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模板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2:39:03
热门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模板24篇)
时间:2023-11-02 12:39:03     小编:GZ才子

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书籍,全面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主题。有时候,不仅可以读一遍,还可以多读几遍,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和观点。其次,我们需要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相联系。通过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书中的意义和启示,对其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评价和解读。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书中学习到一些方法和技巧,用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最后,我们需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整理思路和表达观点,同时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或与他人讨论的方式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写读后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无论是对于热门畅销书还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些读后感都是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感悟,或许能够帮助你找到与自己的观点对话的声音,或者与你产生共鸣。阅读这些读后感,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促使你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或许会遇见心仪已久的作品,或许会发现新的阅读灵感,或许会碰撞出火花,一起探索阅读的乐趣吧!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一

书非常细致的写了大唐一百零八坊的情况,在后记里面,作者也说,故事有模仿美剧《24小时》的地方,而且故事情节他很有信心,倒是在思考唐朝人怎么吃饭怎么花钱上花了很多心思。确实如此,我们有时候对历史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大事件上,而忽略了历史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部小说,从小说到电视剧都非常细腻的渗透了对细节、对历史上鲜活生活的还原。

人物更是如此,我很好奇为什么写张小敬,作者在后记给了答案。在历史上,马嵬坡斩杀杨国忠的人叫张小敬,这一笔带过的人物,作者给他追溯了。在作者编的这个故事里,张小敬鲜活了,未必是杀杨国忠的那个,却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

我其实不认为作者在写唐朝,更像是写当下。甚至夸张一点说,可以放在唐宋元明清任何朝代,毕竟每个朝代都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放在那个转折点略靠盛世一点的前方就行。

之所以觉得像是当下,来源于小说里的一句话,特别像是在写眼下的京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

社会阶层的撕裂,看上去有钱人看不起没钱的,可国家却号称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也在告诉我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新闻联播说的没几个人信,到了单位仍然要写没人信的报告。阅兵时,我们很骄傲,香港有人蒙面游行时,我们很担忧,但是到了过日子,我们还是小老百姓。房贷这么贵,到底该不该,孩子读个书怎么就这么难,这些问题要到哪天能解决?在政策层面解决不了的时候,老百姓只能偷奸耍滑,却不知道此举客观纵容了事情越发难以解决。

最繁华的城市,住着最尊贵人的城市,有着最热闹盛典的城市,有时候又是那么陌生的城市,即使你住在这儿,仍然感觉看不透。有时候,热血澎湃、泪流满面,城市仍然冰冷如铁、坚实如钢。人潮汹涌,还有许多心怀不平事的人来访。高楼大厦,也有许多蝼蚁人生默默生存。

岁月悠悠,历史仿佛就在昨日,可昨日的盛衰荣辱,让我们如何避免明日的跌宕起伏呢?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二

该小说作者布局巧妙,文笔灵活,用时间地点为线索,总共24章,一章只写半个时辰,章章都像在倒计报时。地点—一百零八坊。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恰似一张棋盘,(任何情节线索都紧扣这两个,最终就像罗盘,从该点出发,最终转回起点。)。

小说首先吸引我的是补拙了我很多知识盲区。

远古望楼,我一开始的理解是就是你做几个手势,然后往下传到更远地方,最终望楼的人翻译成句交给统领者,字面理解是这样,从形式上想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有些娱乐节目,就是中间的人戴个耳套,第一个人知道意思,用手势表达,然后一个一个往下传,最终那个说出最后理解的意思。但看了这书我才知道,里面还是有很多知识点的。

长安望楼的传文分成两种:一种是定式,比如三急一缓代表"增援即至",五急二援代表"原地待命",等等;另外一种则是韵式,以开元二十年之后孙愐所修《唐韵》为底,以卷、韵、字依次编列,如二十六六,即卷二第十六韵第六字,一查《唐韵》便知是"天"字。定式最快,但内容受限,韵式便可以传送稍微复杂一点的事;如果更复杂的东西,就得派人飞骑传书。理解了这个对于后来张小敬在长安城中游走在曲折便能很好理解了。

李泌整长安城最有权势之人,但坐势靖安司却有力使不上,对于"蚍蜉"的渗入焦头烂额之际也只能求助死囚犯张小敬。从一开始求他帮助的不信任,到最后全长安城最有权势的死囚犯,授予他"假过节"时有一段文字描写,如果排成电视剧肯定更加直观刺激,全望楼以张小敬为中心,有规律的交流,传递信息。一方李泌被抓,下了通缉令,全城捉拿张小敬,两套安保系统,同时运转。虽然当时的目的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不过如果没有李泌委依信任就不会有最后的大逆盘。

看这小说仿佛身临其境。中间有一个带离张小敬离开监狱,越狱的一部分更加刺激。崔器也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当他第一时间看到装扮的张逃离监狱,大声喊"重犯逃脱"时,万万没有想到,张小敬出其不意的一句"旅贲军劫狱",不得不让人大叫三声"好!好!好!!!!"。

张小敬对于整个朝廷的怨恨和从中曲折怨缘———————第八团浴血奋战的张大头;悍杀县尉、被打入死牢的不良帅;被右骁卫捉拿的奸细;被全城通缉的死囚犯;向长安讨个公道的一个老兵。这么多沉重的枷锁套在他的头上,所以无论是李泌,姚汝能,还是檀棋。很难假手从一开始就对他产生信任。但书中有一段张小敬和姚汝能推心置腹的谈话,让我印象深刻。张小敬在长安当乐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寻常百姓,每天听到拷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富贵们来说,这些人微不足道,但对他来说,这才是鲜活的长安城,只有在他们的周围,他才感到自己还活着。这也是他始终秉承对于百姓生命的珍惜,一直奋斗到最后的动力。所以他必须抛开所有个人恩怨,只因全长安百姓的身家性命,必须豁出性命奋战这十二个时辰。我对于张小敬是很崇敬的,也感叹作者对于人物抽丝剥茧的描绘。不枉费我废寝忘食5天阅读。

全书最后画龙点睛,出其不意啊。贺知章在全长安布下的三枚棋子,突厥狼卫,蚍蜉,靖安大殿内的内鬼,布局之巧妙,环环相扣。利益、实利、忠诚、孝顺,这就是最终全书的几个中心辞藻,但写得很内敛,不突兀,但发人深省。每一层书的布局,你必须记录他的人物关系,特别是地理位置,该书很人性化的提供了地图,你可以对比地图,然后随着小说高潮,阅读此书,更加容易理解。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三

人物,时间,场景,甚至人物性格都很好的切合历史。剧情紧张,刺激,细节很到位,人物和场景的穿插让我仿佛置身于唐朝,很有带入感。对于官场人物“趋利避害”的人性描述,入木三分。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书里的绝对主角,孤胆英雄,骨子里有市井的“痞”,有江湖的“义”,有英雄的“勇”,有无私为民的.“大爱”。很完美的角色,硬要说缺点就是完美到不真实,仿佛游戏中的主角,体力一千点,被攻击也可以满血复活。

李泌:神童,太子心腹,胸怀政治的修道士。年轻有为,有谋略,优点年轻思维敏捷,缺点阅历不足,养尊处优没有基层经验。

姚汝能:靖安司小人物,能力不大,但是在英雄的领导下,变得越来越强大,最感动的就是,他在灯楼上给每个孤军奋战的战友发信号,内容是“不退”。

檀棋:李泌的近身婢女。一个有点小反转的人物,套用书中描述,就是可以做比端茶递水更重要的事,自己的力量,救了张小敬几次。作者笔下没有对那个年代女性的歧视,让人物关系平等,尊重小人物,很值得点赞。

元载:个人利益为上的小人,两面三刀,可是从古至今偏偏这种小人容易混的很好,不过这种小人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方向明确,对利益的追逐从不动摇,能够举一反三。

