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数学课评课稿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1:12:08
优质小学数学课评课稿范文(18篇)
时间:2023-11-01 11:12:08     小编:影墨

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我们应该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刻相处。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准确把握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一

1.引导“千位”这个新数位该放在百位的哪一边呢?孩子们拿着自己手里预先准备好的数位表,很轻松的便得出了应该放在百位的左边这一发现。

2.一节生动的数学课,留给同学们的是收获更是乐趣,然而这节课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望去,却都是那么平实,所以上有价值的数学,让精讲精练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通行证,成为孩子们减负的高架桥,立足数学的本质,让数学还原于数学,让数学回归于生活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3.接下来练习写三位数,请用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孩子们更是不在话下,因为对数位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所以三位数很快便写出来了,在老师引导下,逐个让孩子们表达这些三位数的组成,是由几个什么组成的`,孩子们在轻松的表达中即巩固了数的读法和写法,也锻炼了自己的数学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培养养成时期,老师让学生们反复表达各个数的组成,可谓是一举两得,把知识目标落实的恰到好处。所以说教学过程平实,有效。做到了数学的“实。”

4.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但做为复习课,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5.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6.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7.本节语法课内容紧扣知识要点,所选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语法授课中讲解能注意引导启发。在课堂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还略显欠缺,各环节紧凑性还可加强,老师对学生纪律要提高要求。

8.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二

祝老师的《8加几》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许多新理念,设计合理、新鲜。具体地说祝老师的这节课重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组织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说明与利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祝老师紧密接洽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开运动会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读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育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基础教育改革,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教学之心得,广交天下朋友!让我们相会在这块土壤上,为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畅谈我们的思想吧!

2.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倡导的新理念。《8加几》一课的教学中,祝老师在小组内让同窗交换,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盘算方法,通过获得丰盛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活泼活泼的,提出了多种8加几的盘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摸索、合作交换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发明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盘算过程,内化为盘算方法,控制“凑十法”的盘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施老师在课始通过各学生一起唱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主题图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纵观全部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摸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吴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自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三

1、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2、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3、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5、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7、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四

解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课改的新理念,突出了以下几点教学特色:

一、重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用美丽的画在,漂亮的花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视觉感官的刺激,对于学生理解红花和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当的有帮助。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对于“倍”这样一个抽像的概念来说,形象的事物更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其次,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教师让学生根据题中的要求,动手摆摆小棒,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着摆出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思考和理解、表述的难度。对于初次学习新知后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好的练习方法。

二、游戏学习两相结合,既娱乐又受益

听过很多次解老师的课,在她的课里总不忘记穿插游戏,虽然只有一个,也许也只有两、三分钟而已,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调节了疲惫的身心,又可以快乐的学习。在这节课中,周老师用拍手游戏将本课的内容很好的融入其中,师生玩,学生同桌玩,玩的开心,也巩固了新知,效果非常的不错。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五

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师素质,根据中心校的联系与统一安排,我们数学组校际交流观摩课于20xx年10月25日举行。现将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本次活动有哲觉各个学校的数学老师、岔河、大街、黑石、五里岗等地的领导及数学老师参加,由中心校统一安排,语文、数学、英语各教研组分别组织听评课。我们数学组安排了三位老师的三节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数学课,整个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活动中各位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为各校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另外,我们学校全体数学教师都参与了听课,并及时参加了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的评课,对每一堂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点评,无论讲课人还是听课人从中都有很大收获,现对教师授课情况总结如下。

课堂上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切实抓好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了。各位教师上出了自身的特色,使听课的师生受益匪浅,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黑石镇的朱兴珍老师:在《相交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引导自然,课堂结构完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知识点设计连贯,重点难点突出;课堂评价即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细节的。训练。

建议:语言不够精炼,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哲觉镇的江聪梅老师: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课的教学中,从学生在已学的图形与生活实际引入,整体教学,过渡自然,流程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环节紧凑、课堂气氛活跃,恰当运用学具教具,变抽象的知识为形象生动的数学活动,学生易于接受,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语言生动,引导特别耐心,教态亲切、自然大方。

建议:在引入新课时用的不够恰当,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有进行新课小结。

岔河乡的卯升广老师:在《找规律》一课中,课前准备了足够的学具,教具学具直观,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指导学生去学习,教育观念转变快。在有序的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突出,效果较好。整体教学流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为主线”的教学特点。

建议:课堂结构有点松,铺垫时间有点长,发现规律的过程有点快。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不仅是这次观摩课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一并说明。

1、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问题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问题设置要科学,我们主张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要给予必要的启示、点拨。

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甚至于自己忙着把答案说出来;有的老师不敢相信学生,提出问题后总怕学生想不到自己设置的“正确答案”上来,于是在那啰啰嗦嗦,不断解释,结果是打乱学生思路,得不偿失。

2、加大课堂容量,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保质”也要“保量”,课堂效率不仅仅是“质”,应该包括“量”即课堂容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高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增大训练强度,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笔。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课堂容量比较小,一节课下来,内容太少;还有就是思维训练的力度不够,老师讲得太多,本应该由学生说的做的老师代办了,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这样会严重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

