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1:05:03
热门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1 01:05:03     小编:紫衣梦

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它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写总结时,我们应该保持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局限在表面的现象和问题,而是要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和内在关系。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一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美体塑形、完善体态气质是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健身塑形模式是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之一。有相关高校调查显示,85.3%的女性希望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美健身的效果,健身与塑形是促使女性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7],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健身塑形模式在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中的重要性。在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广大女性对形体健康管理与形体塑造的概念尚不清楚,有超过50%的被访者误认为减肥、瘦身即是对形体健康的塑造与管理”[8]。通过此报告,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女性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减肥和塑形方面。健身塑形模式首先要增强高校女性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使她们了解并逐渐掌握科学健身塑形的理论和方法。若想使高校女性规律性、有效性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且要达到健身塑形的效果,真正形成健身塑形模式的体育文化建构,更重要的应该是高校对女性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相对应的场馆器材作为物质基础,还应该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健身课程设置与实施,合理的日常管理方法与健全的规则条例作为有力的制度保障[9-10]。大多数高校女性对于体育锻炼带来的自身气质提升效益十分看重,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鲜有这方面的指导。换言之,高校女性气质提升的现实诉求远大于高校所能提供的。基于此,高校应该增设各种提升高校女性气质的体育文化活动,包括女性瑜伽气质提升专题讲座、女性形体塑造课、女性气质提升体育活动等,不断增强高校女性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提高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实现高校女性为提升气质而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另外,在相关知识宣传方面,可以借助校园宣传平台,设立一些专门的女性体育栏目,提供给高校女性相应的体育文化知识。

2.2休闲社交模式

女性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放松休闲,加强社交[11]。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在意体育活动的休闲性与社交性。而体育活动自身的娱乐性和社交性也造就了高校体育文化的休闲社交模式。休闲社交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休闲体育、快乐体育,在体育活动中社交,让高校女性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锻炼身体。不仅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性缓解高校女性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还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女性参与越多,体育文化氛围越浓郁,体育教育的效果也就越理想。应该不断创建出有女大学生特色的运动休闲文化,使高校女性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她们的体育活动能力与技巧。休闲社交模式的首要目标就是丰富高校女性的校园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释放压力,调节并整理情绪。除了常规的运动会外,高校可以组织一些趣味运动会,开设一些娱乐性强且能增进同学之间交往的项目,让这类休闲娱乐、强化社交的体育活动有效提高高校女性的身心健康,并在愉快的锻炼中收获同学之间珍贵的友谊。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夫权制传统,这种思想至今仍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女性,也对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影响。夏青的研究中,对女性休闲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仅有8.9%的女性选择体育运动作为休闲活动,说明我国女性体育休闲意识较低[12]。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缩影。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中的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女性大众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受举国体制的影响,女性竞技体育发展优于男性,因此,女性竞技体育的地位在国家层面上也得到了巩固。但是,女性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前景并不乐观,且女性体育大众化、普及化程度较低,导致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失衡[13]。这使得更多高校女性误认为体育运动就是竞技运动,与自身关于“美”的认知相矛盾,导致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较低。女性体育文化大众层面发展的弱化是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之一,强化女性大众体育文化成为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竞技体育文化的传播较多,而对女性大众体育文化的传播较少,且体育传媒具有注重经济效益的现象,忽视了对女性体育文化的关注。在宏观层面,政府政策的支持、文件的出台以鼓励和引导在女性体育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构建了良好的女性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体育媒体途径加强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对女性产生一定的渲染作用[14]。但是,由于政府对女性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且缺乏相应政策的支持,使得政府在女性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同时,女性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单一,且体育产品种类稀少,体育软服务与硬服务供给不足。因此,大力发展女性体育文化,使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大众体育文化均衡发展,强化女性大众体育文化的建设。在政府层面,应采取相应的体育文化政策、措施,建设符合女性个性文化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女性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物质层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和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对于健身器材的'投放量也在增多,但是多数健身器材的投放仅仅考虑男女共性问题,鲜有针对于女性需求的器材。但是由于女性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如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少数民族女性的体育活动需求,现代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活动需求等,这些都与目前体育活动供给单一的现状形成了矛盾。

2.3竞技项目模式

所谓竞技项目模式,主要是指竞技体育活动,且是用相对较长的时间来学习某一项竞技体育活动,而当前的高校女性在竞技体育文化中占有的比重是非常之少的。高校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需要把竞技项目模式的发展目标定位于让女大学生全面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技术。应从项目的技术内容、技术知识、来源、背景等逐一教授,不仅要培养她们的兴趣,还要知道学习技术动作和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心理层面愿意接受并去了解体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长期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进而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影响。不过,在当前这种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特别是“金牌论”,已经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陷入了困境。高校应该通过正确的体育文化传播,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陶冶身心,进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即终身体育,它强调体育运动不只是在生长生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是贯穿人一生的内容,持续终身。各高校应从女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和女性的实际情况,注重培育高校女性的体育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高校女性未来的终身服务[15]。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二

教学创新指的是将教学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再次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新的内容以及新的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就是将教学的创新融入到高校体育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单单是对以前教学方法的传承和模仿新的教学。它的创新不同于以往教学,它的创新包含两种:第一种,体育创新方法必须是从来没有的,也是将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发现和组合以达到再次发现问题的目的。体育创新必须是高层的。第二种,体育教学必须将实践应用到创新教学中,只有将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完成创新,始终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教学创新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体育教学的创新主体必然是教授课程的老师,教师是对教学进行组织的主要领导者,要是将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还包括对体育教学的各个系、各个部门、以及整个学院的改革,这个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可以统筹整个教学,以大局为重。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时,体育教学的老师在思想上也一定要不同于传统老师,他们要在教学中时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摸透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要想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对教师定期的进行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领导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无论是体育教学的新的复习课,还是体育实践课,还是体育理论课,对高校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从来没有的体验,如何将现代教学导入新的教学中,必须将教学艺术融入到现代体育中。例如在教学中将角色进行互换,在“丢手绢”游戏中将互相丢手绢的双方进行互换,让学生体验到角色进行互换也是体育教学进行创新的方法。新的艺术元素,要求更加人性化,注重对教学项目更加深层次的挖掘,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存在满堂灌、老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方法老套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现代教学却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客观感受,将现代教学导入到现代体育项目中。

1.4转变体育项目,对形式进行改革。

针对特殊性项目,现代体育教学要想进行创新,就要对体育项目形式进行转变。其实体育项目不仅仅只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这些体育,还有登山、骑自行车、网球、滑雪等等,这些体育项目是高校生接触的不是很多的体育项目,如果将这些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可以说在教学内容上会成为新的教学项目,学校可以根据城市具有的地理条件,有山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有海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奥帆体育项目进行观摩,增加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在组织学生进行登山的时候,既可以对学生的耐力进行考验,也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相互的友情,现在高校对体育项目进行转变无疑是一种很新颖的创新手段。

2.1开展创新离不开高素质教学团队。

开展对体育教学的创新,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还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若没有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高校体育的创新是没有办法达到标准的。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找出学生最倾慕的学习方法,利用一切机会去激发他们身体上的潜能,并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创新。

2.2创造力源于生活实践。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创造力如何发生的研究表明,创造力源于人类不同的实践活动。实验证明,一些表现出色的人,在身体运动和语言运动方面要优于平常人,因此不得不承认学生最具有创造力。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发现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到学生是创造创造力的源泉。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以受教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主要就是倡导以学生为主,对学生的发展潜力进行挖掘,在探索中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来,做到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会指导学生去完成体育项目,因此学生能否合格的完成一项体育项目,教师是关键。要时刻保持教学创新的全面性,创新不仅只局限在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要求,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受到学生的喜爱,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用语要恰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教学必须以某种特定的活动形式为载体,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学生能否以高度的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关注。在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时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更加注重体育教学内容,一定要使得内容具有新颖性。第二个原则,对以往优秀的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将新颖的体育项目精华融入到现代教学中。并且还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体育教学进行融合。

