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对读书的评价和理解。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观点,提出对书中情节的解读和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的阅读和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一
去年初次读完后,我在我的读书记录清单里备注道,“伟人的事迹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有机会一定重读”。其实现在想来,我并不需要这样给自己备注,这样一本书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未来的人生中,我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邓在1977年复出后,一直到他去世这段时间内,邓是如何带领中国走上改开这条路的。作者傅高义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可以说是美国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了。作者从一个西方社会学家的视角,客观而全面地,向读者深刻而清晰地展示了那个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各个方面,让读者在对这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清楚地向读者展示了邓处理问题的思路、风格以及他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果你对邓、对这段历史有兴趣,这本书绝对是不二之选。
今天刚刚读了导言部分,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邓的生平背景,以及1978年的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之前相关的历史。邓公的履历,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相必也不需我来科普;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更不能班门弄斧了。我在这里,只记录些许自己的感触:
第一点,是关于邓赴法留学的。
1920年10月,邓结束了他在重庆的留学预备学校的学习生涯,登上了去法国的轮船。在赴法留学的84名四川籍学生中,邓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但邓和他的同行同学在法国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为他们提供经费的基金会就没有了资金,停止了对他们的资助。当时正值一战结束,大量的法国年轻士兵返乡参与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邓和他的同行同学,作为初来乍到的华人,只能到处寻找一些最低下最辛苦的工作养活自己。邓最开始找到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军械厂,负责用铁钳把烧得通红的大钢锭从鼓风炉中拖出来。
读到这里,我便忍不住停下来思索——十六岁的伟人与我们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因此也更能带给我们触动。我想,16岁的邓,也不过是一个在偏远内陆读了十几年书的初中生,没有经过生死、没有历过磨难,没有见过战场的鲜血淋漓,也没有看过政场的无情硝烟,甚至对生活的繁重压力也是一知半解。
此时的邓,应当是满心想着出国学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回去拯救国家。与那个年龄心怀各种各样伟大梦想的我们何其相似?但现实告诉他,他们不仅没有学上,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孤身置于海外,人生地不熟,与当地人存在沟通障碍,而就是当地人也很难找到工作,何况他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
之前的梦想,似乎被现实轻蔑而轻易地碾为齑粉。然而,16岁的邓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不久之后,他就找到了自己毕生的组织与信仰。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放弃,他才在以后的无数磨砺中,逐渐成长为我们熟悉的那个果敢刚毅的伟人。
岁月是怎样在我不错眼珠地盯着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从我的心底拿走了那些梦想,换上了理所当然的现实。事到如今,我竟与那些我曾经发誓不与之为伍的人一道,在尴尬中自嘲“人不中二枉少年”,在让人昏昏欲睡的现实中继续碌碌无为。
第二点,在讲到邓1977年复出时,已经为改变中国做了足够的准备。书中提到,邓“有着本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党献身的精神,他的同事也都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
也许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与信念,终其一生,直到耄耋之年,仍然有一种熠熠生辉,可以照亮一切的精神。无论你是否赞同他的主张,赞同他的信念,他心中信仰的力量,是你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的。
也许你会觉得邓毕竟并非常人,而是不世出的人杰,你我都是普通人,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我相信,即使我们无法像他一样纵其一生,信仰都熠熠生辉,无法像他一样,胸怀改变世界的信念;只要我们哪怕只从他学得一两分,在面对现实的磨砺与刁难时,能够不忘记自己心中的小小梦想,我们的一生也会丰富精彩很多。
第三点,书中讲到,“从事地下工作时他学会了不留下任何字迹,只把事情记在脑子里”。也许你从中看到了天资聪颖,但我却从中看到了努力与付出,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与意志力。我相信,无论是多么天纵英才的人,把所有工作中的信息、细节都装在脑子里,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邓能够做到这一点,足见其惊人的意志力。
优秀的人之所以一直优秀,总是有原因的。我想,如果,我能够这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并拿出足够的意志力去落实高标准,自然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邓能够在耄耋之年带领一个陷入混乱的中国重新走向辉煌,很完美地完成作者所说的“苛刻的、史无前例”的历史任务,其中所需要的准备、意志、信念与智慧、远见与卓识,都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我在这里不过管中窥豹,略微记录一点浅陋的感触而已。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二
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心态,一是当官,二是做点事情。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相当客观的书。书中详细谈到了国内很多人讳莫如深的话题,例如政治斗争,权利更迭,以及改革中的出现的一些危机。
与之前不同,相比斗争,邓更喜欢团结协作,与共同掌权的同事,形成合力如果行不通,尽量选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前进,至少表面的安定团结还是要保持的。这和之前撒泼打浑似的人截然不同。
搁置争议似乎是邓的人生信条之一。
无论是对外,例如钓鱼岛,或是对内一些不同的意见,邓小平的原则:不争论,只管干,不要在争论中浪费时间,搁置争论,在所有人所能允许的底线范围内放手去干,干出成绩了,用事实说话,人们看到了出路,自然就放下了争论。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非常实用的人生准则。
谈起邓小平,很多人喜欢讲他“三起三落”,讲他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的霸气,但是相比斗争沉浮,我更佩服他这种妥协的艺术。
谈起改革开放,很多人似乎也只想到领导者的大胆决策,举国上下的大发展,一地赞歌,事情的发展也并非如此简单一贯。
木心说:变化改革是在冥潜中进行的,因而从不见决裂性的转向。
事实就是如此。即便是改革开放,很多事情也是阶梯式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保守、激进与平衡等各种观点博弈妥协的结果。
当然,邓也并非毫无过错,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摸着石头过河”,能顺利过河已经称得上成功,毕竟很多国家都掉河里了。想要滴水不漏,有理智的完美主义者都不会提出这样过分的苛求。
书中有个小细节,邓刚出山时,在外事中较为拘谨,喊一些空洞的口号,并无风度可言,但后来他成为了大外交家。
果然光有才华远远不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锻炼才是高手的进阶之路。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三
我,一位上海中学生,站在巍立于浦东两岸的南浦大桥上,痴痴地望着远方。无线电台的大屏幕上都是邓爷爷的照片,他的故事。上海的每一个角落,不,是祖国各地都在歌颂这位一代伟人的卓着功勋。
今天是xx年8月22日,是邓小平爷爷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祖国人民都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伟人。而我站在浦东,这位伟人倡导开发下的热土,思绪如泉涌,热血澎湃。
1991年春,邓爷爷亲自踏上了浦东这片热土,察看了正在建设中的南浦大桥。离开上海前,他深情地说:“上海开发晚了,希望上海人民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如今,上海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邓爷爷为我们绘上了改革宏伟蓝图,而我们正向着这蓝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站在黄浦江边,浦江两岸灯火通明,一盏盏景观灯更是把浦东的夜晚点缀得美丽迷人。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塔,屹立在星空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翻腾的河水滚滚而去,在南浦大桥下穿梭。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源远流长,孕育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记载着这位伟人的历史,见让了他的光辉伟迹。黄河,它目睹了邓爷爷与红军拔山涉水的远征;目睹了他光鲜而坎坷的一生,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领导着华夏儿女进行改革祖国伟大行动。可“自古英雄多磨难”,邓爷爷遭到奸人迫害,他夫人卓琳和继母夏伯根,一起被迁到江西新建县,在拖拉机修配厂监督劳动了三个春秋。面对三起三落的坎坷人生,他总有乐观通达的心境,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果断决策,着眼大局,有着战略家的胆识。
望着泛黄的滔滔江水,我想起了邓爷爷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你是否听到了邓爷爷的话我想你一定会为中华民族有这一位子孙而感到自豪吧!
