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声乐教学的论文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11:33:25
专业声乐教学的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0-31 11:33:25     小编:琴心月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一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做到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那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

笔者认为,存在着几个“不符”。

1、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规模、录取标准、专业教学的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区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来进行声乐教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声乐教教师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声乐教学对象,“先天不足”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多数。

所以,重新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

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是一种普遍的现状。

声乐技能课,乐理、和声、钢琴和视唱练耳都只是围绕声乐专业主体的基本课程,缺乏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

即便是声乐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简单、盲目的模仿歌唱,这样的教学,肯定是缺乏创新意识的。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从演唱方法到声乐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

“重洋轻民”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许多声乐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唱大量的外国作品,而对歌曲的实际内涵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与演唱根本谈不上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不用说去很好地表现歌唱的技巧与能力了。

二、确立创新策略,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掷地有声

(一)确立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只有切实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社会,传播音乐文化艺术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1、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忽略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

学生就只能成为“发声机器”。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

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文化对自己的干扰和腐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

大众声乐文化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

同时,高雅音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是大众声乐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要求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认识这种文化现象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大众声乐文化具有“市场性与通俗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性与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载着社会的民俗民情、心理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认清这些,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帮助大众提高声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突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服务社会意识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一、提升文化素质。

音乐生在人校前,由于要通过专业考试,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找声乐老师上小课,培训、补习视唱练耳和第二专业的学习上,对文化的学习放松了。

而且,音乐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专业低,客观上造成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主观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的捷径,跨进大学的门槛。

所以说,文化素质差成了培养创新性音乐人才的一大障碍。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音乐人才的文化素质,开设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它课程,优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能唱几首歌,还应具有伴奏的能力、编曲的能力、指挥小型演唱会的能力等等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锻炼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一些声乐演唱活动,用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

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从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其它素质和能力比如:组织协作能力、交往活动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主体,一切新的观念、方法、措施都将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现出来。

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旧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

确立相对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声乐考试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为考评的标准,这样会使得多数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创设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作者:汤飞宇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二

摘要: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成效,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本文在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声乐;问题;运用价值;运用策略

从1956年至今,虽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仅仅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而且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专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特征。在新的时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提升民族声乐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助力作用,而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及其运用策略做出探索,则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会面临曲折,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声乐唱法呈现出逐渐西化并且传统韵味逐渐弱化的倾向。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面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做出全面、清晰的认知,并对这一瓶颈的突破策略做出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对西方进行盲目崇拜的问题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追求西方文化等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虽然很多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美声唱法做出借鉴,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相对于西方美声唱法而言具有不规范、不科学等缺陷,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学院派”逐渐出现,即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发声技巧进行教育,而忽略了对人物个性、歌曲风格的探索,因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走入了一个追求“技术至上”的时代,如在青歌赛中,虽然民族声乐选手所具有的技巧在不断提升、所表演的曲目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不同选手、不同曲目之间的风格却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缺陷。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美学强调美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闻”等美学思想,都认为不同的作品都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都可以对艺术做出不同的理解,只有如此,艺术才能够带给社会大众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虽然对西方乐理以及教学方法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在没有对传统文化做出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所出现的盲目崇拜倾向,也必然会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走入误区,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缺陷。为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找出教学问题,并在唱法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

1.2我国民间音乐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融入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可重复性的特征,即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建立在对西方乐理知识以及音乐演唱方法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也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以高校为主要的学习环境,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局限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在教师、学生都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欠缺接触机会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也自然难以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生感悟,这对教师与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理论与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师生与民间艺术的隔离,也导致了师生无法对民间艺术具有的风格做出体验,从而产生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方向和社会大众审美需求脱节的现象。显然,关起门来搞教学以及对“罐头式”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悲哀,也让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得不面临着传承困境。在此背景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被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逐渐遗忘,与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营养也难以助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机会,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民间学习采风等活动,促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解与体验,从而深化对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理解。在此要求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塑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学方向,通过强调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联,促使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根植于我国文化传统,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视“育才”而忽略“育人”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方向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仍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对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具备良好保障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却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如学生是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素养等,都关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材,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育才”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成为民族声乐领域中合格的艺术工匠乃至艺术家。为此,在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与其他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2民族声乐教学渗透茶文化的重要性与渗透策略

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还是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的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其渗透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其中,采茶戏、采茶歌、采茶舞以及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并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以采茶戏为例,采茶戏这种艺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大众生活当中,盛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赣南等地区。凭借丰富的艺术种类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采茶戏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不仅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与地方戏曲文化之间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采茶戏可以说是我国茶文化与我国戏曲文化相融合的灿烂文化。将采茶戏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促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这种发展特点对于彰显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采茶戏的发展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历代采茶戏艺人通过对不同戏种艺术特点的借鉴和创新,促使采茶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采茶戏做的发声、吐字、行腔等做出全面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我国采茶戏艺术的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化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当然,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采茶戏艺术的传承,因此,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为采茶戏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开创双赢局面,而对于采茶歌、采茶舞、茶艺表演等茶文化艺术形式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成长成材而言意义重大。我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文化、文人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在我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古代文人强调修身律己,这些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茶文化对茶人所应当具有的行为规范、思想追求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中仍旧具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中的茶事活动、饮茶习俗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完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茶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国婚礼习俗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茶文化在礼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茶道文化中涉及到的各个步骤,也都具有明确的礼仪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对于提升人才的礼仪素养以及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茶文化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我国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礼仪思想等进行挖掘,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做出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材奠定良好的基础。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渗透。如将茶文化中的采茶戏等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从而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促使民族声乐教学彰显出民族特色;另一类为间接渗透。如在对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茶德思想在育人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以及提升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角度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对这两种茶文化渗透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确保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取得最好的渗透成效并最大化的体现出相应价值。

3结语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渗透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也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我国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礼仪素养,从而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7):220.

[2]刘继鹏.民族声乐元素在茶艺表演中的创新融入[j].福建茶叶,2018(4):82.

