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个人对所读内容的心理和情感的体验和反应。如何通过读后感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一
《草原》全文语句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要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行文之美,阅读指导尤为重要。
1、读前提示创设氛围
同学们,《草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作者用十分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它像一首诗,吟诵出千里草原的旖旎风光;它又像一幅画,描绘出草原牧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它更像是一首歌,欢唱着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情谊……“这是我在上课时的一段导读语,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大家强烈的欣赏欲望,创设出浓厚的阅读氛围,为随后的阅读指导起到很重要的感情铺垫。
2、读中指导挖掘精华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还须在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就是要去寻找、挖掘课文中最生动、最精彩、最具感染力的”华彩乐段“。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首先,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动笔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段,然后小组交流。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最满意的句段当场朗读给大家听,果然收获不小。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谁来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这下发言更踊跃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地像无边的绿毯,羊群像白色的大花,这样的景色太迷人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原上的河流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那河里的水一定是最干净、最甜美的,我真想喝一口;还有的说,课文最后一句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比诗还要美……如此种种的表达,尽管理解还较肤浅,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3、读后训练提高能力
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课文的主体基调。就本课而言,应该用欢快、喜悦、激动、赞叹的语调来朗读。以第一段”草原美景“为例:开头写草原的天,朗读时应缓缓而起,有如在悠扬舒缓的牧笛声中出现草原晴朗明净的万里蓝天。接着写天底下一碧千里的景色,随着草地、羊群、小丘的出现,朗读的语调应渐趋欢快,流露出满心的喜悦。及至读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就连骏马和大牛也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层,则应让听者能听出读者内心掩饰不住的”惊叹“与”舒服“了。
二、领略自然美
作者写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写草原的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像”无边的绿毯“;写草地上的羊群像”白色的大花“,河流像”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还有那平地、小丘、骏马、大牛……所有这一切,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辽阔草原这撩人心魄的自然美,除了通过阅读欣赏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获得。
1、借助多媒体的功能
”同学们,讲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音乐。“教室里响起一曲悠扬的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在优美的乐声中,大屏幕上出现了蓝天、白云、草地、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白蘑菇样的蒙古包……”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看到的,跟课文里描写的一样美吗?“”太美了,老师,再放一遍,再放一遍!“”好,等学完了这一段,咱们再来欣赏。“以上就是我课前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段小插曲。显然,多媒体的介入,把文字转换为直观、立体的视频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既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欣赏了一番,又在脑海里再现了课文描述的生动画面,这是一种多么有效的手段。
2、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作者对草原风光的描绘如此美妙,与其精湛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在课文中,我们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文中的比喻,如:把草地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大花“,把河流比作”玻璃带子“等等,无一不是形象生动,精彩绝妙;文中的排比,如:”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真是激情跌宕,一唱三叹;文中的拟人,如:”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作者的笔下,连动物们都仿佛也与远方的来客心灵相通了。凡此种种,都应该启发学生加以了解,加以借鉴,才能真正领会到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
三、品味人情美
人情美,是指课文写的是蒙族人民热情好客,蒙汉两族同胞亲如兄弟的美好情操。主要通过四个感人的场面来表现。
1、欢迎远客——写牧民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汉族客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2、主客相见——写牧民们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会见客人:”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4、联欢话别——饭后:”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我们也舞的舞,唱的唱“,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啊!
