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5:04:07
专业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大全(14篇)
时间:2023-11-01 15:04:07 小编:紫薇儿

方案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和步骤。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制定方案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提供意见和建议。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一

溪霞村位于洪濑町镇区,面积1平方公里,东距泉州市区35公里,西距南安市区23公里,省道307贯穿全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全村总人口9051人,2551户。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泉州化妆阁洪濑蜈蚣阁(溪霞村龙阁)于2016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夜,现在在省级申遗中。2018年被南安市确定为美丽乡村整治村,2019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和谐村荣誉称号,2019年人居可支配收入23000元,村集体上年经营收入525800元。

(一)市场化管理,扩大村庄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用地的整合开发建设,筹集了很多资金,采用盘活村集体现有的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闲置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增加了集体收入。

(二)制定村庄规划。溪霞村位于镇区周边,根据科学发展、先试总方针,抓住村规划发展新机遇,大力推进溪霞村建设,努力在三至五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宜居、宜乐转型融合郊区村。

(三)改善人居环境。围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是清洁垃圾垃圾、清洁混乱、填埋厕所、裸房整备等,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环境卫生整备,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广泛动员,多措并举,提高服务,推进厕所革命项目工作。利用集体空地改造微景观项目,提高人居环境。

(四)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使大众交通更加方便,移动更加方便,环境更加美丽,乡村更加美丽。

(五)加大公共服务辅助项目的投入。全力配合管辖区内新华侨中学开展学校操场征地和洪三小学扩建征地,确保学校教育教育平衡发展。

在村两委班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不断增长,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对民生项目等项目的投入增加。

2020年建设项目计划:

1.改善人居环境:

完成年限:2020年10月,负责人:黄派秋。

完成年限:2020年10月,负责人:张建加。

(3)裸房整备工程(1):全村裸房库存约42座,今年预定完成裸房整备23座,重点整备村主干道两侧和村部周边裸房。计划投资110万元,其中大众筹措110万元。2020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2、村庄规划编制:通过《南安市洪濑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村庄空间开发管制范围,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为各种开发建设行为规定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规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规划禁止建设区和适当建设区,综合控制和引导村庄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定村庄规划。

完成年限:2020年底前向南安市人民政府提交方案,完成审查手续。2023年12月全部完成,负责人:黄黎铭。

4、公共服务辅助项目:

(一)推进新华侨中学运动场征集工作。新华侨中学征地35亩,征地101户,合同88户,尚未签订13户。该项目投资资金超过224万元。(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0年12月,负责人:张晓鹏。

(2)推进洪三小学扩建项目:a、需要搬迁3所民宅,面积约900m2,b、建设洪三小学教育大楼约1500m2。计划投资500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黎铭。

5、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b、横三路西起东大道(桩号:hk0012.716),向东止于纵二路(桩号:hk0;176.030),长163.314米,红线宽24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设计时速5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采用水泥路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供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项目总投资估算1775.14万元,建设资金由镇财政统一解决。完成年限:2021年12月底,负责人:张晓鹏,黄印筑。

(2)东溪堤街道建设项目:a、排水污染管设置350米

b、石材挡土墙750m3;

c、土方填平压实,形成路坯1200m3。计划投资60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

完成年限:2020年11月,负责人:黄印筑。

(3)洪濑至洪梅部队路面铺设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路线从洪濑町溪霞村开始,从终点到洪梅町三梅村,全长约1.2km,路面宽12m,路面宽10m,道路等级为四级道路,双向两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建设内容:路基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照明工程、标线等。(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0年12月,负责人:黄天进入。

2021年计划建设项目:

1.改善人居环境:

完成年限:2021年11月,负责人:黄奋发。

(2)裸房整备工程(2):今年计划完成裸房整备19座,重点整备村主干道两侧和村部周边裸房。计划投资93万元,其中大众筹措93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2、微景观改造项目:

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奋发。

3、基础设施项目:

(1)祠口拥军路面和排水沟铺设项目:a、排水污染管道建设

b、路面硬化,长公里,宽8米。计划投资70万元,其中15万元

完成年限:2021年11月,负责人:黄派秋。

(2)晶华区两条路面和排水沟铺设项目:a、排水污染管道建设

b、路面硬化,两条长约400米,宽约6米。计划投资40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

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印筑。

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印筑。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成立以党总支部书记黄黎铭为组长、党总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张晓鹏为副组长、其他两委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的暑期和要求,明确目标任务,掌握时间节点,突出工作重点,找到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长期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和完成本实施方案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多方筹资,加强经费保障。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众自我筹措、社会参与等多渠道、多角度解决乡村振兴筹措难题。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做好宣传工作,支部党员干部率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大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调动大众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乡村振兴工作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简介。

**村位于丰乐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14个村民组,632户,2329户,耕地1.04万亩。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00元。

2019年**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建设战斗要塞,创新乡村管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培养乡土人才,大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建设了具有面值和内涵的宜居村。

一是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党建示范支持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设立党员攻势组党员宣传班党员先驱队,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项目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生活制度,全面推进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点管理评定目标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全面提高智能党建工作水平,全县率先推进村村享app,整合党建、政务、民间服务、咨询等相关内容,实现党员在线学习和在线管理的有效结合,为大众工作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指南。

二是乡村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全面完善乡村治理模式,以自治促进自我治理,以法治优化公共服务,以德治推进乡风文明,以善治彰显乡愁乡情。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矛盾调整、红白理事、纸巾女性家美等自治组织,大力开展文明新风进入万家活动,有效解决矛盾纠纷,有效抑制高价彩礼,培育薄葬、新事简化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深度推广。

幸福家园共建行动,乡贤带动孝美家园,典型弘扬正气美德,积分抵制成规陋习,村民崇德明法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村级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的自信不断提高,幸福家园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第三,产业发展升级。全面推进三连锁建设模式,持续优化三连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栽培、集中畜禽养殖、组织劳务输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7个,建设养殖区2个,土豆、中药材、花卉、蔬菜栽培等特色作物1.8万亩家庭振兴小农户产业,采用政府+保障激励带农户模式,支持建卡贫困家庭大力发展短平快的五小产业。迄今为止,培育了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生意、小研讨会等产业20户,建卡贫困家庭人均实现收益1200元左右。

坚持共同管理、分类处理、深化垃圾分类回家行动,创新环境整备、农村清洁长期机制,共同管理共享者和生态护林员15人组成清洁员队伍,对全村区域进行块化处理,完善四定机制,规范农户自扫门前雪清洁模式,实现环境卫生整备的长期化、常态化。坚持以景治乱,以景治脏理念,整治西石河1.2公里,修复绿化小流域生态工程80亩,种植各种风景树种2.8万株,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五是乡土人才打破土飘着香。坚持人才是资源、人才是资本理念,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树木、支持渠道,依靠民乐县百科职业培训中心,遵循农民订单。

充分发挥乡村人才作用,组织“土专家”“田秀才”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项目4项,实验试种花卉、中药材等新作物品种5个,为发展稳定各项事业集聚正能量、贡献新作为。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二

计划是计划中最复杂的内容之一。由于某些特定工作的复杂性和某些功能,如果不进行全面部署,说明问题是不够的。因此,正式文件的组成必然很繁琐。一般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引领带动金融资源倾斜乡村振兴,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行动。现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聚焦乡村振兴的融资和服务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支持政策、产品体系、发展模式,宣传推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串点连线成面的整体示范效应,带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地区,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和发展模式,形成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整体效应,促进金融机构下沉、金融资源下放、金融服务下移,努力成为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标杆。力争到2022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基本形成,金融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应保尽保,金融服务提质拓面”,并实现以下目标。

金融涉农贷款持续增加。保持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首贷、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实现“量增、价降、面扩”。农业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效提升。

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改善。乡镇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不断加大,助农取款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金融、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

金融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农业农村抵质押物不断拓宽,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管理机制改善优化,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得到应用推广。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更加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实施“金融服务产业兴旺”工程

1、精准服务农业特色产业。立足漳州资源禀赋,创新“农特产品贷”,推广发展“助果贷”“花卉贷”“快农贷”等“一业一品”,精准支持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花卉苗木、林竹、中药材、乡村旅游、乡村物流业等11个漳州乡村特色产业。优化外汇管理服务,推广跨境业务区块链服务平台,支持我市农产品加工出口。

2、加大对现代农业支持力度。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发展,开展农业产业融合金融服务试点工作,探索金融支持产业融合新模式。积极满足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产品技术推广、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及烘干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广商标权质押贷款,支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中高端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建设。

3、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服务。建立分层分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体系,支持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面推广供应链融资业务,发挥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经营模式发展。

4、支持漳台农业融合发展。加大对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在信贷产品、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打造金融支持闽台农业合作的示范田。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促进台农企业投融资便利。推广“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颁证工作,便利台企台农在漳创业发展。

(二)实施“金融助推生态宜居”工程

1、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运用信贷、债券、ppp等融资工具,增加中长期资金投入,推动农村“五好”公路、农田水利、数字宽带等基建领域提档升级。推广“乡村宜居贷”等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同时积极为全市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提供融资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助力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加快发展绿色金融,逐年提高绿色信贷占比,支持健康养殖、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做好文化旅游业银团贷款、项目融资等传统信贷服务,推广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未来门票收益权质押、“助旅贷”等文旅信贷模式,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完善台商投资区绿色金融发展示范区、华安县绿色金融发展示范县建设,发展排污权、林权等抵押贷款,推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3、畅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普惠金融百千万2.0工程”,加快县域、乡镇银行网点布局,推广“一村一金融”、“党建+金融助理”、“垄上行”金融服务队、“背包银行”等模式,填补金融服务空缺。鼓励保险机构利用现有银行业乡村渠道,依法合规提供保险服务,降低网点铺设成本,提升保险机构在乡镇和行政村的服务覆盖面。强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将服务点打造成集金融知识培训点、贷款零售服务宣传点、金融需求信息登记点、小额便捷支付点、小面额人民币物流配送点、农村“云闪付”支付平台六项功能为一体的“五点一平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平和县先行试点上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电子导航地图,提升服务覆盖面。推进金融科技应用,推动“刷脸付”试点工作、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加快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下沉县域农村,推广东山县“云闪付+水产微商”模式,打造融资结算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助推“农产品进城”。搭建现金服务“互联网+”平台,在漳州台商投资区、长泰县创建现金服务示范区。在长泰县岩溪镇、平和县坂仔镇试点建立国库普惠金融示范乡镇,实现国库服务民生、服务基层全覆盖。

(三)实施“金融促进乡风文明”工程

1、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探索统一信用评价标准与信息共享机制,先行开展东山县“信用船”评定工作。推广整村授信,给予“信用户”授信额度、利率优惠、信用贷款比重等方面优惠政策,着力提升涉农贷款信用类占比。实行动态管理以及信用警示退出机制,营造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氛围。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与文明家庭创建、道德模范评选评价活动等有机衔接,推广“乡风文明贷”“党员先锋贷”,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2、加强农民金融知识教育。充分运用助农取款点、普惠金融学校、金融服务站等宣传阵地,助力金融知识宣传下沉农村。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引导驻村金融助理、金融服务队、巡回宣讲队等进村入户,开展“农村金融讲堂”等形式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运用金融工具的意识和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百镇千村万户”金融知识进农村活动,实现全市行政村金融宣传全覆盖。

(四)实施“金融助力治理有效”工程。

1、跟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配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署,借鉴漳浦“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加快完善农村资产评估、产权流转抵押登记、争议仲裁等配套制度。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选择若干产权权属清晰、基层治理有力、融资需求旺盛的行政村(镇),探索试点建立涵盖经营性资产股权、资源型资产等农村各类产权的收储、流转、拍卖、仲裁等机制,推广做大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贷款、村财(村财出资成立“乡村振兴基金”)委托贷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促进农村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2、加大打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漳州市反诈骗中心“双轮驱动”和“122”金融工作组机制优势,建立涉诈、涉赌账户“黑名单”处置机制,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农村地区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强化账户资金监测、识别能力,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打击农村地区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涉众型违法犯罪。关注弱势群体过度借贷、多头借贷和信用卡透支风险。配合政府部门加大打击金融逃废债力度,切实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五)实施“金融支持生活富裕”工程

1、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推动诏安、云霄、平和3个原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扶贫再贷款限额使用率高于上年。持续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贷”、生源地助学贷支持“夹心层”、不稳定脱贫、低收入群体就业就学,助力稳定脱贫。加强扶贫信贷风险防控,对确已逾期不能收回的贷款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追偿,启动风险补偿机制予以核销抵补,妥善应对还款高峰期风险。

2、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简化办贷流程,推广“巧妇贷”“能人贷”等农民创业专属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以及互联网线上贷款产品“快农贷”“极速贷”等,支持农村创业青年、大学生农创客、农业科技人员、小微企业等创业发展。

3、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积极拓展“个人小额综合消费贷”、信用卡大额分期等消费信贷,满足农民在农房改造、装修、汽车、大件家电以及教育、文化、健康、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一)加大货币信贷政策支持。

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再贷款+”支农信贷产品,加强再贷款台账管理和效果评保,确保用足用好再贷款资金,优惠利率政策有效传导到涉农实体经济。组织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题融资对接活动,为银农融资牵线搭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行各类债券融资工具和向境外市场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鼓励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实践,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模式,重点争取在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新模式,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得到应用推广,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涉农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创新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式,着力提升信用贷款比重;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发针对农村电商的专属贷款产品和小额支付结算功能,打通农村电商产供销资金链条等领域取得突破,激发金融支持潜能。