[3]娄琳娜.民族声乐演唱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8):82.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千人一声”的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嗓音的必要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心理上和技术上两方面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并就如何划分声种,提高声音辨识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种;个性化;声音辨识度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目前很多综合类大学也都创办了艺术学院,当然都少不了声乐专业,而且相对其他专业的招生比例,也是其他艺术类之首。如此大规模的声乐学生,如何突出个性化的嗓音特点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现在“千人一声”的歌唱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的声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这种现状,帮助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嗓音,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声乐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嗓音的必要性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是以个别形式授课,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就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音乐天赋、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接受能力、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声音技巧的训练和作品类型、难度、风格、中外作品的比例都要因人而异,有选择、有计划的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沈湘教授特别强调声乐教学个性化的原则,因此他培养出了一大批富于个性嗓音的声乐人才,如迪里拜尔、范竞马、殷秀梅、梁宁等。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不同,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培养出不同的个性化嗓音。

二、如何培养个性化嗓音

首先从心理上,声乐教学中就是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质,我们刚接触学生他们的自然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我们就要在一个总的原则基础上,给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了解学生的嗓音特点,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品,及哪一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心理。心理因素对学习影响很大,有些学生仅仅从喜欢出发,但是喜欢的不一定适合他的嗓音特点,有人明明是宽的嗓音,由于喜欢花腔的歌曲,非得把自己的嗓子唱细了;也有的学生是小号嗓子,喜欢戏剧性的作品,硬把喉咙撑开了做成大号嗓子。那么老师就有必要帮他分析其中的利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嗓音,告诉学生不要盲目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模仿某一歌唱家,喜欢不一定就适合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唱自己本色的嗓音。比如我们的国粹京剧,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分的很精细,生旦净末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的角色,一个人不可能唱所有的角色,老一代艺术家的演出,我们一听就能够分辨出是谁唱的,他们都有自己声音特色。学习声乐也是一个道理,如果简单地随便模仿别人的东西去唱,可能是调儿对了,但是“味儿”不对。学习音乐到最后比的就是“味儿”,能把作品的“味儿”唱对了,你的个性也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心理在个性化培养中尤为关键。石倚洁目前在全世界的抒情男高音中位居前茅,世界著名歌剧院都请他去演歌剧,他放弃威尔第、普契尼的大歌剧,而是安安静静的唱适合自己的莫扎特、贝利尼、多尼采蒂的抒情歌剧,在剧中游刃有余的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充分的把握剧中的人物性格,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在世界歌剧舞台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还有德国的演唱家迪斯考和施瓦茨科普夫,他们绝大多数的时候在演唱自己擅长的艺术歌曲,他们被称为“艺术歌曲演唱家”。这些例子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客观认识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的作品。其次技术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考生之前学的时间长,嗓音条件也好,接受的能力可能就快一些,有些基础差的就慢一些,我们不能用高的标准要求基础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抓住好学生的优势,使其发挥自身的长处。差的学生抓住弱点,提高不足。有问题的找出解决的办法,没有问题的地方就不要特意去强调,沈湘教授说他曾经把一个学生的某一好的方面按自己喜好给改动了,后来又后悔了,改不回来了,因此说没有问题就不要硬找问题。技术上的偏差容易使学生失掉嗓音个性,所以老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嗓音特点,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不要按照自己的好恶打造学生的嗓音。如果一个老师的学生一张嘴唱,就知道是谁的学生,这不是一个高明的老师。沈湘老师特别强调,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喜好让学生替你唱,不要让学生为你的一套技术理论学说服务,用一种方法放在所有人身上,形成了教学上的流水线,教出了一批没有个性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千人一声”。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声种的划分

老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定位声音类型,学生刚刚入学,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下,给他们唱一些意大利的早期艺术歌曲,以及中国二、三十年代的艺术歌曲,这些在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在演唱这些曲目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到了高年级慢慢地发展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及演唱曲目。有的学生音色比较明亮、清脆,而且声音灵巧富有弹性,这样就适合演唱情感上轻快活泼的和带有花腔技巧的作品。比如《紫罗兰》、《你发火就爱生气》和《鞭打我吧》等曲目。音色柔美、清丽的嗓音适合演唱富于歌唱性的、流畅性的抒情歌曲。如《假如你爱我》、《游移的月亮》和《伯爵夫人谣唱曲》等。音色浑厚、结实有力的女中音适合演唱一些抒情的曲目《阿玛丽莉》、《尼娜》、《卡门》等。女声一般就这三种类型,学生当中戏剧女高音和女低音极少,男生有有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戏剧型的也少见。根据不同的嗓音,选择适合他们的曲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演唱特点逐渐确立起来。当然初学声乐者不能仅仅因为音色就限定了她的声种,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音域会有所变化,音色也会随着变化,过早的划定声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一个人的音色也初步决定了她的声音本质和特点,要在保持学生特有的音质去发展她的音域和音量,使学生的嗓音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力,根据她的天然音色去塑造她的声音特色,确定他们的声种。有不少人被误判了声种,仅仅因为唱不了高音就当成中音去训练。有一个朋友上大学的时候一直被老师当女中音教,后来工作以后,自己不断的琢磨,又去出国学习,现在变成了女高音而且还是花腔,反差实在是太大。而且声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明戈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男高音改唱男中音了。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的耳朵要保持高度灵敏,要能够分辨学生的潜在音质,不要盲目的下结论。同时老师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准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音域、音色很好的得到提升,才能在声种的划分中不至于走弯路,发现每个学生声音上的特质。

四、声音辨识度的个性化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声音的辨识度,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个性嗓音发挥得更好。什么是声音的辨识度?是指与众不同的声音,有别于其他人的嗓音特点,是指音色的不同。这似乎又有些狭隘,声音的辨识度还应该包括发音技巧、咬字吐字、艺术修养、二度创作的驾驭能力等综合因素,不仅仅是音色的与众不同。那么如何提高声音的辨识度呢?1.科学的发声方法。首先老师要有一个好的声音理念,支配你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哪个声音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不要给学生说一些抽象的比喻,要把唱歌变得简单易懂。声乐大师乔兰培尔蒂指出“你的读字和自然的呼吸组成你的声音”,这就是说读字与呼吸的结合就是声音,也就是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上说话咬字,不要人为地制造状态,那样出来的声音是不自然的,也就不利于个性声音的形成,每个人的说话声音是不同的,在说的基础上去歌唱,一定是自己的天然音色。而且我们在唱歌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脱离声带,声带是我们发声的音源,如果声带不工作也就没有声音的产生,何谈有个性的嗓音。气息和声带要很好的配合,在一个合理的尺度内,有控制的运用自身的.肌能,发挥每个人的生理肌能特点。有的学生故意把声音唱的厚重,喉咙开的过大,咬字不清晰等,这些都是人为地制造声音,脱离人体的自然状态,阻碍了个性化的嗓音发展。2.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文学底蕴、成长经历、教育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不同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歌曲的语言、旋律、风格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歌曲表达的内涵,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提高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完美的诠释歌曲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从而挖掘每个学生适应的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歌曲的个性化表达。3.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具有发挥个人艺术理解的充分空间,必然融入演唱者的个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个性是表演艺术的灵魂。声乐教育家赵梅伯指出:“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说个性是艺术家的本钱。好的歌曲是上乘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术是方法;修养是本质;而个性是原动力,所以缺乏个性的歌者是不能行之久远的。”当我们给学生布置新作品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而且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不要遏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如果偏离了作曲家的初衷,老师可以简单的提示,不可强制施加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独立思维,用自己的感悟去表现作品的内涵。声乐是通过人声的歌唱形式表达情感和音乐形象的艺术形式,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在正确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深厚的艺术修养指导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唱出自己的个性嗓音,纵观历史上的歌唱大师,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有特质的、有高超技术、有修养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孟天屹.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戏曲唱腔的思考[j].黄河之声,(15).

