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篇一
企业集团是在现代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为纽带,由众多的企业组织共同组成的利益联合体。企业集团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组织机构,这就决定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既要对集团本身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又要对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和关联企业进行审计,审计范围空前扩大。而且现代企业集团往往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经营范围横跨多个行业,这也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设立一个与其内部组织机构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既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节约审计资源,又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需要。
我国很多企业集团建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与其组织机构和经营特点不相适应,制约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表现在:
(一)审计机构组织设置单一
我国企业集团一般只在集团本部设立单一的内部审计机构――集团审计部,与集团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由集团领导人分管,没有派出机构。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简单,但在实际开展审计业务时会增加工作难度。如集团审计部在对其成员企业进行审计时,子公司没有设置相应的审计部门,则会导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无法及时获得审计所需资料。集团审计部对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在对其进行评价时,由于缺乏应有的依据,很难做出正确判断,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在日常工作中,集团审计部与成员企业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也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对成员企业的服务咨询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组织地位较低,权威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集团的地位,隶属关系也极不统一。在企业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可对财务总监负责,也可对总经理负责,还有的是受监事会或董事会领导。而且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和单位相对独立,因此,其独立性同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健全,表现为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经营职能混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如果由董事会领导,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集于一身的不合理现象;如果由经理层领导,同样会形成执行、监督职能一体的情况。
(一)提升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为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设置和制度设计来明确和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审计任务。企业集团应成立独立于各管理层级的集团审计部,在董事长的直接领导下,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审计委员会由非执行董事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成,代表董事会对企业集团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是处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的监督系统。同时应赋予集团审计部对所有职能部门和个人进行审计的权限,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能够得以有效执行。
企业集团在选配内部审计人员时,不能仅仅从财务人员中挑选,还应根据集团自身的业务特点配备计算机、法律、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要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比例,以增强其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从而使其能为管理当局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提供依据,为成员企业日常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重塑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企业集团在进行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选择时,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择运用。在企业集团总部层面,内部审计机构宜采取“董事会负责制”的组织模式,即:在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集团审计部。另外,按照企业集团及其下属分(子)公司的地域和业务分布情况,在集团审计部设立多个下派审计中心,在一定期间内,下派审计中心分片负责对所辖区域内的集团分(子)公司开展审计监督业务,并定期轮换辖区。
在企业集团的分(子)公司层面,不具法人资格但属于集团核心分公司的,应派专职审计人员或设立审计派出机构,对分公司进行日常审计监督;否则接受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直接监督。对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因其具有法人资格,所以有义务视自己的经营规模考虑是否单独设立审计机构。若设立审计机构,子公司审计机构应向集团审计委员会负责;若子公司不单独设立审计机构,则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将在子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派出机构,但需经子公司董事会同意。
(三)确定企业集团审计部及其派出机构的管理职责及业务衔接
集团审计部的职责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宏观管理,具体包括:制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流程,编制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委派审计中心对企业集团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集团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所属单位负责人进行任期或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的单位进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承办企业集团董事会财务审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及监事会的有关业务,协调外部审计工作;指导所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下派审计中心是企业集团审计部的直属审计机构,主要职责是按照企业集团下达的年度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组织实施具体审计项目。具体包括:参与企业集团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审议;根据下达的企业集团年度内部审计工作任务,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审计项目,并向集团审计部
报告
工作;根据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负责本中心开展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定、过程控制和质量把关;向集团审计部报告
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异常情况;协助集团审计部对辖区内集团分(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负责本中心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本中心的经费预算编报、控制和考核工作,定期向集团财务部、审计部报告费用支出情况。下派审计中心业务上由集团审计部归口管理,向集团审计部负责人汇报工作,集团审计部负责对下派审计中心进行绩效考评,其负责人应定期在各个下派审计中心轮换任职,薪酬等级和职权应与集团审计部副职相同。下派审计中心有关人事薪酬、财务及固定资产的管理遵照企业集团总部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下派审计中心应与集团分(子)公司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得与集团分(子)公司发生任何经济利益关系。
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设置对于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优化以及职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集团可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集团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第二层次是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置集团审计部,与集团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另外在集团审计部下设多个派出审计中心,这一层次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发挥其监督评价和服务咨询职能,并使内部审计的管理决策和业务开展相分离,即实现管办分离,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第三层次是依据实际情况在各成员企业设置审计派出机构。三个层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分别发挥其各自的职能,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运行体,共同服务于企业集团的战略协作,以提高集团整体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马立占.重塑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之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4):45
[2]许岚岚.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71
[3]张金爱.浅议内部审计如何把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j].中国经贸,2011(24):87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篇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事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选择。当前正值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为了进一步了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我们专访了某大型国有审计处处长王某以及某国企纪检书记赵某,与两位内审“一把手”一起谈谈关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的那点事儿。
内部审计在国企中到底该如何进行角色定位?
