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得当,避免使用太过模糊的词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一
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它全面反映了游戏的特点。它来源于生活,孩子们耳濡目染。角色游戏能让幼儿体验到互相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对家庭的认知能力。教师聪明有效的指导引导、丰富幼儿行为的一种行为。在小班角色游戏中不理解角色的定义,会对角色游戏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结合小班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的固有特点,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会大大加强幼儿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
(三)问题。
1.相关理论知识不清楚。
2.研究思路受限。
(四)解决办法。
1.通过自身的实习经验与相关的文献研究,解决师幼互动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探讨。
2.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大量资料查阅,研究方法和手段得到丰富,研究素材得到扩充,为顺利完成本论文提供了保证。
三、小幼儿个案研究。
为了研究的更准确、真实、更具有说服力,我观察了小班幼儿“乐乐”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和表现,并通过三个案例来综合分析,研究。
(一)第一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乐乐和君君在娃娃家游戏,这时候聽到了有哭声,我赶紧走过去看发生了什么,我走上前问“乐乐,你怎么哭啦?”、“她抢我的煤气灶。”乐乐指着馨馨说。“馨馨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我问道、“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娃娃家里的每一样物品都属于娃娃家,进来的小朋友都要遵守娃娃家的规则,你们都想用煤气灶,可以君君用一会之后,乐乐再用。并且你们可以一起做饭啊,分工合作,两个人一起也会做了比较快是不是?再说爸爸妈妈他们在家的时候你看见过他们争夺一个煤气灶吗?”“没有”“所以啊我们都互相谦让一点,你们也不希望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所以你们也不能吵架啊。”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结论分析: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对角色游戏充满了好奇,这种既熟悉又不太清楚的游戏他们非常喜欢又能跟现实联系起来。他对于“爸爸、妈妈”的角色十分感兴趣,争着抢着扮演“爸爸妈妈”但对游戏不了解,也不清楚要怎么玩,便会出现争抢一样娃娃家用具的情况,并且玩着玩着就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只想要模仿爸爸妈妈在家时的状态去使用娃娃家的用具。
通过这份观察记录我发现了小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产生的问题:
1.小班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有秩序的进行角色游戏,出现了争抢角色游戏玩具的现象。
2.小班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分辨爸爸妈妈的角色定义。
3.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还处在摆放玩具上,不知如何进行角色扮演。
针对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在角色游戏开始先讲清楚角色游戏的规则和游戏中角色的定义通过多次的告知游戏的玩法,更能清楚的让幼儿知道游戏的玩法,为之后的游戏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明确角色游戏的意义以便更好的进行游戏,增加社会经验和社会交往,明确角色定义。教师随时指导幼儿进行游戏,适时的插入,注重安全教育的引导。
(二)第二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这次角色游戏的主角是君君和乐乐,君君妈妈抱起了娃娃床上的小宝宝,边哄小宝宝边整理床铺,哥哥乐乐在一旁协助、帮忙。“我是妈妈,你是哥哥,妈妈给宝宝喂奶,你到厨房里帮帮忙做饭好吗?”妈妈君君对哥哥乐乐说。“可是我不会做饭啊,在家里都是妈妈做饭的。”哥哥乐乐显然很不愿意。妈妈说:“可是我现在没有时间啊,我在给宝宝喂奶,一会宝宝吃完饭就要去上幼儿园了,要不来不及了”“那等爸爸回来烧嘛!(扮演‘爸爸’的孩子正好去吃饼干了)。”我上去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来做客啦!好饿呀!”。妈妈和哥哥刚开始不知所措,愣了一会,然后哥哥灵机一动请我进屋坐,还给我拿了一个小凳子,妈妈也开始热情起来,拿了一些水果和蔬菜要请我吃,还悄悄告诉我:这些都是假的不能真吃的。我笑着做了一个假装吃的动作:“啊呜啊呜。”大家都开心的笑了。
结论分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承认,看惯了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样子,学着样子进行娃娃家的游戏。知道妈妈是烧饭的,哥哥可以从旁协助,但当妈妈提出让哥哥烧饭时,哥哥表现出不乐意的表现,产生了冲突,使游戏进入僵持阶段,这个时候教师适时的介入,解决了冲突,幼儿立刻进入角色状态开始招呼客人。
总结:通过这份观察记录可以看出教师适时的介入会缓解幼儿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继续进行游戏的尴尬,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但教师也应告诉幼儿不可以让小孩子进入厨房烧菜,烧菜是大人的事,也就是爸爸妈妈。在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做出指导,说出其中的`问题,用反问的形式,让幼儿回答,比直接告知更容易让幼儿明白和记忆。
四、小结与建议。
(一)小结。
1.环境创设丰富性,完整性。
可以放置一些复杂的游戏玩具,比如需要合作完成的,以此增加团队的合作能力,增强幼儿心中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环境创设需要安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会下意识的把游戏玩具放入口中。尽可能的投放多的游戏道具,丰富幼儿的游戏环境,接触更多的现实生活,增强幼儿的社会性。
2.幼儿之间的矛盾。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过强,占有欲也极强,并且喜欢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总觉得别人的好玩,这就会造成冲突,教师要从中调解,告知是非对错,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3.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直觉行动思维特点,注意力不稳定。善于模仿现实生活的经验。
(二)建议。
1.关注游戏中的同伴互动,拓宽观察视野。
对学龄前幼儿来说,对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来说,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儿童与成人的交往。角色游戏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载体,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同伴互动的观察记录,了解幼儿之间多种互动的方式,拓宽观察的视野和认识,及时发现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长处与问题。
2.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
角色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大班出幼儿对事物的兴趣,爱玩游戏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这种兴趣要正确的引导,使幼儿具有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有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交往、乐于合作。
3.善于总结。
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善于对游戏做出总结,对游戏中优秀的行为表现做出有效表扬,并且和幼儿一起回顾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让幼儿找到自信,体会快乐,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胜利.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01:8-17.
[2]白燕.幼儿父母教养方式调查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在大力推广新课程的今天,美术新课程理念呼唤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呢?本文以美术教师从灌输者变为引导者、被动执行者变为塑造者以及裁判者变为激励者这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术教师角色转换新课程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美术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性蜕变更新,热切呼唤美术教师角色作出深刻转换。这种转换是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美术课程的新成长中发生的。我们首先应理性审视和反思美术教师在封闭和狭隘教育中的传统角色,使之从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战略性移位。对于一线的美术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偏重于以老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不敢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新课标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
如我在上二年级手工课《手指玩偶》一课时,我在课堂设计了“大朋友帮帮我”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制作,碰到疑问引导其小组先讨论交流,还不能解决问题的,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再次展开大讨论,确实找不出解决办法的就可以咨询“大朋友”――老师,比如有一个学习小组一开始就碰到不知道小动物的头该怎么翻折,就派本组小组长上台邀请“大朋友”,我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告诉他:你们确实有困难,应先到其他组咨询,让他们教教你们……最后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互助的形式下解决了相应困难。确实有部分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巡视中帮助他们解决小动物的头的翻折过程,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坚决改掉一碰到问题就问老师的坏习惯。不过我知道翻折狐狸的头是本课的难点,很多学生在这一步会碰到困难,只不过是我没有马上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这节课最后每一位学生都解决了困难,通过折、剪、画、讲、玩等美术活动,同学们做好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动物手指玩偶。我让每位学生都在自己思考后获得成功,并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整堂课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又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没有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敢问、想问。使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下真正动了起来。并通过玩手指玩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美术新课标》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定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对美术教科书作适当的“裁剪”,不过究竟是取是舍,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及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
三、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变成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传统型的美术课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惟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经过实践,我发现,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
如在上二年级《春天来啦》一课时,我播放了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的课件,小朋友们在嫩绿而柔软的草地上一边唱着、一边跳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作画时要以绿色调为主的特点。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那我们的后代将是克隆的后代。如果学生的一幅作品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么学生的兴趣会更浓,信心也就会更强。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的话,或伸伸大拇指。学生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他们的一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美为本,是一条科学的教育之路,作为美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在他们细小的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4]师资通识培训.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学前专业教师,应从传统教师角色中走出来,结合本课程、老师及学生自身的特点,重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
[关键词]学前教师;角色转换;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适合自身角色转换的途径与方法。
一、学前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存在着“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轻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一个误区;在教学上,我们一直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分讲究尊师重道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力和探究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就是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健谈,想象力方面丰富,但在学习方面学习动机偏差,缺乏耐心和自信。
二、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主宰者”的角色。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2.教师应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教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应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引导者,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课本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
3.教师应由教材执行者、讲授者转换为课程教学的开发者、研究者
新课程背景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课程的立体、开放性代替了封闭。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教材执行者、讲授者转换为课程教学开发者、研究者。
4.教师应由单纯思想建设者转换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传统的教师一直被“尊师重道”思想深深束缚着,教师观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还应是学生心理的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要加强人文教育,以真、善、美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5.教师应从职业者变为生命的体验者
传统的教师关注的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却忽视了自己。新形势下的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有自己的生命体验。
不断地学习成为生命价值体验的需要,学生成为教师生命体验的催化剂,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生命体验的形式,教师因此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语文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与职业能力本位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完成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自觉转换自身教师角色。
1.学前专业语文教师应自觉转换自身角色,以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学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语文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即言语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让学生学有所用。
除此以外,还应自足于未来,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与幼儿的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
2.学前专业语文教师应自觉转换角色,认真钻研教材,成为课程体系的开发者。在教学中,要坚持“从教材中来,再到教材中去”的原则,应用教材要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不用教材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虑学生将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考虑哪些内容对学生现在的生活以及学生未来的工作更有价值。
3.学前专业语文教师应自觉转换角色,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者。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个性化表达,允许有差距,允许犯错误,允许形成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尤其对于个性化的存在,不可用单一的标准衡定,不可用唯一的教条抹杀。无疑,通过对综合性学习的科学评价将有效地促进新课标的实施。
总而言之,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会始终处于不断地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新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状态之中。教师正是在这样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实现角色转变的。
参考文献:
[1]王莉颖.试论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科学.{03}期.