[2]陆宗武.民族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戏曲唱腔探究[j].歌海,(6).

[3]刘琳,王文清.戏曲声腔和声乐艺术之融合———浅谈戏曲声乐课程对戏曲唱腔的指导意义[j].人文天下,(4).

作者:杜立新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四

一、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1.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音乐语言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点已为世人所公认。音乐之所以可以为任何人群所接受,是由于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作为表达音乐惟一载体的声音(是乐音而非噪音),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这种声音不带有任何被强制的烙印。其次,正如我们在上面内容中已经阐述过的,作为从事二度音乐创作的指挥家、演奏家们,可以享有足够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演绎。而作为茶文化大千世界的唯一载体———沁人肺腑的茶香,不也同样具备这种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即可以超越时空、地域、民族、信仰,而为任何人所理解与接受的世界语言的特征吗?在当今世界上,千滋百味的茶香,丰富多彩的茶艺,风靡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欧美等世界各国。泡茶者们采用不同的茶具器皿,选取不同色香的茶叶,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传达着茶香真谛的信息。在赏茶、闻香、品茶、以及以茶会友、以茶交友的过程当中,茶艺师们无需,也实在是难以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的定义给出一个准确的界定。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品茶者们,同样也无需借助茶艺师任何语言上的翻译,都会自然而然地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并接受蕴藏在茶香的那种别有洞天的精神内涵。如上述,音乐和茶艺在信息传达和信息接受方式上的共同属性,使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两种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方法之间,存在着如此相似的关联之处。这种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将会使得学生们能够跨越表演技术层面上的障碍,在对现实世界和形象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变得更加容易一些,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意义所在。

1.2韵律内在的共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这种音乐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同样体现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流动是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状态下完成的。但这种流动绝非一种声音或者音响的枯燥无味,无休无止的持续。它是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表达情感的一系列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由于它的运动形态客观地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潜在地始终遵循、对应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从而使得我们在倾听音乐时,并没有感觉到它有任何无秩序的痕迹,而是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本能心灵深处的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则是在任何一种表演艺术中都潜意识地存在着的起承转合的作用。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原则,主要是通过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来体现的。而这一原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之中。众所周知,音乐的时间流动,只有在一个起承转合的周期完成之后,我们才可以在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世界中,得到一个完整的被升华了的形象塑造。由于茶艺也同样是依靠时间的周期运动特征,也必然伴随着这一表演过程的始终。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我们也同时漫步在超现实,自由翱翔的思维天地中,去回味茶道思想精髓,体验仙境琼阁,将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传达给我们的.丰富内涵,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特别是对于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的学习和理解,将会使得学习和理解同样是时间艺术的茶艺表演,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传达给我们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各种信息,从而也更加使我们易于超越有形的表演进而敲开无形的精神世界的大门。

1.3精神内层的共性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它是作曲家丰富感情的一个载体,然而我们却无法从音乐本身这个载体上,去真正知道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在欣赏茶艺表演时一样,我们也无法从那些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解上的主观性和多义性的存在,才赋予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以无限发挥的精神文化空间。因此茶艺程序的原创作,茶艺师表演的二度创作以及品茶者的三度创作,也如同音乐的欣赏过程一样,由于茶具、茶艺师、茶艺表演的过程以及品茶者的不同,特别是因时因地而异所造成的心情、领悟力、当时的环境、外部因素的刺激等,又会使得人们在品茗、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丰富内涵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受到诸多影响。基于音乐和茶艺的欣赏都是对于精神世界之求索的这一共同属性,所以,尽管每次的欣赏过程都是那样千姿百态,变幻神奇,但是,每当音乐的潺潺流动,茶艺师的举手投足,与我们的感受产生联想和共鸣时,我们都无疑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灵魂的洗、净化与升华。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需要借助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音乐欣赏则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有利于借助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帮助我们透过茶艺表演的层层薄纱,去真正领悟茶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之庐山真面目。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将音乐教育引进茶文化的教学之中,正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茶席设计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自然优美的动作,相宜的音乐、器具、整体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无不体现创作者、设计者、表演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与艺术造诣。为此,为了完成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与实施,我们按照听、学、用三步曲的学习原则,设计了下述包括中外音乐简介;中华民族乐器、外国乐器知识介绍;中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欣赏;中外著名音乐家介绍,以及基本乐理知识、音乐载体介绍等课程安排,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艺术魅力。

2.1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是音乐欣赏或鉴赏,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度创作。作为三度创作主体的音乐欣赏者们,正是这个过程,完成了一个由对声音的感知、认知到进入精神世界的领悟、升华的质的飞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乐器和声乐)当中,我们将选择各个时代,各个流派最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一些作品,来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外国音乐中对巴洛克时代,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以及中国音乐中对民歌、民族乐器、戏曲以及曲艺的介绍和欣赏。特别是中国音乐作品将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之重点内容,来进行欣赏和介绍,这将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易于产生在纯精神世界中音乐感召力与学生情感投射之间的互动,从而有助于提高、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即从茶艺表演的物质世界,进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教师不在学生欣赏作品之前,进行过多的理性知识的介入,以便可以使学生穿透音乐,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培养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作品衡量标准之外,还将努力使学生能够逐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人生阅历、感觉联想等融进音乐,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和生命律动的共振,从而最终进入体验音乐的境界。

2.2民歌学唱民歌学唱是使音乐欣赏课程最大程度地获得效果的手段之一。对音乐的理解也如同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呈螺旋状攀升状态的追求过程。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数量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民歌学唱则是进入这个过程起步阶段的捷径之一。民歌如同茶文化一样,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最接近生活,最易为人们所理解、接收。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须翻译,无须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的学习,会在我们的学生眼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特别是大量丰富的茶歌,更是我们打开茶文化宝库的门扉,理解茶文化的真谛不可多得的钥匙。借助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和这些歌词语言的提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会更易产生音乐感召和心灵呼应的对撞与共鸣,更易激活人们那原本充满丰富内涵的内心世界。

2.3音乐实践音乐教育三步曲的最后一步是“用”,即音乐实践。在前两步的听和唱的学习过程中,音乐给我们的感官以神奇莫测、千姿百态的刺激,当音乐与人们的情感发生共鸣,就会使人引发心理的愉悦。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希望学生能够在完成扮演三度创作的音乐鉴赏者的角色之后,再次攀登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音乐实践的阶梯。使学生突破原本局限在个人形象思维的狭小空间,将音乐与人融为一体,更全面完整地理解、诠释音乐整体,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带给新的音乐鉴赏者以新的感动。音乐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再学习的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学生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方可完成的精神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理解、诠释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了解了音乐和茶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渊源,音乐成为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音乐的结合可以使人的感官知觉得到全方位的体验,使眼能观其色,鼻能闻其香,口能品其味,耳能听其声,心能得其韵。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使音乐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使音乐和茶文化教学相得益彰。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五

