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迟来的忏悔读后感(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3:37:07
最热迟来的忏悔读后感(汇总16篇)
时间:2023-11-02 13:37:07     小编:紫薇儿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体验和思考的总结。读后感要注意逻辑严密,可以按照时间、空间或主题等进行组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一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己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务必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这本书,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二

卢梭这本《忏悔录》,真的无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本奇书,它确实配得上这样的评价。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把真实的自己,不做任何的删减,完全的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直面自己的内心,是对是非,任由读者去评判。这是多么伟大并且让人敬佩的一个举措,在卢梭之前以及之后,都没有人再这么做过,没有人写的再像他这么真诚。因为一般人写回忆录,大都是惩恶扬善,文过饰非,只要是不好的地方,只是一笔带过。唯有卢梭,做到了真诚。

这本书也算是一本回忆录,卢梭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以及种种不幸,把当时的社会的现状描绘在公众面前。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了解到卢梭之外其他历史人物的一些事迹,丰富一定的知识量。但是,如果你只是收获到了这些,这说明你还没有读懂这本书。书中更为让我收获的,是卢梭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特立独行行事风格,我可以从卢梭身上学习到很多的能够丰富自己的思想的内在东西,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卢梭让我深刻体会到的第一点,就是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要一直不停的学习,或许你学习的东西,现在并派不上用场,但是这并不等于这样的学习就没有益处。卢梭从小家庭困难,又十二岁的时候,年纪轻轻就离开父亲自己出去闯荡,从此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即使是出名后,还是被人迫害。不得不逃离自己的祖国,真可谓一生都是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但是即使如此,卢梭从小就一直对书籍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并且这种好奇心保持到老年。即使卢梭生活困难,它依旧想方设法的去买到或者借到各种书来看,什么书都看,所以这才导致了他一直都有些小聪明和辩论知识,正是这些小聪明和辩论知识,让他能够得到贵人青睐,从而获取贵人们的欣赏和帮助。可以说,卢梭虽然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阅读,也正是阅读,才让他学富五车,最后写出那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厚积薄发,一举成名。

其次,我们不但应该一直坚持读书,我们更应该多学习几门技能,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前面已经说过,卢梭对于学习,一直抱有非常大的热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限制住自己,比如只阅读文学和哲学类书面知识。他还学习各种实用的技能,比如音乐和话剧等。中年的他决定到巴黎去闯荡的时候,也是由于在音乐方面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记谱方法,顾想申请专利,才想着去巴黎闯出一番天地的。虽然他这个发明,被当时那些自大的教授们否定,没有取得认可和成功。但是最开始让他开始真正凭借自己的本事出现在上流社会中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最终写出来了一部美妙的音乐剧,并且由此名声大噪的。虽然卢梭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文学上,但是他在音乐方面,也是建树颇深,他还花了十几年断断续续的写了《音乐辞典》这部著作。所以可见,人在没有确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多学习几门技能。并且不要毫无目的的浪费着自己的时间,没有可能说学习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技能,总会在适合的时候,为了你人生助力一番。

然后就是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卢梭在写出那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岁了,我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是再此之前,他一直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小辈。可以说,卢梭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但是即使他早期一直寄人篱下,到处为了生活了奔波,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期望,并一直在坚持学习。也正是因为他这种不服输、不苟且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输入,才会有最后厚积薄发、才华如同泉水一般奔涌而出的时候。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不要那么悲观。要相信,你不会是世界上最难的那个人,总有人比你难。即使那些你看起来过得很好的朋友,他们一定也有着许多的烦恼,只是没有在你的面前表现出来罢了。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生活总是会有未来的。乐观的面对生活,活着才能翻盘,死了就一无所有。所以面对生活的困难,不要自暴自弃。并且即使生活不顺,也要坚持一直学习输入,丰富自己的羽翼,这样才会有展翅飞翔的一天。

