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的论文(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18:23:25
海南民俗的论文(优秀13篇)
时间:2023-11-04 18:23:25     小编:JQ文豪

执行力是指有效地规划和实施任务,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鉴于总结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一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也开始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山西晋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司徒小镇,开始产业化发展的探索。文章通过对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现状的剖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以积极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作为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参考。

关键词:

民俗文化;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一、民俗文化及其产业化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生产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生活礼仪、伦理道德、民间技艺、游艺竞技、节令活动、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等方面,兼具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三大特点。民俗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精心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还能带动经济朝着绿色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产业化,就是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借助现代科技与传媒手段,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资源的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使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一体化,变革文化与产业两相分离的状态,实现经济文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目标。

(三)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大国,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不够重视,导致我国在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上进展缓慢。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将民俗文化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兴一方经济,促进民俗文化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晋城地处山西与河南两省交界处,历史上封闭性的山区地理环40|artanddesign|no.153境使得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形成了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基础。晋城的民俗文化囊括了不同社会层次的不同文化形态,比较著名的如古代遗址:阳城的皇城、沁水的柳氏民居、南安阳潘家大院等;民间工艺:高平剪纸、高平面塑、刺绣、年画、风筝等;节庆民俗:上党八音会、龙灯舞、花鼓舞、踩高跷、狮子舞、阳城道情、上党梆子、高平鼓书、泽州秧歌等;民间故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还有各种民间服饰、民间饮食、民间宗教信仰等等。山西晋城独有的民俗文化资源由于其绝佳的技艺观赏性以及民间传说极强的故事性而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谋而合。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太行山、珏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以皇城相府、赵家老南院为代表的民俗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格局。近年来,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较为成功的实践是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司徒小镇。,司徒村喊出了“聚农民之力、兴农民之业”的口号,投入3亿元资金,打造出了占地1000亩,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产业园区——司徒小镇。,“司徒小镇”开始把发展目光投向中国传统节日,着力打造“最美中国节”主题活动。春节期间,短短17天就创造营收600多万元。,司徒小镇加大投资力度,精心打造以打铁花、迎春灯会为核心,以戏雪场、农博馆、魔法庄园、稻草人乐园为重点,以面食生活体验馆、园区社火巡游、老电影展演为辅助的一系列民俗文化重头戏。打铁花项目规模宏大,目的就是将传统的震撼力带向现代;迎春灯会无论是花灯图案还是造型上都凸显着晋城传统民俗元素;农博馆集中展示各地标志性农副产品,以“天天农博会”的形式进行交易互动;魔法庄园和稻草人乐园属于儿童主题公园,各种卡通动漫元素相互融合,趣味十足;面食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亲自参与面食制作,了解源远流长的北方面食文化;社火巡游则是不间断进行绛州鼓乐、朔州踢鼓秧歌、平定元宵塔火等节目演出,热闹非凡;老电影主要以年代久远的历史题材为主,让老年人回忆过去、产生共鸣。多种民俗文化元素聚集在一起,逐步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和度假旅游,在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西晋城民俗文化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已经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还存在很多问题,资源整合性和特色性并没有形成规模,加上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投资低回报制约着当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步伐。

(一)产业化形式单一

山西晋城目前对于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探索基本局限于旅游产业,而在其他领域例如影视业、文化创意产品制造行业、服装行业、会展、广告行业等几乎很少涉足。如当地的歌谣、剪纸、面塑及刺绣技艺仅仅依托于旅游业纪念品的打造,没能融入其他衍生品的开发创造,未能打造出行业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商业价值没有达到有效的发挥。

(二)规模化程度低

规模化是产业集聚的集中体现,它是指将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相关产品的企业融合到一个公共区间,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效果的现代化产业运作方式,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趋势。山西晋城民俗文化种类齐全,资源丰富,但集约化程度低,各种民俗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行发展,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难以开拓广阔市场,实现价值最大化。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曲艺上党八音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早在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未能将其纳入规模化的运作轨道,一直处于自娱自乐的生存状态,导致艺术继承人缺乏、曲目陈旧,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三)文化传播意识薄弱

就山西晋城目前最成功的开发案例司徒小镇来说,虽然场面非常宏大,节目种类繁多,娱乐效果达到了,但是在部分场馆内很少看到对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文字或者视频讲解,更没有导游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游客只能赏其外观,而未能领会其文化内涵,足见对民俗文化的传播意识不足,忽视了游客在这里的参与感和体验度,而过分注重了表面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没能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

(四)专业人才匮乏

在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人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传统文化就不能进行形式的包装和内容的改进,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拥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的缺乏,是导致晋城市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是制约晋城市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又一人才因素,由于经济利润薄弱,很多人都改行换业,不愿意去沿袭传统技艺,导致民俗文化资源无法实现薪火相传。

四、对策与建议

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发展任务,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继承与发展并行的原则,多渠道、全方位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者的统一。

(一)拓宽发展路径

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开发途径,除旅游产业化之外,还要注重衍生品的开发。如剪纸、年画等手工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书籍插画、广告、装饰品、服装配饰、卡通动漫人物形象、商标等的设计中去,实现专属形象、私人订制,既体现文化内涵,又富含艺术气息,时尚而又不失高雅,以品牌赢得口碑,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等音乐元素则可以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改编,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二)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民俗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的民俗文化资源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可以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造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发挥产业集聚的效益。如建造艺术家工作室,为民间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不同行业的民间艺人可以相互交流,激发创作灵感;设立工艺品制造基地,将手工艺品的制作由作坊转为公司,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及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成本,产品可以直接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全部价值链环节;建设民俗文化创意产业街区,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或艺术品展览、拍卖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产品交易、收藏与互动创造经济价值,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艺术熏陶。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必将带来知识、人才、资本的汇聚,使民俗文化产业化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坚守传统根基

民俗文化由于产生于过去,必然在某些方面会落后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应用现代思维方式与生产技术对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毋庸置疑,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民俗文化重获生机、打造品牌、赢得高附加值的不竭动力。但必须注意,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民俗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抛弃民俗文化精髓,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是我们所反对的。我们应当尽量还原历史,在内容、色调、氛围上体现民俗文化的古朴性,让观赏者真正感觉接地气、有内涵,切不可盲目跟风,失掉本真。