这一部分内容虽多,但语言朴实亲切,平白如话,学生易于理解,尽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最后归纳出主要内容即可。
课文的结尾,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结晶之句,点明了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那就是草原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留住了作者的一颗眷恋之心,写下了这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二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作者第一次来到了草原,经过了长途跋涉,作者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走进了蒙古人的蒙古包,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给他们表演了节目,还拿出了那里的特产来招待他们。以表示蒙汉情意深。最后不忍分离的事情。
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我们和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闹小矛盾。我记得有一次,就因为同桌超出了三八线引起了争吵。还伤了我和同桌的和气,其使我们两个人其中一个让一让,就不会吵起来。我觉得好惭愧。还有一次,我有一片作文没写过关,别的同学嘲笑我,我不服气,就这样顶起了嘴,最后差点还打了起来。我觉得本来我就没把作文写好,别人嘲笑我也是可以的。
通过这篇课文和这两个范例我知道了以后要和朋友互相帮助。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三
我先收集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资料,知道了呼伦贝尔是因其所在地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这片草原在祖国雄鸡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 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水草丰美,有“牧草王国”之称。它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
草原是个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牛羊成群、绿草如茵,不禁让我想起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有望不到边的麦田、茂密的白桦林,在碧波 荡漾的呼伦湖面,天水间的草原只剩下一条绿色的直线。
草原是个富饶的草原。草原上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还有特别大的煤矿资源。在这里,丰沛的水草驯养了大群的牛羊,这里的乳业发达,我喝的蒙牛、伊利牛奶就来自大草原。草原上的鲜花绚丽多彩 ,不过,草原上的小动物却长了一身与周围几乎一样颜色的皮毛,而且非常灵巧,这是它们的生存之道。
草原是个好客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十分好客,他们端出了自己酿的酒、奶酪,还有香鲜的烤羊、全鱼宴;给我们导游的大哥哥来自蒙古族,他们都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游客。
呼伦贝尔草原,她古老、富饶,拥有如油画般的绚丽风景,为我了解祖国山河更添一笔神奇的色彩!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四
这也许是我第一次认真拜读老舍的书吧,以前的我只是在语文书籍上阅读老舍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比如创造《骆驼祥子》等这些优秀作品,但不知道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话剧创作者。《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面,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的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的时代,国民党覆灭的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各个阶级的冲突和斗争。时代人物的变化,真是“熙熙攘攘众生相,你方唱罢我登台。功名利禄权财色,繁华如梦空苍茫”。
