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靖港古镇游记(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5:56:56
最新靖港古镇游记(七篇)
时间:2022-12-22 15:56:56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靖港古镇游记篇一

对于望城靖港,我心仪已久。那方水土,我从未踏足。风云起落,人来人往。岁月无痕,岁月有痕。靖港古镇停泊在现代的阳光风雨之中。

假日,挥别长沙城,朝向靖港,寻找历史的足痕、心灵的闲适。友人说:靖港古镇已经开街,我们都是迟到者。我答:目光的飘拂,没有时空。

靖港为何曰“靖”?据清顺治年间《长沙县志》记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芦江的原名倒不响亮。靖港是有着上千年水运历史的港湾和商埠,起于水,兴于水,也衰于水。当陆上动力交通工具代替水面的的舟楫后,靖港古镇慢慢冷清了。不少人望水兴叹,感慨岁月的无情,但靖港的深厚历史沉淀了下来。其实,靖港不曾遗失,不曾离去。它只是静穆地停留在那里,等待着重新“发现”。

“发现之旅”是这样的激动人心。20xx年9月,靖港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望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滨江新城区、省会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对靖港古镇的总体保护性开发,终于在今年国庆前夕开街,向新中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今天的靖港,整旧如旧,一大批观光景点、休闲茶肆、美食广场、娱乐之坊恰似一串串明珠点亮游人的眼睛。人们惊呼“看到了明月湘江,看到了小家碧玉,看到了青花瓷坛”。靖港古镇又恢复了百年风韵。

静静地穿越靖港,麻石铺就的街道犹如历史的脉络。靖港再次倾吐那些曾被淡忘的故事。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此激战,湘军水师全军覆没。曾国藩颜面尽失,竟两次投水自尽,被部属救起。曾国藩文化公园内陈列的书稿和器物则为佐证。“靖港水战”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靖港”名扬天下。

在半边街上,有栋“一担柴”式灰墙红瓦的老平房,曾是当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为着坚强的信仰,为着神圣的目标,前辈们曾在这里日夜操劳,直至奋斗牺牲。故人不在,故居在,我们深深怀念之。

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写下名篇《湘江一夜》,描绘的是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湘江的情景。那场战争发生在靖港对面江心岛的洪家洲上。作为随军作家,周立波亲身感受到那种英勇、那种悲壮。

靖港见证着这一切。让历史告诫今人,要百倍珍惜如今幸福、祥和的时光。“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靖港曾经是无数商家、船家生活与精神上的港湾与驿站。“船到沩江口,顺风也不走”,靖港码头上停泊的“乌舡子”每日达千条。漂泊流浪的人们,对于靖港的“依赖”可见一斑。此情此景不再,但“复古”后的靖港魅力依然。

麻石街两边林立的木板铺面、彩色的旗幡、轻声的吆喝、水边的杨柳……我们就是靖港流连忘返的游客,曾经熟悉的事物历历在目,尘封的记忆被唤醒。俗称“乌舡子”的小船,炉火正红、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堆满刨花木屑的木匠作坊,还有豆腐店、甜酒铺、手工杆秤铺、牙医铺,甚至包括昔日的青楼宏泰房。好一幅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小镇风情图!平实、平和的小人物,在水一方。这就是天然、自在的生活。这就是原生态。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能当一群靖港人,享受这样天衣无缝的生活。但我们经历过了,领悟过了。心灵的一隅,曾经是那样的浮躁,在此洗涤,不虚此行。靖港就在长沙的身边,与繁华的城市只有“一墙之隔”。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飘逸,它的柔情,就在我们的身边。

靖港依然是一个心灵的驿站,一处精神的港湾。靖港很静。

靖港古镇游记篇二

远离了市井的喧嚣,抛却了一切的烦闷,我同一群人驱车来到长沙市望城县内的靖港古镇。若不是别人的大力推荐,我还着实不知道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的长沙竟藏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朴小镇。直直地感叹,这世上还真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靖港古镇是近几年才被发掘的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建筑的古朴小镇,经过政府的几番精心修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适合人们放松心情的旅游景点。