其他人物不太有感。

跟随孤胆英雄反恐十二个时辰,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本想着这么大得一个阴谋下,会潜藏一个高智能的幕后黑手,可惜马老师草草收笔,对于尽孝为目的的连环恐怖袭击,我拒绝接受。

总结了一下英雄和小人的成功,对比容易半途而废的自己,觉得问心有愧,最爱书中一词“不退”。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四

最早看见这本书是馒头大师推荐的。后来下手是因为电视剧迟迟不播。于是在过年前买了这本书,几天都看完了。

看来看去,还是小说最吸引人。看得也最快。看上卷的时候觉得还挺吸引人的,看到下卷就觉得有点走美剧的套路。

一开始我觉得是一本唐朝版的24小时,书也确实是按时辰来分的章节,情节紧凑,节奏比较快。中间有些翻转,你以为找到了真凶,其实还在幕后。当后来,发现还是和什么退伍士兵没有安置好相关时,就觉得真的是一本唐朝版的24小时。用的长安的版图,走的美剧的路数。

故事很好,但还是有些坑没有填完。一开始的长安地图,到底有什么用我后来也没看出来。不过有可能是我看书一向太快,忽略了某些情节。

作者很好,作为能出书的作者,确实写作功底不错,人物刻画、场景描写,剧情诉说,一边看,一边确实能在脑海里勾画出情景,上元节时熙熙攘攘的长安城,心急火燎的主人翁,阴暗处洋洋得意的`反派,引人入胜。

希望电视剧能做得更好。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五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棒,有多厉害,如果被贴上人皆厌恶的标签,那他会十分难改变人们对自己厌恶的印象。

《长安十二时辰(上)》中的主人公张小敬也是如此:自身身体十分健壮,武打不会输,性格顽强,擅长“无中生有”,关键时刻也是个机智的人。但因为杀害上司,被判死刑,于是处处被人针对。但他却不在乎这些。

这本书讲了突厥狼卫策划了一场毁灭长安的惊天阴谋,靖安司的李司丞异于众地让张小敬拯救长安城不顾一切,张小敬也不负众望一直披荆斩棘追寻突厥狼卫直到靖安司遇难,新总监上任,张小敬被靖安司碾压,被外界碾压,但归根结底,拯救长安马自达全部希望只有他,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寻找。

除了张小敬,我还想赞美一个人,让张小敬去拯救长安的李司丞李泌。李泌是个关爱百姓,善用人的司丞,他让张小敬为靖安都尉去寻找敌人是为了百姓,他为张小敬辨护是为了百姓。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李泌与贺知章争论张小敬为靖安都尉,将张小敬说成了现在唯一的选择,最后的`目光如芒地说了一句“您只想保住靖安司,而我要保住长安。”这句话说出,让人感受到了李泌的尽责而关危百姓的坚定。

李泌和张小敬的忠心只有一个———百姓生命处上,颜面处下。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六

反恐,推理,宫斗,侠义,伦理,家国情怀……交迭更替,轮番上阵,马亲王不愧是写古代故事的高手,在让人目不暇接的紧张情节中,带我们真真切切地游了一回盛世大唐的长安城。

故事好看自不必说,更加值得赞叹的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对所有细节的精准再现,比如:怎么喝茶、怎么吃饭、怎么乘车、女子出门头戴何物、男子外出怎么花钱,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货物价,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状等等,细致考究,满满的知识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长安城。

人物塑造也还不错,十年西域兵,九年长安帅,张小敬这个朝廷的死囚犯,确实真真正正的热爱着长安,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长安细碎平凡的动人之处,面对奸佞以十倍奸佞处之,对峙凶残还以数倍凶残,较之阴险更胜一筹;面对普罗大众付之以真诚,与平常百姓相处,善良为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但遵循黑白规矩,此之为张小敬本色。在张小敬心中,黎明百姓就国家,他所做的选择,不是为了某一位帝王、某一个朝廷,而是为了这座长安城和生活其中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为了长安城的黎明百姓还能看到明天照常升起的太阳,他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大情大义,令人动容。

这是一个古代反恐题材的故事,是孤胆英雄侠之大义的故事,它曲折离奇,情节紧凑,跌宕起伏,五星推荐。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七

“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

合上书的时候,谜底揭晓了,所有人物的活动戛然而止,没有大团圆,坏人没有得到惩罚,好人没有得到奖赏,感情线的结局没有交代——好像幕落了,所有人四散而去,隐入黑暗。拯救了长安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情,看起来像搬砖一样,你挥汗如雨、卯足力气,砖搬完了,领一吊工钱,拍拍身上的土灰,就该回家吃饭了。

那一天,我被这本书环环紧扣的情节吸引着看到了深夜,等关了灯躺下的时候,我的脑子忽然开始了深夜的灵魂拷问。张小敬啊张小敬,你那么痛恨那些鱼肉百姓、强取豪夺的朝廷鹰犬,还不是为了百姓,咽下怒气去保护朝廷了。然后,你费尽心机,历经磨难救回来的朝廷,继续把你和你最想守护的人们踩在脚下。

这很无奈,《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就是在各种滑稽和巧合之中透着深深地无力和无奈。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孙悟空。

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被塑造成了一个独眼的孤胆英雄。我仔细想了想,孙大圣在不叫孙悟空的时候也算得孤胆英雄。

为了他的猴子猴孙们撕碎生死簿,一根金箍棒打上凌霄宝殿,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自称齐天大圣,然后,他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再后来,孙大圣变成了头戴金箍的孙悟空,规规矩矩地护送一个和尚去取经,最后还成了斗战胜佛。

一个失败了的齐天大圣,接受了如来所谓的“正果”——斗战胜佛。

在那个万籁俱寂的时刻,我忽然觉得小孩子们都爱的孙悟空,居然是一个莫大的笑话。

想起小时候的自己爱不释手的面人孙悟空,头戴金箍,腰系虎皮裙,手拿金箍棒,恍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爱孙悟空的时候,从不记得他是西天上的斗战胜佛,我们爱的,是自己心里的`那个身穿金甲降妖除魔嫉恶如仇的英雄孙大圣。

在长安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初出茅庐的人们,不是主动地去适应,就是被动地被同化。

以前我觉得青春也没有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值得怀念,现在我明白了,他们并不是怀念青春,他们只是怀念那个自己还是自己的时候。

年少轻狂,头脑发热。

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不公平可以张口就骂。

生气了就拿拳头打一架。

现在,我也开始怀念青春了。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八

摘录:“他早知道长安城这头怪兽的'秉性,可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挣扎,想着不被吞噬,却总是会被撕扯得遍体鳞伤。”

《长安十二时辰》是马伯庸的反恐题材新作,故事结构类似美剧《24小时》,全书24章,每章写半个时辰,两位男主一路烧脑一路挨打ko了终极boss,化解了皇城危机,拯救了长安百姓。

人物刻画的非常出彩,连小配角都性格各异,情节曲折反转,连环局中局。毕竟是权谋,故事走向总体是灰暗的,最终的结局虽然暂时解除了危机,但长安城的繁华之下的污秽已无法清除,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已不可避免。

在时代的巨潮面前,个体的渺小与无助就像一个个被撕裂的伤口展示的他人面前。聪慧如李泌,勇猛如张小敬,天才少年与五尊阎罗,其实都是一类人吧!努力不被这瑰丽的世界所吞噬的一类人,也就难免被撕扯得遍体鳞伤。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五尊阎罗,其勇、其狠与其温情,都足够鲜明,他的无赖与不择手段,作为故事的主角,张小敬承担了大部分的矛盾冲突,让情节得以顺利展开。24小时展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必须有一个足够鲜明的主线人物来承担主线任务,更通过闻染这个与张小敬非亲非故的女子,把看样子最狠的汉子最难的兄弟情谊和谋略展现出来,马亲王不愧是文字鬼才,张小敬这个人物够劲儿。