声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与学生个人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培养策略有一定关联。

第一篇: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使得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愈来愈多,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声乐教学作为音乐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当前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导致很多学生专业素质较差,有的连基础的声乐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对当今社会音乐发展趋势的把握更无从谈起。

尽管高校音乐教育消耗了大量时间、资源和精力来培养声乐人才,最终却出现学生难以成才的尴尬现象。

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自身音乐素质的不足,在教授学生时便会时常出现自己会唱却不会教,或者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的读教案。

因此也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入门时期便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段,即使具备较高的声乐天分也很难发挥出来。

照此下去,又使得一大批音乐潜力股被埋没,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这也与“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相违背。

另外,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声乐基础知识也较为扎实,但在登台表演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在舞台上展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

这也是由于高校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学生参加的表演活动极为有限,自然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表演能力,学生学习声乐专业知识更多的也只是应用于自己玩乐。

为学生成功的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两种。

其中,专业声乐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较多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能与表演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而普通高校在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依据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学生的实际声乐学习情况不容易被及时了解反馈,从而使教学收效甚微,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声乐知识。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大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普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与审美能力,使得声乐表演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更多的`只是依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模仿,不能够深刻的认识了解到声乐的本质与灵魂,严重影响了未来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当前,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过多的强调声乐教学的表演价值,片面的追求“贪多贪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声乐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便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向上与所学内容产生偏差,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严重不足。

另外,传统的内容设置模式使得声乐教学形式多为理论教学,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声乐实践中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接受。

(三)声乐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仍较多的沿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方式落后,教学针对性也不强。

教学过程不能够结合学生声乐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够完善。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主动和创新意识。

高校在课程模式设置上对学科间关联性的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模式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

(四)声乐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但是声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其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状况。

而由于高校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声乐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导致其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高校在制定声乐教学与培养目标时,就应坚持专业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声乐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声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声乐教学实践,使声乐教学目标尽可能的符合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

(二)制定合适、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可以保证声乐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选择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特点的声乐教学内容,并提高相应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教授声乐课程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演唱与表演方法,还要深入了解到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与环境,全方位的把握作品信息,并将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增加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受力与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声乐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一些较为难懂的声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

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改革声乐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也是有效声乐教学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地知识传授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个别课”、“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进行声乐教学。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集体教学模式优势,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中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四)重视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多唱多练”才能够较好的掌握声乐教学中的演唱与表演技能,因此,高校在设置声乐教学课程时,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声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找到表演感觉。

另外,高校还应尽可能的提供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实践中去,并引导学生对经典歌曲进行创新与改编,激发其创作意识与创作灵感,进而提高自身综合音乐素养。

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声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六

(一)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音乐内涵

声乐作品的不同也会使得艺术作品呈现出的情感、风格、内涵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钢琴伴奏者必须以较强音乐涵养正确的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对音乐有较强的艺术洞察力。

对于声乐作品的把握除了旋律外,还应注重风格、音色等方面的控制,同时还应该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理念,从而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有更多的参考依据。

(二)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弹奏技巧

钢琴伴奏不同于一般的独奏形式,钢琴的触键、踏板以及整体的艺术处理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与独奏的共通点仅仅是一些钢琴的基本技巧。

(三)钢琴伴奏必须与演唱者高度契合

在不同的演唱阶段,音乐的表达也会不断的变化,在衔接的空档时可以利用钢琴伴奏进行填充,当然这对演奏者和伴奏着的默契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演出者和钢琴伴奏者不断的配合演练以提高默契程度,才能够呈现流畅的艺术作品。

二、强化伴奏教师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完成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前提,理论知识设计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作曲等众多内容,如果教师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表浅,那么就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化处理,同时也不能够完全理解艺术逻辑的发展关系和音乐艺术的潜在的音乐框架,在进行演奏时候也显得缺少情感,无法体现音乐蕴含的艺术价值。

所以必须让教师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够在伴奏中融于更多的艺术情感,也有助于教师正确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风格特征。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有完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才能够体现钢琴伴奏教学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终增强钢琴伴奏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以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在钢琴伴奏教学中需要呈现出的伴奏内容和风格种类较多,所以教师必须能够了解各种风格的伴奏特点,并且在教学中灵活的改变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经过实践验证后得出一套完善的教学理论,最终应用在教学当中,对教学做出正确的指导。

这是一个总结教学经验经过创新得出理论,然后再将理论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过程,而创新意识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所在,利用创新意识能够让教师更加主动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孙专单位: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七

一、影响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遗传因素也就是先天因素,这种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刻意培养,只要稍加锻炼就可以将这种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激发出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子承父业”的实例,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往往双亲从事某项职业,孩子会有这方面的天赋,表现力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双方从事与表演有关的行业,并有着很好的舞台表现力,孩子有很大的可能会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

(二)后天因素

除了先天影响之外,后天的培养也是影响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后天的因素包括孩子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于先天表现力不足的学生后天培养就成了他们表现力的决定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缺乏表现力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歌唱表现力的途径

(一)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表现力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首先加强他们的思想认识很重要。多数学生缺乏舞台表现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认识不足,忽略了表现力对于歌唱表演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意识往往决定着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对于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起着思想推动的作用。教师要首先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过程中表现力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专业歌唱艺术家的歌唱表演,并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

(二)在歌唱训练中注重感情培养

音乐是一门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创作者的情感深深的融入在歌曲之中,歌唱表演者只有透彻的理解这种情感,才可能在歌唱中将情感展现出来。因此在歌唱训练中要注重学生感情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只有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学生才会有丰富的情感。但学生往往因为生活阅历的关系对于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于一些歌曲中的情感无法体会到,这就要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来获得丰富的情感。增强个人情感的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读书。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书中体会人生百态和世间冷暖。

(三)为学生创造适宜表现的艺术氛围

多数学生在舞台上缺乏表现力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无法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在舞台上无法释放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和演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力需要特定的环境来展现,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适于表现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表现力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的方式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收获甚微,尤其是对于声乐这种表演性科目。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去,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可以将教学放到舞台上进行,舞台是一个很容易激发学生表现力的环境,舞台往往会激发人的表演欲望。

三、结语

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等都对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有着很好的帮助效果。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八

少数民族聚集地是民族声乐的发源之地,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肇始之地。慢慢的民族声乐在专业的院校里得以发展,以培养民族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人文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高校从传承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民族声乐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民族声乐基础,能够领会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具备民族声乐的演唱经验,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也应有较深地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讲解民族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仍然坚持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过于浅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这样以来,显然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声乐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的时候,应当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入化,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教学深入化。民族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普及上,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以及缺点,带学生练习最基本的发声练习曲,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进入到有难度的发声练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正确的发声,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的歌曲中。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只有掌握了民族声乐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领会与感受这门艺术。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民族声乐这门艺术,并且加强歌唱技巧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演奏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表演更具艺术化。