(三)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坚持示范引领、循序渐进,总结宣传一批“金融服务产业兴旺”“金融助力生态宜居”“金融促进乡村文明”“金融助推治理有效”“金融支持生活富裕”的典型经验做法,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版。完善示范模式,相互学习借鉴,每个县(市)要打造一批可看可学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典型,发挥好“现场教学”作用,在全市形成串点连线成面的整体效果。对各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涌现出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进行通报表扬,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讲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漳州故事,共同营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推进市、县两级政策性涉农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涉农融资担保县域全覆盖。加大财政奖补贴息力度,引导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降低涉农融资风险。积极开发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等保险险种。

(一)加强党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把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各级金融机构党委(党组)书记亲自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广“党建+金融”等做法,不断探索基层党建与金融服务的结合点,有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二)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漳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工作,由市人民银行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银保监分局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各县(市)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推进当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工作。各级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落细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三)健全管理机制。

各金融机构要完善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单独制定涉农信贷年度目标任务,完善涉农业务部门和县域支行的差别化考核机制,落实涉农信贷业务的薪酬激励和尽职免责工作。要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适度提高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对于涉农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不作为金融机构内部考核评价扣分因素。农业发展银行漳州市分行要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漳州(市)分行要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机制。农村信用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立足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定主业主责。

(四)开展考核评估。

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将涉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金融产品创新情况以及农村地区网点、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农村信用评选、金融知识宣传、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测体系,定期监测通报指标变化情况。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制度,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方面对金融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政府激励、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宏观审慎评估、差别化监管、财政支持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2021年,x镇党委、政府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统筹推进,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会昌篇章贡献x力量。

一是紧紧围绕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更加兴旺。乡村振兴,首先要农村产业振兴。要继续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一是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坚持将技术、资金、项目向产业集聚,重点建设好x千亩蔬菜示范基地、x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x肉兔养殖基地、x肉牛产业基地、勤建村特色养殖基地,用活区位优势,扶持塔丰村、古坊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宿度假、康体健身等新兴业态,打造xx等一批特色产业村。二是内留外引,培育产业人才。用政策留住本土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提供服务和支持,让他们有发挥能力才干的舞台平台。积极吸引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大力乡村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鼓励各类人才投入乡村振兴。三是补齐短板,夯实发展基础。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大农业产业项目投入占比,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水渠水圳、产业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形成“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提供硬件基础。

二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更加宜居。把良好的生态当成最大的优势,积极构建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将美丽宜居的环境打造为x最亮眼的名片。一是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乡村。切实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四好”公路管护长效管护机制。广泛开展共建共创活动,抓实农户家庭卫生评星基础工作,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落实村组长效管护责任,多方筹集管长效护经费,做到村组管护项目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强化规划引领,控制建房规模,杜绝超高超大建房、乱搭乱建等建房违规现象。二是持之以恒守护绿水青山。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紧盯畜禽养殖场、砖厂沙场石场、小散乱污企业不放,防止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治成果反弹。保持严防死守态势,抓好全年森林防灭火工作,力保火灾“零发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控制线,认真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废弃矿山综合治理。

三是深入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推动乡风更加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有效方式,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凝聚更多社会正能量。一是深入推进“文明实践”活动。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稳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加油站、文化资源的汇聚点、乡贤能人的集结所、村民乡愁的归属地。二是着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深入推进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农村乡土文化人才、文艺能手的培养力度,积极举办农村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村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集中开展不良风气整治。整合部门资源,持续对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索取高额彩礼、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开展农村不孝敬、不赡养、不善待老人等问题整治,公开曝光一批负面典型。

四是积极打造“三治”融合格局,推进治理更加有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夯实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坚定不移强化党对农村的领导,利用村“两委”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全面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加强村党支部对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保洁员等“七长八员”的教育管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补强农村治理的“最后一米”。二是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系列典型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和宣传村民身边先进典型、先进事例,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劳致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三是着力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五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生活更加富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进群众福祉,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过渡期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做好边缘易致贫群体的跟踪监测和扶持,确保不出现新增贫困现象。二是统筹协调,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稳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扎实做好“两险”参保工作,切实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认真落实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提高生活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三是想方设法,着力壮大镇村经济。将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党委书记、镇长带头,党政班子成员带队外出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鼓励各村因村制宜、各显神通,主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城中村在利用人力资源、招商引资上求突破,山区村在流转土地、引进大户上下功夫,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突破。四是真抓实干,切实履行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实施主体职责。积极推进“六大攻坚战”,为促进城镇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紧盯时间节点要求,创新征拆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气象站新拓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瑞梅铁路征拆摸底工作,管控昌东火车站片区两违建设行为,坚持科学谋划,有序攻坚,一户一户突破,一个一个推进,为会昌项目建设奠定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力量。五是严防死守,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境外、中高风险地区(动态调整)等返回人员的摸排、核酸检测、健康管理等各项防控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镇实际,结合区域特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为重点,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xx文化特色,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共同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田园家园乐园全民共享,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

到2020年,xx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精品渔业、现代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产业融合效果显著、生活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民俗文明淳朴、乡村治理民主法治、农民生活富裕幸福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流转指导性意见,引导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土地,探索设立“土地银行”,做活土地文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允许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

二是构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规模适度经营,围绕“一村一品”定位,精心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实行“企业+互联网+农户+老手艺”运行模式,整合农产品生产、交易市场及农村电商资源,重点发鸡、鱼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大力推广柑橘以及花椒产业。

三是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继续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政策,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一定时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稳定脱贫。严格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持续开展“入户大走访”活动,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将新产生的返贫户及时纳入扶贫体系,落实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着力做好劳务对接,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坚持扶贫先扶志,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养、民宿开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业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研究出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利用集中培训、相互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村干部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进村集体资产和空闲资源集中登记,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村集体资产收益。

(二)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切实增强承载力、吸引力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原则,推进xx建设。推动医院、银行、学校、广场等公共事业建设,创造便利宜居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厕具维护、故障维修、粪液收运等服务工作,让群众用的放心、省心、舒心。

二是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等长效管理机制。

“便民大厅”深度融合,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好优抚安置政策,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三)全面深化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一是挖掘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xx镇深厚文化底蕴,实行“传承+发展+运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镇文化站职能,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二是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乡风文明和文化建设两个抓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治理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信谣传谣、非法上访、涉黑涉恶等突出问题,震慑不良风气,着力建设平安乡村。持续开展“寻找最美xx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挖掘培养农村“新乡贤”,坚持邀请乡土人才、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进行常态理论宣讲,将其打造成意识形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编写好《xx镇志》,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深度挖掘“乡愁元素”,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形成文明新风尚。

专门台账,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资金,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各级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激发党组织晋位升级活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规范型、廉洁型基层党组织。聚焦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充实后备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退役人员等在村任职,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进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民主自治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调动群众参与乡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扶持政策,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用地、服务、风险应对等难题,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回乡创业,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

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镇实际,结合区域特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为重点,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xx文化特色,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共同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田园家园乐园全民共享,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

到2020年,xx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精品渔业、现代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产业融合效果显著、生活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民俗文明淳朴、乡村治理民主法治、农民生活富裕幸福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流转指导性意见,引导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土地,探索设立“土地银行”,做活土地文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允许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

二是构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规模适度经营,围绕“一村一品”定位,精心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实行“企业+互联网+农户+老手艺”运行模式,整合农产品生产、交易市场及农村电商资源,重点发鸡、鱼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大力推广柑橘以及花椒产业。

三是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继续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政策,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一定时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稳定脱贫。严格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持续开展“入户大走访”活动,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将新产生的返贫户及时纳入扶贫体系,落实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着力做好劳务对接,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坚持扶贫先扶志,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养、民宿开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业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研究出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利用集中培训、相互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村干部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进村集体资产和空闲资源集中登记,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村集体资产收益。

(二)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切实增强承载力、吸引力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原则,推进xx建设。推动医院、银行、学校、广场等公共事业建设,创造便利宜居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厕具维护、故障维修、粪液收运等服务工作,让群众用的放心、省心、舒心。

二是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等长效管理机制。

“便民大厅”深度融合,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好优抚安置政策,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三)全面深化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一是挖掘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xx镇深厚文化底蕴,实行“传承+发展+运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镇文化站职能,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二是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乡风文明和文化建设两个抓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治理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信谣传谣、非法上访、涉黑涉恶等突出问题,震慑不良风气,着力建设平安乡村。持续开展“寻找最美xx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挖掘培养农村“新乡贤”,坚持邀请乡土人才、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进行常态理论宣讲,将其打造成意识形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编写好《xx镇志》,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深度挖掘“乡愁元素”,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形成文明新风尚。

专门台账,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资金,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各级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激发党组织晋位升级活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规范型、廉洁型基层党组织。聚焦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充实后备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退役人员等在村任职,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进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民主自治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调动群众参与乡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扶持政策,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用地、服务、风险应对等难题,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回乡创业,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

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近日,贵港市出台了《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贵港市辖三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贵政办通〔2019〕36号),将在乡镇一级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站,进一步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

一、明确具体工作目标任务。一是2019年底全面实现广西农担贵港办事处服务覆盖市辖三区、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覆盖农业重点领域两个全覆盖。二是力争到2020年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在保余额2亿元以上,累计担保规模5亿元以上,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各项主要指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二、着力推进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信息共享、风险共管、责任共担”原则,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二是支持自治区加快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基层服务网络建设。三是全面开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四是创新广西农担贵港办事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

三、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争取自治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给予贵港市更多的支持,市本级根据工作需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积极参与当地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进行补助,确保全市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建立财政、担保协同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市辖三区农业信贷担保相关配套政策。

四、落实各部门责任与分工。一是明确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市辖三区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确保全市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具体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提高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压实责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总社“四社"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切实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到2022年,全系统初步建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小农户服务带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建设县域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有效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为农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形成全程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全系统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4万亩,服务链条延伸到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配套环节,形成规模服务优势。

惠农服务平台主要以乡(镇)为立足点,依托基层社,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为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探索利用现有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镇域为农服务网络平台,然后再逐步整合镇域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县级为农服务运营中心。逐步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

(一)加快三级惠农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打造1家县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县级惠农服务中心要面向乡镇服务平台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政务代办等综合服务;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承接县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初步探索形成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搭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二)因地制宜强化乡镇惠农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功能。县级社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实际,加强乡镇惠农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功能建设。是在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建设惠农服务中心、新型庄稼医院、智能配肥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强化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建设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交易等服务设施,强化商品化处理功能;三是在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强化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生态养生等生活服务功能。

(三)四措并举拓宽村级惠农服务平台建设途径。要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助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二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三要开展“村社共建”新建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联合村“两委”和各类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共同建设服务站;四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批。县级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或扶贫联系村建设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

要发挥供销合作社首创优势,继续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打造各类托管服务中心。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服务需求,在2022年底前,谋划新建1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加快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在2022年底前,全系统建设40家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在线诊断等综合服务能力于体的新型庄稼医院。在县域建设智能配肥中心,依托具有产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条龙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托管服务主体。围绕玉米、水稻、小杂粮、人参等优势农特产业,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注重加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是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主体,整合资源,科学确定服务半径,瞄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二是以基层社为主体,采取单独组建或与村委合作共建服务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社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四是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利用农资经营渠道,提供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条龙服务。五是组建农业服务专业化公司,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

(三)推广多种托管服务方式。依托各类托管服务平台主体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性和全程托管服务。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化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服务内容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探索更多适应小农户生产特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托管服务形式,把农资、农技、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送到小农户身边,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便捷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指导、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合同监管等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四)延伸托管服务链条。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开展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工作;延伸托管服务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生产标准。组织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推小农户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建设涉农协同服务机制是供销合作社践行合作制原则和开放办社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惠农工程”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联合,加快推进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努力实现协同服务、共享发展。

(一)加强系统内部协同。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领导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实施“惠农工程”的合力。如既往履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使命,将实施“惠农工程”作为推进社有企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推进。要推进各供销社及社有企业间的联合合作,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二)加强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各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强化为农、务农、姓农的办社宗旨,进步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网多能、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三)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惠农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型农业发展。要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四)加强“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建在村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和基层社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实施“惠农工程”是全国总社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培育壮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统认识,全力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实施“惠农工程”作为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县级供销社负责统筹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惠农工程”,整合“新网工程”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组织实施“惠农工程”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各类为农服务主体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三)加强督导推进。加强对实施“惠农工程”及落实配套政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应的工作督导和推进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帮助小农户提升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育体系。县供销合作社主管和领办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惠农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引进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企业员工做好项目实施的配套培训。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三

按照xx市政协年初工作安排部署,于10月29日至11月3日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及市文化局、市旅游委主管领导,一行16人组成调研组,由市政协分管副主席为组长,专程赴xx县、xx郊区和xx县等县(市)区,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这次专题调研活动得到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调研组先后深入5个乡镇7村进行现场考察,并召开3次座谈会,通过现场参观,走访交流,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近几年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村旅游产业现状、特点和作用。

xx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绿色和原生态已经成为xx最天然、最厚重的一张乡村旅游名片。各县(市)区对乡村旅游产业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等有了较大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的改善,乡风文明的进步,民俗风情的传承与打造,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县(市)区把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乡村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满足城乡消费新需要,摆脱贫困,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并为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呈现点线连片,多点开花,融合发展良好发展态势。