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路途奔波,我们总算见到了宛如遗世明珠般藏匿于青山绿水中的靖港古镇。

我迫不及待地奔跑于古朴的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享受着和风的轻抚,内心溢满温暖。街道两旁伫立着木制的阁楼,随处可见的写有“茶”字的糙布,不免让我联想起古装剧中那些如出一辙的客栈、酒楼,俨然有种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味道。

眼前,一条江水如银色的履带般系在靖港古镇的腰肢上,世世代代滋润着这方净土和这里朴实的人们,生生不息。走在石拱桥上,眺望对面的寨楼,颇有股“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江的对面不远处便是曾国藩当年与“太平军”交战的“败台”,如今斯人已去,那败台也不见当年的雄姿。思及于此,我不禁讪笑,自古以来文人好于悲秋惜时,我并非文人,却也伤怀起来。

我拖着脚步,继续前行,而后在一座颇有古典气息的门巷前停驻脚步。上面的牌匾赫然映着几个烫金楷体——“宏泰坊”。通过别人的一番解说,我才知道这里便是长沙最后一个烟柳之地——青楼。穿过门巷,一幢二层高半包围式的木制小阁楼便映入眼帘。大堂中间摆着一架孤零零的古琴,雕花镂刻的门栏边挂着柔柔的轻纱,似舞女的裙摆一般,却又身不由己地飘摇于世,仿佛让人嗅到了那脂粉的香味,犹似当年。大堂的左侧有一座通向二楼的雕花楼梯,轻轻静静地走上去,掀开珠帘,里面的摆设典雅别致,一张精致却有些陈旧的大床,一方古朴的圆桌,卧房与会客厅之间隔着一扇紫玉屏风,倒也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让人意犹未尽的美感,墙上挂着的大都是历代风尘女子的画像,她们满目愁容,却又要与客人谈笑风生,忧伤而妩媚,她们风华绝代,才华横溢,却独独寻不到自己的幸福。

用十指触摸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我也试图探寻那些人们的心灵,战乱的年代,她们是如何辗转,如何生存?

靖港古镇,不虚此行。它如此美丽,如此深情,如此风韵犹存。

那江水究竟汹涌了多少人的泪水,最后归于平静,携着古镇缓缓走出历史的尘埃。

靖港古镇游记篇三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古镇!

靖港古镇位于湘江下游西岸,滔滔湘水从镇东汩汩流过,发源于宁乡的沩河蜿蜓至靖港与湘江交汇。水路畅通,帆影不绝,昔为天然良港。靖港古镇除了得湘江、沩水之利,八百里洞庭南端的大众垸近在咫尺,垸内良田万顷,土质肥沃,河渠纵横,光照充分,水源充沛,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和一大粮仓。“西接湖垸,金稻银棉凭集散;东依湘沩,风帆云影任驱驰。”便是诗人对得天独厚的靖港古镇的颂赞。

靖港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异常深厚。靖港外围的团头湖一带,远古便有先人生产生活的踪迹,考古发掘出的团头湖遗址群,有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那是距今5020xx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的真实记录。靖港在很早以前又叫芦江,清顺治年《长沙县志》载:“昔两岸芦花丛生,原名芦江。”芦江指的是沩水入湘江河段,水流至此,流速减缓,淤积成无数洲滩,适于湿地生长的芦苇在此大量繁殖。到得秋天,芦花漫舞,此处成了一片银白世界。芦江因芦花而美丽。唐朝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即位,为了平息内乱,派大将李靖率军南下平叛,李靖的军队驻扎在了芦江。清顺治年《长沙县志》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豪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芦江更名靖港即源于此。