2.4激发学习热情,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的成功关键是什么?这一直是现代创新教学所追寻的事情。经研究,现代教学的成功关键就是对学生学习热情进行激发,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时,要擅长运用启示法、引导法、因地制宜教学法以及讨论法进行教学。一定要时刻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在此基础上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更加注重师生的和谐性,一定要转变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进行转变,使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良好,构建成和以往不同的师生关系。

2.5对学生进行挫折性训练。

高校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已经在心理和生理上相对成熟了。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领会,他们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事情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体育项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必定会有不利影响,因此对现代高校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挫折性训练。例如,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长跑训练,在长跑训练中,必定会遇到困难,这时就对学生的抗击打性进行了训练。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三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身体素质得到提升。传统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对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列举出部分创新后的体育教学方法。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工作在已展开,教师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学生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因素分为两的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勤奋程度和天赋这一类内因,二是体育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方法这些外因。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有“教”,“学”才是更重要的。体育教师需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体育动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理论教给学生,并且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1.1学生因素的制约。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方面的因素。原本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思想应该有所转变,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会受到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影响。纵然是拥有天赋的学生,要想有所变现,也必须在积极、自觉的融入体育教学中。然而想要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就学要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情趣被激发后,学习的注意力也能够高度集中,为创新思维发展创造了有利前提。

1.2教师因素的制约。

在众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制约因素中,教师因素的意义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将创造力充分地展现出来,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将个人创造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期情况与身心发展情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科学合理地组织和知道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1.3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因素的制约。

教学对象不同,体育教学内容也会相应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身体连是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想要获得预期的、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些具有难度且要求严格的动作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复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原则的遵循是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的,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同时教学原则不能改变。而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使用任何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要求与体育教学方法应当同步,无论教学方进行怎样的创新,都不能脱离了教学目标。

2.1丰富体育教学的模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完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该有所改变,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在原本的体育课程设施上,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课程,例如,武术散打、健美操、游泳等课程,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教授学生与体育科目相关的知识。很多女生都喜欢选健美操课,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健美操的运动技巧和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拓展健美操练习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办法,为学生普及更多健美操运动误区,将终身体育运动额理念展现出来,不再以通过体育课的考核为目的。

2.2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人性化教学。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人性化,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体育课堂既有竞技性也有休闲性,学生收获了运动的乐趣,同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时也完成的教学目标。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封闭,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到有效的提升,教学方法需要向着开放性和启发式转变。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3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育教学变得更加方便,教学有了跟先进的物质基础,现代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通过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与感知空间得到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和感知范围也得到了提升吧。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地推广与使用。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科学的、自主的、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同时,提供更叫真实的效果。根据运用现代技术的优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引进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最常见的现代科技手段教学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运动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进行分析,对相关运动技巧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将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运动技巧,再有教师进行动作技术的指导。结束语各个领域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改变,做到与时俱进,教育方面自然也不能落后。尤其是,当今时代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为了能够然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形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2]林秀琪.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11).。

[3]侯欣舒,杨永青.多媒体课程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内蒙古财经人学学报,2014(4).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四

一、塔斯海垦区经济状况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仅占1%,由此推出对体育投入更微不足道。经济增长平较低,是塔斯海垦区体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带领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文体方面的补贴,应在每个连队建设阳光健身路径;农场财政支出应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加大体育健身重要性宣传使农民增加体育用品的投入资金。

三、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据调查,塔斯海垦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目前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场地建设不健全是影响芳草湖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连队投入的健身路径都已落实但是出现了篮球场上停车、打晒谷物等占用场地还有一些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现象。

四、建议

每个连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服务体系情况

调查显示46。3%的连队没有体育指导站,有的村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93。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由于缺乏相关服务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得出塔斯海垦区农村农民每年举行的大型体育项目多是自发组织的。

六、建议

塔斯海垦区政府应以建设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重点,线、面结合、覆盖各个的连队,形成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一批有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的社区体育引导员,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建设管理规范、队伍整齐有序、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定点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或活动,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七、农场农民锻炼时间锻炼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由于塔斯海垦区农民大多数进行的是体力劳动且锻炼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跑步锻炼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严重打击了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八、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冬季结冰期保证每个连队浇出一块200米的冰场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开展秧歌队并进行表演等;夏天可以开展篮球赛但一定要严格参赛队员的出场条件;适当开展小型运动会提高农民竞争意识;并且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本连队特色的活动。

九、结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尽管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当地农村体育还比较落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应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体育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继续从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制度建设、体育活动指导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对塔斯海垦区农民的体育理论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建全农村体育村约,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加强农村体育指导使农场职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五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当前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大方面。

(1)高校体育文化对躯体健康的作用: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美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可见,体育强调的是躯体活动,在任何的体育项目中,要想获得优秀成绩都必须超越自我身体一般负荷的有效锻炼,才能获得超出常人的效能,这表明人体除了肌纤维类型是以遗传为准之外,其外机能器官都可以通过锻炼来获得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大部分内容是田径球类项目,这些活动均可以增强呼吸使肺换气能力得到加强,提高每搏心输出量等。由此,不难看出,通过体育锻炼,既能满足躯体健康,又能获得较高的体育水平,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里,任何同学都能获得躯体更进一步的健康与提高。

(2)高校体育文化对心里健康的作用:体育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很多新兴的体育模式,如娱乐体育、健康体育等,高校体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活动的主要载体,不管是系部联赛,还是小范围的球赛,其胜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参与,在某个时间环境里其竞赛已被淡化,正走向一个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的窗口,树立一个真实、完美、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其次,缓解了不良情绪,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压力搞得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也引发出各种心理疾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若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与创业之余,能积极去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去展现自我、发泄和调节不良心理,就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保持着乐观的心理。因而,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是心理调整的最佳场所。

(3)高校体育文化对道德品质的作用:大学时代的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是学校与社会、学与用的转折点,是自我完善关键期,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个体社会化之前的媒介。体育文化,讲究的是纪律与原则,任何作弊取巧都会适得其反,受到惩处唾弃。可高校体育文化强调的是诚实、奉献,是具有群体性和独立性相互交织的文化活动,是一个促进个性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宗旨所在。通过调研,高校体育文化不仅具有在育人熏陶上的功能,而且更具有在管理和规范上的品质功能,这种品质对学生就业后至关重要,这正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3.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高校体育文化提出新的要求倡导什么样的高校体育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高校体育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当前就如何及时地树立良好的高校体育风尚、健全高校体育文化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未来社会是经济社会,体育将作为一种文明的标准要求遵循;未来社会更是一种竞争社会,体育作为保障健康的最好方式要求我们全面参与。

高校体育文化的培养不等同于学校其它教育,它是从文化层面上认知和把握新的视角,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的体现与反应,它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艺上的掌握,也不单是习惯上的培养,而是一种精神的感染、熏陶和灌输,更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化发展期积极作用的影响力的`培养,是体育文化教育工作全面的升格并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难以管理的自由性两种特点。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究:

1.积极开展高校体育文化周(月)活动。

体育文化的最终形成,必须依靠这种活动来营造,如何将体育文化活动的意义、内容和特点及“健康、快乐、文明、和谐”为宗旨得以充分地体现,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临体验、享受快乐,展现自己,也能让另外更大的群体(系部啦啦队)受到鼓舞与感召,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积极互动循环作用,从而有效地形成人人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氛围。这种全民皆体的体育文化活动是具有强劲的渗透力,它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推动了高雅的体育文化的建设,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貌,更展示了学校形象。

2.两(跑)操制度的重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基本素质的教育与锻炼,导致个性的畸形发展。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平均体重远远大于上世期大学生,身高即没有太大的增幅,近视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体质明显下降,特别是耐力的下降,这与目前缺少锻炼、电脑游戏的诱惑很有关系,重新启动两(跑)操制度,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体育文化风尚的复苏,它有利于改善目前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也是对高校体育文化输入的古方良药。