(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从全市情况看,各地围绕“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态生活有机结合”,已建成xx特色旅游村25个,各类休闲农业园区31个,农家乐254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些乡村逐渐成为全省全国旅游名村镇和旅游示范点。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敖其湾赫哲新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壁画小镇民俗体验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被中央民委评为特色村寨),xx县香兰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7家(xx大亮子河林场、xx市砚山镇小河沟休闲农庄、xx星火乡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等),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有11家(占全市现有17家a级景区的65%,其中5家4a级景区全部为乡村旅游景区)。xx星火乡星火村、郊区敖其镇赫哲族新村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25个村被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明办、市旅游局联合命名为“美丽乡村特色旅游村”。各县(市)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加快推动了乡村振兴。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乡村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亿元。

xx县以民俗经济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的相关产业要素,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农户的模式,努力实现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特别是融资1.2亿元,重点连片打造金星村、北向阳村、北靠山村、竹青村(香山村)、腰营林场、大亮子河林场等百里景观大道,开发了文化展示、餐饮服务、民俗、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郊区以打造“休闲福地,幸福郊区”为发展定位,形成了以敖其民俗风情为主线,集冰雪文化、红色经典、农业体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全力推进“春踏青、夏戏水、秋赏花、冬品雪”四季旅游品牌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已经成为城市后花园和周边地区休闲度假集聚区。目前,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xx以全国第一集体农庄为基础,以星火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依托,以朝鲜民族文化+有机稻米文化为主题,把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重点发展建设以有机水稻、益生菌发酵技术的农业产业,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生产与观光一体,景观形象与生产功相协调,民族民俗风情与农科教产学研成果展示的现代都市农业风貌的样板区。

xx市积极打造“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把农业资源变成经济优势,在特色旅游产业上做文章,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编制了《全市旅游总体规划》、《xx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总体规划》,《黑龙江xx市稻海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十个全域旅游乡村规划》等,围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还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品牌宣传与推介活动。“xx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同江市依托赫哲民俗文化,坚持保护传承赫源文化,并把赫哲族渔猎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不断加大民族事业投入力度,结合美丽乡村,大力推进特色村寨建设,通过举办乌日贡大会及“赫哲族渔猎文化节”、“八岔赫哲族冬捕文化节”以及“游街津圣山赏赫哲美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大马哈洄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着力打造旅游赫乡、“赫哲第一村”精品品牌。

抚远市以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华夏东极”、“两国一岛”、“两江双城”、“淡水鱼都”四张名片效应,全面推进国际休闲度假养生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两座金山银山”,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内生动力和带动效益得到极致发挥,旅游人数和收入逐年递增,各项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旅游产业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xx县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打造了“一湖”、“一峰”、“一林”、“一囤”、“一花海”五大品牌,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二)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特点。

1、依托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突出自然生态。抚远“黑瞎子岛旅游区”、“xx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复为aaaa级景区。xx县大亮子河林场旅游点被评定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2、依托现代农业基地,突出农业体验。xx市依托现代农业万亩展示区和金玛农业集团,打造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建设“稻海田园综合体——万亩水稻公园”。万亩水稻公园目前是黑龙江省建设的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20xx年在国内“田园综合体”六大样板项目中,xx市代表黑龙江被列为典型案例,同时稻海田园综合体万亩水稻公园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评选为“20xx民生示范工程”。中央电视台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携手全国省级电视机构,推出大型全媒体特别节目《还看今朝》,在黑龙江篇中,xx万亩水稻公园的稻田画“农业排头兵、看我黑龙江”在片中展现,展示了xx市的大平原、大农业、大粮仓。今年以来,陆续召开“xx国际乡村狂欢节”等系列活动。

3、依托少数民族特色,突出民族风情。同江、抚远、郊区赫哲民族文化,xx、xx朝鲜族文化。其中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被中央民委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特色民居村,xx郊区敖其镇赫哲村、xx县星火乡中星村被评定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4、依托乡村人文历史,突出特色文化。xx县北向阳村建成全省首个村级规模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北靠山村打造以红色抗联主题文化,xx县丰年村忠孝文化,xx县星火村全国第一集体农庄,洪洲村依托山水湿地打造乡村农家乐。xx县正在筹建“土龙山农民抗日武装暴动纪念馆”、“土龙山飞机堡抗日遗址公园”和七星峰抗联纪念碑、纪念馆。

5、依托特色种养加业,突出休闲观光。xx县五良纯合作社的有机稻、抚远市、同江市的特产渔、xx特色养殖产业和林业产业等。

6、依托城乡融合发展,突出创意农业。如冰雪文化、花卉产业、开展娱乐项目等。郊区大来岗风景区20xx年入选为国家优选旅游项目,被省旅游委、省体育局评为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现已对上申报大来岗风景区为达勒国家森林公园。20xx年接待旅游人数15万人,实现旅游门票收入83万元。郊区卧佛山滑雪场是全省距市区最近的滑雪场,也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唯一的国家sss级滑雪场。连续多年举办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城市和俄罗斯远东城市滑雪邀请赛,现已成为xx市及周边地区冰雪旅游的首选去处。

7、依托产业园区,突出产业融合。如xx绿色食品产业园、郊区电商产业园。xx市绿色食品产业园是黑龙江省两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之一。国内五百强企业福建象屿集团、大连金玛集团已入驻xx。

8、依托乡村建设,突出特色村镇。xx县香兰镇已打造成为全国特色乡镇。xx市精心谋划并打造民俗文化朝阳村、湿地芳邻洪洲村、低碳养生工农新村、满族风情六合村、农家餐饮大屯村、赫哲故里嘎尔当村、民国风情海沟村、红色典范福祥村、田园景观长安村、葵花朵朵向阳村10个全域旅游乡村示范点等。

(三)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表现。

1、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乡村旅游产业引领着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更多注重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向优质化、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xx县在打造百里精品旅游大道过程中,运营方园国际旅游公司与8个村屯450户农民签定绿色蔬菜代种、有机家禽代养协议,带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绿特色养殖,为旅游公司种植白菜、辣椒、茄子、萝卜等加工原料,公司统一按高于市场价30%回购。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通过自主经营或房屋入股等方式发展民俗民宿和乡村旅游,使产业发展同农户个体生产有机结合,带动620户贫困户增收,预计增收1200万元。抚远市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惠及民生、加快扶贫开发的抓手加以推动,着力打造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实施了“赫哲风情渔家乐”乡村旅游项目。20xx年接待游客达到9万余人次,省外客源从2012年的15%增至35%。

2、带动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从调研看,乡村旅游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农民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xx县在民宿旅馆和农家乐建设资金投入上,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即遵循企业负责室内改造建设,政府负责房盖、门窗、墙面、庭院建设。在收入分配上,农民、企业、政府按不同比例分配。农民以房屋入股形式提供房屋的,按15%参与利润分配,以房屋租赁形式提供房屋的,每年租赁费5000元-7000元。金星村5月12日运营以来,最低日接待游客300多人,高峰时超过1000余人,日平均达到500人。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原本在外打工的汤旺乡金星村村民崔白波毅然带着资金返乡创业,目前他投资90多万元的餐饮歌舞厅已正式开业。村民王丽是北靠山村生态园的餐饮区服务员,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她逢人便讲“现在沾上乡村旅游的光,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心里真是敞亮”。

3、促进了旅游产品开发,培育县域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各地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推出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同时,伴随配套服务跟进,开发了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康养产业、电子商务等旅游产品,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如xx市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以国家湿地公园、风车山庄、三江平原湿地宣教馆、博物馆、万亩水稻公园、福祥年村儿等为主要景点的“xx一日游”线路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线路。郊区大来岗风景区20xx年入选为国家优选旅游项目,被省旅游委、省体育局评为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现已对上申报大来岗风景区为达勒国家森林公园。20xx年接待旅游人数15万人,旅游门票收入83万元。郊区计划到2021年末,旅游业及其衍生经济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实现总产值翻一番,使郊区的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4、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盘活农业农村资产资源,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本化、农民权益股权化。加快了“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各县(市)区把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通过全域旅游,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加快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目前,xx正在制定《xx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xx-2020)》,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成xx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晋升国家5a级景区,同江街津口景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晋升4a级景区,xx稻海田园综合体、郊区大来森林公园晋升3a级景区。

5、加快了xx对外开放步伐,提升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近几年,我市围绕农业大市向强市转变,以农业+旅游为切入点,开展食品安全城创建,“品牌农业中国行,xx大米走进全国”系列活动,举办了首届稻米节,院士专家行,京佳合作论坛,省农垦总局与xx市区域合作共建,特别是在全省全国品牌创建活动中,“xx大米”品牌屡获殊荣,闯进中国区域公共品牌百强,品牌价值达到182.45亿元。我市还连续七年荣获中国食品安全城。xx市还相继举办了“国际乡村旅游论坛”、“中国•xx国际乡村狂欢节”、“xx旅游”公众号等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向全国电视观众展示xx良好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和三江大地魅力四射的乡土气息。20xx年1月5日,cctv-7《亿万农民的笑声—筑梦新时代》全国农民春晚在福祥年村进行外景拍摄。这是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一期农民春晚,福祥年村是全国七个省之一的央视农民春晚的外拍地,也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个外景拍摄地。

二、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xx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但从乡村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格局考虑,应当说,xx的乡村旅游仍处在低档开发、自我滚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有一定相差,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研究和破解。

1、思想不够解放,对乡村旅游层面认识理解不深。一些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对乡村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影响力,旅游产业的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多数乡村旅游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粗放阶段,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功能不配套。受整体投资环境下滑的影响,旅游产业投入明显不足,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普遍滞后,乡村道路建设、旅游标识系统、环境卫生、给排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一些景区景点缺乏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厕、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览图,部分村屯无线信号接收不稳定,一些农户周边环境状况较差,服务功能欠缺,市区、县城没有出发通向景区的公交线路,无直达旅游专线,不能满足游客对安全、舒适、卫生等基本的旅游消费需求,离“吃住行游购娱”差距甚大。

4、旅游产品单一,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目前看,旅游投资势头较好,但一些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经营模式、发展形式单一,服务功能缺少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参与性不强,发展活力严重不足,未形成系列,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乡村旅游大多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特色产品少,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一些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专业人才匮乏,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旅游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需要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从调研看,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有的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状态。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等低层次,很少注重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等。一些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

三、关于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扶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再认识。从xx全域发展角度看,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国家战略布局,城乡消费需求,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开发空间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处在最好机遇期。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当突出全域旅游的概念,把以xx为核心的整个三江平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打造,把乡村旅游上升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新产业重要内容。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产业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以美丽宜居乡村为基础,构建一个大旅游格局。

2、科学谋划全域旅游战略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统筹发展、生态保护、市场主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xx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以及全市旅游用地规划、道路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指导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突出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和深度挖掘三江平原特有的黑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民族风情,科学划定未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与定位。要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把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农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既尊重农耕文明,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形成内外部市场兼顾的发展战略规划。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3、围绕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建设和环境建设。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改善旅游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建设。聚焦农村存在的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村容村貌等最突出问题,与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村改造提升、农村危房改造等有效衔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

4、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强化对乡村旅游产业的行业指导和服务。乡村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指导,帮助乡村和农户解决资金、技术、服务等问题。要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围绕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引进龙头企业整合旅游资源资产资金,建立“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农户参与”的旅游新机制,将乡村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用地指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以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的开发。设立旅游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周边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太阳能路灯、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对项目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支持力度,对品牌创建、节会活动、旅游商品研发打造力度。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让农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要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加强小农户与开发经营者利益连接,引导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5、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要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屯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等各类人才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培养一批乡村旅游专业型人才,使他们能真正承担起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的重任。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特色产业来深度挖掘农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内涵,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6、加强典型模式宣传与旅游品牌推介,不断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的互补互促。加大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示范户创建,对荣获国家和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点的县、乡、村、户,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在品牌产品的发现、培育、塑造、宣传和推广上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机构,在对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同时通过“稻米节”“金豆节”等主题,与国内外联手举办产业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城乡美誉度,产品知名度,促进xx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四

根据《中共兴仁县委兴仁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县通〔2018〕1号)和关于扎实开展2019年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4号文件精神,结合百德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提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新格局。

(二)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工作的领导。

为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工作的领导,成立百德镇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杨贞明镇党委书记

王嘉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组长:黄家超镇党委委员、人大**

杨守峰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余宝贵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刘太福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谭涛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余开碧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李家义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

周强远镇党委委员

成员:刘本超百德财政分局局长

郑金勇百德派出所所长

林礼华百德中心校校长

杨旭百德卫生院院长

罗兴星镇党政办负责人

肖富红镇林业站站长

龚毅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王太勇镇扶贫移民工作站站长

梁正波镇政务中心主任

张家福镇城管办负责人

广禹华百德国土所所长

文鑫镇综治办负责人

屠国江百德司法所负责人

杨友和镇道路交通管理站站长

左家友百德水务站站长

谢堂贵镇安监站负责人

刘桅镔镇村镇建设中心主任

毛忠云百德电信负责人

侯勋百德供电所所长

各村(居)支书及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服务中心,余开碧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龚毅良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农业服务中心、扶贫站及村镇建设中心所有人员为办公室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综合协调专班、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督促检查八个工作专班。

