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表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反思。读完一本书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一种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对作者和作品的一种致敬和赞美。读后感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书中的内容和思想。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词的得当和丰富性,避免过度使用简单和平凡的形容词和词组。以下是一些优秀读者分享的读后感,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书籍和拓宽思维。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一
最近一直再看《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被书中朴实言语、真情实感所深深打动着,也让我产生很想坚持读下去的欲望。
品读着书中承载着一位普通幼儿教师的美好想法,记录着一位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和孩子及同事之间发生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记录了这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点点滴滴。不时地透露着生活中浓浓的真情实感,给人一种深有体会的感觉。从不断的思索中洋溢着这位教师对孩子们细腻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爱。看着一篇篇的日记,虽说不上是心灵上的震撼,但对自身来说的确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坚持着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前行,把原本琐碎的幼儿一日生活,变成了是一种人格的陶冶。在不断的描述中整理思绪,整理得纯白明净,就像在听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曲子,不惨和杂质的坦露着内心的心情。在细细浏览一篇篇文章的同时,慢慢地也在转变自己的一些想法,原来身边平平淡淡的一日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在观察中每天都会发现有一个个小插曲。书中一句句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着让人学习的方方面面,如何去面对不同事情的发生,如何采取相应的行为措施去合理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品读这位教师的日记,再想想自己在实际生活教学当中,观察的太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成长历程中旁观自己;在回忆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观察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表现是否呼应。比如:在教学中的随机应变、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教育是种处处充满智慧的生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应该去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
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日复一日坚持,用积极的心态耐心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的。因为坚持不是片刻的誓言,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去寻找、去积累、去摸索。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听说《豆蔓……》,是因为上网查资料。第二次听豆蔓,则是虫儿妈妈说的。决心一读。豆蔓的作者是和我们一样的幼儿老师,因为是一线,所以看起她的书来也颇有共鸣,正如书中所说:人看书需要体验和共鸣,有了这些,才会乐意看,想看。比如我们这些普通人啃不进去哪些纯理论的书,就象作者说的高深的学术专著,往往被我们束之高阁。相反,实例加分析的精典教案等反而让我们爱不释手。
因为是一线,所以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苦恼与欢乐,有着困惑与不解。也和我们一样体验着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篇篇的教育日记在向我们诉说着幼儿老师的甜与苦。
教育既生活,教育既成长。生活不可能去作秀,成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有太多让我们去抓住的契机。想起前几天虫儿妈妈说的事情,因为是秋天,窗台上摆放了许多孩子们收集来的秋天的种子,没事的时候孩子们总会围在放种子的瓶子前叽叽喳喳。发现孩子们对种子的兴趣已经转变的时候,是一个早上,许多孩子围在瓶子前,在讨论大种子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大还是小种子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大……讨论热烈地进行着,还没有深入探究的时候,上课的铃声响起,接下来的事情就和平常一样,上着规定的内容,老师的心里却充满着内疚,无法让孩子的活动深入下去。教育有时候也是无奈的。
做早操的时候,听秋思说起她们班里最调皮的孩子续编的诗歌:假如我是一片小雪花,我不愿落到水里,变成一块冰;假如我是一片小雪花,我不原落到小螃蟹的身上,让它夹我;假如我是一片小雪花,我愿意落到小朋友的脸上,亲亲它。孩子们的想象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假如把这些假如编成一首长长的诗,那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诗啊,假如把这些诗画成一册画册,那又该是多么迷人的画面呀。也象豆蔓一样,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教育真的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于自然而然中教育,又于自然而然的教育中获得成长,获得快乐。