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文件,其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加强审计部门的工作,强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担负着完成审计工作的重要使命,可见,国有企业加强其内部监督与控制不仅意义殊然,并且任重而道远。同时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第二十条也明确指出了要“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明确监事会、审计、纪检监察、巡视以及法律、财务等部门的监督职责,完善监督制度,增强制度执行力。”因此,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发挥的角色作用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成效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管是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均是企业中的经济警察和管理咨询师。王处长认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实则一致,即向股东负责,帮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可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应当是一致的,对股东负责,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然而由于国有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又存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同。王处长补充道:“民营企业的股东和上级比较清晰,其内部审计更容易按照教科书中的模式来进行,也更容易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方法,而国有企业股东较为模糊,一旦国资委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董事会或其本身很难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赋予足够的关注,这时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定位很容易模糊化”。可见,明确内部审计在国企中的职能定位,建立中国特色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迫切需要。
王处长认为:“当今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拥有更多建设内部审计的资源和制度,应该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激发企业内部审计的得内生活力,国企内部审计定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揭错防弊’的较低层次上,而应该更多地发挥管理、评价和监督职能,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1.国企领导层缺乏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
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一把手领导负责制,国企领导将考核业绩作为升职的本钱,对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内部审计的关注度不够。国有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三种审计方式即:离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事后违规审计。而国有企业通常比较重视事后违规审计,这其实严格来说是对内部审计的错误定位。王处长也坦言:“领导更关心的是经济活动发生之后,对企业到底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这也就是经济活动的事后审计,领导往往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前的风险预测和事中的防范、分析,导致了内审部门不能够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的监控。
另一方面,在审计部门的设置上,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将其设立在会计、财务部门之间,审计工作由财务经理兼职,有的甚至是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这种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当审计问题出现时很难被发现,即使是发现了国有企业领导也会为了“面子”给审计部门施加压力,对披露出的问题进行不作为。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其实并不简单,你不仅要懂会计、审计等财务知识,你还要会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等方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可见,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内审人员并不件容易的事儿!访谈中赵书记很无奈地感慨道:“我们的审计部门人员配置严重缺乏,员工都是年轻人居多,大都还没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其实,这种现状在国有企业中并不少见。所以要想保证审计的质量,就必须对这些审计人员多进行学习和培训,建立专业的审计人员队伍。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审计部门是从内部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的,导致了审计部门或多或少的与被审计的部门有联系,或者是与被审计部门同级,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王处长如实说道:“我现在是审上审不了,平级也审不了。审下面的时候,审计人员的角色定位是啥都能干!”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许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属于董事长分管,部门副总协管,内部审计相关事宜重要的需要向董事会汇报,其余部门日常工作向分管副总汇报即可。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依然不足。王处长认为国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而其所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仍处于第三和第四阶段之间。一阶段:财务领导,部门不独立;二阶段:部门独立,总会计师管;三阶段:纪委书记管;四阶段:由总经理或董事长管;五阶段:直接由董事会管理。究其根源发现,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审计部门是从内部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的,导致了审计部门或多或少的与被审计的部门有联系,或者是与被审计部门同级,这大大降低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同时,当涉及到管理者自身利益时,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也将影响内部审计的工作开展。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乏严重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削弱内部审计职能。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对内审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度的形式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规范,会使企业员工从心里上更加认同内部审计。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更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王处长坦言,现今大多数国企的内部控制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很多制度上的说明,但真正的三道防线和内控制度并没有落到实处。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定位存在哪些问题?
企业的“查错揭弊”是内部审计在职能上的基本定位,工作中内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查验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监督生产经营上,通过对历史的审查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内部审计的评价和建议对未来具有参考价值和建设性意义,但由于审计的主要职能未能定位于对企业管理风险状况的分析、评价和对触犯国法的相关部门与人员的惩治,从而内审也就无法触及管理与经营领域,更无法解决法律漏洞所带来的问题。更何况,国有企业通过提高内部经管水平,加强外部制约机制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组织账面错弊几乎不存在,若坚守以往的内部审计职能,内审的作用将难以为继,更不能发挥在国企中的监督作用。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管理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在遵循既定的准则、按照相关的标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管理活动等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和判断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并针对内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表明,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源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应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这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内部审计凭借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就充当了董事会和监事会部分工作的协助者,为他们提供评价和咨询的服务。可见,内部审计从来都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企业管理需要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才得以完善。