3.深挖校园资源,开辟体育文化走廓。

校园合理、科学的体育文化物质布局与建设,如体育雕塑、画展、橱窗,制作有关体育文化广告,建设体育文化网站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感染着学生体育文化意识建设,大大地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以“阳光体育”活动为纽带,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培育终身体育理念和良好的体育文化习惯,使高校体育文化走多元化方向发展之路,使我们的大学生更科学、更积极地安排闲暇时间,增强体质,完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理念,它更多的是注重校风、学风等一些无形的资产培育。我们所倡导追求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可以影响未来事业发展,可以唤起先进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意识导向,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构建的元素,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竟争价值观、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复合式课程体系,对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具有深远意义。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六

在高校体育创新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方法。在高校体育创新上应坚持以下几种方法:

3.1对体育器材进行创新。

高校体育离不开先进的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对高校体育器材的选择上必须推陈出新,打破常规,以达到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的目的。如有的学校开展“谁折的纸飞机高”的活动让大学生积极探索折飞机的方法,这样在体育运动中增加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对激发同学们的运动热情有很大的帮助。

3.2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了培养高校生对运动充满兴趣,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来选择学生应该从事哪项体育项目,例如男生比较喜欢跑步、打篮球和踢足球,就可以让他们去选择这几项。相对于男生,女生就会比较喜欢玩呼啦圈、跳绳和打羽毛球。这样根据性别对其进行分类以达到培养高校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

3.3增设竞技项目以激发高校学生的斗志。

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内容繁多、教学方式众多并且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好强和好胜心理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争做第一的心理可以开设一些竞技项目,例如,限时短跑比赛,在比赛中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斗志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以达到激发高校学生斗志的目的。

3.4增设趣味性游戏新玩法。

现代教学的不断创新,对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的便是趣味性游戏。趣闻性游戏新玩法之所以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是因为它拥有的充实的游戏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使人着迷。趣味性游戏新玩法必定会成为开发高校学生智力有效和最好的体育手段。例如拼图游戏,教学中可以增加拼图游戏,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拼图的人输了可以罚他们进行跑圈,这样既可以增加锻炼的机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趣味性教学成为现代创新教学新的创新手段,可以说游戏的趣味性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3.5培养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以达到对教学创新的目的性。

对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无非包括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制定新颖的教学内容、体育计划的及时更新、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等。要想达到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目的,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队伍达到高素质标准。教师必须要有完善的科学教学结构,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不忘对学生的运动潜力进行挖掘,能够随时应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任何困难,积极做好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的准备,培养出一批身体和心理素质超强的现代大学生,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投身于我国经济建设中。

4结语。

21世纪现代科学不断的发展,必定会为高校体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会为高校体育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要想进行体育教学创新,就要增加体育教学项目,并且高校领导也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现代体育教学必须要以开发学生自身的运动潜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以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为目的,这才是高校体育进行创新的职责所在。

作者:刘建进周妩娜单位:广州商学院公共体育部。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七

摘要: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外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女性视角切入,对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明晰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内涵,并着重分析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健身塑形模式、休闲社交模式以及竞技项目模式。研究认为:应通过重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等发展路径来促进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女性文化;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不仅是身体活动和教育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尽管体育可以细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但是高校体育更能成为体育文化培养和完善的基础领域。其原因在于高校不仅可以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而且还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科学的体育锻炼与训练的知识与技能,推动体育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进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已然成为生产和再生产体育文化的重要组织载体,承载着培育和拓展体育文化的重要任务[1]。随着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女性体育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全民健身的影响下,女性体育文化越趋成熟,体育文化中的“超越”和“实现”的文化特点让体育运动成为女性展现自我的平台[2]。由于我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为保守,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较为迟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起步较晚,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较为缓慢的现状,且存在诸多问题[3]。女性作为高校成员的重要组成,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女性体育文化则是被隐形的体育文化,学术界对此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高校女性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模式及路径进行探析。

1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女性文化的外延,亦是体育文化的外延。其发展受到女性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影响,又受到高校教育发展的制约。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女性在高校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有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的关于女性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5]。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6]。我国女性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较弱,参与度较低,同时又因为女性体育文化的特殊性,导致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增添了不同的涵义。高校女性体育精神文化表现在高校女性在体育运动、体育赛事中感受到的体育道德、体育信念;高校女性体育物质文化表现在女性对于体育服饰、体育器材、体育审美等方面的要求;高校女性体育制度文化表现在女性体育运动中的女性项目或者体育赛事中针对于女性的特殊规则等;高校女性体育行为文化表现在运动动作、特殊项目等带来的女性体育文化的特殊性。女性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参与群体,且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高校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女性的整体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体育文化乃至整个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关乎高校教育的发展,是女性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八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科研创新是人才创新队伍建设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分析,旨在提高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创新性。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新形势;高校。

一、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

1.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的主力军,其人员素质水平对科研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当前,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学历水平偏低,有很多都是本科水平,这对他们科研的管理形成了很大的限制。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能力,还应熟悉科研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综合能力不高,对如何提高科研投资效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及科研管理手段创新等存在明显不足。2.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科研管理理念落后,常采取被动管理,即科研管理人员为辅,没有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其次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的多是简单的量化标准,没有真正提高科研质量。最后是科研运行机制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捕捉实时的科研信息,同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科研所遇到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创新体制、创新国家、创新人才教育等逐步提上重要议程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科研管理创新有助于提高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有助于增强学术敏感性,对高校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需要人才的创新,而科研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创新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就业率。最后是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科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

1.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管理观念。高校应制定一系列具有预期性、超前性、导向性和奖励性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将政策的约束性转化为促进力。改革传统的`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的积极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他们的创新观念,使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成为高校科研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2.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具有创新优势、人力优势、技术成果等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研投资效益。搞科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体现出高校本身的优势吸引更多投资是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增加学校科研资金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改善自身的科研管理运作体制,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运行机制,从而完善运行体制,实现科研管理的最优化,取得科研方面的业绩,将有利于未来的资金项目申请。

3.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保证科研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引进不同学科的高级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是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如进行网络培训、信息管理培训等,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科研管理人员虽然不是从事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但其面对的工作与科研密不可分,尤其涉及项目的申请和结题,因此,需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化水平,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提供有力的后盾保障。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管理对学校的科研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本文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包括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以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等,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2]陈颖娣.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索研究[j].时代教育,(13):122.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九

1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包括性别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女性的社会存在状态,也促进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中国女性体育文化是随着女性意识的萌芽产生的,并伴随着女性存在状态的变化而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自然发展”“精英引导”“政府主导”3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在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市场驱动”模式必将是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

1.1“自然发展”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无组织”状态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种种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男权的依赖是中国女性的存在状态,这时的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处于无组织的、自然发展的状态。在原始社会,人类还没有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生产力十分低下,以族群为单位居住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灾难和动物的袭击,女性的个体意识因群体的需要被压抑。“从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是人类经历的第一次社会转型,那种以采集渔猎和简单农耕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支配它们的以万物有灵意识和交感巫术为基础的神秘、直觉思维,以及积淀在神话表象世界中的种种禁忌或集体意象,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显著特色,并由此形成了原始体育的种种特征。如同孕育在原始文化混沌母体中的多胞胎儿,原始体育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教育、军事、祭祀、保健等活动相伴孕育,尚未分娩,具有十分原始的形态和特征。”[6]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男性是社会的主宰,男性的审美、意识、好恶成为男性统治者制定文化制度与措施的风向标,中国自周朝建立封建宗法制度,“男尊女卑”思想初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一整套男权本位的文化体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成为普世的社会意识形态,女性的主体意识受到更大的压制。但是,在受压抑和受压制的过程中,女性征服自然的能力已经不断增强,女性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女性个体意识逐渐开始萌芽,女性参与体育文化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可以参与秋千、棋类、风筝、郊游、武术、女性蹴鞠等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女性的个体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女性个体融于群体,服务于群体和男性的需要;同时,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群体又融于自然之中,女性个体、群体(男权)、自然三者处于混沌未分状态。女性体育文化只能在受压抑和压制中自发地、无组织地、无序地“自然发展”。

