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反思和总结过程的产物,它是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提升写作水平的途径。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一
声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与学生个人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培养策略有一定关联。
第一篇: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使得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愈来愈多,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声乐教学作为音乐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当前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导致很多学生专业素质较差,有的连基础的声乐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对当今社会音乐发展趋势的把握更无从谈起。
尽管高校音乐教育消耗了大量时间、资源和精力来培养声乐人才,最终却出现学生难以成才的尴尬现象。
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自身音乐素质的不足,在教授学生时便会时常出现自己会唱却不会教,或者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的读教案。
因此也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入门时期便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段,即使具备较高的声乐天分也很难发挥出来。
照此下去,又使得一大批音乐潜力股被埋没,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这也与“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相违背。
另外,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声乐基础知识也较为扎实,但在登台表演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在舞台上展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
这也是由于高校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学生参加的表演活动极为有限,自然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表演能力,学生学习声乐专业知识更多的也只是应用于自己玩乐。
为学生成功的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两种。
其中,专业声乐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较多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能与表演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而普通高校在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依据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学生的实际声乐学习情况不容易被及时了解反馈,从而使教学收效甚微,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声乐知识。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大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普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与审美能力,使得声乐表演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更多的`只是依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模仿,不能够深刻的认识了解到声乐的本质与灵魂,严重影响了未来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当前,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过多的强调声乐教学的表演价值,片面的追求“贪多贪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声乐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便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向上与所学内容产生偏差,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严重不足。
另外,传统的内容设置模式使得声乐教学形式多为理论教学,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声乐实践中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接受。
(三)声乐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仍较多的沿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方式落后,教学针对性也不强。
教学过程不能够结合学生声乐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够完善。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主动和创新意识。
高校在课程模式设置上对学科间关联性的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模式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
(四)声乐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但是声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其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状况。
而由于高校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声乐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导致其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高校在制定声乐教学与培养目标时,就应坚持专业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声乐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声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声乐教学实践,使声乐教学目标尽可能的符合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
(二)制定合适、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可以保证声乐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选择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特点的声乐教学内容,并提高相应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教授声乐课程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演唱与表演方法,还要深入了解到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与环境,全方位的把握作品信息,并将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增加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受力与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声乐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一些较为难懂的声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
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改革声乐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也是有效声乐教学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地知识传授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个别课”、“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进行声乐教学。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集体教学模式优势,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中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四)重视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多唱多练”才能够较好的掌握声乐教学中的演唱与表演技能,因此,高校在设置声乐教学课程时,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声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找到表演感觉。
另外,高校还应尽可能的提供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实践中去,并引导学生对经典歌曲进行创新与改编,激发其创作意识与创作灵感,进而提高自身综合音乐素养。
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声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二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做到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那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
笔者认为,存在着几个“不符”。
1、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规模、录取标准、专业教学的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区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来进行声乐教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声乐教教师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声乐教学对象,“先天不足”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多数。
所以,重新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
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是一种普遍的现状。
声乐技能课,乐理、和声、钢琴和视唱练耳都只是围绕声乐专业主体的基本课程,缺乏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
即便是声乐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简单、盲目的模仿歌唱,这样的教学,肯定是缺乏创新意识的。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从演唱方法到声乐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
“重洋轻民”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许多声乐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唱大量的外国作品,而对歌曲的实际内涵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与演唱根本谈不上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不用说去很好地表现歌唱的技巧与能力了。
二、确立创新策略,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掷地有声
(一)确立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只有切实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社会,传播音乐文化艺术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1、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忽略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
学生就只能成为“发声机器”。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
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文化对自己的干扰和腐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
大众声乐文化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
同时,高雅音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是大众声乐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要求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认识这种文化现象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大众声乐文化具有“市场性与通俗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性与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载着社会的民俗民情、心理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认清这些,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帮助大众提高声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突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服务社会意识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一、提升文化素质。
音乐生在人校前,由于要通过专业考试,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找声乐老师上小课,培训、补习视唱练耳和第二专业的学习上,对文化的学习放松了。
而且,音乐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专业低,客观上造成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主观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的捷径,跨进大学的门槛。