1、综合协调专班

组长:杨守峰

副组长:刘太福谭涛余开碧李家义周强远

成员:肖富红龚毅良王太勇骆艳华梁崇标

办公室设在农服中心,刘太福兼任办公室主任,龚毅良、王太勇为副主任,人员从农服中心、扶贫办、人社中心、林业站抽派。

职责:根据省、州、市、镇的安排部署,负责乡村振兴战略日常工作;统筹协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关工作,做好与上级的沟通对接并传达有关指示要求;做好各部门、各工作专班之间的协调对接、资料收集归档,并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产业振兴工作专班

组长:刘太福

副组长:龚毅良

成员:农业服务中心及各村(居)所有人员

职责:一是负责编制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工作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推进;二是贯彻“巩固、增收、提升、畅通”方针,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先打造新元500亩以上坝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退一进十,完成调减籽粒玉米0.6万亩;三是落实一个示范村、一个坝区、一个产业一名领导包保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类资源,指导做好乡村振兴示范点围塘村建设和打造;四是做好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规划、建设,打造新型农产品供应链。

3、人才振兴工作专班

组长:谭涛

副组长:骆艳华

成员:组织人事办、人社服务中心、扶贫移民工作站

职责:一是负责编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工作步骤有序开展工作;二是搞好各类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返乡创业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乡土人才培训)。

4、生态振兴工作专班

组长:刘太福

副组长:肖富红

成员:林业站、文明办及各村(居)所有人员

职责:一是负责编制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工作方案,按照方案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做好村寨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美化,垃圾清运、污水管控、道路清洁工作、人居环境整治等“三清三改三绿”工作。

5、文化振兴工作专班

组长:余开碧

副组长:梁崇标

成员:党政办、文明办、文化服务中心及各村(居)所有人员

职责:一是负责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按照方案推进各项工作;二是规范村级图书室及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培训;三是推进村级文体活动广场建设,配备配全文体娱乐设施;四是组建村级文艺团队,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五是建立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开展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倡导良好的生活风尚,振兴乡村文化。

6、组织振兴工作专班

组长:杨守峰

副组长:李家义、谭涛

成员:组织人事办及各村(居)所有人员

职责:一是负责编制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工作方案,按照方案推进工作;二是开展后进支部的整治,选优配强村支两委一队三个人;三是规范实施村规民约,用制度规范群众的行为;四是执行“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示”的村内重大事务决策制定,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7、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专班

组长:李家义

副组长:王太勇

成员:扶贫移民工作站及各村(居)所有人员

职责:一是负责编制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工作步骤有序开展工作;二是负责抓好2019年“回头看回头访回头帮”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工作落实;三是协调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抓好省州市下达的2019年减贫任务工作;四是抓好2019年度省州对县(市、新区)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确保在2019年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取得好成绩。

8、督促检查工作专班

组长:余宝贵

副组长:余荣欢

成员:镇纪委所有成员

职责:负责对各专班编制工作方案制定及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按月定期督办、定期通报,每月30日前镇党委政府报告督查情况及各专班工作推进情况;对组织不力、工作推进缓慢,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责任专班和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在启动百德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基础上,重点抓好围塘村市级示范村建设,完成以下目标任务。

(一)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完成减贫人口615人,贫困

发生率下降至0.13%,全镇4.2万农村户籍农户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9%,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在较好以上等次。

(二)产业振兴。坚持以“生态崛起、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为主题,立足山区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好生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脱贫致富。目前主要以薏仁米、烤烟、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柑橘、枇杷、苹果、核桃、李子、紫王葡萄等)以及中草药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结构调整,逐步实现贫困户户均收入过万,人均收入超5000元的目标。

(三)人才振兴。完成镇、村两级乡土人才库建设,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人(次),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60人以上,培训返乡创业30人(次)以上,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人才10人(次),培育乡土人才10人以上。开展全员培训,落实新市民一户一人就业计划,建立新市民“三就”台账,跟踪管理跟踪服务。

(四)文化振兴。实现乡村幼儿园入园率达85%以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力争完成10个村(居)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完成10个村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培训基层文化人才队伍10人(次)以上,培训民族民间传统技艺10人(次),新组建乡村群众文艺队伍4支。举办村级群众文化活动3场次,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10余期,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

(五)生态振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继续实施脱贫攻坚“四员”岗位,建立奖励机制,在围塘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上,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收集激励机制,落实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实现自然村寨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完成围塘村村级公共卫生厕所,完成所有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建设。农村电网规划建设项目启动建设达100%。建立小康路长效管护机制,所有行政村安装太阳能路灯。光纤、4g网络逐步向30户以上自然村延生覆盖。完成小康房建设。完成防护林建设、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生态林封育工作。

(六)组织振兴。选优配强10个村(居)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成员,全面完成10个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制定执行村规民约,实现村务监督全覆盖,建立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大农村滥办酒席整治力度,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一)以“回头看回头访回头帮”为切入点,打好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歼灭战,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责任单位: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专班)

1、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访”工作。通过“回头看回头访”工作,全面摸清脱贫户、拟脱贫户、非贫困户中边缘户的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及生产生活水平,盘清家底。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找准存在问题,精准制定帮扶措施,靶向治疗、精准指导。

2、实事求是,开展群众精准分类工作。按照入户回访情况,将建档立卡人口(包括已脱贫和未脱贫)中无业可扶,无力可扶的贫困人口列为政策兜底类,把2019年拟脱贫的695人中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的列为重点扶持类,将已脱贫人口中的风险户、非贫困户中的边缘户列为巩固提升类,将以上三类以外的人群列为小康类。划定类别,分类施策、因户施策。

3.“因户制宜”开展“回头帮”,打好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歼灭战。将政策兜底类全部纳入民政兜底,把重点扶持类列入年度帮扶工作的重点,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发展产业项目增收,全面解决695个拟脱贫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如期完成脱贫目标。对巩固提升类中的建档立卡户,支持财政扶贫资金发展产业项目实现增收,对巩固提升类中的非建档立卡户,支持部门项目资金发展产业项目实现增收,确保不致贫返贫。对小康类主要是落实好惠农举措,加大金融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发展产业项目,开展劳动力全员培训,引导就近就地、省内省外务工增加收入。

(二)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为切入点,着力抓好八大工程,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责任单位:产业振兴专班)

1、抓“退一进十”工程。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以公司+合作社+基地+散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薏仁米、高粱、生态畜牧业、烤烟等产业,完成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0.6万亩,逐步提升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占比到75%。结合百德镇喀斯特地貌特征,围绕百德镇“一园四带十点”的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种植业方面:发展高粱种植1.6万亩,覆盖百德镇十各村(居),薏仁米0.6万亩,分布在硐坪村、小川村、围塘村,烟叶种植0.49万亩,覆盖百德镇十个村(居),牧草0.3万亩,覆盖百德镇十村(居),继续对已经种植的精品水果加强管护,其中枇杷5100亩、苹果3703亩、李子2582亩、柑橘916亩、葡萄300亩,提倡“以短养长”,力争土地效益最大化,实现经济生态双赢;养殖业方面:生态家禽存栏16.5万羽,出栏23万羽,生猪存栏2.2万头,出栏2.4万头,肉牛存栏0.86万头,出栏0.23万头,肉羊存栏0.26万头,出栏0.135万头。

2、抓“四化工程”。开展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农民培训工程,推行“专家+科技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服务模式,实现500亩以上坝区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完成省州市下达分解的培训任务。

3、抓“三改四种”工程。实施土壤改良、品种改良、技术改良工程,围绕种子、种苗、种禽、种畜提升生产、加工、贮藏、检验、经营管理等方面相关技术和方法,保留适应全市气候、土壤等环境的优良品种,开发能增加产量、提纯品质的新品种,提高良种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4、抓“合作社+”工程。坚持运用“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基地”“合作社+电商”等“合作社+”发展模式。重点打造“硐坪村薏小白”电商品牌。加强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认证主体内检员培训,加强对认证基地、认定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管理好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5、抓“500亩坝区”建设工程。通过内培外引方式,以500亩以上坝区为引领,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按照每个坝区均有1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经营,实施好2个坝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打造新元村大坝作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贵州金松食品有限公司到新元村大坝种植优质蔬菜,坝区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新元坝区完成种植300亩;第二阶段完善300亩种植区域的灌溉管网、生产便道;第三阶段完成新元大坝核心区蔬菜种植600亩,同时完善管网及生产便道,让新元大坝成为百德镇产业革命的试点,从而增加农户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6、抓农产品销售“十进一出”工程。深入推进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超市、进酒店、进农贸市场、进工地,促进农产品就近销售。坚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让“黔货出山”。全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镇区学校食堂全年定向采购量占采购总额的40%以上。

7、抓“五全促三变”工程。以“三变”“三权”分置为基础,加快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链配套、全利益链联结、全生态链建设、全责任链落实”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年“三变”改革试点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

8、抓“五带工程”。以创建党建扶贫示范村和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为抓手,全面推行“村社合一”发展村集体经济模式,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实施党组织带领、党员带头、干部带帮、合作社带路、龙头企业带动的五带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带领广大农户调优结构,调强产业,全年创建示范点1个,确保2019年所有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三)以培训就业为重点,抓好乡村人才振兴。(责任单位:人才振兴专班)

1、摸清乡村人才情况。开展户户见面、地毯式排查工作,全面摸清劳动力资源状况、外出务工情况和培训需求情况,形成乡村人才数据信息系统,强化系统的适时更新、管理,向外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向内做好“三留守”人员关爱工作。

2、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按照排查结果,整合人社、农业、教育、扶贫、移民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就业培训、素质提升培训和新市民培训工作,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人(次),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60人以上;培训返乡创业30人(次)以上,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人才10人(次),培育乡土人才10人以上。

3、强化新市民培训工作。按照搬迁一户就业一人的要求,结合乡村人才排查培训情况,将新市民的外出务工、就近务工、培训务工等情况,建立镇村两级台账,规范管理。

(四)移风易俗,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责任单位:文化振兴专班)

1、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乡村空心教室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开办乡村幼儿园,强化办园监管,提高办园质量,确保乡村幼儿园入园率85%以上,加大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投入,确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力争完成10个村(居)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完成10个(居)村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培训基层文化人才队伍10人(次)以上。

2、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庭院清洁、家居整洁,开展“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探索围塘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开设垃圾银行,把群众向垃圾银行上交的可回收垃圾换成积分,通过积分兑换日用品,激励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收集的习惯。通过组建乡村文化队伍和文化三下乡,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读书活动,选树乡村文化新典型、新形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设立宣传牌、倡导孝廉文化、仁文化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

3、挖掘乡村文化。挖掘乡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创作素材,提升乡村文化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倡导移风易俗,革除大操大办酒席的陈规陋习。

(五)以“三清三改三绿”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责任单位:生态振兴专班)

1、打造生态经济林。结合我镇实际,科学摸索出了百德镇以“一园四带十点”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全镇坡顶上的所有荒山荒坡全部因地制宜完成荒山造林后进行封山育林,正在建设珠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4000亩造林任务,巩固近几年来荒山人工造林5000亩的造林成果;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后根据海拔、气候、土壤等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经果林种植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将25度以下的耕地进行土地整治,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种植农户经济效益;在不影响果林生长的前提下,以“短养长”种植一些矮杆作物,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在整个规划区内打造百屯、围塘葡萄种植基地、高钙苹果种植基地、围塘村蔬菜种植基地、新厂村花椒种植基地、围塘村马坎地养殖场等十个以上种养殖示范点,以点带面搞好培训带动作用,使所做的产业一年见模样,二年大变样,三年见成效,成为老百姓的长效支柱产业。为使生态与经济达到双赢,全镇共实施经济林18470亩,其中,低产低效林改造核桃产业4416亩、新一轮退耕还林种植的五星枇杷4890亩、核桃1758亩、高钙苹果3180亩、蜂糖李子2950亩、柑橘936亩、花椒340亩、葡萄300亩、中药材100亩等多年生长的经济作物加大管护力度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2、清垃圾。深入持久开展文明家庭、以最美庭院创建活动,继续落实脱贫攻坚“四员岗位”人员聘用,支持完善乡村垃圾收集转运工作,建立健全“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激励引导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确保家居整洁、庭院亮洁、村庄清洁。

3、清污水。严禁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柴草乱放。餐饮污水用于饲养牲畜,水冲式卫生厕所污水接入农户茅厕或沼气池,通过自然发酵或厌氧发酵后,用于农业生产,地理高差条件允许、居住集中的示范村,力所能及开展污水管网建设,通过雨污分离、厌氧处理、氧化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后排到农田。组织动员群众清理房前屋后水沟的污泥,结合冬修水利,清理山塘水渠污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4、清路障。开展集中整治路障行动,重点整治强占公路建设房屋,长期占用公路堆放柴草、粪污、砂石等行为,清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广告牌、野广告,确保村庄整洁。

5、改水。持续开展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作,做好管网维护,供水服务工作,实现安全饮水可持续、能发展。

