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案例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23:45:04
2023年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案例15篇)
时间:2023-11-01 23:45:04     小编:笔舞

棒球运动在美国享有广泛的人气和影响力。在总结中可以提出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法。总结是对过去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一

我国大众女性文化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和流动性等特征,且带有较强的“性别文化”色彩,更倾向于“舞蹈、瑜伽、慢跑”等体育文化活动[16]。高校女性作为我国大众女性的特殊群体,同样有着独特的女性体育文化圈,而这种体育文化圈主要是以校园体育课堂以及相关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存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主要依附于校园体育课堂,以传播教授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体育实践训练为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教学设置应积极影响女性体育的社会现实境况,不仅要满足于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注重高校女性群体的特殊性,还要在体育文化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性,拓宽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选择性,摒除体育“性别化”[17],培养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兴趣爱好。鉴于此,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课堂建设应强化体育文化的真正内涵,在传授基本体育文化内容与技能的同时,更应强化体育意识,弱化体育性别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偏见。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充分考虑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立足于体育文化参与的平等性,突破单纯的男性体育文化项目设置,构建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

3.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而教师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高校师资配备不仅影响着高校未来的发展,而且决定着高校学生所接受的文化质量。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意识到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第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相对新颖,能够与学生产生较强的互动性。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建设,迎合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传授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校女性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

3.3融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其独特性、历史性融入高校女性体育项目中,促进其发展。

3.4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

培养高校女性的运动观念,除了一些必要的运动技能教授之外,更应加强宣传运动的价值与欣赏运动的情意,从而培养高校女性解决运动障碍认知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参与运动,进而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此外,建议学校体育老师或课外活动组织应多鼓励在运动中表现杰出的学生,吸引更多的同伴一起组织其喜爱的运动社团,如近来时下年轻学子喜爱的hiphop、街舞及庞克有氧等等,以增进彼此情谊及体验运动的快乐。而学校方面,主动提供活动练习场地且给予更多行政及经费上的协助,使其社团步上轨道,蓬勃发展。如此,才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应增加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研究调查,有很少的女生在课后参与有规律的运动活动,就目前很多高等校院的体育授课时数而言,主要以每周两次课为主,相较欧美学生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建议学校应拟定全方位的体育运动计划,在课外活动时间多办理如全校性的运动会、越野赛跑、啦啦队比赛或学生有兴趣的运动项目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运动竞赛或表演,以提升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4结语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缩影,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通过“濡化”与“内化”形成高校女性行为意识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现实,着重分析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3种发展模式,并提出了重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的发展路径,希望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晴川.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戴文单位: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二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身体素质得到提升。传统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对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列举出部分创新后的体育教学方法。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工作在已展开,教师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学生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因素分为两的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勤奋程度和天赋这一类内因,二是体育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方法这些外因。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有“教”,“学”才是更重要的。体育教师需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体育动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理论教给学生,并且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1.1学生因素的制约。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方面的因素。原本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思想应该有所转变,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会受到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影响。纵然是拥有天赋的学生,要想有所变现,也必须在积极、自觉的融入体育教学中。然而想要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就学要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情趣被激发后,学习的注意力也能够高度集中,为创新思维发展创造了有利前提。

1.2教师因素的制约。

在众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制约因素中,教师因素的意义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将创造力充分地展现出来,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将个人创造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期情况与身心发展情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科学合理地组织和知道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1.3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因素的制约。

教学对象不同,体育教学内容也会相应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身体连是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想要获得预期的、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些具有难度且要求严格的动作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复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原则的遵循是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的,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同时教学原则不能改变。而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使用任何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要求与体育教学方法应当同步,无论教学方进行怎样的创新,都不能脱离了教学目标。

2.1丰富体育教学的模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完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该有所改变,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在原本的体育课程设施上,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课程,例如,武术散打、健美操、游泳等课程,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教授学生与体育科目相关的知识。很多女生都喜欢选健美操课,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健美操的运动技巧和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拓展健美操练习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办法,为学生普及更多健美操运动误区,将终身体育运动额理念展现出来,不再以通过体育课的考核为目的。

2.2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人性化教学。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人性化,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体育课堂既有竞技性也有休闲性,学生收获了运动的乐趣,同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时也完成的教学目标。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封闭,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到有效的提升,教学方法需要向着开放性和启发式转变。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3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育教学变得更加方便,教学有了跟先进的物质基础,现代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通过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与感知空间得到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和感知范围也得到了提升吧。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地推广与使用。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科学的、自主的、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同时,提供更叫真实的效果。根据运用现代技术的优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引进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最常见的现代科技手段教学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运动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进行分析,对相关运动技巧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将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运动技巧,再有教师进行动作技术的指导。结束语各个领域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改变,做到与时俱进,教育方面自然也不能落后。尤其是,当今时代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为了能够然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形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2]林秀琪.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11).。

