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汇总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20:46:52
实用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汇总22篇)
时间:2023-11-01 20:46:52     小编:翰墨

报告应该具备客观性和可靠性,真实反映研究或工作的情况。最后,我们需要认真审查和校对报告,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格式的规范性。这些报告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专业,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报告的写作方式。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建材工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是我市实施“3331”百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20xx年全市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利税12亿元,产值上亿元的企业35家的目标,必须加快以水泥、玻璃、电瓷、化工陶瓷等为重点的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全市建材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水泥、工业陶瓷、电瓷、玻璃为主导的建材工业体系。建材企业达500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8家,工业陶瓷企业176家,电瓷企业80家,玻璃生产企业2家,化学建材企业6家,化工管材企业1家,新型墙体材料企业120家。主要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浮法玻璃产品占全省的90%以上,工业陶瓷占全国的70%以上,电瓷占全国的30%以上。建材产品产量不断增长,仅去年水泥就增长15%,工业陶瓷增长了17%,混凝土外加剂增长了20%,新型墙材增长了12%。大量新工艺、新技术被采用,水泥行业发展了新型干法水泥;工业陶瓷采用了隧道窑、梭式窑等新工艺;电瓷企业推行了煤改气工程,普及清洁能源。“十五”期间,取缔了浪费资源、影响环境的55家小水泥、小玻璃、小陶瓷企业。

尽管我市建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整体上是“大而不强”。即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数量大、能源消耗大,但在规模、技术、产品结构上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全市现有建材企业500余家,但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很少。38家水泥企业中,只有日江、正大等2家年产100万吨以上,兰丰、久久等2家年产60万吨以上,达到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年产200万吨以上规模的只有1家在建企业印山台水泥,其余均是年产10万吨左右的小企业。239家工业陶瓷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2家,目前还没有一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缺乏采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年产值上亿,甚至5亿、10亿的龙头企业支撑。规模达不到,成本降不下来,利润上不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被淘汰的可能性大。

2、产品销量大,销售利润小。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加快,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产品供需两旺,价格稳中有涨,但企业的利润并未随销量上涨而上涨。一是因为煤、电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挤占了利润空间;二是我市建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两败俱伤,造成建材产品市场份额大利润少。

3、低档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一方面中低档产品大量积压,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目前全市38家水泥企业中采用立窑生产的有35家,由于国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标号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少,这类企业的市场也会越来越萎缩。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20xx年换发水泥行业生产许可证,这35家立窑生产企业很可能拿不到新的生产许可证。工业陶瓷行业中,80%的企业都在生产化工填料,20%的企业都生产研磨瓷球,产品相似度在90%以上,属低水平重复生产,“人无我有”的个性化产品几乎是空白,而且200多家企业仅有4个商标。

4、节能减排压力大,可持续发展空间小。建材工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每年排出的大量废气、废渣、废水对环境影响很大。建材工业又是资源消耗大户,我市水泥每年要消耗石灰石600万吨,工业陶瓷每年消耗瓷土45万吨。除此之外,资金、能源、交通方面也制约了萍乡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材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很多企业“不缺技术不缺市场,就是缺少资金”。工业陶瓷因本地煤炭达不到技术要求,需要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购进,成本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交通运输成本较大,据测算,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需要700辆次/日的车流量,20xx年全市水泥行业发展的目标是1000万吨,仅此一项就需要7000辆次/日的车流量,工业陶瓷、电瓷、玻璃等都是对交通需求较高的产品,目前的铁路运力满足不了需求,大部分产品还是通过高成本的公路运输。

(一)推进“生产基地化”,提高产业聚集度。

1、科学布局建材产业,引导企业向基地集中。

一是科学布局产业。根据各县区现有产业实际,综合考虑建材行业的各方面要素配置,在全市科学布局水泥、电瓷、工业陶瓷、玻璃、管材等产业,为块状发展、集群fa展、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实行“抱团”发展。充分发挥生产基地化便于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优势,实现政策、服务等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减少投入,开展企业集中与合作,加速产业集聚、专业化分工,不断完善产业链。

三是培育基地支柱产业。水泥行业应根据其运输成本高、销售半径小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交通、环保等条件,在各县区培育发展一户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工业陶瓷要以安源区(含经济开发区)、湘东区为主要生产基地,安源区(含经济开发区)依托管理、技术优势,走“高”、“精”、“尖”的发展道路,湘东区依托湘东陶瓷产业聚集区,吸纳企业聚集,五年内引进企业150家,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电瓷业应抓住芦溪电瓷整合扩产的有利时机,靠大联强,组建航母级企业上市融资;玻璃工业围绕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墙材围绕武冠实业,实行聚集式发展。

2、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建材工业消化工业废弃物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充分利用陶瓷生产中的煤灰、陶瓷废泥、破碎残次品以及煤矸石等废料生产空心砖,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产生的余热建热能发电厂,根据我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多的实际,建议把这类相关企业纳入建材工业生产基地,充分、有效地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二是引进上下游产品。引进高岭土、石英砂等要素企业为玻璃、陶瓷提供原材料;引进焦化企业解决陶瓷企业的能源问题。依托工业陶瓷企业引进陶瓷化工、瓷土开采加工、彩印包装、耐火材料等相关行业;依托玻璃工业引进发展玻璃深加工和应用企业。

三是集成配套服务。在生产基地内集成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通过发展研究所、创意园、试验基地等,提高生产基地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建材企业的内在实力。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建材“航母”。

一是着力调整结构。水泥产业要重点支持和发展日产5000吨的上栗印山台、日产4500吨的湘东兰丰和日产2500吨的莲花惠金;工业陶瓷和电瓷要重点发展绿宝陶瓷、中天化工、新景特陶瓷、神马实业、五星陶瓷、强联电瓷、高强电瓷等企业;玻璃行业要重点发展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墙材及化工建材要重点发展以武冠实业以龙头,联友建材和众大高新材料为骨干的企业。

二是实行强强联合。以芦溪县强联电瓷共铸企业集团为契机,鼓励干法水泥、高压电瓷、工业陶瓷等行业的企业强强联合,让资金实力强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既分工又合作的联合体,避免无序竞争,共同解决发展难题。

三是大力招商引资。陶瓷产业要盯紧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水泥行业力争引进能够提升产品档次,形成规模效应的水泥巨头,芦溪电瓷大力引进中国中材集团的投资。

四是鼓励并购重组。对市场竞争力弱的小企业,鼓励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品牌特色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1、发挥特色优势,做优做强传统产品品牌。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萍乡境内石灰石品位高、资源丰富,高岭土抗拉力、高绝缘,粘土性能好的优势,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关停一批资源浪费大的小企业,做好节能降耗文章。

二是发挥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我市建材工业起步早,培养了大量熟练工的优势,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议在萍乡高专设立材料专业,将其作为萍乡建材工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同时,从外地引进工程师、研究人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等设立建材专业班,培养熟练工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与各建材企业联姻,加大对农民工的建材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形成建材产业大军。

三是发挥市场优势。建议设立萍乡建材产品展销市场尤其是设立工业陶瓷产品展销市场,做大做强萍乡建材品牌,让全国乃至世界认可萍乡建材,形成“买建材到萍乡”的共识。要发挥传统建材产品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知名”优势,做好品牌,除继续打造“青峰”、“久久”等省内知名品牌外,要充分发挥“武冠”这个萍乡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对外统一推介“萍乡电瓷”证明商标,着力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能叫得响的品牌。

2、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建材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安排不低于年销售收入3%的资金用于研发,省、市的科研资金要向有新成果、新产品的企业倾斜。

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针对企业规模较小,研发资金不足的普遍情况,促成产学研联合,利用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市校合作院校的科研资源,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

三是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我市中小企业无力组建科研机构的实际,建议组建重点企业或重大关键技术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研发平台,发挥服务平台一头联系企业,一头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消化科技成果、提供高端检测和行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有效解决建材行业的共性问题。

3、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发展平台。

一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水泥行业要重点发展干法水泥,20xx年干法水泥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工业陶瓷要向环保、蜂窝、电子等高科技陶方向发展,全面淘汰倒焰窑,大力发展燃气窑烧成技术,积极采用静压、热压注成型等先进的成型工艺。电瓷行业要向“高电压、高强度、高等级”的大套管、大棒型电瓷方面发展。玻璃及其他建材要重点开发和生产优质浮法玻璃、高档工程玻璃、钢骨架复合管、安源管道、腾飞新型塑料管材等产品。

二是建设“三个中心”,壮大“一个市场”,即建设“人才培育培训中心”、“国家级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壮大“萍乡建材大市场”,以此为平台扶优扶强,做大产业。同时,整合市硅酸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资源,加大科研力度,为建材产品推陈出新发挥作用。

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设立“萍乡建材网”,集中宣传萍乡建材,发展网上营销。

(三)实行“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打造“诚信平台”,破解恶性竞争难题。建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问题,特别是工业陶瓷长期以来互相压价、相互拆台的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顽疾,有关部门要摸清情况,找准原因,提出可行性意见,破解难题。

一是加强调查摸底。各县区、乡镇街有关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推广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倡企业打造诚信平台,良性发展。

二是统一税收标准。实行以销定税,严厉打击企业偷税漏税行为,严格禁止县区、乡镇街降税让利,使企业在同一起步线上竞争,自然优胜劣汰。

三是鼓励企业错位竞争。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容量有限,产品相对过剩,根本的解决措施就是减少过剩产品。要通过加强产业调控,引导过剩产业、产品的生产企业转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优质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开发高端产品,避免在同一层次上拼杀。

四是加大监管力度。成立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工商、建材行业办等执法、职能部门在内的专项机构,对在竞争中“耍小动作”、不按规则出牌的企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罚款的罚款,该吊销执照的吊销执照,该判刑的'判刑,同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降低客户对该企业的信任度。

2、解决企业难题,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要继续加强政银企合作,发挥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建立银企洽谈合作机制,强化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争取南昌商业银行在萍设点,扶持企业上市。同时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现代管理制度,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是解决企业资源问题。建议市政府组织对全市矿产资源进行全面勘查,探明详细储量,做出科学规划,服务长远发展。

三是解决交通运输成本高问题。一方面要根据生产基地的布局提高运力,有条件的地方应提高铁路运输的比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三利润源”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上的作用。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内部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做企业合法利益的“代言人”。以行业协会的名义保护会员的正当利益,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使企业形成“有困难,找行会”的共性思维,办成单个企业难以办到的事情。

二是做企业沟通联系的“桥梁”。建立会员企业定期联系制度,促进会员之间加强联系,加深感情,加大协调,争取把矛盾化解在行业内部。

三是做企业发展的“服务员”。开展经常性的调查,为会员企业提供本行业发展规模、产品结构、质量水平、装备情况、人员素质与企业需求等方面的情况,邀请专家论证,制订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近几年来,块状经济已成为支撑湖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约占湖州市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急待优化提升。

