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广泛应用性。

[1]孙迎春,徐建东,蒋野。计算机辅助软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3—106。

[2]赵明富,罗彬彬,胡新宇,等。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25—31。

[3]史媛芳,张心全。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4):239。

[4]张泰杰。我国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180。

[5]姜俊勇,万仁保。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4(11):140。

计算机论文篇十

行为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教学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提出了建议。

行为导向教学法;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也日益迅速。同时,我国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担,传统的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教学方法因为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企业发展的用人要求,已经逐渐落后。当前,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行“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导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是高职院校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进而发展起来的职业教学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主要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主张教师要从某一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行为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大任务分成小任务,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些小任务。其中,在给学生分发任务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分层的给学生下发行动导向。只有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改变之前陈旧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能。行为导向教学法直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也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四个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下发一个独立的项目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处理和完成整个项目。其中对项目信息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以及实施和项目评估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并咨询相关老师完成整个项目。通过项目教学法,教师主要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种模拟的教学环境中,模拟某一个角色,将现实的情境在课堂进行模拟,以达到理论知识的灵活再现的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案例教学法主要以案例为基础,教师在讲课时讲述相关的真实案例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并发言,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稳固。

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情景模拟的活动,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特定的情景下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在这一情景模拟活动中,创设各种突发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测试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法,能很好的动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到知识。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可以让有的学生扮演软件工程师,让有的同学扮演顾客,扮演工程师的学生就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维修电脑或者程序制作的知识,以应对顾客的不同的需求。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次重新巩固和复习的过程。

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计算机专业作为现阶段比较热门的专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教师或他人的力量;要求学生更多的去思考、求行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要求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一个问题,一个项目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多与其它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各项技能。

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主要的步骤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要确定这一学期或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从而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确立给学生的任务;其次,将任务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任务目标,理解任务的各项要求;再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部自由讨论任务完成的方式,并设计方案;然后,学生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完成老师下发的任务;最后,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对整个任务过程及任务结果进行反馈并提出相关建议,学生也可对这一活动过程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的主要方法,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讨论表现形式,可以采用ppt展示项目设计方案、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让教师感受到学生的创新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运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境和问题。一方面,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然确实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专业技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或者一些高职院校还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快的接受并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并运用于对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如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时,就意味着要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本相脱离开来,但又不能真正的不要课本上的知识,每一个任务都要表现课本上的知识点。因而,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经过多方面的思考,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教师的任务设置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以确保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不能过难,挫伤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且在学生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帮助,并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后续的工作。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时,教师不再向以前一样只是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承担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学生与教师之间不仅仅是严格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是朋友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不惧怕老师,可以将自己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困难跟老师一起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予一些引导和鼓励,能更好的促进项目的完成。其次,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距离感减轻。教师走进了学生群体中,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交流也变得更加容易。因而要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反之,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为培养更好的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采取行为导向教学法时,也要注意其在实践过程中凸显的各种问题,不断以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标准,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更好的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扎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的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4]李晓,李立新,周竹荣,程静.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计算机论文篇十一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讲解式和灌输式被视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工作。

同时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兴趣不高,长次以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导致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日益低下。

如何培养一个岗位性的人才,本文仔细分析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所授学生的困难,提出教学方法应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出发,划分知识单元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教学以教、学、练、战为指导思想,从工作岗位需要的角度研究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点带面的教学;单元教学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所面临的理论知识抽象,它与社会科学中的相关理论有不同的一面,即理论知识在计算机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如内存中rom和ram的理解,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体现bios的作用,应用程序打开后存放在哪里运行,内存、外存、高速缓冲区的读取速度比较,这些问题在概念的讲述中只能说学生明白不能说透彻理解,在实践中不知如何应用,例如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把要操作的大文件从u盘拷贝到电脑的硬盘中再做修改。

由此可见,在讲授中注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致关重要,它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概念,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书本中理论的灌输。

其次,该课程面临的是办公软件office的学习,如何学好它,同时为以后软件的学习举一反三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该软件的作用是什么,其次是软件的产生是解决那些实际工作问题,教师应该有理论到实际,有浅入深的一一列举,也就是说该课程面临的是软件的操作与实际任务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由此总结该课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概念的抽象性。

二、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三、上机操作与实际工作问题的关系。

二、大专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面临的困难

(一)、概念无法深刻理解。

教师如果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大专文科学生,在学习了文科科目后学习计算机知识思路的转变很重要。