6、改路。完善脱贫攻坚期串户路硬化、庭院硬化、路灯安装工程,加强通村通组路管护力度,建设“四好”农村路,坚决打击破坏农村公路、占用农村公路的行为。

7、改厕及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实施好脱贫攻坚厕所革命项目,解决农村卫生厕所因选址不当、功能不全等问题。按照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好功能完善,污水归纳问题。完善老旧房整治项目,对有人居住的老旧房,主要围绕功能完善、透风漏雨开展整治,严格执行整治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的要求,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

8、道路绿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围塘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村庄道路,开展道路绿化建设,科学搭配绿化树种,实行大苗移栽、高低搭配、花草搭配。

9、庭院绿化。结合最美庭院的创建,因户制宜、因地制宜,采取盆栽、花台、花池绿化等方式进行绿化。

10、加强管护,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全镇从2015年以来共完成绿化造林45535.9亩,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46%上升到现在的49%,守牢生态与发展的两条底线。加强对森林草原防灭工作的管制,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工作目标。

(六)“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责任单位:组织振兴专班)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优配强班子队伍。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探索建立联村党委、产业党组织、园区党组织,推行易地扶贫搬迁中党建先行、城乡党建融合发展,建设活力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严格执行党员发展规程,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有效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2、坚持“三治”融合,大力实施社会治理提升行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制定执行村规民约,强化群众自治主体地位。建立村务监督,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制度,共同选定、实施和监督发展项目。重视法治建设。把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凸显法治政绩导向,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深入挖掘区域内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乡村人文素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产生。

(一)明确示范创建地点。根据《中共兴仁县委兴仁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扎实开展2019年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4号文件精神,重点抓好1个创建示范点建设:百德镇围塘村。

(二)明确示范创建内容。按照市初步拟出兴仁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64946工作思路,抓好围塘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工作。

1、抓好“六个一”,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抓好一名农业技术专家配备、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培养、一个主导产业发展、一个经营主体选择、一个电商生活馆创建、一个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

2、建好“四个一”,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建好一个村卫生室、一名执业(助理)医师培养工程、一名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一个人才培训载体创立,同时整合党校课堂、道德讲堂、新时代大讲堂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三堂一所资源提升农村人才素质。

3、做好“三清三改三绿”,实现乡村生态宜居。要做好“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做好“三改”,改水、改路、改厕;做好“三绿”,绿化村庄道路、绿化庭院、绿化荒坡。

4、创建好“四个一”,实现乡村乡风文明。要创建好一个活动场所、一个农家书屋、一支乡村文化队、一个移风易俗好风尚。

5、打造好“六个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要打造好一个村级活动室;打造好一个政治过硬的党支部;打造好一个学习制度;打造好一个村规民约制;打造好一个村级“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打造好一个党员发展方案。

(一)强化统筹调度,强化方案制定。各专班牵头围绕本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方法路径,按照项目化、清单化、数据化编制实施方案,作为2019年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施工图、操作图、考核图,指导全年工作开展,以包保村市领导和任乡镇(街道)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的市领导为基础,落实一个示范村、一个坝区、一个产业一名市领导包保的工作机制。依托脱贫攻坚村级指挥体系,搭建覆盖全镇所有村(居)的乡村振兴组织机构。各专班立即抽派精兵强将,搭建专班办公室,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调度,2019年乡村振兴工作分为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结果考核三个阶段,方案制定从5月10日至5月30日,组织实施从6月1日至11月30日,结果考核从12月1日至12月30日,督促检查专班,按照规定,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强化工作督查,督促检查专班围绕阶段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开展工作督促检查,对安排不力、推进迟缓,拖全市工作后腿的,按照党建约谈四种形态,启动追责问责。

(二)强化资源整合。强化人力资源整合,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利用攻坚期形成的市乡村三级指挥体系、攻坚体系、包保体系,抓紧抓实乡村振兴,加快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工作新格局。强化资金资源整合,按照目标任务,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入示范村、示范项目。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整合脱贫攻坚期项目进入实施方案,向上争取资金投入,解决脱贫攻坚项目实施的潜在风险。各专班牵头部门要定期召开涉及部门的会议,围绕目标任务、项目清单,认真分析、研究,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将本部门资源整合投入工作中,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强化资料归档。做好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资料归档,按照摸清情况、精准分类、精准帮扶,开展好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在完善贫困退出、小康监测等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要求,做好资料归档,迎接中央、省州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做好新市民“三就”资料归档,将新市民就业、就医、子女就学情况,建立台账、市乡村三级档案,跟踪服务管理。做好乡村振兴资料归档,八个专班按照职能职责做好资料收集归档工作,项目资料按省、州、市项目批复的实施单位进行收集归档。

(四)强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措施建立,通过2019年乡村振兴工作实施,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长效机制,对制度性、管护性以及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和良好生活习惯保持方面,要制定长效措施,固化工作成效。强化经验总结,从组织领导、组织实施、目标内容、工作成效等方面,认真总结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探索乡村振兴工作新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xx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现就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xx样板。到2020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到2020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2018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到2020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到2020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到2020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20万家以上;到2020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3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二、重点任务。

1.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办法和考核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从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分类研究细化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评价和考核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党员民主评议挂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施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利用3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别选树500、3000、10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xx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邪教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壮大新乡贤队伍,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5.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统筹各方面人才资源,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根据基层实际和工作需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省里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市县分级负责,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智慧党建、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干部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健全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激励保障、考核监督等管理体系,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6.培育乡村组织振兴骨干力量。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工作基础薄弱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单列,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制度,确保5年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一次县级以上党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每个县(市、区)依托本地先进村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乡村组织振兴的“土专家”。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7.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19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对未选派第一书记和开展结对共建的村,探索以县乡为主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对乡村组织的工作指导全覆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志愿服务,每年选调1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1200名左右“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充实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力量。

8.搭建乡村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载体。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因地制宜丰富实践载体,加强对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的宣讲普及,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收集村情民意,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益,使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资源,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进村(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统一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行包片联户、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实行服务项目认领制,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引导乡村各类组织主动承担服务事项,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参与的为民服务格局。

9.建立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积极推动《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减负、待遇福利、关爱帮扶、选拔使用、力量配备等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以乡镇(街道)、村(农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承接,带领其他各类组织共同抓好落实,确保乡村组织振兴有抓手、有资源。研究制定并全面落实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探索分类制定乡村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省、市、县定期推选宣传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根据乡镇编制空缺情况,每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一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和激发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强化乡村组织运行保障。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用好用足农村综合改革、土地规模经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深化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线数据平台,逐村确定增收目标和发展规划,跟踪督导、精准推进、销号管理。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x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超过10万元。

三、组织领导。

1.压实市县党委主体责任。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要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研究谋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实际细化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乡村组织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县(市、区)党委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主要职责是:

(6)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县(市、区)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抓乡村组织振兴工作责任清单;县级组织、政法、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合力。

2.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乡镇是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前沿阵地,乡镇党委承担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主要职责是:

(4)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确保村党组织对农村其他各类组织实施有效领导;。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区委“1368”工作计划和“2568”重点工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博远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大北汪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刘营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喆兴、际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等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刘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牵头单位:政法委;责任单位:司法局、信访局、各乡镇)。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团委、妇联、各乡镇)。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牵头单位:政法委;责任单位:信访局、公安局、司法局、各乡镇)。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七

通过对部分旗县、乡镇、村组的调研,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产业振兴为引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立足县乡村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牧业、乡村特色产业、农村牧区信息产业,积极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通过产业带动、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牧区生态宜居,农牧民生活富裕。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

一、取得的成绩。

我市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乌党办〔20xx〕1号),《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正在征求意见,调整成立了乌兰察布市市委农村牧区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同时,全市成立了六个专项推进组,明确各个小组的牵头单位、职责等,市农牧业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综合协调和产业振兴推进具体任务,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基层组织建设五个振兴方面,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1、产业振兴方面。

全市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5.69亿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425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农作物播种面积105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80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875.6万头只。预计全年粮食产量22.4亿斤,肉类总产量39万吨。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8,农畜产品加工与农牧业总产值比达到1.5,农村牧区集中供水率82%,具备条件的建制嘎查村硬化路比例100%,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350万人次左右,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统降低至40.2%,农牧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人才振兴方面。引导农牧民加大土地草牧场流转,积极培育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867个,家庭农牧场333个。全力推进农村牧区人才工作,培养市级科技特派员170人,培养职业农牧民4648人,农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能人大户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3.文化振兴方面。开展了五届文明村镇创建示范活动,打造全国文明村镇8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7个、市级文明村镇74个,旗县级以上文明嘎查村和乡镇苏木占比为40.2%。开展以整治村容村貌为主的“清五堆、抓五改”、“六进、六无”活动。开展了旅游景区和线路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所有的景点景区、旅游线路的标志牌、指示牌、卫生、路面、沿途堆积物等进行了清理。全市87%以上的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禁毒会”、“村民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

4.生态振兴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全市25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40%的村庄开展保洁工作,并配备垃圾箱。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加之今年雨水偏多,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4.4%。

5.组织振兴方面。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1321个嘎查村委会全部完成村级“厅室”(便民服务大厅、村“两委”办公室、精准扶贫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卫生室、便民超市)改造升级。第十届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基本完成。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借助“七五”普法,树立“用得上、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建立常驻农村的普法宣传员队伍,为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村规民约的嘎查村占比达到61%。正在修编《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市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暨村庄布局规划》,已经完成了察右前旗、商都县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较慢,还停留在规划部署阶段,没有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二是财政投入不足、项目少,没有有效抓手。

三是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充足,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为当前首要工作。

2、每个旗县都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以示范带动为先行,全域提升美丽乡村风貌。坚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推进示范旗县、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多类联创行动,在每个旗县市区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示范乡、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美丽乡村建设每个村都要“因村制宜”,做到“一村一设计”,坚决避免“千村一面”。注重发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保护传统村落,保留传统民居,留得住乡愁。

3、申报项目紧紧围绕乡村振兴18个专栏即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牧区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嘎查)内道路硬化、农村牧区亮化、村屯绿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农村人才建设。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性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再加上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等,可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拉长“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

十九大报告也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建设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生态宜居”这一项要求。生态宜居,就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尽快改变许多地方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纵观第十师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团场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全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人口、聚集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团场的人口规模近年来不断的扩大,但是,人口的集聚作用主要体现在团场的团部及其周边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连队,我想这样的状况,与我们近些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团部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美化、绿化、亮化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团部的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镇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健全,各团场的团部已经达到了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绿树成荫居住环境,这无疑放大了对人口的吸引力。

反观我们大部分的连队,近年来,我们关注的重点都在团部的建设,不管是对连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好,还是对连队职工住房也好,投入的不多、关注的也不多,造成现在我们很多的连队基础设施极其不完善。前期,为了摸清全师改革以后的66个连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掌握最准确、最真实、最完备的基础资料,我们耗时一个多月,走遍了改革以后的所有连队,在调研时我们就发现,很多的连队,虽然用上了自来水,但是没有统一的市政排水管网、没有干净卫生的公厕、没有安全有序的农机停放点、没有出行便利的道路、没有集中统一的供热、没有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同时也造成我们现在很多的连队农忙时节红红火火、农闲时节冷冷清清,很多职工把连队当成了一个“临时住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兵团深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这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加快推进连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变连容连貌、打造生态、宜居、美丽连队,我觉得这就是兵团党委、师市党委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最有力、最直接的抓手。

作为建设行业的主管部门,如何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发挥好协助、指导的作用,我想我们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全力打造精品力作,构建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打造美丽连队。规划既要彰显兵团连队特色,又要方便职工生产生活。要充分考虑职工的生产生活需求,避免将城镇的规划设计简单照搬照套到连队;要重视地面建筑设计,更要重视地下管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要防止千连一面,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建筑特色风格要体现团场、连队人情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特点;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规划,突出对不合理连队布局的调整,突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配套;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的引领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是加快基层连队阵地建设。基层连队阵地是连队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一部分连队的办公室建设相对落后,有的陈旧简陋,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无固定党员活动室等等。这些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正常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影响了党支部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事实证明,建强建优基层连队阵地对于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提高连队党建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连队基层阵地建设,要以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为目标,为连队干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党支部知晓党员、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好的平台。

三是着力完善连队基础设施。要加快连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补齐连队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逐步改善连队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向连队延伸,公共服务向连队覆盖。推进城镇的供水、排水、供暖、道路、亮化、绿化、水冲公厕、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监控等基础设施向连队延伸覆盖,加快连队特有的晒场、农机停放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做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

四是大力改善连队人居环境。垃圾是不卫生、不文明的标志,也是连队环境脏乱差最突出的表现。要改善连队居住环境,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连队生活垃圾治理,积极开展连队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有效整治连容连貌。在整治中既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要注重保护传承兵团文化。要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适合连队特点的垃圾、污水运营管理体制机制,让职工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确保建成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只有通过以上这四个方面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城乡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篇三】。