靖港古镇曾有过她的繁荣和兴旺。清朝年间,随着航运的日趋发达,来往于湘江的船只与日俱增,靖港作为船只出于长沙的北大门和避风

港,每天停靠的船数以千计,加之沩水逐渐成为宁乡通江达海的水上要道,停泊靖港的宁乡“乌江子”也多达千条。至清末民初,靖港的湘江和沩河中更有大河码头,扇子码头、裕泰码头,临河码头等十余个。随之而来的是靖港商业的兴盛,当时靖港镇上有大小粮行,粮栈、米号九十余家,食品加工作坊二十多家,各类店铺一百余家。各种手工业作坊也是应运而生,达70多家。靖港的餐饮业是迎头赶上,知名餐馆有月华楼、怡华楼、奇珍阁、玉楼春等10多家,小吃摊担则不计其数,娱乐处则有芦江剧院,临河戏台,宁乡会馆等。还有青楼宏泰坊和“暗渡陈仓”的 铺塘、高升福客栈等,可谓吃喝玩乐样样不缺。靖港最为繁荣时期,常住人口近2万,流动人口达7000余人。长长一条麻石街,几乎家家开行栈,户户是店铺,白天人头攒动,比肩接踵,市声鼎沸,热闹非凡,夜晚酒绿灯红中,唱曲声,叫卖声,猜拳行令声通宵达旦。如此繁华热闹的靖港,也就得了个“小汉口”的美誉。同时靖港也是与洪江、津市齐名的湖南三大米市和商埠。而在这一派繁荣昌盛中,躲在靖港街巷里的紫云宫、杨泗庙、洞庭宫、观音阁、二圣庙等庙宇则是闹中处静,用袅袅梵音和朗朗诵经声吸引来众多香客祈求安康。且有著名的“芦江八景”如同八颗珍珠镶嵌于古镇,给噪动不安的商业文明添加着斯文和高雅。而唐朝大将军李靖驻军靖港、太平军与湘军水师在湘江靖港江西一仗,《湘江一夜》中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的故事和中共湖南省委机关驻扎靖港的往事,则增加了靖港古镇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内涵。靖港还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近一个世纪以来,靖港有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功勋显著的李和生,有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在湖南一师范领

导学生运动的中坚人物任维刚,有被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高度赞扬过的农运先锋赵湘藻,有被誉为独臂英雄的红军高级将领刘畴西,有《我的一生》的作者,被誉为“革命母亲”的陶承。文化名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现代作家陈子展,侨居马来西亚的著名诗人,教育家任雨农和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王三乐也都是靖港人。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带走了千年古镇昔日的繁荣和热闹,带走了它曾经的辉煌和骄傲,带不走的是依然静卧在湘江边的古镇对往日的记忆和守望。朋友们,当我们一起走进靖港古镇后,我们将会在一条长长的麻石街和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院落,古商铺和石板小巷中弥漫着气氛中,聆听到远去了的历史足音,进而感受到千年古镇曾经有过的一切。

[保存完好的古镇]

靖港古镇在20xx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xx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前,因为水上运输逐渐被陆上运输取代,加之远离了核心区域如火如荼的开发以及经济上无工矿企业的支撑,发展自然也就相对滞后。千年古镇似乎被遗忘在了北去湘江的岸边。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因为被冷落被遗忘,靖港古镇才幸运地保存了众多弥足珍贵的难以复制的文物。其中众多古建筑虽已陈旧却是毫发无损。在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之前,靖港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便达1000余栋,历史上的“8街4巷7码头”也基本保存完好,还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如此丰厚的无价之宝,之初却象是一位“养在深闰人不识”的既富且美的大美女。加之古镇因远离了都市的噪杂和工业的污染,空气清新洁净并且噪音为零,自

然条件和人居质量均为一流。在此原生态环境中生活的古镇居民,吸的是难得的清新空气,喝的是纯净的“芦花水”,吃的则是无污染的环保食物。更有夏日习习江风穿街入巷驱散炎热,而冬天住在传统的木板屋内,得到非空调所能的保温,世外桃园也不过如此!