计算机论文篇十二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教word应用教程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份用word编辑的很美观、精致的晚报,晚报中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的表格,学生们看后立刻发出惊叹的声音,并且各自展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我给学生概括讲解word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科学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早在多年以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名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计算机教师,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再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来教学,就很难培养出智能充分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对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我的做法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我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讲解flash动画设计教程时,首先让学生面对计算机熟悉flash界面,了解各菜单项的功能,当然在熟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工具栏以提高工作效率,再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帮助”菜单。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此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试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学习的气氛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在交流、试验过程中,学生们不断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最终不但能掌握要求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学生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去学习一种软件的方法,为学生今后能独立使用其他软件奠定了基础。

当然授课模式有许多种,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授课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完美无缺,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部分学生的个性魅力未完全展现出来。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时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编程训练、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如有些同学在活动中编出了较完善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给班主任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成绩手段;又有些同学编写了一些益性的游戏软件放在学校的局域网中,给全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带来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的授课模式的使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计算机论文篇十三

一、将云计算引入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民办高校现有教师队伍对这项技术的掌握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对云计算教学方面的需求。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支持云计算相关的课程。

(1)开设云计算基本课程,如云计算导论,让学生在了解云计算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云计算平台及关键技术、云计算安全问题、虚拟化与云计算、云计算数据库的研究、云计算的实用化、云制造、云计算服务与大规模定制模式应用、云计算的未来及面临的挑战。

(2)在现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云计算机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程序开发类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一些关于云计算内容,如虚拟技术、云计算架构等内容。

3.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具体建设实验室硬件资源云端化,可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逐渐构建开放互联共享机制,搭建实验室互联共享基础平台。第二步,产学研一体合作与发展。实验室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科研协作和成果产业化输出。最后,提供开放的服务,构建能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开放平台,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及协作创新是实验平台建设发展的趋势。

4.创新教学模式

云计算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式教学,而采用驱动式、探究式、协作性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组建项目;其次,学生计划、决策、实施项目;最后,进行项目评估。

二、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云计算必定会迎来广泛的发展机遇和应用前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所有要求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云计算技术的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计算机论文篇十四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防雷设置,措施策略

一、前言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理由,计算机设计系统是由大量的微电子共同运转才会有效的,但是这些微电子共同作用的同时也会形成回合电路。

从而引导雷电的微波进入到系统内部,从而造成电脑系统的末端和接口的破坏,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就雷电的防护措施展开了如下探讨:

二、雷电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

1、电源部分

计算机网络系统电源部分遭受雷击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架空高压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低压配电系统;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低压配电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低压配电系统反击放电。

2、计算机网络部分

雷电能量侵入计算机终端的途径如右图1所示。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通信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将终端设备损坏;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物,雷电流沿柱内钢筋下泄时产生的lemp(雷击电磁脉冲)在机房内信号回路上感应产生的过电压击坏网络设备,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反击放电,将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击坏。

三、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

1、雷电损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理由分析

现代的社会已经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高科技的计算机器件、高精度的仪器被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去,计算机的芯片越小,其自身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就越强。但是它本身的耐压性就越弱,当受到雷电的袭击时,造成的损害就更大,这也是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的主要理由之一。

2、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侵害形式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击雷,另一种是雷击电磁脉冲,前者指的是雷电等直接冲击建筑物或是地面上的各种设备机器等,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害。

外部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不受自然雷击或者火灾的影响而发生的人身事故,内部的雷电系统指的是雷电和其他外界发生感应电流的泄露产生的人身事故。由于计算机是处在建筑物之内,是室内操作的,因此受到雷电直接的侵害小,主要是受到雷的冲击。因此,计算机的雷电防护主要是击电磁脉防护。

3、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侵害的主要途径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雷电通过电源路线侵入到计算机系统,由于计算机的电源通过电力路线送到室内,如果电力路线遭到了雷电的袭击就会产生电力线路的中断,直接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如果建筑物体受到雷电的袭击这时候在计算机的电源线路上会产生大量的雷击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计算机的通信线路进行侵害,其中一种情况是静电感应,雷电的作用,计算机系统附近的线路会感应相反电荷;另一种情况是电磁感应。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

1、电源系统的防护

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的电压流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电源线线路的过电压就会少于电力设备。此时,要想通过电源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护,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抑制瞬间过电压、过电流措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状态值。一旦雷电产生较大的电压、电流,在短时间内想对相应的电压进行限制或是泄流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理由,就应该根据相应防雷保护区原理对每个分区的交界处进行相应的防雷保护,可以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设备电缆内芯两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以保证二次电压设备安全。也可以在精密仪器设备及ups的前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或是保护器,将其作为三级防护。只有通过多级防护,才能最大限度的对相应的雷电流进行限压或是泄流,以避开雷电对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2、屏蔽措施和合理布线

