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7:46:10
2023年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大全(13篇)
时间:2023-11-01 17:46:10 小编:字海

绘画是一种通过色彩和线条来展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具备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一

一、塔斯海垦区经济状况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仅占1%,由此推出对体育投入更微不足道。经济增长平较低,是塔斯海垦区体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带领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文体方面的补贴,应在每个连队建设阳光健身路径;农场财政支出应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加大体育健身重要性宣传使农民增加体育用品的投入资金。

三、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据调查,塔斯海垦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目前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场地建设不健全是影响芳草湖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连队投入的健身路径都已落实但是出现了篮球场上停车、打晒谷物等占用场地还有一些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现象。

四、建议

每个连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服务体系情况

调查显示46。3%的连队没有体育指导站,有的村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93。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由于缺乏相关服务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得出塔斯海垦区农村农民每年举行的大型体育项目多是自发组织的。

六、建议

塔斯海垦区政府应以建设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重点,线、面结合、覆盖各个的连队,形成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一批有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的社区体育引导员,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建设管理规范、队伍整齐有序、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定点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或活动,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七、农场农民锻炼时间锻炼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由于塔斯海垦区农民大多数进行的是体力劳动且锻炼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跑步锻炼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严重打击了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八、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冬季结冰期保证每个连队浇出一块200米的冰场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开展秧歌队并进行表演等;夏天可以开展篮球赛但一定要严格参赛队员的出场条件;适当开展小型运动会提高农民竞争意识;并且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本连队特色的活动。

九、结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尽管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当地农村体育还比较落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应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体育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继续从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制度建设、体育活动指导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对塔斯海垦区农民的体育理论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建全农村体育村约,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加强农村体育指导使农场职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二

我国大众女性文化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和流动性等特征,且带有较强的“性别文化”色彩,更倾向于“舞蹈、瑜伽、慢跑”等体育文化活动[16]。高校女性作为我国大众女性的特殊群体,同样有着独特的女性体育文化圈,而这种体育文化圈主要是以校园体育课堂以及相关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存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主要依附于校园体育课堂,以传播教授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体育实践训练为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教学设置应积极影响女性体育的社会现实境况,不仅要满足于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注重高校女性群体的特殊性,还要在体育文化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性,拓宽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选择性,摒除体育“性别化”[17],培养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兴趣爱好。鉴于此,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课堂建设应强化体育文化的真正内涵,在传授基本体育文化内容与技能的同时,更应强化体育意识,弱化体育性别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偏见。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充分考虑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立足于体育文化参与的平等性,突破单纯的男性体育文化项目设置,构建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

3.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而教师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高校师资配备不仅影响着高校未来的发展,而且决定着高校学生所接受的文化质量。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意识到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第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相对新颖,能够与学生产生较强的互动性。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建设,迎合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传授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校女性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

3.3融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其独特性、历史性融入高校女性体育项目中,促进其发展。

3.4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

培养高校女性的运动观念,除了一些必要的运动技能教授之外,更应加强宣传运动的价值与欣赏运动的情意,从而培养高校女性解决运动障碍认知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参与运动,进而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此外,建议学校体育老师或课外活动组织应多鼓励在运动中表现杰出的学生,吸引更多的同伴一起组织其喜爱的运动社团,如近来时下年轻学子喜爱的hiphop、街舞及庞克有氧等等,以增进彼此情谊及体验运动的快乐。而学校方面,主动提供活动练习场地且给予更多行政及经费上的协助,使其社团步上轨道,蓬勃发展。如此,才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应增加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研究调查,有很少的女生在课后参与有规律的运动活动,就目前很多高等校院的体育授课时数而言,主要以每周两次课为主,相较欧美学生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建议学校应拟定全方位的体育运动计划,在课外活动时间多办理如全校性的运动会、越野赛跑、啦啦队比赛或学生有兴趣的运动项目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运动竞赛或表演,以提升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4结语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缩影,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通过“濡化”与“内化”形成高校女性行为意识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现实,着重分析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3种发展模式,并提出了重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的发展路径,希望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晴川.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戴文单位: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三

在高校体育创新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方法。在高校体育创新上应坚持以下几种方法:

3.1对体育器材进行创新。

高校体育离不开先进的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对高校体育器材的选择上必须推陈出新,打破常规,以达到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的目的。如有的学校开展“谁折的纸飞机高”的活动让大学生积极探索折飞机的方法,这样在体育运动中增加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对激发同学们的运动热情有很大的帮助。

3.2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了培养高校生对运动充满兴趣,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来选择学生应该从事哪项体育项目,例如男生比较喜欢跑步、打篮球和踢足球,就可以让他们去选择这几项。相对于男生,女生就会比较喜欢玩呼啦圈、跳绳和打羽毛球。这样根据性别对其进行分类以达到培养高校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

3.3增设竞技项目以激发高校学生的斗志。

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内容繁多、教学方式众多并且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好强和好胜心理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争做第一的心理可以开设一些竞技项目,例如,限时短跑比赛,在比赛中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斗志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以达到激发高校学生斗志的目的。

