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17:34:02
精选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0-31 17:34:02     小编:ZS文王

谢礼是一种以表示感谢之情和回报对方友好举动为目的的礼品。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案例或实例,使总结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一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

3、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政治;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明惠.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6(16)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三

通过认真学习过道德模范事迹之后,我的“榜样”词典里又多了一些像刘国红、李远红、李泽英、白凯、颜昌峰、万权红等36名这样闪光的名字!从而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腾。我十分感动于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感动于他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感动于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标兵。

通过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模范的事迹告诉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干劲。刘国红是贵阳市公交出租汽车公司四车队三班班长,一名的普通的士司机。多次在营运中做好事、见义勇为。李远红带着许士强改嫁,和现任丈夫蔡德全开始共同抚养幼女,照顾瘫痪前夫,演绎了一段感人的真情故事。“保姆妈妈”李泽英带着卓遵琴抛下的卓欣和卓欢(双胞胎弃婴),艰辛地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如今卓欣和卓欢慢慢长大了。现在,她带着姐妹俩和自己的孩子,用汗水和劳累兑现自己的承诺。__是一名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村民。他平常就乐意帮助和关心别人,他始终认为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是人间正气。近六年以来,___先后抓获抢窃手机、项链、耳环的犯罪分子就达9起。他总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精神去和一切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感人故事等等。

在工作中很多细节不容忽视,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业务精湛,兢兢业业,他参加工作后,在基层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学习老同志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受到大家一致赞扬。他们除正常工作时间外,常常中午不休息,夜晚加班,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他终于病倒了,在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怀鼓励下,最终转危为安,完全康复,创造了生命奇迹。

坚守忠诚是一种习惯,是忘我的投入,是创新的前奏,是一种道德信念,他们对待工作一直是坚守忠诚的态度,他的工作环境艰苦,办公条件差,生活清贫、枯燥、寂寞但这些都没有让他退怯。他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都坚持学习水文业务知识和专业理论,记录大量的读书笔记。长期的勤奋学习、刻苦练兵,他做出了自己的成绩,曾两次在全国大赛上大显身手。他勤奋敬业,不懈追求,平凡的岗位见证了水文工作者的奉献和忠诚。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然而张宗良的事迹告诉我们,一辈子做好事再难,他也要做!张宗良多少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回保才,回保才老人是一名受过伤的残疾军人,在解放战争中失去了左臂。张宗良从小就崇拜英雄,崇拜那些在战争时期扛过枪、立过功的抗战英雄。了解到回保才不幸的经历,他真正的走进了他的家,冬季为回保才老人买煤取暖,夏季为老人做足防暑防雨工作,每次去老人住的地方他都要把所有生活垃圾都清理干净,每一个节日都提前为老人准备好过节的东西,数年如一日,成了老人家里的义务维修工和服务员。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经历这次精神教育和学习后,像是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明确了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四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

3、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五

2020年,学校党支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领学校教育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学校的“提升素质,优质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进一步深化学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重在规范实效,创建党建特色品牌,努力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排头兵。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努力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开展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抓好全体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2、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支部班子建设,严格入党的各项程序,培养优秀青年走上管理岗位。

3、深入开展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支部党建工作活力。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提升党员服务事业的责任和能力。

4、加强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加强党风党纪和廉政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提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质量,推动党员队伍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5、落实责任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积极创建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6、加强领导,做好群团等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服务党员、服务教工、服务学生。

(一)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努力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养。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工作部署上来,用党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开展学习型党支部创建活动。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员集体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时事政治、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理论、优秀党员教师先进事迹的学习,记学习笔记、写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谈感想收获。党员教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6个半天),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全年上党课不少于2次。不断丰富党员的学习内容,鼓励和支持各党小组开展多样、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抓好全体教职工的学习。坚持每周一下午集中学习,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围绕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教师的素质、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规范教育,树立为人师表、爱生敬业的师德形象。

