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德兰修女传读后感(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3:34:46
精选德兰修女传读后感(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1 13:34:46     小编:笔尘

读后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所读的书籍、文章、影视作品等进行个人评述和总结的一种文体形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拓宽视野,同时也是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途径。现在是不是应该写一篇读后感呢?“读后感是对读者对所阅读内容所产生的情感、思想、触动等方面的个人体会和反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欣赏。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一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二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修女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向这位伟大的修女学习,当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要抹掉心中的善良,也许就是你的那只援手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她行动的微小,她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因为她心中对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那就是爱,而只有拥有了爱的灵魂,一切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驱动力。喜欢她的一句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读了华资姊妹的《德兰嬷嬷传》。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德兰嬷嬷的麻烦。尤其是当印度教徒们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不仅不再反对嬷嬷,还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并且捐钱给德兰嬷嬷。有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书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心服务他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的支持者,会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五

然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把穷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时时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着想。

198月27日,在马其顿的首都科普里城,战争过后,和平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市,就是这时,艾格莉丝。龚沙。包雅舒(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诞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龚沙从小就充满了仁爱之心,一听说印度加尔各达那样的场景,就想要成为修女过去帮忙。

18岁的龚沙真的成为了一名修女,而且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的修女,来到了加尔各达,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捡那些被老鼠、苍蝇啃烂了的人,伤口中有蛆的人,充满慈爱、带着微笑为他们清洗伤口,用爱握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快乐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复,接着她们开始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被遗弃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疯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爱心,德兰姆姆所拥有的这份爱心,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她,从开始的一人没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德兰姆姆去世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六百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小姐。

德兰姆姆和修女、修士们一直都和穷人保持着平等,一直都穿着价值不足一美元的长袍和凉鞋,从不穿袜子,甚至就在德兰姆姆站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时,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衣。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六

写名人传记大概是最保险最省心最不会出错对了,小说纯属虚构,你要从一开始就构思框架惨淡经营。名人列传就不一样了,几个重大事迹成就摆在那儿,在挖掘一点史料,探索当事人的内心,写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规中矩,两三星就有了,小说一写烂了就一星。

很惊讶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我个人认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为有配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才这么受欢迎?豆瓣一搜德兰修女传也全是华姿写的。

我看下来首先是觉得motherterresa翻译成德兰。。。我觉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让我觉得太别扭了。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七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八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fsir)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九

她说她是“耶稣手里的一支铅笔”;她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之一;她是那个一生和穷人吃住在一起,为穷人奔波,为他们争取尊严的善修女,是那个全部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白色粗布衣服的穷修女;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

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她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她用她的一生,用她的信仰、意志和智慧,她的性格、力量和使命,成就了那个完全的、无条件的,直到成功的爱。

她用一生来回应那个永恒的呼求和召唤――“我渴”。她把这个呼声深藏在心,然后走向加尔各答和全世界所有荒僻贫穷的角落。她认为,“我渴”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灵魂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和关怀。

一、爱从家庭开始――爱你身边的人

连每天见面的那个人都不爱,何谈爱人呢?更何谈爱那看不见的主呢?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会更加健康的成长,每个人都会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二、爱你的仇敌――宽恕,古人也教导我们“以德报怨,以善胜恶”每个人都希望被爱,都会付出爱,大部分的人只爱可爱之人,就是爱自己的'自己也爱他,而很少有人爱不可爱之人,很少有人爱伤害自己的人,很少有人会真心去爱仇敌。德兰修女一生爱每一个人,包括乞丐、妓―女、出卖他的犹大等等,这些世人看来不可爱的人,没钱没势,没权没地位,但她有用不完的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爱穷人、爱弱者――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能给予帮助,无论贫富、贵贱,概莫能外。是的,现代人很容易犯一种错,那就是以知识为骄傲。很多人看不起穷人,所谓穷人、弱者可以广义的认为是所有需要帮助的。德兰的母亲从小就把街上无家可归的穷人带回家,说是她的远房亲戚,她这样说其实是为了穷人的尊严。爱不是施舍,不是赞助。慈善不管怜悯,而在乎爱。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四、爱不分国界。

德兰修女一生服务穷人,也包括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她从不曾去告诉他们要信耶稣,她只是像尊重耶稣一样尊重他们,像服侍耶稣一样服侍他们。她说:‘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回教徒成为更好的回教徒,帮助一个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不要去说教,而仅只是透过行动和奉献来表达信仰。’或许你不赞同她这样的观点,见仁见智吧。她是一个非常顺服的人,她一生在爱中行走。她觉得,每个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什么信仰,什么国籍,什么皮肤,什么背景,他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同一双慈爱的手创造的。只要有爱就能成为父子、兄弟、姊妹,就可以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德兰修女说:一颗纯洁的心,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疯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付出。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我想,在这个发达的社会里,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关心和关爱,热情与微笑,面对社会那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儿童,少年,而家长,学校,教师只向他们要高分成绩,漠视了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因此,快乐着学习着,让我校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健康(身心)成长,让爱成就未来,爱,一定会成就未来!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一