[3]侯欣舒,杨永青.多媒体课程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内蒙古财经人学学报,2014(4).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三

摘要: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外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女性视角切入,对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明晰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内涵,并着重分析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健身塑形模式、休闲社交模式以及竞技项目模式。研究认为:应通过重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等发展路径来促进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女性文化;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不仅是身体活动和教育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尽管体育可以细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但是高校体育更能成为体育文化培养和完善的基础领域。其原因在于高校不仅可以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而且还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科学的体育锻炼与训练的知识与技能,推动体育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进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已然成为生产和再生产体育文化的重要组织载体,承载着培育和拓展体育文化的重要任务[1]。随着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女性体育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全民健身的影响下,女性体育文化越趋成熟,体育文化中的“超越”和“实现”的文化特点让体育运动成为女性展现自我的平台[2]。由于我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为保守,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较为迟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起步较晚,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较为缓慢的现状,且存在诸多问题[3]。女性作为高校成员的重要组成,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女性体育文化则是被隐形的体育文化,学术界对此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高校女性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模式及路径进行探析。

1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女性文化的外延,亦是体育文化的外延。其发展受到女性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影响,又受到高校教育发展的制约。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女性在高校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有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的关于女性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5]。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6]。我国女性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较弱,参与度较低,同时又因为女性体育文化的特殊性,导致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增添了不同的涵义。高校女性体育精神文化表现在高校女性在体育运动、体育赛事中感受到的体育道德、体育信念;高校女性体育物质文化表现在女性对于体育服饰、体育器材、体育审美等方面的要求;高校女性体育制度文化表现在女性体育运动中的女性项目或者体育赛事中针对于女性的特殊规则等;高校女性体育行为文化表现在运动动作、特殊项目等带来的女性体育文化的特殊性。女性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参与群体,且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高校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女性的整体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体育文化乃至整个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关乎高校教育的发展,是女性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四

一、塔斯海垦区经济状况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仅占1%,由此推出对体育投入更微不足道。经济增长平较低,是塔斯海垦区体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带领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文体方面的补贴,应在每个连队建设阳光健身路径;农场财政支出应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加大体育健身重要性宣传使农民增加体育用品的投入资金。

三、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据调查,塔斯海垦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目前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场地建设不健全是影响芳草湖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连队投入的健身路径都已落实但是出现了篮球场上停车、打晒谷物等占用场地还有一些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现象。

四、建议

每个连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服务体系情况

调查显示46。3%的连队没有体育指导站,有的村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93。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由于缺乏相关服务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得出塔斯海垦区农村农民每年举行的大型体育项目多是自发组织的。

六、建议

塔斯海垦区政府应以建设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重点,线、面结合、覆盖各个的连队,形成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一批有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的社区体育引导员,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建设管理规范、队伍整齐有序、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定点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或活动,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七、农场农民锻炼时间锻炼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由于塔斯海垦区农民大多数进行的是体力劳动且锻炼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跑步锻炼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严重打击了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八、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冬季结冰期保证每个连队浇出一块200米的冰场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开展秧歌队并进行表演等;夏天可以开展篮球赛但一定要严格参赛队员的出场条件;适当开展小型运动会提高农民竞争意识;并且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本连队特色的活动。

九、结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尽管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当地农村体育还比较落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应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体育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继续从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制度建设、体育活动指导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对塔斯海垦区农民的体育理论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建全农村体育村约,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加强农村体育指导使农场职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五

一、“校本体育文化”的界定

2013年,笔者承担了“校本体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提出了“校本体育”的概念,“校本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落脚点,它是立足于本校,通过学校自身体育制度的约束,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要素细化和优化,在突显学校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学校体育实施系统。”校本体育是基于目前体育改革的“不务实性”和缺乏实效性背景下提出的。校本体育文化是在校本体育基础上构建的校园文化,从内涵来看主要涉及物质、精神和制度3个方面。从育人的实施路径衡量,校本体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即通过校本体育的约束,形成成员共有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从教育生态学衡量,它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体育综合环境的创设,形成一个体育育人的生态圈,使得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人,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由被动变为自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本体育文化就达到了这个样态。

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三)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制度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四、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二)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三)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五、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注意事项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六、结语

“科学给予人们的是知识,而唯有哲学给予人们的是智慧;科学提供了工具,哲学告诉人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体育哲学是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意义深远。由于国情不同,中美高校的体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时不要照搬照抄,要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内外兼具,以内隐文化为主,不要认为把一些制度上墙了,把口号放在了操场上就完事了,应该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热衷运动,久而久之校本体育才能形成文化。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六

在高校体育创新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方法。在高校体育创新上应坚持以下几种方法:

