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其中的教训。选择清晰简明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写总结提供一些启示。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一
指导意见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教学内容
1.信息的概念
信息(含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光电信号等)、媒体、多媒体。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
2.信息系统
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信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6.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硬件与软件。计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信息的表示。
7.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8.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9.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指导意见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windows操作系统
2.汉字的输入
汉字的表示(编码、点阵汉字、矢量汉字)。
汉字的编码输入(流水码、音码、形码、音形码)
汉字的拼音输入
汉字的其它输入方法(扫描、语音、手写)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桌面、我的电脑、开始菜单、桌面图标、回收站。
窗口、菜单、工具条、对话框
程序的运行。
快捷图标的建立。
屏幕与声音的设置。
4.文件与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目录的树形结构。
文件夹的打开与文件的打开。文件的查找。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磁盘操作。
5.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资源管理器及其使用操作。
控制面板与系统设置。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指导意见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教学内容
1.字处理与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概念。
字处理软件(笔记本、写字板、word与wps等)。
2.word的基本操作
word的启动与退出。
word的用户界面(窗体)。
文件的新建、打开、存储。
3.文本的编辑
文字的输入与增、删、改。
文字段(块)的操作(选取、剪切、复制、粘贴)。
查找与替换。
字体与字号的设置。
段落编辑(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对中、右对齐)、段起始与行起始设置)。
4.其它对象的插入
表格的插入。
图形、图象的插入。
5.版式设计
段落处理。
纸张大小的设置、页边距的设置。文档打印。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指导意见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教学内容
1.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数据与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的应用。
数据处理软件。
的基本操作
excel的启动与退出。
excel的用户界面(窗体、单元格)。
3.表格文件的创建
表格的创建、打开、存储。
数据的类型。表格数据的输入。文字、数字、公式、日期的使用。
4.表格的编辑
数据的编辑。格式的编辑。
5.数据的表格处理
最大、最小、平均、求和。
数据的筛选、排序。
6.统计图表的创建
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圆饼图)。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指导意见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教学内容
1.网络的概念
网络的概念、意义、作用。网络与信息化的关系。
网络的工作原理与网络协议。
网络系统的构成(传输介质、接口设备、服务器与工作站、网络操作系统)。
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服务
因特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网络浏览(www)
电子邮件(e-mail)
件传输(ftp)
远程登录(telnet)
3.因特网的接入
拨号上网。
4.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信息网(web网)与www的概念。浏览器的概念
。
地址与网页。网页的结构与使用。信息的搜索。
信息的搜集(用复制-粘贴方法)与文件下载(fip)。
5.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的概念。邮件信箱。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软件。
邮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含带附件邮件和抄送邮件)。
6.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7.简单网页的制作
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含文字、图形图像、超文本链接,以及编辑、浏览、发布等)。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指导意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组织和展示。
教学内容
1.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多媒体作品举例。
多媒体作品的应用。
2.多媒体制作工具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概念及其特点。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主要功能。常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3.powerpoint的启动与开发环境
4.文字信息的制作
5.图形信息的制作
6.图象信息的插入
7.声音信息的插入
8.影视信息的插入
9.动画效果
10.多媒体作品的使用(演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指导意见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教学内容(无)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二
形体课程是很多人在学习健身、打造完美形体的道路上的必经之路,通过长达数周、数月的学习,许多人都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完美体型。在这里,我将分享自己的形体课程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课程安排。
在形体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拉伸和瑜伽等课程。通过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率、加强心肺功能;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塑造肌肉,增加体重;通过拉伸和瑜伽可以加强身体柔韧性,缓解运动后肌肉的不适感。
第三段:训练技巧。
在形体课程中,训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注意训练的次数和强度,不能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同时,也不能缺乏常规的锻炼,让身体逐渐适应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计划、营养和睡眠等因素,做到科学的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第四段:心态调整。
在形体课程中,心态调整也非常重要,一个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意志力,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和解决。通过心态调整,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适应运动的过程,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和毅力,从而更快速的实现自己的健身目标。
第五段:总结。
通过几个月的形体课程学习,我已经可以感受到自己身体状态的逐渐恢复和健康程度的不断提升。形体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录自己的体重和身体变化的过程,更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培养出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完成了自己的身体提升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更为美好的自己。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三