(四)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前瞻性思维的专业人才能够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所以晋城市在未来还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市场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有文化素养的人才。同时对于民俗景区旅游而言,导游类的专业人才也是必要的,他们熟悉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能对相关的民间传说以及历史典故进行讲解,使地方文化深入人心。但由于民俗文化产业化创造收益周期长,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所以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起好带头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资金等方式培养新一代民俗文化继承人,使得民俗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五、结语

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步伐才刚刚起步,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政府部门、旅游部门、文化部门或者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乃至文化类企业,都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激发民俗文化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现有的旅游产业化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横向以及纵向延伸,坚持在继承中发展,保真中创新的原则,使民俗文化在与经济相融合的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二

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26%的访华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然而既然有56.7%的外国游客的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更吸引眼球的不是中国的名胜古迹,而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不管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并且现在已经蓬勃发展了。例如北美的“活人博物馆”,为了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风土人情已经以及生活习惯,建造了符合那个年代的“移民村”。里面的房屋、果园、棚圈、碉堡都仿佛把几百年前的地方又重新再现在世人眼前,供全世界游客游览欣赏,这不仅是一次人事旅途,更是精神上的旅途。科特迪瓦利则别具一格的举办了当地的舞蹈节,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充分表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特有的山洞住宅、车马游玩、民族服饰和村落古迹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例如高山族的丰年祭,藏族的藏历新年、酥油灯节等等。他们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在节庆游乐、服饰饮食、待客礼仪、民族工艺、婚丧嫁娶、建筑形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可见,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首先,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其次,民俗文化往往充分满足了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3、民俗文化旅游多种开发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采取多种模式。

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在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们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等都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

原地浓缩式。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采取合适地段建造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

文学宣传式。在旅游区搜集、整理、出版配合旅游的民间文学书刊,可以更好的为发展旅游业服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增加,丰富的民间文学,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关心,它具有认识历史,了解风情,增进友谊和增长知识的作用。可以有计划的搜集、整理、出版各地风物传说。那些与某个地方、某些山川、或著名建筑物、土特产、工艺品相关的民间故事,往往因为粘附于固定的风物上而更具有其可信性。能对旅游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北京、桂林、杭州、苏州等地都是历史古城,有很多闻名海内外的风景胜地,自古以来,一山一水、一桥一物都有优美的民间传说可以流传。

如《西湖民间故事》就曾发行一百多万册,并译成英文发行。大受国内外旅游者的欢迎。还可以搜集整理旅游笑话、谚语、谜语、楹联。有很多前人在长期的旅游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教训,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识性和欣赏性的旅游生活知识。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等旅游谚语,对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作了艺术的概括和赞美。有着导游和指导欣赏的作用。还有很多气象谚语,“山头清天气晴”,“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门;红云日落起,明日天气晴”。另外,我国各地名胜古迹都保留着大量民间喜闻乐见的楹联。云南滇池大观楼一对一百八十字的长联,绘景抒情,誉为“天下第一联”。游客在旅游中欣赏民间楹联,既助长游兴,又能增长历史文化知识。

民俗文化往往是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格外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三

这几天,妈妈问我今年寒假想去哪里玩,我突然想起去年寒假我们去海南玩的事了。那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次旅行,后来终于如愿以偿了。

海南的景色真美呀,有高高的椰子树,蓝蓝的海水,金灿灿的沙滩,还有许多漂亮的贝壳。坐在沙滩上,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和海浪拍打的身影,听着海鸥在空中歌唱,感觉真舒服。我还吃了许多热带的水果和美味的海鲜,海南之行真令人难忘啊!

今年寒假要去哪里呢,我得好好想想!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四

二月十七日早上我们乘坐了去海南的飞机,一个小时之后飞机停到了柳州加了油,加了油之后接着出发又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海南开始了旅行第一站。

下午两点多阿姨接我们去买了导服,我们吃了下午饭就回到了酒店休息。到了第二天我们到了呀诺达热带雨林我们进去找了一位导游,到了一个地方导游告诉我们像扇子一样的树是美人蕉,导游又告诉我们榴莲是水果皇上,菠萝蜜是水果皇后,之后我们去了黎族看了当地的风俗,知道了在为解放之前黎族的老奶奶都刻有纹身,如果没有将会嫁不出去,而且嫁妆都是纯手工制作。则阿哥要娶阿妹只时必须在阿妹家门前种下四十九棵槟榔树将其亲手摘下送给阿妹的父母,如果将其槟榔吃下即代表接受了婚事,但阿哥还要在阿妹家打三年工。

第三天我们在海边度过美好的一天,第四天去了猴岛之后,听导游介绍了猴子的特点了解了猴子的特征。第五天早上再去机场的沿途中我们买了海南的特产比如:芒果、椰子糖、黄灯笼......下午我们乘坐飞机返回了西安结束了美好的旅行。

【关于海南旅游作文三篇】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五

一、在幼儿园教导教学中渗入渗出民间文化艺术的紧张意义

1.有利于晋升教导教学运动的趣味性

幼儿教导教学的工具一样平常是针对年纪比拟小,认知水平还不成熟的幼儿,教导教学方法不能够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对付幼儿的进修来讲,课程内容必要具备增强的趣味性,只要具备趣味性,讲堂教学的效力才会赓续地晋升。是以,在幼儿教导中渗入渗出民间艺术文化,就有了一个紧张的代价与意义,即有利于晋升教导教学运动的趣味性。比方幼儿在进修折纸、泥塑等常识的时刻,好奇心比拟强,这些常识对付幼儿来讲也加倍具备吸引力,幼儿在进修的时刻投入更多的精神,有利于赓续进步教导教学后果。

2.有利于教学意义的升华

在幼儿教导教学中渗入渗出民间艺术文化,是对教导运动的一种升华,将教导教学运动上升到民族的高度,让幼儿从小就接收到民间文化艺术的陶冶,让幼儿感触感染民间文化艺术的紧张性和此中包含的魅力,有利于造就幼儿对民族的酷爱之情,晋升幼儿的汗青义务感,会更好的承当起民间文化艺术的义务。教导与文化之间的互相渗入渗出,在教授常识的同时,能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幼儿的思惟与行动,这是民间文化艺术教导的基本目的,要侧重进步幼儿的文化水平。