3.1对体育器材进行创新。

高校体育离不开先进的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对高校体育器材的选择上必须推陈出新,打破常规,以达到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的目的。如有的学校开展“谁折的纸飞机高”的活动让大学生积极探索折飞机的方法,这样在体育运动中增加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对激发同学们的运动热情有很大的帮助。

3.2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了培养高校生对运动充满兴趣,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来选择学生应该从事哪项体育项目,例如男生比较喜欢跑步、打篮球和踢足球,就可以让他们去选择这几项。相对于男生,女生就会比较喜欢玩呼啦圈、跳绳和打羽毛球。这样根据性别对其进行分类以达到培养高校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

3.3增设竞技项目以激发高校学生的斗志。

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内容繁多、教学方式众多并且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好强和好胜心理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争做第一的心理可以开设一些竞技项目,例如,限时短跑比赛,在比赛中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斗志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以达到激发高校学生斗志的目的。

3.4增设趣味性游戏新玩法。

现代教学的不断创新,对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的便是趣味性游戏。趣闻性游戏新玩法之所以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是因为它拥有的充实的游戏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使人着迷。趣味性游戏新玩法必定会成为开发高校学生智力有效和最好的体育手段。例如拼图游戏,教学中可以增加拼图游戏,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拼图的人输了可以罚他们进行跑圈,这样既可以增加锻炼的机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趣味性教学成为现代创新教学新的创新手段,可以说游戏的趣味性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3.5培养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以达到对教学创新的目的性。

对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无非包括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制定新颖的教学内容、体育计划的及时更新、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等。要想达到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目的,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队伍达到高素质标准。教师必须要有完善的科学教学结构,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不忘对学生的运动潜力进行挖掘,能够随时应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任何困难,积极做好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的准备,培养出一批身体和心理素质超强的现代大学生,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投身于我国经济建设中。

4结语。

21世纪现代科学不断的发展,必定会为高校体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会为高校体育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要想进行体育教学创新,就要增加体育教学项目,并且高校领导也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现代体育教学必须要以开发学生自身的运动潜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以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为目的,这才是高校体育进行创新的职责所在。

作者:刘建进周妩娜单位:广州商学院公共体育部。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七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体育专业学习兴趣三p”原则

论文摘要:体育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大学体育院系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及科研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开展体育双语教学,探索体育双语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提出了改革体育双语教学的多种可能,同时阐述了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因以及实施体育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与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体育交往中主体语言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要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英语。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也对我们当前高校的体育双语教学提出了思考和要求。

由于高考体制的原因,我国体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分低且对英语没有单独要求,因此造成了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低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师进行体育双语教学的难度。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推广和运用双语教学便成为了体育教育界的一大难题。

一、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融通在沉浸法双语教学中

国际上双语教学的沉浸法分为部分沉浸法和完全沉浸法。部分沉浸法要求在必修法的基础上,把法语或英语作为部分学科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部分学科中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完全沉浸法要求在某段时期内,把英语作为所有学科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所有学科中,甚至在课内课外,完全沉浸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之中。就目前我国多数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言,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二、加强认识,提高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摈弃以往枯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学习不是任务,没有压力,而是一种乐趣,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让学生对体育双语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学生的潜在兴趣就会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被动性学习将转化为主动性寻求。

1.赞美原则。体育运动几乎都是以争取胜利为最终目的的`,体育专业学生更是以胜利和获得别人的认可为努力目标。学生有进步时,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观察到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而给予赞扬和鼓励:“that’sgreat!”(太好了!)“youhavedoneagoodjob!”(你做得很棒!)“that’samazing!”(你太令人吃惊了!)“i’mproudofyou!”(我为你感到骄傲!)这些鼓励和赞扬,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学习自信心也倍增。因此,从事体育双语教学的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学生的细节表现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最终达到“我”要学。

2.参与原则。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以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双语学习环境。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应在细节或教学辅助方面增加新颖性和时代性,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2.以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双语学习环境。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学的单调性和乏味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体育双语教学过程应经常采用多变、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一次次地接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以教学节奏的明快性,加固轻松愉悦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年轻,学习节奏快,因此,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英文歌、谜语、绕口号这样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劲头很足。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1.专任体育双语教师严重缺乏。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英语底子都较薄,且矛盾突出。专业能力非常强的教师一般英语都相对较差;而英语能力强的教师多数专业又一般,所以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师的培训尤为迫切和重要。

2.体育双语教材的匮乏。由于我国体育双语教学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没有编写出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双语教材,教师在授课前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备课的,因而缺乏指导性。为此必须要编写出适合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与学科教学并行的双语教材。

3.双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学习一门语言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国际紧密接轨的今天,良好的英语基础显得格外重要。

4.改革现行的体育高考招生制度,对考分或英语成绩进行调整,强迫学校、考生及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为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林泽.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

[2]杨婧.体育双语教学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5).