假如我们的老师也有不满也有抱怨,我希望我们能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她们。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只要面对孩子时你是快乐的,那你就是个富有爱心的好老师。每次看老师们组织活动时,听着她们“宝贝”“孩子们”的称呼,心里真是感动极了,无论结果如何,这个称呼足以表达你们的爱。
与豆蔓交流教育活动,竟然也有许多共通之处。教育内容的选择,又有多少人是从孩子的角度去进行呢?豆蔓如我们一样经常和自己班内的老师交流,以达成共识。想起前一段我和老师们在办公室内的谈话,主题是怎么样的一节活动才是好的成功的活动。大家在平等的氛围中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不怕被批评。有老师说有知识点,目标准确,也有老师说看孩子活动的程度。为此专门查了资料;一节好的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而最主要的是看孩子,孩子是否感兴趣,孩子是否注意力集中,孩子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而在这些活动之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科学活动了,科学活动不需要老师费力地用劲维持纪律,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活动之中。而这样的活动往往不被看好,因为它在观摩中看不到老师表演的成份。更多的是孩子的活动。教育活动中不是看老师做了什么,而是看孩子做了什么。丽莲。凯兹说不一定是惊天动地地进行教育改革才算是好的、成功的。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设计那些让孩子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及养成专心学习的态度的,能培养孩子兴趣并能使其持之以恒的,可能是平淡无奇的教育活动。
很多时候,教育活动如同量体裁衣,每个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的,而不是让孩子为活动服务的。比如爱美是孩子们的天性,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美,美术,音乐,服饰……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前几天,我剪了头发,离园的时候,几个小男孩子好象刚发现我变了样子,惊呼:”呀!y老师剪了头发了。”另一个孩子立刻接着反应:“难看死了。”忍俊不禁,和老师们说起这件事情,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欣赏了。而在我们的活动中缺少的也恰恰是这种欣赏美的教育,没有那个老师敢大胆地去选择欣赏音乐欣赏绘画,大概是怕不出彩吧。教育仅仅是为了出彩的话,那也太可悲了。而你如果不去尝试,你在欣赏方面永远也不会出彩。没有几次失败那儿来的成功。教育不是给别人观赏的,而是为孩子成长服务的。
爬豆蔓总会有许多感悟。我希望能把我的感悟与来我空间的朋友共享。假如你是朋友的话。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三
拿到这本书后我反复看了两遍,感动于高美霞老师的孩子之多却仍能在工作之余写出这么好的日记,感动于她对课程的思考,对幼儿教师地位的思考,感动于她每一次用心的上课,每一次有创意的拓展,所以摘记了一些,觉得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也触发了一些感想。下面谈一下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对教育的理解
“很喜欢这句话:生活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自然。因此把它演绎成: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作为老师,我要做一个自然的人,让所有的东西熔化成自己的内质,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想高老师所说的应该是对孩子的教育信手拈来,自然而不做作,孩子没有感觉到是在上课、受教育,教育已经融入到了孩子的心里。这种境界真的很好,虽然难达到,但值得我们尝试。
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我想到了幼儿园每天要坚持的晨练、早操、饭前洗手等等,哪一样不是日复一日坚持的结果呢?只有坚持才会形成习惯,只有坚持才会让习惯稳固,从而影响孩子一生。
二、对教研的理解
高老师认为教研的课题应该从一线中来。因为一线老师在一线工作中所得来的经验是珍贵的,更值得讨论、研究并提升,继而进行推广。那么理论工作者又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用平等的观念来说,理论工作者应该负责将各处的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进行阐述交流并推广,比如介绍国外的理论以供国内的一线工作者参考。高老师指出一线老师不应跟在理论工作者的后面,一线老师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模式,如何在自己这种定性的模式中更成熟、更快乐地工作、生活,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三、对主题活动的理解
主题活动中的主题应由老师和孩子的感情、思维,活动中的困惑、难题而引领、而深入,形成一系列思维紧紧联系,环环相扣,循环深入的探究活动。在主题活动中,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感悟者、体验者,通过互相的感悟、体验的交叉与融合,让对方得到认识和提升,互相感悟对方的思维方式,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不强调教师的权威,不强加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学会聆听,辩证地吸收,这大概就是灵动的教育吧!
