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编写教案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在这里分享一些编写教案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一
《论语》。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何陋之有?(《陋室铭》)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6、唯利是图(成语)寻找规律和方法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3、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1、尔何如?尔:代词,你翻译学过的句子,复习“尔”的用法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复习学过的知识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复习学过的知识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一、复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加点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7、吾与点也。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二、学生讨论: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三、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四、思考并回答:(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五、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4、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化”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
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
惰性渐变性。
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裹足、宦官、贞节牌坊、三从四德、重男轻女、迷信……。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问2:有没有精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传统节日的淡化、端午节韩国申遗、西方别墅取代传统建筑、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补充汉服(幻灯片)。
汉服的浅斟低唱。
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我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商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热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学生发言。教师指出一点:这种现象说明国人对传统的渴求,他们缺少途径,需要我们提供。但是传统不能只登堂,还要入室,我们不能只认识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总结。
我们对传统应该如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重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抛弃。
教学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消失,如服饰的灭绝,道德的沦丧,礼仪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称快的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并改变这样的现状。对传统的呼唤符合当下学生传统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对传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考虑到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课的时间其实是稍有些紧。所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还太少,因为讨论交流的问题较多。如果时间充足,我想学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脉。
能力目标:
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2、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那是毫无预兆的一天,就像平常一样踩着单车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那个熟悉的转弯处,忽然有一个绚烂的红点似乎正在闪烁而我却没有在意,就在单车使过去的刹那,生命中的痛苦就无限地绵延开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红点就是特地等在那里的,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不偏不倚地等在那里。这是老师对史铁生的那场车祸的描述。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是我国当代有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他的生命充满了坎坷,在他21岁的时候,也就是当他活得最绚烂满怀理想抱负的时候,他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余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对这个年轻人的不公而停止它的残忍,在史铁生活到壮年的时候,患上了肾病,从此他开始化疗。这篇《我与地坛》就是在他患上肾病以后写的,他说: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是的,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一个精神支柱,也许对他来说写作对他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不自杀,但是对于我们活在当今的年轻人的意义不仅仅如此,可以说史铁生用写作拯救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却在拯救我们的灵魂。所以无怪乎,当代文学界将史铁生看作是当代中国一个精神标志,还说自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那么从这个结论我们足可以看出史铁生的了不起,也可以约略窥见史铁生写作的内容了。
总括:
分析:
地坛的破败沉静(第1、2、3自然段,重点的是第三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关系。同学们先来齐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我在好几篇”一二读。(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但是请注意一下,“沧桑”的读音。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地坛,就是明清时期在北京用于祭祀的祭坛。我们可以从这两段中体会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宿命,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都已经安排好的,人是无力反抗的只能接受。
第3自然段。
什么是剥蚀生命最有利的手段呢?老师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找出问题的答案。
3个问题:
1、“它”指的是什么?宿命。
2、如果把“四百多年里……玉砌雕栏”中的动词后面的宾语前置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由原来的受动变为主动,没有了宿命的意味,变得直接平白,没有文采,收不到强调命运作用的效果。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第4、5自然段)。
同学们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找出地坛中体现生命律动的景物描写,并大声朗读。这段关于生命律动的描写非常精彩,它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拟人。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言)老师最喜欢的是“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因为露水尚且能够在生命的尽头迸发绚烂的光彩,更何况人呢,难道人连一颗露珠都不如?作者从地坛的景物当中体会到了院子虽然荒落但是并不衰败。
由地坛得到启示(第6、7自然段)。
他悟出了什么样的生命的真谛呢?同学们迅速从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已经看破了死亡,那么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比死更加难以想明白的事,那就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最后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我们从时间是永恒不变的,你即使在最苦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
第二课时。
提问:
1、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来概括一下史铁生的母亲的特点并找出支撑特点的依据。
善解人意、谨小慎微、宽厚--第2自然段。
坚忍、无私--第3自然段。
2、作者理解母亲吗?(刚开始时不理解,后来理解了)。
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理解母亲了?(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闲暇……活得最苦的母亲。)。
3、理解母亲之后他做了哪些弥补?(他想通过写作来告慰他的母亲,并且为了他的母亲他要坚强地活下去)他真的那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4、从作者和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先从原文中找出。(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千万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加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外拓展:
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春秋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升华:
史铁生虽然已经感受到这两句话的意味,但是永远都没有办法去弥补孝敬母亲的遗憾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去它,也不知道你的亲人能陪伴你多久,所以在我们还能珍惜他们的时候,何不用我们的行动去报答身边关心我们的人呢。如果把地坛、母亲、我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句来阐明我想我会说母亲是我心中永恒的地坛。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后同学们预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篇课文比较难,所以同学们要注意预习。好的,下课!
