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8:17:45
最热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大全(16篇)
时间:2023-11-01 18:17:45     小编:温柔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整理出来,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在写读后感之前,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整理和组织自己的思路。如果你需要阅读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样本,可以看看以下几篇范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一

sophie,在希腊语中象征上帝女性的一面,意为“智慧”。而《苏菲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引领我们走向智慧圣殿的一本书。关于哲学史的书籍,大多是纯粹的理性叙述和相对拘谨的文字表达,然后毫无悬念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苏菲的世界》不同,线索的穿插和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流畅而饱满——有人说,哲学是智慧的科学;事实上,哲学应当是思想在生命之上的一种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哲学家艾伯特与苏菲对问题的探讨中,不仅做了条理分明的叙述、幽默适当的引证,也将自己对哲学的思考渗透在文字之中。例如宗教,虽然乔斯坦-贾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评论家、尤其是一些虔诚的基督教信奉者的支持,但在我看来,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例如,这本书更注重科学为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而对于宗教却有贬低之嫌。批评家对他把耶稣殉道与苏格拉底之死相提并论所表示出的不满情绪,在phillip d. jensen的书评《是谁的哲学史?》中写得非常清楚:“尽管这本书给了基督教相当的篇幅,然而它对基督教观点的呈现是相当失职的。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信仰神观,不是一个简单的上帝存不存在的哲学问题,就能涵盖的。把耶稣对真理的执着和他的殉道,类比于苏格拉底,实在是对耶稣教训极大的误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对于哲学影响力远远无法和科学相比,至少在近几个世纪来,哲学的科学性正在被挖掘出来,以便更好地贡献给人类。神的启示显然只存在于宗教信徒的心中,而哲学的思想却可以渗透更大面积的人群。

这大概也正是本书选择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为主人公的原因。她在哲学课之前并没有接受到什么正规的哲学思想,身上更没有什么宗教极端分子的倾向。只是如她的名字一样,苏菲具有一种促使她去理性地思考的智慧,于是她对于哲学,对与这个世界有比同龄人更为深刻的见解——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的广大天地。尽管一条条错综复杂的线索都在暗示她世界的产生来自于意外,但逐渐深入的思考却让她走向了探询世间万物之意义的道路。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在书中始终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坚信人类文明的创造来自于神的教诲——包括自称自然主义者的艾伯特在内。

作为一本主要叙述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苏菲的世界》对于东方哲学发展所用笔墨不多,仅提到了一些佛教的理论。而我认为佛教的生成与西方宗教之间的联系也是颇值得探讨的。佛教对于万物产生的观点,和基督教有着较大的区别;与西方人相比,东方文化对命运与轮回的解释则更为完善。令人不得不叹息的是,东方,尤其是较早进入文明时代的中国。虽然也在相当早地形成的一些哲学流派,但却在很大程度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并逐渐演化成封建统治者的武器。西方的哲学思想尽管在产生的时间上没有多大的优势,却因改革运动而具有了时代性和科学性,从而走向新的繁荣。这一点弦外之音,大多读者也能体会得到。

我认为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正确与否,而更重要的,是它引发的我们多少理性的思考,或者说,是这种思考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它对于一个定义的诠释,无非是引发思考的手段罢了。如此看来,《苏菲的世界》是成功的:它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诠释者,更是千万读者哲学启蒙的导师。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的一句名言,也许,这也是乔斯坦-贾德在《苏菲的世界》中所要告诉我们的。即便一只白兔引发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有勇气去探询这个世界的未知领域,寻找我们存在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二

今晚,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翻开了《苏菲的世界》。本以为这么厚的哲学书会很枯燥。可不知不觉间,我已沉浸在这本书中了。

书中的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平常的女孩。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这样平凡下去。她在书信中,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

在第一章中,两个问题吸引了我:“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初读时对这两句话嗤之以鼻。可细细品味,似乎又另有深意。“你是谁?”我就是我啊!苏菲起初也是这样想的,但她的哲学课程给了她不一样的看法。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所有的生物,都是出生在兔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稀奇……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仔细思考,我不也正是如此吗?小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总喜欢刨根问底。是从何时开始,我对一切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了呢?我想,这本书,这堂哲学课程,也会让我重向兔毛顶端攀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三