1.2“精英引导”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他组织”状态近现代西方文化复兴运动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意识逐渐侵蚀着中国自然经济的肌体,以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女性权利与男性权利同值为目标的“女权运动”使女性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个体已经开始凸显出来并逐渐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个体、群体和自然已经处于半分化状态,女性的社会生存状态开始从“物的依赖”转变。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女性领袖,如秋瑾、葛健豪、唐群英、丁佩兰、吴木兰、王昌国、尹锐志、沈佩贞、徐宗汉等,她们创办了很多期刊杂志,提倡兴办女学,女性文化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中国的先进男性(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为了改造国民性,重塑国民形象,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发动了一场女性体育解放的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女性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方面,最具特色的有3个方面:1)女学的兴办,创办了许多女子学校,在大学设立女子席位,使女性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获得了同等参与学校体育运动的权力。1)女性兴武,女性创办了许多以兴武为主要内容的女子武术团体,如吴木兰是19初成立的中华民国女子同盟会的会长,女子同盟会下组织了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唐群英与张汉英在上海共同筹建“女子北伐队”等。3)女性走上竞技赛场,上海女学生李森于1936年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开创了中国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先河。这是一个女性精英辈出的时期,也注定是一个精英引导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时代。女性体育文化处于精英的“他组织”状态,就整个社会阶层的女性群体而言,还处于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状态,女性精英们的崛起受到了传统男权的维护者女性守旧势力的强烈压制。此时,女性文化、女性体育、女性体育文化更多地表现为精英的个性表达。无疑,这是一种女性精英本位的体育文化。

1.3政府主导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有组织”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女性解放和女性体育运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女性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平等参政、平等受教育、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利。这种依靠政府的力量获得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解放,必然是权力本位的,个体、群体和自然处于由半分化到融合过渡的状态。从1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体育形成的“举国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是对这种权力本位的最好诠释。自1949年团中央专门建立了军事体育部主管文化体育工作,直到后来的文化体育部,再到后来的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他们作为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管理部门统管与体育文化有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女性体育文化),它们把指令、措施、拨款逐级下达到各省市地主管体育文化的相关部门。“为国家练体育”“为国争光”的文化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主导和组织女性体育文化活动作用日益明显,政府是女性体育文化建设的承办者、管理者和组织者。这种“管办一体”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无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体育文化管理的主要模式。这一时期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1)女性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以1957年11月中国跳高运动员郑凤荣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为标志,这是中国首破世界田径纪录,中国女性从此走上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1)女性竞技体育文化、女性大众体育文化、民族女性体育文化等的发展极不平衡。此时,女性体育文化以竞技体育文化为核心,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女性竞技体育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女性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女性大众体育文化、民族女性体育文化等的发展却极为缓慢。从“人的依赖”所产生的女性“男权本位”,到“物的依赖”所产生的女性“精英本位”和女性“权力本位”,“与母体的分离带来的不仅是成长的欢欣,亦伴随着孤独的忧伤、异化的苦痛”[7]。

1.4市场驱动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自组织”状态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近代社会,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见证了女性追求个性、维护女权的历程;现代社会,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孕育了女性为国争光、女性解放的土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女性体育文化与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发展,使女性在开放的世界语境中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女性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效率意识等进一步得到加强,中国女性向个性自由又前进了一步。市场逐渐成为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活动调节、受众消费、大众传播等各种要素的基础平台,对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女性体育文化正逐渐地按照相互默契的市场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一个有序结构,女性竞技体育、女性大众体育、女性运动保健、女性全民健身等将得到均衡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必将成为一种现实,这种“体”的依赖所产生的是自由本位,女性个体、群体和自然达到高度的融合,“个体来自于群体,又复归于群体;人类来自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当然这种复归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新的起点上的融合”[7]。由市场驱动的女性体育文化的“自组织”发展模式必将演变为女性体育文化的高度自觉。

2中国特色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体育文化“市场驱动”模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前,在我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中,自然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精英引导模式和市场驱动模式等都在不同程度发挥着作用,还没有形成合力。应当系统整合影响当代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各种要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政府指导、精英带动、市场驱动的多元动力良性互动的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

2.1在女性体育文化目标的计划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女性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为本,确定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目标,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本位”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观。高永贵先生在《文化管理学》一书中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行政管理已经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制,它必须是以市场为轴心和导向的管理,它的管理目的在于以市场为依托和核心,组织文化经济生活,促进社会文化健康、文明地发展。这就决定了现阶段的文化行政管理必须尊重和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为文化发展服务。”[9]坚持以女性为本,首先要彻底转变“男尊女卑”“以弱为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女性体育文化观,中国浩浩荡荡五千年所形成的传统封建文化观念,并非短时间内便能消除,它需要政府、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其次,要充分考虑女性个体、群体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在体育文化资源配置、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体育文化市场协调等方面向女性倾斜,把女性的体育文化的需求融入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全过程当中;最后,必须彻底转变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女性体育文化管理观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观,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为轴心和依托进行女性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1在女性体育文化体制设置上要坚持政府指导当前,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关键是明确“政府”和“女性体育文化机构”未来的“身份”和“功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10多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各种领域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不断改进并逐步发展完善。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比,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文化管理长期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政策,政府统包统筹统办,文化建设资金长期依赖政府投入,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文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益低下,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度浪费。体育文化的管理也是如此,中国自解放时建立的军事体育部主管文化体育工作,直到后来的文化体育部,再到后来的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除体育外还管辖群众文化和科学普及工作,而女性体育文化至今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建立女性体育文化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由办到管,由主导到指导,从微观管理到宏观调控,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政策,实现对于女性体育文化的有效指导和监管,是实现自由本位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改变女性竞技体育的三级训练模式,让女性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训练。“在竞技运动中,教育是人从第一生命(种生命)向第二生命(类生命)跃迁的桥梁,是人能够成为人的必要手段。”[10]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关注女性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实现女性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女性体育文化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确立政府和女性体育文化中介组织的关系,把技术性、服务性、事物性的职能交给女性体育文化协会和中介组织来办,形成政府督导、协会监管、中介组织自律的监管体制。

2.3在女性体育文化的创造上坚持精英带动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文化精英密切相关的。文化精英在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没有文化精英,就没有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经典。因此,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一定要重视发挥文化精英在提供文化精品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女性体育文化而言,更是如此。

1)要发挥体育文化精英在女性竞技体育、女性大众体育、女性体育文化产品、女性体育文化项目、女性体育文化作品等方面的创造力。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精英进行文化创造的社会环境,为文化精英多出精品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支持,要鼓励和支持她们进行自由想象和自由创造。

2)培育健康积极的大众传媒。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扩张力高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铺天盖地的大众传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眼睛、耳朵,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建构和传承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普及性,它对于人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之巨大已经使它成为仅次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后的第四种权力。“传媒所提供的信息都在潜移默化地传达着所在社会的主流文化,延续着学校和家庭对人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讲,传媒担负着构建文化形态、塑造文化价值观的重任。”]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传播技术,使文化精英的女性体育文化创造得到广泛延伸和传播。

3)在女性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坚持全民参与。在女性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上既要发挥好文化精英在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又不要盲目夸大文化精英的作用。好的文化精品只有通过受众去感知、认知和理解,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女性体育文化活动不是少数文化精英努力营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它们只有融入到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引领女性的全民参与才会有意义。

2.4在女性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上坚持市场驱动一直以来,政府是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责任者和投资者,根据欧美等国家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经验,政府应以间接投入为主,直接投入为辅,在女性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上应坚持市场驱动。

1)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建立多渠道的筹资、融资渠道,广泛吸收企业与民间资金,扩大建设女性体育文化的资金来源,提高女性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利用市场规律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把有限的体育文化资源适度向女性领域倾斜,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女性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引导与扶持,使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3)统筹规划女性体育文化单位、女性体育文化公共设施,完善城、乡、县、村的女性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女性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和保障机制,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民族间的女性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提高女性体育文化服务功能。

4)面向市场培育一批女性体育文化服务设施的精品项目,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到面,使女性体育文化的火种如星星之火在广阔的中国大地蔓延,形成燎原之势。

