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父亲摇下桂花,收获了浪漫的诗意,收获了爱女的欢乐,所以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语文桂花雨听课记录,欢迎阅读参考。
语文桂花雨听课记录
今天我到枫桥中心小学听了《桂花雨》这一课以后有很多感想。一是浓郁的读书情结。我充分的感受到了教者在精心的向学生渗透读书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学科承担了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任。我发现张老师很认真地研究了课文作者琦君和她的作品。她的作品里承载了许多记忆和怀念,怀念她那魂牵梦系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这篇课文的文心在哪儿呢?就在那沉甸甸的、浓郁的亲情、乡情、邻里之情。张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课文作出改动之后,对于情有些淡化,于是张老师就给我们提供了第一种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融合方式:用课外帮助理解课内。这就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此外,在课的后期,张老师有一段追问,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深意,她的独具匠心,那一连串的追问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设计的:如果说水甜,母亲会说些什么?橘子红,母亲会说些什么?……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去阅读作者相关作品《水是故乡甜》《橘子红了》的兴趣,而我也相信,读了这些作品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提高一个层次。此外,这节课的结束,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精心挑选的三本书《桂花雨》《城南旧事》《朝花夕拾》,这又是第二种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融合的方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二个感受是求本务实,强调诵读。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张老师做到了“扣读导入,读中渐悟”,她非常有创造性地、有智慧的利用了父亲的那首诗,整节课都围绕那首诗来做文章。由诗导入课文,依托诗句理解课文,最后在又是总结全课。张庆老师指出要提倡诵读,诵读要突出一个“熟”字,所谓的熟读成诵。不是读了一两遍,而是读了很多遍。而这很多遍,都读出了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达到了“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这里还有一个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的问题,他们的.确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的朗读。
这节课也如着桂花雨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我开始所说的“诗意的语文挥洒诗意的人生”这是一个浪漫而温馨的梦,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为此,我们努力、我们求索,也许,一辈子达不到,但我们努力着。
语文桂花雨听课记录
今天下午做优秀课选拔赛的评委,听了一节桂花雨的课,有一些感受想一吐为快。
第一节课是董老师上的《桂花雨》,教学设计还行,落脚点也准,但总觉得不够味,是什么原因呢?今晚坐下来静静地想了一想,大概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吧。
其一:摇桂花对“我”而言是件大事,可以看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学生说,从“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句可以看出。老师注意到了问句后面却用了感叹号,学生也认识到这个标点是反映了“我”表面是问妈妈,实际上是要求妈妈马上就摇的急切心情。但是朗读体会却怎么也不能到位。
我想是否可以让学生在“老是缠着母亲问”的后面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呢?如:
老是缠着母亲急切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老是缠着母亲迫不及待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老是缠着母亲一遍又一遍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样一来,学生的感受应该会深刻一些了吧。
同样,后面摇花乐中,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句的朗读,之前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如:
我就(快乐、开心、心花怒放)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心情的提示语)
我就(欣喜若狂、笑逐颜开)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神态的提示语)
我就(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动作的提示语)
这样把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合二为一,应该会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否则老师讲得再多,也无法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的。
其二:对于父亲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一诗,教师让学生读过一遍后,就和学生对起课外积累的桂花诗来。我以为,总有些匆忙。
“我们一家”摇下了桂花,全家人都有了丰足的收获。你看:
母亲摇下桂花,收获了对一家人爱的表达,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那是对一家人的爱,对一家人的呵护。所以说“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父亲摇下桂花,收获了浪漫的诗意,收获了爱女的欢乐,所以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而我摇下桂花,摇落了花雨,摇逸着花香,摇香了整个童年时光,许多年后仍恍如眼前。
在这样的感情铺垫下,师生再来对诗,那该是何等的诗意,说不定学生诗的灵感也会突然萌发。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