李泌,少年天才,年少成名,居于皇城之内,与太子为伴,本应前程似锦,却在成年之后手持拂尘,一边求道问仙,一边为太子谋事。故事开篇时,我对于这种一边权术诡诈一边不问尘世的人物设置,我甚为困惑,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种设置变得合理了,这位七岁说出“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的俊朗少年,虽然认同为大局可牺牲个人,但是对于这吞噬人心人命的权术怪兽,骨子是厌恶的,但对于世事,他又无法做到超脱,隐遁山林又心系人间,这样的人物设置合情合理又绝妙,也为其后来数度出山又数次归隐埋下了伏笔。其他人物,如反派萧规、比反派更让人恶心的元载,也都活灵活现。

长安城就是一个欲望的城市。恶,太多了,人,太容易被吞噬,不是被仇恨吞噬就是被欲望吞噬,挣扎着不被吞噬的人,能活下来已经是不易。张小敬、李泌、徐宾、姚汝能,甚至反派萧规,谁不是怀着一颗济世之心投身这宏图大业,却落得心灰意冷,道心破碎。张小敬眼角的那滴泪,落在了高高的乐游原的官门大户的废墟上,悲伤在喧嚣过后的长安城腐败的心里。熠熠生辉的城市,阳光照不进的地方太多太多。

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七十万字,描写了一段地狱边缘的不为人知的拯救。平静之下,有多少鲜活的生命被埋没,有多少残酷的真相被抹去。历史,就是帝王将相传记,这高贵壮丽的城市之下,埋葬了多少血泪生命,见证了多少济世梦想的破灭。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九

也许朝廷并不能理解张小敬等人,甚至百姓们并不知晓发生的一切,但是对于张小敬等人来说,守住长安,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因为波诡云谲的长安,也是五彩斑斓的`长安。

······剧透分割线······。

······以下是吐槽······。

总而言之,对上部爱多深,对下部的责就有多切啦!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

看完的很快,就在大概三四个小时之间,没有上部的精彩,也没有人性体现的刹那间,环境描写更多,没有更多的人物塑造虽然真凶还是处在意料之外,大概这样的发展是不能够避免的趋势,也是不能够去组织的脉络的延展。

下部张小敬的选择依旧在意料之外,会选择这个世间而不是曾经的战友,会选择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曾经冒死却也只落得悲惨的十年。

曾经并肩作战下的情谊大概随着目标的不同而逐渐的分散改变,所以最后果断的出手大概也在意料之间。

玄宗的引入略在意料之外,君王家的情感进行塑造却也不会对结局有多大的改变,还是会去选择放弃的方向,尽管的确算是历史上的传奇经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杜撰大多发生在这段时间。

下半部感觉有点生硬更多的部分倾向于环境的塑造与描写,对人物的印象不大,只是真凶的引出多数有点出乎意外,一为忠,一为孝,好像不是都能够站得住脚也不是都能够解除所有的困惑。

位高者本不用去选择这样一条路径,是否有太多的利益可去取得,一老臣又何尝看不出来性格上的缺陷与能力不足的遗憾。

没有人比他更能了解,也没有人能够比他更能够改变一切的局面。

告老还乡本是一种结局又何必折返去谋求险招,思虑颇深竟为了一网打尽不留后路又何尝不是一种冒险。

后手尚未补全又何必生灵涂炭,几多风险。

几多遗憾却仍未震撼之作,内容之丰富大抵尽力尚达不到半分周全,还是会觉得是一本不错的小说,文字的琢磨者与鬼才!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一

人物,时间,场景,甚至人物性格都很好的切合历史。剧情紧张,刺激,细节很到位,人物和场景的穿插让我仿佛置身于唐朝,很有带入感。对于官场人物“趋利避害”的人性描述,入木三分。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书里的绝对主角,孤胆英雄,骨子里有市井的“痞”,有江湖的“义”,有英雄的“勇”,有无私为民的“大爱”。很完美的角色,硬要说缺点就是完美到不真实,仿佛游戏中的主角,体力一千点,被攻击也可以满血复活。

李泌:神童,太子心腹,胸怀政治的修道士。年轻有为,有谋略,优点年轻思维敏捷,缺点阅历不足,养尊处优没有基层经验。

姚汝能:靖安司小人物,能力不大,但是在英雄的领导下,变得越来越强大,最感动的就是,他在灯楼上给每个孤军奋战的战友发信号,内容是“不退”。

檀棋:李泌的近身婢女。一个有点小反转的人物,套用书中描述,就是可以做比端茶递水更重要的事,自己的力量,救了张小敬几次。作者笔下没有对那个年代女性的歧视,让人物关系平等,尊重小人物,很值得点赞。

元载:个人利益为上的小人,两面三刀,可是从古至今偏偏这种小人容易混的很好,不过这种小人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方向明确,对利益的追逐从不动摇,能够举一反三。

其他人物不太有感。

跟随孤胆英雄反恐十二个时辰,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本想着这么大得一个阴谋下,会潜藏一个高智能的幕后黑手,可惜马老师草草收笔,对于尽孝为目的的连环恐怖袭击,我拒绝接受。

总结了一下英雄和小人的成功,对比容易半途而废的自己,觉得问心有愧,最爱书中一词“不退”。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二

也许朝廷并不能理解张小敬等人,甚至百姓们并不知晓发生的一切,但是对于张小敬等人来说,守住长安,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因为波诡云谲的长安,也是五彩斑斓的长安。

······剧透分割线······。

······以下是吐槽······。

总而言之,对上部爱多深,对下部的责就有多切啦!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三

这是一本精彩的小说,作者写出了盛世下的混乱,张小敬凭着一股正义而守护着长安,不在乎是否被人误解。

而故事中的贺知章、李泌,为忠诚而战,永王、李林浦、元载为权势而战,蜉蝣们为了复仇而战,每个人站在各自的角色中上演着十二时辰的大戏。

通过这本书中描绘的人物,可以折射出一部分真实世界的模样,大部分人所做的某些事情,其实是为了这件事情所得到的利益而努力,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这样的人生犹如行尸走肉,我不希望仅为此而生活。

作为一家培训机构,我想我必须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当然希望通过培训行业积累财富,其次我所希望的是做好口碑,让在我们这边在读的学生学好围棋,对围棋感兴趣,并能更大规模的普及围棋。

但是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么,需要论证一下。

我所喜欢的人生是意义型+体验型,前者意义型找到的目标必须可持久,可持久须具备以下两点,带来财富与获得社会价值,后者体验型为经历很多美好的事情。

围棋是众多体验中美好的事情之一,偶尔去参加参加比赛,结交一些朋友,都能很大程度提高生活品质,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达到这种程度,这才是我们努力的价值。

这也是通过思考《长安十二时辰》所带来的思考,感谢作者的精彩设计,我从中也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与见闻。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四

我一直对唐宋明三个时代社会生活史、服饰史较为关注,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特别留意了最为直观的服装造型,先在这里表扬表扬该剧服饰设计。服饰、化妆、道具考究,观众可以看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里唐墓壁画、唐俑文物等原型很接近。在国内影视剧领域,空前意义上,首次呈现了原汁原味、如同壁画陶俑中走出来的唐人软裹幞头、箭袖窄领缘开胯圆领袍、官员各色圆领襴袍、半臂及蹀躞带、佩鱼袋等形象。形制非常遵循历史真实,在服化道的考究还原、贴近历史原型程度上,堪称国内古装影视剧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