众所周知,卢梭在文学上的成就最大。但是,也正是因为文学,才导致卢梭背背叛和迫害,让他最终不得不逃离祖国,漂流异乡。《爱弥儿》是卢梭在世时(《忏悔录》因为涉及了很多人的隐私,所以是在卢梭死后才发表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其仅此于《忏悔录》的文学作品,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版,卢梭才被人设计迫害,导致这本书一出版就在巴黎被禁,然后卢梭成为了整个法国的罪人。法国虽大,最终却没有一处他的容身之地,最终逃亡他国。

可以说,卢梭的名声,其实是在他死后,才被人正视并敬仰的。生前的卢梭,在祖国人的眼里,不过是个狂妄的罪人罢了。但是即使如此,卢梭还是一生都坚持自己心里最纯粹的东西,他永远只写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受到他人以及权力等影响。他的作品的成功,源于他的心中的`思想和日常冥想的结果。为了保护这份纯粹,他甚至拒绝了法国皇帝给的年金,即使这笔年纪能让他一辈子什么都不干就能过得奢侈。但是因为他不愿意他的创作因此受到了桎梏,不能写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他拒绝了年金,拒绝了向权力逢迎。也正是因此,他才能保持内心的纯粹,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我们应该也像路卢梭一样,为了自己的内心去写作,为了金钱而去写作的作家,永远写不出好的作品的,即使那部作品很赚钱。

卢梭写文章,从来都不是一整天坐在书桌前,一边思考一边下笔,这样他反而会写不下去。反而,他作品的思想和情节,都是在一个人在漫无目的的散步的时候,一边走路一边冥想,然后思考出来的。他的作品《新爱洛伊斯》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创作出来的。所以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用于思考、反思和冥想,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自己有思想深度的人,才不会成为一个思想极度肤浅的人。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永远都停不下,要么就忙于社交,与异性交往玩游戏。要么就一个人忙于手机短视频、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看起来好像过得很充实,但这其实都是无效和没有意义的充实。短暂的刺激和反馈创造的快感过后,留下的只是心灵的空虚,已经时间的浪费。这样的人生,是永远不会活出深度的。这样的人,也是没有追求的人。我们应该每天花一些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之后,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好好总结自己的生活。记下自己每天的收获与过错,并不断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改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地步步高升,才会不留遗憾。

最后,记得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说卢梭招到了一些无耻的朋友的迫害,但是,卢梭并没有因此就对友谊失去信心。反而,在他落难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朋友,给他提供帮助,提供住所,以及保护他免受逮捕等。可见,有一些好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社交。反而,对于卢梭来说,他其实是极度不喜欢社交的,他极度珍惜独处的时间,用来进行思考和写作。面对一些无聊的所谓朋友的来访,他甚至说:“这些人不知道怎么浪费自己的时间,于是肆无忌惮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可以说,卢梭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就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他不喜欢去逢迎那些他不喜欢的上流社会的聚会,但是,他却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交谈和思考。也正是这些好朋友,在他困难的时候,给了他很多帮助。而那些社交场上的所谓的朋友,却是在他落魄的时候,落井下石。可见,提高朋友的数量不如提高朋友的质量。我们应该提高自己朋友圈的质量,并且不要随意为了所谓的在别人心里的好形象,就花时间去浪费在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活动和社交上。永远记得,只去合自己适合的群。

最后一点感受就是,卢梭之所以受到迫害,是因为某些所谓朋友对他成功的嫉妒,他们不喜欢卢梭在其他的方面比他们成功,所以就去迫害他,想让他身败名裂。正如卢梭自己所说的,在他籍籍无名,一无是处的时候,他没有一个仇人。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嫉妒朋友的人。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的人,嫉妒身边的人的成功,总看不惯别人比他做得更好,比他成功。所以,就一边对别人的成功表示着不屑,冷言嘲讽。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三

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精”,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