3.有利于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

在汗青满漫长的发展中,很多的民间文化艺术都由于得不到传承而衰败乃至是消散。是以,在幼儿教导中渗入渗出民间艺术文化,不单单有利于教导教学运动,还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如果一个人从幼儿阶段就懂得民间艺术文化,对民间艺术文化就会发生更多的情感,对其掩护事情会加倍看重,乃至此中一个幼儿便是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人。有的幼儿园将戏曲文化渗入渗出到幼儿教导中,很多幼儿发生浓厚的兴致,就会停止业余的进修,而且在一些业余的比赛中获得优良的成就,在以后的事情与进修中就会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

二、幼儿园教导中渗入渗出民间文化艺术的详细战略

1.晋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其民间文化本质的练习

幼儿园的教导教学运动,与教师的教学领导有着很大的干系,教师可否停止准确的教学事情,很大水平上决定了教学后果的好与坏。是以,为了增进民间文化艺术更好地渗入渗出,就要对幼儿教师停止培训与练习。很多幼儿教师是方才卒业的大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懂得也不敷深入与透辟,要支配他们到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地与观摩与进修,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懂得,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进步幼儿教师的民间文化本质,晋升其教学才能,以便在以后的教导教学运动中将之协调常识与思惟更好地创收给幼儿,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模范,晋升民间文化艺术渗入渗出的有用性,到达良好的教学后果。

2.在课程教学运动中渗入渗出民间文化艺术

幼儿园的教学运动相对来讲比拟机动,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渗入渗出民间文化艺术。教师能够在上课以前,用一段民间文化艺术作为导入,引发幼儿的进修兴致。比方,咱们漳州市剪纸艺术异常的著名,在教学中咱们可借用幼儿比拟认识的剪纸艺术,在认识数字教学运动的时刻,经由进程民间文化艺术中剪纸的情势,将数字做成漂亮的剪纸展示给幼儿,幼儿在认识数字的同时,更好的感触感染剪纸这类民间艺术文化。或许教师在讲授一些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的时刻,教师能够依据故事内容,让幼儿经由进程竹马戏的情势演出进去,幼儿感觉到异常的别致,更好地记着课程教学内容。是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联合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拔取一些本地的民间文化艺术情势,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进修运动中来。

3.发明民间文化艺术渗入渗出的情况

情况对幼儿的影响照样比拟大的,一个丰富多彩、活泼风趣的进修情况,有利于幼儿在进修的时刻坚持踊跃的、豁达的、愉悦的心境,对付晋升教学的有用性具备紧张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咱们的先生常联合儿童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化艺术文化展开响应的主题运动,比方我县是九龙璧之乡,咱们展开了“九龙璧一条街”的运动,孩子们自小生活在华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遭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对付这个运动的热忱异常的高。在运动中,家长踊跃共同,赞助幼儿查阅相干的材料,探求林林总总的玉雕产物,教师则建立并展开了“九龙璧展览馆”、“九龙璧加工厂”等游戏运动,率领幼儿踊跃的介入到民间艺术文化的'运动中。同时,咱们还在运动中经由进程多媒体,展示玉雕的构成进程,玉雕师的精深身手,玉雕品的精彩绝伦,领导幼儿对玉雕文化和玉雕师的聪明有深入的懂得,从而建立民间文化艺术渗入渗出的情况。

4.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换,渗入渗出民间文化艺术的思惟

在幼儿教导中,师生之间的交换是最紧张的也是作为频仍的,教师不单单要指点幼儿停止进修,还要存眷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师生交换的进程中,教师就能够应用一些民间文化艺术,加深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懂得水平,晋升教学运动的有用性。比方,当两个小朋友由于争抢一个器械而打起来的时刻,教师必要停止调理,这个时刻严格的批驳与说教都邑起到负面的感化,乃至会在幼儿的心坎深入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个时刻教师必要为幼儿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进修孔融的精神,启迪幼儿的思想,幼儿意想到本身的差错,增进幼儿思惟的赓续发展,更有用的渗入渗出民间文化艺术,咱们将满族“抓嘎啦哈”游戏改编成益智游戏;将“小猫钓鱼”“下五道”“石头和小井”等棋类游戏,投放在益智区。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换。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导教学中渗入渗出民间文化艺术具备极端紧张的地位。是以幼儿教师必需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内容,赓续进步本身的本质,建立民间文化艺术的情况,增进民间文化艺术的有用渗入渗出,晋升幼儿教导的后果。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六

摘要: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

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传承民俗文化来发展群众文化的方法

如果想要将民俗文化当做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首先可以借助新旧媒体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播,提升群众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民间的民俗文化传输途径比较落后,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现需要观众到现场去观看,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很难有时间到现场去看风俗表演,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播放的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来推广民俗文化,我国为了应对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已经做出了很多行动,如通过综艺节目以及春节晚会来宣传民俗文化。事实上,民俗文化并不都是被现代人厌烦的小众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吃饺子,而我国的饺子已经被成功地推广到国际中,其他国家以我国的饺子为基本形式,进行了改进,使饺子这种具有文化价值的食物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与之相类似的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现代社会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商家不断对其呈现方式进行翻新,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也使传统民俗食物成为网友在新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这种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创新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变,是很难在新时期以及新的社会中获得发展的权利,只有保证民俗文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相关人员还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既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传承时,需要对其进行消极的部分进行剔除,使其成为真正的新型群众文化。

3结论

我国的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传承的难度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物质价值比较低,现代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具有更强的功利心,对于物质价值相对比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较差,不仅导致民俗文化的追随者逐渐变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于后继无人而难以传承下去,我国的文化部门应当对民俗文化加大重视,通过政府的力量来使民俗文化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使其逐渐成为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杨玮.浅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以甘肃岷县的传统音乐“洮岷花儿”为例[j].价值工程,(35).

[2]孙耀祖.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之我见———以甘肃省通渭县民间民俗文化为例[j].青年文学家,(17).

[3]杨开颜、江丽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俗民间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5).

[4]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七

8月12日,我和我们一家还有妹妹一家去了海南三亚游玩。开始了我们的三亚5日游!但可惜的是,坐的飞机是晚上的,没能看见白天的景色。

8月13日早晨,我和妹妹一起去房间的游泳池游泳,因为我们定的套房是带游泳池的。玩了大约1小时后,我们去了酒店的大游泳池。游了一天泳,我都迫不及待的想去海边看看大海了。好期待明天啊!