3.4增设趣味性游戏新玩法。

现代教学的不断创新,对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的便是趣味性游戏。趣闻性游戏新玩法之所以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是因为它拥有的充实的游戏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使人着迷。趣味性游戏新玩法必定会成为开发高校学生智力有效和最好的体育手段。例如拼图游戏,教学中可以增加拼图游戏,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拼图的人输了可以罚他们进行跑圈,这样既可以增加锻炼的机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趣味性教学成为现代创新教学新的创新手段,可以说游戏的趣味性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3.5培养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以达到对教学创新的目的性。

对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无非包括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制定新颖的教学内容、体育计划的及时更新、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等。要想达到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目的,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队伍达到高素质标准。教师必须要有完善的科学教学结构,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不忘对学生的运动潜力进行挖掘,能够随时应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任何困难,积极做好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的准备,培养出一批身体和心理素质超强的现代大学生,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投身于我国经济建设中。

4结语。

21世纪现代科学不断的发展,必定会为高校体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会为高校体育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要想进行体育教学创新,就要增加体育教学项目,并且高校领导也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现代体育教学必须要以开发学生自身的运动潜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以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为目的,这才是高校体育进行创新的职责所在。

作者:刘建进周妩娜单位:广州商学院公共体育部。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四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身体素质得到提升。传统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对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列举出部分创新后的体育教学方法。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工作在已展开,教师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学生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因素分为两的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勤奋程度和天赋这一类内因,二是体育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方法这些外因。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有“教”,“学”才是更重要的。体育教师需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体育动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理论教给学生,并且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1.1学生因素的制约。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方面的因素。原本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思想应该有所转变,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会受到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影响。纵然是拥有天赋的学生,要想有所变现,也必须在积极、自觉的融入体育教学中。然而想要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就学要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情趣被激发后,学习的注意力也能够高度集中,为创新思维发展创造了有利前提。

1.2教师因素的制约。

在众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制约因素中,教师因素的意义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将创造力充分地展现出来,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将个人创造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期情况与身心发展情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科学合理地组织和知道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1.3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因素的制约。

教学对象不同,体育教学内容也会相应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身体连是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想要获得预期的、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些具有难度且要求严格的动作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复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原则的遵循是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的,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同时教学原则不能改变。而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使用任何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要求与体育教学方法应当同步,无论教学方进行怎样的创新,都不能脱离了教学目标。

2.1丰富体育教学的模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完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该有所改变,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在原本的体育课程设施上,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课程,例如,武术散打、健美操、游泳等课程,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教授学生与体育科目相关的知识。很多女生都喜欢选健美操课,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健美操的运动技巧和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拓展健美操练习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办法,为学生普及更多健美操运动误区,将终身体育运动额理念展现出来,不再以通过体育课的考核为目的。

2.2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人性化教学。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人性化,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体育课堂既有竞技性也有休闲性,学生收获了运动的乐趣,同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时也完成的教学目标。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封闭,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到有效的提升,教学方法需要向着开放性和启发式转变。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3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育教学变得更加方便,教学有了跟先进的物质基础,现代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通过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与感知空间得到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和感知范围也得到了提升吧。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地推广与使用。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科学的、自主的、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同时,提供更叫真实的效果。根据运用现代技术的优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引进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最常见的现代科技手段教学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运动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进行分析,对相关运动技巧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将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运动技巧,再有教师进行动作技术的指导。结束语各个领域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改变,做到与时俱进,教育方面自然也不能落后。尤其是,当今时代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为了能够然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形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2]林秀琪.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11).。

[3]侯欣舒,杨永青.多媒体课程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内蒙古财经人学学报,2014(4).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五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发展到一个瓶颈时期,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已经过于模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的从兴趣出发,从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本文从理念、模式等几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理念;模式;体系

1、重新认识高校体育工作理念

1.1体育教学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的系统化理念。体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体育教学,应该将其认定为一项系统工程,合理有序的融入到学校的大系统中。

1.2教学方式改革下的开放化理念。将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真正主题主体,教学方式转化为开放、多元、灵活的模式,突出从兴趣出发的指导思想;尽量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新型教学方法。

1.3大学体育以培养锻炼习惯为目的的终身化理念。以“终生体育”观念为主导的体育教育思想,即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与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思想。

1.4大学体育的科学化及社会化理念。大学体育应该以科学研究做平台,并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使其进一步科学化。从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自身规律的角度去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2.1课内外相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此,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供参考。2.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的设定。现代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因此仅仅靠体育教学时间很难达到培养目标。2.2.1加强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联系性,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与基础。2.2.2革新现有学习形式,建立课堂、课外、竞赛等互动的学习过程,综合化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学习养成习惯,以终身体育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2.2.3改变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成为有课时、有计划、有管理、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的课外体育活动。

3、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对当代高校体育工作的革新化构想

3.1修订现有体育课教学大纲,不断完善课。

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内容丰富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打破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的权利。通过对教师及场地高效整合整合,不断增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2)明确目标,强化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有效结合修订后的大纲要具备创新性和超前性。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使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性增强,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3)改革体育课考核方法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考核,除实行过程考核体系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外。要有新的尝试。

3.2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系统较为复杂,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应该建立的有力的组织机构。要求设置合理、机构健全、关系通畅。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为中心,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多个亮点。

3.3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各院体育管理、改进课外体育竞赛办法。

(1)“放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实行校级比赛由各系学生组织承办。

(2)拓展群体竞赛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能力性。

3.4充分挖掘学校校级运动员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田径、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代表队。相继参加各类、各级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开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4、结论