母亲河依旧永不停息地驶向前方,环绕着我们,守护着我们。我想邓爷爷也跟随着黄河奔腾万里,永远守候着我们。邓爷爷,你会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永远!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四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13年冬天,一位领导为我推荐了《邓小平时代》,告诉我这本书有一种使人茶饭不思魔力。我于是立刻从京东订购了它,一段神奇的缘分就此开启。
一本好的传记书,读起来像丰盛的佳肴,让人恨不得化身饕餮;又像极好的茶叶,每每品味都有回甘。书的作者傅高义先生虽然身为美国人,却奔波华夏数千里,从广安、太行,到江西、北京,探寻走访,力求细节,终于写出这部使得“神州士夫羞欲死”的大作。遥览全书,小平同志身经百年风云,对外有交有攻,对内有张有驰,为中国挥手劈开一片新世界,使满眼风光,一时尽入国人眼底,冰封的神州大地春意渐浓。
不是遇人苦誉君,润物无声最动人。小平始终不是理论家,他没有写过艰涩难懂的专著,他的名言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乡野俚语。他不是经济学家,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学者顾准首创的。他也曾激进,因为政治改革操之过急酿成流血恶果,因为急于开放物价导致通货膨胀。他也曾妥协,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对一些错误的行为有过容忍。但我们仍赞颂他,是他,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毅然做出改革开放决定;是他,冲出文革思想禁锢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呼声。我们赞颂他在跌宕起伏中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赞颂他对亿万中国民众所承受深重苦难的感同身受。
他深知,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经受挫折、下发南昌时,他每天都一圈又一圈的走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引发出无尽的思考,才支撑他一步一步、亦步亦趋走向神坛。因为心中有人,所以暗夜里有了光。
他深信,共产主义信仰必将改变中国。从苏联时期培养起的共产主义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即使众叛亲离,看尽人间冷暖,即使从意气风发的少年走到苍苍白发、沉默寡言,即使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标准的功用主义者,他也始终守护着这份信念,以最坚韧的方式践行当初的誓言。
他深知,改革是拯救中国的钥匙。就算要承受被误解的痛楚,改革也势在必行。他以多年积累下的深广人脉和对体制超乎常人的把握,与阻碍改革者博弈,既不屈服于保守势力,也不完全妥协于民意。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想了也想不到,想到也不敢做的事为沉睡了几百年的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之门。
他忠诚正直,始终忠于党和国家,只要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的事,他会坚定的推行。他谨慎坚决,作出决定前充分思考,决定作出后从不拖拉。他充满自信,用坚毅内在品格积累起强大的资本,周身散发着浓郁的个人魅力。他重视家庭,工作之余的时间都与家人在一起,影响家人以言传身教,以爱以柔情。
正是这样的小平被傅高义付于笔端。这本用了小半年读完的书,久久影响着我此后看问题的态度、看世界的眼光。我今天的题目是一年读书久余香,确切的说应该是一部“时代”久绕梁。
人生石火光。我们生于世上,短短数十载,纵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正直的人,充实的人,优秀的人。我想,我们读小平,也许会得到启示,何时需要沉默,何时需要隐遁,何时挺身而出,何时拍案而起;也许会学会敬畏,惜往昔之不易,知来者之可追。我们更应从中获得力量,因为这位老人已经用一艘大船送我们离港,我们要做的就是奋力航行,共同驶向更好的远方。那里将有我们所梦想的一切,有洁净的环境,安全的食物,有值得托付的童年,老有所依的归宿,有井然的社会秩序,有善良的人性与人心,那里的人们自觉克己复礼,处处天下归仁,那里是我们不懈追寻的“中国梦”,是终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时代。
我们在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我们又正在创造着更加光辉的时代,“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美琼瑶”,更强大的中国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唯有回报他以更勤奋的工作,更炙热的忠诚。
一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的那个的下午,5月的阳光打在封面上,历史的风云变幻在柔和的光线中充实而生动,一幕幕故事画卷般映现在眼前。而小平从画中走来,身后是几千年不变的苍茫大地,面前是层峦迭起的现代化高楼间漏出的缕缕霞光。
最近重读了傅高义的煌煌大著《邓小平时代》。我以为傅高义在写作的时候可能会设身处地,想像“如果是我在那种情形下,又应该如何决定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他的一个长处,因为写书的人跟做事的人不一样,做事的人当时的选择既急迫又有限,也当然不会有后来的人看得清楚……这样想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同情性理解带出来,而我认为“同情性理解”正是《邓小平时代》这本书的一个基调。
我经历过天天吃蚕豆度过青黄不接的早春的农村生活。我下放的那个地方的农民怀念解放前天天有肥美的鱼吃,我听到过他们讲述闹饥荒的故事。因此,我赞同傅高义的一个说法。前两天傅高义在“深大讲坛”发表演讲时指出邓小平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所谓的影响当然是正面的。事实上是,自从邓小平掌握了最高权力之后,饥饿之类的事情起码是没有大规模地发生了,物资匮乏的情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个人的权利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顺便说一句:如果不是高考制度改革,我就没有机会在1978年进入大学。
那天的深大讲坛上,有学生问历史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傅高义先生似乎用一句老话回答: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也明白假设是无用的,但是,假设未必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起在网上看见的胡兰成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写给邓小平的一封万言信。他那封信是看见了现代文明之“坏”的趋势——这个“坏”,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一书中也阐述了——说出了自己的“新案”。胡兰成说:“我们的新案是:一、复兴祭祀,二、复兴人伦,三、产业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而机器工业则只以之为辅佐。”
约言之,所谓复兴祭祀,就是复兴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体系,其核心是儒家的礼教;所谓复兴伦常,就是“使妇人回到家庭,并行轻税,使财在于民间,足以仰事父母,俯畜妻子,中助朋友,旁济邻里。”第三项则是“产业是要于物有节俭的美德。而生产作业是为万民的知的创造与情操,要家家恂有一架手织机,如有产量不足,才用机器纺织来补助,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而以机器工业为辅佐,大旨是工作用手工,而机器则用于若干部门的动力。也不须像现在这样浪费的动力。”
胡兰成是反对产业主义的,他对西方模式没有好感。他的新案不用说是保守的,同时还有一种天真浪漫的味道。他未必不知道这样一个新案没有实施的机会。他写给邓小平的信其实更可能是写给未来人看的。当今天的人们看见环境被毁坏得如此严重,人心败坏到如此程度,冷静下来想想是必要的:高速地发展、快速地富裕、贪得无厌地寻求更好……目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于前人,除了“同情性的理解”之外,还应该多一些假设,看一看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性。
大家好,这次读书活动,我选择阅读的是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涵盖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巨大变迁,动荡与改革交织,我怀着敬畏与喜悦的心情读完,自然有许多感想。
作为最先成年的千禧宝宝,深刻的认同作者写下的这番话,我们作为新时代出生的人,一降生便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红利,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稳定的政治框架当中,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今天,我们的路走的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有方向。我们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不忘国耻,让我们拥有家国情怀,让我们能够团结在一起。我们成长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因此我们没有上世纪学生在当时大国茫然前行中失去判断,失去洞察所盲目追求民主的强烈愿望,我们生活的更开放,更自由也更有约束。我们在绝对之间很好的寻找到了相对,我们慢慢的靠近一种平衡,一种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平衡。如果不了解当年的历史,我们只是优秀的一代人,仅仅是爱国,自信,博学,上进。但不了解当年的历史,我们始终会缺乏了一种对国家本身的正确认知,不了解历史,我们始终难以相信,七十年的时间,放在历史滚滚长河中不过转瞬间的岁月,一个国家从出生到富强,经历了内忧外患数不尽的动荡。
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在治理上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站在七十年后的今天回望这段进程,依旧能让我辈惊心动魄。领导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魄力,勇气,决心。绝不是如今的和平年代所能造就的,时势造英雄,诚不欺我。他们的事迹无不让我们肃然起敬。而今世界局势已然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崛起,在通往复兴的道路上坚定且从容。然而崛起的中国也让它的对手真正正视起来,当话语权的中心发生移动时,发生的必定是领先者与超越者的碰撞。虽然有美国这条拦路虎,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鼓吹着高度民主的颜色革命者只能让我们慢下来,但绝不能使我们停下来。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挑起引领世界发展的大梁,同时也会像西方国家证明,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只有零和游戏。我们会向他们展示一个强而不欺,威而不霸的大国风采!国家之间的比拼,不仅是制度上的比拼,还有科技,民生,教育等多方面的比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是国家建设的一份子,且应该是积极的一份子,读完这本书后,我所收到的启发极大,希望我可以真正有所收获,并将我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当中,回报我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