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如使用非屏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入户前埋地水平距离不小于10m,架空入户的屏蔽金属两端及穿过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时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采用含金属部件的光缆进行通信或数据传输时应在出入机房光缆终端处将金属部件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为了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线路的屏蔽措施与选择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及机房的设计都显得十分重要。

3、机房位置选择

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物中,计算机房应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电位连接和接地系统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当机房设备较少时可采用s型、星型结构连接,此时设备所有金属部件除在接地基准点erp连接,设备金属部件之间相对绝缘。若采用m型网型结构等电位环型连接,则每隔5m设备与建筑物的主筋连接。设备的保护地、静电接地、交流接地、电缆的金属外层和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分别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

4、直接雷防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屋顶也应该安装相应的避雷针、避雷器,并用相应的材质将避雷带个接地网进行连接,以保证机房内不同的金属外壳、工作连接及光线架等以最小的距离连接在一起。保证接地网和电源系统接地网等相互连接,以达到电压均衡的目的。直击雷的防护仍以避雷针、避雷带(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为主要防护策略。对其他防直击雷的装置应使用经省部级鉴定的产,楼房越高遭雷击的几率越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一类防雷建筑物超过30m;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45m;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时,还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和等电位防护措施。

5、安装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种非线性元件。当雷电浪涌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时,信号spd动作,此时对地阻抗趋近于零,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信号spd可以将雷电过电压箝制在计算机终湍或者交换机接口能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对它们形成保护。

6、信号系统的防护

计算机实现网络通信是通过相应介质来实现的,不仅通过普通电话线实现互联,也可能通过非屏蔽双绞线实现互联的。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信号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防护。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时候,尽量避开将通信电缆暴露地面,最好是将相应的电缆埋在地底下或是用屏蔽管槽将两端接地,也可以在入户前,安装相应的避雷器。在考虑信号传输宽带或是衰减的过程中,尽量与网络性能指标标准相一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的网络计算机系统遭受到了电路雷电的破坏,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不断的研究探索防雷的措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内部进行回合电路的防止,以及对于已经形成雷波的抑制都有很大研究的成果,相信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会更加的健康快速。

参考文献:

[1]何俊华,宾雍伟,宾雪.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李爱华,陈传振,任学民,等、计算机网络防雷误区分析[j].科技资讯,.

[3]宋军.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防雷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12.

[4]张湘,何刚.企业通信计算机网络防雷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3.

[5]蔡纪鹤,陈峰,杨振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j].低压电器,2013.

计算机论文篇十五

1.合理选择或编排专业教材。

一套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应符合以下要求:职业性、应用性、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中职计算机英语教师应选择或编排基础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和谐统一的教材。首先,选择教材既要具有语言交际功能,又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特色,在每个单元的编排模式方面,我采用基础英语教材的模式,即包括听、说、读、写、译、练模块,但每个模块的内容又与学生所学的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同时突出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特点。其次,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计算机岗位需求,增加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际计算机业务中所需的知识模块。

2.优化英语教学内容。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就必须合理优化英语教学内容。首先,我积极树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确保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还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量增加英语听力教学、口语教学以及读写教学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知识和内容,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英语的生活运用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有效统一。

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还必须合理优化英语教学方法。目前,在我校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因此,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注重优化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应用分层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英语游戏教学以及情境对话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和动脑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课堂上开展一些游戏、比赛、情景朗读、唱英文歌曲、模仿英文小品等[5],还带领学生进入计算机实操室,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英语界面的操作,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带给他们的兴趣和收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注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心理素质较差,存在自卑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而且是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融洽的情感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说明了教学效果与师生情感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二、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专业英语是他们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较多的中职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欠缺,给中职英语教学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因此,笔者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对英语课程教学的教材进行编排或选择,摒弃老套的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把英语从课堂带入生活和工作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自信心,以期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计算机论文篇十六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显著的价值,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还能促使管理技术的升级和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企业;应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其中包含了信息收集、信息存储、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便捷高效的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并实现多个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实现信息管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与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相比,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各项要求,提高管理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实效性,极大的节省信息的存储空间,提高远距离信息管理的质量,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而企业正是看到了计算机技术巨大的潜力和完善的功能,从而纷纷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优势。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是以高效的服务器和完善的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信息高效处理、复杂图形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的发挥。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新和升级,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所以,企业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设备和平台的高端化,而应当结合日常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功能。正确的发展方式是,企业将相对高端的设备用于处理复杂的数据,保留原有的简单设备建立低端服务器,用于处理相对简单的数据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管理的成本。