[古 庙]

杨泗庙与观音寺毗邻,是靖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庙宇。庙虽不大可是来头不小。古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供奉的是大名鼎鼎的平浪王爷——杨泗将军,因此叫做杨泗庙。杨泗将军是洞庭湖区以及湘、资、沅、澧诸河流域行船人的水上保护神。从前,每逢年六月初五杨泗将军生日,便会有数以万计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磕头,祈求平浪王爷的护佑,常常把靖港街上挤得水泄不通。时至今日,虽然陆上交通取代水上交通,也仍有众多香客来祈求杨泗将军保佑出行平安,而且极有灵应。

关于杨泗将军和杨泗庙有一个传说。说是宋代时,洞庭湖出了个救苦救难,深得百姓拥戴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杨幺去世后,洞庭湖区百姓尊他为神并立庙祭祀。说来也巧,从那以后,洞庭湖上的民船一遇到狂风恶浪,水面上便会出现一个身着白袍的人,他把手中的白鹅毛扇轻轻一扇,立时风平浪静而民船复归平稳,杨泗将军由此被百姓奉为平浪王爷。此后洞庭湖区等地建起了许多的杨泗庙以求护佑行船的平安。其中靖港的杨泗庙规模最大,香火最旺。这中间又有一个传说,说是清朝乾隆年间,有两个靖港船夫在湘江上驾船,看见江面上飘浮着一根大木,两个船夫正要板舵绕过,水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位穿白袍的人,船夫心知是平浪王爷,连忙下跪磕头,只听得白袍人说:“这是一根龙骨,你们

运回去作修庙之用吧”。当时靖港正在修杨泗庙,两位船夫于是遵命把“龙骨”运回靖港作了庙门前的廊柱。靖港杨泗庙修成后用了龙骨的支撑,硬是有求必应。而声名远扬,无数香客多来祈拜。

现在看到庙前的是复兴塔,依偎着沩水,建于清雍正年间。塔高20米,底宽3.2米,花岗石砌成,五层六面,每层开窗方向各不相同,顶置颇具特色的葫芦宝饰。复兴塔是古庙和观音寺的配套建筑,也是靖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当我们一览古镇的全景时,只见沿沩河参差错落如一条长龙的古民居群中,复兴塔独立特出,恰到好处地点缀出千年古镇的苍老和美丽。

[李氏香干]

说起靖港香干,长沙地区乃至湖南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台、湖南经视台、长沙新闻台等都有靖港香干的专题节目,许多报刊也登载过靖港香干的文章。

明清时期,靖港香干便销往长沙、湘潭、宁乡和洞庭湖区,那些地方都有靖港香干专卖店,并且常常供不应求。与此相适应的是,当时靖港有十多家制作香干的手工作坊。到得民国年间,又增加到数十家。这家李氏香干老店,便是当年有名的李旺顺香干作坊的传人。靖港香干无论原材料还是加工制作都十分考究,而且工序繁复,有选豆、磨豆、打浆、打包、压包、下卤锅七道工序。首先对黄豆的质量要求就十分挑剔,加工之前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打浆和压包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靠技术凭经验。靖港有句行业俗语:“杀猪打豆腐称不得老师傅,”可见要求之高。

靖港古镇游记篇四

穿越靖港——明月湘江·乌舡子·青楼

对于望城靖港,我心仪已久。那方水土,我从未踏足。风云起落,人来人往。岁月无痕,岁月有痕。靖港古镇停泊在现代的阳光风雨之中。

假日,挥别长沙城,朝向靖港,寻找历史的足痕、心灵的闲适。友人说:靖港古镇已经开街,我们都是迟到者。我答:目光的飘拂,没有时空。

靖港为何曰“靖”?据清顺治年间《长沙县志》记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芦江的原名倒不响亮。靖港是有着上千年水运历史的港湾和商埠,起于水,兴于水,也衰于水。当陆上动力交通工具代替水面的的舟楫后,靖港古镇慢慢冷清了。不少人望水兴叹,感慨岁月的无情,但靖港的深厚历史沉淀了下来。其实,靖港不曾遗失,不曾离去。它只是静穆地停留在那里,等待着重新“发现”。