前几天,我读完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做――《苏菲的礼物》。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蜘蛛,她的名字叫做苏菲。她从小就会织各种东西,并且织得非常精美。大家都想看看苏菲最杰出的作品。苏菲年轻的时候,搬过好几次家,可是,大家都讨厌苏菲。准确的说,大家都讨厌蜘蛛。可苏菲每搬一次家,就想着为住在那的人织点什么东西。苏菲搬了四次家。最终,她把家安在――一个年轻女人的屋里。这个女人很穷,可她快生宝宝了。她对待苏菲十分友好,不仅没驱赶苏菲,还特地帮她做了一个温暖的小窝,这时的苏菲,已经很老很老了,她用余下的精力,为自己织了一条毯子,和八只袜子。几天后,宝宝诞生了,可是,他却没有一条合适的毯子,于是,年轻女人只好用房东太太那条又破又丑的围巾,做了一条和宝宝非常不搭的毛毯。苏菲用尽了她所有的力气,在临死之前,为宝宝做了一条十分精致的毛毯,并且把她的心织进了毯子的一角,最终,这条毯子成为了苏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

这个绘本非常简单,但是,我却被里面的主人公――苏菲,所深深的感动了。

苏菲并没有因为别人的驱赶而放弃帮助别人,并且,她懂得感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和精力织下了一条美丽的毯子。

刚开始我还有点奇怪――这条毯子是很精美,可是,苏菲的其他作品也都很优秀啊,为什么偏偏说这条毯子是苏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呢?后来,经过我的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因为这条毯子是苏菲怀着感恩的心织的,毯子里包含着苏菲的爱。使这样的一件“死物”,富有了灵魂。

这样的作品,的确是最杰出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和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和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和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很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是写给15岁的孩子们看的。我今年才看到,嗯,所以我今年15岁。

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线介绍了从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到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的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历史进程,一条线讲述了少校为了给女儿过生日,通过写作创造出苏菲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将苏菲的故事装订成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但他笔下的苏菲却产生了自我意识,从书中逃离的奇妙故事。

这两条线的交织和互相推进,使得这漫长的哲学课也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讲,在窥探苏菲的秘密的过程中,顺便了解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是一举两得的阅读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轻松愉快。所以这本书的科普价值很受世界各国推崇,比如德国这个哲学家的国度,就毫不吝啬的给了这本书很多高级别的文学奖。

像我这种非哲学专业的门外汉,虽然二十年后才读这本书,读完也收获很多,一点儿也不觉得此书幼稚—而且我读了好久呢,因为信息量太大,没办法一目十行。

回想我学生时代,那时候我就很喜欢哲学,初中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暑假我都会买一堆哲学书自发性的学习,但缺人指点,因此学的也很不成体系。不过我通过这本《苏菲的世界》捋了一遍西方哲学史后,发现自己除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没深入接触过以外,其他学派从冷门到热门都自学过了,给自己鼓个掌。

然而哲学和我研究生读的文学一样,都是在这个功利社会中受人冷落的学问。文学的地位甚至比哲学还高一些。哲学已经很过时了,就像拉丁语一样,早在一百多年前,哲学的时代就已过去,现在的哲学只剩落日余晖,靠反射往日的辉煌苟延残喘。

借用熊逸老师在“得到”《哲学的尴尬与〈时髦的废话〉序言》的所说的:

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被细分到其他各学科里。比如,以前哲学研究的“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在遗传学家手里,以前哲学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在物理学家手里,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学内容,也被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瓜分掉了。