所以说,文化素质差成了培养创新性音乐人才的一大障碍。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音乐人才的文化素质,开设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它课程,优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能唱几首歌,还应具有伴奏的能力、编曲的能力、指挥小型演唱会的能力等等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锻炼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一些声乐演唱活动,用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
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从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其它素质和能力比如:组织协作能力、交往活动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主体,一切新的观念、方法、措施都将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现出来。
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旧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
确立相对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声乐考试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为考评的标准,这样会使得多数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创设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作者:汤飞宇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千人一声”的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嗓音的必要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心理上和技术上两方面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并就如何划分声种,提高声音辨识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种;个性化;声音辨识度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目前很多综合类大学也都创办了艺术学院,当然都少不了声乐专业,而且相对其他专业的招生比例,也是其他艺术类之首。如此大规模的声乐学生,如何突出个性化的嗓音特点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现在“千人一声”的歌唱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的声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这种现状,帮助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嗓音,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声乐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嗓音的必要性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是以个别形式授课,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就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音乐天赋、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接受能力、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声音技巧的训练和作品类型、难度、风格、中外作品的比例都要因人而异,有选择、有计划的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沈湘教授特别强调声乐教学个性化的原则,因此他培养出了一大批富于个性嗓音的声乐人才,如迪里拜尔、范竞马、殷秀梅、梁宁等。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不同,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培养出不同的个性化嗓音。
二、如何培养个性化嗓音
首先从心理上,声乐教学中就是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质,我们刚接触学生他们的自然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我们就要在一个总的原则基础上,给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了解学生的嗓音特点,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品,及哪一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心理。心理因素对学习影响很大,有些学生仅仅从喜欢出发,但是喜欢的不一定适合他的嗓音特点,有人明明是宽的嗓音,由于喜欢花腔的歌曲,非得把自己的嗓子唱细了;也有的学生是小号嗓子,喜欢戏剧性的作品,硬把喉咙撑开了做成大号嗓子。那么老师就有必要帮他分析其中的利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嗓音,告诉学生不要盲目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模仿某一歌唱家,喜欢不一定就适合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唱自己本色的嗓音。比如我们的国粹京剧,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分的很精细,生旦净末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的角色,一个人不可能唱所有的角色,老一代艺术家的演出,我们一听就能够分辨出是谁唱的,他们都有自己声音特色。学习声乐也是一个道理,如果简单地随便模仿别人的东西去唱,可能是调儿对了,但是“味儿”不对。学习音乐到最后比的就是“味儿”,能把作品的“味儿”唱对了,你的个性也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心理在个性化培养中尤为关键。石倚洁目前在全世界的抒情男高音中位居前茅,世界著名歌剧院都请他去演歌剧,他放弃威尔第、普契尼的大歌剧,而是安安静静的唱适合自己的莫扎特、贝利尼、多尼采蒂的抒情歌剧,在剧中游刃有余的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充分的把握剧中的人物性格,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在世界歌剧舞台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还有德国的演唱家迪斯考和施瓦茨科普夫,他们绝大多数的时候在演唱自己擅长的艺术歌曲,他们被称为“艺术歌曲演唱家”。这些例子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客观认识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的作品。其次技术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考生之前学的时间长,嗓音条件也好,接受的能力可能就快一些,有些基础差的就慢一些,我们不能用高的标准要求基础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抓住好学生的优势,使其发挥自身的长处。差的学生抓住弱点,提高不足。有问题的找出解决的办法,没有问题的地方就不要特意去强调,沈湘教授说他曾经把一个学生的某一好的方面按自己喜好给改动了,后来又后悔了,改不回来了,因此说没有问题就不要硬找问题。技术上的偏差容易使学生失掉嗓音个性,所以老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嗓音特点,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不要按照自己的好恶打造学生的嗓音。如果一个老师的学生一张嘴唱,就知道是谁的学生,这不是一个高明的老师。沈湘老师特别强调,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喜好让学生替你唱,不要让学生为你的一套技术理论学说服务,用一种方法放在所有人身上,形成了教学上的流水线,教出了一批没有个性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千人一声”。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声种的划分
老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定位声音类型,学生刚刚入学,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下,给他们唱一些意大利的早期艺术歌曲,以及中国二、三十年代的艺术歌曲,这些在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在演唱这些曲目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到了高年级慢慢地发展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及演唱曲目。有的学生音色比较明亮、清脆,而且声音灵巧富有弹性,这样就适合演唱情感上轻快活泼的和带有花腔技巧的作品。比如《紫罗兰》、《你发火就爱生气》和《鞭打我吧》等曲目。音色柔美、清丽的嗓音适合演唱富于歌唱性的、流畅性的抒情歌曲。如《假如你爱我》、《游移的月亮》和《伯爵夫人谣唱曲》等。音色浑厚、结实有力的女中音适合演唱一些抒情的曲目《阿玛丽莉》、《尼娜》、《卡门》等。女声一般就这三种类型,学生当中戏剧女高音和女低音极少,男生有有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戏剧型的也少见。根据不同的嗓音,选择适合他们的曲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演唱特点逐渐确立起来。当然初学声乐者不能仅仅因为音色就限定了她的声种,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音域会有所变化,音色也会随着变化,过早的划定声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一个人的音色也初步决定了她的声音本质和特点,要在保持学生特有的音质去发展她的音域和音量,使学生的嗓音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力,根据她的天然音色去塑造她的声音特色,确定他们的声种。有不少人被误判了声种,仅仅因为唱不了高音就当成中音去训练。有一个朋友上大学的时候一直被老师当女中音教,后来工作以后,自己不断的琢磨,又去出国学习,现在变成了女高音而且还是花腔,反差实在是太大。而且声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明戈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男高音改唱男中音了。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的耳朵要保持高度灵敏,要能够分辨学生的潜在音质,不要盲目的下结论。同时老师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准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音域、音色很好的得到提升,才能在声种的划分中不至于走弯路,发现每个学生声音上的特质。
四、声音辨识度的个性化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声音的辨识度,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个性嗓音发挥得更好。什么是声音的辨识度?是指与众不同的声音,有别于其他人的嗓音特点,是指音色的不同。这似乎又有些狭隘,声音的辨识度还应该包括发音技巧、咬字吐字、艺术修养、二度创作的驾驭能力等综合因素,不仅仅是音色的与众不同。那么如何提高声音的辨识度呢?1.科学的发声方法。首先老师要有一个好的声音理念,支配你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哪个声音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不要给学生说一些抽象的比喻,要把唱歌变得简单易懂。声乐大师乔兰培尔蒂指出“你的读字和自然的呼吸组成你的声音”,这就是说读字与呼吸的结合就是声音,也就是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上说话咬字,不要人为地制造状态,那样出来的声音是不自然的,也就不利于个性声音的形成,每个人的说话声音是不同的,在说的基础上去歌唱,一定是自己的天然音色。而且我们在唱歌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脱离声带,声带是我们发声的音源,如果声带不工作也就没有声音的产生,何谈有个性的嗓音。气息和声带要很好的配合,在一个合理的尺度内,有控制的运用自身的.肌能,发挥每个人的生理肌能特点。有的学生故意把声音唱的厚重,喉咙开的过大,咬字不清晰等,这些都是人为地制造声音,脱离人体的自然状态,阻碍了个性化的嗓音发展。2.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文学底蕴、成长经历、教育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不同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歌曲的语言、旋律、风格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歌曲表达的内涵,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提高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完美的诠释歌曲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从而挖掘每个学生适应的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歌曲的个性化表达。3.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具有发挥个人艺术理解的充分空间,必然融入演唱者的个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个性是表演艺术的灵魂。声乐教育家赵梅伯指出:“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说个性是艺术家的本钱。好的歌曲是上乘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术是方法;修养是本质;而个性是原动力,所以缺乏个性的歌者是不能行之久远的。”当我们给学生布置新作品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而且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不要遏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如果偏离了作曲家的初衷,老师可以简单的提示,不可强制施加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独立思维,用自己的感悟去表现作品的内涵。声乐是通过人声的歌唱形式表达情感和音乐形象的艺术形式,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在正确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深厚的艺术修养指导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唱出自己的个性嗓音,纵观历史上的歌唱大师,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有特质的、有高超技术、有修养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孟天屹.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戏曲唱腔的思考[j].黄河之声,(15).