“发现之旅”是这样的激动人心。20xx年9月,靖港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望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滨江新城区、省会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对靖港古镇的总体保护性开发,终于在今年国庆前夕开街,向新中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今天的靖港,整旧如旧,一大批观光景点、休闲茶肆、美食广场、娱乐之坊恰似一串串明珠点亮游人的眼睛。人们惊呼“看到了明月湘江,看到了小家碧玉,看到了青花瓷坛”。靖港古镇又恢复了百年风韵。

静静地穿越靖港,麻石铺就的街道犹如历史的脉络。靖港再次倾吐那些曾被淡忘的故事。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此激战,湘军水师全军覆没。曾国藩颜面尽失,竟两次投水自尽,被部属救起。曾国藩文化公园内陈列的书稿和器物则为佐证。“靖港水战”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靖港”名扬天下。

在半边街上,有栋“一担柴”式灰墙红瓦的老平房,曾是当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为着坚强的信仰,为着神圣的目标,前辈们曾在这里日夜操劳,直至奋斗牺牲。故人不在,故居在,我们深深怀念之。

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写下名篇《湘江一夜》,描绘的是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湘江的情景。那场战争发生在靖港对面江心岛的洪家洲上。作为随军作家,周立波亲身感受到那种英勇、那种悲壮。

靖港见证着这一切。让历史告诫今人,要百倍珍惜如今幸福、祥和的时光。“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靖港曾经是无数商家、船家生活与精神上的港湾与驿站。“船到沩江口,顺风也不走”,靖港码头上停泊的“乌舡子”每日达千条。漂泊流浪的人们,对于靖港的“依赖”可见一斑。此情此景不再,但“复古”后的靖港魅力依然。

麻石街两边林立的木板铺面、彩色的旗幡、轻声的吆喝、水边的杨柳……我们就是靖港流连忘返的游客,曾经熟悉的事物历历在目,尘封的记忆被唤醒。俗称“乌舡子”的小船,炉火正红、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堆满刨花木屑的木匠作坊,还有豆腐店、甜酒铺、手工杆秤铺、牙医铺,甚至包括昔日的青楼宏泰房。好一幅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小镇风情图!平实、平和的小人物,在水一方。这就是天然、自在的生活。这就是原生态。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能当一群靖港人,享受这样天衣无缝的生活。但我们经历过了,领悟过了。心灵的一隅,曾经是那样的浮躁,在此洗涤,不虚此行。靖港就在长沙的身边,与繁华的城市只有“一墙之隔”。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飘逸,它的柔情,就在我们的身边。

靖港依然是一个心灵的驿站,一处精神的港湾。靖港很静。

靖港古镇游记篇五

远离了市井的喧嚣,抛却了一切的烦闷,我同一群人驱车来到长沙市望城县内的靖港古镇。若不是别人的大力推荐,我还着实不知道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的长沙竟藏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朴小镇。直直地感叹,这世上还真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靖港古镇是近几年才被发掘的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建筑的古朴小镇,经过政府的几番精心修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适合人们放松心情的旅游景点。

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路途奔波,我们总算见到了宛如遗世明珠般藏匿于青山绿水中的靖港古镇。

我迫不及待地奔跑于古朴的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享受着和风的轻抚,内心溢满温暖。街道两旁伫立着木制的阁楼,随处可见的写有“茶”字的糙布,不免让我联想起古装剧中那些如出一辙的客栈、酒楼,俨然有种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味道。

眼前,一条江水如银色的履带般系在靖港古镇的腰肢上,世世代代滋润着这方净土和这里朴实的人们,生生不息。走在石拱桥上,眺望对面的寨楼,颇有股“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江的对面不远处便是曾国藩当年与“太平军”交战的“败台”,如今斯人已去,那败台也不见当年的雄姿。思及于此,我不禁讪笑,自古以来文人好于悲秋惜时,我并非文人,却也伤怀起来。