根据市人大工作研究会20xx年活动安排,经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同意,5月14日至15日,市人大工作研究会会长颜银河率调研组一行,围绕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主题,赴广德县、宁国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广德县企业家群英馆、宝达精密电子公司、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宁国市人峰公司、亚新科公司、晨光公司和广德县友情岁月家庭牧场、高峰村大塔中心村、宁国市港口镇西村。调研组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实施细则,轻车简从,严守纪律,调研活动富有成效。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两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主线,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这次调研的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重点内容,给我们的突出印象主要有三点:一是工业为主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两地毫不动摇坚持市委“工业强市”战略,突出工业经济发展首位度,为高质量发展做强实力基础。广德县突出工业“主引擎”,实施“工业企业20强”培育工程,启动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园区合作突破年”、“亲商助企升级年”。宁国市围绕“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目标,抓工业项目调度、招引和要素保障,20xx年兑现财政奖扶资金3.5亿元,盘活闲置用地1100亩,谋划“1+5”产业集群。目前,宁国市规上企业331家,其中亿元以上96家、十亿元以上8家。二是“三农”为重的定位越来越夯实。两地牢牢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德县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三大行动”。今年新建、在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项目32个,建设资金累计达101亿元。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实施“农业+旅游”战略。建成美丽乡村98个,其中省级37个。宁国市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推进年”活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探索农业经营新业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获评全国首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三是真抓实干的作风越来越鲜明。在两地调研中,通过企业家和基层群众的了解,县、乡、村各级干部贯彻落实市委“四个聚焦”要求,以强烈的发展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和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定下来的事情,能够以“钉钉子”“马上办”“办到底”的工作作风抓好落实。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与企业家真心实意地打交道,做到“清”上加“亲”,“清”上有为。

在调研中,两地也反映出在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一些困难,比较突出的有用地、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不足等,需要各级用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攻坚克难,有效解决。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结合调研中各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和我们老同志的一些思考,提出以下四条建议,仅供参考。

一、着眼一体化,在区域合作中主动作为。

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进区域合作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市位于皖苏浙三省交汇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我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的重要一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机遇面前,只有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才会真正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果。我们建议:一要强化主动对接。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各种平台和议事机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党政领导、业务部门、企业群体等各个层面的互通信息、互动交流、对接合作。对一体化发展中,交通互联互通“断头路”等突出问题,重点用力推进解决。二要强化规划协同。超前对接谋划“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站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一步精准把握我市的发展优势、发展方向和重大举措,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各层面,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规划衔接。三要强化产业合作。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发展中,关注发达地区的产业调整动向,结合我市实际,精准定位我市产业发展布局,主动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立足高质量,在统筹发展中做强工业。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调研中了解到,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市委关于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的工作方针,把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集中精力抓工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建议:一要保持抓工业的恒心。工业基础薄弱是我市的弱项,而且抓工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马见效。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始终按照市委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始终保持抓工业的恒心和韧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把工业放在突出位置,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保持方针不移、力度不减、工作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增强经济实力。二要保持高质量的准心。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在工业发展上处理好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关系。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中,注重引进层次高、能耗低、前景好的产业,同时抓好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我市宛陵科创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下一步要在提升实效上下功夫,扶持项目发展,推进成果转化,早日发挥作用。三要保持攻难点的决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下决心攻坚克难。针对用地难的问题,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购买土地指标、盘活闲置土地等多种方式缓解困难。针对招商难的问题,要注重提升招商实效,密切关注长三角地区产业动态,捕捉信息,持续跟踪,同时要做好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投产。企业反映的融资、用电、用气等具体问题,都要勇于担当、不怕困难、用力解决。要十分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创新方式加强培训,提升企业家引领发展的能力。

三、突出抓重点,在乡村振兴中精确发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乡村繁荣兴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根据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我市已编制《宣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现在关键是按照规划部署,抓好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重大任务,在落实规划中,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精确发力。我们建议:一要抓好产业发展。要坚持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维度来谋划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多举措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二要抓好民生改善。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民生工程。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实现贫困人口的顺利脱贫,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高度关注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群众重大关切,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高度关注农村居民的民生关切,加强调查研究,出台有力举措,逐步推进解决,切实让农民兄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要抓好乡村文明。调研组实地观摩的美丽乡村建设点,都因地制宜、充分展现了皖南乡村的特色,有效保护和传承了独特的乡村文明,调研组的同志都大为赞赏。我市境内有山区、丘陵、圩区,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乡村风貌。我们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传承乡村历史,发掘乡村文化,保护乡村特色,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切实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四、强化高效能,在优化环境中展现形象。

无论是工业发展、乡村振兴,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工作,优化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是一个地方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我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还有空间,还有文章可做。我们建议:一要在提升效率上下功夫。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我市深入推进“放管服”,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要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学习借鉴沪苏浙地区的先进做法,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各部门信息互通互享,完善更加便捷的行政审批等机制,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二要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平台、降低企业成本、招商引资、开放合作等诸多方面,构建了“1+n”政策体系,出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一方面,要对接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扶持政策,做到政策上有机衔接,同等待遇;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政策的兑现力度,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机制,要持之以恒抓实抓好。对企业和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三要在严管厚爱上下功夫。按照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深入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若干措施》,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在保护和激发干部队伍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做好文章。

【篇四】。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需要“人”,人才问题尤为重要。20xx年5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青年党团员组成调研实践组,围绕“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主题,赴芜湖市芜湖县、无为县开展“走基层、访一线、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调研实践实践活动,就我省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引领作用进行调研实践。调研实践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现状、如何发掘人才、人才涌现规律、人才的困惑等方面进行。调研实践组分赴芜湖县六郎镇、无为县红庙镇,开展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并与当地政府、村两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村产业带头人深入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和对乡村人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农村涌现出一批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一)带动辐射效应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调研发现,乡村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在带动周围群众致富、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无为县红庙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14年引入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打牡丹花籽油、菊花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该公司近年来流转2000余亩土地,其中将1000多亩严重缺水土地改造成具有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区,直接为红庙镇成功申报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20xx年3月下旬,前来该镇观赏牡丹花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大幅拉动了该镇的三产收入。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该公司每年给本地农民创造约300万元收入,同时解决30个贫困户约9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每年不低于2000元收入,多数贫困家庭仅此一项年收入过万。

(二)人才创业动机呈现规律。省人大代表、无为县红庙镇油坊村秦书记告诉我们“2010年以后,返乡创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返乡创业的人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调研实践组在访谈时发现,产业带头人创业动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为了光宗耀祖回乡发展;二是在外开拓了眼界,增加了才干,想回馈乡里带动乡亲一起致富;三是觉得创业干事的大环境有明显改善;四是为家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无为县春芳山羊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春芳告诉我们,“2014年回到家乡,王家宗祠和族谱正准备续修,我就想着老王家续谱的时候要有个人来牵头,为了让老祖宗面上有光,我就决定投资兴建山羊养殖场,带领老王家后辈一起赚钱”。

(三)农村人才持续增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以芜湖市为例,20xx年末,全市农村实用人才67293人,其中生产型人才24127人,经营型人才6957人,技能服务型人才12010人,技能带动型人才16971人,社会服务型人才7228人,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以往相比都有大幅提升。

(四)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乡村人才创业干事的优惠政策,且力度不断加大。优惠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分别是经济上的补贴、住房上的优惠、生活上的安排、感情上的培养、贷款上的帮扶、精神上的满足等。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忠告诉我们,“这几年国家大政策好,给我们企业帮助很多,我们准备下一步继续扩大规模,向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方向发展。

二、调研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调研实践过程中,既看到了当前乡村人才在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过程中的可喜变化,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即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

(一)乡村青壮年流失现象较严重。安徽省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xx年,我省农民工(农村地区16~60周岁有劳动能力的非在校学生)总数19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离开本乡镇范围)1415万人,占比73.8%。导致不少乡村地区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即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人)。无为县红庙镇横塘村刘哇自然村有260亩耕地,只有6人在家种田,其中年龄最小的是65岁。

(二)职业农民培训政策还需完善。从2014年开始,安徽在全省展开大规模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调研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无为县负责农民培训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量和指标量相差较大,20xx年省里给我县下达培训指标790人,实际上我们只需要100人,其余人多数属于‘拉郎配’过来的,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多数选在4~10月农忙季节,农民不愿来;二是培训时间长达15天,又没有误工补贴,降低了农民学习积极性”。

(三)乡村管理专业人才后继乏人。调研实践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劳力流失严重,村干部待遇太低,而且只有当选为村两委正式成员,才能缴纳各类社保,目前每个月不到2000元工资,关键是激励政策跟不上,干好干坏区别不大。在乡镇一级,近年来公务员招考不少年轻人,由于待遇低、乡镇生活工作环境较差、离家较远等原因,一旦服务期满,他们就想方设法往上级部门调动,真正能沉下心来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少之又少。

(四)人才扶持政策缺乏长效机制。调研实践发现,人才规划较少有对未来十几年或几十年的长期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规划到2050年,作为与其相辅相成的乡村人才保护政策,理应出台长期规划。

(五)外来人才较难融入本乡本土。调研实践中,外来人才向我们反映较多的就是,本地农民乡土情结较重,对外地人不能完全信任,所谓的地方保护色彩仍然存在,不利于外来企业融入本土,导致部分外来创业的“来而复返”。安徽玉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继桃,华东农业大学农学研究生专业毕业,立志与在乡村搞种植业、农产品初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由于与本地居民沟通方面处理不善,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最终只能转包处理。

三、关于增强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大量进入流转环节,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建议应把好五关:

一是选好对象。将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农场主、种田大户作为第一梯队重点培养;将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作为后备力量进行培养。

三是政策激励。建议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考核评价、动态管理,将农业项目、银行贷款受信等政策与考核认定挂钩。

四是建立保障。调研实践发现,大多数农村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差别较大。因此,改变农村公共服务面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让职业农民更加安居乐业。

五是搭建平台。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官方平台。农民可将土地挂在官方平台,自由选择入股分红、租赁交易模式。同时大力强化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逐步提高农业补贴的规模和标准。改革农业补贴方式,使补贴资金逐步向职业农民集中,激发职业农民创业干事热情。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产业带头人,包括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建议从本地培育成长+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的角度下功夫。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建议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技术服务、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要明确牵头单位,调查中发现,目前对乡村技术人才多部门都出台政策牵头管理,多头管理不利于政策的落地生根。

三是管理人才,包括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干部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增强他们自身本领;在福利待遇上,建议要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三是在提拔晋升上,要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

(三)建立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统一的农村人才认证制度,可以借鉴江苏省出台的“333”人才选拔工程,将选拔范围主要放在乡村;在评审方面要打破以往以学历、资历为主的局限性,将重点放在业绩和成果上,把具有一技之长的“土秀才”纳入评审范围;建议允许部分素质较高,干群关系较好的乡村干部在本土自主创业,带头致富,将机构改革的东风吹到乡村,将人才开发和培养有机结合。

“此心安处是吾乡”。培育、引进和留住乡村人才不仅需要在政策上、制度上予以保障,更需要感情上的维系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让更多的人才能在乡村感受到价值认同,能够找到心灵安放之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让他们都能在广袤田野精彩绽放,扎根乡间沃野挥洒汗水,书写乡村振兴这部新时代的壮丽诗史。

【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优先项。阳城县90%的人口是乡村人口,90%的地域是乡村地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重关重要。为此,我围绕阳城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情况与问题。

阳城县辖10镇7乡,426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总耕地54.6万亩。户籍人口383518人,其中乡村户数141447户、乡村人口数317490人。全县基层党组织1291个,党员25792名,其中农村党组织547个,农村党员14609人,分别占比42.4%、56.7%。2016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6518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62万元,占比仅为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9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8元,高于山西10082元13.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12363元7.1个百分点。总体上而言,阳城县乡村面积大、人口多,但一产经济体量小、农民收入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农民是重点、是难点、是短板。

经调研,发现阳城县乡村存在六个突出问题:一是人口流失。人口呈现出向县城所在地(凤城镇)、向各乡镇镇区所在村、向经济条件较好村、向交通干线沿线村集聚的现象,导致边远乡村人口流失,出现一大批“空心村”,特别是三四百口人以下的村庄,平时只剩下一二十口人。像我所包的牛心温村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二是土地撂荒。乡村青壮年基本上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靠外出打工、煤矿企业上班、经商等获得收入。多数乡村留下中老年和农村妇女从事农业劳动、农地耕作。劳动力的缺失导致边远乡村土地撂荒现象突出。像横河、蟒河、东冶、董封乡镇等一些自然庄虽然依旧有户籍人口,但其实已经人去村空,抛荒地已飞籽成林。同时,由于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现代科技手段,耕地面源污染也较为突出。三是产业空虚。一方面,去年之前,全县80%以上的村没有集体收入来源,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或各类拨款维持村级组织的运转。另一方面,农业效益低下。除蚕桑对寺头、次营、芹池以及小米对驾岭等部分乡镇部分农民有带动致富效益外,其余的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带富效益不明显。75%以上耕地以种植玉米等大田农作物为主,农业种植副业化突出。四是治理乏力。农村支部书记中,55岁以上有109人,领头雁年龄大,学历低,翅膀软,创业劲头不足,带富能力不强,治理方法乏力。农村党员中除去老弱病残和支村“两委”中的党员,其余很多在外打工或居住,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一些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信访矛盾突出。一些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纠正“四风”不彻底,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反弹回潮的势头和现象。一些好的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没落,乡村凝聚力下降。五是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脏问题还比较突出。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还不够便捷。网络、无线信号、银行网点、购物、健身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健全。物流梗阻现象突出,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的实效。六是人才缺乏。大学生读书毕业,很少再回到农村。村里一些能人走出去经商、创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县城或集镇购房置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大量农村的人、财、物形成一个“抽水机”模式,都单向流向了城市。