但在功利的社会里,研读哲学对个人来讲也还是有些用处的。它可以让你在各种生活境遇中保持一种“抽离感”,有助于在遇到各种不顺的时候能保持较为良好的心态(毕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吧?),这点儿其实很重要。有些人碰到有些坎儿,翻不过去,气出毛病,花钱治病,全家受累。读点儿哲学,想想我们都是宇宙大爆炸后飘落的一些些星尘,想想庄周梦蝶,焉知谁在梦中,想想哲学世界之高远与人生之渺小,再回头看很多生活中让人心浮气躁的小事情,就会超脱许多。不过都是星尘而已。所以哲学家们普遍长寿,比如康德,那个年代活到了75岁,堪比当今时代活到150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六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明白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样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能够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样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样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样兴盛怎样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贴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当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当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坚持一颗“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教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终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七

在家整理书柜的时候发现《苏菲的世界》弱弱的放在书柜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一半,当时想的是,这些人到底在讲什么,有很多奇怪的词看不懂什么意思,所以就搁浅了。

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差点错过一本奇书,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启蒙读物。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些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一代一代的促进着哲学和社会的发展。想分两点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思考。

关于容错率:

我很喜欢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结尾处小孩指着没穿衣服的皇帝说:你明明没穿衣服啊!哲学家们在社会中就扮演者小孩的角色。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是骗人的。对,现实社会是怎么样的?苏格拉底因为求知,与当时世界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就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送往法庭。以否定神的存在和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罪名,判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苏格拉底代表着雅典的良心,当雅典法庭把自己的良心判处死刑的时候,这个城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在当时社会,我也不敢肯定苏格拉底的思想就一定是对的,并且认同他的做法。苏格拉底只是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统治。包括后来的哥白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话说回来,看着这本简易版的西方哲学史又觉得很神奇,一个观点被提出来,不久之后又有人对其进行批判,柏拉图认为世上的一切都应该像姜饼人饼干(有些想吃姜饼人饼干)的模具一样有个完美的模型,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反对,先有具体的型而后抽象出一个共性。就看着这些哲学家一代一代的推动着世界的思想的发展。世界是存在容错率的,直到现在容错率越来越高,也是经过长达两三千年的努力。

这让我联想到北京听过一个关于文学的讲座,讲的大概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整个讲座老教授都没有否定陶渊明的隐士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那个诗句从他的解释中和当下主流思想大相迳庭。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医术古籍中,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肯定了菊花的药用价值,而陶渊明的故乡,有山,但是山不在南部而在北部,那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悠然见南山”呢?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寿比南山。也许陶渊明采菊花是为了服用,延年益寿,寿比南山。

虽然我和其他人讨论过,但是好像他们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不要去听一些乱七八糟的讲座…这件事件想知道真相,怕是只能去问问陶渊明本人了。这个教授也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罢了。

关于统治与被统治:

因为这本书,看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周边历史。在这里也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经历过几次南北的朝代更替,北方游牧民族总来欺负南方农耕民族,这个就挺有意思的。后来看到古希腊,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传闻中师从亚里士多德的亚历山大一路南下席卷整个中东,要是没有喜马拉雅山脉,不知道和古中国直接产生交集就是如何,扯远了。马其顿构成了一个超大的帝国版图。他们凭借武力征服了古埃及、波斯等等,这些城市中有很多都城都叫亚历山大。那么去征服的一方就一定是文明比较进步的一方吗?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就在亚历山大对他国进行侵略的时候,其中也包括犹太这个民族。大家都知道犹太教中演化出来的基督教正是在这个时候从中东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第一大宗教。

基督教对欧洲的统治是思想上的统治,比侵略更可怕不是吗。所以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脑子里要有东西,才不能轻易被人控制就是这个道理。脑子里没东西的时候,就应该看一些主流思想,才不会被洗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八

在一个阳光的明媚的下午,我怀着好奇,轻松的心情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去认识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其中无穷的奥秘。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二十六岁才第一次读到,作为一个对哲学无感的人,书里的许多比喻让我对哲学有了好感,比如,魔术师的帽子,白兔子,开篇绝好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然后是各大哲学家的登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如果把他们的哲学理念全都铺陈开来讲的话,想必我就看不下去了。这本书归根结底,是一门哲学入门书,不适合哲学家看,适合我们普通人看,看完了对哲学立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这么多哲学观念我们一一看下来会发现,有许多哲学的理念是相互矛盾的。我觉得这一点很精彩,作者由此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她去看待历史哲学。这就好像黑格尔说的“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从前的真理,也许过些日子就不是了,现在不是真理的,也许过些日子就是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与时俱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九