第二,教学实践化。民族声乐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声乐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少数民族聚集地,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在拜访民间艺术家、参观艺术博物馆或观看当地民族文化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扎根民族所在地,更加深入地领会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对民族声乐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第三,教学趣味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惰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教学趣味化是声乐教学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沟通中更加了解民族声乐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以实行小组课的形式,每一周要上两节课,这样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在一起能有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而且学生相互之间都能有很好的锻炼,无论对自己的演唱和对别人的优秀见解都能得到吸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会让学生吸收民族声乐更多的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民族声乐多样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教师不求上进,不能担当相应的教学责任,或者糊弄了事,就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教导学生。另外,教师在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传承与发扬。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声乐的重任,更加自觉地学习民族文化与声乐技巧,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将民族文化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做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九

歌剧就是以歌唱的方式来表达戏剧艺术。现代歌剧,其中融合了音乐、戏曲故事内容、文学、传统舞蹈、美妆技术、舞台布景等诸多元素,这些都包含着教学所需的内容。而这里我们所要叙述的就是歌剧表演训练对于声乐教学,其所具备的实践教义意义。

一、歌剧表演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如何应用歌剧表演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对于我们的声乐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首先中国的民族歌剧不仅丰富了高校的声乐教材,还为民族艺术的传承上进行了比较不错的自我宣传1。学生们通过欣赏和排练自己本土创作的民族歌剧,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歌唱曲目库,而且对陌生的歌剧表演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打消了以往的对歌剧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们进入大学的后经过四到五个学期的声乐技巧训练,进入到了一个由理论向实践大跨度的排练阶段,需要在很多方面有所调整,进而进行新一轮的学习、积累和消化。学生们在学习歌剧排练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内涵,人物思想,了解歌剧剧情人物的内心变化等,而在进行这些尝试中,也促进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在进行经典的民族演唱表演中,学生能够自行的完成相对应的任务,而在任务进行中,也会逐渐的自主学习好自身的声乐课程练习。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的完成自身的学习进程,从而保证在进行学习生活中,能够适应其社会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声乐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将歌剧表演融入到声乐教学中,这样也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剧中的人物属性背景,从而更能够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做就比较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演唱技艺进步2。此外,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进行角色人物塑造,那么在学习中也就能够行之有效的进行演技的提升。我们针对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在学生中挑选出有比较出众表演天赋的进行了一期表演,就其中细菌武器争夺一节进行了相应的排演。而在进行这一次排演中,我们就,蒲记药房的药库中,运送细菌武器的龟山因意图强暴小曼而被韩燕来打晕这一情节进行了歌剧排练。而经过这一场的排练,学生们都认识到了自身在真正表演中所要面临和克服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表演素质3。而且,歌剧表演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歌剧艺术本身综合性就比较高,不但包括演唱及戏剧表演,同时也包括台词、舞台形象以及形体表演等各方面要求。声乐传统教学方式中,通常采用的是“1对1”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会独唱,对于歌唱者的要求就是只要能够将自身旋律声部和伴奏顾及好也就可以。但是在歌剧表演中,因此在此之中加入了重唱和合唱,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卡农式的你追我赶,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复调式的矛盾对抗,所以演唱者在进行演唱过程中也必须要注重同时进行其他声部演唱4。从这一点来看,歌剧表演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多声听辨能力提升,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歌剧片段排演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让多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切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将歌剧表演中角色情感特色准确把握,在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构建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演唱水平有切实提高,这一点对于音乐学习人员具有重要价值。

二、歌剧表演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歌剧表演通过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兴趣来进行教学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然而在课堂一对多的教学中,学生们并不能够怎么行之有效的进行趣味性的爱好学习。这中间的主要因素就是,课堂更多的是强加学生的任务,这样的任务职教,也就造就了学生们不愿意主动学习的现象产生5。而歌剧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就造就了这么一个活动趣味性的环境,从而保证学生对于课堂上的趣味理解以及参与,从而改变以往的职教理念。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训练,也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在歌剧中存在很多跌宕起伏的剧情,同时也包括不同年代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各个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非常鲜明,再加上特定舞台效果和服饰,能够营造出宏达的气氛,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采用积极心态进行把握,提高学生关于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学习兴趣。首先我们能够理解的就是,在歌剧表演训练中,因为要完成一个场景中的剧情,那么就故事的趣味性来讲,和面对课本上以及老师直接讲解的一些东西来说,就有了根本上的差异性。其中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能够比较有效的理解居中的实质情感和表现中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了整体上的结构分化。而歌剧表演训练,就这些问题,就有了比较不错的解决效果,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排练中,我们就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学生在自我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对照原始资料进行空间上的表演对比,这样就能够更为直观的理解其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最佳方式就是表演训练

如何针对问题进行点对点的改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很难回答,学习知识在全面,都要在进行了实弹演习以后才能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所以声乐课程中,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表演的能力?那么通过考试卷子是不可能完全的分析出其中问题的。这个时候就只有通过表演才能分析出学生中所存在的真实问题。表演是歌剧艺术的主要呈现方式,同时在声乐表演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歌剧表演中,要克服的问题有很多,其中知识累积问题是最为基础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们对剧本的熟知程度,以及动作要领的理解程度,只有这些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尝试着去完成一个剧目或者一系列动作6。在进行歌剧表演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进行克服,才能够进行完整的表演,这个问题就是心里压力问题。在进行一系列的表演中,不同于往常的训练,因为会有观众存在,观众会给表演者产生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会导致在表演中出现比训练中更容易出现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在进行表演训练中,找到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全面掌握的系统知识,从而保证在进行有效的学习中,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有心理障碍的也可以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保证学生确实学到了表演艺术知识。这样一来,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问题,也就有了比较直观的督促作用7。

(三)注重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歌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但对相邻学科之间的交融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声乐体系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经典唱段,更是在高校声乐教材中普遍应用,也成为在音乐会上表演和参赛的一些民族演唱家的重要选择曲目。学生在对这些经典唱段进行学习过程中,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应的技艺,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关于歌剧风格的'掌握能力。但是如果想要将这些歌剧完美的演唱出来,不单单是依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学生自身的努力练习,这些方式在对歌剧人物形象的掌握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学生缺乏直接饰演剧中人物的机会,关于人物角色形象只能够通过相关的歌词和旋律进行掌握,这样也就为演唱和角色的合二为一增加了难度。在声乐教学中关于歌剧表演的融入,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对剧中个人物的背景、身份以及年龄等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关于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矛盾冲突也有整体了解,基于这些条件可以深刻全面的对人物的内心情感有全面了解,准确的找到人物演唱中所具有的声音色彩。在相关研究和体验基础上,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有感而发,逐渐学会用心唱歌,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艺。同时在对学生实施歌剧表演训练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对一些学生进行培养,针对剧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引导不同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准确掌握剧中人物的演唱技巧,从而为学生的演唱技艺的提供提供相应的基础条件。比如在学生阶段可以对年代不同、不同年龄以及性格不同的歌剧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学生在歌剧训练过程中自然而言的也就提高了其演唱技艺。