明明只是一家小小的茶馆,但是在时代的大背景。它就是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缩写。茶馆里面的“莫谈国事”的标志越来越大,底层的人物他们不敢谈论国事。今日是变革还是谁上台对他们来讲是十分遥远的东西,也是社会底层不敢谈论的话题,因为他们已经对幸福生活失去信心了,在社会底层的人物那时候只想艰难的活下去。但是处在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大事的变化却深深的影响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清朝灭亡后,只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接受袁世凯的统治,把代表封建的辫子割去。但是新的时代却没有宠信他们,他们依然还是社会底层艰难维持生活的卑微平民。出现谢勇仁体育老师为了养活家庭,也减轻体育运动带来的消耗体力。“我偏偏教体育,我饿,学生们饿。还要运动,不是笑话吗”真是够讽刺的。饥饿的生理下,只能辞去老师,去拉三轮车。“三轮车”在那个时代就是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代表体现。廉价的劳动力,不禁让我想起老舍另一部《骆驼祥子》里祥子就像骆驼一样,最开始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希望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当时的时代却给他狠狠的一击,导致最后自暴自弃,只想活下去就好。我不知道现在的社会的背景下,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存在。可能也有吧。只不过是换一种表现的形式。当时在武汉的时候,见过一件三轮车的旧件,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一层次,但是现在回想起了。不禁感叹。
最后的场景真是令人感觉悲凉,茶馆变成权贵的歌舞厅,王掌柜,常四爷,秦仲义三人最后一起吃花生米,聊过往经历。画面十分的凄凉。实业救国失败的秦爷终究还是败给了时代的黑暗。常四爷,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终究一事无成,七十多年只能落得卖花生米。王掌柜为了活着,变尽法子,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最后却连活都活不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五
当人们把自己想成狼时,人性莫非只好让狗替我们珍惜?这群比人类更珍惜人性的藏獒的快乐和悲伤、尊严和耻辱、责任和忠诚。这本书凝聚了青藏高原的情怀、藏传佛教的神秘、人道作家的悲悯、和武侠名片的酣畅。
狼与狗,两种祖先相同的物种,如今却各为其主,穷追猛打,在风景秀丽的草原上,展开了一场生死攸关的追逐与搏击。其实,狼与狗的战术、劲头、气质都值得人们去采纳与实践。
先说狼,读了《走进草原》这本书,我觉得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战法很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种战法令对手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再说称霸草原的狗----藏獒,每当狼群对曾杀害它们的人类进行疯狂报复时,势单力薄的藏獒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忠勇和生命保卫牛羊、保卫人类……与疯狂的狼群展开惊心动魄的搏击,甚至更惨烈,更英勇无畏………。
在气质上狼和藏獒就又有着不同的态度。一只藏獒,一旦被打败,就会隐居深山,孤独地度过残余的后半生。可狼就不一样了,一旦被同类或异类打倒,就会养精蓄锐,摆出一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气势,一次又一次地向对方复仇,直到对方置自己于死地。
读了这本书之后,真有石破天惊的感觉,如此酣畅痛快的阅读,不仅今年,多年以来,都久违了。心头又油然弥漫起对狼和藏獒崇拜的滚滚热情。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六
草原一碧千里,像神仙把绿墨洒在了地上,茫茫的大草原啊,一望而无际,辽阔而深远。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人民热情好客是美丽的风景。
我没有去过草原,但从《草原》这一课中感受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草原真是太美了,有像玻璃带子的河、一群又一群的白羊、美好的天空与大地。多么诗情画意、赏心悦目呀!
当有客人时,他们会把最美味可口的食物让我们品尝,会把最精彩的舞蹈展示出来。他们一点也不拘束,就像是久不见面的老朋友。
这像中国画似的美轮美奂的大草原,这像对待自家人一样的蒙古人民,在离别时,真所谓是依依不舍啊!蒙族与汉族情深不舍,难舍难分!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七
中午,我们在蒙古包内吃午饭,足足感受了一番蒙古人的生活。我们学着主人盘腿而坐,面前的“桌上”摆满了我记忆里从未有过的美味佳肴。手撕羊肉、烤牛排、烤全羊、奶片、羊奶等等,太丰富了 ,真让人垂涎三尺。我默默的学着主人的摸样,用“抓”的方式基本上完成了午餐。最后蒙古人为我们献上了哈达,我也品尝了马奶酒,主人唱起了草原歌曲,浓浓的香味、优美的音乐和我们的欢声笑 语在耳边、在蒙古包内久久萦绕。这样的午餐一定会让我终身难忘。
下午,我们骑上了马儿,在草原上尽情欢笑,自由驰骋。徜徉在蓝天碧草之间,我的心随着手中的鞭儿也开始了飞翔。真是羡慕居住在这儿的牧民,他们每时每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如仙境啊。
美丽的大草原,我还会再来的!