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很多人开始准备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刚要从学校走进社会大熔炉的我来说,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记得当时从学校图书馆的借这本书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还对我半开玩笑的说道:“怎么,改学哲学了?”“我看这本书比较新。”我当时这样回答她。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为了我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书的开篇,15岁的主人公苏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却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现在想想,这三个字的简单的问题,想要回答,也着实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谁?我是杨喜名。可是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个字的代号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换成另外一种回答:我是在北京飘着的一个java程序员,我的名字叫杨喜名。这样似乎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也仅仅是似乎而已,谁知道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星球上也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东东呢!况且仅仅确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苏菲一样的问题吗?并没有。

人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唯一性标示id的字段型的代号可以囊括的。

书中笛卡尔说过一句话: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这个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加上自己的行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所谓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们现在处于的大数据环境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虚拟身份和虚拟的关系,不同身份和关系的存在就组成了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时时加快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可是,放眼当下的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却越来越缺乏哲学性的思考的主动性。.就像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信息阅读的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知识创新的匮乏,因为既然网上的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思考,总是不如ctrl+c和ctrl+v来的方便。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思维的懒惰,哲学的悲哀。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又是为什么呢?查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十

《苏菲的世界》摘抄:

1、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从帽子里被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而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皮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赏析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并不如别的哲学书一般排列松散,抑或说无味,而是丝丝入扣,环环相结,一波三折。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所以许多书都以一个一个的事例来分析,而这本书,则把它们都串了起来,成为了一个个建立在小片断上的更大故事,没有缺失了小说的趣味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让我初步了解了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

书的内容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十二

《苏菲的世界》起初听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这也许是一本类似于小孩子探险的故事。直到翻开它我才知道……呵,大相径庭。

《苏菲的世界》用小女孩苏菲莫名其妙收到一位不知名人物写信教授的哲学课程讲述的从最早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的哲学家们代表性的哲学理论。

道哲学家就是那些提出种种为世人所流传的科学或对人生的理论看法的。但现在我发现我好像并不理解哲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且越想方设法地理解反而越糊涂。

总体而言,我觉得看了《苏菲的世界》让我脑子里一团乱麻。有时我甚至想我们或也是一个书中的角色,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像苏菲一样,自己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活更充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十三

苏菲是一个十四岁的挪威女孩儿,她像许多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有许多不凡的经历——莫名闯入生活的哲学老师,开启一段深奥却有趣的哲学学习课程;种种超自然现象的发生,以及一封封送给彼岸一个名为席德的少女的信。

这绝不是空洞无味,好高骛远的无病呻吟,而是我重获新生时,那对我的存在所做的一次审视,让我发现了那么多生活的细节美,好像一个瞎子真正看到了世界,鲁钝的又变得锋锐了。

这本书以历史时间线为纵轴,涉及了许多历史,科学知识,同时也写了许多名人和哲学家的故事,让我得以与伟大的灵魂对话。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有深度;对问题的看待,更加全面;健全了我的人格,丰富了我的视野,让我如痴如醉。随着近代哲学史讲演完毕,苏菲的冒险也告一段落,一个荒诞而伟大的结尾给了读者最后的结语,如果苏菲所谋求的真相是她只是一个书中人物,来自本书中另一个人物的笔下,那么我的生活与世界是否也只是一个缸中之脑的故事,苏菲和她的老师逃出了书本的故事,开始了无人可知的冒险,。而我能不能逃出框架,明白“我们都是星尘”这句话的深意。

我想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这个世界需要哲学,而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哲学,让我们打开《苏菲的世界》,领略哲学之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十四

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不能确切的解答,但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发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就没有思考过,关于这种对事物本质的问题就怎么没有思考过。这时发现,原来是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想去了解这些本质的问题。在书中,艾伯特开始给苏菲介绍哲学的时候就说到哲学家的一个条件——好奇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望。