2、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在企业管理技术的更新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实现信息一致化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具有极大的左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首先能够显著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此外,计算机技术还能在企业内部构建覆盖面广的信息网络,提高企业各部门之间管理信息的共享。信息在一个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是企业制定生产投资策略的主要依据,并且在企业建设规模、发展方针的调整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财富。采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

3、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功能的分析

3.1综合信息查询功能

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包含了各种信息查询工具和软件,例如powerbuilder。这一款软件主要应用于数据窗口中,具有反应快、图形直观、功能完善等优点。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款以用户为基础的交互性软件,具有强大的信息查询功能。它包含内部查询程序,可以将数据窗口作为中介,实现综合信息查询。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查询条件输入和查询结果输出。在这两种基础功能下,这一软件能够实现查询方式的自由组合,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的查询要求。

3.2动态查询功能

在多数情况下,用户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前并不明确查询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查询软件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调整,以此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软件中具有动态查询的功能。这一功能同样可以通过powerbuilder来实现。powerbuilder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创建新的数据窗口,并在创建窗口的过程中动态的构造语句。与此同时,在数据窗口创建的过程中,用户通过选项的方式将查询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中的处理器会将文字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并通过筛选查询条件得出最终的查询结果。

4、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4.1专业人才较少,素质相对较低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水平要求较高。在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必须引进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进行管理,并且要做好对人员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但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中缺乏具有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前期培养的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也逐渐无法满足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

4.2应用范围相对较小

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一项进步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全球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内得到了普及。但我国计算机的普及水平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上十分狭窄,通常局限在一些发达城市的大型企业中,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则仍然采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连计算机的普及都未完成,计算机数量稀缺,导致农村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4.3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起步上就已经相对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又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整体水平明显低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另外,由于我国计算机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内容上,进一步限制了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提高。从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上来看,我国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功能的发挥。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企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4erp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高

epr技术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整体性的管理理念,并针对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是现代化企业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当前,这种技术只在大型企业中获得了应用,中小型企业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限制,仍将企业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财务管理、生产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在信息管理工具上仍采用了小型的计算机软件,没有及时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质量,导致erp技术没有在企业的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5、当前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需求

企业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成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中,通常是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范围的延生,采用人力管理的方式来处理海量的数据显然无法满足要求。效率低下的信息管理将导致企业的管理信息更新滞后,使得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没有可靠的依据,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考虑到的是计算机平台的完善性和稳定性。只有高效稳定的网络平台才能有效的应对市场中快速变化的各种动态信息,从而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参考。最后,企业的基础管理制度执行有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企业的基础管理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人力资源的分配、生产过程的安排等。这些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若没有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将会造成财务信息更新的延迟,市场信息动态性失衡等问题,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阻碍。

6、应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现状的有效措施

6.1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在二十一世纪中,人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作为产业发生的第一生产力,人才在企业的信息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企业要想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水平,首要的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此,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来完成,并投入充足的资金、人力等,尽可能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此外,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联系,通过高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输送充足的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内部也应当加强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6.2扩大应用范围

企业应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等信息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创建信息网络,提高信息交互、处理和传输的效率,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直接沟通与合作。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质检部、财务部、销售部等多个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平台,由计算机直接完成信息的传输,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6.3强化技术研究

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企业应当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深度,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中的优惠措施,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上获取更多的资金和支持,为研究人员设立一定的创新奖项,从而激发研究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从自身的运作资金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研究人员应当加强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并到拥有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国家和企业中进行定期的学习与交流,为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企业应当加大对管理信息的筛选,对决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6.4推广使用erp信息管理系统

erp系统的使用能够将计算机技术有效的应用到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中,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企业要想扩大规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应用erp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中,管理方式的不断升级使得erp系统的应用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发达国家在erp软件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研制出了金蝶、用友等性能优越的erp软件。

7、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不能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进行照搬照抄,而是应当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关软件的研发等,找到适合我国企业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霍钰.浅探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其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2]李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现代企业管理探析[j].科技风,.

[3]付耀祖,甘文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

[4]马健伟.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电信业务管理创新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3.