(二)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健全支委班子的学习制度,加强对支委分工的责任制考核。真正在党组织中和学校工作中树立榜样,努力提高党务工作水平,确保党建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加强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对入党申请人及时安排培养人加强引导和培养,培养联系人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与其交心谈心,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水平。

3、规范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坚持“按照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加强在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吸收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不断壮大党员队伍。

4、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教育发展实际和领导班子长远建设的需要,党支部支持学校行政按规定程序及时补充和调整学校校级、中层后备干部,并分配承担一定的学校管理工作,为后备干部搭建学习、锻炼平台。

(三)深入开展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支部党建工作活力。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学校党支部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让党员同志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时时处处都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2、扎实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办学目标,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反思、演讲、座谈、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和认真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营造为人师表、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积极做好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

3、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工作。继续开展党员教师走访学生家庭、走访社区等活动,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对家访过程中发行的情况要及时

报告

和处理,特别是要帮助困难学生家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提升党员服务事业的能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教学比武活动,党员教师做好榜样,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党员要争当教育教学能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立足岗位多做贡献。

5、扎实开展建党99周年庆祝活动。围绕纪念建党99周年,利用主题党日和主题教育“四项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评比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学习之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先锋充电站活动,慰问老党员等,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引导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上来,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四)加强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

1、加强党员队伍的廉政警示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廉政建设专题教育,做好节日前廉洁提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带动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开展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开好组织生活会,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会前做好谈心谈话活动,征求学生、家长、教职工对党组织及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力度,促进党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继续向好转变。

3、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要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法制教育和宗旨教育,筑牢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防线。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积极解决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对有困难的教职工、学生要给予更多关爱。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工作,严肃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强化民主监督,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廉洁高效的教育新形象。

4、加强党务公开工作。完善并落实党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发挥学校党支部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切实保障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按规定及时公示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关心的事项,经常性地征求和听取党内外教师的意见,为党内监督和学校民主管理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五)落实责任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1、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支部副书记和支委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各负其责,强化督促检查。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

2、健全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明确学校党支部抓党建工作的具体责任,增强学校党支部抓党建工作意识,健全学校领导班子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述职和考评制度。要把党的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议程,深化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做好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和党员参加“远教终端站点”学习教育工作。把一年一度的常规工作当作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自我学习、改进的重要契机。积极创建党建工作特色,强化服务党员、服务教工、服务学生的意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4、继续发挥学习强国和芜湖爱党建平台的作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继续保持在教育系统名列前茅。对学习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党小组或支部会进行交流,适时开展评比和表彰活动。

(六)加强领导,做好群团等工作。

1、继续抓好少先队工作。少先队是共产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前哨阵地。我们将继续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尽责奉献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突出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尤其在少先队组织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组织经验交流和外出学习参观。不断加强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品质,积极引领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2、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发挥党建带关建的优势,发扬一批优秀老党员爱党爱国爱教育事业的优良作风,选配有较强办事能力、有良好服务精神、工作认真负责、年富力强的同志进学校的关工委班子,扎扎实实的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细做实。

3、继续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作用,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制度,维护教职工的基本权利,建立“送温暖”长效机制,摸清贫困党员以及教师的家庭情况和具体的生活困难,力所能及地进行慰问和解决。继续做好妇女工作,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节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认真做好退休老教师工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尽力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规划初具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品位,使其更美化更优化。加强与派出所、社区及校园周边等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积极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等作用,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5、加强党建工作的宣传。实事求是的宣传党建工作成绩,加大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新突破,在宣传的手段和形式上有新举措,让支部的党建信息快速及时得到交流,典型经验及时得到推介,优秀党员教师先进事迹及时得到推广。

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党支部将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进一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狠抓党建工作的落实,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六

电气自动化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工科专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控制、电气测量、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

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电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是强电和弱电、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专业学科。

主干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测量、电力拖动与控制等。

就业方向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电气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与改造及教学工作。

a)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给定信号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如图1-1所示。

图中,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为物理装置,而给定值和被控量均为一定形式的物理量。

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构成。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则是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任务。