[2]赵显莲.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02)期.
[3]贺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j].中华民族教育,(06)期.
[4]李海洋,米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期.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四
姓名: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子邮件:he2098@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明确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身份转化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任务更艰巨,为了使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如何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把握住教师的角色身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悟《课标》,当好组织者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实验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标》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
[1][2][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五
作者简介:
黄在清: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六
幼儿园区域游戏越来越重要,它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它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它最能体现幼儿游戏的“三自方针”,即自主选择游戏伙伴,自主选择游戏材料,自主选择游戏方式。
这一阶段我结合乡土课题,尝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乡土主题区域游戏”的探索。我的家乡永安是著名的笋竹之乡,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耕作、生活,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的风土人情、家乡特产、丰富的自然景观都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很好的教育资源。安贞堡是其中的一处著名的优美的历史文化景点,它的造型、内部结构、装饰、功能都非常的独特,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如果能将它们进行开发,将其转换成幼儿园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以区域游戏、集中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和孩子一起深入地感知、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现和创造,不但能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能体现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的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如:
镜头一:要开放“小吃店”了,老师们像往常一样加班加点制作各种材料,孩子们在边上无所事事,他们问:“老师,你们在做什么?”“别吵,老师忙得很。”“老师,需要我帮忙吗?”老师却说:“不用了,老师自己来。等下你做不好。”
镜头二:《小吃店》里,教师介绍制作芋包的材料和方法时,个别孩子不认真听,老师就不停地走过去提醒,还说:“等下看你会不会做”。活动完,老师说:“真累呀!”
镜头三:在区域游戏中,多多在美工区里做着手工,久久没有动作。他看着角色区《小商店》,那里的顾客、营业员快乐地忙碌着,眼里流露出渴望参加的神情,想去,又不敢去。因为老师活动前有交代,不能换区活动。
以上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教师对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困惑,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不敢放手让孩子进行操作,不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而是要求他们按照成人的意愿行事,“担心他们做不好”,事事包办代替。这样不但会磨灭孩子爱学习的天性,会瓦解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其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不许换区游戏”这种区域的实体性观念,更是从根本上断绝了不同区域活动之间自由地流动与交往的可能性。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
对此,我就“区域活动中充分以孩子主体,并将区域之间有效联动,让各区域服务于同一主题”“区域游戏中老师的放手”为内容,做了以下尝试,初见成效。
第一:让孩子自己玩的“懒”老师。以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安贞堡》为例。在活动刚开始时,我在“竹乡书院”的阅读区中投放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孩子在其中自主地看,交流和讲述;有的孩子在美工区里尝试描画《最美角落》,表达自己对安贞堡的美初步感受;有的还将图剪开,玩拼图的游戏……气氛宽松而自主。再到后来,孩子们产生了搭建了安贞堡的意愿。为了表现出安贞堡的造型美、艺术美、独特美,使安贞堡更加逼真,孩子们分成了指挥部(负责总体协调工作)、施工组(负责安贞堡的基本搭建工作),材料加工组(负责加工装饰窗花、彩绘、柱子、石础)。区域活动时间里,班级一片热闹:只见窗花组一部分幼儿裁好底板请另一部分人帮忙贴上剪好的窗花再由施工组的幼儿进行张贴;柱子组的装饰好后汇同石础组的一起将它安置到安贞堡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不断进行人员的调配,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安贞堡一天天地搭建起来。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们改变了班级区域的格局,除了设在室外的正在搭建的安贞堡外,教室里增设了纪念品商店和竹乡小吃店,供“游客们”进餐和休息、购买纪念品,从而使我们乡土主题背景下的活动更加丰满。
《指南》指出,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学习和发展规律,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活动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暖的、宽松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学习,愉快地游戏,主动地探索,快乐地成长。
第二:让孩子自己说,自己做的“懒”老师。在安贞堡的屋顶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生成了“制作安贞堡瓦片”的活动。到底用什么材料合适,才能表现出安贞堡瓦片的形状、颜色、层叠的关系呢?有的说可以用花瓣,这样很漂亮;有的说可以用落叶,这样很环保;有的说可以用纸筒,它们搭在一起很像瓦片……老师不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试一试。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也总结出做瓦片的东西必须符合几个条件:颜色要像,形状要像,能叠在一起,还要立体,要环保,不能浪费。直到有一天,孩子们看见果箱隔片时,才发现如果把它钉在一起,再刷上颜色,这样就可以做屋顶了。
第三: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做的“懒”老师。仍以《我们的安贞堡》为例。安贞堡的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飞檐更让建筑有了展翅欲飞的美。但同时它也是整体搭建的重点和难点。在区域游戏中,孩子们进行多次尝试之后,仍然没有成功,搭建陷入了僵局。孩子们商讨后,决定请家长帮助,共同解决屋顶的设计和制作问题。于是,他们精心设计、制作了邀请函,自己联系家长参与活动。有建筑经验的芷璇爷爷走进课堂,为孩子讲解安贞堡屋顶的层叠的原因和方法。在理解了安贞堡的屋顶是前低后高,左右对称,飞檐是层层叠加后,孩子们自由选择纸皮、尺子等材料,和同伴共同制作,同心协力地克服困难。
在整个乡土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他们不用老师组织,便能积极动脑,或者合作商量,或者向家长求助,总能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区域游戏推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作用。
《指南》实施以后,真正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因为老师不用再绞尽脑汁地思考针对孩子年龄特点该提供什么材料,不用纠结他们不会玩、玩不好,更多地转变为材料的提供上,观察孩子的操作上,支持孩子的探索上,真正地将老师从“忙碌”中“解放出来”。但这对老师的专业素质挑战更强,这就需要教师熟读《指南》,领会其精神,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
快来一起做个聪明的“懒”老师吧!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七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化学习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第三,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第四,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总之,网络时代,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将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科所李亚东)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刑法学》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课程实践,《刑法学》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精心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演讲、模拟审判及法庭辩论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刑法学》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教学形式。
《刑法学》作为法学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课程实践,即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践,一般安排在课程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计课程实践学分,主要由任课教师在课堂或校内实验室组织进行,也可适当组织在校外进行。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或技能点的逐个认知与训练。
在进行课程实验的时候,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要将教材中生硬的法律规范、法律知识,通过实践让其“活”起来,着力保证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所学的是现实的、生动的法律知识。
笔者认为《刑法学》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精心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演讲、模拟审判及法庭辩论等教学形式。
为使这些教学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确保了教学目的的圆满实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一、精心讲解。
1.以刑法典为基准来取舍授课内容,教学重点放在对刑法典的理解和适用上,但为避免学生产生“只见树林,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对刑法典的立法背景、立法精神、立法原意、立法技术等要作必要交待,要突出刑法典总则和分则相互关系的讲解,力求让学生熟悉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
2.对刑法典的总则部分的讲解,应侧重于刑法的理论内容,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评述作为重点,力求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刑法,把握刑法的精神实质。
3.对刑法分论的讲解,应当紧扣刑法典分则对具体罪名和法定刑的规定来讲解,具体阐明每一种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掌握罪与非罪的标准、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除了按教材上犯罪分类来讲述个罪外,如课时充裕,还可以按其他的犯罪分类,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来讲解个罪,如可将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和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中的八个金融诈骗罪合在一起来讲解。
另外,对刑法分则的讲解,一定要将最新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某一特定犯罪的争议融入授课内容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刑法在适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问题和刑法的复杂性。
二、案例教学。
1.案例讲授法。
它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课程的基本理论,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案例起到例证的作用。