[5]付耀祖,甘文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

[6]夏国英.浅谈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

计算机论文篇十七

摘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以推进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培养善于思维并不断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提出将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具体阐释了一个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课程内容、四种教学方法和三个效果评价环节,并探讨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一三四三”模式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想能够被人们用于管理日常生活,解决各领域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事物之中,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程度,同时,能够善于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的方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若干简单事物加以解决,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以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也能够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不是单指技术形态,而是针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数据种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大数据”的时代冲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被充分地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伴随相应数据的产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实质上就是计算,这就是计算思维的用武之地。

(二)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主观诉求

计算思维为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强调了创造知识而非简单使用信息,提高了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1]。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计算思维的思维方式,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准备。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于计算思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方法,为未来利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重点要进行的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述形式来进行现实问题的转化,而不是单一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2]。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焦点。设计一个融入计算思维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将计算思维各特征点多视角、宽领域、立体化地融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引入计算思维将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进行新的剪裁和增删。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从实例出发,紧紧围绕各学科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系列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3]。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熟悉和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抽象、约简、转化等方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世界的描述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计算机高级语言实现计算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动化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实情景描述,即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应用背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激发学生发现并描述问题的潜能[4]。二是概括问题,也就是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和抽象,提炼出要素并转化成信息世界的描述方式,培养学生抽象、约简和归纳的计算思维能力。三是处理过程,即运用基础知识对上一阶段中抽象到的问题进行求解,细化处理步骤,确定问题的处理模式。四是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对上述每个阶段中细化得到的处理过程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结构表示出来,设计一个包括主干课程和分级课程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基于计算思维确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以计算思维的引导、培养和锻炼为目标,从适应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总体上确定三个方面内容: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计算机实践课程。

1、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主要是针对思维方式和主观意识的培养训练,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高、存储量大和智能化强等优点,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在思维与认知方面进行等量转换,在现实中自觉运用这种转换思维的能力就是计算思维意识课程培养的目标[5]。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思维和理论来描述并界定人类的自然语言,同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人类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的课程内容。

2、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应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3、计算机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并体现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设计实验过程和步骤。设计基于关注点分离的层次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

1、双向互动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转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可灵活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并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及重构性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抽象、求解思路及方法的探讨中导出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思想及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法。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具有开放性,教师负责给出参考步骤和引导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3、反馈递进法。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递归的思想,把复杂的问题变为与原问题相似的简单问题,减少重复计算,学生利用并行处理和逆向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反馈给教师,师生双向沟通,进一步设计并确定求解问题的方案。

4、二维教学法。既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广度,又注重其深度。广度教学是指从自然、社会中的广义计算拓展到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并进行概念抽象。深度教学是指基于学生深度理解与思维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一步探讨思维本质和应用,进而强化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将广度教学与深度教学有效结合,从广度教学延展到深度教学,形成二维教学法。

(四)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

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包括三个环节,即评价、反馈和优化。

1、评价是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考核,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对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求解及系统设计中计算思维能力程度的考核,加大实践成绩权重,重点检测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的思维能力。

2、反馈是通过教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计算思维引导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行为,及时调控课程计划,才能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3、优化是在评价与反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而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遵循教学规律,合理确定优化教学的标准,开展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三四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提升教师认识与素质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工作、教学和生活中都在潜移默化地应用,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念提出来,并传授给学生[6]。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的讲解、案例的设计的实施最终都将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本轮改革中将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培训、自身学习、同行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认识、方法上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通过集思广益和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使学生的应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要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融入计算思维的要素,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意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进而形成问题求解能力。通过上机的实践教学,在讲练结合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实际应用出发,既要有通识知识,又要符合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另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内容的设置和案例的设计方面要有针对性,确保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递进式的知识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

很多高校过去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目标,但新的教学改革是在这个目标上更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实现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要融合。“计算思维”应体现出既能感知又能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式,科学融合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在课程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具有“计算思维”特征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体系贯穿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方法等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资料、购买东西等,但是学生只是会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而一些高级的搜索技巧几乎都不会。在学生的信息查询的教学中,要将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应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高级检索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融合,不仅是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10):12—15.

[2]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4):4—8.

[3]罗芳,杨长兴.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9):83—85,89.

[4]葛欣,席景科,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1):159—160.

[5]王文军,等.基于计算思维的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12):66—69.

[6]张蕾.面向计算思维的wpbl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100—105.

计算机论文篇十八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人机界面设计

8、模块处理概述

9、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6214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