[2]陆宗武.民族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戏曲唱腔探究[j].歌海,(6).
[3]刘琳,王文清.戏曲声腔和声乐艺术之融合———浅谈戏曲声乐课程对戏曲唱腔的指导意义[j].人文天下,(4).
作者:杜立新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四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12:115.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五
声乐艺术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科学,是人身自己制造“乐器”的过程,绝大多数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不易理解的,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是需要听觉来完成的。因此,声乐教师的听觉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经验的教师会借助自身敏锐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发声和演唱作出相应的调整。假如教师的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因此,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好的听觉还要有辨别声音的正误能力。“好的教师的优势主要在于耳朵的精确分辨力和请醒的的头脑。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要贯穿者审美上和技术上的比较、鉴别能力的提高。没有这种能力,学生的练习就会盲目的。没有这种能力的建立和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进步无从谈起,即使在教师的把持下当时有了改变,事后还是茫然无边,好的方法荡然无存”。声乐教学是歌唱艺术的教学,学生是通过教师的歌声来达到对声音的直接感官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声音理念。优秀的声乐教师通过范唱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直接感受教师的歌唱方法、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同时,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范唱可以称之谓是最传统与最古老、最普遍的教学方法。舞蹈《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不知使多少观众魂牵梦绕,一群两耳失聪的残疾少女,飞舞着灵动婀娜的身姿,舞步精准,千万观众情不自禁为之感动!殊不知,这就是教师邰丽华示范教学最好的典范。
从以往的旧模式“教会学生会唱歌”转变为“学生会教唱歌”的新模式,这是新时期新形式下的新要求。“会教”与“会唱”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又有很大的区别。“会唱”只需了解声乐的发声技巧,逐步树立正确的歌唱状态,不断的发现自我,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歌唱。“会教”则需要在这些基础上,把歌唱的内在感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形象比喻丰富自己的联想,从而树立正确的发声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懂得发现自己的学生在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采取何种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会唱”与“会教”的本质区别。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曾说“不要把发声的结果当做手段来运用。”事实上,在现行的声乐教学中,还是有许多教师拿结果当手段来训练学生,而不注重过程的讲解,其结果是可想而知了。那么在“会唱”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学生的“会教”的能力。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声之不同各如其面,歌唱的方法也就带有个别性,歌唱的目的是相同的,但采取的手段可以是不同的,“正如‘如果两种不同的方法都能取得成果,它们之间就必定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共同之点。’(巴尔则诺麦夫)‘只能得出这样的一条训练原则,那就是当我们朝着同样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走的是哪一条路并不重要的。不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只要是和我们声音训练的总目的不相矛盾的,都是好的方法。’(莫威)‘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卡鲁索)。从以上声乐大师们的言语中得出,每个歌唱者和声乐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歌唱经验和体会,那么,每个教师也应该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因此,从入校之日起,就要求学生养成爱听课的好习惯。在听课的过程中,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经验、教学心得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领会声乐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及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听课的过程中,又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为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作好铺垫。学生通过这种听课方式,会获得许多教学经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通过听课还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由于声乐存在共性与个性的事物,共性的知识可以采用大课的授课方式,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解及资源的浪费。个性是针对学生的嗓音不同,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唱个性,即要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于嗓音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课的授课方式,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发声方法及正确的声音理念,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多听、多看、多思考,这样就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不被世界所淘汰。鼓励学生经常多观摩好的音乐会,并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著名中外声乐教育专家的声乐教学视频,之后分析并总结每位专家的教学特点及侧重点,并要求学生谈观后感,指明日后的声乐学习方向。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六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定向基础往往是通过教师示范歌唱,学生听觉分析,模仿练习,最终获得具有艺术性的歌唱技能。技能技巧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声乐教学是众多音乐学习活动中的学科之一。其教学的独立特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如:器乐演奏、舞蹈、作曲等。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来歌唱表现的艺术形式,其教学始终围绕着声音来进行,声音既是物质的,又是无形的、转瞬即逝的。与史论课的陈述性知识学习形式相比较,声乐课是以程序性知识学习为主。诸如呼吸训练、共鸣腔体的调节、语言的清晰度、歌唱语言的感染力等都是通过技能、技法的训练才获得的。由于歌唱器官内部在歌唱运动中的有限可视性和不可视性,使得歌唱的技能性知识较其他程序类知识更难以描述,难以掌握。如:踢球、跳舞、裁剪、编织等。在这一类技能学习过程中,如果动作偏误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人体动作的操作过程中,错误环节判断的准确性一般不会有失误。鉴于歌唱学习训练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就是一项必须接触、研究总结的基础理论。总结本人的教学认识,拟对以下几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一、引起歌唱注意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一切事物要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的心灵,只能由这扇门通过。它在歌唱与发声活动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注意是心理努力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心理学》第七章)。