8月14日,是我最喜欢的一天,我们就要去我最向往的大海了。来到海边,放眼望去,朵朵浪花拍打着海岸,冲在我的身上,感觉冰冰凉凉的,很舒服。我和妹妹一起在海边捡珊瑚和小贝壳,我们奔跑着,跳跃着,海滩边留下了我们俩的小脚印。然后我俩就去晒日光浴,玩累了就泡在海水里。感觉真惬意呀!之后我和爸爸一起下海游泳,爸爸说浪来的时候他推我,我向前游。第一次我呛了一点海水,哇!海水还真是咸的呀!之后几次我好多啦!晚上,海水涨潮了。我们把脚放在海水里,没过几分钟脚就被沙子埋得无影无踪了。

8月15日我们去了免税店,妈妈和阿姨买了好多东西。8月16日我们去了森林公园,那里是非诚勿扰2拍摄地——鸟巢,我们走了全长168米的桥,好刺激呢!那些建设鸟巢的人真了不起,把鸟巢建在山的边上,让我害怕屋子会掉下来。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八

一、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涵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首先是一种立足于儿童需求的课程资源,它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到儿童生活的环境当中,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学前教育的结合使其具备了更加积极的意义和内涵。首先,学前教育中的民俗文化应当是具有选择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厚的民俗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民俗文化内容并不是完全都适合用在学前教育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必要的筛选,选取一些适合儿童的民俗文化对其进行重点传授和培养。学前教育的民俗文化还应当具有适应性。即这些民俗文化内容应当符合儿童发展的需求,对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优化儿童生命质量应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次,学前教育民俗文化内容应当注重协调性,即各地区、各民族的地方文化应当在学前教育阶段给予具体的体现。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时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又是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应当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地方民俗有所认知和了解。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民俗文化培养中应当注重这一原则的体现。民俗文化课程的核心目的培育全面发展的儿童,民俗文化本身即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它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具体的民俗活动中传递给下一代,儿童正处于启蒙阶段,心理成熟和情感培育亟须大量的文化养分滋养,这一阶段的民俗文化教育对他们今后的个性成长和文化意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民俗文化在形态上来看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而学前阶段的儿童信息吸收特点也是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也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发挥创造了天然有利条件。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探析

1.民俗文化的互动性有利于促进儿童心理的成熟。

民俗活动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古人调节心理、宣泄情绪、缓解疲劳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娱乐属性,它满足了人们的游戏本性。例如民间歌曲、舞蹈、游戏杂耍等民俗类目,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人们以这些民俗活动为载体,追求身心愉悦的一种重要尝试和努力,同时这些民俗活动还具有一个更加鲜明的特征,就是群体性。群体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成员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既表现在肢体和活动形式上的默契感,同时又更加注重心灵沟通和互动中带来的交往成就感。因此互动性是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的根本属性,这对于儿童的心理成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各民族异彩纷呈的节庆活动都是民族心理和互动特点的体现。例如侗族地区过新年的时候与汉族有所不同,通常族长或者有声望的长辈会组织一支声势浩荡的舞龙队,队员们要腰束红布,舞着龙灯访村串巷,而且每到一家门前,户主都要出来给舞龙人员敬水。舞龙队休息中或者舞龙完毕之后,老人则会带着孩子向舞龙队员要一截红布,给孩子扎在腰间,因为龙代表吉祥和福气,这些红布能够给孩子祛邪避凶,保佑孩子平安无事。

2.民俗文化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维果茨基曾提出儿童文化发展过程中通常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旁观者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和学习,二是作为体验着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践行。这一过程的实现就是儿童社会性的成熟过程。其中作为旁观者的初级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形成的基础所在。民俗文化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包含着既有社会的种种文化意识形态,社会道德规范、时代精神等内容。儿童在观察和了解这些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也接触到这些规范,例如一些民歌民谣,谚语俗语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包容、礼貌等等。儿童在接触这些民俗文化的活动中首先会对这些社会道德规范形成感性认识。同时长期的感性认知过程必然也会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理性思考阶段。民俗文化活动中包含的道德传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珍贵的资源。是儿童在今后行为的借鉴和榜样,例如尊老爱幼、与同伴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甘于奉献等等。我国朝鲜族、哈尼族等民俗文化活动中都包含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朝鲜族儿童在路上遇到老人都要弯腰致意,而且需要等到老人通过之后才能离开。这种孝道文化目前在韩国朝鲜被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来。同时这种民俗文化内容在我国也正在与学前教育相结合,并且已经成为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美德,民俗文化中包含的这些孝道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儿童作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民俗文化有助于学前儿童体验生活乐趣,感受生命的意义。

民俗文化的积淀是先民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积累的智慧成果,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从发生学理论来看,民俗文化发生的最初根源是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永存两种矛盾不断斗争和协调产生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活动蕴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慰藉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依托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这种力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一源动力的推动下民俗活动的丰富性和审美性才逐渐建立起来,并且这股神秘力量一直支撑着整个民俗文化延绵不绝的流传至今。因此参与和了解民俗文化活动对于学前儿童更好感受生命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它会逐渐内化为儿童的潜意识,对他们今后更好的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起到明显的强化作用。古代家庭的添丁之喜,以及产生的各种庆祝活动,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婚礼中对未来生命期盼,为老人祝寿时对生命延长的喜悦和羡慕等民俗文化活动都表现了人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内容在学前教育阶段有所选择的开展和实施有助于儿童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意义.民俗文化当中蕴含着先民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磨炼而成的强大生命力。这些饱含生命意识的民俗文化对学前儿童的生命意识影响将是无形的。同时我们所接触到的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仍然流光溢彩,最根本的还是艺术的生命力,它们有自身能够吸引观众和参与者的优秀成分,它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历久弥新的娱乐体验、审美体验等等,这些都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深入挖掘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价值的路径