给定值

控制装置

受控对象

被控量

图1-1自动控制示意图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控制方式

1.开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开环控制。

开环控制的特点是系统结构和控制过程很简单,但抗扰能力差、控制精度不高,故一般只能用于对控制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

2.闭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这种控制称为闭环控制,相应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又被称为反馈控制或按偏差控制。

闭环控制系统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的偏差来实现控制作用的,故这种控制常称为按偏差控制,或称反馈控制。

此类系统包括了两种传输信号的通道:由给定值至被控量的通道称为前向通道;由被控量至系统输入端的通道称为反馈通道。

闭环系统能减小或消除作用,但若设计调试不当,易产生震荡设置不能正常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中所讨论的系统主要是闭环控制系统。

3.复合控制

反馈控制是在外部的作用下,系统的被控量发生变化后才做出相应调节和控制的,在受控对象具有较大时滞的情况下,其控制作用难以及时影响被控量,进而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控制。

前馈补偿控制,则在测量出外部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与外部作用相反的控制量,该控制量与相应的外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被控量基本不受影响,即在偏差产生之前就进行了防止偏差产生的控制。

在这种控制方式中,由于被控量对控制过程不产生影响,故它也属于开环控制。

前馈补偿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就构成了复合控制。

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按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和按扰动前馈补偿控制的复合控制,如图:

控制器

前馈控制

检测元件

受控对象

给定值被控量

(a)按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

前馈控制

受控对象

检测元件

控制器

扰动

给定值

被控量

(b)按扰动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由线性微分方程或线性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系统;由非线性方程所描述的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七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

引言:

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

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

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八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为进一步促进基层治理方式转变,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关于印发关于推行积分制管理

创新

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银党农办发〔2019〕2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正向激励,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调动群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实践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探索破解村民主体缺位、村级组织号召力趋弱、农村基层治理缺抓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的新路径,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自治、德治、法治”乡村治理工作格局。

扶持一批积分制管理示范村,引导社会全面参与、农民自治管理,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全覆盖。

——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提高乡村依法依规治理、服务群众、引导自治等能力,使乡村治理回应群众诉求更灵敏、提供服务管理更完善、开展群众工作更扎实、维护和谐更有力。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鼓励农民参加人居环境治理“赚”积分,“兑”出乡村环境新面貌。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

——群众参与活力有效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积分制管理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作用充分发挥,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安定有序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成为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一)资金安排

安排资金50万元,在各村积极申报的基础上,遴选出推行积分制管理成效明显的10个村予以奖补。

(二)申报条件

1.基础条件完善。按照“面积适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原则,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区域合理选址,能够容纳生活用品、衣服、文具、粮油等物品。

2.管理体制健全。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把推行积分制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具有完善的积分申报、评定、结果运用等管理制度。

3.积分设置合理。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设置动态管理、可操作性强的积分体系。

4.群众发动充分。引导群众参与积分制管理全过程,让村民成为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村民积分兑换人数占本村总人数比例原则应达到30%以上。

5.实施效果明显。各类主体参与积分制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作用充分发挥,通过积分制管理,乡村治理能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水平等取得明显成效。

6.积极探索

创新

。通过电子化信息平台,有效运用智能化分析、大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使积分制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三)申报程序

1.申报(7月22-8月5日)。各村按照申报条件自愿申报,填报项目申报表经所在乡镇公示审核报送至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2.初审(8月6-8月12日)。由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对申报村进行初审。初审结果以正式文件报送至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每个县(市)区推荐示范村不得超过3个。

3.评审(8月13日-8月31日)。银川市农业农村局采取实地调研、竞争性评选、综合评定等方式对各县(市)区申报的村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兑现以奖代补资金。

(一)加强组织管理。组成由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相关单位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资金的落实及项目的申报、验收等日常管理工作。

(二)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要抓好落实,选树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示范村要建立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实现积分项目全覆盖、积分对象全参与、积分过程全纪录、积分奖励全公开,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三)加强资金监督。积分制管理示范村要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一经查出存在虚报、挪用、未按方案使用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及人员责任。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九