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的对象,这体现了注意的选择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活动有所指向,有效地配合声乐教学,有效引起注意并使教学法有效地贯彻执行呢?声乐教学往往是声音效果的教学,意识在先,歌唱动作在次后,声音效果在最后。这一程序是在瞬间完成的。学习者一般比较注重声音效果的模仿,直观的声音模仿是学习歌唱技能、技法的第一阶段。能够引起歌唱学习注意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最直接、最生动的,还是声音本身。运用发出某种类型的声音来训练歌唱器官某一部位的功能,是这一学习阶段的教学主题。在声乐课堂上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引起学习者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进而打开学习记忆的大门,是每一个声乐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声音形象的新颖性,是以客体的性质引起学习者注意,那么设计练习方案的目的性,则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和兴趣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常使用“哼鸣”练习、“吹唇”练习、“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等。其中“哼呜”练习,在众多声音形象中独具个性,它来自汉语鼻韵母哼唱,目的是为了训练鼻咽部的肌肉在歌唱中的调节能力,进而获得鼻腔共鸣。还有“吹唇”练习,就是俗语说的“打嘟噜”,是一种训练呼吸与歌唱肌肉协调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获得呼吸肌肉群在歌唱时对声音的支持,以及发声吐字时下巴的放松感。那么“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则是假声的高位置安放和有力度的汉语韵母甩腔练习;念单字练习、叠音练习,使得换声区音域自然过渡,并获得在歌唱中软腭的提升能力和歌唱吐字的支点感,这一系列练习的声音形象近似中国地方传统戏的`“中州韵”体系,其声音形象鲜明独特,易区别于日常会话、舞台朗诵、话剧语言。还有“咽音”体系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体系”训练,都具有高物理区分性,易于引起听觉器官进行感觉分析,易于从多种声音背景中被注意,也易于判断正误。
二、练习与注意的关系
研究注意心理,对声乐教学还有巩固技能知识的意义。歌唱是夸张的、艺术化的语言表现,没有声乐技能性知识的掌握,艺术的歌唱是无法实现的。歌唱技能来自于发声器官、呼吸器官、歌唱语言功能性的增长。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动作操作的实质,此类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要领的指导,还需要动作的练习,这其中包括两种注意练习阶段。即: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第一阶段需要技能概念、声音形象、方式方法的注意训练,此阶段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心理是有意识的,并且注意投入比较多,需要心理活动集中于当前某种技能,我们称它为技能的概念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理论在概念基础上的能力训练,是技能动作的操作由生疏到熟练、到掌握的程序过程,此阶段的技能注意训练,不需要太多的意识努力就能保持自身的注意,即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以下是呼吸训练的模式。
呼吸是人们下意识的生理运动,人们在无需注意的情况下,呼吸照常进行,而歌唱呼吸是一个功能性的意识呼吸。如:某一乐句的延长,需要保持时,呼气就是有意识的;某一乐句的力度表现,需要有深呼吸支持;某一乐句的情绪表现需要大幅度的呼气支持等,都是有意识的用气。然而诸多形式的呼吸支持都不能脱离呼吸肌肉群的功能性支配。歌唱呼吸功能的增强来自于注意训练。歌唱的呼吸属内觉运动,它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训练。呼气向下这一概念不难理解;而呼气时呼气肌对声音的支持方向是腰围向外撑、向下支持。这与自然呼气的肌肉运动是相违背的,因此,它需要意识注意,正是这种反向支持,才能产生对歌唱呼气的支持,对初级歌唱训练的人常常是腰、腹肌只有微弱的感觉,甚至手摸都感觉不到。因为此时,呼吸肌肉还没有积累练习量,也就没有呼吸功能性的肌肉支持。随着歌唱呼吸练习量的增加,呼吸肌肉的能力逐渐增加,呼吸的运动方向渐渐不再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这时注意训练进入了第二阶段——有意后注意。随着阶段性的训练,呼吸对歌唱的支持渐成了一种程序,呼吸在歌唱共鸣、语言的结合中成为调节歌唱。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段、技能,一种自动化的运动,但它仍区别于生理中的自然呼吸。另一方面歌唱肌肉的调节能力训练,也是如此,如:做“打哈欠”练习,其任务是训练软腭的提升能力,目的是为了获得咽腔的共鸣,并使这种夸张的软腭提升融入歌唱过程,这时课堂的心理注意就是体会,做“打哈欠”时内口的充分张开感觉。内口张开的实质性动作是软腭提升,这是有意注意引发的系列歌唱运动。然而,一两节课的“打哈欠”练习是不够的,要达到技能的程序化,就需要练习量的积累,因为单纯的“打哈欠”练习较容易掌握(指无声的练习)。而“打哈欠”练习的第二阶段是伴随有声音的练习,这其中还有呼吸肌肉协调支持发声的成分,因此,没有反复的、长时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少量注意能量的分配,进而达到自如、自动化的内口打开。
认知心理学家把注意的能量分配看作“聚光灯效应”。即:“在灯的瓦特数不变的情况下,聚焦大小与灯的亮度成正比”。(《认知心理学》第二章)当注意心理指向多种活动或一个系列的运动时,注意的能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配问题。当一种技能还没有达到自如掌握的时候,或不能形成自动化的操作时,最好不要附加其他注意任务。此时,生疏的技能还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能量。如:在内口还没有充分打开时,去唱高音域的声音,势必顾此失彼,协调失衡,或造成优美音色的丢失。因为,当内口打开还不能脱离有意注意时,就附加高音域的技能知识,毫无疑问会分散注意能量。结果往往造成前知识没有实质性掌握,后知识也没能引起足够的心理注意,造成注意的相互衰减、概念的混乱。
歌唱是一种多部位协调运动的产物,各种功能性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艺术地歌唱,此时的注意就是有一定广度和有注意层次分配的心理努力。当进行某一种新技能的学习时,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注意力投入,此时的声音练习、作品搭配都应围绕着新知识进行选择。合理把握注意层次是声乐教师应关注的又一教学层面。
三、注意心理对歌唱错误的可分解性
“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出和集中于少数的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对其他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较模糊。”(《认知心理学》)当歌唱信息的刺激不是一种时,刺激的信息在人体之上就产生了竞争,结果是新刺激往往衰减了以往的信息提取。注意分散法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现象,如“晃下巴”歌唱练习,目的是为了纠正歌唱者下巴发紧造成声音僵硬、高音吃力的现象。由于对方法的理解错误,或声音观念的不正确,或呼吸支点过高,或语言障碍等都可能导致下巴紧,“晃下巴”歌唱是缓解下巴紧方法之一。“晃下巴”歌唱,在正常歌唱状态下是没有的。由于“晃下巴”动作的加入,使得以前下巴僵硬的错误歌唱注意附加了刺激源,把前歌唱注意的感觉处理能量分减,把产生“下巴紧”的能量衰减了,如果“晃”着下巴还能吐清字,这表明歌唱中的“下巴紧”得到了缓解。又如:歌唱的呼吸支点过高,常给人以“吊着唱”的感觉,属于不正常歌唱,教师就提示“空咳”练习,体会深呼吸支持,并在每一乐句的起端附加“空咳”的动作,来分散高支点呼吸的歌唱,以提示呼吸的注意向下,气沉丹田,使前注意中产生的高支点呼吸注意衰减转移时,以改变或淡化前记忆的错误提取。这种以分散注意来纠正歌唱错误的教学法,实例很多不再例举。
参考文献:
[1]《认知心理学》[美]johnb.bes著,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卢家媚、魏安庆、李其维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七
摘要:在美育中,声乐教育是组成之一,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出来,使审美教育可以利用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规律实现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贯穿。学前教育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涯以及性格养成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利用声乐对其进行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其从孩提时代便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从而为其未来审美情操与良好品格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八
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声乐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也是教育学中必不可少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运用的出发点又基于身心发展的差异