2.重监督
国企内部审计监督的目标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规范单位的会计行为,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真实安全;其次,防堵漏洞、消灭隐患,避免舞弊事件的产生,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最后,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可见,内审监督职能的发挥是一个连续过程,它对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提供了一个合理保证。
3.重国法
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存在着漏洞,这些残留的问题需要找一个有效工具来解决。内部审计作为国企中的经济警察,其监督、确认职能能将国家法律有些伸不到的角落照亮,协助监管部门监督国有资产,保持其安全和完整。此外,内部审计咨询作用的发挥,使得国有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到企业的状况与发展动向,从而及早做出正确决策,防范违法乱纪行为发生,提高企业效率。
国企内部审计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针对以上国企内部审计遇到的问题,我们邀请两位嘉宾从实践的角度展望了国企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并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内部审计专家教授共同交流了意见。
1.顶层设计上促进内部审计外部环境的改善
赵书记认为,中央巡视组巡视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审计整改,例如僵尸企业整改和风险防控,然而内部审计却无人监管,要想让内审相关制度落到实处,依旧任重而道远。
王处长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近些年来内审进步不大的根本原因即是外部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比国企法律部门来说,内部审计在外部制度推动力度不足的形势下,难以取得大跨步的前进。
他最后笑谈到:“国家新形势下,我觉得还是要推进由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希望外部环境能加强对内审机构的支持和监管”。
2.明确审计到底是干什么的,不能什么都干
王处长指出,现在内部审计涉及的面太广,仿佛什么都可以让审计来干,如果说法律只涉及公司的一个面,那内审就涉及企业一个面,甚至多个面。然而要想真正让内部审计发挥作用,还是要明确内部审计到底在企业内是干什么的,审计应当还是回归到过程而不无所不能,突出审计作为组织管理者和流程复核者的职能。
3.要允许借助外力,推进兼职审计人员建设
采访中,我们发现,两家企业的内审人员数量普遍较为短缺。赵书记指出国家要实现国企内审三年全覆盖,而审计部人员却不足,任务重,人员少,是当今国企内审机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王处长认为要允许国企内部审计机构借助外力,推进兼职审计人员建设。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今我国国企的内部控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任重道远。不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制度,经营者改善管理的动力就不足,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于“服务”后就不会有大的突破。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和内控制度。同时,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中储棉事件已经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公司内部审计建设敲响了警钟。如果企业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际化的内控体系制度,这些公司集团的违法操作公司内部就能够提前得以察觉,最大可能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5.推进内审机构设计优化
国企内审机构的设计优化关系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日常运营和顺利开展,应该多在培训课程中涉及一些集团审计部门的特色经验和做法,并讨论借鉴。
最后,我们荣幸有请到了两位嘉宾畅谈了对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培训的期望和建议。
赵书记:“我是第一次进行审计方面的培训,从这个角度讲,我是半路出家,越听越觉得自己知识欠缺,这一反映了培训的重要性。
至于期望,我觉得培训一定要有层次性,领导和业务部门之间分开,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培训要有一定系统性,就像我们这些学院可能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缺乏系统性,这是培训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内审人员层级提高了,自然而然对开展内审工作和未来内审的发展非常有利”。
王处长:“国家会计学院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最早,2003年有一个总会计师班,当时很遗憾没能参与学习,那时候特别想来,后来很荣幸很多次来到这里进行了八九次培训,感觉质量很高,尤其是可以看出国家会计学院的不断成长,今后我觉得会计学院还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的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篇三
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审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对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做出了重要部署。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中坚力量,如何加强对所属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如何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体系,进而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障企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是当前内部审计管理值得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有企业当前内部审计的不利因素及影响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一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不利影响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削弱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亟待在经济新常态下加以有效破解和改进,以实现内部审计价值的不断提升,促进内部审计工作长足发展。
一是审计体系设立不规范。我国内部审计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国家相关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在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上较为“自主”和“宽泛”,缺少“必须”和“刚性”的法律法规依据标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版)第四条,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体制、职责权限、人员配备上的规定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国资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文件(国资发评价[2016]48号)对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出:“2018年年底前,中央企业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占在岗职工人数原则上不低于千分之二,高风险行业、大型企业和国际化经营指数较高的企业要力争达到千分之三以上”,此文件对审计人员配备给出了明确的数字化标准,但也仅是在“原则”上。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导意见均非必须和强制,也缺乏相应方面的检查督导,在“宽松”和“弹性”机制下,国有企业在执行中也就存在了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中,有些企业将审计部门独立设置,有的则是与财务、纪检、监事会合署,甚至有的被并入到办公室;二是在组织机构隶属关系上归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总会计师、纪委书记、副总经理领导等现象均不同存在;三是在审计委员会设立上,有的下设在董事会,有的下设在监事会,有的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四是审计人员配备数量没有必须标准,随意性较大,重视的单位配备人员多,不重视的或许仅设1人还是兼职。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立的多样性,不利于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影响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运作与发展。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国有大型企业高层领导人员对审计工作认识已有很大提升,但下属企业有些领导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经济指标创造,轻风险防控监督意识。