目前河南省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主要是以实践课为主,以专业基础课程为辅,以教育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改革计划的。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透视、环境艺术史等等。但是不少高校所设置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都比较传统和单调乏味,令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河南省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的模式采用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在校学习两到三年,最后一个学年是让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者公司进行实习,甚至有些学校是安排学生一个学期进行校外实训,另一个学期则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早对于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内容以及环境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帮助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工作做好心理准备,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符合社会对该类人才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省份某部分学校所采用的“三明治”教学方式,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再学系、再实践”的学习方式相比较,河南省的这种普通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少不利因素的制约,例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制度不完善、实践时间过短等问题,令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和体现方面未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帮助河南省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相关的专业教育人员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商讨出合适的改革措施进行改革。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四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
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
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五
论文摘要: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存在弊端进行了分析,面向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整合,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经过近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性应用型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淮阴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承担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重任,也是学生参加考研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具有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零碎、理论教学多而实践动手少、很难提起学习兴趣等特点。本文将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教”及“教什么”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能力
一、本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及存在不足
目前,大多数院校“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与微型计算机硬件的实际严重脱节、实验设备不配套、实用性较差等方面,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目前,我院“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模式仍然是以8086机型为主的16位结构,外设接口芯片及其接口方法也基本停留在8位或16位上。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入门相对容易、资料齐全、实验设备配套等。相比之下,缺点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材与教学内容和现有微机系统严重脱节。打开机箱来看,无论是cpu、总线还是常用的接口芯片,几乎找不到可与课本上相对照的实物。学生从书本那里很难得到他们的答案,从而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讲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目前,技术上很少使用8086系统的cpu作为控制芯片去开发一个控制系统,所以学生往往很是糊涂,因为社会上普遍采用单片机、arm、dsp等作为控制器,8086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教学配套16位微机实验设备陈旧老化,普遍不具备真实的微机实验环境。一般情况下,该模式的实验教学所用实验箱的结构是通过微机插卡的形式,通过一根扁平电缆将微机里的isa总线引至实验箱上,一些早期的实验箱更是通过rs-232串口建立的仿真实验环境。这样中断操作等重要的验证性实验不是在实际微机环境下运行的,没有真实感,学生往往只是照着实验指导书输入接线,只要不打错,不接错,就能得到正确结果。这样的实验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容易误导学生,使有的学生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起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另外,微机实验所用的配套微机陈旧老化,实验时接口损坏之类的故障频频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二、适应社会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菜单式结构。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不同、授课对象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学时设置不同(一般为48、56、64几种类型)等因素,将现有的“微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议组织教学时,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实用项目模块三大模块内容来组织。基础模块及项目模块为必修,而提高模块仅为考研学生开设。现在,我院普遍采用学分制,通过自由选课的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以intel系列16位经典机型8086和mcs51单片机为主,主要讲述四部分内容。
(1)两种微处理器的结构。主要讲述8086和单片机的cpu内部组成、工作原理、各种寄存器的用法、各种标志的含义、物理地址的形成等重点内容,讲授要注意两种结构比较,找出差别,加强记忆。
(2)指令系统及其寻址方式。讲述典型的数据寻址方式,特别是常用的几种,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寻址的目的及意义。要注意一些错误的写法,通过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方式地址的计算、操作数的取写等内容。
(3)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讲述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几种典型的结构,通过简单的程序,让学生掌握程序的基本构成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重点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同一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指令组织实现功能。讲解子程序的特点及定义方法,介绍一些常用的dos功能调用。
(4)中断及接口技术。包括中断技术、i/o端口译码技术、存储器扩展、8253a、8255a等常用可编程接口技术等。这些内容不但是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更是学好高档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必备基础和重要前提,教材编撰时必须坚持这一观点不动摇,以确保足够的篇幅和内容。
2.提高模块
提高模块则全面提升至以pentium微处理器为代表的32位机上,首重阐述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段描述符及描述符高速缓存器,实模式、保护模式、虚拟86模式等模式,超标量流水线、高速缓存、指令分支预测等主要技术,适当引入常用的32位指令寻址方式和汇编指令、32位内存储器组织及其接口方法、32位外设可编程接口技术等以适应国内外微机教学从16位过渡到32位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主流微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衍变的具体过程。同时拿出一定的学时,选择一些高校的考研试题进行重点讲解,提高学生对考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实用模块
以实用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许多普通高校甚至是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该以实用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重点以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适当弱化微机基本原理部分,加强接口技术应用。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需要选择企业、工厂里的一些微机应用系统实例作为教学主线,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增加实用性微机技术的讲授比例。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为活跃课堂气氛,我们设计了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环节。如在mov数据传送指令的教学中,将正确的指令语句与错误的指令语句混编在一起,让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用mov、push、xchg等多种指令实现两个存储单元的数据互换等。如在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时,对书上的例子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画出流程图,启发学生是否可以采用不同思路,选择不同指令,实现题目的要求,并对几种答案进行分析和比较。
2.着力推行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教学方法