2.案例模拟法。
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就属于此种类型。
3.案例讨论法。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讨论从组织形式来看,可以先分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4.案例练习法。
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更多地使用辅助性方法,即提问式教学方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
三、课堂演讲。
现在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锻炼,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这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学习的关注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和勇气,我系在《刑法学》课堂实践教学中,采用了课堂演讲的教学方式。
课堂演讲是由学生讲授的一种教学方式,安排在《刑法学》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实施。
主要的实施步骤为:
1.由教研室根据教材内容选定相关部分作为学生的自学素材,并提出讲授要求,讲授的内容及要求应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
由于要求学生讲授,所以选择的内容不能太难,一般选择那些通俗易懂、条理性强的内容,如刑罚的种类、体系和各种具体刑罚方法的执行。
对于学生的选取,可采用自愿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接受任务的学生必须认真完成书面讲稿。
2.学生每人的讲授时间可定为10―15分钟。
讲授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讲授效果、讲授内容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讲得不对、讲得不深入、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补充,以充分适应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求。
要收集学生的讲稿,与讲述效果一起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手段。
四、模拟审判。
因为法学教育要注重应用性教育,要大力培养法科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而模拟审判教学法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其熟悉和掌握司法程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外,参与模拟审判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在模拟审判教学中,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将学生推向某个特定的法庭角色,使他们尽其所能地参与。
在庄严的法庭上,面对着参与旁听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必定会认真对待,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没有担当诉讼角色的同学,也会对模拟审判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通过旁听,也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
在模拟审判教学中,教师进行组织、指导、答疑和总结评论,发挥其主导作用。
笔者在《刑法学》分论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过模拟审判,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结合教学进度,选定合适案例并提出法庭审理预案,提前两周公布。
案例是组织模拟法庭的基石,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模拟法庭运作的成败。
选择案例应注意是否有代表性、是否难易适当、是否为公开审理的案件等。
2.案例确定之后,应根据案情确定人选,指定学生分别担任法庭组成人员,如公诉人、被告人、证人、辩护人等。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要将学生分组,将那些不能上场的学生分配到某一个角色的准备过程中去。
虽然最终上场的只能是个别学生,但一定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3.组织庭审的全部案件材料并进行排练。
根据具体案情,按照已确定的角色分工,由学生自己动手,准备模拟法庭必需的一切材料,如庭审调查提纲、起诉书、辩护词、代理词、相关证据材料等。
在人选、材料都准备好以后,要进行适当的排练,如有不足,要及时加以补充、修正,确保准备充分。
4.组织其他学生参加旁听,并要求旁听者做书面记录,交任课教师评阅。
5.模拟审判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五、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法,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训练、临场发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
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刑法学》的前沿理论,鼓励学生主动查询更多资料,尽可能多方面地比较分析,准确理解该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精神,准确地组织论辩的思路和论点、论据,临场能进行准确地陈述和辩驳。
在学生大量查询资料后,提供一定课时,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课堂专业论辩,教师在专业论辩教学中也要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也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有效地控制主题和节奏,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论辩。
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刑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在《刑法学》教学中,应当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这两个环节等量齐观,不能偏废。
目前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实践环节,凡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的方法,我们都应尝试。
除上述方法外,如能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有机会到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直接参与案件的办理,让他们真切感受刑事案件办理的全过程,则是最好的方法。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九
人事档案记录了人才的各方面信息,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受奖惩情况、人事调动等等,是人事部门了解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鉴于这一点,各基层单位应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做好基层人才的开发及选用,为基层工作做好服务。因此,基层人事档案部门需加强规范化建设,促进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之重要性。
人事档案记录着个人信息,是部门单位选用人员的依据,对个人工作及生活影响深远。人事档案不仅记录了个人各方面的经历情况,还是个人品质、能力的重要凭证,个人的勤、绩、廉、德、能等信息皆于其中有所反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另外,人事档案在基层人员干部选拔、评优评奖中皆具参考意义。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之优劣,将对基层员工之工作质量与效率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人事档案管理还是衡量基层单位、部门干部职工工作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标志。因而,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收集、整理、保存人事档案资料,利用好档案资源,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效开展,发挥基层人才的'最大作用。
二、如何优化基层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
(一)提高领导干部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档案工作往往见效慢,容易受到基层领导干部的忽视。要想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用,实现规范化的管理,需要基层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并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是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基层单位领导应提高认识,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日常管理事务来对待,将其纳入议事日程,组建领导小组定期督查、指导该项工作,形成“主要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负责抓、档案人员具体抓”的良好格局,保障该项工作责任到人,高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制度是干好基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纷繁复杂,特别是基层人事档案管理内容多而杂,烦琐细碎,若缺乏制度的约束,将会使工作变得无据可依,无章可循,也难以调动档案工作者之工作积极性。因而,需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对文件的归档借阅、收集整理、核对保管、传递转调等工作做好制度指导,使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避免人事档案损坏、遗失等现象的发生。为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还需对档案的分类管理、加工装订、编排存放等工作进行严格规范,以利于档案的便捷查阅和操作,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此外,基层单位还需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人事档案管理考核制度,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性、定量的考核指导,实施动态化管理,进一步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三)提升基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基层人事档案部门要想实现规范化管理,还需要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具体而言,基层单位需选拔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工作细心认真、忠于职守、具有保密意识并掌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从事基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为其提供学习及培训的机会,使之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另外,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制度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并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会,促进档案人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提升其综合素养。(四)加强对人事档案的保密管理。保密工作是基层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事档案收集、存档、整理、利用的每一环节,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提高员工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对于单位职工重要的个人资料及涉密内容要认真保存,避免职工隐私及秘密泄露,确保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单位公信力。此外,对于人事电子档案应确保网络环境安全,有效防范病毒入侵和hacker攻击,并对档案进行加密保护,以防信息被篡改和泄漏。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事制度的革新,对基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人事档案工作者只有充分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了解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工作认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才能进一步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信息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为基层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增敏.浅议基层单位人事档案管理[j].黑龙江史志,(4).
[2]李新梅.浅析基层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5(27).