截止20xx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家数10家以上的块状经济有46个,包含各类大小企业3.3家,从业47人员万人左右。46个块状经济共实现销售收入187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全部销售收入的65%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2个,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20xx年至20xx年六年期间,全市46个块状经济平均增长24.5%,块状经济在湖州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湖州工业共有34个大类行业,其中有22个大类行业分布在46个块状经济中,覆盖了大部分传统行业,由于块状经济的起源以自发集聚而产生,所以行业属性主要以轻工业为主。20xx年块状经济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为74∶26,排名前5位的行业中轻纺行业有3个纺织、家具、纺织服装。随着湖州市工业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块状经济中重工业比重逐年提高,增长速度趋缓的传统轻纺产业占比下降。到20xx年,轻、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9∶41,其中金属加工、机电制造等6个重工业行业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块状经济不仅在经济总量上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区域知名度。湖州市几个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对区域知名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长兴蓄电池。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地名的经济内涵。20xx年以来,湖州市块状经济陆续获得了7个国家级区域品牌,分别是中国童装名镇、中国绸都、中国毛笔之都、中国椅业之乡、中国实木地板之都、中国竹地板之都和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产生了珍贝牌羊绒衫、美欣达牌灯芯绒、诺力牌液压搬运车等8只中国名牌产品和金洲牌钢管、蓝鸽牌床上用品等68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湖州竹木制品行业共产生了3只中国名牌产品和13只中国驰名商标;纺织行业共产生了2只中国名牌产品和7只中国驰名商标。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州市目前已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行业知名度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产品竞争力较强、产业集聚度较高的优势块状经济。如织里的童装,具有产业配套完整、商务成本低、工业基地集中、专业市场配套、市场知名度较高等优势,20xx年被评为“中国童装名镇”,块状经济中拥有企业6千余家,20xx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4%左右,产业集聚十分明显。南浔实木地板,已成为国内实木地板的重要生产基地,20xx年被评为“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知名度较高,产量占全国50%以上,相关木制品企业1000多家,20xx年销售收入达179亿元。长兴蓄电池,电动车用蓄电池占全行业的半壁江山,产业发展历史较长,技术装备较先进,经过规范整治,企业规模、档次有大幅提升,产品性能稳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价格决定者,20xx年被评为“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20xx年销售收入达121亿元。南浔电梯,区域内电梯年产量占全省一半,国内市场占有率8%左右,产业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明显。钟管生物医兽、药,已形成以升华拜克为主的生物医兽、药生产基地。安吉竹产业,上下游产业配套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产业链,加工技术国内领先,其中竹机械工业有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占全国竹工机械的大部分销售额。递铺椅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成为中低档办公椅的制造基地,办公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4%。南浔电磁线,产业分布区域相对集中,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国内市场占有率38%左右。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三

为了推动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衡水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科技应用情况和有关问题,对衡水食品企业做一次全面的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衡水食品企业发展做准备。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是考察国家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紧密相关。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龙头产业之一;是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运行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食品工业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加快民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推进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逐步加大食品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份额,在暑期期间我院志愿者组成调研小组广泛深入我市食品企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基本上掌握了我市食品工业总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衡水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1)销售收入完成情况

截至今年8月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为108.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4.46亿元相比增长了45.42%,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0.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销售收入为56.6亿元,与去年同期40.07亿元相比增长了41.27%;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3.54亿元,比去年同期10.4亿元相比增长了34.80%;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8.34亿元,比去年同期24.34亿元相比增长了56.64%。

2)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比去年同期27.04亿元相比增长了10.4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0.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12.84亿元,比去年同期12.19亿元增长了10.50%;食品制造业实现3.43亿元,比去年同期2.58亿元相比增长了24.12%;饮料制造业实现12.49亿元,比去年同期11.27亿元相比增长了35.68%。

3)食品工业完成税金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税金3.84亿元,比去年同期3.32亿元相比增长了15.36%,占全市实现税金总额24.86亿元的15.4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税1.82亿元,与去年同期3.15亿元相比减少了42.22%;食品制造业实现税金0.08亿元,与去年同期0.09亿元相比减少了15.84%;饮料制造业实现利税3.58亿元,比去年同期2.92亿元增长了22.86%。

4)利润实现情况:

食品工业今年实现利润8.28亿元,与去年同期5.66亿元增长了48.75%,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58.61亿元的14.1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润3.83亿元,比去年同期2.62亿元相比增长了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0.51亿元,比去年同期0.54亿元相比减少了6.02%;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4.69亿元,比去年同期2.41亿元相比增长了94.57%。

二、针对调研问卷的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研小组关于衡水食品产业园建设的问卷中,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六成会选择到大型购物商场去购买食品,他们认为大型购物商场的货源更有安全保障;在三十岁以上的受访者有七成会选择农贸市场或小超市购买食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挑选和购物方便的时候购买。

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会注意商标上的食品产地和安全认证,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名牌的食品,有五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会一直购买同一款商品,有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食品价格只是次要因素。有五成30岁以上的受访者把食材的新鲜程度列为购买食品的首要因素,而3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七成只愿选择名牌。

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衡水建设食品产业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丰富,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地价便宜和劳动力低廉,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交通便利。而有八成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技术创新,有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食品加工产业链。

三、衡水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共有76家,从业人员共有12539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54家,食品制造业11家,饮料制造业11家。

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整个食品工业行业都比上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其饮料制造业发展最快,销售收入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56.64%。饮料制造业效益实现最好,利润实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57%。老白干酿酒集团今年产值完成16.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销售收入1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8%,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72%,实现利税2.88亿元,比去年同期2.23亿元增长了25.56%,完成利润0.59亿元,比去年同期0.53亿元增长12.84%。

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在扩大市场和广告宣传并进的情况下,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市场,特别是在省内及河南、山东已成为品牌,随着央视广告的播出,他们已进军全国饮料市场,并保持核桃饮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经济效益高速增长,成为我市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产值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了116%,实现税金1.85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副食品加工发展速度也比上年加快,基本接近食品行业的增速幅度,销售收入增长41.27%,工业增加值增长10.50%,利税总额增长11.43%,利润增长17.89%。

四、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有利因素

1、新上项目在20xx年形成新的增长点。

蒙牛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集团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在河北省武强县已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前牧后场生产模式,分为日处理600吨高端奶和建设3万头牧场两个子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其中高端奶项目占地150亩,引进6条国外先进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奶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6000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的多元化企业,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衡水福润项目于20xx年5月落户衡水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占地130亩,年屠宰200万头生猪,该项目已于20xx年3月竣工。预计20xx年可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近2亿元。

2、改制重组企业的成功也将使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饶阳县喜奥集团已由菲律宾上好佳集团全资收购,目前收购已基本完成,将会使我市的饮料制造业在20xx年将会有进一步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3、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也将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起点。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科技手段在生产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政策的调整、扶持力度的增大,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面临的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增加,以及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各市县区政府领导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和认知力度的增强将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20xx年,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已从去年的840元提高到1040元,涨幅达到23.8%。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20xx年,食品工业企业共有8家出现亏损,亏损企业家数占全市的22.2%,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亏损家数的'62.5%。

2.企业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

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

3.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品种短缺。

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之间的联系还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即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和加工,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农产品品种的数量比较少,但又不能所有的品种都适合于加工,现有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配置的提高,没有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加工业还需进口原料。比如,我市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高,果农基本上以鲜果销售为主,适宜加工的品质和档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不能提供适于加工的品种,直接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

4.加工产品商品化在低水平徘徊。

食品加工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放市场,进行深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综合开发就更少。而在我市大多副产品作为废弃物丢弃,既污染了环境,又缺少增值空间,使其在进入市场贸易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一种新的资源浪费。发达地区很重视农产品加工所产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重要结症是我们农产品加工商品化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

5.食品工业基础差、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制约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基础薄弱、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是又一阻碍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过去只注重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原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造成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能耗、物耗高,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利的局面。我市商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基础差、品种少、档次偏低、缺乏精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包装差、附加值偏低,众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六、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对策和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

我市食品工业所处位置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按常规发展无法迅速提升,必须有思想上的突破,措施上的加码,实行快速、超常规发展才能改变现状。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通过重点优先,倾斜发展的政府主导型干预,改变产业结构转换的自发过程,选择结构合理化的最优途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超越其它地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2.要采取有力措施超常规发展。

不能划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要给自己的思想松绑,要走出本土,在全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己有的知名产品和今后的创新产品,都应该向外扩张,向发达地区渗透,从而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为此要向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那样,政策上给优惠,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的原则,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发展食品工业。

3.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自主创新之路。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资,弄清楚各自行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什么技术、产品和技术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如何创新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壮大老字号品牌;依靠科技,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高起点的路子,通过高起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4.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优化升级。

要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具备产业带动效应的重大发展项目,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自我特色、具有强劲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链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和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5.进一步优化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关键在于落实。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要多予少取,要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的结构性减税让利、规范税费征管行为、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七、衡水食品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未来五到十五年,食品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

以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机械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的工程化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程度为目标,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带动型的食品供产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为突破口,以巩固壮大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肉类屠宰和加工业、果蔬加工业、方便食品加工业;改造提升粮油加工业、酿酒业、液体乳和乳制品加工业;培育与壮大营养保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全面加强食品工业绿色原料基地、特色工业小区、社会化服务平台、市场营销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努力把食品工业培育发展成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实现由农产品种养殖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的转变。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四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

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关于我市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风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卫生院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学校的发展调研报告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五

近期,我们对全市外贸发展进行了调研,就全市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我市外贸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全市开放型经济紧紧围绕兴工强市战略,主抓项目建设,出口增速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壮大,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外贸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不断壮大。20xx年,我市外贸出口在连续四年翻番的基础上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85.19%,出口总量在全省各设区市排位由末位跃居第7位,增幅居全省第3名;进口5352万美元。

(二)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成长良好。目前我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0家,其中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4家,1000万美元以上3家,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1家。这些重点企业和出口大户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五分之四强。(三)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品种数量上升到近百个,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品种有2个。各种工业陶瓷技术专利产品、机电产品和获国家、省科技奖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大幅上升,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出口“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市外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外经外贸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与市委、市府的要求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县区片面认为外贸出口对地方交税少,对当地财政贡献小,看不到外贸进出口对地方所带来的全方位、长远性影响,对外贸出口重视不够,热情不高,支持企业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服务意识相对缺乏。“重招商、轻外贸”现象比较严重,招起商来一哄而上,外贸服务却是对影成三人。

(二)通关成本较高。萍乡地处江西西部地区,不沿海、不沿边、不沿大江大河,不临大城市,无机场,区位优势差。相邻的宜春有商检,吉安、新余有海关,我市境内没有海关商检部门,出口企业通关成本较高。

(三)外贸结构不够合理。我市自营出口主要集中于萍钢、江西美特、嘉鑫纺织等少数企业,而其它企业的业务大多是徘徊不前。在产品结构方面,出口品种单一、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及名牌产品少,传统、低值出口产品在全市出口中仍占较大比例。

(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信息渠道不畅、手段单一,捕捉市场信息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和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市开口不出口现象严重,200家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中有出口业绩的仅50家,四分之三的自营出口企业未发生一笔外贸出口业务。全市每年花炮产品出口有3000万美元以上,电瓷产品出口有4000万美元以上,但80%以上是供货出口。