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方法,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第三模块即实用模块,特别在讲授接口技术时,以实际生产的控制项目实例来讲解,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比如讲解0809和0832的芯片时,我们以数据采集系统项目作为讲解例子,其中涉及了前向通道设计、采集的数据处理、采集的结果如何显示等问题,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学生就能解决生产实际中数据采集这类问题。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本身比较枯燥,因此,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需要总结和归纳的知识,采用板书的形式;对于一般介绍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于软硬件实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汇编语言编译软件emu8086eda仿真软件proteus相结合的形式,将该类软件引入“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将使硬件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很容易看明白内部电路的具体连接,并能直观看到电路对应的仿真结果。同时,我们还将以前做好的硬件系统带到课堂,让学生看到具体的芯片,增加其感性认识。
四、结论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使之既能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兼顾考研等其他环节的较高的要求,是从事这一方面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迫切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上述的一些做法,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普遍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表示认可,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也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拓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3]马旭东,等.32位环境下微机原理与接口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5-9.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六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如何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培养出现代工业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同等重要。因此,要提高材料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整体实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显得尤为重要[1,2]。
一、当前材料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一)课程设置缺乏动态性、精致性、专业性。
1.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站在专业研究的前沿,而当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普遍滞后,不能体现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课程内容缺乏动态性,不利于学生对最新知识的掌握。
2.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延伸,其课程内容应与本科拉开距离。当前研究生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类课程或多或少地与本科存在交叉,难以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层进性。
3.有些基础理论课学习不够深入,无法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和逻辑思维,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难得到提高。
4.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出研究生课程的深入性和专业性。有些学科的专业课程特色不足、内容不深、水平不高,理论性、基础性不强,没有充分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核心内涵,也不能突出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3]。
(二)课程结构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1.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过分专业化。在专业课方面,大部分按照研究方向来设置课程,交叉性学科和综合型课程少,导致学生思维仅局限在本专业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使其很难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程种类数量偏少,涵盖面窄。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课的范围小,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课程中缺少人文类课程作为补充,降低了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应用性、实践性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使部分课程与学生的培养计划脱节。另外,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不同于本科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从而使教学课程不够系统和完整,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硕士与本科课程之间可能会有重复和交叉[3,4]。
(一)精选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1.重点建设学科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内容应该遵循精、专、深的特点,侧重于学科的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课程内容要体现出动态性,使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将学生有目的地引入到学科前沿,为后期的研究做准备。
2.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要加强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显著提高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侧重解决科研实践方面的教学问题。
3.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课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推行专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和注重实际效果。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侧重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首先要使课程结构综合化、多样化,增加课程种类,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载体要体现出宽广性和基础性,材料工程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增设选修课。选修课要注重设置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开拓思维等方面的课程,重视设置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使学生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利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科研的能力。其次培养方案应多元化,体现出个性化培养,并根据社会需要灵活调整。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培养方案去选择课程。同时开展协作式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现代化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过实践课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精神和原创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已经具有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研究生的教学应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研究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并在研讨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讲授型、研讨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还应注重科研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教学评估,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教学成果,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有一个多元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教师自评主要针对课堂情况进行教学方法、教学体会的反省型评估;学生评估可以以填涂卡片的形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及各因素的最佳组合,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顺应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造型人才,实现由学术性、专一性人才到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过渡,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再求,曹慧,钟海荣,甘可行.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比研究概述[j].高等研究教育学报,,(3).
[2]陈建林.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10).
[3]曹静,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4).