《邓小平时代》,这部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编辑部和三联书店编辑部共同译校、长达64万字的著作,是由哈佛大学社会学专业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先生撰写的。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卷,心中萌生这样一种感慨:无论是站在史学的角度,还是站在传记文学的角度,《邓小平时代》都称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这本书之所以耐读,不仅仅在于傅高义教授倾注十年心血查阅卷帙浩繁的参考文献、细致入微地讲述这位伟人和他身处的时代,更重要的是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中国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跌宕起伏的辉煌历程在本书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邓小平时代”,也让我对当今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时间,“中国梦”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今中国最热的词汇。
梦想反映的是一种追求。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中国梦”融入了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将整体的梦与个体的梦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一种政治进步的显现,一个民族齐心聚力的标志,也是这个国家走向强盛的信号。
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在追逐并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一生,他的梦想是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征程。在往后的日子里,不论经历怎样的磨难,邓小平都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用超越时代局限的战略性眼光,思考着中国走向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从1978年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携手同心,对经历了动荡岁月的中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的我们依旧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之中,而这一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性巨变仅仅用了30多年。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犹如一支巨大的火把,点亮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借鉴宝贵经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
伟人为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历史的车轮始终是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动的。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就要从做好本职工作做起,用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我自己认为,我撰写这部书有着其他人很难有的优势。首先,我对中国有着40年的研究,在哈佛大学就有30多年。哈佛大学有很多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同时还与中国的学术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而我从来不会错过向中国专家和中国人交流与请教的机会。其次,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也是西方图书资料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再次,退休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邓小平的研究。
我过去撰写过很多著作,包括1979年《日本第一》,这本书当时曾在美国、日本以及国际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我认为,《邓小平时代》这本书的影响将超过《日本第一》,是我著作中最有分量和最有影响力的书籍。因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实力是当时日本的10倍。美日之间的竞争持续了20年,而美国与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美中之间的竞争肯定会持续更长时间。我希望《邓小平时代》能为美中关系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是逾八十高龄的作者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权威性的邓小平传记。作者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分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对《邓小平传》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作为真正的中国通,他对邓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上而出乎其外,让读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邓小平及其整个改革开放时代。
高义(ezravogel)(1930—),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精通日文与中文。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67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9年出版其第一部中国专著《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cantonundercommunism);二十年后,出版了第二部专著《先走一步:改革开放中的广东》(onestepaheadinchina:guangdongunderreform),被认为是了解中国及其改革开放的重要著作。1979年他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著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教训》(japanasnumberone:lessonsforamerica)作为学术畅销书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
傅高义于1930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73年以后,他接替费正清先生任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中心主任,从事中国问题研究历时50年之久,被称为哈佛的“中国先生”。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他表明要以客观立场,摆脱意识形态局限,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向世界介绍中国。
《邓小平时代》一书是傅高义倾尽十年的心力撰写的。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在首发式上感慨地说:“使我感动和敬佩的是他十年磨一剑,用十年时间写一本书,写一本大书的这种精神。回想我们当下,有的学者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一年磨十剑,学术心态非常浮躁,更显得傅高义先生坚持精神的难能可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傅高义先生在70岁高龄时还坚持每天学习3个小时汉语,如今他已经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对《邓小平时代》中文版修订,则极为严格精细,书稿译成中文以后,他分别寄给国内的10余位专家和学者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请同行提意见。然后他再参考这些中文意见修订英文原稿,同时又由译者将英文修订版再度翻译成最后的中译本。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五
《邓小平时代》,这部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编辑部和三联书店编辑部共同译校、长达64万字的著作,是由哈佛大学社会学专业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先生撰写的。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卷,心中萌生这样一种感慨:无论是站在史学的角度,还是站在传记文学的角度,《邓小平时代》都称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这本书之所以耐读,不仅仅在于傅高义教授倾注十年心血查阅卷帙浩繁的参考文献、细致入微地讲述这位伟人和他身处的时代,更重要的是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中国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跌宕起伏的辉煌历程在本书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邓小平时代”,也让我对当今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当选的国家*****同志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时间,“中国梦”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今中国最热的词汇。
梦想反映的是一种追求。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中国梦”融入了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将整体的梦与个体的梦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一种政治进步的显现,一个民族齐心聚力的标志,也是这个国家走向强盛的信号。