表现在遗传因素,所处过的环境、所受过的教育以及学唱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身心的发展是以上全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生的个性常受父母或与他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接触的亲属、同学、朋友对他(她)的各方面无不产生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孔孟之道,儒家之道,社会主义思想,或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构成了学生在性格,兴趣,智力,才能方面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又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学生本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消极、懒散的差异决定着内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依据以学唱者得种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可获得成效。一位声带短而薄得女声,如要求她唱出宽厚的声音,这是对其嗓音的摧残。有这么一位女学生因此声带拼合不好,一度歌唱不能持久,嗓子极易疲劳。因为声乐训练中违背了她声带的生理现象。
(二)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的保证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声乐训练,常使学唱者获益匪浅,可使学生的歌唱基本功学得扎实,以利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较长时间运用它。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直观的示范教学,易使学唱者得到直接的音响启发,发声练习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运用同样能获得举一反三的客观效果。针对学唱者方法运用形成的不同演唱方法选择相应的声乐教材,以利于歌唱者的发挥和演唱效果。反之,对学唱者发声的不准确的判断,以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错划声部;过早发展高音;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带来声带的疾病等。正确认识对待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教,学生按教师所教的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常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进行教学活动。一切均以实践为前提,又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协调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人在各种活动中,如工作、学习、娱乐都带着心理的活动
记忆、想象、情绪、情感的心理活动,而人脑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一切心理活动又具有反射的性质。这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教师或声乐教师必备的。个性的倾向性合气质的差异也都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素质,这一切无不与声乐学习及在声乐专业上的成败有关。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缺乏信心、懒惰伤感的人怎能在声乐事业上有所造就?歌唱是人们用他(她)的声音,结合语言,带着感情进行活动的一种行为。其中包括发声水平、语言的训练和感情表达等因素。这种因素都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完成的,而声乐教师在起着主导作用。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否依据学生的情绪、个性、气质方面的心理状况进行教学活动,又能否以条件反射的心理活动原理,进行科学的声乐教学活动,这都关系着声乐教学的成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这是学生在上课时的一种无形的情感启发,教师过多部恰当地询问学生自己不愉快的事,是不利于教学的。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如过多地重复提,或以过分的示范扩大其缺点,造成学生在困难方面的条件反射,则不宜纠正其发声上的缺点。例如:学生唱一首歌,有一处高音发音困难,如教师经常不适当地指责,而不是有效的指导,学生则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唱到那里就破或不敢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及时肯定优点和进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情绪高昂,敢于冲破困难。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其良好的心理条件在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学生学习声乐有无兴趣是其关键,一种是从小对唱歌就有兴趣;一种是经过与歌唱活动的多方面的接触的启发,产生了兴趣;一种是由于声乐教师的良好指导后逐步产生兴趣的。而无兴趣者,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而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则是通过声乐教师的正确声音观念、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的。学生若始终能在发音观念上得到良好的发声条件反射,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挖掘出其意想不到的创造能力。衷心希望从事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多多批评指正,为声乐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九
摘要:声乐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对学生的声乐教学中演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大程度上辨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声乐课程的开设具有较强综合性,需要将因材施教的思想综合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尊重教学流程与学生自身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针对化教学,并且兼顾合理的考核模式,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差异之处,并为其个性化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声乐;因材施教
声乐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基础薄弱,对声乐教学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在这种背景下的声乐教学只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毫无其他现实意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育者若能够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演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大大提高教学成效,改善教学资源的浪费情况,同时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一、尊重教学发展理念,灵活改良实施过程
