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总结都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方向。在写总结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清晰地陈述观点和结论。虽然范文是给别人提供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经历和启示。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一
这几天闲余时间,在家看看《中国国家地理》刊物的重庆篇,让本人初触重庆这世界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同时具备多种气候条件下所生长的特色植物。及一百多年来,近两百年,让世界地理学家纷至沓来,进行科考的探索过程。没想到重庆这么奇妙,没想到有这么漫长的、惊险的、丰富多彩的探索历史。使我从百余年的探险历史过程中生出那万千感慨。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的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家的了解,也许就限于知道有个三峡罢了。
其实重庆的自然形象非常奇特。首先是重庆的山岭很独特,我从书上航拍的地形图看,只见一道道山岭呈长条状,相互平行或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像千手观音伸出的一条条手臂,接着观音伸出手掌,展开玉指,重庆城像观音用玉指拾起的一颗珍珠。
其二是,从图上看,长江和嘉陵江的走向,不是沿着山谷或平川温顺的、消极的流淌,而是汹涌而来,垂直冲断一条条山胁,山挡不住河,河硬是把山切穿了,显示出不畏阻塞的英雄气慨。于是一道道峡谷展现在世人面前。重庆峡谷出奇地多,称之为峡谷市,毫不为过。
其三是,惊艳重庆喀斯特,地下更比地上奇。重庆的喀斯特分佈面积广,但它不是以广著称,而是喀斯特的险、怪、幽取胜于世界。重庆的喀斯特不像桂林山水那样优美,那样诗情画意,没有刘三姐,也不像云南石林风景如画,也没有阿诗玛。重庆的喀斯特中走出来的是云雨巫山神女,与众不同。武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点也不为过,不过是由外国探险家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让世界认识了重庆武隆。
重庆的武隆、奉节是世界竖井、天坑、天缝、洞穴、天桥之乡,宏大的天坑和相伴的天桥的组合肯定世所罕见,还有密佈的一个个竖井,直径窄则一两米,宽者也不过三五米,钻地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有世界第二深度竖井,深度达1026米。
遗憾的是,这世界第二竖井,竟是一个美藉、英国剑轿大学的数学系的女学生所探,这姑娘巳在武隆探险达十五个年头之久,有时在洞中、在竖井、在地河中一待就是十多天,无数次从生命的死亡线上走回。她在竖井中留下的自拍照,我从看此刊物来十多天,一直在我脑海中翻滚,不得不佩服她这种追求美丽大自然的执著毅力。看来她巳深深爱上了重庆武隆,乐不思美了!
对重庆武隆等地的探索研究,外国地理科学家早在1817年就开始了,近两百年来,法国的、英国的、墨西哥的、美国的、奥地利的、俄国的等数支探险队,一次次在此探索,好像这里有寻不完的宝藏,而我国的那些地理学家直到1928年方敢涉足武隆宝地。直到今天来也是看看表层,深坑深井仍不敢去窥视,其主流惟外人也。
我就感慨之,自己之山河,为什么外人了解,自己却不明白?为何外人敢入,而自己望而止步?难道这也是技术跟不上吗?怪不得日本入侵时,对我国地理已了如指撑,资源分佈尽在脑中,侵我中华如回家之路,比国人更熟悉,可长驱直入!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二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复杂文化及多元民族的国家。国家地理杂志作为一本专注于探索和记录世界各地风光、文化和科学的杂志,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作为一名读者,我对这本杂志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段: 了解中国的地理
国家地理杂志以其扎实的调研和讲述方式,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风貌。它介绍了中国的山川、水系、地貌以及各地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读者可以更加了解到中国这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的不同面貌。从内地的大草原、峡谷、高原到海岸线的壮阔景色,从北方的冰雪天然林到江南的水乡古镇,所有这一切都是来自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彩呈现。
第二段: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而国家地理杂志则是一本以文化为主题的杂志。杂志不仅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还关注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变迁。
杂志的文章内容包含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化景观以及生活方式,也同时关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等方面。
通过国家地理杂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悠久。
第三段: 了解中国的自然和人文奇迹
作为一个文化古国,中国也是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的集大成者。国家地理杂志以其深度、广度、真实性在讲述中国自然和人文奇迹方面的很多故事。
通过国家地理杂志了解到中国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的种类和地位,如黄山、长城、故宫、紫禁城等。更让人惊叹的是,国家地理杂志还介绍了藏区和西藏高原、南迦巴瓦峰、神农架、九寨沟、兵马俑等等一系列自然奇观。
了解到这些让人无法想象的的风景以及人文奇迹,让我对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段: 参与地球保护
国家地理杂志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和文化的杂志,它还是一个倡导地球保护意识,倡导大家一起关注和保护地球的杂志。
在国家地理杂志的页页末尾,总是有一些关于地球保护的话,如减少碳排放、保护海洋等等。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对这个地球的责任。
国家地理杂志的参与让我意识到地球保护的重要性,并让我倍感责任感,加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列中。
第五段: 总结