3、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要到位。多鼓励是对的,但鼓励要用的恰当,要有利于激励、鼓舞学生和鞭策其他学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如果启发后仍然不能答出来,既要鼓励他不要气馁,也要告诉他存在的问题以及改正的方法。比如提问的是记忆的内容,老师可不可以提示两个关键字;如果是需要学生解释的内容,可不可以提示给学生一些观点或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点评不到位。对于回答好的学生喜形于色,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卡”住时,缺少必要的启示、点拨。对于回答差的同学基本上简单化处理,让其坐下了事,缺少激励与鞭策。

4、课堂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备课中,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必须形成的能力,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或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课堂上要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高考以便把握学生学习规律和方向。

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个别老师重点不是很突出,难点突破也存在问题,不是迎着重点难点上,而是有绕着重点难点走之嫌。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课堂效率极低。

5、备课注意细节,提高应变能力。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我们预料不到的问题,比如课件出了问题,或者学生提出了一个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再或者我们讲错了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应对?我们认为,一方面备课要充分,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并做好应对准备。有时候,我们顺着学生的错误思维推理下去,得出错误的结论,证明这样思考是错误的,这可能比正面给出结论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六

小学数学听课能够更好的找出问题,提升数学课质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课型。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3月22日至23日,我们有幸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桂林参加了“小学数学20xx年改革经典课例展示暨广西小学数学特色教学研讨会”的学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6节展示课和3节同课异构课《垂直与平行》。并聆听了钱金铎、吴正宪、牛献礼、俞正强、黄爱华、江萍六位数学专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老师们做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些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构思、深厚的数学素养、真实的教学感悟,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们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触动、受到启迪,细细品味他们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从这些名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讲课的6名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和俞正强老师的报告《来自学生的动力》以及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听课的教师们感受到: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回想起来:原来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环节,其实都是徐老师刻意的设计,真可谓是“随意中的刻意”!

课上,俞老师让学生猜信封里的粉笔有多少,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怎样表示, 把预设与生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甚至让人无法断定它们的分界,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停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徐老师在报告中对中数学课的独特理解,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理性提升以及极富感染力的的语言,使我们如沐春风,如临甘露。他的讲座,自然中流露真情,幽默中激情生动,生成中启迪智慧,愿我们都能成为徐老师的“同路人”,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一起追寻朴素灵动、反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吃透教材,读懂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上一周我有幸在西安听了十四节非常精彩的数学课,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各市顶尖教师及全国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同样也见识了交大附小学生的精彩表现。下面就从一下几点谈谈本人这几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这几节课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因为没有点滴的积累就不会有丰富的经验。比如张德江老师的正负数一课,将四年级的知识引入三年级,通过灵活有序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同样一节课不同老师所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比如两节百分数的意义一位老师是以分数的比较逐渐过渡到百分数,而另一位则直接通过两个百分数的比较引入百分数的意义,收到的效果却是一样的好。都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教学

课件

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五年级的“展开与折叠”利用动画将正方体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生动形象;二年级的“重复的奥妙”利用白板的功能将课件制作的惟妙惟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四、课堂设计围绕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一般教学技能、特殊教学技能)展开教学。整堂课没有了华丽的设计,以实效出发,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尤其是田鑫老师的“展开与折叠”运用想象加动作在结合实际操作与课件展示,一堂如此抽象难懂的课竟这样让学生轻松掌握。

五、练习设计基础实效,新课过后的练习及时巩固基础。每位授课教师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及时巩固并牢记所学知识。

六、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而这些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能自己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六、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是贾晓丽老师的上课策略,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通过这两天的听课中,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们所欠缺的太多太多,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为教育事业而服务。

在开学以来,我听了一些老师们的课后,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2、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3、各课都展示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4、对认识《新课标》的感受. 通过一天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七

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用六个字总结,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下面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己的学具。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老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该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老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上课伊始,老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可见老师在平时一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通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老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4、练习层层递进有层次。

这堂课中的练习很多,充分体现出了精讲多练,并且从基础到提高,顾忌到了每个层次的学生。

老师的教态得体大方,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缺乏激情,虽然我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富有感情,不像英语那样富有激情,但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闯关式再或者竞赛式的方式到练习环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的方式再多样一些,那么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八

本堂课本来是一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利用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场境,将计算融入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计算课也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在本节课新课教学中,吴老师始终围绕运动会里的情景开展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际上就是苟老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感觉好像有点冲突,吴老师在开课的“过三关”中,有层次的练习给新课的教学降低了难度,她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认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突出重点、难点,练习形式也灵活多样。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还应更多关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

周华亭:对本节课例题“9+4”,采取设置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及求知欲,诱发内需,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

本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围绕课前设计的“9加几”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本节课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凑十”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数学“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设置“9+4”情景,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教师摆一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学生再摆一摆,探究计算“9+几”

的方法,学会从多种计算“9+4”方法中,优化出“凑十法”能熟练计算“9加几”。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在计算“9加几”

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创造出适合自己的“9加几”算法,能有条理地思考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数学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9加几”问题解决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方面: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九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生:不知道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2、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四、探究交流:

