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地理课教案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6:26:39
专业地理课教案大全(17篇)
时间:2023-11-01 16:26:39     小编:笔尘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准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思考和实践。

地理课教案篇一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作业:

地理课教案篇二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地理课教案篇三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地理课教案篇四

新授课

第2 课时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挂图、多媒体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地理课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地理课教案篇六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地理课教案篇七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应的课标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美丽富饶的宝岛”对应的课标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外向型经济”对应的课标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2.根据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

3.了解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构成。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气候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

3.阅读资料,认识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深厚渊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史实材料,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教学难点:

1.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重难点突破方法:强化读图训练,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征,通过绘制台湾岛简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经过图文转换,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了。

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等。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搜集有关台湾的图文资料,以备课堂展示。

地理课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3、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图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4、通过讲述我国长江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包括长江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长江的水能资源及著名水利枢纽,长江的航运价值四部分。

重难点分析:

“滚滚长江”的重点是长江的源流概况及长江各河段名称,长江上游的.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中游的荆江,下游的扬子江等都是长江干流某一段的名称,学生常误认为是另一条河流,教师应结合长江水系图,找到各河段的位置。

“滚滚长江”的难点是长江干流水能资源的开发。

教学方法:读图,讲授,讨论,归纳

教学流程:/gzzj/gzz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引入新课: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从分析歌词入手,自然过渡到新课。

讲授新课:

1、幻灯展示长江水系图,找出发源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级行政区)、注入东海、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和湖泊(洞庭湖、鄱阳湖)、上、中、下游的划分(以湖北宜昌、江西湖口为界)等。利用中国地形图,查阅长江流域的范围、长江依次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峡的位置。

[1][2]下一页

地理课教案篇九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4、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5、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地理课教案篇十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地理课教案篇十一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提供图表]1992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

土地类型

面积

(万平方千米)

世界地位

(第几位)

中国人均

(平方米)

世界人均

(平方米)

土地总面积

960

3

8100

27762

耕地

95.1

4

802

2501

林地

128.6

5

1085

7170

草原

313.3

3

2644

6235

[提问]从这个表中,你还能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这是受国土面积、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条件影响的结果。

2.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小。世界上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的人均耕地居倒数第三位,总量第四,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

3.耕地和林地比重小,不易利用的土地面积大。

[转折]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讨论回答]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丘陵(秦淮以北为旱地,秦淮以南为水田)。

林地: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

草地:西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

[转折]土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板书]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学生读资料,讨论]略

[教师小结]

1.当前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1)土地资源相对减少原因:人口的增长使人均占有量减少

工矿、交通、城市的发展使土地资源总量减少

(2)土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结课]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板书:

第三节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样

2.人均占有量小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问题

2.解决对策

地理教案-《长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地理课教案篇十二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中国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独立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统治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地理课教案篇十三

1.知道植被的含义及类别,能够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联系实际,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正确认识、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智利花海的图片,引导观看并思考: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除此美丽的花海景观呢?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植被的含义与类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教材总结植被的含义。

【师生总结】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草原、荒漠、经济林、人工林等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尝试简单的分类。

【学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师总结】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人工植被。

【过渡】那植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植被的形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推测并探讨植被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植被从小株植物,不断成长为植被群落。

【教师总结】在新形成的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当水分、温度等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不断地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使得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回答】光照条件的差异。

【教师总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阴植物。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除了光照条件,还有哪些环境条件会影响植被?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条件。

【教师总结】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综上所述,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因此,植被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学校所在地的植被类型与环境特征等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依据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提供合理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地理课教案篇十四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地理课教案篇十五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2课时

(第1课时)

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地理课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问题及对策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寻找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边演示课件边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土地资源。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

[演示]四幅我国矿产分布图,提问:从宏观上看,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讲解]目前在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中,北方占近90%,南方只占10%,全国1/2以上的铁矿集中在辽、冀、川三省。所以说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

[提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学生讨论)

[小结]资源的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的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同时,造成了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负担。

[讲解]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演示]课件: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点击图片进入相应的资源的学习)

[演示并讲解]“中国煤矿分布图”,我国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演示]练习:根据下表中所列的煤矿的名称与“我国主要大煤矿的分布”图对照,熟悉煤矿的分布地区。

所在省

河北

山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河南

煤矿名称

开滦

峰峰

大同

阳泉

西山

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

(学生活动)

[演示]中国煤矿分布图,教师指图点出主要的煤矿,学生回答煤矿名称。

[提问]思考: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煤的。(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可以请几个代表发言)

[演示]关于煤的六幅图片

[演示并讲解]“中国主要油气田分布图”,我国石油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演示]练习:根据下表中所列的油田的名称与“我国主要油气田的分布”图对照,熟悉石油的分布地区。

所在省

河北

辽宁

黑龙江

山东

山东和河南之间

油田名称

华北

辽河

大庆

胜利

中原

(学生活动)

[演示]中国主要油气田分布图,教师指图点出主要的油田,学生回答油田名称。

[提问]思考: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石油的。(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可以请几个代表发言)

[演示]关于石油的六幅图片

[讲解]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电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学生形成紧迫感、责任感)

[提问]如何才能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呢?(学生讨论)

[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国金属矿产的情况。

[讲解]金属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有时也包括铬和锰)和铁基合金。有色金属是除黑色金属外的其他金属。铁矿是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铁矿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演示]中国铁矿分布图

[讲解]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储量占我国的一半。

[演示]练习:根据下表中所列的铁矿的名称与“我国主要铁矿的分布”图对照,熟悉铁矿的分布地区。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湖北

海南

四川

铁矿名称

迁安

白云鄂博

鞍山

本溪

马鞍山

大冶

石碌

攀枝花

[演示]中国铁矿分布图,教师指图点出主要的铁矿,学生回答名称。

[演示]关于铁矿和冶炼的两幅图片

[演示]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分布图

[讲解]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不仅储量丰,而且品种全。有色金属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演示]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分布图。教师指图,学生回答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的名称。

[演示]练习:把下列有色金属矿同它们主要的产地,用线连接起来。

[演示]两张有色金属矿产地的图片

[讲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有些很丰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们呢?请大家讨论。

[小结]要合理开发、利用,还要研究、利用新材料,代替非可再生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过渡]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演示]四个例子,学生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问题是:乱采滥挖;破坏环境;严重浪费

[提问]我们如何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讨论)

[演示]小结:提高公民素养、增强法制意识;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总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记住主要大型煤矿、主要油田、主要铁矿和主要有色金属矿。同学们要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开发者”的思考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的用途更加熟悉,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要求:请学生以开发者的身份选择一个城市,并进行开发。前提是必须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全班一起交流,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案最优。评价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成本最低;是否效益最高;是否影响当地的日常生活;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地理课教案篇十七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一课时。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3199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