在国家地理杂志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和文化,认识了中国自然及人文奇观在国际中的地位,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通过国家地理杂志的展示和传播,我们不仅能认识到这个世界,也能更好地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三
这几天闲余时间,在家看看《中国国家地理》刊物的重庆篇,让本人初触重庆这世界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同时具备多种气候条件下所生长的特色植物。及一百多年来,近两百年,让世界地理学家纷至沓来,进行科考的探索过程。没想到重庆这么奇妙,没想到有这么漫长的、惊险的、丰富多彩的探索历史。使我从百余年的探险历史过程中生出那万千感慨。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的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家的了解,也许就限于知道有个三峡罢了。
其实重庆的自然形象非常奇特。首先是重庆的山岭很独特,我从书上航拍的地形图看,只见一道道山岭呈长条状,相互平行或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像千手观音伸出的一条条手臂,接着观音伸出手掌,展开玉指,重庆城像观音用玉指拾起的一颗珍珠。
其二是,从图上看,长江和嘉陵江的走向,不是沿着山谷或平川温顺的、消极的流淌,而是汹涌而来,垂直冲断一条条山胁,山挡不住河,河硬是把山切穿了,显示出不畏阻塞的英雄气慨。于是一道道峡谷展现在世人面前。重庆峡谷出奇地多,称之为峡谷市,毫不为过。
其三是,惊艳重庆喀斯特,地下更比地上奇。重庆的喀斯特分布面积广,但它不是以广著称,而是喀斯特的险、怪、幽取胜于世界。重庆的`喀斯特不像桂林山水那样优美,那样诗情画意,没有刘三姐,也不像云南石林风景如画,也没有阿诗玛。重庆的喀斯特中走出来的是云雨巫山神女,与众不同。武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点也不为过,不过是由外国探险家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让世界认识了重庆武隆。
重庆的武隆、奉节是世界竖井、天坑、天缝、洞穴、天桥之乡,宏大的天坑和相伴的天桥的组合肯定世所罕见,还有密布的一个个竖井,直径窄则一两米,宽者也不过三五米,钻地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有世界第二深度竖井,深度达1026米。
遗憾的是,这世界第二竖井,竟是一个美藉、英国剑轿大学的数学系的女学生所探,这姑娘巳在武隆探险达十五个年头之久,有时在洞中、在竖井、在地河中一待就是十多天,无数次从生命的死亡线上走回。她在竖井中留下的自拍照,我从看此刊物来十多天,一直在我脑海中翻滚,不得不佩服她这种追求美丽大自然的执著毅力。看来她巳深深爱上了重庆武隆,乐不思美了!
对重庆武隆等地的探索研究,外国地理科学家早在1817年就开始了,近两百年来,法国的、英国的、墨西哥的、美国的、奥地利的、俄国的等数支探险队,一次次在此探索,好像这里有寻不完的宝藏,而我国的那些地理学家直到1928年方敢涉足武隆宝地。直到今天来也是看看表层,深坑深井仍不敢去窥视,其主流惟外人也。
我就感慨之,自己之山河,为什么外人了解,自己却不明白?为何外人敢入,而自己望而止步?难道这也是技术跟不上吗?怪不得日本入侵时,对我国地理已了如指撑,资源分布尽在脑中,侵我中华如回家之路,比国人更熟悉,可长驱直入!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四
中国国家地理是我国知名的地理杂志,以其全面、深入、生动的方式展示着中国丰富多彩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祖国的壮观与辽阔、多彩与斑斓。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中国壮美的自然景观
中国国家地理致力于以及生动的文字和图片展现中国的自然奇观,让我们读者彷佛身临其境。比如,它将我们引向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三峡、黄山等著名的自然景观,让我们了解到世界上少有的雪域原野、浩瀚的森林和奇峰怪石。通过这些真实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更加珍视自然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
第三段: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除了自然景观,中国国家地理也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它介绍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上海,同时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传统艺术、汉字、科技、白鹿原等历史与文化遗产。通过中国国家地理的报导,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现代化与发展,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美。
第四段:中国的未来与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的未来发展对于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国家地理跟踪了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进展,并详细描述了中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关心环境和社会问题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未来的方向,为互相了解和合作创造更多机会。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国国家地理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和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通过它提供的真实和详细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民、中国的自然和文化,和中国面临的挑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继续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并慢慢感受她的魅力和不断成长。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五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学刊》好像没有什么好看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错,里面有说到格聂的“第十三女神”——格聂山,新疆的红色作物、还有盐路……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的弃老洞》!