(四)合理调整和完善目前学校的教学计划

首先,针对研究成果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音乐舞蹈系音乐表演专业需求的该课程教学方案。歌剧排演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声乐主项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六学期教学,基于音乐舞蹈系音乐学专业(声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应用型”的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强调应用、一专多能、分类培养”为办学思路,培养具有现代高师理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音乐表演能力、编创能力、排导能力应用型音乐人才。其次,组建实践性教师团队,不断研究和更新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舞台实践模式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效果,同时,扩大我院与音乐舞蹈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率8。最后,拟将音乐舞蹈系学生音乐会(毕业音乐会)设定为音乐系学生艺术实践常规活动,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舞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高校声乐教育中,针对融入民族歌剧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就有其必要的专业要求。而声乐表演中,主要倾注的就是情感以及舞台的现场表现能力,而这些都不是能够通过什么有效的捷径就能完成的。歌剧表演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实施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情感及舞台现场表现能力,提高学生表演艺术效果。以上本文则关于歌剧表演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作了相关分析,以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应用。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

(一)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

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

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

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声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备受重视,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一、心理素质与演唱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发现,当前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素质做了深入研究。所谓的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大脑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知器官对一个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结合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包括主观机能以及客观现实。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往往具备更加积极的心理素质,例如,在专业声乐考试的考场当中,有些考生表现得潇洒大气,声音自然而有力,身体松弛,气息流动,声情并茂。但是也有一些考生在演唱过程中身体僵硬,声音颤抖十分明显,节奏混乱,甚至有部分考生对于自己的气息都无法很好掌控,更有甚者,在考试过程当中忘记歌词,这必然会影响考生的实际考试成绩。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就是考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其实每一位演唱者在舞台上都会感觉紧张,紧张的情绪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度的紧张情绪,它反而能够促使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促使演唱者超水平发挥;另一种则是过度的紧张,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结合我国当前的声乐专业教学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重点对于一些歌唱技巧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明明具备较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也具备一名优秀歌唱者基本的技能和素质,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却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所以在歌唱表演当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影响声乐表演的心理要素

(一)个人情绪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人的情绪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如果其心理反应是更加积极的,那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边的事物。反之,如果个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其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就会感到悲痛、烦躁、愤怒以及厌恶。如果歌唱者心情欢乐,加上科学的表演技巧,那么他(她)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演出。相反,如果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产生对舞台、对观众的恐惧感,那么,就算具备再高的演唱技巧,也无法发挥出来。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首作品都能够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得个人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信心。但是仅仅只有音乐作品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会随时发生,歌唱者也无法排除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紧张情绪。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下,表演者虽然对某些歌曲十分熟悉,但是无法在舞台上发挥真实水平,从而使观众无法走进歌唱者的音乐世界。

(二)性格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人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一场音乐会中,有的演唱者上台之后身体放松、气息流畅、大胆且收放自如,而有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面临复杂的舞台环境以及观众,使得他们出现怯场、畏惧的心理。但是不同性格的演唱者出现这种情况后,其表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性格相对外向的,他们对于自身非常有自信,在舞台上很容易与观众互动,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表现得游刃有余;性格相对内向的,个人的主观思维太过僵硬,导致他们在上台表演时很难与观众进行互动,所取得的实际演唱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三)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对歌唱者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表演者在唱歌过程中,大脑会将理想的唱歌状态转化成为一个表象,并且逐步形成心理暗示,这就促使歌唱者努力对自己的发音器官进行调节,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远远不够,因为面对复杂的舞台情况,很多歌唱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会打乱歌唱者的节奏,影响歌唱者的个人意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歌唱者心理素质不佳,那么最终其表演无法达到既定效果,这对于演唱者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发声,还需要培养个人潜意识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演唱者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培养自信心。对于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应当是整个声乐教学当中的重点。因为声乐教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歌唱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对声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对音乐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一般来说,歌唱者具备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在表演的时候产生更加积极的心理反应,效果也就更加良好。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也对自己的声音比较自信,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当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发声不对、无法控制气息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个人的自信心也就会逐步遭受打击,读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声越来越不自信。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重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方面比其他非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他们自身所认为的毛病和不足,在一些非专业的学生看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忽略了这些不足,那么学生在后续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应当调整好心态,要理智去看待这些问题,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这样一来,对于声乐的学习,也就会慢慢自信起来,将自己的毛病和错误一一改正,从而逐步融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将来在舞台上表演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二)选择合适的歌曲。每一位歌唱者的声音都会有所不同,歌唱者的技巧水平也有所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有一些歌唱者其声音高亢而明亮,或者圆润而甜美,所以像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就应当选择一些民歌来进行演唱,这样的嗓音十分适合演唱民歌,通过演唱这些歌曲,他们会对于自己的声音越来越自信,也会对于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坚定。还有一些歌唱者,嗓音特点是深沉宽广,所以就应当以美声唱法为主。每一位不同嗓音的歌唱者,都有适合自己的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而且能够搜集相应的歌曲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更加清晰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整个歌词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更加良好。

(三)提高演唱技巧。要尝试进一步提升演唱技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艺高人胆大”,也就是说,只有技术过硬,人才会更加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一位歌唱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们在音乐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和心血,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发声习惯,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为了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这些歌唱者从来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只有这样,自身的整体水平才能够提高。而伴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他们自然能够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歌曲,能够有信心将自己最完美的歌声传达给观众。胸有成竹的歌唱者在舞台上才能够表现得更加自然,而且游刃有余,演唱技巧的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自己所走的道路。

(四)多参加实践。经常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歌唱者获取更多的演唱经验,让他们看到诸多不同的现场情况,这样一来,舞台经验丰富了,也就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了,这对于歌唱者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歌唱者只有多次的实践,才能够清楚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不足进行改善才能够进一步走向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歌唱者,如果没有舞台,那么就永远不会成长,而歌唱者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舞台、通过舞台演出来获取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

四、结语

声乐演唱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声乐演唱的效果,作为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清楚认知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重要作用,在日常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一、作品分析