我拖着脚步,继续前行,而后在一座颇有古典气息的门巷前停驻脚步。上面的牌匾赫然映着几个烫金楷体——“宏泰坊”。通过别人的一番解说,我才知道这里便是长沙最后一个烟柳之地——青楼。穿过门巷,一幢二层高半包围式的木制小阁楼便映入眼帘。大堂中间摆着一架孤零零的古琴,雕花镂刻的门栏边挂着柔柔的轻纱,似舞女的裙摆一般,却又身不由己地飘摇于世,仿佛让人嗅到了那脂粉的香味,犹似当年。大堂的左侧有一座通向二楼的雕花楼梯,轻轻静静地走上去,掀开珠帘,里面的摆设典雅别致,一张精致却有些陈旧的大床,一方古朴的圆桌,卧房与会客厅之间隔着一扇紫玉屏风,倒也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让人意犹未尽的美感,墙上挂着的大都是历代风尘女子的画像,她们满目愁容,却又要与客人谈笑风生,忧伤而妩媚,她们风华绝代,才华横溢,却独独寻不到自己的幸福。

用十指触摸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我也试图探寻那些人们的心灵,战乱的年代,她们是如何辗转,如何生存?

靖港古镇,不虚此行。它如此美丽,如此深情,如此风韵犹存。

那江水究竟汹涌了多少人的泪水,最后归于平静,携着古镇缓缓走出历史的尘埃。

靖港古镇游记篇六

穿越靖港——明月湘江·乌舡子·青楼

对于望城靖港,我心仪已久。那方水土,我从未踏足。风云起落,人来人往。岁月无痕,岁月有痕。靖港古镇停泊在现代的阳光风雨之中。

假日,挥别长沙城,朝向靖港,寻找历史的足痕、心灵的闲适。友人说:靖港古镇已经开街,我们都是迟到者。我答:目光的飘拂,没有时空。

靖港为何曰“靖”?据清顺治年间《长沙县志》记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芦江的原名倒不响亮。靖港是有着上千年水运历史的港湾和商埠,起于水,兴于水,也衰于水。当陆上动力交通工具代替水面的的舟楫后,靖港古镇慢慢冷清了。不少人望水兴叹,感慨岁月的无情,但靖港的深厚历史沉淀了下来。其实,靖港不曾遗失,不曾离去。它只是静穆地停留在那里,等待着重新“发现”。

“发现之旅”是这样的激动人心。20xx年9月,靖港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望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滨江新城区、省会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对靖港古镇的总体保护性开发,终于在今年国庆前夕开街,向新中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今天的靖港,整旧如旧,一大批观光景点、休闲茶肆、美食广场、娱乐之坊恰似一串串明珠点亮游人的眼睛。人们惊呼“看到了明月湘江,看到了小家碧玉,看到了青花瓷坛”。靖港古镇又恢复了百年风韵。

静静地穿越靖港,麻石铺就的街道犹如历史的脉络。靖港再次倾吐那些曾被淡忘的故事。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此激战,湘军水师全军覆没。曾国藩颜面尽失,竟两次投水自尽,被部属救起。曾国藩文化公园内陈列的书稿和器物则为佐证。“靖港水战”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靖港”名扬天下。

在半边街上,有栋“一担柴”式灰墙红瓦的老平房,曾是当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为着坚强的信仰,为着神圣的目标,前辈们曾在这里日夜操劳,直至奋斗牺牲。故人不在,故居在,我们深深怀念之。

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写下名篇《湘江一夜》,描绘的是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湘江的情景。那场战争发生在靖港对面江心岛的洪家洲上。作为随军作家,周立波亲身感受到那种英勇、那种悲壮。