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体育经费不足,不能满足学校群众体育开展多项活动的需要。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学校没有一个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运动员系统规范奖励办法,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教练员工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承担过重的科研任务,根据体育本身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以实践研究为主,积极提高个人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比赛。所以体育教师科研任务应该与竞训挂钩,鼓励他们回到运动场。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应该与其他专业同工同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利于学校体育的综合发展,因此建议学校应以尊重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为出发点,修订现有工作量计算办法,重新核定体育教学工作量。只有解决好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因素及对策分析》陈强中国培训2017.06

[3]《体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研究》刘斌现代交际2017.09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六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美体塑形、完善体态气质是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健身塑形模式是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之一。有相关高校调查显示,85.3%的女性希望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美健身的效果,健身与塑形是促使女性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7],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健身塑形模式在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中的重要性。在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广大女性对形体健康管理与形体塑造的概念尚不清楚,有超过50%的被访者误认为减肥、瘦身即是对形体健康的塑造与管理”[8]。通过此报告,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女性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减肥和塑形方面。健身塑形模式首先要增强高校女性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使她们了解并逐渐掌握科学健身塑形的理论和方法。若想使高校女性规律性、有效性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且要达到健身塑形的效果,真正形成健身塑形模式的体育文化建构,更重要的应该是高校对女性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相对应的场馆器材作为物质基础,还应该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健身课程设置与实施,合理的日常管理方法与健全的规则条例作为有力的制度保障[9-10]。大多数高校女性对于体育锻炼带来的自身气质提升效益十分看重,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鲜有这方面的指导。换言之,高校女性气质提升的现实诉求远大于高校所能提供的。基于此,高校应该增设各种提升高校女性气质的体育文化活动,包括女性瑜伽气质提升专题讲座、女性形体塑造课、女性气质提升体育活动等,不断增强高校女性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提高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实现高校女性为提升气质而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另外,在相关知识宣传方面,可以借助校园宣传平台,设立一些专门的女性体育栏目,提供给高校女性相应的体育文化知识。

2.2休闲社交模式

女性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放松休闲,加强社交[11]。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在意体育活动的休闲性与社交性。而体育活动自身的娱乐性和社交性也造就了高校体育文化的休闲社交模式。休闲社交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休闲体育、快乐体育,在体育活动中社交,让高校女性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锻炼身体。不仅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性缓解高校女性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还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女性参与越多,体育文化氛围越浓郁,体育教育的效果也就越理想。应该不断创建出有女大学生特色的运动休闲文化,使高校女性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她们的体育活动能力与技巧。休闲社交模式的首要目标就是丰富高校女性的校园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释放压力,调节并整理情绪。除了常规的运动会外,高校可以组织一些趣味运动会,开设一些娱乐性强且能增进同学之间交往的项目,让这类休闲娱乐、强化社交的体育活动有效提高高校女性的身心健康,并在愉快的锻炼中收获同学之间珍贵的友谊。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夫权制传统,这种思想至今仍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女性,也对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影响。夏青的研究中,对女性休闲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仅有8.9%的女性选择体育运动作为休闲活动,说明我国女性体育休闲意识较低[12]。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缩影。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中的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女性大众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受举国体制的影响,女性竞技体育发展优于男性,因此,女性竞技体育的地位在国家层面上也得到了巩固。但是,女性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前景并不乐观,且女性体育大众化、普及化程度较低,导致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失衡[13]。这使得更多高校女性误认为体育运动就是竞技运动,与自身关于“美”的认知相矛盾,导致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较低。女性体育文化大众层面发展的弱化是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之一,强化女性大众体育文化成为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竞技体育文化的传播较多,而对女性大众体育文化的传播较少,且体育传媒具有注重经济效益的现象,忽视了对女性体育文化的关注。在宏观层面,政府政策的支持、文件的出台以鼓励和引导在女性体育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构建了良好的女性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体育媒体途径加强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对女性产生一定的渲染作用[14]。但是,由于政府对女性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且缺乏相应政策的支持,使得政府在女性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同时,女性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单一,且体育产品种类稀少,体育软服务与硬服务供给不足。因此,大力发展女性体育文化,使女性竞技体育文化与大众体育文化均衡发展,强化女性大众体育文化的建设。在政府层面,应采取相应的体育文化政策、措施,建设符合女性个性文化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女性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物质层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和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对于健身器材的'投放量也在增多,但是多数健身器材的投放仅仅考虑男女共性问题,鲜有针对于女性需求的器材。但是由于女性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如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少数民族女性的体育活动需求,现代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活动需求等,这些都与目前体育活动供给单一的现状形成了矛盾。