[4]罗华毅.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1063、sdyc12038、sdyc12039)。
作者简介:景财年(1973-),男,山东章丘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及塑性成形工艺与设备研究。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七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社会课程的学习,基本情况分析是: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以他们身边的社会生活为源泉,从幼儿自身动身,由浅入深、由近和远。从认识自身到人际交往,从了解规则到形成规则意识,从爱家到爱国……。选取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为主题内容,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感知体验、观察学习、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方法,促使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生活、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的:
1、从幼儿的实际动身,让幼儿动手动脑参与活动,是学前班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
2、学前班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三、教材分析: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基础,并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活动目标之中。2、正面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点。正面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用以身作则的行为作幼儿的表率,营造平等、宽容、接纳的环境使幼儿得以发展。
3、“熏染“和”潜移默化“是社会性发展和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性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借助于日常生活,使课堂教学成为引导,使日常生活成为补充。
4、以幼儿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来逐渐展开教育活动。
5、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充沛发挥幼儿各种感官的感知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具体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不受教学内容和《社会课本》画面的限制,充沛利用本地条件和资源,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要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伸,使日常生活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训练场所和检查场所。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三周学习主题:春天的节日。
课题:我叫解放军
妈妈节日快乐
我和小树一起长大
我们去春游
第四、五、六周学习主题:我是健康婴幼儿。
课题:我的五官真有用
保护我们的五官
我的营养食谱
快乐餐桌
我爱我的身体
我爱整洁的衣服
预防污染病
生病了怎么办
第七、八、九周学习主题:特别的我。
课题:生长树
各种各样的表情
我最喜欢的表情
和快乐做朋友
第十、十一周学习主题:劳动最光荣。
课题:给你一封信
在商店
叔叔、阿姨,谢谢您
生活中的劳动
第十二、十三周学习主题:我是中国人。
课题:端午节
四大发明
香港、澳门
各族人民是一家
第十四、十五周学习主题:我们真棒。
课题:文明的小朋友
说话算话
我来协助你
“六一”国际儿童节
第十六、十七周学习主题:学做小学生。
课题:快乐的一天
我做小学生
第十八、十九周学习主题:把以上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八
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和改革,需要围绕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随着人才培养环境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与变化,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目标也需要得以重新的构建,从而确保教学过程、学生素养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而言,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构主要有必要强调两个方面,即学生能力本位以及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以学生能力本文理念指导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是确保学生工程制图素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的保障,而强调学生工程制图素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则是贯彻学生能力本文理念的重要路径。在明确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非机械类工程课程教学也具有了明确的方向,具体而言,从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来看,重视提升实践教学比重,推动学生工程制图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的协同提升,是确保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从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来看,重视引导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制图案例、工程制图工作环境、工程制图工作流程以及工程制图工作任务,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工程制图素养发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非机械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改革工作,需要以职业为导向,以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为目标,为此,一方面,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需要以做好社会人才需求为前提,而另一方面,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师需要围绕社会人才需求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从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来看,首先,非机械工程制图教学工作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呈现出一致性,因此,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是开展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重视围绕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学习主体的专业明确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对象,充分了解社会单位对非机械类专业人才工程制图素养所提出的岗位要求。与此同时,学校需要以已经参与工作实践的毕业生作为重要的调查对象之一,在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基础上,对他们在工程制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继续学习需求做出调查,从而为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内容的完善提供依据;其次,学校需要围绕社会人才需求确定非机械工程制图教学目标,并从职业导向视角下对学生所应当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针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学校需要对学生在未来实践工作中工作任务以及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特定就业方向中的工程制图素养发展目标,进而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通过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应当掌握的能力与素养进行细分。具体而言,职业能力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基本能力,即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最为通用、最为基本的岗位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即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工程制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于自身专业问题、岗位问题解决中的能力。三是特色能力,即学生所具有的超越职业本身且可迁移的能力。围绕这三个层面对学生的工程制图素养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对于推动学生工程制图素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具有重要意义。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来看,校本教材开发工作能够确保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也能够确保教学内容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从而最大化的避免教学内容与非机械类工程制图发展产生脱节。具体而言,在校本教材开展过程中,有必要以技能提升为主线,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呈现,当然,不同专业所使用的工作制图教学内容模块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所确定的内容模块之间需要呈现出紧密的关联。另外,在成果导向下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反向原则与倒推方式确定校本教材内容,也有利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彰显出校本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学校需要重视收集师生对校本教材的反馈信息,从而为校本教材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九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下简称“修订大纲”)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项成果。修订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研制的思想,在突出基础性,加强人文性,体现时代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综合,重视母语教育的规律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与原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具有突破性、革命性的变化。修订大纲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系统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
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