(五)企业融资难。部分外贸企业反映融资难,企业在多方筹资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压缩业务量,甚至拿出部分利润委托出口或干脆做内贸。

(六)外贸人才匮乏。一方面,现有外经贸业务对口专业人员不多,尤其是熟悉wto运作规则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更加缺乏。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很难留住人才。

(七)出口退税等相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我市出口退税最快需2-3个月,有的要等上半年或更长。我市出口的产品大都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属于微利的产品,由于较长时间内退不到税款,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对自营出口业务不敢多做。虽然我市已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申请程序复杂,难以落实。部分县区至今还没有将1美元补助3分钱人民币的政策完全落实到位。

三、关于加快我市外贸发展的若干建议

萍乡既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点区域,又是吸引外资的弱势区域,积极推进我市外贸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平台建设,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尽快编制全市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做好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加大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在《萍乡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重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立足产业抓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二)在全方位招商的基础上,强化职能招商。要进一步强化职能招商,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的成果。如农业部门要侧重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引进;财政部门要注重引进大集团、大企业的总部落户萍乡;各行业管理办公室要引进几个行业的国内旗舰企业入驻;台办要引进台资企业;组织人事部门要引进一批高智能人才,通过这些人才优势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培养大批技工,加大劳动力输入,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等等。

(三)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一是在短期内难以满足设立相关办事机构的情况下,尽快成立海关萍乡联络办公室,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商检部门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负责为企业代办通关手续,为出口企业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系统,及时为外贸企业提供信息和政策导向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积极引导传统产品的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四是逐步建立外贸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行业协作、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遏制企业间削价竞标等严重损害行业利益的恶性竞争现象。

(四)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是设立支持外贸发展的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外向型企业。二是调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性,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可试行以办理信用证打包借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借贷、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探索使用保险单抵押借贷等方式,解决企业进出口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探索组建具有萍乡法人地位的地方性银行,扶持组建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创建民营企业风险基金和创业基金,以及利用资本市场,拓展外向型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四是鼓励多种所有制介入,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民营企业为出资主体的联保、互保中心,试行建立多种所有制介入的信用担保、联保、互保机构。五是建立预退税制度。对进出口业务稳定、信誉好、业绩突出的外向型企业提供预退税,缓解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

(六)加强外贸人才队伍建设。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稳定本地外贸人才、吸引外地人才,以及促进外贸人才在本地区范围内合理流动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引导,采用引进和专项培养等多种方式,促使高层次管理、技术、外语等外向型、经济型专门人才加盟外向型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环境。

(七)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兑现落实出口奖励政策,并针对不同行业产品设立奖励机制。二是积极实施退税抵押借贷,对重点企业,适当提高应得退税款作为还款保证的借贷比例,最大程度地支持优势出口企业的发展。三是对骨干企业要实行重点扶持。财政部门可出台出口贴息政策,及时兑现甚至提前支付,努力帮助解决间隙资金问题。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六

按照区政协20xx年度常委会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专门成立了由一名政协副主席任组长,区政协相关委室和区农业局的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就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20xx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在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我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沣水镇、中埠镇、傅家镇、杏园街道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七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物流服务业的现状,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根据《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市委孙玉龙书记的批示,3月份,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型服务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物流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这与我市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极不协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切实抓好物流园区、综合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加快物流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将敦煌建成酒泉西部商圈的核心城市,形成辐射半径500公里的商圈,是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市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较快,但消费增长相对缓慢,资源开发力度较大,但加工增值率不高,特别是物流等现代化服务业对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不强,加快物流服务业发展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需要;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较低,加快物流服务业发展是改善民生、扩大就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2010年我市有物流配送企业31家,从业人员800人。有从事物流的个体工商户26家,从业人员56人。有物流运输业户681户,运输车辆700多辆,从业人员2000人,总吨位8300吨,货运总量223.33万吨。有各类市场21个,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9亿元。全市有各类商业网点6300多个,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交易额7.9亿元。全是上市交易的旅游产品有12类、3000多个品种,年交易额3000多亿元。

农产品物流:2010年全市瓜果蔬菜总产量为27.8万吨,上市交易18.72万吨。瓜果蔬菜市场交易总量为36万吨,交易额为5.1亿元,其中调出17.28万吨,调进16.5万吨。全市棉花总产量6.516万吨,交易额6.56亿元。畜禽饲养量172万头(只),肉奶蛋生产总量为1.07万吨。粮食总产量为0.82万吨。

矿产品物流:2010年石棉销售量为19.769万吨,实现 工业总产值984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718万元;芒硝产量2.8773万吨,生产硫化钠1.23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586万吨,销售收入2259万元;矾产量33.1559万吨,生产五氧化二钒2392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9385万元,销售收入6840万元,总库存数为3211.6吨;石材开采量为7345立方米,生产板材114463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262万元,销售收入515万元,总库存数为60000平方米。

旅游产品物流:2010年全市上市交易的旅游产品有12类、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000万元。

商贸物流: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亿元,有各类商业网点6300多个,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交易额7.9亿元。其中商贸企业总数为204户,固定资产7522.2万元,从业人员1798人,营业收入39215万元,完成增加值13556万元,占gdp比重为2.61%,占服务业比重为4.99%。

市场建设情况: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21个,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9亿元。

物流企业情况:2010年底,全市有物流企业31家,从业人员800人,其中货运企业13家,日用品配送中心10家,医药配送企业3家,农资配送中心5家。有从事物流服务的个体工商户26家,从业人员56人。全市共建成恒温库近200个,总库容达16000吨。

运输及货运情况:2010年全市有物流运输业户700多户,运输车辆681辆,从业人员2000人,总吨位8300吨。货运总量为223.33万吨,其中公路货运197.3万吨,铁路货运26万吨,航空货运0.03万吨。运出货物129.33万吨,运进货物94万吨。

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市物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布局分散,人员素质差,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整体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不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

三、我市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一)区位优势。我市位于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兰新铁路沿线,东邻瓜州县,南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若羌相邻,国道215线、313线在境内穿过,敦煌铁路已开通了至兰州、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的列车,即将开工的敦格铁路建成后将直通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敦煌机场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兰州等大中城市的航班,形成了以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络,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交通通讯基础条件。

(二)资源优势。我市资源优势明显,每年农产品产量达 30多万吨,是甘肃瓜果、棉花、蔬菜主要产地之一,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依托石棉、钒铁、石材等矿产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以石材加工、钒资源开发、新型建材为主的骨干企业。我市地处内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53.76千卡/cm,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青海涩北油田每年输入我市的天然气达3亿立方米,已成为我市新的优势资源。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貌等文物景点241处,其中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些优势都为物流市场的形成和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和衔接不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制约和影响了我市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我市还没有制定出台鼓励扶持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物流服务业是一个新型行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如果没有政府在规划建设、土地、税费、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发展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四)物流市场建设滞后。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是支撑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我市目前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建设的专业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必要的仓储设施和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制约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五)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我市铁路运力紧张,公路等级不高,航空货运尚未开通,交通基础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五、加快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对策与建议 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靠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的创新,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培育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低碳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将我市建成酒泉西部商圈的核心城市和甘肃河西走廊西端连接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和物资保 障基地,促进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对发展我市物流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树立物流服务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新观念,坚持把物流服务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形成服务业与工业并重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5-10年使物流服务产业对我市gdp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把敦煌建成甘肃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省级物流节点城市。(二)尽快制定物流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市物流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把物流服务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将敦煌建成酒泉西部商圈核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适度超前、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向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依托敦煌铁路和西部物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火车站南线货场,并利用敦格铁路即将开工的有利时机,在七里镇工业园区建设火车站大型货场,大幅度提升我市铁路的运力运量。

2、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在七里镇工业园区南侧建设一个具有货运、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交易大厅及住宿、餐饮、停车等综合服务功能 的敦煌市现代物流园,并最终将其打造成甘肃西端、连接新、青、藏三省最大的物流节点。

3、整合立新、绿洲、三和等商贸企业的物流资源,在北郊漳县村建设一个以糖酒副食、日用百货为主的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4、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和建设高标准物流园区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和改造利用,尽快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汽配综合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装饰装潢五金建材市场、电子信息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同其它市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努力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辐射周边的商贸流通网络,形成集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物流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敦煌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在注册登记条件、经营范围、投资领域、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放宽,进一步规范收费管理,改善经营环境,筑巢引凤,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设立物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以奖代补、担保等形式,扶持物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按照“谁投 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吸引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以促进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四)积极培育发展物流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引领带动物流服务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动我市自发形成的物流小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物流骨干企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重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引领带动和快速提升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五)加大物流基础建设力度,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先进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要鼓励支持物流服务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个环节上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装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葡萄、李广杏、密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延长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期限,开辟绿色通道,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鲜活农产品的配送和分销能力。

2、加大物流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加快电子商务和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物流服务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不断提升我市物流服务的水平。

3、加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业务,提高农村日用商品和生产资料的配送率。加快乡镇市场建设及改造升级步伐,以物流促市场,以市场带物流,为农村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以建荣果蔬批发市场、七里镇盛大果蔬批发市场和即将建成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支撑,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加强各类果蔬恒温保鲜库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和鼓励各类涉农组织和个人,通过引进、联合市外物流企业和个人等方式,促进我市葡萄、瓜菜、皮棉等大宗农产品快速流通,进入全国各地市场。

4、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要立足我市及周边县市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客流量的同时延长游客在敦停留时间,以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的发展。

5、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切实搞好城乡道路建设,提高桥涵承载能力,构建高标准的公路网络,为加快 货物流通奠定基础。积极促进敦格铁路开工建设,不断改善铁路运输条件。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运输计划,为批量运输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提供保障。

6、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和营销队伍建设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升物流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八

近期,市政协副主席杨丘远率民族宗教台侨属部分政协委员和市直有关单位及天长街道负责同志就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我市夕阳红等部分老年公寓,走访考察了我省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较好的铜陵市、合肥市肥西县、黄山市黄山区和歙县等四个市县区,并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在实地察看、走访考察和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全面提升我市社会化养老水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据统计,2011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9%。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

生活

照料、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凸显。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全市人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积极采取措施,着重抓好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

1、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全市现有敬老院17所,其中铜城、秦栏各2 所,

其他

镇(街道)各1所,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可容纳床位2000张,现入住农村五保老人1260人。

2、推进社会福利院建设。福利院位于我市冶山镇张巷村,为2011年民生工程,总投资546余万元,建筑面积达4138平米,可容纳床位90张,6月份已投入使用。目前,收住社会“三无”对象20余人。

3、鼓励兴办民办老年公寓。据调查,全市现有10家民办老年公寓,其中正常运营的9家,在建1家,共设置床位1200多张。正常运营的9家老年公寓,千秋和夕阳红两家规模较大,每家可容纳100人左右,其余7家均为30床位以下小规模养老院。在建的金太阳老年公寓规模最大,设置床位800余张,软硬件设施较为齐全,预计2013年全部建成。其中,一期工程3500平方米,已建成,可容纳床位89张,10月底完成装修并投入使用。