对创造经济指标的单位和部门高度重视,在人员力量和薪酬考核上极度倾斜;对审计风险防控监督意识较淡薄,认为每年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财务决算进行一次审计即可,没有必要在内部审计上下功夫。二是在审计问题和成果运用上认识有偏差。遇到内部审计提出的尖锐问题,有时甚至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设阻碍,审计报告会搁置一边,导致问题得不到迅速有效整改。三是人为将审计部门地位设定拉低。在人员编制、薪酬待遇和审计经费上考虑不多,审计部门在管理部门中被人为设定为二、三类部室,审计人员薪酬待遇低于财务等部门,也存在审计机构负责人往往是由从财务或其他部门“退役”或“边缘化”领导担任的情况,审计人员在可以自主选择审计和财务岗位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后者。四是未能分清审计问题的主体责任。当接受上级审计提出问题时,个别领导将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出现质问:“怎么叫人审计出这么多问题?你们审计部怎么搞的?”主体责任未能分清,内部审计“背黑锅”,审计整改与责任追究落不到实处,前改后犯就见怪不怪了。长此以往使内部审计失去了应有的自觉性和自愿性。由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足够的理解,没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意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中,其基础性、熟知性、常规性、连续性、随时性是外部会计师事务所难以替代的。实践证明:企业领导重视审计工作,关心和支持审计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题,那么内审工作存在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内审工作就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三是内审人员切身利益的牵制。内部审计隶属企业内部组织关系的特殊性,决定其在行使职能上容易受其内部组织意识所左右,如企业最高决策意见会对审计职责的发挥产生影响。其主要原因: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人事任免、薪酬待遇以及考核奖惩等与企业密切相关,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受企业内部各方面利益牵制,难以公正、客观地独立开展经济监督活动,尤其是牵扯到与领导利益有关的领域。二是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揭示问题,往往引起被审计单位(部门)甚至是业务分管领导的内心“不满意”,由于内部审计缺少体制上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之个人利益连带关系,使内部审计人员存在怕“得罪人”心理,担心在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等切身利益方面受到不公待遇,因此会不同程度地使审计工作的价值实现和效果发挥受到影响,使审计职能发挥受到制约。
四是传统审计环境的制约。传统审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往往就是检查财务账簿,查看财务收支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如果审计一旦涉入除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范围以外的经营决策和管理事项,就会使被审计人觉得超出了审计范畴,甚至出现反感和“敌意”,导致审计环境受到影响。现代审计的方向是以注重经营管理风险防范为导向,而经营决策事前无须审计参与控制监督和经济鉴证评估,则是传统内部审计的极大漏洞和普遍现象。当前,内部审计监督多以事后为主,审计实施中难以掌握原始信息依据,事前参与企业各项管理过程环节的控制职能十分薄弱,出现问题也多是亡羊补牢,甚至已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是内审人员复合型技能欠缺。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活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它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全面的财务会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对企业经济事项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提供可行的决策依据保障,这就需要较高层次的具有复合型业务知识的审计人员。从主观上讲,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中绝大部分人员是财务会计专业,对财务会计的业务知识虽能胜任,但对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环保、营销等多元化的管理知识与全方位实践却显得业务单一,内部审计所要求的全面型、复合型知识人才短缺,难以更高标准地满足内审工作要求,增大了审计风险;客观上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查找和提出管理漏洞的地方多,“得罪人、待遇低、不受重视”是很多优秀人员不愿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原因,人才因素的影响是高质量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最大障碍。
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加强新时期党对内部审计的引领。2018年5月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全国审计工作的领导,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2019年10月31日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列入决议,提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和监督前沿,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适应新形势,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审计理念,拓宽审计视野,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消除内部审计盲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是完善内部审计体系顶层设计。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应与时俱进,在法制化、制度化、正规化进程上不断加以完备。建议国家在审计监督体系层面,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更为具体的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相关刚性指引,完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个层面的顶层设计,构建审计全覆盖的有效机体;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据,促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形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体系充分得到健全与保障。同时,加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理顺企业监事会、巡视巡察、法律、纪检等各种监督关系,形成监督合力,为党和国家及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三是审计作为是领导重视的前提。领导重视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推进和深化的重要因素,而审计作为又是能否博得领导重视的先决条件,两者关系既相辅相成又互为促进。促进好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艰辛付出,打铁必须自身硬,体现审计价值,一味依靠领导重视,而工作不能行之有效,也无法赢得领导的重视;其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把内部审计视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经营决策及经济运行环节不可缺少的卫士。因此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应予以必要保障与支持,给予内部审计有利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从根本上为内部审计持续作为注入动力。
四是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必须予以充分体现。一是通过国家对内部审计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使内部审计独立性得到规范化加强,即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下面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隶属领导,对企业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负责,摆脱与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平行设置的弊端,切实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在国有企业加快推行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职及独立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条件与权限,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三是强化审计人员政治思想与业务素质提升,提高职业素养和执业道德水准,打造审计人员自身硬件的权威性。四是建立服务与监督分离审计机制,审计服务面向下属企业,审计监督对集团公司总部负责。建议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采取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审计垂直管理和委派制模式,试行建立集团化审计中心和片区审计中心机制。五是在对审计人员人事聘免、薪酬标准等切身利益隶属关系上有所管理突破,解决审计人员切身利益连带问题,使审计人员消除后顾之忧。