一、鲜明的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认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基本理念指导贯串于整个课程标准。此外,课程标准还吸收了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如: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写作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等等。
二、全新的框架。
课程标准的框架有别于以往所有的语文大纲。前言部分,集中阐明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思路。目标部分,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实施建议部分由教材、教学、评价建议构成。课程标准还将提供一些附录。如:古今诗文诵读推荐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常用字表,语文常识要点,课程实施案例,等等。
前言部分的阐述,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目标部分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实施建议部分,除了教材编写建议之外,还专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突出其重要性。教学建议简明而有弹性。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
明晰的目标。
[1][2]。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
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需要体现出以能力发展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即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需要对社会企业岗位要求、人才需求做出考量,并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尽可能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项目引入教学当中,从而在提升工程制图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而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可以对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作出尝试。从案例教学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看,案例教学法是依托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案例教学法更为重视教师所开展的设计以及学生所参与的讨论,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法也能够透过实际问题呈现出工程制图课程知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入教学过程当中。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而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工程制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开展案例设计与选择,而且需要重视确保案例呈现出普遍性、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了解案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开展思考、分析与交流,并重视与学生开展双向交流,做好指导与启发工作,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对案例中包含的工程制图知识做出更为深入的.挖掘与掌握。从任务驱动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看,任务驱动法是学生围绕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开展思考与探究,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程制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是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特点,而设计工程制图任务、创设任务探究情景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到任务完成过程中,则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工程制图理论知识,并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工程制图问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教师而言,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任务驱动法虽然要求教师做好任务设计工作并要求教师能够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但却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构建起更为开放的教学氛围。当然,在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在任务设计中避免出现简单化与难度过大的倾向。过于简单的任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难度过大的任务则容易令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对任务难度做出合理把控。从合作探究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合作探究法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论知识或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方法。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固然重要,但组织学生使用合作方式开展探索与学习,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在教师使用合作探究法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工作,在此方面,教师需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遵循异质分组原则,即针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差异开展分组活动,确保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具有不同的个性、成绩以及优点,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优势互补以及共同进步。另外,在学生围绕工程制图教学重点与难点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与指导作用,其中,监督工作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课堂纪律进行监督,而指导则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合作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偏差进行指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优化过程中,有必要以职业能力、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做好人才需求调研、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工作的基础上,重视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项目引入教学当中,从而为非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作者:武立艳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学院。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一
通过对社会、学校、教师及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了解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课题组讨论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从而对独立学院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体系。
2.2课程体系制定程序的规范化。
专业教育以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原则,规范课程体系的制定程序,确定合理的优先顺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首先确定专业必修课,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必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再以此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深化专业方向,进行模块教育,开设必要的专业选修课,其次才是公共课。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学分和学时,才能真正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2.3合理分配学分学时。
独立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办学条件及学生特点,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在有限的学分学时内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变不合理的开课顺序,调整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比例,按照先专业后公共的顺序,保证必要的实践环节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束缚,突破性的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4以就业为导向,尽早接触专业实践,引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多数高校都将专业实习安排在人四,这导致学生在前三年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等毕业后能用到的基本忘掉了。为此,每个学期都给学生安排形式不同的'专业实习实训,人的观摩实习,人二的专业实训,人三的专业实习,人四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为保证学生能时时接触专业所学,学院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参与专业实践。学生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也可以实现毕业留用的效果。美国有些高校采取“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计划,即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将每学年分为“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理论学期”是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工作学期”是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工作,从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二者合理结合并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准予毕业。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二
摘要:以高职院校制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情况为例,归纳了高职课程综合的四种模式,并作一分析。指出高职课程综合模式选择的不惟一性,应针对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模式。
