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五年级科学教案(案例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23:20:11
优质五年级科学教案(案例18篇)
时间:2023-10-31 23:20:11     小编:笔尘

教案还应该考虑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反馈。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教师教案的案例,借鉴其中的优点。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繁殖。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1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1、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 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

3、 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

探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1、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2、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1、知道什么是质疑。

2、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3、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1、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2、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3、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1、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解释、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一课时

一、复习“交流”知识,知道“质疑”及其意义

2、学生思考

3、引导:正因为交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强调大家要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倾听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交流的人给予尊重和帮助,对他的交流内容是否注重事实和证据进行科学的质疑。(板书课题)

4、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质疑这个词,你能说说“质疑”是什么意思吗?

5、学生发表意见。

二、引导学生了解“质疑”的几个方面

2、学生思考回答。

3、同学们对他们的假设、设计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刚才你们对这些实验设计的不同见解,就是“质疑”。

5、引导:想一想,你们刚才的质疑针对的是哪一方面?

7、学生回忆、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引导归纳:那么谁来说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9、师生共同小结:质疑应从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探究问题是否具体明确、得出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合理、做出的解释是否可靠等方面入手。

三、巩固运用

2、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并向全班汇报。

3、小结

4、引导:谁能为马小虎同学的这项科学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5、学生讨论交流。

6、引导:假如你是马小虎,经过大家的质疑、帮助,你将怎样调整研究方案?

7、学生思考交流。

6、布置作业

请你回家后,参考刚才的实验方案,想一想,如果你来对全校六个年级中各选一名同学就同样的饮水量问题进行调查,你应该怎样做呢?把你的设计写成研究方案。

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设计并建造房子

设计房子

1、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研究透镜》,教材安排循序渐进,以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奥秘,为以后学习光学的其他知识做好准备。

这节课以《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希望主动探究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通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镜镜片的形状特点,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发现有关透镜的奇妙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在寻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进一步的疑问就会出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折射?通过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学生就能直观的观察到折射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对光的折射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激发起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制作简易望远镜。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

2、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3、学生回答。

4、讲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鱼叉叉的位置不对!(出示幻灯片)当光线经过鱼身体的反射进入到三毛眼睛里时,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弯折现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还是用鱼叉顺着直线方向向鱼叉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鱼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应该做的是在看到的鱼位置的后方一点的位置用鱼叉迅速的叉下去,这样才能叉到鱼。

5、讲解:其实,三毛叉鱼这件事讲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有关光的特别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么叫光的折射现象呢(出示幻灯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现在就可以体验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展示装水的烧杯和铅笔,将铅笔插进水里,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6、学生操作,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7、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出示幻灯片: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一般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出示幻灯片);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出示幻灯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出示幻灯片)。但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却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就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谈话: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页,仔细阅读这三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灯片),并且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我还有几点小提示给大家(出示幻灯片)。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的幻灯片,并出示结果)。

6、提问:光线通过透镜产生的现象奇妙吧!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7、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光线通过透镜时发生了弯折。

8、提问:发生了怎样的弯折呢?

9、演示实验:揭示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弯折现象。(自制教具)。

四、制作望远镜。

1、谈话:透镜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学生讨论交流:近视眼镜、老花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出示幻灯片)。

3、谈话:同学们好像对望远镜最感兴趣嘛,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出示幻灯片)。

4、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阅读课本第25页,出示幻灯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位置)。

5、谈话:如果凸透镜和凹透镜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镜拿错了,两个都是凸透镜或者两个都是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五、课堂小结。

这次校际教研的主题是“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我就从自制教具这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吧。

本课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之后,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能产生这些奇妙现象呢?为什么穿过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行进路线(穿过凸透镜会聚,穿过凹透镜发散),学生就能一下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黑盒子”的教具,(介绍“黑盒子”的构造以及各个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尤其是光线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有所帮助。

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一定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制教具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谢谢!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3、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1、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认识岩石的特征。

鉴别身边的岩石。

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3)岩石的作用

(4)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五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人员: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2008年2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8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3、自制食盐等晶体。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难点】制作晶体。【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六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七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八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9724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