[3]孙欢.论我院本科学生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八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将运动参与、技能掌握、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理念。由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的热点议题,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学区融合教学”“产学研教学”等模式不断地对我国高教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补充,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构架进行了尝试性地借鉴,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无不贯彻着《纲要》的精神,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能够进行有效地联系。然而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目标达成的流程中是需要具体的实施手段来进行联系的,无法实践的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提出为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被各高校认可并予以采纳,不仅与《纲要》精神契合,同时也能够夯实教学模式运作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的内涵与功能。

“翻转课堂”是从flippedclassroom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其试图通过调整课内外教学内容并合理利用学习时间,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看视频、听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形式在课外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认知,通过自我提炼,在课内与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研究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翻转课堂在含义上与探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有所重叠,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但是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视频制作与传播成为翻转课堂推广的瓶颈,一直困扰着翻转课堂的课程进程。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等各类信息平台中体育教学资源已非常丰富,年“慕课”(mooc)的出现又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频的选择面,学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不但可以学习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习互动交流的范围。由此,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大潮背景下,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极大地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1.1教学环节的重构。

现行的教学通常是由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环节组成,知识传授环节是通过课内的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知,课外重复练习与实践,以实现知识深化与巩固的过程。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将基本认知与深化巩固两个环节进行颠覆,知识传授环节在课外依托各种媒体以预习的形式完成,而知识内化环节则是在课堂内更多地采取师生间答疑、纠错、探究等交流互动形式,通过重新构建教学环节,使学生课外学习内容得以补充,并获得更多的课内互动机会,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1.2教学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中,一直以来教师都以自编自导自演的角色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扮演着最忠实的观众,演讲过程即是学习过程,演讲结束则是学习结束。翻转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变是对教学实践的一次突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由一名“听众”向“演员”转变,教师则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教师统筹规划教学目标的大框架下,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力求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挥空间。

1.3教学资源的丰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慕课”的出现使教学资源得以丰富,课堂翻转得以实现。经过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开发,简短的教学视频成为主要的传授方式。每一个视频对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简短的视频长度与学生注意力时间范围相吻合;简单的检索路径使学生能快捷地获得知识;通过暂停、回放等功能有效地发挥了重复学习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手段,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4教学环境的颠覆。

翻转课堂主导思想是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教学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有效地紧密联系。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组织课外教学,通过实时监督学生学习动态,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信息分析可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将课堂互动延伸到网络中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解惑的及时性,也能实现空间、时间的解放。

2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2.1与运动技能原理相契合。

运动技能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认知、提高、熟练、自动化4个学习阶段。在传统技术教学中,教师按照讲解示范、组织练习、错误纠正、动作定型4个环节来开展教学。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将讲解示范环节改为学生课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前期自学,课内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困惑向教师寻求解答,此方式增加了课上组织学生练习和纠错的时间,同时,学习过程中处于改进与提高阶段的学生是运动兴趣的高峰期,学习主动性可使学生技能快速地提高。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与运动技能形成原理相契合,为体育教学的课堂翻转奠定了理论基础。

2.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徘徊。新版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已明确,要求教师从课内“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翻转课堂实施步骤,可以发现翻转课堂与学生体育教学规律相契合。在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课中个性化指导与课后的练习监控均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和前期预习、课中技术纠正、课后的练习提高,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的实施环节不仅明确了教师教学组织管理的主导性,也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改、练的步骤中获得了实际的成效。

2.3协调体育课讲解与练习的时间矛盾。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纠错、练习及评价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技能掌握与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指标。然而短短90min的时间,既要求身体练习的量,又要求讲解示范,因知识习的及时性,学生在未经过思考的懵懂状态下练习,很容易造成对动作的错误理解,教师必然会进行二次讲解,使得课程时间在讲解与练习的相互挤压中流失,自然无法良好地完成课程指标。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其能够增加体育课堂练习时间,学生在课前对技术动作已进行了初步认知,教师在课内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讨论和纠错,不仅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也规避了练习与讲解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效益偏低的问题。

2.4加强对教师示范能力的补充。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一直没有良好的评价办法,也不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由此导致体育教师忽视专业技能的提高,技术示范能力的下降几乎成为体育教师的一个通病。在力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体育教学应谋求新的教学路径,而网络视频教学则成为了一个示范教学的`有效出路。网络视频课的传授者大多是参与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或教练员,无论是运动技能、体能还是示范能力都远超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shef?eld的理解,普通教师示范称为学习型,专业运动员示范称为熟练型。学习型示范可提供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初步认知;熟练型示范可作为参照标准,有利于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动作执行,进而对技术动作进行纠正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视频微课程的合理应用可以对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为当下高校体育教师示范能力偏低的现状进行补充。