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在追逐并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一生,他的梦想是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征程。在往后的日子里,不论经历怎样的磨难,邓小平都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用超越时代局限的战略性眼光,思考着中国走向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从1978年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携手同心,对经历了动荡岁月的中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的我们依旧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之中,而这一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性巨变仅仅用了30多年。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犹如一支巨大的火把,点亮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借鉴宝贵经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
伟人为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历史的车轮始终是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动的。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就要从做好本职工作做起,用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六
对邓的最初印象是幼儿园的那时候。有一天老师们搬来了一台电视机,一群幼儿跟着老师看电视。电视上是棺木,党旗,一个老人的照片。那是邓的葬礼。年幼的我们不理解这个葬礼的意义。但是这个场面还是深深印在了心中。
为什么邓这么高瞻远瞩?能够看透几十年,能够把握国家发展的形式?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看了这本书。答案大致是读书(资治通鉴等)、见世面(法国留学、出国考察,参考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发展形势)、交友(与同时代党内有抱负者、各国元首、世界银行组织经济学家等交流),而且尊重科学和教育。
原来小时候学到的翻一番、再翻一番的论述,是经过精密的论证,确实可行后提出的。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了,但是一直没看或者说没看到,直到在微信读书上看到。
说实话,跟我预料的差一点,或许是由于要在大陆出版的缘故,但是我一直不赞成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即使是外国专家,一方面肯定有着其自己的立场,就像本书虽然很敬佩作者收集的材料和借鉴的其他著作(尽量第一手资料,客观公正的著作,这一点也是很多国外作家对于历史社会学的通用,但是感觉国内作家还是差了点),但是仍然流露不少作者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偏激的观点,另一方面就是国外的国家总是没有国人遗传下架的民族特质,对于一个民族从战乱到成立再到内乱最后的复兴,这一系列过程的与有荣焉。
纵观本书,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邓小平,了解了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这个概括真的很好,不归功于一两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包括陈云、李先念、叶剑英、华国锋、胡耀邦等等,个人会犯错,集体能够尽量保证正确,民主集中制),将历史直观而又细致的表现在眼前,学习的历史可能就一两句话,但是真正的历史都是每个人的挣扎,人在历史中,很多身不由己,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看待当时。就算伟人也不是一帆风顺,三起三落,伟人也会犯错,但是知错能改,服从大局,坚持为国为党的信念,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努力前进,不畏艰难,总能有着属于自己的成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八
读后感悟是指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首音乐,然后把感悟和感悟写进一篇文章,叫做读后感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邓小平时代》,这部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编辑部和三联书店编辑部共同译校、长达64万字的著作,是由哈佛大学社会学专业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先生撰写的。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卷,心中萌生这样一种感慨:无论是站在史学的角度,还是站在传记文学的角度,《邓小平时代》都称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这本书之所以耐读,不仅仅在于傅高义教授倾注十年心血查阅卷帙浩繁的参考文献、细致入微地讲述这位伟人和他身处的时代,更重要的是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中国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跌宕起伏的辉煌历程在本书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邓小平时代”,也让我对当今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时间,“中国梦”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今中国最热的词汇。
梦想反映的是一种追求。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中国梦”融入了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将整体的梦与个体的梦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一种政治进步的显现,一个民族齐心聚力的标志,也是这个国家走向强盛的信号。
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在追逐并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一生,他的梦想是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征程。在往后的日子里,不论经历怎样的磨难,邓小平都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用超越时代局限的战略性眼光,思考着中国走向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从1978年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携手同心,对经历了动荡岁月的中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的我们依旧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之中,而这一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性巨变仅仅用了30多年。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犹如一支巨大的火把,点亮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借鉴宝贵经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
伟人为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历史的车轮始终是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动的。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就要从做好本职工作做起,用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2013年冬天,一位领导为我推荐了《邓小平时代》,告诉我这本书有一种使人茶饭不思魔力。我于是立刻从京东订购了它,一段神奇的缘分就此开启。
一本好的传记书,读起来像丰盛的佳肴,让人恨不得化身饕餮;又像极好的茶叶,每每品味都有回甘。书的作者傅高义先生虽然身为美国人,却奔波华夏数千里,从广安、太行,到江西、北京,探寻走访,力求细节,终于写出这部使得“神州士夫羞欲死”的大作。遥览全书,小平同志身经百年风云,对外有交有攻,对内有张有驰,为中国挥手劈开一片新世界,使满眼风光,一时尽入国人眼底,冰封的神州大地春意渐浓。
不是遇人苦誉君,润物无声最动人。小平始终不是理论家,他没有写过艰涩难懂的专著,他的名言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乡野俚语。他不是经济学家,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学者顾准首创的。他也曾激进,因为政治改革操之过急酿成流血恶果,因为急于开放物价导致通货膨胀。他也曾妥协,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对一些错误的行为有过容忍。但我们仍赞颂他,是他,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毅然做出改革开放决定;是他,冲出文革思想禁锢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呼声。我们赞颂他在跌宕起伏中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赞颂他对亿万中国民众所承受深重苦难的感同身受。
他深知,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经受挫折、下发南昌时,他每天都一圈又一圈的走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引发出无尽的思考,才支撑他一步一步、亦步亦趋走向神坛。因为心中有人,所以暗夜里有了光。
他深信,共产主义信仰必将改变中国。从苏联时期培养起的共产主义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即使众叛亲离,看尽人间冷暖,即使从意气风发的少年走到苍苍白发、沉默寡言,即使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标准的功用主义者,他也始终守护着这份信念,以最坚韧的方式践行当初的誓言。
他深知,改革是拯救中国的钥匙。就算要承受被误解的痛楚,改革也势在必行。他以多年积累下的深广人脉和对体制超乎常人的把握,与阻碍改革者博弈,既不屈服于保守势力,也不完全妥协于民意。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想了也想不到,想到也不敢做的事为沉睡了几百年的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之门。
他忠诚正直,始终忠于党和国家,只要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的事,他会坚定的推行。他谨慎坚决,作出决定前充分思考,决定作出后从不拖拉。他充满自信,用坚毅内在品格积累起强大的资本,周身散发着浓郁的个人魅力。他重视家庭,工作之余的时间都与家人在一起,影响家人以言传身教,以爱以柔情。