[3]王凤春.基层在编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10).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
摘要: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教学内容丰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优势。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缺陷。我们应将多媒体视为一种教学工具,与传统媒体融合运用,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达到单一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物理教学现状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就教学内容而言,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较少,教学内容与中学物理课程相似程度大,学生浏览过教材后学习兴趣降低。就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而言,经典物理部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近现代物理的内容非常少,尤其是二战以后获得惊人发展的现代物理成果更不为学生所了解,教学内容与近现代物理,特别是现代物理思想的严重脱节,表明了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教学手段而言,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应用,但其利用程度还远不够充分,利用方式、方法上仍有待改进,教学手段仍有进一步提升和探索的空间。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多媒体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相关探索。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1.1效率高。
首先是提高了任课教师的备课效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等素材进行拼接和裁剪,修改及编辑都非常方便。其次是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运用多媒体可以比板书节省很多时间,这样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1.2丰富了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由于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将重要的知识点讲得深入透彻,从不同角度讲解同一物理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3有助于对物理概念的透彻理解。
物理中有些概念比较深奥抽象,难以用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仅靠语言和固定板书的静态讲解,会造成学生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制作成动态过程演示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物理模型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通过动画、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省时、省力、效果好。实际调查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并非完全适应,究其原因,除教师经验的欠缺外,多媒体教学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缺陷。
2.1多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板书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边写边讲,常用的公式、定理可以在黑板的一角长时间保留,也可以随时擦掉,灵活方便。多媒体教学只能放映事先做好的课件,其灵活性和同步性显然要比传统方式差。而且,多媒体教学只能逐页显示,当新的一页出现时,旧的一页的所有信息都将消失,这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及做笔记。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之后,教师只要会上台操作,就可以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容易忽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容易忽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的训练,这将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年轻教师,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板书式教学过程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
2.3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以及师生交流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但可能会造成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兴趣,并有助长部分老师惰性的可能性,使教师教学过于依赖课件、媒体,甚至整节课只是演示、演播,教师反而成为“工具”。
3探索与实践。
针对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提高兴趣方面,笔者认为,按照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逻辑过程,将物理教学看成是项目,从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物理教学在内的任何教学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运用包括多媒体工具在内的一切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认真备课。
3.3在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教师写板书来传递信息,教师自然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教学则不同,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若不注意加强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很容易陷入“对着ppt读内容的尴尬场景”。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方法,如肢体语言等,多与学生交流,体现教师的“中心”地位,不要成为“配角”。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参与意识,在积极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长期只和一种媒体打交道,学生容易麻木和疲劳。因此,多媒体手段一定不能滥用,它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补充,千万不能用多媒体手段完全代替实际的传统教学。只有将两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使用,才能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事实上,传统的书写教学,以一笔一划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更符合学习知识的逻辑过程,有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不应将它与多媒体教学对立起来。必须指出,传统媒体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板书还有一个优点,即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在黑板前走来走去,时而写写画画,时而强调某个重点,以及经常具有的某些特殊肢体动作,对教学效果也能产生很大影响。
4结论。
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各有优点与不足。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灵活性有限,虽然加大了信息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及接受能力,任课教师在讲课时必需根据课堂情况来控制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将多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使用,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起到单一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宛如,周晓红。运用多媒体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1):76~77.
[2]杨昌权,孟桂菊,彭丽萍。大学物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j].软件导刊,26,(24):33~34.
[3]钟东。浅谈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26,(5):185~186.
[4]杨秀玲。论启发式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9,(5):133~134.
[5]梁丽新,李晓东,巴玉卓。物理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4):43~47.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一
提高和发展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幼儿的性格培养与健康成长等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幼儿由于年龄小,喜欢模仿,幼儿教师因此成为幼儿最直接的模仿和学习对象,因此,幼儿教师健全的人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反之,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则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影响,甚至会给幼儿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可以说,这对孩子影响是终身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当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特别是要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当前对幼教行业以及幼儿教师的新要求。
幼儿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的是,在定义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时,切忌将其与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相混合,而是要能够着重体现出幼儿教师的特有的心理特征。因此,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以人格为核心,经先天和后天的作用所形成,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幼儿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它是幼儿教师个体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
其实,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关键是要培养幼儿的行为养成,通过游戏方式来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关注他们的人格形成,因此并不一定要以学会多少知识为目的。那么,这时的幼儿教师若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势必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3-6岁的幼儿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基本都在幼儿园里,他们与幼儿教师相处的时间甚至会超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在幼儿园里,无论是学习、做游戏、还是生活等方面都是由幼儿教师来进行管理、指导和培养。幼儿教师对这些幼儿来说具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在幼儿们的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幼儿们经常喜欢在与父母或小伙伴玩耍时模仿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而且在模仿时是很自信。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权威性和威信力是不可替代的,也可以说是幼儿父母以及社会其他成员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以“无言之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着影响,此时幼儿教师所拥有的健全人格发挥了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人格还处在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时期,幼儿教师的人格始终以一种非强制性和非权力性制约着幼儿道德行为模式的建立,以及道德观念体系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幼儿,必须从加强和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开始。
2.事业心和爱心。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事业心和爱心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在现实工作中,具有事业心的幼儿教师,对工作会不自觉地产生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自豪感,等等。他们不仅可以为自己现有的工作任务而努力,还会积极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幼儿教师的爱心,不仅会对幼儿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从而达到幼儿愿意接受教师带来的知识。教师的这种爱心,还会对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以及对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在考核幼儿教师的工作质量时,应把这一项放在重点。
3.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感知也非常丰富,他们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看到周围的一切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所以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这也是对幼儿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如果此时的幼儿教师缺少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没有了对客观事物探索的兴趣,那么就不能科学地、正确地为幼儿解答问题,也就不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容易损害幼儿教师在幼儿心里的威信,这将阻碍挖掘幼儿的内在潜力。同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能够有助于幼儿教师不断地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
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幼儿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若幼儿教师不具备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不具备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势必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心理状态。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耐心、爱心和同情心,要能够宽容、豁达的接纳幼儿的一切表现,也就是说,除了要接受幼儿们的优点外,还要能够容忍和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其实,宽容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也是幼儿教师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修养的.体现。5.多层次能力结构。能力是促使活动顺利进行,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多层次的能力结构可划分为:(1)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这是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专业能力。就是指从事幼教工作所必备的弹、唱、跳、画、说等方面的基本功和专业教学能力,这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的职业能力。(3)自觉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幼儿园教育改革日趋深入,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因此,幼儿园的工作日常需要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不但需要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还需要幼儿教师能够自觉运用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灵活、创造性地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幼儿教师还要不断地研究教学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反之,如果幼儿教师缺乏研究和创造能力,必将导致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使教育教学能力下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对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中,由于受传统教师职业观的影响,人们片面地把幼儿教师的专门学科的学术素养视为其职业的专业素养,从而既忽视了现代幼儿教师通识性素养的开拓,又忽视了对幼儿教师独特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的探究,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培训和管理工作徘徊在“伦理化”和“学科化”的误区,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本文将针对当前幼儿教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幼儿教师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幼儿教师要能足够地认识到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是他们一生中可塑性最大、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对幼儿的教育将对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奠基性作用。幼儿教师唯有认识到只有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这一点,才能对幼儿教育工作产生无比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儿教师要主动学习、加强自我修养,达到自我成长。在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自我修养。要能够快速接受行业新知识、新理念,拒绝工作中出现凭经验、吃老本现象。要从学习中积极进取,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丰富自我内涵,从而达到幼儿教师的自我成长。
幼儿园应设置能够促进幼儿教师健康发展的激励与培养机制。在尊重幼儿教师的同时,要对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的幼儿教师给予中肯和支持。要积极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进行大胆创新,以期为幼儿园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力求达到幼儿园工作的不断推陈出新。幼儿园还要努力为幼儿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因此,在工作中,要想使幼儿教师拥有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幼儿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定期对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进行统一、公开、公正、透明的考核与评审。在实施鼓励措施的同时,要将物质鼓励(如奖金、福利待遇等)与精神关怀(如荣誉称号等)相结合。在幼儿园人事管理上,要做到合理用人。根据幼儿教师的不同特点,如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适当的进行人事调整,让每位幼儿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同时,幼儿园还要为幼儿教师尽可能的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机会,使幼儿教师选择学习的机会变得多元化。在幼儿教师队伍里我们要秉承一句话―――“给孩子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幼儿教师承担的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责任尤为重大。
因此,幼儿教师当属高素质人才,在培养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达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以求能够为幼儿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综上所述,唯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灵魂的塑造者。因此,加强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研究和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
