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中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回味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增加文章的个性化和可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写读后感提供一些启示。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一
你想知道甲午海战壮烈过程吗?你想了解北洋海军成败历史吗?你想了解甲午战争的内幕吗?那就请你翻开《甲午战争新讲》一书吧!
这本书书详细介绍了甲午海战的前因后果及其壮烈的过程,甲午海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丰岛海战,第二阶段黄海大东沟海战,第三阶段成欢陆战及威海保卫战。这本书真实地讲述了甲午海战的残酷,以警示后人,不要忘了甲午。
读了这本书,我心里有感而发,甲午海战它以事实向人们证明了清政府海防的脆弱,从而也昭示后人要搞好国防,不要忘了甲午。甲午战争,为中国近代海军史抹上悲哀的一笔。当我读到“全力以赴,撞沉吉野”时,这是邓世昌最后吼出的命令,我的内心深深地震撼了。致远舰为撞沉敌队旗舰,不惜牺牲自己,这真是一次壮举,虽然他们没能完成壮举,但是致远舰上的中华男儿们都是英雄。甲午海战它毁殁了中国最早的`海军,但是在这次海战中,中国诞生了一批铁骨铮铮的男儿!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读后相信所有的中国人心潮都会沸腾,朋友们,不要忘了甲午!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二
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军舰队在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异常惨烈,以至邓世昌"大将怒沉舟",全舰将士为国殉难。
看到这里,我悲愤难抑,泪流满面。我们国家有如此英勇的将士,为什么还惨遭失败?我认为首先与清政府的腐无能密不可分。
中国看起来是一棵庞大的树,但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掏空了树心,风雨一来,便弱不禁风。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无法更新装备,药也严重不足。战斗在即,北洋舰队才匆匆从德国加急购买炮弹。将士们拼着老命将炮弹打进了日本军舰的药库,却没有炸沉敌舰,因为那压根儿就是一臭弹——打不响的。
树虽然被掏空了,但还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让风将树吹倒。北洋舰队上的官兵去英国留过学,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吉野号舰长和他们是朋友,劝他们投降,但他们却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舰在人在,舰亡人亡。"就这样,很多将士和舰队一起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静静地守护着国家的'领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舰队仍败走麦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励精图治。为了富国强兵,明治皇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敌强我弱,敌俭我腐,这就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影片中,随着军舰的沉没,战争的硝烟慢慢离我们远去,但其中有一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邓世昌一手拿冲锋旗,一手把住螺旋桨,开着致远舰朝吉野号撞去。他长发飞扬,一脸悲愤,为祖国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可以把太阳比下去。在滚滚浓烟中,他似乎可以永远屹立不倒!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虽然战争不再,但依然到处都充斥着弱肉强食,要想不再被欺负,不再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三
《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作者是戚其章先生,以下是甲午战争读后感,欢迎阅读。
道理类似的还有现在让不少国人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认为这一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固然没错,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是砸锅卖铁地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国境之外的地区战争,还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军”的名义,不敢大方承认这就是人民解放军。
美国却远远没有竭尽全力,在装备和道义上占据明显优势,挟“联合国”之名带上一群凑热闹的小国来救场。
最后战争的结果,谁都没占着便宜,而为换取这一结果,我们是以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训练上的不足。
说白了,再多“假如”也没用,甲午战争毕竟是已经一百多年前就已输掉了的战争。
如今如何“以史为鉴”,如何“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遗憾的是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朝气和理想,变得暮气沉沉、举步维艰。
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说真话,再不愿做实事。
也难怪那么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们都是明白人。
在丰岛海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为济远舰正名。
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济远舰一直是背负着“避战逃跑”的骂名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发现,在日舰炮火的猛轰下,济远舰坚决还击,舰上官兵临危不惧、表现突出。
在广乙舰伤重被迫脱离战场后,济远舰孤立难支,伺机脱离战场。
在这过程中,济远舰先是挂起白旗,后又加悬日本海军旗,但并未按照日舰指示停轮。
一些水手甚至还用尾炮反击追击的吉野舰,逼其逃离,济远舰最终得以回到威海卫。
对于济远舰“逃离战场”的行为,甚至以“狡诈手段”来“逃离战场”的行为,有人批评其“避战逃跑”,但这个时候济远舰已经是在战斗中损毁严重,舰上人员死伤惨重,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有人觉得这脱离战场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那不妨回过头看看日本的所做作为:先是玩突袭,不宣而战;在战争期间也为了逃避北洋舰队的拦截而悬挂他国旗帜。
在战争之中,“成王败寇”从来都是铁律。
对于战场之上的敌人和对手,如果你讲道义、讲规则,只能证明你比较傻,被揍惨的可能性也更大。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
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