采访中主创团队说这次设计剧中唐代服装时,参考了大量唐代壁画陶俑等资料,空前地还原出了唐代圆领袍的真实面貌,男演员都束发戴巾子、帽或冠,这才是中国古人的真正打扮,而不是以往屏幕上那种奇怪造型或者设计师天马行空、逞能臆造的外星人服装,在古装剧服装上这样程度的兼顾历史还原与视效创新真是空前未见的。之前你在唐朝的任何电视剧里看到过这种细节严谨的箭袖窄领缘加横襴形制的圆领袍与开胯衫吗?有了这部剧能让更多人知道“唐朝风貌原来是这样”,以后的人拍古装片也有个参考对象了。央视80、90年代很多老电视剧对服饰挺考究的,但因为那时信息与技术条件的局限,社会上对古代装束的考据复原没现在这么多和精准,本质上仍是衣箱化的“戏服”,根本没有朝代之分,我很多年不看国产古装剧,因为近年来拍的国产古装剧在我眼里,很多是假大空的逢场作戏过家家,影楼装满天飞,网游风盛行,披头散发,演员很奇怪的装束,很反感这种审美,可能很多人眼里觉得所谓"古典美"的东西,在我眼里纯粹是现代人的审美自负,并且不好看。我想古装剧不仅仅是纯为了剧情娱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将传播祖国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肩负起来,如果我们的历史剧老是那种在服装道具方面不负责任的胡乱臆造,这对大多数仅依靠视频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先入为主的是多么大的误导。

这次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据微博网友说,国内目前最著名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装束复原”(刘帅、琥璟明等)以及甲胄复原研究团队的温陈华、萧何众位老师都参与其中,所以确保了历史服饰的正确,在细节各方面将真实的唐代风貌还原出来,基本形制上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细节上考究,又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与现代审美度,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富有创新。希望取得较好收视率,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对古典题材感兴趣的观众,在如今国产古装剧劣币驱除良币、泥沙俱下的现状下中,能够看得到这么一部如文物般的“清流”诚意作品。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五

因快节奏和内容密集,一些观众吐槽剧集“看不懂”。

观众“看懂”,除了剧集本身通俗易懂外,主要还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国产剧都是“套路剧”,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老梗,就比如看到男女主角吵架一点不用担心,反正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误会,而且后面肯定会和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国产剧不仅是“套路剧”,还是“烂剧”。比如注水,一个误会可以演个三五集,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再比如架空,明明是一部历史剧,但从服化道、台词到人物的思维方式,完全是现代人的范式,观众理解门槛是降低了,但这样的历史剧却已违背了历史。

虽然每次有烂剧播出,网络上都会吐槽声一片,口碑也很惨淡,但网络播放量却节节升高。很多观众一边骂烂剧,一边又“甘之如饴”地看着烂剧。这正是烂剧的一种潜在危害:它在不知不觉间就让你“习惯”了,并拉低了你的审美水平。可以把这形容为审美上的“劫持”或审美“奴役”,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就是,“一开始你恨它,接着你会慢慢地习惯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

就比如很多观众已经习惯了二倍速看剧,结果真来一部零注水的好剧,观众习惯性地开二倍速,就发现看不懂了;或者当观众已经习惯把历史剧当做古装背景的现代剧,你真来一部有着严密历史考据、台词半文半白的历史剧时,他们可能就会觉得晦涩难懂……当观众习惯了低审美水平的剧集,审美水准较高的口碑剧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门槛”。

撇开烂剧对观众的审美“劫持”外,“看不懂”可能也跟剧集不够接地气有关。值得强调的是,并不是说“看得懂”的作品都是糟糕的,“看不懂”的作品才是高级的,能否看得懂与作品质量从来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电视剧终究是属于大众娱乐,所以笔者倡导的是:在保证不拉低作品审美质感的同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老少兼宜。

另外,观众也千万不要轻易地因为“不好懂”“看不懂”就放弃一部剧集。“看不懂”虽然挑战了我们的审美习惯,但它可能也能拓宽我们的审美视域,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准。就像戴锦华教授曾说的,“今天所谓看得懂、看不懂本身好像很单纯,其实不然。当你理直气壮地说看不懂的时候,你表达的是对一种单一审美趣味的洋洋自得,是对所有差异性——且不说批判性——的拒绝,你需要的是那种熟悉感,它能带给你安全,让你最小付出最大获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20xx年,8月12日,《长安十二时辰》迎来了大结局,很多人说,最后的结尾烂尾了,网友们都在为那些死去的人打抱不平,死去的暗桩小乙,死去的老三,死去的季姜他爹…。死去的很多人......

故事的每一个时辰都在忽快忽慢的节奏里走着,结果到最后,最大的主谋是徐斌,对的,就是那个看起来是个老实人,可是一点也不老实的老实人。

如果放到现在来看,就是怀才不遇的一个人老实人,通过非常手段,让大家认识了他,从以前大家对他门缝里看人,到现在也还会为了如此巨大的事件背后,居然是他操盘的,而大跌眼镜。

《长安十二时辰》结束了,各大群里很多人都觉得,徐斌的谋略就应该是宰相,张小敬就应该是一呼百应的大唐将军。可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要走,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你应该是一个好女孩啊,你应该听妈妈的话啊,你应该找一个有钱的男人啊…你应该……你就应该是这样或者那样的存在。

张小敬有他要走的路,他从不在乎别人告诉他的,你不应该只是一个兵啊,他有他要坚定的信仰,他有他要走的人生之路。

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抵制,而改变他的章程和法度。你的那些抵制,只是时代更迭里的一朵小浪花。

再来说到徐斌,是个人才,也是一个可悲的人儿。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也不是所有闪着金光的金子,埋在底层,都会闪闪发光而被人发现。

一粒种子,尚且需要长年累月的汲取能量,更何况,他想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我一直以为,徐斌这样的人,现实里很多很多,如果都像徐斌一样,因为得不到重用,因为被瞧不起,所以要通过大事件来成就自己?不,那是自杀,那是对自我的否定,因为内心渴望被认可,内心里的自卑露了芽,才会需要这种极端做法去衬托自己。

在我看来,想要证明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是——掌握规则,然后顺应规则,在适当的时候,当你顺应了规则,你依然可以坚持自己初心的东西,你的才华,你的笃定,你的信仰。

改变这个世界很难,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也很难,唯独改变自己,才会更快乐些。

今天就这些吧,不是鸡汤也无关设计知识,只是一个人的碎碎念!晚安!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七

《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文学鬼才”马伯庸先生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以天宝三年的长安城为背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对平民老百姓的迫害。在激烈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时不时涌现出一些极为感人的事,展现了人性的本质,抨击了唐玄宗统治之下外强中干的唐朝。

整篇故事以张小敬的破案为线索。死囚张小敬被李泌破格任用,为追捕突厥狼卫,阻止突厥可汗的焚城计划而不惜生命代价四处奔走。然而,狼卫猛火雷的硝烟还未散去,一个名为“蚍蜉”的组织浮出水面,张小敬借着老战友的名义,卧底藏在“蚍蜉”,终于在最后时刻拯救了整个大唐以及皇帝唐玄宗。

《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突破了历史的局限性,将现在社会紧张的气氛带到了古代,让这本悬疑小说的节奏一下子变得紧凑了起来。再加上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写,想法新颖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旧长安城精致的刻画,十分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放不下这本书。

然而,该书向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这些内容,还揭露了官僚主义的腐败。精通历史的人,自然对唐朝历史上右相李林甫与太子的权力之争再熟悉不过了,但就是这个竞争,引得不少人不惜丢下道德,只为在竞争中得到好处。故事中,太子心腹李泌走后,李林甫手下无能的吉温任命为靖安司司丞,只顾着推翻李泌的一切安排,只为了在竞争中讨好李林甫,将长安的威胁视而不见,如果没有张小敬,这一竞争就会牵扯到几十万条无辜的人命。再比如故事中的组织“蚍蜉”,全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老兵组成的,他们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最后却被达官贵族欺凌,落得家破人亡。但最无耻的还是故事中的元载,除了利益,他什么都不顾,屡次叛变魏大伦、陈玄礼等,他的一番“得意洋洋”的利益之论更是让人恶心不已。这一件件事都让故事情节变得一波三折,并引起了读者的感同身受。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唐朝,并知道了怎样才能写好一本小说:情节要引人入胜,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结合社会弊端,才能写好一篇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八