四、对幼儿教师地位的理解
好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帮助教师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成就感,让教师从根本上对这个工作有一份使命感、责任感,尤其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心。懂得怎样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幼儿教师迫切需要清醒认识的命题,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自然才会对别人负责,这对教育者来说更重要。这样许许多幼儿教师工作的状态就会改变。如果学会了真真切切地活着,就会说真真切切的话,做真真切切的事。
五、与同事聊天
与同事聊天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尤其是聊教育,在争辩中可以找到共同的东西,在不同的观点中可以受到启发。只有同事最了解你的工作,因此同事会给你最实用的建议。
爬上豆蔓看自己,高美霞老师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心的幼儿教师,她是我们的幼儿教师的骄傲,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四
最近一直再看《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被书中朴实言语、真情实感所深深打动着,也让我产生很想坚持读下去的欲望。
品读着书中承载着一位普通幼儿教师的美好想法,记录着一位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和孩子及同事之间发生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记录了这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点点滴滴。不时地透露着生活中浓浓的真情实感,给人一种深有体会的感觉。从不断的思索中洋溢着这位教师对孩子们细腻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爱。看着一篇篇的日记,虽说不上是心灵上的震撼,但对自身来说的确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坚持着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前行,把原本琐碎的幼儿一日生活,变成了是一种人格的陶冶。
在不断的描述中整理思绪,整理得纯白明净,就像在听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曲子,不惨和杂质的坦露着内心的心情。在细细浏览一篇篇文章的同时,慢慢地也在转变自己的一些想法,原来身边平平淡淡的一日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在观察中每天都会发现有一个个小插曲。书中一句句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着让人学习的方方面面,如何去面对不同事情的发生,如何采取相应的行为措施去合理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品读这位教师的日记,再想想自己在实际生活教学当中,观察的太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成长历程中旁观自己;在回忆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观察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表现是否呼应。比如:在教学中的随机应变、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教育是种处处充满智慧的生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应该去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
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日复一日坚持,用积极的心态耐心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的。因为坚持不是片刻的誓言,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去寻找、去积累、去摸索。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五
“教师”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师”一个普通的称号;“教师”一个普通的百姓。在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与“普通”恰恰相反的闪光点,一种温馨、一种惬意、一种奋发的气息。教师的魅力就这样一触即发。阳光下,我看到教师的眼睛在传神;春风中我听到教师的生音在传情;雨露中,我感受到教师的双手在传温……总是把教师比喻成蜡烛、园丁、建筑师……确实,教师的价值无可比拟。
看着辛黛瑞拉的教育日记,眼前浮现的是我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酸甜苦辣尽享其中,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心中默默地佩服所有的幼儿教师。正如作者所说的:“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我认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幼儿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的教育事业,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忧无虑、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从吃喝拉撒到最基本的学习教育,我们都是手把手的扶持,一旦放手,一切都将回到原点。平日繁忙的事务总是围绕在身边,有时候真的想给自己放个假,可这是不现实的,真的这么做了,孩子该怎么办呢?无论如何给自己压力就是最好的动力吧,有动力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才能长久维持。坚持就是胜利,永远不会言败!
辛黛瑞拉说:“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有时喜悦,有时忧愁,有时烦躁,有时激动,但我安于孩子们之间的这种琐碎生活,乐于这种琐碎生活中不经意间的惊喜。”因此,我认为:我们更要勇于发现生活中的惊喜。
和孩子在一起或许每一刻都是惊喜的,时常我被这群调皮的孩子搞得晕头转向的,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歌唱一起绘画一起阅读……感觉生活其实很简单,很轻松,很舒心。在给他们上课时,响亮的回答声让我感受到他们的认真;在和他们游玩时,大手牵小手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在与他们闲聊时,幽默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每一分钟的相处无时无刻给我无形的惊喜,发现就在此刻的观察中生成。一鸣惊人,喜出望外!