5)加快立法进程,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女性体育文化的法规体系,根据中国文化市场的要求,制定出适合中国文化市场的专门法律,做好女性体育文化市场的规范与管理。

同时,根据女性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类本位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特点,统筹规划,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又切实可行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法律细则,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女性竞技体育文化和大众体育文化发展的要求、方式和相关责任,建设起对于女性体育文化专项资金的使用保障机制,加强管理,严禁任何部门、任何人占用挪用,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女性运动员的退役保障、大众女性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资金投入、资金使用监督等都有明确的法律支撑,为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结语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经历过自然发展、精英引导、政府主导之后,在市场体制的驱动下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必然将由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向着类本位的模式发展。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必将使女性个体、群体和自然达到高度的融合和完整的统一,使女性个体在尊重国家利益、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女性体育文化的个性、自由、健康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女性体育文化的高度自觉。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社会发展和体育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自身特点使其进行双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实施的基本原则是简练、准确原则,与运动技战术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作者:吴君宏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体育部,安徽合肥,230022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80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体育课程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一

摘要:文章总结回顾了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重点讨论了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认为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可以为国内其它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云南农业大学是全国全民健身优秀单位,群体活动开展广泛,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极高。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在云南省具有极高声誉,曾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永远探索的课题。本文希望能在积累多年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云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教育部发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精神和要求,与时俱进,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1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的特点

多年来,我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存在着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及管理方式的不适应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些问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充分讨论以及对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

本方案的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本方案的思路:“健康体育”、“个性体育”、“快乐体育”、“绿色体育”、“终身体育”。

本方案的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以“点”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本方案的主要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2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和自主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重视体育的健身价值的同时,重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其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的新模式。采取分项教学与学生自选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根本宗旨,以体育课为推进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园群体竞赛为热点,以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为支撑点,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运行模式。一、二年级体育基础课改为选项课;三年级以上选修课或校代表队训练课改为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2.3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基本出发点

以育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既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现阶段利益,更加重视长远利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与中学体育的衔接,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

2.4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全方位的“健身育人”

2.4.1体育实践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以技术为中心的单一练习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锻炼法、保护法和育人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多种体育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终身自我体育练习、欣赏、锻炼、养护等综合体育能力服务。

2.4.2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教学法,采用cai课件,形象生动,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并与研讨、发现等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体育欣赏的水平。

2.5改革考核办法

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为了改变单一呆板的课堂讲授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克服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体育教育推行“教考分离”,考试采用统考的形式来进行,改变了过去由任课教师一条龙组织教学和考试的教学模式,各教学班的考试由每个统考小组负责。“教考分离”的实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6以“点”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有的素质,成立各种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专长,如组织篮球、排球等健身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环境,又活跃、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各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大力提倡体育精神,认真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积极开展群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男篮队伍,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2.7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的归档立案;建立和完善教学监督保障体系、教学反馈信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体育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课堂常规组织体育课教学、考试。

2.8强化管理,确保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顺利进行

2.8.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学术活动、集体备课、集体锻炼、教案检查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能力和学历结构,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8.2教材的选编

遵循思想性、实效性、适应性、灵活性的原则。加强了健康与健身教材的建设,2002年作为副主编单位参加了全国农业高校“十五”规划教材《体育与健康教程》的编写,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在西南地区农业高校中使用;1999年编写《现代健身》(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编写《体育与健康》(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在我校2000—2004级中使用,受到学生好评。

2.8.3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严格考勤,严格课堂纪律,严格考试制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各运动项目的要求,科学地选择运动专项上课。

2.8.4加大力度改善和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改善体育锻炼质的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保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

3改革与实践的成效

3.1建立和完善了我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式和管理体系

通过改革使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体育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如:制定和完善了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修订和完善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的体育教学管理文件等。

3.2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被动现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互动局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习惯,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服务。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专项优势教其所长,使学生学有所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学生对体育课的改革,满意度达90%。

3.3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踊跃,体育专项技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提高较快,达标率、课外锻炼出勤率、参加校运会人数比例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如:体育课学生出勤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优良率达80%;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各项目体育健身俱乐部承担了全校90%以上的体育活动,近几年来,已有近300名学生获得了一、二、三级裁判员证书,他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4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取得成效

各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反映。如:篮球等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多次获得云南省高校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3.5教材编写成绩斐然

编写出版6本教材。2003年《现代健身》教材获省优秀自编教材一等奖。

4结论

实践证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得到了有关单位、领导与同行的极大关注和肯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三

高校的体育文化对高校学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大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高校要在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开展中,营造具有较强体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所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环境下形成的为校园主体所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是体育健康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所含的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内容则是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以及方式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高校的体育文化,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表现时代体育风貌的时代性,体现内容多样化的多元性以及适应广大校园师生的普遍性。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其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注重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师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体育课程教学。

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课来让学生感悟体育文化。体育课是学生接触体育最基本的形式,借助其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文化影响是极为有利的。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体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体育课要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并重,采取较为合理科学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一个感性深入地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体育文化所包含的理念,进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逐步提升体育文化素养,促使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深刻感悟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以及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完成。当前的高校学子中,有很多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由于缺乏强制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与体育活动无关。高校要着力改变这一点,首先从思想上使学生明确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提升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走出寝室,走向草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促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3.丰富体育教育形式。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为此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等。体育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经常性的运动会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为增强,同时学生之间就体育文化所进行的交流或者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都实现了较好的发展,这也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

4.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作为体育文化实现的载体,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就成了高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的各大高校中,体育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备,学生无法实现一些体育项目的练习;高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许多体育器材无法得到正常使用。高校要注意到当前的许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基于此,高校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使体育活动场所以及体育器材得到不断完善,帮助实现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小结。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学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各高校要将体育文化的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改进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对广大师生的积极影响。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四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将运动参与、技能掌握、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理念。由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的热点议题,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学区融合教学”“产学研教学”等模式不断地对我国高教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补充,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构架进行了尝试性地借鉴,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无不贯彻着《纲要》的精神,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能够进行有效地联系。然而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目标达成的流程中是需要具体的实施手段来进行联系的,无法实践的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提出为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被各高校认可并予以采纳,不仅与《纲要》精神契合,同时也能够夯实教学模式运作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的内涵与功能。

“翻转课堂”是从flippedclassroom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其试图通过调整课内外教学内容并合理利用学习时间,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看视频、听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形式在课外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认知,通过自我提炼,在课内与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研究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翻转课堂在含义上与探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有所重叠,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但是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视频制作与传播成为翻转课堂推广的瓶颈,一直困扰着翻转课堂的课程进程。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等各类信息平台中体育教学资源已非常丰富,年“慕课”(mooc)的出现又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频的选择面,学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不但可以学习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习互动交流的范围。由此,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大潮背景下,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极大地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1.1教学环节的重构。

现行的教学通常是由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环节组成,知识传授环节是通过课内的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知,课外重复练习与实践,以实现知识深化与巩固的过程。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将基本认知与深化巩固两个环节进行颠覆,知识传授环节在课外依托各种媒体以预习的形式完成,而知识内化环节则是在课堂内更多地采取师生间答疑、纠错、探究等交流互动形式,通过重新构建教学环节,使学生课外学习内容得以补充,并获得更多的课内互动机会,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1.2教学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中,一直以来教师都以自编自导自演的角色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扮演着最忠实的观众,演讲过程即是学习过程,演讲结束则是学习结束。翻转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变是对教学实践的一次突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由一名“听众”向“演员”转变,教师则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教师统筹规划教学目标的大框架下,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力求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挥空间。

1.3教学资源的丰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慕课”的出现使教学资源得以丰富,课堂翻转得以实现。经过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开发,简短的教学视频成为主要的传授方式。每一个视频对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简短的视频长度与学生注意力时间范围相吻合;简单的检索路径使学生能快捷地获得知识;通过暂停、回放等功能有效地发挥了重复学习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手段,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4教学环境的颠覆。