我们中国不是以敬老爱幼为传统美德么?怎么会有弃老洞的存在?我带着一大堆的问号往下看。
在我国的湖北等地大量的弃老洞,它们的存在与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些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蛮人所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也有类似弃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个活生生的老人放里面,想着就让我觉得难过。
但是潘世东教授却认为弃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观。
我对他的这种说法不甚赞同,既然是顺其自然为什么还要做
一个洞规定人家要在里面死?为什么要做什么自杀型的孔,不让其不顺其自然的死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在于我们个人的想法了。但是我还是认为孝敬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他们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我们该回报他们!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六
儿时,有一次我过生日爸爸妈妈每人都送我了一件礼物,其中就有这本《中国国家地理》。
当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抵触,因为又厚又重看起来十分高深,但当我无意间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震惊了。祖国山峦河流的美被这本书展现地淋漓尽致。每一滴露珠、每一粒石块、每一棵绿树、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每一片天空都用书页毫无保留地记录了下来。身边的轰鸣声、汽笛声、脚步声我置身于世外,心中只看到了祖国的秀美河山。
我把这本书平平展展地放到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几年过去了,那本书还在那里,无声无息……
如今,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对无意间瞟见书柜里静静躺着的它突然来了兴趣,迅速的把它从书海中抽了出来。
擦拭封面却发现没有一丝灰尘,画面的质感一尘不变和新的一样——只是感觉熟悉了许多。
现在我长大了,书也变的陈旧,唯一不变的是我心中挥不去的美景。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七
不朽工程长城,到创新和独特的耕作技术,再到到一个巨大的泼水节,你会发现中国十年间如何改变如此多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却同时仍然保持其强大的传统,怎样将这些传统与现代强烈对比的景观,这些塑造了中国的景观一一表达出来,尤其是在空中,将给你代理极为震撼的视听感受。
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我们每天都忙碌在“小我”的生活中,却很少有这份闲心与眼界站在上帝的视角看看这个飞速发展又历史悠久的国度!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八
如果评选中国最优秀的杂志,我相信中国国家地理一定会入选,不仅仅是精美的印刷,优美的图片,更有历史的厚重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当然这些优点大家都知道了,读了这么久,我主要想写写这本杂志的不足,虽然这些不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一,就是受中国国情影响,有些只能唱赞歌,不能提异议,这点不是杂志的原因,而是国情的原因,所以就不多谈了。
二,广告。虽然广告图片很美很有创意,但是读者购买杂志是为了更好的阅读而不是看广告。希望杂志社把广告归到一起,不要在正文中突然插广告,这很影响阅读心情的。再优美的广告如果突兀的出现,也会破坏读者沉醉的心情。
三,相片。相片可以说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但显然杂志选用的相片有很多流于形式,甚至是凑数用的。我想这个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供稿,或者杂志社能够选择的杂志相片过少。因为杂志中的地图实在是做的很好。希望杂志社能够有自己的专职摄像师,向美国的地理杂志看齐。要知道,相片是这种地理杂志的重中之重。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九
当夕阳和晚风送走一日的喧嚣,万花筒般的世界暂时停止了旋转,在忙碌中埋头一整天的你,是否也曾隐约地感到,世界应该不只是身边的世界?或许出于潜意识中对远方世界的渴望,或许出于天性难泯的好奇,人类总喜欢踮起脚潦,去眺望地平线以外的地方。
世界无穷大,我们的想象力也没有极限,不同的角度去看,阳光就有不同的颜色,不一样的心灵去感悟,世界就有不一样的声音。然而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地方却在于,它并不只是我们的想象,而是真实地存在着。即使有些近在咫尺,有些却遥不可及。
正是这份真实,激发了平凡的人们对于远方世界的笃定和渴望,也总挥不去一丝无能为力的怅然。基于同样对于美好世界的渴望,基于久已萌发在心中的感怀,我们制作了这部《环球国家地理图鉴》,以期描绘出一个广大世界的精致缩影。生动质朴的行文,足迹踏遍七大洲每一个神奇的国度,时刻伴随着彩色实景图片,每一幅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精美作品。地球之美,人类之美,自然之美,文明之美,等待我们去感悟。希望每一位捧起这本书的朋友,能藉此实现我们的初衷,一起去感受那些原本远在天边的真实与美丽,忽然间都触手可及。
[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十
儿时,有一次我过生日爸爸妈妈每人都送我了一件礼物,其中就有这本《中国国家地理》。
当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抵触,因为又厚又重看起来十分高深,但当我无意间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震惊了。祖国山峦河流的美被这本书展现地淋漓尽致。每一滴露珠、每一粒石块、每一棵绿树、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每一片天空都用书页毫无保留地记录了下来。身边的轰鸣声、汽笛声、脚步声我置身于世外,心中只看到了祖国的秀美河山。
我把这本书平平展展地放到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几年过去了,那本书还在那里,无声无息。
如今,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对无意间瞟见书柜里静静躺着的它突然来了兴趣,迅速的把它从书海中抽了出来。
擦拭封面却发现没有一丝灰尘,画面的质感一成不变和新的一样——只是感觉熟悉了许多。
当我怀着不同的心情翻开同样一本书时,目的却改变了。我翻开书故意没先去看上面的插图而是先去看下面的'字。看完了下方的文字再去看上方的图片时我似乎看到了这座山脉或河流的奥秘,看到了它地貌的曲折变化,看到了它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看到了它神秘的历史背景。
现在我长大了,书也变的陈旧,唯一不变的是我心中挥不去的美景。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十一
前几天,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真正领略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光。