在辛黛瑞拉的教育中,我深切地领悟到:教育不只是靠一张嘴,更多的是神情的交流。我认为:我们要学会用眼神与表情来教育孩子。
语言的表达是最直接的一种交流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或许眼神的交流同样让人感同身受吧。平时在给幼儿一个眼神时,我接受到的是一种行动,吃饭时,我看着转身说话的孩子,他立刻回到餐桌,小椅子放放好大口大口地吃饭;喝水时,我看着插队的孩子,他马上低下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穿衣时,我看着坐着发呆的孩子,他顿时拿起衣裤自己动手……在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分享时,我以微笑给他们鼓励,在幼儿互相吵架互相打闹时,我以愤怒的眼神给他们忠告。眼神与表情共同架起了我们交流的桥梁。
孩子总是在家长与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着,“爱在这里逗留,思在这里起步。”介于爱与思,家长与教师的责任更加沉重了。每次与家长的聊天都让我很坦然,因为我们的话题永远是一致的,没有顾虑没有尴尬。我认为:教育因幼儿而充实,因家长而自信!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六
“很喜欢这句话:生活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自然。因此把它演绎成: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作为老师,我要做一个自然的人,让所有的东西熔化成自己的内质,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想高老师所说的应该是对孩子的教育信手拈来,自然而不做作,孩子没有感觉到是在上课、受教育,教育已经融入到了孩子的心里。这种境界真的很好,虽然难达到,但值得我们尝试。
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我想到了幼儿园每天要坚持的晨练、早操、饭前洗手等等,哪一样不是日复一日坚持的结果呢?只有坚持才会形成习惯,只有坚持才会让习惯稳固,从而影响孩子一生。
高老师认为教研的课题应该从一线中来。因为一线老师在一线工作中所得来的经验是珍贵的,更值得讨论、研究并提升,继而进行推广。那么理论工作者又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用平等的观念来说,理论工作者应该负责将各处的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进行阐述交流并推广,比如介绍国外的理论以供国内的一线工作者参考。高老师指出一线老师不应跟在理论工作者的后面,一线老师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模式,如何在自己这种定性的模式中更成熟、更快乐地工作、生活,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主题活动中的主题应由老师和孩子的感情、思维,活动中的困惑、难题而引领、而深入,形成一系列思维紧紧联系,环环相扣,循环深入的探究活动。在主题活动中,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感悟者、体验者,通过互相的感悟、体验的交叉与融合,让对方得到认识和提升,互相感悟对方的思维方式,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不强调教师的权威,不强加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学会聆听,辩证地吸收,这大概就是灵动的教育吧!
好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帮助教师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成就感,让教师从根本上对这个工作有一份使命感、责任感,尤其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心。懂得怎样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幼儿教师迫切需要清醒认识的命题,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自然才会对别人负责,这对教育者来说更重要。这样许许多幼儿教师工作的状态就会改变。如果学会了真真切切地活着,就会说真真切切的话,做真真切切的事。
与同事聊天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尤其是聊教育,在争辩中可以找到共同的东西,在不同的观点中可以受到启发。只有同事最了解你的工作,因此同事会给你最实用的建议。
爬上豆蔓看自己,高美霞老师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心的幼儿教师,她是我们的幼儿教师的骄傲,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七
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的我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她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教育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秉承这样的教育思想,高老师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思考着的人,成为了“教育即生活”的验证者。因此,我们可以从高老师的日记中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动可能由教师的一个突发奇想、由幼儿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由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由一些突发事件等引起、贯穿的。
同时高老师也是一个爱玩的、热爱生活的好老师,她常常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转嫁为活动内容;将电影、电视剧、日常待人接物的所闻所想转化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高老师在日记中还提到:有一种路必须走,那就是亲自去体验,体验前人的经验是内化,内化前人的经验,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自身的发现是创造。
高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一种情绪或是只有一种表情,如果总是生气、总是尖酸、总是喜悦而热切,可能就是问题的征兆。有事难过悲伤表示孩子有依附他人与在意他人的能力,而这些情绪是抗发展的象征。感觉不强或没有变化,则可能是情绪低落的早起象征。
“如果孩子一直像仪式般或刻板的按照某种游戏的步骤,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正处于情感漠然的状态,需要特别的帮助。孩子逐渐增加一个游戏的复杂或适度地变化游戏,这显示有足够的安全感。这种内在的安全感让他能跟环境嬉游。
“如果孩子从来不探究环境,从来不去碰一碰禁忌的东西,他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处罚或因为过度发展的良知而不敢或不想去做。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把握正常发展所需的对某些事物的界限也就是了解。”
“孩子偶尔会拒绝成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或看法,甚至提出抗议,但是最后总会屈服,这表示孩子的社会发展良好。一味接受大人的命令或限制而从不反抗,则暗示着孩子过度的焦虑、恐惧或自信心的低落。”