五是向现代审计纵深方向发展迈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审计对经济监督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变传统内部审计思维,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与环境,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越来越偏重于企业管理功能的发挥、风险控制防范以及对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审查和评价。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的预测防范上,将由事后审计转向事前控制为主,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防止决策失误和风险转化,最大限度规避运营风险,发挥资产经营的效益,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实现以审计的主观努力改变人们对传统审计的认识。
六是打造精良的国企内部审计队伍。人才是履职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建议在国家审计机关负责内部审计监督指导部门层面,新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才专家库”,选拔国有企业优秀内部审计人才,按照企业不同性质和人才的不同专业,建立“专业分库”,聚集一批具有丰富审计实践经验、专业精湛的国企内部审计顶尖人才。一是可在需要时抽调充实协助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二是重点在国有企业之间组织开展不同项目交叉审计,充分整合利用好国企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力量;三是围绕国有企业行业特点,有效解决行业共性和个性审计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和审计管理建议;四是组织相关专家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进行分析研判,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其揭示和反映企业各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的能力;五是通过以审代训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审计专业培训,促进国有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带动更为广泛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审计知识,提高综合驾驭能力,提升专业水准。目前国有企业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短缺,通过国家审计层面新增构建内部审计专家库,会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加快培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才,有利于打造精良的国企内部审计队伍。
面对新使命、新职责,内部审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既不局限于传统的监督和财务审计功能,又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紧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扩展内审职能,加强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优化设计,坚持科技强审,营造风清气正的内审环境,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中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篇四
目前,我国国有的大中型企业都陆续在本企业内部尝试性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并以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来作为强化和制约企业内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内部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强有力的监督功能,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对各下属单位的约束力,保证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特点包括:(1)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既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根据单位管理要求提供专门咨询的服务者。(2)审计程序的相对简化性。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对本部门的情况比较熟悉,具体实施的审计工作都大为简化。(3)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
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都陆续在本企业内部尝试性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将其作为强化对企业内部各级行政首长监督管理的有效机制和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使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逐步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受审计环境和审计手段的制约,加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不足,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制度目前还不够健全,致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企业管理当局及广大内审工作者进行认真思考,并不断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
审计内容主要是检查各类报表是否编报齐全,并对报表中的内容进行核对,注意报表反映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情况与其他会计期间的分析对比,有关重大影响因素是否予以揭示,并要结合报表内容的审计,验证报表附注说明是否真实。在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审计的要点包括:资产负债表的审计,损益表的审计,现金流量表审计,合并报表审计这几项。
资产负债表在审计的时候主要注意其编制方法的正确性,报表中项目的完整性以及报表所反映的项目和内容的一致性,当然再核对当中还要注意账目上费用的真实性。损益表的审计除了要注意其格式的正确性和项目的完整度外,还要注意损益表中产品的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是否与其附表相一致。现金流量表的审计主要注意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是否恰当,企业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是否完整、准确,与有关报表相核对。合并报表的审计主要注意其编制的基础,合并报表的范围,企业内部经济情况,会计分录是否完全抵消等。
我国现在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着问题,审计组织的模式与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不相适应。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专业人才缺失,企业在做账的时候存在造假账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低,不能真正的提出有价值的内容和意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混乱。审计工作没有落于实处,只是流于表面。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性不强。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的狭窄等等的问题阻碍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导致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同时受限。
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是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是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有与其内部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
我国现行的体制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都较弱,没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其本身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受到其领导层的限制。因此,在审计部门的设计上可以整合化,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形成一个整体,让上下级的内部审核部门形成直属的关系,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咨询、评价、服务的职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设立专业性强的审计队伍
审计人员的职责履行缺失问题,某些国有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低下,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审计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违法的事项也隐瞒不报,这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为了更好的落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针对审计人员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是保证审计工作有效实行的基础。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加强其对国家的经济法和企业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这样能保证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收支的有效审计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有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外,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包括对会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时俱进。