这本书里分别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等等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采。山峰连绵不断,草原一望无际,河水碧蓝碧蓝的,丹霞火红火红的,还有纵横千里的沙漠,与世隔绝的海岛,晶莹透亮的冰川,灌木丛生的森林。这本书里对美的评选标准和往常的评选标准有所不同,以前只有东方,东北方的名山名湖,因为这些地方比较接近华夏祖先的最早定居地,所以很少有西部地区的风景名胜入闱。这次的评选却让边缘文化大放异彩,让人们更加熟悉我国的边缘地区。我国的边缘美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川滇藏的交汇处和新疆天山。而且这本书里还配置了一些清晰可见,拍摄角度极佳,让人看了心旷神怡的图片,再加上恰当而优美的文字,让你看了就像如临其境,让你如痴如醉,甚至不想放下书。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深深地被它震撼了。这些纯粹自然的风景,没有被人们过度开发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无比向往的地方。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可人们却想方设法地在这儿建旅馆,在那儿砍筏树木修渡假村,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这些美丽的事物造成破坏,甚至使这些美景变得平常,不再有它的独特之处。西沙群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远离大陆,人迹罕至的缘故,它的美丽被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因此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首。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只有我们更有力地去保护它们,才能它们的美永远延续下去。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十二
在景色迷人的中国,藏着无数个你不知道的神秘而古老的'东西。打开《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能使我们明白成千上万个迷,并能了解到一些搞不懂的地理知识。
自从我阅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便可以解答同学之间问的简单的地理问题了。比如:包公祠建在河南省开封市、象鼻山在桂林、五公祠建在海南,等等,这本书使你知道了一些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也难以解答的古怪问题。
本书图文并茂,它让你知道这东西长什么样儿,那东西是什么,有些字难认又难理解,这本书将为你解答。
有一些大人也买它,好帮他们找资料,它把所有名胜古迹都记下来了,让你对它爱不释手。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十三
因为工作的原因,在整理生物地理数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中国地图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对于我这种地理渣来说,这简直是个惊喜。当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决定读一读,也算是工作和业余的一个补充。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是以中国地理区划的形式来编写的,这本书作为套书系列中的第一本,介绍了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两大区。
看每一章内容都会有一种“哦,这个景点原来在这里啊?”或者“啊,原来古诗中描写的是这里啊!”的感叹,将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联系在一起,找到共通之处,还是很有意思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收获颇丰。
不过本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内容空泛。大概由于中国地大物博,随便拿出一个省份来,都可以轻松介绍几万字,但本书却要用200多页介绍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八个省三个市,这就使得内容大而空,每个省只能捡主要的写,介绍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较浮于表面,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缺少必要的地理图片。在我最开始看书的时候,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至少有中国行政地图、七大地理分区地图、中国地形图,这样看起来才会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对全国各地有了解的人大概不会看这种书,所以这套书的受众人群应该是儿童或者我这种地理小白,考虑到读者地理知识的匮乏,编者应该配备这些基础图形,让读者先有大概念,再根据每章内容,给里面一点点填补细化。排版不合理。大概是由于从纸质版转化到电子版的缘故,图片有时候不能和内容及时对应上,同时也会出现一页只有一个图片标注,其余什么都没有的情况,这让一个常写论文的人看着极其不舒适啊。细节处理有待提高。比如有一节标题是“汾河,汾河盆地,汾酒”,结果内容中只介绍了前两项,完全没涉及到汾酒。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这种情况还是有一定用处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有点鸡肋,希望可以不断完善。
中国国家地理心得篇十四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
但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正因如此,当我开始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从他的`文字和画作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后,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这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在这期间,我还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到今天一年半多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破译”还将继续,先集为一本《海错图笔记》,大家看着玩。
在本书中,我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轶事,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絮叨。说白了,就是我读《海错图》时做的30篇笔记。如果你看完后,觉得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义的书,那我就很高兴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91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