“孩子常常喜欢单独玩并不意味着孩子有问题,只要他不是因为过度害怕与同伴互动或极度缺乏社会能力才自己玩。同样一个表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孩子,可能是在寻求自我肯定,或可能觉得自己在失去一些特权或特殊的地位,或觉得自己无法实现父母过高的期望。”
“如果无法专注于一项活动,很少完成一项活动或很少有始有终第完成一件事情,那么他就需要帮助。”
“不管在哪一个家庭或哪一种文化里,发展正常的孩子都会以适当的方式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人知道自己爱他们,以及觉得生命与世界是雨露埃尔满意的。但是过度的情感表达,可能暗示孩子对自己与成人的情感依恋关系有着不确定感。”
“孩子是否能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探究新环境、探究新事物等都是美好的事情。”
看到这些指示,我想那些对孩子生活上无限照顾、学习上却要求苟刻的家长是不是该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呢?正确面对孩子这个年龄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这个年龄可以培养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享受美好事物的心情。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家长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
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不仅家长需要细腻、再细腻老师也需要哦!老师需要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应该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粗线条了呢?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敏感的小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有人说:“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多学习(向其他老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
相信任何一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可以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其实幼儿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耐心、爱心、童心、责任心的事情。
我觉得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
日记里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理想是美好的,其中阐释的教师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性也是充满快乐的职业。如果我们都能经常“爬上豆蔓看看自己”,冷静地旁观,经常地用心反思,经常地回忆往昔,经常地彼此对比,不知不觉就会有很多感悟。成长就是从旁观自己、反思自己、回忆自己、对比自己和孩子的过程中悄悄进行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高老师一样经常爬上“杰克的豆蔓”看看自己,或许今天的教育又将成为影响未来成长的.潜在因素和动力,不能轻视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一点点体会,因为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八
《爬上豆蔓看自己》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也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
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其实好多的东西我们都在做,但是我们都没有及时留下足迹,没有像幼儿园开展过的很多活动写下一点反思,一些报道,日后翻开的时候看看原来我们做过那么多,做得那么好。读完此书,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我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平和与理智。
第二,有反思的职业习惯。
本书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
第三,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
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讨厌我,甚至不要我了。
感谢《爬上豆蔓看自己》为我点亮一盏灯,教我学会积极乐观、宽容豁达、团结互助。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一定能活得更超然、洒脱,能带着好心情去热爱生活和享受人生,让我们的心每天都开出一朵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学生。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九
读完这本书,让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光芒源自点滴。是啊,点滴的积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点滴的观察可以成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点滴的思考可以成就一位幼教理论专家。
高美霞就是从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奇迹,发现亮点,发现乐趣的,虽然书中的记录的内容很琐碎,但于细微之处折射出大道理,很值的我们后来者借鉴和学习。
走向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汗水也有泪水,幼教工作同样如此。从一节课中我们可以积累点滴的教学经验,从一次研讨中我们可以积累研讨的精华,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是从点滴积累中走出来的吧,即所谓“厚积薄发“。
幼教工作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还包括孩子的身体保健,心理保健等等,这就需要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工作中能细心的关注每一位孩子,有时候,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反常的举动也许都在暗示什么,只有捕捉到了,我们才会去关注,去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
这本书中说到,高美霞的儿子每天晚上吃完晚饭会对妈妈说:“妈妈,你去打电脑吧!”因为高美霞每天能坚持写随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连不太懂事的儿子都知道了,只因为她善于思考,善于坚持,所以才会今天这本书出现在我们面前。