3避免翻转课堂异化,追求体育教学实效。

3.1避免高估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理论是由学习者的能力、态度、策略和习惯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需求,自主控制参与学习、制订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但学生的惰性控制、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资源利用等能力不足,成为了自主学习的最大阻碍,完全依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自主程度或者是自由选择的宽容度进行适当地跟踪与调控,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3.2避免弱化教师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不可否认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体育教师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颠覆性作用。当体育教学为了实现灵活性而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时,课堂已不再是课堂。为了避免教学误区,在引用翻转课堂时,应有合理地分配。虽然学生通过微课能自主完成学习,但并不代表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了,反之会变得更加关键。课前教学视频资料的录制和整合、课中的活动组织与设计、课后学生体育练习的监控与评价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全局把控,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过度地替代,教学便失去了可控性,终究会沦为“放羊式”教学。

3.3避免忽视学科的差异性。

翻转课堂的提出来源于计算机多媒体领域,是长期实践中衍生出的教学模式,因适用性广泛而被各学科借鉴和引用。体育学科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正处在萌芽阶段,还较为薄弱,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难免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但学科间的理论与经验毕竟存在差异,生搬硬套不一定适用于体育学科。因此,体育教学要以存在的价值来丰富和完善,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好体育项目特征与培养规律,选择性地借鉴与采纳,完善适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避免盲目追求形式而背离翻转课堂的实施初衷。

参考文献:

[1]邵伟德,李启迪,刘忠武.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构建[j].体育学刊,(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6)。

[4]常先厚,肖玉新.体育教学本体论[j].体育与科学,(2)。

[5]李启迪,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师资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以及场馆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七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大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对象是上述7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大学生。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95.2%,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率92.9%。

二、结果与分析

1.专业健美操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在教师性别结构上,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比例接近9∶1。在教师的执教年限方面,执教以下的青年教师占30%,执教10~的教师占60%,执教20~30年的中老年教师占10%。在学历结构上,有98%以上的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教师培训方面,经常参加培训的教师占19.5%,偶尔培训的教师占20.5%,而有近6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结果表明,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但男性教师所占比例太小,年龄结构偏大,并且多数教师没有参加培训或是培训不够系统。

2.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对专修健美操的学生调查中发现,有80%的学生是根据自

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的,有18%的学生认为好就业,有2%的学生认为其他项目都不适合自己。在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发现,有56%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还有44%的学生对教学内容部分感兴趣或不感兴趣。在对学生健美操教学考核方式的满意度的调查中,有5.5%的学生表示满意,基本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占40%,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比例高达45.5%。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健美操时多数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也兼顾就业等其他因素,考核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3.健美操课程设置与教学情况

调查发现,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健美操课程选用的类型都属于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有80%的高校专业选修时间为一学期,20%的高校专业选修的时间为一学年。专修的时间也不相同,有60%的高校专修时间为2年,40%的高校专修时间为3年。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理论教学仅占总课时的5%,而在这些理论教学中,只有健美操的发展、特点、分类以及竞技健美操规则的介绍,几乎没有对健美操运动的科学锻炼方法以及创编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单一化,很少涉及健美操的创编知识以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没有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忽略了学生主观的实践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1.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增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和参加培训班的机会,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进行健美操教学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积极引进健美操专项教师的同时要增加年轻教师和男教师的数量,使其形成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以不断提高与优化师资结构。

2.端正学生认知,改革考评体系

在学生进行健美操专项选择前,应该组织教师对学生在选择上进行引导,端正学生对于健美操的认知,避免在选择上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在教材与教学内容上,注意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避免单一性,选编适合学生的大众操、流行操或是简单的器械操等,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充满兴趣,保有热情。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关于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任务,使健美操课程考核弹性化,这是健美操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编能力和理论知识。

3.改革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

专业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流行的元素加入到健美操教学中去,并带领和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创编套路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的基础,应注重加强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内容除了健美操教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健美操运动的科学锻炼方法、保健知识、创编方法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丰富教学环境,带领学生走出这种封闭的室内场馆教学环境,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堂外,可以尝试与健美操俱乐部、训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小组合作与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创新性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在实践学习中丰富自己的见解。注重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上应注重把方法传达给学生,把基础动作和创编原则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分析比较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启学生创新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

构建我省高校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路径是要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高校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3.1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硬件建设是构建高校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保证。高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利用和维护,重视对体育器材的维修和定期的维护,保证学生体育课器材的使用安全。这是实现人和体育和谐发展的基础。此外,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仅要满足高校体育课教学、训练和文化活动之用,还应该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便利,加大体育场地和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度,让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成为社会体育运动场所的补充,避免过度建设及对自然的破坏。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是生态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