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是描写当少女得知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有了回应之后的惊讶之情。没有前奏,面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惊喜,甚至来不及思考,是最真实的第一反应。这首歌曲是c小调。第一部分没有前奏,像说话一样的旋律仿佛主人翁急切地想要表达她的惊讶,不明白也不敢想象,梦中心爱的人同样倾心于她。“f”的力度,以弱音起,更加强调了重音。配合重音上的歌词“kann’s”“hat”,它以字母“k”和“h”开头,都是喷口音,而原音“a”是开口音,语音上来讲是往外放的单词。舒曼在此使用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好地突出了惊讶的语气。钢琴伴奏四分音符的柱形和弦以跳音形式出现,加上休止符,短暂而急促,这种节奏像极了因为紧张激动而上下起伏的呼吸和砰砰的心跳声,表现少女激动的心情。17小节起,标注为“稍慢”,强弱也变成了“p”,从谱面上看,主旋律的节奏变化不大,钢琴伴奏部分虽然还是柱形和弦,但是节奏发生了变化,17-35小节由短暂的跳音变成了多连线的附点八分音符。这表示歌曲进入了第二部分,依然保持难以置信的情绪,开始回忆他对自己说过的话,一切如同美梦一般。描述性的语气,但是带有一丝丝甜蜜。最后第一部分的动机再次出现,一段间奏之后,又一次重复出现,巧妙地表现不明白不理解的情绪一直萦绕心头。

二、演唱版本比较

女主人翁知道了自己心爱的人原来喜欢的是自己,三位歌唱家唱得充满了激情,极富生命力,表现了欣喜若狂,难以置信,心跳加速的情绪。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是德国二十世纪后半页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音色纯净婉转,声音的控制能力极强,尤其擅长对德奥艺术歌曲的表现。她在演唱第一部分时,用很轻声的跳音演唱,配合钢琴伴奏的和旋,表现了疑惑不解的情绪。第二部分,前两句几乎是念出的歌词。从26到35小节,她做了渐强的处理,速度稍稍渐快了一些,情绪也逐渐激动,似乎是仍然难以相信自己已经实现的梦。37-41小节这句歌词大意是“啊!就让我死在梦里”一个音对应的'歌词是一个语气词“o”,她演唱这个音时吐了很多气,故意用微微抖动的声音演唱。40-41小节有一个纯四度的下行,她使用了滑音,这些处理都体现了害羞、难为情和欣喜的情绪,其实不是真的想要死,而是想要再次在梦中见到他。54小节至最后,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用音量偏弱的相对平静的语气表现前句。有些像自言自语、含糊不清的喃喃低语,一段钢琴伴奏之后,同样的歌词,音区却整体提高,强调了这种情绪,最后一个音自由延长,体现对那个美梦的无限向往。伊丽莎白舒曼伊丽莎白舒曼版本时期处于单声道时期,而她纤细明亮的音色在这种录音环境下是比较吃亏的。第二部分的演唱做了稍稍不同的处理,前一两句为了突出说话的语气,有的音她甚至没有唱那个音,而是直接用说话说出来。而在这一部分的末尾处,她的情绪提前进入了下一部分,在这一句还没有结束时,演唱到最后一个音使用跳音,本来抒情的情绪,提前转换成了惊讶。紧接着53小节这一句开始之前,谱例伊丽莎白舒曼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吸气,见谱例:好像吃惊的时候发出来的声音,正好呼应了这一段的情节,还是无法相信心上人喜欢的人居然是自己。

杰西诺曼杰西诺曼音色浑厚宽阔、气息控制力很强,21-25小节这一句其实是引用了男主人翁说的话“我永远属于你”,演唱时故意压低了声音,用很粗的声音演唱,似乎在调皮地故意模仿他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随后再转换成自己的角色。29-37小节,重复着“绝对没有这种事”这句歌词,但杰西诺曼在演唱时,第二句强调的语气更重,再次表示难以置信。虽然嘴里唱着“就让我在梦里死去,就让我在他怀里死去”,但其实心里却是高兴的甜蜜的。再现部分的表现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间奏之后的这一段,她放慢了速度轻声的演唱,深深的疑问在她心头萦绕。以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为例,通过对三位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声乐艺术家的录音版本进行仔细分析与比较,不但可以一定程度地学习她们的演唱技巧发声方法,更主要是借鉴她们处理作品的方式,学习其技术、步骤和能力,并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概念和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黄琳华.古典之门音乐丛书―舒曼[].东方出版社,.

[2]莫尼卡施蒂克曼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克拉拉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五

(一)深刻理解音乐和语言的内在关系

声乐是指由人发出的含有语言的音乐,在歌曲演奏中语言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声乐的基础,而音乐是声乐演奏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是声乐语言的关键部分。有关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在我国古典论著里就有介绍,历朝历代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些着重于语言,有的偏向于音乐。沈括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明确介绍了语言和音乐的辨证关系,阐述了演唱者在表演时必须寻求到语言和音乐的平衡,并将它们紧密的结合。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演奏时会经常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只注重语言表达而过分咬字,忽略了对音乐旋律的体现,这种情况会让人们感觉是在说歌,缺乏优美的旋律情感。其二,过分强调音乐旋律,忽略了对语言的表达,这样会形成吐字不清的情况,让听众听不懂歌词。这两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语言和音乐结合的重要性,若一味的强调语言咬字,忽视音乐旋律的运用,就成了有词无声的笑柄,失去了唱歌的目的和意义。相反的,若忽视语言咬字,只追求对音乐旋律的完美应用,将会使欣赏者听不懂辞意,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淮海学院音乐专业的表演课上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欣赏学生的歌唱表演时,只听到了音乐的旋律声,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听不出任何涵义。另外一些学生在表演时,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来背课文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欣赏者的反感情绪。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音乐是本质,语言是基础。歌唱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歌唱时合理应用声乐语言,努力做到音乐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在音乐中体现着语言、在语言中夹杂着音乐。

(二)合理应用声乐语言来达到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演唱的高级境界,它既是听众对演奏的审美要求,又是理论界对声乐发展的总结和表述。但是,演唱者即使知道了“字正腔圆”的整体意义,也不可能都能达到理想的标准,想要完美的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更多的训练。字正和腔圆拥有着两种不同的涵义,他们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语言的追求目标。演奏者在演唱中必须产生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具体是指腔体在呼吸的支持下进行调整,再产生进胸腔、头腔和口腔的共鸣,以此发出立体化声音,达到腔圆的效果。而字正就是指把语言咬字做到位,在歌唱中把歌词唱清、唱准。声乐就是指声音、音乐和语言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歌唱中把语言唱到位,首先就要掌握好汉字的发音和结构。

二、声乐教学中声乐语言的运用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是具体和实践的'结合。声乐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按照科学的规律训练,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高级境界。一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声乐语言的正确掌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规律。当音乐专业的学生遇到全新的、不熟悉的声乐作品时,老师应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去训练。

(一)朗诵歌词,理解词意

朗诵歌词,一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唱歌表演时能更好的表现歌曲内涵和自身情感。其二是让学生的气息自控力得到加强,气息的合理调节、正确运用是声乐表演的关键,对学生气息的强化训练还可以让气与声得到完美的统一;其三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全面的朗诵歌词,来提高学生对歌词中咬字和发音的准确度。来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二)指引着学生带着韵进行高音朗诵