1.在民俗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性和艺术性。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应当与儿童的生活过程紧密结合。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形成独立的认知,对于课程和生活没有明确的概念区分,因此教育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但是课程与生活的结合不能仅仅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结合,同时还应当更加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这种结合应当是组织与非组织的结合,有一定的规范但不能强加给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儿童的兴奋点和感兴趣的项目,对这些项目注入民俗文化内容,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艺术性也是民俗文化课程秉承的重要原则,这是就民俗文化本身的性质而言的,同时艺术性与生活性之间也具有天然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知识,具有情感教化的功能。同时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程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应当注重保留民俗文化的艺术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组织、教具选择、环境色彩等。

2.营造和谐的民俗游戏氛围。

游戏氛围是最能感染儿童情绪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是抱枕民俗文化课程价值开发和影响力增强的重要途径。做到游戏氛围的和谐性首先教师应积极支持儿童游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游戏道具、尊重儿童意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这些游戏内容可以有意识的向民俗文化活动靠拢。我国民俗文化活动中不乏大量的儿童游戏,例如滚铁环、捏泥塑、丢沙包等等,这些游戏已经在我国社会流传上百年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保留了一个基本功能,那就是满足了儿童的游戏欲望,能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自身对民俗文化活动的了解选取一些适合儿童操作和玩耍的游戏项目。并且注重在游戏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和谐的游戏氛围中感悟这些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活动的魅力。游戏氛围是决定整个游戏过程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营造游戏氛围的过程当中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在做游戏是让学生扮演古代英雄人物的角色,并且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游戏当中人物的使命等具体细节规划详细。这样儿童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才能有较强的代入感,也才能更加集中精力的投入到游戏当中来。

3.在儿童生活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课程。

生活活动在儿童的在校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例如用餐、午休、洗漱等等。同时这些生活活动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他们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了解这些生活活动的基本规范,掌握基本的生活节技能,因此抓住这个重要环节,不失时机的引入民俗文化课程内容,是开发该课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例如民俗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的部分也可谓丰富多彩,因此这些饮食文化就可以在儿童生活活动中的用餐部分相结合,例如儿童在用餐前喜欢用筷子敲击碗、盘等餐具发出声音,取悦于耳。但是这些嘈杂的声音破坏了安静的用餐环境。而且在古代民俗文化中对于用筷子敲碗这种行为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只有乞丐在乞讨的时候才这样引起施主的注意,父母不希望孩子像乞丐一样,因此也就非常忌讳孩子敲碗。用这种民俗文化来规范现代儿童的用餐习惯不仅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用餐环境,而且还将民俗文化课程潜移默化的转移过来,其思路非常可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在学前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课程对我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具有双重意义。首先这些优秀民俗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他们能够对学前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应当从娃娃抓起,学前儿童对这些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将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优势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在学前教育当中应将民俗文化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并且对融合的方式和理念还应当结合时代因素给予必要的创新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继承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从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每一处细节着手,将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入到学前教育当中。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九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偏见使得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如何解决这一缺口成为学校及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在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旅游管理;就业现象;分析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愿意到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工作,造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较差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旅游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出入境旅游2.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增速,旅游业还将继续领跑经济增长,预计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12.5%左右的增长,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涉及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旅游局等等。就行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一线服务于管理,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决定该行业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热情、情商高且知识面宽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意向分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定偏见,不少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选择自身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类、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同时,部分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到酒店或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降低,或受到其他高收入行业的影响,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即使大部分学生从事旅游业,但是对酒店、旅行社等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旅行社缺少个人提升的机会,因此更愿意进入酒店,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特别是高级酒店,而限制了旅行社等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失衡、流失率高的原因需要从旅游业及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旅游业提供的薪酬及待遇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薪酬分配体系存在缺陷,酒店员工工资与岗位挂钩,旅行社工作人员薪酬随季节波动,极不稳定,会使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习期结束后,相当一部分会学生会选择离开旅游业,从事自己认可的其他行业。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完善,不少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和自身正确认知,并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快速上升发展的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和机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学生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优秀人才的高流失率限制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教育

职业规划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管理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分析能力,判断自己的性格、兴趣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匹配,从而建立对未来职业的长远目标,学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引入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提高对旅游业背景的熟悉程度,以达到适时检验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优化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实现单位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旅游业中,不少单位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因此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1~2年旅游业后选择离开这一行业重新择业,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因此,旅游业必须对现有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单位需要改变过去岗位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发放中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付出,有区别的运用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企业也要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业还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瞿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象分析及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01):85+87.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十

摘要:

随着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快速交会融合,智慧旅游正逐渐形成。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如何培养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与新型服务业匹配的服务意识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职业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角度出发,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

智慧旅游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通过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智慧旅游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改变提供单向的旅游资讯,实现从旅游前、中、后所有资讯中取得信息,整合设计,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因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与独特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的出现改变了旅游消费决策模式,提高了旅游消费正确决策和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与新型服务业匹配的服务意识,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已被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和旅游体验中的充分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掌握以微信、微博、论坛为代表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运用能力,通过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借助通信与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微信朋友圈等虚拟社区群,以游客互动、分享旅游体验为核心,传递、感知、甄选相关旅游信息。树立“随时随地营销”理念,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游客满意度。

(二)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旅游服务越来越倾向由标准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智慧旅游孕育而生的旅游新业态,如养生、研学、探险等旅游产品的出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学科综合知识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还应掌握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具备智慧的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三)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充分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游客需求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新的.旅游形态,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同时,还可以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挖掘旅游者的喜好、需求,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开展精准营销,满足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二、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这种需求错配、供需失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本专业就职率。智慧旅游背景下,这种匹配失衡越发凸显。高职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停留在对传统旅游的导游、计调等岗位的培养。据调查分析,旅游行业市场对于传统导游、计调等岗位从业人员的需求已经饱和,而对新型旅游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日益增多,这种错配直接导致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本专业就职率低的现象。

(二)学生实训实操技能无法与智慧旅游企业人员所需技能对接

第一,由缺乏行业经验的理论课老师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教师缺乏对智慧旅游企业的操作方式的了解,使得实训实习课程趋于形式化,实践教学被作为“辅助性”的环节。第二,学校缺乏仿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操作系统,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具体。第三,集中实习流于形式,大部分院校因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很多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相对应的实习场所,从而学生们的实习期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人才特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学不致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频频碰壁,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三)缺乏与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智慧型”教师