蒙古大草原对生长在热带的人来说,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生长在水泥森林的国人,那更是遥不可及的。如今科技发达,使距离缩短了。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东部,哲里木盟座落在科尔沁草原中部,俯视哲里木盟,奇景映入眼帘。
在哲里木盟南部的科左后旗的茫茫沙漠中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一条几十里弯延、幽深的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沙漠中,它就是目前为止保护完好的国家一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大青沟。
幽深的大青沟里绿树成荫,一年四季小溪湍流不息。夏日你可以坐上皮筏子上在小溪上悠闲的漂流;还可以在沟内过一个塞北的“泼水节”。沟内盛开的鲜花五颜六色,给大青沟增添了色彩。
夏日的草原,黄色的野花漫山遍野,马群、羊群、牛群“飘来飘去”尽情的吃着草。高吭的牧歌、苍劲的马头琴声渲染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美景色。
暑假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姥姥姥爷5个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自驾游。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河北省的张北县。张北县雾蒙蒙的,好像要下雨似的,天气有点冷。按照地图,我们开车去了传说中美丽的 草原天路。草原上,小羊和小牛在安静地吃着青草。山顶上,到处是风力发电风车,就像一个个小风扇一样。这里真是像课本上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呀!不过这里不用风吹草低就可 以见牛羊,因为草儿长得还不高。山上四处是不知名的小花!草原天路真美!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张北县城里一家有名的饭馆,吃了烤羊排和自制酸奶,真是大饱口服。外面很冷很冷,但是这里的人却 都穿着短袖,可能是他们都适应了吧!不过我们很快就到了旅馆,在房间里看起了好莱坞大片《超级战舰》,又洗了个澡就赶紧睡觉了,可好为明天的旅途补充精力。
第二天,爸爸开车载着我们开始了锡林郭勒之行,一路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大草原,路边绿树成荫,真漂亮!大草原有真正的蓝天白云,一个个蒙古包就像一尊尊小蘑菇一样长在地上。我喜欢大草原的白 云,因为它能变成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我喜欢大草原的天,因为这里的天蔚蓝蔚蓝的,真美丽!我喜欢大草原的山,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山叫平顶山。大自然真的很奇妙!再一个有趣的事就是, 我们开车的时候,牛和马总是挡我们的道,可是我们不得不给它们让路,要是撞它们,它们会把我们的车顶得四脚朝天的。可是现在我们都适应了,要是马和牛在挡我们的道,我们就赶紧拍照!
大草原真美丽!
暑假里,我来到了内蒙古的辉腾锡勒大草原,这里的空气令我向往,这里的景色更是令我流连忘返。
来到辉腾锡勒大草原,天气特别凉爽,空气也一尘不染,一早醒来,让人一下子睡意退去,感觉格外新鲜。放眼望去,遍地绿草覆盖在地面上,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些草不高,嫩绿色,摸起来 很柔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人烟稀少,有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由感,吮吸着冰凉的空气,坐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很惬意。天空显得格外蓝,大片大片的白云不受任何约束,尽情豪放地飘在空中, 如缕缕轻烟,清幽旷远,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在遥远的天边。
辽阔的草原上,散落着一些蒙古包,它们呈圆形,白色为主调,上面画着些美丽的花纹,这就是蒙古牧民居住的房子。远处,传来了“咩咩”的声音,我寻着声音走了过去,是一只只可爱的小绵羊。这 些羊三五成群,不计其数,有老有小,有的正俯卧在草地上休息,有的刚被惊醒,不停张望,还有的则好奇地望着我。千姿百态。小绵羊浑身毛绒绒的,耳朵垂在头两边,纽扣似的小眼睛雪亮亮的,似 乎在观察着什么,看见我,它们“咩咩”了几声,又立刻聚集起来,头靠头,好像在商讨着重要计划,然后它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排成一纵队,奔跑着向远方。
我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坐着,被大自然那诗情画意的美景所折服!