3.明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目标
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根据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将审计工作的重心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审计转移,为企业的宏观管理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在明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目标的同时,还要改变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单一的问题,促进审计职能从单一的监督职能向监督、服务与管理的多种职能转变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的审计重心向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上发展已成为必然。
4.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
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是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审计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政府能了解国有企业财务现状及问题,并就相应问题出台政策来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管力度,加强审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5.拓宽审计领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内部审计不仅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内审工作上的突破。随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重点向下列领域拓展其作业:(1)内部管理审计;(2)质量控制审计;(3)合同审计;(4)经济责任审计;(5)风险管理审计;(6)环境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不断向着高标准化和正规化发展,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国有企业要是想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促进企业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国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在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和评价组织控制发挥着作用的同时,促进了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加强了企业在改制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内部审计流程,对企业内部的审计体系的健全建,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篇五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国企尤其是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监督机制,在规范企业财务收支、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经济效益、规避各类风险、明确经济责任、提供战略咨询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内审工作仍处于较为边缘化的位置,部分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内审制度不够完善,内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权威性,致使内审无法发挥其相应的职能和应有的效果。
为此,必须要认真地剖析原因,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提升企业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强化审计能力、采取正确的审计方法,保障企业长久、健康、稳定发展是内审领域的当务之急。
(一)内审工作作用发挥不充分,内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国企内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公司领导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部分企业领导认为内审工作是非增值的辅助性环节,甚至存在“内审监督是自找麻烦”“内审就是摆设”的观念,只关注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审计机构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一般来说,集团性企业在其母公司董事会或者内审委员会下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并要求其子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内审组织体系,但实际由于企业内审机构设计的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足,子公司一般都未设立内审机构,制约了内审机构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是内审独立性、权威性不够。有的单位将内审与财务、法务、纪检等职能合并放在一起,建立了非专职的内审机构,审计人员经常要兼任纪检、法务、信访等临时性工作,内审地位不高、话语权不足,审计职能被弱化。另外,内审对象涉及多种行业、不同专业领域、数量也多,使得内审机构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监督。
四是审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首先是受国企人员编制影响,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如笔者所在企业为大型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及二级单位近200家,职工人数3万人,资产规模大、员工数量多,专职审计人员不到10人,审计任务量大、工作负担重,导致许多审计工作的开展都难以实施到位。其次是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如大部分国企存在中老年审计人员占绝对主力,年轻审计人员极少的情况。第三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和业务经验结构不合理现象凸显,在岗内审人员缺乏工程造价、企业管理、内控、法务合同、金融和风险等专业知识。此外内审人员普遍职级偏低、晋升难造成审计岗位吸引力低下,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二)内审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内审作用发挥
一是内审工作范围较为狭窄。大多以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为主,在战略、内控、合规、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的意识不够,企业审计工作的价值创造性不强,工作效果有限。
二是企业内审与外审之间的配合程度不高。外审机构难以获取足够的企业经营信息数据,或者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导致审计结果内容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的管理需求。
三是审计工作定位与企业战略未能达到高度协同。未与集团业务部门建立审计联系工作机制,内审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集团内审职能发挥受限。
(三)内审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审计问题整改难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对审计结果和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审计问题与安全生产、经营指标相比无关紧要,问题整改采取选择性整改、应付式整改、机械式整改,存在前瞻性措施不够有力、责任未落实到人、进程偏慢、不全面整改和未彻底整改的情况;有的单位对审计意见的理解认识不到位,造成整改存在偏差;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任务繁重,现场审计和后续整改全面兼顾压力较大;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整改配合不够,一些问题涉及到机关职能部门,但有的部门认为审计整改就是内审部门的事情,对被审单位的帮助指导作用发挥不好。
二是彻底整改难。有的审计问题覆盖面广、涉及的内容较多、信息量大且经办人员素质不一,整改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是“硬骨头”问题整改难。有的审计问题需多个职能部门、相关单位共同参与、联动整改,非一家之力可完成整改;有的问题是政策性问题,有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审计整改难度较大。
四是整改标准不够明确。审计部门对于不同单位查出的相同性质的审计问题,在审计处理时原则上可以做到“一把尺子衡量”,审计整改可确定标准,但对于不同单位的不同审计问题,因处理建议要求不一,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明确整改标准。导致审计成果在事前防控、事中监督和事后追责过程中存在转换不及时或转换不力的情况。
(四)内审范围不够宽泛,内审职能存在缺位和越位