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由,他的自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活着》给我的启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钱或背景相联系,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彼此真心付出,相亲相爱。有了那种维系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许福贵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虽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给他的爱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现在我找到了原因,弥补家庭裂痕的药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真情。虽然母亲还在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干,而我也没有办法劝说母亲休息,那么能给他们的只能是我对他们的爱。

我想未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再有一个我,因为钱将在未来一文不值!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四

为什么要注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因为还有另外两部《忏悔录》,分别是卢梭和奥古斯丁所著。在我看来,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冲击下,托尔斯泰的内心矛盾更趋尖锐。这是他一生最艰苦的精神探索阶段,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生命是毫无意义的,生命原本是彻底虚无,生命的真相是死亡。为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广泛接触、考察现实生活,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哲学、道德和宗教方面的书籍,经过紧张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二部分是说当他最后发现信仰才是生命的力量,一个人活着就必须有所信,如果他不相信有什么让他必须活着,他就不会继续活着了。人生的目的在于拯救自己的灵魂,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人必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他的舰载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无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

托尔斯泰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矛盾,也是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反映。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试图毁灭自己,但都未成功。当他脱离思想的桎梏时,他决定彻底同贵族阶级决裂,而站在了农民一方。宗教和信仰赋予了他新的生命,让他找到了生活意义的答案。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五

为什么要注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因为还有另外两部《忏悔录》,分别是卢梭和奥古斯丁所著。在我看来,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冲击下,托尔斯泰的内心矛盾更趋尖锐。这是他一生最艰苦的精神探索阶段,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生命是毫无意义的,生命原本是彻底虚无,生命的真相是死亡。为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广泛接触、考察现实生活,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哲学、道德和宗教方面的书籍,经过紧张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二部分是说当他最后发现信仰才是生命的力量,一个人活着就必须有所信,如果他不相信有什么让他必须活着,他就不会继续活着了。人生的目的在于拯救自己的灵魂,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人必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他的舰载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无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

托尔斯泰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矛盾,也是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反映。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试图毁灭自己,但都未成功。当他脱离思想的桎梏时,他决定彻底同贵族阶级决裂,而站在了农民一方。宗教和信仰赋予了他新的.生命,让他找到了生活意义的答案。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六

让·雅克·卢梭,一个让人喟然长叹的名字,一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一段旷古烁今的人生。

——题记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七

假期里,随手翻阅一本书,它是一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个卢梭反思了一生的书--《忏悔录》,它打动了我,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人类灵魂的高贵之所在。

作者雅克·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在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卢梭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卢梭在发表了《音乐辞典》、《社会契约论》后,博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他仍然对自我不满足,要求继续提高了自我的认识,再次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应谦虚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涯中加以改善。

卢梭在与妻子的旅行中,钻进了密林深处,在那儿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他扫尽了人们所说的谎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实地坦露出来,他领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来源于人类所谓的进化。他替法国反思时,领悟到自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的哲理,他这种对社会、他人深切的关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当我们在他人身上找到缺点、错误时,要帮他人反思,对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以我们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的素养。

一生有卢梭般的经历的人并不多,但我们能够从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卢梭这样深刻地反思,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个民族都能够像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这个民族就会更加独立、自强;如果一个国家能像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么这个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八

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欢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异常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进教堂做弥撒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个令他产生好感的女性朗拜尔西埃小姐。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此刻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教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能够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头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过三十年。步入壮年是时,他开始了个人的写作生涯,著书《爱弥尔》。可由于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我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还遭友人所害。凡此种种,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

写书更写出了他善于释放的个性特质。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必须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

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济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之伟。它不是小说。是串连卢梭回意的杂文集。而每一段杂文都是作者心灵轨迹的烙印。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我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我,为自我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九

卢梭简直是创造了一门“精神解剖学”!没有任何人对自身反思与反省的广度和深度能赶上他。说是精神而不是思想或心理,因为思想、精神、心理是不同的概念。

现在这个时代给个性提供了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为什么要浪费到当下的物质追求中呢?总归有些超越多一点时代的更值得我们追寻的东西。

