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案例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04:53:10
最新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案例17篇)
时间:2023-11-03 04:53:10     小编:笔砚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提升空间。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完整性,清晰地呈现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一

天,我读了《中华魂》这本书,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当国歌奏响时,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的每个中华儿女,无不热血沸腾、壮志激昂。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

xx年前,中国还只是战后的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国际地位也受到了威胁。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不堪忍受祖国如此落后的局面,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一次次的发展浪潮中,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用血汗谱写出一篇篇华美的文章,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铁人王进喜,人民好公仆焦裕禄——他们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身躯为祖国铺垫出一条通向光明,通向崛起的康庄大道,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创造出美丽的神话。

正当中华民族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发展前进方向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为中国指明了道路。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群情激昂,纷纷出谋划策寻求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全国上下一心,勇往直前,于是,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楼宇大厦拔地而起,代替了柴棚草屋,柏油马路代替了羊肠小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向小康水平迈进:xx年的沧桑巨变,xx年的光辉历程,让所有中华儿女看到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改革的春风不仅给中华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更为中华儿女重塑了民族的信心!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这个让所有人都惊叹的奇迹,正在稳步的走向世界。

回顾共和国走过的xx年,光辉历程这样记录着:振兴中华的奋进精神,使“两弹一星”上了天,“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探月成功;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使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使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冠军。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大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xx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主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她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气势磅礴,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她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孕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远志向和宏大报复的民族,是一个创造出五千年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出一份力。未来属于我们,让我们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吧!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二

看完此书,不禁想起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从传说时代到晚清时代的历史,是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让历史人物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在此,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用一个班级来引申一个时代,让“中国最乱的一个时代”变得有条不紊,有理有据,我想看过的读者应该都会对这段历史豁然开朗。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从秦大一统到汉朝崛起,此书简述的这一阶段令人深思。我曾和朋友开玩笑说,古人都懂卧薪尝胆,能屈能伸的道理,你进化了两千多年,怎么还不懂呢?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敬佩,成功者都是有共同的特点,虽历经千年,尤有余温。自古英雄多磨难,齐桓公、管仲、伍子胥、乐毅、孙膑、信陵君、苏秦、张仪、商鞅、屈原……太多太多,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才取得成功。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三

这个暑假,我闲来无事,便到图书馆去转转;而这本名字新颖、独特的书一下子便吸引住了我,我当即便拿起它来仔细品读,这才发现它真的是一本中国史!

这本书不但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循规蹈矩、死板不知变通,还采用了漫画、搞笑段子的方式使人不感枯燥反而感到有趣;它也不拘小节,把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略去,又把必不可少的知识化作简短的小贴士,呈现出来·····使史书也可生动有趣、令人喜爱。从而更易了解和记住历史。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本书,它的作者名叫“二混子”;虽然有些不太正经,但它却是一部严谨的极简中国史。它通过手绘和段子捋清了整个历史的大脉络:春秋战国像个大班级、大秦过把瘾就死、三国就三大战役·····让你在欢乐的同时了解历史。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四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美学经典,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学文的人都应该瞧瞧,因为它对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戏剧和小说方面,“典型生态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章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戏剧和小说。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来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同时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却意识不到,或是了事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从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中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这个环境是直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客观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确实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所以我们笔下手笔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人物形象的人物是早期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校园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某种程度。

最后,中会为了要演绎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勤于观察,看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涵义旨趣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所,让人物的特质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社交生活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五

封建社会从周开始,终结于秦政,楚汉争霸之时出现过短暂的分封,最后归于豪族社会。封建社会终结的原因是铁器、耕牛、竹简的出现,铁器、耕牛带来了新经济,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竹简则带来了新人力资源,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人才治理国家。

商周之变,封建初成。

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周王联合众多国家趁着商朝大军滞留东南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了商政权。当时的历史观念是天命归于族,意思就是上天选择这个族做为正统,既这个族是正统,其他族是牲口,正因为此每次商对外征战得到的战俘都是直接用来祭天的。当时商族是大族,所以用这样的方式能够维持他的统治。而周国能够打败商国是众多国家一起合力的结果,而且周国本身并不算强大,那么再用天命归于族的方式,显然就是自寻死路了。周人将天命归于族改成了天命归于周王,然后将辅助周王登上大位的重臣、亲戚通过分封的方式进行拉拢。这个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要对周王有足够的贡献就能够得到分封,世代继承,这样就把所有的人都拉拢到了周王的阵营,大家一个共主。封建社会也就此产生,其分封制下,天下被纳入一种拟亲缘共同体的结构当中,核心是宗法制,相应的形成了嫡庶之制、祭礼、服制等。而中国也从此时开始了正统性延续,直到清朝覆灭。