只因为有点滴的积累,点滴的观察,点滴的思考,才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拥有点滴的收获。我们应该向高美霞老师学习,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并且勤于笔戳,也许未来的幼教专家就是你!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一书中的第一章,我在第一章中发现了一篇名为《发现孩子画中的美》的文章。确实是这样,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记得我又一次开展美术活动《春天来了》。在活动中,要求孩子们在感受到春天事物变化的基础上画出春天美丽的景色。主题是明确的,内容却没有限定,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大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开始,由几枝迎春花引出主题,在回忆了春天发生的变化和听了春天的诗歌以后,孩子们就开始动手画了。我来回观察着,发现很多孩子都画了小草、太阳,也有的孩子画上了人,仔细观察一下,我发现了有的人还有表情呢,并且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走到伊伊旁边,我发现她画了一条蓝蓝的小河,河里有一条小船,有一个人在划船,在高高的天空上挂着一个紫色的太阳。看了这幅画我马上反映出的是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这个概念,可还没等我开口,伊伊就看到我了。她高兴的拿起那幅画对我说:“老师你看,我画的。”我接过画说:“那你能跟我说说你画了什么吗?”她想了一下说:“我画了星期天,天气很好,姐姐到公园里去划船。”我又问:“那这个太阳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她微笑着说:“因为现在是春天啊,红色的太阳太热了,所以我就给它换上了紫色的衣服。”听了她这么美好的想法,我真庆幸我刚才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
孩子们都画得差不多了,我又去看了几个孩子的画。我又发现了有几个孩子画了太阳,但不是红色的。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其中的快乐是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无法体会得到的。
当我走到佳妮旁边时,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佳妮的画里,树叶和小草都是红色的。这使我觉得很奇怪,一般的孩子都会把小草画成绿色的。但是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我没有这么提醒她。我问她:“小草和树叶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她笑着回答我,说:“你不知道呀,因为小草和树叶都穿上了漂亮的红色的衣服来迎接春天啊。”
这是孩子多么天真的想法啊,看看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太阳一定要是红色的吗?我想此刻的你也不会再坚持。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太阳可以是紫色的,小草可以是红色的,小兔子可以长上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的一切只凭他们的想象。孩子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想象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十一
幼儿园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每位老师派发了两本专业书籍,其中一本《爬上豆蔓看自己》的书,光看书名就有让我想快点翻阅它的冲动,拿到书后我了解了一下书的作者和前言,从而知道《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是一位叫高美霞的一线幼儿教师写的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我不是曾经也尝试过写教育日记吗?将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吗?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说要出一本书吗?为何我却没能坚持下来呢?而高美霞却做到了呢?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
阅读之中,我不时的与她产生共鸣;阅读之后,我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感觉自己受到了一次教育的洗礼,思维更加活跃,有了要向她学习也写一本教育日记的决心。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共分六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我的理想教育生活;淡淡的野菊花——我的日常教育生活;眼神中的意味——我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活动中的机智——我在教学中的感悟;因为爱而幸福——我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生命的感怀——我的读书和生活随感。
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工作、生活、理想、情感、学习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高老师是个善于观察、感悟、记录和思考的人。没有对生活敏感而细腻的感受,是捕捉不到这么多灵感的火花的,而能把这么多火花擦亮,发出灿烂的光芒,更需要耐心和坚持。
书中高老师谈到的每一个部分,我都有同感,都能与她产生共鸣,都能激起我对教育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将让我深受启发。
共鸣一: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许多教育的理念已经传承了多少年,但是有人仍然没有参透它的内涵,仍然没有将这种理念内化成一日复一日的行为。许多人在工作中能参悟很多的教育理念,但理念与行为之间又有很多脱节,行为更是难以形成习惯,人们常常满足于一刹那的顿悟,却不知道教育的顿悟价值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这是高老师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
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复习……只能说老师的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共鸣二:做个静静的旁观者。
不管对待什么样子的孩子都需要老师一颗细腻的心,细腻到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细腻到利用每一个细节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在日常活动中,我是很乐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的,然而你会发现孩子们乐在其中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老师的参与,特别是一些新来的孩子和性格内向的孩子。区域活动中,乐乐正在用橡皮泥捏脸谱同时还哼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我走过去问:“乐乐,你唱的什么歌呀?他抬起头看了看我,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样不做声了,低头做起他的脸谱,偶尔还是会抬起头看看我,但再也听不到他好听的歌声了。
我开始后悔,我不该打断他的,我应该保持沉默,有应该让那个好听的声音留在我的耳边,我应该在活动结束后向小朋友们提起这个伟大的创作发现,让乐乐了惊讶于我的发现,感动于我的发现,让孩子们重现看待身边的朋友,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也能创作歌曲。有时候我们做个静静的旁观者细细的观察和体会孩子,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惊喜。
共鸣三:活动中的机智。