3.2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保证。高校领导要从生态体育出发,改善高校校园体育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加强或完善校园体育制度管理,使之更科学有效。高校教师要秉承生态体育理念,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创建生态校园体育课堂,将生态体育文化溶于日常教学中,避免纯粹的竞技活动或比赛,有计划的组织校园内外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制定相对完善的学生运动评价或量化标准,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

3.3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生态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在校师生对生态校园体育文化有深刻认识,例如,在场馆内设立环境保护的温馨提示,组织开展以生态校园体育为主题的活动等。通过宣传,让校园生态体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生态体育活动中,实现人,体育和校园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

4结语

从生态体育的观点出发,以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构建及其路径为研究对象,阐述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构建路径。发展高校生态体育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体育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进行“绿色”体育运动,促进我省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刘竹青.学校生态体育的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一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社会发展和体育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自身特点使其进行双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实施的基本原则是简练、准确原则,与运动技战术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作者:吴君宏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体育部,安徽合肥,230022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80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体育课程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二

1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

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体育运动一般是一种肢体动作的教学,与智力课程不同,讲究肢体的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老师的若干次的动作演示和讲解达到标准,通过视频、动画等技术,可以将标准动作进行拆解,并能够绘制出平时眼睛看不到的肌肉、关节动作,让学生更加容易领会。如游泳时挥臂动作如何影响水的阻力,足球射门时射门动作如何影响球的轨迹等。此外,从教师的动作,学生只能看到表面,无法领会运动对在身体生理上的作用,通过制作专业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对运动的认知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能够明白某个动作对自身肌体会造成什么影响。有效组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中学生参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能够选择的教学项目也是不多。出于兴趣、健身学生都会自主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特别是现在一些新兴的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轮滑、网球、攀岩、瑜伽等,但是却都很难找到专业的指导。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发挥微信、qq等软件的交流功能、开发专业的专项运动指导软件,能够避免学生盲目运动,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各种项目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对于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作用。有效的数据监测与分析,促进体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渗入了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在体育教育事业中,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监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通过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来的地区性、国家性学生体质电子档案,我们能够更科学进行对比与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方式下的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从而指导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出因地制宜、有时效性的改革措施。

2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与条件不足

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对于许多高校,大量的资源与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各个专业的主干课中,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供使用的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对于一些民营高校,情况就更加严重。拿笔者所在院校来说,其他专业淘汰的计算机才会被使用在体育教研室中。受制于硬件条件,有针对性的、专业的体育教学软件也少之又少,学生与老师都无法通过软件实施互动教学。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平台,整理好的电子材料也是非常匮乏。

2.2重视程度不足,理念落后

虽然国家近年来对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许多高校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仍然缺乏认识与重视。在进行资源分配时,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许多管理层甚至体育老师自身都一直认为体育课与数字化、信息化是“绝缘的”,体育课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做动作,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忽视体育运动对生理、心理的影响方面的教学,缺乏现代体育观的认识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深入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3深化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3.1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切实改变体育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战略地位,要能深刻体会到体育教学的内涵,理解体育运动在学生身体健康、人格树立、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充分应用已有的信息化条件,实施个性化、智能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将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中,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提升体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完善基础设施与管理体制

信息技术是否能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其基础是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高校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与工具中加大投入。在硬件方面,可以考虑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设备、各类专业的测量和感应设备、虚拟现实设备。软件方面,可以包括:体育教学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运动指导监测软件、虚拟运动软件、互动软件、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等。同时,体育教学的管理体制也要相应作出改革,也要组建专门的设备、软件维护人员,体育教师要定期接受培训,根据信息技术条件作出课堂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4结语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而且已经在慢慢迎头赶上,但是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教育事业的现代化,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更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尝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朱侠.浅析体育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3.

[2]峤洪中.谈c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9.

[3]李鸿江.大数据下的学校体育[j].体育教学,2015.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三

1、能力本位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概念

1.1、能力本位

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能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说来,能力总是和人们从事特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只有那些能使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心理特征才是真正的能力。构建青少年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能力本位教育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一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并把它作为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以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采用模块化教学来培养学生各种各样的能力;三是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在教学上通常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1.2、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我国的能力本位教学是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他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常说来,能力不是知识传授的自然产物,它的培养依赖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借助实践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目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为近年来国际、国内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它是以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和实践模式。

2、健美操专选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构建的原则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包括概念的获得―――实践的认证―――认知的综合等几个重要环节。本文根据这一规律,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将遵循系统性与渐进性、实践性、综合性、区别对待性等原则。