封建的巅峰。

封建社会的发展,天子受制于各个分封的诸侯国,同时也受制于国内的贵族集团,诸侯国则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大家在一个稳态的均衡当中。当时的霸权是通过会盟的方式来确认的,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灭国。楚国原来并不属于中原,在当时的中原人民眼中,楚国就是蛮夷。春秋之际,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兵锋抵于洛阳。周天子派遣王笋满劳军,楚王竟问到天子之鼎的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遂罢兵,这说明楚王也接受了周朝的这套逻辑,重礼,并参与到这个体系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原来蛮夷的.地方也接受了周天子的节制,这也为封建王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封建社会的奔溃。

封建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分封,所以中央的权力会随着一次次的分封开始日益衰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耕牛和铁器的出现,让一地一年一耕成为可能。以前的生产方式是一个人占很大的地,今年用着这块,明年用那块,采用轮耕的方式,因为以前的土地恢复肥力需要几年的时间。而铁器、耕牛的出现,让土地恢复肥力变的更加快,可以每年一耕,这样就养活更多的人,同时君王也通过这些土地得到了更多税收。竹简的出现,意味文字从顶层贵族、皇室手中开始转为一般贵族子弟和运气好的普通人都能学习。同时人口膨胀,无土地的贵族开始变成游士,各国争相招揽。最终这些无土地的游士开始在各国进行变法,最终秦国凭借商鞅变法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到此终结。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六

几乎所有的党员都曾在党旗下宣誓,要“把一切献给党”,但是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个誓言的人却为数不多。近段时间我读了吴运铎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让我深刻感悟到了一名真正的中共党员所应具备的素养和承担的责任。“把一切献给党”不应只停留于口头的宣誓,而更应见之于实际行动。

吴运铎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因为他同保尔一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为祖国的革命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的精神和事迹值得被永远的传颂和学习。

《把一切献给党》一书记录着吴云铎跌宕而又传奇的一生。出生于碎裂井,这一富于革命斗争的地方,他自童年时代起就经历着革命的涤荡。在动荡的局势下,生活显得格外艰辛。他努力在矿井里挑煤、捡煤渣却还是难以糊口。1949年,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吴运铎,这一热血青年,一个全新的生活理想。面对中国饱受列强欺压的境遇,他意识到了唯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于是,他毅然参加了新四军,踏上了为中国革命奋斗的征程,致力于抗战时期中国的枪炮制造,以强军固国。

正如吴运铎自己所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作为国民一员,他忠诚于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承担着自己对国家的一份责任;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与使命,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为祖国兵工事业无私奉献。他在工作期间曾多次严重负伤,留下伤口多达100余处,经过二十多次的手术,身上仍有几十片弹片没取出。如1942年,为了给前线赶制炮弹,吴运铎在检查挖雷管里的起爆药时,雷管在他左手中突然爆炸。这场事故致使他的左眼变瞎,左手指头炸掉4根。但吴运铎却说“炸掉我的左手,还有右手,左眼瞎了,还有右眼”。所有这些伤痛都没有将他打败,每次在病魔面前他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即使每次在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他仍思索着兵器的改进问题,并且不停地绘制方案草图。面对每次的意外受伤,他都没有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而是坦然接受,乐观相待,把它们当成了让自己变得更加顽强、坚韧的磨砺与锻炼。这种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让我深深动容。

另外,吴运铎还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经常深入工厂车间和试验场,亲自动手,与技术人员和工人起研究产品的改进,使得技术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可靠的产品,大大缩短了兵工产品的研制周期。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也正是马克思的实践观所提倡的。吴运铎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活动为中国的兵工制造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吴运铎的一生与我军、我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从一个文盲,到后来成为掌握现代科学的军工专家,他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是令人震撼的。他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国防事业奋不顾身,奋发图强。国防大学图书馆主任马祥林曾写诗盛赞吴运铎,“威风凛凛数运铎,死神屡屡擦肩过。拼将残躯酬壮志,换来神州满春色。山沟兵工慑寇倭,以身铸剑砥砺多。中国保尔人钦敬,垂范后世称楷模”。我敬佩于他的坚强和勇敢,刻苦与执着。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把一切献给党!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具体和实在内容的!作为一本革命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战士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它记录着一名优秀中共党员对祖国建设和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们的共同心声。