十二时辰是以前大家用的时间的表达方式,而如今大家更加多的是喜欢用小时。而十二个时辰也是我们的24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的时间。如果我们写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会成为一个流水文章,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洋洋洒洒的小说。真的是人和人不能够比较啊。

这本书的结构是特别刺激的,因为我以为主人公已经是支撑不下去认输的时候,却因为一个机会让他成功的翻身,并且能够绝地反击。我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因为在看到主人公快失败的时候我的心紧张得不行,但是主人公绝地反击的时候我的心又放下去了,这种感觉就像是过山车一样。

其实在这本书中张小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死囚犯,而是因为他的狂拽。

在开始的时候有人问他你的规矩是什么,而他的回答就是就是不讲任何的规矩。真的是太霸气了,也是太让我们深刻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囚犯,但是真的太帅了。

就是因为他的狂拽让我想要进入阅读这本书,而他的'身世也告诉我们:人们都说改变别人很难,所以一定要改变自己。但是每一次在翻跟头失败的时候就改变自己,那样到最后自己也是会不认识自己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果说问题不在自己的身上,那么就坚持的做自己。那才是你最可爱的样子,比如说张小敬。虽然说后来他变成一个囚犯,但是他的内心从来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守护自己的百姓和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十九

长安街,是北京市的一条东西轴线,因位于旧时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内而得名,“长安”是中国汉唐国都,有长治久安之意。东长安门以东到东单,称为东长安街;西长安门以西到西单,称为西长安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长安街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在北京这么多大街小巷中,我们导游能挣钱的估计就是这一条街了,而这条街也是最值得每个第一次到北京来的人花钱去看的地方,有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如果你来北京之后连长安街夜景也没有看过的话,我保证以后你还得再来一趟。每次站在车上给游客滔滔不绝的介绍长安街的时候都是充满了自豪感,随着我的手指的方向,游客们用敬仰的目光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欣赏马路两侧的重大建筑,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北京导游,作为一车之首非常的骄傲。而游客也会感觉不虚此行,很多游客来北京就是感受这种首都的大气的,因为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街",长安街在中国的政治地位无与伦比,在全国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神圣的地位,沿街两侧有我们国家的标志---天安门,有国家的政治核心区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八一大厦,同样还有安全部,公安部,交通部,商务部等众多的国家党政机关,更有诸如cbd、王府井、东单、西单、金融街、搜狐现代城、秀水街等重要商业区,还有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紫檀博物馆、中华世纪坛、国家大剧院等文化场所,可以说从党政军到科教文,从吃住游到工农商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说到长安街不得不提的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恩来总理早年曾在日本,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跟毛泽东主席等革命家一起转战南北为新中国的建立鞠躬尽瘁,在南昌起义时,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重庆谈判中无一不体现出周总理的勇敢,坚定和睿智,新中国建立之后他担任国家总理兼任外交部长阶段,为中国不论是内部发展还是外交事业都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贡献,周总理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人民最为拥护和爱戴的好总理。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总理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了,噩耗传来,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哭泣,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三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长安街,驶往八宝山的时候,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街旁,目送总理。当天傍晚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

长安街是北京市的东西中轴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长,东起通州运河文化广场,西至首钢东门,横跨通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石景山六个市区,全长46公里,主干道宽80,最宽处宽达100米,无论长度还是宽度都是世界之最的。

长安街建于1406--1420年与紫禁城同时建造,是在原元大都南城墙的旧址上建成的道路,“长安”寓意长治久安,明代的长安街承天门(今天安门)东侧有长安左门,西侧有长安右门,1912年两门两侧的墙体被拆除,俗称“三座门”。长安街从此开始贯通,1939年,内城墙东西两侧的建国门和复兴门被打通后形成今天的长安街雏形,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后,东西长安街拓宽,形成了“十里长街”。1998年整治从公主坟到大北窑段长安街,2000年整治从公主坟至首钢东门以及大北窑至通州的路段,至此,百里长街矗立于世。

【建国门桥】古代北京城是没有建国门这个地名的,1939年日伪政府为方便交通在内城东西城墙上各扒开了一个豁口,东豁口宽7.9米,于1941年6月命名为“启明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同年11月改称“建国门”,1957年长安街改造时,这个城门随墙体一起被拆除了,1979年9月建国门桥建成通车,随着我们车行经过建国门桥上的这个彩虹桥,我们就进入到了长安街的核心区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位于马路北侧的第一座大型建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它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成立于1977年5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要研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法学,哲学,历史等问题,古代这里是明清两代的贡院,也就是全国考生参加会试,北京考生参加乡试的考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人才库。

【古观象台】马路南侧的古代台基上的是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历史见证,它比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要早230多年,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中国海关】在观象台左侧的是中国海关大楼,这座大楼像一座巨大的门,寓意海关的职能就像一座“国门”一样,管理国家进出境事务。

【长安大戏院】在海关大楼对面的建筑,门前由一个京剧脸谱一样的雕塑,表明这个楼与戏剧表演有关,这里就是长安大戏院了,这个17层的大楼,下三层以演出为主,主要演出京剧也有其他戏曲形式,三层以上为办公写字楼。

【北京国际饭店】再往前走我们就看见了这个白色高大建筑---北京国际饭店,这是北京著名的五星级酒店之一,建于1987年,高104.4米,29层,28层为旋转餐厅可以环顾北京城,这座大楼也是北京市的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门口的古代酒具---中华爵,象征酒店业。

【中粮广场】由北京中粮广场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包括购物商场及办公大楼,这个也是风水大师所说的一个具有巨大杀伤力的大楼。

【恒基中心】由香港富豪李兆基投资兴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香港关善明建筑师有限公司联合设计,曾被成为北京市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北京站】位于恒基中心的西南侧,1959年1月20日开工,9月10日竣工,耗时仅8个月,是北京市的5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建筑形式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风格,主次分明体现了“首都大门”的雄伟壮观,这里主要停靠东北各线,京沪线,京包线各次列车以及开往平壤,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北京市邮电局】承担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的邮件发送和接收工作,门口的雕塑是一个地球上面飞翔着好几个手举信件的天使,象征着邮政事业。

【交通运输部】在邮电局马路对面的高大建筑是我们国家的交通运输部,mot(ministryoftranspor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他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法规并监督执行等。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交通运输部西侧的白色建筑,外表称半圆型,大门是拱形门洞,这个建筑显得非常柔和,因为这里是中华妇女联合会,显示出了女性的柔美,这个机构是国家为了团结、动员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而设立的重要机构,建成“全国妇联”。所以如果你们家里的老爸把老妈打了一顿,可以到这里来告他(开玩笑)。

【好苑建国酒店】在妇联旁边的半圆形建筑是好苑建国酒店,1996年建成开业,2006年重新装修过,是一家高档的5星级酒店,是全国妇联活动以及接待的重要场所之一。

【中纺大厦】(中国纺织集团公司)chinatexcorporation,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吃饭穿衣,而中纺集团是中国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集团企业。

【华夏银行及新闻大厦】在中纺大厦的马路旁边一个宽大的建筑是华夏银行和新闻大厦联合大楼,东侧半壁为华夏银行所有,华夏银行成立于1992年,1995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且上市,2003年引进外资,与德意志银行签署协议,成为合资企业。西半壁大楼为新闻大厦酒店,2004年5月开业,楼高22层,是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商务和文化五星级高级酒店。