此外,作为主要养老方式之一的社区养老服务,我市暂为空白,将在今年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中统筹安排。为进一步适应老龄化的要求,从2011年底,我市对满99虚岁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对99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贴。目前,该项资金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暂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列支。

1、养老服务体系功能不全。养老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搭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但目前,我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建设方面存在许多空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尚未启动。

还存在

安全

隐患;两家相对规模较大的,又不同程度存在着建设不够规范、服务不够全面等问题,完全按市场化运作,见效慢,效益低。市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社会资金投资没有积极性。

3、养老服务机构缺乏规划管理。市区民办老年公寓虽发展较快,但与我市老年人口实际增长的情况不相适应,现有的养老场所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在管理方面,对农村敬老院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规范,但对民办老年公寓管理远远没有到位,大部分民办老年公寓没有履行正规的审批手续,虽发放了《社区服务证》,但目前从未开展年度重审工作,更未开展安全检查。

1、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们所考察的4个市(县、区)政府都根据省政府皖政[2011]20号文件,出台了本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其中,铜陵市从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政府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连续5年将此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先后制定出台6个政策性文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城市社区养老托老机构每年新增200张床位,同时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70周岁以上低收入家庭老人按每天10元的标准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券”,开通2881890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上门服务。肥西县建立了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重点优抚对象、特困及省级以上劳模、有特殊贡献的困难老人,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此项经费各地均列入财政预算。

3、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铜陵市将民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一并纳入公共服务行业政策扶持范围,对民办老年公寓,也按实际床位数,市、区两级财政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黄山区、歙县分别对新建、改扩建的以及床位数超过50张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经验收合格,正常运营1年后,财政给予每张床位2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其中,歙县对床位300张以上的,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已开业的民办或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黄山区和歙县均根据养老机构实际入住人数,由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给予运营补助。

参照省内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尽快出台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议市政府要以省政府《决定》和滁州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意见要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即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

专业

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意见要尽量细化、量化、具体化,要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2、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议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研,合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范围和方式,依据不同情况为老人提供有偿、抵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可借鉴铜陵市的做法,搭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政府可为少数特困老人提供部分购买服务。逐步把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加大推动力度。今年可把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列入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一项内容,先建成1-2个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切实落实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城镇三无人员的村(社)干帮扶责任制。

3、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集中照料需求。重点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吸引民营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建议在征地安排、税费征收、水电收费标准、建设和运营补助等方面,政府应给予扶持政策,明确优惠标准。民政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行为。继续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转型,可在城郊结合部和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完善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打造一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也要积极探索转型,将空余床位用于收住社会老人和空巢老人,满足农村社会养老的要求。

4、健全完善高龄、贫困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将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范围,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高龄生活补贴。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九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建材行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起点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加快建材行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我国建材工业已开始步入大调整、大转折、大整合的时期。在这一形势下,满洲里市的建材工业如何发展,应采取什么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紧迫、重要的问题。

我国是建材产业大国,消费大国,工艺设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以水泥行业为例,从全国市场看,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众多机力窑、中空窑、湿法窑落后工艺装备的存在,我国水泥行业仍然存在着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从自治区来看,截止到20__年底,全区共有水泥生产企业1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家,总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吨,全国排名第20位。

我市建材工业起步于70年代,是在发展“五小”工业的热潮中因陋就简建设起来的,砖瓦企业主要以土窑、轮窑为主,水泥企业主要以普通立窑为主,工艺设备简单,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不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建设对建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增产和节能降耗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在全市展开,在此期间砖瓦企业建成了高压、真空制砖生产线,水泥企业改换成了机立窑,我市建材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虽然我市的建材工业在调整中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均得到改善,但是我市建材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机械化生产程度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例如,水泥企业全国平均规模是20万吨,而我市两家水泥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分别只有8.8万吨和5万吨,窑体仍然是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立窑。我市建材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为“一高五低”:“一高”是能源消耗高;“五低”,一是劳动生产率低,二是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三是科技含量低,四是管理体制落后,市场应变能力低,五是经济效益低。

截止20__年底,我市共有建材工业企业23家,其中:水泥生产企业2家,水泥年生产能力13.8万吨;墙体材料企业9家,实心砖年生产能力2.1亿块,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塑钢生产企业7家,塑钢型材加工能力5万平方米。20__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年增长28;利润总额1158.5万元,同比增长52,利税总额725.4万元,同比增长2.8。

建材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我市具有发展建材工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据北京建材规划院对我市霍尔金山脉初步勘探,查明上表矿区3处,水泥用灰岩矿石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储量近2100万吨。其次新型墙体材料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从市场情况看,我市的建材产品的生产相对建材需求量还有很大缺口。以水泥和砖为例,今后几年水泥需求量仍然保持在25—35万吨之间,一半以上需从外地补充,砖的需求量也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也存在巨大的建材市场需求。目前,俄罗斯大部分房屋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已成为必然,我市占口岸地缘优势,完全可以使建材产品走出国门。

从技术水平方面看,现有的机立窑已经是落后的、淘汰的生产工艺,目前还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空间很大。

(一)产业定位。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发展仍以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和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二)发展趋势。

据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期间世界建材需求年增长在2.5-3之间,国内在5-6之间。由于我市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消费需求年增长仍将最低保持在15左右。

随着我市对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政策的落实,以及对淘汰实心粘土砖强制性政策贯彻力度的加强,新型墙体材料需求量将大幅增长,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水泥生产企业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基础上,必然向下游产品发展。向下游产品发展的重点是商品混凝土,而且比例很高。目前,我市已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开始禁止混凝土现场搅拌,商品混凝土处于快速速发展阶段,发展商品混凝土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产业布局。

根据我市现有建材企业、在建项目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等诸多因素,合理确定建材产业发展布局,对我市建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快速壮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布局建议:一、合作区建材产业以水泥和新型墙体生产企业为主,水泥企业在有资源、有市场的前提下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混凝土搅拌站。加快建设新型建材工业园区,通过本地企业投资和招商引资等途径,在园区内建设8-10家新型建材企业;二、扎赉诺尔区仍以砖、瓦生产为主,同时逐步限制黏土实心砖生产,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关停步伐,引进新型建材生产设备。三、东湖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煤矸石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引进2-3家上规模的建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建材业,在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和产量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水平。

(四)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预计到20__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左右,淘汰现有落后工艺,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5以上;墙体材料企业到20__年生产能力达到5-6亿块(折标砖),其中新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3-4家,淘汰所有黏土实心砖生产线,发展10-15种新型墙体材料;塑钢型材达20万立方米。

(一)加大宣传执法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目前,在我市开展推行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工作难度很大,而这项工作恰恰是建材行业发展的方向。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各部门、社会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我们必须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加大有关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在建设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规范操作。要排除阻力,加大“禁实”、“禁现”政策执行和两项基金收缴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加快建材企业重组步伐,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建材工业不合理,一方面表现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使现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后,建材企业要鼓励强强联合,在行业内形成几家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行业发展的导向力量。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俄罗斯建材市场。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家居装饰建材在俄罗斯、蒙古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市在俄、蒙境内从事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和劳务合作的企业也与国内建材企业有紧密关联。建材产品是低附加值商品,由于运输半径等原因,国内建材企业在俄、蒙两国不具备竞争优势。据了解满洲里-赤塔-伊尔库斯科在运输半径500-700公里俄罗斯境内没有水泥厂,蒙古境内在乔巴山-乌兰巴托一段也没有水泥厂,我市的水泥企业完全可以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敲开俄、蒙两扇“大门”,拉动水泥和其它建材产品的出口。

(四)坚持技术革新,搞好结构调整。我市建材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水泥行业,虽然今年出现了效益滑坡,但这是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必经的阵痛过程。企业需要坚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等新产品不动摇,同时政府在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在土地、税收和扩大出口上创造条件。

(五)以建材行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建材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消纳低品位原料、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把建材工业变成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建材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开发低消耗、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六)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建材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强业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业自律,克服盲目追求做大与过度投资的倾向;避免市场恶性竞争,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同时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共同开拓国外市场。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

一、白茶的生物特性

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自然突变体,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由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绿茶。白茶最显著表现是春季发芽时嫩叶的阶段性白化现象。其表现形式为:每年春季新萌发的芽头呈微绿色,而当叶片展开后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这种白化现象在一芽二叶期前后最为明显,随后叶片的色泽又逐步复绿,颜色也逐渐加深;迟长出的叶片比早长出的叶片优先转绿;而进入复绿阶段后长出的叶片,则不再经过白化阶段,直接为绿色。白茶白化表现的温度阈值约在20~22℃之间,但低温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而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约在16~18℃之间。白化的直接原因主要为叶绿体膜结构发育遭遇障碍,色素蛋白复合体消失,叶绿素合成受到阻滞,叶绿体退化解体,但叶片色素组成未发现明显变化。伴随叶绿体结构的异常变化,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是白茶特有品质性状的主要成因。白茶氨基酸含量为常茶的2-3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总量。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所以,白茶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作用是常茶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氨基酸含量高,使得由该鲜叶原料制成的茶叶滋味尤为鲜爽,风味独特。

二、白茶产业发展现状

据省农业厅与省茶叶产业协会的专家分析,全国产白茶主要在浙江,全省白茶种植面积约3万亩,大多属近几年新种植茶园,投产面积1万余亩,产地主要在安吉、余姚、宁海和松阳等地区,特别是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按亩产20公斤产出,总量约为200吨,亩产值平均1万元,总产值达到2亿元。我市是全省老茶区,孕育着不少品种资源。发,我市在下包乡狮峰村发现白茶原种,取名为“狮岩1号”。原种繁育始于,现育成原种后代约800株苗。白茶引种始于,现全市白茶种植面积400亩,主要分布在下包乡、三都的前源片、下涯的大洲片,大多为近二年种植,实际投产面积约150亩,白茶制作与营销企业和龙头主要有4―5家。今春全市产白茶500公斤,产值约100万元。目前白茶在内销市场呈俏销态势,经济效益相当突出,如下包乡和平村种植大户吴柒益,该户秋末种植11亩白茶,采收白茶26斤、收入15000元、均价577元/斤;采收白茶90斤,收入51500元,种后第三年亩均收入4682元,加之出售自繁苗木收入,20即收回全部投入本钱;今春采干茶171斤,收入118000元,亩均收入10727元。下涯大洲的方少阳户0.7亩茶园产出更是达到惊人的3万余元。

三、规模发展白茶的条件分析

(一)主要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我市地域生态十分有利于白茶生产,尤其是我市广大的深山茶区,环境清幽,光照偏少,气温偏低,具有丰富的香灰土资源,完全能满足种植白茶所需生态环境要求。

2、白茶品质上乘。今年,我市白茶“狮峰一号”经中国茶科所检测,所有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主要指标氨基酸的.含量达到6.9%,茶多酚的含量高达29%,与安吉白茶相比,更具有品质优势。

3、技术基础较好。我市发展白茶已具备了一些经验,在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加工制作、产品标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具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基础。

4、茶农积极主动。我市是浙江传统的产茶大市,茶叶历来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广大茶农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特殊的感情。超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起了广大茶农种植白茶的积极性,同时,一部分已有收益的茶农迫切要求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又能带动一批农户发展白茶。