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
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
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
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
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
试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精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
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
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
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心痛。
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最令人揪心的。
既有抗争,又有怯弱;既力求振兴,又进退失措;既在思想上进步神速,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
所以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
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
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爱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
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
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
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
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
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
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五
一个昏庸的朝廷,一个败落的社会,一场伟大的战争,一种不屈的精神。
镜头步入了一个一个败落的时代,当时,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统治下,变得国力大减,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打开中国的大门,继而进行残暴的侵略。炮火轰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滚滚硝烟涌出了一张张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颜。
在英国向中国走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时,林则徐没有犹豫,他愤然上书道光帝,并实施了震撼国人的壮举——虎门销烟。他给英国人一个迎头痛击,他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是一场没有战火的伟大胜利,是一场意志与决心相与斗争的历史伟绩!
鸦片战争卷入中国时,太平军没有沉默,在与洋人的斗争中,他们没有低头,他们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们征战沙场,击败洋军,痛杀清军,他们在历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当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既而称霸世界的梦想时,一个声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当时日益腐朽,致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可清廷仍处于华贵的奢侈中,浑然不知要强国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国势力已经相当庞大时,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军饷已被各路地方官员收入其囊中。当时日本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在中日两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亲自到中国兵船上公开挑衅,并企图开炮。况且当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国国土,认为区区一个东洋小国何以兴起起几层浪。由于当时洋务运动的成果,让清军不免有些飘飘然,自从1888年正式建立海军后,再也没有购进任何船舰,船龄渐渐老化,何况日本当时新添战舰,与之中国相比,遥遥领先。再者当时慈禧花重金修筑颐和园,抽掉各路军饷,哪里还顾得上战舰重置,连预先订购炮弹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军率领日海军联合舰队开进黄海大东沟伺机埋伏。当中国护航舰驶入黄海大东沟时,日舰便开火袭击,于是北洋舰队便纵队排开。实施反击。炮火炸开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时,海水沸腾。硝烟弥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于当时中日悬殊太大。中方舰队严重受到日方的'摧残,可中方仍然坚持还击。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可他仍是沉着冷静,他下令致远舰向日方舰队开去,可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沉,破碎沉没。当随从递给邓世昌救生圈时,他拒而不接,最后与他的爱犬共同葬身大海。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一副沉痛的挽联,一代历史的伟绩,一种意志的坚定,一次伟大的战役。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六
甲午战争读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道理类似的还有现在让不少国人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认为这一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固然没错,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是砸锅卖铁地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国境之外的地区战争,还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军”的名义,不敢大方承认这就是人民解放军。
美国却远远没有竭尽全力,在装备和道义上占据明显优势,挟“联合国”之名带上一群凑热闹的小国来救场。
最后战争的结果,谁都没占着便宜,而为换取这一结果,我们是以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训练上的不足。
说白了,再多“假如”也没用,甲午战争毕竟是已经一百多年前就已输掉了的战争。
如今如何“以史为鉴”,如何“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遗憾的是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朝气和理想,变得暮气沉沉、举步维艰。