关键词:课程综合;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基础活动是课程。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而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优化选择的教学内容综合为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原则上讲,课程综合的主要依据是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使得各部分内容可以较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或能力的培养。这种内在联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而产生几种课程综合的模式。
一、技术领域知识能力综合模式。
专业教学内容一般包含几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制冷工程专业包含了制冷技术基础、电气技术基础、机械技术基础等等。传统工程教育中每一领域技术基础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分别由数量不等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来完成。这些专业基础课属同一技术范畴,具有课程综合的可能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领域的技术基础课程门数较多,根据知识和能力间联系的主线可以找出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制冷技术基础课一般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等等。前三门课称为制冷工程专业三大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是物理学中热学部分在工程领域的延伸、扩展和细化。但其核心部分,也是制冷工程高职专业选择的部分是能量转换与传递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三个分支。工程热力学从工程的观点出发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比较集中地表现为能量方程,该方程反映转换中总能量的守恒关系。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并据此计算工程中所需流体压力和速度。主要理论依据为稳定流能量方程,该方程展示流动过程中上下游断面间的机械能守恒规律。传热学则集中地研究热能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工程应用,以计算温度、热流密度等参数。上述内容因能量转换和传递这条主线而在知识能力方面产生紧密的联系,由此综合为一门课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其关系表现图1所示:
这种模式的两个关键条件为:同属某一技术领域;各部分内容以某一研究问题为主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寻找这条客观存在的主线,遵循其规律综合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这种模式可以抽象如图2所示:
其他两门专业基础课:泵与风机和制冷原理,
教学内容在知识能量结构方面与这三门课相去较远,没有组合的基础。
同理,机械技术基础课程中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三门课程以常用机构和部件的设计为线索,把相关的力学公差配合等方面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可以重构为一门新的课程,如图3所示:
这种重构方式的教学内容同样具备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机械技术基础的另外两门课程工程制图和机械cad,遵循上述原则也可组合为一门新的课程。类似的综合课程还有电路电动机与控制等等。
二、核心技术综合模式。
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是教学内容体现对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分析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可以把专业技术范畴的工作分为若干核心技术,每一核心技术包含了一定范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与岗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技术为核心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可以水到渠成地综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种情况多对专业技术课而盲,这种组合有利于学生集中地学完该技术所需教学内容,便于形成围绕该项核心技术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或解决该项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组合方式可称为核心技术综合模式。由此组合的课程可以仅仅包含理论知识,也可以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课程,视乎具体情况而定。核心技术综合模式可表达如图4所示:
制冷装置制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艺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岗位,制冷装置现场工艺组织管理是针对现场工艺员岗位的核心技术,以此为核心而综合的内容有材料基本知识、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工艺设计与工艺管理(参见图5)。学完这一门课后,辅以一定的生产实践环节教学可以胜任现场工艺员、甚至工艺设计的工作。这种组合的课程由于以技术为核心,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较高,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效果。
制冷装置制造生产第一线的另外两个重要岗位是产品在线检测与新产品性能实验,由于仪器仪表使用及检测技术方面的联系可以合为一项核心技术(参见图6):
三、核心与支撑技术综合模式。
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的概念,而核心技术是需要支撑的,支撑技术大多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核心与支撑技术的综合则指专业技术课与所需专业基础课相关内容的综合。
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此种模式亦称为三段式结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探讨打破三段式结构的可能性及其得失。打破三段式结构,主张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而人文社科课程及部分文化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课学习,所需专业基础课溶入其间。此种模式易于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也易于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一般而言,单纯的专业基础理论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缺陷又往往会影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三段式与两段式的长处和不足有不少的争论,也有不同的观点。而美国社区学院已经这样做了,这就不能不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以核心技术为主线,融人需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其模式表达如图7所示:
美国亚利桑那州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一门课程称为采暖、通风和空调,其综合内容十分丰富(参见图8)。
也许在某一门专业课中会融入几门专业基础课的部分内容,而在另一专业课中又会溶入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其他部分内容。在这种综合中,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被打破,其内容优选之后成为专业课的支撑技术,并融汇到不同的专业课之中。
这种变革的难度较大,教材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要求与之适应。而有的课程按此模式综合难度太大时不妨仍然保持原状,即形成不太彻底的两段式结构。须知,两段式或三段式结构都是手段,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交叉学科综合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多,也就可能出现一种新的综合模式,即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融人若干学科专业的部分内容表现为如图9所示的形式。
美国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另一门典型综合课程为机电装置,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参见图10):
应当说,这种课程的综合也是很困难的。
当然,课程综合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求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课程的综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切应服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崇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吕鑫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c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三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人的专业覆盖范围,我国很多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其成立初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现成的模式,并没有针对其办学层次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导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严重趋同,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
1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偏离,课程体系宽而不专。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培养对象的预期发展状况所做的规定,是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均不能实现这二者的统一结合,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严重偏离,导致课程体系宽而不专。原因有三:其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偏离现实,脱离办学背景。无论什么样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方案都整齐划一,无明显差别。其二,确定培养目标时,忽略了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等因素,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不用,社会想用的又没有学校培养。其三,培养目标界定模糊笼统,导致过分强调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所开课程包罗万象,将土木工程和管理类课程凑在一起,将工程管理下设的各个专业方向课程凑在一起,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导致无法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导向性和应用导向性的培养特点,学生毕业后不能更快的适应工作要求。