5、产业链条初具。通过广大茶农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白茶生产已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渐成产业化初期发展态势。2家龙头企业(市第一茶厂、浙大天赐)全面进入白茶基地培育、加工制作、经营销售全过程,这些龙头企业依托自有优势,外拓市场,内连农户与基地,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产业领头雁。

6、成为增收新径。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民增收问题。事实证明,种植白茶可达到“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出效益”。尤其在山区,发展白茶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因此,对于我市来说,发展白茶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总量太少。要做大做强白茶产业,离不开一批深谙市场的龙头企业,只有建立稳定的“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才能经得起市场的冲击,才能使产业走向成熟。而目前我市集贸、工、农一体的白茶龙头企业只有2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2、品牌管理欠缺。从客观上讲,这几年由于我市白茶发展前几年步伐缓慢,品牌建设步伐没有跟上。从主观上讲,没有很好重视品牌管理,今年市场上有部分茶农从松阳等地购进低质白茶,以次充好,损害了建德白茶的形象。此外,建德白茶品牌运作力度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

3、一次性投入相对偏高。由于今年本地供苗能力严重不足,要满足农户今年的规模性发展需求,需从外地调进种苗。但目前白茶种苗十分紧张,外地种苗价格几经拉拨,一路飙升,使苗价从去年的0.15元/株狂升至现今的0.55元/株。如按这一苗价计算,仅种苗成本每亩就达到2200元,高价苗成为我市今年发展白茶的最大制约。

四、白茶产业的发展定位和规划

(一)发展定位

1、目标定位。我市白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至,通过政府引导、行政推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实现新增白茶面积5000亩,实现5000万元产值;第二个阶段是至,在第一个阶段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导、龙头推动、示范辐射,全市白茶种植面积再增5000亩,白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我市新的亿元产业。

2、产品定位。由于我市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发展优质白茶十分适宜,因而,产品可以定位为高档名优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高价,在价位上与常茶区分开来,使白茶成为我市高档名优茶的标志茶;二是高质,高档茶要有高品质,以高品质来保证高效益,要统一生产技术标准,以无公害生产技术为起点,逐步推广绿色白茶、有机白茶生产技术,确保我市白茶品高质优,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最优品质。

3、市场定位。从近几年白茶的消费阶层来看,一般作为礼品茶或商务茶比较普遍;从消费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北京等大城市。因此,重点要把市场放在这些区域,努力提高建德白茶市场份量;同时,要着眼于远期市场发展规划,有效扩大建德白茶市场。

(二)发展规划

1、区域面积规划

由于白茶的生长环境对于白茶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白茶的种植地区推广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白茶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与适当集中开发的要求,明确下包乡、杨村桥的长宁片、下涯的大洲片、莲花镇的高山茶区、三都区域的前源片、洋尾乡等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有关乡镇规划面积(第一阶段5000亩)如表所示:

发展面积(亩)

主要分布村

下包

1500

狮峰、浪源、大源、枫坞、瑞坑、胥岭

杨村桥镇长宁片

500

隐将、徐坑、清溪村、毛山等

下涯镇大洲片

800

北坞、日晒坞、大洲、洪村、金村

莲花镇

700

里芳、林茶、薛上、徐家、郑家

三都镇前源片

1000

西塘、尖竹山、洋峨、里中垄、樟岩

洋尾乡

500

伊村、里童、外方

合计

5000

2、年度推广规划

按照全市发展10000亩白茶的目标,分阶段发展规划如表所示:

时间

发展面积(亩)

主要区域

2004年

4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

1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06年

16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

2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第二阶段

20―

―20

5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以及全市其它适宜发展地区

合计

10000

五、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制定扶持政策。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好白茶发展与其它支农政策的配套衔接,出台有利于白茶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乡镇、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形成市、镇(乡)、村三级配套政策。市级政策着重扶持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白茶基地建设(包括种苗基地和种植推广),育苗补贴按实际出售数量,从年起每株给予0.03元的补贴,种植白茶按每亩50元补贴到农户。第二个层次是龙头企业培育,主要用于支持龙头企业购置生产加工机械设备,具体视区划乡镇发展规模每个乡镇重点扶持1-2家,每户按购置全套设备所需资金4万元计算,给予每户补贴2万元。第三个层次是品牌建设,主要支持企业对外宣传造势、参加各种展览评比活动等。根据这一政策标准,预计第一阶段需投入全部经费列表如下(其中因2004年新发展面积以外地引进种苗为主,每株苗价0.55元,每株补贴0.30元):

新增面积(亩)

基地建设

(万元)

龙头企业(万元)

品牌建设

(万元)

备注

2004年

400(含示范点200亩)

24

15.8

品牌建设资金主要包括对外宣传、支持企业参加各种农展和评比鉴定等,还包括建立专业合作社启动和初期运作资金。

2005年

1000

17

8

2006年

1600

27.2

10

2000

34

12

小计

102.2

30

15.8

总计

150

2、抓好技术开发。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完善白茶标准,制定白茶生产技术系列标准;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引用新技术的力度;三是加强新技术研究开发,在白茶炒制工艺、茶形茶色以及生物技术的利用方面做好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提升白茶产品档次。

3、建设种苗基地。在下包乡等乡镇建立“狮岩1号”以及安吉白茶原种苗繁育基地50亩,按每亩可出苗10万计,从2006年起,年出圃白茶苗500万株以上,满足全市发展白茶种苗需求。

4、加强品牌管理。一是组建建德白茶产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品牌运作。二是申报注册“新安白茶”商标,在包装方面统一设计、统一印制,统一使用、统一管理。三是加强市场监管,由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加强对白茶市场和流通的管理,同时,严格控制外地劣质白茶流入建德,为创优品牌保驾护航。

5、建立实施机构。建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成员组成的全市白茶产业协调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白茶生产的各方面组织协调工作,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同时,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人员建立白茶实施小组,具体抓好白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六、2004年主要工作

1、制定全市白茶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农业部门负责做好调研,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细化,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2、制定白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明确白茶种植发展的经费补贴等有关政策标准,并以文件形式予以确定。

3、切实抓好种苗基地建设,为明年实施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根据2004年发展800亩的计划,确定在下包乡择地建立种苗基地25亩,并与育苗农户签订育苗协议。

4、抓好示范点建设。在下包、下涯大洲、杨村桥长宁、三都前源、莲花、洋尾等乡镇建立示范点3―5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10亩,每个乡镇示范面积40亩左右,全市示范点总面积达到200亩以上,当年新增面积达到400亩以上。

5、建立组织机构。一是建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白茶产业组织协调机构,二是建立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实施小组,负责白茶产业推广。

6、抓好宣传,营造发展白茶的良好氛围。电视台、新闻传媒中心等媒介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白茶致富之路,使全市茶农形成思白茶、种白茶、富茶农的健康环境。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一

一是政策扶持――抓投入。针对发展设施农牧业资金匮乏的实际,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和农民筹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设施农牧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积极协调银信部门想方设法解决贷款资金,特别是对于建设规模大的农户,酌情放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宣传补贴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宣传及舆论环境。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精心组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到我市投资设施农业建设,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二是拓宽渠道――抓市场。抓生产,必须抓流通,没有市场流通,设施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应坚持两手抓,生产与流通要同步进行,各乡镇要转变政府职能,主动出击抓销售。一是率先培育销售经纪人队伍,培养营销大户,拓展外销市场。二是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统一管理、经营,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抓好批发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使设施农业建设、生产、流通融为一体,以拉动全市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品牌经营――抓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坚持品牌战略,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重点培植一批农产品品牌和商标,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有实力的合作社和企业建温室、建保鲜库,培养和发动一批经纪人积极参与生产、收储、保鲜、调运和销售,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水平。

四是依靠科技――抓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人员配备,充实设施农业技术力量,尽快培养一批能进棚实践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要整合全市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实行跟踪负责,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筹措专项经费,聘请外地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指导,增强技术支持。三是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设施农牧业是一项资金、技术、劳力密集型产业,而农民又是设施农牧业的主体,必须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五是集中力量建设先进的试验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科学经营――抓管理。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及连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专门人员长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研究,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方式,促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销售更具有稳定性,减少产品产销的盲目性。积极研究供求关系和消费路径,为农超对接提供相关服务。重视行业协会建设,提升行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做好防疫监督工作,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完善市、旗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检测站,重点开展农药、化肥、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二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为更好推动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委政研室对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查找制约教育公平、影响教育质量、束缚教育活力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全市共有基础教育学校

*所,在校生*万人,教职工*万人,专任教师*万人。从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看,我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我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

*个县区(含*区)中,除*区、*区外,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及教辅用房面积等指标均未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要求。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差距,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更为落后。农村地区许多中小学校因教师和设备设施短缺未开设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全市*%的义务教育学校和*%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平时教学中实验课未进入实验室。城乡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宿舍面积狭小,多数学校浴室配备不齐全,洗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我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

*%,其中,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为*%,距国家、省、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共有*个县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在*%以下,“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问题突出。

*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超过全省*%的平均比率,排名全省第四。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学位缺口约*个,按照“十四五”县域人口增加情况测算,到*年,需新增学位约*万个;城市区义务教育学位缺口*个,按照“十四五”主城区人口增加情况测算,到*年,城市区需新增学位约*万个。同时,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区域学生向教育水平较高区域的流动也加剧了学位结构性短缺。比如,*区、*区近*年初一新生流失较为严重,主要流向*、*等区,造成这些区的学位更加紧张。

。我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供给的上大学机会与群众的需求和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现阶段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市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与

*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匹配。教育财政性投入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两部分。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少。“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在*%左右,处于全省中游水平;以*年为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全省第*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生均经费幼儿园*元、小学*元、初中*元、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元,均排名全省第*位。二是教育费附加未足额拨付。按照国家规定,教育费附加应专项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存在将教育费附加挪作他用的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教育费附加分别征收*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分别拨付*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均未足额拨付,且拨付额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年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有*亿元未拨付,额度居全省第一。

*平方米,远低于*平方米的省定标准,用地缺口达*亩,且在*区、*区等传统教育强区更为明显,仅两区就占到总缺口的*%以上。城市区初中生均用地面积约*平方米,虽然平均水平高于省定标准(*平方米),但*区、*区仍然分别有用地缺口*亩、*亩。二是学校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新建学校少,“十二五”以来,*区、*区、*区未新建公办学校,新建民办学校仅*所;配建学校不到位,开发商将小区规模控制在建校基准线(商业小区容纳*人需配建幼儿园、*人需配建小学)以下,造成配建学校少、规模小、配套不齐全等问题。改建升级难,在旧城改造中,存在学校规模缩水或原有学校拆除后重建缓慢等问题。