2.3竞技项目模式

所谓竞技项目模式,主要是指竞技体育活动,且是用相对较长的时间来学习某一项竞技体育活动,而当前的高校女性在竞技体育文化中占有的比重是非常之少的。高校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需要把竞技项目模式的发展目标定位于让女大学生全面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技术。应从项目的技术内容、技术知识、来源、背景等逐一教授,不仅要培养她们的兴趣,还要知道学习技术动作和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心理层面愿意接受并去了解体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长期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进而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影响。不过,在当前这种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特别是“金牌论”,已经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陷入了困境。高校应该通过正确的体育文化传播,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陶冶身心,进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即终身体育,它强调体育运动不只是在生长生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是贯穿人一生的内容,持续终身。各高校应从女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和女性的实际情况,注重培育高校女性的体育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高校女性未来的终身服务[15]。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七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将运动参与、技能掌握、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理念。由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的热点议题,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学区融合教学”“产学研教学”等模式不断地对我国高教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补充,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构架进行了尝试性地借鉴,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无不贯彻着《纲要》的精神,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能够进行有效地联系。然而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目标达成的流程中是需要具体的实施手段来进行联系的,无法实践的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提出为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被各高校认可并予以采纳,不仅与《纲要》精神契合,同时也能够夯实教学模式运作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的内涵与功能。

“翻转课堂”是从flippedclassroom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其试图通过调整课内外教学内容并合理利用学习时间,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看视频、听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形式在课外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认知,通过自我提炼,在课内与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研究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翻转课堂在含义上与探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有所重叠,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但是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视频制作与传播成为翻转课堂推广的瓶颈,一直困扰着翻转课堂的课程进程。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等各类信息平台中体育教学资源已非常丰富,年“慕课”(mooc)的出现又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频的选择面,学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不但可以学习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习互动交流的范围。由此,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大潮背景下,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极大地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1.1教学环节的重构。

现行的教学通常是由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环节组成,知识传授环节是通过课内的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知,课外重复练习与实践,以实现知识深化与巩固的过程。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将基本认知与深化巩固两个环节进行颠覆,知识传授环节在课外依托各种媒体以预习的形式完成,而知识内化环节则是在课堂内更多地采取师生间答疑、纠错、探究等交流互动形式,通过重新构建教学环节,使学生课外学习内容得以补充,并获得更多的课内互动机会,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1.2教学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中,一直以来教师都以自编自导自演的角色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扮演着最忠实的观众,演讲过程即是学习过程,演讲结束则是学习结束。翻转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变是对教学实践的一次突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由一名“听众”向“演员”转变,教师则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教师统筹规划教学目标的大框架下,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力求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挥空间。

1.3教学资源的丰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慕课”的出现使教学资源得以丰富,课堂翻转得以实现。经过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开发,简短的教学视频成为主要的传授方式。每一个视频对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简短的视频长度与学生注意力时间范围相吻合;简单的检索路径使学生能快捷地获得知识;通过暂停、回放等功能有效地发挥了重复学习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手段,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4教学环境的颠覆。

翻转课堂主导思想是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教学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有效地紧密联系。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组织课外教学,通过实时监督学生学习动态,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信息分析可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将课堂互动延伸到网络中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解惑的及时性,也能实现空间、时间的解放。

2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2.1与运动技能原理相契合。

运动技能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认知、提高、熟练、自动化4个学习阶段。在传统技术教学中,教师按照讲解示范、组织练习、错误纠正、动作定型4个环节来开展教学。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将讲解示范环节改为学生课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前期自学,课内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困惑向教师寻求解答,此方式增加了课上组织学生练习和纠错的时间,同时,学习过程中处于改进与提高阶段的学生是运动兴趣的高峰期,学习主动性可使学生技能快速地提高。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与运动技能形成原理相契合,为体育教学的课堂翻转奠定了理论基础。

2.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徘徊。新版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已明确,要求教师从课内“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翻转课堂实施步骤,可以发现翻转课堂与学生体育教学规律相契合。在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课中个性化指导与课后的练习监控均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和前期预习、课中技术纠正、课后的练习提高,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的实施环节不仅明确了教师教学组织管理的主导性,也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改、练的步骤中获得了实际的成效。

2.3协调体育课讲解与练习的时间矛盾。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纠错、练习及评价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技能掌握与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指标。然而短短90min的时间,既要求身体练习的量,又要求讲解示范,因知识习的及时性,学生在未经过思考的懵懂状态下练习,很容易造成对动作的错误理解,教师必然会进行二次讲解,使得课程时间在讲解与练习的相互挤压中流失,自然无法良好地完成课程指标。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其能够增加体育课堂练习时间,学生在课前对技术动作已进行了初步认知,教师在课内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讨论和纠错,不仅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也规避了练习与讲解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效益偏低的问题。

2.4加强对教师示范能力的补充。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一直没有良好的评价办法,也不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由此导致体育教师忽视专业技能的提高,技术示范能力的下降几乎成为体育教师的一个通病。在力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体育教学应谋求新的教学路径,而网络视频教学则成为了一个示范教学的`有效出路。网络视频课的传授者大多是参与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或教练员,无论是运动技能、体能还是示范能力都远超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shef?eld的理解,普通教师示范称为学习型,专业运动员示范称为熟练型。学习型示范可提供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初步认知;熟练型示范可作为参照标准,有利于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动作执行,进而对技术动作进行纠正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视频微课程的合理应用可以对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为当下高校体育教师示范能力偏低的现状进行补充。