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与地坛----死(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我与母亲----生(为了母亲、活出精彩)。
母亲是我永恒的地坛。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四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梁启超及其作品。
2.了解讲演词的特点,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3.掌握议论的基本知识:三要素、基本结构以及论证方法。
4.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
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特点。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分专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政府官员医生作家农民学者。
翻译律师演员教师美容师。
建筑师工人清洁工。
2.《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文体简介及词的音形义(略)。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探究问题。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3.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4作者在文中提出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5、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3)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a)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b)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六、布置作业(略)。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五
2.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由传统文化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文化革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倡导、确立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中华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她变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独立的意识、创造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也是这样。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成就的,它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并为现代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特点是激烈的反传统,“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欲以西方模式来建构中国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了过于激愤的态度,在思想方法上有重要失误,她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断然否定传统文化有现代化所需的内容,因而走向了绝对主义。
而现在我们仍然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这个大时代里,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的中国传统日益稀薄,中国味淡不可闻。且看一个镜头: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但自从19xx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文本研习:
1、文章开头部分就用一个句子点出了这两者的差别之大。同学能否找出来。
2、接着,我想请同学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部分中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从概念和特点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对象作一比较,完成下表:
比较对象 概念 特点。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3、 我们能否结合一些实例来分析这两者的差别呢?
4、 通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列举事例,我们会发现作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虽然差别很大但关系密切,那文章第三个大标题中的“财富与包袱”又是针对哪一点提出的呢?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找出答案。
明确: 。
5、 怎样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对待传统?(细读17、18段)。
明确:
如儒家学说思想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自己的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年轻人应该有事业心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这就不好了。如范进中举,最后以发疯而告终,实则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从要求妇女对婚姻的忠贞,对丈夫的忠诚角度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但这种婚姻观是残缺的,婚姻需要男女双方的忠诚,坚贞,仅靠妇女一方坚守是不行的,这种观念助长了男性在婚姻中的责任感的流失和妇女的悲惨命运,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所以这又是封建礼教的包袱所在。
下面我们就用本文的一些论述来思考一些图片的内涵,谈谈你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4)。
明确: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学习了本文的一些关于文化和传统的观点,不知大家对我们的现代文化是如何看待的?
拓展延伸: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呢?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三)总结:希望借着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景仰和理解,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能重拾中国文化曾有过的从容与优雅,在体会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六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4、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5、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与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辩证地看待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越来越淡漠,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这些传统过节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韩国却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中韩两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与文化传统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完成表格。
1、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你熟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吗?
比较对象含义特点举例。
传统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民族性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渐变性和睦共处。
尊老爱幼。
团结奋进。
四、问题探究。
1、读“传统文化”部分,说说后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细读“文化传统”部分,说说应该如何理解“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抛弃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五、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六、拓展延伸--时事论坛。
1、汉服热。
2、禁播令。
七、课后作业。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八
学习目标: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课时数:一课时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音乐缓起,播放中国古曲《高山流水》。伴随着音乐询问学生关于这首古曲的相关背景知识。
2、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谈起,回忆前面的父爱,导入今天的手足之情。
板书:人琴俱亡二、落实常规展示预习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3、探究、交流,教师板书。五、作业布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九
1、了解一些国家庆祝新年的方式,感受新年带给人们的快乐。
2、了解春节过年风俗的由来,知道春节是中国人的节日。
3、在游戏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新年的愉快。
4、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新年的愿望。
5、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许愿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来锻炼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难点:
幼儿能把看到的有关新年的事件说给大人听,并能自己制作一张完整的新年卡片。
活动准备。
1、各国庆祝新年的录像;
2、大挂历一本、小年历片若干;
3、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4、各种绘画材料和制作工具等;
5、事先与一名幼儿和家长做好发言的准备;
6、制作一棵许愿树。
活动过程。
首先,观看各国的新年庆典及欢乐的场面。特别是中国的春节,春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也是最热闹的节日。
一、交流各自在元旦假期中自己做些什么?