【东单银街】“东单"是"东单牌楼"的简称,因为这里牌楼只有一座所以称为“单牌楼”,又因为位于天安门东侧,所以称为“东单牌楼”。东单牌楼建于明正统年间,牌楼上曾写着“就日”二字,与西单的“瞻云”牌楼相对应,意为东方看日出,西方望彩云。牌楼早在1926年时就已经被拆除了,现在大家能看见的只有过街天桥上写着的“银街”二字了,这也是与王府井的金街相呼应的姐妹街。

【东方广场】过了东单路口我们能看见一大片连体式建筑就是东方广场了,东方广场位于长安街1号,由香港富豪李嘉诚所属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总投资105亿元,1996年开工,历时22个月建成,整个广场分成“东方经贸城”和“东方新天地”两部分,“东方经贸城”包括8座办公楼和五星级东方君悦大酒店,以及4座酒店式公寓楼,“东方新天地”包括5个风格不同的商场和一个中央广场,装饰豪华,充满现代气息,被誉为“中国的曼哈顿”,1996年12月,在东方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了2000平方米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证明2万多年前北京地区就有人活动,发掘的遗物后来在广场地地下的“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展出。

【王府井大街】在东方广场西侧的就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了,这是北京最早也是最具盛名的商业街,号称金街(寸土寸金)。

【北京饭店】北京市最早也是最具知名度的五星级酒店,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社会与政治活动场所,接待过无数的重要国内外宾客,1949年的开国大典宴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饭店也被确定为总部饭店,北京饭店上世纪初的1900年,当时义和团运动在北京掀起了反帝运动,英,德,法国家以保护大使馆为名派兵进驻北京,当时有两个法国士兵就在外国兵营也就是现在的东单体育中心建成了一个有20间客房的小酒店,后来又把酒店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后来这个酒店几经转让改建最后归北京市政府管理,它分成3部分,东边的主楼高77米,共18层建于1973年,是当时北京最高建筑,拥有北京最昂贵的总统套房每晚的房价是8万元人民币,中间部分是由法国人设计的rafflesbeijinghotel莱佛士酒店,最西侧的c楼是贵宾楼,建成于1954年,其宴会厅可容纳1000人,是当时北京最大的宴会厅,当时国家的重大外事活动以及国宴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东单体育中心】在政治经济氛围非常浓厚的长安街两侧有一处轻松的地方,就是马路东单路口南侧的东单体育中心,北京市中心规模最大,项目最齐全,功能最多的体育场馆,这里是体育爱好者的天堂,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也是我在北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商务部】与东方广场相对应的长安街南侧的高大雄伟建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务部,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商务部与我国最成功的商人李嘉诚的东方广场隔街相应别有一番意为。

【长安俱乐部】北京四大顶级俱乐部之一,由香港富商陈丽华所属的富华集团公司于1996年兴建的,俱乐部的发展主旨是提供高贵典雅的环境和尽善尽美的私人化服务,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各界精英宴请宾朋和商务酬酢的最佳选择。它毗邻紫禁城,与中国政府仅仅一墙之隔,卓越的地理位置是俱乐部成为各界知名人士、企业家和越来越多的各国使节所推崇的宴会和会议地点。从1996年俱乐部成立到现在,长安俱乐部已经成为中国顶级的会员制俱乐部。入会费是1.6万美元,代表会员包括李嘉诚、霍英东、杨元庆、任志强、杨澜、杨利伟。

【南池子】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明代南池子一代曾是皇帝的御苑,叫做“小南城”,“土木堡”之战中,明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于谦在危难关头扶朱祁钰上位并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来英宗被瓦剌首领释放,回到北京的英宗就被软禁在“小南城”。

【菖蒲河公园】很多国内团行程上都有车游菖蒲河公园一项,菖蒲河也是外金水河的一部分,因为河中生长着菖蒲而得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河曾被加了盖子由明河变成了暗河,2002年3月又将河道改成了明河,并在河岸建造了4座形态各异的人行天桥,河里养殖了些红鲤鱼,从此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园。

【正义路】南池子正对着的一条街道叫做正义路,这里有北京市政府,国家卫戍区,警察博物馆,国家安全部,最高人民法院。所以这条路是最正义的一条路。

【安全部和公安部】承担着国家的国内外安全,是国家政府的两只大拳头,一只对国内危险分子,一只对国际危险分子。中国的fbi,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此修建翰林院,到了清雍正帝之后这里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储才机关,也是国家最大的书籍收藏地,清纪晓岚等人以《永乐大典》为基础,在这里编著了《四库全书》,186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军队将这里改建成英大使馆,1900年义和团和清军共同围攻东交民巷,火烧翰林院,《四库全书》底本和《永乐大典》副本被一同烧毁,后来的部分残品也被八国联军带到了海外。

【国家博物馆】1959年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革命博物馆落成,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历博主要陈列从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起到1840年的文物史料,革命博物馆主要陈列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文物资料等。2003年两馆合并称为国家博物馆,它也是国家5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

【太庙】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每逢皇帝登基,大婚,新年,出师征伐等重大国事,皇帝都会来此告祭祖先,1950年改建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设有剧场,电影院,球场,图书馆等设施,是全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文化宫。

【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起名“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改建为东西九间,南北5间的重檐歇山顶,象征着皇权的九五之尊,改“承天门”为“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定国”和“外安内和,长治久安”。在明清两代天安门是皇帝祭祀,出征,出巡等重要活动进出皇城的必经之门,也是国家庆典,颁布皇帝诏书的场所。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下午三点整的时候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按钮,亲手升起了我们国家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新中国从此以新形象屹立在了全世界人民面前。

在天安门城楼中心位置的是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高6米,宽4.6米,重1.5吨,每年国庆时都会更换一副新的画像,从1977年以来毛主席画像的主画师都是由葛晓光同志担当的。

【天安门广场】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活动中心,明清两代时期这里是由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大明门以及东西千步长廊围绕成的一个"t"字型小广场,解放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形成了现在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总面积达到44万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由于天安门广场的政治地位非常高,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很多的大规模集会和政治活动。比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35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76年,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2001年7.13申奥成功庆祝活动;2008年8.8奥运会开幕庆典活动。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几百年来的繁荣与沧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位置的高大建筑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高37.94米,是用1.7万多花岗岩和汉白玉制成。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挖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纪念碑主体方案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1952年8月开工修建,1958年5月1日建成揭幕。碑身北面是毛主席亲笔题的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南面是毛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书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座四周镶嵌着8副巨大浮雕,分别是“虎门硝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江”。在“胜利渡江”浮雕两侧还有两幅装饰性浮雕“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侧,是明代大明门,清代大清门,民国时期的中华门的位置所在地。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去世,为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悼之情,中央政府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1977年5月建成,同年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天迎接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来缅怀毛主席。纪念堂里还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的革命业绩纪念室。

【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8月是首都5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高46.5米也是天安门广场上最高的建筑,这里是国家举行政治,外交,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大会堂共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中间可同时容纳一万人开会的万人大礼堂,北部是可容纳万人就会、5000人宴席的宴会厅,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有各种办公室,会议厅,休息厅300多间,其中有34个会议厅是是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命名的,并装饰成了当地的风光民俗特色。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兴建紫禁城的同时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在紫禁城的西侧修建了社稷坛,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社稷”在古代被看做是国家的象征,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来这里隆重祭祀,祈望五谷丰登,江山永固。在社稷坛上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五色细土:东青土,西白土,南红土,北黑土,中黄土,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1914年这里被改建成了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其灵柩曾在园内拜殿停放,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瞻仰悼念,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928年社稷坛改名“中山公园”沿用至今。

【国家大剧院】在人民大会堂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像鸡蛋一样的巨大建筑,这就是国家大剧院了,它高46.5米,地下最深处达到32米,是北京市里最深的建筑,占地11万多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6000人在里面欣赏演出,其外部是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有机玻璃组成的一个椭球形外壳,这种钛金属比钢材要坚硬并且重量轻,大剧院内部是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公共大厅四大版块组成,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提议为我国艺术工作者修建一个高级的表演场所,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约一直没有落实,一直到2001年12月31日大剧院才破土动工,2007年9月建成,他的设计者是法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