去过了高原、平原,这一次,我要去看看中国的大草原……
我先收集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资料,知道了呼伦贝尔是因其所在地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这片草原在祖国雄鸡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 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水草丰美,有“牧草王国”之称。它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
草原是个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牛羊成群、绿草如茵,不禁让我想起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有望不到边的麦田、茂密的白桦林,在碧波 荡漾的呼伦湖面,天水间的草原只剩下一条绿色的直线。
草原是个富饶的草原。草原上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还有特别大的煤矿资源。在这里,丰沛的水草驯养了大群的牛羊,这里的乳业发达,我喝的蒙牛、伊利牛奶就来自大草原。草原上的鲜花绚丽多彩 ,不过,草原上的小动物却长了一身与周围几乎一样颜色的皮毛,而且非常灵巧,这是它们的生存之道。
草原是个好客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十分好客,他们端出了自己酿的酒、奶酪,还有香鲜的烤羊、全鱼宴;给我们导游的大哥哥来自蒙古族,他们都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游客。
呼伦贝尔草原,她古老、富饶,拥有如油画般的绚丽风景,为我了解祖国山河更添一笔神奇的色彩!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八
上周观摩了市里的讲课比赛,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 这次观摩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
现在把听课后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课堂主线分明,主题鲜明。
这次三位老师选择的是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草原》一课的选定,无疑是有其深意的。而课堂上“蒙汉情深”主题的确定也体现了这一点。而大主题背景下,老师们又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整合,确立了课堂的主线索。如响水县罗来旺老师的“离包迎客,包外相见,包中款待”线索,阜宁县李筛梅老师“风光美,人情美”主线,使课堂主线分明,主题突出。
二 立足文本,语用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除了朗读之外,组词,写话,造句,写片段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形式。三节课,老师们都省去了对文本内容繁琐的分析,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训练。如:大丰刘坤老师课堂后段“以夕阳西下”为开头写一写他们离别时的情景;响水罗老师“写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景”;响水李老师对“天涯碧草话离别”中“话”的想象,以及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离别”所描绘情景的想象和写作。
三朗读形式多样,朗读指导到位。
作为阅读课,“读”无疑是整节课堂的主旋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不约而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不同形式的“读”上,朗读,默读,略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评价。一个个显性和隐形的教学任务在读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感知了文中的语言美,理解了课文所承载的深厚主题, 四提问有效,反馈到位。
有效的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有效的,三位老师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无疑体现了这一点,三位执教者不再琐碎地围绕课文内容问:“作者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草原的景色怎样?人怎样?”之类的问题,而是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整合问题,巧妙发问。例如,大丰的朱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围绕“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蒙汉情深的?”去读书、思考、说话;响水的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是围绕“你是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景色美的?”展开学习活动;阜宁的李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问:“从哪里读出了美?”。这些发问,问题大,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也大,学生在课上有话说,语文类的活动充分,学得畅快淋漓。
总之,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九
这些汉人明显来自大都市。他们衣着时髦,举止得体,处处显得大方而又自信。但在此分离时刻,也忍不住红了眼睛。在这荡漾着古老风情的草原上,面对着这一群豪爽诚朴的蒙古主人。作为客人的那一段记忆将浓浓的,深深的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回味一生。
最终汉人们走上他们的座驾。那是一辆线条流畅的“陆虎”越野车。车子鸣着汽笛,在可爱的羊群之间缓缓穿行。面对这一庞然怪物,羊儿们丝毫不觉诧异,依旧闲适地吃着草。
便在这时,有几个年轻的蒙古汉子忽然跃上马背,追向远去的车子。他们一边驰骋,一边扯着脖子大声歌唱。与此同时,老人们、女人们拿起马头琴,拉奏起来。这会儿,虽然天地不再静谧,但他们原先难过的心情,却随着歌声和琴声渐渐明朗起来。与此同时,天涯、碧草、斜阳,三者间似乎也渐渐浑然一体。
是啊!暂时的离别,只是为了更为欢喜的重聚。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
大家知道,老舍写的文章像沙滩上的贝壳,数也数不清,而且篇篇都精彩绝伦。其中《内蒙风光·草原》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如此细腻的词句仿佛一条小河,缓缓地流淌在我的心中。明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内蒙的'景色如同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我眼前呈现;旖旎的风光,内蒙人的豪爽,让我无比向往。这一碧千里的景象,换成谁都会被深深迷住。远离城市的喧嚣,过几天宁静安宁的生活,有谁会不乐意呢?与内蒙人干上一杯奶酒,一同欣赏内蒙特有的风光,真是“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啊!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我眼前似乎能看到小伙子在马上英姿飒爽的身影,能看见内蒙姑娘载歌载舞。天色暗了,但你肯定不想回去,心里还在回味着刚才热闹的情景,真可谓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表达草话斜阳”啊!时移世易,我想今天的内蒙一定更加繁荣!