2.2、健美操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施过程

(1)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队列队形、徒手体操等基本能力以及完整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培养。笔者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过程中侧重于完整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培养,这一培养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课内实习(微格教学)―――单元教学―――评价。整个培养过程分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3-5周),以课内实习的方式进行微格教学,让学生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完整教学过程的模仿性体验。第二阶段(5-7周),与普修课任课教师协调,选定一个教学单元,让专选课学生独立实施完整的教学过程。在实施单元教学过程中,(两位)任课教师应对学生的教案设计编写、动作示范讲解、组织教法运用、保护帮助手法、发现纠正错误及场地队形调动等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与评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

(2)健美操训练能力的培养。健美操训练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组成。一是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简便易行的训练计划,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对所训对象现有的身体和心理基础进行评估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通过5-8周的跟队见习,认真细致地对所训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对所训对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与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试,并以此为依据,对待训学生的身体素质、心里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诊断,以便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二是全面系统第对学生实施训练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健美操技术动作分析与教法的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分析动作的技术结构,而且要考虑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不仅要设计出特定动作技术的训练手段与方法,而且要设计出技术训练的整体程序,这对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完整与分解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组织与裁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训练效果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培养学生有自知之明能力,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实践后,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出不同的训练项目、比赛项目,让学生自己编写训练计划、编排比赛秩序册和组织裁判竞赛及参与临场训练实践等实践活动,以检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场指挥能力。

(3)健美操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由于健美操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涉及面广且内容多样,因此,我们通常将健美操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健美操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而健身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形成与发展健美操健身指导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选取1-2项健美操健身方法内容,通过参与健美操教学和自学等形式学习来加以掌握。同时,教师在健美操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挖掘健美操练习方法手段中的健身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健美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在课内实习时,介绍一些健美操健身方法和有关健康小常识。在运动训练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带队员身心情况及特定的目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运动处方;同时,在带队训练实践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向队员介绍有关医务监督和一般救护方法的常识性知识。

(4)健美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健美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健美操教学与训练过程的始终。在健美操专选课教学的第一学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积累资料。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实践中,一方面比较、印证所学知识,促进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对于在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方面遇到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自学、集体讨论和请教专家等形式寻求解决之道,这个过程也是发现和选定研究题目的过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艰苦积累,并根据自身特点和亲身体验,初步发现和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和内容,借助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撰写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结语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健美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下,给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的在高师院校体育教学中贯彻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我们尝试性地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中运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不但能够保证学生对健美操知识、技术、技能掌握,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不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中心的转移,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和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和参与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四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且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必须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

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管理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充分且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手段,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新型教学形态。

信息化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在国内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授课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教师会在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式,但由于课时和次数有限,不能起到长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作用。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全过程。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任务只是消化、理解和存储课堂内容,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

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引导和激发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课堂内容,进而持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另外,信息化教学也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无处、无时不在,课程也变得数字化和立体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个性化,电脑、手机可以随时成为学习的工具。

2管理学信息化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便于自己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整合”。

管理学的信息化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2.1利用手机app软件,辅助管理学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低头沉溺于把玩手机、无法专心听讲。

很多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因多数学生反对,最后也不了了之。

高校可以试着转变思路,与其“堵”不如“疏”,让手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有关的手机app进行辅助教学。

与管理学课程有关的app应用有管理公开课、哈佛商业评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app中学习相应内容。

且这些app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

学生还可以下载教育游戏类app,并运用到管理学课程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扮演假定角色,参与社交互动,并做出相应决策与行为,这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决策和言行。

2.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公众交流平台包括bbs留言板、qq群、微信、博客等即时通讯软件技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渠道。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培養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的案例讨论中,因为时间有限,师生之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多数同学无法表达他们的观点。

信息化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公众交流平台搭建一个简易的课堂互动系统来拓展教学时空。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案例材料发送给学生,这就节省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的时间。

在课后,学生可以对案例问题进一步发表见解。

教师可以对多数学生都存疑的问题,统一用文字或语音回复,这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又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学习。

2.3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课程网站,进行管理学远程教学。

远程教育是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应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进行实践尝试。

教师可以运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以web页为表现形式的管理学网络课程,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管理知识、基本原理、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导航结构及智能搜索引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异步自主式学习环境。

管理学网络课程应包括案例库、习题库、网上课件、信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库,课程界面应清晰和谐、内容充实,突出管理学的特点。

学生通过登录课程网站,可进行自学、自测和自评,还可参与讨论、答疑和查阅资料等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4设计制作cai课件,实现管理学多媒体教学。

cai课件是一种基于word、ppt、投影仪、录音机以及swf动画等手段而制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教学课件。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搜集媒体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最后将各种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简便、视听效果好的cai课件。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还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以趋于成熟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放映管理学的cai课件并进行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的特点,运用cai课件中的实验或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直观地进行学习。

3实施管理学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育优势,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首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再重要了,教师其实还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灵魂人物,因为需要事先进行情境安排,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引领与协助学生。