二、交流生活经验。
1、(听鞭炮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什么时候要放鞭炮?
2、(出示红包袋),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拿红包?
三、看媒体,了解过年的由来。
1、年是什么?
2、老爷爷想了什么办法?
四、游戏:“年”来了。
游戏方法:幼儿自由结伴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看到媒体上出现怪兽时,幼儿要在各自的门上贴上一串鞭炮(一串上有九个小鞭炮)和一副对联(按提供的字,按顺序贴成对联)。
看哪组先完成哪组胜利。
五、布置教室。
1、贴春联——材料提供:祝福的话原句;大长条红纸和红色底板的字卡若干(按原句寻找字卡并拼贴)。
2、龙——材料提供:纸盒、彩带;粘贴工具。
3、有趣的年历——(制作挂历)材料提供:月历若干(在空格处填上相应的日期年历卡片,并将月历整理,制作一本大挂历)
六、制作许愿卡、许愿树。
1、说说今明两年是什么年?说说今年我们的国家(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
2、请家长和幼儿说说新年的愿望。
3、教师介绍活动的内容并提出活动的要求: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家长帮助完成。
4、将制作的许愿卡挂在许愿树上。
延伸活动:
1、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关于“新年”的资料,增长幼儿的见识;
2、幼儿可以为你喜欢的好朋友制作“新年卡片”,并送上真挚的祝福。
小结:今天,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很多,真心的感谢各位家长的大力支持,今后,希望这类活动的机会越多越好!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五、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明白它的传说、习俗。
2、经过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来弘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团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三、活动准备:
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四、活动过程:
1、中秋习俗交流。
2、故事交流:《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中玉兔》。
3、表演节目
4、朗诵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同学分享自我带来的月饼。
五、活动小结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二
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
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
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三
《中庸》(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列子·汤问》(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化”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
惰性渐变性。
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裹足、宦官、贞节牌坊、三从四德、重男轻女、迷信……。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问2:有没有精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传统节日的淡化、端午节韩国申遗、西方别墅取代传统建筑、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补充汉服(幻灯片)。
汉服的浅斟低唱。
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我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商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热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学生发言。教师指出一点:这种现象说明国人对传统的渴求,他们缺少途径,需要我们提供。但是传统不能只登堂,还要入室,我们不能只认识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总结。
我们对传统应该如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重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抛弃。
教学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消失,如服饰的灭绝,道德的沦丧,礼仪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称快的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并改变这样的现状。对传统的呼唤符合当下学生传统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对传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考虑到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课的时间其实是稍有些紧。所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还太少,因为讨论交流的问题较多。如果时间充足,我想学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五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
学习。
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有一个姑娘爱上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可这小伙子的家庭却非常贫穷,姑娘家里也不富裕,就家境而言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吧!