在书香中呼吸,让生命充满书的气息。它会像一匹骏马,带领我们奔向远方。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一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不禁感慨万千,它不仅让我看到了美丽的草原,还让我感受到了蒙古同胞热情的心。
初入草原,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给人一种想要高歌一曲的冲动。绿色的小丘,可爱的小羊,像是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与天相接的草原,不禁让我感叹,也让牛羊感动,大家一起在这天地间玩耍。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来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让我陶醉,一条明如玻璃的河洁白又清凉。我和蒙古族同胞们用不同的语言愉快地交流着,品尝着那儿的特色美食,欣赏着美妙的歌舞,与他们一起策马奔腾,大家都是那么热情,让我开心到忘了时间,随着夜幕的降临,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分别。
过了好久好久,我才从书中清醒过来,我好希望这一切都不是幻想,因为我太想认识蒙古族同胞,太想在美丽的大草原尽情地玩耍了。那无边的碧草,白色的羊群,那好客的同胞,热情的款待我怎能忘怀?这篇文章,真真实实地再现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民族风俗和热情好客的民族气质,表达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让我对草原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蒙古同胞有了更深的感情,让我对祖国的秀丽河山充满了期待与热爱,让我对外面的世界更加的向往。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二
这些汉人明显来自大都市。他们衣着时髦,举止得体,处处显得大方而又自信。但在此分离时刻,也忍不住红了眼睛。在这荡漾着古老风情的草原上,面对着这一群豪爽诚朴的蒙古主人。作为客人的那一段记忆将浓浓的,深深的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回味一生。
最终汉人们走上他们的座驾。那是一辆线条流畅的“陆虎”越野车。车子鸣着汽笛,在可爱的羊群之间缓缓穿行。面对这一庞然怪物,羊儿们丝毫不觉诧异,依旧闲适地吃着草。
便在这时,有几个年轻的蒙古汉子忽然跃上马背,追向远去的车子。他们一边驰骋,一边扯着脖子大声歌唱。与此同时,老人们、女人们拿起马头琴,拉奏起来。这会儿,虽然天地不再静谧,但他们原先难过的心情,却随着歌声和琴声渐渐明朗起来。与此同时,天涯、碧草、斜阳,三者间似乎也渐渐浑然一体。
是啊!暂时的离别,只是为了更为欢喜的重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三
这几天利用课余时间看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这本书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十大儿童名著之一。
书中讲了主人公罗兰一家不断迁徙,抱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了大草原上。在荒野中艰苦地劳作,与自然灾病作斗争,又与美丽的大自然和谐相处。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一家的亲情。爸爸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白天捕猎,晚上造房子;妈妈对他们的生活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读后感《《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400字》。他们一家甚至把狗马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他们的爱是那么地真诚美好。
他们在大自然中碰到了蛇群、狼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却还是勇敢快乐的生活着。罗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她活泼开朗的性格让我喜爱。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更是无忧无虑,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未经过风吹雨打。我想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还会哭鼻子的我们,如果到了大草原上生活,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生存下去。
同学们,让我们打开《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去学习他们勤劳、勇敢、坚毅、奋斗的品德吧!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四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五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草原上的.小木屋》,里面的人物有:劳拉、爸爸查尔斯、妈妈卡罗琳、姐姐玛丽、妹妹小卡丽和狗狗杰克。
劳拉从威斯康星州大森林的小木屋搬走了,来到了西部有印第安人的大草原,建了一座草原上的小木屋,遇到一位绅士又滑稽的爱德华先生,爱德华先生帮圣诞老人把圣诞礼物送给劳拉和玛丽,劳拉和玛丽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新锡杯子、一根长长的薄荷味红白条纹糖棍、一个漂亮的棕色心形白糖蛋糕和一枚崭新的硬币。
劳拉和玛丽的生活真好,我都想穿越时空,来到这个时代,体验劳拉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233,享受大自然,看到肥美的松鸡群,可爱的小鹿,还有皮肤是黑的印第安宝宝······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就知道劳拉喜欢印第安宝宝。