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说真话,再不愿做实事。
也难怪那么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们都是明白人。
在丰岛海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为济远舰正名。
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济远舰一直是背负着“避战逃跑”的骂名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发现,在日舰炮火的猛轰下,济远舰坚决还击,舰上官兵临危不惧、表现突出。
在广乙舰伤重被迫脱离战场后,济远舰孤立难支,伺机脱离战场。
在这过程中,济远舰先是挂起白旗,后又加悬日本海军旗,但并未按照日舰指示停轮。
一些水手甚至还用尾炮反击追击的吉野舰,逼其逃离,济远舰最终得以回到威海卫。
对于济远舰“逃离战场”的行为,甚至以“狡诈手段”来“逃离战场”的行为,有人批评其“避战逃跑”,但这个时候济远舰已经是在战斗中损毁严重,舰上人员死伤惨重,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有人觉得这脱离战场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那不妨回过头看看日本的所做作为:先是玩突袭,不宣而战;在战争期间也为了逃避北洋舰队的拦截而悬挂他国旗帜。
在战争之中,“成王败寇”从来都是铁律。
对于战场之上的敌人和对手,如果你讲道义、讲规则,只能证明你比较傻,被揍惨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
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在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
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
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
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的国家,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
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
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
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
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
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
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
试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精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
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
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
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心痛。
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最令人揪心的。
既有抗争,又有怯弱;既力求振兴,又进退失措;既在思想上进步神速,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
所以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
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
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爱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
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
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
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
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
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
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七
啊,我最后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哎,清朝真不是一般的腐败!
这部电影主要说的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公然击沉我国船只“高生号”,并于一-四年在中国领海公然挑衅生事。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极力主和。日本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百姓平民们无辜遭难。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官兵和威海百姓,应对日寇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坚决要求和日寇作战。但李鸿章借口保存我军实力,多次拒绝官兵的请战要求,邓世昌还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爱国官兵和百姓住战声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被迫启用邓世昌。北洋水师总兵刘布蟾贪生怕死,在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使北洋舰队旗舰被日本兵击沉。邓世昌率领“致远”号代替旗舰指挥作战,全舰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本军旗见“吉野”号。战事越发越激烈,但我军弹药却已用光。作战形式十分不利。邓世昌决定,直接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这部电影是我国历史上的杯具,邓世昌爷爷的英雄本色:他忧国忧民,他能够冒着杀头的罪名向洋鬼子们开枪开炮,我心里真是痛快,打得好!灭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震我国威。但看到方大人向洋人投降,举白旗,我很愤怒。清政府太腐败了,方大人也丢了我们中国人的脸。邓世昌爷爷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邓爷爷一样,勿忘国耻,振我中华!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八