智慧旅游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懂旅游、懂技术、懂教学的三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急缺的,师资的缺乏,无法实现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随着智慧旅游发展的深入,新型旅游技能型人才和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力军,就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培养方向,构建适合智慧旅游发展的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两个方向走:(1)保留支撑智慧旅游落地服务为主的导游专业。在导游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保留必要的考证课程外,增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善于利用智慧景区服务设施开展对客智慧服务的能力,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营销”的意识;选修课增加本土文化知识、本区域旅游景区资源知识、本土民歌鉴赏与演唱、旅游服务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服务意识,提升导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2)增设以线上服务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如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网络营销等,此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旅游专业基础课,还应加大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的比例,同时还可考虑适当增加如信息管理、网站开放与设计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

(二)加强培养学生在各岗位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大实训实习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其次,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等校内仿真实训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模拟操作,给学生创造模拟仿真实训学习条件,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外部搭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智慧旅游行业专家、里手担任专兼职教师;与智慧景区、旅行社等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合同;还可以邀请智慧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全面提高智慧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三)加强智慧型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我们可以引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方面信息技术强的专业教师。旅游基础知识专业教师应吸取智慧旅游的前沿理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创造机会深入到智慧旅游企业中,掌握一线旅游资讯。此外,学校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智慧师资的有益补充。智慧化的师资队伍是对智慧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利保证。高职院校作为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深刻体会到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通过分析,探讨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需对路的智慧型旅游人才,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3]郭鹏.面向智慧旅游的大数据计算系统[j].科技经济市场,(4):10.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十一

龙作为生肖中唯一不真正存在的动物,看似很有特殊性,但事实上也无法脱开这个道理。中国人自古以来自认是龙的传人,古时天子,号称是真龙化身,龙图腾崇拜在中国是拥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因此,龙在生肖中也是可以说得通的。而这一切图腾崇拜所包含的深层次奥秘,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生活生存的美好理想和吉祥愿望。笔者则认为,生肖的成因应当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最后定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广的范围内去考证,而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说法。可以说,生肖是历法的需求,图腾及动物崇拜的延续等影响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二、生肖文化的影响。

生肖并不仅仅存在与中国,在其他许多地区亦有,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生肖纪年法,并且彼此间十分接近,但各国的生肖纪年法应该都是独立形成的,不存在由某个辐射源先行产生,而后辐射到周边国家的道理。生肖从原初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属相、星座之类的问题依然津津乐道。可以说,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通俗的含义,生肖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各国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面对生肖(或者星座等等)文化,我们应当去和看待它呢?是深信不疑,还是认为是封建迷信应当彻底摈弃?先来看看什么是迷信,似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迷信的影子,例如本命年带红绳,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等等说法,但是,首先我们得分清楚,什么是俗信,什么是迷信,这二者在当前是不同的。

传统社会中,传统的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古时的民间信仰也有很大威慑力,但是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这些似乎都已经过时了,科学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抛下许多所谓的“糟粕”,义无反顾的投入了理性和科学的世界。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是那些抛下的“糟粕”其中包含着许多我国自古以来的美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做的并不是全然抛弃,而是有选择的摒弃。民间信仰在今天也分成了俗信和迷信,虽然二者都是由民间原始宗教和巫术发展而来,但是在今天二者本质上存在不同。简单来说,俗信指的是,由民间宗教和巫术发展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的传统理念。它往往象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寄托了人们驱邪求福保平安的心愿。俗信对于他人是没有什么损害的,我们丰年过节的贴门神、春联,放鞭炮,过本命年带红绳等等都属于俗信。而迷信则是与俗信相反了,它传自古时民间宗教和巫术,盲目对于超自然的食物信仰崇拜,并且有害于自己活着他人的理念就是迷信。比如发高烧不上医院而是烧纸,祭祀仪式行为有害人健康甚至危及性命等等。只要理解了迷信和俗信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判断哪些事象是迷信哪些是俗信,而生肖文化很明显属于俗信行为,所以我们不应当舍弃它,其他民俗文化也应如此。

三、结语。

生肖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如干支纪年,图腾、动物崇拜等等,因此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变异性,例如将其与天干地支纪念结合起来等等。生肖文化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这两大特性同时也是民俗的两大特性,在今后的发展中,生肖还会继续保持着稳定性和变异性来发展、传承与变化。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十二

20初,随着综艺电视栏目《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登陆各大院线并获得高票房后,无论是电影投资人还是知名电影导演都对综艺电影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综艺电影在艺术特性上与主流传统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同时综艺电影也极大扰乱了电影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综艺电影会使电影投资人减少对主流电影的投资额度,长久下去,国内电影会刮起一阵阵综艺之风,这与国内当前文艺政策格格不入。

诚然,综艺电影是以综艺电视栏目为基础,以电影的手法对综艺电视栏目的题材、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再加工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在于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以使综艺电视栏目的传播效力最大化。综艺电影本身依旧是以综艺为主要表现方式,内容始终围绕综艺题材进行艺术上的再创作,它既是对综艺电视栏目的一脉相承又能够达到传播效力上的最大化,所以综艺电影可以被看作是对电影题材的补充和丰富,客观上能够促进中国电影在题材和结构上进行创新,因此某知名导演对综艺电影的评价显然不合适。

在国内,文化共存已经成为影视创作者的共识,我们既要有能感化心灵的鸡汤也不能缺乏带给观众独特口味的快餐,既要传递主流文化价值,弘扬文化主旋律,引领主流文化发展,也应该给新生电影类型以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他们在市场的大潮中接受观众的评判和市场的选择,一棒子将新生类电影打死显然不符合影视创作、影视发展和影视传播的规律。“市场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当它能够生存,大家都接受的时候,那就说明它就有存在的道理。”因此,“文化需要海纳百川,做文化艺术的人,胸怀还是要宽广。电影同样可以多元并存,如果你的作品足够好的话,终究能获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可。”