但是小伙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就靠着母亲给邻里乡亲缝补衣服挣点小钱把他养活成人的,那时侯缝补破旧衣服是没有什么缝纫机的,全靠手工做,娘俩的日子一直过得很寒酸的,小伙子长大成人之后,就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了,日子有了些许的好转。
说起这对年轻人的婚恋,好像就是上帝特意安排的吧!旧时侯的姑娘成家之前,几乎是不准抛头露面的,所以很少出门的,就在唯一一次走亲戚的归途中却迷了路,恰好在这小伙子打柴的山林里,她来来回回好几趟,也没有走出山林,眼看天都快黑了,姑娘吓得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打柴的小伙子,他也正准备回家去.听见姑娘的哭声,小伙子就放下柴担子去看个究竟,看见急哭了的姑娘,小伙子本能的保护欲为她解了危,把姑娘带回自己家里,母子俩如待上宾一般倾其自家的最好食品,母亲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让姑娘感动的热泪涟涟,姑娘在这家住了一宿,其间的攀谈交流让她对这母子俩有了一种亲近感。
第二天,小伙子就把姑娘。
安全。
的送回家里,一路上,这一对年轻人彼此倾诉,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也就私定了终身。
这在旧时侯是犯了大错的!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规矩的!可。
爱情。
的力量往往是无法抗拒的!加之小伙子是在姑娘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了的,姑娘的家人虽然嫌弃他家穷困,但碍于那份恩情也就无奈的答应了,两个年轻人就在当年里简简单单的把婚结了。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新婚不久,小伙子因为在深山打柴时坠入深谷,不幸夭亡,母亲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因为常年给人缝补衣服已经就把眼睛给累坏了,加上这样沉痛的打击,一段。
时间。
里,天天流泪,眼睛也给哭瞎了,姑娘几度哭昏,想到这一次一次的打击,几乎近于绝望!也想到一死了之,可想到孤苦伶仃的瞎婆婆,自己还得撑起这个家,黄连般的日子还得熬着过.
就这样,这个本来就很清苦的家庭,遭到如此重击,越来越难过,身为一个以农活为住的家庭里没有男。
劳动。
力,那种日子可想而之,家里又有一个瞎婆婆需要照顾,所以到后来几乎是上顿饭吃了就没有下一顿,就是偶尔吃一顿也都是野菜杂粮汤!有时候,邻居请这姑娘给擀手工面,因为她擀的手工面特别筋道,特别好吃,所以邻居经常会请她帮忙的。
每次请她的时候,她都把手洗的干干净净的,等把面擀好了,就举着双手回家去把手上遗留的面渣清洗在自己的盆子里,然后积累起来,用这些沉淀给婆婆做点面糊糊吃,就这样饱一顿,饿一顿的打发着艰难的日子.
突然有一天,天气阴沉沉的,雷声劈劈啪啪的响个不停,这姑娘心里想,可能是因为自己洗了手上的面给婆婆吃这样不孝的行为触怒了天公,所以天公要惩罚她!
她颤颤巍巍的把手从窗子口伸出去,自言自语的对着天空说:天老爷啊!我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了,我每一次给别人擀面的时候我都是把手洗很多次,洗干净了的,我知道这样做是媳妇对婆婆的不孝不敬,可除了这样,我不能给她吃上一顿好饭啊!你实在要惩罚我,你就惩罚我这双手吧说完,她就闭上眼睛等待天公的惩罚。
可过了一会,天气晴了,她感觉自己的双手沉甸甸的,于是睁开眼睛,发现她一只上边放了一块金子,另一只上边放了一块银子!从此,婆媳俩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乐于助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把猎物分给大家,大家非常敬爱他。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从老鹰的爪子下救下了一条小白蛇。
小白蛇说:我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报答你,我把这颗金珠子送给你,它会给你带来无尽的财富。海力布却摆摆手,没有要。
小白蛇又吐出一颗红宝石说:那就收下这个吧,它能给你带来永久的幸运。海力布还是没有要。
最后,小白蛇吐出一颗看起来很普通的小石头说:这是一颗有魔法的石头,把它含在嘴里就能听懂动物的话了。这真是太神奇了!海力布高兴地收下了小石头。
小白蛇叮嘱海力布:你要记住,千万不能把听来的话说出去。否则,你就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海力布点点头说: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说出去的!
有了这颗魔法石头,海力布真的能听懂动物的话了,他打起猎来方便极了,分给大家的猎物也多了。
这天,海力布又来到山中打猎,忽然听见一群大鸟在商量:咱们赶快飞走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了!对啊对啊,快飞走吧!
为了救大家,海力布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就在他说完的一瞬间,海力布的身体开始僵硬,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块冷冰冰的大石头。
得知真相后,大家既后悔又悲痛,纷纷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收拾了行囊,逃难去了。
大家刚刚走远,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涌出来了,村子瞬间被淹没了。
大家都得救了,海力布却永远变成了石头。人们纷纷献上鲜花,世世代代纪念他,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在远古时代,人们靠狩猎生存,但因为工具简陋,捕捉到的野兽往往不够吃.
