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窦娥冤教案名师(案例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07:05:02
最优窦娥冤教案名师(案例20篇)
时间:2023-11-04 07:05:02     小编:文轩

教案的编写应当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既要注重理论指导,也要注重实际操作。编写教案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教育教学网站上的教案资源,供大家参考借鉴。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一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l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谁解真娥女——赏析悲剧形象

1.朗读全文

2.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分角色朗读。第三场

指导诵读:i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教师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随其回答进行深层启发。

(1)反抗性突出,集中表现在[滚绣球卜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深层启发提问: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天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

参考分析: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深层启发提问: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

参考分析:三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一“胡说”一“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2)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深层启发提问: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参考分析: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三、谁解窦娥冤——挖掘悲剧根源

主问题: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参考分析:

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

假如她当初同意嫁给张驴儿,她就不会死,但作为贞节的女子,她恪守的封建孝道不允许;

小结:窦娥的冤在于她太善良而吏治太黑暗了。具体来说有两点:

1.她太善良了,遵从封建道德,孝顺、安分,却不被封建社会所保护:

2.吏治太黑暗了,相信官府,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

所以说从具体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状况分析,悲剧无法避免。

四、谁解窦娥剧——探究悲剧的艺术效果

主问题:比较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

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选一个侧重来谈。

1.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2.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3.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人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深层启发提问:有人说。原作结尾既对官员绝望,又借官员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觉得呢?参考分析:作家主观上虽有局限性。但客观上作品处理得很好。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

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出理由。

三桩誓愿处结束: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洗雪冤情: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审美心理。

金锁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五、总结全文

1.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2.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3.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有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结课

1.作业:《窦娥冤》之所以深受喜爱,就在于它具有恒久的社会意义。今天,人们依然排演它,如果《窦娥冤》即将上演,请为它写个广告词。

2.齐读晋剧《窦娥冤》的结束唱词:

碧血飞溅素练染,

烈女柏舟意志坚。

六月霜雪三年旱,

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二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三

(一)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曲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一)、这曲戏由几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如何理解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反抗精神?

点拨、研讨、赏鉴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斋叟,金未元初大都人(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尘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都散失了,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子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讲授课文

1、 提问:在课文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于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有属于正宫调。

2、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宣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鱼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 作业设计:背诵[端正好][滚秀才]两个曲子

四、 板书设计

一关汉卿

二、情节结构: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第二层: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快活三][鲤鱼儿]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 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 恶。

六、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归纳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七、 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八、 板书设计:

窦娥冤

1、 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 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 归纳主题

4、 作业设计。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四

1、 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3、 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 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五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三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六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课时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七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课时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八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戏剧冲突尖锐、扣人心弦,悲剧的魅力经久不衰。下文为各位老师带来最新《窦娥冤》教案范文,欢迎参考!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教学中把诵读作为首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切实感受人物心理,仔细体会剧作的情味,为深层探究做好铺垫。

现实主义是关汉卿剧作的一大特色,但是学生对人物悲剧命运的认识往往肤浅,他们回答“”,就是贴了个标签,并未真正深入文本语言内部,用心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基于此,我设计了主问题引导下的探究教学方式,即全课由三个主问题构成,主问题的设计力求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三个问题主次分明,逐层深入,虚实结合,一步步引导着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魅力。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1、朗读全文

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分角色朗读。

第三场

指导诵读: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教师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随其回答进行深层启发。

(1)反抗性突出,集中表现在[滚绣球]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深层启发提问: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夭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

参考分析: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深层启发提问: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

参考分析:三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2)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深层启发提问: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参考分析: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主问题: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参考分析:

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

小结:窦娥的冤在于她太善良而吏治太黑暗了。具体来说有两点:

1、她太善良了,遵从封建道德,孝顺、安分,却不被封建社会所保护:

2、吏治太黑暗了,相信官府,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

所以说从具体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状况分析,悲剧无法避免。

主问题:比较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选一个侧重来谈。

1、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2、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3、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参考分析:作家主观上虽有局限性,但客观上作品处理得很好。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

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出理由。

三桩誓愿处结束: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洗雪冤情: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审美心理。

金锁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1、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2、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3、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有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作业:《窦娥冤》之所以深受喜爱,就在于它具有恒久的社会意义。今天,人们依然排演它,如果《窦娥冤》即将上演,请为它写个广告词。

2、齐读晋剧《窦娥冤》的结束唱词:

碧血飞溅素练染,

烈女柏舟意志坚。

六月霜雪三年旱,

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九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本事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资料。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能够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一样: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主角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经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主角朗读的学习,帮忙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境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杯具和中国十大杯具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终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到达“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以往把自我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证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我的社会梦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并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能够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主角,由学生分主角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我被押赴法场而悲痛;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能够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所以,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能够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资料,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能够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经过描述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进取思考。

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

四、检查预习:

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景,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一

1、 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3、 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 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二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戏剧常识:角色――生旦净末丑;戏剧专术语:科、白、云、唱。

2、掌握“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错勘”等词语。

3、理解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4、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并概括主题。

[自读导引设计]

一、简介戏曲常识

教师提出,学生复习总结,教师校正。

1、戏曲通常有哪些角色行当?

生:老生、小生

旦:正旦,花旦,青衣旦,刀马旦

净:花脸,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末:

丑:

外:老年男子

卜儿:老年女角

2、科:动作

白:对白、独白、带白

3、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二、阅读“自读提示”,了解《窦娥冤》的大致情节。

三、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

四、阅读讨论

1、根据剧情的发展可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划分其起讫,并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2、第一部分写窦娥的怨,她怨什么?

3、她去刑场,本来走前街,为什么却要走后街,表现她什么性格特征?

4、婆媳相见,作者借婆媳的谈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5、与婆婆离别时,窦娥交代了什么,她的这番话表现什么?遇时节将碗凉浆奠,突出其悲惨遭遇,劝婆婆不要过于悲伤,善良性格,美好心灵。

7、最后,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用意何在?

总结:窦娥的形象及主题。

五、练习

剧中有个人物刽子手,请你以他的身份,将这一折戏改写为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三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杂剧的语言。

赏读法。

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盗跖(zhi)嗟怨(jie)前合后偃(yan)

b.罪愆(qian)衔冤(xian)湛湛青天(zhan)

c.错勘(kan)亢旱(kang)苌弘化碧(chang)

d.埋怨(mai)尸骸(hai)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黑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四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

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五

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六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课时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七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 糊突(混淆) 勘(核查、查验) 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 哥哥行(那边) 落的(落得) 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 委实(确实) 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 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 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 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发展 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 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 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3)历史上关于一些冤狱的传说,多半是“一人一事”,为什么剧中要连写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窦娥冤》教案(二)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八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课时。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十九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并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能够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

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构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

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

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资料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我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可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研究)。

三.趣味探究。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所以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杯具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一样。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我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梦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杯具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一样。他是个有梦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进取行动,最终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杯具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经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我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名师篇二十

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3683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