翻转课堂主导思想是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教学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有效地紧密联系。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组织课外教学,通过实时监督学生学习动态,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信息分析可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将课堂互动延伸到网络中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解惑的及时性,也能实现空间、时间的解放。

2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2.1与运动技能原理相契合。

运动技能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认知、提高、熟练、自动化4个学习阶段。在传统技术教学中,教师按照讲解示范、组织练习、错误纠正、动作定型4个环节来开展教学。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将讲解示范环节改为学生课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前期自学,课内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困惑向教师寻求解答,此方式增加了课上组织学生练习和纠错的时间,同时,学习过程中处于改进与提高阶段的学生是运动兴趣的高峰期,学习主动性可使学生技能快速地提高。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与运动技能形成原理相契合,为体育教学的课堂翻转奠定了理论基础。

2.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徘徊。新版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已明确,要求教师从课内“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翻转课堂实施步骤,可以发现翻转课堂与学生体育教学规律相契合。在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课中个性化指导与课后的练习监控均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和前期预习、课中技术纠正、课后的练习提高,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的实施环节不仅明确了教师教学组织管理的主导性,也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改、练的步骤中获得了实际的成效。

2.3协调体育课讲解与练习的时间矛盾。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纠错、练习及评价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技能掌握与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指标。然而短短90min的时间,既要求身体练习的量,又要求讲解示范,因知识习的及时性,学生在未经过思考的懵懂状态下练习,很容易造成对动作的错误理解,教师必然会进行二次讲解,使得课程时间在讲解与练习的相互挤压中流失,自然无法良好地完成课程指标。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其能够增加体育课堂练习时间,学生在课前对技术动作已进行了初步认知,教师在课内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讨论和纠错,不仅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也规避了练习与讲解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效益偏低的问题。

2.4加强对教师示范能力的补充。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一直没有良好的评价办法,也不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由此导致体育教师忽视专业技能的提高,技术示范能力的下降几乎成为体育教师的一个通病。在力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体育教学应谋求新的教学路径,而网络视频教学则成为了一个示范教学的`有效出路。网络视频课的传授者大多是参与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或教练员,无论是运动技能、体能还是示范能力都远超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shef?eld的理解,普通教师示范称为学习型,专业运动员示范称为熟练型。学习型示范可提供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初步认知;熟练型示范可作为参照标准,有利于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动作执行,进而对技术动作进行纠正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视频微课程的合理应用可以对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为当下高校体育教师示范能力偏低的现状进行补充。

3避免翻转课堂异化,追求体育教学实效。

3.1避免高估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理论是由学习者的能力、态度、策略和习惯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需求,自主控制参与学习、制订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但学生的惰性控制、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资源利用等能力不足,成为了自主学习的最大阻碍,完全依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自主程度或者是自由选择的宽容度进行适当地跟踪与调控,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3.2避免弱化教师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不可否认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体育教师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颠覆性作用。当体育教学为了实现灵活性而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时,课堂已不再是课堂。为了避免教学误区,在引用翻转课堂时,应有合理地分配。虽然学生通过微课能自主完成学习,但并不代表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了,反之会变得更加关键。课前教学视频资料的录制和整合、课中的活动组织与设计、课后学生体育练习的监控与评价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全局把控,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过度地替代,教学便失去了可控性,终究会沦为“放羊式”教学。

3.3避免忽视学科的差异性。

翻转课堂的提出来源于计算机多媒体领域,是长期实践中衍生出的教学模式,因适用性广泛而被各学科借鉴和引用。体育学科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正处在萌芽阶段,还较为薄弱,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难免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但学科间的理论与经验毕竟存在差异,生搬硬套不一定适用于体育学科。因此,体育教学要以存在的价值来丰富和完善,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好体育项目特征与培养规律,选择性地借鉴与采纳,完善适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避免盲目追求形式而背离翻转课堂的实施初衷。

参考文献:

[1]邵伟德,李启迪,刘忠武.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构建[j].体育学刊,(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6)。

[4]常先厚,肖玉新.体育教学本体论[j].体育与科学,(2)。

[5]李启迪,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五

本文通过探索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以及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以区域体育发展为依托,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参与为主线,分析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区域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推动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区域体育

由于传统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区域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在不同管理部门的直接监督、控制和干预下进行的。高校体育的发展空间相对闭塞,鲜少与外界交流,高校体育社会化程度始终达不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截止到目前为止,教育系统还未意识到体育社会化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教育系统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必须树立大局观念,与时俱进,尽量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决策,以促进高效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与区域体育相比,高校体育不仅有固定的场地设施、良好的师资结构和足够的财政支持;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非常明确,它在国民体育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条件,高校体育对于这两方面的准备相当充足。区域体育如果能拥有这两方面的优势,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体育设施及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此外,高校体育教育能够为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说,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从区域体育的角度来讲,区域体育要实现全民化,首先要求区域内必须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其次,区域内的全体居民不仅是教育对象,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实施者,这对于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有积极意义。

在对部分地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时,体育教师普遍有这种看法:在教学中不知道体育的主题应该是什么,感受不到教学的成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杂而不精,对现实生活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教学目标也不明确,教师教课无计划,学生被动学习,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无章无序,因此有的学生才认为体育课对于能力提升及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目前来看,虽然高校体育都倡导“终身体育”、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生活化,但是都没有认识到一个问题———其实区域体育不仅是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表现形式,而且是践行终身体育的绝佳路径。如果没有社会大体育环境,高校体育就只是教与学,而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来说毫无意义。现代教育系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体育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努力适应现代教育体制,在体育教学中,教育者应该结合高校的课堂环境创设一种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将社会化的要求融入体育教学进程中,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体育社会化。

3.1高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充足

高校的不仅有力量雄厚的体育师资,而且还有素质较高的学生体育团体,但服务于社会的情况存在分化,大部分人力资源集中去指导体育赛事,很少有专业人力投身于普通民众的体育健身事业中。从总体来看,许多人都看好区域体育事业,但是都不知道如何去组织,并且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平台来运作这项事业。但是大学生的视野比较开放,他们有想法,也有执行力,许多学生都愿意作为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为区域体育事业做贡献,或者通过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来获取较低的报酬,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点关注这一发展趋势,尽量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3.2区域体育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增加

体育是一个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加强个人体质的综合性标志。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我们需要抓投入,靠政府、靠企业、靠社会加大投入。发展区域体育,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足够的人力资源。大中城市的高校体育教师都是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教练员担任,他们经过体育理论知识,并且都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多重身份,在体育教学中他们是教师,在体育赛事上是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在区域中则担任组织者、指导员,能够胜任区域体育发展的需要。

3.3提高服务社会体育的能力

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是全民体育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如果体育教师仅仅将自身局限于校园环境中,课堂教学一味的照本宣科,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并且课程教学也无法达到社会化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要时刻学习,与时俱进,尽己所能服务于全面体育事业。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才会有活力,才能有力促进区域体育事业长远发展。而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参与区域体育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视野,而且可以根据在活动中所总结的经验来调整教学思路,这也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对社会的适应性。

3.4调动体育教师的潜力

在高校中,体育课程常常处于边缘地位,课时进度总是为其他科目让步,课程内容千篇一律,体育教师缺少职业压力,凭借几个动作和一些基本常识就可以敷衍了事,他们并没有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事业来对待。对高校来说,这些教师对职业的懈怠是极不负责的表现,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实施体育教学改革,通过制定政策或制度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区域体育活动,使其积极的潜力得以发挥和挖掘。近些年出现的体育俱乐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一部分教师兼任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员,负责指导区域体育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随着全民体育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会有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区域体育事业中来,这在一定程度能使现有体育教师产生紧迫感,进而倒逼其坚持学习和创新,这对于发展区域体育十分有利。

3.5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科研改革深化

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结合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科研更加明确了方向性,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拓宽了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领域,并使区域居民也能成为最终受益者。相对而言,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运动的结合的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高校各种体育资源与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以区域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的对象,不仅拓展了高校体育研究的领域,而且推动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加强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运动的的结合,互动式发展,对区域的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4.1在高校建立体育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培训机构

要推动区域体育的发展,政府和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构建各种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局、教育局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鼓励中小学体育教师都能加入,形成一个网络,使体育人力资源更为充实的同时,使区域体育运动有更大的覆盖面。

4.2利用科研项目进行体育实践推广,促进产学研发展

高校内可以借助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推广。一方面有效合理地利用科研经费来补充体育活动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助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实践环节,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发展。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实践指导能力,更是明确了体育科研和教改的发展方向。在充实学校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完成,推动区域体育的积极发展。

4.3通过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体育指导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促进高校积极为区域提供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加强协调与管理,将喜欢体育运动,并志愿服务于区域体育的教师与学生组织起来,以签约的形式与参与区域体育指导服务的人员建立约定关系,明确签约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区域在享有体育运动指导服务的同时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协调、组织、宣传。开阔广大体育教师研究领域和空间。

4.4汇集社会力量,共同促进本区域的体育发展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不仅仅单纯依靠体育教师来服务区域体育发展,还需要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包括本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社会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共同促进本区域的体育繁荣发展。

[1]林向阳.我国区域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2]曹彧,董新光.中国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3]张斌.论我国的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j].成功(教育),2011(23).