*个、缺口*人,在编教师仅占*%左右,政府购买服务、劳务派谴、自聘合同制教师成为幼儿教师队伍主体,导致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对幼儿保育教育质量影响较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不及时,空编*个,小学教师缺口*人;初中生师比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可满足需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生师比*:*,虽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实际因乡村小规模教学点生师比过低、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女教师(占*%)婚产假等因素,造成教师不足。特别是旧高考模式下文理分科造成各学校不同程度缺少理化等科目教师,新高考采用“选课走班制”教学模式,物理、历史成为热门科目,将会加重教师结构性缺编,目前,仅城市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就存在近*名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教师缺口,县域副科教师缺口更大。高学历教师占比较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师中研究生占比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研究生不足*%。二是骨干力量短缺。全市名师、名校长少,目前仅有中原名师*人、占全省*%,市级名师*人、占全市专任教师的*%,名师工作室仅评选*届(*—*年),以课题研究为主,与教学联系不紧密,带动培育学科教师作用十分有限。三是教育培训质量不高。教师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优质培训少、开班频次低、覆盖范围小,*年应完成线下培训*人以上,但实际仅覆盖*人。线上培训形式化,纯理论内容过多,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学习效果无法保证。教学教研脱节,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县区教研员队伍薄弱,普遍老龄化,教研理念落后;教研成果转化率低,对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进度较慢,作用有待发挥。四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职称评聘中一定程度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影响了年轻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部分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教师减负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大、教师获得感不够强,各级各类督导检查、网上学习、会议等非教学任务依然较重,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在服务保障方面,部分县区存在教师周转宿舍、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到位,奖励性工资补助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影响教师安居乐业。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不够明显。一是

“县管校聘”改革不够深入。首轮改革于今年*月底全部完成,改革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改革中每个学校交流人员不超过*%,虽有利于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但削弱了改革的力度与成效。全市共*万余人参与,交流*人、跨校竞聘*人、组织调剂*人,交流人数占人员总数的*%,与省改革试点许昌市襄城县(*%)和宝丰市(*%)相比还有差距。部分县区未能实现编办和人社局管总、教育行政部门在总量范围内进行具体编制分配和岗位设定的改革目标;个别县区在教师交流后,人事关系调整未全部实现备案管理。二是校长职级制改革尚未全面推开。首轮市直学校改革于今年*月底结束,县区将于*月底全部完成,虽然出台了中小学校长职级资格评审认定办法等文件进行规范指导,但是校长职级制改革总体上刚刚起步,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改革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三是课堂教学改革需持续推进。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还有偏差、推动改革实践力度不足等因素,课堂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轻探究、重改革形式轻实际教学效果等突出问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四是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市推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到一年,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还不够科学规范。对学校的评价,升学率特别是名校升学率仍占据主导地位;对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评价,还是以学生文化课成绩、优质课比赛成绩等为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针对当前我市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

“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要求,市县政府在编制执行财政预算时,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并依法向同级人大报告,市县人大要将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列入重点审查范围,保障教育经费足额投入、稳定增长;规范教育费附加管理使用,完善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办法,提高城市区教育费附加拨付比例,推动形成稳定拨付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费附加应收尽收、专款专用。推动建立教育发展多元投入渠道,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

*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市“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建设规划,根据区域内人口分布情况,科学确定学校布局和规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实施城市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校外迁,旧校址优先用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统筹解决城市区基础教育短板和欠账,促进区域中小学综合实力提升。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为抓手,优化调整县乡中小学布局,合理撤并小规模学校,在中心镇和中心村科学布局一批寄宿制学校,实现学生入学由“就近就便”向“就优”的转变。以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性为目标,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规范民办园发展,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二是加大旧城区学校改造提升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加快补齐多媒体教室、餐厅、浴室等基础设施短板,缩小与重点学校之间差距。注重“微改造”推动学校扩容提升,通过翻新校园外墙、建设文化连廊、增设读书角等,拓展活动空间,使学校功能区域分布更合理,功能场室配套更完备。

“学分制”精准培训做法,制定实施更加精准务实的教师培训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加强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教育开放合作,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带动本地教师队伍发展。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职称评定上,进一步畅通优秀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适当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小学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工作量和教学实绩,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差别化补助政策,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动教师减负,减少教学外工作任务,真正让教师安心从教。

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一是深入推进

“县管校聘”改革。以双向选择为核心,赋予中小学以事设岗、按需设岗自主权,通过校内选聘、校外竞聘、组织调剂等方式,推动形成优质学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等配套机制,理顺评聘教师工资关系、人事关系,消除制约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健全校长队伍管理和评价机制,落实好校长职级制度和职级待遇,拓展校长晋升空间,推动中小学校长由“委任制”向职业化、专业化“聘任制”转变。加强新迁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校长配置,试点面向全国遴选校长,提升办学质量。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建好用好校长人才库,探索副校长资格制管理,增加人才储备。三是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围绕新高考改革,鼓励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校在“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尽快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完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深化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通过述职评议、政治监督等方式,推动党委和政府更好履职尽责。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加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挺在前面,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推动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加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三

20xx至20xx年,法库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不断提升法库农业的外向度和知名度。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省市农业品牌。目前,法库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品牌4个,包括国家级出口红树莓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省级品牌10个,主要有辽宁省出口果蔬示范区、辽宁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辽宁省农业投入品监管示范县等。二是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不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全县认证“三品一标”260个,“三品一标”主要包括地理标识保护产品4个、有机食品48个、绿色食品18个、无公害食品190个。三是积极申报注册商标。目前,农事企业(农民经济组织)注册各类商标38个。四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省市品牌产品。共创建1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8个。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3个,分别是沈阳爱新觉罗祖家坊酒业有限公司(爱新觉罗)、沈阳宏君葡萄科技有限公司(五龙山)、法库县淑云蛋鸡专业合作社(鑫丰)。市级著名商标6个,沈阳名牌2个。

20xx年至20xx“三品一标”补助款发放104.2万元。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全面了解我市建筑业发展现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市委政研室对我市部分建筑企业、县区及市直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我市建筑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建筑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群众就业、增加财税收入、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给建筑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日益凸显。*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年、*年分别实现*亿元、*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速达*%,高于全省*个百分点,超过全市gdp增速*个百分点。*年至*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以上、高于全国近*个百分点,建筑业税收平均占全市税收总量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万人。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高。从建设领域看,逐渐从房屋、道路、水利工程等传统领域向*g基建、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拓展。从建造方式看,逐渐从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方式向靠科技创新驱动的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转变。从组织模式看,逐渐从以工程指挥部为主的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向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演变。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从*年的*万元/人提升至*年的*万元/人,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产业主体快速增长,竞争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建筑企业总数从*年底的*家增加至目前的*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家(特级*家、一级*家、二级*家、三级*家),驻洛央企*家,产值*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市建筑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产业增长后劲不足,高质量发展基础尚不牢固。特别是受疫情、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市建筑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不少难题亟待破解。

(一)项目供需矛盾突出。调研中,虽然县区和市直单位认为政府谋划建设项目数量充足,但企业普遍反映缺少合适的项目,存在“无活可干”或“有活不愿干”、“有活干不了”的情况。比如,今年住建部门谋划了市级重点市政路桥项目*个,但九都快速路、南山大道西延等*个项目尚未进入招投标阶段,不少主营业务为市政工程的建筑企业今年上半年未承接项目、处于停工状态。比如,今年以来城市区新开工楼盘*个、同比下降*%,相关建筑企业业务量出现明显下跌。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项目缺乏资金平衡方案导致招标困难。政府主导项目以公益性居多,县区和市直部门往往以“政府信用+资产担保”的传统思维谋划项目,缺乏对项目的经营性和盈利性包装设计,项目投资与收益无法实现自我平衡,导致项目投融资吸引力不足。在申请专项债或对接政策性银行融资过程中,常因存在增加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而被拒。部分央企虽然具备承接项目的实力,但由于对项目能否按时回款信心不足而放弃投标。二是部分项目标段相对较大,导致中小企业无法承接。我市建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项目承接能力有限,在整体承包的大中型项目上缺乏投标资格。实际工作中,由于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拆分有所限制,政府部门在项目规划中对拆分招标比较谨慎,绝大部分项目以整体承包方式招标,仅在项目过大或为了缩短工期时选择分段招标,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项目的机会。三是下游产业不景气导致项目数量减少。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行业因为受市场大形势和本地去化存量影响,房地产企业开发积极性不高,导致上游的建筑企业承揽项目数量随之大幅减少。

(二)产业资金严重短缺。建筑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我市建筑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自有资金有限,融资能力不强,资金紧张成为企业当前最为突出的瓶颈问题。由于流动资金不足,有的企业被迫减少承揽工程数量,有的企业陷入“干了等死、不干饿死”的困境。比如,调研中,河南信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天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反映,由于资金短缺,今年以来企业无力承接新项目,导致裁员减薪、拖欠合作伙伴款项,发展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是垫资多。目前,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有的建设单位利用建筑企业急于承揽项目的心理,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转嫁给建筑企业,迫使企业垫资施工。实力雄厚的央企和外地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也将垫资施工作为击败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亦不惜以垫资为代价参与竞争,且承接项目越多,垫资额越大,资金链断裂风险进一步加大。二是回款慢。建筑企业普遍反映市政工程拖欠工程款数额较大、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有审计时间长、工程决算慢等,企业迟迟拿不到工程款。部分企业反映,总体上收到工程款的比例不足*%,平均回款时间拖延半年至*年不等,甚至个别“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实施的项目至今仍没有结算。三是融资难。我市建筑企业融资方式少、渠道窄,整体融资难度大。建筑企业所需融资的金额较大、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特别是洛阳银行等并入中原银行后,原多家银行授信变为一家,授信额度大幅下降。部分建筑企业由于贷款归还不及时、拖欠上下游企业账款遭到起诉、受到环保行政处罚等原因降低了征信,进一步加大了融资难度。虽然银行推出了“项目贷”等融资产品,但大多数需要市级以上国有平台公司担保,而国有平台公司认为担保风险较大、不愿担保。

(三)产值税收大量流失。据相关部门统计,*年城区公开招标的房建项目共*个、工程金额*亿元,其中外地企业中标*个、*亿元,分别占到*%、*%。由于建筑业产值税收在总部或子公司注册地核算,我市众多项目被外地企业承包,产值税收大量流失。究其原因:一是本地企业资质等级较低。除市政项目领域符合资质要求的本地企业较多、多数项目由本地企业承接外,交通、水利等领域符合资质等级要求的本地企业较少,绝大部分由外地企业承建。据行业部门统计,外地企业在非市政领域基本占到全市*%至*%市场份额。二是部分企业外迁。近几年,我市连续有建筑业央企外迁,带走了部分产值税收。比如,*年中铁十五局集团迁往上海,*年中铁十五局第六工程公司迁往南京、中铁隧道集团迁往广州,特别是中铁隧道集团的外迁直接导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减少*亿元、占全市*%。

(四)转型发展步伐缓慢。我市建筑企业以传统建筑领域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少,亟待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住宅、道路等传统基建多,*g基站、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领域少;

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不多,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仅占全省的*%;

传统作业方式多,运用绿色环保、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少。究其原因:一是建筑企业抢抓产业“风口”意识淡薄。国家《“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把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建筑业从碎片化、粗放式、劳动密集型等旧的发展方式向集成化、精细化、技术密集型的新发展方式转变。一些企业缺乏主动转型意识,对产业发展新“风口”认识把握不足,存在传统路径依赖,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有出局的风险。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建筑业人才短缺,建造师、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总量偏少,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等技术工种持证*人,仅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主营业务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应用力度不大,经营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程度低。三是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不足。我市建筑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扎堆分布于房屋建设等产业链低端环节,专业化分工不足、“专精特新”企业少,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偏低,竞争较为激烈。