【南长街】在长安街北侧的这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称为南长街,它的背面是北长街以西华门为界,这两段街道与东边的南河沿,北河沿大街遥相呼应。

【北京一六一中学】在长安街北侧沿中山公园往西可以看到一个小门,这里就是北京一六一中学的南门,一六一中学前身是著名的“北京女一中”,创建于1913年,建校初期即得到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关怀,现在的北校区就是1926年李大钊同志亲自为学校选定的新校址。同时,他的学生多人到校任教,使当时的师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一二·九”时期,学校是北平市学联所在地。解放后学校是北京市最早的市属重点中学之一,七十年代更名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在故宫,北海中南海长安街围绕中的学校中学习是多么荣誉的事情啊。

【新华门】新华门原为宝月楼,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传说宝月楼是乾隆皇帝为讨得香妃的欢心而建。香妃入宫后思念家乡终日闷闷不乐,乾隆皇帝就建了宝月楼,还在楼对面建了回营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景色。后来皇太后得知此事,暗中缢死了香妃。这段传说虚构的成分居多,尽管如此,后人还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动人的故事。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把中南海作为他的总统府,还将宝月楼改建成总统府大门,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新华门为中南海南门。

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一直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会议都曾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此居住和办公,成为全国的最高领导中心。由于它的特殊政治地位导致这里成为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神秘的地方。

【北京音乐厅】在长安街路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正方体蓝色建筑,就是北京音乐厅了,其前身是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并在1983年和2003年两次大规模重建,重建后的北京音乐厅是国际专业音乐厅之一,是乐坛精英施展才华的理想舞台,曾有众多国内外音乐大师在此一展才华。使其成为国际音乐艺术交流的重要演出场所。

【电报大楼】建成于1958年9月同年10月1日投入使用,这是长安街上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也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枢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电报使用的高峰期,在军政商民方面,电报都是当时长途通信的重要工具,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传真,电话,手机等通信形式的出现,电报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电报大楼也成为了全国数据网络的中枢,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集团也在楼内办公。

【民航营业大厦】建于1970年,是各大航空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汇集地,这里还能乘坐西单到首都机场的民航大巴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北京图书大厦】中国规模最大,管理最先进的图书零售店,销售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单位的30余万种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每年全国新出版的图书的80%都可以在这里见到。

【西单】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地处皇城西又是单牌楼,所以称为“西单牌楼”。额题“瞻云”与东单的“旧日”牌楼相呼应,寓意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1954年因道路扩建西单牌楼被拆除,现重建的牌楼比以前的位置稍微靠北一些,西单是京城最为知名的商业圈之一,这里的标志建筑是西单文化广场,中友百货,君太百货,西单商场,华威商场,西单明珠等商场大楼,这里是京城年轻男女最为喜爱的购物商业街之一。

【北京首都时代广场】建于1999年,2000年投入使用,集商场,娱乐,办公于一体,由香港九龙仓集团与西单建设开发公司共同投资修建。与上海,重庆等地的时代广场属同一品牌。

【中武大厦】由中国光大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共同兴建,共同拥有。

【中国银行总部】在西单路口的西北角可以看见一座通体白色的大楼,就是中国银行的总部办公大楼。建成于1999年,投资22个亿,由著名的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筑外形取义“芝麻开门节节高”,是中西方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体,中国银行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前身是大清银行,建国以后中国银行是国家唯一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之后中国银行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工行,建行,农行共同成了国家金融业的支柱。

【中国粮食局】在中国银行大楼西侧的是中国国家粮食局,国家粮食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负责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具体业务、行业指导和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的行政机构。

【民族文化宫】建成于1959年8月,是北京市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曾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列为新中国第一宫。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为少数民族同胞建设的大型文化活动场所,下设展览馆,图书馆,剧院,娱乐城等设施,展出的有多种少数民族特色物品。

【民族饭店】北京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59年5月,为四星级酒店,先后接待过法国前总统蓬皮杜,美国前总统福特,新加坡前总统李耀光等国家元首,民族饭店最初的名字是“长安饭店”,后来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改名为民族饭店,主要用于接待少数民族以及外国重要宾客。

【长途电话大楼】建成于1974年9月,楼高94.17米,超过了当时的北京饭店东楼,一度成为北京市最高的建筑,长途电话业务在七八十年代一直很繁忙,但从1995年初随着家用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人工长途电话的使用率急剧下降。2003年人工长途电路关闭,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在此办公。

【国际金融中心】在长话大楼马路对面的是国际金融中心大楼,它建于1998年,是北京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它的设计师是当时年仅34岁的年轻建筑师胡越,大厦建筑体现的是中国古钱币“天圆地方”的造型,是一个集办公,银行营业厅以及银行必备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

【远洋大厦】建于1999年,通体玻璃构造外形是优美的弧线,就像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这里曾是北京军区卫戍司令傅崇碧的住所,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百团大战,抗美援朝,1996和1977年两次出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文革期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保护了大量高级领导以及专家,他的住所曾是很多老干部的避难所。

【中国人民银行】与远洋大厦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这是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1948年12月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银行合并成立,1949年从石家庄迁至北京。整个建筑是由一个9层高的半圆大楼环绕这一个2层高的圆形中心楼,设计构思源于中国古代钱币“元宝”和古代传说中的“聚宝盆”。

【百盛购物中心】这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公司和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属下的百盛商业公司合资经营的百货商店,百盛集团创业于1987年,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显著。连锁百货商店遍设马来西亚各主要城市,至今已开设了三十余间购物中心以及精品专卖连锁店,成为全马百货店最大、最成功的零售连锁集团。在大厦东侧还有国旅长安大厦的办公楼,在大楼门前是中国旅游行业的标志雕塑-马踏飞燕。

【中国教育电视台】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斯,谈到他正在抓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工作,解决人才稀缺问题,希斯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型大学的经验,根据会议总结中的有关精神,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等部门积极筹建教育电台,并在1986年正式开播节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在这里。

【复兴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很快占领北平,从1939年起,日伪政府开始在北京西郊筹建商业区和住宅区,在东郊筹建工业区,为方便交通,在东西两面的城墙各开了一个豁口,东称“启明门”,西称“长安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启明门改称建国门,长安门改称复兴门,1969年修建一号线地铁时拆除了城墙和城门,开辟二环路,并在1972年5月在复兴门旧址修建了北京市城区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桥。从复兴门桥往东就是长安街核心区的开始,往南可以通往南二环,往西就是长安街的西延长线,往北就是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商业圈之一---金融街。

至此,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的长安街核心区域就为大家介绍完了,从历史到现代,从政治到经济,这些建筑,这条街见证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二十

最近大家都在追四字弟弟和雷佳音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不甘落后的我跑去把原著读了一遍。不得不说,马伯庸老师实在是厉害,短短十二时辰,他竟能写成一本书。其实话说回来,十二时辰的计时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二十四小时计时,这不就是相当于写了一篇日记么?记录一天里发生了什么。可是一篇日记到我们手里是一篇流水账,到马伯庸老师的手里就变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小说。不得不说,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很大。

整篇小说,我是花了5天的时间看完的。小说的情节十分紧凑,每一次当我觉得主人公张小敬要挂了,他总是能够绝地反击,峰回路转,让我这个读者的小心脏总是卡在嗓子眼,紧张得要死,不过,实在是刺激得很。