[4]吴长稳.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5]李顺英,杨卫民.区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03).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六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且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必须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

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管理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充分且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手段,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新型教学形态。

信息化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在国内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授课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教师会在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式,但由于课时和次数有限,不能起到长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作用。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全过程。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任务只是消化、理解和存储课堂内容,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

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引导和激发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课堂内容,进而持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另外,信息化教学也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无处、无时不在,课程也变得数字化和立体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个性化,电脑、手机可以随时成为学习的工具。

2管理学信息化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便于自己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整合”。

管理学的信息化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2.1利用手机app软件,辅助管理学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低头沉溺于把玩手机、无法专心听讲。

很多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因多数学生反对,最后也不了了之。

高校可以试着转变思路,与其“堵”不如“疏”,让手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有关的手机app进行辅助教学。

与管理学课程有关的app应用有管理公开课、哈佛商业评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app中学习相应内容。

且这些app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

学生还可以下载教育游戏类app,并运用到管理学课程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扮演假定角色,参与社交互动,并做出相应决策与行为,这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决策和言行。

2.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公众交流平台包括bbs留言板、qq群、微信、博客等即时通讯软件技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渠道。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培養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的案例讨论中,因为时间有限,师生之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多数同学无法表达他们的观点。

信息化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公众交流平台搭建一个简易的课堂互动系统来拓展教学时空。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案例材料发送给学生,这就节省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的时间。

在课后,学生可以对案例问题进一步发表见解。

教师可以对多数学生都存疑的问题,统一用文字或语音回复,这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又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学习。

2.3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课程网站,进行管理学远程教学。

远程教育是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应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进行实践尝试。

教师可以运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以web页为表现形式的管理学网络课程,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管理知识、基本原理、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导航结构及智能搜索引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异步自主式学习环境。

管理学网络课程应包括案例库、习题库、网上课件、信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库,课程界面应清晰和谐、内容充实,突出管理学的特点。

学生通过登录课程网站,可进行自学、自测和自评,还可参与讨论、答疑和查阅资料等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4设计制作cai课件,实现管理学多媒体教学。

cai课件是一种基于word、ppt、投影仪、录音机以及swf动画等手段而制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教学课件。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搜集媒体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最后将各种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简便、视听效果好的cai课件。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还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以趋于成熟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放映管理学的cai课件并进行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的特点,运用cai课件中的实验或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直观地进行学习。

3实施管理学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育优势,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首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再重要了,教师其实还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灵魂人物,因为需要事先进行情境安排,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引领与协助学生。

所以切不可走极端,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宜滥用,学生的智力活动不能用信息技术来替代,非智力过程才可交由计算机处理。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学媒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技术的`信息化,为技术所奴役,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

比如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应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不必放在网上进行。

3.2建立管理学教学结构。

管理学教师还必须设计出整合信息科技与教学内涵的管理学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前沿热点问题,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管理观念,让学生体验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课程某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复杂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针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网络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将此工具与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进步。

3.3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具有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

学院应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

其采用的培训形式可以是不脱离于网络的学习。

当然,学生也必须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创造信息,进行主动性学习。

高校可开设信息素质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伦理意识。

4結语。

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加上网络逐渐遍布每个角落,使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或者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达与呈现方式的垄断地位,引入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很多单位更加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本单位的管理会计等各项工作。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这一纲领性文件也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在高校中应用夯实了政策基础。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中含有“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文章,截止4月份检索结果显示共21篇,具体情况如下表.文章中真正研究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文章只有2篇,没有研究“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硕士或博士论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一些研究也主要是针对企业,总体而言水平也不高,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针对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本是空白状态,这对指导管理会计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也是缺乏应有的支持。鉴于此,本文对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现状怎样、存在的问题、难点、实施的路径等进行探究。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很多学校中还没有受到领导重视,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对很多经费比较紧张的高校来说是笔很大的开支,况且有时这些投入短期内不会有“效益”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推进优势没有普及到全部教学、科研和管理领域,管理层没有完全接受全新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理念,也同样阻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2.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整体比较低,高校与企业相比则更有差距。由于国家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视,企业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落实与应用上也加大投入,财务会计信息化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相比之下学校这一时期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却相差甚远,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到高校看,高校财务会计受到普遍重视,其信息化程度比较高;而管理会计则被轻视,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则更少,其信息化水平比较低。3.内部“信息孤岛”。近年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高校内部已经不同程度的应用,开始有关职能部门从各自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各自应用了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如教务部门运用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教学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运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对科研项目的申报、日常管理、结题等进行管理;国资管理部门运用国有资产管理平台进行资产的购进、入库、维保、报废的管理;校办运用oa系统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财务部门则有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平台,基本涵盖了预算管理、经费报销、学生缴费等功能。这些现有的信息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互联互通,在信息上不能共享,形成若干“信息孤岛”。各信息系统没有有效整合,信息与业务处理流程互相脱节,致使管理会计无法及时获得、整合、判断相关信息,导致决策支撑功能不能有效发挥。4.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稀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在有超过1500万会计人员,其中绝大多数是核算型财务会计,既懂财务会计、会运用战略决策思维又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非常少,有机构预测我国高层次管理人才缺口超过300万。同样对于高校来讲,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更是稀缺,现有的财务人员大都从事财务记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财务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水平低,成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瓶颈。

1.高校现有内部控制系统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于201月1日施行,但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而管理会计注重计划、预算、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作为管理有效手段,是管理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基础,能有机整合各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利用。由于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弱化了高校管理会计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2.高校会计信息化技术支撑和设备等硬件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管理会计信息化推广和应用的快慢。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方面投入不少人力、财力,但却忽略了学校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化,没有将政策、资金支持给予管理会计领域。3.高校管理模式与理念、层次与定位及其内部岗位设置等差异,影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如对学校内涵的建设、支出的控制、预算的管理、绩效的评价、国际化的视野等方面很注重,而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没有得到重视,被放在次要位置。