适当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必要的先决条件;适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因此,思想道德课必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科书中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是根据教科书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教科书的要求,行为锻炼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始:一种是在学校开展活动。例如,与学校组织、学生会密切合作,从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开始、雷锋等主题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技术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育种,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即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成果和其他理论成果,加深化社会实践。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思想道德水平综合能力政治课教师学习兴趣思想品质。

论文摘要: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新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安排有一定量的活动要求。增加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是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十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因此,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以法治为主题的论文

道德与法治论文1000字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十一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让生活融入课堂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

引言:

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

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

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

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该课的课时划分;

懂得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区别,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诚实。

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儿童去认识和对待生活中复杂的道德现象,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教材中涉及的道德概念和生活事件有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强调事物的这一面就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道德现象,克服道德认识上的绝对主义和片面性,克服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的倾向。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点儿声是讲文明的表现,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说话小点声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不能机械地对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如公共场合需要呼救时,就需要大点声,不能因为“要小点声”,而在应当大声时不大声。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如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对学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不能因为强调消除负面影响就否定其正能量的一面。要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懂得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可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情境体验和行为演练中得到生长;

可设置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辨析是非正误中生长;

可设置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在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生长,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生长,教师应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生长性学习还要注意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后还能持续生长。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哲学就是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清晰、完善起来,并能在教学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行动,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哲理性反思。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道融生活;

法在身边;

实践探索

2016年起,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一书,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当然,此门学科的教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翻新理念、渲染形式,而是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层面上尝试探索既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1.拥有童心——教学设计的基准点生本课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呼唤拥有童心的教师,呼唤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拥有童心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演一演、讲一讲、唱一唱、说一说,与学生玩成一片,既让学生了解了熟悉小动物的特点,又懂得了爱护小动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己,唤醒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2.环境布置——教学内容的体验点学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视觉渠道,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愉快的成长。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画面布置校园环境进行环境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分享真快乐”时,笔者将教室改造成“快乐共分享”。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故事,座位旁有学生分享的美食,课桌间有学生分享的游戏……在“他是小气鬼吗”的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一起分享快乐多一点,要珍惜、感恩别人的分享,但是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3.小小创客——教学体验的升华点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进创客教育过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小创意”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鼓励学生想象,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创客教室用3d打印笔制作笔筒,既学习了3d打印知识,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创造,争当小创客的品德。有的学生绘制创意画,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学生动手设计小吊床……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就会有创造。

1.简约的目标定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立足现实,综览整个单元内容,精选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才能定位出简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时,此单元的学习共有4节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从幼儿学习到小学学习的过渡,有身心的准备,有技能的准备。在第1课时教学时,笔者定下这样的目标:学会整理书包,认识教材,互帮互助,树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消除紧张感,这样的目标清晰,脱离了空洞的定位。2.灵动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教材“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最基本的公民责任感。但是,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每到春暖花开时,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看看被踩倒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接着,笔者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的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从室内走到室外,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完全融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据,有助于正确自然观的形成。3.融合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课程的相加,更不是法治的标签与道德的凑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浸润和感染法治的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上学路上”时,笔者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的活动,跟着交警叔叔观察“不同的上学路”,情境体验“这样安全吗?”切实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通过生活体验,学生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因此获得感悟: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严格区分出哪里是道德教育,哪里是法治教育,但是在教材内容和实践生活再创造的整合活动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是学生主观的参与,是主动的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道”融生活,“法”在身边!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

作者:王艳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十二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

2.自己动手实验,体会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级关键:

根据学生种植种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种植指导

教法:

通过课件让同学了解植物的生长,引发学生兴趣,指导种植。

教学准备:

3.常见植物种子的图片

4.花生,黄豆,发芽的土豆等种子、小花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三、学生展示

种子

没错,植物就是这样奇妙的生命,大西瓜是由西瓜籽长成,萝卜也是非常小的种子通过吸收水分,日照,利用土壤中的营养长大的,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种子,看看大家认不认识。(发下准备好的种子)