(五)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我市建筑业营商环境评价整体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企业普遍反映在环保管控、劳动监察执法、司法诉讼服务等方面还有差距。比如,有的县区环保部门采取“一刀切”做法,导致一些建筑工地停工、半停工,造成企业延期交付、违约赔偿等损失。有的劳动监察执法机关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责任简单归责于企业,造成企业疲于应对甚至二次支付。有的司法机关在诉讼中动辄对企业采取冻结账户、划转资金等强制措施,给企业造成资金周转等方面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环保执法不够精准。在已经出台的扬尘污染防治政策中,只有一级管控明确了具体停工和复工时间,二级、三级管控具体复工时间缺乏明确期限,往往是“另行通知”,给企业生产造成被动。二是劳动执法不尽合理。有的劳动监察执法机关处理农民工欠薪纠纷时以维稳为主要目的,即使诉求不合理也要求企业先拿钱息事宁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正当利益。三是司法服务保障不够到位。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前,缺乏与建筑企业进行必要的沟通,依法慎重适用财产强制措施的要求落实不够到位。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市建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精准施策,打好“组合拳”,推动产业发展尽快走出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谋划储备,优化项目供给。坚持把增加项目供给作为拉动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持续强优势、补短板,推动项目数量、质量双提升。一是加大项目储备力度。聚焦新基建以及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县城扩容提质、集镇建设、产业社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入谋划一批项目,建好重点建设项目库,做细做实前期工作,为项目开工做好充足准备。二是科学规划项目资金平衡方案。树立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项目投资收益平衡方案,通过积极探索片区开发、项目捆绑、运营前置、资源整合等方式,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整体平衡,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率。三是优化项目承包方式。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量对大中型项目和综合型项目进行拆分招标,鼓励央企对总承包项目进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保持建筑业市场整体平稳。四是进一步支持房地产发展。增加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大安置房、青年公寓、人才公寓、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回血,为建筑企业提供更多项目。

(二)凝聚政银企合力,破解资金瓶颈。充分发挥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作用,拓展融资渠道,加快资金回笼周转,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一是完善政策支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完善企业贷款延期、税费缓缴、财政补贴等方面扶持政策。规范工程价款结算,完善工程款支付、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抵押偿付制度,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二是加强金融服务。通过召开融资洽谈会、发布融资需求等方式,促进银企对接,为建筑业提供精准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的信贷支持,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开展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等为抵押和以应收账款、股票、商标权、专利权为质押的贷款业务。支持建立建筑业供应链金融平台,降低建筑企业成本。三是完善信用体系。大力推进信用等级差别化管理,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引导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将信用评价结果与银行贷款额度、工程担保等相关联,推动信用变“资金”,进一步拓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

(三)强化政策引导,减少产值税收流失。充分考虑建筑业产值税收核算特点,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更多产值税收留在本地。一是推动建筑企业本地化经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奖励政策,吸引市外大型建筑企业将总部迁入我市或设立独立法人性质的全资子公司,将其经营产值税收在我市申报。推动本地建筑企业升规入统,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逐个摸底排查,精准帮扶指导,确保应入进入、应统尽统。二是积极开拓市外市场。鼓励本地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资质等方式向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参与外地市场竞争,开拓新的产值税收来源。发挥驻洛央企外埠市场拓展优势,为央企提供优质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服务;

鼓励建筑企业与央企、外地大型企业组建联合体承接市外项目,不断提高市外市场份额。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意愿强的企业纳入省级重点支持企业名录,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

(四)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企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理念,把握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抢抓新基建、环境基建、装配式建筑等建筑业新“风口”,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一是抓好企业培育。推动差异化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向工程总承包集成化管理发展,参与高端市场竞争,扶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在细分领域做到“小而精”、“小而专”。二是拓展业务领域。推动建筑企业抓住产业链关键环向上下游延伸,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建材生产经营等领域渗透,实现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三是推动生产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施工总承包、bt(bot)、ppp、epc等项目运作模式,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四是加大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打造高素质建筑业工人队伍。引育建筑师、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等专业管理人才;

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加大政校企合作力度,依托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平台,培养更多建筑业技能人才;

发挥特色优势,引育一批古建筑、乡村建设运营等领域特色本土人才。

(五)加强服务保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结合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着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升政府和司法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一是推动政企沟通联系制度化。完善领导干部包联服务企业制度,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复杂问题集中研判、共性问题政策转化、个性问题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二是强化精准管控。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优化建筑领域污染防治和疫情防控差异化管控措施,科学确定管控起止时间,建立建筑企业管控“正面清单”管理机制,将建筑施工扬尘管控、疫情防控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记录,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对“正面清单”和信用良好企业,不得“一刀切”实施停工停产措施,尽量减少管控对企业、工地的影响。三是提升行政执法和司法服务水平。坚持理性规范、包容审慎,妥善处理有关工程价款结算、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建筑领域常见法律问题。建立健全建筑行业诉讼调解机制,整合法院、民调组织、行业协会、仲裁机构等调解资源,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协商、疏导等方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严格规范诉讼保全措施,慎用冻结、划拨流动资金等手段,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留出空间,防止出现“办一个案子,垮掉一个企业”的情况。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五

市政协民族宗教台侨属委员会

近期,市政协副主席杨丘远率民族宗教台侨属部分政协委员和市直有关单位及天长街道负责同志就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我市夕阳红等部分老年公寓,走访考察了我省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较好的铜陵市、合肥市肥西县、黄山市黄山区和歙县等四个市县区,并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在实地察看、走访考察和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全面提升我市社会化养老水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据统计,2011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9%。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凸显。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全市人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积极采取措施,着重抓好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

1、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全市现有敬老院17所,其中铜城、秦栏各2 所,其他镇(街道)各1所,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可容纳床位2000张,现入住农村五保老人1260人。

2、推进社会福利院建设。福利院位于我市冶山镇张巷村,为2011年民生工程,总投资546余万元,建筑面积达4138平米,可容纳床位90张,6月份已投入使用。目前,收住社会“三无”对象20余人。

3、鼓励兴办民办老年公寓。据调查,全市现有10家民办老年公寓,其中正常运营的9家,在建1家,共设置床位1200多张。正常运营的9家老年公寓,千秋和夕阳红两家规模较大,每家可容纳100人左右,其余7家均为30床位以下小规模养老院。在建的金太阳老年公寓规模最大,设置床位800余张,软硬件设施较为齐全,预计2013年全部建成。其中,一期工程3500平方米,已建成,可容纳床位89张,10月底完成装修并投入使用。

此外,作为主要养老方式之一的社区养老服务,我市暂为空白,将在今年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中统筹安排。为进一步适应老龄化的要求,从2011年底,我市对满99虚岁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对99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贴。目前,该项资金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暂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列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服务体系功能不全。养老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搭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但目前,我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建设方面存在许多空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尚未启动。

还存在安全隐患;两家相对规模较大的,又不同程度存在着建设不够规范、服务不够全面等问题,完全按市场化运作,见效慢,效益低。市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社会资金投资没有积极性。

3、养老服务机构缺乏规划管理。市区民办老年公寓虽发展较快,但与我市老年人口实际增长的情况不相适应,现有的养老场所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在管理方面,对农村敬老院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规范,但对民办老年公寓管理远远没有到位,大部分民办老年公寓没有履行正规的审批手续,虽发放了《社区服务证》,但目前从未开展重审工作,更未开展安全检查。

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

1、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们所考察的4个市(县、区)政府都根据省政府皖政[2011]20号文件,出台了本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其中,铜陵市从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政府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连续5年将此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先后制定出台6个政策性文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城市社区养老托老机构每年新增200张床位,同时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70周岁以上低收入家庭老人按每天10元的标准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券”,开通2881890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上门服务。肥西县建立了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重点优抚对象、特困及省级以上劳模、有特殊贡献的困难老人,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此项经费各地均列入财政预算。

3、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铜陵市将民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一并纳入公共服务行业政策扶持范围,对民办老年公寓,也按实际床位数,市、区两级财政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黄山区、歙县分别对新建、改扩建的以及床位数超过50张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经验收合格,正常运营1年后,财政给予每张床位2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其中,歙县对床位300张以上的,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已开业的民办或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黄山区和歙县均根据养老机构实际入住人数,由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给予运营补助。

四、意见和建议

参照省内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尽快出台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议市政府要以省政府《决定》和滁州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意见要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即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意见要尽量细化、量化、具体化,要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2、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议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研,合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范围和方式,依据不同情况为老人提供有偿、抵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可借鉴铜陵市的做法,搭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政府可为少数特困老人提供部分购买服务。逐步把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加大推动力度。今年可把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列入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一项内容,先建成1-2个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切实落实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城镇三无人员的村(社)干帮扶责任制。

3、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集中照料需求。重点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吸引民营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建议在征地安排、税费征收、水电收费标准、建设和运营补助等方面,政府应给予扶持政策,明确优惠标准。民政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行为。继续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转型,可在城郊结合部和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完善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打造一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也要积极探索转型,将空余床位用于收住社会老人和空巢老人,满足农村社会养老的要求。

疗费用优先给予补助。对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应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

5、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老年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扩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有关政策的宣传,积极倡导市直机关、企业、热心人士到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认建、认住、认养活动,让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事业,形成浓烈的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六

(一)资金短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一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目前我市建一亩砖钢结构温室投入14万元左右,建一亩土钢结构温室投入9万元左右,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来讲,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建设资金;二是设施农业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加上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信贷风险大,因而银信部门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许多成熟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农民对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需要一年四季劳作,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嫌麻烦的思想。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顾虑较多,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差距较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力量薄弱。我市设施发展迅速,生产基地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缺乏设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牧业发展需求。

(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各旗县尚未形成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无市场带动能力,组织化程度较低,蔬菜销售相对困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因而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上,设施农产品总量达到60亿斤,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20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全市土地流转累计达到500万亩。就目前的发展状况实现上述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七

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场向导、政府指导、政策引导“三轮驱动”下,以重点龙头企业为牵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大户经营为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皖雪食品进入2015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50强榜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67家,初步形成了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禽养殖肉制品加工、瓜果蔬储运产销、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五大主导产业,基地面积160万亩次,辐射带动20万农户,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9亿元,为我县稳增长、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124”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宿永路一线“良繁带”。

建设50万亩标准化良种生产基地,打造全省良种生产大县和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2017年,我县被安徽省认定为第一批小麦、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种子基地每年生产小麦良种1.9亿公斤、大豆良种0.25亿公斤以上。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五铺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区。重点推进百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五铺现代农业科普示范(生态循环)区重点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庄园。培育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一是培育发展品牌粮食产业;二是培育发展高效瓜菜产业;三是培育发展健康畜牧产业;四是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二)健全市场网络促进产品流通。

以中瑞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众多“农”字号企业着力构建信息沟通、网络连通、货物互通、物流融通的大生产、大货源、大市场、大物流、大集散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形成完整地保全县、供周边、买全国的全开放农产品产业链。