[2]黄晓玲.谈幼儿教师的不良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影响[j].吉林教育,,(2x).。
[4]林娟.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j].教育导刊,1994,(z2).。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二
互联网已成为基层央行办公不可或缺的工具。互联网作为便利工具的同时,若不有效利用,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网上影院、网上游戏、网上聊天、网上购物、p2p工具下载都会消磨基层央行员工的意志,甚至发生泄密、发布不良言论等触及法律、法规的事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基层央行的正常履职。
一、基层央行互联网管理现状。
为了防止非工作使用互联网、节约办公经费,基层央行普遍采取的做法是严格控制互联网计算机的配发。一般情况下,每个部门仅配发一台计算机用于登录互联网。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以下问题。
(一)互联网计算机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为部门配发互联网用机的初衷是方便基层央行员工查阅资料、收发邮件、拓宽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但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要求,仍属于粗放式管理。这就导致了一台计算机为适应不同用户的需要,安装了多个应用程序,同时不同用户又存储了各自的文件,加之没有建立相应的文件管理制度,导致硬盘可用空间下降、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
(二)非工作使用互联网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在线炒股、网上购物、在线聊天、在线游戏、在线影视、p2p工具下载等行为占用了带宽,影响了互联网的正常使用,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办公效率,影响了机关作风。
(三)非法使用互联网无法追踪。
基层央行互联网一般只有一个对外ip,内部再组局域网,因此从外部看行内所有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其实就是一台计算机,而行内无法区分各个连接互联网计算机的个体行为。一旦发生员工网络散布谣言、泄露机密的事件,将无从查起。
(四)无线路由器屡禁不止。
随着智能手机软硬件的迅猛发展,其运行速度得到了提升、应用也越来越多元化,这使人们对手机产生了极高的依赖。为了更顺畅地使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wifi自然少不了。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办公楼内搭建无线网络是基层央行明令禁止的。即使这样,员工仍私自购买无线路由设备,利用单位提供的互联网组建办公室无线网络,供手机上网。此现象屡禁不止。
二、上网行为管理设备介绍与选择。
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基层央行控制和管理互联网的使用,包括对终端接入控制、网页访问过滤、网络应用控制、带宽流量管理、信息收发审计、用户行为分析等,能够有效防止非法信息恶意传播,避免基层央行秘密泄漏;并可实时监控、管理网络资源使用情况,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上网行为管理系统适用于需要实施内容审计与行为监控、行为管理的'网络环境,尤其是按等级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基层央行。从实现方式上,可以分为硬件监控系统和软件监控系统。硬件监控系统的提供厂商有网康、深信服等,其架构是将软件集成在硬件设备中,由厂商统一提供,并对其进行维保。接入局域网的方式有:网关、网桥、旁路等模式。其中,网关、网桥模式都能对数据流进行控制,旁路模式只能实现数据监视,无法进行控制。可根据客户端管理需求,来决定是否安装软件。软件监控系统的提供厂商有聚生网管、lanecat网猫等,只须将监控软件安装在局域网内任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上即可,客户端根据管理需求,来决定是否安装软件。硬件和软件监控系统均是在获取网络数据包后,才能对终端进行控制,实现原理相似,但软件监控系统成本较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厂商在管理软件中集成了不同的功能模块,比如防火墙、负载均衡、u盘管控、客户端安装程序推送等。基层央行可以根据各单位互联网计算机数量、预算情况,以及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在基层央行的实施建议。
上网行为管理系统是基层央行对互联网用户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用好这个工具可以减轻互联网管理的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给出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在基层央行的实施建议。
(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
为保证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基层央行应成立由主管副行长任组长,科技部门负责人和保密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保密部门提出具体的保密要求和管理需求,科技部门负责实施。系统上线后,由保密部门人员进行互联网用户信息管理,科技人员仅负责技术维护。项目领导小组须指定具体的监控范围,规范系统管理员的监控行为,避免泄露互联网用户隐私的事件发生。同时,对互联网用户提出具体的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基层央行履职的积极作用。以互联网规范管理、应用为目标,调动基层央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二)梳理用户信息,细化管理方案。
根据上网行为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方案,落实上网行为管理系统控制平台的具体设置内容。首先,明确系统管理实行三员管理:管理员、审核员、审计员,各司其职,分权管理。然后,梳理基层央行接入互联网计算机的信息,确保接入终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并拒绝移动终端接入。明确互联网用户信息,根据用户数量、互联网用机情况,以及预算情况,选择用户上网认证方式。为避免互联网用户浏览网络上反政府、、暴力等不良信息,可以在网页过滤设置url地址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识别局域网内的应用,对不同用户是否可以使用某应用程序,或使用某应用程序的时长、流量等进行控制。相应的,为避免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发布反动、迷信或暴力等影响社会安定的言论,可以设置发帖、邮件过滤关键字,减少因不良言论带来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为保证正常的邮件发送和网络访问,系统管理员还可识别应用流量,对带宽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做好事前控制的同时,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还提供了事后行为审计功能。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详细记录了互联网用户的日常上网行为。若基层央行职工在互联网上泄露央行秘密,触犯法律法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找到当事人。根据管理需求,对终端接入、用户管理、网页过滤、内容审计、应用控制、流量控制、行为分析等内容进行逐一设置。若采购了具有附加功能的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还需对其他功能进行配置。
(三)加强学习,明确责任。
对基层央行互联网用户的要求具体化、条文化,明确可以做的和禁止做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签订上网行为责任书,出现问题追究到个人。基层央行要定期组织职工进行计算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央行职工的保密意识和行为约束意识,明确互联网的用途。同时,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基层央行履职的得力助手。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其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对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一、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
(1)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受到地理条件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够均衡,而且东西发展差异较大,导致机械化的发展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地区机械化水平很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对体系也并未建立,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
(2)原始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3)门类品种问题颇为严重。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上的差距很明显,尤其是水田机械的水平过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我国水田数量较大,但从其生产情况来看,仍然主要依赖手工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刚刚起步,棉花机械却处于空白,门类品种的缺陷导致农机产品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组织化程度过低,效益较差。
一直以来,农机使用几乎都是一次性的,维修管理水平太差,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专业服务队、机械等合作服务组织刚刚起步,规范性不足,导致经营总体效益过差,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一)小型低端机械向大型高端机械转化。
目前农机装备存在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低端机械多、高端机械少,老旧机械多、新式机械少问题。
开发中高端水平的农业机械,扭转这一传统落后局面。
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性能好,粮食收得净,秸秆打得碎,作业效率高。
(二)农业机械多功能化。
多功能整地机械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项目,能同时实现多种作业,一次作业就可以完成灭茬、旋耕、秸秆破碎、深松、起垄、深施肥等联合作业,是一种密集、高效的耕作方式,具有作业宽幅和效率高等优点,还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涝能力,为植物生长创造优良的环境,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三)农业机械技术性更强。
跟随科技快速发展的方向,其对于科技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在以后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当中,会着重要求提高其科技含量,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各方面的能力,进而综合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
另外,加强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提高生产力,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农业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小部分面积,有很多相关的学者和专家通过相应的研究,预计在2~3a,温室内需要4300套连栋温室。
从这个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工业已经与农业技术装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与要求相符合的农业技术装备,当下,设施内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会大量减少,并且开始逐步实现环保节能、安全可靠的发展路径。
(五)农业机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较好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技术上适应,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这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
(六)农业机械向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方向发展。
精准农业是以“3s”技术为信息基础,这就要求未来农业机械管理实现信息化,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农业生产。
同时,完成精准农业的全过程需要从高新技术到计算机信息网,需要加强农机科研、生产、供销、推广、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即实现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化。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
我国己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大。
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适用,促进农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二)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国家将要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中,应依法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
(三)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械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机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刑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
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总之,先进的农业机械科技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共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的广泛应用,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驰.王健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7(06)
[2]王利民.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05(7)
[3]张桃林.以农业机械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南方农机,2012(5)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机制以及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作为主管部门政工干部,就不能对自己作出准确的“角色定位”,使我们一些基层政工干部思想上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上表现无所作为,客观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作为基层政工干部,只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行业发展中的服务保证作用。
一、思想定位。
所谓思想定位就是政工干部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能紧密围绕全市建筑行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发挥服务保证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号召力。
一要树立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全行业职工积极投入行业建设和敬业爱岗、扎实工作的需要;是理顺思想情绪、化解内部矛盾、协调人际关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需要;是以人为本、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不是小了、而是大了,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工作不是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从而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出效益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有效益的,但它具有特殊性,即效益的间接性、潜在性、辐射性和长远性。行业主管部门政工干部自身必须牢固树立效益观念,坚持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政工干部工作是有效益的,其集中体现在出经济成果、出人才、出社会效益上。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效益、要能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不讲效益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形式主义。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行业的短期行为似乎可以不要思想政治工作,但一个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业能够上水平上档次,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
三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其关键是政工干部自身的工作要有作为,有作为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价值,有价值才有地位。作为基层政工干部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不能妄自非薄,要消除“失落感”,增强自信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工作定位。
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能不能发挥,地位能不能巩固,工作能不能加强,关键在于政工干部能不能抓住根本;能不能自觉地把行业发展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和要点;能不能摸准职工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十分重视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首先要抓好“教育”环节,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宣传教育,把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先进文化和正确思想,武装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抓好“转变”环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做好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破”和“立”的过程。要教育和帮助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各种歪风邪气和不良倾向的侵蚀漫延。使行业真正成为培养提高职工能力素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施展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和舞台。第三要抓好“调节”环节,正确处理行业内部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化解矛盾、协调关系、营造文明健康、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把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行业的凝聚力。
三、方法定位。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开新路、出新招,才会有生命力。政工干部在探索工作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执行型为自主型。要改变过去一个任务、一个模式、统一布置统一行动的方式、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既有长远性的建设,又有少而精、短平快的特色月、专题周等活动;要开展使全行业职工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感兴趣的文化体育、合理化建议、座谈讲座等活动;要开展更加贴近生产工作和职工思想实际的活动,努力形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自主教育的氛围。二是变呆板型为活泼型。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及发挥好黑板报宣传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地作用和各种有益活动为载体,采用富有吸引力、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变围绕型为参与型。政工干部要在紧密围绕行业发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参与行业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导向、舆论、激励和保证监督作用,主动渗透、融合、贴近和服务行业发展工作,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思想保证。
四、形象定位。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政工干部自身。政工干部自身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效果的好坏。政工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的,尤其是基层政工干部直接面对生产一线的职工群众,更应身教重于言教。一个称职的政工干部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具有相应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具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格,清正廉洁,办事公道正派、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关心行业和职工群众的利益,在各项工作中起好表率作用。同时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平和的心态,淡泊名利,善于团结同志,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和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更新观念,勇于进取、努力使自己成为行业职工信得过的合格政工干部。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五