另外,有人评论卢梭对事实材料的取舍已经达到可以让人产生误解的'程度。其实,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往往不一样,与其冷静地分析别人不如忠实地记录自己,这正是此书意义所在。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十

忏悔录是一本很好的书,下面小编整理了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著,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正如卢梭所云: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

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包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十一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十二

《忏悔录》这本书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听别人说,这本书多少人看不懂,就连作家齐宏伟也在他的书中道:“要是有谁说他完全看懂了《忏悔录》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说谎,就像有人说读完了奥古斯丁所有作品,这人就是在吹牛一样。”而且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本书真的很难懂。虽说前面几卷作者是在写自传,但前面的自传当中,不乏灵性生命的升华,他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重点看了后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当然我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我敢说我看了。从前面的“自传篇”,停在了作者母亲的去世,而接下来的四卷书,完全围绕摩西五经中的《创世记》第一章来写,当然最后他也稍带了第二章开头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从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忏悔自己从出生,从婴孩时期的罪行。我一直在想,他的忏悔录到底是如何来写的,是以一种写日记的形式来写呢,还是在他母亲其实的那段时间,他才开始动笔。在书中的那些事迹当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来作者对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对那个事迹的记录方式。就像作者讲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时,他并没有提到当时他们的言语,因为这是他的记忆,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后将梨喂猪,而不是自己当时所说的话。而在作者讲到自己的三个朋友都去修道院时,他将他们的言语,还有他们当时的一些举止都说了出来。说明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也或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他记得比较清楚。

这是我在看“自传篇”时想到的。但其实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间,也有令人看不懂的。这本书并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后才开始深奥的,其实在第七卷的时候,当作者在讲善恶的时候,我便开始犯迷糊了。我知道归正学堂有一个作业,就是写奥古斯丁的“罪观”和“恶观”的区别。我听了之后,我也试着找出这些。我们知道,通常我们只会讲“最恶观”,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区别。然后我发现,当作者再讲恶的时候,他并不会将恶和罪并称。我又发现,书中的“恶”的对立是“善”,而“罪”的对立是“义”,这是一个区别。我自己也是这思考这些,我想,恶和罪的关系,我们既然会将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首先讲恶,恶是罪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罪行;而将到罪,其实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为恶。我看到的这一点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书中探求各种,非常庞大的事物的来源,他探求恶的来源,探求上帝的来源,探求空虚混沌的来源……但我们知道,人是有限的,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们也会犯错误,作者也在书中道:“我探求恶的来源时,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没有看出恶。”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很多误解,在之前,我以为奥古斯丁和弥尔顿一样都是持有者“间隔论”,但并不是。虽然他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当中的“地是空虚混沌”这句话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并不是像间隔论那样,相信是在我们之前有一个物质世界,犹如天圆地方,并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实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个空虚混沌。他也以我们的灵魂来作证明:“我们在灵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们曾经离开你、我们的光明、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说:“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犹如深渊,和你迥异,及至你用你的言语把它领回到同一言语之中,照耀它使它脱离幽暗,随则不能和你同样光明,至少能仿佛你的肖像,这有什么权利呢?”或许我们人类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有时我会想,作者会不会想象得太过了,是不是不应该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奥秘。但其实作者在书中是批评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讲过自己曾经在摩尼教时,随便妄想神,他也曾为此而悔改。他对于那些以一种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读到或听到这些话,设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个具有无比威力的庞然大物,意念所致,刹那间在身外、在远处,创造两个巨大的东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万象森列于其中。他们听到:‘天主说:有什么!便说什么’,便设想一句有始有终、随起随灭的话,一语才毕,立即出现了所命令出现的东西。可能还有其它解释,但都是庸俗的臆测。”他称这些人为“见解幼稚的婴孩”,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因为这些人这样也仍旧能够树立起有关他们生死的信仰。