3避免翻转课堂异化,追求体育教学实效。

3.1避免高估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理论是由学习者的能力、态度、策略和习惯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需求,自主控制参与学习、制订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但学生的惰性控制、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资源利用等能力不足,成为了自主学习的最大阻碍,完全依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自主程度或者是自由选择的宽容度进行适当地跟踪与调控,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3.2避免弱化教师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不可否认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体育教师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颠覆性作用。当体育教学为了实现灵活性而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时,课堂已不再是课堂。为了避免教学误区,在引用翻转课堂时,应有合理地分配。虽然学生通过微课能自主完成学习,但并不代表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了,反之会变得更加关键。课前教学视频资料的录制和整合、课中的活动组织与设计、课后学生体育练习的监控与评价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全局把控,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过度地替代,教学便失去了可控性,终究会沦为“放羊式”教学。

3.3避免忽视学科的差异性。

翻转课堂的提出来源于计算机多媒体领域,是长期实践中衍生出的教学模式,因适用性广泛而被各学科借鉴和引用。体育学科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正处在萌芽阶段,还较为薄弱,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难免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但学科间的理论与经验毕竟存在差异,生搬硬套不一定适用于体育学科。因此,体育教学要以存在的价值来丰富和完善,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好体育项目特征与培养规律,选择性地借鉴与采纳,完善适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避免盲目追求形式而背离翻转课堂的实施初衷。

参考文献:

[1]邵伟德,李启迪,刘忠武.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构建[j].体育学刊,(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6)。

[4]常先厚,肖玉新.体育教学本体论[j].体育与科学,(2)。

[5]李启迪,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八

高校的体育文化对高校学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大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高校要在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开展中,营造具有较强体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所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环境下形成的为校园主体所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是体育健康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所含的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内容则是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以及方式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高校的体育文化,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表现时代体育风貌的时代性,体现内容多样化的多元性以及适应广大校园师生的普遍性。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其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注重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师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体育课程教学。

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课来让学生感悟体育文化。体育课是学生接触体育最基本的形式,借助其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文化影响是极为有利的。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体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体育课要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并重,采取较为合理科学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一个感性深入地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体育文化所包含的理念,进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逐步提升体育文化素养,促使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深刻感悟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以及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完成。当前的高校学子中,有很多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由于缺乏强制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与体育活动无关。高校要着力改变这一点,首先从思想上使学生明确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提升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走出寝室,走向草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促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3.丰富体育教育形式。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为此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等。体育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经常性的运动会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为增强,同时学生之间就体育文化所进行的交流或者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都实现了较好的发展,这也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

4.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作为体育文化实现的载体,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就成了高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的各大高校中,体育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备,学生无法实现一些体育项目的练习;高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许多体育器材无法得到正常使用。高校要注意到当前的许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基于此,高校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使体育活动场所以及体育器材得到不断完善,帮助实现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小结。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学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各高校要将体育文化的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改进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对广大师生的积极影响。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首先分析了桥梁工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现状,然后根据桥梁工程课程特点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从教材与授课内容选定、英语教案编写与课件制作、作业布置等方面阐述了桥梁工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桥梁工程;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工程建设国际合作日趋频繁,尤其是亚投行的成立,对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桥梁工程是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对外工程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为了工程建设对外合作的需要,必须在土木工程领域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又熟悉英语的涉外人才。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尤其是桥梁工程这样的专业课程。

一、桥梁工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涉外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建设国际化日趋明显,外国建筑公司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公司也承接或合作开发大量国外建设项目,“一路一带”战略的推进必将进一步扩大土木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其中的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需要技术人员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通晓外语,能与国外工程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并能翻译国际标准、招投标文件、勘察报告和设计图纸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培养。2.对外学术交流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科研人员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大量青年学者出国留学访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始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我国学者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多,水平也不断提高。这要求我国学者不但专业素养要高,还要能熟练应用英语,能与国际同行自由交流。我们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虽为应用本科,以培养土木工程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但每年都有部分优秀学生考入“211”,甚至“985”院校,从事学术研究。以20为例,道桥方向有2人考入湖南大学,2人考入长安大学,还有数人考入长沙理工和重庆交大等原交通类部属院校,如英语不好,会直接影响这部分优秀学生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

二、桥梁工程双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低。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双语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文献[1]的结论,需要学生的`英语四级优秀或通过六级,才能顺利开展双语教学。桂林理工大学位于西部地区,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主要生源来自广西,当地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低,不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读写能力和足够的词汇量,对他们开展双语教学,势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影响部分同学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不采用双语教学,针对直接影响这部分优秀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班,因材施教,仅对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并不可行。2.合适的双语教材缺乏。双语教材应鼓励使用一体化设计与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自编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双语思维的能力[2],但目前国内尚没有桥梁工程双语教材。桥梁工程属于专业课,中外之间规范不同,度量单位也不一样,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也有所差异。西方原版教材必定是基于所在国规范的,如荷载取值、横向分布系数计算、荷载效应组合等均与国内不同,采用原版教材,授课中必须讲解中、外两种规范,极大增加了学习难度,影响学习效果,也导致了学生对中国规范不熟悉,学非所用,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3.双语师资缺乏,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刚学完大学英语,专业教师的口语水平与英语教师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学生对我们专业教师的口语水平不满意。这反映了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的外语授课能力。多数院校的教师往往难以达到,如笔者所在教研室,讲授桥梁工程的教师达4人,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科研经历,精通专业知识,但大部分缺少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备一次课需要2―3天,压力极大,需要阅读大量外文资料,掌握讲授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专业词汇。