小说开头,张小敬的狂拽炸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记得靖安司司丞李泌问他:“你的规矩……是什么?”张小敬的回答是“就是不讲任何规矩”,就这样一句话,张小敬一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冷酷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上一刻他还是一个罪不可恕、如蝼蚁一般的死囚犯,下一刻他就变成了全长安最有权势的死囚犯,靖安司全权交他使用。不错,仍旧是个死囚犯,不过已经帅到我了。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这份履历说来简单,细琢可是不一般。“不良帅那是捕贼县尉的副手,流外官里的顶阶吏职,分管捕盗治安诸事。一个都护府的小小什长,居然能当上一县之不良帅,已是十分难得,更何况这不是一般的县,是万年县。”张小敬能够在万年县稳稳做了九年,实在是有些本事,可是现在竟变成了一个死囚犯。这样的一份履历不仅让李泌产生了点兴趣,也让我这个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的身上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这样一个杀伐果断的死囚犯让我看到了许多矛盾的方面,搭救差点死于马蹄之下的无辜人,出卖自己亲手培养出来打进葛老内部的暗桩,孤身一人敌对一群狼卫只为救一个女子,他的审问犯人手段极其毒辣,闻者心惊,可是心肠有时候又出奇得软,实在是令人疑惑不解……姑且称他是个怪物吧,也是他自己说的:“在长安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他吞噬。”

总以为这样一个怪物,是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才变成了这个样子。可是看到最后,我却发现,他其实从头到尾都没变。他对长安这座城市,他对大唐这座江山,有着深深的爱。一个独眼龙的怪物,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就算剥夺他的权力,就算遭遇身边人的怀疑,就算被自己曾经守护的朝廷出卖,他却从不改变一分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对这群百姓的爱。纵使身上伤痕累累,早已超负荷,他也要拼尽最后一口气,哪怕是同归于尽,他也要去守护。真的是,一个执着的人啊。怎么就这么执着呢?有很多次机会,他都可以逃离这座即将毁灭的城市,然后去江湖逍遥,他都放弃了。也许,若是无法守护他心中的那个,对他来说,活下来比死更难受吧。这么多年走来,他经历了这么多,他依然要守护心中最初的信念,真的是,一个单纯的人啊。

人生在世,时间不停地流逝,我们走在各自的道路上,去经历许许多多,有好的,有坏的,经历之后,我们也许会改变,也许会将外表稍作修改,继续前行,为的只是内心的不变。人们总说,改变别人很难,不如改变自己。但是,每当自己摔了跟头,就第一时间想着改变自己,我怕最后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碰到不好的事情,别急着去改变,先静下来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吗?若是,那就改正。若不是,请你抬起头,不要害怕,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定地向前走。那样,才是你最可爱的模样,最值得爱的模样。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二十一

闲来无事,追了个剧,一场刺杀圣人,也就是皇帝的大戏。一开始就直入波谲云诡的剧情,华美的场景,饰之以考究的服饰与器物,辑以唐朝语言特色,缀以唐诗,真的是挺好看!

但看到了最后,我哑然了,唐明皇居然能圣心独具,首先提岀分江山与民,同时坚定交政于法制化身的右相,这宣传民主与法制的启蒙运动,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早了近1500年啊!

剧里有大胆改革的领导者,有不忘初心的守护者,有愿意当狗世代为奴者,更有大吃血馒头者。有大师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看不尽然,至少我们的启蒙运动可以追溯到唐朝了!

当然,最后的剧情还是没了圣人,我们又都不知道怎样活了。

自这部大剧播出后,没想到的是一下子就火了那个叫火晶柿子和水盆羊肉的陕西小吃,据说要卖断货了。

老子讲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们当代人好像还真是做到了为腹不为目这点啊!

真的是可惜了,又一部买椟还珠大剧!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二十二

今天来说说暴热的国剧《长安十二时辰》。随大流不对、蹭热度不好、做舔狗羞耻等等大道理我自然都懂,但是你别说,有的时候当个舔狗还真的舒畅。诸位看官,且看下文。

声光影的世界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孰长孰短、孰繁孰简、孰贵孰贱都不能成为判断与声光影有关表现形式的好坏。我从未觉得电影一定比剧集强,也没有把“有电影质感”作为夸一部剧集的言辞。在我看来,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是我基本从不看剧的唯一缘由。

历史惊人的巧合,上一次我认真看待一部剧集也是反恐题材,并且依稀已是十多年前的事,记得当时那部叫做《24小时》的剧,每集一个小时时常刚好对应剧中一小时,全剧24集也对应了一天24小时的`剧名。同样的,我相信《长安十二时辰》的初衷也应该是总24小时的时长对应长安的十二时辰,导演曹盾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展现好一千多年前长安的一天也是导演最想、最先、最有必要做到的事情。

和陈凯歌《妖猫传》里金碧辉煌的长安不同,《长安十二时辰》重点放在了以普通市井的角度讲述故事,宰相也好、青楼女子也罢导演把他们放在了同一个高度的视角下,以表现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很渺小,但是每个人的选择又决定着未来。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台词或多或少都在推动剧情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很难让人快进着看的片儿,上一次让我这么害怕错过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的大概还是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

第二大亮点在于“细”。本片服饰道具自然都是很有考究的,就连李必头顶上的发簪,别人的横着,他却前后,看着别扭仔细一查,的确符合史实。就算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并无多少研究得人,看着士兵的盔甲都有一种令人信服的严谨。都说想看过去的大唐就得看看现在的日本,这也印证了,片尾字幕中主创人员中有日本名字的出现。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二十三

这个情节设计还是很传统的。

一场毁灭长安的惊天阴谋(设定一定要吸引眼球。反正就是后果很严重!),能阻止它的只有一个人(那必须是我们帅气的男猪脚),还是个死囚(一条暗线!我们猪脚不是没有故事的男同学),只有十二时辰(时间夺么紧迫!)。

是不是很精彩!气氛是不是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亲王的考据能力太厉害了。在他的描述下,大唐天宝年间的长安城仿佛就在我眼前。细致到没话说。

节奏挺好的,有看美剧的感觉,中西合璧,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拍片了。

张小敬细说长安城百姓的生活日常时,还是有点小感动的。因为这也是我觉得生活最美好的一部分。

但是啊...为什么越往后越拖啊。我看到下部中间的时候已经疲惫了,感觉该到高潮部分收尾了,结果居然还没有。而且后续几个转折看得我很是不爽。一点也不能说服我!转折来转折去,我累了!知道真相也没有想象中的震惊,还有点“啊?这样吗?”的感觉。

檀棋这个角色,能感觉到作者意图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女性角色。这个尝试还是很好的。

没有感情戏,肯定没有。反正我没看出来。

要有那肯定也是李泌和太子。(i don't care!)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篇二十四

挺好看的一本小说,拿起就很难放下。

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全篇按照每个时辰两章的速度,分二十四章写了这一天发生的一场劫难。当然这场劫难预谋已久,所以小说才会有七十万字,据说作者是从一个提问开始创作的,其丰富的想象力真是令人折服。

主人公张小敬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人。说他简单是因为他只想着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不惜为此杀人,即便杀的是好人。说他复杂是因为他总是能看到事情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并迅速找到解决办法。这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当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太正直,让他身边的`那些人自忏形愧。他太无私,所有的考虑都是以大多数人的利息为准。总之有点太完美了,所以最后结局有点不尽如人意。

文中多次出现关于牺牲的问题,如果一艘船上必须去掉一个人才能保证剩下的人活着,这时即便你是个无辜的好人也可能被牺牲掉。哪怕你位高权重,在生死面前生命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但如果对方是皇帝呢?人生充满了各种选择,只能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用一条命去换更多的命,而不是考虑哪条命更值钱。

最后结尾有点遗憾,不太理解最后策划者的意图,尽孝不会采取这么激烈的方式吧,这是我对这本书的不满意之处,感觉是个大坑。

目前这本书已经准备拍成电视剧,正在选男主角,计划明年推出,虽说改编往往会面目全非,但还是拭目以待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7292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