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河中石兽教案(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20:41:14
2023年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河中石兽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2 20:41:14     小编:影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一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二

学习要点:

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三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四

《河中石兽》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更多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五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

ppt展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

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

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六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七

【学习目标】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僧募金重修5.棹数小舟

6.曳铁把7.是非木柿

8.湮于沙上9.不亦颠乎

10.啮沙为坎穴11.可据理臆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尔辈不能究物理。

1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自主学习】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练习反馈】(20分,15分钟)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八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早自习任务】

(一)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填空题。

?河中石兽》选自代文学家(字)的文言笔记体小说《》。该小说集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又被称为小说。

(二)熟读并试背课文。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河干2.圮于河

3.募金4.棹数十小舟

5.铁钯6.木杮

7.湮于沙上8.啮沙

一、目标解读(2分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

二、夯实基础(10分钟)

(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你的对子听,读通句子。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题目“河中石兽”是一个偏正式名词短语,“”是定语,限定了“石兽”的位置范围;“”是中心词,是本文写作的线索。本文围绕“”叙述了、、三人在河中寻找石兽的。、两人失败了,的方法成功了。

三、能力提升(20分钟)

三读课文,理解主旨

边读课文边思考:

1.和尚、讲学家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他们的方法为何会失败?

2.老河兵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为何能成功?

3.和尚、讲学家、老河兵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4.纪昀对比这三人在寻找石兽一事上的得失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5.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阐述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总结梳理(3分钟)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片面地、主观地作出判断,而要新生客观规律,将和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过关检测(10分钟)

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2.僧募金重修,3.求石兽于水中,4.竟不5.可得。

自学要求:

1.先独立完成。再与对子进行对学。

2.读音和释义采取“你读我听”的方式进行。

3.注意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注意结合注解在理解当中来朗读。

同学们的理解必须以课本为依据;展示时应采用多种方式,不能与其他组雷同。要有层次性,如个人——整组——男生(女生)—全班;要有互动(互动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有明确的了解)

翻译原则:

一字一词,字字落实;

缺则补足,多则删除;

注意语序,调整位置;

语意连贯,直译为主。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十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1、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过。岁:年。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颠倒,荒唐。

8、河兵:水手。

9、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1、熟读课文。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1、复习生字词。

2、指名请学生翻译课文。(找6名同学)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过)

2、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居然)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冲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其根源)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是可忍,熟不可忍)

3、一老河兵闻之...... (闻所未闻)

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是因为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只考虑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只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背诵这篇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篇十一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 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 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 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8936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