三、双语教学实施方法

双语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是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学科教学,既要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又要完成学科教学;而非“语言教学”,理想的双语教学应当做到通过教学和环境,通过强化训练,使英语达到能够替代或接近母语的水平[3]。但鉴于桥梁工程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英语水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采用中英文教学,以学科教学为主要目标,只要求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和准备考研的学生阅读英文资料,作业和课程设计用英文做;而英语基础差及不考研的学生,只把课堂学习当作一种专业英语的补充。

1.双语教学分组。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个人发展规划等,将学生分为a、b组,a组为英语基础好和准备考研的学生,要求认真阅读英语教材,用英语完成作业;b组为学习一般的学生,不作具体要求。

2.教材的选用及课件、例题的编写。笔者中文教材选用姚玲森主编的《桥梁工程》[4],编写的《engineeringbridge》[5],课件用中英文编写,并做好英文例题,供学生参考。在双语教学内容方面,中西方类似的内容,如设计荷载类型、梁桥和桥梁墩台采用双语教学;而中西方差异较大的内容,如荷载效应组合、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等,只采用中文教学,避免加大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

3.课堂教学。由于桥梁工程知识点多,知识点间关联性差,涉及很多专业词汇,且大部分为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跟上讲授进度,在授课前先上传所有课件、辅助资料与相关视频,让学生课前做针对性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先以汉语讲解,然后以英语解释,解释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用的词和短语也应尽量简单。讲述重要的关键词使用英文教材中的原词、原句,让学生能较快地掌握“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解释原理时,尽量用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讲解同一专业知识内容,用一种讲解学生可能听不懂,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甚至于只换一个单词,学生会恍然大悟,提高专业词汇的使用频率,使学生耳熟能详,便于他们听懂和理解。

4.作业、课外阅读资料。课前将相应的英文阅读资料穿上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编写英文版例题,供学生做作业时参考。要求a组学生用全英文完成作业;b组学生可用英文,也可用中文,不做强制要求。

四、双语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做调查问卷,a组学生反映看外文教材就跟看中文教材一样没什么困难了,都感到收获非常大,不仅在专业知识层面上达到了目标,而且认识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还有学生表示,采用双语教学后,学习英语兴趣更浓了,以前目标是学以致用,现在则是为用而学。

五、结语

面对桥梁工程中西方设计规范、设计方法差异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于评估的现状,采用分组做作业、考核等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明确双语教学的定位,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语言为载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来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4]姚玲森.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engineering[m].newyork:themcgraw-hillcompanies,.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

1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

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体育运动一般是一种肢体动作的教学,与智力课程不同,讲究肢体的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老师的若干次的动作演示和讲解达到标准,通过视频、动画等技术,可以将标准动作进行拆解,并能够绘制出平时眼睛看不到的肌肉、关节动作,让学生更加容易领会。如游泳时挥臂动作如何影响水的阻力,足球射门时射门动作如何影响球的轨迹等。此外,从教师的动作,学生只能看到表面,无法领会运动对在身体生理上的作用,通过制作专业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对运动的认知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能够明白某个动作对自身肌体会造成什么影响。有效组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中学生参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能够选择的教学项目也是不多。出于兴趣、健身学生都会自主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特别是现在一些新兴的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轮滑、网球、攀岩、瑜伽等,但是却都很难找到专业的指导。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发挥微信、qq等软件的交流功能、开发专业的专项运动指导软件,能够避免学生盲目运动,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各种项目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对于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作用。有效的数据监测与分析,促进体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渗入了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在体育教育事业中,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监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通过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来的地区性、国家性学生体质电子档案,我们能够更科学进行对比与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方式下的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从而指导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出因地制宜、有时效性的改革措施。

2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与条件不足

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对于许多高校,大量的资源与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各个专业的主干课中,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供使用的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对于一些民营高校,情况就更加严重。拿笔者所在院校来说,其他专业淘汰的计算机才会被使用在体育教研室中。受制于硬件条件,有针对性的、专业的体育教学软件也少之又少,学生与老师都无法通过软件实施互动教学。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平台,整理好的电子材料也是非常匮乏。

2.2重视程度不足,理念落后

虽然国家近年来对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许多高校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仍然缺乏认识与重视。在进行资源分配时,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许多管理层甚至体育老师自身都一直认为体育课与数字化、信息化是“绝缘的”,体育课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做动作,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忽视体育运动对生理、心理的影响方面的教学,缺乏现代体育观的认识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深入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3深化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3.1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切实改变体育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战略地位,要能深刻体会到体育教学的内涵,理解体育运动在学生身体健康、人格树立、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充分应用已有的信息化条件,实施个性化、智能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将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中,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提升体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完善基础设施与管理体制

信息技术是否能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其基础是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高校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与工具中加大投入。在硬件方面,可以考虑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设备、各类专业的测量和感应设备、虚拟现实设备。软件方面,可以包括:体育教学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运动指导监测软件、虚拟运动软件、互动软件、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等。同时,体育教学的管理体制也要相应作出改革,也要组建专门的设备、软件维护人员,体育教师要定期接受培训,根据信息技术条件作出课堂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4结语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而且已经在慢慢迎头赶上,但是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教育事业的现代化,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更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尝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朱侠.浅析体育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3.

[2]峤洪中.谈c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9.