道理类似的还有现在让不少国人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认为这一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固然没错,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是砸锅卖铁地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国境之外的地区战争,还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军”的名义,不敢大方承认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美国却远远没有竭尽全力,在装备和道义上占据明显优势,挟“联合国”之名带上一群凑热闹的小国来救场。最后战争的结果,谁都没占着便宜,而为换取这一结果,我们是以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训练上的不足。
说白了,再多“假如”也没用,甲午战争毕竟是已经一百多年前就已输掉了的战争。如今如何“以史为鉴”,如何“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朝气和理想,变得暮气沉沉、举步维艰。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说真话,再不愿做实事。
也难怪那么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们都是明白人。
在丰岛海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为济远舰正名。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济远舰一直是背负着“避战逃跑”的骂名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发现,在日舰炮火的猛轰下,济远舰坚决还击,舰上官兵临危不惧、表现突出。在广乙舰伤重被迫脱离战场后,济远舰孤立难支,伺机脱离战场。在这过程中,济远舰先是挂起白旗,后又加悬日本海军旗,但并未按照日舰指示停轮。一些水手甚至还用尾炮反击追击的吉野舰,逼其逃离,济远舰最终得以回到威海卫。
在战争之中,“成王败寇”从来都是铁律。对于战场之上的敌人和对手,如果你讲道义、讲规则,只能证明你比较傻,被揍惨的可能性也更大。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九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中日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今年夏天,我的姑姑去威海出差,参观了甲午海战陈列馆,并买了《甲午海战》这本书送给我。
在阅读中,我感到北洋水师众多爱国将领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祖国海疆的战斗中,他们置生死于度外,拼死奋战,却遭到清政府的.阻拦与刁难,致使清军丧失战争主动权,让日军步步紧逼,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作为一名华夏子孙,当我想到这段历史,心中充满了惋惜与悲愤。历史见证,清政府的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在黄海大战中,管带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拼死一搏,最后发出命令:“全力以赴,撞沉吉野舰”全船将士全部遇难。
在保卫刘公岛战斗中,虽受黄海大战重创的北洋海军临威不俱,抵挡住了日军七次猛烈进攻,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直至2月12日水师弹尽粮绝。这些铮铮铁骨的中华男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115年过去了,“知耻后勇”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有多少圣哲贤士披肝沥胆,奋力开拓,有多少英雄豪杰英勇捐躯。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下去,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品德,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我们讲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处,深深感觉到了那时中国政府的无能。不过也有许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邓世昌,他驾驶的镇远舰上有许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军去撞日本的船,金国激烈的斗争后,最后被打败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牺牲,而邓世昌却没死,他的警犬紧拉住他,几次救他,但是邓世昌下顶了决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败中国后看中了中国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艘军舰,有位爱国之仕不想让日本拿去,于是就把军舰炸了,而后自杀身亡。
中国失败后,日本把中国赔偿的钱85%投入军事,而中国的慈嬉还从军队中抽钱为自己准备60大寿。这是多么大的差别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还有心思过60大寿,而且钱还是从军需中抽取的。
中国的古代是辉煌的,近代是耻辱的,让我们牢记国辱,争取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一
拿到小松左京的这本盛名之作的时候有点难以名状的欣喜和忐忑。纵观小松左京的创作生涯,《日本沉没》的地位不言而喻。自《在无尽长河的尽头》使得小松左京声名大噪之后,《日本沉没》的成功更让他一举拿下被公认为日本科幻界最权威的奖项——第五届日本科幻文学星云奖,以及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众多赞誉背后,《日本沉没》不止是“沉没”故事。
《日本沉没》作为科幻灾难的经典,全书的故事的情节反而很简单,简单到书名“日本沉没”四字仿佛已经能全然概括梗概,仿佛一个自然的高浓度缩句。大概就是一九七几年的一个夏天,小笠原诸岛北部一座无名小岛一夜沉没,物理学者田所雄介带领一支小分队前去调查却得出一个惊人发现——日本列岛即将沉没。正当此结论备受质疑时,地震频发、灾难连连,各种现实似乎默默地在印证此项结论。倒计时十个月的恐慌,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举国远走……故事简单却宏大,没有英雄主义的力挽狂澜,没有故作神秘的高深,灾难前的人性刻画、政治博弈、人情冷暖才是小说的浓墨重彩之处,脱离小说,情感本身,才足够深刻。
一时之间,石油价格飞速增长,供需呈现极度倾斜状态。而日本由于先天地理条件的限制,石油一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依赖进口,更是遭受重创。石油是工业的生命支柱,石油供应的极速压缩,使得日本经济开始唱衰,物价飞涨,电力短缺,每个人都有隐隐的担忧,以至于世界末日的传言给整个日本更添一层末世氛围。同年12月,小松左京原作《日本沉没》的同名电影上映,就此开启了日本电影院的灾难片盛行时代,地质调查、海底勘探、开会决策充分显露了原作者扎实的地理、物理知识。绵密的科学考证、硬派的故事内容丝毫没有降低观众的观影热情,观众更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日本沉没》原作中日本灭亡、举国流亡的真实,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日本沉没》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想要传达的不止于未雨绸缪的思考,也不是跌宕离奇的英雄主义冒险,故事中的人物、群体抉择、呈现出的“人”的简单与复杂、情感的割裂与坚守,似乎更为内核,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二