书中第四部分,谈到的是高老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我将之成为教学中的反思。看完这一部分,我有些自愧不如,因为几年的教学并没让我有所成就,除了每学期的一些特定领域教学比赛时,有勾起我思维火花外,平时的教学花费的功夫不是很多,活动中教育机智的发挥也不常见。
高老师在笔记中提到的“谁大谁小”“比比高矮”活动的内容更加接近幼儿生活了,但又产生一种困惑:孩子似乎也会积极发言,但总感觉这样的活动缺少了一种使活动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活动中请小朋友说出谁是大的,谁是小的,谁是最高的,谁是最矮的,大家都来排一排,有不同的排法,就像在排练一场戏,因为谁都知道孩子们一定都能回答的,活动前也能预见孩子应该能正确操作。
似乎数学活动完成成了对幼儿生活中已有经验的一种总结或者说是一种展现、一种验证,而并不能说是一种提升。活动中总感觉到孩子和老师都没有一种探索的劲头,淡淡的、浅浅的就这么结束了。数学应该是一种探究活动,应该充满着好奇、疑问。而有些东西只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就行了,再搬到课堂里的时候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数学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思维的活动,是否有助于开启和拓展孩子的智慧和思维?是否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是教师进行数学活动前应思考的东西。思维是依赖一定的知识来培养的,没有适当难度的知识是不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活动的内容要能激发孩子思考的热情,燃起孩子眼中专注的火花,能引发孩子思考更深的问题。
高老师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老师都已经发现并思考过的问题,但我们却没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应该反思啊!
共鸣四:“爱心家园”促共育。
作为一班长,除了管理好班级的大小事务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每学期的开始初、学期末都会召开家长会,而家长会就是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好时机。
我准备了家长会,尽管因为一场大雪的到来更改了计划,但家长会的内容、方式我将会继续引用。那是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之后得到的最好启发书中第五部份写的就是高老师与家长的爱心联系,其中的《爱心家园》将是值得大家借鉴的,我们可以每周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家长需要解决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学案列,更可以是一次育儿心得的交流。
以板报、问卷调查、书信的方式增进家园共育,引起家长的彻底思考,促进家长和我们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读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能让我们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爬上豆蔓看自己》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值得我们大家熟读,感谢幼儿园为我们老师提供阅读的机会。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十二
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颇深。全书涵盖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反映了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流露出教育工作者对孩子充满爱心、关怀和宽容的职业操守。从作者的文笔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态度,在阅读中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与反思,只有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中,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实现工作、生活的升华与统一。
全书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强调了理解和宽容的高尚情怀。作者在文中说到,理解和宽容并非仅仅放在语言和文字上,还需要贯穿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沟通和理解才能够实现幼儿和教师的共同进步。我以高度自觉的态度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籍,被作者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知识储备所折服,在各个章节和细节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爱和沟通。作者经常弯着腰而轻声询问幼儿:宝贝,“你同意这样做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意见?”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而展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教师形象。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孩子们的语气过于生硬,不能弯下腰和孩子平等交流,这使我认识到此后还需要用真挚的爱和亲切的态度来建立和谐相融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的反思而不断获得进步。作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彷徨迷茫,作者在这本教育日记中展现了似曾相识的教育场景,教育过程中所接触的主体包括孩子、家长、同事与领导等,为了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就需要保持天真和单一的心境,以幼儿为中心,架起家园共育的桥梁,主动与家长沟通互动。
书中将幼儿教育点滴与不同环节都做出了详细地分析,认为“公平、公正”是教育的主要核心原则。我在工作中秉持着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由于幼儿教育工作较为繁琐,每逢涉及到思考与反思教育的问题时,都会觉得无从思考也无法解决现有的矛盾问题,也会产生很多困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画画,我在旁边指导其中的一个宝宝。教室里很安静,突然传来一阵说话的声音,原来是一个孩子在给另一个孩子悄悄讲故事呢?当时,我就阻止了她,我认为画画时,不应该做其他事情。从品读该作品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要做一个耐心细致的倾听者。