吴运铎同志用他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怎样“把一切献给党”,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我们的力量、智慧、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人民、党”!不管是在过去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现如今的和平建设时期,他身上的这种对党和人民的极度忠诚与奉献都是必不可少的。看了这本书,我深受鼓舞。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后的人生道上,我一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地为党做贡献,为党做实事!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七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小书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提出,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详尽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创作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需要体现社会具有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历史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中所典型人物应生活在众所周知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会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文学作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的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心血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读者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嬉笑怒骂,无论是对于想要或者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扩展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大力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栽的是科学工作,是第二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嘲弄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品性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外界影响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管理工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八

我上小学一年级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字。我可以自己读课外书了,会查字典,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很高兴也很快乐。

书中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很留恋。每一本或每一篇我喜欢的,我都读好多遍,甚至都能背过了。我把喜欢的书或者文章讲给妈妈和同学们听,有时逗的她们哈哈大笑,我也乐在其中。我虽然没亲自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但书中的知识能让我感觉到她的庄严,雄伟。虽然没见过诸葛亮,但我知道他的机智。

读书给我带来了欢声和笑语,就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吧!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九

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书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也像高尔基一样爱书籍。

我刚健的.书柜上陈列这许多大大小小的书籍,基本都读过了。比如:《简爱》《老人与海》都看过了。还觉得意犹未尽,又把妈妈的书胡乱的看了一遍。

我喜欢在网上看书。因为网上的书不尽全,还可以评价。我隔半个小时就在网上买了七八本书。这不,因为爸爸没有按时将书送回家,我任性了一次。由此可见,我非常爱书。

我像许多文学家一样热爱书籍,还把读书视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一

班里的图书角开张了,我借的第一本书名叫《巫猫之国》,这本书可有趣了。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一个古老的森林里有一个栖居在蜗牛背上的神秘部落。有一天,这个部落突然就消失了。青蛙长脚、老鼠尤里、鹦鹉小黑、探险家老k一起出发去寻找这个消失的部落。一路上惊险万分,他们先后遇到了吃人蝙蝠、飞天水母、巨型植物等,还通过了漩涡,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进入巫猫之国。传说中已经消失的国家,原来还存在着。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的收获是: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都不要盲目的`去相信,要自己亲自去观察一下,去寻找一下,去动手做一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说的这样。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二

读完《谈美书简》总体感觉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种不明白。留下鲜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也许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专业性很强,虽然作者也竭力写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从为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美学存在的人,突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应付。

可以做个比喻来形象的诠释我的感觉。

看这本书,就像看t台秀一样。看着各种各样想尽办法创新的时装,却得不偿失的让人看到另类的搞怪,难以接受。但当你知道这是一位知名大师呕心沥血的作品,你就会按奈住自己的烦躁,耐心品位,试图找到一点可以看的过去的地方。但当你发现这样也是徒劳的时候,你又看到别人对这些设计赞不绝口,你便会心生疑惑,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来寻找乐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会将注意力转到主体的庞杂部分,比如你会欣赏模特的妆容、身材、造型,或者聆听秀场的音乐,或者研究t台的设计。总之,你会找到主体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没有白白的浪费时间,但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容。

读它,需要静心。在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寻找到一点能读懂的,能理解作者观点的,但往往是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三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四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五

美的本质。从柏拉图开始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美学之路,自然就艰难远久。

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

学美学,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尽管途径各不相同。其结果却都一样。

谈美与审美。最直观的就是人。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

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

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各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本;但也并非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学通美学。如果一个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并不具备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时代精神;那么,他也不会在坎坷的学美之路上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当人们心中具备某些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宣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这其中自然就会要劳动。用劳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

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这其中不禁要包括许多的学术限界。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这样不禁使美学空洞和抽象了。

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

艺术叙述了人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通过修辞转化成艺术。艺术也就无形式。尽管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主义思想。”但艺术的终端。我想也会回归于生活。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六