正是这样的小平被傅高义付于笔端。这本用了小半年读完的书,久久影响着我此后看问题的态度、看世界的眼光。我今天的题目是一年读书久余香,确切的说应该是一部“时代”久绕梁。
人生石火光。我们生于世上,短短数十载,纵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正直的人,充实的人,优秀的人。我想,我们读小平,也许会得到启示,何时需要沉默,何时需要隐遁,何时挺身而出,何时拍案而起;也许会学会敬畏,惜往昔之不易,知来者之可追。我们更应从中获得力量,因为这位老人已经用一艘大船送我们离港,我们要做的就是奋力航行,共同驶向更好的远方。那里将有我们所梦想的一切,有洁净的环境,安全的食物,有值得托付的童年,老有所依的归宿,有井然的社会秩序,有善良的人性与人心,那里的人们自觉克己复礼,处处天下归仁,那里是我们不懈追寻的“中国梦”,是终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时代。
我们在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我们又正在创造着更加光辉的时代,“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美琼瑶”,更强大的中国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唯有回报他以更勤奋的工作,更炙热的忠诚。
一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的那个的下午,5月的阳光打在封面上,历史的风云变幻在柔和的光线中充实而生动,一幕幕故事画卷般映现在眼前。而小平从画中走来,身后是几千年不变的苍茫大地,面前是层峦迭起的现代化高楼间漏出的缕缕霞光。
大家好,这次读书活动,我选择阅读的是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涵盖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巨大变迁,动荡与改革交织,我怀着敬畏与喜悦的心情读完,自然有许多感想。
作为最先成年的千禧宝宝,深刻的认同作者写下的这番话,我们作为新时代出生的人,一降生便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红利,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稳定的政治框架当中,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今天,我们的路走的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有方向。我们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不忘国耻,让我们拥有家国情怀,让我们能够团结在一起。我们成长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因此我们没有上世纪学生在当时大国茫然前行中失去判断,失去洞察所盲目追求民主的强烈愿望,我们生活的更开放,更自由也更有约束。我们在绝对之间很好的寻找到了相对,我们慢慢的靠近一种平衡,一种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平衡。如果不了解当年的历史,我们只是优秀的一代人,仅仅是爱国,自信,博学,上进。但不了解当年的历史,我们始终会缺乏了一种对国家本身的正确认知,不了解历史,我们始终难以相信,七十年的时间,放在历史滚滚长河中不过转瞬间的岁月,一个国家从出生到富强,经历了内忧外患数不尽的动荡。
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在治理上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站在七十年后的今天回望这段进程,依旧能让我辈惊心动魄。领导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魄力,勇气,决心。绝不是如今的和平年代所能造就的,时势造英雄,诚不欺我。他们的事迹无不让我们肃然起敬。而今世界局势已然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崛起,在通往复兴的道路上坚定且从容。然而崛起的中国也让它的对手真正正视起来,当话语权的中心发生移动时,发生的必定是领先者与超越者的碰撞。虽然有美国这条拦路虎,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鼓吹着高度民主的颜色革命者只能让我们慢下来,但绝不能使我们停下来。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挑起引领世界发展的大梁,同时也会像西方国家证明,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只有零和游戏。我们会向他们展示一个强而不欺,威而不霸的大国风采!国家之间的比拼,不仅是制度上的比拼,还有科技,民生,教育等多方面的比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是国家建设的一份子,且应该是积极的一份子,读完这本书后,我所收到的启发极大,希望我可以真正有所收获,并将我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当中,回报我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九
最近重读了傅高义的煌煌大著《邓小平时代》。我以为傅高义在写作的时候可能会设身处地,想像“如果是我在那种情形下,又应该如何决定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他的一个长处,因为写书的人跟做事的人不一样,做事的人当时的选择既急迫又有限,也当然不会有后来的人看得清楚……这样想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同情性理解带出来,而我认为“同情性理解”正是《邓小平时代》这本书的一个基调。
我经历过天天吃蚕豆度过青黄不接的早春的农村生活。我下放的那个地方的农民怀念解放前天天有肥美的鱼吃,我听到过他们讲述闹饥荒的故事。因此,我赞同傅高义的一个说法。前两天傅高义在“深大讲坛”发表演讲时指出邓小平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所谓的影响当然是正面的。事实上是,自从邓小平掌握了最高权力之后,饥饿之类的事情起码是没有大规模地发生了,物资匮乏的情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个人的权利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顺便说一句:如果不是高考制度改革,我就没有机会在1978年进入大学。
那天的深大讲坛上,有学生问历史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傅高义先生似乎用一句老话回答: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也明白假设是无用的,但是,假设未必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起在网上看见的胡兰成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写给邓小平的一封万言信。他那封信是看见了现代文明之“坏”的趋势——这个“坏”,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一书中也阐述了——说出了自己的“新案”。胡兰成说:“我们的新案是:一、复兴祭祀,二、复兴人伦,三、产业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而机器工业则只以之为辅佐。”
约言之,所谓复兴祭祀,就是复兴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体系,其核心是儒家的礼教;所谓复兴伦常,就是“使妇人回到家庭,并行轻税,使财在于民间,足以仰事父母,俯畜妻子,中助朋友,旁济邻里。”第三项则是“产业是要于物有节俭的美德。而生产作业是为万民的知的创造与情操,要家家恂有一架手织机,如有产量不足,才用机器纺织来补助,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而以机器工业为辅佐,大旨是工作用手工,而机器则用于若干部门的动力。也不须像现在这样浪费的动力。”
胡兰成是反对产业主义的,他对西方模式没有好感。他的新案不用说是保守的,同时还有一种天真浪漫的味道。他未必不知道这样一个新案没有实施的机会。他写给邓小平的信其实更可能是写给未来人看的。当今天的人们看见环境被毁坏得如此严重,人心败坏到如此程度,冷静下来想想是必要的:高速地发展、快速地富裕、贪得无厌地寻求更好……目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于前人,除了“同情性的理解”之外,还应该多一些假设,看一看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性。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
我自己认为,我撰写这部书有着其他人很难有的优势。首先,我对中国有着40年的研究,在哈佛大学就有30多年。哈佛大学有很多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同时还与中国的学术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而我从来不会错过向中国专家和中国人交流与请教的机会。其次,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也是西方图书资料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再次,退休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邓小平的研究。
我过去撰写过很多著作,包括1979年《日本第一》,这本书当时曾在美国、日本以及国际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我认为,《邓小平时代》这本书的影响将超过《日本第一》,是我著作中最有分量和最有影响力的书籍。因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实力是当时日本的10倍。美日之间的竞争持续了20年,而美国与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美中之间的竞争肯定会持续更长时间。我希望《邓小平时代》能为美中关系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是逾八十高龄的作者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权威性的邓小平传记。作者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分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对《邓小平传》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作为真正的中国通,他对邓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上而出乎其外,让读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邓小平及其整个改革开放时代。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一
补充历史知识的空白。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和大学的历史书对建国后的部分历史事件的描述是割裂的,模糊不清的,甚至是避而不谈的,这本书将其中的大事串联起来,写出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还原了当时的复杂中国。
艺术家真的离不开时代。之前听崔健的歌,觉得这人声音唱法真是奇怪,但是一深入了解,觉得奇怪的声音表达荒唐的年代这样也是极为合适的。另外王小波在他的不少书中都写了这段时期的事情,还有杨绛的《洗澡》和余华的《活着》.....