在闲暇时我常常思考,用什么好的教育方法来让孩子们更懂事更听话,通过反复思考与实践发现,只有用无私细腻的爱去感化孩子,宽容平和的心态去赏识孩子,才能实现真心与信任的互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踏踏实实坚守工作岗位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细腻且公平的爱与关心,在平等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未来的具体教学还需要用心感受与了解孩子,针对特殊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自己教育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书中说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这是作者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孩子的进餐,入厕,饮水等习惯,每天都要说:“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净”,“要排队入厕”,有时我在想每天都大声大气地说,孩子会不会觉得太唠叨,老师的嗓音变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儿歌,先是示范,再引导又是提示,再请孩子跟老师一起念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跟着念下来……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重复……只能说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当然,这本书还需要慢慢体会,并将理论上升到实践,去体验工作和生活的平凡意义,用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到自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将书本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幸福,生命正是在枯燥无味中寻找快乐和幸福,不是吗?这正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尚与生命价值的伟大。教师在与家长和孩子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在对生活、工作的感悟中,我也在不断成长。幼教事业是多彩的、阳光灿烂的,我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不是回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幼儿教育就像谱写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不应该掺和功利的心态,需要保持纯洁明净的心理,将平平淡淡的日子转变为绚丽多彩的生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本书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却有着很大的启示。回想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反思较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仔细想来,我与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平时我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所以在此基础上,我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在成长历程中省悟自己;从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念。这本书成为我今后教育工作的指明灯,使我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新的层次。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使我有了更多的自信,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生活化,我将书中提倡的“坚持”引入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即使在工作再忙,也要坚持反思和记录每天的教学心得,对教育实践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心研读各种教育专著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让自己心中的那个我慢慢地爬上藤蔓,一直爬到藤蔓伸到云端上面,在拨开云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
幼教生涯日复一日,并非枯燥重复的机械化,而是需要保持更持久的热情和激情,才会发现,幼教其实很美,很美!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篇十三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是一本幼教的百科宝典,这是一位老师苦心钻研的结晶,这更是值得我学习的一本书!
在学前主任——杜主任的介绍下,我们全体幼师都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启发颇深!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坐着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是不断的关注孩子,体谅孩子,还有就是研究孩子。每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从生活小事到学习方法都要尽心尽力,因为他是你的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更是祖国的未来。
作者本书中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深入我心的有几点:
1、我们是朋友。师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师生关系是对话关系。所以做什么,我会想下他们是否愿意去做,不会太强迫他们,问什么我也会蹲下来,和他们平等后问清楚事情,讲什么,我会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去讲述,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平等。
2、我会试着了解你。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仅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孩子。在六岁这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有些情绪是会左右孩子心情的,所以要尽早观察到,尽早解决,这样才会让他们快快乐乐。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喜爱孩子不是一味地溺爱,虽然我是孩子的老师,但是师者在我看来,就是爱孩子,教孩子。教,包括所有,当然也包括教他们生存技能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孩子一天都在学校,这个时间不可小觑,它完全可以养成好的习惯和也会助长坏毛病的滋生。在我们大一班就充分响应这个理念,让孩子们什么都自己干,慢点没关系,弄不好没关系,一定自己做,有了自理能力,以后无论到哪里都能适应环境!现在倒剩饭,叠被褥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多棒!
书中第五部分有个爱心家园,我们可以每周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家长需要解决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学案例,更可以是一次育儿心得的交流。
我要学习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习作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态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984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