一是审计职能缺位。有的大型集团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众多分子公司。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内审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集团的整体资源实现对子公司的指导和监督,这也成为集团内审工作中的一大难点。现实中,集团内审的范围并没有达到集团发展所需,未能全面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内审工作大多以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内容,并未在内部控制审计、经营管理专项审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拓展。工作流程固化和模式化现象明显,无法对集团业务流程完善、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更为科学而有效的建议。内审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短视性行为,对于重大缺陷往往因不影响短期效益而被忽视。
二是审计职能越位。现代内审职能一般包括监督和服务,监督即鉴证、服务即评价和咨询,而现实中往往赋予内审其他不相干职能,如经营管理、内控设计、重要事项决策及执行等,审计越俎代庖,涉猎陌生领域,做与自身职能不相干的事情,结果必然是两头都做不好。
(一)选贤任能,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广纳贤才,改善内审人员结构。吸引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提升审计团队的整体水平。
二是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使自身专业胜任能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建立内审专家工作机制,将审计工作与企业战略协同统一。
三是加强内审人员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项技能考试,并将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结合起来,促进审计人员学习提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是拓宽内审人员晋升渠道。按审计工作性质,可增设技术岗,如首席审计师、一级二级审计师等,打破编制和职级限制,按业绩贡献大小可升可降,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
五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内部管控流程。
六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内审人员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还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提升集团信息化审计水平。
七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内审人员不仅要拥有专业胜任能力,还应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积极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等。
(二)理顺内审运行机制,保证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一是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计内审组织。内审部门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之下,下级公司审计部门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可由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证审计工作定位准确,为集团提供高效的审计管理职能。
二是优化和完善内审制度体系。实现内审和公司治理层面制度的融合,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
三是为了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公信力,必须要将审计部门从其它部门中独立出来,给予审计部门相应的权力。让审计部门真正实现独立,较好提升审计部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例如,国外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执行双向报告制度,即向管理层和董事会分别报告,企业可以借鉴并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
四是明确各部门对应审计监督中的工作职责与权限。以免在整改问题时,发生责任部门相互推萎的现象。五是与集团业务职能部门建立审计联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其他部门一旦发现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可与内审部门共享,内审部门亦然,审计线索和成果亦可与之共享。
(三)密切结合实际,拓展审计视角
为了保证集团战略规划的顺利实现,应着力拓展内审的范围,加大审计力度。一是开展内控审计。审视企业内控运行是否能够确保企业资产、资金安全,有效避免各种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提升,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运行质量。二是定期进行审计风险评估。以风险预防和检查为核心,进行包括风险管理的综合审计。三是开展研发技改专项审计。为确保新品和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市场竞争力,对研发技改过程中的成本支出、产品质量等进行审计。四是开展投资项目关键阶段审计。为确保决策层作出科学的经营决策,避免决策失误、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合同审计、执行情况审计、事后综合评价等。审计应尽量避免参与内控体系建设和经营管理决策制定,切忌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
(四)审计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抓预防
一是充分发挥国企自我约束、自我革新、化解风险的能力,消除监督盲点,推动内审职业化,构建覆盖面、集中度、权威性较高的国企内审监督体系。二是通过内审及早发现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揭示并及早化解国企系统性风险隐患。三是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运行、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是关注权力运行,促进正确用权。尤其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和岗位,检查“三重一大”事项,加强关键业务、重点领域、资本运营重要环节的内审。第二是关注责任履行。把问责、问廉、问效贯穿始终,敦促和鼓励干部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第三是关注干部廉洁状况。对国企干部廉洁从业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做好内审,确保干部干净用权,将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企业内部筑起一道反腐倡廉“防火墙”。
(五)内外结合提升内审绩效,开展内审业务外包
在企业内审力量不足或部分专业性内审业务难度相对较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能无法满足需求时,企业需聘请专业机构人员协助完成相关审计任务。一方面可补充人力、能力和专业空缺;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可借此学习交流审计业务,提升自己。内审业务外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外包服务承接机构进行科学评估,通过竞争性谈判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机构来完成内审工作;二是选择合适的内审外包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补充式外包、审计管理咨询、合作内部审计或完全式外包;三是做好内审外包质量评价,完善相关评价指标,对内审外包业务完成情况做出动态化评价。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够及时反映出来,督促其改进、优化,保证内审外包质量达到要求;四是建立中介机构审计专家库制度,吸纳优秀人才参与企业内审,学习社会审计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六)促进内审转型,加强内审创新,提高内审质量
内审工作质量是内审业务的生命线和基础保障。目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衰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随之加大,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内审要摒弃过去粗放、单一的工作方式,优化审计流程,完善内审制度,创新工作方法,采用先进的审计工具,提升内审质量。二是树立“严肃追责与宽容失败相结合”的机制创新审计理念,正确开展经责审计。三是全面审视审计环境变化,更新审计方法,结合在线审计、大数据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效果。四是强化审计过程控制管理,将审计过程检查纳入人员的考核评价范畴,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审计
方案
的有效执行。(七)做好源头控制,坚持风险导向
坚持风险导向是企业内审工作开展的基本遵循。一是企业不仅要对已经产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控制风险扩散,同时要针对可能的风险情况采取前瞻性预防措施,做好事前的风险防范工作。二是企业要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体系。三是不断更新风险理念,明确审计部门在风险防控中的职能定位。四是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全面监控企业各类风险。五是通过扩大审计范围,实现部门联动,如审计和法务风控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精准识别风险,有效控制风险。降低企业成本,减少风险损失,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内审效益。
(八)提出合理化建议,出具高质量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审计报告质量。一是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审计组要对被审单位做好审前调查,编制可行的内审
方案