基于此,综艺电影要想在今后有长远发展需要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一、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电影艺术特性上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事物,作为新生类电影,综艺电影的出现也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被影视制作者重视。因此,忽略甚至是割裂经济规律想当然式地创作综艺电影必然缺乏经济根源,最终在市场上没有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给民众带来了日益满足的物质生活,精神产品上的匮乏带动了综艺节目的兴起,尽管我国的综艺电视节目近年来蓬勃发展,但这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不成比例,远远满足不了观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从全民造梦的《超级女声》到红极一时的《爸爸去哪儿》,从荧屏相求的《非诚勿扰》到全民追星的《奔跑吧,兄弟》,这些综艺电视节目都曾在特殊时期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官享受,当观众追求这些综艺盛宴的时候,看似长久不衰的综艺电视节目却也显露出了衰落的迹象,因为快餐式的文化产品通常具有短暂性,它们与主流文化产品相比缺乏足够支撑其生存的生命力,缺乏丰沃的土壤。

就《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这两档大型综艺电视节目而言,形式上的创新确实会在一定时期赚足眼球,保持极高的收视率,然而纯粹的电视栏目向电影改版如果忽略了电影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艺术特性必然也会走向衰落,直至销声匿迹。在电影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方针下,影视制作者,尤其是综艺电影制作者更应该坚守此方针,这一方针也将贯穿于影视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影视创作者要依据综艺电影的综艺特性,将综艺性、艺术性与社会性三者之间相互融合才能使综艺电影的发展之道越加宽广。

二、拓宽影视题材,做到综艺电视栏目与综艺电影内容上的无缝对接。

目前,就国内而言,综艺电视栏目在内容上大多集中于歌唱、舞蹈、选美、相亲、鉴宝、戏剧等领域,题材相对局限,长久以往势必会在观众心里失去兴趣点,进而影响到综艺电视栏目的整体发展。因此,综艺电影在内容上必须打破传统题材的束缚并积极探索全新的`节目题材和包装形式才能重新唤起观众的收看欲望。

综艺电视栏目与综艺电影之间在内容上的互通性非常强,两者之间容易简单地照搬和模仿。因此,极易在观众心里出现综艺电影是综艺电视栏目微缩版的心理,这将不利于综艺电影的传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综艺电影在影视创作前期就应该在内容上与综艺电视栏目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即综艺电影与综艺电视栏目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这就要求在综艺电视栏目的拍摄期间就要在某些片段留下必要的悬念,进而在综艺电影中将这些悬念连成串进行适当的揭示,由此一来可以增强综艺电影的可看性和艺术性,结构上也会有所创新。

综艺电影的题材在选取上要具有人文性,既要与综艺电视栏目的内容做到无缝对接还要进行必要的革新,尽量以崭新的视角诠释既有素材的内涵,将综艺电视栏目的内容深度挖掘和剖析,使之成为综艺电影创作的基础和框架。谢涤葵在谈到创作《爸爸去哪儿》时说道“这部大电影就是节目的一个延续,但我们是很用心在做这个电影。我觉得时间只是一部电影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电影为观众所传递的概念,那就是爱。”因此,综艺电影的基础和框架依旧需要在人文性方面进行深化,由此才能得到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三、注重结构调整,以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讲述综艺电视栏目。

综艺电影同样需要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知名影评人托姆·格伊尔坦承“要拍电影,就得按照电影的路子来走。电影和电视是截然不同的载体,在你不明确电影受众的需求,以及不明确能否电影化成功的前提下,贸然操作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如果再按照综艺电视栏目的结构形式框架和讲述故事会使观众产生较为强烈的反感之情。

在讲述方式上,影视创作者要统筹考虑综艺电影的整体表现结构,无论是引出式还是悬念式或是回忆式都应该遵循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这才能与综艺电视栏目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也才能唤起观众对综艺电影的好感。

当然,好的结构依然在本质上是为了讲好故事,综艺电影作为影视中的新生类电影类型自然也就不例外。在《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中,电影在结构上也进行了特定的设计,这种改变将综艺电视栏目无法达到的讲述效果全部实现了,可以说影视结构往往决定了一部影片的好看程度,虽然在内容上两部影片都没有进行太大的创新和颠覆,但是在结构上的调整也使它们获得了不菲的票房。

文化间的高度融合依然会带来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磨合,而这种碰撞和磨合必然也会走向文化间的大共荣。综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诞生是在特定的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必然产物,然而它们依旧需要遵循特定的影视创作和市场发展规律,如果忽略和割裂了这些规律,或许综艺电影的出现也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虽然综艺电影在时间节点、题材连贯性等方面也需要格外重视,但更应该注重电影本身艺术性的挖掘和展现,否则综艺电影可真的就只是山峰上的一朵孤零零的花朵了。

海南民俗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旅行社竞争的关键,旅行社能否开发出令旅游者满意的产品,决定着旅行社客源量的大小和竞争实力的强弱程度,可见旅游产品设计对于旅行社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旅行社产品开发中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旅游产品是旅行社竞争的核心,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对于旅行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分析我国旅行社产品开发中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行社竞争;对策建议

第一章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整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人们多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以前单一且老式的旅游产品,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口味。常用的旅游产品也是会让人们觉得乏味。所以,现在为了要更好的发展旅游,就必须要摆脱陈旧的理念,开发新的产品,构想新的路线,新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要求,更好的发展旅游业。

第二章对于旅游产品的分析

2.1旅游产品的概念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旅游产品是个整体概念,他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

2.2旅游产品的物质构成

旅游产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可进入性和旅游服务。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

2.3旅游产品的特点

游者直接介入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交换、消费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4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

a、旅游产品的投入期:这一阶段是旅游产品进入市场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多做广告,使宾客了解其产品。

b、旅游产品的成长期:这个时期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产品销量稳步上升,这个时期营销活动应着重考虑如何应付竞争,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旅游产品的成熟期:这个时期旅游产品的潜在客户逐步减少,市场以重复购买为主。这个阶段差异化成为竞争的核心。

d、旅游产品的衰退期:这个时期旅游产品逐渐退出市场,已经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2.5旅游产品组合的含义

旅游产品组合应包括旅游者从开发旅行到结束时的全部内容、所以说,旅游产品组合即是以旅游日程安排和旅游线路制定为主体,并包括食宿、交通等在内的旅游服务要素的组合。

2.6旅游产品组合的原则

旅游产品组合的原则应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最有利于市场竞争为标准。

a、旅游产品组合应具有正对性和多样性

b、有效地时间安排和交通工具使用的合理性

c、适度的空间转移和合理的旅游点选择

2.7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

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对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一个是对旅游线路的设计和组合。