邓小平和改革开发。改革开发真的太不了不起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即使一部分的生活先富起来了,但是其他人的生活也有改观,要珍惜。另外邓小平身上的智慧和品质,值得学习,比如说实事求是,目光长远,试验有效赢得支持再推广......
最后,这本书本身能够出版也是件好事,证明了我们国家在变好,变的自信。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二
与很多人不同,自己读这本书并没有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样的“资料”或者抱着猎奇的心里来。自己对这段历史几乎就是空白,所以,当作者按照时间线和主要事件来梳理叙述时,知识的充盈,自我感觉是满足的。
邓公“三落三起”,但第一“落”从日后看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被打为“毛”派头子,之后毛泽东对邓小平似乎始终当做自己人,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也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这给他留了日后复出的条件。
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时候并不是主角,在“大跃进”和“文革”中也一直偏安一隅,但当他复出后,他的灵活性和缜密性带给中国最大的发展空间。遇到不同意见和困难的时候,他不着急表态,常用的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后来又加了一句“有所作为”。如果观察过后,大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相悖,服从大多数。如果再有争议,搞个试点,让实践结果说明一切。广东和福建的改革开发和四个经济特区就是这样做的。安徽小岗村的农村改革也是这样做的。如果上面阻力太大,就从下面搞起来。下面有了成绩,让周边人来观摩,让下面给上面做文章,团结大多数,等风气起变化。这么做,可能从表面看,成绩并不是邓工自己的,但邓工就像他的职务一样,副总理、副主席,他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实权,是国家的发展,自己的名誉无所谓什么,只要国家整体发展就好了。就像他自己说的,如果他时候,给他三七分就不错了。但,他的成绩大概不止七分吧。
也对江泽民有了重新的认识,包括他在内,胡锦涛都是邓工指定的接班人,也是一直按照邓工的路线在走。而且确实取得了国家发展的突出成绩。虽然邓工留给他们的问题,例如腐败、例如环境污染、例如贫富差距等等都没有得到切实可用的解决。但他们用国家的快速发展的成就感弥补了民众对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得失落感。但,现今,国家发展降速,问题也在解决中,但民众对发展的的失落感大概要多于这些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统治的合法性”似乎还在解决中。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三
前段时间读了《邓小平传》,写一点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坚韧。
坚韧这个词到底如何解释呢?邓小平16岁就离开了四川农民家里,去往重庆留法预备学校,送去留学法国是他父亲决定的,邓文明一定已经意识到,送他的长子去法国读书,其结果意味着他们的家庭将会失去这个儿子,到了法国以后,邓小平学习非常勤奋,而且为了减少家里的经济负担,还去冶金厂做工,后来留学经费不足,邓小平放弃学业开始投入工厂做工,除了冶金,还干过轧钢工、制鞋工、司炉工、汽车工等等,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坚韧的品格,也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开始信奉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以后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期,和周恩来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说到朋友,他结交了很多忠诚的朋友,从wenge结束到毛泽东去世这段时间,“sirenbang”一直无法对他下手,正是因为他的朋友保护了他。
留法的经历,让邓小平以后的理念一直强调:世界不能忽视中国,中国也不能自绝于社会,如果中国不向世界学习,就不能得到快速发展。
邓小平的性格应该是在他16岁到21岁在法国这段时间形成的,难以置信的是,他当时小小的年纪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从两张照片里可以看出,刚到法国时,邓小平穿着皱皱巴巴的西装,姿态拘谨,面无表情,第二张是在雷诺汽车做工时,照片中已经是眼神坚毅、目光炯炯、嘴角上翘的年轻人了。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等经历过的战火,wenge时期也被打倒过,派到江西去当工厂工人,第一位妻子难产而死,其中一个儿子在北大读书时失去双腿成为残疾人,改革开放时面临的种种问题和质疑,他明确的表示,改革绝不能停,更不能改变方向。他一身经历的困难随便一件,如果放到我身上,都会把我击垮。
2、讲究实践。
邓小平是一位很讲究实践的革命家,即便是深坚的马克思列宁著作,也主张要学习的精,要学习管用的,邓小平说:长篇大论是给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没法读,都要群众读,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这也可以解释为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前后关联的。邓小平也是的确是一位实干革命家,当一个问题出现,他不是等待和观望,而是立即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对待人也很严厉,却不残酷。即便是在和外宾交谈时,也总是引导着话题,去谈一些与双方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实干却很谦虚,比如对于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等工作,他说,改革开放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知道要解放思想,要改革开放,具体怎么改,怎么开放,如何建设,面临问题如何解决,我是不懂的。坚决抵制对他的个人崇拜,允许国家出版以文选的方式出版他的讲话和文章,但是不允许在公共场合悬挂他的画像或者竖立雕像,不允许在任何文章或讲话中夸大他的作用。
3、长寿。
大学时李凯老师常在课堂上说,不怕学问差,就怕活不大。邓小平的学问不差,但是他比同一辈的革命家都要年轻五岁以上,而且身体比他们都要好,比如刚过完80岁生日不久的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发表了讲话,而且站在缓行的设有扶手的汽车上约15分钟,他的精力和气魄,令人终生难忘。年老时还能够和一群大学生去江里游泳。1992年,还有2年就90岁的邓小平开始到南方视察经济改革情况,而且还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讲话。邓小平80多岁这段时间接见了大量的外宾,北京国际机场的接待数量比毛泽东时期多了好几倍。2月,春节前夕,江泽民等人去医院看望等邓小平,他除了向全国人民表示了新春佳节的祝贺,还嘱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把今年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这两件大事办好。2月19日,21时8分,逝世,享年93岁。邓小平一生无限的精力和坚韧的意志,令我印象深刻。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四
遇到一本好书时才知道爱不释手。
《邓小平传》在三天时间里读完了,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发生的事件有了重新的认识。
此书作者是英国人,理查德・伊文思,他写的非常理性客观。书中以邓小平的一生为线索,贯穿了中国93年的坎坷道路。就像邓爷爷的一生曲折一样,折射出中国走过的不寻常之路,让我们后一辈可以更清楚得了解到祖国能发展到今天是多么的不容易。书中不乏描述了50.60.70年代里一些我们从未接触过的历史事件。祖国走过的所有弯路都是必然的,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性,老一辈革命家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进。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生要跳很多坑,要越好多坎,但秉承自己的初心原则不变,相信可以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的伟大祖**亲今天终于屹立于世界之巅!