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管理中很多企业也并没有将人性化管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似乎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性化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那么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性化管理的实质。
要理解人性化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些学者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可以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企业组织只有成为全面关心人的发展而不只是用物质奖励的学习型组织才能成为现代人的心怡组织。
二、现代人性化管理会向能本管理发展吗?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
笔者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其次,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忽视岗位对人的其它个性特征的要求和群体结构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片面强调能力因素,这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责任,在高校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重复繁琐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对偏低的工资待遇,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关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深入分析引发职业倦怠的原因,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在高校内从事行政管理人员中担任科级和科级以下职务的人员。他们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高校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高校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事务性的工作也随之增加,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和长期从事重复性的繁琐工作,以及偏低的工资待遇等,使得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常感到厌烦、失落和迷茫,自我价值感低,缺乏自我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因此,探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寻找有效的对策及措施,对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心里学家弗普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主要是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由于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延长等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也称作工作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工作状态,主要是指在以服务为主的职业领域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情绪衰竭、人性淡漠、身心疲惫、价值感和成就感降低,所构成的一种心里上和生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这种症状对其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是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排解工作压力而产生对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等不良情绪。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日常事务日益繁杂,工作压力也日渐增大。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程序相对比较固定,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自由发挥空间小,他们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受到压制。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就容易让人感到失落、厌烦和迷茫,既没有成就感,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给工作带来消极行为,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后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因循守旧,不创新,也不思考,工作态度比较消极和被动,虽然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但不会主动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工作效率低下。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思维固定,常常固守陈旧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时间观念不强,工作懒散,拖拉,推诿,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信息不通畅。三是对高校管理服务对象缺乏信心和责任心。只做一些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对其他一些职责边缘的工作,能不做的就不做,能少做的就尽量少做。四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高校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而自己从事的是基层的行政事务工作,本身没有专业特色,也难以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取得成就,久而久之,就会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有些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甚至会产生自我贬损、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因此,加强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来自社会对其职业认同方面的因素和高校内部因素,也包括个体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认同感低长期以来,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内部既没有被充分认识,也没有被重视。不管是在资源配置还是在政策扶持方面,很多高校都存在“重视教学科研、轻视行政管理”的倾向。所以,相对于高校里专门从事教学的老师和科研人员而言,社会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关注度都比较低。他们认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的是一些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工作内容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人人都可以做。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看成是“勤杂工”,他们是高校中的低技能、低收入群体。这种认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决策部门和决策者,使得高校在政策导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向着教学和科研倾斜,从而导致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少,晋升空间小,待遇低。由于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尊重和不理解,挫伤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失去信心,没有工作热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2.考核制度不完善很多高校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每年只有一次,即年终考核。在每年年底,由学校各处室和二级学院自行组织考核。考核形式单一,主要以总结会的形式进行。每位被考评者提交本人本年底考核登记表,并在会上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汇报,参会的部门领导、同事及其本人对自己的德、能、勤、绩、廉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分,最后再将考核结果上报至学校人事处。这种考核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由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繁琐、不容易量化,岗位繁多,职级职务差距大,很难形成一个量化的标准,统一用一套考核模式,不区分岗位性质,对行政人员的考核大多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绩效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做多做少都一个样”的观念,严重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晋升机制不通畅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职务晋升,一种是职称晋升。从现实情况看,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不管是职务晋升还是职称晋升,发展空间都不大。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一整套职务晋升制度,对晋升的条件、程序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容易出成绩,在高校内部很多时候还是以“论资排辈”来决定职务晋升。此外,高校的行政管理领导岗位及其有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众多,导致这部分人的职务晋升空间非常狭窄。尤其是在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从事人事管理、教学管理、文秘管理等人员,他们的职务晋升更为困难。在职称晋升方面,虽然有些高校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职称晋升的条件,但是,大多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只能由初级评为中级。能从中级评到高级人数相当少。此外,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从事一些繁杂和琐碎的行政事务,他们不可能像专职老师和科研人员那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基本上很难出科研成果。由于晋升空间小,导致大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只能在普通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一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感觉看不到希望,没有工作热情和激情,工作态度消极,产生了职业倦怠。4.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高校行政管理事务比较繁杂、琐碎,长期在一个相同的岗位上从事相同的工作,容易使人的思想僵化、思维定式、缺少激情和斗志。健全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能够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新的学习环境和工作场所,还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缓解职业倦怠。但是,由于缺少人才流动相关管理制度,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差。虽然在一些高校内部也有人员流动,但这种流动相对较少,基本上也是在职能部门内部流动,大多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没有机会进行岗位轮换。长期在一个部门从事同一份工作,不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容易形成职业倦怠。5.福利待遇相对较低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行政管理”的现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制度与教师的薪酬管理制度不同,即使是相同工作年限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与教学人员相比,差距也比较大。有些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熬到一定年限,评上了职称,但他们的福利待遇也很难同职称相同的教学人员相比,在同一个学校工作,相同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却得不到相同的待遇,导致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失衡,工作没有动力,也会产生职业倦怠。6.个人因素方面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除社会认同感低和高校内部因素外,个人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除了受个体的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个体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工作压力、个人职业规划、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学习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年轻的、高学历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一般要比年纪大的、资深的行政管理人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较低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较大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人职业规划不合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缓解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及建议。
健康有序的管理能够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水平会影响到高校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激情,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从提高职业认同感、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福利待遇、调整心态,提高适应能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1.提高职业认同感新时期的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以前素质低、技术低的代表。他们也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代表。他们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工作内容多、压力大,要理解和尊重他们辛勤的劳动和付出,对他们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要加深对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学校里的管理、教学、科研放到同等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繁琐的行政事务中找到自我价值,提高自己的成就感。2.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要减轻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必须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一是要确立绩效考核目标。考核者以及被考核者都要明确考核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任务。二是在考核内容上,需要改变过去主要以年终总结为考评依据的习惯,对基层行政管理的工作岗位以及职能进行划分,能量化的尽量要量化。三是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运用。绩效考核应该是一个双向流通的过程,只有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才能起到改进作用。要及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到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晋升、培训以及奖惩等方面。只有将考核结果与职位调整、薪资调整、教育培训、奖金等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畅通晋升通道针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务晋升空间小的问题,可以尝试建立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级制度,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级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初次任职人员满一年,经考核合格后可以认定为初级,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经考核合格,可以评为中级、高级。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随着职级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在工作一定的年限后,经考核合格,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分别享受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等非领导职务待遇。4.建立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正常的人才流动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在不同的岗位工作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思路、也有可能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对于个人来说,不断接触新的工作,可以积累不同的工作经验,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个人的成就感。因此,对于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说,要建立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问题。5.适当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同在一所高校内,相同的工作年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与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的福利待遇存在很大差别。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是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适当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有价值、有自尊,这样才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6.调整心态,提升适应能力面对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化解各种不良情绪,适应高校行政管理需要,把压力转变为动力。一是要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勤于学习相关管理知识,了解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要加强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及时化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三是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过高或者是过低的职业目标,都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根据自身能力和客观环境,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免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给自己带来的低成就感。
四、结语。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里健康与否关系到学校行政管理效率水平的高低。高校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应重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帮助他们走出职业倦怠,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心态和精神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去。只有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单坚.摆脱职业倦怠提升自我价值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2]刘敏.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5).