所以切不可走极端,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宜滥用,学生的智力活动不能用信息技术来替代,非智力过程才可交由计算机处理。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学媒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技术的`信息化,为技术所奴役,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

比如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应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不必放在网上进行。

3.2建立管理学教学结构。

管理学教师还必须设计出整合信息科技与教学内涵的管理学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前沿热点问题,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管理观念,让学生体验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课程某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复杂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针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网络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将此工具与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进步。

3.3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具有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

学院应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

其采用的培训形式可以是不脱离于网络的学习。

当然,学生也必须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创造信息,进行主动性学习。

高校可开设信息素质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伦理意识。

4結语。

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加上网络逐渐遍布每个角落,使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或者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达与呈现方式的垄断地位,引入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篇十五

高校体育无疑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这为高校体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物质基础。而相反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育人力资源的缺乏,场馆设施资源的缺少以及群众体育意识的薄弱等。但不仅社会相对高校的体育发展来说,又有着较为充裕的、灵活的可支配资金,而且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是促进高校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即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以四川省南充市高校体育和地方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为促进南充市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良好的互动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所涉及到的高校为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以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南充地区的社会体育主要是市区羽毛球场所、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老年广场舞场地等区域参与人员和部分单位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获得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为更好地对高校人力资源作用于社会体育的情况进行详细研究,该文将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细分为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两种对象来进行研究。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近三年参与了各种社会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53。72%的学生参加了全民健身日的体育知识方面的宣传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学生会组织或者有课题的教师组织;有33。26%的学生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裁判员,其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以及足球等球类项目;因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每年的工会活动中,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被请去作为短时间的教练员,这部分学生有17。84%,其涉及到的项目除了篮球、气排球和足球外,还有健身操和广场舞等;而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做过大众科学健身指导员的相应所占比例较小,为9。41%,他们在参与健身指导的活动中,其对象主要为老年体育人口,其他年龄段的体育人口几乎没有指导过或者被咨询过;作陪练是由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最喜欢的,因其不仅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结交更多的社会朋友。然而调查中发现,陪练的大都是在羽毛球专项方向的学生,这反应在数据上,也就只有2。51%。在访谈中还发现,作为陪练角色的学生和雇主主要通过教师介绍而相互协调,因此学生获得陪练的途径少较为单一。

对于教师体育人力资源而言,该文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虽然高校体育教师无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对有关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上都较为突出,但因在学校任课时间长,学校本身对服务于社会体育的意愿缺乏,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上、广泛性上还是力度上都显得极为不够。数据显示,在参与了社会体育活动的高校体育教师中,有1。37%的参加过科学健身宣传或者指导工作,这其中还包括因作课题的需要而参加的教师;其次参加过裁判工作的体育教师为4。75%,所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等;第三,做过教练的体育教师为13。28%,其涉及到的项目也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所涉及到的单位主要是邮政系统、银行系统和电力系统等。此外,从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还是教师体育人力资源,以社区为服务单位而建立联系的还没有。

2。2社会体育使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方式和途径。

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其不仅为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也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条件。调查中发现,尽管南充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开放程度上都较为充分,但社会体育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于晚上或者寒暑假学生没有上课的时间,其方式多是缴费临时租用,所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羽毛球、篮球以及足球。在参与对象上,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这占到了98。47%,而以民间团体参与高校场馆设施租借的却只有1。53%。总起来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并没有在地方社会体育中发挥很好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本身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不够灵活,使得没有被得到充分使用;二是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这样总体上表现出不管是单位或者民间小团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以至于只有大型活动时才只是租借一下体育场馆设施而已。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综合来看,南充市高校体育所具有的优势,在对促进所在区域社会体育发展的作用较小;反过来,社会体育在促进该区域高校的体育发展方面意义也不明显。显示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在互动发展的模式上呈现出规模小、程度浅和涉及面窄等特点。

3。2对策。

(1)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上,高校应结合该校和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本身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做出较为灵活的安排,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有偿或无偿开放。如对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和儿童体育活动以公益性质投入,而对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则进行有偿开放,以此获得一定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社会体育资金。而地方政府相关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和高校进行积极协调,尽可能发挥各自作用,使得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较好发展。

(2)在体育人力资源方面,高校要建立良好政策,鼓励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参与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体育项目的比赛、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等活动。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该校具有体育特长或者爱好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得社会有了获得了更多的体育人力资源的机会。与此同时,主动邀请社会中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到高校讲学或者竞技才艺表演。这样,在体育人力资源的多样化开发过程中,加速多方的体育资金流动,由此形成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4):17。

[2]黄强,吴建。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8―81。

[3]蒋玲。社会化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与科学,(3):57―59。

[4]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57―59。

[5]陈雪梅,王传明,宋进文。试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4):123―125。

[6]胡小谦。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研究[j]。运动,(1):90―91。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4669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