读完书我静静地想,书中所提到的很多事件倘若不是按照历史进程去预演,那么我们国家或许将是另外一副模样,或许你我的生命历程也都将被改变。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铭记老前辈们,是他们用献血和生命为我们争取到的美好生活,没有先人们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得斗争,你我怎么可能在这炎热的夏天,吹着空调,吃着瓜,刷着抖音,陪着娃!我们每天不再为填饱肚子和忧虑,犯愁的是用什么食物来填饱肚子。伴随我们的衣食住行,每个人认为这也是理所当然,但却从未想过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无数前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突然想到了一首老歌:《春天的故事》。这是我们小学经常听的一首歌,因为很多舞蹈的音乐都是《春天的故事》。那会音乐一响,我们的时光格外的快乐,心情伴随着音符的跳跃,越来越愉悦,歌中所提到的老人就是邓爷爷。没有这位老人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两句歌词是对邓爷爷最好的表达。
当我沉浸在书中时,对自己的认知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我们可以从书中领会那个年代人物的心里和思维。诚然,我们没资格去评判每个人的过与错,只要能从作者的讲述中获得启发,并经常反刍,让那些经验和教训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学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这么简单!
邓爷爷1904―这93年的伟大人生,把我们所有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前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水平,老人家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和发扬光大。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砥砺前进!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五
我拥有一本让我挚爱不已的杂志,它的名字叫《小学生时代》,它让我获得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知识,有幽默诙谐的玩笑故事,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刺激好玩的探险故事,有诙谐滑稽的笑话……《小学生时代》犹如魔法师的一个神奇盒子,左一抹,有一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前几天,我拿到了第10期,我兴致勃勃的刚打开书本,首先便被目录《东经90°(正负5°)》吸引住了,这个题目讲的是什么呀?我很好奇,赶紧跟随着目光寻找正文。啊,找到了,在第26页呢。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几处景点。里面讲了中国吐鲁番的葡萄沟、坝儿井、火焰山和孟加拉国的三轮车之歌达卡,还有印度的”小人国“安达曼群岛。看到这里真想亲身去了这几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去游览一翻。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又迫不及待的看起了《我的同桌是外星人》。这是个个传奇故事:一个叫王元的五年级学生的同桌是一个外星人。有一天,王元和同学们来到了太空里,他们在太空里坐上了银河特快列车,来到太空欢乐谷,他们看见游乐场里的游客长得奇形怪状,还遇到了一块会说话的”石头“和靠吸收宇宙能量满足身体要求,会说任何语言的外星人等等……看着看着,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来到太空里,看到了太空里的美丽景色,坐上了银河特快列车,还在游乐园里遇到了许多的外星人。太空多么神奇,多么美丽呀!
《小学生时代》上面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和优秀学生的文章让我读不完也学不完,让我徜徉在丰富的精彩世界中,乐不思蜀。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六
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提出者,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大战略家,他灵活、睿智、能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引领着全党乃至全国人民走上了快速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
此次根据党校学习课程的安排,我有选取性地拜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部分篇目,大有收获,在此梳理了一下:。
一、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当前的头等任务。小平同志拔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在全党中广泛学习,反复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分务实、十分及时必要。正是由于小平同志在关键时期、关键问题上能站出来坚定地证明态度,才为全国各地的改革探索撑了腰。实施证明,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进步发展。
二、中国只有靠自我自力更生,才有发展壮大的期望。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此刻、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我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中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用心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持续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中国人民有自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此刻看来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务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务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别国模式,并不能取得成功。
三、中国务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对自我有利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有中国快速发展壮大了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站住脚跟,才有话语权。80年代末,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改革将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人们没有统一认识,整个社会气氛亦见低迷。邓小平同志不顾高龄,前往有“改革开放窗口”之誉的深圳、珠海、上海、武昌等地视察,并发表一系列讲话。南巡讲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中国此刻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事情后,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小平同志提到:“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五、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灵活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和领土争议。小平同志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一个国际,两种制度”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回归中国。
六、中国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就应用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七、要注意培养政治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政权永不变色。小平同志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以上是我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粗浅感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的主要领导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七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每当这首深情的歌声在我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正如本书的资料简介所描述的一样:20世纪,是中国革命风雷激荡,改天换地的世纪,就在这样大动荡的年代,一个拯救民族于困厄之境的伟人诞生了,他就是邓小平。
(1)抗日战争时期。
他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建立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3年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时,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同时,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超多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分别在和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是的,能够说邓小平的一生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齐。作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热爱党,热爱人民,时刻以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局为重,在任何问题和困难面前都持续着坚忍不拔的态度,心怀坦荡、不气馁消沉,不畏缩退让,而是深刻地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从未忘记过自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和职责。他不仅仅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创立者。
然而,在称赞邓小平同志辉煌的事迹之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在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最受启发的还是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相信所有了解过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经历的人都会被他那宽阔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以及非凡的智慧所打动和鼓舞。(1)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因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遭到掌握中央权力的“左”的势力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所任职务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贬为区委巡视员。(2)其次,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刚开始不久,邓小平就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判。他当时担任的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未经任何正当程序便被撤销了。之后,随着林彪“一号令”的发布,已经65岁的邓小平又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3)最后,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京许多干部群众为悼念周恩来逝世,自发地掀起了“天安门运动”。
为此,邓小平又被指责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总后台”,并被撤销了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党内外一切职务,只“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三次政治打击,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来势凶猛,大有泰山压顶之势。我想,一般人如果遇到接连三次的严厉、沉重的政治打击之后,往往就会一蹶不振,悲观丧气了。然而,邓小平在这些困难面前却越挫越勇,用顽强地毅力去克服困难和挫折,始终持续着永不放下的精神和一颗乐观的心态,以国家的命运和大局为重,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做借鉴。同时,继续坚持事实就是的正确路线,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导致在“三落”之后最终出现了“三起”。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八
邓小平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伟人,也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伟人。邓小平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我们能过上小康生活都离不开他,所以,我一直十分敬仰他。且先对他的个人事迹进行介绍。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他198月22日出生在中国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农历是七月十二日。邓小平本人年轻时一直使用这个出生日期。根据代的记载,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所登记的出生日期也是7月12日。
邓小平的父亲叫邓文明,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个妻子。他们居住在距广安县城几里远的牌坊村。广安县位于四川省的东部,这里遍布着小山和小溪。邓文明拥有大约10公顷土地,在好的年份,足能收获10吨粮食,广安是一个相当大的地方,拥有几干户居民,但是这里不是四川最繁华的地区。
邓文明是个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喜欢社交的人。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汉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