1.2课程体系的制定程序本末倒置。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都采用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已定的总学时内,首先限定公共必修课的课程及学时,再设定公共选修课的学时,最后在差额学时内确定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时。每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遵循统一原则和要求,在特别有限的学时范围内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这导致一些专业课因受学时限制,要么必修成选修,要么学时压缩,最终形成的培养方案几乎如出一辙,难以体现专业方向的差异和专业素养的深度。
1.3学分学时分配不合理。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低,以鸿德学院为例,实践环节的学分合计为22学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总学分150学分,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仅为14.7%,相比英语这一门课,所占总学分比例高达8%,其学分和学时超过了所有的某一门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学时分配比例欠合理,表现为公共必修课所占比例过高,而专业课比重偏低。不合理的学时分配,导致专业课课时数偏少,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呈现出较多的共性和较少的特色,这必然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4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工程管理专业中有很人一部分课程是实践技能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不能满足此类课程的要求。独立学院起步较晚,专业研究欠缺,人都遵循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更人的精力和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放在理论传授中,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动于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学生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失去专业学习的兴趣。
1.5单向思维的课程设定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往往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三段论模式,体现出单向、线性的学科逻辑思维模式。因为文化基础知识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专业实践的保障。所以,多数高校都坚持“公共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实践”的开课顺序,并未打破学科壁垒,课程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并未解决工程管理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矛盾。而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以认识“工程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再到专业学习的逻辑顺序。
1.6专业课内容重复。
由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内容,学生对庞杂的专业知识体系只能学到片而和掌握皮毛。此外,独立学院的外聘教师所占比重较人,多数都是从一本、二本等高校聘请。他们到独立学院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保留原学校的状态,并不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很少,各自按照之前备课的内容顺理成章的讲授即可,不能做到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这使得学生听哪门课都很类似,学到的专业知识也很有限,导致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时困难重重。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四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是高等学校培养工科学生机械绘图能力、读图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主要研究用投影法绘制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是学习相关机械课程和从事机械产品设计的必备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和步骤、基本制图标准、绘制和阅读一般工程图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深造以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一般课程相比,“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是一门重要而又较难掌握的课程,它既不同于高等数学等纯理论性质的课程,又不同于金工实习等实践实验课,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本次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按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合理教学目的要求,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方法;教学过程以工作能力目标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通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较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较多,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等内容,本单位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较好掌握,有必要精简部分“不重要”内容。2.教学模型难以呈现本校的“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教学主要是通过以电子课件为主体,辅以尺规作图讲解加简单模型观察来讲授作图原理,然后让学生作图练习、解题的教学方式,素材大多来源于课本,与实际有所脱轨。课堂上学生对于正投影三视图形成原理缺乏直观认识,仅能抽象地将模型的二维三视图与其三维构造联想起来。另外,学生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机械零件,对一些具有复杂形状的零件,学生也很难想象出其真正的构造,尤其是零件的剖面图,其在工程图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它非常的不直观,学生往往也是难以掌握。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该课程的讲授对象是刚上大学而且从未有过工程实践的大学生,枯燥而抽象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热情,而且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平均单独指导时间不足。4.考核标准单一该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但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对于本课程所必须掌握的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很难在考试中进行考核,导致课程的考核不够全面。
二、改革内容。
1.精简教学内容(1)“画法几何”部分重点介绍正投影三视图体系的'形成原理,点、线、面及体的投影知识,对换面法、轴测投影等内容作简单介绍,因为该部分内容与后续的工程制图部分联系不大,也不影响学生的专业基础。(2)“工程制图”部分重点介绍剖视图的画法,标准件/常用件的画法,零件图与装配图的画法,其中可简略介绍相对少见的常用件画法。(3)“计算机绘图”部分调整为学生自学内容,因为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图只是工具上的变化,总体作图原理仍为前面介绍过的内容,另外还考虑到现代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早较多,完全能胜任相关软件的自学任务。2.改革教学组织方法(1)采用泛三维模型进行演示和讲解。包括新增复杂模型、可剖开模型、真实零件和计算机三维模型,增加授学的直观性,降低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采用多媒体集成、动画模拟仿真等制作更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以更有趣的方式展示某些复杂难懂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挑选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主要负责对其组员进行额外的辅导,从而可以分担教师的指导任务,也增加了每个学生接受指导的时间。另外平时可组织组间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生热情和积极性。3.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1)增加平时作图练习的考核比重。主要是增加对学生绘制机械零件图的练习,并把它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对零件图的掌握。(2)设置新的考核方式。平时一般作图练习占30%,绘制零件图占20%,期末考试(笔试)占50%。
三、实施方法。
1.调整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2.新购若干教具,包括机械制图画法几何投影箱、机械制图教学模型和常见机械零件等;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绘制教材中涉及的三维模型例子;用solidworks和flash等软件制作教学动画。3.根据学生平时上课表现以及平时练习完成情况,选出若干名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每位组长带5~6名组员形成学习小组,在课堂讨论中组长主导组员积极参与,在课后组长还要对其组员额外辅导。4.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设置为:平时一般作图练习占30%,测绘零件图占20%,期末考试占50%。
四、改革目标。
1.通过精简教学内容,把教学时间花在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点上,重点让学生掌握正投影的投影规律以及运用该投影规律做出常规机械零件的零件图,保证底子薄的学生也能跟上教学进度。2.通过改革教学组织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采用更直观的授学方式,从而降低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通过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最实用,对其专业发展最重要以及对其就业最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实现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实施成效。
1.经过一轮教学改革实践后,本单位某专业班级的“工程制图”课程的平均分达到78.3分,而改革前往届同专业班级的该课程平均分仅为71.9分。经过一轮教学改革实践后,本单位某专业班级的“画法几何”课程的平均分达到76.3分,而改革前往届同专业班级的该课程平均分仅为69.8分。实践证明,本次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掌握本门课程内容有较明显的积极作用。2.通过采用泛三维模型以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本系列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也有提升。进行本次教学改革前会有个别学生因理解能力稍差,出现畏难情绪,以至于不愿意动笔画图,而经过改革以后,基本没有学生还会觉得该知识无法理解,也更积极动手练习,进步明显加快。3.通过分组教学,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长)对个别学习本课程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有效提升了整体班级的学习效果。而且,在分组教学过程中,组长也经常能发现自己知识面的不足而进行弥补,同时也对已掌握的知识反复地温习,这对其自身的锻炼效果也非常显著。