第三章我国旅游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3.1旅游产品设计过于单一且雷同

目前旅行社向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是“团体、包价、观光、标准等”旅游产品,散客游产品比例很小;包价旅游产品以全包价为主,灵活包价和单项服务的比例很小;消费档次上以标准等为主,豪华等和经济等比例很小;旅游以观光为主,其他形式的旅游所占比例很少,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

3.2旅游产品设计层次低

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等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平也同样存在着差距。再次,旅行社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容易被抄袭。

3.3市场调研环节薄弱

市场调研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与西方发达旅行社对比,中国旅行社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不进行或不注重进行市场调查,而是靠主观判断或跟风,一些设计者认为“只要产品好,不怕没有卖点”,这种一厢情愿的产品设计思路,会冒很大的风险。

3.4模仿和抄袭盛行

当某家旅行社设计出很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后,这时会有大量的旅行社采用“跟风”的方式,模仿、抄袭这些好的作品,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极大的挫伤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产品的积极性。而跟风的'旅行社由于生产成本低,往往用低价格来吸引旅游者,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与竞争。

3.5产品缺乏特色

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当今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旅游者希望通过参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来体现自己的个性。目前我国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中,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很少,大多表现为无差别、无特色,众多旅行社经营千篇一律的产品,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恶性价格竞争。

3.6品牌意识淡漠

品牌是企业竞争的王牌。对于生产者来说,品牌有助于他们区分不同产品和进行产品介绍和促销,也有助于培育回头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顾客的忠诚。对于购买者来说,品牌可以帮助他们识别、选择和评价不同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并可以通过对旅游产品品牌的选择来获得旅游活动的最大满足感。目前旅行社普遍不重视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创立,整个旅行社行业,品牌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品牌产品也为数不多,不利于增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实力。

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问题产生的原因

4.1对旅游产品设计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是旅游局还是旅行社,对旅游产品设计重视程度都不够。旅游局等旅行政部门认为旅游产品设计是旅行社的事,因此缺乏对此项工作的引导;旅行社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愿在旅游产品设计上耗费时间、资金和精力,西方旅行社开发产品往往需要18个月,而我国的旅行社多则几个月,少则几天就完成,或者干脆照搬其他旅行社的旅游产品,这种相互抄袭使旅游产品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其最终结果就是游客对这些产品麻木乃至厌倦,最终使旅行社失去这些客源。

4.2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例如以前海外游客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来形容在中国的旅游感受,现在则改为“白天看庙,晚上看戏”,还是没有摆脱“看”,说明我们的旅游产品缺乏文化性、知识性。

4.3经营理念落后

旅行社的经营者不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服务质量上做文章,反而盛行跟风、打起价格战。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对旅游产品推陈出新,及时对旅游产品进行换代。而是通过“搭便车”的方式,模仿他人的产品,降低风险,减少成本,低价竞销,严重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的一些旅行社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宣传促销上,而不在旅游产品设计上多投入。旅游产品开发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是造成产品开发后劲不足、品种少、无特色的重要原因。

4.5高素质的产品设计人才缺乏

目前旅行社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产品设计人才,我国的旅游产品设计人员大都是具有丰富旅游从业经验的人员,他们没有专业的理论指导。他们所设计的旅游产品,往往能被消费者接受;但是他们的设计有时会走入一种误区: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变化和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

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加入这一行业,他们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设计出的旅游产品往往脱离市场,无法为旅游者所接受。旅游产品设计人员应该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消费者所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才能从总体上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章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5.1充分认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首先旅行政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充分认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在旅游产品上,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旅游产品开发合理与否密切相关。

第二,稳中有增的客源是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旅行社进入门槛的降低,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强占市场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于旅游产品能否迎合游客的需要,能否打动游客的心。

第三,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出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迎合这种趋势的变化而变化,重视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5.2注重市场调研

与西方旅行社相比,我国旅行社在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中最缺乏的一点就是不进行或不注重市场调研。我国的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往往是根据经营者的主观判断,只是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其原因在于对旅游产品市场调查重视程度不够。作为旅行社,只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旅游产品的设计不是孤立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孤立的谈产品设计,而要把它与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相结合。进行市场调研工作有助于分析旅游市场动态,细分市场,进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旅游工作有助于分析旅游市场动态,细分市场进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只有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契机,设计出的旅游产品才能为广大旅游者所接受。不进行市场调研就开发旅游产品,其结果必然是不被市场接受。

5.3靠特色与内涵树立品牌

胡同的文化历史和京城百姓的民俗,受到海外游客的青睐。北京胡同旅游的成功在于这一旅游产品紧紧抓住了文化与民俗的主题,展示了老北京乃至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5.4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产品是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产品,其中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质量,目前我国的旅游交通在有些欠发达地区比较落后,可进入性较差,大量时间花费在“行”上,浪费了游客的宝贵时间,游客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旅游产品的其他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如酒店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旅游景点的开发不合理,参观游览的条件较差,旅游购物场所建设滞后,旅游商品开发不足;娱乐设施安全性令人担忧,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因此,要加强旅游产品配套设施的建设,就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着手,来完善旅游产品的整体性,从总体上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只有把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完善好,才能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以至提高整个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5.5开发新品种以改善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活动的经营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要迎合游客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要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旅游产品,也可以向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同一类型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需求。对于目前的旅游市场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结构重复,在市场中主要以价格为手段。

因此,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出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改变目前以观光游为主的市场状态,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游客、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只有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才能随时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改善旅游产品的结构,才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要求,才可以在市场中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被市场所淘汰。

结论

要继续走老一套的旅游路线,使用老式的旅游产品是绝对不可以的。必须要开发新一代的旅游产品,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关于开发旅游产品要设计一定的方案,对旅游产品进行规划,克服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要针对问题的根源去构想办法。针对旅游产品,要开发具有特色,有内涵,独立品牌的产品。针对旅行社,要注重对于市场的调研,要摆脱落后的经营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针对旅游产品,要提高资金投入,开发新产品,改善产品结构,加快对软件、硬件的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在市场中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被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储九志,丁正山著.旅行社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

2.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3.董观志,梁增贤著,《旅游管理原理与方法》,中国旅游出版社,

4.周作明著,旅游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5.魏小安,刘赵平等著.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4814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