《谈美书简》是一本以“答读者问”的书信形式来探讨美学的。美学家朱光潜一共用了十三封信从美学的各个角度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信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十足的定义,而是通过不断地从艺术作品与生活中举例说明来告诉读者们要怎样去发现美,怎样去研究美学。

词典里对美学的解释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之为:艺术哲学。而对“美”的解释词条则更是纷繁复杂了。那么,什么是美,美学又是什么,又要如何去发现和研究呢?书中是找不到任何明确的答案的,作者只是在给你一些寻找美的方向,而路则要你自己去走。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人的内心,即我们如何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尽管我们无法为美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有足够的权利和勇气说一个人或物美或不美。书中的标题大多是概念性的语言,但是内容则都是在美学的本源中寻求的。对于读者来说,我们要做的则是用自己的理解来整理我们的逻辑思维,因为每个人对美的观点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位大师的思想深处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学思维,并让你如饮醍醐。十三个篇章中虽说内容稍有繁杂,但是思路大都是统一的。因而我们既可以顺着大师的思路去进一步发现,又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研究大师的思想,并从中开创出一个新的美学世界。

一、概念的杂糅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不同的国家对待美学的态度各不相同。如果说希腊人是以歌颂生活为母题,那么德国人则是以了解现世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个别观点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形而上学”,尽管带着一些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美学家们。而到了黑格尔则演变为“绝对精神”,主客观精神的高度统一,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还有席勒,康德,克罗齐等等都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派。尽管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看得人眼花缭乱,思绪晕眩。但还是很难形成一个书面上的概念。那么先抛开这些不谈,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让我们说出“美”呢?无论读书赏画还是饮食娱乐,我们的感官都要告诉我们并命令我们发出美的赞叹。无形中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已形成了一个概念。但有些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一个抽象概念,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大都属于“体验派”。如果我们用缜密的语言对着我们的朋友把我们品尝大餐的愉悦享受细致到每一种佐料与每一道工序。那么即使你的语言如何精妙绝伦也抵不上你去请他吃一顿来得痛快。

“无法言喻”,这真的是一个万能的绝妙好词。每当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件事情时,“无法言喻”似乎是最好的应对措施了吧?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这四字成语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那么何来哲学、美学、心理学?更遑论艺术了。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用文字或是其他表现方式把“无法言喻”拆开并组装成一件全新的礼物。同时这也是一种概念的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要做的事。人们绞尽脑汁把美的概念不断地具体化,通俗化,用千百年的争论让美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并大大地为此而得益。然后再反作用于那些“无法言喻”的抽象概念。让我们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而这一切的努力,并不是要求我们在了解这些之后要带着概念的“有色眼镜”去欣赏《蒙娜丽莎》,也不是要用黑格尔的美学模子去刻画出一幢《巴黎圣母院》。概念不是公式,也不是思想的定位。而是对事物的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才是朱光潜先生的本意,虽然美无处不在,但是美并不是在地上横七竖八地乱摆。

二、主义的滥觞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个特定的时期总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主义又是什么,让我们再来翻翻辞典:主义是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简言之就是主导事物的意义。《谈美书简》中大量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作者反复提出要用此主义解决问题。他在第4封信上的题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由于此书写于“文/革”之后,因此作者亟需纠正一些似是而非的主张。说句实话,朱光潜先生对他曾经的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动摇。且不说那场**是如何地折磨学者,问题在于事后很多人都难以解除那副强加上的精神枷锁。而实际上只有勇于探索才能获得真知。就像____说的那样: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弄清是非。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了主流思想,那些唯心主义大师们的立论却渐渐站不住脚。作者承认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奉为圭臬。用两点论和两分法解析并重置了那些统治了他前大半生思想的美学家们。但是我认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是不可能了解那种精神摧残的痛苦。尽管他后来的思想违背了他的美学原则,但是在那样一个时期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主义,必定多多少少要受那个时代的政治因素影响。书中说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关于美学的专著,但不代表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其实这句话的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真有美学体系的话,那也是基于前人的论著并用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推敲得出来的。然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逐渐占统治思想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歧。导致人们对其思想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产生混乱,就如同说了一大通至理名言之后却像什么都没说一样。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应该是这样的,即使是作为“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也要用实践来探索,用时间来考验。而且,唯心主义就一定是错的么?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么?我们不能把用来探索政治的思想强加在文艺身上。不是不能加,而是不能强加。主义与主义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艺术与生活大都是相通的,当政者的硬性规定撕破了艺术的美感也就撕破了生活的美好。就像样板戏一样,不仅内容样板,连演员的动作都像是被“钉了板”似的。主义不是命令更不是规定,无需设置禁区。美是自由的,美学是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而真正自由的美体现在不同的民族与时代所共通的美感。这一点马克思和毛主席都是高度赞扬的。我总觉得我们不应当把政治和美学置于一条线上,只要我们不违背美学的要求,不被某某主义所困扰,不要为了追求某种主义而过分地束缚了美。真正的美是不受局限的,无需用任何词条句式镶嵌。