1.构建适合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从哲学的角度看,外因是影响因素,内因是决定因素。现在一方面国家提出要培育和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要求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与提升,向管理要效益;另一方面适时颁布《指导意见》。这些都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现在高校要做的是积极构建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可以从校园文化、管理会计人才、内部控制系统三方面来完善,构建有利于管理会计的环境。首先,建设可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校园文化,使学校内上至书记、校长下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感受到先进管理理念带来的好处,主动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信息化;其次,要加大力度外引内培优秀管理会计人才,打通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其功能,将高校的管理水平提档升级;最后,尽快健全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环境。2.建设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在管理会计推广过程中,不同的高校应选择适合自身的突破口。要让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生根,应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因为我国各高校的隶属关系有差别,规模不一样,管理水平有高低,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类型的高校推进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和步骤也应不同,不能一刀切,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3.注重顶层设计,整合、改造已有信息化系统技术平台。由于管理会计贯穿于单位运营全过程,根据《指导意见》,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重在适合单位需要,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单位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从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出发,在理解学校战略目标与业务预算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学校管理会计和信息化工作现况,优化学校各项业务流程,提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愿景、具体目标、所需功能等。当前信息化的条件下,高校有多个信息平台共存是客观事实,并且未来较长时间内会保持下去,没有一种系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完全替代另一系统。对于管理会计不同领域已经建成应用的各信息平台,这些信息平台既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应当偏重于统一各子信息平台之间底层数据的标准,为打通“信息孤岛”提供帮助;对于高校实际不相适应,或者与学校发展新需求联系不紧密的,应当偏重于对原有的信息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使其符合高校实际管理的需要。4.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管理会计既面对过去进行分析,也面对现在进行控制,还面向未来进行筹划,使用的大数据是对“内”服务。这些海量数据不仅对高校管理具有重大作用,也涉及学校关键敏感信息,有的可能还是涉密信息,信息一旦被未获授权的人窃取,将会给高校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信息安全是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前提。要确保信息安全,在信息系统设计时要从保密性、真实性、有用性、可控性和轨迹记录等方面同时搭建,同时要合理规范数据共享的范围、用户访问权限,从硬件设备到软件服务,从技术到管理,全方位保障管理会计数据及信息的安全可靠。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八

高校体育无疑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这为高校体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物质基础。而相反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育人力资源的缺乏,场馆设施资源的缺少以及群众体育意识的薄弱等。但不仅社会相对高校的体育发展来说,又有着较为充裕的、灵活的可支配资金,而且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是促进高校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即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以四川省南充市高校体育和地方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为促进南充市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良好的互动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所涉及到的高校为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以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南充地区的社会体育主要是市区羽毛球场所、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老年广场舞场地等区域参与人员和部分单位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获得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为更好地对高校人力资源作用于社会体育的情况进行详细研究,该文将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细分为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两种对象来进行研究。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近三年参与了各种社会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53。72%的学生参加了全民健身日的体育知识方面的宣传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学生会组织或者有课题的教师组织;有33。26%的学生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裁判员,其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以及足球等球类项目;因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每年的工会活动中,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被请去作为短时间的教练员,这部分学生有17。84%,其涉及到的项目除了篮球、气排球和足球外,还有健身操和广场舞等;而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做过大众科学健身指导员的相应所占比例较小,为9。41%,他们在参与健身指导的活动中,其对象主要为老年体育人口,其他年龄段的体育人口几乎没有指导过或者被咨询过;作陪练是由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最喜欢的,因其不仅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结交更多的社会朋友。然而调查中发现,陪练的大都是在羽毛球专项方向的学生,这反应在数据上,也就只有2。51%。在访谈中还发现,作为陪练角色的学生和雇主主要通过教师介绍而相互协调,因此学生获得陪练的途径少较为单一。

对于教师体育人力资源而言,该文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虽然高校体育教师无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对有关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上都较为突出,但因在学校任课时间长,学校本身对服务于社会体育的意愿缺乏,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上、广泛性上还是力度上都显得极为不够。数据显示,在参与了社会体育活动的高校体育教师中,有1。37%的参加过科学健身宣传或者指导工作,这其中还包括因作课题的需要而参加的教师;其次参加过裁判工作的体育教师为4。75%,所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等;第三,做过教练的体育教师为13。28%,其涉及到的项目也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所涉及到的单位主要是邮政系统、银行系统和电力系统等。此外,从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还是教师体育人力资源,以社区为服务单位而建立联系的还没有。

2。2社会体育使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方式和途径。

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其不仅为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也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条件。调查中发现,尽管南充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开放程度上都较为充分,但社会体育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于晚上或者寒暑假学生没有上课的时间,其方式多是缴费临时租用,所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羽毛球、篮球以及足球。在参与对象上,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这占到了98。47%,而以民间团体参与高校场馆设施租借的却只有1。53%。总起来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并没有在地方社会体育中发挥很好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本身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不够灵活,使得没有被得到充分使用;二是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这样总体上表现出不管是单位或者民间小团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以至于只有大型活动时才只是租借一下体育场馆设施而已。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综合来看,南充市高校体育所具有的优势,在对促进所在区域社会体育发展的作用较小;反过来,社会体育在促进该区域高校的体育发展方面意义也不明显。显示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在互动发展的模式上呈现出规模小、程度浅和涉及面窄等特点。

3。2对策。

(1)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上,高校应结合该校和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本身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做出较为灵活的安排,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有偿或无偿开放。如对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和儿童体育活动以公益性质投入,而对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则进行有偿开放,以此获得一定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社会体育资金。而地方政府相关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和高校进行积极协调,尽可能发挥各自作用,使得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较好发展。

(2)在体育人力资源方面,高校要建立良好政策,鼓励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参与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体育项目的比赛、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等活动。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该校具有体育特长或者爱好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得社会有了获得了更多的体育人力资源的机会。与此同时,主动邀请社会中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到高校讲学或者竞技才艺表演。这样,在体育人力资源的多样化开发过程中,加速多方的体育资金流动,由此形成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4):17。

[2]黄强,吴建。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8―81。

[3]蒋玲。社会化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与科学,(3):57―59。

[4]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57―59。

[5]陈雪梅,王传明,宋进文。试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4):123―125。

[6]胡小谦。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研究[j]。运动,(1):90―91。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九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体育专业学习兴趣三p”原则

论文摘要:体育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大学体育院系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及科研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开展体育双语教学,探索体育双语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提出了改革体育双语教学的多种可能,同时阐述了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因以及实施体育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与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体育交往中主体语言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要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英语。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也对我们当前高校的体育双语教学提出了思考和要求。

由于高考体制的原因,我国体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分低且对英语没有单独要求,因此造成了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低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师进行体育双语教学的难度。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推广和运用双语教学便成为了体育教育界的一大难题。

一、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融通在沉浸法双语教学中

国际上双语教学的沉浸法分为部分沉浸法和完全沉浸法。部分沉浸法要求在必修法的基础上,把法语或英语作为部分学科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部分学科中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完全沉浸法要求在某段时期内,把英语作为所有学科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所有学科中,甚至在课内课外,完全沉浸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之中。就目前我国多数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言,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二、加强认识,提高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摈弃以往枯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学习不是任务,没有压力,而是一种乐趣,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让学生对体育双语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学生的潜在兴趣就会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被动性学习将转化为主动性寻求。

1.赞美原则。体育运动几乎都是以争取胜利为最终目的的`,体育专业学生更是以胜利和获得别人的认可为努力目标。学生有进步时,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观察到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而给予赞扬和鼓励:“that’sgreat!”(太好了!)“youhavedoneagoodjob!”(你做得很棒!)“that’samazing!”(你太令人吃惊了!)“i’mproudofyou!”(我为你感到骄傲!)这些鼓励和赞扬,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学习自信心也倍增。因此,从事体育双语教学的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学生的细节表现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最终达到“我”要学。

2.参与原则。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以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双语学习环境。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应在细节或教学辅助方面增加新颖性和时代性,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2.以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双语学习环境。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学的单调性和乏味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体育双语教学过程应经常采用多变、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一次次地接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以教学节奏的明快性,加固轻松愉悦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年轻,学习节奏快,因此,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英文歌、谜语、绕口号这样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劲头很足。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1.专任体育双语教师严重缺乏。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英语底子都较薄,且矛盾突出。专业能力非常强的教师一般英语都相对较差;而英语能力强的教师多数专业又一般,所以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师的培训尤为迫切和重要。

2.体育双语教材的匮乏。由于我国体育双语教学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没有编写出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双语教材,教师在授课前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备课的,因而缺乏指导性。为此必须要编写出适合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与学科教学并行的双语教材。

3.双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学习一门语言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国际紧密接轨的今天,良好的英语基础显得格外重要。

4.改革现行的体育高考招生制度,对考分或英语成绩进行调整,强迫学校、考生及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为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林泽.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

[2]杨婧.体育双语教学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5).

[3]孙欢.论我院本科学生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0070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