,为之后的内审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强化过程管控。查证过程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引用法规恰当,把每一个问题都做成铁证,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三是与被审计单位充分交流。全面掌握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处理建议,帮助被审单位切实解决问题。四是严格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工作底稿记录的事项要严格规范,避免重要事项出现差错或遗漏,内审人员应当端正态度,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开展内审工作。五是出具可信度高的内审报告。内审报告内容深刻、定性准确,有利于提升报告的可信度。内审报告应当充分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能避重就轻。同时,针对问题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相关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九)做好审计结果运用,建立整改长效机制
为保障企业内审长效、持久的发挥作用,按照国家规定严格落实审计监督责任,完善审计机制建设,细化审计制度条例,将内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同时,企业要不断加大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力度,做好审计工作“后半片文章”。内审部门要认真研究内审结果信息,讨论上报整改方案的合理性,定期检查整改效果和整改台账记录,督促被审单位加快推动整改进度,并将整改台账记录及最终的整改效果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模式。对于问题整改,内审部门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指导被审单位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整改
计划
;二是要监督整改计划
的执行并做好后续审计的“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杜绝再犯同类问题;三是要强化审计监督服务意识,积极推进审计成果转化,使审计成果真正转化为经营管理的助推剂。综上所述,国企发展任重而道远,有效开展国企内审工作是经济改革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内审工作对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疏漏和隐患、减少经营管理风险、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国企要通过优化内审环境,破解内审难题,牢牢把握内审发展趋势,实现内审转型发展,强化内审成果应用和转化,不断优化内审工作机制,提高内审工作效益,逐步构建务实高效的内部监管体系,促进企业形成长效风险管控机制。同时,要逐步提升内审独立性和权威性,整合集团内审资源,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更好为公司运营管理服务,提高企业的管控水平,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篇六
【摘要】国网信阳供电公司通过贯彻审计工作标准化、审计手段信息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创新并运用综合的审计管理体系,在审计项目人员组建、工作开展、绩效奖惩等方面创新实践,解决了长期内部审计缺员问题,实现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及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上台阶,使公司内部审计体系进一步成熟稳固。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创新实践
随着国网公司电网建设和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不断优化,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日趋强烈,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发挥为企业保驾护航作用,如何解决审计管理中存在问题,提高审计工作成效,需要审计人员从管理体系方面进一步研究并实施应用。
(一)内部审计基于风险导向的职能要求进一步强化。
基于风险防范与依法治企的要求,在近几年的内部审计活动中,内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已基本实现公司业务与领域的全覆盖,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促进规范经营、依法治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及力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对公司业务全方位地大范围审计,仅靠现有审计人员力量以传统审计方式已难以满足任务需要。根据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审计人员调查数据,同时具有生产管理相关专业学习经历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10.39%,5年以下审计工作经历人员总人数的48.31%。公司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在推进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监督保障作用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三)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程度需要进一步深化。
从近年内外部审计检查结果看,由于管理模式存在漏洞或人为主观因素等,习惯性违章、屡查屡犯的现象仍然存在,将审计成果更深入地运用,更好地转化为企业规范管控的行为中,需要本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方法、方式上进行创新。
国网信阳供电公司内部审计立足现状,创新管理模式,充分汲取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在审计工作标准化、审计手段信息化、审计资源集约化方面的创新经验,在审计队伍组建、审计现场把控、审计质量提升等方面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一是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集中调配全市、县公司审计及相关专业人员组建审计队伍,交叉互审、专业融合,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了人力及专业保障。二是依托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编制的审计方法查证指引和法律法规库,套用涵盖审计过程描述、重点核查事项的审计记录模板,通过系统的在线应用,确保了审计工作质量可靠、达标。三是深化审计成果运用,实行审计问题整改六项保障措施,四项遵循原则,日常台账跟踪及强化考核等方式促进问题整改规范。
(一)深化审计资源集约化,专业参与壮实力。
1.扎实组建队伍。突破专业限制,以各县公司审计部门为人员选派的责任主体,由公司领导签发审计队伍组建通知,辅以对县公司业绩考核奖惩手段,组建涵盖公司经营管理各项专业的审计队伍。在专项审计中,除审计、财务专业以外,充实进工程、物资、营销等部门专业人员,保障了审计现场人力资源充实,激发了审计队伍活力。
2.巧妙安排分工。在审计队伍中,每批次审计人员占比约45%;营销及供电所专业人员占比约25%;财务专业占比约15%;工程及物资专业占比约15%。在任务分工方面,审计专业人员一般承担主审、组长、小组长等任务。其他专业人员中,专业技能较熟练的人员一般占一半比例,其余部分分散到各个小组,由小组长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引领完成工作任务。
(二)完善审计工作标准化,统一模板给指引。
1.思维导图助查证。
通过对省公司宣贯的审计方法查证指引进行学习,为非审计专业人员开展工作给予了提示和引导。审计指引包含重大决策、工程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薪酬福利、集体企业、职务消费七个方面审计问题示例及相关法规依据,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2.记录模板保质量。
在审计项目中,预编制内容翔实的审计记录模板,作为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每份记录构成包含审计过程、发现问题及法规依据、原因分析、审计建议等。通过依照审计记录模板描述的审计过程及方法,被审单位存在对问题及风险得以发现和暴露。
3.法规依据立显功。
对公司在用的国家、国网及省公司层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形成内容全面的法律法规库,在审计项目开展中,为审计人员查找依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提升审计手段信息化,现场取数增实效。
取得系统数据。一方面对数据分析找寻疑点,一方面与档案资料核对,进行符合性测试,同时对系统信息流转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管理缺陷,提示相关风险。
(一)实现业务双赢,共促规范管控。
1.促进专业融合,提高规范意识。通过抽调专业人员参与审计检查项目,使专业岗位上的人员跳出固有思维,换个角度去审视专业工作,举一反三,自查规范,从主观上强化各专业人员依法治企、防范风险的意识。
2.强化专业参与,储备审计力量。在审计方法查证指引、记录模板及法规库的引导下,至今公司参加过审计项目的专业部门及二级机构等人员已累计达64人次,参加过多次审计项目的专业人员约11人次,为审计开展工作组建队伍储备了较为丰富的潜在资源。
(二)审计硕果累累,助力风险管理。
审计成果实现新跨越。通过新的审计管理模式,2015年仅上半年,国网信阳供电公司完成专项审计10项。项目个数较上年同期增幅43%,审计发现问题及建议是上年同期的2倍,审计范围更为开阔,更综合全面地对被审单位整体风险水平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三)成果深化运用,堵塞管理漏洞。
1.领导重视强化整改。凡大型审计项目结束后,均由公司领导召集专题会议通报审计问题,公司领导亲自听取汇报并部署整改任务。
2.长效机制保障整改。整改“六制”保障措施,使问题整改工作形成了专业化、常态化管理模式,使审计成果运用更“接地气”,渗透性更强。
3.强化责任严格考评。对问题责任单位及负责人严格追究责任,增强了审计成果威慑力。公司人事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入档案,使公司对干部的管理更加全面综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37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