三、人本的思想

美是由谁发现提出并研究的呢?答案是:人。人是有思想的高级生物,感性与理性彼此交织成长。所以说我们的思考不是孤立的,社会生活总是喧嚣的。人们在研究美学的同时还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第5章的谈到的生产劳动与第7章的生理学观点上都提到了人本思想。这也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美学观点,没有之一。

人们对美学的探讨日渐丰富。进而出现了“审美”一词,对美的观念也出现了雅俗之分。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提到:“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芳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这段话并不是说要把人的审美分等级,排斥俗的美,而是表达出一种感性与理性的探讨,有人会认为高雅艺术普通人难以理解,而民俗艺术又不被“精英”们所接受。但实际上这只是艺术美在表现程度与受众范围上的不同。在美学史上,很多人都倾向于对理性的探讨。诚然,理性的确可以把美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最终要去感受她、理解她的还是感性,并能让我们的思绪高速运转。用席勒的话说就是——充当一种“潜能的终极表征”;它们起到的作用就像是‘源自理想世界的护送人’。我们都说美感有移情作用,触景生情,借物喻人,并在“移情”中出现了“内摹仿”,这也是审美的态度之一。总之,人类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文艺复兴是为了人,启蒙运动是为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为了人。所以,美学并不是艰涩难懂的,她就在人们的身边。

《谈美书简》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学,也没有用高深莫测的学术文字向我们一一解释美的定义,更没有像教科书般按章逐节地讲授。而是用平和的语调,通俗的语体,聊天似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学习美学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阴霾,天气时好时坏。路口纷繁,花朵与荆棘长在不同的路畔,正如无法定义的美一样,花朵虽艳,却不知开在何处;前途虽亮,你要自己去探寻远方。

简读中国史读书心得篇十七

美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认识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有点让我无从下手。如果单纯的说美是漂亮,有些肤浅;说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说美是看着顺眼的东西,又有些狭隘……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我有些疑惑了。

然而,当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以后,我受益匪浅。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学力量的伟大。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用他毕生精力,向人们谈论美。这是他对美的魅力的深刻体验,是对他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更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他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图在促进年轻一代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指南。此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并且谈了学习美学的基本方法。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美学是科学工作的一种,它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以及排除万难的勇气。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是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到这里人们就应该排除一切疑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又丝毫畏惧!’”朱光潜先生也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学道路的不懈追求。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人们在不断的探究美的定义是什么?但是并没有固定的结论。美可以变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谈美离不开谈人,因为美是一种对于人来说才具有意义的价值。文中写到:“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因此,人的活动大致分为知情意这三种,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并且对康德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

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我们学习美学是一大启发。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交融的”。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是一个双向过程。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因此,老先生呼吁我们冲破禁区,解放思想。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朱光潜先生认为“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叫形象思维;“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形象思维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第九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即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事物的观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艺术门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文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他提醒我们青年一定要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如多读文学作品等。

第十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不能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绝对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这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要“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高尔基曾说过:“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起着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但是再现典型人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

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悲剧与喜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具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特性。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分出悲喜,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对.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第十三封《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朱光潜先生对来信问到关于学外语和美学问题朋友们提出忠告:“学美学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还是学好马列主义”;其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掌握国际最新资料”;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书,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在同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美的启示,逐步的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掌握美的体系。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正如他几十年前创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样,不是掉书袋的,而信手所致,拿来谈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美学、理解美学,而不是空洞的来谈论美学大理论。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0588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