[3]蒋兆雷.高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0(3).
[4]王璠.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研究[j].河南教育,(2).
[5]程雪,贾函霏.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5(7).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七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从当前医院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在成本控制方面还缺乏动态化的控制与管理。在成本控制中,更加注重医疗临床科室直接成本的控制,而对医疗临床科室间接成本及辅助科室、职能科室运营成本却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也没有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控制措施,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时常出现失控。同时,由于现代化技术投入不足,使得财务管理信息的收集、统计、传输等方面缺乏系统化与科学化,而且也没有对每个科室的实际耗材情况进行量化处理,导致成本控制缺乏有效性。
二、完善基层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贯彻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基层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首先,要提高医院领导层对成本控制工作的认识,能掌握多元化财务管理手段;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医院全体职工关于成本控制工作的宣传培训,使全体职工对成本控制工作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形成共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在工作中不断贯彻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则应该依据医院发展规划,确定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并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据此,对医院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的一体化产生推动作用,最终使医院财务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只有提高思想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新制度的执行力,才能保证医院所有经济活动处在可控范围内,促进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全员参与,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医院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系统,采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优化财务管理环节,降低成本支出,发挥成本控制的功效。在构建成本控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全面成本控制的原则,要对成本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医院管理阶层的工作,需要全员都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中来,并要对人员经费、药品费用、医疗耗材、固定资产折旧及业务费用等进行全面控制,以强化成本预算,逐渐形成信息系统化、组织规范化及考核制度化的成本控制体系。
(三)科学预算,加大信息化投入。
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离不开科学化财务预算工作的大力支持。医院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更新管理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编制与执行制度。对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实行各科室主任负责制,突出工作职责,使医院各科室能够真正落实财务预算的管理规定。要加强风险监控和预算执行考核,财务预算收支需要调整时,应向医院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书面报告,经过审批后,方可对预算方案进行变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由于成本核算工作内容较为复杂,涉及面广,为了提高成本控制与核算工作的效率、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要不断加强医院现代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为医院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三、结束语。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成本控制,对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要对成本控制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强对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系统,降低成本支出。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增强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意识,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八
[提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应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教学方法的大胆改革与创新。
本文从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到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再到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深入研究《刑法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刑法学》;案例教学;必要性。
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整个教育发展规划大不匹配。
我国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是客观存在。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十九
当我们面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和行为、过程和结果如何?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追求如何?”等问题时,是否把这些问题明朗化、条理化,形成了一种客观的认识。
时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事实:教学研究已经沾染上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教学研究已经打上了深深的金钱烙印,尽管它在更多时候、更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的研究一旦受到名利的驱使、唯利益是瞻,便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沦落为金钱和名利的附庸。
教师的教学研究本质上是全心全意为教学本身服务的,它的使命就是认识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像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镇西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窦桂梅对“主题教学”的思考等等无一不是从教学出发又回到教学的。这样来看,教学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真真切切的感受,就是踏踏实实地度过一个又一个“45分钟”教学历程,就是对发生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判断和决策,就是穷根究底、直面自我的深刻剖析,就是未雨绸缪、指向下一代的的操劳和筹划。因此,教学研究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自由的、主动的、充分展现教师智慧和个性的发现之旅,是教师的一种不得不做的欲望和不得不说的冲动,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内在需要。
教师的教学研究是内生的,并不是外铄的。教师经常处于充满危机、困惑与尴尬的“压力情境”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境的“不确定性”、职域的“无边界性”和责任的“无限性”。正是在日积月累的苦闷和苦恼中,教师产生了一种“我是谁”的自身审视、一种“我从哪里来”的自我诘问、一种“我要干什么”的自我求证、一种“我要到哪里去”的自我探询。所以,“教师的提问不单纯是一种求知、一种理智行为,而更多地反映出某种实际的生命遭遇、艰难的处境和困惑,以及关于教育教学生活的矛盾、苦恼。教师的探究更多地意味着遭遇挫折的惊异与震撼之后对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寻求,对自身专业命运的叩问,对已有教学经验、个人教育信念的澄清、质疑。对教育应然的追寻:意味着教师将‘不确定性’、‘无边界性’、‘复杂性’等作为创造的契机加以把握、给以积极的应答”。
真实的教师是生活在教学的真实当中的,教学的真实是蕴涵在真实的研究当中的。因为“真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当中对一笔一画的精心预设,意味着教师以一种怎样的开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意味着在集中与分散、合作与个体、讨论与讲授当中或者择善而从或者保持恰到好处的张力,意味着把开了小差的学生拉回课堂,意味着让失控的课堂恢复秩序,意味着回答学生你压根就没想到的几乎不按“套路”而来的千奇百怪的提问,意味着从学生的眼睛当中读出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强化,意味着面对学生的挑衅还要强压怒火、强装笑脸显示自己是民主的典范,意味着面对沉闷乏味的课堂还要抑制自己的不满而显示自我陶醉,意味着面对自己的低级失误或无地自容或做无力的辩白……教师就是在这样的现场、事件、琐碎中操心着、思考着、应答着。面对“真实”,要想避免单调和重复,要想从容而有意义,唯有研究。因此,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自求”的,是一种自我诉求、一种自我探求、一种自我要求、一种自我追求。正是这种“自求”,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形成教学理性,提升教学境界,实现教学意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是大量的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这些小现象一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如对学生进步情况的关注,对混乱、冲突的课堂秩序的关注,对学生的紧张情绪的关注,打算尝试新方法等等。尽管这些现象很“小”并极容易被忽略,但却真实地发生在教师自身或身边,且在时时牵动着教师的神经,常常触动着教师的心情。发现这些小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提升这些小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问题的过程;解决这些小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通过对这些不起眼的教学小现象的研究,能够让教师感受到踏踏实实的收获与成长,体会到教学研究的真实与真诚,引发起教师思想的波动与震撼,锻炼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还有一些真实的、实用的、必在的、斥伪的问题。这些问题杜绝虚假和表演成分(如表演课、观摩课、交流课等),讲求实际和管用。通过对真问题的关注,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求真、至善、达美。
事实上,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研究”,它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探究,其目的不是为教学工作增加额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学活动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人研究的正常状态,熟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研究式的教学活动”,课堂就不再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守望的阵地而是共同耕耘的田野,教室就不再是教师噩梦开始的地方而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一旦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有可能熟练地解决教学上的种种“困惑”;一旦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悟出管理的诀窍,就有可能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比如,魏书生可以靠“六步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探究之旅,李吉林可以靠“情境”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体验之旅,李镇西可以靠“民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之旅。因此,从长远来看,教学研究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因教师能力的提高、有效策略和方法的掌握,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教学的实践本性同样告诉我,研究不止步于一个概念的认识,而是一个实现的过程。一位教师,当他对教学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的意义、对怎样使这样的意义在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和探索的行动的时候,他对教学研究就算开始了。这样做,研究完全融入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一体的。同时,他们的教学活动也因为有了明确的、自觉的实现教学意义的意识而体现了教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尽管教师可能会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而感到兴奋,但教师更注重那种“百思不得其解”的研究过程。