[3]李鸿江.大数据下的学校体育[j].体育教学,2015.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二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且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必须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

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管理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充分且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手段,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新型教学形态。

信息化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在国内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授课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教师会在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式,但由于课时和次数有限,不能起到长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作用。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全过程。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任务只是消化、理解和存储课堂内容,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

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引导和激发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课堂内容,进而持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另外,信息化教学也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无处、无时不在,课程也变得数字化和立体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个性化,电脑、手机可以随时成为学习的工具。

2管理学信息化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便于自己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整合”。

管理学的信息化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2.1利用手机app软件,辅助管理学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低头沉溺于把玩手机、无法专心听讲。

很多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因多数学生反对,最后也不了了之。

高校可以试着转变思路,与其“堵”不如“疏”,让手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有关的手机app进行辅助教学。

与管理学课程有关的app应用有管理公开课、哈佛商业评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app中学习相应内容。

且这些app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

学生还可以下载教育游戏类app,并运用到管理学课程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扮演假定角色,参与社交互动,并做出相应决策与行为,这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决策和言行。

2.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公众交流平台包括bbs留言板、qq群、微信、博客等即时通讯软件技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渠道。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培養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的案例讨论中,因为时间有限,师生之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多数同学无法表达他们的观点。

信息化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公众交流平台搭建一个简易的课堂互动系统来拓展教学时空。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案例材料发送给学生,这就节省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的时间。

在课后,学生可以对案例问题进一步发表见解。

教师可以对多数学生都存疑的问题,统一用文字或语音回复,这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又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学习。

2.3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课程网站,进行管理学远程教学。

远程教育是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应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进行实践尝试。

教师可以运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以web页为表现形式的管理学网络课程,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管理知识、基本原理、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导航结构及智能搜索引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异步自主式学习环境。

管理学网络课程应包括案例库、习题库、网上课件、信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库,课程界面应清晰和谐、内容充实,突出管理学的特点。

学生通过登录课程网站,可进行自学、自测和自评,还可参与讨论、答疑和查阅资料等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4设计制作cai课件,实现管理学多媒体教学。

cai课件是一种基于word、ppt、投影仪、录音机以及swf动画等手段而制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教学课件。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搜集媒体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最后将各种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简便、视听效果好的cai课件。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还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以趋于成熟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放映管理学的cai课件并进行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的特点,运用cai课件中的实验或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直观地进行学习。

3实施管理学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育优势,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首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再重要了,教师其实还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灵魂人物,因为需要事先进行情境安排,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引领与协助学生。

所以切不可走极端,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宜滥用,学生的智力活动不能用信息技术来替代,非智力过程才可交由计算机处理。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学媒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技术的`信息化,为技术所奴役,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

比如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应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不必放在网上进行。

3.2建立管理学教学结构。

管理学教师还必须设计出整合信息科技与教学内涵的管理学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前沿热点问题,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管理观念,让学生体验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课程某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复杂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针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网络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将此工具与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进步。

3.3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具有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

学院应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

其采用的培训形式可以是不脱离于网络的学习。

当然,学生也必须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创造信息,进行主动性学习。

高校可开设信息素质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伦理意识。

4結语。

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加上网络逐渐遍布每个角落,使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或者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达与呈现方式的垄断地位,引入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三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大学体育教学将迎来新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挑战。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目标,以此激活体育课程。鉴此本文结合大学体育教学实际情况,重点阐释了大学体育体育教学中教师地位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师;角色;改变

大学体育教学是深化素质教育成效最后关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教学质量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大学体育“师本位”教学模式下,体育活动灵活度较低,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如此一来,体育教学逐渐呈现出“形式化”之疲态,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根源。鉴此,为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就应及时矫治“师本位”教学病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推动“教”转“导”改革措施落地。于兹,本文主要从“导学式”教学含义透析入手,进而阐释“教”转“导”具体要求,最后探究有关实施策略。

1、“导学式”教学含义概述

所谓“教”转“导”的本质意义在于,正视学生主体性,并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导学式”教学即是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中,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主体其推动作用,教师起引导作用。具体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导学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子运动活力,并切实有效提升其锻炼意识,久之培育其“终身体育”的科学运动理念,最后逐步提升学子身体素质。“导学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其一,创设教学激发学生情趣;其二,加强组织,发挥学生主体性;其三,揭示矛盾,帮助学生探究问题;其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实践;其五,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科学理念。据此,大学体育“导学式”教学自然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教”转“导”改革实际要求

2.1、由体育知识、技能传授者向健康教育者转变

大学体育教学之宗旨应是培育学子健康理念,以此激发其运动兴趣及潜能,并引导其积极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然而在现代竞技体育思想引导下,体育教学“竞技化”教学特点逐渐形成,实际教学中“技能传授”事项占主导地位,科学运动理念渗透不利,以上诸多原因致使学子健康锻炼意识淡薄,对体育活动兴趣逐渐走低,最终导致我国大学生体能状况严重下滑。当然体育活动彰显竞技并非不可,只是过度突出“体育技能”意义就与大学体育教学原则背道而驰了,因为竞技性作为专业化体育教学思路,其培育要素及目标与一般体育教学有较大差异,倘若牵强将专业体育教学目标转嫁一般体育教学就显得南辕北辙了。综上述,现代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子健康体育理念为目标,培育学子“终身体育”科学体育理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转变以“竞技”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正视健康理念的实际意义,摒除“技能为重”的错位观念,然而由技能知识灌输者,逐渐转变为健康运动理念传播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回归“引导者”本位,尊重学子主体性,引导其养成健康锻炼理念,激发其运动兴趣及潜能,并促使其将体育活动延伸至课外及生活之中,以此保证其体育运动的健康性及持续性。