四、老师讲解

通过课件图片介绍常见植物的种子。

三、动手实践

将准备好的花盆发给学生,老师示范将种子埋在土里,浇少量水。

四、布置作业

1.向家长询问或查找资料了解植物种植的注意事项

2.完成种植计划表

我的种植计划

我想种。

我想请帮我。

除了准备花盆种子,还要准备

5.每天完成一篇种植日记

五、板书设计

试种一粒籽

第二课时

十一、交流体会

十二、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展示自己的种子茁壮成长的样子,每小组评选出最美种子放在教室阳台。

三、板书设计:

我们的收获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十四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而法治则是社会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主题,道德与法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道德与法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跨学科的研究中,我意识到道德与法治之间的紧密联系。道德是个人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它根植于人们对于善与恶的判断和选择。而法治则是由社会制定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以此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公共秩序。道德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在社会生活中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秩序。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和法治的界限也并不是完全清晰的,道德行为往往与法律规定不谋而合,而某些法律规定也受到了道德的指导和约束。只有当个人道德与社会法治相契合,社会才能保持持续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道德与法治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层面上,道德与法治不仅能够维护公正与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更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个道德规范严谨、公平正义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而在个体层面上,道德与法治也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作为一个个体,遵循道德准则可以使我们保持良好的品德和信誉,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法治则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确保我们的行为在合法范围内,保障我们的权益和安全。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和个体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重要的是,道德与法治在跨学科的研究中,也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从道德角度来看,道德准则往往是从语言和文化中产生的,它们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改变。而从法治角度来看,法律则是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规范,它们的制定需要经过严密的程序和判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之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地引导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最后,跨学科研究中的道德与法治,离不开伦理道德和法律伦理等领域的研究。伦理道德研究主要关注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理论的探索,而法律伦理研究则是在法治框架下对道德行为进行评估和规范。伦理道德和法律伦理的研究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构建道德和法治的理论体系上都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伦理道德和法律伦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本质和作用,为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研究在为我们认识社会和个体,探索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紧密相连,它们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跨学科研究中,道德与法治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以更全面地理解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伦理道德和法律伦理也是道德与法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领域。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个体的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做出贡献。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十五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持续不断地深化基础教育,让学生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而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教学。

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效性教学方式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导致了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方式,进入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中。当然,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只有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保证的教学,才能被称为是有效的教学。

就当前整个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持续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早些时候的初中阶段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叫做《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程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把它视为副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完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度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基本快被教师、学生和家长将其排除在了初中阶段的教学之外,这样就不用去讨论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了。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极具修养、品德高尚及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因而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名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道德与法治》进行替代,使得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课程名称上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对法治与道德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道德和法治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将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并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使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将这一影响扩散开来,使得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c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竭尽所能的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对教学的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道德与法治学科论文篇十六

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相辅相成、不可缺少。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伦理观念,而法治则是通过法律体系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本文将从道德与法治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如何发展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判断善恶和行为准则的依据,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观。在我的了解范围内,道德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道德接受者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通过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同时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道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上,还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它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然而,道德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规范需求,法治的出现弥补了道德的不足。法治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权威,是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通过法治,社会可以形成一套相对公正和公平的规范,保护人们的权益和利益,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法治的作用是公平公正地制定社会规章制度,从而保护社会的利益和法律的权威。

道德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道德和法治都是社会规范的体现,它们的目的都是保护人们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在大部分情况下,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和先行者。法律的形成离不开道德的引导,法律的制定也要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相反,法治对道德也起着推进和完善的作用。通过法治的规范,可以加强道德的约束力度,使道德不再是主观意识和个人行为,而是融入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

道德与法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道德观念的发展与变化与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紧密相连。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同时,法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律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需求,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道德与法治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最后,道德与法治的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要以法律作为行为的指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也没有免责权。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到法律的实践当中,共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正公平。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重要概念,道德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而法治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法律权威。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8569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