教学研究到底是追求理论还是为了实践,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存在分歧的问题。主张追求理论的人认为,既然是研究就要遵守研究的“规则”,就要遵照“学术”的标准。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大多是专业的教学理论工作者,他们强调教学研究重在描述、解释教学现象,建构教学理论,落脚点在“研究”上。而主张为了实践的人则认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规则”和“学术”标准(质化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校本研究等)。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大多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他们强调教师的教学研究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行动”,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因此,两个阵营的旨趣是有差异的,正如有学者所言:“教学论研究与教学研究密切相关,但不等于教学研究。教学论研究重在‘应然’,教学研究突出‘实然’。教学研究展示对真的尊重、对现实的阐释、对问题的解决,以自在为主要行动原则;教学论研究虽也有对真的展示,但更多的是体现对善的向往,对美的信仰,对未来的阐释和追求,以自为为主要行动原则。”比如,教师可能会问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我怎样才能使我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学生每晚都做家庭作业呢?而研究者可能会问这样的可研究性问题:两种不同的奖励制度(自由的在校时间与父母的表扬)对于无动机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都清楚地以问题形式陈述,但显然两者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当然,教师的教学研究并不是排斥理论的,相反,还需要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因为理论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及时地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从而为教师的问题求证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为熟悉的事件提供不熟悉的阐释和另外的工作方式,从而给问题求证提供不同的视角;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研究本真和使命乃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我们要“避免教学观念世界的奴役和主宰,时刻注意在教学观念世界与教学生活世界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以不脱离对方为最基本的尺度”。
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教师主体的回归,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切都强烈呼唤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而拥有最佳的研究位置、丰富的研究机会、更多的研究权利则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成为可能。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意味着教师自己来研究问题、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问题的自己。教师自己来研究问题决定了教师在所面临的问题上可以进行自己的见解、分析和表达;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可以激发教师研究的热情和坚定教师研究的信念,解决教师面临的困惑、迷茫和苦恼;教师研究问题的自己,就是在研究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回到自己的真实状态,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以自己为研究工具,不断地提升自己。
教师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行动一感悟”式的研究,而不是“旁观一发现”式的探究,是属于原生态的研究。它要求教师把自己“摆进去”,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聚焦自己特定教学情境的经历、体验与感悟,描述自己教学生活中实际的境遇、困惑与迷茫.以及尝试理解、诠释与解决教学问题,是对自己生存、发展意义的不断探寻与叩问”。
“理论也许能转化为技术,但它永远不可能直接转化为教育情境问题的处置所需要的直觉、艺术。对心灵问题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往往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共通的,而是独特的。面对极富有挑战性的困难处境,教师恐怕也无法抽身出来,保持距离,作‘客观性’的思量,其所迫切需要的是洞察问题的症结,捕捉最佳时机,作开放式的聆听、意译,获得移情理解,采取智慧行动,富有创造性地建构出新的教育价值、教学方案与艺术。”当学生上课走神的时候,任何一位教师也不可能停下课来先去分析这位学生为什么走神,然后研究如何把他拉回课堂,而是通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停顿来进行不动声色的提醒,从而使学生回到课堂。所以,教学研究是一种智慧的生成,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篇二十
1.1内部问题。
基层医院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机构设置臃肿;第二,人员超编;第三,岗位混乱。首先,基层医院的机构设置盲目求全,盲目地向大医院看齐,似乎是将自己的水平提高到了最前沿。然而,这却是基层医院致命的缺点,因为医院机构设置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必须首先明确自己所面临的环境,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强项,进而设立机构。其次,人员超编问题严重。许多乡镇医院的医生常常处于休假状态,因为周围医疗需求有限,医院对自身所服务的群体没有合理的定位,因而导致了大量人员闲置的情况发生,严重浪费资源。最后,基层医院岗位编制混乱。有些乡镇医院的分支机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员,然而却要负责各项事务,医生囊括了一切职能,运行起来像一个小型私人诊所,不仅导致服务水平有限,而且严重影响着医院的效益。
1.2国家拨款较少。
基层医院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国家拨款较少,严重限制了医院的发展。基层医院由于资金问题往往不能吸引比较好的医生来本医院工作,为医院添置硬件设施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加之基层医院所面对的群体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及患者固有的迷信大医院的特点,导致基层医院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使得医院难以作出比较好的改进和提高。
1.3医疗质量问题。
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较差,服务意识不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医生本身的医疗水平的限制,由于基层医院自身资金的问题,给予医生的待遇有限,加之医生的发展机会比较少,所以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医生前来工作,这就使得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经验大于知识成为普遍现象,对于某些不常见的病症,往往不能给予较好的医疗服务;第二是医院的硬件设施以及服务意识的问题,医院本身的发展必然受到其硬件设施水平的影响,没有较好的硬件设施,许多患者的需求无法满足,必然不能使医院的效益得到较好的提高,从而使得医院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从没有效益到没有好的服务,从没有好的服务又加剧了医院效益较差的实际情况。
1.4医药费、医德以及医疗纠纷问题。
基层医院如何收费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收费低了没有发展资金,收费高了没人来就医。这使得基层医院很难给自己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加之医院医疗人员素质的限制,使得基层医院的医德问题很受人质疑,医疗纠纷也比较多。这些不好的因素一经传播和渲染,必然导致基层医院的实际困难更加严重。
2基层医院管理的解决之道。
2.1转变运营之道。
要提高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就必须明确基层医院服务群体的性质。首先要对基层医院所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基层医院资金问题、人员问题、效益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还是在于管理。必须从以前盲目混乱的运营之中解脱出来,以绩效为目标重新配置医院现有的资源,改变运营方式,才能使得医院有所发展。
2.2加强内部管理。
信誉管理也是基层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只有从内部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作风管理、对医务人员的服务管理、对自身收费医疗等项目的管理,才能有效解决医德问题和医疗纠纷问题。使得医院周围的人群对医院有一个好的口碑,从而使得医院有所发展。
2.3建立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基层医院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领导不够重视基层管理工作,不能认识到基层管理队伍在基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陈旧,不能适应新环境对自身的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医院在对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益的划分上不够明确,管理人员的待遇较差。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的管理队伍,就要从管理人员的观念入手,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在领导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完善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首先,要建立选人、育人、用人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使得管理人员不至于断层,具有继启性,使得医院的管理能够有效延续和提高;其次是改变管理人员的选拔机制,够激励管理人员,需要从人才选拔机制上入手,以医院的绩效为导向,建立管理人员选拔机制;最后,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建立学习型的管理队伍,不断在实践中提高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为提高医院的绩效做出贡献。
3结论。
要做好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就要从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入手。首先要明确基层医院的重要性,然后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基层医院存在的管理问题。提高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专业能力过硬的管理队伍,对医院运营模式加以研究,并进行改革和优化,完善基层医院的管理制度。基层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深化改革,保障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合理发展的内部需要,是我国与世界接轨必须做出的努力,做好基层医院管理工作,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美云.基层医院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意义和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3(22).
[2]范秀华,杨成虎.浅谈基层医院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5).
[3]吉自敏,程九菊.我国基层医院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
[4]钱兵.新加坡社区医疗管理模式对我国基层医院管理的启示[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13(1).
[5]尉国勤.医学模式转变对基层医院管理的影响[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8(6).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78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