靖港见证着这一切。让历史告诫今人,要百倍珍惜如今幸福、祥和的时光。“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靖港曾经是无数商家、船家生活与精神上的港湾与驿站。“船到沩江口,顺风也不走”,靖港码头上停泊的“乌舡子”每日达千条。漂泊流浪的人们,对于靖港的“依赖”可见一斑。此情此景不再,但“复古”后的靖港魅力依然。

麻石街两边林立的木板铺面、彩色的旗幡、轻声的吆喝、水边的杨柳……我们就是靖港流连忘返的游客,曾经熟悉的事物历历在目,尘封的记忆被唤醒。俗称“乌舡子”的小船,炉火正红、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堆满刨花木屑的木匠作坊,还有豆腐店、甜酒铺、手工杆秤铺、牙医铺,甚至包括昔日的青楼宏泰房。好一幅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小镇风情图!平实、平和的小人物,在水一方。这就是天然、自在的生活。这就是原生态。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能当一群靖港人,享受这样天衣无缝的生活。但我们经历过了,领悟过了。心灵的一隅,曾经是那样的浮躁,在此洗涤,不虚此行。靖港就在长沙的身边,与繁华的城市只有“一墙之隔”。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飘逸,它的柔情,就在我们的身边。

靖港依然是一个心灵的驿站,一处精神的港湾。靖港很静。

靖港古镇游记篇七

远离了市井的喧嚣,抛却了一切的烦闷,我同一群人驱车来到长沙市望城县内的靖港古镇。若不是别人的大力推荐,我还着实不知道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的长沙竟藏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朴小镇。直直地感叹,这世上还真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靖港古镇是近几年才被发掘的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建筑的古朴小镇,经过政府的几番精心修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适合人们放松心情的旅游景点。

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路途奔波,我们总算见到了宛如遗世明珠般藏匿于青山绿水中的靖港古镇。

我迫不及待地奔跑于古朴的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享受着和风的轻抚,内心溢满温暖。街道两旁伫立着木制的阁楼,随处可见的写有“茶”字的糙布,不免让我联想起古装剧中那些如出一辙的客栈、酒楼,俨然有种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味道。

眼前,一条江水如银色的履带般系在靖港古镇的腰肢上,世世代代滋润着这方净土和这里朴实的人们,生生不息。走在石拱桥上,眺望对面的寨楼,颇有股“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江的对面不远处便是曾国藩当年与“太平军”交战的“败台”,如今斯人已去,那败台也不见当年的雄姿。思及于此,我不禁讪笑,自古以来文人好于悲秋惜时,我并非文人,却也伤怀起来。

我拖着脚步,继续前行,而后在一座颇有古典气息的门巷前停驻脚步。上面的牌匾赫然映着几个烫金楷体——“宏泰坊”。通过别人的一番解说,我才知道这里便是长沙最后一个烟柳之地——青楼。穿过门巷,一幢二层高半包围式的木制小阁楼便映入眼帘。大堂中间摆着一架孤零零的古琴,雕花镂刻的门栏边挂着柔柔的轻纱,似舞女的裙摆一般,却又身不由己地飘摇于世,仿佛让人嗅到了那脂粉的香味,犹似当年。大堂的左侧有一座通向二楼的雕花楼梯,轻轻静静地走上去,掀开珠帘,里面的摆设典雅别致,一张精致却有些陈旧的大床,一方古朴的圆桌,卧房与会客厅之间隔着一扇紫玉屏风,倒也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让人意犹未尽的美感,墙上挂着的大都是历代风尘女子的画像,她们满目愁容,却又要与客人谈笑风生,忧伤而妩媚,她们风华绝代,才华横溢,却独独寻不到自己的幸福。

用十指触摸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我也试图探寻那些人们的心灵,战乱的年代,她们是如何辗转,如何生存?

靖港古镇,不虚此行。它如此美丽,如此深情,如此风韵犹存。

那江水究竟汹涌了多少人的泪水,最后归于平静,携着古镇缓缓走出历史的尘埃。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817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