声乐教学的基本过程就是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素质,然后建立初步的发声观念,再发展出新的观念,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并将这种培养渗透于教学各处。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说十分重要,的确可以从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由浅及深的教育,同时产生了一定成效。但如果可以在这些过程中加以因材施教的原则,那么培养的效果将更加明显。例如,在学生对声乐的初步认识形成过程中,正确分辨哪些学生是热情催促,哪些学生是兴趣激发,对于一时爱好的学生,必须对他进行良好的引导;对于真正热爱的学生,应帮助他及时建立持之以恒的耐心。又如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时,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情感与想象,描述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在了解了学生的声乐视野和基础知识以后,根据学生不同的起步点,推荐不同的乐曲题材进行学习,实现知识与情感上的循序渐进。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化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中的“材”实际上就是指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差异。世界上没有人拥有完全相同的嗓音,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种发音特点,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又不尽相同,那么就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现声乐方面的差异处,趋利避害,建立适于每位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模式,让其声乐潜能开发至最大化。首先要根据学生声乐器官的不同特点,指出优劣势所在,在学生的观念中深植扬长避短的思想,摒弃不适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该如何发展优秀自我。其次,在对待声乐学习能力差距较的大学生面前,尽可能地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课下的练习时间、曲目的熟练程度等均做出不同要求。这种方式可能要求实现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所以也就要求声乐教师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但这种要求往往很难实现,教师的资源有限,受教学生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很多教师无法实现面面俱到针对化教学,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小班授课,又根据不同年龄和教龄,将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划分等级,尽可能地让每位教师的受教学生数量最小化,减少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使学生的发展得到充足的指导规划。最后,要为不同学生丰富声乐教学的底蕴。不同学生追求声乐领域的目标不同,有的学生仅仅把声乐当作求职远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的则想将其作为终生受用的素质能力。在这种差异性思想下,声乐教师应该帮助每位学生正确认识声乐,带领学生步步深入,让其感受声乐文化所带给他们的情感、认知、思想层面的改变,将声乐底蕴丰富于学生能够深切感受的每一处,与学生的日常思考和行动彻底融为一体。
三、完善声乐培养的考核机制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发现学生的差异根源,然后按其特点从良发展。但毕竟教师无法对学生处处跟随,一些细化的问题仍然难以发现,所以有效的考核机制会帮助教师进行搜索,使学生的差异寻之有据。
(一)增加测验频率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不仅仅局限在阶段测评,教师可以将阶段学习的成果检验细分成短时段检验,例如由章节测评转变成每课时的练习检验,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课下的学习状况,对训练不佳的学生进行鼓励,积极引导,增设训练题目;对学习情况良好的学生表示赞扬,并适当增调训练难度。测验细分后,学生某一阶段的问题将突出表现,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杂点,促进声乐训练的有效进行。
(二)调整声乐考核曲目
就目前各高校的声乐考核情况来看,一般考核形式都为学生独唱,教师同时做出评价,学生往往为了达到教师要求的声乐效果而苦练规定的教学曲目,致使在曲目考核过程中出现一调同腔的结果,无法正确识别学生间的声乐差异和问题根源。如果教师在进行曲目考核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另择曲目,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在声乐考核过程中,曲目的选择形式不必规定唯一,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校的考核标准及模式进行创新,针对不同学生的声乐类型选取适当的演唱曲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考核,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优秀之处和欠缺之点。不管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要求,任何的实际操作全部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上。声乐学习无法一蹴而就,由浅及深、由易至难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可以在这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渗透,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仅意味教学过程中伴随当下学生变化和要求变化的合理化调整,同时也对声乐教学的未来前景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季植.关于高职学生音乐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岁月,2012,08.
[2]马宁.谈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3]张静.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大家,2011,17.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
(一)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音乐内涵
声乐作品的不同也会使得艺术作品呈现出的情感、风格、内涵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钢琴伴奏者必须以较强音乐涵养正确的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对音乐有较强的艺术洞察力。
对于声乐作品的把握除了旋律外,还应注重风格、音色等方面的控制,同时还应该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理念,从而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有更多的参考依据。
(二)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弹奏技巧
钢琴伴奏不同于一般的独奏形式,钢琴的触键、踏板以及整体的艺术处理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与独奏的共通点仅仅是一些钢琴的基本技巧。
(三)钢琴伴奏必须与演唱者高度契合
在不同的演唱阶段,音乐的表达也会不断的变化,在衔接的空档时可以利用钢琴伴奏进行填充,当然这对演奏者和伴奏着的默契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演出者和钢琴伴奏者不断的配合演练以提高默契程度,才能够呈现流畅的艺术作品。
二、强化伴奏教师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完成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前提,理论知识设计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作曲等众多内容,如果教师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表浅,那么就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化处理,同时也不能够完全理解艺术逻辑的发展关系和音乐艺术的潜在的音乐框架,在进行演奏时候也显得缺少情感,无法体现音乐蕴含的艺术价值。
所以必须让教师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够在伴奏中融于更多的艺术情感,也有助于教师正确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风格特征。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有完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才能够体现钢琴伴奏教学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终增强钢琴伴奏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以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在钢琴伴奏教学中需要呈现出的伴奏内容和风格种类较多,所以教师必须能够了解各种风格的伴奏特点,并且在教学中灵活的改变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经过实践验证后得出一套完善的教学理论,最终应用在教学当中,对教学做出正确的指导。
这是一个总结教学经验经过创新得出理论,然后再将理论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过程,而创新意识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所在,利用创新意识能够让教师更加主动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孙专单位: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华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4]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11:124.