奥古斯丁,被誉为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仅这一本书,便阐释了上帝的无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种属性。他的生平也同样的激励人心,让我们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怜悯的曙光,让我们知道,深陷罪中时,上帝不一定已经将我们完全抛弃,因为神要拣选谁就是谁最后高升。而以上的这些文字,就是一个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个深陷罪中的作家的忏悔与思想而思想到的。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不是奥古斯丁的,不是卢梭的,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上帝的,直接的一个对话,祷告,忏悔。每个罪人的忏悔,都将会摆在上帝面前。而这本《忏悔录》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十三

想当年,你就是用这三寸不烂之舌让我成了爱情的囚徒,当然还有你帅气儒雅的外表。后来你背信弃义毁我了所有的希望,打乱了我平静的生活。二十多年,我经历了多少痛苦磨难,多少不眠之夜……二十年青春已逝,一腔执念将我困在半死不活的边缘。

当年你一个无情的转身便成了我难以把控的轮回,多少悲欢血泪都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我用心演绎,用心坚守,我自欺欺人,我苦中作乐。

生活的艰难,情感的挣扎,残忍地将当年那个文静柔和的女子撕扯成一个双重性格疯子。白天的我披着虚荣的外衣行走在人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我害怕别人察觉到我的落魄,害怕自己的无助断送柴米油盐的来源。毕竟世态炎凉,锦上添花古来有,雪中送炭很罕见。夜深人静,双重的.性格便出来和我闹变扭,一个无助又暴躁的我;一个善良又疯狂的我;一个热爱生活又自暴自弃的我……她们总是拉扯着我的思路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所幸有文字还有酒,我举杯醉流年,我落笔诉情肠。酒精总能无数次地麻醉我的痛苦,文字也能释放我的怨恨,不然我又如何能撑过这几十年?古人无助到极致总会对山对水诉说,而我似乎比他们幸运,我的文字也是有灵性的。我与文字对话度过漫长岁月,我一次次压制怨恨,一次次选择接受;一次次自暴自弃,一次次坚强面对。二十年来,酸甜苦辣我自己咽,艰难困苦我自己扛,从未打扰你,也未求助于你。

看什么日记?求什么谅解?见鬼去吧!

既然来日无多,就请珍惜你的眼前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吧。至于我,不会诅咒你,也不会原谅你,更不会满足你那些自私的请求。如果你的忏悔有真心的成分,那也只能请你继续享受良心的谴责了。一段孽缘不过是魔鬼的玩笑,今夜杯酒下肚,就让它淡出彼此的生命吧。

既然缘分已尽,还谈什么爱恨情仇,是非恩怨呢?我的执念也当做是前生的债吧!那些日记也只当是不曾寄出的情书,是判了死刑的囚徒吧!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十五

卢梭的《忏悔录》创作于1774年,追述了他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卢梭一向善于描绘宁静幽雅的环境、悠闲平和的气氛。《忏悔录》就保持了这种风格:构思细腻巧妙,文笔轻灵脱俗,富有音乐感。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彻底爱上了一颗敏感赤诚的心。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忏悔录》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我觉得真实的卢梭是个激情澎湃却缺少理性束缚的人。感情真挚热烈,却疑心重重;生性怯懦,却无畏勇敢;要么过于高尚,要么过于卑鄙;有时是阿喀琉斯,有时是忒耳西忒斯;有时成为英雄,有时成为无赖。这些过于极端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竟然变得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人。读卢梭,其实就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忏悔录》很适合像这种觉得自己资质平庸,默默无闻,又害怕将来碌碌无为度过一生的人。当然,我也是这样的人,但是正因如此,我才对这本书感悟颇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卢梭说道:“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然而,我们这类人,拼命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踏入了向往的大学,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我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却在大学迷失了方向,被磨掉了锐气,从沉稳变得浮躁,要么堕落下去,要么急功近利。渐渐地我们不禁想到:可能这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小人物了。于是我们开始变得物质,变得琐碎,可以为了一点点利益挣得头破血流;我们开始尝试走捷径,不肯浪费自己的时间,梦想着一夜成名。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资质,不在于天赋。卢梭不是天才,他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没有敏捷的思维,写作对卢梭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对我来说,写作是极端困难的。我的手稿要屡经涂抹和修改,弄的乱七八糟,难以辨认。在发排以前,没有一部手稿不是我誊写过四五遍的。我手里拿着笔,面对着桌子和纸张,就是写不出来东西。”卢梭的成名之作《论科学和艺术》是在38岁时写出的,在此之前,卢梭默默无闻。年轻的我们更不能自甘堕落,小人物也有大梦想,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自卑和沮丧。