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知识。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

小学数学怎样听课评课?听课、评课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因为这不仅能够使教师不断

反思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教学的

方法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

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也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

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对熟悉的教师,由于对其班级情况有所了解,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一)突出学科的特点与重点

在评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不偏离学科教学的轨道,也就是一定要与学科的特点相符合。在评课时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评议,甚至可以创新评议方式,但评议的内容要紧紧扣住学科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为主旨。万万不能过分注重评议过程的生动性与创新性,把学科重点弃之不顾。

(二)要以正面的评价为主

讲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错误,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其优点。在评课时,要以正面的肯定评价为主,要结合教学的主题,在评价中评出特色。在对

经验

较丰富的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更要注意对其教学特点的评价,不可求全责备,对其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肯定。

(三)听课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

听过一节课之后,每个听课教师心中的想法都不一样,各有特点,因此集体评议是非常有效的评议方法之一。在大家一起评议的过程中,听课教师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想,听取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评价相比较,取长补短,营造一种良好的评议氛围,使评议这一活动更好地达到效果。

听教学理念及教材处理能力

通过听课,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知道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重难点是否到位,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处理是否到位,了解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此外,教师的创新能力,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这些内容在评课阶段再进行相互交流,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教课教师的备课思路,实质上就是在参与评课的教师之间以该课为范例进行了如何进行备课的研讨。

听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是否设计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而学生活动是否流畅,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指导,意外情况的处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评课的技巧

讲课教师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课做出评价,但肯定不愿意成为“批判会”的主角。因此评课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把握激励性原则,着眼于看到教师的成绩,着眼于其在教学上的改进和创新,真诚地、发自内心的赏识其课堂教学的精美之处。首先应该对课的长处充分肯定,明确指出优点,不能含含糊糊。简单的说好,并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

“听”:听教师讲授的过程,包括如何创设情景引入,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进行过渡,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讲授例题,如何提问及提问的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表述等等;同时,听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如何相互评价,如何交流讨论等等。

“评教师”:教师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对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流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手段是否合适,引入过渡是否自然,教材与资料是否有机整合,安排的训练层次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板书呈现的方式是否有助于形成课堂的知识链或知识网,是否展现了自己的风格等。最后点出该堂课中“教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评学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学生的学习状态,交流讨论的有效性,训练的实效性。最后点出该堂课“学生最突出的一个亮点”。

“思”: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者要在边听边看的同时,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等,思考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否定位准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不准确,该如何定位,思考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是否有效,即是否有助于学生爱学、会学、善学,是否让学生的脑、耳、眼、口、手等得以解放。思考通过这些教学策略最终是否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辅助教学,思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是否有深度、广度,学习效率是否真正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怎样听课评课相关

文章

2.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

3.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评语

4.

关于小学教师数学评课稿

7.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8.

小学低年级语文听课评课方法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一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六、一”儿童节这个

话题

,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

学习

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愿意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多次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如:学生说等量关系后,全班学生一起判断对错;两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全班评,那个学生(说得比较复杂的)自已评;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请学生批改。尽管投入的时间并不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学生群体的评价。加上教师非常亲切的话语和积极的鼓励,课堂成了十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的心知交往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从而也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二

《对策问题》是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听了曾老师的《田忌赛马》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课伊始,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然后教师设疑引入新课,引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无疑教师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然后窦老师通过动态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让学生感受田忌赛马中的对策问题。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本节课中,窦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多次自主探究的机会。先是让学生根据第二场赛马填表,并小组讨论:把田忌对齐王采用的所有策略找出来,看看田忌和齐王各赢几次,田忌只有怎样出马才赢得比赛的。接着同桌讨论:田忌要想再获胜,应采取什么策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在玩游戏中让同桌找找赢的秘诀。窦老师就是这样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探究本节课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发现,并在发现中寻求更深刻发现的学习行为特征,使课堂的教学呈灵动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策略。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

3、与生活相连系的练习设计新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跳绳比赛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梯度,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但在拿旗子的游戏中,需提示学生:我们在玩中输赢是次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游戏中发现获胜的方法、规律、策略,这就是学数学不过,这节课也有小小的遗憾,学生在填表时,曾老师并没有指导学生理解表格的意思。希望在教学中,教师指导要到位。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三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四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五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六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七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篇十八

听了梁老师这节课,我感触很深。她讲授的是一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的课,但是却上的很精彩。我由衷感到很钦佩。

梁老师的课,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灵活。梁老师选择的是大家熟悉汾河公园的景区图片,并附有数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带着兴趣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灵活。这节课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而且学生也把自己的结果进行了展示,教学效果很好。

3.激励学生的评价灵活。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评价学生单一的现状,这一点让我很敬佩。她在评价学生中用到了:你很棒,你真棒,你很牛,你是n.1......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更加有信心的去学习新知识。

4.整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时时紧跟老师步伐,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此外,梁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懂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在作业布置上,梁老师选择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山西的特产,并做成学习小报,这样不仅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山西的文化。

总之,梁老师的这节课真的很美,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在设计有关0的读法时忽略了一种情况,万级和个级中有两个0的读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2134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