二、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就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就业增收、富民强县”为核心,实施“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在谋划推动乡村振兴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照时间顺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提出“农业突出抓蚕桑”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蚕桑产业的传统优势,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直补政策,大力推广省力化新技术,蚕桑产业链条拉长、效益增长。2.5~3万户农户、6~7万农民稳定增收。

二是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1+4”大县城建设,将田园城市的范围扩大到凤城、西河、演礼、白桑四个乡镇,让县城的风貌向田园靠近,让县城周边的乡村向城市聚拢,构建城田相融、山水相映、产业相生、人城相宜的现代田园。划定美丽乡村建设四大片区,实施了宜居示范、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四大工程,保留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

三是主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建了一批农业创意园区、特色小镇和特色农业村,发展各类观光园圃及大地景观15000多亩,建成了串联5个乡镇的磨董乡村旅游专线,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扶持发展农家乐1600多户,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是启动了六大圆梦计划。围绕“道路、供水、供气、供热、信息、古城”六个方面,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特别是集中供气惠及11个乡镇13.2万户居民,集中供热让“一城七镇”的22万人实现温馨取暖,更多乡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倍增。

五是实施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论,提出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确立“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五十百千万”旅游振兴计划,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纪念品,让“种农田”变为“卖风光”、“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特别是南部山区一些生态环境优美的偏远乡村再现生机和活力,像横河镇集中连片农家乐、董封乡东哄哄村“金月花溪”等项目就是典型例证。

三、思考与打算。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指明了总要求和具体路径。结合县情实际,阳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统筹用好各方力量,抓住关键进行突破,锁定目标不断前行。

(一)统筹好三方力量。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主体既有村庄本身,也有乡镇一级,还有城镇城市;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一是搭建有形之手。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县乡两级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协调解决各种重大问题。特别是要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优化乡村布局,不能脱离城镇化的大背景,不可能让全县所有村庄都振兴,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下村庄出现的分化,依靠有资源、有活力、有希望的村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南部边远山区一些条件不具备、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应退宅还田还林、恢复生态,或采用整体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等。农字号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管理服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推进农村改革做好制度设计和基础工作。二是用好无形之手。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谋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的事情依靠市场来做。比如,“三权”分置的核心要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再延长30年”为土地经营权入股提供了保证,要把经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依靠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三是拓展社会之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促进行业联合新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有个人参与、家庭参与、企业单位参与、事业单位参与、党政机关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工作体系,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能力范围内作出重要贡献,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比如,依托供销联社或其他组织成立新的农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推动农业成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二)解决好四大问题。一是“人才怎么来”的问题。实施“乡村人才”工程,加快培育基层农村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专门队伍;实施“农村人才回流”计划,引导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科技员下乡,发展功能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增收富民产业。二是“地权怎么确”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解决农业公园、特色小镇、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等项目用地问题,促进项目落地快、见效快。三是“资金怎么用”的问题。用足用活上级扶持资金,科学设立县级专项资金,并努力整合涉农资金、融通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树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以工商资本和村集体及村民资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支撑、以其他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通过挖掘存量、优化增量、增加总量,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改变分散建设和重复补助,以项目整合促进资金整合,集中财力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四是“方向怎么定”的问题。推进乡村多功能性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退则退、宜居则居。在凤城、芹池、河北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0公顷以上的粮食主产区,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在演礼、固隆、次营、驾岭等农产品生产区,把特色农业做强做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横河、董封等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不适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农业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三)聚焦于五个方面。一是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本。突出“有”。利用国家、省、市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机遇,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省农业厅关建勋厅长在十九大后提出,山西要发展特色产业,“继续实施杂粮、鲜干果、蔬菜、中药材、饲草作物五大替代玉米行动”“打造晋东南生猪产业优势区”“努力将山西特色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品牌”等,这些无疑为阳城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具体的方向。突出“新”。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发展农村现代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快与互联网结合、与服务业融合。特别关注农村电商带来产业升级机遇,打造培育阳城蚕茧、小米、陈醋、高妆馍等农产品品牌,扩大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在网上变成金山银山,用电商大数据倒推产业转型、促进农村创业、带动就地就业。突出“全”。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不能一直在“光种不加工、光养不加工”等这些低端的、没有附加值的老路子上走,要突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建立国家级“融合发展先导区”。突出“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比如,现在由于人们担心食品安全,对有机、绿色、功能农产品的需求就多了起来,就要针对这一卖方市场需求,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功能农业,提供有效供给,推动产业兴旺。二是抓住生态宜居这个基础。必须强“保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允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统筹山水林田的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必须变“环境”。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吸收城市建设的长处,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要充分。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公共服务设施该有的都应该有,在乡村生活的品质应该与城市接近。“六大圆梦计划”其中五个就是这样的内容,要坚持把这些梦圆成圆好。积极争取省农业厅“20xx年10个县整建制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政策,推进全县生态宜居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乡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村庄历史挖掘、特色村标建设等,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少砍树,不填河,避免不科学的撤并村庄和粗暴的城镇化改造,让农村像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三是抓住乡风文明这个关键。一方面,传承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形成的与乡村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文明体系的延续,才是乡风文明的内核。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乡土风味,体现人文特点,彰显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留住千百年来传承的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实施“阳城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乡村古城堡、古民居、古庙宇等文物古迹遗存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弘扬现代文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抓住治理有效这个保障。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乡村治理路子。加强农村支部建设,让支部担负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利益问题。继承和发扬乡规民约、乡贤文化等乡村治理的优秀传统。发挥好农村老人的道德约束作用,返乡创业、退休回乡人员的示范引导作用,让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逐步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抓住生活富裕这个目标。当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补贴四类收入构成中,如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是当务之急,需要帮助农民从传统的生产者向现代的经营者转变。对于阳城的很多乡村来说,发展休闲农业、有机农业、功能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南部山区的乡村,有大量负氧离子,可以做避暑、康养、度假、体育等山地旅游。古堡民居连片区,可以吸引游客游览古迹、触碰历史。田园城市周边的乡村,有大片的农田,可以依托休闲、观光、体验的思路来发展经营。大山深处的空心村,可以盘活集体资产、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吃、住、游、娱等项目。乡村的老房子、石头房子,经过改造可以做农家乐、做精品民宿。桑椹、红叶、茱萸等特色资源,可以做产品深加工、搞节庆活动。演礼薰衣草庄园、白桑沙拉拉快乐农场已经探出路子、取得收益。省农业厅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规划建设10大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和100个特色高端民宿聚集区。这又是利好政策。阳城要继续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重要支点,把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作为目标定位,叫响“南太行”品牌,建设中原“后花园”,争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开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八

0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

0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制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

0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权力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

04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美丽家园。

05加强基层组织,帮助乡村振兴。

06坚持走乡村振兴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07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富美商河。

08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09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态富裕。

10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配置。

14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6全民一心,建设新农村。

17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8坚持走乡村振兴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19成为率先发展的领导者,成为人民群众亲切的人。

21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2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历史性任务。

23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25着重于乡村振兴,提高质量。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九

树立“以干事为前提,凭业绩用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注重在乡村振兴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县委组织部:深学实做促党建,强基固本助乡村振兴,希望大家喜欢。

x县牢牢扭住基层党支部这个重点,抓实“三会一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建强基层组织、强化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整体功能,着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服务了全县乡村振兴工作。

一、深化党史,推动党建工作。

一是做到三个紧盯。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紧盯中心工作,紧盯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在全县推行“两个难点推,两级平台送,三级力量帮,五种方式促”的学习办法,县、乡两级全部建立了学习推送短信、微信平台,向外出流动党员推送学习内容;县直党支部与x个农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上门帮助老弱病残党员接受学习教育。

二是落实基本制度。围绕“三会一课”,建立定期调阅制度,每季度对基层党委会议记录、党支部“三会一课”记录进行调阅,重点看党建工作安排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组织生活开展情况,根据调阅情况形成整改意见书,督促基层党组织抓好整改落实。

三是强化工作督导。组织人员不定期进行督导暗访,对工作积极、落实有力的乡镇,在干部年终考核时增加优秀比例,调整时优先提拔使用;对落实不好的基层党组织,及时通报、进行约谈,作为乡镇干部调整的一项否决条件,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强基层班子,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选优配强乡镇党政班子。树立“以干事为前提,凭业绩用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注重在乡村振兴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结合乡镇党委、政府换届,选优配齐乡镇党政班子,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加强了乡镇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

二是集中整顿提升村级班子。抓住冬春农闲时机,实施“冬春行动计划”,集中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农村党建基本制度落实、党员作用发挥等工作,进一步夯实农村党建基础。全面开展“三评三定”工作,划定班子类别,精准制定措施,有的放矢开展班子整顿,重点抓好收入低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对x个收入低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

三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树立“三有三带”能人治村理念,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复退军人、乡村医生、退休返乡老干部”等群体中选拔能人,建成了千人村级后备干部库,为村级班子储备力量。

三、强化骨干队伍,注入中坚力量。

一是精准选派干部。按照“党政部门到难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农科部门到专业村”的原则,从县直单位选派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x名,分别派驻到全县建档立卡收入低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建档立卡收入低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强化第一书记抓基层党建和抓群众增收工作意识,确保收入低村如期摘帽,低收入家庭如期乡村振兴。

二是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县直单位对口帮扶、科级干部驻村帮帮扶困村制度,实现领导做示范,部门齐上阵,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按照“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结对帮扶模式,促使发展项目向农村聚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

三是注重典型培育。涌现出了一批诸如……等先进典型,先后被《中国组织人事报》《x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四、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

一是优化组织设置,大力实施“引领项目”。推行“支部+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党建+党员中心户+低收入家庭”等党建新模式,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二是注重选才育能,大力开展“人才项目”。组织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乡村振兴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培训指导。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将农村乡土人才培养成党员,将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培养成带富能手,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三是围绕特色资源,稳步推进“产业项目”。立足区域优势,选准特色项目,选好致富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一户多策、一村一品”为引领,调动收入低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公司+基地+低收入家庭”、“合作社+低收入家庭”、“经营大户+低收入家庭”等产业帮扶模式,因地制宜增强群众可持续致富能力,实现稳定乡村振兴。

五、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村级决策。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出台《x县关于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村级决策、权力规范、党务政务公开等多个方面对村级班子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规范权力运行。推行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建立村级权力运行、监督、问责、防控体系,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了“一清单,二分类,三路径,四考评”四步走办法,制定村级权力运行清单,村干部每项权力使用都可“照单操作”,群众办事能够“一目了然”,确保村级权力规范运行。

三是着力解决难题。足额保障村级办公经费,解决基层党组织“无钱办事”难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村室建设“双百工程”,解决基层党组织“无地办事”难题。加大科技监督力度,着力实现村干部值班工作视频监督全覆盖,提高村干部服务意识。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十

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稳步推进我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工作,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一批“十四五”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下统称重点村),从资金投入、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打造高标准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示范、勇争先”。

持续巩固拓展重点村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两整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农村路域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服务水平。至20xx年过渡期结束,重点村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力争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示范引领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在全市涉农县区、湾里管理局行政村(不含相当于行政村有农业人口的林场、农场、居委、社区等)中,选定18个基础条件较好、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行政村(“十三五”省市级脱贫村和“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村除外),其中进贤县5个,南昌县、安义县、新建区各4个,湾里管理局1个,作为“十四五”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统筹整合各级资源资金,加强政策支持,进行重点帮扶。

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可结合实际,自主选定一批“十四五”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原则上要将“十三五”省级市级脱贫村全部纳入当地“十四五”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范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村庄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报县(区)政府批准,力争20xx年上半年完成省、市、县级重点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守住耕地,盘活资源,以微更新方式整合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村容村貌规划设计衔接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规划,打造“生态和谐、产业兴旺、文韵优美”的南昌乡村。

立足重点村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根据“一镇一品”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链条,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快形成区域性特色品牌,促进当地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持续实施消费帮扶,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至20xx年,重点村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创办一家以上农民合作社,有条件的村建成一个电商快递综合站。

深入推进重点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公益事业路和路网联通路高质量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成网成片,分年度梯次实施“白改黑”,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标线、标识、标牌的设置和维护,排查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全面拆除道路两侧违章建筑、残垣断壁和有碍观瞻的破旧建筑物,统一两侧商家店招店牌,规范整治各类管线和垃圾收集设施,全面清理各类乱堆乱放的垃圾,在道路两侧因地制宜栽种本土树种,提升路域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和安全水平,打造美丽风景示范线。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资金项目、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领域重大项目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投资向重点村延伸覆盖,着力解决生活保障、卫生医疗、教育就学、住房饮水等实际困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巩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域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推动重点村污水处理,提升污水治理水平。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分类有序推进“厕所革命”,对建设不规范的农村户厕分类分步进行整改。加强无厕户、旱厕户的改造提升和乡村公厕建设,到20xx年,重点村农村卫生厕所全面普及,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广泛开展“三清、三整、三建”行动(清杂物、沟渠、粪污,整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吊乱挂,建菜园、果园、花园),加强环境日常管护,落实村内道路、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面貌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重点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构建党员示范引领,村民理事会、妇女小组长、志愿服务队等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阳光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特殊对象巾帼帮帮团”活动,引导更多家庭共建美丽环境。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巩固深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快农村“雪亮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乡村调解平台和调解队伍建设,推进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礼俗,深入推进婚丧嫁娶领域移风易俗,有效遏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乡村振兴战略资金作用,持续加大重点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引导重点村依托资源条件,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稳固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与重点村合作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冷链仓储物流节点,因地制宜结合需求建设电商快递综合站。引导重点村群众积极参与产业长期发展,有效壮大集体经济。