迟来的忏悔读后感篇十六

《忏悔录》一书,我买了二十来年了,一直没有时间去看这大部头著作。这次是断断续续地从去年春节后看到今年春节期间。55万余字,终于读罢。

首先,我被卢梭式的真诚和坦率的自我剖析精神所震撼。那论辩式的开篇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悲愤啊,悲愤!满腔的悲愤!卢梭向腐朽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

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母亲是牧师的女儿。卢梭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象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在经过长期的自学和奋斗之后,才逐渐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从下层人民中脱颖而出。

卢梭勇敢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的卑劣念头和下流行为,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窃过东西,他忏悔自己嫁祸于人,忏悔自己抛弃朋友,忏悔自己背叛新教信仰……卢梭拿着手术刀毫不留情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真诚到毫不隐瞒、严酷无情,甚至令人惊讶的程度,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真是“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自揭隐私,谁人能行?相比之下,自觉汗颜。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其次,我被卢梭对社会政治不平等的大无畏批判精神所折服。卢梭有一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这一论断在当时的社会上提出,真是太伟大、太有勇气了,不愧为思想家。他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本性善良”,“我本来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我将会成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但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却使我受到了污染,“从崇高的英雄主义堕落为卑鄙的市井无赖”,“作恶的强者逍遥法外,无辜的弱者遭殃,普天下皆是如此”,因此揭示出社会不平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卢梭的自我剖析和忏悔转化为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升级为严肃的社会批判。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一部论著以其杰出的思想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

再次,我被卢梭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所鼓舞。卢梭与天主教神学相反,不是把人看作是受神奴役的对象,而是把人看成是自主的个体,人自主行动的动力是感情,认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这本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卢梭无疑是十八世纪中把个性解放的号角吹得最响的一个思想家,他提倡绝对的个性自由,反对宗教信条和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这是《忏悔录》中的思想的核心。这部自传是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个性自由的思想在当时十八世纪,显然具有非常革命的意义。与三百年前的卢梭相比,自己的思想僵化得无地自容,老了就图个安生,只有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卢梭了。

最后,我被卢梭清新优美以及辛辣论辩的文笔所折服。卢梭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最后挣扎的时期,对一个平民思想家来说是完全敌对的,是格格不入的`。卢梭他居然拒绝国王的接见和赐给年金;他竟然表示厌恶巴黎的繁华和上流社会的奢侈;他还胆敢对“高贵的等级”进行如此激烈的指责:“贵族,这在一个国家里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阶级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除了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以及对统治阶级迫害和贵族特权的责问、反击与挑战。

卢梭对金钱的看法:金钱金钱,烦恼根源!我怕金钱,甚于我爱美酒。对金钱的极端吝惜与无比鄙视兼而有之。我热爱自由,我憎恶窘迫、苦恼和依附别人。只要我口袋里有钱,我便可以保持我的独立,不必再费心思去另外找钱。穷困逼我到处去找钱,是我生平最感头痛的一件事。我害怕囊空如洗,所以我吝惜金钱。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正因为这样,我才牢牢掌握自己占有的金钱,不贪求没有到手的金钱。卢梭对乡村景色以及恋爱过程的描述是清新优美的,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

卢梭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卢梭(1712-1778年)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遥远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读过《忏悔录》后,我更认为:卢梭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勇气胆识的思想家,一个独树一帜的文学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7499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