这本书由英国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著,获得过纽伯瑞奖,推荐大家来阅读。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六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材解读
1、作者是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是无边无际、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因为上一句讲过,天空非常明朗。
2、本文使用了许多比喻句,因此理解比喻句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比喻使用的贴切与生动,从而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3、本文文笔清新、感情真挚,但学生对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比较生疏,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做必要的铺垫。应该抓住“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等重点词语与富有民族风情的场面分析,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4、本文可以分为写景与叙事两大部分。要引导学生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赞美美丽的草原,而且也由衷地赞美生活在这里的淳朴热情的草原各族人民,是美丽宽广、富饶、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这里勤劳淳朴、好客热情的人民。
5、《草原》是一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比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七
在阅读的海洋中,我体验过鲁滨逊的荒岛求生,品尝过狼王梦中母狼的坚韧与无助,也曾为费恩对韦伯的爱护而感动我们落泪。而最让我感到有收获的,是我最近看的《草原上的`小木屋》。
这本书研究主要问题讲了劳拉一家,从威斯康辛州的大森林,搬到堪萨斯州草原上的故事。一路上帮助他们自己遭遇了暴风雨,马车轮上沾满了泥,停留了作为一个两个星期;之后又没有惊险万分地渡过水流湍急的小河;到达中国草原时,他们还遇到了体现狼群包围,草原进行大火,来势汹汹的草原热命,然而我们面对这种种经济困难,他们发展依然能够不屈不挠地盖起了安全小木屋,过上了社会幸福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因为平静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劳拉一家的挣扎。过河时,河水几乎把马车推翻了,但在父亲的努力下,马车被拉上岸了;当一家人被狼包围时,父亲根本没有开枪,而是一直提防着房子和狼,直到天亮;当草原大火时,爸爸妈妈在周围挖沟,把湿麻袋放在坑里,防止火势蔓延。爸爸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他第一次学会游泳的时候,总是不能前进,但也继续下沉,但他不知疲倦地练习,终于可以慢慢地游泳,现在可以游泳几十米,我很自豪我也有这样的父亲。
难以进入无敌,难以退却无事可做。我还要向这两位父亲学习,在未来,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而是要勇于接受挑战,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为真正的生活强者。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八
前几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篇老舍的作文:文章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诗词:“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呀!蒙汉两族人民情深似海,不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篇课文还抒发了老舍先生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读了这篇课文,我还学到了动静结合法。老舍先生用静态描写展现了草原的.景美,用动态描写突出了草原的人亲,有静有动,这就是动静结合法。这让我想到:平时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中,有些景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如:山峦、田野、建筑物等,写好景物的静态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有些景物处于变化状态,如:鸟在飞,鱼在游,云在变化。有时同一事物,既静又动,如写:湖水,又是水平如镜,有时微波粼粼,有时波浪层层,一浪推一浪;写树木,有时高高挺立,不动也不摇,有时随风摇曳,微微点头。恰当地写出景物的变化,文章才会生动感人!读了这篇文章收获还真不小啊!
老舍草原读后感篇十九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里见过草原吗?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我们语文书第九册的十二课,就是以草原为题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草原的地象无边的绿毯,山羊群给这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生活在草原上的人热情大方,姑娘们歌声嘹亮,舞姿优美,小伙子们套马、摔跤,活力十足。直到太阳偏西,谁也不肯走,令作者不由的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学完这篇文章,我也想去草原骑马,感受草原的广阔,还想和小伙子们比摔跤,或躺在草原上感受新鲜的空气,这多么令人向往啊!但是,许多去过草原的人都非常失望,说草原已经变样了,这是因为人们不注重环境的保护所引起的灾害,还有过度放牧使植被面积减少,引发了沙尘暴等一系列的天灾降临于草原和草原旁边的城市。
救救草原吧!我们一定要保护大自然的礼物——草原,不能让它再受到破坏了啊!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90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