大家应该知道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的人生经历,这是对《邓小平》他人生的最合适的概括。邓小平的复职的那个时候他已经是73岁的高龄,但年龄并不能阻止他继续发挥他的经验和智慧。他人虽老,但他身强体健,尤其是他头脑灵活,思想开放,思维敏捷,能够很快接受新的事物。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开学期间,我阅读了《邓小平传》,它讲述了邓小平辉煌的一生。邓小平传的作者是理查德・伊文思。外国人写中国的一位伟人,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比中国人写中国人来的客观。理查德・伊文思,英国前驻华大使,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50年代中期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到中国后,最早干的几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把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传递回英国,那时的伊文思先生,对邓小平知之不多,也不懂得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然而,他却为邓小平的报告所深深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兴趣。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总共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5次面对面接触。不论在北京,还是在伦敦,不论在日内瓦,还是在巴黎,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1984年至1988年,他担任了英国驻华大使,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为促进中英友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伊文思先生完成了《邓小平传》(英文原名为《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诞生》)一书,将他三十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十五章,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邓小平传》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阐述了邓小平辉煌的一生。邓小平,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其形象深深的幼年的小平。小平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小平把目光放在更远。1920年,16岁的小平到法国,在那里,它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参加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后来,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之而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为中国带来了光明。在他回国后的四年多时间里,邓小平一直在有生命危险中度过。在西安,邓身兼三职,当时的国民革命运动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内部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分裂成两派。1927年3月蒋介石开始采取分裂行动,展开了一连串残酷无情的清洗运动。大屠杀在南京、广州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些小城镇蔓延开来。这使共产党面临抉择:是与国民党分道扬镳还是继续与左翼国民党合作以争取和控制他们。5月下雪召开的共产国际常委上决定共产党继续与左翼国民党直接合作,从那以后共产党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了。8月7日,邓小平以党中央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委员会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从而亲身经历了共产党从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其中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完全征服了我,是我对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邓小平传》的作者在传记的最后写到邓小平一生的主要功绩成就。邓小平的第一项成就是担任了中国的领导职务,这也是他取得其他成就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取得的两大成就是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把中国引入了国际生活的主流。在经济发展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把经济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并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经过二十年的革命,人们渴望安定与经济发展。是他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得党中央有可能把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也是他的讲话促使中央委员们当着华国锋的面否决了“两个凡是”,并决定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消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在方法上,邓小平的贡献不多。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对经济特区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且使经济特区成为开放政策的最有力的证明。
并不是说邓小平和他的同事们所采取的无产阶级专政很仁慈。不是的。也不是说,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其他的领导人希望将来有朝一日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会被多党制和行政与立法机构的竞选所代替,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而是说,要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政治秩序。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要逐步地实行民主,只有当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彻底地实行民主。
在他的指引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工商业技巧,以满足迅速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他让中国在处理国际与地区争端问题时,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当的影响;他改变了中国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再强调革命和战争。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开创者,永远记住他的丰功伟绩!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十九
《邓小平传》和我以往读过的人物传记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李自成传,曾国藩传,张之洞传,慈禧全传,这些书中都有很多细腻的心理描写,就像当事人亲身经历一般,故事极其精彩。当时我刻意把字体由简体设置成繁体,连蒙带猜,一点都没影响阅读速度,每一部都看得津津有味,看完还意犹未尽。两部长篇看下来,再看繁体书,已经毫无障碍了。
邓小平的一生跌宕起伏,如果是按照上面的方式来写,一定也很精彩。但是这本英国人所著的《邓小平传》就比较平实了,甚至有点儿平铺直叙。
本书记录了1904--邓小平一生的主要事迹,基本都是客观地记录、分析,一些细节作者也予以核实,比如,在官方的版本中,邓小平在法国工厂是技术工,但是作者调取了档案记录,证明了他当时从事的不是技术工,而是毫无技术含量的工种。
这本书中,几乎看不到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我读《乔布斯传》也有这个感觉,很少见到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在书中极少猜测,甚至不做评论。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思维方式:不看动机,看结果。其实当事人的内心活动是很难猜测的,但是判断后果就比较容易了。缺少了心理描写,虽然不是那么精彩,但胜在以事实说话,比较令人信服。
邓小平虽然做出了伟大的业绩,但是本书没有过分地地拔高,或者神话。你仍然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既是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邓小平功劳最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个称号,他老人家当之无愧。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二十
――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邓小平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本书还启迪我们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
“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自己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二十一
我阅读了《邓小平传》,它讲述了邓小平辉煌的一生。邓小平传的作者是理查德·伊文思。外国人写中国的一位伟人,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比中国人写中国人来的客观。理查德·伊文思,英国前驻华大使,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50年代中期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到中国后,最早干的几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把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传递回英国,那时的伊文思先生,对邓小平知之不多,也不懂得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然而,他却为邓小平的报告所深深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兴趣。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总共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光,与邓小平有过5次应对面接触。不论在北京,还是在伦敦,不论在日内瓦,还是在巴黎,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1984年至1988年,他担任了英国驻华大使,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为促进中英友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伊文思先生完成了《邓小平传》(英文原名为《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诞生》)一书,将他三十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生按时光顺序分十五章,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邓小平传》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阐述了邓小平辉煌的一生。邓小平,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邓小平的父亲邓礼貌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其形象深深的幼年的小平。小平自小理解老式私塾教育。之后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
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小平把目光放在更远。19,16岁的小平到法国,在那里,它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参加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之后,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
和控制他们。5月下雪召开的共产国际常委上决定共产党继续与左翼国民党直接合作,从那以后共产党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了。8月7日,邓小平以党中央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委员会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从而亲身经历了共产党从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其中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完全征服了我,是我对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篇二十二
最近我阅读了理查德?伊文恩著《邓小平传》,作者以独特的立场,平和的眼光展示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一个个点滴塑造了伟人崇高形象,使我对这位熟悉的伟人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生出无限爱戴和崇敬,感悟到了伟人的不凡之处。
一是他具有坚韧的性格。邓小平能有如此成就与他的性格分不开的。他自幼接受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引导,培养了他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的性格。第二章中“无论置身何处,邓小平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在这段中,作者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性格评价,也正是他的坚强和自信,让他在陌生世界里,靠他自己的智慧度过了一开始在国外艰难的求学生涯。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共产党,他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信仰,并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使他相对于别人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到内战纷纭的中国。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是他具有坚强的意志。自幼是农民的儿子,留学法国条件艰苦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他的意志,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不论遇到怎样的境遇,他从未放弃。尤其是政治生涯中的“三起三落”每一次打击都有泰山压顶之势,一般人会悲观丧气、一蹶不振,邓小平用顽强毅力去克服困难和挫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困难。在改革开放面临种种问题和质疑时,他明确的表示,改革绝不能停,更不能改变方向。凡是他看准的事,特别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人民拥护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都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执行,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掷地有声地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是他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义理论实践。纵观其一生,无论局势多么复杂险恶,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政治上一直坚定地拥护真理,拥护党和人民利益。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从伟人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困难和挫折,面对荆棘困境,不能怨天尤人,胆怯畏缩,我们需要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敏捷的思维,积极地行动去面解决问题,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努力就会问心无愧,并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锻炼和进步。
读一本好书,与一位伟人亲密接触,感悟其人生精髓,审视自己,发现不足,学习融汇,促进自身进步,这是我读《邓小平传》的最大收获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38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