[5]李炳慧.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就更没有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歌唱的艺术,是最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也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来传达人间的“喜、怒、哀、乐”。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中声音与情感并重。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地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丽的曲子。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情”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灵魂,是歌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声乐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重点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为基本前提的。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对于优化声乐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注意技术训练、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激发情感、交流情感,通过情感的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因此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我们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但以技术为重的同时还要兼顾情感。而对于以歌唱为专业的演唱者来说,情感和技术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音乐感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歌唱者和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唱歌都用“用心在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的,这样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声乐教学内容是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而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但其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因为歌唱者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所以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使歌唱者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声乐的整体教学针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呼应的声乐教学也是一个对歌唱者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抒发感情的艺术,是无止境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感情,利用声乐上的技能、技巧而获得的,因此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必须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声与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要做到“声情并茂”,这也是演唱的灵魂,只有饱含情感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打动人心。情感教学的实施是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的情感和音乐作品的情感做诱导,唤起歌唱者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从而让欣赏者都能因为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大多数人们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一、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意义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五
(一)深刻理解音乐和语言的内在关系
声乐是指由人发出的含有语言的音乐,在歌曲演奏中语言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声乐的基础,而音乐是声乐演奏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是声乐语言的关键部分。有关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在我国古典论著里就有介绍,历朝历代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些着重于语言,有的偏向于音乐。沈括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明确介绍了语言和音乐的辨证关系,阐述了演唱者在表演时必须寻求到语言和音乐的平衡,并将它们紧密的结合。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演奏时会经常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只注重语言表达而过分咬字,忽略了对音乐旋律的体现,这种情况会让人们感觉是在说歌,缺乏优美的旋律情感。其二,过分强调音乐旋律,忽略了对语言的表达,这样会形成吐字不清的情况,让听众听不懂歌词。这两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语言和音乐结合的重要性,若一味的强调语言咬字,忽视音乐旋律的运用,就成了有词无声的笑柄,失去了唱歌的目的和意义。相反的,若忽视语言咬字,只追求对音乐旋律的完美应用,将会使欣赏者听不懂辞意,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淮海学院音乐专业的表演课上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欣赏学生的歌唱表演时,只听到了音乐的旋律声,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听不出任何涵义。另外一些学生在表演时,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来背课文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欣赏者的反感情绪。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音乐是本质,语言是基础。歌唱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歌唱时合理应用声乐语言,努力做到音乐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在音乐中体现着语言、在语言中夹杂着音乐。
(二)合理应用声乐语言来达到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演唱的高级境界,它既是听众对演奏的审美要求,又是理论界对声乐发展的总结和表述。但是,演唱者即使知道了“字正腔圆”的整体意义,也不可能都能达到理想的标准,想要完美的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更多的训练。字正和腔圆拥有着两种不同的涵义,他们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语言的追求目标。演奏者在演唱中必须产生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具体是指腔体在呼吸的支持下进行调整,再产生进胸腔、头腔和口腔的共鸣,以此发出立体化声音,达到腔圆的效果。而字正就是指把语言咬字做到位,在歌唱中把歌词唱清、唱准。声乐就是指声音、音乐和语言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歌唱中把语言唱到位,首先就要掌握好汉字的发音和结构。
二、声乐教学中声乐语言的运用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是具体和实践的'结合。声乐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按照科学的规律训练,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高级境界。一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声乐语言的正确掌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规律。当音乐专业的学生遇到全新的、不熟悉的声乐作品时,老师应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去训练。
(一)朗诵歌词,理解词意
朗诵歌词,一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唱歌表演时能更好的表现歌曲内涵和自身情感。其二是让学生的气息自控力得到加强,气息的合理调节、正确运用是声乐表演的关键,对学生气息的强化训练还可以让气与声得到完美的统一;其三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全面的朗诵歌词,来提高学生对歌词中咬字和发音的准确度。来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二)指引着学生带着韵进行高音朗诵
带着韵高音朗诵是指,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要把握住词的正确韵脚,让韵脚的发声得到加强。在歌唱表演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方面,而对于歌词的归韵和收音确是语言表现中至关重要的技巧,这样可以使演奏中的语势得到强化。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字正腔圆都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作品中的每个词都有它特别的韵脚。对于声乐作品而言,体现词中长音的最精彩部分就是母音,因此,学生应熟练掌握歌词中的字韵,牢记归韵的特点。从而演奏出更好的声乐作品。
(三)引导学生跟着旋律朗诵歌词
构成汉语语言的三要素是专用调、声母和韵母,而构成旋律的要素则是节奏和音高。旋律来源于语言音调。所以,唱歌音调和语言音调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吟诵音调受语言音调感染着,而歌唱音调又受吟诵音调感染着。语言的出现早于旋律,是含有节奏的语音,是最早的自然歌唱。它的旋律和歌唱音调较为接近,因此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掌握好语言音调和旋律之间的相似点,有韵律对歌词进行大声朗诵,可以解决演奏中的发音不清问题。这是因为影响着旋律的是吟诵音调,在声乐的练习中越是大声朗诵,越能发出标准的发音,因此学生练习的越认真越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和语言的本质关系,使其全面了解声乐语言并能科学的运用声乐演奏中它。
作者:胡俊贤单位: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六
谈到民族声乐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一些文献中有记载民族声乐的相关信息,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了解,这就造成我们对远古时期的民族声乐的了解少之又少。迄今为止,我们了解的最古老的声乐表演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唱”。隋唐之前,中国的民族声乐只存在于宫廷之中。宋代之后,在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出现了“瓦市”“勾栏”等娱乐活动,以及其后的各种“戏楼”“茶馆”的兴盛,是中国戏曲真正的摇篮。
二、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联系
(一)传统戏曲的特点与民族声乐的含义。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之处,第一,戏曲的表演形式是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在体现共性的过程中展现个性;第二,传统戏曲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现现实生活,这些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第三,中国传统戏曲主要是通过“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例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羽等。
民族声乐则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征,给人们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演唱形式。民族声乐与戏曲、民歌、说唱的表演不同,它是继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演唱艺术,同时,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欧美声唱法的优点和歌唱理论,从而形成的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传统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的联系。
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融合了民族乐曲,而且还融合了宗教音乐、宫调等艺术表演形式,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久盛不衰,保持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越来越喜爱,民族声乐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和扩展。从而拥有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一样的文化特色,民族声乐吸收了传统戏曲的优秀成分,用来丰富声乐的表现形式,例如,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换、丰富的演唱技法等,不仅使民族声乐得到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戏曲本身得到了更好发展。
三、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一)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同时还借鉴西方的声乐美学和声乐演唱技巧。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传统戏曲元素体现在民族声乐中。
对戏曲演唱者来说,一般要求比较严格,通常演唱需要秉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戏曲大多来自民间,其中有很多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这些都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演唱者引用诗词歌赋,通过说唱等形式表现出来。民族声乐借助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通过声调在字与字之间的改变及抑扬顿挫的表达,将歌曲蕴含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声调和气息在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中也十分重要,好的声调和适合的气息,可以很好地将演唱效果表现出来。演唱中国传统戏曲时,演唱者的呼吸方式主要是丹田运气,可以运用丹田的呼气方式来调整演唱气息,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独特的表演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演唱效果,从而带动观众、感染观众。
传统戏曲表演中融合了大量的肢体语言、声音等动作,完美体现了韵律美与声音美,民族声乐不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经验和演唱技巧,从而发展完善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冯晓玲.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13):75.