那为什么才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年我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了好奇心?是我对这个世界都了解了,这个显然不是的,那为什么不了解这个世界又不好奇了。书中说的是我们习惯了这个世界,所以没有了好奇心。反观我们的生活,来寻找答案。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时候,我每天都做很多的题目,学习很多的东西。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很早的就把它学会了,但是我学习勾股定理不是为了去了解三角形,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而是为了我的考试,作为学生我学习它们就是想考一个高分。上了大学以后,我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中的很多原理。但我学习这些东西也不是因为我想了解这个世界,想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主要是为了我以后的生活,为了我以后有一个好的技能来让我过上好的生活。我的父亲是一个中学数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下来,他对中学的数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那他对于这些东西的学习和了解是出于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吗?这显然不是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顺应一个社会的规律而已,那就是中学生要学习什么,大学生要学习什么,老师要做什么,学习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适应我们周围的环境而做的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了为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在这种长期的生活在,我们终于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但是周围的环境也把我们和谐了。我们只知道如何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如何去顺从这些规律现象,但是我们却从来不去真正的认识了解他们,所以我们长大了,都只会顺从了,却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所以我们是因为长大了,习惯了这个世界,从而失去了好奇心。但是如果们想让自己进步提升就要想哲学家一样的思考,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求知欲,那样我们才会不断的进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十五

断断续续的20个小时,我试图将自己洗白,置身于每个时代,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去了解,去理解。有冲突,很艰难,却总有那么几秒,让我豁然开朗。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大概就去了我的潜意识里。我,又混沌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哲学的发展史,不,它本身就是。只是用了小说的形式,让我们在学习哲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来一层一层剥开真相,发现故事。这点很赞,我们从未置身事外,我们是参与者。

艾伯特和苏菲,原来他们不过是书中的人物,一举一动都是别人的写作,而这个别人,正是席德的父亲,一个存在于作者笔下,刚被我读完的人物。(而作者是谁,我又是谁,是否存在于某个录像带中,又被别人观看着呢?) 我们存在于不同时空中,互不联系,却又互相影响着。

我思故我在。用一颗好奇的心去发现世界,用批判的思考去看待所有看起来正确的事物,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像个孩子般敏感,从此创造自己的生命。而生命,理应有意义。

我是谁?

我们是谁?

是几十亿年前宇宙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也是星尘。

很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篇十六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如果某天你看到或听到后会如何回答?当我看到并准备回答时,我突然愣住了,因为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我是谁?或许我只会回答我的名字,那么重名的人呢?最后我只能说,我就是我。就是这个问题,使我对于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通过这本书,我印象里的哲学形象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门只有顶尖的学者才能研究的学术。但在读了之后,哲学的定义更加清晰起来。我得知了我们应该给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给自己一个定义,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为什么人们总不能想想哲学性的问题呢?或许就像书里所说,人们已经对这个世界习以为常了,书里有一个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帽子里拿出的一只兔子,十分巨大,而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兔子的细毛顶端,一开始,大家对于这个戏法十分好奇,便想看清兔子以及魔术师,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人们沉浸于兔毛的柔软与舒适,在这尽情享乐,谈论着市场蔬菜的价格,然而这其中有一些人,他们并不沉浸于这样的环境,而是努力向上攀登,想再次回到细毛顶端去一看究竟。这就是哲学家:他们愿意冒着掉下粉身碎骨的风险,却依然要探寻真理,不得不说他们是伟大的。

在书中,我认识了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哲学家。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并不盲从前人的哲学知识,而是自己重建了一个哲学体系,就像先把废墟推平后重建一样。他其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思故我在。从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书里说,笛卡尔是当时怀疑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无时无刻都在怀疑,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个不确实的基础上,不然地基垮了的话,建筑也会倒塌。在他思考时,他最终确定了有一件事一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这便是:我思故我在。

读了这本书后,我第一次觉得好奇心原来是如此重要。如果人没有好奇,那么人类可能就没有进步,就像如果人类没有了欲望,科技未必能这么发达,因为洗衣机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希望清闲的欲望所制造出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3555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