带着韵高音朗诵是指,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要把握住词的正确韵脚,让韵脚的发声得到加强。在歌唱表演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方面,而对于歌词的归韵和收音确是语言表现中至关重要的技巧,这样可以使演奏中的语势得到强化。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字正腔圆都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作品中的每个词都有它特别的韵脚。对于声乐作品而言,体现词中长音的最精彩部分就是母音,因此,学生应熟练掌握歌词中的字韵,牢记归韵的特点。从而演奏出更好的声乐作品。

(三)引导学生跟着旋律朗诵歌词

构成汉语语言的三要素是专用调、声母和韵母,而构成旋律的要素则是节奏和音高。旋律来源于语言音调。所以,唱歌音调和语言音调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吟诵音调受语言音调感染着,而歌唱音调又受吟诵音调感染着。语言的出现早于旋律,是含有节奏的语音,是最早的自然歌唱。它的旋律和歌唱音调较为接近,因此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掌握好语言音调和旋律之间的相似点,有韵律对歌词进行大声朗诵,可以解决演奏中的发音不清问题。这是因为影响着旋律的是吟诵音调,在声乐的练习中越是大声朗诵,越能发出标准的发音,因此学生练习的越认真越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和语言的本质关系,使其全面了解声乐语言并能科学的运用声乐演奏中它。

作者:胡俊贤单位: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六

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就更没有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歌唱的艺术,是最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也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来传达人间的“喜、怒、哀、乐”。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中声音与情感并重。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地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丽的曲子。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情”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灵魂,是歌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声乐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重点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为基本前提的。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对于优化声乐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注意技术训练、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激发情感、交流情感,通过情感的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因此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我们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但以技术为重的同时还要兼顾情感。而对于以歌唱为专业的演唱者来说,情感和技术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音乐感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歌唱者和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唱歌都用“用心在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的,这样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声乐教学内容是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而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但其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因为歌唱者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所以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使歌唱者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声乐的整体教学针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呼应的声乐教学也是一个对歌唱者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抒发感情的艺术,是无止境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感情,利用声乐上的技能、技巧而获得的,因此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必须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声与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要做到“声情并茂”,这也是演唱的灵魂,只有饱含情感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打动人心。情感教学的实施是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的情感和音乐作品的情感做诱导,唤起歌唱者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从而让欣赏者都能因为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大多数人们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体现着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和追求。那么演唱者如何才能将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将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表演之中,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对声音、作品、内容和表演形式等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使演唱富有生命力,表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人文素养;情感表现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用人声的歌唱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类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艺术化的嗓音来发挥音乐性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审美创造活动。声乐艺术建立在演唱者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技能的训练,使嗓音达到一定的艺术表演标准,并通过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审美规范,达到表现作品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见,声乐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的表现,它的生命还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这里,“人文”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等科目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人长期实践和训练所形成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

因此,人文素养是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学识、气质、修养等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它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将音符和文字符号演变成声音的过程,而一定是歌唱者自身思想情感与人生体验的外化,更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等人文素养的综合。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多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去挖掘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意境、音乐主题、语言韵律、风格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于演唱中,才能将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呈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赋予音乐真正的生命力,表达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人文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歌声、音乐和文学语言三者的结合体,这其中,演唱者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往往决定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和表达,如若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文化底蕴欠缺,那么在演唱中他对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在对作品演绎中的情感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理解作品

声乐作品的内在表现是词曲作者的写作宗旨,而最终所要实现的是欣赏者从演唱中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内涵,以及创作者意图通过作品向欣赏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必然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优秀的声乐作品大都体现着极强的文学性特征。要演唱好声乐作品,演唱者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境界,表达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

而在此方面,演唱者的人文素养越高,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完整和准确,在演唱时也会更加细腻。反之,如果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仅凭自我感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只会使作品的处理变得随意和虚浮,演唱出来的音乐也只是缺乏理性把握的情感宣泄,更有甚者,则会完全违背作品的内在逻辑,与作品真正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背道而驰。

(二)把握风格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某种特点,包括作品的历史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风格、音乐创作风格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声乐作品的风格是从作品本身的个性特点出发的,在对风格的表现上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又要适应欣赏者的听觉需求,既要与歌唱者的主观表现相吻合,又要联系到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没有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即使有再高的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然而,演唱者对于声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往往受到其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思想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必然要求演唱者应当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能够清晰地了解音乐风格的差异和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领悟以准确地把握住作品风格,从而演泽出作品的独特风貌和神韵。

(三)创造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和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会浓缩着作者的一些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深处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使自身情感受到触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产生出表达情感的强烈欲望,进而唤起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一情感创造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情境,获得感受,表达情感。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绪,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对于作品的情感创造。

二、提高声乐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声乐演唱技术技巧之外,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声乐演唱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加深人文修养,才能更好地诠释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出内心歌唱的热情,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完整以至完美的音乐形象。

(一)在知识的熏陶中丰富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所要表现的最本质的属性即是文化,音乐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表现着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样肩负着表现人类文化特性的任务。声乐作品对于文化意蕴的表现范围涉及文学、历史、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多个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领域,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首先应当找准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创设音乐知识的文化氛围,建立起文化意蕴演绎的环境,在知识的熏陶中自觉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演唱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家传记与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多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演唱作品在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内涵方面的正确认知和了解,以帮助其在演唱中更好地去诠释和演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二)在生活和演唱的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生活的实践和阅历可以增强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情感表达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样的歌曲,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去演唱,其韵味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会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到作品当中,其唱出的歌曲才更加富有灵魂,才能更加打动人心。生活的体验丰富多样,包括生活阅历、文化活动、学习经历、社会交往等等,丰富的生活实践可以将人的思维带入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之中,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素养。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实践更是提高演唱者人文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在对音乐形象的演绎中用心去感悟,穿透音乐的表象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而去领略音乐的文化意蕴,在对音乐情感与音乐美感的体验中,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音乐文化的内涵,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

情感活动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声乐表演一方面是声音与语言的艺术,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演唱的情感来自于声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于演唱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态度”和“体验”的基础之上,情感产生的浓厚与淡薄,反映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即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演唱的专业技巧在不断得以突破,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达到一定的演唱技术水平似乎变得比较简单。然而,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们却更加关注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引导和表现,能激发演唱者心中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真情,增强对于音乐的表达兴趣,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审美素养,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而这能够传递情感的声音只有在歌唱者自身动情的前提之下,才能情牵动着声,传递出情,最终达到声情交融的动人效果。当演唱者具有了广博的人文素养基础,才能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到每一个音符之中,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才能真正把作品唱活、唱好。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从声乐艺术的产生根源还是从声乐演唱的实践来看,都需要人文素养的积淀。人文素养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就越高,声乐表演的世界就越宽广。因此,一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情感,丰富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地触摸到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忠.《歌唱的灵魂——情感体验》.赤峰学院学报,(06).

[2]邹文丽.《声乐艺术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影剧月报,(05).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7351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