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呢?传说有一位炎帝,教大家耕田播种庄稼,种出粮食后让大家食用.他还带领大伙制作各种农具,大兴水利,教大伙识别五谷,种植百果,使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下去.因此,人们称炎帝为神农.
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是焦急,他决心要亲自尝遍所有的植物.这样,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能够治病的.下了决心后,神农就做了两只大口袋,一只挂在身子的左边,一只挂在身子的右边.他每尝一样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的口袋里,将来给人吃;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将来当药用.
神农一出门,就见前面一片矮绿树丛中长着许多可爱的小嫩叶,神农采了一片,刚含进嘴里,就滑到肚子里去了.那片小嫩叶也在神农的肚子里漂来漂去,把他的内脏都擦洗得清清爽爽.神农觉得舒服极了,于是他把它放进左边的口袋里,并给它取名“查”,也就是我们现在用来泡茶的茶叶.
第二天,神农又发现了许多淡红色的小花,它们的形状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神农采了一朵花放进嘴里,只觉得甜津津的,浓香四溢,神农给花取名为“甘草”,把它放进了右边的口袋.就这样,神农每天不停地走啊走,他的足迹遍布了江河山川,高山峻岭.他尝遍了各种花草,也认识了许多药物,用它们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急病,他需要的药草很难找.神农找了很久,终于发现它长在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这岩壁又高又陡又光滑,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连猿猴都难以攀登.人们见了,连连摇头,叹息这药草生长的地方实在太高太险,人想上去,比登天还难.神农救人心切,他动手搭起了一个木头过架,顺着这个架子慢慢地攀缘上去,终于爬到了岩顶,采到了草药,救了这个病人.相传神农搭架子采草药的地方,人们称它为神农架.
神农背着满满两口袋的药草,仍在不停地采摘、品尝.有时偶尔尝到毒草,他就赶快拿出第一次采到的“查”,吞下肚去,毒就解掉了.可是有一次,神农不幸尝到了“断肠草”.这种毒草实在太厉害了,神农还来不及吞“查”解毒,毒性就发作了,神农临死前还紧紧地抱着他的两口袋药草.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神农,尊他为农耕和医药之祖.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六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教案《‘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七
后面还有多篇传统文化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本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本事。经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料。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永吉二中三年五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资料。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班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队会此刻开始!有请两位主持人。
2、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主持人乙: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主持人甲: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主持人乙:秦砖汉瓦、万里长城、中国瓷器、园林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甲: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主持人乙:每个地方还有自我的民族特色。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全班答:想。
主持人甲:今日,教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明白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主持人甲: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多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教师的展示,我明白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__等同学的展示。
__: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主持人甲:欣赏了古代诗词,我们仿佛透过诗人的目光,看到了壮美的祖国山河。我们也能从诗句之中了解到一些节日风俗,请看__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展示。__学的展示:春联。
主持人乙:请看__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甲:请看__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乙:不可是我们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连外国游客也专程来到中国,他们来做什么来了,请看__和__同学的话剧表演《秦皇求仙入海处游记》。
主持人甲:原先秦皇岛这个名字和一代帝王秦始皇密切相关,我也想去看看呢。
主持人乙: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学生b:学生c:请大家谈谈自我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教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感悟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在二位主持人的精心策划和各位同学的一致努力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日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经过自我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大家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八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龙潭瀑的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瀑布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八水河玉龙瀑》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已、练、违、通银河”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龙潭瀑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阶段。
(1)生自我,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八水河玉龙瀑。
百尺峭崖高无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侧喷西江水。
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还起。
只应泉源直上通银河,不然何以仰视去天不违咫。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九
我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仁、孝三个方面。
“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按常规的要求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并引导学生自觉思考自己应如何改进不规范行为后面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从内心深处触发悔过革新的想法,促其走向成熟,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
“仁”就是指爱仁,讲仁义,讲友爱,讲爱国。
“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做人之道,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习惯中升华个人品质。
1、物色好主持人。
2、准备材料。
3、节目排练。
(一)举文言名句。
甲: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乙: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甲: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乙: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二)引入活动。
甲:这些文言名句大家耳熟能详,它们在礼、仁、孝三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乙:“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
甲:“仁”就是指爱仁,讲仁义,讲友爱,讲爱国。
乙:“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甲:是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们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
乙:这也是它们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我想我们都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甲:我们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
合:我们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传统文化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三)活动过程:
甲:记得西方的经典名言中有这么一句:“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觉得这一句话非常好,适于思考,更适于身体力行。
乙:对,记得在初一的时候班主任赵老师就在班中强调过“静、净、敬、竞”的原则,帮助咱们养成守纪律、爱干净、知尊敬、敢竞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甲: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谈对这几个字的理解。(节目1)
乙:是啊,在“班荣我荣,班耻我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中,现在我们初二(1)班整个班级呈现出一派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生机勃勃的气象,得到了众多领导、老师以及同学的赞扬与肯定。
甲: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团结互助,我们班的凝聚力才会强,集体力量才会大,面貌才会蒸蒸日上。请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节目2)
乙:我们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养成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那我们就会取得很优异的成绩的!
