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劝学教学设计(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4:39:24
专业劝学教学设计(汇总20篇)
时间:2023-11-02 14:39:24     小编:琉璃

公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创新思维和多角度分析在总结中都很重要。大家对总结的写作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范文,看看如何把握重点。

劝学教学设计篇一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瘛弊郑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劝学教学设计篇二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理解文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一、导入。

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第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习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

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劝学教学设计篇三

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全班齐读。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篇四

本文选自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后天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劝学。本文的特点是:词汇丰富,包含“劝(劝勉)”、“于(从)”等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含有“于”、“”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句子浅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句子浅显易懂;内容充实,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一段还提出了学习的方法;比喻新鲜,选用“冰水为之”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新鲜形象。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丰富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句子的翻译,用生活中事物设喻并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三、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2.能对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并背诵全文;

3.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体会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学生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读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一篇经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题目叫做“劝学”。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学完之后我们就会有具体的感受和深切的理解了。

(二)介绍学习方法。

每人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三)字词之学,梳理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当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坐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发课前准备好的试卷,当堂测验。

(四)文句之学,梳理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课文边梳理句子意义。要求逐词逐句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法独立解决的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随即抽点同学进行句子翻译,同学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评价并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五)内容之学,梳理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说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即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及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要求真诚、深刻、新颖。每人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抽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也提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作者“劝学”是基于怎样的人生观?本文所“劝”之“学”,在内容上跟今天的完全一样吗?请紧扣课文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边介绍边互评和自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

作者“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第一段他认为,后天改造能改变原来的形态,可见他认为原来人生是恶的,没有修养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使之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同时,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他的所“劝”之“学”,虽然有跟今天一样的知识方面的学习,但重点可能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

(六)技巧之学,梳理表达技巧。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比喻来使所讲观点“学不可以已”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新鲜。荀子运用比喻有以下三个特点:1.高度生活化,所用的比喻都是每人生活中所熟悉的。2.比喻丰富。3.比喻角度有变化,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进行比喻。

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不同见解的可以现场提问,现场讨论。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七)美读背诵。

全班齐读,现场背诵,现场默写。

(八)了解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九)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十)课外篇目推荐。

李建强《〈劝学〉赏析》。

胡格非《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劝学》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篇五

执教者:张中华。

授课班级:高一(13)班授课时间:3月18日。

第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如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2.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每组比喻所包含的意义。

2.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

二、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一自然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

1.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有何特点,它们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3.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三)研习第三自然段。

1.找出这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2.本段用了哪些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3.这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4.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四)研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分组研习本段。问题设计: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证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三、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

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知识”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劝学教学设计篇六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本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篇课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本篇课文当中的文言常用字词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时,要注意夯实文言知识。同时,本文大量运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学情分析:

作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认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学会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化难为易,并能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启发。

1、背诵课文,掌握并积累基本的文言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荀子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诗坛怪杰孟郊则表示:“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极其严肃、端正的态度。同时,也积极劝勉他人,需要学习。如果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写一篇劝勉他人学习的文章,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又会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行文。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由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劝学》,看看他是如何劝勉他人学习的。(板书标题)。

二、学习新课。

1、全班齐声朗读《劝学》,同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学不可以已。(齐声回答)。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组分别对应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具体讨论作者是如何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哪一位同学(第一大组)愿意带大家来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

问:你能带大家找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吗?

学生指出五个比喻句。

师问:这五个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师总结:事物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变。而荀子也用这五个比喻句点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此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板书: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又有怎样的个人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拿出昨天的随堂练笔,进行适当的修改。

(ppt展示学生练笔的内容,老师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单点评)。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继续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师总结:人自身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落实到学业中,便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成为君子。

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们交代,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写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谁来说说看。

师答:在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的自身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还应该立足社会,借助一定的外物,如社会实践等,完善自己,达到目标。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请第三组的同学,将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

老师依照填写表格总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将“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总结再强调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展示文本资料。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2、采用对比论证,形成鲜明对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多用对偶句,夹用排比,句式铿锵有力。

4、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三、探究延伸。

四、布置作业。

五、课堂小结。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课下,我们也可以阅读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劝学教学设计篇八

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全班齐读。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篇九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疏通文意,揣摩对话语气,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1、试读课文和注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组探究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给白文断句。

3、交流展示断句成果,点拨断句的简单方法。

4、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5、齐读课文。

1、对照注释,独立译文,若有疑问,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2、生提出未解决的疑难或教师出示文中重难点字词。

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辞:推托以: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及,到了……的时候论议:谈论议事。

3、译读课文,并把课文分两层、

4、分角色表演课文,探究对话。

(点拨:对话形式呈现故事,找出文中对话揣摩语气,劝说有艺术等。)。

1、思考:

(1)文中的人物,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你更喜欢谁?说说理由。

(2)从文中的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2、交流展示。

3、归纳提升。

(1)孙权:关爱部下善劝;吕蒙:听取意见;鲁肃:爱才敬才。

(2)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有所成等。

同学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黄金时期,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但愿大家趁着好时光,多读书,收获成长!

设计微型试题(出题者要有正确答案),并在小组内展开互测互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五个字,每个字2分,共10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者词语。(十个字词,每个字4分,共40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两个句子,每句15分,共30分)。

(4)结合课文提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个问题20分,共20分)。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第二课时: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二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课时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可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共同探究有关学习的道理。(板书‘劝学’)。

二、解题:

三、探究:

※那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让我们端起书来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熟悉文章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

※“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包括哪些方面的意思?(为什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

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古人对这方面非常的重视,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过渡)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那么我们就共同的来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的阐述学习的意义的?谁来读一遍这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者无畏。

※提问:第二段用了哪些比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示幻灯片)。

四、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煣使之然也’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一重大作用;(客观事物、、人工改造、、、改变原来状况)。

※小结:由物及人,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的引出作者的观点。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出示幻灯片)。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 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五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

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七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八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理解文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一、导入。

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第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习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

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劝学教学设计篇十九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2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劝学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材分析:

本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篇课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本篇课文当中的文言常用字词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时,要注意夯实文言知识。同时,本文大量运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学情分析:

作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认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学会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化难为易,并能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启发。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并积累基本的文言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荀子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诗坛怪杰孟郊则表示:“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极其严肃、端正的态度。同时,也积极劝勉他人,需要学习。如果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写一篇劝勉他人学习的文章,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又会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行文。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由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劝学》,看看他是如何劝勉他人学习的。(板书标题)。

1、全班齐声朗读《劝学》,同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学不可以已。(齐声回答)。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组分别对应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具体讨论作者是如何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哪一位同学(第一大组)愿意带大家来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

问:你能带大家找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吗?

学生指出五个比喻句。

师问:这五个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师总结:事物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变。而荀子也用这五个比喻句点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此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板书: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又有怎样的个人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拿出昨天的随堂练笔,进行适当的修改。

(ppt展示学生练笔的内容,老师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单点评)。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继续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师总结:人自身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落实到学业中,便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成为君子。

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们交代,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写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谁来说说看。

师答:在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的自身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还应该立足社会,借助一定的外物,如社会实践等,完善自己,达到目标。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请第三组的同学,将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

老师依照填写表格总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将“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总结再强调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展示文本资料。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2、采用对比论证,形成鲜明对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多用对偶句,夹用排比,句式铿锵有力。

4、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课下,我们也可以阅读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7694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