[3]闫晓宇.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传统戏曲元素略谈[j].音乐论坛,2015,(16):39.
[4]肖娜.中华民族声乐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融合[j].音乐论坛,2015,(16):38.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七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至今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应用到教学之中,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是时代的要求,是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声乐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师范院校角度来说,师资队伍壮大,师资力量增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均有较大改变,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敢于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纵观当前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发展实际,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育改革之初,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示范声乐课程的开展却不是很乐观。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较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摆脱。
1.声乐学习的“难点”
一直以来,声乐学习的“难点”在哪?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那么难点究竟在哪?归根结底,“难点”就在于师生在课程教学中总在寻找“位置”和“感觉”,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此一来,理解教师思维的学生自然不费力气便能很快理解,但对于“心中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则达不到什么成效,这些所谓的“感觉”对声乐课程教学并无益处。
2.教学设备的局限
钢琴、音频播放器、镜子、黑板是传统声乐教学中必备的“几大件”,虽然近几年大多学校对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增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延续,学生在教师“感觉”和“经验”的指导下进行声乐演唱,声音位置的高低、声音腔调的圆亮都是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进行反复练习,一味地模仿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学生对教师从心底也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教师为学生播放音频时,一段完整的曲目很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各师范院校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上仍离不开传统教学模式,“一对一”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大班”普遍性的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颇为合适,但在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的当下,“一对一”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而“大班”的普遍性则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反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会使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不得不减少备课、做科研的时间,对师范声乐课程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二、从辩证的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也不例外,本文中笔者从优势和劣势两个角度,以客观的视角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局限性和促进性。
1.促进性
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性、形象性、便捷性、实效性的特征为人们所喜爱,在声乐课程教学中也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网络信息方便搜集以及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在学习时,能更加系统、方便,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2.局限性
声乐的学习需要天赋与汗水,它是一门要求极高的艺术学科,简单的模仿与学习无法促进学生唱功的进步,只有经过刻苦、努力的练习,才能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多传递理论知识,对学生练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局限性。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无论哪种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都会显现出其优势和劣势,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声乐专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其不足,借助新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为师范声乐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有效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中
1.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集体课中的应用
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原则和方式,建立正确的声音理念。集体课减轻了教师多次重复的负担,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之中,以课堂演播方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对于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利用ppt、投影仪等加以辅助教学,为学生介绍各个时期声乐发展特征、流派、代表人物等,直观化、便捷性的教学方式,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教师在介绍声乐某一发展时期特点时,除文字描述外,还可以搜集该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关作品等资料,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作曲家、歌唱家进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使内容更加充实和直观。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课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依靠自身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概念讲授,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概念不甚了解,对发声器官的位置、发声概念等缺乏了解,对于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声音支点)了解不到位,声乐课程显得深奥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flash、ai、cai等软件制作课件,将人的发声器官,歌唱时各个器官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制作出来,引导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具体性特征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学习时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3.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上、课后的应用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对歌曲的时代背景、流派、作曲家、演唱家等相关资料进行了解,细致地分析旋律和对词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作品。
课上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练声,运用nuendo软件来制作简单的练习曲伴奏,丰富学生练习时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纠正音准、把握节奏。
课下复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很好,而在课下却很难找回这种“感觉”,课下学生利用手机、dv、录音笔等电子设备录制课堂内容,课下多加学习、练习,将课下练习时的状态与课上加以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相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更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提高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为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媛媛.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声乐教学的整合[j].媒体时代,2015(10).
[2]卢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5(7).
[3]张春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j].都市家教,2010(10):187.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声乐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在现实中高师院校对美声、民族演唱有深入研究,但对中小学声乐教学中的教法研究却很少。为适应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发展需求,要突出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实用性”,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教学法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重任。《声乐》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师生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一直以来都为“西乐”模式。声乐课程的学习,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1949年以后又有了“中华民族唱法”,所以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学生能够演唱技巧很高的美声、民族声乐作品,而毕业到了小学却唱不好“儿歌”,也不懂怎样进行声乐教学,这不仅对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师资浪费,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高师在声乐课中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学为所用,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站姿、坐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到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获得舞台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总之,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曹理,缪斐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王燕宾.声乐理论课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2006(2).
[7]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880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