01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02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以前总是能从老人嘴里听到:“吃亏好啊,吃亏是福啊,吃点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啊,能让之间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现在社会哪里会吃这一套。如果你经常给予,那么换来的大多是别人更加无情的索取,然后背地里说你傻,就是一个傻大个,对于这样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人而异吧!包括嘴上讲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没什么事的时候嘴上总是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真有难时: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难。所以,我很难理解老一辈人所说的:“吃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吧!还有一点是关于“钱”的,有时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钱时,向那些平时跟你关系感觉还不错的人借,基本很难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别去向别人借钱。社会就是这样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03

在第59章——走向天国的途中。中写到:“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是啊!这就是人,就是我们自己啊!也许我们自己没有能力使全人类的每个人都变成讲理的,乐于奉献的。但即使改变不了全人类,自己总可以改变的。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和率真,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真。这两个“即使”应该大家都遇到过的吧!偶尔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招来怀疑和误会,特别是在帮助异性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想:既然你决定你要帮助别人的时候,那你就应该要清楚接下来别人对你的`指指点点而不是为此而责怪他人,因为自己没有资格去评断他人,因为你自己可能做到遇到那些而不去责怪他人吗?做不到,当然就尽量不要去评断他人。(在写这些话的时候,我都脸红了,在笑自己,因为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会尽自己努力去做到的,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虽然这个确实很困难。)还有诚实这个东西,我想大家应该都说过慌吧!不管是否善意的谎言还是就是真正的慌。关于这个诚实与说谎,其实我还是挺愤怒的,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叫我们写1到10数字各一行,放学交。而最后我因为写太慢没写完,被罚了各写1张,每张7行,每行7个字,共10张,490个字,回家后从6点写到9点……(不要怀疑这时间,因为当时我写字,的确非常慢)而其他没写完的人很多都编了各种理由,然后就愉快的回家了,而我就呆住了,愣住了。所以那时觉得原来说谎好处这么多。但那毕竟还小,不懂事太幼稚了,我们还是要讲诚信的,承担责任的,必要时我们还要说些善意的谎言。即使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做善事就是无私奉献,去给予,要是为了别人的夸奖,赞美,为了出名,为了身份而去强迫自己去做的,那样自己做的“善事”和别人眼中的“善事”那得相差多少啊!即使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即使自己给世界的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给了就是非常伟大的。就如一个人走后给世界留下了他的眼角膜,那么他的眼角膜可能会使另一个人重见光明,这也是微小的东西,但却是那么有意义。就如:小学有一篇课文,写到:我赤裸裸地来,我也赤裸裸地离开。

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要尽可能的平等待人,友善待人,学会给予与分担,学会爱。

"让我们解除:被爱的向往,被夸奖的向往,被尊重的向往,被赞美的向往,被喜欢的向往,被请益的向往,被赞同的向往,被欢迎的向往吧!"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二

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平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逼而骄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众多人迷失于物质的今天,谈大善大美未免太过空泛。自我救赎是走近德兰,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过狂妄,太过自信,所以抛弃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三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以前总是能从老人嘴里听到:“吃亏好啊,吃亏是福啊,吃点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啊,能让之间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现在社会哪里会吃这一套。如果你经常给予,那么换来的大多是别人更加无情的索取,然后背地里说你傻,就是一个傻大个,对于这样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人而异吧!包括嘴上讲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没什么事的时候嘴上总是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真有难时: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难。所以,我很难理解老一辈人所说的:“吃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吧!还有一点是关于“钱”的,有时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钱时,向那些平时跟你关系感觉还不错的人借,基本很难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别去向别人借钱。社会就是这样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五

写名人传记大概是最保险最省心最不会出错对了,小说纯属虚构,你要从一开始就构思框架惨淡经营。名人列传就不一样了,几个重大事迹成就摆在那儿,在挖掘一点史料,探索当事人的内心,写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规中矩,两三星就有了,小说一写烂了就一星。

很惊讶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我个人认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为有配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才这么受欢迎?豆瓣一搜德兰修女传也全是华姿写的。

我看下来首先是觉得motherterresa翻译成德兰。我觉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让我觉得太别扭了。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六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的疾病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篇十七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2612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