(三)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建设。

联合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专家与我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交流合作;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及“三品一标”产品,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86件,“鲁王”牌面粉、“幸运”牌方便面等7个品牌获省级名牌称号,15个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华瑞公司“永航”牌面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绿色a级食品。2016年8月,我县创成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八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九

调研报告。

××市司法局。

(2004年8月)。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为我国宪法确认的法律制度,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过程相对保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矛盾的层出不穷,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探究。

近期,我们对我市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浏阳市的镇头镇、永安镇,雨花区的奎塘办事处、高桥乡,开福区的通太街办事处、洪山旅游局(原综合农场)等六个乡镇街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我市主要社会矛盾纠纷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磨擦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涉法信访问题越来越突出,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民事纠纷导致治安刑事案件上升,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的压力。总的来讲,我市人民调解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在:一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而以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军转干部待遇、复员军人就业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参与者的构成复杂化,不仅有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还有转业、退伍军人等。一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不断增多,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二是各类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其中的热点、难点主要有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的安置问题,征地补偿、拆迁安置问题,企业改制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集资款到期不能兑付问题,以及涉法涉诉问题,司法不公、执法不当问题等。三是纠纷参与人数呈现规模化倾向。一些地方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甚至有的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四是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言行发生重大变化,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有的利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节假日或政治敏感期,集体到京、到省里上访,围堵冲击党政机关,静坐请愿,罢工罢课,阻塞交通。甚至出现殴打执行公务干警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过激行为,以及自杀、自残的极端行为。

所有这些矛盾纠纷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人民调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我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更加健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范围不断拓宽,制度体系基本成型,人民调解功能作用日益突显。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3926个,其中村民调解委员会2786个,社区(居民)调解委员会501个,企业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508个,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131个,有调解人员37788名。与此同时,人民调解业务建设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全市近五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1900件,年平均调处36380件。2003年调解纠纷36459件,调解成功35365件,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6.9%,防止“民转刑”205件,461人。有力地维护了省会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

建立并健全调解组织是做好调解工作前提与基础,调解组织网络化是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司法部颁布的《人民调解若干规定》,人民调解组织有四种形式:一是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四是根据需要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调查的6个乡镇(街)应建乡镇(街)调委会6个,已发文成立的2个,但未挂牌、刻章,工作未展开;应建村(社区)调委会9个,已成立9个,无牌无章的7个,无相对固定办公室的5个,有纠纷登记的3个,文书案卷都没有归档。9个村(社区)虽然都成立了调解委员会,但仅有4个村可以从办公室墙上得到印证,而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名册只有一个村可以提供。9个村(社区)应设272个调解小组,唯有浏阳市镇头镇镇头村有调解小组及成员明细表,其它各村(社区)只能是口头说明,称调解小组就是村民小组长兼任,社区就是楼栋(片)的纠纷信息员,村民小组长和纠纷信息员混同于调解小组。由此看来调解组织网络中确有不少的“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选举产生,但执行中走样。调查的7个村(社区)没有一个调解委员会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全部是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

(二)调解队伍人员数量很大但素质偏低。

从全市统计情况看,我市共有调解人员37788人,是全市在编法官人数的31倍。其中60岁以上9447人,占25%,初中以下文化15870人,占42%。接受调查的9个村(社区)调解员,共有1732人,其中50-60岁295人,占17%;60岁以上420人,占24%;初中以下文化658人,占38%;文盲或半文盲173人,占10%;大专以上文化18人,仅占1%;有相关法律知识或经过市级以上专业培训的138人,占8%。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创新精神,是目前队伍中主要问题,工作力不从心,效果事与愿违的不乏其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素质,否则,调解工作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调解工作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显然,目前状况与新形势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调解主任有其名但无其实。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调委会设主任一名,必要时可设副主任。《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人以上组成。法律规定表明调解主任是一个由三人以上组成的调解委员会的负责人,专司人民调解工作,而实际中大相径庭。且看对某村支部书记的一段调查:请问你们村(社区)是否设立了调解委员会?答:“调解就是我一个”。对话中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村(社区)委员会下面还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更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调解委员会的负责人,与其说是一个调解委员会主任,还不如说是一名兼职调解员,准确地讲,他的主责是村支部书记,这是其一。其二,调解主任专职的太少,绝大部分都是兼任。从全市统计情况看,3926个调解委员会中专职调解主任300人,占7%。从接受调查的9个村(社区)看,调解主任全部是兼任,占100%,其中有8个村(社区)由村(社区)支部书记兼任,占90%,由村(社区)支委干部兼任1人,占10%。表面上看,调解主任的力量很强,而实际工作中恰恰相反。村(社区)干部担任的职务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无法把主要精力用在调解工作上。大部分村支两委干部兼任调解委员会主任的同时兼任了治保主任、村支秘书、会计、民政、计生、村办企业法人等职务,可谓一肩挑数担。不堪重负的调解主任要切实履行职责,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形式意义上的调解主任,已非改不可。

(四)调解经费法律有规定但执行很尴尬。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调解主任享受村(居)委副职待遇,调解员享受误工补贴”。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调解委员会的经费都受制本村(社区)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好的村,村干部年收入3000元,差的村只有1600元,月平均100多元,村上办公经费只能是有一点用一点。绝大多数调解委员会因经费紧缺,工作举步艰难。我们了解到一个调委员会一年的正常开支需一万元。支出项目有调解员的工资、调解小组长和调解信息员的误工补贴、调解人员的培训费、调委会的办公费以及调解工作的调查、取证等项经费开支。如果要加强调委会内务规范化建设,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纵横交织的立体化网络格局只能是一厢情愿,纸上谈兵。

(五)业务工作有继承但乏创新。

人民调解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积累与经验,但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人民调解的性质、地位、作用、方式等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走访调查中的调解委员会中,没有一个能全面、准确表述人民调解性质、作用、任务与要求,绝大部分调解员仍然沿袭旧的模式,遵循儒家“和为贵、礼为贤”的理念,纠纷发生后,劝说双方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折中处理,对于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对于现阶段新的人民调解制度知之甚少。且不说村(社区)调委会,就是乡镇(街道)负责指导与管理人民调解的司法所与司法员对新的人民调解制度也感到茫然,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混杂,导致指导上不到位,出现了跟不上形势、适应不了新要求的情况。从新的人民调解制度实施以来,接受调查6个乡镇(街道)、9个村(社区)都没有正式运作。其内务建设、文书规范化管理上也大同小异。调查中所接触的调解员绝大多数人有规范文书格式、加强内务建设的意识,但行动与实践往往滞后。调查的6个乡镇街道虽做到了一案一卷,但9个村(社区)一案一卷一档的没有一个,有3个村(社区)有案情与处理结果登记,有4个村仅在调解主任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中有记录,还有2个村(社区)美其名及时清结,实际上是塞进了自己的“电脑”,自称“记住则好,忘记也正常”。改革人民调解制度势在必行,但同时要求广大人民调解员从理念、认识与行动上与时俱进。

人民调解组织多处在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遇到的人、财、物等实际困难比较突出。因此,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了解、重视与支持,切实克服“重打轻防”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大力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要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要工作考评范围,使人民调解工作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健全机构,落实调解组织网络格局。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集贸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和企业与乡镇(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要规范人民调委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使矛盾纠纷发生时先有人民调解组织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要认真抓好调解协议质量调研评查工作。

(三)公开选任,建立与工作相适应的人民调解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矛盾纠纷增多,难度增大,对从事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调解员的法律与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特别是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后,调解对象范围的扩大、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趋势,文化程度、尤其是法律与调解业务素质已成为人民调解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立一支与工作相适应的能调善调、坚强有力的调解队伍迫在眉切。要引入竞争机制,拓宽聘任调解员的渠道,创新举措,在县(市)的乡镇、城市的社区推行首席(专职)人民调解员制度。乡镇的首席人民调解员由驻乡(镇)的司法员担任。社区首席人民调解员实行公开选聘、招考,即在每个社区范围内进行公开选聘,将本辖区内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热爱调解工作的干部、教师等人员选聘担任首席人民调解员,原来担任社区调解主任或调解员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首席人民调解员的工资福利、组织人事关系等方面实行区、县(市)司法局为主、社区协助管理。首席人民调解员由市司法局发给“人民调解员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公开选任的具体方案由市司法局制定并统一部署实施。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二十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设施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目前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二十一

主要是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标准化体系、评价体系、营销推广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方面,都有差距和不足。

一是精品名牌少。目前,省级名牌产品仅有3个,品牌多、小、散,影响力不大,加之产业链条较短,精细深加工产品缺乏,许多品质优良农产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形式销售,不仅价格上不去,影响农民增收,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

2、品牌意识还不强。多数农业经营主体忽视品牌形象塑造和优势培育,特别是农民自己创立的经营主体,更是缺乏品牌创建理念,“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比如养牛方面,规模化养殖场有59个,但是注册品牌的仅有4个。

3、品牌应用影响力不大。同质化品牌较多、差异化的品牌较少,同产品不同商标、不同品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在市场上发生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同时,现有品牌还存有宣传推广不足,品牌创建与使用脱节,商标内涵单一,存在简单模仿,缺乏个性等问题。

4、特色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法库县带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农产品不少,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到241个,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省级名特优产品认证的却不多,能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还比较少,像法库牛肉、五龙山葡萄、叶茂台花生等被消费者熟知的名牌产品更是屈指可数,大多农产品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还很陌生,农业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导致高质量农产品有品牌叫不响,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和发展空间,制约了农产品价值提升,影响了生产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积极性。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篇二十二

发挥好政府、企业、社会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制约品牌发展和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症结,明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既顺应全县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法库农业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一步。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和更好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以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创建为载体,通过规模化和产业化,推行全程控制和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品牌持续健康发展。

1、壮大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相伴而生,相互依存,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好的品牌;没有知名品牌;产业也很难做大做强,只有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才能凸显效益,增加附加值。培育更多的地理标志和名特优产品。建议以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果蔬(及加工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掘优势、特色产品(如西红柿、甜瓜、杂粮等),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做好申报工作,力争早出、多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产品。形成特色产业带和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

2、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议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扶持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农副产品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兼并、联合,形成产业集群和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内联外引,吸引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经营,并积极推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3、在主体建设、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农业品牌发展。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切实增强品牌意识,适应需求,做大做强品牌。继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4、强化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品牌是法库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的意识,进一步营造农产品品牌建设氛围,在全县形成重品牌、树品牌、保品牌的工作合力。建议充分利用农交会等重大农业展会,加强品牌展销传播,对“法库牌”农产品进行集中推介,将国际国内的采购商“请进来”,促进“法库牌”农产品“走出去”。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品牌持有人,加强与权威广告经营商的合作,通过电视台、广播、网络、报刊等广告宣传,叫响法库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地宣传法库县农业品牌,提高法库县影响力。要从营销半成品到营销精深加工产品,从“游击战”发展到主攻大超市、大卖场或大城市设立营销窗口的“阵地战”。

5、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强政府引导,落实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健全农产品准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提供保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4066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