加大对重点村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每村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根据重点村建设实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重点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原则上每个重点村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村点不少于4个,结合各地规划和特色,全面提升重点村农村环境和乡村建设品质。加强资金项目监督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对重点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领域信贷投放,创新金融帮扶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展贷款担保方式,在贷款准入、利率、期限等方面,对重点村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适当延长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等政策,允许新增贷款、续贷展期贷款在过渡期内继续给予贴息和纳入风险补偿。鼓励创新险种,提升重点村保险服务质量,推动保险资金支持重点村乡村振兴。

加强重点村帮扶工作,根据重点村村情实际,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要向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实现“十四五”省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家官乡贤参与重点村乡村建设。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各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实施”的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和沟通衔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将重点村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对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同时通过市县电视台对重点村乡村振兴工作过程全程记录、前后对比,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公信力。充分发挥村级纪检监督员监督作用。

广泛依靠发动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村级组织和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为阵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作用,及时总结宣传推广重点村乡村振兴好经验好做法,发挥榜样力量和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扶智扶志结合,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激发乡贤及成功人士积极参与家乡乡村振兴大业热情。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十一

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通知》要求。乡村振兴局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在建党一百周年重要讲话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指定的四本书。同时,采取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谈心谈话等方式,认真梳理查摆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原因,进一步明确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我代表班子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史学习教育收获。

1、在理论学习方面。自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认真学习指定书目,展开学习研讨发言,交流学习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认真书写党史学习笔记,观看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专栏。通过线上和线下理论学习。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在大是大非方面立场坚定,对我党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思想政治方面。班子成员通过集中学、专项学、研讨学,加深对党的思想认识,加强了队党章党规的理解,提高了自身崇规、遵规、守规意识。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更加牢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干事创业方面。班子成员通过深入学习党史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认识到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作为党员,要响应总书记号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要兢兢业业,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保障脱贫人口不出现返贫现象。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党史学习方面。

1、班子成员能够坚决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学习任务,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习四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但在工作实践运用中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还不够全面。更多的时候是零散地进行学习,存在孤立地、局部理解的情况,有些内容学而不精、知而不透。集体学习的时候多,自学时间安排不够紧密。二是学习动力不足。虽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总以忙于业务为借口,减少学习时间。三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充分把理论指导思想应用于实际工作。

(二)联系党员服务群众方面。

1、班子成员与支部党员交流较少。客观上,由于各班子成员都有分管的工作任务,每日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与局党员联系次数较少,每月一次或者半年一次。主观上,交流内容多围绕工作展开,询问工作中是否存在困难。党员家庭方面交流很少或者没有。

2、服务群众范围较小,班子成员每周可能下乡调研一次,通过入户走访了解脱贫人口存在的问题。全县脱贫人口户数较多,不可能一一走到,只能根据反馈研究解决办法。

(三)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方面。

1、上级文件解读不够透彻。全局高度重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但是在工作中由于上级文件中某些条款解释得不具体。班子成员在执行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进行贯彻落实。

2、责任担当有待加强。班子成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某种程度担当主观性不强的表现。如上报表格中数据来源于兄弟单位,要求其必须出具纸质版盖章材料,以免将来出现问题自己承担责任。

(四)严格党员管理方面。

1、组织党员学习培训次数较少。班子对党员学习教育和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具体表现。每个季度只是进行一次到两次业务学习培训,不利于党员快速成长。

2、个别老党员宗旨意识较差。全局党员大多数都能兢兢业业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个别党龄十年以上的老党员觉得自己升迁无望,在具体工作拈轻怕重,苦活儿急活儿推三阻四,不愿意干,对工作存在抵触情绪。班子针对此类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存在老好人思想。

(五)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班子成员认为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工作上,党风廉政建设是虚活儿。在工作繁忙的时候,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存在应付了事,不求实效的表现。

2、制度制定不具体。班子对党风廉政建设管理办法和规定的制定不够具体,并没有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过于笼统和宽泛,没有起到实际效果。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班子成员对于党建工作、理论学习、责任担当、党员培训、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认知偏差。

2、行动不到位。班子成员针对党员管理方面、文件解读、责任担当方面存在问题,虽然意识到了严重性,但是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或者行动不彻底。

四、针对问题整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班子成员在思想上把党建工作、理论学习工作、党员管理工作、作风建设工作同业务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也重度重视上述工作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情况。

2、切实把行动落实到位。针对上述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逐项整改。学习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班子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发言,思考理论学习如何与实际工作有机紧密结合。服务党员联系群众方面,班子成员既要了解党员工作情况,还要深入了解家庭是否存在困难,针对困难尽力帮助解决。面对群众的诉求,班子成员尽量多下乡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同时收集整理各乡镇上报具体情况,综合汇总,做到更好服务群众。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方面,班子成员要加强党性修养,作为领导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要敢于承担责任,看淡个人名利得失。党员管理方面,班子成员多组织学习培训,丰富学习内容,促进党员快速成长。同时,班子加大对老党员思想教育,让其意识到工作是每个人的责任,作为老党员要有思想觉悟,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班子召开专题会议,提高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抓好相关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十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x县“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一、编制背景和总原则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十四五”时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抢抓新机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县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军民融合、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这些政策必将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利用这些政策机遇,科学定好位,下好“先手棋”,对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对我县脱贫摘帽后由贫转强,非常关键,非常重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规划,分别明确至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我县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提供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好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也尤为重要。

编制“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是今明两年的大事,今年3月19日和4月26日,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相继组织召开全国和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6月11日市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岳发改综[20xx]196号)》,以及根据《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启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湘发改农〔2018〕639号)和关于召开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编制会的通知等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省、市发改委的一系列政策精神,是我们编制好本次规划的总原则和基本思路,我们有必要对国家、省、市的指导思想、安排部署、工作要求进一步学习、研究、贯彻。

二、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1、十三五”规划执行评估。对xx县“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我县“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

2、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强发展环境分析,深化对县情和各领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认识,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研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形成规划研究报告。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和第三方机构统筹安排,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开展本部门的前期工作研究。

3、编制规划纲要。结合前期思路研究成果,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和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草案),明确规划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实现措施等,为编制好我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4、编制部门专项和乡镇规划。围绕“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总体目标任务,组织编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24个乡镇等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指导该领域、该行业发展,决定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基本依据。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领域有关部门和乡镇具体负责编制。

5、重大项目库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支撑。由县发改部门牵头,各部门和乡镇配合,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项目。需要国家、省、市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做好与国家、省、市的衔接,力争将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

三、进度安排

1、县“十四五”规划纲要

根据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动员准备阶段、基本思路形成阶段、《纲要》框架形成阶段、《规划》形成阶段、《规划》审议阶段。

(1)动员准备阶段(20xx年10月)

召开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会议,进行工作动员,部署规划编制工作任务。

(2)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xx年11—20xx年3月)

11月召开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部门座谈会;

20xx年3月,在吸收“十四五”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十四五”基本思路,并上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3)《纲要》框架形成阶段(20xx年4--6月)

4-5月,组织起草《纲要》框架初稿,征求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

6月,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纲要》框架。

(4)《规划》形成阶段(20xx年7--10月)

7月,衔接专项规划、上级规划和周边县市规划,对全县重点项目库进行整理,形成《规划》初稿。

8月,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部门、乡镇和社会各界意见。

9月,形成《纲要》送审稿,组织专家评审。

(5)《规划》审议阶段(20xx年11月--12月)

11月,《规划》送县委、县政府审议。

12月,《规划》提交县人大会审议批准。

2、各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1)思路形成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1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

12月,开展前期调研;

20xx年2月底前,形成各重点专项规划基本思路,并报送县发改局;

(2)规划编制阶段(20xx年3-6月)

20xx年4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县发改局;

(3)规划审定阶段(20xx年7-10月)

各专项规划、乡镇规划与县“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县发改局联合上报县人民政府审定。

3、乡村振兴规划(20xx年10月—20xx年2月)

10月底前,开展前期调研,与“十四五”编制合并召开动员大会。

11月,形成规划基本思路,并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12月底前,完成初稿,并征求各乡镇各部门意见。

20xx年元月,组织专家评审,形成送审稿。

20xx年2月,形成正稿报xx县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

四、工作保障

1、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1)成立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2)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xx任组长,x、x、xx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3)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基本思路、重大项目、主要指标的审定,人员抽调、经费安排等,组织指导、协调部门、乡镇规划编制。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相应成立班子,负责本行业、本地区”十四五“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2、成立规划编制办公室。领导小组均下设办公室,由发改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十四五”和“乡村振兴“规划调研、上下对接、规划编制、项目收集、意见征求送审等,办公室需从部门和乡镇抽调专职工作人员7人,人员由办公室提出,报组织人事部门抽调,抽调时间为1年。

3、聘请科研单位专家技术指导。为准确把握政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聘请x大或社科院等科研单位及专家参与规划编制。

4、经费保障。“十三五”安排工作经费275万元,由于本次规划编制增加了乡村振兴规划,同时安排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需增加经费约xx万元,因此共需经费xxx万元,工作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设立专帐。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十三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县决策部署,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街接作为最紧追的任务,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强化能力建设,努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

(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前期已制定出台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和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对照国家和省文件要求,及时健全我县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监测和帮扶,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发生。

(二)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聚焦搬迁安置区(点),从就业、产业和后续配套设施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升16个安置区(点)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采取“劳务输出、本地岗位开发、技能培训”等方式,规范管理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脱贫劳动力多渠道实现稳岗就业,实现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与上年度保持基本稳定的目标任务。

(四)积极应对后评估工作。中央已明确过渡期内每年评估一次,重点抓好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就业帮扶、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收入增长等评估重点内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着重关注分散供养五保户的房子和人居环境问题,居住高山人群的饮水问题,以及因病因残收入骤减和支出骤增户的返贫问题。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全县xx年到村扶贫项目共1140个,投入资金3.1266亿元。全面摸清扶贫资产底数、现状、收益、存续、管护情况,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分类健全资产管理台账,纳入“三资”管理平台。重点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的要求逐一会诊制定整改措施,指导责任单位限时整改到位,确保扶贫资产效益持续发挥到位。

(六)强力抓好到村项目建设推进和到户政策落地见效。对中央、省、市下达到县的衔接资金,严格按照相应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实施程序,强力抓好项目建设推进和资金拨付管理。对下达到村的衔接资金项目,强力抓好督促指导,从严抓好过程监管,确保按时开工、按质完工。对到户制定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按照能快则快的要求,抓好调度和督促,强力推进,让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早受益早见效。

(一)抓好政策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原有政策不退出、投入力度不减少、帮扶人员不撒离,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参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衔接政策,结合我县实际,配套制定出台县级相应的衔接政策,确保不搞急刹车。

(二)抓好工作衔接。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组织开展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化细化具体举措,确保能够落地落实。聚焦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五大振兴总任务以及乡村建设行动等具体工作内容,科学谋划衔接资金项目库,为改善群众民生福祉,推动农村全面振兴打实基础。

(三)抓好力量衔接。参照省市要求,科学做好扶贫部门向乡村振兴部门的改制,明确好人员力量分工,理清工作具体内容,理顺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起协调配合,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四)抓好机制衔接。持续加强重点工作周调度通报和常态化暗访督导机制,层层传导压力,严实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发生,不断推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一)指导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20xx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有条件的村庄尽快编制村庄规划,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

(二)重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农村户厕摸底,及时发现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科学选用改厕技术和产品,20xx年完成改厕1000户以上。

(三)强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置。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完善生态美超市,20xx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机制。推进“生态美超市”提质扩面。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

(四)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美丽宜居村庄,充分激发乡村的主动性、创造性,20xx年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8个。

(一)实出抓好重点区域治理。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城乡接合部作为乡村治理重点区域,着力加强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会融入等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重点区域治理体系。

(二)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将全县182个行政村分为先行示范引领村、正常推进提升村、持续巩固攻坚村,做到先行示范引领村尽快突破,正常推进提升村自持续发力,持续巩固攻坚村奋力追赶,分类有序推进,确保如期实现乡村振兴。

(三)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机制。继续向45个出列村、2个示范村、2个后进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对任期已满的有序轮换,对新驻村的组织轮训。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篇十四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办实际,结合区域特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为重点,坚持政策引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街道文化特色,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共同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田园家园乐园全民共享,打造乡村振兴新局面。

20xx年,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生活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民俗文明淳朴、乡村治理民主、农民生活富裕幸福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切实增强承载力、吸引力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原则。

二是推动环境综合治理。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等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标准建设教育场所,

持续推进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实现农村优质教育全覆盖。

(二)全面深化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一是挖掘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街道深厚文化底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二是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乡风文明和文化建设两个抓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建设平安乡村。

(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

落实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健全统一领导、办事处统筹负责、各部门单位全面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扎实推进抓促振兴,突出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各级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三)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等,培育一批爱岗位、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

(四)加强宣传引导。

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办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检查督办。

加强综合考评,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村、涉农社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2905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