“每一个海战,都会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是我看完《甲午战争》的第一个感受。我不想谈论太多有关爱国主题的话语,因为我知道这些大家都懂,没有必要太去喊着某一些空洞无谓的口号。
但看完这场电影后,我哭了。别人会以为我是为影片中的中国而哭。的确,我是有在哭中国,我哭他的政治,也哭他的统治者。但更多的,我哭的是这场战争。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我都会在屏幕前默默流泪,当我看到无数年轻的士兵在战争时阵亡,我都心如刀绞。记得我看了“二战”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最后,留给我们的是草地上一片接一片的坟墓,是亲人的哭声。当回放每一个士兵出征时一张张自信的笑脸时,我憎恨的不光光是两个国家,而是战争。
我还记得《甲午战争》中的一幕:邓世昌因战败而自杀,而中国的战舰一点一点被大海吞没,那一刻,我联想到了我的梦想,联想到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安南的一生阻止了那么多场战役,可他还是没能阻止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像安南一样的人物的话,也许我会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一场战争的结束。因为我受不了战争中每一个乞求的眼神,也忘不了每一场战争发生的场景。
“每一场海战,都会决定这两个国家的命运。”但能否把战争省略?用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因为,你们侵占的不光是一个国家,还有数以百计的百姓;因为,黑暗影响的不光是黑夜,还有人们向往的光明。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三
“甲午海战最杯具,无数的烈士保家为国……”使我不得不看《甲午海战》这部电影了!
清朝政府把同学关系十分好,由于甲午战争爆发后,如今已变成战场上敌人。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挪用海军的经费来建皇家园林——颐和园并吃喝玩乐,日军却把先进的武器买了回来,我军和日军均有12艘战舰参战。
有我国北洋舰队执行这次任务,我军有两次攻击日方的好机会都因为我军的炮弹质量差都没爆炸。第一次:发射鱼雷没有爆炸!第二次:发射炮弹打到了敌军的火药库还是没爆炸!我军在没有炮弹的状况下只好投降,慈禧太后放下了最后的努力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世界二战爆发后日本战败,中国有3000万人民的鲜血换回了被割让的土地。
100多年后的这天小日本又要无礼的霸占钓鱼岛及附属岛屿据史料记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我爱你中国!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四
读了《甲午战争》这篇文章后,我感到极大的愤怒和悲痛。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试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精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五
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军舰队在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异常惨烈,以至邓世昌"大将怒沉舟",全舰将士为国殉难。
看到那里,我悲愤难抑,泪流满面。我们国家有如此英勇的将士,为什么还惨遭失败?我认为首先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密不可分。
中国看起来是一棵庞大的树,但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掏空了树心,风雨一来,便弱不禁风。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无法更新装备,弹药也严重不足。战斗在即,北洋舰队才匆匆从德国加急购买炮弹。将士们拼着老命将炮弹打进了日本军舰的弹药,却没有炸沉敌舰,因为那压根儿就是一臭弹――打不响的。
树虽然被掏空了,但还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让风将树吹倒。北洋舰队上的官兵去英国留过学,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吉野号舰长和他们是朋友,劝他们投降,但他们却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舰在人在,舰亡人亡。"就这样,很多将士和舰队一齐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静静地守护着国家的领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舰队仍败走麦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励精图治。为了富国强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终一个铜板。
敌强我弱,敌俭我腐,这就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影片中,随着军舰的沉没,战争的硝烟慢慢离我们远去,但其中有一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邓世昌一手拿冲锋旗,一手把住螺旋桨,开着致远舰朝吉野号撞去。他长发飞扬,一脸悲愤,为祖国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够把太阳比下去。在滚滚浓烟中,他似乎能够永远屹立不倒!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虽然战争不再,但依然到处都充斥着弱肉强食,要想不再被欺负,不再挨打,仅有富国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我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齐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提高则国提高,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可是如今,美利坚和日本人联合起来,私自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胆大妄为地将“侵略之魔爪”伸向我们那圣神的领土。我们不能够像清朝那样软弱,我们要卫我们的领土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革命先辈们将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付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皱了皱眉头,心里下定了决心,必须要将五千年英雄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找回来,重振我们中华少年的雄威!让藐视我们的外国人大跌眼镜!让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六
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心痛。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爱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46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