甲:下面,请同学讲班中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节目3)
乙: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的重要性啊!我们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就要用班规校纪约束自己,争当品国学、懂文明、讲诚信、知责任,能上进的文明中学生啊!
甲:是啊,记得初一时我们就学过“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乙:愿我们讲仁义,讲友爱,都能成为朋友!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所有给过我们帮助的人,我们也要常怀恻隐之心,去积极帮助别人!
甲:请听男生小合唱《朋友》(节目4)
乙:今天,我们除了要感谢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我们还要感谢父母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甲:“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乌鸦尚知反哺,小羊尚知跪乳,更何况我们人呢!
乙:请同学讲一讲父母做的让你感动的事和你做的让父母感动的事。
(节目5)
甲:看,我们的家长多理解我们,多支持我们,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鼓励。
乙:让我们也去理解他们,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力争取得让他们满意的成绩。
甲:请听女生小合唱《感恩的心》。(节目6)
乙:我们在这次班会开始时就说了,我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仁、孝三个方面。
甲:我们做到有“礼”,才会从遵从小事成长为遵从大事从而为国作贡献;做到有“仁”也会从爱个人、爱小家成长为爱祖国爱大家;做到有“孝”还会从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成长为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乙:我们就先从对祖国知识的了解表明我们的爱国心吧!请几个同学谈谈他们眼中的祖国。(节目7)
甲:看今朝,颂祖国,听完他们的介绍,我们加强了对祖国的了解。今天的中国,在洗刷了百年的耻辱之后,正朝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大业阔步前进,要实现巨龙的腾飞,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学好本领,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乙:我们学一学这些爱国的英雄吧,请听几个小故事。(节目8)
甲:是啊,这么多的先辈英雄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真应该为他们而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乙:请听诗朗诵《我为你而骄傲》。(节目9)
甲:刚才,我们欣赏了精彩的朗诵,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想起了祖国母亲对我们的一切,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就产生了。现在,我们何不为祖国献上我们的祝福呢?(节目10)
甲:你觉得同学们的祝福怎么样?
乙:我们同学的祝福都是发自真心的,也说出了我们年轻一代的心声。在这里,我也想祝愿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更加繁荣昌盛。
甲: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一轮鲜红的太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喷薄而出。
乙: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祖国明天的蓝图。
甲::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困难不怕,遇到挫折不怕,我们就像那勇敢的海燕一样,去奋斗、去搏击,用自己的青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请听诗朗诵海燕。(节目11)
乙:我们想搏击风浪。
甲::我们想展翅飞翔。
乙:请赵老师给我们鼓鼓劲(节目12)
甲:我们感谢老师给我们的鼓励。
(四)、结束语:
甲: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人在幼时养成的习惯,就像人天生自然固有的一样,难以更改。《汉书贾谊传》作者班固)
乙: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甲: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乙:4、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甲:让我们学好“礼、仁、孝”!
乙:为自己、为家庭、为班级、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合:《传统文化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结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二十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三)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四)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五)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二、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三、讨论交流
(一)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二)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四、观摩评选
(一)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二)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三)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五、集体评议
(一)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二)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总结、颁奖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36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