2.2、师生关系上向平等地位转变

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尊师重道理念深入人心,且一直沿袭至今。传统观念下教师具有权威性,其地位崇高而威严。但笔者认为“尊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行为,是学生心悦诚服的表现,是道德自觉,而并非道德绑架。简言之,教师的威信应该是以其德性而彰显,而并非以其骄矜自恃而隐传。在教学之中教师与学子应保持平等的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尊重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突出学生主观性的关键。因为师生的不平等关系,只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压迫,教师的强权倘若霸凌学子的弱势,那么只会诱发学生的抗拒心理,并产生诸多消极影响。而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师者之则仍是传道解惑也,教师不应表现出“身居高位”之姿态,而是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做学子的良师益友并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充分交流,这既是帮助学生矫治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获取信息反馈的渠道之一。总而言之,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子建立平等关系,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2.3、教学过程掌控者向教学引导者的转变

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过程通常是有教师掌控,学生被动学习,尤其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过度重视教师示范性作用,教师形象标杆化。如此教学过程,学生主体陷入模仿学习思维,无需动脑即可完成学习,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学子主动性,还会导致其惰性心理的形成,最终严重降低教学实效。因此于大学体育教学之中,教师“掌控”地位亟待改变,建构主义应付诸于课程。所谓建构主义,即要求教师搭建教学框架,而学生参与教学并对教学进度有一定控制力的教学思路。大学体育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落实基础是教师地位的转换,需将教学控制权合理的下放到学生手中,以此调动学子学习激情,引导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的转变

统一化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子发挥体育潜能,从而降低其体育运动激情。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差异化教学工作落实并不尽如人意,体育教学课程执行主体“专制”化,严重降低学子积极性。然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突出个性化教学,需尊重学生差异化,并结合教学资源配置情况因地制宜编制合理课程。然而大学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教师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课程,而是效仿学习前人或教育专家的课程安排,俨然一副课程执行者的姿态贯穿教学始末,对教学课程开发作出的贡献极低。鉴此情况,笔者认为“教”转“导”理念指导下,教师角色也应积极转变,需承担了课程研发之责。此外在课程研究过程中,需尊重学子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学子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课程设置建议。如此一来,教师职能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性与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融合,课程设置效率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4、“教”转“导”教师地位转变的具体策略

4.1、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正如上文所言,“教”转“导”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扶正学生主体性。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模式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地位的转变便可运用此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大学学生正处理青春发育重要时期,在此阶段个性色彩的效用十分关键,在体育教学中,该认知特点主要就体现在对体育项目兴趣之差异性,即不同学生喜好的体育项目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同学爱好相同,有的则有所迥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牵强组织爱好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同的运动项目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从而降低体育教学效率。鉴此,为了有效避免上述问题,首先就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此外合作学习模式核心在于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利互助,能够起到取长补短、以强带弱的效果。诚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构建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启发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理念等。然而,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资源配置问题的影响,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往往较为单一且流于表面。根据研究总结,笔者认为施行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还应具备以下几点问题。其一,确保小组成员运动兴趣相对统一以及运动能力水平结构的合理化。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以兴趣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因此在学习小组中,兴趣的相对统一是契合初中生心理状态的教学条件,合理的运动能力水平分化是促进合作的必要前提,因为能力的差异才能有效建立互相追赶的学习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任务驱动。合作过程中,必要的任务是驱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为了确保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顺利实施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教学之中设定合理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在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大学体育教学应该重点组织开展竞争性体育项目。譬如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兴趣小组进行扳手腕、拔河、接力赛等体育项目以此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同时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运动兴趣也被有效提升。

4.2、实施差异化教学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而是以应付的心态完成“模仿练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利于提高快乐体育的实效性。为了改变这样的窘境,首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课程执行者角色,承担起课程编制职责,做好课程设置并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引导学生健康的运动,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除此之外为契合学生个性发展,还应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同化教育”不能体现体育教育培优思维,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特质开发课程以此提升教学实效性。

4.3、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引发学子学习积极性的源动力,同时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转变应当改变其课堂掌控者角色定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关键要素则在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换言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切实转变教师地位,实现“教”转“导”教学模式的顺利过渡,在一开始就应该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指导目标。因此在大学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终身体育”思想落到实处。起首就应该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宜人的教学及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综合教育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进行热身活动时,许多学生认为长期都进行相同的热身准备活动,因此感到十分乏味,不愿意积极配合有关的热身活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不必要的意外伤害,为了防治如许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譬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球触人、蛇形跑、螺旋跑、猴子抢球等游戏,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热身活动中,这样就自然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中“教”转“导”教学模式的转变,极大程度的重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需要,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从学生兴趣着手、实施专项化教学,改变片面生物学评价、完善体育评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使得中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江威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结构及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6).

[2]马万凤.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角色[j].体育科技,,(1).

[3]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4]李瑾瑜,柳德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200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3439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