六、项目创新。
1.提出“注重基础,偏重够用、实用”的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教学理念。针对本单位学生自身基础、专业发展需求以及就业方向,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重点让学生掌握正投影的投影规律以及运用该投影规律做出常规机械零件的零件图。2.采用多样化教具、课件进行演示教学,形成一套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料。除了新增复杂模型(如可剖开模型)外,为了与实际联系更紧密,还增加实际机械零件作演示;另外作为补充,还利用solidworks绘制大量三维模型,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演示动画等。3.增加学生参与度。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促使每位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讨论中,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也能使每位学生获得更多的辅导,组长得到更多锻炼。
七、改革总结。
经过一轮改革实践后,形成了一份特色鲜明、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案,开发出了一批实用、巧妙的模型库,形成了一个联系实际,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次改革中分组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的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等。
参考文献: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五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急需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新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处理好单门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调整、新旧知识体系转换等关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提高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作者:王丰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国际贸易系,江苏,南京,21000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经验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六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省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成果还不太明显,因此,相关的专业教育人员必须要认清这些问题,才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有待加强。
不少高校在进行设计课程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令学生自身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情况未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校方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未能够正确认识的全面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特色性和和艺术设计的专业性,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工作的实践性仍具有进步的'空间,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提升的可能性。因此,相关的领导必须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除了校方的校园建设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以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创新。校方如果想要帮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技能水平方面获取得更高的造诣,那么必须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与时俱进的设计技能和理念。但是不少河南省的民办院校所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并不能够及时进行创新,教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单调乏味,令学生容易失去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学生实践条件的缺失及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慢。
学生实践条件的缺失及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在不同的院校中不同程度上均存在这一问题。学生首先需要进行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善,其次还需要配合校方为学生所提供的一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通过双方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当前科学信息技术发达,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快,因此当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工作的时候,对于这些艺术设计的先进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不熟练的时候,企业往往需要多投资一笔钱培训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技能,这一问题的存在需要学生和校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够得以解决。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七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但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在上述各个方面则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下面呈现的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框架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对照,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在具体体例、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在近60万字的评估报告中用“催人奋进”、“展现了中国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的新曙光”、“春风扑面”等词语来表达对课程标准的认同。事实上,各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研制过程中最为苦恼,也最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保证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能够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切实体现,使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现在看来,专家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前言部分。
这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2][3][4]。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八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下简称“修订大纲”)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项成果。修订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研制的思想,在突出基础性,加强人文性,体现时代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综合,重视母语教育的规律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与原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具有突破性、革命性的变化。修订大纲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
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
一、鲜明的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认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基本理念指导贯串于整个课程标准。此外,课程标准还吸收了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如: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写作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等等。
二、全新的框架。
课程标准的框架有别于以往所有的语文大纲。前言部分,集中阐明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思路。目标部分,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实施建议部分由教材、教学、评价建议构成。课程标准还将提供一些附录。如:古今诗文诵读推荐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常用字表,语文常识要点,课程实施案例,等等。
前言部分的阐述,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目标部分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实施建议部分,除了教材编写建议之外,还专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突出其重要性。教学建议简明而有弹性。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
三、明晰的目标。
首次通盘考虑九年一贯的教学目标,科学拟订阶段目标,整体感、层次感较强。
总目标共九条,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达成度,内部纵横脉络清楚,表达力求具体明了。目标比较明晰,操作性也比较强。
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些目标不可能立竿见影,有些目标不可能表述得十分清晰,实现目标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因此,有些目标的表述带有一定的弹性,阶段目标的实施与总目标以及实施建议贯通考虑。
四、有效的指导。
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于转变语文教育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建议又从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方法的指导。这对教学目标的实施会起到有效的保证作用。
实施建议部分,既有对目标的说明,又有对实施目标的指导;既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又有具体的建议;既有一般常规性的指导,更多的则体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29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